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依恋研究论述

儿童依恋研究论述
儿童依恋研究论述

儿童依恋研究论述

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中,依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时的依恋基本上会影响我们此后怎样与他人建立关系。本文将综述依恋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以及我对依恋的看法。

一、依恋的概念

依恋是儿童和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正性情绪联结.[1]多数情况下,儿童依恋于为之提供安全与照顾以满足其各种需要的特定养育者,此人通常是母亲,在人类社会中,依恋也多为母子间的依恋,依恋最初目的是保证新生生命能够生存下去。

最早对依恋进行研究的人是生态学家Konrad Lorenz,他在非人类的动物王国中通过对鹅的观察得出了一种倾向,即刚出生的小鹅习惯将它看见的第一个移动的物体当做自己的母亲,Lorenz将此过程称为印刻:发生在关键期,涉及对观察到的第一个移动物体产生的依恋行为。

Lorenz提出的印刻现象说明依恋是基于生物学的因素,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也认为,儿童依恋的发展来自父母为她们提供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食物,即满足婴儿口唇需要的能力,此观点被称为依恋的碗柜理论。[2]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碗柜理论成立,那么只需要有充足的食物,婴儿是不是与谁都可以建立依恋关系呢,根据我们平常的观察也不会简单的承认的。有些家庭的婴儿母亲给予其充足的食物,而随着婴儿的生长却发现婴儿对其奶奶有更多的依恋。Harry Harlow在1965年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提出并证明了他的假设,婴儿可能会依恋那些给他们接触性安慰的人。Harry将刚出生的幼猴与母亲分开,分别制作了两个人造母亲,一只用铁丝制作,上面有食物,另一只用绒布制作,结果发现幼猴大部分时间和绒布母亲在一起,偶尔会去铁丝母亲那里去取食物,当幼猴遭遇惊吓、恐惧时,幼猴会到绒布母亲那里寻求安慰。当有新刺激物出现时,幼猴则把绒布母亲作为行动基地,此后才会去探索新事物。[1]

Harry的研究证明食物并非依恋形成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婴儿并不像一些动物那样存在印刻现象,更多的是在与母亲的不断交流中获得依恋。

关于人类依恋的研究——依恋理论,最早是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 Bowlby提出的,在1969年关于依恋的第一部著作问世,他阐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依恋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即他们天生具有躲避攻击者的动机[1],它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存在于整个生命过程,但在儿童早期最为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的环境,假如婴儿不寻求并维持与照顾着的亲近,这无助的婴儿生命面临的就是死亡。[8] 人类依恋的发展不是突然的,它并不像印刻现象有明显的关键期,它是逐渐形成的Bowlby将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前依恋阶段(0-2个月)婴儿表现哭、笑等情绪反应,尚不能对人际关系加以具体区分,对不同人有泛化的反应。二是依恋关系建立阶段(2-7个月)婴儿仍然对不同人有无分别的依恋,但对熟人更易产生依恋反应。三是依恋关系明朗化阶段(7-24个月)婴儿对熟人产生依恋,并表现出分离焦虑。四是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阶段(24个月以后)儿童较少以自我为中心,能理解母亲的动机和行为,依恋变得较少依赖性。[3、5、7]

二、依恋的类型

依恋类型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更是依恋研究的重大进展,其中以发展心理学家Marry Ainsworth的工作最具经典意义。她在Bowlby的理论基础上发明了一个广泛用于依恋测量的实验技术——陌生情境试验:由一系列阶段性的情景构成,用以阐明儿童与母亲之间的依恋程度。“陌生情境”遵循下列八个步骤的模式:(1)母亲和儿童进入一个不熟悉的房间。(2)母亲坐下来,让儿童自由的探索。(3)一个成年陌生人进入房间先和母亲说话,再和婴儿说话。(4)母亲离开房间。(5)母亲回来和儿童打招呼并安慰儿童,陌生人离开。(6)母亲再此离开,留下儿童独自一人。(7)陌生人回来。(8)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

[1]

根据婴儿对陌生情境的不同反应,她将婴儿的依恋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A安全性依恋:儿童在母亲离开房间时显得忧伤,在母亲回来后寻求接近、安慰,然后慢慢又去游戏。B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儿童显得冷淡,可能在母亲返回后主动躲开或忽视她。C不安全依恋——矛盾性:儿童在母亲离开后极为焦虑,母亲返回后也不能安静下来,对母亲表示出生气和抵制,但同时又表现出接触的需要。[2、5、6]

基于Ainsworth的依恋类型,Grittenden(1988)提出了另一依恋类型,不安全依恋——混乱型[7]:表现出不一致、矛盾和混乱的行为,当母亲回来时最初可能很平静,后来却突然爆发愤怒的哭泣。

三、影响依恋的因素

依恋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几十年来,心理学家对依恋的影响作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了诸多的因素,主要有父母,儿童自身以及家庭系统。

1、父母对儿童依恋的影响

早期Bowlby,Ainsworth等大部分依恋研究者都认为照料者的抚养行为所提供给儿童的早期经验对儿童依恋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母亲对儿童各种信号的敏感性反应,更是依恋的主要影响因素。

Clarke-Stewart的研究也进一步支持了Ainsworth 等人的结论, Clarke 以三个维度来衡量母亲的教养行为:反应性——对婴儿哭、叫唤,语言要求等的反应比例。积极的情感表达——充满感情的接触,加上微笑、表扬、说话等。社会性的刺激——母亲接近婴儿对婴儿微笑,说话或模仿婴儿的频率。研究结果表明安全性依恋婴儿的母亲的三个维度分数都很高,不安全型依恋婴儿的母亲的三个维度分数都较低。[4、9]

尽管如此,有些依恋研究仍然有不同的结论,抚养者的敏感性是可变化的,存在正向,负向的变化,其变化将导致儿童依恋质量的变化,Vanden Boom的实验证明通过敏感性的干预,婴儿的依恋类型会发生改变,从而证实抚养敏感性在儿童依恋形成中是一个重要但非唯一的影响因素。

早期依恋侧重于母婴关系的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父-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父母照料方式的差异(喂养VS游戏)。(2)抚养行为的相似之处(敏感性)。(3)婴儿照看方面父亲的参与度。[9]但是父婴关系与母婴关系有着本质的不同。父亲更多的是孩子的“玩伴”,与孩子多是游戏接触,而母亲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抚慰。在敏感性上父亲与母亲更是没法比。

