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岛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海岛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海岛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我国海岛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island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2012 年 6 月

我国海岛开发与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在我国辽阔的海域中有数以万计的海岛,海岛以其迷人的风景,独特的环境,奇异的生态和战略的重要吸引着人们的眼光,海岛更是壮大海洋经济、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依托。然而,过去的20年间,中国沿海地区加速“填海造地”,导致很多岛屿消失,其速度令人震惊。随着中国旅游业,生态产业,学术研究,国际关系和人居环境需求和压力的增大,海岛的保护也显得越来越重要。2010年3月1日,我国第一部加强海洋保护与管理、规范海岛开发利用秩序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正式施行,如何真正充分发挥海岛资源优势、实现海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海岛经济的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青岛开发区海岛开发与保护研究此问题,在此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海岛生态修复经验研究我国海岛保护具体措施,以实现海岛资源合理利用,海岛环境效益与海岛经济发展相结合,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岛开发与保护;海岛保护法;可持续发展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island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the vast sea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islands, the islands for its fascinating scenery and unique environmental, bizarre ecological and strategy important to draw on the people of vision, the islands is growing, the developing space Marine economy of important rely on. However, over the past 20 years, China's coastal areas to accelerate the "reclamation", leading to many islands disappear, its speed is appalling. With China's tourism, ecological industry, academic research,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demand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pressure, the protection of the islan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On March 1, 2010, our country the first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regulating the order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sland law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island protection law enforcement official,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esource advantages of the island,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sland resources and isl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 this article from Qingdao development zone island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studying the problem, based on this, the reference: ecological repair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in concrete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islan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reasonable use island resources, the islands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isl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chiev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Island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Islands status quo environ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目录

1、引言........................................................................................................................ 5

2、海岛的概述............................................................................................................ 5

3、海岛开发的研究意义............................................................................................ 6

4、海岛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64.1 海岛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64.2 无居民海岛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7

4.3 我国海岛保护规划制度..................................................................................... 7

5、海岛保护型开发................................................................................................ 105.1 海岛保护型开发的内涵................................................................................. 105.2 保护性开发对海岛生态风险的预防............................................................. 105.3 海岛的保护型开发模式................................................................................. 11

5.4 海岛的分类管理............................................................................................. 11

6、海岛生态修复.................................................................................................... 126.1 海岛生态干扰分析......................................................................................... 126.2 海岛生态修复技术......................................................................................... 12

6.3 海岛生态修复管理......................................................................................... 13

7、国内外海岛开发与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137.1 从青岛开发区看海岛开发保护现状............................................................. 13

7.2 国外海岛开发保护现状--以马尔代夫为例.................................................. 14

8、海岛开发与保护对策分析................................................................................ 158.1 海岛开发对策分析......................................................................................... 158.2 海岛保护对策分析......................................................................................... 16结论.......................................................................................................................... 18致谢.......................................................................................................................... 19参考文献............................................................................................................ 19

1、引言

海岛作为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海岛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有大大小6500多座海岛,总面积达8万多平方公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海岛有着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它们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关系重大。最近三十年,世界各国逐步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最佳时期,全球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是海岛环境独特、生态环境脆弱,极易受到破坏,随着海岛开发利用以及全球气候异常带来的自然灾害,加速了海岛生态环境的恶化,一些海岛生态严重失衡,因此,对被破坏海岛进行生态修复,对于保护海岛、合理利用海岛,促进海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政府在大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同时于2003年颁布了《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2010年3月1日颁布了《海岛保护法》,此法已被列入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则,各个地方海岛保护与管理工作也正在稳步推进。昔日封闭的海岛而今变成了富有魅力的开放窗口。如何更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海岛资源,促进海岛经济发展越来越引起我们的关注。

2、海岛的概述

海岛是人类开发海洋的远涉基地和前进支点,是第二海洋经济区,在国土划界和国防安全上也有特殊重要地位。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规定,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海岛有多种分类方法,可分为大陆岛、列岛、群岛、陆连岛、特大岛等。中国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500个以上,总面积6600多平方公里,其中455个海岛人口470多万。开发海岛,对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有重大意义。要加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按不同类型,因地制宜,提高其产业结构等级,实行组群开发、据点式开发,发展外向型经济,把我国海岛建成“海洋第二经济带”。

中国海岛有94%系无居民海岛,它们大多面积狭小,地域结构简单,环境相对封闭,生态系统构成也较为单一,而且生物多样性指数小,稳定性差,随着全球气候异常。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极端动力作用加强,自然灾害频繁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更大的威胁。另外,人地关系异常紧张,资源特别是淡水资源贫乏,采砂、炸岛取石、无序捕捞与养殖、肆意开发等现象突出,加大了海岛的压力,也导致部分岛屿水荒日趋严重。总体来看,中国海岛的生态系统与陆地相比较为脆弱,极易受到破坏。它们像羸弱的幼鸟,孤悬海上,其生死似乎都是微茫之事。其中,某些消失的岛屿命运,真有点荒诞的意味。四面环水,自成陆地的岛屿,天生就是一个有戏的地方。水与陆地特殊的地缘关系,造就出来的气质,大抵是坚硬、孤独、粗粝的。在古时,人口稀薄,很多无人居住的岛屿,是

流放、囚禁、屠杀的天然监狱。比如,我们通过读史知道圣赫勒拿岛成了安放拿破仑的眠床,海南岛是一代名士苏轼谪居三年之地,俄罗斯第一流放地萨哈林岛则曾记录下作家契诃夫的足迹,崇明岛则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盐场,无数造盐工人均为朝廷的重刑犯。

中国沿海最大的群岛。位于长江口以南、杭州湾以东的浙江省北部海域。古称海中洲。舟山群岛岛礁众多,星罗棋布,共有大、小岛屿1390个,约相当于我国海岛总数的20%,分隶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嵊泗县;分布海域面积22000平方公里,陆域面积1371平方公里。其中1平方公里以上的岛屿58个,占该群岛总面积的96.9%。整个岛群呈北东走向依次排列。南部大岛较多,海拔较高,排列密集,北部多为小岛,地势较低,分布较散;主要岛屿有舟山岛、岱山岛、朱家尖岛、六横岛、金塘岛等,其中舟山岛最大,面积为502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岛。

3、海岛开发的研究意义

海岛是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的重要领域,是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的重要载体,是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持,也是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快海岛开发开放,以重要海岛为突破口,带动沿海和海岛地区的开发开放意义重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国”总战略,按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要求,以培育重要海岛主导功能为方向,以港口物流、临港工业、清洁能源、滨海旅游、现代渔业、海洋科教和海洋保护等为重点,以推进海岛开发开放为动力,以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为前提,立足海岛自然资源条件,实施重要海岛分类开发与保护,建立健全符合实际、科学规范的海岛开发与管理制度,推动海岛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促进海洋强国建设。

4、海岛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4.1 海岛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海岛资源开发利用在环境、管理和经济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海岛淡水资源紧张,周围海域环境污染,陆海通道和围海工程造成海域自然环境状况改变;管理问题主要包括:海岛管理体制不健全,海岛资源权属不清,海岛开发管理法规不完善;经济问题主要包括:海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海岛开发产业布局不合理。

4.2 无居民海岛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4.2.1 无居民海岛权属不清

根据我国的宪法及有关法律,国家对管辖海域范围内的海岛拥有所有权,海岛作为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宝贵的自然资源,迄今尚无专门的法律来明确海岛的权属、主管部门和管理制度。当前有些无居民海岛权属不明确,国家所有权虚化,擅自占用、出让、转让和出租海岛,开发秩序混乱。

4.2.2 缺乏统一协调管理

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多处于无序、无度状态,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对海岛开发越来越重视,对一些资源较丰富的海岛,水产养殖业、旅游业、港口及海洋运输业等各行业在开发利用海岛资源中相互竞争,在用海、用地诸方面时有矛盾,开发与保护的冲突也日益尖锐。我省至今尚未制定无居民海岛开发保护规划,也缺乏对无居民海岛进行统一管理。海岛开发活动无法可依,海岛管理比较薄弱。管理工作往往分散到多个部门,实际工作中部门又存在职责交叉、条块分割的现象,行业发展规划中较少涉及无居民海岛,导致开发利用时的矛盾冲突。加上对海岛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和利用普遍缺乏科学的规划,甚至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因此形成无序、无度和无偿的开发状态,粗放性开发、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的现象比较突出。

