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马能谱与相对论验证

伽马能谱与相对论验证
伽马能谱与相对论验证

伽马能谱与相对论验证

【摘要】

本实验先通过γ能谱对多道分析仪进行定标,再通过测量β-粒子动量的磁谱仪和测量β-粒子动能的能谱仪,记录多道分析仪所在峰值道数和探测器与源之间间距2R ,根据公式p=eBR 得到粒子动量。再根据公式

2042

0220c m c m p c E E E k -+=-=得到粒子动能。画出动量-动能关系图,并与

相对论理论值和经典理论值进行比对,对相对论进行验证。 【关键词】

β-粒子 多道分析仪 磁谱仪 能谱仪 相对论 【引言】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揭示了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规律,创立了全新的时空观,给出了质量对速度的依赖关系,能量与质量的普遍联系等一系列重要结果。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同时测量速度接近光速的β-粒子的动量和动能,证明牛顿力学只适合于低速运动物体,当物体的运动接近光速时,必须使用相对论力学,同时学习带电粒子特别是β-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学习β磁谱仪和β闪烁仪的测量原理和使用以及其他核物理的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 一、γ闪烁能谱

1、γ光子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通过核衰变或核反应形成的原子核,往往处于不稳定的高激发态。处于高激发态能级上的原子核E2,在不改变原子核组成的情况下,跌回到较

低的激发态E1,原子核发出γ涉嫌或内转换电子。因此γ射线的能量为 E γ=E2-E1。放射性原子核放出的γ射线的能量通常在几千电子伏与几兆电子伏之间。γ射线由不在店的γ光子组成,静止质量为零。γ光子和物质相互作用主要有三种效应: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 (1)光电效应

入射的γ光子把全部能量转移给原子中的束缚电子,而把束缚电子打

出来形成光电子,这就是光电效应

K i

E E E γ=- (1)

γ射线产生光电效应的几率随着物质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γ射线能量

增大而减小 (2)康普顿效应

入射的γ光子与院子的外层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电

子,使它脱离院子成为反冲粒子,同时γ光子被散射,这种过程称为康普顿散射效应

'1(1cos )E E γ

γαθ=

+- (2-1)

2e E m c γ

α=

(2-2)

'

C E E E γγ=- (2-3)

(3)电子对效应

当γ光子的能量超过电子静止质量的两倍2

2e m c 即1.022MeV ,γ光子可能

转化为正负电子对,正电子的寿命很短。产生正负电子对的几率随入射的γ射线的能量增大而增大,当

1.5E MeV

γ≤时,在NaI 闪烁晶体中产生正负电子

对的几率很小,可以略去

2、γ能谱图 (1)全能峰

一般是由光电效应和累积效应产生的,累积效应是指γ射线经康普顿散射后的γ光子再在闪烁体内产生光电效应。在这两种过程中γ光子在闪烁晶体内失去全部能量,形成全能峰的能量对应γ光子的能量 (2)康普顿平台

康普顿散射中的散射光子逃逸到闪烁晶体中,γ光子在探测器内损失的能量是它交给反冲电子的能量,呈平台状 (3)反散射峰

γ光子散射后再进入闪烁晶体,产生光电效应形成的 二、β-粒子验证相对论动量-能量关系 1、牛顿力学动量与动能间关系 质量m0为一常量,以速度v 运动

动量

0p m v = (3-1)

动能 2

01

2K E m v = (3-2)

2、狭义相对论中动量与动能关系

在洛伦兹变换下,静止质量为m 0,相对论性质量为m ,速度为v 的物体,狭义相对论定义的动量p 为:

动量

p m v mv

=

-=012

β

(4-1) m m v c

=-=012/,/ββ

狭义相对论中,质能关系式E mc =2

是质点运动时遇有的总能量,当物体静止时v=0,物体的能量为E 0=m 0c 2称为静止能量;两者之差为物体的动能E k ,即

动能

E mc m c m c k =-=--2222

00111(

)

β

(4-2)

而动能与动量的关系为:

E E E c p m c m c k =-=+-02242020 (4-3)

这就是我们要验证的狭义相对论的动量与动能的关系。 高速电子的m 0c 2=0.511MeV 。可化为:

E p c m c p c k ==?122051122

2220. (4-4)

图1经典/相对论情况下动量与能量的理想化关系

3、β能谱及其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β能谱是连续谱,具有固定的上限能量和固定的峰值。β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有电离损失、轫致损失、弹性碰撞等。由于电子的静止质量很小,其速度可以很大,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实验验证效果。 4、β-射线动量与动能的测量 (1)β粒子动量的测量

放射性核素β衰变时,在释放高速运动电子的同时,还释放出中子,两者分配能量的结果,使β粒具有连续的能量分布,因此也就对着各种可能的动量分布。实验中采用磁谱仪来测量β粒子的动量。磁谱仪内的β粒子在磁场中受洛仑兹力用,其运动方程为

(5-1)

其中p 为β粒子动量,e 为电子电荷,v 为β粒子的运动速度,B 为均匀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由于洛仑兹力始终垂直于β粒子的运动方向,所以β粒子的运动速率不发生改变,那么质量

也就保持恒定,解此运动方程可得

p = eBR (5-2)

此处 R 为β粒子运动轨道的曲率半径。

装置中,如果磁感应强度 B已知,我们只须左右移动探测器的位置,通过测量探测器与β放射源的间距2R,由公式就可得到β粒子的动量

(2) β粒子动能的测量

本实验通过NaI(T1)闪烁探测器与微机多道组成的能谱仪测得。β与NaI (T1)晶体相互作用,使晶体被激发,当晶体退激是会产生大量荧光光子,荧光光子被光电倍增管接受,并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因此光电倍增管输出的脉冲幅度与入射粒子的能量成正比。将光电倍增管输出的电压脉冲送入微机多道。它的道数n与输入脉冲的幅度V成正比,而脉冲幅度V又与入射粒子的动能成正比,故β粒子的动能与多道分析器的道数n成正比。

这样就可以得出E与n的定量关系

E=a+bn (6)

在实验中用60Co射线的0.662MeV的光电峰以及0.184MeV的反散射峰,137Cs射线的1.173MeV和1.332MeV的光电峰以及0.211MeV的反散射峰来标定比例系数b和零道所对应的能量a

【实验仪器】

实验装置主要由测量β-粒子动能的磁谱仪,测量β-粒子动能的能谱仪和放射源组成。磁谱仪包括均匀磁场、真空盒及真空系统。能谱仪包括测探器、高压电源、低压电源、线性放大器及微机多道仪

