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7-2司汤达及其《红与黑》

第二节司汤达及其《红与黑》

[学习提要]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学习本节,了解司汤达的创作情况,文学地位。司汤达受拿破仑影响,追随拿坡仑。创作与拿坡仑相联系,在作品里歌颂拿坡仑。他采用传记手法创作小说,为普通人立传,重视心理描写,作品有突出的政治倾向。代表作《红与黑》。

一.司汤达的生平与创作

司汤达(1783-1842)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原名亨利•贝尔。

(一)家庭的影响

司汤达的家乡是法国东南部的格勒诺布尔,隔阿尔卑斯山和意大利相邻。他的母亲祖籍是意大利人,能从原文读但丁和阿利奥斯托的作品,思想开明,深得儿子敬爱。由于母亲的关系,司汤达一生都热爱意大利,在他为自己题的碑文上自称“米兰人”。他的小说《巴马修道院》、《法尼娜•法尼尼》都以意大利为背景,主人公都是意大利人。

司汤达从小受到外祖父的培养,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爱好文学。他很早就阅读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作品,对卢梭特别崇敬,视为“思想最高尚、才能最伟大的人物”。他的童年是在法国大革命中度过的,深受时代气氛的感染,同情法国大革命,拥护共和政体。他所相信的格言是:“不自由,毋宁死。”

司汤达的父亲是个富裕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拥护波旁王朝,敌视法国大革命。他生性沉默寡言,对孩子非常冷淡和严厉。在司汤达的母亲死后,他把孩子交给了一个天主教神父的家庭教师教育,一心要把他培养成一个保皇党人和天主教徒。司汤达恨透了父亲的反动、顽固、自私和贪财,也恨透了那个神父,称他是暴君、伪君子。他对父亲的仇恨一生都未消失,在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中都有强烈的反映,构成了小说主人公的一个特征。

(二)跟随拿破仑

拿破仑(1769—1821)法国政治家和军事家,19世纪欧洲非凡的传奇人物。他的战争艺术、博学多识受到世人的赞叹,他坚决打击反动王党复辟势力,鼓励一切有才华的人发挥自己的作用,受到广大青年的拥戴。1815年滑铁卢战役失败后,被流放圣赫勒拿岛,1821年在岛上病逝。20年后,遗体运回巴黎安葬。司汤达梦想勇敢和冒险,希望追随拿破仑成就一番事业。1799年中学毕业,他在拿破仑的军事部谋到一个职务。从此司汤达的命运就与拿破仑联系在一起。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转战整个欧洲,1812年随军进攻莫斯科。莫斯科大火留给拿破仑一座空城,这是拿破仑失败的开始。1814年拿破仑失败,被放逐厄尔巴岛。司汤达脱离军队。

(三)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定居意大利米兰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认识到:“像我这样一个到过莫斯科的人,在波旁王朝的法国除了受屈辱外不会再有别的。”于是他离开巴黎,定居意大利米兰,在那里住了7年,正式从事写作。他的第一部作品是音乐家传记《海顿、莫扎特、梅达斯太斯的生平》(1815)。1817年他出版了著名的游记《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第一次使用了司汤达的笔名。这是一个普鲁士小镇的名字,是著名的德国艺术评论家温克尔曼的家乡。温克尔曼对古希腊艺术有精湛的研究。司汤达采用这个名字,表现了他对古代文化的向往。

(四)返回巴黎

1821年,意大利烧炭党人的起义遭到镇压,司汤达因与烧炭党人有来往而被奥地利警察驱逐出境。为此他离开米兰,回到巴黎。从1822年开始,司汤达

匿名为英国报刊撰写巴黎的通讯报道,对法国政治社会要闻和思想文化动态,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抨击。1822年出版心理分析论著《论爱情》,1824年出版音乐家评传《罗西尼的一生》,1825年发表了著名的文艺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1827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1830年发表了长篇小说《红与黑》,它标志着司汤达文学创作的最高峰,此书成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使司汤达成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五)驻外领事时期

七月革命后,他被任命为法国驻意大利的领事,遭到奥地利政府拒绝。于是法国政府又改任他为一个滨海小城的领事,他担任这个职务直到逝世。此间,他的主要精力仍是写作。比较重要的小说是《巴马修道院》(1839),描写复辟时期的政治斗争,《吕西安•娄万》(又名《红与白》)揭露七月王朝社会现实,没有最后完成,死后发表。1842年3月22日,司汤达因中风去世。司汤达的遗体安葬在蒙马特尔公墓。墓碑按照司汤达生前遗嘱,刻着意大利文:

“亨利•贝尔,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

二.司汤达的性格

认识他的创作,有必要了解他的性格。

(一)精力过人,具有坚毅的独立精神,时时渴望干一番大事业。

司汤达精力过人,性格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坚毅的独立精神,时时渴望干一番大事业。他是一个独立的、独创的、性情热烈的人,把我行我素作为幸福的第一条件。早年,他把勇敢的行动和热烈的爱情看作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一个人为了忠于某种事业或某个人而甘冒生命危险的激情,由幸福的恋爱引起灵魂深处的战栗,在他看来都是人生的崇高时刻。他身上有两种热情,热爱战争和热爱女人,具体化为崇拜拿破仑(代表战争)和意大利女人。

(二)怀疑人类

他性格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害怕上当受骗,对人不信任,对人类怀疑。他除了惧怕受人欺骗,被人利用外,还惧怕欺骗自己。他养成了处处设防,经常自我检查,自我克制的习惯。他一生都喜欢掩掩藏藏,乔装打扮,神秘莫测,喜欢把自己的经验和思想隐藏起来。他有170多个笔名就是因为喜欢隐瞒真相的癖好造成的。任何感情如果他不想承认属于他自己,任何轶事如果可能泄露他的私人生活,他就用这样那样的笔名。不仅公开发表的作品他用笔名,私人信件他也不签署自己的真名。他在作品中处处留下怀疑人的警告:不要轻信别人,只相信你亲眼所见的!不要赞美不能打动你心弦的事!永远认定你的邻人是受了报酬在向你撒谎!

(三)双重人格

由于非常害怕上当受骗,现实中的司汤达表现出双重人格:一方面爱好自然而然和坦率无隐,另一方面又深谋远虑,耍尽花招;既诚实又醉心于弄虚作假,痛恨虚伪又缺乏坦率正直。司汤达在自己这种双重人格中找到了赋予他的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他的《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就正是如此。

(四)理性特质

司汤达的心灵本质是理性。他的理性特质,使他对人类灵魂的作用过程明察秋毫,他像冷静的哲学家,企图把感情生活的每种现象分解成种种元素,并借助数、量、衡来说明问题,这使他的写作具有强烈的科学性,表现出现代思维的零度风格。他的充满理性的静观默察源于他对18世纪严格讲究理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的继承,源于当时冷静务实的社会风气和他热爱数学的爱好。他本人的这种

理性特质也赋予给他的小说人物,让他们也能理解自己灵魂里发生的一切,这就形成了他的小说的一大特点,出现连篇的人物独白,把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活动揭露无遗。

(五)勤奋、自信的品格:

