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完整word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完整word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实验教学以动手为主,那么,是不是只要准备足够的器材,安排好实验步骤,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实验活动;只要实验顺利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呢?不是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实验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需要教师的机敏把握和智慧处理策略。而对实验细节的把握,是提升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关注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灭一次精彩的实验。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更应关注细节。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与互动,用心观察,善于发现、挖掘,把握时机,加强课堂调控,加强实验的引领、指导和提升。

一、实验前谋选材料,从简求实

课上要用种种材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期望。教师也许会感到把材料直接交到孩子手中,可能造成无法容忍的混乱。事实上,把精心选配的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探究,是让他们走上科学道路的一个好办法,关键是要选配好材料,注意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

⒈ 利用材料间的相互关系,灵活加以组合和运用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就好。

把各种材料放在一起,它们之间便有了一些相互关系,不同的组合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些特定的言行。一盆水,一个软木塞、一个小铁块,这样一组材料学生会有什么结论?学生会说铁块沉下去,软木塞浮上来,材料结构的简单,使他们很难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果是另一组材料:一盆水、同样形状大小的木块、铁、塑料、胶木,学生又会有什么结论?因为材料间的丰富对比性,将揭示一个规律: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下沉,轻的浮着。那么,是不是材料的结构越复杂越好呢?不是的!

一般情况下,教师依据教材的提示,会设计出适合预设问题探究需要的有结构的材料,只要能够完成任务就可以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在准备实验器材时打破常规思维,常常可以使材料更简洁有效,看起来简单,但是用起来却更有意义。

⒉ 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分层、适时、有序地呈现

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进行一项探究。不管是有关,还是无关,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很明显的目的性。因此,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

小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使用的材料会随着探究活动的推进或探究内容的转变而变化。材料何时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过早发送探究材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甚至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就开始动手了,容易使探究范围过于扩大。而有层次地发送材料,就能调控探究的范围和深度,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例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学生猜测物体是沉还是浮可能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有关后,教师抛出了第一组材料:木块、石头、泡沫塑料、回形针、牙签、橡皮泥、胡萝卜、蜡烛,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与自己猜测不相符的结果——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可能没有关系,这就与经验产生冲突。那么是不是这样?教师又提供了一组特殊材料:大小相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黏土块,实验获得了新的进展——轻的易浮重的易沉。第三次提供了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铝块、橡皮泥、萝卜块、木块、泡沫塑料块,结果发现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样分三次呈现,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方法,以材料来指引探究,有序而有效。

二、实验时明察秋毫,见机行事

动态地了解学生,才能上好科学课。要细心观察他们在做什么,分析他们在想什么,预测他们会朝哪个方向进展。掌握信息越多,教师就越能清醒地进行指引。因此,在学生活动着的时候,教师应是最忙的,不是去讲述,不是对学习活动指手画脚,而是在观察着学生行为上的变化和独创性,在用心发现学生的特殊表现,在注意着各个小组有意义的探究行为。

⒈ 从实验现象的差异中去找寻规律

在探究中,几十个差别各异的学生得出各种各样的现象,而其中会有大量大同小异,能体现普遍性的现象,而基于这些现象的汇报交流,将是课堂进展的主要方向。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探究中,我们观察到,对于电池,有的小组用一节电池,有的把两节头尾相叠成串联,有的把两节的正负分别用电线并联;对于电线,有的用一根,有的把两根头尾相绞成一长根,有的两根并列合成一粗根;关于电珠,有把电珠放在正极的,也有放在负极尝试的。各小组在数量和接法上有不同,但每一种使电珠发亮的电路都由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组成。这些信息,就构成了一条脉络,从中去除枝枝蔓蔓的信息,将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小电珠亮时,都有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顺着从这个方向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有的放矢。

⒉ 从实验现象的普遍中去发现特殊

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活动中,教师注意到有一学生直接用电线连接正负极,时间不长,发现电池发热了;有一学生看到小电珠尾部碰上电池的正极时亮了一下,引起了他极大的意外,另一根电线没有竟然也会亮!再次尝试,真的会亮。这些出乎意料的现象一定是学生心中的“疙瘩”,怎么回事?多好的探究机遇呀!教师如果抓住了,定会吸引学生去讨论,引出一些不曾想到的接亮小电珠的新方法。原来,科学探究不仅仅是解决已有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三、实验后引导交流,挖掘提升

