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隔爆型电气设备的电缆引入方式

关于隔爆型电气设备的电缆引入方式
关于隔爆型电气设备的电缆引入方式

关于隔爆型电气设备的电缆引入方式

[摘要)合理地选择隔爆型电气设备的电缆引入装置,对于保证隔爆型电气设备整体防爆安全十分重要。本文从安全技术和标准规定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正确选择电缆引入方式的建议,对防爆电气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和选用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隔爆型电气设备;电缆引入方式;密封圈

1 引言

新的国家标准GB 3836.2—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隔爆型“d”》批准发布后,某些制造厂生产的工厂用隔爆型开关箱等产品将压紧弹性密封圈式电缆引入装置直接引入开关箱的隔爆外壳,于是,对于正常运行时产生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的隔爆型电气设备采用直接引入方式是否能保证防爆安全,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本文从安全技术和标准规定方面对隔爆型电气设备的电缆引入方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个人一些见解。

2 我国隔爆型产品习惯采用的电缆引入方式

我国国家标准GBl336--77《防爆电气设备制造检验规程》规定,隔爆型电气设备上的接线盒须制成独立的隔爆空腔,但对于正常运行时不产生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其额定容量不大于250W、电流不大于5A的电气设备除外。GB 3836.2--83《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隔爆型电气设备“d,,》中规定,隔爆型电气设备可以采取直接引入方式的条件是:“Q)正常运行时不产生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b)I类电气设备功率不大于250W、且电流不大于5A;Ⅱ类电气设备功率不大于l kW"。因此,我国直至目前大量生产的隔爆型电动机和开关等大功率电气设备或正常工作时产生火花、电弧或高温的电气设备都设有单独的接线盒空腔,即采用所谓的间接电缆引入方式。早期的接线盒都是隔爆型的,近期也有些隔爆型产品采用增安型接线盒。隔爆型主体空腔与接线盒空腔是隔开的,两者之间通过隔爆型的绝缘套管进行电气连接,接线盒中仅仅有接线端子供与外部引入的电缆接线,电缆引入装置多采用橡胶密封圈进行密封,也有少量的电缆引入装置采用填料(灌胶)密封。

3 间接电缆引入方式防爆安全性能比较高

隔爆型产品是通过隔爆外壳实现防爆安全的,隔爆外壳大多采用金属材料或高强度塑料等材料制造,壳体的机械强度满足设备内部发生爆炸时产生的爆炸压力;壳体结构缝隙作为隔爆间隙其尺寸和加工表面精度满足防爆标准的要求。制造厂在产品出厂前,对前述规定逐件、逐台进行了检查或试验,产品的制造质量比较稳定,可以保证其防爆安全性。但是,如果将电缆引入装置直接装在隔爆型主空腔上,即采用电缆直接引入方式,则整台设备的防爆安全性将受到不利影响。因为防爆电气设备的电缆引入装置的防爆安全性,不仅与制造厂的制造质量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安装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以及橡胶密封圈的质量(耐老化性能)有关。如果安装电缆时橡胶密封圈的内直径与电缆的外直径配合间隙太大,或者电缆引入装置的压紧螺母或压盘未将橡胶密封圈压紧,或者因橡胶密封圈老化失效,则整个隔爆产品就失去防爆性能。如果产品是采用间接引入方式,可能产生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的部件被封闭在主体隔爆腔内,电缆引入装置的安装质量对隔爆型主空腔的隔爆性能没有直接影响。当然,在间接引入的情况下,电缆引入装置的施工质量对接线盒空腔的防爆安全也产生不利影响,但由于接线盒空腔中没有正常工作时产生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的部件,形成危险点燃源的机会比直接引入方式小得多。

4 新国标CB 3836.2——2000中的规定

新修订的国家标准GB 3836.2—2000的第12章“电缆与导线的引人及连接”中规定:“电缆和导线可按下述两种方法之一进行连接:d)间接引入,用接线盒或插接装置连接的方式;b)直接引入,用直接引入外壳的引入方式。I类设备采用直接引入方式时应符合附录C的补充规定。”与老标准GB 3836.2—1983相比,新标准删去了Ⅱ类隔爆型电气设备采用直接引入方式必须满足的两个前提条件,即电气设备正常运行时不产生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并且额定功率不大于1kW才允许采用直接引入方式,但I 类隔爆型电气设备仍保留了老标准GB 3836.2--83中的规定。

关于将橡胶密封圈式电缆引入装置连接到隔爆型电气设备主体外壳的结构的防爆安全性,在我国以

及世界上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欧洲一些国家认为,在保证弹性密封圈的质量和安装质量的前提下,弹性密封圈式电缆引入装置可以保证工程上必要的防爆安全程度。但是也有许多国家对压紧密封圈式电缆引入装置的隔爆安全性持怀疑态度,这些国家制造的隔爆型电气设备设置增安型接线盒,将电缆引入装置与增安型接线盒相连接。也有一些隔爆型电气设备将灌胶式电缆引入装置直接引入到隔爆外壳上,达到较高的隔爆安全性。美国在爆炸危险场所的电气安装中采用钢管配线,并且在规定位置安装密封附件,防止爆炸火焰和爆炸压力通过管道传播。在美国电气规范NEC 500和505中,对于I级1段(NEC 500)和I级1区(NEC 505)爆炸危险场所中的隔爆型产品不允许使用橡胶密封圈式电缆引入装置。

国标GB 3836.2—2000是等效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 60079—1:1990,该版本中没有对隔爆型产品的压紧密封圈式电缆引入装置直接引入隔爆外壳规定附加条件。在新国标的起草、征求意见以及审查阶段,煤矿系统的代表对I类隔爆型设备,不加限制条件采用电缆直接引入方式在煤矿井下的防爆安全性提出比较多的意见,因此,在新国标的文本中以附录的形式,保留了GB3836.2—83中对电缆直接引入方式的限制条件。对于Ⅱ类隔爆型设备,考虑IEC的现行标准IEC60079-i:1990以及当时的修订草案中,对隔爆外壳的电缆引入方式没有增加限制条件,同时查阅当时的欧洲共同体标准EN 50018中对此也没有

限制条件;同时考虑到国标GB 3836.1—2000《爆炸性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要求》(等效采用IEC 60079-0:1998)增设了Ex电缆引入装置的相应规定,Ex电缆引入装置可以作为一种独立装置进行防爆检验和认证,可以通过螺纹或法兰连接到隔爆外壳上,它们可以作为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装的“标准化”附件使用,可以解决安装或维修时弹性密封圈不易与配线电缆配套的问题。鉴于上述原因,GB 3836.2—2000中采用了IEC 60079—1:1990中电缆引入装置的有关规定。