2、儿童自身对依恋的影响

儿童生来就具有的气质是心理学家关注的热点,气质对依恋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那些见人就笑,喜欢被人抱的婴儿更容易赢得成人的欢心,而那些不容易被抚慰而安静下来的婴儿更易遭到成人的冷落。

最近一些研究表明,耳聋婴儿的依恋发展比正常儿童慢,唐氏综合症儿童与母亲的相互作用甚至异常。[4]

3、家庭系统中的依恋

儿童生活在家庭中,家庭是儿童依恋形成的重要基地,家庭中的每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儿童的依恋产生影响,父母亲儿童期被抚养的经历,父母双方的个性以及婚姻质量的变化,邻里友好程度和支持力度,[9]父母工作等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依恋的质量。四、小结

依恋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此后人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比不安全者在以后的生活中更自信、更合作、更友好、更热情、更有能力。而不安全型依恋儿童多在学前期,学龄期出现退缩、敌意、攻击行为及成人期婚姻质

量低,药物滥用等。[8]

人的依恋是持续一生的过程,从婴儿期对父母的依恋到对同学,朋友的依恋,再到对妻子或丈夫的依恋,这一过程是人追求幸福的源泉,有良好的依恋关系等于拥有社会的良好支持,在挫折面前就不再是一个人单独面对了。同时对父母的依恋也为以后照料孩子打下基础。依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父母——婴儿依恋中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依恋也会随之改变严重时很可能会完全破裂。

儿童的依恋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年龄越小其可塑性越大,因而必须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注重现实环境对儿童依恋的影响。既然早期依恋如此重要,那长期的日托是不是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呢?大量的研究表明,总的来说,日托不构成对依恋安全性的风险因素,但这样的日托必须是高质量的,如果日托能使孩子得到良好的身心安慰,那么双职工家庭就可以安心工作,从而减少父母的压力,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是非常好的。

依恋的研究时至今日已取得良好的进展,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关于依恋的研究会进一步加深,儿童的发展将更趋健康化。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费尔德曼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4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

司,2007.220-228

2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

社,2003.327-329

3 彼得·史密斯,海伦·考伊,马克·布莱兹.理解孩子的成长.北京:人民邮电出版

社,2006.60-70

4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2-241

5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73-177

6 杨丽珠,刘文.毕生发展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2-203

7 蒋长好,邹泓.依恋研究述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20(5):91-92

8 黄春香,李雪荣.儿童依恋.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24(1):6-8

9 宋海荣,陈国鹏.关于儿童依恋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3,26(1):172-173

儿童依恋研究综述

儿童依恋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从对依恋的概念、发展阶段、已有研究理论到已有研究成果作了一个综述,然后对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个阐述以及展望。 【关键词】依恋依恋理论依恋的评估方法现状 依恋(attachment) 是儿童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发展心理学家的关注,因为依恋的形成及其性质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对依恋的生物和社会意义研究表明,依恋这种亲子关系的早期经验会成为我们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本文将对这些研究做一个综述。 一、依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依恋概念的提出和依恋发展的阶段 1.依恋概念的界定 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贝(J·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attachment)这一概念。[1]所谓依恋指的是抚养者与孩子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上的联结。在这里抚养者主要是指母亲。杨丽珠提出,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 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近年来, 张文新又提出,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可见, 依恋的主体是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 可以是儿童, 也可以是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看护者; 依恋的客体或对象一般是能形成对主体的情感呼应并与之建立强烈情感联结的特定个体, 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某一特定的群体。在发展心理学中, 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者)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2.依恋发展的阶段 儿童依恋心理的发展同其他心理现象的发展一样, 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许多研究者依据对儿童依恋的研究,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依恋发展的阶段理论。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谢弗和爱默逊(Schaffer & Emorson)提出的阶段模型及鲍尔贝的依恋阶段论。 谢弗和爱默逊从儿童依恋对象的选择性, 即依恋行为的指向性发展的角度, 将儿童早期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1) 非社会性阶段(0~6周)。该阶段儿童只能发出哭、笑等无定向的信号。( 2) 无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7个月)。该阶段儿童会对任何人发出信号并从中得到安慰与关注。( 3) 具体依恋阶段(7~11个月)。该阶段儿童的依恋集中指向特定的个体, 依恋行为的组织也更具有选择性。〔4〕鲍尔贝根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 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前依恋期(0~3个月)。这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他喜欢所有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2) 依恋关系建立期(3~7个月)。这期间婴儿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婴儿在熟悉的人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啼哭和咿咿呀呀。对陌生人的反应明显减少但依然有反应。(3)依恋关系明确期(7个月~2岁)。这一时期儿童对特定个体的依恋真正确立, 出现了分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 出现了对人的持久的依恋情感, 并能与人进行有目的的人际交往。(4) [1] 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V ol.1,Attachment,New York Bassic books,1969

对成人依恋的研究

成人依恋研究 背景: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成人恋爱关系成人依恋理论的三个内在结论伴侣选择安全基地和安全天堂行为回避型依恋和防御机制成人依恋研究中的未解决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虽然鲍尔比主要关注于理解婴儿-照看者关系的实质,但他相信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人生阶段都具有依恋性。不过直到1980 年代中期,研究者们才开始严肃地考虑依恋过程延续到成人期的可能性。 Hazan 和 Shaver (1987) 对恋爱关系背景中的鲍尔比的观点进行了早期考察。Hazan 和 Shaver 认为,成人伴侣间出现的情感纽带,以及在婴儿和其照看者之间出现的情感纽带,都是依恋行为系统这一同样的动机系统所导致的。Hazan 和Shaver 指出,婴儿-照看者和成人恋爱伴侣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 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 都会进行“身体交淡”。 基于这些类似,Hazan 和 Shaver 得出结论说,成人恋爱关系与婴儿-照看者关系一样,也是依恋,并且,浪漫的爱是依恋行为系统和动机系统的特征,这些系统产生出照顾行为和与两性相关的现象。 成人依恋理论的三个内在结论 恋爱关系可能是依恋关系,当代对亲密关系的研究受到这一观点的深刻影响。从这一观点出发至少能得到三个重要结论。 首先,如果成人浪漫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 Ainsworth 在婴儿-照看者关系中观察到的那种个体差异,也应该在成人关系中观察到。例如,我们应当期望一些成人在自己的关系中感到安全——相信在需要时伴侣会随时出现,并能够依赖于他人和让他人依赖自己。我们也会期望存在与此相反的成人,他们在关系中感到不安全。例如,一些无安全感的成人会是焦虑-抵抗型:他们忧虑于别人不会完全地爱他们,并在自己的依恋需要没有得到

