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女子的佩饰

藏族女子的佩饰

藏族女子多爱在颈项上佩戴各色饰物,有用式样不同的古海贝化石串成的项链(名为“丝”),也有用彩珠、海贝化石、绿松石等混串而成的项链,还有各式骨制、珠宝、蜡珠等长短不一的饰品。在这些项链中间常常悬挂着一个制作精美的金属小盒,叫作“嘎乌”。

嘎乌的形状不一,一般为银质或铜质,盒面上镶嵌有玛瑙、松石,雕刻有多种花纹图案。嘎乌的里面装有佛像或活佛、喇嘛的神物以及护身符等。嘎乌是由佛盒演变而来,现已成为藏族女子必不可少的重要饰物,认为佩戴上它可以护身。

藏族女子也喜欢佩戴腰饰。腰饰多为宽带形状金属或皮革制品,还有的是单股或多股银链,镶嵌金银珠宝,一端系于腰上,一端挂着钥匙、铃铛、耳勺等。腰饰上面雕有莲花瓣、孔雀、鹿、吉祥八宝、六长寿等图案和镂空花纹,寓意着吉祥平安。

学纪,俗称“奶钩”,也有的叫作“肖桑”,是藏北青海牧区女子喜爱的佩饰。它原为藏族牧区女子挤奶桶的钩子,后来逐渐转变为实用和装饰双重作用的饰品。学纪形状如小铁锚,长约1尺左右,多为银质,上面镶有松石、玛瑙并雕有各种图案。藏族牧区女子无论居家或外出都喜欢随身佩戴,将其系于腰间,垂挂在左腹前。由于它的作用日趋偏于装饰,制作亦愈加精美。

佛珠也是藏族不离手的宗教饰物。佛珠有一百零八颗,用线绳穿连起来,既可以戴在颈上,也可以挽于手腕。在普遍信仰藏传佛教的广大藏族农牧民中,无论男女老幼,大都身佩或为佛像、或为经文、或为“舍利丸”的“护身符”,并装入精致的佛盒或珍贵的呢革包中,佩于腰间或系于颈上,以求随时得到佛的护佑,避免灾祸。它同时也成为一种颇具藏族特色的装饰品。

藏族工艺品

藏族银器 银器可分四大类,生活用品、首饰、服装饰品和宗教用具等。生活用品有银碗、银勺、银筷、酒具、银壶、银盘等30余种;首饰有银耳坠、耳环、发卡、银簪、项链、戒指、手镯、发箍等40余种;服装饰品有银饰刀具、银盾、奶钩、带环、腰盘、腰牌、针线盒等大小规格20余类;宗教用具有酥油灯、净水壶、平安顶、银塔、银帽、护身佛龛、锁呐、喇叭等40余种,仅银制用品已达上百种,而用银点缀镶饰的品种就更多,其中包括生产工具类,实为银器之大观。藏族银器工艺品配套的加工材料有铜(白、黄、紫、红)、铁、木材、牛羊角、玛瑙、珊瑚、松石等。银器的工艺表现形式有高浮雕、浅浮雕、嵌丝、镂空、镶嵌等。生活用品中的银碗,大多为木胎包银外部錾花,内部全部镶银,碗外侧上部壁沿、碗底和圈足,甚至圆底部,均以密集的二方连续云纹、浪花纹、圆圈纹及线纹等錾饰,碗外壁部有以龙、狮、虎、鹰、龙凤等为主题的装饰纹样和几何图案饰边的装饰效果,圈足坡面以莲花、牡丹花纹为主,非常精细。服装饰品中的银盾是青海海南环湖地区藏族女子喜爱的惯用服饰品,

其造型为半圆球形。银盾上的装饰花纹内容很多,其中一种图案由三个圈形所组成,中心里层为八个佛手纹样组成内圈,第二层是密集的圆形二方连续图案组成第二圈,外圈以弧形图案组成二方连续,中心用朱红、石绿、翠蓝色的珊瑚、玛瑙、松石等镶嵌。银奶钩是过去用于挤奶挂捅或固定奶捅的工具,逐渐演化成藏族妇女腰间配挂的服装饰品。银奶钩在装饰上有三颗饰珠匀称的排列,每颗珠子由一圈佛手图案组成,三颗彩珠形成三组同一形式的图案,由主体卷草纹图案配饰,自如地延伸到两侧弯钩部,活泼、自然、对称,有的奶钩分叉处饰有高浮雕龙头,卷草纹主干从龙嘴两侧顺须而出,加上整个画面有许多似浪花大小不等的缀饰,显得银光闪烁、浑然自得。 藏刀 藏刀是青海省牧业区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藏族牧民的欢迎。在牧民生活中,藏刀是必备的重要工具。它可防身,可宰割牛羊,又可作食肉的餐具。藏族男女老少都携带它,从内心有安全感,从外表

