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

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
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

 收稿日期:2003210225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469)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王登峰,E 2mail :wd feng @https://www.360docs.net/doc/2c5651492.html, ;周帆,E 2mail :zhou fan @https://www.360docs.net/doc/2c5651492.html,

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

3

周 帆 王登峰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

摘 要 自尊被认为与人格特质存在紧密的联系。近年来社会认知研究领域发现,在“外显自尊”以外,个体还存在一个“内隐自尊”结构。由于中国人格结构与西方“大五”人格结构存在系统性的差异,本研究试图考察在中国文化下个体的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外显自尊主要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自我指向”的人格特点关系紧密;内隐自尊作为一个独立于外显自尊的内隐态度结构,与各个人格特质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键词 “大七”人格结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 ),内隐/外显自尊。分类号 B848

1 前言

自尊一直以来是人格、社会和临床心理学家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最早对自尊的关注可能是

Freud 提出的“Narcissism ”(自恋)这个概念,虽然心理学家对自尊的界定和测量方法存在一些争议,但一般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总体评价,包括自我价值、重要性和能力等几个方面[1]。个体的自尊水平是相对稳定的,这一点与人格特质相似。而且自尊与一些人格特质之间存在密切相关。随着“大五”人格理论逐渐在西方人格研究领域得到比较广泛的共识,对自尊和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逐渐集中在“大

五”人格模型(Five -Factor M odel ,FFM )下进行。例如R obins 等[2]通过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自尊水平与情绪稳定性(Em otional stability )高相关,与外向性(Extroversion )和公正严谨性(C onscientiousness )存在

中等程度的相关;与愉悦性(Agreeableness )和开放性(Openness )存在较低的相关。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格与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由于中西方的人格结构存在系统性的差异[3],本研究将使用完整的测量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工具-—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 )[4,5]来探讨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的关系。王登峰等通过系统的人格结构研究发现,与西方人格理论的研究结果不同,中国人的人格是由七个因素构成的,分别是“外向性”、“善良”、“行

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

度”[5]。由于中国人人格结构和各个因素的内容与

西方“大五”人格结构[6]及其它西方人格概念[7]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不能根据“大五”人格研究的结果来预测中国文化下个体的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的关系模式。

另外,当前西方自尊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两种自尊结构的假说[8],认为个体的自尊包括外显自尊(explicit self -esteem )和内隐自尊(im plicit self -es 2teem ):前者指通过传统的自陈量表方法测查得到的

个体自尊水平,后者是使用一些间接测量技术得到的“自动激活的”、“意识控制之外”的自我评价倾向[8,9]。内隐的自我偏好效应被证明在多个文化下都是存在的[10],国内学者在实验中也得到相似的

“内隐自尊效应”[11]。对内隐自尊的研究热潮开始

于一系列新的间接测量方法的提出,这些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各种评价启动实验、偏好实验等,其中以内隐联结测验(Im plicit Ass ociation T est ,I AT )的运用最为广泛。内隐联结测验是G reenwald 和Banaji 等[8]提出的、以反应时为指标的词汇分类任务,在实验中被试对呈现的概念类词和属性类词根据要求做出分类反应并被记录下被试的反应时(另外存在I AT 的变式,例如,一种变式是加入反应窗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另一种变式是要求被试仅对呈现的符合分类的词做反应,不符合不做反应,这样根据信

 心 理 学 报 2005,37(1):100~105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100

 

号检测理论可以通过反应特征曲线推算个体内隐态度的强度;在后文中“内隐联结测验”或“I AT”仅指非变式的I AT,并不再赘述)。被试对概念和属性之间心理表征的联结强度可以通过该靶概念与属性的相对反应速度表现出来,而内隐自尊被认为是“自我”与正向评价之间的相对联结强度。G reenwald和Farnham[8,9]发现个体对表示“自我”类词与表示正性评价词的联合归类任务的反应时要短于“自我”与负性评价词的联合归类任务的反应时。G reenwald 等认为这是个体自我偏好的表现。因此,对应于自陈量表测量的“外显自尊”,他们将这种反应时差异,以及其他一些间接测量方法所呈现的自我偏好倾向称为“内隐自尊”。

尽管对于内隐自尊概念本身以及其测量工具的心理测量学指标都存在很大的争议[12,13],但一般认为内隐自尊是存在的、并且独立于外显自尊的结构[7,14]。为了完整地讨论人格与自尊之间的关系模式,本研究将同时考察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之间的关系。一些研究发现,内隐自尊与被试自我报告的焦虑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15],同时内隐自尊对实验中的情景因素非常敏感[16],另外国内研究者发现内隐自尊水平受到当前情绪状态的影响[17],这些实验结果倾向于表明,内隐自尊可能不是一种稳定的特质变量。因此我们假设:在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上,个体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将呈现出分离的趋势:外显自尊可能与某些人格特质存在显著的相关,而内隐自尊水平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不显著。

2 方法

211 被试

北京大学在校学生67人,其中4个被试没有全部完成量表测验或计算机实验,因此不进入分析。

在全部完成测量和实验63名的被试中,男32人,女31人,专业包括文、理、工、医各科,以及本科至研究生各年级。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117岁。

212 自尊的测量

21211 外显自尊 本研究使用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R osenberg自尊量表(R 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SES)测量个体的外显自尊水平。该量表只有10个条目,一般认为该量表不存在复杂的测量结构,并且已经在多个文化背景下的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现有的结果都表明该量表的一些测量指标比较好[18]。

D obs on和Fleming曾报告该量表的α系数为0177和0188,与其它的自尊量表的相关显著[19]。

21212 内隐自尊 本研究将使用目前心理测量学指标比较好[1011],并且被广泛使用的内隐联结测验作为内隐自尊的测量指标。实验中内隐联结测验由5个部分组成,具体程序见下表。第一部分被试对“自我”和“非我词”快速分类并按键反应(如按红色键或黄色键);第二部分被试对正性形容词和负性形容词做分类按键反应(如按红色键或黄色键);在第三部分中,被试的任务是对自我类和正性评价词做出相同的按键反应(如按红色键),对非我词和负性词做出另一种按键反应(如黄色键);第四部分再次对属性词分类,但是要求与第一部分要求正好相反;第五部分又是一个合并任务,但要求与第三部分正好相反,被试对非我词和正性词做出一种反应(如按红色键),而对自我词和负性词做另一种按键反应(如按黄色键)。内隐联结测验的第一、二、四部分为练习阶段,被试学习和熟悉分类反应任务,第三、五部分的合并分类任务是关键测量部分。由于反应时容易受到多种个体状态因素的影响,在正式测验中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在开始之前有练习,练习中被试的错误反应都在计算机屏幕上得到反馈。

表1 I AT实验程序及样例

测验部分分类任务描述刺激(例)

1.靶词分类”自我”按红色键,”非我”按黄色键红-我,黄-别人

2.属性词分类”正性”按红色键,”负性”按黄色键红-聪明,黄-愚蠢

3.联合分类(一致)”自我”或”正性”词,按红色键;”非我”或”负性”词,按黄色键红-我/聪明,黄-别人/愚蠢

4.属性词分类反转”正性”按黄色键,”负性”按红色键红-愚蠢,黄-聪明

5.联合分类反转(不一致)”自我”或”负性”词,按红色键;”非我”或”负性”词,按黄色键红-我/愚蠢,黄-别人/聪明

I AT的实验程序在DMDX软件系统上编制,运行于I BM兼容电脑。实验材料包括表达自我和非我的两类词语各10个,高频正性和负性形容词各20个。

 1期周帆等: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101

 