当β-粒子在能谱仪穿过Al窗后,能量Ei会有损失变为E0,必须修正【实验内容】

1、检查仪器线路连接是否正确,然后开启高压电源,开始工作

2、打开60Coγ定标源的盖子,移动闪烁探测器使其狭缝对准60Co源的出射孔并开始记数测量

3、调整加到闪烁探测器上的高压和放大数值,使测得的60Co的1.33MeV峰位道数300左右,稳定10~20分钟

4、正式开始对NaI(Tl)闪烁探测器进行能量定标,首先测量60Co的γ能谱,等1.33MeV光电峰的峰顶记数达到1000以上后(尽量减少统计涨落带来的误差),对能谱进行数据分析,记录下1.17和1.33MeV两个光电峰在多道能谱分析器上对应的道数

5、移开探测器,关上60Coγ定标源的盖子,然后打开137Csγ定标源的盖子并移动闪烁探测器使其狭缝对准137Cs源的出射孔并开始记数测量,等0.661MeV 光电峰的峰顶记数达到1000后对能谱进行数据分析,记录下0.184MeV反散射峰和0.661 MeV光电峰在多道能谱分析器上对应的道数

6、关上137Csγ定标源,盖上有机玻璃罩,打开β源的盖子开始测量快速电子的动量和动能

7、选定探测器位置后开始逐个测量单能电子能峰,记下峰位道数CH和相应的位置坐标X

【数据处理】

1、确定a和b

图2 能量-道址关系图

2、根据仪器的能量刻度式及实验测得的不同半径的β-粒子的能量E ,并计

算相应的动量。磁感应强度为B=0.074T ,光速为8

2.99710/C m s =?

粒子穿过Al 窗后将损失部分能量,必须进行修正,根据线性内插法进行拟合

图3 穿过Al 窗前后能量变化关系

通过上图可知Ei 与E0之间的关系:

2

000.02310.93660.1228i

E E E =++ (7)

【误差分析】

1、我们可以看到能量修正后,实验值与理论值有交叉,而根据理论推断,实验

值应该小于理论值。误差的来源应该是能量修正时采用二次项拟合法不能够完全真正表示能量变化,造成误差

2、在测定β-能谱的峰位时,由于由于道址间最小间隔为1,不能找到准确的

峰值点,造成误差

3、本实验在空气中进行的,由于高速粒子在空气中会将空气电离,减小粒子的

平均自由程,造成误差

【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测定β-的动量-动能关系验证了狭义相对论的动量和动能关系,当物体的速度较大接近光速时,能量和动量成线性关系,牛顿经典力学不再适用,而必须应用相对论力学来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熊俊. 近代物理实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郭慧民、周会. β粒子验证相对论动量-能量关系实验中的一些问题. 北

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2年2月第一期

自然电位附自然伽马

自然电位测井方法原理 在早期的电阻率测井中发现:在供电电极不供电时,测量电 极M在井内移动,仍可在井内测量到有关电位的变化。这个电位 是自然产生的,故称为自然电位。使用图1所示电路,沿井提升 M电极,地面仪器即可同时测出一条自然电位变化曲线。 自然电位曲线变化与岩性有密切关系,能以明显的异常显示 出渗透性地层,这对于确定砂岩储集层具有重要意义。自然电位 测井方法简单,实用价值高,是划分岩性和研究储集层性质的基 本方法之一。 图 1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 一、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 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对于油井,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地层水的含盐量(矿化度)与泥浆的含盐量不同,地层压力和泥浆柱压力不同,在井壁附近产生了自然电动势,形成了自然电场。 1.扩散电动势(Ed)的产生 如图2所示,在一个玻璃容器中,用一个渗透性的半透膜将 其分隔开,两边分别装上浓度为Cl和C2(C1>C2)的NaCl溶液, 并且在两边分别放人一只电极,此时表头指针发生偏转。此现象 可解释为:两种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接触时,存在着使浓度达 到平衡的自然趋势,即高浓度溶液中的离子受渗透压的作用要穿 过渗透性隔膜迁移到低浓度溶液中去,这一现象称为离子扩散。 在扩散过程中,由于Cl-的迁移率大于Na+的迁移率,扩散 结果使低浓度溶液中的Cl-相对增多,形成负电荷聚集,高浓度溶 图2扩散电动势产生示意图液中Na+相对增多,形成正电荷聚集。这就在两种不同浓度的溶 液间产生了电动势,所以可测到电位差。离子在继续扩散,高浓度溶液中的Cl-,由于受高浓度溶液中正电荷的吸引和低浓度溶液中负电荷的排斥,其迁移速度减慢;而高浓度溶液中的Na+,由于受高浓度溶液中正电荷的排斥和低浓度溶液中负电荷的吸引,其迁移速度加快,这使得电荷聚集速度减慢。当接触面附近的电荷聚集使正、负离子的迁移速度相等时,电荷聚集就停止了,但离子还在继续扩散,溶液达到了动平衡,此时电动势将保持一定值:这个电动势是由离子扩散作用产生的,故称为扩散电位(Ed),也称扩散电动势,可用下式表示: mv g/L。 与上述实验现象一样,井内自然电位的产生也是两种不同浓度 的溶液相接触的产物。在纯砂岩井段所测量的自然电位即是扩散电 动势造成的,这是由于浓度为Cw的地层水和浓度为Cmf的泥浆滤 液在井壁附近接触产生扩散现象的结果。通常,Cw>Cmf,所以一般 扩散结果是地层水内富集正电荷,泥浆滤液中富集负电荷,如图3

相对论的验证

用-β粒子验证相对论动量—能量关系 学号:0810130956 姓名:刘荣沛 实验日期:2010.9.14 指导老师:王引书 摘 要 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测算9038Sr -9039Y 源衰变产生的β-粒子的动能和动量来比较经典理论和相对论的异同,从而验证相对论的正确性。β-粒子的能量我们利用能谱仪及多道分析器进行测定,在测定之前还需要利用137Cs 和60Co 对多道分析器进行定标,确定粒子能量和微机多道数之间的关系(E a bn =+),从而可以算出不同道数的对应β-粒子的能量。β-粒子的动量我们通过磁谱仪测出。 关键词 β-粒子 相对论 能量 动量 一、引言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揭示了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规律,创立了全新的时空观,给出了质量对速度的依赖关系、能量与质量的普遍联系等一系列重要结果。狭义相对论已应用于近代物理各个领域,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更是离不开狭义相对论。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同时测量速度接近光速的β-粒子的动量和动能,证明牛顿力学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物体,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必须使用相对论力学,同时学习带电粒子特别是β-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学习β磁谱仪和β闪烁谱仪的测量原理和使用以及其他核物理的试验方法和技术。 二、原理 1、牛顿力学动量与动能之间的关系 牛顿的经典力学总结了低速物体的运动规律,也反映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观察同一物体的一切运动学量(坐标、速度)都可以用伽利略变换而相互联系,而在任何惯性参照系中其动力学量(加速度、质量)都相同,一切力学规律(牛顿定律、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在所有的惯性系中都相同。这就是伽利略力学相对性原理:一切力学规律在伽利略变换下是不变的。 在牛顿力学中,任何物体的质量0m 都是一个常量。当其以速度v 运动时,其动量和动能的值p 和k E 分别用下列两式表示 0p m v = (1) 201 2 k E m v = (2) 所以动量和动能的关系为