银饰基本知识

银饰简介 A、银为贵金属之一,符号Ag,英文为silver。银为银白色,相对密度10.49,熔点(961℃),不溶于碱和大部分有机酸,易溶于硝酸及热硫酸,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合后变成褐色Ag2S。925银饰92.5%的银加入7.5%的铜及其合金,使得银的硬度和光泽都有所改善。 B、白银的成色,用千分数表示。足银:汉阴不小于990%,印记为足银或S990、银990. C、银在地壳仲的含量很少,仅占0.07ppm,在自然界中有单质的自然银存在,但主要是化合物的状态。元素在太阳中的含量:(ppm)0.001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ppm)太平洋表面0.0000001 D、银矿主要有辉银矿,其次是角矿,也有自然银。由银矿与食盐和水共热,再与汞结合为银汞齐,蒸去汞而得银。或由银矿以氰化碱类浸出后加铅或锌使银沉淀而制得。 925银:含银不小于92.5%,印记为S925或银925。 区别:925银(sterling silver)为银饰的国际标准,因为硬度增强,所以主要用于制作工艺比较负责的时尚银饰品,而足银相对较软,不适合镶嵌宝石或精细款式,一般用于制作传统的童锁童镯和老人手镯等。 亮银:通过在银饰表面电镀铑或其它电镀材料,而使银有白金一样的光泽,并使银与空气隔绝,只要不破坏镀层,可以使银饰更长时间不氧化,是现在主流的银饰工艺。 原色银:银本身不经过任何加工处理,并通过半手工或全手工的工艺制作,使银饰有朴实自然的风格。 银为什么会变黑 一、因为每个人的内分泌和体质情况不一样,有些人的汗液含酸比较多,有些人比较少,也有些人的体液中硫含量比较高,这些都是导致银饰表面变黑的物质,所以每个人佩戴银饰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些人戴半年都会光亮如新。 二、空气和起塔物质(如鸡蛋、化妆品)中的硫、硝酸和氧化物对银都有着一定的腐蚀作用。银首饰戴得时间长了,硫与银结合就会在银首饰表面形成一层黑色的硫化银膜,开始表现为一些细小的斑点,之后扩散成片,形成人们通常所说的银垢,变成为黑色,影响到银首饰的表面光泽,人们通常误以为是掉色。 正因为银的这些自然特性,因此银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经常佩戴可以中和人体内的有毒物质。银离子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可以消灭650种病菌,能做验毒工具,对人体很有好处。还可以加速创伤愈合,防止感染,并有净化水质和防腐保鲜的作用。古人说:身戴银,健康富贵会相伴,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在医学上,它比其它贵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功效要高得多。

藏族牧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非生产性问题与对策研究

藏族牧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非生产性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在对川甘青8县藏族牧区牧民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牧区新农村建设中非生产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治安、村容较差,民主意识不强是牧区新农村建设中主要的非生产性问题;而经济发展滞后,牧民收入水平低,基层工作薄弱,牧民素质不高和不良传统习惯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藏族牧区;新农村建设;非生产性问题;影响因素 Abstract:Nonproductiveproblemsandinfluencingfactorsinthenewruralconstructionofpastoralareas weresystematicallystudiedbasedonthesurveyofherdsmenineightcountiesoftheSichuan,Gansu,andQinghaiprovince.Theresultsshowed thatthemainnonproductiveproblemswerelackofproductsupplement,insufficientoflaw,poorvillagecapacity andweakdemocracysense.Furthermore themaininfluencingfactorswere backwardeconomicdevelopment,lowerherdsmen’income,weakgrass-rootswork,lowerherdsmen’qualityandthetraditionalhabits.Atlast,onthesebases,weproposed uprelevantstrategiesandmeasures. Keywords:pastoralareas;newruralconstruction;nonproductiveproblems;influencingfactors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2006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更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川甘青藏族牧区包括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16个县及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总面积90.82万km2,占我国藏区总面积的40.6%;总人口264.26万,其中藏族人口170.54万,占我国藏族人口的29.92%,是仅次于西藏的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川甘青藏族牧

藏族手工艺品介绍

藏族手工艺品介绍 藏毯藏装藏帽藏被藏靴藏垫木碗藏腰刀金银器藏围裙五金制品十六铃铛花条藏背包藏香藏族手工艺品——藏毯 藏毯分为卡垫、地毯、靠垫、座垫、马具垫、挂毯等。藏毯的原料为藏系绵羊毛,以纤维长、软硬度适中、弹性强为特点。图样设计别致,色彩鲜艳、和谐,美观大方,毯面柔软、细腻,洗涤不褪色、不掉毛,经久耐用,加之浓厚民族色彩的图案花纹,使其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在世界三大名地毯中占有一席之地。 卡垫藏语的意思是覆在上面的垫子,是藏毯生产业的主要产品,也是藏族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日喀则、江孜生产的卡垫在西藏卡垫业中更是首屈一指。传统卡垫的规格以长方形为主,约长6英尺,宽3英尺,生产时以对为单位,很少按条生产,消费者也多成对购买。 藏族手工艺品——藏装 因地区不同,藏装在用料、工艺上差别较大,但样式上大同小异。一般来说,藏装有藏袍、便装和衬衫等。藏袍是最常见的,为大襟服装,男式宽大,带袖,女式稍窄,分有袖、无袖两种。城镇居民喜用高级毛料制作藏袍,农区用氆氇,牧区用毛皮。 男女藏袍 袍都比较长,着装时要提起下摆,束以腰带,天热时只穿左袖,不穿右袖。男式藏袍着装英武,女式潇洒秀丽。衬衫也是大襟式,唯男式多白色、高领、有扣,女式多花色、翻领、无扣。另外,女式衬衫袖子要比衣服长40多厘米,平时挽起,舞蹈时放下,翩翩起舞,特别优美。 农区便装 在农区,比较喜欢着便装。男式分上衣和裤子两件,上衣较短小,大襟,用料为氆氇,大多为黑、白两色。女式仅有上装,对襟,用料为氆氇,黑色,着装时罩在袍外。 藏族手工艺品——藏帽 日喀则日照强,气候多变,风沙大,群众都比较喜欢戴帽子。又根据不同的身份、性别和地区,戴不同形式的帽子,所以日喀则的帽子种类繁多,式样各异。 最常见的是一种藏语称之为“次仁金克”的帽子,其意思是“汉地金丝帽”,帽子的里子用毡帽坯,帽顶复以金丝缎,边沿镶以丝带,帽沿有四,前后沿大,左右沿小,帽沿上缝以水獭等皮或毛毡,制作精细,做工讲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种帽子因其保暖性能好,所以男女均喜欢戴,只是戴的形式不同。女的一般把三个帽沿折进帽内,只留前面的一个大帽沿,下雪天戴时,四个帽沿均在外。老人通常把四个帽沿都露在外面。这种藏帽适应性极强,实为别的帽子所无法比拟,有许多国外来藏旅游观光者也非常喜爱这种帽子,并购买作为来藏旅游的纪念品。 藏族手工艺品——藏被 藏被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又是传代性的家财。相传在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就开始有了藏被,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从宗教学角度研究康巴地区一妻多夫制度中女性的地位

