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地理的最后一课,是《世界地理》的终结篇章,包括“独特的地理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三个主题,其主旨是通过了解极地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理解两极地区是科学考察宝地,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通过近一年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但对学生来讲,两极地区的许多自然地理特征是难以想象和理解的,而且知识点多,对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归纳分析能力的要求高,所以给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带来困难;又鉴于学生的认知面和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再加上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面对教材提供的多角度的阅读资料,学生较难分析出内在成因。因此,本课通过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自主读图和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辩论等方法来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和范围,能利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地图说出两极地区经纬度位置特点,能利用地图正确指出南极洲、北冰洋周围的大陆和大洋;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及差异,了解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气候特征、冰雪世界);

3、了解两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淡水、矿产、海洋生物等);

4、认识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初步了解两级地区的位置范围,在课堂合作交流中明确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

2、合作学习和问题情境驱动下激发学生求知欲,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差异,在合作中学会简单分析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极地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训练并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分工收集资料和课堂交流讨论,增强学生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了解我国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状况,感受科学家不畏艰险,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3、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促进小组凝聚力。

四、教学重点

1、两极地区的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和范围。

2、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气候特征、冰雪世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3、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五、教学难点

1、极地地区特殊的经纬度位置

2、如何在地图上准确指出两极地区环绕的大洲或大洋。

3、两极地区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4、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六、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辩论争鸣

五、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自主读图”和合作任务。

老师:收集图片资料,编写教学设计和学案制作课件;按班级七个小组,设置七个考察任务。

六、教学过程

、野外遇险: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极地考察队员,遇到特殊问题该怎么办?

1、晚上睡觉的时候不注意把头发接触到墙

上,结果第二天醒来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怎么办?

、合作活动三:南极怎么就那么冷呢?(第三小组课前考察任务,由第三小组发言人交流考察结果,其它小组倾听并补充)

教师引导:极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人类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人类征服南极,研究南极的目的之一,自然包含着对极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许多科学家和一些国际组织强烈呼吁要保护极地地区,目前,国际大家庭对极地地区的今天和明天,对许多涉及到自身

《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案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