213 人格的测量

采用王登峰等编制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该量表是依照词汇学假设编制的、完整地测量中国文化下个体人格特质的人格测量工具[4,20]。该量表的各项心理测量学指标均良好[5]。QZPS包含180个项目,包括7个维度,分别是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每个维度下包含2~3个小因素,整个量表包含18个小因素。

3 结果和分析

311 对R osenberg自尊量表的分析

由于国内现在还没有对SES进行任何专门的心理测量学的讨论,因此在本研究中用主成份分析(Principle C om ponent Analysis)初步处理SES,因素分析的陡阶检验见图1。结果显示除了第8个条目(“我希望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载荷为0125,共通性为0106)外,其余9个条目在第一个因素上都有较高的载荷量,见表2。

表2 R osenberg量表条目的因素分析载荷量SES各条目C om ponent1C om ponent2条目10.830.30

条目20.640.38

条目320.7720.06

条目40.580.64

条目520.820.14

条目60.770.25

条目70.710.39

条目820.070.92

条目920.8520.02

条目1020.8420.24

注:提取指标为特征值大于1,采用Varimax旋转得到的因素载荷指标。

上述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R osenberg自尊量表的第8个条目在中国被试群体中不在总体自尊水平范畴内。另外本研究的数据结果与先前的研究报告是一致的:S wan和Bond在一项研究中曾报告该量表的第8个条目与其他9个条目的相关非常低[21],并且在分析中没有包括第8个条目。基于上述分析,在后面的分析中,第8个条目将从量表中删去。删去第8个条目之后,取一个因素解释总方差的6515%。α系数为0193,分半信度为0189。

312 内隐自尊效应

对内隐联结测验的数据处理按照G

reenwald

图1 SES10个条目主成份分析的陡阶检验碎石图

提出的方法进行,对反应时大于3000ms的以3000ms 计,小于300ms的按300ms计,对于错误率超过20%的被试的数据剔除,最后有效的数据为63名。用一致性分类任务(“自我”与“正性”,或“非我”与“负性”)和不一致分类任务(“自我”与“负性”,或“非我”与“正性”)之差作为内隐自尊的指标。一致任务和不一致任务的反应时分别为661±97ms,830±149ms。

从结果可以看出,当任务为将“自我”词和“正性”词做同一种辨别归类反应的时候,被试的反应时短于将“自我”和“负性”做同一种归类的反应时。t 检验发现,这两种任务之间的反应时差异是显著的, t=10195,p<0101。I AT效应的性别间差异不显著, t=201180,p=01858。另外,外显自尊指标SES分值的性别差异也不显著,t=01451,p=01653。

313 SES与I AT效应的相关

将I AT效应对数转换以后再与自我报告法得到的各个指标做统计分析(根据G reenwald提出的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建议[7])。I AT指标和自我报告法得到的外显自尊测量指标(SES)之间的皮尔逊相关不显著,而且非常低,r=01016,p=01906。

314 QZPS各因素与SES以及I AT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表3是QZPS的各个人格维度,I AT效应以及SES测量指标的描述统计量。表4是I AT、SES和QZPS各个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SES与QZPS 各维度之间的相关都是显著的,大部分在中等程度以上。而I AT指标与QZPS各个维度之间相关均不显著,并且非常低。

102

 心 理 学 报37卷

表3 QZPS各维度、I AT以及SES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人格特质和内隐/外显自尊M SD

外向性12424

人际关系12113

行事风格10014

才干8919

情绪性5714

善良739

处世态度6210

IAT效应(内隐自尊)179(ms)78

SES(外显自尊)408

表4 QZPS各因素及3个方面人格特点与I AT和SES的相关

人格特质各维度/层面IAT SES

F1外向性20.0110.65833

1.1活跃0.0370.48133

1.2合群0.0310.49933

1.3乐观20.1240.75033

F2善良0.0240.45333

2.1利他0.0020.49033

2.2诚信20.1280.43733

2.3重感情0.16820.06533

F3行事风格0.0250.230

3.1严谨0.0990.54833

3.2自制20.07320.211

3.3沉稳0.00220.027

F4才干20.0600.75433

4.1决断20.0190.72633

4.2坚韧20.0690.49333

4.3机敏20.0780.69133

F5情绪性20.03720.334

5.1耐性0.0100.50433

5.2爽直20.0740.113

F6人际关系0.0180.67333

6.1宽和0.0620.50233

6.2热情20.0400.56933

F7处世态度20.0160.60033

7.1自信20.0020.66133

7.2淡泊0.03320.42233

他人指向0.00920.38333

自我指向20.0650.69133

事物指向0.0250.39933

注:3p<0105 33p<0101

将人格七个大因素对外显自尊做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才干”和“外向性”进入回归方程(β值分别为01563和01301,p<0101)。

在小因素水平上的回归分析发现,隶属于大因素“外向性”的小因素“乐观”、隶属于大因素“才干”的小因素“决断”,以及隶属于“处世态度”的小因素“自信”进入回归方程(β值分别为01347,01343和01281,p<0101)。

将各个小因素按照因素分析的结果归为“他人指向特点”、

“自我指向特点”和“事物指向特点”3个主要范畴[5]。将这3个方面对SES分值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自我指向”的人格特点进入回归方程(β值为01691,p<0101)。

4 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中国被试中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这与国内学者的一些研究结果是一致的[9,15],与一些西方研究者关于东方文化下个体没有自我偏爱需要的观点[22]不同,内隐自尊效应证实了中国被试存在显著的自我偏好。同时,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9,11],本研究发现I AT测量的内隐自尊指标和外显自尊之间相关比较低。这表明,内隐自尊可能是一种独立于外显自尊的自我评价结构。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中国人的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多个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由于个体倾向于保持稳定一致的自尊水平,因此外显的自尊作为一种特质性的个体差异,必然与某些人格特质有紧密的关系[2],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上述假设。同时,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外显自尊水平与人格特质中“自我指向”特点的高度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只有“自我指向特点”进入回归方程,这说明自尊主要与个人自身的特点存在紧密的联系。另外,值得指出的是,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的高相关不能够由量表条目的社会称许性所解释。首先,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在条目编制过程中尽力克服了条目的社会称许性,并且它的区分效度已经得到一些研究的证实[4,5];其次回归分析的结果也表明,并不是表面称许性最高的因素最终保留在对外显自尊的回归方程中,因此实验结果所呈现的外显自尊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不能由社会称许性所解释。

研究结果同西方关于人格和自尊的研究结论[2]相似的是,在中国文化下个体的外显自尊水平也与“外向性”显著正相关(由于中国文化下各个特质的内容与“大五”人格同样命名的特质只有某种意义上的对应关系[6],因此不能认为这种一致的相关模式具有等同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中国被试表现出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的关系模式与西方心理学研究结果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情绪性”并不能进入对外显自尊的回归方程。在大七人格结构中,大因素“外向性”和“才干”,小因素中“乐观”(属“外向性”)、

“决断”(属“才干”)和“自信”(属“处世态度”)

 1期周帆等: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103

 

