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

崇高
崇高

崇高代表性观点

1)古罗马时期的朗加纳斯(公元213-273)最早在《论崇高》一书中提出“崇高”这一范畴。该书从修辞学角度论述了文章修辞达到崇高风格的本源和五个条件:一是庄严伟大的思想;二是强烈激越的情感;三是运用藻饰的技术;四是高雅的措辞;五是整体结构的堂皇和卓越。他认为崇高的美学特征是庄严、伟大、堂皇、卓越,即不平凡。他说:“一般说来,我们可以认为永远使人喜爱而且使一切读者喜爱的文辞就是真正高尚和崇高的。”真正崇高的文辞,是可以产生激昂慷慨、快乐与自豪的。这在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十八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者博克,详细研究了崇高与美的不同特点。他认为人的所有情感都可以归结为两大类,这就是自我保全和相互交往。属于相互交往的一类感情主要与爱联系在一起,所产生的是积极的快感,这就是美的起源,凡能产生这种积极快感的东西,就是美(优美)的。属于自我保全的一类情感,主要是与危险和痛苦相关。它不能产生积极快感,相反,到会引起一种明显的痛苦和恐惧的感觉,但是,当经历了危险和痛苦之后,随着危险和痛苦的消失,也会产生一种愉悦。这种愉悦是由痛感转化而来的,这就是崇高感的起源,产生这种情感的东西就被称为崇高的东西。

因此,博克认为崇高而伟大的对象引起我们的惊讶情绪,并带有某种程度的痛苦和恐怖之感。但不是随便哪一种使人产生痛苦或恐怖之感的事物都是崇高的,只有当危险或痛苦与人隔着一定距离,不能加害于人,从而使人的痛苦和恐怖能够较快地消失,并从自己战胜、经历恐惧感中获得喜悦的时候,才能产生崇高感。(结合电视录像教材举例来理解。)3)康德对崇高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的崇高理论影响非常大,在美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而美的形式是有规律、有限制的。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崇高分析中》说:“它们(指自然里的崇高现象)却更多地是在它们的大混乱或狂野、极不规则的无秩序或荒芜里激引起崇高的概念,只有它们同时让我们见到伟大和力量。”康德认为,美的想象力与知性的和谐统一,产生比较安宁平静的审美愉悦。崇高则是想象力与理性互相矛盾的斗争,产生比较激动、震荡地审美感受。崇高感是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它是一种能间接产生的愉悦。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数学的崇高是指对象的体积和数量无限大,超出人们的感官所能把握的限度。但是审美有一个饱含点,是感官所能掌握的极限,如果对象的体积超过了这个极限,我们的想象力就不再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了,但我们的理性却要求见到对象的整体。虽然想象力不能超出极限,对象不能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理性却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来思维。因此,崇高只是理性功能弥补感性功能(想象力)不足的一种动人的愉悦。

力学的崇高表现为一种力量上的无比威力,如“高耸而下垂威胁着人的断岩,天边层层堆叠的乌云里面挟着闪电与雷鸣,火山在狂暴肆虐中,飓风带者它摧毁了的荒墟,无边无界的海洋,怒涛狂啸着,一个洪流的高瀑,诸如此类的景象,在和它们相较量里,我们对它们抗拒的能力显得太渺小了。但是假使我们发现我们自己却是在安全地带,那么,这景象越可怕,就越对我们有吸引力。”这就是说自然的力学崇高,以其巨大的无比的威力作用于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无从适应而感到恐惧可怕,因而要求理性概念来战胜它和掌握它,从而发现我自己“是在安全地带”,由想象的恐惧痛感转化为对理性的尊严和勇敢的快感。通过想象力唤起人的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而引起了愉快,这种愉快是对人自己的伦理道德的力量的愉快。所以,崇高的审美判断最接近伦理道德的判断。

康德认为,崇高是人对自己伦理道德的力量、尊严的胜利的喜悦,是与理性观念直接相联系的,因此,必须有众多的“理性观念”和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对崇高进行欣赏。欣赏

崇高需要有更多的主观条件,因此,崇高比美更具有主观性。“所以那对于自然界里的崇高的感觉就是对于自己本身使命的崇敬,而经由某一种暗换赋予了--自然界的对象”。这就是说,自然对象本身没有崇高的性质,是我们通过“暗换赋予”了自然界的。这说明康德的崇高观完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4)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崇高就是绝对理念大于感性形式。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美和崇高都以理念为内容,以感性表现为形式,不过这两种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在美里理念渗透在外在的感性的现实里,成为外在现实的内在生命,使内外两方面相互配合,相互渗透,成为和谐的统一体。崇高则相反,理念大于或压倒感性的表现形式,理念内容不能在外在事物里显现出来,而是溢出事物之外。

尽管黑格尔对崇高的观点是带有明显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色彩的,但他抓住了美与崇高的内在联系。

5)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崇高是“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起事物要巨大的多,那便是崇高。”“一件东西在量上大大超过我们拿来和它相比的东西,那便是超过的东西;一种现象较之我们拿来与之相比的其他现象都强有力的多,那便是崇高的现象。”“更大得多,更强得多--这就是崇高的显著特点。”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崇高的定义,强调了崇高在客观事物本身,而不是观念或“无限”所引起的。他认为崇高的东西的特点就是比其他一切事物都要巨大得多,强有力得多。这一定义只片面地从“形体的量”上分析了崇高的特点,而忽略了崇高美的内容,忽略了事物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关系,因而这一定义显得十分空泛、缺乏体现崇高美的实质的具体内容。

西方的崇高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 E.博克(1729~1797)。他在《我们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起源的哲学探讨》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博克认为,当我们遇到痛苦和危时,就自然产生一种以保全自己为目的的反抗力量,由于痛苦和危险的消除而产生的欢欣之情不同于积极的快感,凡是能引起这种以痛苦为基础的欢欣之情的东西,就是崇高的。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

内在区别。康德认为,崇高感是一种只能间接产生的愉快,它先经历一种生命力在一瞬间受到阻滞的感觉,然后立刻又继之以生命力的更强烈的迸发,它在想象力的运用上是很严肃的,包含着惊讶和崇敬;崇高的对象固然可以引起恐惧,但崇高感毕竟不是起于恐惧,我们之所以把威力强大的对象称为崇高,并不是因为它可怕,而是因为它把我们的精神力量提高到超出平常的尺度,使我们在内心里发现另一种抵抗力,使我们有勇气去和自然界的这种表面的万能威力进行较量;我们的理性能力里有一种非感性的尺度,把无限性作为单位包括在它下面,与它相比,自然界的一切都变得渺小,因此在我们心中就发现一种对自然界的优越感。康德强调人类本身的伟大,但没有把人类本质力量理解为物质生产实践,而将它归结为心灵的理性。他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崇高只须在我们内部和思想的样式里去寻找根据,这种思想样式把崇高性带进自然的表象里去。”其实人类物质性的实践才是崇高感的真正根源。

英国的另一些美学家不承认恐惧和痛苦在崇高体验中的作用,认为崇高感是伟大引起的。J.拉斯金认为,崇高是伟大在感情上所产生的效果,它可以是物质的、空间的、力量的、品德的或者美的;J.萨利(1842~1923)认为崇高感是由广博无垠的表象或理想的启示所激发起来的一种特殊感情;A.C.布拉德雷(1851~1935)认为崇高的主要特征是一种精神上或物质上的伟大,我们在想象的同情中与这种伟大契合一致,任何以崇高来打动我们的东西都产生出一种伟大的印象,这种伟大也可以是些平凡的事物。