5 国标CB 3836.15——2000中的有关规定

新制定的国家标准GB 3836.15—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5部分:危险场所电气安装(煤矿除外)》已经于2000年10月17日发布,2001年6月1日实施。该标准等效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 60079-14:1996《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4部分:危险场所电气安装(煤矿除外)》。该标准第10章“对隔爆外壳的附加要求”第10.3.2 b)款规定:致密和原形的热塑性、热固性或弹性电缆具有挤压成型的衬层和不吸水填料,可以使用隔爆型引入装置,按照图1选择密封圈与之结合”。下图选自国标GB 3836.15—2000中的图1。

由图可以看出,对于外壳内含有正常工作时产生火花或高温表面部件的IIC隔爆外壳,以及安装在1区而且外壳容积大于2上的m和IIB隔爆外壳,不允许采用弹性密封圈式电缆引入装置,应该采用填料密封引入装置或采用设置接线盒的间接引入方式。

6 )-L点建议

国标GB 3836是系列标准,将标准GB3836.2--2000和GB 3836.15—2000结合起来,可以合理地解决隔爆型电气设备正确选择电缆引入方法问题。IIC隔爆型电气设备可以使用于环境中存在乙炔、氢气等爆炸危险场所,如果外壳中包含有正常工作时产生火花或高温表面的部件,应该选择间接引入方式或填料密封式引入方式。非IIC隔爆外壳,如果外壳内部含有正常工作时产生火花或高温表面的部件,而且容积又比较大,例如组合开关等较大容量的启动器等,也应该选择间接引入方式或采用填料密封引入装置,保证整个设备的防爆安全性。

由于GB 3836.2—2000是产品的制造和检验标准,防爆产品设计、制造和防爆检验主要依据此标准,如果制造单位不熟悉GB 3836.15—2000标准,就会发生隔爆型开关箱等设备配有压紧密封圈式电缆直接引入装置的现象,给安装和使用单位造成设备选择错误以致形成防爆安全隐患。

为了杜绝以上危险,为使用部门提供安全可靠的隔爆型产品,建议在GB 3836.2进行补充修改的时候,将GB 3836.15中关于引入装置的规定纳入该标准。在标准修订之前,防爆检验单位在检验此类

产品时,应该向制造厂说明GB 3836.15中的有关规定,以便引起制造部门的注意。

2021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选用要求

Safety is the goal, prevention is the means, and achieving 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afety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afety preven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2021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选用要 求

2021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选用要求导语: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额定电压450V/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及其他材料)绝缘、护套电线电缆的选用要求。 本标准试用于线缆设计时的材料选用。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2681-1981电工成套装置中的导线颜色 GB4943-2001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eqvIEC60950:1999) GB5023.1~5023.7-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idtIEC227-1:1993) GB7947-1997导体的颜色或数字标识(idtIEC446:1989)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氧指数 指在规定的条件下,试样在氧、氮混合气体流中,维持稳定燃烧

所需要的最低氧含量,是评价材料燃烧性能的一种方法。 2电线电缆的基本特性 2.1电性能 导电性能:导电线芯的电阻(导线的直流电阻)、载流量。 电绝缘性能:绝缘电阻、耐电压特性等。 2.2力学特性 指抗拉强度、伸长率、弯曲性、弹性、柔软性、耐振动性、耐磨性以及耐冲击性等。 2.3热性能 指产品的耐热等级、工作温度、电缆的发热和散热特性、载流短路和过载能力、合成材料的热变形和耐热冲击性、材料的热膨胀性及浸渍或涂层材料的滴落性能等。 2.4腐蚀和耐气候性能 指耐电化腐蚀、耐生物和细菌侵蚀、耐化学药品(油、酸、碱、化学溶剂等)侵蚀、耐盐雾、耐日光、耐寒、防霉及防潮性能等。 2.5老化性能 指在机械(力)应力、电应力、热应力以及其他各种外加因素的作用下,或外界气候条件下,产品及其组成材料保持其原有性能的能

电气设备失爆判定标准

重庆市南川区东胜煤矿有限公司 电气设备失爆判定标准 失爆:就是使用中的电气设备(五小电器、缆线)失去耐爆性能和不传爆性能 一、设备外壳: 凡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判定为失爆。 (一)、外壳有裂纹、开焊、严重变形。严重变形是指长度超过50 mm,同时凹、凸深度超过5 mm者。 (二)、隔爆外壳有锈皮脱落、联锁装臵不全、变形,起不到机械连锁作用的,防爆面锈蚀的。 (三)、隔爆观察窗的透明件松动、破裂或机械强度不符合规定的。(四)、设备隔爆腔之间的隔爆结构被破坏,如隔爆型电动机内的隔爆绝缘座被去掉等情况。 (五)、改变隔爆外壳原设计安装尺寸,导致电气间隙或爬电距离不符合规定者。 (六)、用螺栓固定的隔爆面缺弹簧垫、螺栓或螺母;弹簧垫圈未压平或螺栓松动;螺栓或螺孔滑扣。 (七)、隔爆接合面的表面粗糙度不大于6.3(Ra 值);操作杆的表面粗糙度不大于3.2(Ra 值)。 (八)、隔爆面锈迹用棉纱擦后,留有锈蚀斑痕者为锈蚀,属于失爆。(九)、结合面上的针孔,在一平方厘米的范围内不超过5个,且其直径不超过0.5mm,深度不超过1 mm的隔爆面不为失爆。 (十)、对于机械伤痕深度、宽度均不超0.5mm ,其伤痕投影长度不

超过相对容积结合面宽度50%,个别伤痕深度不超过1 mm,其伤痕距结合面最短无伤距离相加不大于相应容积规定的结合面宽度不算失爆,但其中有一项超过均为失爆。 (十一)、隔爆面上不允许有油漆和机械性杂物,否则为失爆(如无意造成的油漆痕迹不超过隔爆面宽度的1/8不在此限)。 (十二)、隔爆面应涂以适量的中性凡士林等合格的防锈油(如医用凡士林油)或磷化(磷化后也涂凡士林油),如无防锈油或磷化面脱落均为失爆。涂油应在防爆上形成一层薄膜为宜,涂油过多为不完好。(如磷化面脱落小于隔爆面径向长度1/3并涂有防锈油可不算失爆,但为不完好)。 (十三)、隔爆接合面紧固螺栓的螺母要上满扣,不满扣为失爆。紧固螺钉深入孔长度应不小于螺纹直径的尺寸(铸铁、铜、铝件等应不小于螺纹直径的1.5倍),如螺孔深度不够螺纹直径尺寸要求的,则螺钉必须拧满扣,否则为失爆。 (十四)、螺母紧固后,螺栓螺纹应露出螺母1-3个螺距,不得在螺母下面加多余垫圈、平垫来减少螺栓的伸出长度。 (十五)、卡兰式的进线嘴以压紧胶圈后一般用单手扳动喇叭嘴上下左右晃动时,喇叭嘴无明显晃动为准。螺旋式喇叭嘴最少啮合扣数不得低于6扣,拧紧程度一般用单手用力拧不动为合格。 (十六)、隔爆接合面紧固螺栓应加装弹簧垫圈或背帽(用弹簧垫圈时其规格应与螺栓直径相一致,紧固程度应以将其压平为合格),螺栓松动和弹垫不合格者均为失爆。 (十七)、隔爆设备的隔爆腔之间严禁直接贯通,必须保持原设计的防爆性能,否则为失爆。

