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课标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首创王位世袭制。

2、商朝:(1)内外服制度(2)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二)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确定统治阶级内部权利分配关系)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

(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内容:①核心:分封土地和人口(授土授民)②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先代贵族;③诸候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④诸候权力: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统治权(主要封国P3)

(4)影响:

①积极:周朝扩大了统治区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贵族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

②消极:诸候在其封地内有较大的独立性。后期王室衰微,诸候争霸,分封制崩溃。

2、宗法制(解决王族和贵族家族内部继承权的问题)

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①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②确立了大宗和小宗两个体系③形成“天子——诸候——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3)特点:①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②大、小宗具有相对性③形成“家”和“国”一体的统治。(4)作用:强化了王权;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稳定与团结;确保贵族垄断特权地位。

(5)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血缘纽带(里)

分封制宗法制

政治制度方面表现(表)

3、礼乐制度(是周朝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1)含义:“礼”泛指表示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规定社会贵贱有序、各安其份;“乐”指音乐、舞蹈和歌咏等,它使各等级上下“和同”。

(2)作用:(直接)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有力工具;(根本)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有利于统治秩序稳定;是周朝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3、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从分权到集权成为历史必然;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全国。

(2)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3)思想基础:百家争鸣中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主要内容:

(1)确立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②皇位世袭制和终身制;③皇帝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内容: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

②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有利于皇帝专权

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机构:郡县制

①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秦朝推向全国。

②与分封制的四个区别:划分依据从血缘到地域;地方从分权到集权;统治者从贵族到官僚(郡县制是官僚统治取代贵族统治的重要标志);地方官员从世袭到中央任免,是历史的进步。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1)积极:初步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消极:专制独裁的暴政导致秦朝阶级矛盾激化,二世而亡。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西汉的政治制度

1、中央:中外朝制又叫内外朝制。汉武帝起用身边的亲信近侍建立中朝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的外朝

成为执行机构,削弱了相权。

2、地方:(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王国问题。(2)刺史:监察地方官及诸候王。后期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

(二)隋唐制度的完善

1、中央:三省六部制

(1)隋朝形成,唐朝完善;

(2)职责: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分工)

(3)作用:①分工明确,相互补充,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③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2、地方:唐中后期设节度使,节度使官位世袭,拥有武装,最终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导致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三)宋初强化专制集权制度

1、目的:防止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直接);巩固北宋政权(根本)。

2、主要措施

(1)中央: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军政权)合称“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财政权)。

(2)地方: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3、特点:重文轻武、守内虚外

4、影响:①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②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③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但造成了“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的局面。

(四)元朝的政治制度

1、目的: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

2、主要措施

(1)中央:中书一省制。

(2)地方:行省制度。

①内容:除山东山西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中央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权力受中央节制;下设路、府、州、县,

②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五)中国古代的选官、监察制度的演变

1、选官制度

(1)监察制度(对官员)

秦朝:御史大夫;汉武帝:刺史;北宋:通判;明清:中央设都察院,各省设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对皇帝)

隋唐:门下省;宋代:谏院

(3)评价:第一,这两种制度既不能从根本上制约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低效。第二,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仍有重要作用。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

①原因:加强皇权,吸取元朝宰相专权引起动荡的教训;

②经过:1380年,明太祖处死丞相胡惟庸,裁辙中书省,皇帝自掌六部。

③影响:历史上实行了1600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专制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

①过程: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协理政事,但没有决策权;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商讨;之后内阁地位逐步提高,内阁大臣(首辅)拥有票拟权。

②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票拟是否采纳都有皇帝决定。

2、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1)原因:根本是加强皇权;直接是及时处理西北战事。

(2)职责:军机大臣跪受笔录,草拟政令。

(3)影响:①简化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②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专题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雅典的民主政治

1、形成条件

(1)地理环境:山地多、港湾多、岛屿多、平原少

(2)政治:小国寡民的城邦政体使公民有较多直接参政的机会;

(3)经济: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繁荣,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航海业和海军发达,海外殖民活动活跃。

(4)文化:希腊城邦文化繁荣,重视公民教育。

2、发展历程

(1)奠基: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

①内容: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按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分享权利;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