按照移情说美学观点,崇高感是同主体的精神力量相通的。一些学者认为,崇高体验的

特征是某种具有明晰而又简单的形式的强有力的东西,它必然含有把自我投射到对象中去的意义,而力量就等于伟大,因为观赏者总是把空间的体积转化为精力和威力;崇高感毫无例外地是对于人们自己力量的一种感觉,是人们自己意志力量的扩张;人们把这种力量自发地投射到对象中去,最先创造崇高感的强力和威力,在自然界中对人们显现为自然力量的符号和标志,在建筑中显现为抽象形式的震撼力量,在音乐中显现为在旋律中的那种兴奋和努力的扩张等等。

崇高课件

崇高作为范畴产生于古代罗马,在悲剧的概念之后。在悲剧的审美过程中,古代希腊人注重人类对命运和神的屈服、对界限的尊重与认定,通过悲剧获得生存的知识。

如果说悲剧注重培养和教育观众的话,那么崇高则从正面表达了人对自身之外的世界、对永恒的追索精神。

1,朗加纳斯的《论崇高》:作为文章的风格

时代背景

译文:文艺复兴时期,弗朗契斯科·罗波尔台里发表;1674年,法国新古典主义批评家布瓦洛译成法文;

作者:公元3世纪的雅典修辞学家卡苏斯·朗加纳斯;19世纪,有学者认为是1世纪的另一位修辞学家郎加纳斯。

时代:古罗马时期的问题:政治腐败、道德堕落、民主自由丧失,实行高压政治;文化上追求形式主义,浮夸、矫揉造作,完全继承希腊。

崇高首先是一种美而且这种美来自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就客观来说,大自然中有崇高的事物,像尼罗河、多瑙河、大海、天上的星光、埃得纳火山等,它们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宏大和高超;

就主观来说,人生来具有一种追求崇高事物的强烈愿望,做庸俗卑陋的生物并不是大自然为我们人类所订定的计划。人生长在世间,……养成一种向往崇高的审美理想和热爱崇高的审美情趣,培育出有伟大的思想和激动的感情所构成的伟大心灵。过去的伟大心灵总以最伟大的写作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认为每一细节上精确不值得他们的追求;他们心目中的真理究竟是什么真理呢?……(大自然)它生了我们,把我们生在这宇宙间,犹如将我们放在某种伟大的竞赛场中,要我们既作为它的丰功伟绩的观众又做它的雄心勃勃的竞赛者;它一开始就在我们的灵魂中植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对于一切伟大事物、一切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因此,就是整个世界,作为人类思想的飞翔领域,还不够宽广,人的心灵还常常越过整个空间的边缘。当我们观察整个生命的领域,而见到它处处富于精妙的、堂皇的、美丽的事物时,我们立即知道人生的真正目标究竟是什么?……

总而言之,一切有用的,必须的事物是人们易于获得的,而他们的敬仰却是留给惊心动魄的事物的。

# 我现在进而指出,几乎一切崇高由之而来的五个,可说,主要的来源,当然与先要假定已经有了这五个来源所共同依靠的先决条件:掌握语言的才能。

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庄严伟大的思想,如我在论芮诺封(Xenophon)的作品是所曾指出的。第二是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这两个崇高的条件主要是依靠天赋的,以下的那些却可以从技术得到助力。

第三是运用藻饰的技术,藻饰有两种:思想的藻饰和语言的藻饰。

#省去连接词会给文辞以一种冲劲,一种急湍般的热情,作者显得简直赶不上自己的言语。

芮诺封有这样的例子:“以矛撞盾,他们推,他们打,他们斫,他们倒下”。……

# 不同修辞方式的联合运用最能导致文辞的遒劲;两三个互相联合,就会相互加强言语的气势、说服力、和美。……当他挨了打,当他挨了耳光;这当然会令人怒不可遏,这当然会令人发狂,除非他受惯了侮辱。

第四是高雅的措辞,它可以分为恰当的选词,恰当的使用比喻和其他措辞方面的修饰。

# ……我们要来不厌其烦地说,恰当地、引人注目的措辞会对于读者有惊人的威力,迷人的魅力;说这是一切演说家、作家所追求的主要目的;说就是这一点而且仅仅这一点就足以使文学作品陈列出与最精妙的雕像相同的种种光彩照人的美妙,陈列出它们那种雄伟、美丽、圆润、庄严、遒劲、威武和种种其他的妙处;说这一点就赋予事实以一个歌手的灵魂;说这一切,我生怕,对于内行会是一种侮辱。

我们确实可以完全正确地说,美妙的措辞就是思想的光辉。我并不打算说,堂皇的语言是在任何场合都合式的。一个琐屑的问题用富丽堂皇的言语打扮起来,会产生把一个悲剧英雄的巨大面具戴在小孩头上那样的效果。

第五个原因包括全部上述的四个,就是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

# 我们现在可以考虑一下究竟有没有其他能够导致文辞崇高的任何事物。在一切事物里总有某些因素和它们的本质并存着,这是大自然的一个规律。

正因如此,所以崇高的原因之一是选择所写事物的特点和把它们联合成一个有生命的整体的能力。读者是既为特点的选择所吸引又为联合它们的技能所吸引的。……

这些作家中,每一个都严格拒绝对于主题并不必要的东西,内在联合最生动的特征时都谨防着一切不严谨,不合式,或令人厌倦的东西。这种毛病会损坏总的效果,而给崇高的大厦以补缀成的、有破绽的面貌,而这大厦是应当有一个坚实而一致的结构的。

我要满怀信心地宣称,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像恰到好处的真情流露那样导致崇高;这种真情通过一种“雅致的疯狂”和神圣的灵感而涌出,听来犹如神的声音。

从审美角度讲,崇高是人对无限事物的追求所引起的,它在某种意义上是无条件的。

# 相信或不相信,惯常可以自己作主;而所谓崇高却起着专横的,不可抗拒的作用;它会操纵一切读者,不论其愿从与否。

有创见,善于安排和整理事实,不是在一两段文章里所能觉察出来,而是要在作品的总体里才显示得出。但是个崇高的思想,如果在恰到好处的场合提出,就会以闪电般的光彩照彻整个问题,而在刹那之间显出雄辩家的全部威力。……

崇高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它是伟大灵魂的回声。

# 我已经说过,在这全部五种崇高的条件之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种,一种高尚的心型。因此虽然这是一个天生而非学来的能力,但是在这一方面也来锻炼我们的灵魂,使之达到崇高,使之永远孕育着高尚的思想,也是对于我们大有裨益的。……

我曾经在别处暗示过,崇高可以说就是灵魂伟大的反映。

因此,一个毫无装饰的,简单朴素的崇高思想,即使没有明说出来,也每每会单凭它那崇高的力量而使人叹服的;例如在奥德赛的第十一章中爱及克斯(Ajax)的沉默就比他能说的任何话更为伟大。

首先解决这种伟大构思的来源问题是绝对必要的,而其答案也就是:真正的才思只有精神慷慨高尚的人才有。因为把整个生活浪费在琐屑的、狭窄的思想和习惯中的人是绝不能产生什么值得人类永久尊敬的作品的。

思想充满庄严的人,言语就会充满崇高;这是很自然的。因此,崇高的思想是当然属于崇高的心灵的。……

2,崇高与引发崇高的客体:作为审美的崇高

凯瑞特综合各种崇高理论,把崇高看成联系主体感受的动态系统,总结为四个阶段:

第一,引起我们情感的超常的体积或力量;

第二,首先是一个受挫或拒绝的消极状态;

第三,随后,一个自我扩张或提高;

第四,其最后的情感是与客体合一的积极情感。

接着,凯瑞特用这四个阶段的标准查看客体,列出五类:

客体满足一、三、四,但不必有二,如彩虹、高山。

客体满足二、三、四,但不必有一,如伦勃朗《老乞丐》。

客体满足二、三,但不必有一或者四,如毒蛇,人格化了的贫困。

客体满足一、二、三,但不必有四,如命运,……,地震。

客体满足一、二、三、四,如耶和华,悲剧英雄。

A. 有体积,没有受挫,有扩张,有物我合一。

B. 不必有体积,

但有受挫、扩张,与合一。

C. 不必有体积或合一,但有受挫,有扩张。

D. 有体积、受挫、扩张,但不必有合一。如命运。

E. 有体积、受挫、扩张,最终能够合一。如耶和华,悲剧英雄。

例子:普罗米修斯是泰坦巨人之一。在宙斯与巨人的战争中,他站在新的奥林波斯山神一边。他用粘土造出了第一个男人。雅典娜赋予了这个男人灵魂和神圣的生命。

普罗米修斯还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创造了火,并将之赠予人类。火使人成为万物之灵。在这之后,举行了第一次神与人的联席会议。这个会议将决定烧烤过的动物的哪一部分该分给神,哪一部分该给人类。普罗米修斯切开一头牛,把它分成两部分:他把肉放在皮下,将骨头放在肥肉下。因为他知道自私的宙斯爱吃肥肉。宙斯看穿了他的把戏。普罗米修斯偏袒人类,这使宙斯感到不快。

作为对他的惩罚,宙斯拒绝给予人类为了完成他们的文明所需要的最后的物品——火。但普罗米修斯却想到了个办法,用一根长长的茴香枝,在烈焰熊熊的太阳车经过时,偷到了火种并带给了人类。

于是,宙斯大怒,他差人将普罗米修斯带到高加索山,用一条永远也挣不断的铁链把他缚在一个陡峭的悬崖上,让他永远不能入睡,疲惫的双膝也不能弯曲,在他起伏的胸脯上还钉着一颗金刚石的钉子。他忍受着饥饿、风吹和日晒。此外,宙斯还派一只神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但被吃掉的肝脏随即又回长出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一位名叫赫刺克勒斯的英雄将他解救出来为止,他一直忍受着这难以描述的痛苦和折磨。

现在我们常把普罗米修斯比喻成为了他人而宁愿牺牲自己的人。

3. 崇高与壮美

崇高是人尚未把握的客体,与人的心理内容和感官知觉都产生矛盾冲突的客体。

壮美感是人对与之同质的雄伟事物的欣赏,是从快感到更大的快感;崇高感却是人因战胜了一个可怖的敌人而产生的快感,是由痛感转进为快感。

同样是高山大河,如果按西方的一种观念将之视为与人敌对的,就像康德所讲,绵延无边、高耸入云的高山,人的视觉无法将之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于是深感想象力把握不住客体,感性受到了阻滞,人感到自己的无力与渺小。[张法《美学导论》p.117]

4.博克关于美与崇高的比较

英国18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和政论家,早期附和卢梭,曾写过揭露近代资产阶级社会〈〈穷困

与罪恶〉〉的论文。晚年日趋保守,政治上反动。

在哲学上,他主要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传统。他的美学著作〈〈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1756),就是以经验的事实作为出发点的。

在美的本质问题上,其立场是唯物主义的。他承认美的客观性,肯定美是属于物本身的某些属性。但他着重强调的是:如小的体积、光滑的表面,逐渐的变化,颜色的鲜明而不强烈等等形式方面的因素。

在解释美的原因时,他的主要缺点是只从生理学着眼,忽视人的具体的历史发展,把社会的人几乎降到动物的水平,把美感和一般感官的快感混同起来,片面强调感性,而忽视理性。他的这些缺点,可说都是经验主义美学局限性的表现。

以下引自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范畴史》第三卷pp.103-105

同当时的大陆理性主义美学相反,博克的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就是重感觉、想象、情感,排斥理性与意志的倾向。这种非理性的思想,使得他能够深刻地认识到美、崇高在感性经验中的深层表现,使得他的分析更加接近人类心理的深层。

基于经验主义的理论立场和出发点,博克对美学的探讨是从人类的生理、心理结构开始的。认为人有两种基本情欲,一类是“自我保存”的情欲,一类是“社会交往”的情欲,博克对崇高和美的分析也源于这两种基本情欲的提出。

他认为人的意识中的“痛苦”与“快乐”的观念,就正属于“自我保存”和“社会交往”两种情欲原则,崇高和美也恰与之相对应。他认为“自然界中伟大和崇高的现象所引起的情绪是惊异”,它和实际生命危险一样,使人产生恐惧,因此崇高的观念是以痛苦为基础的。而美的事物在人的心灵中所引起的是爱或类似的情感,这种爱是在观照任何一个美的东西的时候心灵上所产生的满足感,因此美的观念是以快感为基础的。由此可见,崇高与美在起源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观念,崇高感起源于自我保存的情欲,而美则源于社会交往的情欲。《论崇高与美》,《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五期65页

在结束这个对于美的一般考察时,自然而然地要求我们必须把美和崇高作一个比较;而进行这种比较就形成了一个显著的对照。因为崇高的对象在它们的体积方面是巨大的,而美的对象则比较小;美必须是平滑光亮的,而伟大的东西则是凹凸不平和奔放不羁的;

美必须避开直线条,然而又必须缓慢地偏离直线,而伟大的东西则在许多情况下喜欢采用直线条,而当它偏离直线时也往往作强烈的偏离;美必须不是朦胧模糊的,而伟大的东西则必须是阴暗朦胧的;美必须是轻巧而娇柔的,而伟大的东西则必须是坚实的,甚至是笨重的。它们确实是性质十分不同的观念,后者以痛感为基础,而前者则以快感为基础;尽管它们在以后可能发生变化,违背它们的起因的直接本性,可是这些起因却仍然使它们保持着永恒的区别,这种区别是任何一个以影响人们的情绪为职业的人所永远不能忘记的。

5. 康德的崇高理论

以下引自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范畴史》第三卷pp.107-115

关于崇高问题,康德主要是在早期的著作《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判断力批判》及《实用人类学》的部分章节中加以论述的。

《判断力批判》是康德最主要的美学著作,分上、下两卷,分别讨论了审美判断(即鉴赏判断)和目的论判断。上卷以审美判断的分析为中心,全面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中的各类现象,力图把经验主义美学和理性主义美学调和起来,批判和克服二者的片面性,包括美的分析、崇高的分析、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审美判断力的辩证论和方法论等问题;

下卷以目的论判断力分析为主,包括自然目的论和道德目的论,这两大部分构成了《判断力批判》的整体内容。

崇高不但是康德哲学实现由自然到自由、感性到理性、认识到时间过渡的基本中介和桥

梁,而其作为美学范畴的哲学意义,在康德这里得到了真正确立。宗白华先生指出:“美学研究到壮美(崇高),境界乃大,眼界始宽。研究到悲剧美,思路始广,体验乃深。”……康德崇高论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指出了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康德把美仅看作是在对象的形式中,而崇高的根本质素就是无形式和无限性。

康德限定了人的认识的界限,限定了知识的范围,指出了感觉经验的有限性,就是为了说明人的有限性。但是人总是企图去追寻无限,去感悟那永恒而又难以把握的无;这不但是人在有限性中的体悟,也是人之为人的整体性要求。因为人总是试图在整体性中去把握世界,总是试图把一切归结到整体性之下来认识和体悟存在。

这种整体性的超越正是在崇高中实现的。康德意识到了知性的有限性和理性的自由无限性、自然和自由、认识和道德之间的严重对立,但是,同时他又从他的哲学人类学的原则出发,认为人的心灵的完整性的要求,促使人必须把这种有限性和无限性归结到整体性中去把握,……康德说:“自然的美关系到存在于首先之中的对象的形式,与此相反,崇高却可以在无形式的对象上见到,如果这对象自身表现出无限性,或者由它的感召而表现出无限性,同时这无限性又被想象成一个整体的话。”……