他不把同时代人的毁誉作为自我价值评判的标准:“我将会做一个在1935 年为人阅读的作家”。

三.主要创作成就

司汤达一生写了10余部小说,重要小说是《红与黑》与《巴马修道院》,另外他写了三部人物传记,四篇游记和多篇论文。重要论文是《拉辛和莎士比亚》和《论爱情》。

生前,司汤达的创作不被人注意,缺少知音。他的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出版后反应寂寥,小说《红与黑》出版后10年间只卖出2本。但他不把同时代人的毁誉作为自我价值评判的标准。司汤达生前见到的唯一一篇称赞他的作品的文章,只有巴尔扎克读了他的《巴马修道院》后发表的《拜尔先生研究》,这使他深受感动。他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他曾经说过:“到1880年的时候,将会有人了解我。”1835年他给巴尔扎克的信中说:“我中了彩票,号码是1935年,到那时候我会拥有读者。”司汤达的预言实现了,他不仅在1935年拥有读者,而且在21世纪仍然拥有读者,成为和巴尔扎克并肩而立的法国重要小说家。

(一)《阿尔芒斯》(1827):司汤达的第一部小说,由于它在思想和艺术上与《红与黑》具有许多共同点,它被称为《红与黑》的“前奏曲”,在司汤达的创作上占有特殊地位。小说描写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奥克塔夫是一个贵族青年,他才貌超群,在上流社会是一个出色的人物,他即将继承二百万法郎的财产,人们对他刮目相看。奥克塔夫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只和表妹阿尔芒斯志趣相投。阿尔芒斯是个孤女,长期寄人篱下,被贵夫人收养,充当“伴娘”角色。奥克塔夫和阿尔芒斯的婚事遭到贵族社会的反对,但他们最终还是结婚了。婚后不久,奥克塔夫听信了舅舅等人对阿尔芒斯的诽谤和挑拨,遂服毒自杀,阿尔芒斯进了修道院当修女,酿成了爱情悲剧。

(二)《法尼娜•法尼尼》(1829):著名的短篇小说,以意大利生活为主题,描写烧炭党人彼特罗和贵族小姐法尼尼的恋爱悲剧。这个短篇收在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1855)里。彼特罗越狱后与贵族小姐法尼娜•法尼尼相遇,两人热恋起来。法尼尼愿意抛弃自己的门第和财产,与彼特罗结婚,彼特罗为了投身民族独立革命,毅然离开了她。法尼尼为了把彼特罗拉回到自己身边,出卖了彼特罗的同志,使他们遭到逮捕。彼特罗知道自己情人是出卖者后,十分愤怒,遂和她彻底决裂。

(三)《巴马修道院》(1839):司汤达生前唯一获得称赞的作品(出版后立即得到巴尔扎克的高度赞扬)。小说根据《法尔耐斯望族创业史》的手抄本故事改编。司汤达移花接木,把这个文艺复兴时期揭露贵族和天主教会的普通故事,改造成为一部反映近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小说以复辟时期意大利的生活为题材,叙述了吉娜和侄儿法布利斯各自的爱情遭遇和曲折的人生经历。

(四)《红与白》(《吕西安•娄万》):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写于1836年前后,以七月王朝时期生活为题材。作者逝世后,1894年出版。它的格局与《巴马修道院》类似。主人公吕西安是巴黎大银行家的儿子,青年时代曾因共和主义倾向被学校开除,在父亲安排下进了外省军队。不久,离开军队返回巴黎,又根据父亲的意见,当上内政部长秘书。吕西安厌恶政界的腐败,最后远离法国,到

卡佩尔大使馆担任二等秘书。

四.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分析

(一)小说情节

《红与黑》(1830)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也被看作是法国乃至欧洲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小说根据一则新闻报道改编。1827年,司汤达在《法院公报》上看到他的家乡发生的一件谋杀案。一个名叫贝尔德的青年家庭教师,成了这个家庭主妇的情人,事情败露后,由于怨恨和绝望,家庭教师杀死了那个主妇。司汤达根据这则报道,写成了长篇小说《红与黑》。

小说故事发生在复辟时期。锯木厂主的儿子于连跟西朗神父学会了拉丁文,凭着他能够熟背拉丁文圣经的本领,他到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先生家当家庭教师,为了报复市长却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恋情。事情败露后,他由西朗神父介绍,进了贝尚松神父学院学习。在神学院,他隐瞒自己热爱拿破仑的观点,以虚伪取得成功,得到神学院院长彼拉神父的赏识。彼拉神父在神学院受到教会特务组织耶稣会的排挤,离开神学院时,把于连介绍给巴黎保皇党的重要人物,大贵族德•那•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于连在侯爵府办事勤勉,获得侯爵信任。他与侯爵的女儿玛特尔有了私情,玛特尔怀孕后,侯爵只得承认既成事实,准备给他一块地产使他成为贵族,并为他谋得骠骑兵中尉的军职。这时,德•瑞那夫人由于忏悔牧师的阴谋破坏,写了一封告发信给侯爵,说于连是专门靠引诱良家妇女,猎取财产和地位的骗子。于连的野心破灭了,气愤中他开枪打伤了德•瑞那夫人,被法院判处死刑。德•瑞那夫人在他死后三天也死去。

《红与黑》最初的书名叫《于连》,这表明小说是以于连的个人经历来安排情节。小说从于连初入社会,做家庭教师开始到进入上流社会当贵族秘书,被判死刑止,记录了他短暂的一生。他的生活阶段分为三个时期,维立叶尔小城做家庭教师,贝尚松省城入神学院,巴黎首都当秘书。

(二)小说的书名和副标题。

《红与黑》的书名充满政治象征。关于“红”与“黑”的含义,有多种解释。一是“红”象征革命,“黑”象征教会。二是“红”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黑”代表复辟时期。三是“红”象征法国的红军装,“黑”象征教士的黑袍。四是“红”象征热情,“黑”象征阴谋。五是红象征平民意识和自尊心,黑象征贵族意识和虚荣心。六是“红”象征于连向德瑞那夫人开枪,血染教堂,“黑”象征玛特尔身着黑色丧服,吻于连被砍掉的头(这种看法源于《红与黑》最初的版本,当时《红与黑》分两册,第一册封面是开枪场面,第二分册是吻头颅场面)。这种种解释,都表明了书名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是一种政治象征。

《红与黑》的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司汤达对此的说明是:“作者所要描写的,是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政府带给法国的社会风气。”这个副标题和说明,形象地表明了小说的政治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它是复辟时期的社会纪实。

(三)于连形象:

于连的一生经历了追求——奋斗——迷失——反省的曲折人生。父兄的欺凌、报复市长的快乐、神学院提升的幸福、在巴黎的成功,一步步把他引入了“宁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野心的歧途,监狱里的反思,终于让他找回了自我,找回了自尊。

1. 作品通过于连的两次爱情,很好地揭示了于连性格的复杂性和两重性。

(1)于连与瑞那市长夫人的爱情:心灵里的爱情。它起源于于连对市长的报复;对市长夫人来说,它开始于于连的诱惑;对于连来说,它结束于夫人的真

挚爱情。在这次爱情纠葛中,于连的目的是维护自尊和雪耻,而于连感受到的是平等、自由、快乐、幸福。它显示了于连的性格特点:自卑与自尊,真挚又虚伪。

(2)于连与玛特尔小姐的爱情:脑子里的爱情。它起源于玛特尔小姐的骄傲和于连的防御;开始于玛特尔小姐的征服,结束于于连的反征服。在这次爱情纠葛中,于连的目的是得到财产名誉地位,是“做玛特尔的丈夫有许多好处”;而于连的感受到的是太多的理智和思想太多的机心和戒备。它显示了于连的性格特点:虚荣和名誉、懦弱与强悍、敏感多疑又自尊自傲、雄心与野心的双重性。