“依恋”宝宝的三种类型

“依恋”宝宝的三种类型 因此,每个小孩的气质类型不同,形成的依恋类型是不一样的。 一样来讲,依恋有三种类型: 大多数小儿的依恋类型是安全型的。 “依恋”宝宝的三种分类 这类小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静地玩,母亲在场能使小儿感到足够的安全,现在他对生疏人的反应比较积极,能在生疏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究和操作。 这类小儿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他(她)的活动会受阻碍,并明显表现出不安和查找,但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会赶忙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专门容易地安静下来连续玩儿。 另有一种为不安全的依恋类型。 这种小儿专门怕与母亲分开,每当母亲将要离开时就显得专门小心,假如母亲要离开他(她),他(她)就会表现出极高的抵抗,会大哭大叫,但当母亲回来后,他(她)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抵抗与母亲接触,即使是和母亲在一起,他(她)也不感到安全,也不能积极地进行活动。 还有一种是回避型的或叫无依恋类型。 这类小儿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即使欢迎母亲的到来也是专门短暂的,他(她)对母亲的离开及回来没有什么专门的反应,同意生疏人的安慰就像同意母亲的安慰一样,这种是没有对母亲形成专门的依恋。 以上三种类型的依恋,前一种为良好的、积极的依恋;后两种为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假如父母亲从小就能够精心地照管小儿,与小儿紧密接触,绝大多数小儿都会形成安全的依恋,个不小儿即使开始有些不安全依恋,也会逐步转变成安全的依恋。 这种安全的依恋,可使小儿在活动中有安全感,使他(她)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去探究、学习,可更好地促进小儿的心理、智力发育。 小儿时期的安全依恋还将导致一个人在成人后对人信任、自我信任,并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与人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也确实是讲,从小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一个人今后的生活有重要的阻碍。

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

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 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陈学娟(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号:1032010809023)摘要:本文分别从父母、家庭氛围、儿童自身气质和社会文化环境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影响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 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对于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关键词:儿童 安全型依恋影响因素培养策略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恋(attachment)这一概念。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之间形成的强烈情感联结。Ainsworth将婴儿依恋风格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情绪型三种类型。在面对威胁时,只有安全型依恋者才会适当地激活依恋行为系统寻求支持。依恋风格是在个体婴幼儿时期逐渐建立起来的。本文所要研究的就是婴幼儿时期安全型依恋的形成。对于婴幼儿来说, 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及其共同组成的家庭,形成何种依恋风格 必然与家庭密切相关,当然依恋风格的形成与儿童的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分不开的。1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1.1父母对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这样认为,依恋关系的建立仅仅是母—婴依恋的 建立,父亲对儿童早期依恋的形成不具有多大的作用。因为母

亲主要担当着日常照顾和抚养的责任,母子之间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强化这种亲密的依恋关系;而父亲与儿童交往的时间远远不如母亲,只要儿童能得到适当的悉心照顾就可以忽视父亲的作用。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从儿童建立依恋关系时起,并不是仅仅针对母亲,而是对双亲都会形成依恋。儿童对父母情感上的需要是天生的,父母是儿童形成安全感的源泉,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所以父母对子女积极接纳的态度都会对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1.1.1母亲对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从本质上讲,母婴情感联系是一种生物—社会现象,婴儿所赖以生存和成长的母婴情感纽带无以取代。[1]在婴儿建立和形成依恋风格的过程中,母亲具有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1.1.1.1母亲对儿童照料的敏感度 敏感的照护是指在孩子看来,母亲对自己的各种需要能够及时作出恰当的反应。在这一交往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爱是最重要的方面。 Clarck-Stewart等【2】的研究表明:如果当有依恋之情的婴儿需要安慰与爱抚时,母亲能够给予立刻的满足。同时,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表情较为敏感,鼓励孩子进行探究,乐意与孩子进行密切接触,婴儿的依恋之情就会逐渐加深,并形成对自身的安全感,进而形成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婴儿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负责任、敏感、充满爱心的母亲常常能够与婴儿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反之,则易形成

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综述

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综述 Nyt 引言 一直以来,学界一般认为解离症状是童年时期所受创伤引发的,但现在学界对创伤诱发解离症状的具体机制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深入性。部分研究者认为解离症状主要可能由童年期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而造成的婴儿对创伤的易受伤性、不安全型依恋关系直接对婴儿造成的创伤所造成的。因此,本文主要通过讨论依恋关系(尤其是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来探讨依恋关系是怎么通过影响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引发婴儿,甚至母亲自身的解离症状,从而讨论治疗解离症状的方法。 一、依恋关系诱发解离症状的理论与原因 1.依恋关系对青少年解离症状诱发的影响 在2004年的时候,GIOVANNI LIOTTI发表的综述整理了创伤、依恋关系与解离症状三者的关系(Liotti, 2004),见图1。他认为,在童年时期遭受过创伤的,被AAI访谈被判定为与照养者有着unresolved型依恋关系的双亲容易与他们的孩子形成未组织型的依恋关系。当孩子向双亲发出依恋要求的时候,容易激发双亲的unresolved的记忆,这样双亲会因为当前他们回应婴儿依恋要求的照顾模式与unresolved记忆诱发的恐惧的情绪产生矛盾而出现一会儿回应婴儿要求的一会儿回避甚至惩罚婴儿依恋要求的行为,这样双亲在婴儿面前就会成为一个既是惩罚者又是拯救者的形象。如此下来,婴儿就会对双亲产生既依赖又愤怒的情绪,难以确定他的依恋要求与行为是否正确,也难以确定自己在双亲中的自我形象,从而难以将婴儿时期记忆整合到一个完整的自我中并形成一个相对正常的内在工作模式,从而为它们的解离症状埋下了诱发的因子。如此一来婴儿成长过程中就会形成一个既强大(因为不想依赖父母)又脆弱(因为需要依恋关系)的矛盾两极的自我,为了减轻这种自我的矛盾,婴儿会产生一些防御机制,这种机制就是把强大的自我与脆弱的自我解离开来,这样婴儿就容易产生有解离经验或者是情感异常,一旦这种婴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其他危险的因子,就非常容易遭