可以进入对外显自尊指标(SES)的回归方程。这表明,中国文化下个体的自尊主要受到个体的生活和人生态度,以及对自己能力评价的影响。外显自尊主要与“自我指向”的人格特点有关。这一点已经在研究结果中得到证实:“自我指向”的人格特点与外显自尊存在很高的相关。另外,由于人格和自尊都是极易受到文化因素影响的变量,因此实验结果表现出来与西方研究结论的差异并不是意外的。在中国人人格结构中没有出现独立的神经质维度,情绪性维度主要包括“耐性”和“爽直”两个方面,主要涉及的是人际关系中的表现特点,因此情绪性与外显自尊相关较低。

本研究的结果还发现内隐自尊(I AT)与人格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均不显著。该结果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内隐自尊本身是个体在具体情境下“自动激活”的评价倾向,不是稳定的特质变量;另一方面可能与测量方法本身的稳定性有关。在本研究中,内隐自尊的测量指标是通过一种反应时归类任务:内隐联结测验得到的。由于反应时测量本身容易受到许多情景状态因素的影响,所以内隐自尊与自我报告法得到的测量结果之间的皮尔逊相关比较低[11,12]。Boss on等[12]发现多种内隐自尊的测量指标并不非常稳定,并且多种间接测量相互之间的一致性较低。国内对内隐自尊的研究也发现内隐自尊容受到情绪状态的影响[17]。这些结果表明,由于内隐自尊表达的是个体“自动激活的”对自我的评价,容易受到多种外部变量的影响,因此不能认为内隐自尊是一种特质性的、稳定的个体差异。另外,除内隐联结测验以外,很多间接测量技术都存在心理测量学指标不甚理想的问题[12]。需要指出的是,间接测量技术在心理测量学中不是近期才出现的,早期的间接测量技术,如罗夏克墨迹测验,主观统觉测验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人格和临床测量上。最近十年以来,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一些新颖、精巧的测量技术,例如单词完成,评价启动任务(evaluative priming task),情绪Stroop效应,以及内隐联结测验等。尽管一些研究表明这些间接测量技术对某些行为有较好的预测效度[915],但是对于这些测量技术在心理测量指标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1213],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深入地探讨间接测量方法以及内隐态度的机制。

5 小结

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在中国文化下人格特质与个体的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外显自尊与人格特质中的“自我指向”的人格特点存在紧密的联系;内隐自尊作为一个独立于外显自尊的结构,与各个人格特质的关系均不显著。

参考文献

1 R osenberg F R,R osenberg M1Self2esteem and Delinquency1Journal of Y outh and Adolescence,1978,7:279~291

2 R obins R W,T rancy J L et al1,Pers onality correlates of self2estee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 onality2001,35:463~482

3 W ang D,Cui H1Theoretical and em pirical com paris on of pers onality struc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 estern pers onality structure(in Chi2 nese)1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2003,40(5):109~120

(王登峰,崔红1东西方人格结构的理论和实证比较1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40(5):109~120)

4 W ang D,Cui H1The development and prelim inary results of Qingnian Zhongguo Pers onality Scale(QZPS)(in Chinese)1Acta Psychologica S inica,2003,35(1):127~136

(王登峰,崔红1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1心理学报,2003,35(1):127~136)

5 W ang D,Cui H1Reliabilities and validities of the Chinese Pers onality Scale,Acta Psychologica S inica,2004,36(4):347~358

(王登峰,崔红1中国人人格量表的信度与效度1心理学报, 2004,36(3):347~358)

6 W ang Deng feng1,Cui H ong1,et al1,M easuring the pers onality of Chi2 nese:NE O PI2R versus QZPS1Asian Journal of S ocial Psychology, 2004,in press1

7 W ang Deng feng,Cui H ong1S tructure analysis and concurrent validity of EPQ2RS1(in Chinese)1Acta Psychologica S inica,2005,in processing (王登峰,崔红1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的因素结构探索与同时效度1心理学报,2005,待印)

8 G reenwald A G,Banaji M R1Im plicit s ocial cognition:Attitude,self2 esteem,and stereotypes1Psychological Review,1995,102(1):4~27 9 G reenwald A G,Farnham S D1Using the Im plicit Ass ociation T est to measure self2esteem and self2concept,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2000,79(6):1022~1038

10 K itayama S,M arkus H R,et al,Individual and C ollective Processes in the C onstruction of the Self;Self2Enhancement in the United S tates and Self2Criticism in Japan1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 1997,72(6):1245~1262

11 Cai H1The effect of im plicit self2esteem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explicit self2esteem and im plicit self2esteem(in Chinese)1Acta Psychologica S inica,2003,35(6):796~801

(蔡华俭1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关系1心理学报,2003,35(6):796~801)

12 Boss on J K,S wann W B et al1S talking the perfect measure of im plicit self2esteem:The blind men and the elephant revisited?Journal of Per2 s 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2000,79(4):631~643

13 Cunningham W A,Preacher K J,et al,Im plicit Attitude M easures:

C onsistency,S tability,and C onvergent Validity1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1,12(2):163~170

104

 心 理 学 报37卷

14 G reenwald A G,Banaji M R et al 1A unified theory of im plicit atti 2

tudes ,stereotypes ,self 2esteem and self 2concept 1Psychology Review ,2002,109(1):3~25

15 Egloff B ,Schmukle S C 1Predictive validity of an Im plicit Ass ociation

T est for assessing anxiety 1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 ,2002,83(2):1441~1455

16 Dasgupta N ,G reenwald A G 1On the malleability of automatic attitude :

C ombating automatic prejudice with images of adm ired and disliked indi 2viduals 1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 ,2001,81(5):800~814

17 Cai H ,Y ang Z 1The stability of im plicit self 2esteem 2the effect of manip 2

ulation of success and failure 1Chines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3,26(3):461~464

(蔡华俭,杨治良1内隐自尊的稳定性:成败操纵对内隐自尊的

影响1心理科学,2003,26(3):461~464)

18 W ang X ,W ang X 1M anual for psychiatrical assessment (second edi 2

tion ),Press of Chinese Journal of M ental Health ,1999:250~252

(汪向东,王希林1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1中国心理

卫生杂志社,1999:250~252)

19 Flem ing J S ,C ourtey B E 1The dimensionality of self 2esteem ,hierarchi 2

cal facet m odel for revised measurement scale 1Journal of pers onal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 ,46:404~421

20 Cui H ong 1Verbal research of Chinese pers onality structure 1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Peking Univ 1,2002

(崔红1中国人人格结构的词汇学研究1北京大学博士毕业论

文,2002)

21 K wan V S V ,Bond M H et al 1Pan 2cultural explanations for life satis 2

faction :adding relationship harm ony to self 2esteem 1Journal of Pers onal 2ity and S ocial Psychology ,1997,73(5):1038~1051

22 Heine S J ,Lehman D R ,et al 1,Is there a universal need for positive

self 2regard ?Psychology Review ,1999,106(4):766~794

THE RE LATION BETWEEN PERSONA LIT Y TRAITS AN D

SE LF 2ESTEEM UN DER CHINESE CU LTURE

Zhou Fan ,W ang Deng feng

(Department o f P sychology ,P eking Univer 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