件等。 【教学过程】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º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 (七年级)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中学时代》 第一课 教学内容: 1.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 2.配乐诗朗诵。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三角铁、小铃鼓。 教学目标: 学会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并有感情地演唱,能够用三角铁、小铃鼓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能够选择适当的音乐为诗朗诵配乐,并勇敢地即兴表演。 教学过程: 1.播放《新世纪的新一代》的歌曲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热烈,充满活力的情绪,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 2.学生讨论:对刚刚听到的歌曲进行初步的分析,例如,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歌曲的速度为什么用“中速稍快”而不用慢速、很慢来表现?歌曲演唱有什么特点?等等。 3.第二遍播放歌曲录音,结合讨论的问题再次聆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力度、速度、演唱情绪。 4.学生听录音学唱《新世纪的新一代》,边唱边体会歌曲的意境。注意轻声哼唱。5.请学生仔细观察,找一找、议一议、谈一谈,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例如,第一乐段四句节奏完全相同;歌词与旋律结合紧密,一字一音;旋律的2、4、6、8小节第三拍处标有拍击节奏的记号和“小过门”;第二乐段1—12小节的第一拍和13、14小节的第一、三拍都标有“三角铁”记号。让学生知道和理解歌曲第一、第二乐段的节奏有什么变化和特点,这些手段都是为表达歌曲意境、情感服务的。 6.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进一步练唱歌曲,直至熟练演唱。 7.按照教材要求,在拍手处拍击节奏,在“三角铁”处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自信地演唱1~2遍。 8.将学生分成两组,比一比哪个组演唱的声音洪亮,情绪饱满,音高、节奏准确。 9.学生讨论:这首歌曲还可以采取哪些演唱形式?(独唱、领唱等) 10.教师可以按照学生讨论的意见,采用多种方法和演唱形式练唱,边唱边拍手打节奏。还可由学生自主设计其他方式进行表演。 11.以下方法供参考: (1)在拍手处可以边拍手边喊:“嗨、嗨”,烘托气氛。 (2)可以根据歌词的提示做表演,如走秧歌步,精神饱满地和着音乐踏步。(3)教师为本课教学准备一些渲染气氛的道具:锣、鼓、镲、彩绸等,便于学生边歌边舞。 12.学生转入下一内容的学习──配乐诗朗诵。 (1)学生仔细阅读教材上的诗歌,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1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春之声 一、编写意图 这个单元的内容设计与学校春季开学这样一种特定时段密切相关。目的在于,以“春之声”这一主题为出发点,通过让学生聆听、演唱、演奏描绘春天的音乐作品,使他们体验并感受音乐与大自然、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作品独特的魅力,加深对音乐学科价值的认识。内容安排上,首先选取现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节选)作为学生朗读的文字材料,并为之配上背景音乐(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春之歌》),将学生带人春天美好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春天的美好情感。接下来安排的唱歌曲目为莫扎特的抒情歌曲《渴望春天》,突出春天的诗意,并与学生的春游活动相关联;欣赏曲目选取了中国作品《新疆之春》(小提琴独奏)《春晓》(独唱)《春节序曲》(合奏),外国作品选取了《春天奏鸣曲》(小提琴独奏);最后选取20世纪初著名的学堂乐歌《春游》(李叔同词曲)作为学生填词和器乐演奏的内容。 由于表现春天题材的音乐作品非常多,在材料筛选上,既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选取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作品;也注意了不同作品在课堂教学时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此外,教材中有意识地将地理、历史、古诗词、民间习俗等相关内容加以渗透,以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层面,同时也有助于开发音乐材料的人文价值。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为“配乐诗朗诵”和“唱歌”两项内容,第二课时为“欣赏”、“学吹竖笛”与“音乐活动”。 第一课时可以按教科书的顺序,先进行“配乐诗朗诵”的教学活动,也可以先安排“唱歌”。两种安排都可以起到比较好的导入作用,能够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第二课时应当注意区分“欣赏”曲目的不同情绪、不同表现方式以及暗含其中的音乐基本要素:《新疆之春》是奔放欢快、载歌载舞的器乐独奏曲,切分节奏、装饰音的运用具有典型的新疆风格;《春晓》为古朴、深幽、令人回味的抒情歌曲,采用的是七声雅乐音阶;《春节序曲》为热闹欢腾背景下的秧歌舞蹈场面,双簧管迷人的音色在管弦乐队的陪衬下格外动人,同样运用切分节奏、装饰音,但采用的是汉族调式;贝多芬的小提琴与钢琴《春天奏鸣曲》中快速的音阶跑动使人感受到的旋律十分流畅清新,沐浴在春光下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练习中提及“和弦”概念;《春游》可以设计为用竖笛演奏、器乐合奏、演唱加竖笛或小乐队伴奏等多重形式。为《春游》填词练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索歌曲中词与曲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为学生分析歌曲、了解歌曲写作的基本常识做铺垫。 第一单元第一课 教学内容: 1.歌曲:《渴望春天》。2.创编:为歌曲配打击乐伴奏。3.配乐散文:《春》。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VCD、打击乐、铃鼓、三角铁、响板、沙锤等。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渴望春天》,并在反复地练唱中体会6/8拍子活泼欢快的特点。2.通过对散文《春》的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审美内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和“极地保护在行动”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寒冷。寒冷是由于两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都成了冰雪覆盖的地区,也因而造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等。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因此,本节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看,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到自主的过渡期,理性思维不断增强,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和整合地图信息的能力,并且已经掌

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如:图表、文字材料……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区域地理的知识,探寻出极地地区的区位因素。 从学习热情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差异和资源状况等基础知识;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通过读图识图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合作探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难点: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美术七年级美术教案(下)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一课----------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第二课----------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第二单元春天畅想 第一课---------- 色彩的魅力 第二课---------- 春天的畅想 第三单元富有活力的运动会 第一课---------- 凝练的视觉符号 第二课---------- 亲切的使者 第三课---------- 喜悦与收获 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 第一课---------- 广而告之 第二课---------- 盛情邀约 第三课---------- 独特的装扮 第五单元平面设计的盛宴

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教具准备课件、画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课: 1.回忆上学期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2.作品描绘了什么? 3.作品表现的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4.它来源于什么? 板书部分课题——源于生活 二、新授:

(1)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和创作背景)思考讨论:1.作品的题材容是怎样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哪几个人物? 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和性格?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2)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三、课堂小结: 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善于发现,学会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第二课时 一、继续上节课的艺术作品分析 a.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请同学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b.师讲述《格尔尼卡》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P4的文字说明及艺术形象区读懂该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变形的手法) c.思考讨论 《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从而印证本课课题——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二、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十章《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材分析】 “极地地区”是是地球上两个十分特殊的区域,是目前人类最少涉足的区域,却具有非常高的科研价值,因而成为了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非常关注的地区。极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自然环境十分特殊,是一个冰雪世界,人迹罕至。正是由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那里留下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了科学家研究地球的重要场所。而科学考察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何保护极地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教材将这些知识以三个框题呈现: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内容上呈现出一个递进的内在联系;也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极地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存在关系,从而能够从小事做起,保护地球环境。 【学情分析】 极地地区是本册课本的最后一章,学生通过前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基本的地理现象,并且明白了区域地理的基本学习方法,明白了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这是有利于学习的方面。但由于极地地区离我们较远,我们对极地地区的了解不是太多,加上七年级的学生求知欲望比较强烈,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教师可以提供充足的图文资料及视频资料,创设情境,降低难度,必要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教学目标】: 1.运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图,说出两极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运用图文资料,对比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热爱科学的态度 3.通过分组学习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两极的位置及范围 2.极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学难点】: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激趣法、图释导学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有关南北极的视频,让学生谈感受。在谈感受的过程中,学生对极地的神秘与美丽非常向往,有想亲自去体验的冲动,从而设计极地游,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给学生以震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吸引学生注意即将开始的新课,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过程: 教学围绕极地之旅展开,以“在哪里”——“带什么”——“吃和住”为教学主线,依次展开。 (一:在哪里 极地揭秘——位置与范围 展示南北极地区图,出示以下问题: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全册

备课本 学校: 月华中学 年级: 七年级 科目:音乐 姓名: 2 0 16 年 2 月

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本学期的工作时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完成 好本学期的工作任务。 二、工作任务: 1、初一(186班、187班、188班)音乐教材课堂教学,每周一节。 2、学校有关音乐方面的文娱工作。 三、教学目标: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指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 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增强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 独立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 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 鉴赏的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唱歌较困难。 2、学生素质差,胆子小,缺乏表演自我的能力。 3、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观念不正确。 五、教材分析:初一年级选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分六单元,安排18课时。 六、教学措施:1、初二年级的音乐教材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优化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互相渗透,融洽教材中各部分内容,改变枯燥又单一的课型。3、注重导入部分的设计,以“引趣”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4、课外第二课堂,本学期计划以训练歌唱技巧为主,培养学生 的表演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 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 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 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 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