②影响:动摇了贵族的世袭特权,为雅典民主制奠定基础。

(2)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

①内容:用十个地域部落取代四个血缘部落,以部落为单位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各部落轮流执政;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

②影响:基本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确立起雅典民主制。

(3)顶峰: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

①内容: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成年男性公民可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

②影响:充分扩大了公民的权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3、政治机构

(1)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2)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

(3)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也负责审查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

4、主要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5、评价

(1)进步性:①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新方式。②多数人参政和群众监督,减少了决策的失误和以权谋私。

③激发了公民的能动性和聪明才智;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使古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④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局限性:①狭隘性:仅限于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被排斥在民主政治之外。

②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民主的泛滥。③对外是夺取异邦的财产和奴隶的暴力机器。

(3)实质:奴隶主阶级的专政。

二、罗马法

1、概念: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期间,古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

2、发展历程

(1)起源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①习惯法:罗马共和国早期(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中期)法律与习惯之间界限模糊,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担任法官,常常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的利益。

②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Ⅰ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核心是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Ⅱ评价: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成为罗马法的渊源。

(2)发展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①公民法:罗马共和国时期仅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其特点是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不够完善

②万民法:罗马帝国时期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其特点是简洁灵活而实用有效,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3)完善阶段:《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

3、内容:

(1)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保护除奴隶外的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制约并削弱了父权、夫权;

(4)渗透着自然法思想。

4、影响:(1)对罗马:一定程度上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有利于其大肆扩张。(2)对后世:①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③近代时期,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

今天继承的罗马法法律制度、原则:①陪审制度②保护人制度即律师制度③“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即“不告不理”原则。

专题三近代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背景:(1)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经过几次反复之后,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不流血的政变,迎立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史称“光荣革命”。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1)内容特点:限制王权,议会主权

(2)意义:①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②“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形成: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特点是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

(2)政党制成熟:19世纪中议会选举变为两大政党的竞争,由获胜的多数党组阁。

(3)议会、内阁和首相

(4)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席位,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联邦共和政体的建立)

(1)背景:①必要性:美国独立后,松散的邦联制存在着局限;而在一个大国确保共和制也是美国面临的新问题。②可能性: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北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欧洲启蒙思想影响(孟德思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2)标志:1787年在费城制宪会议颁布宪法,核心人物是“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3)主要内容(确立了三个原则)

①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原则):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

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③民主制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4)评价:进步性:①它是近代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美国依此建立起联邦制、总统制和共和制的国家制度。②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和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③成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面旗帜,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

局限性:宪法没有废除奴隶制度,并且带有一定的种族歧视色彩;妇女、印第

安人和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2、联邦制共和政体的巩固与发展

(1)巩固——南北战争。内战后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废除奴隶制。

(2)发展——两党制:国会形成民主党、共和党对垒局面。两党制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驴象大战。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分权、制衡原则,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

1、背景:(1)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围绕共和制和君主制,各派政治力量展开了激烈斗争,政局动荡不安。(2)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2、确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3、1875年宪法内容:

(1)议会(参、众两院组成):拥有立法权。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妇女、军人无投票权)

(2)总统(内阁):掌握行政权,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有立法权和行政权;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向议会负责,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部长签署;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向议会负责;经参议院同意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4、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最终确立;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1)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进步;(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完成德国统一,并于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国。

2、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3、宪法内容:

①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拥有行政、立法、军事大权: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由皇帝任命。

②首相主持帝国政府,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③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但立法权不独立,既不能产生政府,也无权监督政府。

④帝国是联邦制国家。

4、影响:(1)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2)帝国实际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特色,将德国拖入战争的灾难中。

5、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分权、制衡原则。都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

不同点:

中国近代政治史是民主革命的历史。

民主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5)无产阶级

第一节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旧民主主义革命)

一、近代列强侵华战争(四次)

1、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中英

(1)原因:(根本)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直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2)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④赔款2100万元。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中外人民诉讼各按本国法律管理)、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4)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主凶,美俄帮凶