2.英雄性格

在《红与黑》中,作者多次称于连为“英雄”、“我们的英雄”。于连是个头脑敏锐,意志坚强,高傲自尊的青年。

他出身平民,崇拜拿破仑。因为在拿破仑的时代,坚强的个性可以不凭门第和财产而发挥自己的才能。于连说:“在那个时代,像我这样的人,或者已经被杀死,或者在三十六岁时就当上了将军。”他满怀英雄气概,充满英雄幻想,却生不逢时,生活在王政复辟时期。在这个封建专制的时代,上层贵族社会是决不容许下层平民进入政界,施展抱负的,于连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尽管他用尽种种手段想打入上流社会,然而都失败了。

当他发现他的种种追求都毫无意义时,他放弃了卑鄙的手段,不愿向现实社会妥协。他说:“天才要么成为拿破仑,否则就要像个罪犯被处决掉。”他不顾别人的解救,毅然选择了死。他临死前的法庭答辩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的力量,他说:“先生们,我没有荣耀属于你们那个阶级,你们可以看见我是一个乡下人,不过对于自己处境的微贱,敢做反抗的举动罢了。……我决不是被我的同阶级的人审判。我在陪审官的席上,没有看见一个富有的农民,而只是些令人气愤的资产阶级的人。”他的演说,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力度,体现了人物在与周围环境、反动势力的冲突中,所表现出力的热情,要么以死反抗,要么抛弃名利,显示了高尚的情感和坚强的心灵。于连是一个平民反抗者形象,司汤达式的力的英雄。

司汤达的英雄人物都具有双重人格,他们追求真理,却又为反动势力效劳;他们正直善良,却又以虚伪的面目出入贵族社会,例如于连参加保皇党的秘密会议,为保皇党送信,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物形象,形成被扭曲了的英雄性格。这个特点,恰好表明了司汤达不美化英雄,按传记的客观真实标准来记叙人物性格与社会环境的冲突,社会环境对人物成长的影响。

3. 于连形象的典型性(课堂讨论):

关于于连形象的典型性评论界历来多有争议。这是一个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概括起来,主要的观点有:

于连是反抗封建制度的平民英雄

于连是为理想和幸福不懈奋斗的悲剧英雄

于连是受社会压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典型

于连是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于连是个人主义野心家

于连是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典型

于连是不择手段往上爬的恶棍

于连是一个成长中的年轻人

于连是一个追求个人功名与幸福而不幸走上歧途的年轻人

于连是一个无信仰的现代个人主义者

【讨论】你是怎样认识于连的?对于今天求幸福求功名的年轻人来说,于连

的悲剧有何借鉴意义?

4.于连形象与“年轻人”问题及其他:

于连正处于“青年时期”:欲求强烈,容易冲动,家庭和社会对他的心理、性格的塑造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年轻人”问题:青年时期人表现出“最富有生气的欲望”,爱情、事业、功名、前程,都是“年轻人”渴望得到的。怎样获得这一切,用什么方法手段、以什么态度去看待功名利禄,往往决定着“年轻人”的命运和人生。

我们从与司汤达同时代的作家笔下所塑造的其他相关的“年轻人”形象身上,也能得到更多的启发:

拉斯蒂涅——正在成长中的野心家

杜洛瓦——不择手段往上爬的恶棍

吕西安——在诱惑中失足的青年

大卫——勇敢而单纯的年轻人,身在狼群却不带武器

克利斯朵夫——历万苦而不气馁的奋斗者

科波菲尔——历经挫折而不失良善坚守正途的年轻人

(四)创作特色

1.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去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生是由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构成的,很少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司汤达把握人生的特质,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去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在《红与黒》中,虽然于连渴望当将军,可是他没有赶上拿破仑执政的时代,他也就没有轰轰烈烈的上前线的大事件发生。司汤达写他的生活小事,比如写他第一次怎样鼓起勇气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多次夜半冒着危险,搭梯子翻进女主人的卧室幽会;于连于连和市长夫人年龄悬殊,地位悬殊的恋爱等。通过生活小事表现于连的内心矛盾和征服上流社会的雄心。

2. 心理描写

司汤达擅长心理描写,这是他塑造人物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人物成功的一大因素。丹纳说,司汤达是这个时代和任何时代里最伟大的心理作家。法国近代文学史权威朗松说,司汤达是一位人类心灵的观察家。

司汤达的心理描写是显意识层的心理思维,只限于头脑和感情的理性分析,没有涉及到弗洛伊德潜意识层的生理状态的反映。因而,他的心理描写都是非常冷静和理智的,充满逻辑和理性,由此显出人物性格的特点和现实态度。

例如于连在神学院遭到同学们的敌视,他对此有很多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描写是于连对神学院现状的客观分析和对自己行为的冷静反省。当我们把这种心理描写和现代心理描写意识流比较时,就更能看出两者的区别和司汤达心理描写的鲜明特点。例如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心理描写,完全是意识和无意识层的心理意识的自然流动和闪现,近似呓语,读者看到的是人物主观意识的活动,内心世界混沌迷乱,没有规律和逻辑的活动,他们大多发生在人物的下意识中,无意识层。它们就像从人物头脑里涌流出来直接被作者记录下来一样,前面不冠以“他想”,“他自付”,“他暗自说道”之类的引导语。而司汤达的心理描写是有规律有逻辑的心理活动,前面都冠有“他想”“他说”“他自语道”等引导语。这是传统和现代心理描写的第一个区别。

司汤达心理描写不同于现代心理描写的第二个特点,是人物的心理活动被限制在叙述人物的生活史与社会环境中,小说体现的是人物行动的因果关系,从行动追溯到内心动机,而不是像现代心理描写那样,把人物的意识活动直接展示给

读者。《红与黑》中大量的心理描写都是人物接触到某件事,参与的某个行动,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反省,由此有了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是靠情节、事件、环境来串连的,是情节带动心理。现代心理描写不按因果线索发展,它是心理意识的主观运动,读者通过人物的意识来了解情节、事件、环境,是意识带动情节、故事。

司汤达的心理描写形式是传统的,但他所表现的心理紧张是现代的。于连在他的生活环境里感到压抑,他怀疑一切,时时都感到环境的压迫,害怕上当受骗,不敢对人说真话,不相信任何人,觉得处处都有危机、暗算。他多疑,敏感,自卑引起的自尊,等等,都造成了他的内心紧张。他从走上社会的那一刻起,就被深重的“责任”与“义务”所压迫,总想有所作为,把所做的任何事都与“责任”、“义务”联系在一起,为此,他活得很沉重,这也造成了他的内心紧张。

在司汤达的所有主人公身上,都有这种内心的紧张,只是表现方式,轻重程度和侧重点不同而已。这种紧张感属于现代意识的一部分,由此,有人认为司汤达是“现代小说之父”(赵隆勷《司汤达和<红与黑>》)。