成人依恋的研究及其进展

1987年Hazan 和Shaver 把依恋的研究 拓展到了成人领域后,成人依恋逐渐成为依恋研究的热点。1.1依恋及成人依恋的含义 成人依恋的定义要从最初的依恋(attachment )研究开始,John Bowlby 最早提出了“依恋”这个术语,他在二战期间发表“依恋与疏落”,详细阐述了早期依恋理论,并指出依恋关系是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终生发展过程 。两维是指积极和消极,四类型是指安 全型、迷恋型、淡漠型和恐惧型。此模型是后来成人依恋类型测量的依据和基础。 1.3成人依恋及其相关研究 随着成人依恋研究范围的扩展,研究者开始注重结合人们的生活探讨两者的关系,主要有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婚姻质量以及人格特质之间的研究,大学生的依恋关系与其社交焦虑的研究,依恋关系在不同辈份之间的稳定性 等。国内学者李同归 等通过 实证研究发现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是成人依恋关系影响个体 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吴薇莉, 刘协和

AAS的在中国的信效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AAS量表将成人依恋分为三个因子的理论构想。但由于文化异,AAS在中国的应用还需要修改个别条目。 Horowitz1991年编制的关系问卷(RQ)在Hazan和Shaver 的三类型的基础上增添了恐惧型,问卷包括ABCD四个类型,要求受测者在7点量表上,判断每段描述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自己的亲密人际关系,最后从四种类型中挑选出最适合的一种作为自己的依恋类型。Brennan和Shaver(1997)编制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S)是在所有有名的自我报告类成人依恋量表基础上形成的,共36道题,两个因子: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每个因子由18道题构成。这个量表被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2006年北京大学李同归教授对其进行了中文版修订。4研究不足和展望 4.1关于成人依恋的分类和测量 关于对成人依恋的研究最关键的是研究工具问题。由于受到测量工具的限制,对依恋的测量既有类型的又有维度的,且没有标明采用某测量方法的标准,这样便常常使结果不一致,这是成人依恋研究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需要以后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做更多的整合工作。 目前研究方法仍主要集中在自我报告法上,针对其存在的单一性,社会认知方法在依恋研究中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比如启动实验方法, 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中吸取长处 。 关于依恋研究的病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依恋类型和焦虑与抑郁的关系上,对成人依恋的内在作用机制,尤其是在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心理病理机制研究却少有触及。以后的研究要把握安全与不安全成人依恋区分的标志,并深入研究依恋的可变性。改善和治疗不安全依恋的临床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这将成为依恋研究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当然,发展和改良健康、安全的依恋关系也是以后研究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4.3关于成人依恋研究的本土化问题 相对目前国外的成人依恋研究,我国才起步不久,许多理论都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结果。成人依恋的分类和行为模式上中西方人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注重运用自身资源,运用科学专业的研究方法来进一步修订国外引进的测量工具,最后形成适合本土的权威理论。 成人的依恋关系作为特殊的社会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由于成人生活经历和环境的复杂性,该领域还存在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除了需要进一步加深和整合研究方法的研究,依恋的稳定性问题以及依恋的临床应用等,这些问题也可能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注释: FeeneyBC.Asecurebase:Responsivesupportofgoal strivingsandexplorationinadultintimaterelationships.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J].2004. 87. 李同归,李楠欣.成人依恋与社会支持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 ,2006.10. 吴薇莉,刘协和.成人依恋类型影响社交焦虑障碍发生的回归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32. 王小妍,郭永玉.成年期的依恋与探索[J].心理学探新 ,2008.28.

宝宝的依恋行为有哪几种类型.

宝宝的依恋行为有哪几种类型 在一岁左右的宝宝是最依恋人的时候,特别是每天与谁接触的时间多,就越依恋谁。像有的时候家庭当中只有妈妈一个照看宝宝的时候,宝宝就特别的依恋妈妈,从来不让其他家人抱。宝宝的依恋行为有哪几种类型。 有的宝宝从来都不与妈妈分开,所以每天总是与妈妈在一起,至于家里的其他的人,不会与他们接触。甚至都不会让他们抱,像这种情况就是属于一种依恋的行为。其实宝宝依恋的行为也是有好几种的,下面就请专家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宝宝的依恋行为有哪几种类型。 (1)A型(回避型):约占20%,这个类型的宝宝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威胁2:甲状腺机能减退 这是一种容易发生在中年女性身上的疾病,大概有10%的女性会得此病。由于这种病并不为很多人所知,所以就增加了它所带来的危害。这种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大大增加孕妇流产和早产的几率。另外,得这种病的患者也非常容易得心脏病。更为不幸的是,这种病不容易察觉,因为它的症状并无特别之处,而患者也常常将它的一些典型症状如:易疲劳、体重增加、易怒和对寒冷敏感等归咎于年龄增大或生活压力过大。 自我保护:最好的办法是进行甲状腺检查。35岁后,每5年就要进行一次血液检查,来察看甲状腺机能是否正常。如果你有以上那些症状,并持续了一段时间,或者你已怀孕或正有此打算,便需要进行血液检测。如果查出甲状腺素水平低,一定要听取医生的建议以决定是否仍继续怀孕,因为这对婴儿和妈妈都有不好的影响。得了甲状腺机能减退,需要服用人造甲状腺素丸来使甲状腺素水平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威胁1:心脏疾病 心脏病可以说是女性的头号杀手。每年死于心脏病的女性比所有因癌症而死的女性还要多。无论你健康、年轻与否,都受着心脏疾病的威胁。据有关数据表明,22%的女性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50%的年轻女性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胆固醇偏高。这两种被忽视的病症都会增加人体动脉血管内壁上的脂肪沉积,从而引发心脏病。 自我保护:每年进行定期的体检,及时掌握自己的血压和胆固醇水平。另外,还要了解自己的腰围数。可别小看这个数字,它比体重数还重要。国外一项最新发现表明,腰上脂肪过多的女性和血脂高的女性很容易患心脏病。理想的腰围是控制在85厘米以内。年轻的女性还要注意排压。因为这部分人群的工作压力通常