隔爆型电气设备防爆标准

隔爆型电气设备防爆标准 使用中的隔爆型电气设备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亦判为失去防爆性能或按失去防爆性能论处: 1、外壳有裂纹、开焊;或变形长度超过50毫米,同时凹凸深度超过5毫米时。 【释义】本条文是对外壳损伤的规定。 2、电气、机械闭锁机构失灵时。 【释义】本条文是对闭锁机构的规定。 闭锁机构失灵是指:闭锁机构损坏、没有闭锁、无法闭锁。 3、使用自行修改设计制造的防爆零部件或在防爆腔体内增加或减少元件,而未重新取得国家指定检验单位的合格证时。 【释义】本条文是对自行修改设计的规定。 使用自行修改设计制造的防爆零部件或在防爆腔体内增加或减少元件,必须按国家规定经相关部门认可后,方可投入运行。 4、隔爆腔观察孔的透明盖板松动、破裂或使用不合格材料配件时。 【释义】本条文是对观察孔透明盖板的规定。 5、隔爆设备不连通的隔爆腔(室)之间有漏气或直接贯通时。 【释义】本条文是对隔爆腔(室)之间的规定。瓦斯与空气的混合物在隔爆外壳内爆炸时,如果不连通的隔爆腔(室)之间有漏气或直接贯通时,多空腔结构将产生爆炸压力重叠现象。 漏气的判断方法:一是照明灯具的光线可以从隔爆腔(室)一侧漏光到另一

侧;二是接线柱松动。 6、隔爆接合面静止部分,操作杆与杆孔隔爆接合面以及隔爆绝缘套

管隔爆接合面的最大间隙或直径差W和隔爆接合面的最小有效长度L; 螺栓通孔边缘至隔爆接合面边缘的最小有效长度L1 ;转轴与轴孔隔爆接合面最大直径差W和最小有效长度L分别不符合表四规定时。 表 【释义】本条文是对隔爆接合面的规定。 判别方法:用钢板尺、游标卡尺、塞尺等工具进行测定。 7、操作杆直径d与隔爆接合面长度之间不符合表五规定时表二 【释义】本条文是对操作杆直径与隔爆接合面长度的规定。判别方法:

防爆电气设备的类型及其选型实用版

YF-ED-J5169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防爆电气设备的类型及其 选型实用版 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防爆电气设备的类型及其选型实 用版 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1.防爆电气设备分为哪几种类型? 防爆电气设备的新旧类型名称和标志如表 6—6所示。 在防爆电气设备外壳的明显处,需设置清 晰的永久性凸纹标志:“Ex”以示“防爆”。 小型电气设备及仪器仪表可采用标志牌铆接或 焊接在外壳上,也可采用凹纹标志。 铭牌必须包括下列主要内容:①铭牌的右 上方有明显的标志“Ex”;②防爆标志,并顺

序表明防爆型式、类别、级别、温度组别等标志;③防爆合格证编号(为保证安全指明在规定条件下使用者,需在编号之后加符号“x”,如具有抗低冲击能量的电气设备,在其合格证号栏标出XXXX—x);④其他需要标出的特殊条件; ⑤有关防爆型式专用标准规定的附加标志;⑥产品出厂日期或产品编号。 2.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防爆原理是什么? 具有隔爆外壳的电气设备称为隔爆型电气设备。它是以隔爆外壳所具有的耐爆性和不传爆性来防爆的。所谓耐爆性,就是外壳能承受壳内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燃烧和爆炸时所产生的很高压力。这种压力的大小与混合物的种类、浓度、初始压力、容器的容积大小和形状

#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选用要求

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选用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额定电压450V/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 (及其他材料) 绝缘、护套电线电缆的选用要求。 本标准试用于线缆设计时的材料选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2681-1981 电工成套装置中的导线颜色 GB 4943-2001 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eqv IEC 60950:1999)GB 5023.1~5023.7-1997 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idt IEC 227-1:1993) GB 7947-1997 导体的颜色或数字标识(idt IEC 446:1989)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氧指数指在规定的条件下,试样在氧、氮混合气体流中,维持稳定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氧含量,是评价材料燃烧性能的一种方法。 4 电线电缆的基本特性 4.1 导电性能:导电线芯的电阻(导线的直流电阻)、载流量。电绝缘性能:绝缘电阻、耐电压特性等。 4.2 力学特性指抗拉强度、伸长率、弯曲性、弹性、柔软性、耐振动性、耐磨性以及耐冲击性等。 4.3 热性能指产品的耐热等级、工作温度、电缆的发热和散热特性、载流短路和过载能力、合成材料的热变形和耐热冲击性、材料的热膨胀性及浸渍或涂层材料的滴落性能等。 4.4 腐蚀和耐气候性能指耐电化腐蚀、耐生物和细菌侵蚀、耐化学药品(油、酸、碱、化学溶剂等)侵蚀、耐盐雾、耐日光、耐寒、防霉及防潮性能等。

4.5 老化性能指在机械(力)应力、电应力、热应力以及其他各种外加因素的作用下,或外界气候条件下,产品及其组成材料保持其原有性能的能力。 4.6 其他性能包括材料的特性(如金属材料的硬度、蠕变、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以及产品的某些特殊使用特性(如阻燃等)。 5 电线电缆的选用 5.1 电线电缆选用的要求 5.1.1 选择时应充分了解电线电缆的品种规格、结构与性能特点,以保证产品的使用性能和延长使用寿命。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有耐高温的、有耐寒的、有不同柔软度的,还有具有屏蔽性能的,必须根据使用条件合理地选择。 5.1.2 电线电缆的选择还应与连接器的使用、整机合理布线设计结合起来考虑,在电线电缆线路布线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各种外来的破坏与干扰的因素(机械、热、雷、电等因素)或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敷设中的距离、位差、固定的方式和间距,接头连接器的形式和性能、配置方式、与其他线路设备的配合等等,都必须认真周密研究,正确地设计,以保证电线电缆的可靠使用。 5.2 电线电缆的选择要素 选取线缆时必须根据线缆的性能和使用条件,确定线缆的要素,按要素来选用线缆。一般用途电缆,必须考虑表1所列的要素。 表1 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的要素