司汤达擅长描写爱情心理。如在于连和玛特尔的爱情纠葛中,于连对玛特尔的感情表现的既敏感多疑,又自尊自傲。当玛特尔对他说:“明天你‘应该’不走。”就为这“应该”二字的命令语气,他感觉受了侮辱,一小时后玛特尔给了他一封宣布爱情的信,他又因自己的胜利而欢呼。小说第45章的整个描写,都是于连的内心独白。他一晚上都在考虑要不要去和玛特儿约会,内心十分矛盾。他想:“不赴约便是怯懦”,继而想,“如果这是个迷人骗局……”,接着又责备自己不该怀疑,“我破坏女人的名誉!啊!万万不可以的。”最后,作者用一句简单的话结束了这一章:“这真是一个恐怖的夜晚。”

3. 政治倾向

司汤达的小说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一大特点是具有鲜明、突出的政治倾向,这是司汤达与别的作家创作的一大区别。司汤达对小说的政治倾向是直言不讳的,他在《红与黑》里写道:“若是你的人物不谈政治,那就已经不是1830年的法国人了,你的书也就不再是一面镜子,像你所要求的了。”他的小说,从书名、副标题到小说内容,都充满政治性(前面已述,此略)。

小说的政治内容主要表现为四方面,一是崇拜拿破仑。这是司汤达一系列小说的主题。拿破仑代表了法国革命和欧洲共和制,这个时代推翻了封建君主统治,一个青年凭借才能和军功就能出人头地。他是反封建,爱国主义的象征,是有才能的青年的保护人。因此,小说的主人公都崇拜拿破仑,于连珍藏着拿破仑的肖像,阅读拿破仑传记。二是赞美革命党人。在《红与黑》中,流亡贵族亚达米哈伯爵是一个烧炭党人,他在意大利被判死刑,流亡到法国。他出入巴黎上流社会,抨击时政,宣传共和思想,受到于连敬重。三是批判专制政体,反对金融贵族统治。《红与黑》有意识地用拿破仑帝国来对照复辟时期,揭露复辟时期的反动。认为这个使“一般人都感到苦闷”的社会必须加以变革。德•瑞那市长是有权势的贵族,忠于保王党,他行事处世的惟一原则是“有利可图”。木尔侯爵是国王的亲信,顽固的保王党头目,复辟阴谋的主要组织者。他向宫廷提出一个计划,妄图取消1814年的“宪章”,彻底恢复革命前的封建君主专制。四是揭露教会黑暗。司汤达十分痛恨复辟时期的教会反动势力,在小说中对教会的阴暗、伪善作了揭发批判。《红与黑》中贝尚松神学院是个黑暗王国,布满宗教特务,是个培养伪君子的学校。神学院里,宗教派别林立,明争暗斗,互相倾轧。得势的是天主教耶稣会,被排挤的是天主教冉森教派。。德•瑞那夫人的告密信就是在教会特

务的胁迫下写的。参加“秘密政治会议”的就有红衣主教。教会与贵族、政府、宫廷相勾结,共同策划国内反动武装,企图镇压人民起义。

凡此种种,都是政治倾向性在小说中的显露,它贯穿小说始终。作者把艺术与政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我们看到了小说批判现实社会的力量。

思考题

1.司汤达创作成就。

2.分析于连形象:你是怎样认识于连的?对于今天求幸福求功名的年轻人来说,于连的悲剧有何借鉴意义?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与《红与黑》 一、作品简介: 《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本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灵魂的哲学诗,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红与黑》被誉为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二、作者简历:(1783——1842) 司汤达的本名叫亨利·贝尔。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 父亲是一个资产者,但却拥护王权与教会,头脑里充满了贵族的观念。司汤达的家庭教师是一个神甫。这个神甫对他进行严格的贵族式教育,禁止他与一般的儿童玩耍。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的父亲。他母亲属于意大利血统,生性活泼,思想较为自由开放,能够用意大利文阅读但丁等人的作品。但她在司汤达七岁时便逝世了。司汤达的外祖父是一个医生。思想特别开放,是卢梭和伏尔泰的信徒,拥护共和派。司汤达少年时期经常住在外祖父家,在那里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作。 司汤达的童年,是在法国大革命的疾风暴雨中度过的。1796年至1799年,他在格勒诺布尔的中心学校上学,那是法国革命时期按照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潮和教育思想建立的新型学校。司汤达在那里面系统地学习了新思想,新知识,对法国文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非常用心的跟着教师格罗学习数学。他热爱数学的无可争辩的精确性极其论证的真实性;这种对于精确性和真实性的爱好,后来成为他的现实主义创

《红与黑》读后感(通用15篇)

《红与黑》读后感 《红与黑》读后感(通用15篇)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现在,已经被世界公认为文学史上的经典。《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杰出作品。下面给大家分享《红与黑》读后感,欢迎借鉴! 《红与黑》读后感篇1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涉及了从法国外省到首都巴黎的许多方面的生活风情;上写皇帝首相、王公贵族,下写三教九流、平凡百姓;通过教会、政党以及各阶级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对查理十世统治下的法国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人情世态、风土习俗,作了真实而又生动的描绘。 主人公于连·索莱尔自始至终有着自己的一种情绪和姿态:他家境贫穷,地位低贱,却又不甘于这种命运:他抵抗蔑视的眼光,但又向对他投以蔑视眼光的人报以更加蔑视的眼光;他憎恶上流社会的黑暗、虚伪和丑恶,但又怀着极大的野心,一心发迹,渴望飞黄腾达,以至于亲手为自己带上伪善的面具,毁于无情的社会。他的一切经历,甚至可以用忍辱负重来形容,他的不断地思考、观察、自励和忍受,终于迎来得道的一日,但是所有的一切也终毁于一旦。 这样的结局似乎并不出人意料。每个人似乎也都能从于连身上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也许我们就在某一个时期,或是在某一个方面面临着与他相同或相似的处境。或是贫穷,或是卑贱,有满腹的理想和满腔的热情,却在腐化的压制,强权的左右,种种阴暗的伎俩中沉沦。 但是如果我们能从中与于连获得一种共鸣,则就说明,我们也和他一样,那颗心仍在跳动,那份热情并没有枯竭,绝对不能服从这样的命运,让蔑视我们的人迟早自惭形秽。也许我们是白手起家,所以

解读《红与黑》

解读《红与黑》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19世纪欧洲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红与黑》进行解读: 一、《红与黑》的主题思想 《红与黑》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权力和阶级斗争的故事。主人公朱丽安·索雷尔是一个出身贫寒的青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先后成为了一个神父和一名军官。然而,他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最终走向了毁灭。这部小说通过对朱丽安的命运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二、《红与黑》的叙事手法 《红与黑》采用了多线程叙事手法,讲述了朱丽安一生的故事。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和立体,同时也为作者展示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在这部小说中,司汤达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的特点和风俗习惯。此外,小说还通过插入一些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为情节增色添彩。 三、《红与黑》的主要人物 《红与黑》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主人公朱丽安是一个充满激情、勇敢坚定的人,但他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逐渐被欲望和虚荣心所蒙蔽,最终走向了毁灭。而他的恋人

范·德·鲁伊是一位美丽、聪明、善良的女性,她在朱丽安走向毁灭的过程中,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此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朱丽安的父亲、圣·特雷维尔神父等,他们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丰富人物画卷。 四、《红与黑》的社会背景 《红与黑》发生在19世纪初的法国,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法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个人的命运往往受到社会地位和权力的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朱丽安这个出身贫寒的青年,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过程,成为了这部小说的核心内容。同时,这也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总之,《红与黑》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小说。它通过讲述朱丽安一生的故事,展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风貌和人性的复杂。同时,这部小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契机。