实验操作之后的集体研讨中,学生常常各抒己见。也许是实验结果的差异,也许是认识角度的不同,交流中往往会有出入,甚至产生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巧妙地予以挖掘提升,让矛盾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⒈ 抓住思维亮点,层层深入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大致处于复合思维和前语言思维的层次上,会出现语言思维障碍,出现交流研讨内容与实际操作迷路的状态。并且,心理学还指出:在科学学习中,不正确的、幼稚的语言和思维只能在感觉器官、思维和情感同时并用的基础上,通过与师生、生生互动发展来完成。如果教师任凭学生回答哪里算哪里,在研讨时单往结论看,会使汇报研讨处于肤浅的状态,缺乏思维的深入,极大地扼杀学

生的思维积极性,造成学生揣摩答案,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相反,如果教师能把握学生的特点,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在能力,多一些追问的细节,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学生回答:手推活塞,活塞被推了进去,空气变少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立即反问:空气真得变少了,逃到外面去了吗?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出了问题。教师又趁机追问:那空气为什么由30毫升变成了10毫升,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促使学生的思维向“节骨眼”上思考。在学生一番探讨后都认为空气没有少而是被压缩了,教师又问:空气到底能压缩到多少呢?能不能压缩到“0”毫升?经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引起学生间的互动,迸射了思维,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正道”,学生对压缩空气的理解层层递进,将所观察到的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假如,教师一开始就置学生的思维点于不顾,以学生的回答为终点而不加以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会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不能提高,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就只能囫囵吞枣。

⒉ 借助意外现象,指引探索

在顺利地交流之后,学生们往往都“松了一口气”,这时是提出新问题,引起研讨新问题的好时机。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在把叶子分类的研讨环节中,各个小组分别谈了刚才的研究,有的以形状的共同点来分,有的以叶上的细毛毛共同点来分,有的按颜色共同点来分。之后,教师拿出采集的同一颗树上的叶,但大小、老嫩、颜色有所区别,问学生是否算同一种树叶?新的讨论就此展开,最后基本认为应该分在一组,虽然大小和颜色不同,但它们长在同一枝条上,形状、叶脉、边缘的锯齿都类似。交流活动中常常会显现出一些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或一般人不太注意的话题,是置之不理还是妥善引导?教师的教学意识起了决定作用。

一次,教师为了简便,使用了纸盒的牛奶饮料插上吸管,做热胀冷缩的实验。交流时一位学生提出,牛奶盒放入热水后,会先下降一截后再缓慢上升。是这样吗?教师取来新奶盒亲自做过后,肯定了这一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并把这一现象提供给全班讨论。结果发现这一意外现象正是牛奶盒首先受热膨胀造成的!结论拓展了知识,讨论丰富了这一实验的教学意义,效果不言而喻。

⒊ 捕捉有效信息,拓展延伸

学生研究后延伸的内容同课堂学习应属同一个内容范畴,它们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它应该是课堂研究内容的扩展、深化。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转眼即逝的“信息”。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在最后小结时,突然有个男生说“老师我想在课后弄个利用压缩空气的玩具”。这时我马上用赞许的目光对全班学生说:“非常好!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的压缩空气的知识,回去设计或制作一个小发明。”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总之,细节决定成败。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科学探究要真正做到有效有序,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活动来带动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从符合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出发,在实验操作、深入思考、教学组织等方面用心关注细节,抓住机遇,适时“导”、“拨”,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凸现科学课的教学功能,演绎出教学的精彩!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林口县小学科学学科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征求意见稿) 所谓课堂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诸因素及发展变化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教学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出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 一、教学建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科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等,获得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 (一)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必须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情感。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材料进行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注重思考事实证据和科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首都师范大学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学生姓名:赵宝莹 院系名称:初等教育学院 专业名称:小学教育 学号:3153008153 指导教师:汪婷 2017年 2 月 6 日