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北极是陆包洋,南极是洋包陆。https://www.360docs.net/doc/2c13579733.html,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3、阅读课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图,知道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称为冰雪高原大陆 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教师引导并小结: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冷的地方。进一步扩展解释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1)下垫面不一样,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2)南极海拔高。(3)南极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4)风大 情景对话:由学生和老师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对话,由学生分析对话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教师在课间上相应指出四个科学考察站的地理位置和时间,特别要向学生提醒长城站在南极圈以外。分析建站时间和地理位置。从南极三个站的选址,也看出我国科学考察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补充我国2013年2月在南极建立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的相关资料。 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科学考察站?供学生思考,带入下一节课的内容。 学生对这四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讨论,但老师要求学生不用急着马上回答,带着问题去听课 根据老师出示的课件图片,学生认识两极周围的陆地和海洋,认识到两极独特的地理位置 观看温度计上的几组数字,比较南北极的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出南极比北极寒冷很多的结论,小组交流并回答南极比北极寒冷的原因 学生参与企鹅妈妈和企鹅宝宝的情景对话 阅读课本p96资料,并在地图上圈出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并比较不同(经纬度)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十章极地地区导学案 一.复习目标 1、熟读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明确两地区的位置、范围. 2、让生说出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 3、能知道长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方向。 二.复习重点、难点 1、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判别大洲和大洋的位置. 三.中考预测 本章以南极和北极图的考查为重点,选择题中可能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南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主要生物、气候特点等.如2008年山东卷考查了南极和北极地区冰川消融的问题.2010年在南极考察及极地保护方面命题可能性较大. 四.知识结构 复习指导一: 复习指导二: 1.复习指导一的表格内容 2. 复习指导二的表格内容 3. 如何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4. 如何判读北极地区周围的三个大洲; 如何判读南极地区周围的三个大洋. 5. 南极地区有哪些别称,分别的代表的含义是什么? 六.达标训练 1.(2008 山东东营)下列有关两极地区的叙述,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 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 B.两极地区都非常寒冷,多强风 C.在南极地区能见到可爱的企鹅,在北极地区能见到胖胖的北极熊 D.两极大部分地区都有极昼极夜现象 2.(2008 山东)2007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当前两极地区的冰层正在不断变薄,其原因可能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两极地区降水减少 C. 两极地区陆地增厚 D. 两极地区的风速增大 3.(2007 山东泰安) 有关南极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11月至次年3月,是来南极洲科学考察的最佳季节 B.南极洲是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 C.南极洲是未来南半球各大洲间空中交通的唯一中间基地 D.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使南极洲生物资源相当贫乏 4.(2005 山东)有关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山站的建立早于长城站 B. 长城站不在南极圈内 C.中山站不属于南极地区 D.长城站和中山站都位于东半球 5.(2008 福建福州)南极的科考队员们要克服的恶劣天气是( ) A.倾盆大雨 B.酷寒烈风 C.烈日炎炎 D.阴雨绵绵 6(2007 吉林长春)读“南极洲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字母表示有极昼、极夜现象的中国南极 站,它位于洋沿岸. (2)E点的经纬度是 . (3)近年来南极地区上空出现的会给人类环境 带来极大危害. (4)南极大陆煤炭丰富的事实为地壳运动的“” 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7.(2007 重庆)读“北极地区示意图”,根据所学的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J海峡是海峡,它是洲与洲 的分界线,该海峡东西两侧的国家分别是和 (2) 图中A国家和C国家均有广阔 的林, 两国的气候均以气候为主. (3)图中F国家是国, 它位于 (东﹑西)半球. (4)图中A在 C的方向, 若由A沿图中直线走到C处,其 前进方向是:先往方向, 后往方向。 七.课堂小结

(最新)地理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一、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世界地区的课程内容有8 条,“极地地区” 可以承载以下2 条内容。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2.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基本形成了良好的读图习惯:从图中提取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的基本知识分析图中的地理事物等。但是本校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究的习惯还不是很强,学习压力小,凭兴趣去听课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4、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5、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的资源优势。 6、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 两极地区科考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4、运用资料和图片,说出极地地区是科考宝地的原因 5、知道南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教学新授 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板书:冰雪覆盖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本学期的工作时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完成 好本学期的工作任务。 二、工作任务: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 1、初一(186班、187班、188班)音乐教材课堂教学,每周一节。 2、学校有关音乐方面的文娱工作。 三、教学目标: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指导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 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3、增强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 独立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 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 鉴赏的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唱歌较困难。 2、学生素质差,胆子小,缺乏表演自我的能力。 3、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观念不正确。 五、教材分析:初一年级选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分六单元,安排18课时。 六、教学措施:1、初二年级的音乐教材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优化课堂的“教”与“学”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陈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能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2.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气候、水、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区域自然环境特殊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极地地区两幅图的内容为中心,将教材文字内容逐一落实到图上,将两幅图的各个自然要素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教学难点 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课前准备:自主预习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结合练习册知识结构题,地图册) 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地球仪。 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外出旅游考察吗?如果我们一直往南或往北走最终会分别到达什么地方? 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辨别:地球最南端、地球最北端;南极、北极;南极洲、北冰洋;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小结板书:第十章极地地区 [讲授新课] 假设提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那么,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呢? 探讨小结: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列举(教师注意启发或提示)交流后,教师评价概括大家的意见: 首先,需要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 其次,需要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第三,需要确定去两极地区考察的时间。 第四,需要了解科学家考察的原因所在。 第五,需要了解在科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92图10.1“南极地区”和P93图10.2“北极地区”

初一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 目标 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要求 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分析 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内容点析 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另外,还需要使学生明确北极和南极是两个点,而极区的范围则大致在极圈以内,这与平时的说法有出入。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新人教版