隔爆型电气设备失爆原因及预防措施(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隔爆型电气设备失爆原因及预防措施(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7847-41 隔爆型电气设备失爆原因及预防措 施(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 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 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 电气设备维护和检修不当防护层脱落,使得防爆面落上矿尘等杂物,紧固对口接合面时会出现凹坑,有可能使隔爆接合面间隙增大。因此维修人员在检修电气设备时,一定要注意防爆接合面,防止有煤尘、杂物沾在上面。 2 井下发生局部冒顶砸伤隔爆型电气设备的外壳,移动和搬迁不当造成外壳变形及机械损伤都能使隔爆型电气设备失爆。为此电气设备应安装在支护良好的地点,移动和搬迁设备时要小心轻放。 3由于不熟悉设备的性能,在装卸过程中没有采用专用工具或发生误操作。如拆卸防爆电动机端盖时,为了省事而用器械敲打,可能将端盖打坏或产生不明显的裂纹,可能发生传爆的现象。拆卸时零部件没有

关于隔爆型电气设备的电缆引入方式

关于隔爆型电气设备的电缆引入方式 [摘要)合理地选择隔爆型电气设备的电缆引入装置,对于保证隔爆型电气设备整体防爆安全十分重要。本文从安全技术和标准规定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正确选择电缆引入方式的建议,对防爆电气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和选用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隔爆型电气设备;电缆引入方式;密封圈 1 引言 新的国家标准GB 3836.2—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隔爆型“d”》批准发布后,某些制造厂生产的工厂用隔爆型开关箱等产品将压紧弹性密封圈式电缆引入装置直接引入开关箱的隔爆外壳,于是,对于正常运行时产生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的隔爆型电气设备采用直接引入方式是否能保证防爆安全,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本文从安全技术和标准规定方面对隔爆型电气设备的电缆引入方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个人一些见解。 2 我国隔爆型产品习惯采用的电缆引入方式 我国国家标准GBl336--77《防爆电气设备制造检验规程》规定,隔爆型电气设备上的接线盒须制成独立的隔爆空腔,但对于正常运行时不产生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其额定容量不大于250W、电流不大于5A的电气设备除外。GB 3836.2--83《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隔爆型电气设备“d,,》中规定,隔爆型电气设备可以采取直接引入方式的条件是:“Q)正常运行时不产生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b)I类电气设备功率不大于250W、且电流不大于5A;Ⅱ类电气设备功率不大于l kW"。因此,我国直至目前大量生产的隔爆型电动机和开关等大功率电气设备或正常工作时产生火花、电弧或高温的电气设备都设有单独的接线盒空腔,即采用所谓的间接电缆引入方式。早期的接线盒都是隔爆型的,近期也有些隔爆型产品采用增安型接线盒。隔爆型主体空腔与接线盒空腔是隔开的,两者之间通过隔爆型的绝缘套管进行电气连接,接线盒中仅仅有接线端子供与外部引入的电缆接线,电缆引入装置多采用橡胶密封圈进行密封,也有少量的电缆引入装置采用填料(灌胶)密封。 3 间接电缆引入方式防爆安全性能比较高 隔爆型产品是通过隔爆外壳实现防爆安全的,隔爆外壳大多采用金属材料或高强度塑料等材料制造,壳体的机械强度满足设备内部发生爆炸时产生的爆炸压力;壳体结构缝隙作为隔爆间隙其尺寸和加工表面精度满足防爆标准的要求。制造厂在产品出厂前,对前述规定逐件、逐台进行了检查或试验,产品的制造质量比较稳定,可以保证其防爆安全性。但是,如果将电缆引入装置直接装在隔爆型主空腔上,即采用电缆直接引入方式,则整台设备的防爆安全性将受到不利影响。因为防爆电气设备的电缆引入装置的防爆安全性,不仅与制造厂的制造质量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安装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以及橡胶密封圈的质量(耐老化性能)有关。如果安装电缆时橡胶密封圈的内直径与电缆的外直径配合间隙太大,或者电缆引入装置的压紧螺母或压盘未将橡胶密封圈压紧,或者因橡胶密封圈老化失效,则整个隔爆产品就失去防爆性能。如果产品是采用间接引入方式,可能产生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的部件被封闭在主体隔爆腔内,电缆引入装置的安装质量对隔爆型主空腔的隔爆性能没有直接影响。当然,在间接引入的情况下,电缆引入装置的施工质量对接线盒空腔的防爆安全也产生不利影响,但由于接线盒空腔中没有正常工作时产生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的部件,形成危险点燃源的机会比直接引入方式小得多。 4 新国标CB 3836.2——2000中的规定 新修订的国家标准GB 3836.2—2000的第12章“电缆与导线的引人及连接”中规定:“电缆和导线可按下述两种方法之一进行连接:d)间接引入,用接线盒或插接装置连接的方式;b)直接引入,用直接引入外壳的引入方式。I类设备采用直接引入方式时应符合附录C的补充规定。”与老标准GB 3836.2—1983相比,新标准删去了Ⅱ类隔爆型电气设备采用直接引入方式必须满足的两个前提条件,即电气设备正常运行时不产生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并且额定功率不大于1kW才允许采用直接引入方式,但I 类隔爆型电气设备仍保留了老标准GB 3836.2--83中的规定。 关于将橡胶密封圈式电缆引入装置连接到隔爆型电气设备主体外壳的结构的防爆安全性,在我国以