15[1].4_广义相对论简介_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4)2

15.4 广义相对论简介学案 ★知识目标 1.了解广义相对性原理和等效原理。 2.了解广义相对论的几个结论。 ★教学重点 广义相对性原理和等效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广义相对论的几个结论。 ★知识梳理 一、超越狭义相对论的思考 爱因斯坦思考狭义相对论无法解决的两个问题: 1、引力问题,万有引力定律不满足洛伦兹变换,无法纳入狭义相对论的理论框架; 2、非惯性系问题,狭义相对论只适用于惯性系。它们是促成广义相对论的前提。 二、广义相对性原理和等效原理 把相对性原理从“任何惯性系平权”推广到“包括非惯性系在内的任意参考系(即包括惯性系和非惯性系)平权”。 三、广义相对论几个结论以及相关实验验证 1、光线经过强引力场中发生弯曲 2、引力红移 3、水星轨道近日点的进动 四、关于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宇宙学:多方分析表明,我们的宇宙是在约200亿年以前从一个尺度很小的状态发展演化而来的。 ★随堂检测 1. 和问题难以用狭义相对论解决,催促了广义相对论的诞 生。 2.广义相对论认为,在任何参考系中,物理规律都是_____________。 3.等效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一个均匀的_____________场与一个做__________________运动的参考系是等价的。 4.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____________的存在使得空间不同位置的____________出现差别,物质的____________使光线弯曲。 5.下列属于广义相对论结论的是 ( ) A.尺缩效应 B.时间变慢

C.光线在引力场中弯曲 D.物体运动时的质量比静止时大大 6、简答:从广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出发,可以直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请大家阅读教材,说明得到了哪些结论这些解论的实验验证是什么? 7、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宇宙发展演化的过程。 参考答案:1、引力问题,非惯性系问题 2、相同的 3、引力,匀加速 4、引力场,时间进程,引力 5、C 6、1:第一个结论,物质的引力使光线弯曲。20世纪初,人们观测到了太阳引力场引起的光线弯曲。观测到了太阳后面的恒星。 2:第二个结论,引力场的存在使得空间不同位置的时间进程出现差别。例如在强引力的星球附近,时间进程会变慢。天文观测到了引力红移现象,验证了这一结论的成立。 7、略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曲线在地质上的解释与应用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曲线在地质上的解释与 应用 / 汐钎 一 第16卷第1期地学工程进展V o1.16No.1 1999年6月ADV ANCEINEARTHSCIENCEENGINEERINGJun?,1999 擅■通过实倒舟绍了放射性元素铀,钍,钾的地球化学特性和自然佃马能谱曲线在地质上的解释与应用.提出6种有关解释应用的意见.1)商钾多为伊利石桔土岩和钾长 石砂岩,商蚀多由有机质造成.而商牡尉为^山岩有关堆层.2)平曩用钍,钾曲线可以计算 地层据质古量.3)铀异常曲线可以指示地层中流体运动.4)寻拽放射性矿层与异常带. s)研究生油岩.6)进行堆层对比. 关■栩地球化学特性f自然伽马瞎谱曲线}铀,钍,钾异常f解释应用 数控测井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测井项目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已在世界各地的深井~超深井中 得到广泛采纳和使用,它可在裸眼井和套管井中进行测量,并提供自然伽马射线总计数钾 (),铀(x10)和钍(×10)测量的连续记录.70年代中期,自然伽马能谱铡井首先用于英国北海地区,当时主要为了确定云母和计算粘土含量,作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测井方法已广泛用 于碳酸盐岩和砂泥岩地层,它不仅有助于评价地层泥质含量,岩性变化.而且可用于操测放射 性矿物,进行地层对比,研究沉积环境.同时还可做为研究生油层的重要资料.

1放射性元素铀,钍,钾的地球化学特性 在自然界中铀有三种同位素(u,U",U),且都具有放射性,铀在地壳中的浓度大约 为3×10~,也是来源于硅酸火戚岩,而且主要戚分为放射性矿物.在自然界中铀以+4和+6 两种离子价的状态而存在.四价铀盐通常不溶解但易变戚六价铀.六价铀盐不仅存在于溶液 中,而且易氧化形戚uO,其氧化物极易溶解且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常和有机物碳酸盐岩结合 在一起. 钍同位素Th"是自然界中一种稳定的元素,其他只作为铀系的一部分,很不稳定如Th 和Th,钍在地壳的平均浓度为12×10~.钍来源于硅酸火戚岩以+4价形式存在,形成化舍 物Th(OH),在自然界中由于物理风化作用容易水解.故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由于Th"有较 大的离子半径且易被牯土矿物所吸附.除蒙脱石钍含量较低外,绝大部分粘土矿物都有较恒定 收稿日期l1999-O4-l2 作者筒舟橱蕾忙,男-53岁t工程柙,现在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华北石油局三瞢录井坫工作 用 应 癣 ^^日¨上 质墼地 缀一 曲塑炳舢 I油澳盯 谱醋