4.2.3 盲目的开发利用

对海岛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日趋严重从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目前较常见渔业生产、港13建设、旅游开发等开发活动对海岛的地形地貌和植被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海岛水土流失,基岩裸露,海岛景观被破坏,对岛礁的海洋生物资源破坏严重。个别无居民海岛已出现了生物资源锐减、海洋灾害加剧等趋势。

4.2.4 对自然侵蚀缺乏抗拒力

福建多数岛礁断裂发育,风化强烈,许多岛礁由于海浪的侵蚀、风力作用而存在海岸侵蚀、基岩裸露和陡坡失稳及岛岸崩塌问题,导致岛屿岸线后退、岛屿面积缩小。大多数无居民海岛地形较低,岛上植被发育较差,极易受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风暴潮的侵袭。

4.3 我国海岛保护规划制度

为加强对海岛的保护, 2009 年 12 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以下简称《海岛保护法》)明确指出: 国家实行海岛保护规划制度。海岛保护规划是从事海岛保护、利用活动的依据。

按照规定, 我国的海岛保护规划制度分为三级三类:三级是指国家级规划、省级规划和市县级规划;三类是指海岛保护规划、海岛保护专项规划和可利用无居民海岛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其中, 位于最顶端的是全国海岛保护规划, 该规划由国务院审批,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军事机关组织编制。

《海岛保护法》同时规定, 制定海岛保护规划应当遵循有利于保护和改善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 促进海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是因为, 海岛生态系统是由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 具有敏感性、脆弱性、复杂性和高流动性等特点。其中敏感性和脆弱性是海岛的特殊性所在, 也是其管理的难点所在, 决定了陆地上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不完全适用于海岛。海岛在生态系统上的特殊性, 决定海岛管理应该吸收国际先进的综合管理理念,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 加强统筹, 科学规划, 系统规范海岛生态保护和无居民海岛使用, 实现海岛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3.1 我国海岛保护规划在海洋规划体系中的定位

2008 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发布的海洋领域总体规划, 是海洋事业发展新的里程碑,对促进海洋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在国家层面, 属于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在国家海洋领域, 它是总体规划。根据《海洋规划管理办法》,海岛保护规划体系在我国海洋规划体系中的定位如下(图1)。

图(1)

图(1)

海洋事业发展规划 海洋专项规划 海洋区域规划 重要领域海洋专项规划 海域使用管理 海岛保护利用 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科学技术 海洋防灾减灾 其他领域海洋专项规划

需要

国家

海洋

局审

批或

批准

重大

项目

的领

域 需要国家海洋局安排国家投资数额较大的领域 涉及重大海洋产业布局或重要海洋资源利用

领域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要求

4.3.2 我国海岛保护规划在法律体系中的定位

在我国规划体系中, 有一些规划体系是按照法律规定建立的, 如《城乡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要弄清海岛保护规划的定位以及其他规划的层级关系, 首先要确定《海岛保护法》与这些法的关系。

我国的法规体系是以宪法为顶端的锥状网络结构。一方面《海岛保护法》体系是其中的一个支系, 受上位宪法的制约;另一方面《海岛保护法》是仅次于宪法、处于第二位阶的法律, 属于行政法系, 是上位宪法在海岛保护领域的补充与完善, 是海岛保护领域的核心法律。 如下图(2)

图(2)

宪法

经济法系 民法系 行政法系 刑法系 …… 特殊行政法

一般行政法 海

法 其他 行政复议法 行政诉讼法 行政处罚法 其他 省

规 无居民海岛使用管理办法 海岛监督检查管理办法 海岛生态保护管理办法 特殊用途海岛保护管理办法 海岛保护规划编制与审批

定 其他相关管理规定 省级海洋行政部门

制定的有关法规 市、县级政府制定的有关法规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第四层次

5、海岛保护型开发

5.1 海岛保护型开发的内涵

保护型开发是指其首位价值取向在于保护海岛固有资源,同时在不损害海岛生态、符合海岛保护规划的前提下,因岛制宜对特定海岛采用不同技术手段、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并为后代人及当代其他人预留足够的海岛资源及发展空间,以实现海岛保护与适度开发利用为共同目的。

5.2 保护性开发对海岛生态风险的预防

5.2.1 海岛生态风险的含义

生态风险是指一个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少该系统内部某些要素或其本身的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可能性, 包括这种危险状态暴发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 以及危险可能导致的危害性后果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 两方面的内容。

5.2.2 海岛生态风险产生的原因

按照发生原因的不同, 海岛生态风险通常可分为海岛自然生态风险和海岛人为生态风险。海岛自然生态风险是完全由自然活动引发的生态风险, 包括海啸、地震、台风及风暴潮等自然界发生的事件 (自然灾害)。海岛人为生态风险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自然因素变化而产生的海岛生态风险。当然, 有些海岛生态风险表面上看是自然活动引起的, 但实质上是因人为活动间接引起的, 人为因素才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 自然因素仅仅是一种传递机制, 所以本质上仍然是人为生态风险。海岛自然生态风险是海洋环境及海岛自身自然因素运动的结果, 由于自然运动的复杂性和各因素的关联性, 对自然生态风险的人为控制不仅难以奏效, 而且往往容易引起其他危险后果。所以, 对海岛自然生态风险的预防机制主要是以科学技术手段进行预防, 然后以一定的方式进行规避和防范。例如, 对台风可能袭击的区域, 可以加固岛上人工构筑物、培育次生红树林防风固岛等方式防范风险, 也可以及时转移在向风面的人员、财产或减少在危险区域的开发活动以规避风险。总之, 对于海岛自然生态风险基本上无法从发生原因上进行控制,主要应对其可能造成的损害后果回避或防范。海岛人为生态风险的发生原因是人的行为,如果对这类海岛生态危险的发生有一定的认识,就可以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控制来预防危险后果的发生。预防海岛人为生态风险的法律机制设计也就应当立足于对人的行为规范, 即对于任何可能影响海岛生态的行为, 都应当对其后果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确定是否可以为该开发行为、以何种方式为该行为和采取什么样的补救措施, 通过进行积极控制, 确定防止危险后果的发生或将

损害后果控制在可以忍受的限度之内, 或者在无法预料可能后果时放弃一定的行为, 事先防范危险后果的发生。就海岛保护型开发而言, 则应在更高层次上不仅做到事前防范海岛环境风险的出现、事后积极补救减损, 而且要求海岛开发活动更好地协调开发与保护两者的关系。

5.2.3 海岛生态预防风险

海岛利用与生态风险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海岛生态风险预防实质上就是对海岛的适度的保护型开发及资源预留。

5.3 海岛的保护型开发模式

海岛类型的多样化及其地理环境分布的差异性、沿海地区人地关系紧张和大规模经济开发等现实问题使得传统的、常规的海岛开发模式无法适应海岛独特的区位、自然环境及生态条件。因此, 必须努力转变海岛开发模式, 努力将传统的单纯开发模式逐渐优化转变为保护型开发模式(图 1)。与传统模式相比, 海岛保护型开发模式为协调自然保护与经济开发的冲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更大的灵活性, 是针对不同的海岛生境条件并综合考虑经济、政策因素提出的海岛生态保护策略。图(3)海岛保护与开发模式的转变在管理上, 应按照海岛保护型开发的理念,区别海岛的类型及其性质、特点来确定管理方针, 从而实行有效的分类管理。

图(3)

5.4 海岛的分类管理

5.4.1 海洋权益、国防、公益型

领海基点:保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实施严格的保护点、禁止采石和挖砂等破坏性的活动;军事、导航、海洋观测等设施:保护并恢复已遭破坏的生境、严禁开发、维护航海标志、维护国家权益。

传统模式

(单纯开发) 海洋渔业开发与利海岛旅游开发 海岛保护区建设

存在的问题

开发与利用不平衡;开发不尊重自然规律,层次单一,属粗放型;效益低下,缺乏科学规划,盲目性较大 新型模式 (保护性开发) 综合生态型自然保护区 特色旅游开发区 生态型海洋牧场建设 科研公益性事业和国防安全