电气防爆等级

电器防爆分厂用防爆船用防爆矿用防爆 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等级的划分是根据设备使用的类别、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温度组别、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型式来划分的。防爆电气设备分为两类:I类为煤矿井下用电气设备;II为除矿井以外的场所使用的电气设备,依照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或最小点燃电流(MICR)来区分,II类电器设备又分为:IIA、IIB、IIC 三个类别。以上四个类别主要是根据不同工况下可能引爆的最小火花能量,我国和欧洲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将爆炸性气体分此四个危险等级,具体区别如下表:组别对比 其次,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按引燃温度的差异,组别又分为T1、T2、T3、T4、T5、T6六种,引燃温度用t(℃)表示,各组别的引燃温度为: T1为:450℃<t; T2为:300℃<t ≤450 ℃; T3为:200℃<t ≤300 ℃; T4为:135℃<t ≤200℃; T5为:100℃<t ≤135℃; T6为:85℃<t ≤100℃。再次,针对不同的用途,防爆电气的防爆型式有所不同,型式分主要包括为:1、隔爆型,标志为d; 2、增安型,标志为e; 3、正压型,标志为P; 4、本安型,标志为i, 5、充油型,标志为o ; 6、充砂型,标志为q ; 7、无火花型,标志为n ; 8、浇封型,标志为m ; 9、气密型,标志为h 。编辑本段示例 :防爆标志为dIIBT4,代表:防爆电气产品的型式为隔爆型,是使用在II类场所的IIB级(类)别,爆炸性气体的引燃温度为T4的组别。 其他回答 按国家标准《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通用要求》GB3836规定,各种防爆类型标志如下: 隔爆型 d 增安型 e 本质安全型 ia,ib 正压型 充油型 充砂型 q 无火花型 n 特殊型 电气设备分为两类: I类:煤矿井下用电气设备。 Ⅱ类:工厂用电气设备。 电气设备的防爆标志举例如下: Ⅱ类隔爆型B级T3组:dⅡBT3。 Ⅱ类本质安全型ia等级A级T5组:iaⅡAT5。 采用一种以上的复合型式时,应先标出主体防爆型式,后标出其它防爆型式。如,Ⅱ类主体增安型并具有正压型部件T4组:ePⅡT40主体防爆型式一般是指电气设备外壳的防爆类型。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 1.目的和分类 1.1 合适的布线(包括线缆选择与布敷、屏蔽连接与工艺)可以有效地减少外部环境对信号的干扰以及各种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同时,也便于查找故障原因和维护工作,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1.2线缆大致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A类:敏感信号线缆B类:低压信号线缆D类:辅助电路配电电缆E类:主电路配电电缆1.3 A类指各种串行通信(如以太网、RS485等)电缆、数据传输总线、ATC天线和通信电缆,无线电、以及各类毫伏级(如热电偶、应变信号等)信号线。 1.4 B类指5V、±15V、±24V、0~10mA、4~20mA等低压信号线(如各种传感器信号、同步电压等)以及广播音频、对讲音频电缆。 1.5 D类指220/400V、连接各种辅助电机、辅助逆变器的电缆。 1.6 E类指额定电压3kV(最大3600V)以下,500V以上的电力电缆。 1.7 这4类信号中,就易被干扰而言,按A→E的顺序排列,A类线最易被干扰;就发射的电磁骚扰而言,按E→A的顺序排列,E类发射的骚扰最强。 2.线缆选择的基本原则 2.1 应选择阻燃、无卤(或低卤)、无毒的绝缘线缆,线缆应具备良好的拉伸强度、耐磨损性和柔软性,以适应振动冲击的环境。 2.2 根据信号的电压等级、额定电流、预期短路电流、频率、环境条件、电磁兼容性要求及预期寿命来选择电缆的型号和规格。线缆应符合TB/T 1484的要求。 2.3 配电电缆截面积按发热条件选择,负载电流必须小于允许载流量(安全载流量)。 2.4 电缆以线芯长期允许工作温度分成:A组(不超过100℃)和B组(不超过125℃)。 2.5 交流系统中,电缆的额定电压至少应等于系统的标称电压;直流系统中,该系统的标称电压应不大于该电缆额定电压的1.5倍。 2.6 [T]同轴电缆的抗干扰性能较好,传输距离长,可用作视频、射频信号的电缆。 2.7 铜母线一般应根据GB 5584.2及GB5585.2,选择采用TBY、TBR型扁铜线及TMY、TMR 型铜母线。 2.8 对于A类和B类应采用双绞屏蔽电缆,A类中的通信线必要时可采用光纤。 2.9 [T]配电电缆宜用屏蔽电缆,以防止对外部的辐射干扰。 3.布线的基本要求 3.1 电气设备的布线应符合设计规定的电路图及装置布线图要求。 4.电子装置的布线 4.1 布线原则 4.1.1机车电子装置内两接线端子间电线不允许剪接。 4.1.2导线穿过金属板(管)孔时,应在板(管)孔上装有绝缘护套(出线环或出线套)。 4.1.3导线弯曲时,过渡半径应为导线直径的3倍以上,导线束弯曲时也应符合该要求,并圆滑过渡。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要求规范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电气设备系统布线规范 1.目的和分类 合适的布线(包括线缆选择与布敷、屏蔽连接与工艺)可以有效地减少外部环境对信号的干扰以及各种线缆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同时,也便于查找故障原因和维护工作,提高产品的可用性。 线缆大致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A类:敏感信号线缆 B类:低压信号线缆 D类:辅助电路配电电缆 E类:主电路配电电缆 A类指各种串行通信(如以太网、RS485等)电缆、数据传输总线、ATC天线和通信电缆,无线电、以及各类毫伏级(如热电偶、应变信号等)信号线。 B类指5V、±15V、±24V、0~10mA、4~20mA等低压信号线(如各种传感器信号、同步电压等)以及广播音频、对讲音频电缆。 D类指220/400V、连接各种辅助电机、辅助逆变器的电缆。 E类指额定电压3kV(最大3600V)以下,500V以上的电力电缆。 这4类信号中,就易被干扰而言,按A→E的顺序排列,A类线最易被干扰;就发射的电磁骚扰而言,按E→A的顺序排列,E类发射的骚扰最强。 2.线缆选择的基本原则 应选择阻燃、无卤(或低卤)、无毒的绝缘线缆,线缆应具备良好的拉伸强度、耐磨损性和柔软性,以适应振动冲击的环境。 根据信号的电压等级、额定电流、预期短路电流、频率、环境条件、电磁兼容性要求及预期寿命来选择电缆的型号和规格。线缆应符合TB/T 1484的要求。 配电电缆截面积按发热条件选择,负载电流必须小于允许载流量(安全载流量)。 电缆以线芯长期允许工作温度分成:A组(不超过100℃)和B组(不超过125℃)。 交流系统中,电缆的额定电压至少应等于系统的标称电压;直流系统中,该系统的标称电压应不大于该电缆额定电压的倍。 [T]同轴电缆的抗干扰性能较好,传输距离长,可用作视频、射频信号的电缆。 铜母线一般应根据GB 及,选择采用TBY、TBR型扁铜线及TMY、TMR型铜母线。 对于A类和B类应采用双绞屏蔽电缆,A类中的通信线必要时可采用光纤。 [T]配电电缆宜用屏蔽电缆,以防止对外部的辐射干扰。 3.布线的基本要求 电气设备的布线应符合设计规定的电路图及装置布线图要求。 4.电子装置的布线 布线原则 机车电子装置内两接线端子间电线不允许剪接。 导线穿过金属板(管)孔时,应在板(管)孔上装有绝缘护套(出线环或出线套)。 导线弯曲时,过渡半径应为导线直径的3倍以上,导线束弯曲时也应符合该要求,并圆滑过