伽马能谱与相对论验证

伽马能谱与相对论验证 【摘要】 本实验先通过γ能谱对多道分析仪进行定标,再通过测量β-粒子动量的磁谱仪和测量β-粒子动能的能谱仪,记录多道分析仪所在峰值道数和探测器与源之间间距2R ,根据公式p=eBR 得到粒子动量。再根据公式 2042 0220c m c m p c E E E k -+=-=得到粒子动能。画出动量-动能关系图,并与 相对论理论值和经典理论值进行比对,对相对论进行验证。 【关键词】 β-粒子 多道分析仪 磁谱仪 能谱仪 相对论 【引言】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揭示了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规律,创立了全新的时空观,给出了质量对速度的依赖关系,能量与质量的普遍联系等一系列重要结果。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同时测量速度接近光速的β-粒子的动量和动能,证明牛顿力学只适合于低速运动物体,当物体的运动接近光速时,必须使用相对论力学,同时学习带电粒子特别是β-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学习β磁谱仪和β闪烁仪的测量原理和使用以及其他核物理的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 一、γ闪烁能谱 1、γ光子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通过核衰变或核反应形成的原子核,往往处于不稳定的高激发态。处于高激发态能级上的原子核E2,在不改变原子核组成的情况下,跌回到较 低的激发态E1,原子核发出γ涉嫌或内转换电子。因此γ射线的能量为 E γ=E2-E1。放射性原子核放出的γ射线的能量通常在几千电子伏与几兆电子伏之间。γ射线由不在店的γ光子组成,静止质量为零。γ光子和物质相互作用主要有三种效应: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 (1)光电效应 入射的γ光子把全部能量转移给原子中的束缚电子,而把束缚电子打 出来形成光电子,这就是光电效应 K i E E E γ=- (1) γ射线产生光电效应的几率随着物质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γ射线能量 增大而减小 (2)康普顿效应 入射的γ光子与院子的外层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电 子,使它脱离院子成为反冲粒子,同时γ光子被散射,这种过程称为康普顿散射效应 '1(1cos )E E γ γαθ= +- (2-1)

验证快速电子的动量与动能的相对论关系实验报告

验证快速电子的动量与动能的相对论关系 实验报告 摘要: 实验是验证快速电子的动量与动能的相对论关系,本实验是通过对快速电子的动量值及动能的同时测定来验证动量和动能之间的相对论关系;同时了解β磁谱仪测量原理、闪烁记数器的使用方法及一些实验数据处理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过程完成实验内容,得到实验结果,获得实验体会。 关键字: 动量动能相对论β磁谱仪闪烁探测器定标 引言: 动量和能量是描述物体或粒子运动状态的两个特征参量,在低速运动时,它们之间的关系服从经典力学,但运动速度很高时,却是服从相对论力学。相对论力学理论是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建立的。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相继进行了一些新的实验,如著名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运动电荷辐射实验、光行差实验等,这些实验的结果不能完全被经典力学和伽利略变换所解释,为解决这一矛盾,爱因斯坦于1905年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基于相对论的原理,可以解释所有这些实验结果,同时对低速运动的物体,相对论力学能过渡到经典力学。原子核发生β衰变时,放出高速运动的电子,其运动规律应服从相对论力学。通过测量电子的动能与动量,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达到加深理相对论理论的目的。 正文: 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首次提出了崭新的时间空间理论——狭义相对论。其在1915年左右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给出了广义相对论最初的形式。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们共同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相对论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时空”等全新的概念。不过近年来,人们对于物理理论的分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以其理论是否是决定论的来划分经典与非经典的物理学,即“非古典的=量子的”。在这个意义下,相对论仍然是一种经典的理论。 本实验通过对快速电子的动量值及动能的同时测定,验证其动能与动量的关系,同时了解半圆聚焦β磁谱仪的工作原理。

相对论验证实验中的结果解释和能谱图分析

相对论验证实验中的结果解释和能谱图分析 摘要:文章首先通过简单介绍作者在相对论验证实验中得到的结果,针对实验计算机一步给出的数据结果和图形结果进行解释,然后针对β- 粒子能谱图的两个峰值的数据进行峰值来源的分析,最后针对峰值随探测器位置变化的现象进行浅析,得出分析结论。 关键词:相对论验证实验,结果解释,能谱图变化分析 正文: 实验原理介绍: 电荷为e,速度为v的电子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磁场中运动时,运动方程为: B V e dt V m d r r r ×?=)( ……(1) 电子在垂直于均匀磁场的平面中运动时,上式化为: mV 2/R=eVB → P=mV=eBR ……(2) P 为电子动量,R 为电子运动轨道的曲率半径。基于(2)式P 和BR 的关系,在磁谱仪中常以BR 值表示电子的动量,对应不同的B 值和R 值可以对应不同的电子动量,可见β磁谱仪是一个可进行动量分析的仪器。 实验的基本思想是以高速电子即β-粒子作为实验对象,验证其动能与动量符合相对论关系式, 从而验证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基本理论及其推论的正确性。 经典力学中的动能与动量的关系式为E k =p 2c 2/2m 0c 2 ……(3),而在相对论下推得的动能与动量的关系式为E k =E - E 0=(P 2c 2 + m 02c 4)1/2 - m 0c 2 ……(4)。只需通过实验测出高速电子的动量与动能,并依此作出E k -Pc 图,将其与经典力学下的E k -Pc 图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实验的结论 。 实验装置: (1)真空、非真空半圆聚焦B磁谱仪; (2) β放射源90Sr—90Y (强度≈ 1毫居里) , 定 标用γ放射源137Cs和60Co (强度≈ 2微居 里) ; (3) 200um Al窗NaI(Tl)闪烁探头; (4) 数据处理计算软件,计算机; (5) 高压电源、放大器、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 实验结果: (1) 能量定标: 表一 能量定标数据 E/MeV 0.184 0.662 1.17 1.33 CH 87 314 557 630

几个狭义相对论验证试验的重新分析

几个狭义相对论验证实验的重新分析 尽管相对论解释了许多实验,但是否揭示了导致实验的本质原因,需要继续研究.1971年美国科学家在地面将精度为0.000000001秒的铯原子钟对准,把其中4台原子钟放到喷气式飞机上绕地球一圈,然后返回地球与地面上静止的原子钟比较,结果是绕了地球一圈的这4个原子钟比地面上的慢了59毫微秒(0.000000059秒),与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结果误差为10%.后来将这个实验的喷气式飞机换成宇宙飞船,实验数据更接近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结果.物理学家曾经利用原子钟高速运动时钟减缓寿命的延长,说明狭义相对论的正确,笔者认为这是不妥的.因为原子钟在高速运动过程中,地面上的时钟相对于它也在高速运动,为什么地面上的时钟不减缓呢?因为原子钟在实验中有一定的飞行高度,在飞行过程中实际是变速运动,加速运动的物体可以产生引力场,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场中时间延缓,所以对此应当重新分析.引力场强度不变,时钟的快慢不变,强度变大,时钟延缓,反之时钟加速.1971年,为了验证相对论的时间变化,美国进行了原子钟环球飞行实验,其结果是:时钟向东飞行时慢了59×10-9,往西飞行时快了273×10-9 .广义相对论的计算值与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偏差(尤其钟快现象).总之,在实验中的三组原子钟相互看来,实验中既有“动钟变慢”现象,也有“动钟变快”现象. 一般认为,来自外层空间的宇宙线轰击地球大气,产生了大量的μ介子,这些μ子具有很宽的能量范围,飞行速度有大有小,高能量的μ子速度非常接近光速c ,可大于0.9954c.μ子寿命很短暂,产生后会很快衰变掉,各个μ子的实际寿命有长有短,但是当我们统计群体μ子的平均寿命时发现,其平均寿命是恒定的.一群μ子衰变掉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常被用作寿命的标志,大量的实验统计出静止μ子的半衰期T = 1.53×10-6秒,恒定不变.在μ子和介子实验中,μ子和介子作有加速的圆周运动,实验证实作这样运动的μ子和介子的平均寿命大于静止μ子和介子的平均寿命.因为1963年的一次实验中,人们在高1910米的山顶上,测量铅直向下的速度在0.9950C ~0.9954C 之间的 μ- 子数目,每小时平均有563 ± 10个;然后在离海平面3米高的地方测量相同速度的 μ- 子数目,平均每小时408 ± 9个. μ- 子从山顶运动到海平面所需时间应为:()()s s m m 68 106.41030.995231910t -?=??-=. 这是静止 μ- 子半衰期()21T 的4倍多,如果高速运动的 μ- 子半衰期和静止时相等的话,人们预期在飞行经过1907米距离后,在海平面附近的 μ- 子数应不到 352 5634≈个.而当时实际测量却有408个,这清楚地表明,运动着