Abstract

Self 2esteem is thought to be a stable evaluation toward self 1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foun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 2esteem and personality traits 1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in social cognition studies have presented a structure called ”im plicit self 2esteem ”,which is regarded to be independent from ”explicit self 2esteem ”measured by traditional self 2report methods 1In this study an attem pt was made to disclo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elf 2esteem ,both explicit and im plicit 1S ince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und a systematic discrepancy in personality structure from western Five 2factor m odel (FFM )under Chinese culture 2that is ,Chinese personality is a seven 2factor structure and the content of each factor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what in factor of FFM ,an indigenous personality scale developed under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verbal assum ption ,QZPS ,was adopted to assess personality traits 1Im plicit self 2esteem was measured by Im plicit Association T est (IAT )1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elf relevant personality traits in QZPS predicted explicit self 2esteem 1H owever ,no correlations were significant between im 2plicit self 2esteem and personality traits 1P 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results were discussed 1K ey w ords QZPS ,Seven 2factor M odel ,explicit/im plicit self 2esteem 1

 1期周帆等: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105

 

人格特质的自我分析

人格特质的自我分析 学号:0911011001 姓名:潘建丽 班级:09应用心理要分析自我的人格特质,先要明白其内涵。哪什么是人格呢?一般说,某人有人格,某人无人格。这里指的是尊严、独立性等。奥尔波特指出:要从心理结构来理解人格。艾森克说,人格是人所具有的,相对来说较为稳定的特质。它可由外因激发或促成,是生理冲动、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它通常指的是情感——意志品质、情操、态度、心理状况、无意识机制、兴趣和理想,它能确定人的特性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 这个阐释包括四个含义:1、人格是稳定的,不可能今天是这种,明天是那种。2、人格具有完整性,各种表征如情操态度等是相互联系的。3、人格是人的生理机制及周围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人格具有社会性。4、每个人的人格是独特的。 人格是个人各种稳定特征的综合体,显示出个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独特模式。这种独特模式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特质是构建人格结构的基本成分,有关于人格的发展问题,卡特尔注重人格的决定因素和结构特质的发展形态。卡特尔强调人格发展受遗传与环境两者的相互作用,就外部环境而言,学习尤为重要。 下面是我对自己的人格分析: 我是具有社交型和协调型的人格特质。根据大五人格因素,我具有外倾性因素,回顾我往日的生活,我认为我的人格特质是相对稳定的,但又伴随着变化。 一、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的影响 我的爸爸具有外倾性的人格特征,虽然他是文盲但是他喜欢交友,个性豁达、开朗,而我妈妈则是一位温柔、恬静的农村妇女。而我则吸收了爸爸、妈妈的优点。 2、早期的童年经验 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虽然因为生活很艰苦,我必须早早的学习干家务和地理的农活,回忆那时的童年生活真的很充实、美丽。我从七岁就开始做饭、干家务,还得照顾妹妹。培养了我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形成过程 1、童年 我爱我的家人,受到爸爸、妈妈的影响,尤其是我的爸爸,虽然是文盲,但他凭借自己的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支撑起整个家,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我学会了爸爸的乐观与坚强不屈,学会了妈

高中生内隐和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关系

高中生内隐和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关系 X 侯东辉 郝兴昌X X (1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系,牡丹江,157012)(2哈尔滨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哈尔滨,150025) 摘 要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相应的外显问卷考察高中生被试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结果表明,高中生被试内隐和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未出现实验性结构分离,外显层面和内隐层面均存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两层面性别差异均不显著。关键词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认知 1 引言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用固定、僵化、单一或过分简化的性别因素来了解职业,并依此将职业加以分类。认为男性适合从事某些职业、女性适合某些职业,而忽视如能力、知识、兴趣、特质等相关因素。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很难随着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1],如果人们受此束缚,仅从性别角度来把职业划分成/男性职业0和/女性职业0,就容易限制个人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妨碍个体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现代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态度的概念体系中都会并存双重态度)))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尤其当涉及偏见和刻板印象时。对刻板印象的一系列研究揭示出刻板印象可再分离成有意识和无意识内隐两个层次。因此,要全面考察被试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需要在外显层面和内隐层面分别进行测量。本研究按照国内相关外显问卷编制原理编制问卷[2],检验高中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外显层面,对内隐层面的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3]。 国内以往研究的被试选取集中于大学生群体。于泳红[2]研究发现通过外显直接报告并未揭示大学生职业态度的偏见,但在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进行间接测量时发现在内隐层面存在。胡志海等人[4]在职业刻板印象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在外显和内隐层面,大学生都存在非常明显的职业刻板印象。王勇慧[5]采用投射测验和深入访谈两种方法对大学生被试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大学生外显层面存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郑琼梅[6]通过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在外显层面不存在明显职业刻板印象,但却是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影响因素。总体而言,大学生更有可能刻意或无意地隐藏自己的职业性别态度,而表现出自己与社会倡导男女平等的观念相一致。因而以大学生作为主体的研究有时并不能在外显层面检测到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高中生所持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是导致很多高中 生错误选择文理科的原因之一。高中生文理分科实际上是进行初步职业定位,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次抉择,也是大学专业选择的基础。高中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从一定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发展。正确了解高中生所持有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实验假设:1、高中生被试在外显层面上不存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2、IAT 可检测到高中生被试存在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3、高中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内隐与外显两层面出现实验性结构分离;4、高中生外显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差异不显著。 2 研究方法 211 实验一 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21111 被试 牡丹江农管局高级中学171名,其中男生61人,女生110人,其中文科136人,理科35人。所有被试均自愿参加实验。21112 材料及测量 本研究用所挑选出的典型男女职业编制5职业态度调查问卷6。问卷共16道题,采用5点语义区分法测量高中生关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外显态度。态度语与/女性更适合做保育员0相类似。要求被试对问卷中所呈现的态度语逐一进行评价,其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0、5代表/非常同意0。问卷包括3道反向计分题。问卷初测结果显示16道题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即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重测信度系数01747。21113 数据处理 本研究直接以被试对每个题目陈述的反应来界定其态度。被试针对每一个关于男性或女性从事男性职业或女性职业的描述题目进行作答。选择/非常不同意0记为1分、选择/非常同意0记为5分,算出被试在16道题上平均分,与3比较进行t 检验。若被试的各题平均分高于3则认为存在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反之不存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在此 X X X 通讯作者:郝兴昌。E 2mail:hxc1963@yahoo 1com 1cn 本文得到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国家级预研项目支助。850 心理科学 Ps ychologi cal Science 2009,32(4):850-853