幼儿亲子依恋状况的调查研究

幼儿亲子依恋状况的调查研究 ——以河北省某县幼儿园为例 摘要 亲子依恋是亲子关系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一个概念。大量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亲子关系现状,在一些家庭中普遍存在:过分强调父母权威,忽视幼儿主动性,亲子之间缺乏互动支持等现象。本文通过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收集数据并整理记录,对影响幼儿亲子依恋因素的分析,探讨阻碍幼儿与父母建立安全亲子依恋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属于应用研究。希望通过探究影响这一问题的因素,促进建立安全型的亲子依恋,为亲子关系研究提供一份力量,进而来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后期成长。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幼儿与父母的亲子依恋状况良好,依恋类型以安全性为主,幼儿与父亲和母亲的亲子依恋状况差别不大,幼儿的年龄差异对于与母亲依恋的影响大于与父亲依恋。要促进亲子依恋状况的更加良好发展,需要家庭,托幼园所和社会共同努力。 关键词:幼儿,亲子依恋,影响因素 A Case Study on Early Childhood Attachment ——in a Preschool in Hebei province Abstract Parent-child attachment is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a concep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early parent-child attachment will be important impact on individual's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The current status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 our country, is common in some families,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authority of parents, neglect children's initiative, the phenomenon such as the lack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to support. In this paper, by using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o collect the data and record,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children's parent-child attachment, hinder the children and parents to establish safety of the main causes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This study belongs to application research. Hope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is issue, promote to establish a secur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provide a power for the

关于儿童依恋的研究综述

摘要 实证研究中,在借鉴了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国内的现状,做了大量的研究,逐步形成适应国内的依恋理论与实证的体系。 本文从依恋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总结,理论上介绍了不同学派的依恋理论观点,包括精神分析学派、习性学理论、认知理论等,各个理论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总结了各学派的成就和不足。实证研究介绍了依恋的研究方法、依恋的影响因素、依恋在各个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依恋与友谊、依恋与心理健康、依恋与青少年犯罪、依恋与欺负行为、依恋与认知等,在相关研究中,介绍了依恋与各个领域的关系,文中整合了前人的成果,想借此机会,能吸引相关学科的学者将依恋理论用于实践。在最后,提出了对依恋的展望,包括:依恋与家教、依恋的代际传递、依恋的纵向研究、成人依恋的研究,这几项是对依恋研究的一点体会,本人认为依恋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和相关的研究中,应该使依恋的研究成果走入实际的家庭教育和个人自我提高,使依恋的成果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依据。 引言 针对国内的现状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从依恋的形成上、依恋的影响因素、依恋对社会性的影响上、依恋与心理健康、依恋与个性发展、依恋与犯罪、依恋与家庭教育、依恋的代际传递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成果。但是,依恋的研究还集中于儿童早期,对青少年及成年期的依恋较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的依恋研究成果,旨在为研究者们提供一个总揽全局的窗口,揭示不足,以备后来的学者能在此基础上对依恋研究有新的突破;总括了理论的成果,还将实证相关研究的成果列举出来,想借此机会,能吸引相关学科的学者将依恋理论用于实践,使依恋研究不仅停留在学术界,还能更有效的指导生活。 一、概念分析 (一)儿童依恋的界定 1.依恋的提出 关于母婴依恋的研究,是从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开始的。鲍尔比基于他的文化观和动物分离的研究,在《依恋与失落》一书里,从生态学、心理学、心理分析学、精神病学以至控制论、信息论角度,阐述了早期社会依恋理论。依恋最初是由鲍尔比(J.Bowlby)提出,用以描述母—婴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感情联结。其实鲍尔比(Bowlby)的初衷并不认为依恋仅指婴幼儿期才具备,他认为依恋是伴随整个童年期,直至成人。 2.广义的理解 广义的依恋不局限于亲子之间,也不局限于婴幼儿期。如张春兴(1992)认为,“依恋是人际间在感情上甚为接近而又彼此依附的情形,所谓相依为命,即此之意”,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1)依恋关系提供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使人在其他社会情境中满怀信心和胜任力地去参与。 2)依恋对象的作用是“安全基地”,是保护,是对压力、焦虑的自然遮挡。同伴和老师的作用不被当作依恋关系的核心。

大学生成人依恋状况分析

大学生成人依恋状况分析 内容摘要:(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状况)(1)本次研究中成人依恋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恐惧型(29.7%)、安全型(28.2%)、迷恋型(23.7%)、冷漠型(18.5%);(2)大学生的依恋在性别、专业、年级、恋爱经历、城乡和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依恋回避维度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生的回避分数显著高于女生;大学生成人依恋在年级上基本不具有差异,但在个别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在回避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城市大学生的依恋回避得分显著低于乡镇大学生的依恋回避得分;依恋在专业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均无任何显著差异。 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本次研究中成人依恋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恐惧型(29.7%)、安全型(28.2%)、迷恋型(23.7%)、冷漠型(18.5%),这与田瑞琪2004 年在大学生中的调查结果一致。国外大多数的研究中都是安全型的比例最高,如Lopez在2002年的研究,依恋类型中安全型(46%)、恐惧型(20%)、冷漠型(19%)、迷恋型(15%),Creasy 在2001 年采用AAI 对145 对恋人进行测量,发现安全型占40%。国内早期的研究多数也是安全型人数最多。分析以上结果的原因,中外成人依恋的比例差异主要是由于中外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中国文化不鼓励直接的情感表达和如同希望那样强烈的身体接触,因此使得我国大学生的回避维度和焦虑维度的分数高于国外研究,而依恋类型的划分是有维度计算的来,因此我国的安全依恋人数比例低于国外实属正常。恐惧型的人的特点是与人亲近不舒服,在情感上需要亲密的关系,但很难相信他人,担心会受到伤害,分析这种依恋类型的人的特点,可以看出非常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和教育理念,“内敛、含蓄、谨慎……”,因此原因,使得我国大学生的恐惧型人数比较多。与我国早期依恋类型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所使用的测量工具造成,早期多使用陌生人情景法,两者对不同依恋类型的表现有不用的界定。除此之外还可能是由于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化,恋人、朋友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人们观念的转变(如责任感减弱、离婚的增加等)使得人们的焦虑维度的分数增高,导致恐惧类型的人数增多。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依恋状况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成人依恋的回避维度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性别差异,而焦虑维度无性别差异。4个子维度上均差异