验证相对论关系实验报告

验证相对论关系实验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验证快速电子的动量与动能的相对论关系实验报告 摘要:实验利用β磁谱仪和NaI(Tl)单晶γ闪烁谱仪,通过对快速电子的动量值及动能的同时测定来验证动量和动能之间的相对论关系。同时介绍了β磁谱仪测量原理、NaI(Tl)单晶γ闪烁谱仪的使用方法及一些实验数据处理的思想方法。 关键词:电子的动量电子的动能相对论效应β磁谱仪闪烁记数器。 引言: 经典力学总结了低速的宏观的物理运动规律,它反映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却在高速微观的物理现象分析上遇见了极大的困难。随着20世纪初经典物理理论在电磁学和光学等领域的运用受阻,基于实验事实,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给出了科学而系统的时空观和物质观。为了验证相对论下的动量和动能的关系,必须选取一个适度接近光束的研究对象。β-的速度几近光速,可以为我们研究高速世界所利用。本实验我们利用源90Sr—90Y射出的具有连续能量分布的粒子和真空、非真空半圆聚焦磁谱仪测量快速电子的动量和能量,并验证快速电子的动量和能量之间的相对论关系。 实验方案: 一、实验内容 1测量快速电子的动量。 2测量快速电子的动能。 3验证快速电子的动量与动能之间的关系符合相对论效应。 二、实验原理 经典力学总结了低速物理的运动规律,它反映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两个独立的观念,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同一物体在不同惯性参照系中观察到的运动学量(如坐标、速度)可通过伽利略变换而互相联系。这就是力学相对性原理:一切力学规律在伽利略变换下是不变的。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人们试图将伽利略变换和力学相对性原理推广到电磁学和光学时遇到了困难;实验证明对高速运动的物体伽利略变换是不正确的,实验还证明在所有惯性参照系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同一常数。在此

就目前的实验验证来说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谁是最精确的物理学分支

就目前的实验验证来说,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谁是最精确 的物理学分支? 【芦苇声的回答(35票)】: 要破题,首先要准确定义什么叫「精确」。 对「精确」的理解,一般来说有三种: 能测量到的效应最小、最微弱;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言值偏差最小;实验本身的误差(统计误差+系统误差)最小。如果从实验科学的角度出发,我们采取的是第三种理解。这实际上涉及到两个概念:Accuracy(准度)和Precision(精度)。准度描述的是实验的结果和「真值」——真理的值、绝对意义上的真正的值——之间的差距;「精度」描述的是实验结果和统计意义上的「平均值」之间的差距,也就是「不确定度」。这两者的意义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的,不可混淆。「真值」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光速的值,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类未必可以准确地得知。以前的科学工作者,一般采用一个广受承认的理论预言值或预测值,作为「真值」,以方便描述实验的准度。但现代科学认为,所有的物理理论都是「有效理论」,都有其适应范围,否定「普适理论」的存在,即使现今的理论未有找到不适用的反例,未必代表以后没有(参见牛顿绝对时空观和狭义相对论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度」比「准度」更适合用来衡量物理学实验的精确性——因为你

不知道你所用的理论是否是「正确的」,失去了标尺,比较也就失去了意义。 那么从这两个概念出发,我们可以判断: 理解1不是个好定义,因为它的精度和准度都有可能很差,比如家用体重秤,以千克为单位可以给你小数点后4位的数字,但误差可能达到500克;理解2定义的是准度,但没有涉及到精度,从上面的讨论中可知,它不是一个好的标准;这是当今实验科学采用的理解。而我们说一个理论「精确」,需要做到两件事: 实验的误差要尽可能地小(理解3意义下)。理论的预言值与实验测量值的差别要尽可能地小。这里有一篇文章: The Most Precisely Tested Theory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作者是Union College in Schenectady, NY的物理系副教授。他介绍了理解1和理解3意义下的两个「最精确」的实验。理解1意义下,相对论胜出,因为它能测量到的效应是 。理解3意义下,QED(量子电动力学)胜出,那就是著名的 实验,测量的是电子的反常磁矩。g是粒子磁矩,狄拉克方程里用g表示,也称为「g因子」。狄拉克方程预言