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

收稿日期:2003210225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469)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王登峰,E 2mail :wd feng @https://www.360docs.net/doc/2c5651492.html, ;周帆,E 2mail :zhou fan @https://www.360docs.net/doc/2c5651492.html, 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 3 周 帆 王登峰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 摘 要 自尊被认为与人格特质存在紧密的联系。近年来社会认知研究领域发现,在“外显自尊”以外,个体还存在一个“内隐自尊”结构。由于中国人格结构与西方“大五”人格结构存在系统性的差异,本研究试图考察在中国文化下个体的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外显自尊主要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自我指向”的人格特点关系紧密;内隐自尊作为一个独立于外显自尊的内隐态度结构,与各个人格特质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键词 “大七”人格结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 ),内隐/外显自尊。分类号 B848 1 前言 自尊一直以来是人格、社会和临床心理学家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最早对自尊的关注可能是 Freud 提出的“Narcissism ”(自恋)这个概念,虽然心理学家对自尊的界定和测量方法存在一些争议,但一般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总体评价,包括自我价值、重要性和能力等几个方面[1]。个体的自尊水平是相对稳定的,这一点与人格特质相似。而且自尊与一些人格特质之间存在密切相关。随着“大五”人格理论逐渐在西方人格研究领域得到比较广泛的共识,对自尊和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逐渐集中在“大 五”人格模型(Five -Factor M odel ,FFM )下进行。例如R obins 等[2]通过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自尊水平与情绪稳定性(Em otional stability )高相关,与外向性(Extroversion )和公正严谨性(C onscientiousness )存在 中等程度的相关;与愉悦性(Agreeableness )和开放性(Openness )存在较低的相关。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格与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由于中西方的人格结构存在系统性的差异[3],本研究将使用完整的测量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工具-—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 )[4,5]来探讨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的关系。王登峰等通过系统的人格结构研究发现,与西方人格理论的研究结果不同,中国人的人格是由七个因素构成的,分别是“外向性”、“善良”、“行 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 度”[5]。由于中国人人格结构和各个因素的内容与 西方“大五”人格结构[6]及其它西方人格概念[7]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不能根据“大五”人格研究的结果来预测中国文化下个体的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的关系模式。 另外,当前西方自尊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两种自尊结构的假说[8],认为个体的自尊包括外显自尊(explicit self -esteem )和内隐自尊(im plicit self -es 2teem ):前者指通过传统的自陈量表方法测查得到的 个体自尊水平,后者是使用一些间接测量技术得到的“自动激活的”、“意识控制之外”的自我评价倾向[8,9]。内隐的自我偏好效应被证明在多个文化下都是存在的[10],国内学者在实验中也得到相似的 “内隐自尊效应”[11]。对内隐自尊的研究热潮开始 于一系列新的间接测量方法的提出,这些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各种评价启动实验、偏好实验等,其中以内隐联结测验(Im plicit Ass ociation T est ,I AT )的运用最为广泛。内隐联结测验是G reenwald 和Banaji 等[8]提出的、以反应时为指标的词汇分类任务,在实验中被试对呈现的概念类词和属性类词根据要求做出分类反应并被记录下被试的反应时(另外存在I AT 的变式,例如,一种变式是加入反应窗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另一种变式是要求被试仅对呈现的符合分类的词做反应,不符合不做反应,这样根据信  心 理 学 报 2005,37(1):100~105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100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郑 雪,王 玲,邱 林,严标宾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61)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与主观幸福感量表对201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结果:在主观幸福感的三个成分中,大学生被试的生活满意度属中等偏下水平,积极情感频率偏低,消极情感的频率更低,综合起来看大学生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属中等水平。在主观幸福感及其主要成分生活满意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相关分析表明外向性人格维度与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有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稳定外向型人格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其次是稳定内向型和不稳定外向型人格,幸福感水平最低的是不稳定内向型人格。结论:外向性与神经质等人格特征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3)02-0105-03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w ith Personality Traits ZHENG Xue,WANG Ling,QIU Lin Psychology Department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 ween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S WB)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 ts.Methods:201students were measured by EPQ-RSC and SWB ques tionnaires.Results: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SWB belongs to the medium levels on the9-points https://www.360docs.net/doc/2c5651492.html,pared with male,female participants showed hi gher levels of SWB and life satisfaction.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extraversion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e of S WB(.40),li fe satisfaction(.29), posi tive affects(.37),and negative affects(-.22);neuroticism was a si gni ficant correlate of SWB(-.54),life satisfaction (-.28),posi tive affects(-.36),and negative affects(.57).Conclusion:Personality traits were importan t influencial factors to Chinese students SWB. Key words College s tu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Personality traits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评价与感受,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日趋重要。过去国际心理学界强调对人消极状态与病态心理的研究,而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则仅占前者的十七分之一[1];国内对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则比较欠缺,缺少对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关系的具体实证研究与深入的理论探讨[2-4]。 国外研究表明,在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中,人格因素是预测幸福感的最稳定的和最有效的因素。DeNeve和Cooper对以往148个有关研究的元分析表明,与幸福感有相关的不同人格因素有137个,诸如信任、情绪稳定性、控制点、自尊与外向等等。在这些因素中得到最多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因素是外向性与神经质[5-8]。但DeNeve和Cooper认为现有的研究存在文化方面的限制,即欠缺在非西方文化中的有关研究,认为人格因素对于其他文化中个体幸福感的重要性仍需要进一步的检验[9]。Furnham和Cheng对来自日本、中国香港和英国等国家的被试进行了研究[10]。该研究对于理解其他非西方文化中人格与幸福感的关系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国被试的代表性问题)。本研究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大陆的大学生为被试,进一步探讨人格因素与幸福感及其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 1 方 法 1.1 对象 采用分类(文科与理科)随机取样的方法从广州某师范大学修学公共心理学的本科学生中选取了201名被试,其中女生111人,男生90人,平均年龄为20.3岁。 1.2 工具 1.2.1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EPQ-RSC)[11]包括精神质(P)、外向性(E)、神经质(N)和说谎倾向(L)等4种人格因素。 105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年 第11卷 第2期

我的人格特征分析

我的人格特征分析 心理学是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中的学科,能帮助我们解释各种心理现象和人格发展规律。先从多元类型理论中的气质类型学说、卡特尔特质因素两方面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不同角度分析自己日常行为,处事方式,再探讨改善行为和完善人格的方法。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典型心理品质。我根据人格心理学中的一些人格理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作了如下分析: 一、气质类型的体液说 气质学说把人的气质分成四种气质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按照气质类型的体液说分析,我属于典型的多血质类型。有这种气质类型的的人情感丰富、外露却不稳定,思维敏捷却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性强:他们的缺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做的气质类型判别的自填式量表,我的得分是在多血质的范围,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确实也表现出这种气质类型的特点。我活泼好动,运动神经比较发达,且能很快掌握驾驶技术。善于交往,在新环境里不会感到拘束,适应性也很强,表现在我能很快融入一个新的陌生环境。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富有精力而效率较高,但会表现出三分钟热度,耐性不佳,比如,高中时的数学是我最弱的学科,但上课时我总能很快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与方法,但在遇到解法复杂的难题

时会下意识地去放弃。但在充分自制能力和纪律的情况下,会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比如背书,无论是高中时背的历史政治地理,还是大学时闭卷考试的科目,都能静下心把书360度全面看遍。我对事情的情感比较容易变,如当遭遇不顺利时,热情就容易消失。而且我做事比较粗心,典型表现是算数总是容易出错。 针对我在日常生活中富有朝气、爱交际、有同情心、思想灵活;但有时出现变化无常、粗枝大叶、浮躁的特点,进行自我完善应该从发扬灵活性和增强耐性这两个角度出发。我选择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也是从灵活性与性格开朗考虑的,我的性格与专业的要求比较相符。而且我适宜做要求反应迅速而灵活的工作。在增强耐性方面,主要是多训练自己的毅力,尽量让自己心平气和,提高自制能力。如学习修身养性之法,练练太极和瑜伽,多看一些书,磨练心性。 二、卡特尔特质因素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对人格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人格特质的结构网络模型。后又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根据十六中人格因素调查表测试结果,我的多项结果偏向平均水平,如情绪稳定性、恃强性、敢为性、有恒性、敏感性、怀疑性、世故性、激进性自律性、紧张性等。我想这都是和我本身随遇而安,不喜欢出风头,安于现状,不喜欢挑战的个性是有关的,我最大的追求就是做一个普通的小市民,不想做英雄不想当大官,敬佩优秀人物却从不嫉妒也不会想发奋努力去成为那样的人。我很保守,不喜欢冒险,