5.4.2 生态保护型

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严格保护, 禁止开发;自然或人文历史遗迹:保护生态系统及生境的完整性, 保护历史文化价值。适当进行景观生态设计与建设, 包括功能区的划分, 水、土、气环境净化等。

5.4.3 经济开发型

海洋渔业:保护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岛农业:地形地貌类型多样, 保护海岛景观的异质性。此外, 因农业受人类的影响和干扰较大, 要依生产开展相适应的保护行动;海岛航运业: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 保护港湾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业:在生态系统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 保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海洋能产业:保护波浪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4.4 生态修复型

生态恢复原则:保护并恢复已遭破坏的生境。这类海岛不适合人类居住, 但长期遭受人类活动干扰, 海岛生态系统遭到较大破坏, 可采取一定措施, 修复、促进被破坏生境的自然演替及更新功能和机制, 使之成为具有一定自我维持能

力的稳定系统。

6、海岛生态修复

6.1 海岛生态干扰分析

影响海岛生态退化的干扰很多,大致可分为毁林、引种不当和自然干扰 3 类。黄民生分析得出福建省海岛生态干扰包括风沙危害、台风灾害和环境污染等。冷悦山,孙书贤,王宗灵等对目前我国海岛生态环境存在的干扰进行了分析, 指出海岛生态脆弱性包括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 并提出可行的海岛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重建的对策, 以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2 海岛生态修复技术

与国外的海岛生态修复研究相比, 我国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目前研究较多的为海岛植被修复和海岸、沙滩修复等, 对基于生态系统的修复研究还较少。任海、李萍等人指出海岛恢复的限制性因子是缺乏淡水和土壤、生物资源缺乏、严重的风害或暴雨。不同大小的海岛和海岛不同部分的恢复策略不同。海岛恢复的长期利益包括重建海岛的生物群落, 再现海岛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 恢复海岛的进化过程。海岛恢复的过程比较复杂, 最关键的是要选择好适生的关键种。刘强, 毕华等借助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对海南岛东海岸钛锆砂矿开采区生态退

化的机理和生态恢复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探讨了生态退化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生态恢复的改土和引种木麻黄技术,以及在木麻黄林中混交植入青梅, 引导人工林植被向当地天然林植被演化的可能途径。任海、李萍等人编制了《海岛与海岸带生态系统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探讨了海岛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问题。李洪远、鞠美庭编写的《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分析了海岛珊瑚礁、红树林和沙滩等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以及修复的基本方法等。

6.3 海岛生态修复管理

对因自然或人为原因损坏的特殊用途海岛,将加大整治和修复力度;对有特殊景观价值的海岛,将推进景观保护和环境整治;对已有的填海连岛工程,经评估认定对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生态长期造成不利影响的,将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整治;对污染较严重的海岛及其周边海域,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实施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对即将开发建设的无居民海岛,将限制建筑物和设施的容积率、高度以及与海岸线的距离,使其与周围植被和景观相协调。此外,我国将加大海岛监管力度,打击非法活动,促进海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7、国内外海岛开发与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7.1 从青岛开发区看海岛开发保护现状

7.1.1 青岛开发区海岛开发现状

青岛开发区现有大小岛屿14个,分别是竹岔岛、脱岛、大石岛、小石岛、象里岛、象外岛、象垠子岛、外连岛、中连岛、里连岛、连子岛、牛岛、大桥岛和小桥岛,海岛岸线长10.57千米,总面积0.6321平方千米。其中,有居民海岛1个(竹岔岛),其余13个均为无居民海岛;面积最大的岛是竹岔岛(0.352平方千米),最小的岛为大桥岛、小桥岛(高潮时没入水下);距陆地最远的岛是小石岛(3.92千米),最近的岛是外连岛(紧邻高潮线);列入青岛市无居民海岛名录的11个,大桥岛、小桥岛因面积小于500平方米而未被列入。

从分布上看,青岛开发区海岛整体呈“大分散,小集中”态势。14个岛屿散布在胶州湾口至唐岛湾约50千米岸线附近,部分岛屿分布相对集中,除牛岛、大桥、小桥3个岛独立存在外,其余均为3~4个为一组串联分布,岛与岛之间以10~50米海沟或基岩浅滩为界,低潮时可徒步往返,如象里岛、象外岛、象垠子岛、竹岔岛、大石岛、小石岛、脱岛等。

从区位上看,海岛开发利用前景较好。牛岛位于岛湾旅游景区内,低潮时北面浅滩裸露与陆地相连,具有发展高端旅游的良好前景;其余岛屿均位于凤凰国际旅游岛南部开放型海域内,背靠“六大产业群”项目基地,扼守黄岛前湾黄金水道,承接南部广阔的深海海域,海岛经济价值进一步放大。

从自然环境上看,海岛生态优势明显。因距陆地较近,岛上气候、水文等环境特征与陆地差别不大,属于大陆岛类型。多数岛屿植被茂盛,原生态自然面貌保护较好,未实施定向开发活动;周边海流平稳,环境水质较好,藻类、贝类和鱼类资源丰富,有渔民从事筑池或底播养殖。

7.1.2 当前青岛开发区海岛开发保护问题

海岛基础资料欠缺,“家底”不清

近两年,青岛开发区多次对辖区海岛进行调查,获取了一些基本信息。但受历史及技术条件限制,对海流、水文、环境承载力等专业数据掌握不够全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岛管理、海洋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

执法力量单薄,监管能力不足

由于海岛分布的分散性、自然条件的多样性以及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等综合因素,致使海岛管理复杂性增加,日常巡查检查难度较大。特别是海岛管理必须具备船只、观测仪器等执法设备和工具保障,而青岛开发区目前用于海上执法的设备只有玻璃钢质海监执法艇一艘,海上作业续航、靠泊、安全性能等均比较弱,难以适应海岛管理要求,海岛管理多为事后查处,事前监督能力不足。

基础设施薄弱,要素制约明显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海岛是还有自然灾害的中心和前沿。在风暴潮、台风、海冰等海洋灾害多发的环境条件下,岛上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维护更难,成为海岛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也进一步制约了海岛生态资源、渔业资源、旅游资源等各种经济要素潜质的充分发挥。

个体资源有限,生态系统脆弱

海岛资源总体上丰富多样,但就海岛个体而言,生物多样性指数小、生物链短、稳定性差,使得海岛资源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限制和影响,生态脆弱、修复能力差,对加强海岛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发利用手段落后,层次较低

目前青岛开发区海岛的开发多是围绕着养殖渔业而实施的改造活动,如建养殖池、看护房、简易码头、简易道路等,缺乏海陆统筹发展的长远规划和高端产业的发展设计,海岛综合利用水平不高。

7.2 国外海岛开发保护现状--以马尔代夫为例

4月12日,国家海洋局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名录,涉及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8个省区,共计176个无

居民海岛。无居民海岛俗称荒岛,指的是没有户籍居民居住的海岛,全球四大洋有无数个无居民海岛。在对待无居民海岛开发方面,大多数国家是只租不卖,然而在这方面,印度洋岛国马尔代夫堪称典范。

据《无居民海岛对外开放管理体系研究》等文献介绍,以海岛旅游闻名于世的马尔代夫,有大小岛屿近1200个。1980年起,马尔代夫依靠国外资金的援助,制定了海岛开发计划。该计划根据不同岛屿的具体情况,拟订不同的政策措施和相应的开发时间、规模和方式。

马尔代夫特别重视海岛规划,每一个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均先由一个经济主体(投资公司)向政府租赁一个无居民海岛,在海岛上建一家酒店,以完整、独立、封闭式的度假村模式经营发展。这种一岛一店“小、清、静”的开发模式取得极大成功,海岛旅游独领风骚,被称为海岛开发的“马尔代夫模式”。马尔代夫的审查批准制度非常严格。海岛上所有建筑都须经旅游部门批准才能建设,马尔代夫还明确规定:海岛建筑面积不能超过海岛总面积的20%,海岛建筑不得超过两层,以保持海岛的原有特色。此外,旅游部门的职责还包括代表国家对外出租海岛、组织审查海岛开发规划和海岛开发建设的布局、制定滨海旅游法规,以及旅游业的日常监督管理。由于旅游业对马尔代夫举足轻重,该国还成立了由旅游、渔业、交通等部门组成的国家旅游委员会,以便及时解决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8、海岛开发与保护对策分析