正因为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的特征,所以,崇高就指向了理性,直接与量相关,相应地崇高感是一种消极的愉快。

首先,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的特征决定了它和理性概念的相关性。

康德说:“因为真正的崇高不能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里,而只涉及理性的观念。”它指向理性,但并没有明确的类型理念。

其次,由于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就使得美的愉快和质相联系,而崇高的愉快与量相关,康德分析崇高也是从量开始的。

量的范畴是单一性、多数性和总体性,总体性正是量的统摄性范畴,?-?-相应地,质的三个范畴是实在性、否定性和限制性,限制性是质的根本的统摄性范畴,而形式是由知性范畴整理后的产物,必然是有限的。这样,美的愉快就与质直接联系了起来。

再次,由于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崇高感则是一种消极的愉快。康德说:?°崇高感是一种仅能间接产生的愉快,那就是这样的,它经历着一个瞬间的生命力的阻滞,而立刻继之以生命力的更加强烈的喷射,而崇高的感产生了。

崇高感和美感不同,它不含有媚人的魅力,我们的心情不只是被吸引着,而是不断地反复地被拒绝和排斥着,在这种吸引、阻滞和排斥中,产生的自然是一种消极的愉快。这种消极的愉快,康德认为也是和想象力有关,和美不同,崇高感是想象力和知性的不和谐冲突。因为崇高的“无形式”,因为对人的判断力和想象力施加“暴力”,形式的不和谐、不和目的性,也就是知性无法纳入形式中去把握,就使得想象力向着更高的理性理念去追索。……康德指出,崇高感是不愉快感转化而来的愉快感。

6. 现代及后现代的崇高:面向存在

㈠尼采把生命意志冲动的内涵赋予崇高范畴

以下引自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范畴史》第三卷pp.124-126

尼采在对审美、艺术的善的内涵的否定中,把近代崇高中的道德、伦理等理性超越的内涵彻底抛弃,而代之以这种近乎原始的内在的生命力和生命感。和酒神精神相联系的是他对内在的生命力的一种肯定。

他提出强力意志说,使整个审美和艺术化了人生充满了积极进取和蓬勃向上的力量感。……在他看来,“人生诚然充满痛苦,然而,痛苦磨炼了意志,激发了生机,解放了心灵。没有痛苦,人只能有卑微的幸福。伟大的幸福正是战胜巨大痛苦所产生的生命的崇高感。”?-?-尼采肯定那些敢于和命运做斗争的悲剧英雄,认为悲剧英雄用他自身的毁灭使我们感受到

了生命本身的不可战胜,使我们体验到了崇高。

这样,尼采就把崇高的超越内涵直接与生命力的冲动和张扬联系在了一起。?-?-

㈡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崇高理论

以下引自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范畴史》第三卷pp.126-133

在对现代性的元叙事的质疑中,利奥塔提出了自己的后现代理论和主张。“简而言之,我们可以把对元叙事的怀疑看作是‘后现代’”。在利奥塔看来,后现代就是现代的重写,准确地讲,是现代的自我重写。他认为,后现代不是继现代性之后的一个对立面,正相反,它是现代的一部分。

“我应当说,正相反,在现代中已有了后现代性,因为现代性就是现代的时间性,它自身就包含了自我超越,改变自己的冲动力。现代性不仅能在时间中自我超越,而且还能在其中分解成某种有很大限度的稳定性。……现代性是从构成上,不间断地受孕于后现代的。”这就是说,由于现代形式以一种自我超越(不断有一个状态改变为另一状态)的冲动的形式存在的,这样,在现代之中就暗示了后现代。……正是在这个本本意义上,后现代主义的心生状态,改写了现代性把自身的合法性建立在以科学和技术实现人性整体解放的计划基础上的这一基本主张。……

也正是在这一思想下,利奥塔也颠覆了传统的崇高理论。正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在利奥塔对现代与后现代的论述中,包含着两个表面上相矛盾的基本方面[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史》]。一方面,利奥塔努力把后现代统一于现代的整体之中,两一方面它有反对现代的整体性,主张利用后现代的重写消解这个整体性。这个表面的矛盾,在更深的层次上表达了利奥塔深刻的现代感。这种现代感超越了对整体性的现代追求,而深入到不可表现之物的表现之中。

利奥塔认为这是一种根本的崇高感,唯一一种标志现代性的情感模式。正是通过这种根本性的崇高感,现代与后现代超越了合法性危机设置的二元对立而统一起来。……

关于崇高,利奥塔立足于后现代主义情怀,认为它是对未定性的见证,是对一种无法显示的东西的呈现。他说:“崇高不是简单的满足而是因努力而满足。表现绝对事物是不可能的,绝对事物令人不满足;但是我们知识不得不表现,我们动用感觉官能或想象官能,用可感知的去表现不可言喻的——即使失败,即使产生痛苦,一种纯粹满足也会从这种张力中油然而生。”……

这样,在指出崇高的未定性和否定形呈现时,利奥塔不仅否定了把崇高实在化,即把崇高视作对某物的形式感受的观念,而且也否定了博克、康德把崇高自我化、道德化的观念。某物将要发生,但某物并没有发生,它在根本上是未定的,是“不可表现之物”。……利奥塔赞成康德关于崇高的论述,既不涉及概念,又不涉及形式,作为一种心灵的情操,它以心灵自由的名义宣告了优美美学的终结,既优美的终结。

但是,他认为,崇高的无限感并不深入到对道德命令,或实践理性意识的联系中。艺术感悟的真谛,并不在与艺术品的接触中获得单纯的审美的愉悦或某种伦理价值。利奥塔认为,崇高艺术的价值在于,它只是呈现“有不可表现之物存在”这一事实,而不是去屈从于模特模仿自然,或者再现、说明或象征某种被设定了的“绝对”。

在这里,利奥塔实际也就紧紧抓住了崇高的内涵特征,崇高在于“此在”的“呈现”的张力之中,仅仅在呈现着,在这种仅仅呈现中,我们可能会感悟到那不可呈现的存在。……

关于崇高理论

事实上,康德的崇高模式体现了欧洲人认识崇高体验的大致轨迹。这一轨迹具有19世纪浪漫文学中表现崇高的特征。譬如英国浪漫诗人华滋华斯在《序诗》里就曾写道:诗人的成长要“同时得到美和恐惧的孕育”,“在那给人印象深深的恐惧里,/在那愉悦和幸福的重复中”去学习。7诗人在《序诗》中用亦此亦彼、又相互矛盾的两可方法去寻觅自然中的崇高,并把它视为自己的“使命”。8然而我们注意到,直至《序诗》末尾诗人最终所获得的却是“人的心智如何变得/比大地还要美丽一千倍/大地也因他的寓居而变得更加神圣”。9因此济慈称他的崇高为“个人主义的崇高”,算是对华滋华斯崇高体验的中肯之言,尽管济慈本人从未阅读过《序诗》。10华滋华斯诗中的自然显然缺乏济慈主张“诗人个性”中所应有的“消极感受力”,因为后者反对无处不在的诗人意图,诗人天赋就是“消极的感受力”,诗人没有“自我”(identity)。11华滋华斯的矛盾体验也见于爱默生的《自然》一诗:我们应该“跨越平庸”,去感受“欢乐直到恐惧的边缘”,直到“所有卑微的自我情感消弭。我变成一个透明的球体,我化为虚无”。同样,诗人的自我萎顿毕竟是短暂的,因为他接着写道:“我看到一切;永恒的存在似电流贯注全身;我成为上帝身上的微粒”。12最终谦卑的自我羽化登仙,个体实现对自然世界的支配——“自然浑然成了中介,它成就了自我,却受到人的支配,如驴子温顺地驮着拯救者。它把它的王国托付与人,人把它当作工具役使并铸成实用的东西”。13爱默生原本谴责视自然为“他性”的人类,殊不知这种谴责却落在他自己头上。因此,巴巴拉·帕克指出,《论自然》“读起来像《圣经》的‘启示录’,人是‘站在废墟中的神’,自然是异化的意识,这意识因为他不断涌现出的创造力未能生效而凝结成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形式。只是自然却预示着人将会重新获得被他抛弃了的神秘力量,并随着‘精神的注入’,世界的创伤将会愈合,‘人对自然世界王国的驾驭’将给他‘比上帝还要巨大的权力。”14 所举三例,都把崇高体验描述为主体由收缩到张扬的瞬间变化过程。如果使用维斯凯的三分法,我们可以把其中第三阶段即主体或理性回应阶段与生态批评联系起来。康德指出,自然“在和理性的观念相比较时,将被估量为小。”15然而面临的问题是,在假设一种生态学上的崇高时,若把主体张扬这个阶段给予取消,其理由是否足够充分?因为,如果这种体验在“超越”瞬间的临近之前就“出轨”的话,那么在主体身上就不会出现顿悟和愉悦的升华感。可见,剥夺了崇高感,就会使这种启示性体验有“葡萄被水”之虞,从而丧失它的光彩,甚至会从根本上取消“崇高”这一术语的合法性。