首都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研究/设计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如违反有关规定或上述声明,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论文作者签名:赵宝莹 日期:年月日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摘要:要把探究作为学习科学的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又是学习的目标。而进行探究活动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实验。实验教学充当着和从抽象到具体,从书本到实践的桥梁,它是理论教学的验证与持续。实验检验着理论的正确与否,巩固并深化了理论教学的成果。所以说,实验教学在小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为课题进行了充分研究。第一部分表明了进行这一问题的现状,第二部分分析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来了问题的关键对策。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目录 引言 (5) 一、现状 (5) (一)研究背景 (5) (二)研究现状 (5)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6)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目的性不足的问题 (6)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6) (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 (7) (四)材料不能满足需求 (7) (五)实验教学内容闭塞缺乏科学性 (7) 三、对策 (8) (一)明确实验教学目的 (8) (二)优化合作学习方法 (8) (三)加强实验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8) (四)改进实验材料突出实验现象 (9) (五)构建完善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体系 (9) 四、结论 (9) 参考文献 (11)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要教好科学课,就必须注重实验课的教学。 一、要认真备好课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任何一门课都必须得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好课对于科学课来说尤为重要。我认为科学课的备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读通整册教材。 要上好科学实验课,首先就得通读整册科学教材,对整册教材所需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列出清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才能在准备详尽的某一课时得心应手。而如果一课课临时去准备材料,就难免会发生措手不及的情况,影响科学课的教学,你会感到每天都是紧紧张张的。就一册教材来说,每一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单,上面列出了本学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开学初就应该去认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2、熟悉本单元教学内容 科学教师要想比较松弛的上好科学课,除了通读整册教材之外,还要更加细心的去钻研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师只有熟悉了本单元的教材之后,教师才能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事先知道本单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频率高,哪些材料可以顺便一次性准备好,哪些材料实验仪器室里已经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购买,哪些材料学生能够自己准备……这样提前心中有数,教师在准备材料时才能得心应手,松弛自如,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提前动手做实验 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这个实验哪些地方学生简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明,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课前做好实验,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才能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防止教学中的失误。 二、要准备好实验材料

1、要熟悉本校仪器室里的仪器药品。 由于我们学校没有专门的仪器室管理员,因此,科学教师熟悉仪器室里所有的仪器药品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备课时清晰的知道哪些材料仪器室里有,哪些材料需要教师和学生自己准备。 2、督促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科学课准备实验材料不仅包括教师的准备,也有学生的准备。很多分组实验材料单凭老师一人去准备是很难完成的,那不仅要花费老师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而且准备实验材料全由教师代替学生准备,效果也不会很好,因为那样相反让学生缺乏动手动脑的锻炼机会。 3、把自制的教具和实验材料存放在仪器室里,做到资源共享。 科学课的很多实验材料是可以重复使用的,这些材料不管是老师自制或是购买,我们用过之后都应该主动的把它摆在保管室里,以备下一年使用。每个人都把自制的实验材料放到仪器室里,做到资源共享。 三、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科学课按照课标规定每周三节课,现在的科学课内容比原来的自然课多了许多,要想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们除了认真做好课前的一些准备工作之外,还必须精心的组织好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1、设计好导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课精彩的开始是胜利的一半,要想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想办法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学中来,这就要求老师们要想尽办法设计好精彩的导入,导入有很多的方法,要根据例外的教学内容选择例外的方法,而且每一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 2、掌握好实验课教学的五个环节。 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无论是操作实验,还是观察实验,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繁复和规范,其目的也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这就是一种科学能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往往只流于形成,实验效果低。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改进教材,有效实验;补充延伸,拓展实验”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分组不合作,多数作壁上观;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浅;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验效果低。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我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改进教材,有效实验;补充延伸,拓展实验”等几方面作了探讨。试图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这位教师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二、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