从宗教学角度研究康巴地区一妻多夫制度中女性的地位 发表时间:2016-09-19T10:30:36.330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5月作者:青姆 [导读] 一夫一妻婚俗制度是历史通过几千年的沉淀,最终形成的一个较为合理的,有法律保障的男女组合形式。 ——以理塘及其周边地区为例 青姆西南民族大学 【内容摘要】本文以四川康巴南路文化和交通枢纽中心理塘县为重点,结合少许宗教现象,重点依靠田野调查,浅谈康巴地区一妻多夫制度中女性的地位。 【关键词】:一妻多夫女性理塘 康巴地区甘孜州除泸定县以外每个县都存在一妻多夫的婚俗制度[《试论康区藏族中的一妻多夫》仁真洛色中国知网第142页],特别是理塘及周边地区,一妻多夫现象较为普遍。一妻多夫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在各种宗教心理认同中迎刃而解,最终形成了尊长爱幼、和睦团结的生活圈,在这种生活模式形成了女性独特的地位。 一、“一妻多夫制度”和一夫一妻制度的比较 一夫一妻婚俗制度是历史通过几千年的沉淀,最终形成的一个较为合理的,有法律保障的男女组合形式。而对康巴地区的人来说,“一妻多夫”比“一夫一妻”更加受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尊重。 一妻一夫更为普遍,它只需要处理好一男一女的关系,引起的矛盾也较少。但是一般藏族家庭都有2至13个儿子,一妻一夫会导致整个家庭四分五裂。一妻多夫就是由一个强大的女人,将全家集结,不仅不需要分割财产,还可以把全家人都的心凝聚在一起。所以,一妻多夫成为了康区耳濡目染、相沿成习的一种被模式化的婚姻形式,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在80后、90后,甚至在现代政府机关领导干部中,仍然被部分人选择和接受。对于将家族势力看的比较重的康区,都认为能够维持好一妻多夫的女人是极其值得尊重的。在这样的宗教心理认同中,家庭中妻子受丈夫的爱戴,受老人爱抚,儿女尊重。 二、在父权制与母权制相容的社会中看女性地位 康巴地区多数人信仰藏传佛教,从宗教角度上来讲,众生平等,但是在一妻一夫制度中,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了女性与男性的不同地位,特别在康区在60后、70后这辈人,女人的地位极其低下,藏族人认为如果女人在家中生产会给整个家庭带来不幸,所以只能在畜鹏里分娩,甚至有些女人分娩都是自己给自己接生的,可见女人的地位极其低下[甘孜州新龙县子拖西乡6旬老人单真翁姆藏语口述]。这种情况在近代有所改善。 康巴地区的“一妻多夫”存在着将父权制家庭与母权制家庭交织在一起的一种社会形态。按理说在康巴地区,乃至整个藏区都是传统的父系制度,即从夫居,家中大小事务都是男的说了算的。但 “一妻多夫”中插上着一种“从妻居”的现象。这个从妻居不是妻子决定一切,而是虽然妻子在社会上的地位较低,但在家庭生活中很受全家人甚至是亲戚朋友的尊敬,在家庭中她有自己的分工、地位和权力。 三、从整个康区社会看“一妻多夫”中女性地位。 以康巴南路理塘县和康巴北路新龙县为例。首先,两县“一妻多夫”婚姻将门当户对看得很重,门当户对注重财力,更加注重“家族人脉”,而准妻子的舅舅多、有威望是参考家族人脉的重要指标。第二,家族的骨系要干净,不能有传染病史。第三,以家族女性的整体情况选择准妻子,比如其母亲、奶奶、姨妈、姑姑等在当地的口风,其次看准妻子是否贤良淑德,衡量是否有能力搞好几兄弟之间的和睦关系。一般女性比较懒惰、私心偏心野心较重、长相极其丑恶、脾气古怪、性格孤僻等情况的都会不会被选择为一妻多夫的人选。 作为被参考一妻多夫的准妻子来说,都会认为是一种无上的光耀,一般的资历较浅的女性都不会被看重,在一妻多夫家庭中妻子甚至决定的了整个家庭的稳定生活。 四、家庭稳定状况看“一妻多夫”中女性的地位 一妻多夫在一定情况下,降低了离婚率。过去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如果要离婚就表示这整个家庭的财产要四分五裂,对于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的家庭,一妻多夫的成员一般是构成家庭劳动力的重要部分,因此更加不会选择解散家庭。而在近现代一般构成一妻多夫的家庭都属于男女双方家庭势力比较雄厚的,因为家族势力更加强大。因此如果一妻多夫家庭如果要解散,那不仅仅是一妻多夫成员双方的个人问题,这种矛盾已经升级为了两个家族的矛盾,甚至会引起家庭之间的仇杀。 五、从妻子的“舅舅圈”看“一妻多夫”中女性的地位 在传统宗教信仰和宗教习惯的影响下,康巴人把“骨系情感”看得特别重。呷绒巴姆说:[和平乡麻西村呷绒巴姆口述]“村里的一个家族,因为对某事观点不同,引起了两个表兄弟口角之争,意想不到的是从此两个家庭断绝了一切交往,达3、4年之久。某日表哥家的女儿就嫁入了“一妻多夫”家庭出现了严重的家庭纠纷,老大出家、老二体弱卧榻、老三年轻气盛不愿与家中老婆生活,一妻多夫家庭面临解散。谈判当日,断绝了一切交往的舅舅还是来了,并且是以舅舅首席谈判员的身份出席的,如果舅舅没有出席,该舅舅就一定会被当地人嘲笑的抬不起头。强大的舅舅阵容打赢了官司,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弟弟安心在家,很多年后他们的感情逐渐好转,家庭很幸福。因此妻子的舅舅的威望对妻子的地位高低有重要的影响。 四、从丈夫角度看“一妻多夫制”中女性的地位 宗教心理认同,长兄为父。一妻多夫家庭举行婚礼一般是长兄参加婚礼即可,领结婚证也是领大哥和妻子的,几个兄弟和老婆之间的家庭任务都是有明确分工的,这种分工为约定俗成,一般妻子和一个丈夫是长期在家的、一个儿子入寺为僧、一个外出做生意、妻子在家一般做一些比较轻松地家务,如做饭、扫地、洗衣服、带孩子等,家中的农活都是交给居家的丈夫做的等。比如在理塘哈依乡昂拉家族是