(1)原因:(根本)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清政府拒绝了列强的修约要求。

(2)过程及结果:第一阶段后签署《天津条约》(十口通商、外国商船和军舰可出入长江口、外国人可自由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第二阶段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签署《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

(3)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3、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

(1)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对侵华蓄谋已久,1890年经济危机加速了侵略步伐;导火线:1894年,朝

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

(2)主要战役:①黄海海战:邓世昌壮烈殉国;北洋舰队主力尚存。②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割让台澎辽,赔款二亿两,开放重沙和苏杭,还要投资设工厂。

(4)影响:①《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②《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高涨。(根本)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直接)(2)结果: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内容: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和盐税等收入做担保。②清政府保证禁止人民反对外国侵略。③清政府拆毁大沽口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⑤惩治“首祸诸臣”等。

(4)影响:《辛丑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是列强侵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原因:(根本)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激化日益尖锐阶级矛盾。(直接)连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广西发生灾荒。

2、过程:(利用宗教“拜上帝会”发动农民)

(1)前期斗争:①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兴起;②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正式建立政权;③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④组织北伐、西征、东征等军事活动,1856年达到全盛;

(2)后期斗争:①天京变乱后由盛转衰;②陈玉成、李秀成等指挥后期防御战;③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④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重要纲领及治国方案

(1)《天朝田亩制度》

①主要内容: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产品分配上,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认识: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具有革命性;但《天朝田亩制度》的理想是追求自然经济,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落后性;追求绝对平均的圣库分配制度,违背规律,具有空想性。

(2)《资政新篇》

①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民选官吏;发展工商业;开设新式学堂等。

②认识:《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成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它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群众基础,缺少必要的社会条件,未能施行。

4、历史意义: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②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③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④成为几千年来农民运动的最高峰;⑤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5、失败原因及启示

(1)失败原因: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②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2)启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

(二)义和团运动

1、根本原因: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直接原因反洋教运动高涨。

2、口号:“扶清灭洋”。“扶清”体现策略性和对封建主义丧失警惕性;“灭洋”体现义和团的爱国性和盲

目排外性。

3、斗争经过:山东兴起,京津壮大,在天津阻击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在北京围攻东郊民巷的西什库教堂,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4、意义: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图谋;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政府的新政改革运动。

(三)辛亥革命

1、背景:

(1)原因:列强的侵略和清朝的反动统治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条件:①经济:甲午战争之后到清朝的新政宪政变革,民族资本初步发展。

②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③思想:其一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革命思想的传播(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其二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④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1905)

⑤军事:革命党人发动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武装起义。

⑥有利时机:清王朝派兵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出现空虚。

2、革命过程:

(1)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①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国号“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

②影响: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2)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

①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五色旗为国旗,采用民国纪年;

②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人民平等自由权利,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清朝覆灭: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3、失败

(1)表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中国双半社会的性质未得到根本改变。(2)失败原因:①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3)教训:在双半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4、历史意义: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它推翻了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③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④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⑤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里程碑。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开端

1、背景:

(1)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2)社会条件:①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②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思想。

(3)导火线:一战后巴黎和会是中国外交的失败。

3、结果:初步胜利①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章陆三人职务;③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历史意义:①五四运动是一次人民广泛参与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民主与科学精神、思想解放精神,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②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诞生: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最后一天在嘉兴南湖)召开。

(1)内容:①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③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④党的组织机构是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中央局。⑤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2)意义: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②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制定现阶段奋斗目标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对军阀。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1922—1923

(1)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2)起止点: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大罢工为结束。(3)教训:必须团结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阶段)

(一)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第一次国共合作

1、兴起:

(1)历史条件:①中共工人运动受挫教训,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②孙中山的转变;③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开始。

2、高潮:北伐战争(1926年)

(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2)对象:吴偑孚、孙传芳、张作霖

(3)经过:迅速消灭吴、孙主力,1927年初占领南京、上海。

3、失败: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1)失败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2)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4、意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也称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1、武装起义——揭开序幕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

2、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

(1)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意义:标志着土地革命的开始,共产党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2)巩固:经济上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生产;军事上取得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政治上,1931年中