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科学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其是否发挥高效高质是评价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因此,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值得教师为其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思。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分析探究,浅谈几点认识,以期对该问题解决有所帮助。 一、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课堂现状 1.课前教师准备不足 上帝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小学生因为年龄原因,教师的举动意识都会对其产生很大影响,教师的课前准备对于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有着决定性作用。可是,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科学课程并未纳入考试科目范畴之内,敷衍态度极为普遍,课堂教学也大多是做形式主义,如此这般学生对着门科目也渐渐忽视对待。再加上校方因素,校方对开设本门科目以及该门课程安排都缺乏重视,课程安排不固定以及被随意挪用占用现象时有发生,更使得教师对本门科目的重视程度骤减,教师的忽视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不足的课前准备的形式化课堂教学大大消减学生对此科目学习热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不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及不端正的教学观念是导致小学科学教学处于低效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 2.课程教学设置混乱 科学世界理应当是充满神奇色彩而使得学生充满好奇,对其热情高涨,科学教学对其展开探究理应是备受欢迎,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应当于教学引导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然而当下小学科学教学课程只是单纯地追求形式主义,只关注课程运行的表现形式全然不顾具体课堂内容的设计及安排。这种不科学的教学设置使得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在参与活动中,却忽视对活动的反思以及所学知识汇集归纳,浮于表层再难深入的探究研究该门课程的学习技巧。因此,混乱的焦旭设置使得教学内容推进毫无目标,学生的行为缺乏之后的价值分析显得收获了无,致使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3.课外拓展松散毫无章法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https://www.360docs.net/doc/2c2167844.html,发表时间: 2011-05-26 10:32:55 点击次数: 1,388 一、问题的提出 1、小学科学学科地位 国家曾在1992年、1994年和1996年、2001年对我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情况开展了四次科学素养调查。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1996年仅为0.2 %,2001年为1.4%,调查的对象虽是我国公众,但它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小学科普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而这一改变必须从改革小学的科学教学开始,小学科学是一门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培养的重大学科。2001年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将小学《自然》改为《科学》,更加看到国家对在小学阶段开展科学教学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并逐渐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并将从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课时量也有所增加。各级政府也加大投入,为各校建立仪器室、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并加大科学教师的配置和培训,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新课程标准要求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核心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3、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针对“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反映”进行过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有82.8%的学生喜欢科学课,其中由于“科学课老师讲得好”的占17%;由于“这门课是理科的基础课”的占8%;由于“科学课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的占20%;由于“科学课教我们观察、研究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占一半以上,达55%。由此可见,学生喜欢科学课主要是因为课程本身“符合探究外部世界的愿望,能够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给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教给他们探索世界的方法。”其中,实验教学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 4、国内外相关研究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课题交流材料 实验小学侯延风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光靠灌输书本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无论是引导学生探索科学规律,还是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概念,都离不开科学实验,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它起着从书本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实验教学在 这方面起一种特殊的作用。如何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并且把握住新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这就要发挥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创设情景条件与激发兴趣,启发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实现了实践一一认识一一再 实践一一再认识”的过程。 一、激发实验兴趣,彰显实验作用。 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 1、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 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成为爱好和志趣,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2、实验能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 实验尽管简单、甚至很原始,但所做的实验都是重现科学发展史的过程,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跨越人类几百年、几千年的科学进展。实验能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实验的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同时也为发展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具体的材料,获得间接经验,从小就把获取知识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3、实验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实验具有典型性,它能创造一个确实的、排除干扰的环境,让孩子们集中观察,对产生各种现象的条件严格、精密地控制,排除次要因素的影响,突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实 验具有重复性,它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的反复,供学生反复观察;实验具有趣味性,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没有压力,思想放松,心情舒畅的状态下,自觉主动地学习。实验不仅能观察现象的全过程进行定性研究,还能测量有关数据,计算各量间的数值关系,进行定量研究。这些特点,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科学基础知识。有句话非常经典:听了,忘记了;看了,明白了;做了,理解了。”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理论与实践,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4、实验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生的素质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知识因素、智能因素、非智能因素,它包括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韧不拔的意志等。素质是可以培养的,而且应该从小培养,良好的素质对学生一生都有益。因此素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表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表 1、在新课程改革中,新教材进一步加强了实验教学,把实验与其他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新教材没有对实验的具体做法、使用的仪器材料等作出硬性的规定,更加的利于师生开展创新实验设计,提出和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因地制宜地开展实验教学,使师生地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实验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2、小学科学应开实验目录适用教材为小学教材《科学》(教科版)。 3、小学科学应开实验目录中的分组实验含边教边实验。实验名称后带*号的实验项目为基础实验或重要实验,原则上是必做实验。教材中少数实验教师可根据教材要求作为课外作业布置。 4、实验名称后的数字为实验内容所在教材中页码。 5、教师可根据各项学生分组实验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分组实验的课时进行合并安排。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学期实验计划表 第一单元植物 1、观察一棵树 * 6 观察 2、观察水生植物10 观察 3、叶的观察12 观察 第二单元动物 4、蜗牛身体的观察 * 27 观察 5、蜗牛运动的观察28 观察 6、蜗牛吃食物的观察30 分组 7、观察蚯蚓的反应32 观察 8、观察蚂蚁 * 33 观察 9、观察金鱼36 观察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 10、比较硬度 * 48 分组 11、认识金属 * 49 分组 12、谁更柔韧 * 51 分组 13、谁更容易吸水 * 54 分组 14、纸的观察54 观察 15、造一张纸55 体验