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中外健康文摘 2008年第 2 期 169 健康教育研究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从而在处理两性性行为中约束冲动、控制情绪、平衡心态,使自己的行为控制在法律范围内便自己的行为方式符合社会的要求。 (5)避孕与优生知识的教育:根据现行的规定大学生在校可以结婚。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避孕与优生知识的教育非常必要。 (6)性病、艾滋病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使他们知道只有洁身自爱,才能杜绝这些疾病的传播。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正视大学生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并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及时开展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以性纯洁教育为核心的正规、系统、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性心理和正确的性道 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性文明习惯,自觉抵制资本主义的“性解放”、“性自由”,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更好地为祖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教书育人,2001(5). [2]吴阶平.性医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2. [3]董俊梅.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3. [4]杨川林,许海燕.大学生性心理教育的原则、内容及其途径.[5]李远贵.试论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2(3)[6]张永新.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校园文化再选择[J].大连大学学报,2001(10). 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李欣华,牛春娟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对由于个体人格差异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已有的公认的人格结构研究结论得出神经质与幸福感的体验呈负相关,外向 型与主观幸福感的体验成正相关,其他人格特质如:如个体较高水平的自尊、自信、自我监控会体验到幸福感水平会更高,研究显示个体具备的积极的人格特征会体验更多的幸福感。此外对于人格差异的研究还要考虑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人格 主观幸福感 积极人格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研究是以W a n n e r W i l s o n (1967)撰写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我国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十余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上[1]。国外研究表明,在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中,人格因素是预测幸福感的最稳定和最有效的因素。DeNeve 和Cooper 对以往148 个有关研究的元分析表明,与幸福感有相关的不同人格因素有137 个,诸如信任、情绪稳定性、控制点、自尊与外向等等。在这些因素中得到最多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因素是外向性与神经质[2]。 1.已有人格结构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1.1 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是以艾森克人格量表为分类的标准,探讨不同的人格维度,即: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向的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Eysenck (1983)指出“幸福可称之为稳定的外向性......幸福感中的积极情绪与易于社交的性格有关。”研究表明,外向型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神经质与幸福感之间存在负相关。程俊卫(2006)在一向对于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精神质得分和神经质得分显著相关,具有这些性格特征的学生对于生活质量的评价和正性情绪的体验都较低,因而具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性格外向的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水平显著高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性格外向的学生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较多的体验到正性情绪,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对于生活质量评价较高,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3]。王滨,尹海兰(2006)一项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类型关系的研究也表明,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成显著的负相关,精神质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负相关;研究同时也显示出外向稳定型的人主观幸福感最高,其次是内向稳定型、外向不稳定型和内向不稳定型[4]。郑雪,王玲(2006)的研究也验证以上的结论,稳定外向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最高,幸福感分数最低的内向不稳定型被试。外向性与积极情绪相关最高,而神经质与消极情绪相关最高[5]。 1.2 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以现阶段人格维度划分主导的五因素模型为主,研究外向性、神经质、开放型、宜人性、责任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联系。其中外向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重复验证了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联系的结论,即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成正相关,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成负相关。张兴贵(2005)综合国外研究认为开放性、宜人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复杂的关系,宜人性在与他人良好交际过程中可能会过度的克制和压抑自己,会导致个体体验到负性的情绪,责任感特质的个体会为自己确立较高的工作目标,倾向于在工作情景中取得更多的成就,开放性包括智力、文化和创造性对于主观幸福感缺乏强大的预测力[6]。 2.其他人格特质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2.1 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自尊是个体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对自我的积极情感的体验,反应个体知觉到现实的自我状态和期望的自我状态之间的差异,高自尊的个体对自我价值持肯定的正面的评价,而低自尊的个体则相反。 严标宾,郑雪(2006)一项针对大学生所做的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相关分析的表明,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自尊在社会支持基础上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性感和消极情感回归效应显著,对于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起到中介影响的作用。 图1 自尊调节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中介模型

个人人格自我分析报告

个人人格自我分析报告 人格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人格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幸福。本文是WTT小雅整理的个人人格自我分析报告,仅供参考。 个人人格自我分析报告篇一: 通过自我人格测验,结果为多血质12分,胆汁质3分,粘液质4分,抑郁质-9分。单单从结果上来分析,本人的气质类型为一般型的多血质。根据书本上对于多血质气质类型的描述,多血质: 活泼好动,敏感,表情外露,反应迅速,善于交往,适应性强,但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做事缺乏持久性。(活泼型) 我觉得该测验结果不完全符合我对自己气质、性格的认识。根据该分析报告的要求表明,得分在20分以上者为典型气质类型,10~20为一般气质类型;而多种气质类型的得分相当时,就可以划为混合气质类型。我个人还是倾向混合气质类型,因为我个人的行为习惯上许多与粘液质表现相符合。粘液质: 安静,稳重,沉着,善于忍耐,但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反映较慢,不够灵活,因而比较固执。我个人举觉得此项也比较符合自己。 为什么会出现气质类型测验结果的差距呢,个人认为是由于个体差异的缘故。 人格分析报告,是由国外的心理学家提出的,具有相当的概括性,概括了人的4种典型人格特征。然而国外学者的主要研究

对象是针对国外的心里情况现状。我们众所周知,人具有民族和人种特点,虽然生理结构上大同小异,但是思维、行为习惯和受环境影响是不同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文化上的不同,所以还有待我国心理学者开发属于国人的人格分析。 外向测验结果为78分,即稍外向型。这点我还是比较赞同的。 内一外向的概念首先是荣格提出的。外向是一种定势指向外部环境。外向性格是爱交际、好外出、坦率、随和、乐于助人、轻信、易于适应环境。荣格认为,纯粹内向或外向性格的人是很少的,只是在特定场合下,由于某种情境的影响而倾向于一种占优势的态度,大多数人是介于内向和外向之间的中间型。 个人人格自我分析报告篇二: 人格包括先天的气质和后天的性格。首先,我来分析一下我的气质。气质具有天赋性,是一种典型的和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不要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和内容的影响,在目的,内容不同的活动中,人的气质特征都会以同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对气质的研究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的体液说,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这四种体液的配合比率不同,形成四种不同的人。约520xx年后,罗马医生盖伦进一步确定了气质类型,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根据上次老师给我们做的测试,得分结果如下:胆汁质2分;多血质6分;粘液质-2分;抑郁质-5分。我较

自我分析(性格分析+气质分析)