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c18454595.html, 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邹娟 来源:《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18年第08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网络强国。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互联网改变了基层党组织人员的工作思维和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快推进新形势下党建新发展,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是时代赋予基层党组织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党建工作实践和体会,对党建信息化建设进行如下思考。 一、党建工作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基本内涵: 党建是指党的建设,广义上党的建设,指的是政党为完成自身的使命而进行领导国家、社会和提高自身生机和活力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狭义上的党的建设,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进行的领导国家、社会和提高自身生机与活力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党的建设是毛泽东总结的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党的一个工作部门,还是一门学科,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二)现实意义: 如今,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深远,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信息网络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手机阅读代替了纸质报纸和杂志;信息网络改变了经营方式;“互联网+党建”就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传统党建在信息传播、信息沟通等领域所进行的一种创新、拓展和延伸,具体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面推进电子党务工作,建立党建工作平台,实施党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二是借助互联网优势,借助微博、微信、QQ、飞信等平台开展党建宣传;三是党建主管部门应主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党建工作,全面推进党建信息化建设进程。 二、;; 党建工作的亲身实践与具体体会 (一)新时代提出新任务 新时代,旗帜高扬;新征程,英姿勃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光明前景。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大论断,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战略安排。

时代周刊翻译

…Back to Sleep?: Why Are 2,500 U.S. Babies Still Dying of SIDS Each Year? ‘用背部睡觉’:为什么美国每年都有2500个婴儿死于婴儿猝死综合症 Putting babies on their back to sleep has dramatically reduced the number of SIDS deaths, but thousands of babies still die each year. A look at the key risk factors. 让婴儿用背部睡觉戏剧性的减少了婴儿猝死综合症的死亡数量,但每年还是有上千数量的婴儿死亡。这有一种对于关键的风险因素的看法。 There?s no doubt that the Back to Sleep campaign launched in 1994 to get parents to stop putting babies to sleep on their tummies has been a success. In the 1970s and 1980s, the rate of infant deaths per 1,000 live births was 1.5; it?s now 0.5. 无需置疑的是,1994年发起的用背部睡觉的运动,旨在阻止父母让婴儿用肚子睡觉是成功的。在20世纪70到80年代,婴儿死亡率为每一千名安全出生婴儿中有1.5,现在是0.5。 Within a generation, most babies are now put to bed on their backs, and yet 2,500 U.S. infants still die each year in the U.S. Researchers trying to understand why have noticed a curious byproduct of the trend toward back-sleeping: as fewer babies were being put to sleep on their bellies, more babies were documented engaging in other pediatric no-nos — sleeping with their parents, for example — which is another risk factor for SIDS. 在一代人中,大部分婴儿现在都用背部放在床上,但美国每年依然有2500个婴儿死亡。研究员正试图弄明白为什么人们会注意到用背部睡觉这种趋势的奇怪的副产品:越来越少的婴儿用腹部睡觉,越来越多的婴儿被证明参与到了一些儿科禁止的事情中——例如,和父母一起睡——这是婴儿猝死综合症的另一个风险因素。 A study published Monday in the journal Pediatrics takes a look at how risk factors for SIDS have evolved over the years. In an analysis of the 954 babies who died suddenly and unexpectedly in San Diego County between 1991 and 2008 — 568 of these deaths were attributed to SIDS — researchers found that

崇高

浅析文学作品中的崇高 朗吉努斯是第一个从审美的范畴提出“崇高”这一概念的人。在他的论文“论崇高”中,他认为,崇高是一种美,是客观外界的伟大事物和人的主观所具有的伟大心灵的结合。在他看来,文学作品应当有强烈的感染效果,而这种效果主要来自于作家崇高的感情,来自于作家“真情的流露”,并且“流露得当”。【1】英国政治家、美学家伯克在《关于崇高美和秀丽美概念起源的哲学探讨》的论文中,对崇高下的定义是:任何能引起痛苦的危险感的事物,或者说,任何可怕的事物,即是以在人心中引起像恐惧这样的强烈感情的事物,就是崇高。根据伯克的论述,能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感、危险感和恐惧感的事物就是崇高。【2】在这里就其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和关汉卿的《窦娥冤》来分析一下崇高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在《李尔王》的开篇我们看到的李尔王的女儿考狄利亚的命运跌入低谷,爱她的父亲突然不爱她了,还说把她当做路人看待,考狄利亚命运的悲转让我们对她产生了强烈的怜悯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正如法兰西王说的,他不相信李尔王没有爱过考狄利亚,也不相信考狄利亚犯了很大的过错而失去了父亲对她的爱,也许只一切都将归结于奇迹,这奇迹就是命运。身居高位的考狄利亚尚且不能逃脱这命运更何况普通人呢?让我们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但是考狄利亚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她还在不停地反抗。从她的旁白“那么,考狄利亚,你只好自安于贫穷了!”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原则的女孩子,她并不会因为残酷的命运而改变自己的信念,这让我们对她肃然起敬。 再看看年老体弱的李尔王呢,被女儿的花言巧语欺骗至一无所有。尽管其中有他自己自负因素所致,读者还是会对他的悲惨处境感到惋惜和同情。他在位时,手握大权,无人敢不服从;而一旦失势,他的女儿们甚至不让他有自己的仆人,直至最后露宿野外。从巨大的反差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李尔王蒙受的羞辱。葛罗斯特把李尔王的不幸归于天象,是上天对人们所施的惩罚。这上天,也就是不可知的命运。但是李尔王并没有向他的女儿或是命运低头,他宁愿露宿荒野也不愿意待在女儿给她安排的房子里面遭受羞辱。由于自负和命运的捉弄他失去了一切,变得无家可归,这里读者又对他产生了同情。但是李尔王仍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带着满腔怒火和一颗坚强的心,发誓打败他的敌人—忤逆的女儿和善变的命