《红与黑》:现实与理想的对立与融合

红与黑:现实与理想的对立与融合 1. 引言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品,它描绘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社会地位固化、政治权力鱼龙混杂的现实。本文将探讨小说中红与黑两个主题的象征意义,以及现实与理想两者之间的对立和融合。 2. 红:现实世界的象征 在小说中,红色被用来象征社会现实、欲望和权力。其中,朱利安·索雷尔作为一个贫穷教士出身的主人公,渴望摆脱贫困生活,通过追求妇女和上升到社会顶层来实现自己的欲望。然而,他不得不适应当时法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3. 黑:理想世界的象征 相较于红色,黑色在小说中代表着理想主义和独立自由。例如,小说中出场的数学家尚-菲利普·沙潘是一个坚定信仰自由爱情并追求个人理想的人物。他拒绝妥协社会的道德规范,追求真爱和自由的生活。 4. 现实与理想的对立 小说中红色和黑色两个主题的对立体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朱利安·索雷尔追求红色代表的权力和欲望,但最终发现自己失去了人性,沦为社会虚伪和道德约束的奴隶。而尚-菲利普·沙潘则坚持自己追求黑色代表的个人理想,但却付出了孤独和牺牲。

5. 现实与理想的融合 然而,在小说结尾处,司汤达展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能够融合的可能性。朱利安·索雷尔从无知骄傲地年轻人逐渐成长为明白社会现实并且修正自己错误观念的成熟男子。他通过自我反省和重新审视自己过去行为来找到内心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并最终走向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幸福。 6. 结论 《红与黑》通过红色和黑色这两个主题的对立与融合,揭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和可能的统一。小说中的角色经历了成长和发展,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这也向我们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即生活中现实与理想并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并共同创造出美好未来的。

《红与黑》分析

《红与黑》分析 [法]司汤达着,郝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 一、作品介绍 《红与黑》是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斯丹达尔的代表作,写于1828年至1830年间。小说“认真地描写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历届政府带来的社会风气”,是描写“1814年至1830年间的波旁王朝所留给我们的这个严肃的,尊重 道德的愁眉苦脸的法国”。 《红与黑》可以说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它通过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短短一生的冒险活动,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图画,形象地反映了波旁王朝时期复辟与反复辟的尖锐斗争。同时,在小说中,腐朽的黑暗的教会,阴险的伪善的神父,黑幕重重的巴黎,专横毒辣的贵族,勾心斗角的政界,贪污腐化的官吏,“有利可图”的思想,卑鄙庸俗的资产者,无不通过作者现实主义的描绘,呈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这部作品里,我们既看到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拿破仑帝制的深刻影响,更看到了王政复辟时期社会生活及政治斗争的面貌。 小说描写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维立叶尔城木匠儿子于连·索黑尔在人生道路上短短5年的生活历程。于连聪颖好学,从小受到启蒙思想熏陶,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18 岁那年他进市长德·瑞那家为家庭教师,与市长夫人发生暧昧关系,事情暴露后,又进贝尚松神学院学习,后因神学院内教派之争被迫离开,最后到巴黎德·拉木尔侯爵府中,当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由于才华出众,受到侯爵赏识,也获取了侯爵小姐玛蒂尔德

的爱情。玛蒂尔德怀孕后,木尔侯爵只得同意这桩婚事,于连得到块地产以及中尉军官的头衔,成为贵族,正当他踌躇满志,沉醉在30岁时能当上司令的美梦时,情人德·瑞那夫人受教士胁迫所写的一封揭发信毁掉了他的美好前程。他狂怒之下去维立叶尔城枪击德·瑞那夫人,德·瑞那夫人受枪伤,于连被送上断头台。 二、作品题目的寓意 小说是一件普通的刑事案件为素材而写的。小说的书名《红与黑》具有深刻地象征意义,有人认为它象征着红色的将军服和黑色的教士僧袍,即于连所选择的两条道路,有人认为“红”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资产阶级时期,“黑”象征着教会,象征着教会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即于连生活在这两个时期的接替期间,也有人认为“红”象征爱情,荣誉、幸福、英勇,“黑”象征着阴谋野心,罪恶、伪善,即这是一种交织着热情与阴谋的小说。确实,书名是一组对立概念的绝妙统一,喜剧与悲剧,升腾与毁灭,爱情与死亡等等所有反映人生之中深刻矛盾的对立范畴,都表现于这几个字之中,他的深刻含义与作品主题本身一样深广。 三、社会主题的分析 当时社会生产关系的变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渗透到法国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改变着社会的阶级结构与人们之间的关系。 如“提供收入”的信念。此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改变。雷纳尔先生出身贵族,却要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木匠变得富有,财力的支持使出身平民的木匠敢于与贵族平起平坐地谈判和讨价还价。

世界名著《红与黑》介绍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19世纪法国文学的巅峰之作。全书共分三部分,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权力和社会阶级的故事。这部小说不仅展示了司汤达深刻的人性洞察力,也反映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复杂现实。 故事的开端,年轻的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在维埃纳省的一个小镇上出生。他的父亲是一个木匠,母亲则是一个贫穷的家庭主妇。然而,朱利安的命运并不平凡。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因为家族的恩怨而被迫离开家乡,带着朱利安四处流浪。 在这个过程中,朱利安经历了无数的冒险和挑战。他曾在海上遭遇风暴,被海盗劫持;他曾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成为英雄;他曾在巴黎的宫廷里追求爱情,却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爱人。这些经历让朱利安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聪明、狡猾的年轻人。 在这个过程中,司汤达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他让我们看到了欲望、信仰、理性和疯狂之间的斗争,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奈和挣扎。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让我们思考人类的道德、信仰和社会,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总的来说,《红与黑》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文学巨著,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分。这部小说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红与黑》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类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他们渴望自由和解放,却又无法摆脱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司汤达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这个时期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 首先,司汤达展示了当时人类的生存压力。在小说中,朱利安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流浪,历经磨难。这种压力让他感到窒息和绝望,最终导致了他的崩溃。 其次,司汤达揭示了当时人类的精神困境。在小说中,朱利安在经历了无数的冒险和挑战之后,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试图寻找生命的意义和