8.1 海岛开发对策分析

8.1.1 分析海岛的地理区位优势

从海岛的绝对地理位置,了解海岛的气候资源条件,以便了解海岛发展农业的条件以及其他生物资源的丰富状况。从海岛的相对地理位置,了解海岛的交通条件,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关系,这些都是影响海岛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性因素,是评价一座海岛区域发展区位条件的重要方面。

8.1.2 分析海岛开发的必要性

从海岛的区位条件出发,比较海岛与其他条件相似的地区的发展差距,看海岛开发的必要性;从国家政策对海岛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的支持程度,看海岛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8.1.3 分析海岛的资源优势

海洋资源开发的优势是海岛资源的最突出的特色优势。如渔业资源、海盐资源、航运资源、油气资源等。水热、土地、陆地生物及旅游资源优势,是海岛上值得关注和评价的优势。如海南岛是一个地处热带、水热丰富的岛屿,也是我国热带物产的重要基地。

8.1.4 分析并确定海岛的的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

以海岛自然资源分布为依据,确定资源加工型工业的布局;以发展市场经济、进出口贸易为方向,确定产业布局与交通条件的关系;以海岛特色物产为依据,确定特色经济发展方向和规模。同时,要考虑保护少数民族经济的特色产品,促进其商品化、规模化。要结合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等。

8.1.5 研究制定海岛开发中的环保工作

防治岛上工业和交通排放的污染物对岛屿环境的污染;减少污水排放对海洋生态的破坏;禁止破坏珊瑚礁;防止破坏红树林,尽量减少建设低使用率的海岸设施等。

8.2 海岛保护对策分析

8.2.1 加强海岛开发活动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结合岛区具体情况做好海岛开发的统一规划,加强海岛资源开发管理,确保海岛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达到最大限度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机构,进一步规范海岛开发秩序;实行海岛开发许可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贯彻优先保护海岛环境的原则,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8.2.2 加强污染控制、治理与生态修复

严格控制居民、游客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排放,加强对农业废水、养殖污染的控制和处理,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加大对海上污染的防治,建立海上溢油事故应急系统,制定适合海岛区域的废物、污染物的处理及排放方法。

8.2.3 加强生态建设

积极开展植树造林、绿化海岛,防止水土流失,为海岛开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生物资源丰富和物种珍稀的海岛岛陆和海域,建立各具特色的生态保护区,如海岛森林公园和珊瑚礁、红树林保护区等,使海岛生物资源得到有效地保护。

8.2.4 制定激励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

建立海岛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向资源使用者征收生态建设费,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成本;补贴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的企业,鼓励发展海岛生态产业。综合利用财政、投资、信贷等政策手段影响市场主体行为,激励人们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8.2.5 采用替代方法,减少对海岛资源的破坏

增大海岛林业中薪炭林面积比例,并适当投入资金,解决海岛能源不足的问题。如加大海岛居民生活用电、用煤供应力度,或推广应用太阳能灶、沼气发电等新型能源,防止因居民生活燃料缺乏而导致的防护林和红树林等资源的破坏;提供便宜的替代性建筑材料以及替代性收入来源,以减少海岛居民对珊瑚礁的破坏。

8.2.6 普及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让海岛居民了解海岛资源保护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质量和旅游收益长远影响,使其自发地减少有意或无意的破坏;在旅游过程中适时地对游客进行生态宣传和环保教育,倡导绿色旅游行为。

结论

1.我国海岛开发与保护现状

我国海岛多以无居民海岛为主,沿海较近海岛相继开发了以旅游、渔业养殖等活动,造成了海岛资源浪费、生态环境被破坏等严重后果,2010年3月1日,《中国海岛保护法》正式施行,旨在保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合理开发利用海岛自然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我国海岛开发出现的问题

海岛资源开发利用在环境、管理和经济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另外,对于无居民海岛开发上存在以下等问题:无居民海岛权属不清;缺乏统一协调管理;盲目的开发利用;对自然侵蚀缺乏抗拒力。

3.海岛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海岛开发与保护对策,应以保护对策为主。具体措施主要有:加强海岛开发活动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加强污染控制、治理与生态修复;加强生态建设;制定激励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采用替代方法,减少对海岛资源的破坏;普及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4.研究展望

我国海岛开发和保护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能够既有效利用海岛资源,又能够保护海岛生态环境及资源成为现下重要的课题,我国海洋相关法律法规会越来越健全,最终实现海岛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致谢

这篇毕业论文是在我的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最终地完成,冯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还要感谢我的班主任,四年来,李玉老师在生活上、思想上给我们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冯老师和李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参考文献

[1] 张可云,赵秋喜,王舒勃《关于我国未来规划体系的改进问题思考[J]》岭

南学刊,2004(1):36-39

[2] 吕晓蓓《城市更新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定位及其影响[J]》现代城市研究, 2011(1):17-20

[3] 李萱,王奇,叶文虎《我国海岛规划的程序控制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 2008(5):527-530

[4] 黄国恩《我国海岛生态安全问题研究: 国家海岛保护法律》《从香港海岸公园及海岸保护区法律中得到的启示[J]》榆林学院院报,2011(1) 55-59

[5] 李小云《关于城市规划体系的思考[ J]》城市建设,2011(2):2

[6] 陈长青《我国海岛规划浅谈[ J]》中国建设信息,2005(11):35-38

[7] 任海, 李萍, 彭少麟《海岛与海岸带生态系统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8] 李洪远, 鞠美庭《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9] 彭少麟, 陆宏芳, 梁冠峰《澳门离岛植被生态恢复与重建及其效益生态环境[J]》生态环境, 2004, 13(3):301-305

[10] 林鹏, 张宜辉, 杨志伟《厦门海岸红树林的保护与生态恢复[ J]》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44(增刊): 1-6

[11] 李萍, 黄忠良《南澳岛退化草坡的植被恢复研究[ J]》热带地理, 2007, 27(1):21-25

[12] 廖连招《厦门无居民海岛猴屿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 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7, 2(2):57-61

[13] 廖连招, 黄明群, 刘正华《厦门市无居民海岛植被生态保护方案与规划[J]》台湾海峡, 2007, 26(3) :430-434

[14]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西海域无居民海岛重点岛屿景观建设方案与生态修复初步设计[ R]》2005

[15] MACARTHURRH , WILSON EO《The orofisl and biogeography [ M ]》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16] KINGWB《Island birds: will the future repeat the past ? [ R]》Norwich, United Kingdom: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Bird Preservation Technical Bulletin 31985: 3-15

[17] PILKEYOH , CLAYTONTD 《Summary of beach replenishment experience on US east coast barrier island [ J]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1989, 5( 1) :