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建立。

3、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1)原因:(根本)由于王明“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直接)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1月)①内容:纠正了左倾错误领导,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②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结束: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4、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1)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国民党内部分化。

(2)爆发: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事变,扣留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解决:中共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确定了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4)意义: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国共第二次合作

1、日本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

2、全面抗战的爆发: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正式建立。

(2)两个战场的抗战

①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和中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四次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938年)。

②共产党敌后战场:在抗战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抗日主战场。主要战役:平型关大捷——协助国民党在太原会战中取得的首次大捷;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发动一场破袭战。

(3)日军侵华罪行:制造事变、大屠杀、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3、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4、意义:①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④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1、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1)两种前途的斗争:1945年中共七大要求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集团在美国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2)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10月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3)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举行政治协商会议,经过激烈讨论,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2、解放战争

(1)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经过:

①战略防御(1946年——1947)年中共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及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②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③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进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主力,解放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④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3)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4)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意义:①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②国际: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③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专题五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一、《共产党宣言》

1、原因:①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贫富分化、社会不公正、经济危机等资本主义弊端日益暴露;②无产阶级追求自身解放,渴望改造社会、建立更加理想的美好社会。

2、条件:

①阶级条件: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②理论基础: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③社会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参加革命实践。

④组织基础:1947年底共产主义者同盟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恩起草同盟纲领。

3、诞生:19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4、主要内容:第一次较为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①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②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③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④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5、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巴黎公社

1、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普军包围首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卖国投降,对内企图以武力解散巴黎人民武装——国民自卫军,结果被赶出巴黎。

2、成立:1871年3月,巴黎公社成立。

3、革命措施:

(1)政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专政;公社委员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

(2)经济:公职人员最高薪金不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维护工人权利实行八小时工作;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3)文化:用世俗教育代替宗教教育,提倡义务教育等。

4、失败:5月28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血腥镇压了巴黎公社。

5、教训:①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19世纪70年代不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实力都远未达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资本主义还在上升时期;②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前人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6、历史意义:(性质)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其革命首创精神、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1)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但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下,反对沙皇统治的民族斗争不断。(2)1914年爆发的一战,进一步激化俄国的各种矛盾。(根本原因:沙皇统治落后、反动、残暴,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

2、过程: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2月),推翻了沙皇统治。革命后出现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发表,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3)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人民群众,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已无可能。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4)十月革命: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在布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胜利。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区别: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5)建立政权:11月7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一战,颁布《土地法令》分配土地;选举产生了人民委员会。

3、历史意义: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里程碑,开辟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③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待于不断完善。

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的统治被推翻,建立新中国的时机成熟。

2、筹备:新政协(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2)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3、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4、历史意义:

①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进入由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新时代。

②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③改变了世界格局,削弱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二、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法制建设: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宪法

(1)基础:1949年政协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制定:1954年一届人大

(3)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民主制度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①确立:1954年召开一届人大,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①历史基础:民主革命时期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

②确立: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职能变化: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④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⑤发展: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为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中共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⑥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主要原因: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发展不平衡;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②法律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主要表现:五个省级自治区,第一个是1947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最后一个是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⑤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三、“文化大革命”

1、原因: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的发展;②毛泽东错误的认为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他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③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的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实质:文革是左倾错误发展到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①冲击党政机关,批斗各界名人。②“全面夺权”造成党政机关陷于瘫痪;③宪法遭到严重践踏,成为一纸空文,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典型的例子是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④“文革”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4、历史教训: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

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③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四、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原因:文革的深刻教训

(2)措施:

①平反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

②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新宪法;

③“民告官”有了法律依据。1989年颁布《行政诉讼法》,1999年颁布《行政复议法》

④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2、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坚持和加强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中共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3)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4)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五、“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1、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

(1)形成:

①雏形:50年代中期毛泽东、周恩来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②基础:1981年叶剑英阐述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③形成: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④宪法保证:1982年写入宪法;

⑤成为国策:1984年全国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2)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

(1)香港回归:

①1984年12月中英两国在北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①1987年中葡在北京市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的主权。