16、沉浮实验 * 57 分组 17、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59 分组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18、观察水和食用油 * 68 分组 19、流动比赛 * 70 分组 20、比较水的多少 * 72 分组 21、空气存在吗 * 75 分组 22、空气占据空间吗 * 78 分组 23、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79 分组 24、空气有重量吗81 演示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学期实验计划表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观察植物的种子 3 观察 2、研究根的作用8 分组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3、观察温度计 * 43 观察 4、测量水的温度 * 46 分组 5、冰的观察48 观察 6、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 49 演示 7、观察冰的融化50 分组 8、水珠从哪里来52 观察 9、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 55 分组 10、凝结实验 * 56 演示 第四单元磁铁 11、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 66 分组 12、辨别铁制材料67 分组 13、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 68 分组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施方案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施方案

20102.09-2013.09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随着2001年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探究教学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我们也看到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对“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认识不足,出现了两个极端:—是为了体现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二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这样的两种教学模式看似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际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和科学教师已认识到此中的不足,并做了些相关研究和实践。例如:美国的萨玛?沃泽曼、乔治?伊芙妮著的《新小学科学》中强调的把“科学探究”作为儿童思考和做科学的方式从而建立对科学现象的概念的理解;强调“听取报告”,帮助学生建立联接并提升科学素养。以及英国的贾德(Jurd)老师对“孩子在科学活动中是否在思考”的研究,提出了课堂中“为促进学生思考”而进行教学的先进经验和理念。这些研究,促进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为此,我们在前人所取得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了本课题研究,旨在从微观的操作层面开展教师指导策略研究,提高观察和实验的实效性。 二、课题的核心 1.探究式教学策略:教师立足于兰本达教授所提出的“探究——研讨”法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探究式教学策略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课题组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2. 指导策略: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在本课题中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设计探究式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源,营造创新思维的外部条件,促发学生主动探究;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小学阶段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型课程,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承担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小学科学教学以科学探究为核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的本质,引领他们感受科学、体验科学,从而在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方面获得了发展。 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每一天、每一节课所追求的目标。当我们每一次在实验室准备好实验材料等着学生走进教室时,都会想这堂课我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会什么,带着这个不变的问题尝试了一堂又一堂不同的科学课堂教学。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高效课堂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探究。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巧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都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学《谁流得更快一些》时,我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水和油这两种液体,发现它们都会流动。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液体:洗洁精(师出示三种液体)这三种液体流动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们推测,谁会流得更快一些?(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到底谁流得快一些。这样,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猜测。 二、妙用有效提问策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出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师生沟通手段,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一。教学《增强抗弯曲能力》一课时,在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研究中,通过“同学们推测形状改变可以增强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我设计了“下一步你们准备怎样研究”、“可以折哪些形状”、“估计哪些形状有较好的抗弯曲能力”、“怎样进行测试”等一系列问题的交流与讨论,可以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实验操作中更好地把握住观察的重点,更好地控制相关变量,使实验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实验操作结束后,又通过“观察测试的数据,与没有折的纸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的研讨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思考,从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把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切切实实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师指导准确把握,促进学生有效建构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现代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然而,现在的有些教学中,教师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常常忽视教师的指导,认为教师指导多了,就会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这样的想法有失偏颇,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完美结合。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理应全程参与指导,只是要掌握好指导的“度”。指导并非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启发思维,适时地点拨,指导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表现为启迪和激励。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可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完善方案;在学生开展实验时,教师应全程参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帮助;在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围绕关键问题开展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闪光点,拓展学生的思维。 同时,在上述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不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能“急”,不能学生稍有犹豫就马上脱口而出,向学生出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结论,惟恐学生对问题理解出现偏差,不给学生思考、停顿的机会,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此种教学行为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无法建构自己的理解,对新问题更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判断。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要留有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观察、质疑、猜想、探究、归纳,

小学科学教师最新优秀论文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教师最新优秀论文农村小 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文章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河北省廊坊市大陈府中心小学李晓凤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学习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过程。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课的教学必须重视实验。那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呢?下面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的见解: 一、教师和学生一起搜集实验材料 虽然我们有实验仪器,但不是什么都有,我们要根据教学所需,准备多种多样的材料,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学生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如上《土壤里有什么》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