银的鉴别方法

识别银饰其实很简单:只要看银饰品的不显眼的地方有没有钢印就可以(如戒圈内侧、项链连接处、挂坠底面等等):银首饰有以下几个钢印1:纯银:有“S925”或“Ag925”的标志(前者多一点),表示了此金属含银量为92.5%。这是最常见的标志,是市面上最常见的首饰银,也是一般卖银的(不要往歪了想!)常用的标志。2:足银:有“S990”或“Au990”的标志(后者多一点),表示了此金属含银量为99%(相当纯啊!)。这种标志多用于:银锭、银元宝、银摆设等大件银饰上。3:包银、镀银:有“SL”或“FS”的钢印,就说明了这种首饰是镀银的,其价值不用我说了吧!4:没有钢印的:那就极有可能是普通金属了。我就是专门学宝石鉴定的科班出身,对此会比较了解。费者购买的时候可以通过银的物理性质进行检验,通常用的检验方法有:看首饰颜色:纯度愈高,银色愈洁白,首饰表面看上去均匀发亮,有润色。如果含铅,首饰会呈现出青灰色;如含铜,首饰表面会显得粗糙,颜色没有润泽感。掂首饰重量:白银密度较一般常见金属略大,一般地讲:“铝质轻、银质重、铜质不轻又不重。”因而掂掂重量可对其是否为白银做出初步判断。若饰品体积较大而重量较轻,则可初步判断该饰品属其它金属。查硬度:白银硬度较铜低,而较铅、锡大,可用大头针划首饰不起眼的地方进行测试,如针头打滑,表面很难留下痕迹,则可判定为铜质首饰饰品;如为铅、锡质地,则痕迹很明显、突出;如实物留有痕迹而又不太明显,便可初步判定为白银首饰饰品。听声韵:纯银首饰饰品掷地有声,无弹力,声响为“卟哒卟哒”。成色越低,声音越低,且声音越尖越高而带韵;若为铜质,其声更高且尖,韵声急促而短;若为铅、锡质地,则掷地声音沉闷、短促,无弹力。单凭银的物理性质和经验来检验银首饰也不是很理想的方法。只有将银饰破坏掉用化学方法才能检验出银饰的真假优劣。但是,这是消费者所达不到的。消费者在购买银首饰的时候除了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检验知识外,还应注意银首饰有没有相关的证书、证明、证签,只有通过检测机构检测过的银首饰才能买得放心。另外,银首饰的含银量必须准确标明,消费者购买时应验看首饰上是否有“925”字样。“925”则是纯银的标志。只要有“925”就可确保所购买的是真正的纯银首饰。购买时还要特别注意它的扣件是否能够扣紧而且牢靠。购买银链首饰时要将它放平,看链环是否纽结或弯曲。银首饰的价格是根据贵金属的含量、结构设计和工匠的技艺来决定的,因此选择银首饰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你是否喜欢。消费者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在旅游景点购买银首饰,因为这里检测部门检测不到,工商部门也查不到。如果在旅游景点买到了品质不好或是假的银首饰,第一消费者不可能再返回该旅游景点进行退换;第二是因为大多在旅游景点购买的首饰没有凭证,所以也不好解决问题。有些销售商号称自己的银首饰是少数民族的,但经检验并不是纯银首饰。1、色法:用眼观察,看上去洁白、有光泽,做工细,为成色高的银首饰;色泽差,无光泽的多为假银首饰。2、折弯法:用手轻折银首饰,易弯不易断的成色较高;僵硬、勉强折动的成色较低;经折弯或用锤子敲几下就会裂开的为包银首饰;经不起轻折,且易断的为假货。3、硝酸鉴别法:用玻璃棒将硝酸滴于银首饰锉口处,呈糙米色、微绿色的成色较高;呈深绿、黑色的成色较低。4、抛掷法:将银首饰从上向下抛在台板上,弹跳不高,声音平稳的为成色高的银首饰;抛在台板上跳得较高,声音尖亮的,为假的或成色低的银首饰。