基层管理经验浅谈

基层管理经验浅谈 基层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到基层做管理工作,面临很多挑战和困难,从不会管理到会管理,要经过一个艰苦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做好基层管理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认识劣势优势 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劣势和优势,是做好基层管理工作的前提。 (一)大学生做基层管理工作面临以下劣势:一是缺乏经验。大学生有理想和抱负,但“眼高手低”,在工作过程中除了能“纸上谈兵”之外,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与相关的知识,因此面对很多事情往往不知所措,手忙脚乱。二是工作能力薄弱。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少,对国情、社情缺乏认识和了解,没有经过失败和挫折,因此,掌控社会面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都不强;三是很多应届毕业生喜欢沉迷在过去的光环里,甚至心高气傲,眼高手低,书本里学到的东西与现实往往有天壤之别,很难适应环境和工作要求。 (二)大学生做基层管理工作也有一些优势:一是当前(社区)基层缺少知识和人才,大学生到(社区)基层后给(社区)基层送去了急需的人才,带去了他们的新观念、新知识,有效地改善了(社区)领导班子结构和干部队伍的年龄和文化结构,增强(社区)基层组织的的活力,比较受社区)基层欢迎。二是(社区)都已经配有电脑,而(社区)基层很多干部都无法熟练使用,多数时间电脑都是闲置的。无纸化办公将是未来(社区)基层办公的新趋势,大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计算机可以干很多原来基层想干而干部了的事情。三是大学生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思维敏捷。在当代这个信息时代,经过实践和学习,可以为(社区)基层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调整好心态 基层管理工作绝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平凡琐碎。因此,没有好的心态是做不好基础管理工作的。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那么,大学生应该在基层管理工作中有什么心态呢? 1、要干一行爱一行。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不要爱那一行才干哪一行,要干哪一行爱那一行!”,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保证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喜欢的事情很难干好,那怎么办?就要像丘吉尔所说的,要“要干哪一行爱那一行”,这是成功做好基层管理工作的基础。 2、要有稳定的心态。要有年如一日的责任精神,这是良好的职业习惯的表现,也是基层管理工作者的最基本的素质养成。作为基层管理者的基础要求是长时间的考验,是在过程中不段磨砺才能放光发热的。那麽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那就是

新时代英语传统文化翻译

英语翻译 Unit 1Book 3. 中国传统节日以中国的农历为依据。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 节,俗称“过年”,有祈年等多种习俗,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象征团结兴旺。其他主要的节日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 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等等。各个节日都有其来源讲究和风 俗习惯。农历节日与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不同。农历节日是中华民族凝 聚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are usually fixed to the Lunar calendar. January 1st on the lu Seventh Festival, the Mid-Autumn Festival,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the Winter Solstice, and the Eight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etc. Ea Lunar calendar. They embody China's cohesion and vitality. Unit 3Book3. 中国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 的画特指国画。其绘画形式 是用毛笔蘸水、墨、颜料作画于绢、帛、宣纸之上,古代称之为水墨丹 青。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其题材有人 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为工笔和写意。国画的艺术特质在于“笔 墨”,强调以形写神,画尽意在。国画在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化民族的 审美意识和情趣。 The four art forms in ancient China are guqin, chess, penmanship, and painting. And paint painting.”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it from Western oil-paintings, the Chinese people term their works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 hand brushwork.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lie in “the writing brush and ink.” Chinese pai 5. 中国石窟 中国石窟组要反映的是佛教文化艺术。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 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号称中国四大石窟艺术景观。佛教石窟 随山雕凿、彩绘,形象生动自然,将崇尚美与世俗情融为一体,把天然 造化与人工创造有机结合,是由建筑、绘画、雕塑等组成的博大精深、 绚丽夺目的综合艺术殿堂。其艺术成就为世界瞩目,已成为重要的世界 文化遗产。 Chinese Grottoes Chinese grottoes mainly reflect the art of Buddhist culture. In China, there are four major art landscape of grottoes:the Mogao Grottoes at Dunhuang, the Yungang Grottoes at Datong, the Longmen Grottoes at Luoyang, and the Maijishan Grottoes at Tianshui. Carved and painted on mountains, the Buddhist grottoes mingle both sublimity and secular feelings together, presenting us a vivid and natural appearance. They embody the systematic combination of both the exceptional artistry of great nature and the extremely fine craftsmanship of mankind. The Chinese Buddhist Grottoes are regarded

什么是崇高

第二节崇高 一、什么是崇高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健、奇特的特色。西方美学史上,对崇高的研究也常常是在与优美的比较中进行的。 自然美之中,有许多可以划归崇高的类型。例如,奔腾咆哮的黄河,浩瀚无际的戈壁,巍峨雄伟的泰山,高耸入云的雪山等,都可以称为崇高的对象或者崇高的现象。这些对象或现象给人的美感不是优美,而是一种力量的美、雄伟的美,是一种震撼人心的“阳刚之美”,也就是崇高之美。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数量的崇高(数学的崇高),也就是体积无限大的对象,如海洋、群山、天空等;另一种是力量的崇高(力学的崇高),也就是威力无比巨大的对象,如狂风、雷电、瀑布等。 社会美之中,也有许多可以划归崇高类型。例如,人工修筑的巨大水库,改造沙漠的重大工程,战胜洪水的惊险搏斗,扑灭大火的英雄事迹等。在社会生活中,中外古今许多人物和事迹,一旦被作为审美对象时,也就具有崇高的审美属性,大禹为民治水,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慷慨就义,林则徐虎门禁烟,这些崇高的人物与行为,无不体现出崇高的理想和追求。 艺术美之中,更是有许多可以划归崇高的类型。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是两千多年前的文学巨著,包括长达15000余行的《伊利亚特》和长达12000余行的《奥德赛》,规模宏伟,气势磅礴,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艺术瑰宝,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和认识意义,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荷马史诗”作为神话与历史相结合的巨著,记录了特洛伊战争及战后的历史,并且将神话作为历史的补充,在神的人化与人的神话种种故事中,体现出早期人类在巨大的时间与空间面前深感自身的渺小。这部巨著场面雄伟、风格崇高,马克思称它具有“永久的魅力”。在中国艺术史上,秦汉艺术具有伟大的气魄,秦汉艺术“显示出的是一种胸怀之大,力量之大,气魄之大,趣味之大。汉人贾谊在形容秦的抱负时用过一段排比文字,可以很恰当地用来表现秦汉艺术的特点: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1。秦汉艺术正是以规模宏大、力量巨大而著称。秦汉建筑可谓法天象地,秦代的阿房宫、汉代的未央宫,乃至于秦始皇陵都是规模巨大的建筑;秦汉雕塑堪称气势磅礴,数千个秦代兵马俑组成的庞大阵营,汉代大将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雕,都显示出数量的巨大与力量的雄伟;甚至文学上汉代的大赋,也是以总括宇宙、穷尽万物的气势,洋洋洒洒,铺陈排列,体现出恢弘博大的时代氛围。显然,在艺术美中,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都可以具有崇高的审美属性,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如果将“优美”与“崇高”进行比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二者的区别,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这两种审美类型的认识: 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如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如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优美的建筑园林,如苏州的西园、留园等,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以小取胜,体现出江南小型私家园林的特色;具有崇高美特征的建筑园林,如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等,金碧辉煌,气势雄伟,以大见长,体现出北方大型皇家园林的本色:由此中国园林艺术中形成两种 1彭吉象主编:《中国艺术学》,26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时代的挑战与人力资源发展的趋势

时代的挑战与人力资源发展的趋势 随着21世纪的日益临近,在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形态甚至社会结构形态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即从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转变。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这一概念向人们表明了知识与信息的吸收、处理和应用在创造新的价值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时代。 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无疑是一种战略资源,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而在知识社会,战略性资源则为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认为,在新的社会中,关键的战略资源已转变为信息、知识和创造性。管理大师德鲁克断言:知识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工业,这个工业向经济提供生产需要的重要中心资源。 构成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的并不是人的数量,构成人力资本的核心是劳动者的健康状况、价值观念、知识存量、技能水平。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投资的结果。在现实社会中,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是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发展,因此可以这样说: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发展的产物。正是如此,人力资源发展在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其所能够运用的资源主要有三种:物质资源,如土地、原料、与机器;财政资源,如金钱与融资信用;人力资源,包括组织内部成员与其所能运用的外在人力。一般对物质和财政资源的概念比较清楚,但对于人力资源的意义为何,则不甚了解。狭义而言,人本身就是资源、能源,人可以被运用于搬运物品,制造产品,作战等等。但人的作用并非仅仅如此,人的作用还在于能统合其他资源,结合三者的效益,使之脱离纯资源的地位,而创造更高的价值。但要