各自准备新鲜土壤,里面还有活生生的动植物,非常便于观察。再如上《电磁铁》一课时,由于学校库存的材料有限,我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动手的机会,于是我先向学生讲解制作电磁铁所要用到的材料,然后让学生找来有绝缘层的导线、铁钉、电池和大头针,让学生按照课本介绍进行制作电磁铁。由于有了可做实验的材料,学生就能“真刀实枪”地做科学,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二、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而悬念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在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课《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4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4篇)第一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 小学科学实验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当前在很多小学的实验教学实践中,还是存有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小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不高,以及学生完成不了实验内容这些方面。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除了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之外,还在很大水准上受到了实验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教师都没有很好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没有准确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合理安排实验教学环节,压缩学生的实验时间,同时枯燥的实验方法和单一的实验材料都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实验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了小学实验教学有效性不高的现状。要想解决当前小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问题,就需要教师积极主动探索更加高效的实验教学方法,从增强对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开始,持续地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 要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增强 对学生良好科学实验习惯的培养。首先就需要学生能 够做到按时上课,并保持顺序进入实验教室,这就需 要班长发挥组织的作用,带领学生在实验室外面组成 整齐的队列,并保持安静,按时按点进入到实验室中,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善 于倾听的习惯,每个学生都必须在其他人发言或回答 问题的时候保持专注的倾听。有些学习基础好的学生 在别人发言时经常会自顾自进行实验,有些同学在别 人回答问题时经常会搞小动作,这些现象都严重防碍 了实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增强对培养学 生倾听能力的重视,及时发现并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为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二、提供有趣味的科学实验材料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地策略研究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地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地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地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地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不能不重视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地作用.科学实验教学如此重要.但是,在大部分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么没有实验,要么就是教师让自己地演示实验贯穿于课堂教学地始终,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地培养极为不利. 一、实验教学低效性地具体表现 (一)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思维匮乏或具浅表性 学生地科学实验还只是停留在儿童嬉戏活动地层次,把一个个实验当作体育课里地游戏,“图”个热闹,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小科学家”来研究问题.虽然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得到了陶冶,但是热闹有余、思维不足,科学实验地更重要地任务建构知识层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认识地基础上,对后续地学习存在着很大地隐患. (二)实验活动中学生参与率低下,缺少合作 在实验活动过程中,以小组合作形式是活动地主要形式,在小组讨论中,有些学生莫不做声,只顾自己做事,毫不理会老师和同学是怎样去研究地,并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觉得自己是“观众”;也有些学生把实验仪器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把这份探究地权利留给自己,并没有合作地意识,这大大影响着实验地开展. (三)实验活动操作不规范,处于无序自由状态 新课开始,学生往往能坚持一段时间,但是总不能坚持很久,他们总想自己操作,总认为实验很简单,无需老师讲得那么清楚,坚信自己能顺利完成实验.随即带来地自由探究带来混乱地状态,学生地学习处于一种发挥性、无序性,对科学地真理现象蛮不在乎,远离了教材地意图,陷入了“玩玩”地状态. 除上述三点外,实验教学低效性地表现还有很多方面,例如,在科学课中,学生地自我约束能力很差,学习态度不稳定,总凭着一时地兴趣进行学习.这样地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科学知识地积累、科学能力地培养,好多学生地心理活动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探究问题地兴趣和动手创造能力更是不能充分发挥,那么怎