煤矿电气设备失爆判定标准

煤矿电气设备失爆判定标准 失爆:就是使用中的电气设备(五小电器、缆线)失去耐爆性能和不传爆性能 井下电气设备选型选用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444条要求,否则为失爆。 井下使用的防爆电气设备在入井前应由、考试合格的电气设备防爆检查员检查其防爆性能取得防爆合格证后方可入井,无防爆合格证的电气设备视为失爆。 一、设备外壳: 凡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判定为失爆。 (一)、外壳有裂纹、开焊、严重变形。严重变形是指长度超过50 mm,同时凹、凸深度超过5 mm者。 (二)、隔爆外壳有锈皮脱落、联锁装置不全、变形,起不到机械连锁作用的,防爆面锈蚀的。 (三)、隔爆观察窗的透明件松动、破裂或机械强度不符合规定的。 (四)、设备隔爆腔之间的隔爆结构被破坏,如隔爆型电动机内的隔爆绝缘座被去掉等情况。 (五)、改变隔爆外壳原设计安装尺寸,导致电气间隙或爬电距离不符合规定者。 (六)、用螺栓固定的隔爆面缺弹簧垫、螺栓或螺母;弹簧垫圈未压平或螺栓松动;螺栓或螺孔滑扣。螺栓螺母大小统一、规格

统一。 (七)、隔爆接合面的表面粗糙度不大于6.3(Ra 值);操作杆的表面粗糙度不大于3.2(Ra 值)。 (八)、隔爆面锈迹用棉纱擦后,留有锈蚀斑痕者为锈蚀,属于失爆。 (九)、结合面上的针孔,在一平方厘米的范围内不超过5个,且其直径不超过0.5mm,深度不超过1 mm的隔爆面不为失爆。(十)、对于机械伤痕深度、宽度均不超0.5mm ,其伤痕投影长度不超过相对容积结合面宽度50%,个别伤痕深度不超过1 mm,其伤痕距结合面最短无伤距离相加不大于相应容积规定的结合面宽度不算失爆,但其中有一项超过均为失爆。 (十一)、隔爆面上不允许有油漆和机械性杂物,否则为失爆(如无意造成的油漆痕迹不超过隔爆面宽度的1/8不在此限)。 (十二)、隔爆面应涂以适量的中性凡士林等合格的防锈油(如医用凡士林油)或磷化(磷化后也涂凡士林油),如无防锈油或磷化面脱落均为失爆。 (十三)、隔爆接合面紧固螺栓的螺母要上满扣,不满扣为失爆。紧固螺钉深入孔长度应不小于螺纹直径的尺寸(铸铁、铜、铝件等应不小于螺纹直径的1.5倍),如螺孔深度不够螺纹直径尺寸要求的,则螺钉必须拧满扣,否则为失爆。 (十四)、螺栓紧固后,螺栓螺纹应露出螺母(螺孔)1~3个螺距,不得在螺母下面加多余垫圈、平垫来减少螺栓的伸出长度。

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防爆原理

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防爆原理 (一)防爆原理 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防爆原理是:将电气设备的带电部件放在特制的外壳内,该外壳具有将壳内电气部件产生的火花和电弧与壳外爆炸性混合物隔离开的作用,并能承受进入壳内的爆炸性混合物被壳内电气设备的火花、电弧引爆时所产生的爆炸压力,而外壳不被破坏;同时能防止壳内爆炸生成物向壳外爆炸性混合物传爆,不会引起壳外爆炸性混合物燃烧和爆炸。这种特殊的外壳叫“隔爆外壳”。具有隔爆外壳的电气设备称为“隔爆型电气设备”。隔爆型电气设备具有良好的隔爆和耐爆性能,被广泛用于煤矿井下等爆炸性环境工作场所。隔爆性电气设备的标志为“d”。 隔爆型电气设备除电气部分外,主要结构包括隔爆外壳及一些附在壳上的零部件,如衬垫、透明件、电缆(电线)引入装置及接线盒等。 根据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防爆原理,我们知道隔爆外壳应具有耐爆和隔爆性能。所谓耐爆就是外壳能承受壳内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时所产生的爆炸压力,而本身不产生破坏和危险变形的能力。所谓隔爆性能就是外壳内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时喷出的火焰,不引起壳外可燃性混合物爆炸的性能。为

了实现隔爆外壳耐爆和隔爆性能,对隔爆外壳的形状、材质、容积、结构等均有特殊的要求。 (二)防爆措施 隔爆型电气设备主要在煤矿井下爆炸危险工作场所使用,其使用环境场地狭窄,搬运困难,并有岩石、煤块冒落、撞击的危险,其外壳不仅要具有耐爆性,还应具有足够机械强度,才能保证设备外壳在发生内部爆炸或受到外物撞击时,外壳不发生严重变形或损坏。为此,常在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工作的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隔爆外壳必须采用钢板或铸铁构成,但其他零部件或装配后冲击不到的或容积不超过2L的电气设备,可用HT25-47灰铸铁制成。对于I类非采掘工作面用隔爆外壳也可以用HT25-47灰铸铁制成。对于容积不大于2L的外壳,也可以采用工程塑料制成,这种材料具有易成型、易切削加工,比重轻、易于制造等优点,但使用这种材料作隔爆外壳时必须注意到塑料在高温下易发生分解和变形的性质。因此,在具有大量热源和能发生大电弧的电气设备上不宜使用塑料外壳。 隔爆外壳的几何形状是多样的,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在相同容积、不同形状的隔爆外壳中,非球形外壳中的爆炸压力比球形外壳中压力低,即球形外壳的爆炸压力最大,而长方体外壳爆炸压力最

电气设备的选择

第六章电气设备的选择 6.1 电气设备选择的一般原则 6.1.1 按正常工作条件选择电气设备 1)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 2)电气设备的额定电流 3)电气设备的型号 6.1.2 按短路情况进行校验 1)短路热稳定校验 I2t ima<=I2t t 2)短路动稳定校验 i sh<=i max I sh<=I max 3)开关设备断流能力校验 S OFF>=S KMAX I OFF>=I(3)K MAX 6.1.3常用电气设备的选择及校验项目 6.2高压开关设备的选择 高压断路器、负荷开关、隔离开关和熔断器的选择条件基本相同。除了按电压、电流、装置类型选择,校验热、动稳定性外,对高压断路器、负荷开关和熔断器还应校验其开断能力。 6.2.1 高压断路器的选择 1)断路器的种类和类型 少油断路器、真空断路器、SF6断路器。 2)开断电流能力 I OFF>=I11 S OFF>=S11 3)短路关合电流的选择 为了保证断路器在关合短路电流时的安全,断路器的额定关合电流需满足 i mc>=i sh 6.2.2 高压隔离开关的选择 高压隔离开关的选择和校验同高压断路器差不多。 例:试选择图书6.2.1所示变压器10.5KV侧高压断路器QF和高压隔离开关QS.已知图中K点短路时I11=4.8KA,继电保护动作时间为t ac=1s.拟采用快速开断的高压断路器,其固有分闸时间t tr=0.1秒,采用弹簧操作机构. 35/10.5KV 10.5KV母线 K