《红与黑》读后感

《红与黑》读后感5篇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现在,已经被世界公 认为文学史上的经典。《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杰出作品。下 面给大家分享《红与黑》,欢迎借鉴! 《红与黑》读后感1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 示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涉及了从法国外省到首都巴黎的 许多方面的生活风情;上写皇帝首相、王公贵族,下写三教九流、平凡百姓; 通过教会、政党以及各阶级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对查理十世统治下的法国的 政治斗争、社会矛盾、人情世态、风土习俗,作了真实而又生动的描绘。 主人公于连·索莱尔自始至终有着自己的一种情绪和姿态:他家境贫穷, 地位低贱,却又不甘于这种命运:他抵抗蔑视的眼光,但又向对他投以蔑视眼 光的人报以更加蔑视的眼光;他憎恶上流社会的黑暗、虚伪和丑恶,但又怀着 极大的野心,一心发迹,渴望飞黄腾达,以至于亲手为自己带上伪善的面具, 毁于无情的社会。他的一切经历,甚至可以用忍辱负重来形容,他的不断地思考、观察、自励和忍受,终于迎来得道的一日,但是所有的一切也终毁于一旦。 这样的结局似乎并不出人意料。每个人似乎也都能从于连身上找到一点自 己的影子,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也许我们就在某一 个时期,或是在某一个方面面临着与他相同或相似的处境。或是贫穷,或是卑贱,有满腹的理想和满腔的热情,却在腐化的压制,强权的左右,种种阴暗的 伎俩中沉沦。 但是如果我们能从中与于连获得一种共鸣,则就说明,我们也和他一样, 那颗心仍在跳动,那份热情并没有枯竭,绝对不能服从这样的命运,让蔑视我 们的人迟早自惭形秽。也许我们是白手起家,所以正因为一无所有,我们可以 不顾一切。 书中给予于连的描写常常是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其中有句话我仍记忆深刻:在得到侯爵赠予的十字勋章的后,他想道:“为了成功,我会做出更多不 公平的事。”是的,这世上总有着许多的不公平,想事事都达到哪怕只是80% 的公平都不可能,也许唯一的方法就是以一种不公平去对抗另一种不公平吧! 《红与黑》读后感2 掩卷沉思,我觉得斯汤达通过《红与黑》这本书不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病 态爱情的悲剧,也为我们展示了在红道势力和黑道势力统治下的法国社会的黑 暗和丑恶。

论小说《红与黑》的现实思想意义

论小说《红与黑》的现实思想意义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品之一,也被公认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朱丽安·索雷尔的心理历程和行动,探讨了19世纪欧洲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阶级对立、道德伦理、个人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小说具有 丰富的现实思想意义。 《红与黑》通过描写主人公朱丽安·索雷尔的奋斗历程,表现了社会阶级的困境和对立。朱丽安生于农民家庭,因聪明才智而得到贵族商人家庭的赏识,转而从事神父和军队 的职业,最终成为当地市长,并设法迅速爬升到上流社会。通过朱丽安的经历,作者揭示 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上层对于底层人士的歧视和封闭,以及上层社会对于底层人士的压制和剥削现象。朱丽安无时无刻不要应对各种险阻和挑战,不断克服环境所带来的限制,最终 达到心中目标,这体现了作者对于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社会阶层壁垒的思考。 这些题材既当时法国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成为20世纪以后反映社会现实不公的重要文学素材。 《红与黑》通过主人公朱丽安对于社会道德贵族伦理的质疑,揭示了道德和伦理观念 的虚伪和偏见。在小说中,朱丽安发现法国社会上层的道德伦理观念虚伪虚弱,世俗利益 终究胜过道德准则。朱丽安一直以来都刻苦读书,具有出色的才华和对人类思想深处的洞 察力,但是在社会上升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必须欺骗和迎合上层贵族,以此维护自己的 利益,并且为了追求权力地位,不惜背叛和伤害其他人。朱丽安的行为让他开始质疑道德 和伦理的真实性,思考自己是否应该为追求个人利益而抛弃基本原则。作者通过朱丽安对 于道德伦理的思辨,呼吁读者对道德观念进行深入反思,进而促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 真实地对待道德和伦理问题。 《红与黑》通过描写主人公朱丽安的命运改变,反映了个人命运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朱丽安是一个出身底层的年轻人,但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勤奋,成功爬升到上流社会。 当他追求权力地位时,却受制于社会制度和家族规矩,最终陷入了个人的失败和命运的不 可掌控性。朱丽安的命运让人们深刻思考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环境是相互联系的,个人命运 不仅受制于个人才能和努力,还受制于社会制度和家族背景等多种因素。小说提醒人们要 认识到社会制度和环境对于个人命运的重要影响,进而思考如何在不利条件下争取自己的 发展空间。

司汤达《红与黑》内容解析与艺术特色

《红与黑》内容简介与艺术特色 《红与黑》创作于1828年至1829年,于1830年革命以后出版。 《红与黑》是根据一桩刑事案件的材料创作的。1827年,司汤达在《法院公报》上看到了一桩杀人案的报道:一个当家庭教师的青年在教堂里向从前曾同他有过爱情关系的女主人开枪,而受到法庭审判司汤达把这个刑事案件作为自己小说的情节基础,又进行了加工改造,把很多反映复辟王朝时期社会政治状况的材料放了进去,使这部小说具有了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不是一个刑事案件的简单复述。 《红与黑》有一个副标题:《一八三〇年纪事》。他自己也对此作过解释,说是要描写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风气”。实际上他的意图是反映政治现实。《红与黑》确实具有相当多的社会政治内容。正因为如此,小说发表后曾被指责为“政治书籍”。 小说通过于连的生活经历真实而准确地再现了19世纪20年代法国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形势。拿破仑失败后,逃亡国外的贵族返回法国,重新成为统治阶级。大贵族木尔侯爵从国外回来后,当上了“法兰西大臣”,位高权重,炙手可热。那些留在国内的贵族这时也都钻了出来,在反攻倒算中大抓肥缺。像德·瑞那这样无德的人,受到了复辟政权的赏识,当上了市长。由贵族反动势力掌权的政府,钳制言论自由,千方百计地打击反对派势力。为了从根本上来巩固反动的制度,反动势力大力加强宗教统治,煽动宗教狂热,扼杀一切自由思想的表现。政府和教会因有唇亡齿寒的关系,所以沆瀣一气,紧紧地勾结在一起,共同镇压人民。当时教会特务组织密布全国,大搞监视和告密活动,造成了十分恐怖的形势。有特务使命的教士们不但监视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活动。也监视自己营垒内部的人,包括各级教职人员在内。贝藏松的代理主教、特务组织耶稣会的头子福力列的特务网监视着一切人。贵族反动势力仍不满足已恢复的特权,他们利令智昏,极力要恢复过去时代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确保他们的绝对统治地位和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权力。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情节是木尔侯爵所组织的一次秘密会议,参加这次黑会的有内阁大臣、教会的主教、贵族的领袖人物、拿破仑的叛将等等反动统治集团的上层核心人物。这群最反动的人物和极端的保王党,在会上所讨论的是如何尽快地扑灭日益迫近的革命和强化贵族阶级的统治问题。他们都感到形势的危险,看到如不赶快扑灭革命,“朝廷、教会和贵族明天都会消灭”。他们一致主张对革命进行镇压,最后达成的协议完全是卖国主义和极端反人民的:让神圣同盟军队再一次占领法国,以确保能扑灭革命,然后改组政府,强化贵族统治,扩大王权,并依靠教会的合作,组织贵族武装,把林地归还给教会等等。司汤达在小说中对反动势力恐惧情绪的描写,真实地传达出了复辟王朝末期阶级斗争极度紧张的情况。 波旁王朝复辟了,但大革命已经深入人心。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资产阶级和农民都得到了好处。在贵族反动势力变本加厉地要恢复旧秩序的时候,人民群众自然不满,他们怀念拿破仑,尤其是平民青年怀念那个给法国带来光荣和给平民青年带来光辉前程机会的时代。人民越是不满复辟王朝,贵族们越是感到恐怖。外省小城的贵族们经常谈论“罗伯斯庇尔在人间重新出现是可能的”,而京城的高等贵族们也感到“每一段篱笆后面都有一个罗伯斯庇尔和他驾来的囚车”。这些描写准确地表现了当时法国“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 复辟的贵族阶级尽管表面上气势汹汹,实际上他们色厉内荏。他们加强反动统治的种种措施,都表明他们骨子里的虚弱。一个自由党的记者到维立叶尔参观监狱、贫民收容所,为自由党的报纸收集材料,省长闻知后大惊失色,赶忙特派一个宪兵骑马跑了一夜下达命令:禁止阿白尔先生参观监狱。贵族的反攻倒算和防范措施,都不能阻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织——《红与黑》解析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织——《红与黑》解析 引言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视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经典之作。本文将深入探讨小说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元素的交织,并阐述这种交织如何塑造了小说独特的风格和意义。 1. 浪漫主义元素在《红与黑》中的体现 1.1 爱情崇高而激情四溢:小说中的爱情线索描绘了贵族女子朱丽叶和自卑青年尚博先后对朱丽叶产生强烈的爱恋之情。作者通过对爱情追求的描写,展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1.2 苦闷、忧郁以及个人英雄主义:尚博这个角色以其冷酷、孤傲和不屈不挠的形象,具备了英雄人物所需拥有的内涵。小说通过展示他在残酷社会中奋发向前、追求自由和正义的形象,展示出浓烈的浪漫主义情怀。 2. 现实主义元素在《红与黑》中的体现 2.1 社会政治背景的真实描写:小说将法国19世纪初期的社会风貌刻画得细致入微。通过描述尚博试图融入上层社会、追求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努力,作者传递了对当时社会阶级固化和权力手段的批判。 2.2 对人性的深刻分析:小说中各个角色生动地展现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作者透过对人物内心思想和行为动机的揭示,展现了现实主义对于细腻人类存在感知能力的关注。