高寒牧区的藏族饮食文化石渠藏餐

高寒牧区的藏族饮食文化-石渠藏餐 标题:高寒牧区的藏族饮食文化-石渠藏餐 石渠地处高寒牧区,为四川省内藏区县份之一。境内居民达6.5万人,98%以上 为藏族。 传统习俗和自然环境使县境内的饮食文化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因而石渠藏餐在整个藏 区都享有较高的声誉,被誉为“石渠四绝”之一(其他三绝为石渠歌舞、石渠帐篷、石 渠服饰)。 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和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密切联系,藏族谚语:有草原必有牛羊,有 牛羊必有奶油。这句谚语道出了石渠藏餐独特的高原风格。在石渠,人们的主食为奶制 品、糌粑、牛羊肉、人参果等;饮料则以酥油茶、奶茶为主,农区还有青稞酒。这和石 渠的自然环境以及物产资源分不开的。 石渠的自然环境及物产资源 一、石渠的地理环境 石渠地处青藏高原南部,是青藏高原主体的一部分。全境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高原宽 谷剥蚀地貌。全县可划分为二个地貌类型区。 (一)北部丘状高原——高平原区, 位于石渠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温波、阿日扎、尼嘎、宜牛、德荣马、呷依

等广大 地区,面积22900.6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91.09%,本地区地势高亢,海拔一般为39 00——4800米之间,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以丘状高原和高平原为主, 地表和缓 起伏,古夷平面保存完整,岭谷高差数十米至数百米,谷宽可达千米以至十数公里,是 境内主要牧业区。 (二)、南部金沙江高山峡谷区 位于石渠县南部,包括真达、奔达、正科、洛须、麻嘎五乡(镇),面积为2240.33平方 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8.91%。本区地势高峻,主峰达5118米,许多山峰在5000米左右 ,地貌类型主要为中山、高山。岭谷高差悬殊,一般在200——300米以上, 河谷深切狭 窄,两岸直立,形成雄伟壮观的峰谷,呈现明显的立体自然特征,且因地形封闭,焚风 效应显著,多形成干旱河谷,是境内主要的农牧林业区。 二、石渠的气候特征 地貌特征使石渠地域辽阔,地高天寒,光、热、水资源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了明显的差异 ,石渠主要人口分布在下述地域。 (一)、金沙江河谷寒温带半农半牧区 本区是县境内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年大于0℃的积温在1800℃——2300℃

藏族传统吉祥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藏族传统吉祥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科技创新的现今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多的想要回归原有的自然生态,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国特有的传统民族文化正在慢慢的流逝。目前,国人的服饰也受到了西方潮流的引导,而忽视了我国传统的特色服饰以及服饰设计中缺乏新颖的设计。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留存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象征,藏族文化是目前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并且藏族传统吉祥图案有着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与很强的表现力,因此研究价值非常高。 1藏族吉祥图案 藏族的传统吉祥图案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技能被广泛的人群适用又能够形成自身的特有魅力。顾名思义,吉祥图案就是代表着幸福好运的意思,以传统的吉祥图案为载体向人们传递美好的寓意,也是一种区域的艺术表现,透露着民族文化情感。 1.1藏族吉祥图案的来源 藏族吉祥图案流传已久,经历过长期的沉淀与演变,藏族吉祥图案传承了特有的美感,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藏族祖先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因此吉祥图案被寓意了美好的期望,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诉求。 1.2藏族吉祥图案的特点 藏族传统吉祥图案注重的是崇高的追求与现实的关注,在恶劣的环境下藏族人民自强不息的生活着,磨练出藏族人民勇于面对现实坚韧不拔的精神;西藏又被称之为“圣地”以干净通透而著称,因此在这恶劣的环境下,藏族人民仍旧保持着初心与感性的想象力和理性的自恃双重并存的民族精神。藏族传统吉祥图案结合宗教与人文,在本含有亲和力的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 1.3藏族传统吉祥图案的寓意 藏族传统吉祥图案的寓意主要分为民间寓意和宗教寓意。从民间寓意的角度上来说其主要前者主要是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对身体健康的美好祝福。而从宗教的角度上来说,主要是体现在佛教达到的繁盛时期,也是寓意着通过对这里的探索与思辨,使得众多信徒皈依到佛门中来。 2藏族吉祥图案的文化审美内涵

藏族风格设计系列

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 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设计说明: 作为西藏自治区藏药厂展厅的升级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是围绕整个西藏自治区藏药厂、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甘露品牌三个主脉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设计的,序序言厅的宇妥药罐、历史厅的人物故事、多媒体厅的古法制药历史再现。。。。。都为民族医学文化发展的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阿森设计作品: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序言 厅1

阿森设计作品: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序言 厅2 阿森设计作品: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历史发展厅视角1

阿森设计作品: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历史 发展厅视角2 阿森设计作品: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历史 发展厅视角3

阿森设计作品: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历史发展厅视角4 阿森设计作品: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历史 发展厅视角5

阿森设计作品: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场景 再现多媒体厅视角1 阿森设计作品: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场景再现多媒体厅视角2

阿森设计作品: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场景 再现多媒体厅视角3 阿森设计作品: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场景 再现多媒体厅视角4