地下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保护措施

地下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保护措施 发表时间:2018-09-12T15:55:08.8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王恩 [导读] 摘要:过去,为了保障人们的饮水需求,我国很多地方都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开发,地下水给人们饮水、农业灌溉以及畜牧养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南京国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10042 摘要:过去,为了保障人们的饮水需求,我国很多地方都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开发,地下水给人们饮水、农业灌溉以及畜牧养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长期对地下水的开发导致地下水超采现象突出,不利于水资源的保护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本文对地下水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保护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水超采危害性治理措施 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与其它河流等一般水资源相比较,其的水质好、水量稳定,极为适合人们饮用、农田灌溉、畜牧养殖用水等,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人们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与运用,造成了地下水位的下降、海水入侵、污染等问题,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潜力受到了直接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地下水开采的管理与控制,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治地下水超采所带来的各种危害。 一、地下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地下水污染 当前人们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地下水位的下降,地下就必须要通过河流水进行补给,来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是,当前人们将工业化工污水偷偷排入河流河道水资源中,对其造成了严重的化学性破坏与污染,导致河流水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受污染的河水渗透到地下,会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给周围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例如:我国水质监测部门对我国某省份的22 个傍河取水的城市地下水资源进了抽样监测,依据监测结果显示,水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个别几个城市的监测水质污染严重超标。对其的污染源展开调查发现,由于某省份属于我国重工业基地,当地的地下水资源大多数都是属于典型的工业污染,由此可以说明,在成地下水资源污染的主要源头就是人类的不文明生活习惯以及不良工业企业的不文明排污造成的。当前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在大量运用地下水的同时,还需要排出大量的化工污水,这些污水没有经过科学的降解等处理,就直接的排出,渗透入地下,就会造成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受到污染的对循环运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二)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现阶段主要是由于农业、工业以及生活用水。从农业方面来看,我国距离真正的现代化农业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许多灌溉设施都是过去采购的老旧设备,这些设备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相对较低,从而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其次,我国现阶段的工业用水利用率低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从现阶段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工业用水的利用率还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50%。而生活用水利用效率不高也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的严重浪费,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住宅都并没有实现生活污水的循环利用,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使得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升。 (三)海水入侵 对某沿海省近年来的地下水资源供水情况做了一项调查,其结果显示,由于人们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运用,造成了当地地下水位的急速下降,并且,地下水位的位置已经低于了海平面的负值区。如果该地区地下水位长期处于这种负值区,这会破坏掉含水层中咸水、淡水间的水力平衡关系,发生海水入侵的情况,从而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的污染、破坏。这种情况大多数发生在省内沿海地区地表水资源贫乏地区,并且,近年来,这种问题的发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遭受到海水入侵破坏的地下水资源,会出现人们使用的淡水资源变咸,不利于周农业的发展与人们的身生产生活。 (四)地面下沉 人们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还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出现地面下沉的状况发生,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严重的话会对当地造成一定程度的地质灾害,出现地面塌陷、裂缝等问题。例如:我国某省份矿产资源丰富,以煤炭开采为主要工业经济。但是由于长期对煤炭的开采,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地质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煤炭进行开采时,需要将矿区含水层的水进行疏干排水,严重的破坏了地表水、地下水系统的平衡,从而造成了区域性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现象发生。改区域由于矿区生产频繁疏干地下水含水层,造成了地下水资源循环系统的破坏,虽然该城市的降水充沛,但是,还是常会出现地面下沉、塌陷等问题的发生。 二、地下水资源开发的保护措施 (一)对超采区进行监管 监管的不利是造成地下水超采因素之一,在对地下水开采的监管还需要完善措施,弥补漏洞,没有经过许可就自行开采的单位,会直接影响到地下水正常利用。某省份在对地下水的监测站点,由于分布不均匀很难对地下水监测进行有效监督。针对这一点,有关政府部门需要加强立法建设,对地下水的开采依法划定开采区、禁采区、限采区。完善保护措施制度,对地下水进行合理分配,节约用水,对水资源的检测站点进行全面布控,尤其是对禁采区和限采区进行严密监控,违采必究整治典型,有效的保护好地下水质遭到破坏,实行绩效考核,促使工作人员加强对超采区的管理。 (二)积极开发替代水源 禁不如疏,一味的禁止并不能杜绝地下水的超采问题,积极开发寻求替代水资源的开采是非常重要的。加大水资源的供给能力才能为地下水的开采提供保障,政府部门要加大有关措施的实施,加快地表水工程的建设,积极修建蓄水工程,正确引导外地水的使用,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供给能力才能为地下水节约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有着“生命线”工程之称的大伙房水库工程,在对xx 市供水短缺问题上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这种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还能够对城市未来的布局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大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输配水工程,为地下水的封闭创造条件。 (三)开展超采区修复治理 首先,对超采取的地下水源进行人工回灌,限制超采区的地下水开采,这样可以更好的改善生态系统和地下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

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

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 【法规类别】海洋资源 【发文字号】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号 【发布部门】海南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3.03.30 【实施日期】2013.05.01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经济特区法规 【修改依据】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的决定(2016)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号) 《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已由海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2013年3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3月30日 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

(2013年3月30日海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为加强海岸带的综合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海岸带,保障海岸带的可持续利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本经济特区海岸带范围内从事保护治理、开发利用及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海岸带,是指海洋与陆地交汇地带,包括海岸线向陆地侧延伸的滨海陆地与向海洋侧延伸的近岸海域。 海岸带的具体界线范围由省人民政府依据海岸带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的实际,结合地形地貌具体划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四条海岸带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应当遵循陆海统筹、科学规划、生态优先、合理开发、综合管理、协调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和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建立健全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工作机制。 省和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发展与改革、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海洋、渔业、建设、旅游、交通运输、水务、林业、农业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协同做好海岸带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和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海岸带的保护治理与开发利用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七条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本级人民政府发展与改革、国土

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总体规划

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总体规划 简介 一、项目背景 当前,南宁市正积极筹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现状关于南宁市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历史建筑的相关研究成果不足,规划保护体系不够完善,使申报工作面临困难。因此,在新的形势要求下,全面调查南宁市市区历史建筑现状,梳理南宁市历史建筑遗产及资源,构建完善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框架体系,从而协调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南宁市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做好基础性工作,加快《南宁市历史建筑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势在必行。 二、规划总则 (一)规划目的 通过对南宁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促进其合理利用,为后人保存珍贵历史遗产和文化资产;促进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对城市风貌和环境的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人文品位和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体系,推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建设。 (二)规划原则 1、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2、科学规划、分类管理的原则; 3、整体保护、动态保护的原则。 (三)规划期限与范围 1、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近期:2012-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南宁市区,包括兴宁区、青秀区、西乡塘区、江南区、良庆区、邕宁区6个城区;重点规划范围为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所划定的中心城区范围。 三、主要内容 通过调查评估,遴选南宁市历史建筑和提出保护名录,明确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目标、原则及方案,为南宁市历史建筑的规划管理提供指导依据,为南宁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重要基础支撑。 (一)历史建筑认定 历史建筑是指1980年前建成的,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能够反映南宁市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且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构)筑物(群)。对1980年后建成,具有特殊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或对城市建设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和重要意义,并且受到拆迁或毁坏危险的建(构)筑物(群),也可确定为历史建筑。 本次规划共评选出南宁历史建筑64处,历史建筑类型涵盖传统民居、坛庙祠堂、现代住宅、近现代公建、工农业建筑、景观建筑或构筑物六种建筑类型。

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现状及完善

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现状及完善 知识产权指的是专利权、商标权、版权(也称著作权)、商业秘密专有权等人们对自己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民事权利。知识产权法,就是保护这类民事权利的法律。这些权利主要是财产权利。其中,专利权与商标权又被统称为"工业产权"。它们是需要通过申请、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才产生的民事权利。版权与商业秘密专有权,则是从有关创作活动完成时起,就依法自动产生了。 一、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发展及其现状 (一)概况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1979年,我国的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三部法律同时开始起草。在1979年的《刑法》中,规定了禁止冒用他人的注册商标,使商标从这时起就被赋予了"专用权",成为一种"从刑法中产生的民事权利"。顺便说一句,在我国刑法较发达而民法不发达的相当长的历史中,许多民事权利都是依刑法产生,仅仅受刑法保护的。1982年,我国颁布了《商标法》(并于1993年2月与现在两次修订);1984年,我国颁布了《专利法》(并于1992年9月与2000年8月两次修订);1986年,我国颁布

了《民法通则》,其中明文规定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1990年,我国颁布了保护版权的《著作权法》,1991年6月国务院又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1993年9月我国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开始明文保护商业秘密;1997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除了几部单行法律与行政法规之外,我国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还列有专章,规定了对严重侵犯商标权、侵犯版权、侵害商业秘密及假冒他人专利者进行刑事制裁。至此,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法规已经具备了。

国家海洋局关于编制省级海岛保护规划的若干意见

国家海洋局关于编制省级海岛保护规划的若干意见 【法规类别】海洋资源 【发文字号】海岛字[2011]2号 【发布部门】国家海洋局 【发布日期】2011.01.28 【实施日期】2011.01.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国家海洋局关于编制省级海岛保护规划的若干意见 (海岛字〔2011〕2号)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厅(局): 《海岛保护法》规定,国家实行海岛保护规划制度,海岛保护规划是从事海岛保护、利用活动的依据。为全面贯彻实施《海岛保护法》,目前,各省依据法律规定及《省级海岛保护规划编制管理办法》,正在开展省级海岛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为了进一步指导和推进该项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全国海岛分类保护体系 海岛分类管理是制定海岛保护规划的基本原则,省级海岛保护规划要根据海岛的区位、资源与环境、保护与利用现状、基础设施条件等特征,兼顾保护与发展实际,对本省海