3.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交织的意义 3.1 审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小说通过浪漫主义呈现理想追求,并 通过现实主义呈现勾心斗角和阶级冲突。这种交织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理想 与现实之间以及个人选择与社会条件限制之间所扮演的作用。 3.2 反映社会现 实的残酷性:浪漫主义在小说中呈现了人性中的美好和追求,而现实主义则揭 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固化和权力斗争。这种交织意味着作品对社会现实残酷性 的批判,提醒读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观察力。 3.3 尝试超越传统文学形式:《红与黑》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元素融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文学形式的 边界。这种尝试不仅为作品带来了新颖独特的风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文 学表达多样性的追求。 总结 《红与黑》是一部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为基石交织而成的杰作。通过对爱情、社会政治背景以及人性分析等方面深入探讨,该小说展示了浓厚的浪漫情怀和 对社会现实问题敏锐观察力。这种交织为作品赋予了深层次的含义,并激发读 者思考理想、爱情以及社会真相之间复杂关系。

《红与黑》故事梗概

《红与黑》故事梗概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著名长篇小说,被誉为19世 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小说以19世纪初法国为背景,描绘了主人 公朱利安·索雷尔的奋斗历程。下面将以故事梗概的形式,介绍 《红与黑》的情节发展。 第一部分:红 朱利安·索雷尔是一个穷苦农村家庭的儿子,他聪明机智,渴望摆脱贫困的生活。经过一系列考试,朱利安进入了布教学院,成 为一名教师。 在学院中,朱利安遭到了同僚们的嫉妒与排挤,但他凭借自己 的智慧和才能,很快赢得了校长的认可,得到了晋升机会。同时,朱利安与学院的校长的妻子玛达琳展开了一段禁忌的爱情。 然而,朱利安对权力和地位产生了崇拜和追逐之心,他陷入了 更高层次的政治斗争中。通过勾结上层社会的人物,朱利安进入 了一个富有权势的贵族家庭,成为家庭子弟的家庭教师。朱利安 的智谋和机智在这个家庭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然而,朱利安爱上了贵族家庭的女儿玛蒂尔德,这引起了家庭的不满和反对。朱利安最终离开了贵族家庭,决定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第二部分:黑 朱利安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始了政治生涯。他成为一名众议员的秘书,开始了自己的政治阶梯的攀升。 在这个过程中,朱利安遇到了一位富有魅力的贵妇人埃米尔。他们之间的关系发展得很深,朱利安感到自己的政治前途渐渐向上。 然而,朱利安的贪婪和权力欲望使他最终走向自己的悲剧。当他设法谋杀自己的政敌时,最终被出卖,面临着被绞刑执行的命运。

朱利安在临刑前写下了《红与黑》这本书,揭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的思考。悔过自新后,朱利安被视为一个英雄和烈士,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悲剧。 总结: 《红与黑》以朱利安·索雷尔为主人公,通过他在社会和爱情中的奋斗与挣扎,揭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小说通过细腻的刻画和丰富的情节,展现了主人公的成长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对爱情、权力和社会冲突的描述,小说引人入胜地探讨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与黑》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成为了一部永不过时的经典之作。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红与黑》 内容梗概 故事发生在法国革命前夕法朗士——孔德省的维立叶尔小城。主人公于连是锯木工场主的儿子,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他以自己的出身寒微为耻,自幼便由衷地崇拜拿破仑,渴望像在大革命时期那样从军立功。可是他生不逢时,于是就转而希望得到教会的职务,那是王政复辟时代唯一留给平民的晋升之途。 于连在市长德·瑞那家中担任家庭教师时,俊美的容貌和文雅的举止令德·瑞那夫人对他倾心。于连则出于对市长的报复和对上流社会的挑战,主动向她表示爱情。一封匿名信使私情败露,于连被迫离开,转入贝尚松神学院。 神学院里,于连渐渐看穿了那里的尔虞我诈和教派纷争,失去了对教职的热情,堕入深深的忧郁里。后经彼拉神父推荐,他来到巴黎,成了木尔侯爵的秘书。 于连善于审时度势的才干深得侯爵赏识,被视为心腹。这时的于连隐藏起了心中的共和思想,开始活跃于社交界,并且逐渐地和侯爵的女儿玛特儿接近。玛特儿被于连所吸引。侯爵见二人木已成舟,无奈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就在于连踌躇满志、个人野心一步步得到实现之时,一封揭发于连劣迹的信由德·瑞那夫人处到了侯爵手中。刹那间,于连梦想已久的荣华富贵烟消云散。怒气冲天的于连拿着手枪跑到维立叶尔教堂中,找到正在做礼拜的德·瑞那夫人,向她连开了两枪,他本人也立刻被捕。 入狱之后的于连,从对短暂一生的反省和对世俗的名利野心的彻悟中,获得了清醒的认识和心灵的解放。玛特儿却因此更狂热地爱他,为营救他而四处奔走。于连和伤愈的德·瑞那夫人重逢,明白了真相的两人彼此宽恕了对方,陶醉在真正的爱情幸福之中。 在法庭上,于连控诉统治阶级通过惩罚他来惩罚所有出身贫寒但敢于跻身上流社会的年轻人。最后,于连从容地走上了断头台,玛特