快速电子的动量与动能的相对论验证-复旦大学物理教学试验中心

快速电子的动量与动能的相对论验证 唐昊 光科学与工程系06300720346 摘要 使用快速电子的动量与动能的关系验证了相对论,比较了等效磁场法和均匀磁场法的差异,并对实验误差的产生原因进行了一些讨论 关键词 相对论;动量-能量关系;快速电子法;等效磁场;均匀磁场 经典力学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是彼此无关的,把时间和空间的基本属性也看作与物质的运动没有任何关系而是绝对的、永远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经典力学中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观点,也称作牛顿绝对时空观。但是,随着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初叶就已发现一些现象与经典力学的一些概念和定律相抵触,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经典力学开始陷入了无法解决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1905 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描述了一种新的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延拓也与物质和运动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本实验利用半圆聚焦β磁谱仪,通过测定快速电子的动量值和动能值,来验证动量和动能之间的相对论关系。 1.实验原理 按照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在洛伦兹变换下,静止质量为m 0、速度为v 的质点,其动量应为 mv v m p =-= 2 01β (1) 式中2 01/β-=m m ,c v /=β。相对论能量E 为 2mc E = (2) 这就是著名的质能关系。2 mc 是运动物体的总能量,物体静止时的能量2 00c m E =称为静止能量,两者之差为物体的动能k E ,即 ??? ? ??--=-=11122 02 02 βc m c m mc E k (3) 当1<<β时,式(3)可展开为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继狭义相对论之后,深入研究引力理论,于1913年提出的引力场的相对论理论。这一理论完全不同于牛顿的引力论,它把引力场归结为物体周围的时空弯曲,把物体受引力作用而运动,归结为物体在弯曲时空中沿短程线的自由运动。因此,广义相对论亦称时空几何动力学,即把引力归结为时空的几何特性。 如何理解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弯曲呢?这里我们借用一个模型式的比拟来加以说明。假如有两个质量很大的钢球,按牛顿的看法,它们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将彼此接近。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则并不认为这两个钢球间存在吸引力。它们之所以相互靠近,是由于没有钢球出现时,周围的时空犹如一张拉平的网,现在两个钢球把这张时空网压弯了,于是两个钢球就沿着弯曲的网滚到一起来了。这就相当于因时空弯曲物体沿短程线的运动。所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不存在“引力”的引力理论。 进一步说,这个理论是建立在等效原理及广义协变原理这两个基本假设之上的。等效原理是从物体的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这个基本事实出发,认为引力与加速系中的惯性力等效,两者原则上是无法区分的;广义协变原理,可以认为是等效原理的一种数学表示,即认为反映物理规律的一切微分方程应当在所有参考系中保持形式不变,也可以说认为一切参考系是平等的,从而打破了狭义相对论中惯性系的特殊地位,由于参考系选择的任意性而得名为广义相对论。 我们知道,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一切有质量的物体均相互吸引,这是一种静态的超距作用。 在广义相对论中物质产生引力场的规律由爱因斯坦场方程表示,它所反映的引力作用是动态的,以光速来传递的。 广义相对论是比牛顿引力论更一般的理论,牛顿引力论只是广义相对论的弱场近似。所谓弱场是指物体在引力场中的引力能远小于固有能,力场中,才显示出两者的差别,这时必须应用广义相对论才能正确处理引力问题。 广义相对论在1915年建立后,爱因斯坦就提出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检验其正确性,即所谓三大实验验证。这就是光线在太阳附近的偏折,水星近日点的进动以及光谱线在引力场中的频移,这些不久即为当时的实验观测所证实。以后又有人设计了雷达回波时间延迟实验,很快在更高精度上证实了广义相对论。60年代天文学上的一系列新发现:3K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类星体、X射电源等新的天体物理观测都有力地支持了广义相对论,从而使人们对广义相对论的兴趣由冷转热。特别是应用广义相对论来研究天体物理和宇宙学,已成为物理学中的一个热门前沿。 爱因斯坦一直把广义相对论看作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他说过,“要是我没有发现狭义相对论,也会有别人发现的,问题已经成熟。但是我认为,广

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

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 (1)厄缶实验 19世纪末,匈牙利物理学家厄缶用扭秤证实了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在极高的精确度下,彼此相等。厄缶实验的设计思想极为简单。扭秤的悬丝下吊起一横杆,横杆两端悬吊着材料不同、重量相同的重物。达到平衡后,使整个装置沿水平旋转180°,若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由于无额外转矩出现,整个装置 将始终保持平衡。最后厄缶以10-9的精度,证实了两种质量的等同。由于利用简单而巧妙的实验得到精度 极高的测量结果,厄缶获得德国格廷根大学1909年度的本纳克(Benecke )奖。 1933年6月20日,爱因斯坦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作题为《广义相对论的来源》的讲话,表示他提出等效性原理的当时。并不知道厄缶实验。尽管如此,这并不能贬低厄缶实验的意义,它应该作为全部广义相对论的重要奠基石。鉴于这一实验的精确度直接影响广义相对论理论的可靠性,以后几十年来,人们对这一实验的兴趣有增无减。1960~1966年,狄克(Robert Henry ,Dicke ,1916~)等人为提高厄缶实验的精度,把厄缶的扭秤横杆改成三角形水平框架,又把石英悬丝表面蒸镀铝膜以避免静电干扰,并将整个装 置置于真空容器中,使实验的精度推进了两个数量级,达到(1.3±1.0)×10-11。1972年,前苏联的布拉 金斯基(Braginsky )和班诺夫(Panov )对厄缶实验又做了重大的改进。他们采用电场中的振荡法,旋转 由激光反光光斑记录在胶片上,使实验结果又在狄克的基础上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即9×10-13。 (2)水星近日点进动的观测 在经典力学这座坚固的大厦中,牛顿力学犹如擎天大柱,已经经受住了两个世纪的考验。把引力作为力的思想似乎根深蒂固。随着时间的推移,牛顿力学的成功事例在不断地增多。1705年哈雷(Edmund Halley ,1656~1742)用牛顿力学计算出24颗彗星的结果,并指出在1531年、1607年和1688年看到的大彗星,实际上是同一颗,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哈雷彗星。克雷洛(Alxis Claude Clairaut ,1713~1765)在仔细地研究了哈雷的报告后,又根据牛顿力学计入了木星与土星对彗星轨道的影响,预言人们将在1758年圣诞节观测到这颗彗星,果然它如期而至。后来人们又先后在1801年、1802年、1804年以及1807年发现木星与土星轨道间有四颗小行星,它们的轨道也都与牛顿引力理论的计算结果相符。19世纪40年代,法国的勒威耶(Urbain Jean Jeseph Leverrier ,1811~1877)、英国的亚当斯(John Couch Adems ,1819~1892)分别对天王星的轨道偏差做了计算,由此导致了海王星的发现,这又是牛顿力学的一次辉煌的胜利。 尽管牛顿力学获得一次又一次的巨大成功,人们还是发现有一个现象不能由它得到解释。从1859年起,勒威烈接受了阿拉戈的建议。开始把观测的重点放在众星的微小摄动上。他的观测与计算表明,水星的近日点每百年的进动量大约比牛顿引力理论计算值多出40弧秒。1845年,他提出,水星的反常运动是受到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的影响,他称这颗行星为“火神星”,但是始终未能从观测中发现这颗火神星。1882年.美国天文学家纽科姆(Simon Newcomb ,1835~1909)对水星的进动又做了更加详细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水即B 点的进动量应为43″/百年。开始,他认为这是发出黄道光的弥散物质使水星的运动受到了阻尼,后来又有人企图用电磁理论作出解释,但是都没有获得成功。 1915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建立后,史瓦西(Karl Sahwarzschild ,1873~1916)很快地找到了球对称引力场情况下的引力场方程解,后来被称为史瓦西解,或史瓦西度规。爱因斯坦认为太阳的引力场适用于史瓦西解,由此应该对水星的近日点进动作出解释。他认为,水星应按史瓦西场中的自由粒子方式运动;其轨迹就是按史瓦西度规弯曲的空间中的测地线。按这种假设计算,水星每公转一周,它的近日点的进动角应为)1(242222 2 e c T a -=πε,其中a 为水星公转轨道的半长轴,e 为椭圆轨道的偏心率,T 为水星年周期。当把水星年折合为地球年以后,计算出水星近日点的近动角为43″/百年。这一结果恰好与纽科姆的结果相符,它不但解决了牛顿引力理论多年的悬案,而且为广义相对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它成为验证广义相对论的三大有名的实验判据之一。 在获得这个实验判据的当时。正是爱因斯坦废除他原来的引力场方程,并建立新的场方程后的不久。