依恋与幼儿情绪

依恋与幼儿情绪 依恋是儿童早期社会关系的重要内容,对个体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依恋对个体情绪调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依恋对象是婴幼儿情绪的“外部组织者”; 婴幼儿在与依恋对象交互作用中学会情绪调节; 依恋安全性是导致情绪调节策略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 依恋对象提供身体和情感的安全依赖; 婴幼儿依恋具有情绪动机功能和促进儿童对情绪的理解的功能。依恋的这些功能促进了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或机制管理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它是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常态和病态心理发展的关键机制。在对儿童早期情绪调节影响因素的研究上,依恋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依恋理论的提出者Bowlby突出了亲密关系在缓解焦虑和身体保护方面的功能,强调早期人际经验作为个体一生中情绪调节差异的重要来源。他认为依恋对象的心理支持和情绪提供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情绪调节适应性的发展,这也是造成弹性(resilient)个性的主要原因。 婴幼儿依恋作为一种亲密的情感联结,能为儿童带来归属感和安全感。当婴幼儿被消极的情绪激活(感觉受到威胁、恐惧、焦虑等)时,他会努力去寻求或保持与能够处理这种情形的值得信任的人的亲密关系,因为消极情绪可以在与亲密的人亲近或交流中得到排解。因此,依恋行为变成一个消极情绪调节的社会性策略。 如何识别孩子的情绪 孩子总是通过自己的行为表露自己的情绪的。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表现都比较外露,可是有些孩子的表现比较隐蔽,需要父母自己观察发现。 当孩子内心紧张时,会用手紧紧地抓住成人的手,或者突然改变平时的习惯,变得寡言少语,或变得喋喋不休,甚至出现一时性的口吃。 当孩子缺乏安全感或面临困境时,他们也许会表现为退缩,不参加活动,也许会产生攻击性行为,以示反抗。往往越是不自信的孩子越容易采用哭叫或攻击性行为来保护自己。焦虑,不安。使孩子有时会采用一种习惯性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常见的是吮手指头。吮手指是一种征兆,它表达了孩子内心的焦虑,以及需要得到更多的安全保障的愿望。此外,还有咬指甲、吮衣角,甚至玩弄自己的生殖器等行为,都与孩子情绪紧张、内心焦虑、寻求满足有关。 还有一种较常见的行为是孩子喜欢抱着一样东西睡觉,如抱着一只玩具熊、抱着一只枕头、抱着一本书等,这也与孩子内心焦虑有关。 成人所提供的任务,应是儿童力所能及的,难度不能太大,否则,儿童只能一次次的失败,只能体验到受挫感、失落感、无能感,最终导致自卑感的产生。 当儿童完成任务后,成人应及时给予表扬,对其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活动成果及时进行反馈,以增强其成功的快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师可以提出统一的集体活动或学习任务,让每个儿童都参与进来;也可在集体中对每个或每组儿童提出不同的任务。比如游戏活动中,可针对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提出如下任务:对于经常不能坚持到底的幼儿先要求他坚持十分钟,下次要求十二分钟;对于经常不把玩具放回原处的孩子则先要求他和成人一起放回,然后让他经人提示后放回,最后不经他人提示便放回。教师可配合采用一些强化措施,如代币方案。代币方案先规定这些目标行为,然后用代币奖励、强化这些积极行为,幼儿所获得的代币到了一定的时候可以折换成各类强化物。比如每次完成任务,都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当积累到十朵花时,就可以换回一个布

学前儿童回避型依恋对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开题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 本科生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设计题目:学前儿童回避型依恋对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 班级:本科0202班 学号:20020228 学生:吕晓彬 指导老师:甘剑梅

一,研究价值 行为退缩的儿童经常表现出行为抑制.害羞.社会性孤独等,被认为观点采择能力低,自尊水平低,同时孤独.压抑的潜在因素,是儿童发展的危险因素。这些儿童在平时沉默寡言,容易被家长和教师所忽略。但是,当他们遭遇变故时,这些行为退缩儿童则难以调适自己的心境,也许在人格上会出现某些问题,危害他们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现在的理论认为:一个婴儿会在与周围人的和物不断复杂化的交往中,建立一个内部的工作模型,这种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关系的内在表征。儿童在这个模型的指导下,依据依恋对象对自己日常需求的反应速度和方式来建立在不同情境里的反应方式。这种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很强的保持自我稳定的倾向,而且会在婴儿的潜意识中起作用。 [1] 因此,通过研究行为退缩与儿童回避型依恋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家长.教师和其他人员就可以及早地对儿童的行为加以干预,力图改变对幼儿的教养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氛围,以求适合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需要。 二,文献综述 (一),概述 1.社会退缩行为的界定 在发展心理学中,社会退缩(social withdrawal),行为抑制(inhi-bition),害羞(shyness)和社会性孤独(social isolalion)这四个概念的界定有些模糊。它们的共同部分是行为的孤独,但又不完全相同。行为的抑制是指儿童在陌生情境下,表现出来的害怕.谨慎的气质特征,多指年龄较小的婴儿表现;害羞是指儿童在陌生社会环境下的抑制;社会性孤独是指被同伴拒绝而表现出的独处行为;而社会退缩泛指跨时间.情境,在陌生与熟悉环境下表现出的独处行为。 [2] 行为退缩儿童表现包括行为抑制.害羞.社会性孤独等。 2.依恋理论的发展 依恋是指个体对特定他人持久而强烈的情感联结。 依恋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生态学家John Bowlby 最先提出,他确定了依恋理论的基本框架。美国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发展了依恋理论。通过陌生情境实验和对多个样本的分析,将依恋划分为A.B.C(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安全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依恋)和八种依恋亚型。20世纪90年代初,Main和Solomon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基本依恋类型——混乱型不安全依恋。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对依恋研究更多的是对依恋的心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如开展的婴儿期除外不同年龄儿童的纵向研究;依恋与别的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和依恋的神经心理机制的横向研究;依恋在发展精神病理学的研究以及依恋的跨文化研究等许多工作。[1] (二)研究现状分析 1.学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研究现状 1.目前,认为儿童退缩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气质 Kangan(1991)等人关于气质研究认为:退缩行为儿童最早表现为行为抑制—胆小,谨慎。