第十章极地地区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指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范围,说出其地理位置特点,并能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图上辨别方向。 2.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及差异。 3.运用资料说明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 4.运用地图了解本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5.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联系生活说明低碳生产与全球变暖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及差异。 2.两地的科考价值。 【教学难点】 1.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图上辨别方向。 2.理解极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具准备】 两极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罗斯海新站奠基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罗斯海新站正式选址奠基了。我们为什么要在南极建科学考察站?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独特之处?让我们走进极地地区考察一下。 2.冰上丝绸之路 2018年,中俄合作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受到热议,与传统航线相比,“冰上丝绸之路”有哪些优势,又会遇到哪些挑战? 讲授新课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 1.读南极地区图,找出南极地区中心的大洲,周围的海洋,南极地区周围的三个大洲,并观察距离南极

洲最近的大洲。 2.读北极地区图,找出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周围的三个大洲、格陵兰岛,找出白令海峡。 1.课件出示南极地区图片,概括南极地区的景观特征。 2.阅读教材的材料:南极地区的气候有哪些特征? 3.比较: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有哪些异同点? (1)阅读教材的内容,列表比较南、北极地区在气温、降水、风力和动物方面的差异。 (2)想一想: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有哪些共同特征?为什么?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思考成果。 总结: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远比北极地区更为恶劣,所以北极地区有定居居民,而南极地区没有定居居民。 1.讲述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方向判断的方法。 (1)在南极地区图上,靠近南极点为向南,远离南极点为向北;顺时针方向为向东,逆时针方向为向西。 (2)在北极地区图上,靠近北极点为向北,远离北极点为向南;逆时针方向为向东,顺时针方向为向西。 (3)方法技巧:极地地区判断两地点的相对位置,可以先研究南北方向,然后画一个向北的箭头,然后无论在南北极,都是面向北方,左西右东。 2.练习: 在南极图上,昆仑站位于长城站的什么方向? 学生练习判断。 (承转)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为什么许多国家奔赴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1.阅读教材,南极地区有哪些丰富的资源?北极地区哪些资源已经被发现和开采? 学生阅读文字,找出来。 2.播放视频: 介绍南极地区的科考价值。

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集

第一课时彩色的中国 教材第一单元彩色的中国课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彩色的中国》及欣赏分析三拍子的歌曲,重点从歌曲的旋律节奏上做比较,使学生认识不同风格的三拍子歌曲的风格和特点,丰富学 生的知识,拓宽视野。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类型三拍子歌曲的节奏特点,体验其不同的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一、正确地表现《彩色的中国》的音乐情绪。二、正确感受、体验不同类型三拍子歌曲的节奏特点及风格。 教学 准备 课件 多媒体设备,钢琴,PPT课件等 班级学情分析同学们对歌唱发声、节奏、律动、乐器演奏、音高听辨、节奏与旋律的排列有了初步的理解,但是对音乐的乐理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乐理知识的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课后修改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器乐合奏曲《哆来咪》导入新课 三、介绍歌唱的基本要求及歌唱的基本姿势 四、介绍演唱形式 独唱、齐唱、轮唱、合唱及领唱 五、聆听歌曲《彩色的中国》 1引导学生按照三拍子指挥图示随音乐进行划 拍,用声断气不断的歌唱方法唱好友休止符的乐句, 并体会休止符的表现作用。 2聆听歌曲标出歌曲的节拍重音及装饰音的名 称。 3分组学唱歌曲的简谱。 4轻声、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5学唱歌曲,齐唱全曲。 6分组练习副歌部分的二声部。 7完整的合唱全曲。 教学设计 第一、二周

六、学习基本指挥图示 七、音乐练习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 重点练习歌曲中容易唱错的三连音、附点音符、 和休止符。 2 抄写歌曲的后11小节,讨论它们与前奏的关系, 并从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等方面说说这段音乐 在整首歌曲中的作用。 八、拓展活动 聆听歌曲,标出歌曲的节拍重音及装饰音的名称, 随音响边划拍边唱开始部分。 九、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节拍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 图式 节拍二拍子三拍子四拍 子 拍号 强弱规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下面是出guo为大家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 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