岛实施分类保护与管理。省级海岛保护规划应采取全国统一分类体系,将海岛分为三级十五类,具体分类体系及说明见附件。 二、明确省级海岛保护规划的范围与期限 省级海岛保护规划应涵盖本省海域范围内所有海岛,包括有居民海岛和无居民海岛。省级海岛保护规划的期限一般为十年,远期可展望至二十年。 三、合理确定海岛分区保护的原则和措施 各省根据海岛数量、自然地理属性、生态功能的相关性和属地管理的便捷性等实际情况,确定是否有必要对本省海岛进行分区管理。确有必要分区的,应确定分区依据,论述各分区的状况、范围、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各海岛分区保护的措施和要求。四、积极安排海岛保护重点工程 为保证省级海岛保护规划目标的实现,解决海岛开发、建设、保护中的重大问题,各省应根据本地区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特点,确定需要完成的重点工程。重点工程的内容可涵盖海岛资源调查、生态系统保护、整治修复、可再生能源利用、特殊海岛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知识分享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1.1.前言 地下水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如今,随着我国人口的迅猛增加和经济的法则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全国水资源量27940亿,其中地下水水资源量为8840亿,占总水资源量的1/3。在我国当前的用水结构中,地下水雄踞一端,占据了全国总供水量的20%,饮用水供水量的70%,农田灌溉水量的40%,工业用水量的38%,并且这种用水结构短期内不会改变。 然而,我国地下水体的保护.安全情况并不乐观,污染比较严重,并且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我国地下水污染概况,熟悉其污染途径和污染成因,从长远利益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让我过的水体结构更加科学,地下水更加安全,能够长远的造福人类。 1.2.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 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长。近30年来,我国地下水的开采量以每年25亿的速度递增,全国有400个城市开采地下水。有些城市基本上是依靠地下水来满足对水资源的需求。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情通报(2005年度)》,2005年在具备系统统计数据的171个地下水漏斗中,漏斗面积扩大的就有65个,占到了统计数的38%,面积扩大了6736,仅河北沧州第Ⅲ承压含水层漏斗面积就扩大了2089,最大水位埋深达到10m。由此导致了湿地消失、植被死亡和土地沙漠化等严重的生态灾难,以及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呈现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的扩展趋势,污染程度日益严重。全国195个城市监测结果表明,97%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40%的城市地下水污染趋势加重;北方17个省会城市中16个污染趋势加重,南方14个省会城市中3个污染趋势加重。在一些地区,地下水污染已经造成了严重危害,危及到供水安全。例如,辽宁省海城市污水排放造成大面积地下水污染,附近一个村因长期饮用受污染的地下水,多数人患上当地未曾有过的特殊病症,造成160人因饮用受污染的地下水而亡;淮河安徽段近5000范围内,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浅层地下水面积仅占11%;由于地水的严重污染,淄博日供水量51万立方m的大型水源地面临报废,国家大型重点工程——齐鲁石化公司水源告急;在首都北京,浅层地下水中也普遍检测出了具有巨大潜在危害的DDT、六六六等有机农药残留和尚没有列入我国饮用水标准的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有机物。 地下水超采与污染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水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进一步加剧了对地下水的超采,使地下水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位的下降又改变了原有的地下水动力条件,引起地面污水向地下水的倒灌,浅层污水不断向深层流动,地下水水污染向更深层发展,地下水污染的程度不断加重。日益严峻的地下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3.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地下水污染途径指污染物从污染地进入地下水中所经过的路径。除了少部分气体,液体污染物,可以直接通过岩石空隙进入地下水外,大部分污染物会随补给地下水的水源一道进

地下水防护措施

地下水防护措施 为防止物料、废物等跑、冒、滴、漏以及产生渗漏水污染地下水,特要求采取以下地下水防护措施:工程分三个防渗区域,分别为重点、一般、非防渗区,具体如下:①重点防渗区重点防渗区包括镀锌车间、发蓝车间、危险废物暂存间、废水处理间及事故水池等区域。重点防渗区铺砌地坪地基必须采用粘土材料,且厚度不得低于100cm。粘土材料的渗透系数≤10-7厘米/秒,在无法满足100cm厚粘土基础垫层的情况下,可采用30cm厚普通粘土垫层,并加铺2毫米厚高密度聚乙烯,或至少2毫米厚的其它人工防渗材料,渗透系数≤10-10厘米/秒。重点防渗区除对地坪地基采取上述防渗措施外,进一步采取如下的措施:■危险废物暂存间及事故收集池采用防渗混凝土+HDPE膜(1.5mm厚、渗透系数不高于1.0×10-11cm/s的HDPE膜作为防渗层); ②一般防渗区一般防渗区包括除重点防渗区外的其余部分地面,包括原料库、成品库,采用抗渗等级不低于P1级的抗渗混凝土(渗透系数约0.4×10-7cm/s,厚度不低于20cm)硬化地面。 ③非防渗区非防渗区包括厂区绿化区域、办公楼、食堂等,不采取防渗措施。 除此之外,工程仍需要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1)实施清洁生产及各类废物循环利用的具体方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防止污染物的跑冒漏滴,将污染物的泄露环境风险事故降到最低限度; 2)对厂内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站池体及排放管道均做防渗处理; 3)定期进行检漏监测及检修。 4)建立地下水风险事故应急响应预案,明确风险事故状态下应采取的封闭、截留等措施; 5)厂区内设置地下水监测井,实时监测该区域地下水受污染情况。一旦发3-22 现地下水受到污 染,应及时采取必 要阻隔措施。 本项目分区防渗况 具体见下表:表 3.5-4 项目地下水 防渗分区表序号 车间名称分区类别防渗要求 1 镀锌车间、发蓝车 间、危险废物暂存 间、废水处理间及事 故水池重点防渗区混凝土浇注+铺设HDPE防渗 膜。按《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 制标准》要求,基础必须防渗, 防渗层为至少2mm厚高密度聚 乙烯,渗透系数≤10-10cm/s。 2 除重点防渗区外的 其余部分地面,包括 原料库、成品库区域一般防渗区抗渗混凝土浇注硬化;按《一 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 污染控制标准》相关要求,防 渗层采用抗渗混凝土,防渗性 能应相当于渗透系数 1.0×10-7cm/s和厚度1.5m的粘 土层的防渗性能。

国外海岸带综合管理经验借鉴

国外海岸带综合管理经验借鉴 海岸带地区一直都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发展最快速的地区。随着近年人口的激增和城市的扩张,对滨海地区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都产生了巨大压力。基于海岸带和岸线资源在生态方面的脆弱性和在经济方面的战略价值,自 1970年代以来,国际上逐渐发展和成熟了海岸带综合管理( Inter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ICZM )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般说来,相比岸线地区,海岸带的概念要更为宽泛而且广博, 但是海岸带与岸线地区在资源特性方面是共同的,只不过在空间尺度上有所差异。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岸线管理与利用也都是在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工作框架下进行的。因此,分析解读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理念与要求,对探讨岸线资源的合理利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管理目标 行动计划 机会+高层次决策+准备+行动 海岸带管理问题:1、资源耗费2、生态退化3、使用者间矛盾冲突4、供需不平衡管理投入: 1、资源禀赋 2、生态环境 3、生产活动 4、社会需求法规条例规则教育 监测/评价/反馈 图6:海岸带综合管理的过程与模式 海岸带综合管理是通过多种学科手段对海岸带自然、人文、经济资源制定计划、进行统筹开发保护的管理模式,同时也是为实现可持续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滨海地区及其资源所进行的持续的、交互式的、多方参与的、动态的决策管理过 程,其基本目标是追求开发滨海资源产生的最大利益, 减少人类活动与滨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保持各种开发活动与造成的环境影响之间的平衡。其具体管理模式见图。