925银基础知识

925银基础知识 对于首饰,我们很关心它的成色,比如“999”代表24K足金;“750”代表18K合金。而银首饰也同样有这样一种数字计量的标准。 1851年蒂芬妮推出第一套含银量千分之925的银饰品后,925银便开始流行,所以目前在市面上的银首饰都以925作为鉴定的标准。 银饰品的计量成色一般有以下几种: “99”代表纯银,虽然理论上100%才是纯银,但实际很难获得100%的纯度。99银的颜色苍白,而且很软,用它做的首饰容易变形,不能镶嵌宝石等。 “98”代表足银,银的含量为98%,含铜2%,在首饰上标注为980S。 “925”银,银含量为92.5%,含铜7.5%,在首饰上标注为925,我们常见的银首饰大部分都是用925银制造的。925银首饰经过抛光后呈现出极漂亮的金属光泽,而且也具有了一定的硬度,能够镶嵌宝石,做成中高档首饰。 如何辨別银饰有无电镀 银饰品一般分为有电镀的和沒有电镀的(如镀白金等) 有电镀的银饰品:即里层为纯银,表面再做电流处理;电镀的方法使其表面呈現的光泽比纯银的更光亮,反光效果很好,不易氧化(视电镀的厚度而決定氧化时间)。 无电镀的银饰品:很容易因硫化而失去光泽,(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银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一层硫化银在银饰品上,其道理跟剖开后的萍果会慢慢变黑一样)。需用擦银布进行保养,可恢复其光泽,也可用洗银水清洗。 银饰品是如何保养的? 很多的朋友喜欢纯银饰品,但却不知道要如何保养,其实我们只需在日常生活中花点心思,就可以让银饰历久如新了。 1、银饰的最佳保养方法是天天佩戴,因人体油脂可使产生自然温润的光泽。 2、在佩戴银饰时不要同时佩戴其它贵金属首饰,以免碰撞变形或擦伤。 3、保持银饰的干燥,别戴着游泳,切勿接近温泉和海水。不用时可用棉布或面纸轻拭表面,清除水份和污垢,将它置放于密封的袋子或盒子中,避免与空气接触。 4、如果发现银饰有变黄的迹象,最简单的方法使用牙膏加点水轻洗表面。或用珠宝小刷子清洁银饰品的细缝,然后用擦银布轻擦其表面,马上就可以饰恢复原来的靓丽。(如果使用擦银布能够恢复约八九成的银白状况,就不要再使用拭银乳和洗银水,因为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腐蚀性,银饰品在使用过这些产品之后,会变得更容易变黄。另外,擦银布含有银保养成份,不可用水洗) 5、银饰发黄得严重,用洗银水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数秒钟,取出后立即用清水清洗,然后用面纸吸干。 泰银与藏银 泰银:一般足银,即99%的银含量,也有些泰国工艺把925银硫化成“古银效果”的也称做“泰银”。 藏银:一般不含银成份,是白铜的雅称,传统上的藏银为百分之三十银加上百分之七十的铜,因为含银量还是太低,所以现在市场上已经见不到了,以完全白铜替代。

藏族女性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心目中的藏族女性是一个智慧、美丽、善良、博爱、宽容、健康、实在而知羞的女性。 在西藏,女性占总人口的51%,他们实实在在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承担着繁重的生产劳动、文化传承、人类的延续等重任,但她们非常善良,待人热情友好,并不给人神秘感。在我的心目中藏族女性是具有承受能力很强的一个群体,她们自强自立,勤劳、善良,尊老爱幼,而且乐观地面对人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追求完美是人性的本能。但每个民族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审美标准和要求,记得在我的家乡有一句谚语:“一生的伴侣要善良,一夜的情人要漂亮。”这或许是藏族传统意义上对妻子的一种衡量标准和心理把。我想,这个问题应该留给我们藏族的男士们,想必他们会得出更精彩的答案。 藏族的审美与汉族的审美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在格萨尔王传中,所反映的是一种牧区的文化。他们对妇女的美貌的称赞与汉族截然不同。比如描写格萨尔王的妃子珠牡,说“她前进一步价值百匹好骏马,她后退一步,价值百头好肥羊,冬天好比太阳暖,夏天犹如柳荫凉”,这样一种描写,汉族人肯定不能理解,不知道她美到什么程度。但是在牧区,在以物易物仍然有遗留的今天,人们会体验到珠牡的美貌是非同寻常的。我们有的时候翻译起来很困难,如果直译就是这样的。 一妻多夫的家庭主要是发生在一些比较封闭的半农半牧地区。当然,一妻多夫家庭首先考虑的是家庭财产的不分割,如果每一位兄弟各娶一个妻子,妯娌之间会产生矛盾,导致分家,使财产分散,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另外,在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保存家庭劳动力的集中,可以使家庭不断的富有。在这种家庭中,妻子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如果妻子是一个很贤惠的又可以很好地调节兄弟之间的关系,同时安排丈夫的工作,有的丈夫可以从事农业,有的丈夫放牧,有的可以去做农牧业交换,这样的家庭反而比一妻一夫的家庭更富有。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前,藏族地区妇女的生育处于自然状态。呈高生育率,同时由于没有必要的医护条件,新生儿的死亡率也很高。现在藏区宣传计划生育,但是并未完全执行。尤其在偏远的农、牧区,高生育率仍然存在。有的牧区帐篷中,一个家庭生4、5个孩子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在藏族的传统社会广大的农奴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的,所以农奴阶层中的女性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在上层贵族家庭,男孩和女孩都有社教育的权利。在我采访的几位贵族妇女当中,在她们的童年都进过私塾,在那里学习藏文算术等课题,所以一般的贵族妇女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她们在家庭中对于下一代子女的教育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解放以后,西藏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藏族女性和男性一样都享受着受教育的权利。在这一点也和汉族地区有一定的区别。

中国古代配饰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之配饰 古人十分重视身上的佩饰,不仅用以美化自身外形,而且借以标志身份等级。佩饰都系在革带上然后连于大带。常见的佩饰有玉、珠、刀、帨等。《释名》:?佩……有珠、有玉、有容刀、有帨巾之属也。? 1.玉 玉是最重要的佩饰。《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车上的铃)之声,行则鸣佩玉?。一走动佩玉即发出叮咚的响声,是因为所佩不只一玉。《大戴礼〃保傅》:?下车以佩玉为度,上有葱衡(即青色的珩玉),下有双璜冲牙,玭珠(又称蠙珠,即蚌珠)以纳其间,琚瑀以杂之。?(《周礼〃玉府》,郑注略同。)因为所佩非一,所以又称杂佩。《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与己和顺),杂佩以问(赠)之;知子之好之(与己同好),杂佩以报之。?毛传:?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朱熹的《诗集传》说得比较清楚:?杂佩者,左右佩玉也。上横曰珩,下系三组(丝绳)贯以蠙珠,中组(中间一根组)之半(半截处)贯以大珠曰瑀(其实不是珠而是石之次玉者,