成人依恋研究进展_汤芙蓉

1.成人依恋研究的提出 依恋研究的先驱者Bowlby 认为依恋是人类从“摇篮到坟墓”所有经验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于成人的情感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1],“个体早期与父母的经验与他后来建立情感联系的能力之间有很强的因果联系”。另一位依恋研究的杰出贡献者Ainsworth 认为对父母的依恋联结会持续一生,并会发展到对其他的亲近人群中[2]。研究发现成人在处理与伴侣的亲密关系时也会出现类似亲子依恋的行为模式,如亲密维持、分离焦虑以及将对方作为“安全基地”等[3]。由此研究者认为成人的亲密关系可以看作是依恋关系。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Hazan 和Shaver 认为成人依恋有 着亲子依恋相似的类型,他们采用了Ainsworth 的三分法作为框架来组织成人依恋关系中情感和行为的差异。即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研究发现,运用三分法所得到的成人依恋分布结果与早期婴儿依恋的分布大致相同。他们还认为成人依恋的个体差异源于在不同依恋史基础上形成了对亲密关系不同的期望与信念,或者说形成了一套“内部工作模式”。依恋工作模式会对个体一生的亲密关系都会有一种导向和成形作用[4]。 2.成人依恋的测量及其类型 2.1成人依恋的测量 在亲子依恋关系中有明确的照顾者和被照顾者之分,而在成人依恋行为系统中依恋双方的角色是交互的,同时是依恋者也是接受照顾者,这种交互作用给测量带来了挑战。另外成人的行为表达含义复杂,不易观察和分辨,所以在对成人依恋 成人依恋研究进展 汤芙蓉 摘要:近年来依恋研究已经由亲子依恋拓展到成人依恋,本文系统概述了成人依恋的提出、成人依 恋的测量手段和类型划分、现有两大研究取向(发展临床取向和社会人格取向)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探讨了该领域将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成人依恋发展临床取向社会人格取向 作者简介:汤芙蓉,四川南充人,四川警察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158

儿童依恋研究论述

儿童依恋研究论述 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中,依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时的依恋基本上会影响我们此后怎样与他人建立关系。本文将综述依恋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以及我对依恋的看法。 一、依恋的概念 依恋是儿童和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正性情绪联结.[1]多数情况下,儿童依恋于为之提供安全与照顾以满足其各种需要的特定养育者,此人通常是母亲,在人类社会中,依恋也多为母子间的依恋,依恋最初目的是保证新生生命能够生存下去。 最早对依恋进行研究的人是生态学家Konrad Lorenz,他在非人类的动物王国中通过对鹅的观察得出了一种倾向,即刚出生的小鹅习惯将它看见的第一个移动的物体当做自己的母亲,Lorenz将此过程称为印刻:发生在关键期,涉及对观察到的第一个移动物体产生的依恋行为。 Lorenz提出的印刻现象说明依恋是基于生物学的因素,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也认为,儿童依恋的发展来自父母为她们提供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食物,即满足婴儿口唇需要的能力,此观点被称为依恋的碗柜理论。[2]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碗柜理论成立,那么只需要有充足的食物,婴儿是不是与谁都可以建立依恋关系呢,根据我们平常的观察也不会简单的承认的。有些家庭的婴儿母亲给予其充足的食物,而随着婴儿的生长却发现婴儿对其奶奶有更多的依恋。Harry Harlow在1965年做了一个经典的实验,提出并证明了他的假设,婴儿可能会依恋那些给他们接触性安慰的人。Harry将刚出生的幼猴与母亲分开,分别制作了两个人造母亲,一只用铁丝制作,上面有食物,另一只用绒布制作,结果发现幼猴大部分时间和绒布母亲在一起,偶尔会去铁丝母亲那里去取食物,当幼猴遭遇惊吓、恐惧时,幼猴会到绒布母亲那里寻求安慰。当有新刺激物出现时,幼猴则把绒布母亲作为行动基地,此后才会去探索新事物。[1] Harry的研究证明食物并非依恋形成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婴儿并不像一些动物那样存在印刻现象,更多的是在与母亲的不断交流中获得依恋。 关于人类依恋的研究——依恋理论,最早是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 Bowlby提出的,在1969年关于依恋的第一部著作问世,他阐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依恋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即他们天生具有躲避攻击者的动机[1],它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存在于整个生命过程,但在儿童早期最为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的环境,假如婴儿不寻求并维持与照顾着的亲近,这无助的婴儿生命面临的就是死亡。[8] 人类依恋的发展不是突然的,它并不像印刻现象有明显的关键期,它是逐渐形成的Bowlby将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前依恋阶段(0-2个月)婴儿表现哭、笑等情绪反应,尚不能对人际关系加以具体区分,对不同人有泛化的反应。二是依恋关系建立阶段(2-7个月)婴儿仍然对不同人有无分别的依恋,但对熟人更易产生依恋反应。三是依恋关系明朗化阶段(7-24个月)婴儿对熟人产生依恋,并表现出分离焦虑。四是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阶段(24个月以后)儿童较少以自我为中心,能理解母亲的动机和行为,依恋变得较少依赖性。[3、5、7] 二、依恋的类型 依恋类型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更是依恋研究的重大进展,其中以发展心理学家Marry Ainsworth的工作最具经典意义。她在Bowlby的理论基础上发明了一个广泛用于依恋测量的实验技术——陌生情境试验:由一系列阶段性的情景构成,用以阐明儿童与母亲之间的依恋程度。“陌生情境”遵循下列八个步骤的模式:(1)母亲和儿童进入一个不熟悉的房间。(2)母亲坐下来,让儿童自由的探索。(3)一个成年陌生人进入房间先和母亲说话,再和婴儿说话。(4)母亲离开房间。(5)母亲回来和儿童打招呼并安慰儿童,陌生人离开。(6)母亲再此离开,留下儿童独自一人。(7)陌生人回来。(8)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