(3)港澳回归的意义:开创了港澳与内地共同发展繁荣的新纪元;洗刷了民族百年国耻;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随后,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真正的停火;

(2)1980年后海峡两岸通航、通邮、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3)九二共识:1992年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举行会谈,双方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4)江泽民“八项主张”: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5)《反分裂祖国法》:2005年3月通过《反分裂祖国法》,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

(6)2008年“三通”正式实现。

(7)面临挑战:台湾内部的台独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

专题七现代中国的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

1、背景:二战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实行遏制政策。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具体表现: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

3、成就

(1)建国一周年时,新中国已同17个国家建交。其中最突出的成果是中苏建交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4)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促进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中国赢得建交高潮。

二、70年代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条件: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中国综合国力(“两弹一星”成功)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2)标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

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3)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霸权衰落,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劣势;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受到苏联威胁;中美领导人积极寻找时机。

(2)过程

①1971年4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

②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为尼克松访华作准备。

③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1978年底,中美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元旦两国正式建交。

(3)存在问题: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核心问题。

3、中日邦交正常化

(1)条件: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恢复联合国席位;美国避开日本与中国改善关系,给日本震动;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积极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建交的根本原因)

(2)经过: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建交。

(3)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意义: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原因:国际形势的发展;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调整:①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外交政策的目标;②具体表现为不结盟运动。

2、外交建树

(1)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侧重政治)

(2)积极参与地区性和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侧重经济)

①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形成“上海共识”;

②2001年中国倡导建立了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③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④2002年,中国和东盟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专题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

(2)二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使美苏矛盾激化;

(3)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②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强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妄图称霸世界;③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国际地位提高,成为美国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

2、美苏冷战:指美苏之间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手段和行动。

(1)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政治:①1947年3月美国推出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②苏联同年成立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应对。

(3)经济:①1948年美国实施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②苏联1949年成立经互会。

(4)军事:①1949年美国成立北约组织;

②1955年苏联成立华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

峙局面的正式形成。

3、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①朝鲜战争: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侵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战争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提高了中国地位,赢得稳定建设环境,支援朝鲜民族独立。

②越南战争:1961——1973年,美国撤军。

③德国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先后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柏林墙的修建成为德国分裂和美苏冷战的象征上。

④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均势中的不利地位,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并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经过两国的对峙与谈判,苏联最后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4、影响:

(1)对欧洲: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2)对世界:一方面美苏军备竞赛不断升级,给国际局势造成很多不安定因素,美苏肆意干涉别国内政,践踏国际法,严重破坏世界和平;另一方面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共体的成立

(1)原因:①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②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欧洲迫切要求摆脱美国控制并应对苏联的威胁,而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与美苏对抗,因此走上了联合的道路。

(2)表现:①1951年法意荷比卢德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②1958年六国又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开始冲击美苏两极格局,有利于多极化趋势加强。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①美国的扶植,减免战争赔款,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②重视科技与教育;③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④战后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明治维新以来残存的封建因素

(2)表现:1956——1972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3)影响:①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的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①二战后,亚非拉诞生许多新兴民族国家;②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与争夺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③新独立的国家为摆脱美苏控制,维护自身独立主权,谋求发展,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3)内容:通过《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反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4)意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促进世界多元化趋势。

4、中国的振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两极格局瓦解

(1)背景:1989年东欧剧变

(2)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3)原因:①根本原因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僵化;

②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误,背离社会主义原则方向;

③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影响:①两极格局的瓦解结束了两大集团的对峙,世界形势总体趋于缓和;②两极格局的瓦解使得东西方力量对比失衡,被“冷战”掩盖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世界形势也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③两极格局瓦解后,国际恐怖主义也呈现泛滥趋势,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多极化趋势加强