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 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 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北极是“陆包洋”,南极是“洋包陆”。.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3、阅读课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图”,知道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称为“冰雪高原”大陆 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教师引导并小结: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冷的地方。进一步扩展解释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1)下垫面不一样,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 (2)南极海拔高。(3)南极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 (4)风大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地理的最后一课,是《世界地理》的终结篇章,包括“独特的地理环境”“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三个主题,其主旨是通过了解极地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理解两极地区是科学考察宝地,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通过近一年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但对学生来讲,两极地区的许多自然地理特征是难以想象和理解的,而且知识点多,对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归纳分析能力的要求高,所以给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带来困难;又鉴于学生的认知面和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再加上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面对教材提供的多角度的阅读资料,学生较难分析出内在成因。因此,本课通过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利用自主读图和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辩论等方法来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和范围,能利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地图说出两极地区经纬度位置特点,能利用地图正确指出南极洲、北冰洋周围的大陆和大洋;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及差异,了解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气候特征、冰雪世界); 3、了解两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淡水、矿产、海洋生物等); 4、认识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初步了解两级地区的位置范围,在课堂合作交流中明确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 2、合作学习和问题情境驱动下激发学生求知欲,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差异,在合作中学会简单分析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极地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训练并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分工收集资料和课堂交流讨论,增强学生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了解我国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状况,感受科学家不畏艰险,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3、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促进小组凝聚力。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doc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春之声一、编写意图这个单元的内容设计与学校春季开学这样一种特定时段密切相关。目的在于,以“春之声”这一主题为出发点,通过让学生聆听、演唱、演奏描绘春天的音乐作品,使他们体验并感受音乐与大自然、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作品独特的魅力,加深对音乐学科价值的认识。内容安排上,首先选取现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节选)作为学生朗读的文字材料,并为之配上背景音乐(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春之歌》),将学生带人春天美好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春天的美好情感。接下来安排的唱歌曲目为莫扎特的抒情歌曲《渴望春天》,突出春天的诗意,并与学生的春游活动相关联;欣赏曲目选取了中国作品《新疆之春》(小提琴独奏)《春晓》(独唱)《春节序曲》(合奏),外国作品选取了《春天奏鸣曲》(小提琴独奏);最后选取20世纪初著名的学堂乐歌《春游》(李叔同词曲)作为学生填词和器乐演奏的内容。由于表现春天题材的音乐作品非常多,在材料筛选上,既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选取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作品;也注意了不同作品在课堂教学时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此外,教材中有意识地将地理、历史、古诗词、民间习俗等相关内容加以渗透,以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层面,同时也有助于开发音乐材料的人文价值。二、教学安排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为“配乐诗朗诵”和“唱歌”两项内容,第二课时为“欣赏”、“学吹竖

笛”与“音乐活动”。第一课时可以按教科书的顺序,先进行“配乐诗朗诵”的教学活动,也可以先安排“唱歌”。两种安排都可以起到比较好的导入作用,能够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第二课时应当注意区分“欣赏”曲目的不同情绪、不同表现方式以及暗含其中的音乐基本要素:《新疆之春》是奔放欢快、载歌载舞的器乐独奏曲,切分节奏、装饰音的运用具有典型的新疆风格;《春晓》为古朴、深幽、令人回味的抒情歌曲,采用的是七声雅乐音阶;《春节序曲》为热闹欢腾背景下的秧歌舞蹈场面,双簧管迷人的音色在管弦乐队的陪衬下格外动人,同样运用切分节奏、装饰音,但采用的是汉族调式;贝多芬的小提琴与钢琴《春天奏鸣曲》中快速的音阶跑动使人感受到的旋律十分流畅清新,沐浴在春光下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练习中提及“和弦”概念;《春游》可以设计为用竖笛演奏、器乐合奏、演唱加竖笛或小乐队伴奏等多重形式。为《春游》填词练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索歌曲中词与曲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为学生分析歌曲、了解歌曲写作的基本常识做铺垫。第一单元第一课教学内容:1.歌曲:《渴望春天》。2.创编:为歌曲配打击乐伴奏。3.配乐散文:《春》。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vcd、打击乐、铃鼓、三角铁、响板、沙锤等。教学目标:1.学会歌曲《渴望春天》,并在反复地练唱中体会6/8拍子活泼欢快的特点。2.通过对散文《春》的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审美内涵。3.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教学过程:1.教师要充分注意“教学导入”环节的重要性,精心设计。如:(1)可以通过教科书上的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