职场孤独感研究综述

国外职场孤独感研究综述及展望 摘要: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回顾国外职场孤独感研究的主要文献,将其概念、维度、测量方法及相关研究介绍到国内,为我国学者研究职场孤独感提供借鉴和参考。而且,本文在回顾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今后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研究职场孤独感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关键词:职场孤独感情感剥夺组织成员身份感缺失 引言 随着职业情绪心理学和职业健康心理学研究的兴起,个体在组织中的情绪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那些可能会对个体和组织产生破坏作用的负性情绪。孤独感作为一种弥散在社会生活中的情绪,在职场中会有什么表现,又会带来哪些影响,逐渐引起心理学界的关注。 职场孤独感的概念内涵 早在1984年,Gumbert和Boyd就发现,小微型企业主在工作中常常感受到孤独感,他们将这种工作场所中的孤独感称为职场孤独感(workplace loneliness)。他们认为,由于小微型企业主缺乏可以与之分享经验、意见和情感的同事交往,他们不可避免会陷入到职场孤独感中。随后,Kamphuis(1987),Bell(1990),Reinking和Bell(1991);Chadsey?Rusch、Steinburg,Sullivan和Montoya等都对职场孤独感都做了一定的研究,随着职场孤独感研究的升温,Wright(2005)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系统论述了职场孤独感的研究成果,并对职场孤独感做出了定义:职场孤独感是由于个体在工作场所中所期望的人际关系与现实中获得的人际关系之间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差异,以及个人缺乏弥合这种差异的人际交往能力而导致的一种孤独体验,属于工作场所中的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Wright对职场孤独感的定义十分清晰和准确,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被其他学者广泛引用。 Wright(2005)在定义职场孤独感的同时,强调研究者必须注意职场孤独感和职场孤立(workplace isolation)之间的区别。职场孤立是个体被驱逐出组织支持网络(Smith,2005),它描述的是个体在组织环境中的一种客观状态,和工作排斥等概念比较接近,而职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它可能和职场孤立有密切关系,但他们绝不是同义词。职场孤立反映出个体被排斥在同事关系网络之外,不能从同事或上级那里得到帮助和支持,在组织中的独处、孤立以及缺乏组织支持,都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职场孤独感,但是这些词语之间的概念是不同的。 职场孤独感的结构维度 在过去的研究中,关于孤独感的结构维度,学术界迄今为止尚无共识。Russell,Peplau 等(1980)认为孤独感是一种单维度的情绪反应,是由个体对社交的渴望和期望值与实际水平差距过大引起的,他们认为,孤独的核心感觉在性质上是一致的,感到孤独的人均以相同的方式理解和体验孤独。然而Weiss则认为孤独感应该包含情绪孤独感和社交孤独感。情绪孤独感指的是个体由于其依恋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孤独感;社交孤独感则是指个体因为其社会整合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或由于缺少社会感而引起的孤独感。调查表明,Weiss的二元观点影响最大。 关于职场孤独感的维度划分,Wright在借鉴Weiss观点的基础上做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经过分析,他认为职场孤独感包括两个维度,即情感剥夺(emotional deprivation)和组织成员身份感缺失(lack of social companionship)。情感剥夺是指由于员工在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在数量或质量上存在缺陷,而导致其依恋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会造成员工在情感上的冷漠和麻木;而组织成员身份感缺失指的是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缺失,这会导致员工脱离组织关系网络,产生与其他组织成员的疏离感。他的这种划分和Weiss的二元观点相承接,其中情感剥夺对应情绪孤独感,组织成员身份感缺失对应社交孤独感,后续很多研究者的数据分析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因此这种划分方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成人依恋理论

成人依恋理论 背景: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成人恋爱关系成人依恋理论的三个内在结论伴侣选择安全基地和安全天堂行为回避型依恋和防御机制成人依恋研究中的未解决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背景:鲍尔比的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在当时,精神分析著述者们认为婴儿的这些表达是婴儿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的表现,它们被调动起来,以抑制情感痛苦。但鲍尔比指出,在许多哺乳动物中这种表达是很常见的,他认为这些行为可能具有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功能。 鲍尔比依据行为理论做出假定:这些依恋行为,如哭喊和搜寻,是与原有依恋对象(即提供支持、保护和照顾的人)相分离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是因为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幼儿都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他们都依赖于“年长而聪明”的成年个体提供照顾和保护。鲍尔比认为,在进化的历程中,能够与一个依恋对象维持亲近关系(通过看起来可爱或借助依恋行为来维持)的婴儿更有可能生存到生殖年龄。在鲍尔比看来,自然选择渐渐地“设计”出一套他称之为“依恋行为系统”的动机控制系统,用以调整与所依恋对象的亲近关系。 依恋行为系统是依恋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因为它从总体上使这两者联系起来:人类发展的行为模式、情感调节和人格的现代理论。在鲍尔比看来,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询问”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如果孩子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验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和呼喊。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子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直到孩子“精疲力竭”,后者会出现在长时间的分离或失踪的情境中。鲍尔比相信,在这种无助的情境中孩子会体验到失望和抑郁。 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差异 鲍尔比相信以上所述的基本动力机制概括了依恋行为系统的常模动力过程,但他也认识到,在儿童如何评价依恋对象的可亲近性、以及儿童面临威胁时如何调整自己的依恋行为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直到鲍尔比的同事Mary Ainsworth 开始对婴儿-双亲分离进行系统的研究,才清晰地出现对这些个体差异的正式解释。Ainsworth 和她的学生创立了一种叫做陌生情境的技术——这是一种实验范式,用以研究婴儿-双亲依恋。在这种陌生情境中,对12 个月大的婴儿和它们的父母进行实验,系统地安排分离和重聚。在陌生情境中,大多数儿童(约60%)的行为符合鲍尔比的“常模”理论。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婴儿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婴儿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安全型。另一些儿童(约20% 或更少)最初会不安,在分离后会变得极为痛苦。而更重要的是,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既想得到安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