朱误),末悬一玉,两端皆锐,曰冲牙,两旁组半各悬一玉,长博而方曰琚,其末各悬一玉如半璧(半圆形)而内向曰璜,又以两组贯珠,上系珩两端,下交贯于瑀而下系于两璜,行则冲牙触璜而有声也。? 玉本是一种贵重的装饰品,为贵族豪富所专有,但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却把佩带玉石附会上一种神秘的道德色彩。《礼记〃聘义》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碈(mín,民,又写作玫。美石)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似栗(栗有坚实的样子),知也;廉而不刿(guì,贵。刺伤),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玉上的疵点)不掩瑜(玉之美处),瑜不掩瑕,忠也;孚尹(yún,匀。孚尹,指美色)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三川,地也;圭璋特达(等于说无所不达,指用于朝聘之礼),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玉的这种人为色彩并没有被着重表现,每凡说到佩玉,都在借以烘托人物的高贵或环境的华美。 古人的佩玉中除上面所引《内则》列出的以外,还有环、玦。环

银的基本知识

银的基本知识 1、定义 银(silver)为贵金属之一,符号Ag。银白色,相对密度10.49,熔点(961℃),不溶于碱和大部分有机酸,易溶于硝酸及热硫酸,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化合后变成褐色Ag2S。925银是92.5%的银加入7.5% 的合金,使得银的硬度和亮度都有所改善,是在国际标准上被公认的纯银标准。 白银的成色,用千分数表示。 足银:含银不小于990‰,印记为足银或S990、银990。 925银:含银不小于925‰,印记为S925或银925。 925银为银饰的国际标准,因为硬度增强,所以主要用于制作工艺比较复杂的时尚银饰品,而足银相对较软,不适合镶嵌宝石或精细款式,一般用于制作传统的童锁童镯和老人手镯等。 2、特性、功效、用途 纯银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因此可以碾压成只有0.00003厘米厚的透明箔,1克重的银粒就可以拉成约两公里长的细丝。 银离子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对人体很有好处。医学上,它比黄金对人体健康的效能还要高。使用银可以检测食物是不是有毒,因为银与许多的毒素能发生化学反应,使银子变黑,易于肉眼鉴别。公元前,古人就知道银子可以加速创伤愈合,防治感染,净化水质和防腐保鲜的作用。银具有卓越的抗生素及灭菌作用,一般的抗生素平均只能对6种病菌起到作用,但是银可以消灭650种病菌。 银何以能杀菌 呢?科学家查明, 这是因为进入液体 中的银离子遇到液 体中的微生物,即 可将之吸附,微生 物用以呼吸的酶就 会失去功效,微生 物也就迅速死其导电性和传热性在所有的金属中都是最高的。因此,银常用来制作灵敏度极高的物理仪器元件,各种自动化装置、火箭、潜水艇、计算机、核装置以及通讯系统,所有这些设备中的大量的接触点都是用银制作的。 现今,国际上超过半数的航空公司已使用银装滤水器。许多国家泳池内的水也利用银来净化,这种净化过后的水不像使用化学药品那样,它不会刺激游泳者的皮肤和眼睛。一些公司生产的银丝袜子,材料中含有银纤维,可以抑制菌类的繁殖而防治脚癣和臭脚。亡。举例说明: (1)远古时代,有钱人用银器存放食物,防止细菌生长。 (2)公元前338年,古代马其顿人征战希腊时,用银片覆盖伤口来加速愈合。 (3)古代腓尼基人为了保鲜,在航海过程中用银制器皿盛水、酒、醋等液体。 (4)中国《本草纲目》中也有“银屑(碎末)安五脏、定心神、止惊吓、除邪气、久服轻身长年”的记载。 谢菲尔小编