广义相对论 一个极其不可思议的世界

广义相对论一个极其不可思议的世界 谷锐译原文:Slaven 广义相对论的基本概念解释: 在开始阅读本短文并了解广义相对论的关键特点之前,我们必须假定一件事情:狭义相对论是正确的。这也就是说,广义相对论是基于狭义相对论的。如果后者被证明是错误的,整个理论的大厦都将垮塌。 为了理解广义相对论,我们必须明确质量在经典力学中是如何定义的。 质量的两种不同表述: 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质量在日常生活中代表什么。“它是重量”?事实上,我们认为质量是某种可称量的东西,正如我们是这样度量它的:我们把需要测出其质量的物体放在一架天平上。我们这样做是利用了质量的什么性质呢?是地球和被测物体相互吸引的事实。这种质量被称作“引力质量”。我们称它为“引力的”是因为它决定了宇宙中所有星星和恒星的运行:地球和太阳间的引力质量驱使地球围绕后者作近乎圆形的环绕运动。 现在,试着在一个平面上推你的汽车。你不能否认你的汽车强烈地反抗着你要给它的加速度。这是因为你的汽车有一个非常大的质量。移动轻的物体要比移动重的物体轻松。质量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定义:“它反抗加速度”。这种质量被称作“惯性质量”。 因此我们得出这个结论: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度量质量。要么我们称它的重量(非常简单),要么我们测量它对加速度的抵抗(使用牛顿定律)。 人们做了许多实验以测量同一物体的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所有的实验结果都得出同一结论: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 牛顿自己意识到这种质量的等同性是由某种他的理论不能够解释的原因引起的。但他认为这一结果是一种简单的巧合。与此相反,爱因斯坦发现这种等同性中存在着一条取代牛顿理论的通道。 日常经验验证了这一等同性:两个物体(一轻一重)会以相同的速度“下落”。然而重的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比轻的大。那么为什么它不会“落”得更快呢?因为它对加速度的抵抗更强。结论是,引力场中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无关。伽利略是第一个注意到此现象的人。重要的是你应该明白,引力场中所有的物体“以同一速度下落”是(经典力学中)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等同的结果。 现在我们关注一下“下落”这个表述。物体“下落”是由于地球的引力质量产生了地球的引力场。两个物体在所有相同的引力场中的速度相同。不论是月亮的还是太阳的,它们以相同的比率被加速。这就是说它们的速度在每秒钟内的增量相同。(加速度是速度每秒的增加值)

爱丁顿到底有没有验证广义相对论

爱丁顿到底有没有验证广义相对论? 一个教科书中的神话 有一些进入了教科书的说法,即使被后来的学术研究证明是错了,仍然会继续广泛流传数十年之久。“爱丁顿1919年观测日食验证了广义相对论”就是这样的说法之一。即认为爱丁顿通过1919年5月的日全食观测,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对引力场导致远处恒星光线偏折的预言。这一说法在国内各种科学书籍中到处可见,稍举数例如下: 理查德·奥尔森等人编的《科学家传记百科全书》“爱丁顿”条这样写道:“爱丁顿……拍摄1919年5月的日蚀。他在这次考察中获得的结果……支持了爱因斯坦惊人的预言。”著名的伽莫夫《物理学发展史》、卡约里《物理学史》中都采用同样的说法。在非物理学或天体物理学专业的著作中,这种说法也极为常见,比如在卡尔·齐默所著《演化:跨越40亿年的生命纪录》一书中,为反驳“智能设计论”,举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对引力场导致远处恒星光线偏折的预言为例,说“智能设计论”无法提出这样的预言,所以不是科学理论。作者也重复了关于爱丁顿在1919年日食观测中验证了此事的老生常谈。这个说法还进入了科学哲学的经典著作中,波普尔在著名的《猜想与反驳》一书中,将爱丁顿观测日食验证爱因斯坦预言作为科学理论预言新的事实并得到证实的典型范例。他说此事“给人以深刻印象”,使他“在1919~1 920年冬天”形成了著名的关于“证伪”的理论。爱丁顿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说法,在国内作者的专业书籍和普及作品中更为常见。 长高的秘诀 有效增高 这个被广泛采纳的说法从何而来的呢?它的出身当然是非常“高贵”的。例如我们可以找到爱丁顿等三人联名发表在1920年《皇家学会哲学会报》(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上的论文,题为《根据1919年5月29日的日全食观测测定太阳引力场中光线的弯曲》,作者在论文最后的结论部分,明确地、满怀信心地宣称:“索布拉尔和普林西比的探测结果几乎毋庸置疑地表明,光线在太阳

广义相对论的学习总结

广义相对论的学习总结 1.引言 1.1前言 经过过去一年对广义相对论的学习,基本对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这篇文章是为了总结自己学习的体会,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广义相对论的理解。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也为了文章的简洁,所以省去数学推导,仅保留基本的数学公式和方法说明。 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一大理论成果,可以解释宏观世界一切物体的运动,可以在一切坐标系下运用,本身又保持了相当完美的对称性和简洁性。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广义相对论的许多结论都得到了证明,而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构成了现代物理的两大支柱。 1.2导语 在具体介绍广义相对论的内容之前,我想用自己的语言,对广义相对论的思想和研究问题步骤做一个小的总结和介绍。总的来说,广义相对论是建立在四个假设之上,通过这四个假设,爱因斯坦认为惯性场和引力场等效,以及所有参考系的平权性。然后爱因斯坦把引力场认为是一种几何效应。是由于质量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导致空间的空间扭曲。 在数学上,用张量来代表物理量,以满足物理规律在所有参考系下都成立。用黎曼几何来刻画弯曲空间,联络来描述引力强度,曲率