自我分析 ——11美术学(师范)蔡吟雪一、气质类型分析 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的动力特点就是气质。古希腊的哲学家希波克拉底(特)于2500年前提出,人分四种: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和抑郁质。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贡献大小,像普希金是典型的胆汁质特征,赫尔岑是典型的多血质特征,克雷诺夫有着明显的黏液质特征,而果戈理又有着抑郁质特征,但他们在文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不过,不同的气质类型确实会影响到人对工作和对他人的态度及方法。 根据课上所做测试,我的胆汁质得分12,多血质得分20,粘液质得分0,抑郁质得分-7,综合来看我应该是多血质-胆汁质的混合类型。所以很多行为找到了依据,很多性格中的特点得到了印证。 胆汁质的人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与主动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产生得迅速而且强烈,有极明显的外部表现;性情开朗、热情,坦率,但脾气暴躁,好争论;情感易于冲动但不持久;精力旺盛,经常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工作,但有时缺乏耐心;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对问题的理解具有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倾向;意志坚强、果断勇敢,注意稳定而集中但难于转移;行动利落而又敏捷,说话速度快且声音洪亮。 多血质的人行动具有很高的反应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很快,变化得也快,但较为温和;易于产生情感,但体验不深,善于结交朋友,容易适应新的环境;语言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姿态活泼,表情生动,有明显的外倾性特点;机智灵敏,思维灵活,但常表现出对问题不求甚解;注意与兴趣易于转移,不稳定;在意志力方面缺乏忍耐性,毅力不强。 根据测试的结果,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我的气质类型: 1、活泼好动,善于交际,在新环境里不感到拘束。就这点而言,在小的时候我和这点是完全不符合的。在幼儿时期的我是一个沉默寡言并且怕生的小女孩,当时我的妈妈发现了我的怕生后,便经常带我参加各种活动,经常出门玩,只要她有聚会她就会带上我。渐渐的,我变得没有原来的那么内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变得越来越外向,再也不会像小时候的怕生了,同时变得活泼好动,并且在新的环境里也不会感到那么拘束。我想这和我小时候妈妈的培养是离不开的。就这点我就能明显的发现,人的气质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并且可以改变的。 2、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生活中,我就特别的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并且勇于尝试。我的父亲是一个喜欢新鲜事物的人,每次有些什么新的发现都会告诉我,和我交流。可能就是在这种交流当中,造就了现在喜欢尝试并且接受新鲜事物的我。就思维敏捷这块来说的话,我认为这里的有一部分要归功于小时候学的珠心算与奥数,它们让我的思维变的很是活跃,可以很快的反应一些事物。 3、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就这点而言确实是这样的,我是一个特变感性的人,在看电影与连续剧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被情绪感染,但是哭完笑完马上就忘了。生活中的高兴与不高兴也都写在脸上,直到现在长大一些后才开始学会控制情绪,不那么外露了。 4、体验不深刻。这点我觉得体现在我的作文水平上,上了十几年学作文一直没什么起色,平平淡淡,没有太深沉的感受,写的东西不痛不痒,就连日记也是一堆堆地记些流水账,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综述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 一、引言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 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它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特征有关的变量,很多人格特征明显地与主观幸福感有关。例如,乐观、自尊、归因方式等都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关。Costa和McCrae (1980)通过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总结认为,主观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依赖人格,人格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因此,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观幸福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和预测指标。 二、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心理机制 主观幸福感的产生是一种整合的过程,是由人格特质、生活事件、认知因素等因素所整合所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在外界的环境刺激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我们在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是一种内在的比较过程,这时我们会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而处于不同领域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满意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而没有一个客观的比较标准,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幸福感体验。当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或者是目标得以实现就会产生幸福感。如果需要或者目标过高,与自己的实际能力就会出现较大的差距,这样会使人缺乏信心而失去继续奋斗的勇气;如果需要或者目标过低就会使人产生轻敌的心理,产生厌烦的情绪,而不会产生幸福感。

四、人格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初集中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但研究发现如性别、年龄等外部因素只能解释SWB变化很少部分。许多研究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因素如个人气质特点、认知方式等对SWB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格因素和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主观幸福感的实质就是个体的主观积极体验,它更多依赖于个体自身所设定的标准,人格因素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影响主观幸福感最核心的因素。 ①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有着很多复杂的关系。与SWB有关的特质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外倾和神经质。Costa和McCraer的研究发现,社会性、充满活力等特质产生积极情感,而焦虑、担心等特质则产生消极情感。这两组特质分别构成成了外倾性和神经质。Watson和Clark指出,具有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特征的人,分别具有体验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的天生敏感性[2]。外向型与神经症等人格特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外向型分数与幸福感分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稳定外向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高,内向不稳定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低。另外,许多国内研究也证明了,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满意度相关,而神经质与消极情感相关。唐洁和孟宪璋(2002)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外向性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这些研究都表明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

外显和内隐情绪加工的不同脑机制

外显和内隐情绪加工的不同脑机制 一个f MRI的研究 J.S and T.F等 神经心理学,2007 一、研究背景: 情绪和认知加工的整合通过脑激活反映,特别是边缘系统和前额脑区的激活。眶额皮层和杏仁核,腹侧前额皮层和背侧前额皮层间都存在大量的联系。早期对正常被试的功能研究表明,情绪面孔加工激活了腹侧枕区,颞中回、颞上回和杏仁核。此外,通过神经成像和脑损伤研究了情绪知觉的两个独立的神经系统,意识水平的加工系统和无意识水平的加工系统。近来的研究不是使用掩蔽情绪刺激就是使用盲人做被试,这样可以保证情绪刺激的加工在无意识水平。 该研究所使用的内隐范式不是无意识的,而是对情绪面孔刺激不存在外显性注意。比较这些不同的研究,区分这些研究所使用的范式和术语是重要的。Hariri et.,al的研究表明,在他们的知觉匹配任务中,相当于现在研究的外显条件,要求被试基于知觉特征来匹配面孔,而不需要判断和理解面孔的情绪。在他们所谓的标签条件中,被试必须判断哪个形容词能更好的与当前的面孔相匹配。为了避免混淆,我们将使用术语“内隐”代表非情绪性信息注视,“外显”代表情绪匹配,“无意识”代表掩蔽刺激范式。 情绪面孔的内隐加工(其他面孔线索的判断,例如性别)引起了杏仁核和海马的激活。通过表情进行匹配(外显加工)激活了扣带回、颞极和腹侧前额皮层和杏仁核。 我们的目的是验证这个假设:面孔的外显和内隐加工存在不同的神经机制。内隐加工是皮下加工,外显加工是通过有意识的注意能直接激活的皮层区的加工。 该研究的第二个目的是建立一个研究抑郁患者的范式。因此,我们决定不使用恐惧面孔而是使用愤怒和悲伤面孔,假设悲伤刺激的加工和抑郁的形成和症状相关。和先前研究不同的是,该研究结合使用了性别判断任务和表情判断任务。和Hariri不同的是,我们选择的范式不包括用语言来标签情绪面孔。另外,我们用相同性质的刺激(面孔)做两个任务。第一次是性别匹配任务,第二次是表情匹配任务。我们认为,这是第一个尝试比较面孔加工不同通道的研究。 二、研究设计: 被试:12名,5男7女,右利手,平均年龄41.75,有精神病,神经病或其他严重的心理疾病,有酒精药物滥用历史的被试排除。 和每个被试签订知情同意书。 刺激:48张情绪面孔刺激,每张包括三个情绪面孔。情绪面孔有悲伤面孔和愤怒面孔。分为8个block,每个block包括六张。 在外显任务中,每张中的三个情绪面孔要么是男性面孔要么是女性面孔。三张为悲伤面孔,三张为愤怒面孔。要求被试对面孔进行识别。 在内隐任务中,每张中的三个情绪面孔刺激包括一个男性或女性面孔即目标面孔,其他两个是男女混合的面孔。要求被试对每张的目标面孔的性别进行判断。 其中还包括9个控制block,每个控制block中包括6张。每张包括三个黑色形状图,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 外显任务和内隐任务的顺序是随机呈现的。 三、研究结果 1.行为数据