经验浅谈教学文档

七年级地理教学经验浅谈 河南岸中学程玉霞 一、认真备课,积极参加各种试讲试教活动。 备课是将课本内容、教参内容和课外材料进行有机重组。备课时,我们要认真阅读课本,依照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课本内容,搜索各种资料来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最后把教材内容和相关材料有机结合、排序好,再落实到教案上。每次上课前再温习一次教案,做到万无一失。我有这样一个感受:备课不仅仅是写教案。写教案只不过是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工作之余,一定要积极参加试讲试教活动活动,由大家指出存在的问题,然后加以改进。经常性地与同事有针对性的进行交流、探讨。“三人行必有我师”,经过真心的求教,总结吸取别人的教学精华,努力弥补自己教学的不足,从而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经过反反复复的教学实践之后,就会形成自己上课的一套方法。 二、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取得良好的教学的关键。我认为课堂上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采用多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兵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在备课时选取与学生生活有关系的或是他们感兴趣材料,以材料为主线来完成课堂教学,避免单纯的说教。比如讲授“板块的碰撞引发地震”时,可以让学生把桌子假设成板块,如果两张桌子碰撞时会发生震动,碰撞后桌

子挤压不齐,这跟板块间的碰撞是相似的,如果两张桌子分开,移动过程也会震动,并且出现大的裂缝,这就跟板块间的张裂相似。通过生动的讲解,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积极地发表自已的见解、看法,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乐于表现自我。在我看来,下面的方法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1.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的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学生往往对于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比较感兴趣,能否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的根本。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比如讲某一区域地理时,可结合最近在该地区发生的时事新闻,对知识点深入讲解。这样不仅加深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记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结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2.设疑、解疑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

时代学习报语文18~26答案

《时代学习报·语文周刊》八年级(苏教版)2008~2009学年度 第18~26期参考答案 第18期“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1.(1)鳞次栉比变迁(2)tiào níshū(3)辩—辨换—幻掺—渗 2.A 3.(1)“人类对它并不了解”可以改为“它对人类并不了解”。(2)②句有两处问题,分别是:第一个逗号应改为冒号,结尾“啊”后的句号改为感叹号;④句因为后半句好似对前句的解释说明,建议改为破折号。(3)“但是”改为“甚至”。 4.示例:风从秋走过留下阵阵金浪雪从冬走过留下种种希望 5.(1)保尔(柯察金)朱赫来(2)示例:这本书中,奥斯特洛夫斯基塑造的保尔勇敢坚强,虽然历经战场上的搏杀、生活中的苦难乃至伤病的折磨,但他从不屈服。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6.示例:你们服务员的动作太磨蹭了。中国环境保护徽象征着地球,说明地球只有一个,这是我们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 7.(1)冒着(2)横行勒索(3)盖(4)感到悲伤 8.A 9.(1)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2)因为董宣曾经做过二千石的官员,便赏赐(系印钮的)绿色丝带,并按大夫级别安葬。 10.因为他们身为一方父母官,清正廉洁。 11.示例:[甲]文对主人公进行了正面描写,如写海瑞亲自参与治水等。而[乙]文对人物侧面烘托,如帝伤之、葬以大夫礼等,从侧面表现了董宣的廉洁奉公。 12.[甲]段的说明对象是花墙和廊子,主要特征是增加了景致的深度。[乙]段的说明对象是复廊,主要特征是高低曲折、优美奇妙。 13.[甲]段是总分式,[乙]段是总分总式。 14.[乙]段也体现了这种特点,比如:“复廊的外廊紧贴园外的碧水河塘……别有一番风味。”这样景中有景,层次就多了,景致也深了。 15.[乙]段的语言更生动些,它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在复廊中从各个角度看到的不同深度与层次的美景。而[甲]段则以平实说明为主。举例略。 16.该诗表现出一种超然于世俗名利之外、情归自然的清高意趣。 17.(1)“原生态”是指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2)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 18.之所以详细写,一方面表现出鸿雁这一生灵招人喜欢,另一方面说明它对人并无戒备,体现了鸟与人的和谐相处。 19.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红顶“小楼”比成了“映山红”,形象地写出了小楼巧妙融合于环境之中的情景。 20.示例:让参天大树罩住厅堂;把花草树木随形就势塑成各种景观;厅堂中树与花草照样享受阳光和雨露。 21.示例:人类在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2.略。 【附二(一)译文】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县令。七十四岁时,死在任上。(光武帝)召令派遣使者探望,只看见布做的被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子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与一辆破车。光武帝很伤心,说:

地层时代中英文对照

圭亚那盆地地层时代中英文对照 Cainozoic 新生界 Tertiary 第三纪 Pleistocene 第三纪更新世 Miocene 第三纪中新世 Lower Miocene 第三纪下中新世 Oligocene 第三纪渐新世 Eocene 第三纪始新世 Middle Eocene第三纪中始新世 Lower Eocene第三纪下始新世 Paleocene 第三纪古新世、古近系 Cretaceous 白垩纪 Senonian 森诺阶 Campanian 坎帕阶 Santonian 桑托阶 Coniacian 科尼亚克阶(晚白垩纪第三期)Turonian 白垩纪土仑阶(晚白垩纪第二期)Cenomanian 森诺曼阶 Albian 阿尔比阶 Aptian 阿普第阶 Barremian 巴列姆阶 Precambrian 前寒武纪地层

Cainozoic 新生界 Quaternary 第四系Quaternary period 第四纪Paleocene 第三纪古新世、古近系 Mesozoic中生界 Cretaceous 白垩系 Jurassic 侏罗系 Triassic 三叠系 LateTriassicepoch 晚三叠世 Paleozoic 古生界 Permian 二叠系 LatePermianepoch Early Permian 早二叠世 Carboniferous 石炭系石炭纪 Late Carboniferous Devonian 泥盆系泥盆纪upperDevonionseries 上泥盆统 siluric 志留系Silurian 志留纪 Ordovician 奥陶系奥陶纪 Cambrian 寒武系寒武纪 Proterozoic era 元古代

美学中的崇高

美学中的崇高 崇高作为一个特定的美的范畴,美学中所讲的崇高,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与伟大、壮美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情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崇高作为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同样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但又不是纯粹的自然属性。它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或直接、间接地与人类实践相联系。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斗争是严峻的、艰巨的,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人们在实践中越是遇到严峻的考验,越是经历种种艰难险阻,斗争的历程越是激烈、严峻,就越能激发、表现出人类自身本质力量。而崇高正是人的这种主体力量与客体冲突在对象世界中的感性显现。崇高的本质同样适用于自然界的崇高。 崇高的特征(1)、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如巍巍泰山、涛涛长江等。(2)、在威力上,往往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如火山、雷电、奔马等。(3)、在心理效应上,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4)、在精神效应上,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崇高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审美感受,它并不是一开始就令人愉快的,而往往有惊奇、畏惧的心理因素加入,中间还有所转折。这里所说的对崇高的几种态度是由崇高不同对象的特点、类型所决定的。一般来说人们对有无限威力的自然对象往往会产生畏惧、惊叹之感;对于社会性的崇高对象特别是严酷的社会冲突斗争及斗争中显示出来的先进阶级的伟大力量、崇高精神,往往产生一种尊严感或自豪感。有时我们面对伟大的历史斗争和伟大的历史人物,我们会感到自身渺小、平庸,但随之而来的则是激发起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朱光潜关于崇高感说:“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气魄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这种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对象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一个人多受崇高事物的鼓舞,可以消除鄙俗气,在人格上有所提高。”总的来说,崇高感是一种带有社会伦理意义的积极性的情感,它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所以崇高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往古来今,在美学理论上,对崇高的论述和探讨一直未曾停止过。从古罗马朗吉弩斯开始,至近代经由艾迪生、博克、温克尔曼等人的努力下崇高得以形成,到康德、席勒加以全面展开论述并完善化,至现代艺术的反叛,进入利奥塔德的后现代视阈,崇高在理论上不断地产生新意,内涵不断地充实。 车尔尼把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崇高称之为自然界中的崇高,或客观的崇高。自然界的崇高以其量的巨大和力的强大为特征。关于这一点康德的论述是很精辟的。所谓“量的巨大”,就是康德所说的“数学的崇高。”所谓“力的强大”,就是康德所说的“力学的崇高”。车尔尼把崇高的定义概括为“更大的多,更强的多”,也是从自然物体的量的方面、力的方面着眼的。这样的概括一般来说是符合人们的审美经验的。当我们面对峥嵘、突兀的巖山,无边无际的海洋,朦胧幽深的夜空时,所产生的崇高感,就是由自然物在数量上、体积上的巨大引起的。而当我们面对着汹涌奔腾的江河,雷电交加的暴雨,撼天动地的泥石流时,所产生的崇高则