张量来描述空间弯曲,度规张量来描述引力势。 接下来便是构建场运动方程。我们可以用惠曼的名言总结道:“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按照爱因斯坦的想法,引力是由于质量空间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几何效应。所以爱因斯坦场方程左边应该是反映时空的几何性质的张量,右边是能动张量。再继续利用能量守恒定律,便可以推出爱因斯坦场方程。 应用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得到了很多新奇的结论和实验预言,并且以“水星进动”和“引力红移”为代表的实验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 广义相对论还预言了引力弯曲效应极大情况下黑洞的存在。 而广义相对论作为宇宙学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近几十年观测技术的进步,使得宇宙学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理论系统。 2.基本假设 广义相对论建立在以下假设下。 2.1等效原理 广义相对论用的是强等效原理。 引力场与惯性场的的一切物理效应都是局域不可分辨的。 2.2马赫原理 惯性力起源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起源于受力物体相对于遥远星系的加速运动,而且与引力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物理根源。

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

4、引力红移问题 由于采用穆斯堡尔效应,科学家在实验室中验证了引力红移。庞德(R.V..Pound )与瑞布卡(G .A .Rebka )哈佛塔的著名实验证明了引力场可以使光子产生蓝移。从而间接地证明了Einstein 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红移的存在。这个实验运用光子在地面重力场中的能量守恒关系得出方程 )1(2 0c gh +=νν. 其中0ν是光子在塔顶的频率,ν是光子经过重力场后到达塔底的 频率,h 为塔高,g 为重力加速度。从上式可以看出光子频率的变化与它在引力场中运动的距离有关。在这个实验中,假设我们在塔顶与地面之间设定几个不同的测量点,根据上式,光子在这些不同的点上应当有不同的频率。1960年,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以千分之一的精度测出了沿垂向下落23米的伽玛射线的频率移动(伽玛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辐射)。从1976年起.超稳定即精确度为一千万亿分之—的钟被放到了高空飞机上,那里的引力比地面上减弱的程度应当可以测量出来。这种飞行的电磁钟与在地面实验室里同样的钟作了比较。二者的速率确有差别,而且与广义相对论预言的结果完全一致。如果一个巨大的物体正好位于地球与恒星之间,那么来自恒星的光线就会受到时空弯曲的影响,它的传播路径就会被扭曲而偏离一定的角度。这种效应还会形成一种有趣的引力透镜现象,它使远处的恒星变得更亮,有时还会形成双像。 广义相对论频移的物理机制,爱因斯坦做出的解释是:“一个原子吸收或发出的光的频率与该原子所处在的引

力场的势有关”;而霍金的解释是“当光从地球引力场往上走,它失去能量,因而其频率下降”。笔者认为——广义相对论频移的本质是时空平权的反映,因为时空弯曲相当于距离的增加,等价于时间的延缓。

2011验证快速电子的动量与动能的相对论关系

验证快速电子的动量与动能的相对论关系 摘要:本实验通过对快速电子的动量值及动能的同时测定来验证动量和动能之间的相对论关系。同时实验者将从中学习到β磁谱仪测量原理、闪烁记数器的使用方法及一些实验数据处理的思想方法。 关键词:电子的动量电子的动能相对论效应β磁谱仪闪烁记数器 引言: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相对性原理,即物理定律与参照系的选择无关。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区别是,前者讨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惯性参照系)之间的物理定律,后者则推广到具有加速度的参照系中(非惯性系),并在等效原理的假设下,广泛应用于引力场中。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经典物理学基础的经典力学,不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微观领域。相对论解决了高速运动问题;量子力学解决了微观亚原子条件下的问题。相对论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狭义相对论提出于1905年,广义相对论提出于1915年[爱因斯坦在1915年末完成广义相对论的创建工作,在1916年初正式发表相关论文]。 本实验通过对快速电子的动量值及动能的同事测定,验证其动能与动量的关系,同时了解半圆聚焦β磁谱仪的工作原理。 实验方案: 一、实验内容 1测量快速电子的动量。 2测量快速电子的动能。 3验证快速电子的动量与动能之间的关系符合相对论效应。 二、实验原理 经典力学总结了低速物理的运动规律,它反映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两个独立的观念,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同一物体在不同惯性参照系中观察到的运动学量(如坐标、速度)可通过伽利略变换而互相联系。这就是力学相对性原理:一切力学规律在伽利略变换下是不变的。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人们试图将伽利略变换和力学相对性原理推广到电磁学和光学时遇到了困难;实验证明对高速运动的物体伽利略变换是不正确的,实验还证明在所有惯性参照系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同一常数。在此基础上,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并据此导出从一个惯性系到另一惯性系的变换方程即“洛伦兹变换”。 洛伦兹变换下,静止质量为m0,速度为v的物体,狭义相对论定义的动量p为:

第一章 自然伽马测井和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0、核测井原理概述 核测井这门课程是和《原子核物理基础》是相互衔接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重点是自然伽马测井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密度测井,中子测井以及核磁测井方法原理的讨论,资料的解释应用只稍作提及。 核测井,在核磁共振测井出现之前,我们又叫做放射性测井。放射性测井主要有三种方法:自然伽马测井测量地层的天然放射性;密度测井测量人工伽马源与地层作用后的γ射线;中子测井利用中子作用于地层作用,然后测量经地层慢化后的中子,或中子核反应产生的伽马射线。这些测井方法主要用于了解地层的岩性和测量地层的孔隙度。密度测井与中子测井结合也可用来判别储集层空间中的流体性质。 核磁测井严格地说不是放射性测井方法,核磁测井利用氢核具有核磁在外磁场作用下的共振吸收特性,测量地层中的氢核的状态和数目,进而求得地层的孔隙度,束缚水饱和度等参数。 第一章 自然伽马测井和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自然伽马测井测量地层中天然放射性矿物放出的伽马射线来了解地层的岩性等方面的特性。本章从五个方面来讨论:1.伽马射线的测量(自然伽马测井的物理基础);2.岩石的放射性来源(自然伽马测井的地质基础);3.井中自然伽马的测量;4. 自然伽马测井资料的应用;5.最后介绍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原理及其应用。 §1 伽马射线及其探测 1、 伽马射线及其性质 (1)伽马射线: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回到基态时,放出伽马射线。伽马射线是一种能量很高,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γ+→X X A Z m A Z △E=h ν=h λ c 式中 h ν是伽马射线的能量,h 是普郎克常数,ν是频率,c 是光速,λ是波长。岩石地层中放出的伽马射线的能量范围为1kev~7Mev. (2)伽马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如前所述,伽马射线射入物质后主要与物质发生三种相互作用。 光电效应:伽马射线的全部能量转移给原子中的电子,使电子从原子中发射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