(1)表现: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但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新问题,美国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②欧洲、日本、俄罗斯、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加强,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③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2)基本特点: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3)影响:①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②受到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集团的支持,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范文】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六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六单元)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包括26课)(现代:中国) 自查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标志、意义? 建国初期民主法制的建设的内容? “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内容? “一国两制”的内涵、理论形成过程和实践表现?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的表现、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中央政府针对台湾问题的立场? 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政策? 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标志?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有哪些? 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责,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文化大革命 主要原因: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发展为以阶级斗争为纲 表现:“文革”中,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及至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典型的事例是刘少奇冤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空前地践踏,最突出的表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教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3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平反一系列冤假错案。 2.法制建设: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XX年一系列法律的颁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和1999年《行政复议法》的出台,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 为什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整合教材可以对本册教材的全部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在处理一册课本之前,一定要先从某个角度去整合全部内容,把点连成线,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然后在复习每节课时再把点放在线上,这样就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为什么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教材内容? 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2、对研讨某个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而言,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使我们能够全面、科学地认识评价历史。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必修二内容: 一、 农业文明时代 (一)农耕文明 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2、土地制度的演进: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战国以后)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辅(产业结构);_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__________”式的经营方式。 (二)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领先于世界) (三)政府的政策:________ (四)分化出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_________萌芽(发展缓慢) (原因:①根本原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②市场因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_________极其低下;③政策因素:清政府______________等政策; ④观念因素:商人、工场主__________、投资土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五)近代前夜的迟滞 (因素:内因:明清__________、闭关锁国、固守_____经济;外因:西方列强完成____________,对外侵略扩张) 二、工业文明时代 (一)________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主题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西安事变到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2)性质: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领导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组织。 2、 ___正面战场的抗战 (1)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2)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未能阻止又是敌人的进攻。到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3、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1)洛川会议:内容:制定了全民抗战路线。 (2)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3)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1937年9月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4)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回民抗日武装等。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张自忠牺牲。 抗战的伟大胜利 1、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成立 (1)背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 ___阵营形成;中国是世界反___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2、中共七大召开 (1)背景:敌后抗日战争发起局部反攻。(2)时间地点: (3)目的:为了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4)内容:制定了当时的中共的任务;确立了 ___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选举以 ___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5)意义:为抗战胜利和 ___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3、抗战胜利 (1)背景:德国战败投降;美苏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中共 ___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 (2)日本投降:宣布投降、正式签署投降书。 4、意义:

高一历史必修一1-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 3.分封制 ⑴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⑵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觐职的义务 ⑶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⑷初期结果: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⑸后期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⑴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核心内容与特点:王位由嫡长子(皇后的大儿子)继承 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核心) ②皇权世袭 ③皇位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 ①丞相:协助皇帝负责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检查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九卿”的作用:①互相配合,彼此牵制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制度 秦朝实行郡县制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在第一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下,产生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本课主要阐述了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教材介绍了从19世纪末至民国时期,半个多世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实业救国;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官僚资本的垄断;通货膨胀。 (2)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及其短暂的原因;1927年~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地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大政治障碍。 (3)探究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本课的图表资料比较丰富,通过“情景再现”法,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2)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前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教学难点】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 宗法制和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采把土地和人民 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使王位在一家一姓 中流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 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特征:皇权至上。 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汉朝郡国并行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元朝的行省制度等; 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屮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屮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屮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屮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屮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屮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屮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屮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