牧区青春期女性生理和心理状况研究

牧区青春期女性生理和心理状况研究 发表时间:2017-11-10T15:22:13.83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下第16期作者:才让昂毛贡却坚赞[导读] 随着我国各方面的发展,生活条件及质量的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生长发育出现了加速的趋势。 (青海大学藏医学院硕士研究生;青海西宁810016)摘要:为掌握牧区青春期女性健康教育现状、第二性征出现时的心理特点、所需青春期健康知识,对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民族中学200名女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95份。结果显示:调查的女学生中年龄最大的为18岁,最小的为12岁,平均年龄为14.8岁,其中17.4%表示没有受过青春期健康教育。但受过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女学生中18.12%表示并不清楚乳房发育是否为正常生理现象。乳房已经发育的175名女学生中仅有30.3%能用正常心理对待这一生理现象。在已出现月经的175名女学生中能正确对待初潮的仅占9.1%。其余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恐惧。目前牧区女性青春期健康教育开展并不到位,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上都急需改进。 关键词:青春期初中生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各方面的发展,生活条件及质量的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生长发育出现了加速的趋势,青春期发育时间也发生了提前的现象,但因为传统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和束缚,性教育在我国一直被视为禁区,牧区等偏远地区尤其严重,导致青少年得不到相应所需的青春期知识。虽然现代信息技术给青少年提供了便捷的获取各类书籍、影视等的平台,但网络环境中存在很多对青少年不宜的内容及误导式的思想,因青少年心智并不成熟,极易受到不良风气影响,使青少年早恋、堕胎、性犯罪比例不断上升,因青春期健康教育的缺乏导致生、心理疾病的也日益增多。为了解和掌握牧区女性青春期教育现状,也为学校有的放矢地展开青春期健康教育提供重要依据,并使中学生平稳、健康,安全地度过青春期,本文通过对河南县民族中学200名初中女学生的问卷调查,对牧区女性青春期健康教育现状及相应对策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河南县蒙古族自治县地处青海省东南部,东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碌曲县,南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西南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海南州同德县毗连,北与泽库县相邻,总人口4万,海拔3600米,与相邻地区在各方面发展程度相近,可选做代表性地区(牧区),选其地区民族中学作为调查学校。调查对象均为少数民族,以更好的反映牧区青春期健康教育现状及青春期女性生理、心理状况。共计对初二200名女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统一印制青春期生理、心理调查问卷,在各班主任的协助下,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version19)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二.结果 (1)个人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195名女中学生中88.2%为蒙古族,11.8%为藏族其中仅有7.3%的父母双方或一方有工作,其余父母均为牧民或农民。195名女学生中表示受过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占82.6%,其余17.4表示并没有受过青春期健康教育或并不知道青春期健康教育。(2)青春期生长发育状况本次调查的195名女中学生年龄最大的为18岁,最小的为12岁,平均年龄为14.8岁,乳房已经发育的占90.3%,其余9.7%表示乳房还未发育,乳房初次发育时仅有30.3%的女学生能用正常心理对待,其余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紧张心理。88.2%已出现月经初潮,初潮平均年龄为13.3岁,其中仅有9.1%的女学生在出现月经初潮时能用正常心理对待,其余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惊奇心理,对身心造成了压力。由此可见,大部分女生对乳房发育、月经出现不能持正确的态度,因此,牧区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展开青春期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3)青春期心理卫生状况

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关于藏族服饰研究分析 姓名:丁世金 学号:201601010410 专业班级:电气工程1604 院系:电气信息学院

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摘要:独特的高寒地理环境孕育了藏民族具有鲜明个性的服饰文化。具体到 藏族不同的地域,由于其历史、文化、地理、人文各不相同,所以各地藏族服饰又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本文从历史与美学的角度出发,以卓尼藏族服饰为个案,探讨了卓尼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关键词:藏族服饰;地域特征;审美情趣 藏族服饰作为藏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鲜明而直观地显示了其服饰文化的独特个性与民族特征。藏族居住区域广阔,由于人文、地理各不相同,所以反映在服饰上,又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本文从卓尼地区来探讨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一、特殊的历史、地理、人文 卓尼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洮河流域很早就是人类栖息发祥地之一,沉积了灿烂浓郁的文化遗产。在境内174公里长的洮河南北两岸,密布着诸多马家窑、齐家文化和辛甸文化以及寺洼文化遗址。在这些古文化遗址中,有规模相当可观的古人类居住群和墓葬群。从大量出土的新旧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石器可看出,骨器、编织和纺织技术已比较发达,环饰、珠饰和贝饰类遗物,制作部分已相当精美。在装饰上,反映于卓尼、临潭出土的陶器上,马家窑文化以彩陶之富丽图案著称;齐家文化则是朴素典雅的几何形体美和细密有序的蓖纹、划纹和绳纹,以整齐无华的装饰而闻名;辛甸文化为黑彩宽带纹和回纹线饰;寺洼文化则呈锯齿状附加堆纹,部分亦有乳丁纹饰。以上四者在颜色上均以红、黄、灰、褐、紫色为主。另外,考古工作者还在洮河流域的中上游,发现了两种疑为藏族先民在这一地区所创造的吐蕃地方文化的新的文化类型。这两种古文化遗存中的陶器,一种是拍印竹帘纹、竹节纹、不规则梯形纹等各种独特的拍印纹样,色呈紫或灰;另一种是刻划波浪纹或不规则波折纹,纹饰简单、单调,色浅灰,似受了中原地区文化之影响。 卓尼不仅是古代“汉藏走廊”的通道之一,还是古代羌、戎、吐谷浑、吐蕃等民族活动、聚居的中心地带。历代建置,卓尼形成了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卓尼境内的藏族,主要渊源于上古时期的羌、戎诸部,他们是形成当地藏族的主要成份之一。另有相当一部分藏族,其先民分别是迁徙、定居于卓尼的吐蕃后裔移民部落和公元 8世纪吐蕃戍边军土留居后形成的部落。

藏族舞蹈的特点

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境内,北部高原广阔,其间盆地、湖泊众多,水草丰茂,牧业兴旺;南部河谷平坦开阔,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工农业发达;东部高山纵横,山顶牧场优良,山腰森林茂密,峡谷四季常青。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城镇和农村、农村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形体动作和舞蹈服装。 就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从动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从韵律上讲,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因此,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 尽管藏舞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但若从它的纵轴和横面关系上综合考察,仍大体上可归结为:“四系”、“四类”和“多品种”、“多风格”。“四系”,即民间、宗教、戏曲、宫廷。“四类”,即民间舞果谐、堆谐、果卓、康谐等;宗教舞羌姆、祭祀舞、贡嘎尔鼓舞等;戏曲舞拉姆、格萨尔、希荣仲孜等;宫廷舞供云乐舞(嘎尔)等。 然而,在多品种舞蹈中,即使是同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呈现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风格特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又可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找出传统藏舞中每个类型的内在联系及其共同的形态特征,归纳起来综合分析,得以一个比较系统而概括的认识。 在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这种精髓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审美概念。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