科学六年级上册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下面,我想谈一下小学科学课教学的重要性。 一、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一、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中包含了许多与科学有关的内容以及科学家的故事。科学课程也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科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他们语言的准确和精炼,提高他们表达和辩论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科学和数学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科学课程特点之一就是定量表达和使用逻辑推理。数学可以在科学探究中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而科学课程又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实例。 二、小学《科学》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中包含了许多与科学有关的内容以及科学家的故事。科学课程也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科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一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科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四、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觉得教材设计的猜想活动这一环节非常好,它对学生进行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逐渐地猜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探索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另外小学《科学》非常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有新的发现,另外通过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许多的闪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发出来的。所以,从起点三年级《科学》上册起就开始注重这样培养学生,我想几年下来,我们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所改变,有更大的发展。 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在这一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深有感触的是科学教材在编排上很好地将科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学生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科学知识并不是单一呈现出来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呈现给学生,另外教材在编排中还非常注重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学习《食物》这一单元,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种子的发芽实验(一 【案例背景】 本节是以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为契机的,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实验猜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推测的途径,很好的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和小组合作的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用实验来说话的思想,从而达到学习科学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并参考书本上的对话和图解来设计如何做实验,然后教师给予适当引导指路,从而达到师生共同进入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探究学习气氛。 本课的引入从谈话开始,通过对植物的一生从种子开始,提问它的发芽需要什么引入,学生会很快说出土壤、水分、空气、温度、阳光等条件。教师再给予分析与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通过选择一个研究对象设计对照实验,并进行实验,同时强调学生要观察和记录。 【案例描述】 (一新课导入 师:植物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那么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二新课教学 师:让学生展开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到底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学生会讨论出需要土壤、水分、空气、温度、阳光等条件。 师:那么大家想想,依据经验猜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学生: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师:为了探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首先我们选择一个研究条件,那么选择什么? 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可能会选择水分,可能会选择适宜的温度,也可能会选择空气。 师:这里我们选择水分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讨论怎么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实验设计方案,并写出实验计划。 实验计划 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吗?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 实验方法:实验分两组,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为实验组;一组得不到水,保持干燥为对照组,这个实验至少要有 两组同时进行。 首先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种子,观测它们的大小,让学生记录它们的大小,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 下面来指导学生实验: 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想清楚操作方法。步骤:<1>首先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2>在两个盒子内垫纸巾并按三个洞。<3>在纸巾上各放三颗绿豆种子。<4>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不滴水。<5>最后给它们进行编号,坚持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2021年关于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进行实验和探究就无法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也无法学到科学知识。《标准》提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在课前要尽可能多地去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根据预设尽可能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而实验材料的有效选择对实验和探究的成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实验的有效性,是小学科学教师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实验目的性的认识,提高实验探究针对性。 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先认真研读科学课程标准,了解本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做在实验前,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现象等等。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很有趣但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如:小学科学四上《探索尺子的音高

变化》一课时,教师拿出一把尺子,说:“尺子与音高有关系吗?”,一生说:“有,尺子长声音大,尺子短声音小”。另一生说:“尺子伸出多,声音强,尺子伸出短,声音弱”。显然,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结果,实验设计无法进行。实验时,学生把握不住观察重点,汇报时众说纷纭。其实,教师在开始前应让学生仔细审题,“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探究的重点是什么?什么是音高变化?尺子怎样发出的音算是高的,怎样的音是低的?这样学生一般就会明确实验的目的,后续的实验才能展开。 (二)重视学生的实验假设,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 在实验活动前,有一段时间是对实验进行假设。要求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假定的说明。通过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假设有依据的关键。如:让学生提出“苹果为什么落地”假设前让学生进行了如下的活动:1、让玩具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推或拉)2、指定学生接住老师扔来的苹果(思考苹果是怎么到你手上的)上述两步目的是在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继续做小实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各种物体在没有人为施力的情况下,最终都落向地面。学生就会自然地作出结论:苹果落地肯定是受到了一种力的作用,这种力是竖直向下的,可能来自地球的吸引力。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小学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 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 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教学,这就要对其进 行理性思考,采取一些措施对策,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 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 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 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 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教学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每一天,每一节课所追求的目标。当我们每一次在实验 室准备好实验材料等着学生走进教室时,都会想这堂课我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会什么?带着 这个不变的问题尝试了一堂又一堂不同的科学课堂教学。然而,教师事无巨细的精心准备, 越俎代庖的科学探究,表面上看是热火朝天的科学探究课堂,却是那么的低效运作,这不仅淡 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而且降低了科学课堂探究的效率。因此科学探究活动低效性问题,也成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然而,审视我们的科学课堂探究,就会发现 很多的弊病和不足,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使我们的探究无效,甚至于适得其反。 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认为,有效教学应该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有效率指师 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 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 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有效益指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 程度较高。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 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 苦也只能算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 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 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我平时教学中 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个人粗浅的看法。 1.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学生课堂的组织纪律性 倾听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养成学生倾听的习惯,强化学生倾听的 意识,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 有效性,首先要郑重强调,听和说是同等重要。说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明白;听是尊 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孩子,同样也喜欢专 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生成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是倾听的最 高境界。在明确了要求之后,我常常和善而亲切的提醒学生:“听她把话说完好吗?也许,他有他的道理呢。只有这样日积月累,才能充分培养起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