解:变压器计算电流按变压器的额定电流计算 8000 439.9 1.732*10.5 CA I A === 短路冲击电流的冲击值:11 2.55 2.55*4.812.24 sh i I KA === 短路容量 : 1187.92 K S S MVA == 短路电流假想时间:t imar=t ac+t tr=1+0.1=1.1s 根据上述计算参数结合具体的情况选择条件,初步选择ZN12-10I型630A 6.2.3 高压熔断器的选择 应根椐负荷的大小、重要程度、短路电流大小、使用环境及安装条件等综合考虑决定。 1)额定电压选择 2)熔断器熔体额定电流选择 熔断器额定电流应大于或等于熔体额定电流,即 I N?FU>=I N?FE 此外熔体额定电流应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A、正常工作时熔体不应该熔断,即要求熔体额定电流大于或等到于通过熔体的最大工作电流。 In?fu>=Iw?max B、电动机启动时,熔断器的熔体在尖峰电流I PK的作用下不应熔断。 I N?FE>=K?I PK 式中: K——计算糸数。当电动机的启动时间T ST小于3秒,K取0.25—0.4;当T ST 在3—8秒时,K取0.35—0.5;当T ST大于8秒或电动机为频繁启动,反接制动时,K 取0.5—0.6 对于单台电动机的启动,尖峰电流即为电动机的启动电流;多台电动机运行的线路,如果是同时启动,尖峰电流为所有电动机的启动电流之和,如果不同时启动,其尖峰电流为取超过工作电流最大一台的启动电流与其它(N-1)台计算电流之和. C、熔断器保护变压器时,熔体额定电流的选择.对于6—10KV的变压器,凡容

电气设备失爆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隔爆型电气设备失爆的原因、预防措施和检查 一、隔爆型电气设备 (一)、隔爆型电气设备失爆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 2.勤检查设备和线路 3.建立健全防爆管理措施 3.尽量买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4.加强员工防爆知识培训 1、电气设备维护和检修不当、防护层脱落,使得防爆面落上矿尘等杂物,紧固对口接合面会出现凹坑,有可能使隔爆接合面间隙增大。因此,维护人员在检修电气设备时,一定要注意防爆接合面,防止有煤尘、杂物等沾在上面。 2、井下发生局部冒顶砸伤隔爆型电气设备的外壳,移动和搬迁不当造成外壳变形及机械损伤都能使隔爆型电气设备失爆。为此,电气设备应安装在支护良好的地点,移动和搬迁设备时要小心轻放。 3、由于不熟悉设备的性能,在装卸过程中没有采用专用工具或误操作:如拆卸防爆电动机端盖时,为了省事而用器械敲打,可能将端盖打坏或产生不明显的裂纹,可能发生传爆的现象,拆卸时零部件没有打钢印标记,待装配时没有对号而误认为是可互换的,造成间隙过小,间隙过小对活动接合面可能造成摩擦现象,破坏隔爆面。所以,每个零部件一定要打钢印标记,装配时对号选配。 4、螺钉紧固的隔爆面,由于螺孔深度过浅或螺钉过长,而不能很好地紧固零件。为此,应检查螺孔是否有杂质,螺扣是否完好,装配前应进行检查和处理。 5、由于工作人员对防爆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对各种规程不能正确贯彻执行,以及对设备的隔爆要求马虎大意,均可能造成失爆。为此,应加强理论知识和规程的学习,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 (二)、隔爆型电气设备防爆接合面的防锈处理: ①、涂防锈油剂(204—1防锈油);②、涂磷化底漆;③、热磷处理;④、冷磷处理。 (三)、隔爆型电气设备的检查: 1、隔爆型电气设备必须经过考试合格的防爆电气设备检查员检查其安全性能,并取得合格证。 2、外壳完好无损伤、无裂痕和变形。 3、外壳的紧固件、密封件、接地元件齐全完好。 4、隔爆接合面的间隙、有效密度和表面粗糙度符合有关规定,螺纹隔爆结构的拧入深度和螺纹的扣数符合规定。 5、电缆接线盒和电缆引入装置完好,零部件齐全、无缺损,电缆连接牢固、可靠,一个电缆引入装置只连接一条电缆,密封圈外径与电缆引入装置内径之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密封圈外径不大于20mm时,其内径差不大于1.00mm; ②、密封圈外径大于20mm又不大于60mm时,其内径差不大于1.50mm; ③、密封圈外径大于60mm时,其内径差不大于2.00mm;密封圈内径与电缆公称外径之差不大于1.00mm;电缆与密封圈之间严禁包扎其他物体;不用的电缆引入装置用厚度不小于2.00mm钢板堵死。 6、接线盒内裸露导电芯线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符合规定,导电芯线无尾刺,接线方法正确,上紧接线螺母时不能压住绝缘材料,壳内部不得增加元部件。

矿用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隔爆性和耐爆性

矿用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隔爆性和耐爆性 摘要:矿用隔爆型电气设备主要应用于煤矿作业的特殊环境,其外壳必须具备隔爆性和耐爆性的特点,对于这类设备的失爆防治在矿井防爆检查工作中非常重要。本文基于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隔爆原理,对矿用隔爆型电气设备外壳隔爆、耐爆性能的实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对矿用隔爆型电气设备的设计及应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煤矿作业;隔爆型电气设备;隔爆性;耐爆性 受煤矿作业特殊环境的制约,对矿用电气设备的要求都比较高,由于在矿井气体中含有大量的瓦斯,一旦遇到电火花就可能引发瓦斯爆炸,再有就是采掘过程中产生的煤尘,遇到高于700℃以上的热源时也会发生爆炸,井下作业危险性较高,伴随着现代化矿井系统的建立,大量电气设备广泛应用于井下作业,矿用电气设备应达到能够在井下便于移动、安装简单且具备隔爆性和耐爆性的要求。 1.矿用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隔爆原理 在煤矿井下存在瓦斯、煤尘等爆炸危险的特殊环境下,电气设备应具备隔爆性和耐爆性的特点,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隔爆外壳采用的是间隙隔爆机理,即内部爆炸火焰在通过接合间隙向外传播时,外壳会起到吸热灭火以及冷却的作用,降低温度使火焰熄灭,从而有效避免传爆,同时外壳还要具备一定的强度,壳内爆炸产生的高温和压力不至于对外壳造成损伤或变形,大量实践证实,外壳间隙能够起到良好的隔爆作用[1]。 以矿用隔爆型LED巷道灯为例,该设备是按照国际《GB3836.1.1.3-2010爆炸性环境电气设备》中相关要求设计制造,隔爆外壳采用的是间隙隔爆机理,具备免维护、低能耗、抗震动、耐高温、防爆等特点,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矿用防爆灯具,适用于煤矿井下有瓦斯、煤尘、潮湿等危险环境中。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隔爆外壳对形状、材质、结构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决定其性能的参数主要有隔爆接合面的有效长度、加工粗糙度以及接合面之间间隙的大小,为保证外壳的耐爆性能加强筋的增设尤为关键[2]。 2.矿用隔爆型电气设备外壳隔爆、耐爆性能的实现 矿用隔爆型电气设备外壳主要由接线腔、主腔和托翘构成,三部分在独立的同时有存在关联,其目的在于能够在煤矿井下特殊环境下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和可靠,且便于使用。 2.1隔爆接合面的结构、长度、粗糙度及间隙 2.1.1隔爆接合面的结构