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屮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屮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屮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 打出二生肖的图片,:二生肖屮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 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神农”的传说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屮国古代的积极作用。 投影半坡遗址屮“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屮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太原教育教学网北部区班主任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精品—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精品—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一关于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ppt的一些课件等等的资料。网在线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ppt =================资料简介======================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第1课邢台市第一中学郑英丽一、蔚蓝色的希腊二、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三、珍惜自由的希腊公民地理环境城邦体制公民素质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一、蔚蓝色的希腊地理环境一、蔚蓝色的希腊地理环境三面环海;三洲要冲;海岸曲折、港湾众多。海洋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1、独特的地理环境:周边环境:一、蔚蓝色的希腊地理环境山岭沟壑平原稀少土地贫瘠 1、独特的地理环境:内陆环境:气候环境:地中海式气候,温暖湿润。合作探究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特殊的地理特征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了哪些影响?三洲要冲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山岭沟壑平原稀小土地贫瘠地中海式气候周边内陆气候三洲要冲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山岭沟壑平原稀小土地贫瘠地中海式气候2、海洋性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周边内陆气候吸收亚非文明航海和海外贸易小国寡民的城邦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粮食缺乏、农耕经济不发达民主政治有助于葡萄、橄榄航海、海外贸易人口增多资源短缺殖民活动商品经济发达平等互利的价值观念开放探索的民族性格海外贸易结论1:希腊的地理环境为民主政治形成提供自然条件例如东南亚海洋资源同古希腊相似,却没有产生像古希腊那样的文明课堂延伸 是不是有希腊那样?淖匀坏乩砘肪常鸵欢ɑ岵裰髡文兀康乩砘肪呈钦 挝拿鞯木龆ㄐ砸蛩芈穑? 自然地理环境不是决定因素,只是对各地区的文明有着一定的作用,各地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还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特定的历史条件有关。 ==================资料简介====================== 境考察古城邦地理位置特征:地貌特征一:地貌特征二:气候特征:合作探究人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大家结合旅行指南分析四大地理特征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有没有产生影响?如果有,又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山岭沟壑农耕经济不发达海岸曲折港湾众多从事海外贸易、殖民活动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平等互利的思想观念有利于迫使考察报告一冬季多雨夏季干热盛产葡萄酒、橄榄油有利于希腊的地理环境为民主政治形成提供自然条件土地和人口的矛盾合作探究第一个考察内容:城邦是什么?从城邦的概念中你能得出城邦的特点是什么吗?第二个考察内容:古代希腊为什么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而是形成众多城邦呢?第三个考察内容:城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分别是什么?考察报告二城邦特征:①小国寡民(提供了公民直接参政的可能性) ②独立自主(没有形成统一的帝国) ③实行民主政治(君主专制难以发展) ④商品经济发达,思想文化繁荣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课件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一】高考历史关于西周的知识点整理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 【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

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1、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四】“冷战”阴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1.目的: 2.内容:①分封对象②受封者义务—③受封者权利 3.作用:积极和消极 二、宗法制 1.定义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4.影响: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朝统一 1.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 度。(内容、特点)②中央:三公九卿(职责)③地方: 郡县制(影响:积极和消极)(2)颁布秦律、统一法令;(3)统一货 币、度量衡;(4)统一文字;(5)修建驰道、灵渠;(6)修筑万 里长城;组织移民。 3.秦朝灭亡的原因:秦的暴政 四、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君主专制演变: 趋势:君权不断加强最终达到顶峰,相权不断被削弱并最终被废除 历程: (1)汉:汉武帝设置中朝(内朝),以丞相为代表的“外朝”演化成一般的行政机构(执行机构)。 (2)唐:设立三省六部制 1. 职能: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六部执行)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2.作用: 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分工明确,提 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3)宋:在中书门下之下,增设“参知政事”(分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军事),设三司使(分财政) (4)元:中书省 (5)明:①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6)清:康熙:南书房。雍正: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标志、目的、特点、作用) 2、地方政治制度演变: 趋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压抑历程: (1)汉:郡国并存局面(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 (作用) (2)唐代:藩镇割据局面 (3)宋代:1、内容:(军事:强干弱枝、政治:重文轻武、财政:分割地方权力与中央)2、作用:积极、消极 (4)元朝:行省制度(内容、影响) (5)明朝:废行省设三司 五、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代:察举制(依据:孝、廉)、征召制(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依据:世家门第)

人教版高级中学历史必修一知识点.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 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新民主主义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 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 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导读:本文是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级中学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必修Ⅰ)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课) 1.约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 2.分封制: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土地和人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③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奴隶制国家政权) ④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3.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结合,使其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②等级森严。③以血缘为纽带,确定权利分配方式。 (2)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知道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2课) 1.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 2.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特征:皇权至上。 3.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4.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5.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列举唐三省六部制及宋朝分割相权等措施,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朝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3课) 1.唐朝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削弱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宋朝设立中书门下省,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皇权不断加强。 2.汉朝郡国并行制: 3.元朝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的史实,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4课)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 2.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 3.君主专制在明清发展到顶峰。我国多名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分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模块终结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三、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四、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表现: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A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