个体人格特质分析报告

个体人格特质分析报告 学院:管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 年级:大三班号:12132 学生:汪洋学号:1201033207 一、个人概况

本人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今年20岁,初中就读于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四中学,高中就读于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大学就读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工商学院。 高中是我个人来讲最舍不得最珍贵的三年。高二分班之后,进入了我恨不得呆在这个班级一辈子的高二二班,这也是我永生难忘的两年,整个班级,为了某件事情一呼百应,按照当时的说法叫做以班长带头的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的史上最团结班级。那种感情一直到现在,也依然是只要一个短信一句话,就能召集所有人推掉所有手头上的事情聚在一起哪怕只是吃个饭上个网。这是高中友情的一方面。而高中真正教会我为人处事,教会我人际交往的,则是高二那年空前团结的校贴吧。那个时候的校贴吧,让我们引以为傲的是整个宜昌所有高校贴吧都以我们学校为首,而我们吧友和吧务也是异常团结,是我除了班级之外的第二个圈子。 至于大学,我想多半则是因为高中的一些人际交往活动,让我对于这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学院至少不显得那么害怕。而从军训的副连长,到班长,到音协会长,到贴吧吧主,进一步让我对于学生团体、人际交往等等管理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增加,也让我的个人人格特质有了充分的定型。而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是大学认识的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喜欢看一些逻辑性强、推理性强的电影和书籍,以及一些人性方面的电影,比如《熔炉》、《追击者》一类韩国人性伦理电影,还有数不胜数的悬疑推理电影。很多时候他在我眼里就是一个睿智的、逻辑性非常强的一个人,而这一点也让他成为了我的学习目标,虽然至今我还没有成为那样的人,但也让我的人格个性里面夹杂了一些他的影子。 二、个体气质类型分析 我认为我个人的个体气质属于多血质兼具一些胆汁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情感发生迅速、强烈,有时持久有时又会变,心境变化异变但不太剧烈,反应速度快,喜与人交往,热情。 三、个体性格特质分析 (一)我的性格态度特征 1.对人 对人方面,我个人比较喜欢交朋友,以人性本善的思想观点去对待所有人,对人很热情,自身富有集体荣誉感,发生矛盾,经常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而不是从别人身上找问题,因为我坚信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矛盾,那么两个人都必有其不合格(不是不对)的地方。

[人格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

[人格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 用人格心理学理论进行自我分析 人格心理学是对人类心理力量的科学研究,这种心理力量使得人们成为与众不同的个体。人格是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对人、对己、对事的一种态度,它包含两层意思: 人生舞台上的各种言行;面具下真实的自我。人格的基本性质包括独特性、稳定性、统和性、和功能性;广义的人格与个性同义,均指人的心理面貌,包括个性倾向性以及能力, 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狭义的人格指性格和气质,不包括智力。人格理论是 人格心理学的核心,一方面它系统地说明或解释了各种心理现象,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 研究的框架。所以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科学,重要的学科,它有利于我们充实和完备心理学 的内容体系。在教育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人格特征因材施教,健全他们的人格。在管理方面,提供了一个合理使用人才的依据,优化了群体人格特征的合理配置。而且也 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并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 下面我就根据人格心理学中的一些人格理论去分析自己日常行为,处事的方式分析我 自己的人格特征,这对我自己日后更好地工作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首先用物质流派来分析一下自己的气质特征,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 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人格特质在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具有同一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做出类似的反应。课上讲到, 人的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抑郁质、黏液质和胆汁质。根据对这几种特质类型的了解,我 觉得自己是比较倾向于粘液质类型的,因为我在生活中是一个坚持而稳健的辛勤工作者, 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主要表现是:态度持重,交际适度,不作空泛的清谈,不常常显露自己的才能,感情丰富,稳重含蓄,能够镇静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有时 候显得被动,但大多数时候是主动的,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做事谨慎,不允许让 自己犯多少错误,比较有思想,看待事物以辩证思想,能够比较成熟地处理各种事情。喜 欢和平宁静的生活,不太喜欢竞争,虽然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处于与他人竞争状况长时间坚 持不懈。气质是个人生来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因此,我 觉得自己的气质更多的是来源于先天即遗传基础。 人格心理学中,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也是里程碑式的理论。他认为特质是构建人格结 构的基本成分,就像化学元素构成宇宙万物一样。通过研究,他找到许多人格特质,并将 它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类。首先按个体与群体的角度分为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从层次 上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关于人格动力,他提出动力特质,并分为能,外能和辅助。 后来卡特尔根据大量的生活记录材料,问卷材料和客观测试材料编制了著名的十六种人格 因素调查表。根据十六种人格因素调查表测试结果,我十六种特质基本属于平均水平,自 律性偏低,敏感性,焦虑性,稳定性偏高。我既适合交际类型工作也适合偏精确性工作, 比较乐群,做事也理智不幼稚。这基本符合了我对自己的认知。卡特尔认为人格是不断发 展的,但受到遗传因素的制约,遗传的天性会影响他人对他的反应,影响他本身的学习方式,也限制了环境力量对其人格的塑造。就我个人而言,我遗传了母亲脾气暴躁的特性,

PDP人格特质分析

P.D.P 人格特质分析 请在每题后面的四个答案中选择一个跟你最相近的答案 1.当我与他人谈话时,我喜欢…… A、一针见血 B、说话 C、只告知我想要别人知道的部分 D、巨细靡遗 2.有时候我可能会…… A、粗鲁 B、较慢给别人的信息 C、对事情的解析过于狭隘 D、很主观的描述事物 3.大部分我的谈话内容导向为…… A、保持友谊 B、精确性 C、保持和谐 D、获得结果 4.有时我被职责…… A、不下定论 B、没有倾听他人谈话 C、很久才看到结果 D、说得太多 5.当我与他人讨论时,他们 A、知道我渴望事实真相 B、知道我不喜欢意外 C、知道我的立场 D、知道我很热心 6.我喜欢的沟通方式…… A、正面性的 B、逻辑性的 C、直接的 D、平和的 7.我喜欢的谈话方式是…… A、能刺激出新的想法 B、乐观的 C、诚恳的 D、在控制范围内 8.我不喜欢的谈话方式是…… A、压迫人的 B、不合作的 C、不接受我的观点 D、我无法控制

场面的 9.我感觉最好,当我…… A、倾听他人说话时 B、遵循议程逐步讨论时 C、指挥他人时 D、沟通平顺流畅时 10.在与他人沟通时的最大弱点为…… A、要求细节 B、反应太快 C、希望对个人表示关心 D、说话前不充分准备 11.大多数与我共事的人认为我是…… A、友善的 B、谨慎的 C、接受改变的 D、真诚的 12.我最大的希望是…… A、和人在一起 B、让我有时间适应环境的变化 C、被激励 D、给我坦诚的方向和评估 13.沟通的基本概念是…… A、能够合作 B、得到别人支持 C、说服他人 D、让事情稳定发展 14.当我书面沟通时,我会…… A、非常简短甚至不写 B、强力推销我的想法 C、依惯例书写 D、长篇大论 15.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工作更能凸显我的功能…… A、自由的 B、与他人同事 C、组织性的 D、愉快的 16.给与我最大激励的谈话带给我的是…… A、挑战 B、安慰 C、友情温暖 D、肯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