面对海岸带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综合”是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主要精髓 所在,其“综合”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不同经济部门的综合、不同级别部门的综合、不同管理内容的综合、不同管理手段的综合等等。结合到具体的空间管理上,主要表现为岸线资源开发管理在横向上的协调,以及其与陆域、海域空间要素在纵向上的关联与统一。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原则,见表5。 表5: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主要原则 内容原则要点 (1)经济水产养殖业具有发展潜力且有利于环境; 不依赖水运方式或生产流程中不需要大量用水的制造业应该选址于内 陆; 旅游业的增长应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土地利用必须选址于滨海地区的功能对其土地具有优先使用权; 改善公众到达滨海地区的可达性。 (3)环境妥善保护海域及陆地的环境敏感地区,使生态价值最大化; 降低自然灾害诱发灾害性破坏和损失的机率; 在可以采用非结构性防护措施的地方避免建造滨海防护工程,如防浪 堤; 保护滨海地区的自然景色以及周围社区的特色; 治理排入海域的城市污水,并且排污口的位置必须远离旅游区和居住 区; 完善并巩固燃油、液化气的输送及储存设施,以减少因为燃油溢出或泄 露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4)科研教育定期监测土地利用和环境的变化,及时发现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 对公众进行滨海地区环境价值的教育; 滨海及海洋科学的研究机构应该沿海岸线选址,以利于加强对滨海资源 的认识。 1.1划定专门的岸线管理区域 划定专门的岸线控制区域,明确管理对象,是对岸线地区进行综合管理的首要前提。国内外诸多地区和城市,在划定岸线控制区时,都考虑了沿岸线向海、 向陆拓展一定的区域,并尽量纳入重要的海陆资源、生态敏感区和战略性海岸发展地带,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资源加以管理。在具体划定方式上,又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一、工业历史资源的现状 基于武汉市志工业志、以及各区区志记载,从1860年代至1990年代选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371家企业(解放前132家、解放后239家)作为本次规划的调研对象。通过对371处企业的全面调查,目前全市还存有实物的工业企业为95处。 二、工业遗产的评判标准 一是在相应时期内具有稀缺性、唯一性,在全国或武汉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工业企业;二是在全国同行业内具有代表性或先进性,同一时期内开办最早,产量最多,质量最高,品牌影响最大,工艺先进,商标、商号全国著名的工业企业;三是建筑格局完整或建筑技术先进,并具有时代特征和工业风貌特色的工业企业;四是其他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存。 三、工业遗产推荐名单 在95处工业遗存中确定29处作为武汉市推荐工业遗产名单。该29处工业遗产从发展阶段上涵盖了6个时期、13个行业。其中,具有稀缺性、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力等具有“最”字特点的遗产13处,已被列为国家、湖北省、武汉市文保单位的遗产15处(其中第五批市级文保单位6处);从建筑形式上则包含了建筑群11处,单体建筑16处,附属建构筑物2处。(详见附表1) 四、工业遗产的分级保护 《规划》分为三个保护级别进行保护,其中一级工业遗产15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级文保单位9处),二级工业遗产6处,三级工业遗产8处:一级工业遗产: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的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办法实施管理。此类工业遗产以保护为主,充分尊重历史特征,对建筑原状、结构、式样进行整体保留,不得随意拆除,应在

知识产权的现状与思考

知识产权主要是指人们对其从事智力活动而产生的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在我国虽然实行知识产权制度比较晚,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这20年里,我们形成了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并且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还建立起一个包括知识产权的行政审批、宣传培训、中介服务、学术研究等等在内的一个工作体系;也建立起一个行政与司法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知识产权执法体系。这也就是说一个包括法律体系、工作体系、执法体系的知识产权制度,我国在短短的20年里都把它建立起来了。在实际发展中,我国也保持了一个高速度。近些年来,我国的商标注册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都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我国的商标申请量是58.8万件,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分别是11万件。这都是居世界第一位的,而且与第二名拉开了很大距离。在这些年的科技发展中,我国也在各个领域,包括农业、制造业、高科技领域也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但是综合看来我国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严峻的挑战,我国知识产权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我国知识产权自主创新之路将艰难而漫长以专利为例,专利有三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其中技术门槛比较高的,或者说含金量比较高的专利是发明专利,它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检索,最后合乎法律规定才给予授权。首先从数量上看,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是13万件,这个数字在世界范围内虽然排前几位,但是被13亿人一除,我国的人均专利拥有量就很少了,我们的排位就到第八九十位了。另外,在这13万件专利中,其中一半来自外国的公司,主要是跨国公司,他们要在中国投资、进入中国市场,首先要确立自己的知识产权,并且国外公司在申请专利方面是非常活跃的;那么剩下一半专利来自国内,这一半中,大概有40%左右是个人申请,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特别是我国的企业申请的专利只有60%多一点。也就是说剩下的4万多件专利中,又有一半左右的专利申请来自三资企业;剩下两万多件是国营企业、民营企业申请的。这两万多件与我们几百万家企业这个总数相比就很少了。其次看一下质量的分析。据统计,这么多年来,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发明专利,本国人、本国企业申请的最集中的领域有:第一位是中药,国内申请占98%;第二位是软饮料,占96%;第三位是食品,占90%;第四位是汉字输入法,占79%。这是我们占优势的比较集中的领域。而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所集中的领域主要是高科技领域:第一位是无线电传输,占93%;第二位是移动通讯,占91%;其后为电视系统,占90%;半导体占85%;西药占69%;计算机应用占60%。从这里不难看出,国外申请的重点是放在了高技术领域,放在高端。国人申请100件专利,其中发明只有18件,82件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外观设计就是产品的造型,实用新型就是关于产品结构上的一些改进、一些创新。而来自国外的申请,100件有86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发明专利。这也是一个很鲜明的对比。在我国现在也有一些很好的企业非常重视知识产权,重视自主创新,重视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像深圳华为公司,它是专门制造通讯产品的一家民营企业,它的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46%,是国内所有企业中申请发明专利最多的,累计申请国内专利3500件,同时向国外申请了400多件,注册商标也有600多件。另外像海尔、海信、青啤等,他们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做得也比较好,申请了很多专利,像海尔平均每天申请3件专利,每年1000多件,青岛啤酒也是一个很有名的驰名商标。但是这样的企业数量太少了。还有大量的企业没有自主创新,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据统计,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大约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有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之所以在国际上造成了这样的影响,就是中国只是一个制造大国,在知识产权方面我们还处在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很多人说我国的企业是有制造没有创造,有产权没知识。像我们国家民航客机,百分之百从国外进口,当然最近尝试制造商用民航客机。我国高端的医疗设备、半导体以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很多重要的装备,制造产品的机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例如,石化装备的80%、数控机床和先进纺织设备的70%依赖进口,彩电、手机的

地下水污染及防治措施

地下水污染及防治措施 肖晓宇贵州森堡生态实业有限公司550081 摘要:水资源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资源,对人类的生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很多工业的兴起对水资源造成了不少的浪费和污染,特别是对地下水的污染尤其值得关注,再加上地下水的自净能力有限,严重破坏了地下水资源的使用,导致多个地区发生干旱、缺水。所以,笔者在研究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的基础上,联系先进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对地下水污染和防治进行论述。 关键词:地下水;概念;特点;污染途径;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1.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城市垃圾及农药化肥等被生产出来。而地下水是全国近1/3人口饮用的主要水资源,是城市和工农业的主要用水资源。由于一些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以及很多企业没有认真做好排污项目,还有一些市民对于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意识不够等,使得我国的地下水资源在逐渐受到污染,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很大的挑战,对公民的正常生活和饮水安全也是很大的威胁。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对地下水资源的关注程度,采用有效的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治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通过了解地下水污染定义及特点,分析污染途径,从而提出污染防治措施,望能给相关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地下水污染的定义及特点 1地下水污染的定义 所谓的地下水污染是指,基于地下水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后,超过背景值的基础上,地下水的可利用范围与原来的水质可利用范围相比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可见,地下水的污染跟人类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在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之后,地下水资源的水质比之前有所改变,而且是向着负面方向的改变。 2地下水污染的特点 区别于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有着自身特殊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隐蔽性。与地表水污染不同,地下水污染有着很好的隐蔽性,很难被人们发现。通常情况下,地表水被污染之后都可以通过一些水的气味或者颜色有所发现,或者是通过观察水生物的状况来判断,但是地下水污染就不同,很难发现其是否受到污染,以及受污染的程度。这种隐蔽性很容易使得人们误饮到受污染的地下水。(2)难以逆转性。由于地下水的流速较慢,自净能力有限,当发现水质被污染时已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事,这就大大增加了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难度,所以,更加应该注意防止地下水的污染,只有减少了污染的情况,才能减少后期的治理工作。这不仅是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策略,也是节约我国发展成本的有效渠道,更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二、地下水污染途径 1间歇入渗型。通过大气降水或灌溉水的冲刷,固体废物、表层土壤或地层中的有害或有毒组分从污染源通过包气带渗入含水层,这一过程是周期性的。这种方式一般都是呈非饱和状态的淋雨状渗流形式,或呈短时间的饱水状态连续浚流形式。此种污染途径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其污染对象主要是潜水。 2连续入渗型。存在于污水或污水溶液中的污染物随之不间断的渗入地下含水层。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诸如污水池、污水快速渗滤场及污水管道等的污水