《红与黑》艺术特色略论

《红与黑》艺术特色略论 《红与黑》是著名的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 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小说以青年资产阶级贵族 朱利安·索雷尔为主人公,描绘了他在19世纪法国社会中求职、恋爱、抗争的经历。小说荣获包括法兰西学院大奖在内的多项文学奖项,并被翻译成过多种语言,在世界上广泛传阅。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娴熟的叙事技巧 《红与黑》被称为“小小的巨人”,其中最为优秀的一点就是它的叙事技巧。小说的叙事手法兼收并蓄,既有传统的线性故事叙述方式,也有对比叙事、自我提问和对话式叙事。小说的叙述自由流畅,充满巧妙的构思和寓意。通过这些叙事手法,司汤达成功地展示了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二、人物的丰满与立体化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仅是作者创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也是美学冲突的形象。索雷尔、蕾娜德和朱利安之间的相互关系,展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中阶级对立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充满生命力,充满矛盾和斗争性,这样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感到亲切和真实。 三、对爱情的深刻思考

小说对爱情的思考非常深刻,涉及到不同爱情类型的描述和思考。在很多场景中,小说中的人物之间都展现了不同的爱情,其复杂性和多样性让许多读者引以为豪。在小说中,爱情不仅仅是情感的关联,还包含了与社会、阶级和道德等因素的关联。 四、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描绘 小说通过对法国社会的描绘,展示了19世纪时期法国社会的 阶级结构、政治制度和道德伦理等问题。小说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的潜在危机和贵族阶级的腐朽和僵化,让读者感受到法国社会结构的脆弱和动荡。小说以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这种描绘 为背景,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更有说服力。 总之,《红与黑》是一部描绘19世纪法国社会的卓越小说, 在描绘人物形象、思考爱情、反映社会问题等方面都表现出优异的艺术特色。它通过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描绘,提出了许 多具有哲学思辨性的问题,展现出作者对田园诗、伦理伦理等文学流派的批判,也呈现了司汤达个人严谨的人生哲学。《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之一,被评价为19世纪欧 洲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小说讲述了一个贵族青年人朱利安·索雷尔在19世纪法国社会中求职、恋爱、抗争的经历。小 说完美地展现了这个时代中人们的内心和现实斗争的交织,既有浪漫主义的情感,也有现实主义的苦难和决抉。下面,针对小说中几个重要的主题进行分析探讨。 1. 阶级斗争

《红与黑》: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碰撞

红与黑: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碰撞 一、引言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被誉为19世纪法国文学 的杰作之一。它以贵族年轻人尚尔南·朱利安为主角,通过描述他在传统社会中追求个人理想和面对现实困境的故事,展现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和碰撞。 二、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定义和特点 2.1 理想主义的定义和特点 理想主义是指对于高尚价值观念的执着追求,相信个人追求真善美可以改变社 会和世界。它强调人性的完美和善良,追求真理、正义和自由。 2.2 现实主义的定义和特点 现实主义是指面对客观事实,接受并适应现实条件,重视社会规则和经济利益。它关注具体问题解决方案,强调实用性和可行性。 三、小说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表现 3.1 主角尚尔南·朱利安的理想主义 尚尔南·朱利安是一个有着追求个人理想的年轻教士,他渴望通过学习和努力跻身上层社会。他相信自己具备改变社会的能力,追求真理和公正。

3.2 尚尔南·朱利安面对现实的困境 然而,尚尔南在实践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阻碍。他被现实所束缚,无法完全实 现自己的理想。他意识到传统社会对于贵族出身的要求以及宗教体制的限制, 这使得他面临着选择和妥协。 3.3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织与矛盾 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表达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尚尔南 在努力追求自己理想同时也逐渐感受到现实的残酷性。他身处于一个充满欺骗、权谋和虚伪世界中,既为社会规则所约束又因个人欲望而动摇。 四、小说对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考和启示 尽管尚尔南最终身负失败,但《红与黑》仍然给我们带来了对理想主义与现实 主义的深刻思考和启示。 4.1 对理想主义的思考与反思 小说通过尚尔南的遭遇和经历,提醒人们理想主义需要同时注重现实条件和社 会规则。纯粹的理想主义可能会使人迷失方向,应该学会权衡利益和珍爱生活 中的点滴幸福。 4.2 对现实主义的思考与批判 小说也对现实主义进行了一定的批判。传统社会中许多权力和地位都是建立在 虚伪、自私以及道德败坏基础上,这种情况限制了个人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理想 和幸福。

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范文5篇

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范文5篇 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篇一 刚看到标题的时候,我以为就是两个极端色彩间的碰撞。但读后才发现人性才是连接这本书的引线。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抱负,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却时常散发出无比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使人在挫折与失败中振作,也可以使人在欢乐和成功中沉沦。 现实生活中,有着伟大抱负的青年大有人在,他们为自己的目标、抱负努力奋斗着。他们有的人能够圆满的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有的人却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斯汤达笔下的于连正是如此。于连是一个野心勃勃的青年,他有自己的抱负,最终却也因自己的抱负走向了灭亡。 徜徉在《红与黑》的海洋中,对于主人公于连的行为、思想、性格我进行了深度的思考。于连其实很聪明,他能把《圣经》倒背如流,借此向别人炫耀,妄想使自己在别人的心目中是强大的,但命运总是不尽人意。于连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仆人,在上层权贵中,他不过是一介平民,对他的思想更是嗤之以鼻。但是于连不这样想,他想进入上层社会,他想得到权利、地位、名声,他

总是想着“一切事业里都需要聪明人,在拿破仑的统治下我将会是一名军官···。”他疯狂的崇拜着拿破仑,却没有思考过拿破仑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拿破仑会是一名将军,然而于连的思考却仅仅止步于自己的“原则”,最后他只会有一个惨不忍睹的下场。 其实一个人,无论他的地位多么的显赫,又或是多么的卑微,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我们应该用合适自己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抱负。 红、黑永远不能交替,守住自己的底线,固守自己的初心。 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篇二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 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

司汤达《红与黑》的教学设计

司汤达《红与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2.《红与黑》的基本内容与思想意义及其反映的时代;于连的形象;小说的艺术成就。 3.学习并掌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通过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学生审辨式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注重合作学习。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作品,通过查阅相关作家的经历、时代的背景、创作的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1)收集有关《《红与黑》》的资料,确定向学生介绍的内容。(2)准备好投影仪,写好投影片。 2.学生:阅读全文,查阅关于十九世纪中期文学的先关的材料。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司汤达死后,遗体安葬在蒙马特尔公墓。墓碑按照司汤达生前遗嘱,刻着意大利文: 亨利·贝尔 米兰人 写作过 恋爱过 生活过 (二)板书:作者、于连性格变化过程。 (三)新课教学 1.请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2.“你眼中的于连是怎么样的人”分组交流。 要求:在阅读原著基础上,学生就印象深刻或感触最深的某一片断或章节拿出来与他人分享,品读欣赏。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解读。) 3.[写作背景] 《红与黑》虽然正式出版在1830年七月革命胜利之后、资本主义秩序在法国最终得到完全胜利的时候,但它却是写于1828—1829年,这正是法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时期,即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进行最后一次严重较量的时期。这时的法国发生过一些什么事情、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呢? 在这之前四十年左右,发生了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世界史上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政体,摧毁了封建贵族土地所有制。此后,就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与新获得统治权的资产阶级之间反复的、激烈的搏斗,这种搏斗经过大革命高潮中的国内战争、经过拿破仑时期一直到1830年的七月革命,持续了将近四十年之久,斗争的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