防爆电气设备的标识含义

防爆电气设备的标识含义 防爆电气设备按GB 3836标准要求,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标志内容包括: 防爆型式+设备类别+(气体组别)+温度组别 1. 防爆型式 根据所采取的防爆措施,可把防爆电气设备分为隔爆型、增安型、本质安全型、正压型、油浸型、充砂型、浇封型、n 型、特殊型、粉尘防爆型等。它们的标识如表1所示。 表1 防爆基本类型 防爆型式防爆型式标志防爆型式防爆型式标志 隔爆型 Ex d 充砂型 Ex q 增安型 Ex e 浇封型 Ex m 正压型 Ex p n型Ex n 本安型 Ex ia 粉尘防爆型DIP A 本安型 Ex ib 粉尘防爆型DIP B 油浸型 Ex o 特殊性 Ex s 2. 设备类别: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分为: I类:煤矿井下用电气设备。 II类:除煤矿外的其他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II类隔爆型“d”和本质安全型“i”电气设备又分为IIA、IIB、和IIC类。 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分为: A型尘密设备;B型尘密设备;?A型防尘设备;B型防尘设备。 3. 气体组别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传爆能力,标志着其爆炸危险程度的高低,爆炸性混合物的传爆能

力越大,其危险性越高。爆炸性混合物的传爆能力可用最大试验安全间隙表示。同时,爆炸性气体、液体蒸气、薄雾被点燃的难易程度也标志着其爆炸危险程度的高低,它用最小点燃电流比表示。II类隔爆型电气设备或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按其适用于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或最小点燃电流比,进一步分为IIA、IIB和IIC类。如表2所示。 表2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组别与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或最小点燃电流比之间的关系 气体组别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 (mm) 最小点燃电流比?MICR IIA MESG≥0.9 MICR>0.8 IIB 0.9>MESG>0.5 0.8≥MICR≥0.45 IIC 0.5≥MESG 0.45>MICR 4. 温度组别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引燃温度是能被点燃的温度极限值。 电气设备按其最高表面温度分为T1~T6组,使得对应的T1~T6组的电气设备的最高表面温度不能超过对应的温度组别的允许值。温度组别、设备表面温度和可燃性气体或蒸气的引燃温度之间的关系如表3所示。 表3 温度组别、设备表面温度和可燃性气体或蒸气的引燃温度之间的关系? 温度级别IEC/EN /GB 3836 设备的最高表面温度T[℃]可燃性物质的点燃温度[℃]T1 450 T>450 T2 300 450≥T>300 T3 200 300≥T>200 T4 135 200≥T>135 T5 100 135≥T>100 T6 85 100≥T>85

(建筑电气工程)关于隔爆型电气设备的电缆引入方式精编

(建筑电气工程)关于隔爆型电气设备的电缆引入方 式

关于隔爆型电气设备的电缆引入方式 [摘要)合理地选择隔爆型电气设备的电缆引入装置,对于保证隔爆型电气设备整体防爆安全十分重要。本文从安全技术和标准规定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且提出正确选择电缆引入方式的建议,对防爆电气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和选用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隔爆型电气设备;电缆引入方式;密封圈 1引言 新的国家标准GB3836.2—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隔爆型“d”》批准发布后,某些制造厂生产的工厂用隔爆型开关箱等产品将压紧弹性密封圈式电缆引入装置直接引入开关箱的隔爆外壳,于是,对于正常运行时产生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的隔爆型电气设备采用直接引入方式是否能保证防爆安全,出现了不同的见法。本文从安全技术和标准规定方面对隔爆型电气设备的电缆引入方式进行分析,且提出个人壹些见解。 2我国隔爆型产品习惯采用的电缆引入方式 我国国家标准GBl336--77《防爆电气设备制造检验规程》规定,隔爆型电气设备上的接线盒须制成独立的隔爆空腔,但对于正常运行时不产生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其额定容量不大于250W、电流不大于5A的电气设备除外。GB3836.2--83《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隔爆型电气设备“d,,》中规定,隔爆型电气设备能够采取直接引入方式的条件是:“Q)正常运行时不产生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b)I类电气设备功率不大于250W、且电流不大于5A;

Ⅱ类电气设备功率不大于lkW"。因此,我国直至目前大量生产的隔爆型电动机和开关等大功率电气设备或正常工作时产生火花、电弧或高温的电气设备都设有单独的接线盒空腔,即采用所谓的间接电缆引入方式。早期的接线盒都是隔爆型的,近期也有些隔爆型产品采用增安型接线盒。隔爆型主体空腔和接线盒空腔是隔开的,俩者之间通过隔爆型的绝缘套管进行电气连接,接线盒中仅仅有接线端子供和外部引入的电缆接线,电缆引入装置多采用橡胶密封圈进行密封,也有少量的电缆引入装置采用填料(灌胶)密封。 3间接电缆引入方式防爆安全性能比较高 隔爆型产品是通过隔爆外壳实现防爆安全的,隔爆外壳大多采用金属材料或高强度塑料等材料制造,壳体的机械强度满足设备内部发生爆炸时产生的爆炸压力;壳体结构缝隙作为隔爆间隙其尺寸和加工表面精度满足防爆标准的要求。制造厂在产品出厂前,对前述规定逐件、逐台进行了检查或试验,产品的制造质量比较稳定,能够保证其防爆安全性。可是,如果将电缆引入装置直接装在隔爆型主空腔上,即采用电缆直接引入方式,则整台设备的防爆安全性将受到不利影响。因为防爆电气设备的电缆引入装置的防爆安全性,不仅和制造厂的制造质量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和安装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以及橡胶密封圈的质量(耐老化性能)有关。如果安装电缆时橡胶密封圈的内直径和电缆的外直径配合间隙太大,或者电缆引入装置的压紧螺母或压盘未将橡胶密封圈压紧,或者因橡胶密封圈老化失效,则整个隔爆产品就失去防爆性能。如果产品是采用间接引入方式,可能产生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的部件被封闭在主体隔爆腔内,电缆引入装置的安装质量对隔爆型主空腔的隔爆性能没有直接影响。当然,在间接引入的情况下,电缆引入装置的施工质量对接线盒空腔的防爆安全也产生不利影响,但由于接线盒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