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实施细则(全文)【精品】

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实施细则(全文) 近日印发的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实施细则要求进一步落实、细化和完善了海南省海岸带保护与开发法规政策规定,建立海岸带保护与开发长效机制,下面是细则的详细内容。 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加强海岸带环境的保护,规范海岸带开发利用管理,根据《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结合本经济特区海岸带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凡在本经济特区海岸带范围内从事保护治理、开发利用及其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和本细则的规定。 第三条海岸带是指海洋与陆地交汇地带,包括以海岸线为基线向陆地侧延伸的滨海陆地与向海洋侧延伸的近岸海域。海岸带具体范围根据《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范围和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20年)的通知》确定。 海岸线是指平均大潮高潮线。海岸线具体界线由省海洋部门会同省测绘部门依据国家海岸线修测技术标准和规范,结合我省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实际和岸线变化情况进行划定,报省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省海洋部门会同省测绘部门应当每年对海岸带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每5年组织对海岸线进行修测,报省政府批准。 第四条海岸带保护与开发应当遵循陆海统筹、科学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分类管控、协调发展的原则;对海岸带生态环境损害实行权责一致、终身追究的原则。 第五条省政府和沿海市县政府应当加强对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省政府负责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沿海市县政府是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严格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审批监管,加强海岸带环境修复和保护,建立健全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长效机制。 省政府和沿海市县政府发展与改革、规划、国土、环境保护、海洋、渔业、建设、旅游、交通运输、水务、林业、农业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落实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控要求,加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省政府和沿海市县政府应当将海岸带的保护与开发纳入海南省总体规划和沿海市县总体规划(以下简称省和市县总体规划),按照海岸带环境总量和承载力,划定海岸带生态保护红线,严格限定开发边界,优化海岸带保护开发布局。 沿海区域自平均大潮最高潮线向陆地延伸最少米(以下简称海岸带陆域米)范围内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以及沿海区域自平均大潮高潮线起向海洋

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为什么保护及怎样保护

通过这两周的学习我对知识产权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观念,这两周的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因为对知识产权的观念淡薄使得许多企业及个人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从其数据中所得到的结果让人倍感痛心。为此我通过上课时所学的知识及个人所查资料了解了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缺陷,我国为什么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及怎样保护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 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调动人们从事科技研究和文艺创作的积极性。 保护知识产权,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 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引进外商和外资投资。 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和目标出发,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民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为淡漠 知识产权文化强调知识是有价和有偿的,对于知识创造者注重个性发挥,鼓励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但当前我国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普遍缺乏。我国的立法进程与国民意识的提高存在脱节。另外,由于知识产品的特殊性,公民对这种无形财产归属与占有的判断,很难做到像对待有形财产那样有一个直观的感觉。 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仍缺乏足够的重视 许多国内企业还没有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对国际规则的了解还比较贫乏,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准备和经验不足。 在国际领域,跨国公司基于研发优势,在我国申请大量专利,然后利用手中的专利大棒压制、排斥和打击我国企业。同时其利用对“标准化”的垄断,实施不正当竞争,获取超额利润。还有的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要么没有及时地将自己的创新性成果产业化,要么本身商标在国外企业被抢注。而在国内,许多企业不强调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重视积累自主知识产权,把力量和精力集中在打价格战上,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到最后在价格上无利可图时,就很难摆脱被市场淘汰的厄运。 造成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也存在历史原因。我国自清末以来所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基本上都是“强迫性学习”的产物。建国以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也使知识产权制度缺乏存在的环境。此外,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依靠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行为强制推行的结果,并没有使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产生切身的体会和积极的要求。 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与执法水平有待改进

珠海经济特区海域海岛保护与开发条例

珠海经济特区海域海岛保护与开发条例 (征求意见稿)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海域管理 第一节海域规划 第二节海域保护 第三节海域开发 第三章海岛管理 第一节海岛规划 第二节海岛保护 第三节海岛开发 第四章海洋经济发展 第一节滨海旅游业 第二节海洋渔业 第三节海洋高科技产业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加强本市的海域海岛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的开发利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珠海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海域海岛的保护、开发利用以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本市海洋资源优势,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强市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市。 第四条[基本原则]海域海岛的保护和开发遵循海陆统筹、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创新驱动的原则。 第五条[领导机构]市人民政府设立市海洋工作协调机构,统筹协调解决本市海域海岛保护和开发及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管理主体] 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区政府)是海域海岛保护和开发的主体。横琴新区、经济功能区管理机构履行行政区政府的职责。 海洋渔业、环境保护、规划、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海事等部门按照职责对所辖海域海岛的保护和开发进行监督管理,推动和促进海域海岛的保护和开发。

第七条[资金保障]市、区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海岛、海洋资源的调查研究、开发保护,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万山群岛海洋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海洋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 海洋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各级财政投入、用海建设项目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资金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保护建设投入,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加大资金投入。 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海域海岛的保护和开发。 第八条[咨询机制] 市人民政府设立海洋开发决策专家咨询机构,为本市海域海岛保护和开发及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第九条[社会参与]保护海域海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建立全社会参与机制,增强公众对海域海岛的保护意识,建设珠海特色海洋文化城市。 第二章海域管理 第一节海域规划 第十条[海洋功能区划]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

1994年白皮书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一九九四年六月·北京 目录 前言 一、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二、中国具有高水平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 三、中国具有完备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体系 结束语 前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性,她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数千年来中国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曾以其辉煌的智力劳动成果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伴随着人类文明与商品经济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诞生了,并日益成为各国保护智力成果所有者权益,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国际竞争的有力的法律措施。由于历史上的种原因,从整体上看,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实行改革开放后,为了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中国加快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的步伐。从七十年代末至今的短短十几年间,中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走过了一些发达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的立法路程

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在知识产权的立法和执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当前,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国际间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交往中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国际间双边、多边的谈判,特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达成,促使世界范围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今天,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立场是什么?中国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的现状如何?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承担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义务?有必要做一基本的介绍。 一、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中国政府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它既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制度,又是开展国际间科学技术、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环境和条件之一。中国把保护知识产权作为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七十年代末即着手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同时积极参加相关国际组织的活动,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交往与合作。因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设,在初始阶段就显示了面向世界、面向国际保护水平的高起点。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知识产立法速度之快,也是史无前例的。 1980年3月3日,中国政府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递交了加入书。从1980年6月3日起,中国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成员国。 1982年8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并于1983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国开始系统建立现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厦门市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文本

厦门市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 文本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2004年2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无居民海岛功能与定位 (2) 第三章无居民海岛资源环境保护规划 (4) 第四章无居民海岛开发与利用规划 (5) 第五章无居民海岛绿化规划 (7) 第六章无居民海岛景观规划 (8) 第七章无居民海岛旅游规划 (10) 第八章规划实施与保证 (13) 第九章附则 (1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厦门市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是厦门市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的指导性文件,从事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二条编制厦门市无居民海岛的控制性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均应符合本规划的基本要求。 第三条规划编制的依据: 1、《关于加强无居民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 海洋局 2001年) 2、《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国家海洋局 2003年7月1 日) 3、2001年6月18日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加强厦门海域无居民 海岛管理的通告》 4、2002年11月1日厦门市人民政府第104号令颁布,2003年1月1 日起施行的《厦门市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 5、200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复的《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 6、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2003年完成修编的《厦门市海洋功能区划》 7、厦门市人民政府1997年10月第65号令《厦门市中华白海豚保护 规定》 8、2000年4月4日国办发[2000]3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新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通知》 9、厦门市环境保护局1998年10月修订《厦门市环境功能区划》 10、厦门市港务局2001年《厦门湾港口总体布局规划》 第四条规划目的 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及国家有关无居民海岛的管理规定,明确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在海湾型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合理保护和利用无居民岛屿资源,通过本规划,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