多年管理经验浅谈

多年管理经验浅谈 发表时间:2018-11-23T11:35:39.423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9期作者:巴桑次仁[导读] 如何在不断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即改善办学条件,整顿校容校貌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软件水平,使学校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本人通过学习阐述了一些教育管理的理念。 西藏日喀则市江孜高级中学巴桑次仁 摘要: 如何在不断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即改善办学条件,整顿校容校貌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软件水平,使学校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本人通过学习阐述了一些教育管理的理念。 关键词: 管理;教育管理;理念 管理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及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些个目标”;管理是“为在集体中工作的人员谋划和保持一个能使他们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的工作环境”;管理是“以最少的时间、金钱、原材料或最少的劳累为代价”来达到目标。理念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行动的先导。没有理念创新,改革就不能向前推进,事业就不能向前发展。然而理念的创新,既是教学改革的总结与需要,也是各时代教学理念的继承与发展。管理理念是组织在运行过程中指导管理活动的信念及秉承原则。是管理者对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是对管理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科学的管理理念是科学治校的先导。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保障全体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并为实现国家的教育理念,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这些管理者为学校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做着积极的工作。那么如何在不断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即改善办学条件,整顿校容校貌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软件水平,使学校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我认为教育管理者应树立以下四个基本理念。 一、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根据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没有学生的学校是不存在的,所以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这是教育管理者必须树立的根本宗旨。应当把千方百计管住学生的观念转变为想方设法为学生服务,其中包括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如今有许多学校因为招不到学生而关闭,而有的学校却挤破了门,问题就在于学校是不是为学生负责,真正培育出合格的人才来。 后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对话的交互主体,倡导教师和学生发展平等的对话关系,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存在了。在对话过程中,教师时而作为一个教育者,时而作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可以作为教育者;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由英国职业教育的宗旨决定的。反映在教育观念上,提倡个性充分自由地表现和发展,鼓励学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在学术上标新立异,他们认为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思考已有的各种知识,发展理解力、判断力和独创精神;重视心智的发展在于知识的获取;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反对学生把知识看作是无需证明就理所当然地加以接受的教条。以学生为中心,更强调学生团队活动与群体组合。合作是最有效的互动方式,合作型交往,学生在认知、情感、个性诸方面将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人员,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政府和学校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教育教学计划,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从而为社会培育合格的公民。 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而教学的主力和功臣是教师。教师是知识分子,享受国家公务员的待遇和教学津贴,教育岗位上的教师在领取工资和奖金的同时,也有丰厚的教学津贴,所以,教师的收入高于管理者,这是十分正常的。激励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倡有教学资历的管理者抽时间担任兼职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优质地完成教学工作,这是教育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也应是教育管理者需要树立的基本观念。教师有知识分子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教师和管理者在同样享受工资及奖金的同时,应当额外享受超课时的讲课津贴,这是正常的,因为尊师重教就是尊教重师。 三、教与学应融为一体 教学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教,一个是学,“教”是对教师提出的,“学”是对学生提出的,所以教学永远是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教育管理者必须明确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学生管理是教务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不能有任何脱节,这是教育管理者的基本常识。如学籍管理、学生成绩和档案的管理等。 教育系统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教育教学第一线服务的,学生管理也不例外。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有助于维护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生活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更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会大幅度滑坡,国家的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是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支撑,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石。 四、后勤是教育管理的保证 后勤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保证学校安全与稳定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实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阵地。当前,学校后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学校教育教学和后勤保障管理工作相辅相成。良好的教育资源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上,还应体现在学校教学设施的完善、育人环境的优化和全面、科学、高效的后勤保障服务上。食宿问题历来是教育管理者的大难题。后勤工作要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头等大事,防止食物中毒,避免各种伤害和各种事故等是重中之重。 总而言之,抓好学校后勤保障与管理是具体的科学发展实践。学校后勤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项工作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01. [2]成凤春.学校管理的50个典型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11.

大数据时代英文翻译

Era of Big Data is a woman's age; women in the gene can accumulate and deal with big data/ women are born to accumulate and deal with big data. Many men and children, in fact, have been wondering about this special ability of women. Like, as a child, just as soon as you entered the house your Mother said immediately in a suspicious tone: “Liu zhijun, you didn’t do well in the exam today, did you.” Another example, you just have a glance at the mobile phone, your wife laughs: “Does Er gou the next door ask you to play games?” One more ex ample, when you close the door and make a phone call, your girlfriend will cry: “Who are shot in bed?” They are sometimes right, sometimes wrong. However, On the whole, the accuracy rate is higher than chance level. When they are wrong, men would sneer women always give way to foolish fancies; when they are right, men would say women are sensitive animal maybe with more acute sensory organs. Anyway, that is a guess. It has already scared man that overall accuracy rate is higher than the random level. In order to adapt to this point, the male also developed a very strong skills against reconnaissance. This part is beyond the scope of this article, so no more details about it. Some studies, such as Hanna Holmes’s paper, have indi cated that the white matter of the female’s brai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le. So they have very strong imagination of connecting things together. Some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women are better than men in the "date" memory. That is the reason why they are able to remember all the birthdays, anniversaries, and even some of the great day of unimportant friends. No matter whether these results are true or not, I am afraid that this is not women's most outstanding ability. Women's most remarkable ability is a long-term tracking of some seemingly unimportant data to form their own baseline and pattern. Once the patterns of these data point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baseline she is familiar with, she knows something unusual. In their daily life, women do not consid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ausality and correlation. They believe in the principle: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wrong out of something unusual." People who talk about big data often take Lin Biao as an example. Lin Biao recorded some detailed and unimportant data after a battle. Such as seized guns, the proportion of rifles and pistols, the age levels of war prisoners, seized grain, whether they are sorghum or millet, etc., all of which were unavoidably recorded in the book. Others laughed at him. But later, he determined where the enemy headquarters were according to these data. What women do is almost the same. A girl A has a secret crush on boy B, but she usually doesn’t contact him directly. Two days later, I asked her if she wanted to ask him to have dinner together. She said he was playing. I wondered “how do you know that?” She said that boy B usually is on the line Gmail at 8:00 am, away status at8:30am, for he goes out to buy coffee and breakfast, on line again at 9:00am, busy status, for he is at work, away again at12:30am for lunch, on line for whole evenings, maybe for reading or playing games. His buddy C is on line at10:00 am, still online till 2:00am next day. He is a boy who gets up late and stays up late. His buddy D is on line for the most of the day. However, the most important pattern is that there are 2-3 days per week, during which they would be offline or away for 3-4 hours together. Conclusion: they are playing togeth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