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概论

审美文化概论

1.重要概念:

审美观念:使个人的审美活动得以成为可能的前提。它是审美文化的核心力量。

2.审美文化是整体文化的一部分。

审美趣味: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引导,并制约着个体如何审美的文化力量。

审美范型:作为承载某种审美趣味的事务即所谓经典,引导着审美的不同走向。

“审美的”这个形容词最为基本的含义:与感官察觉有关的。

“审美文化”是一种介于感性、理性之间的表意或象征体系。是交织着感性、理性、神性的文化。而感性正是区别于其他文化领域的根本定性。

审美文化:①物化产品:包括各种艺术作品、人工产品(衣饰、建筑、工艺品),自然景观。

②观念体系:即社会意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标准。③行为方式:即审美活动。包括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两种行为。

3.西方审美文化

?源头:①希腊文化:古希腊审美文化是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的典范。②希伯莱文化(圣经)

?希腊神化鲜明特征:①.神人同形同性②人神共居,彼此相融③神向往与渴慕人的生活

4.中世纪建筑

?罗马式建筑最著名的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圣马可教堂。

?哥特式建筑产生于11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3—15世纪风靡欧洲。此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基督天主教堂。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德国的克隆主教堂是全欧洲最高的尖塔。

5.中世纪绘画

?中世纪绘画的主题绝大部分都是关于基督教的,因而其绘画艺术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比如,鱼和年轻的牧羊人象征基督,船象征教会,孔雀象征永生,锚象征希望。

?这一时期的绘画与教堂建筑密不可分,绘画从属于建筑。无论是拜占庭圣索菲亚教堂还是罗马式教堂,镶嵌画是其最具特色的绘画。所谓镶嵌画就是将红、白、紫、蓝、黄、黑色石子砸碎,压镶在灰泥表面,表现为花纹或人物的一种独特的艺术。特别是加进金银材料的画,能形成一种难以名状的色彩之美与光泽之美。

?对哥特建筑而言,彩色玻璃镶嵌窗画是其主要特征之一。玻璃透明的特质成为理解属灵主题的理想介质。中世纪的教堂都采用自然光线采光,经阳光照射后,光线透过12种彩色玻璃构成的镶嵌画窗能变幻出梦幻般的光彩与色彩,营造一种神秘感,对上帝的崇敬之情自然萌生。

6.圣乐:对中世纪的欧洲人而言,宗教生活是其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内容,音乐尤其是圣乐自然也就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当时每个信徒都必须参加宗教聚会,并在聚会中唱圣歌。这些圣歌都没有伴奏,全部需要用拉丁文清唱,在圣洁、美好、悠扬的旋律中,使内心得以平和,灵魂得以宁静。

7.宗教文学

?中国宗教三分格局:儒家(朝廷的国家宗教、家庭祖祠宗教——排他性)、道家(聚合民间诸神,本土化宗教)、佛家(外来、思想体系和艺术体系)。

?宗教文学在这一时期的文学格局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内容不外福音故事、圣徒传、赞美诗等基督教内容,上帝是作品描写与赞美的中心。在表现手法上大量采用象征、梦幻的手法。此外,骑士叙事诗与骑士抒情诗为主要内容的骑士文学也形象地体现了基督教文化精神对日常生活的渗透。

?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但丁的《神曲》是这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8.基督教世界与希腊神话世界相比出现了诸多变化:?希腊的神话可以人格化,而基督教的上帝是不能被人格化的,只能通过象征、寓意等方式显现神性。?基督教文化是神本文化、出世文化、超越文化。?基督教文化重精神生活而轻物质生活。

9.儒家型审美文化

?儒家文化则是一种实际型的处世伦理文化,不太象佛和道那样对事物本质问题的思考,而是关注自我的成长变化,也就是更求实际应用,而且具有很多的“行”的精神,入世的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有责任和担当精神。在艺术上多表达自我价值的实现、世间现实与自我成就的结合等内容。?京城威势,体现了儒家型审美文化。整个京城就是关系朝廷本质的建筑定义:京城中有一种基本的空间结构,从中体现出了社会体制及其一整套以朝廷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儒家的体制思想,朝廷的神圣威严,家庭的尊卑秩序,都从京城这一建筑空间里呈现出来。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意识形态的明清一代,京城的建筑格局与风格自然是按儒家文化的审美要求来设计的,这就是:一切审美要素必须为政治伦理服务。因此,儒家审美文化是政治伦理型的。

10.道家型审美文化

?儒家审美文化是社会体制及权利的审美文化表现;道家审美文化则以审美形式表达一种独立于社会体制的,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山林情趣。

?道家文化对天地自然之境的审美形态有独到的贡献。表现在司空图的《诗品》中:①《诗品》共有24首,现出了24类自然境界。有一个完整的体现,呈现了一种时间的顺序,一种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流动。

②《诗品》表现了一种与宇宙自然更替相一致的循环的时间观。自然山水就在这样一种时间结构中,得到了一种宇宙本体论的意义,得到了一种天地往还的韵律。③《诗品》不但表现为一种宇宙时间循环往复的流动,而且还是一种审美的类型呈现。

?24品:展现了24种审美类型: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在24种基本的审美类型中,突出的是一种道家的最高境界,它用一种道家的主要范畴围绕起来,呈现了中国山水境界所内蕴的宇宙精神。【体会(两幅图):中国山水境界所内蕴的宇宙精神。例:山水画成为绘画的题材,用绘画的形式将山水,自然,物象,加以美化,艺术化,是受老,庄思想启发而来。老子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要达到合协一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先天地生”,指宇宙的本源。中国山水画是以儒,道,释思想的体现,他不是单纯的画景,而是通过画景创造中国山水文化特有的审美方式,用他去观照自然,感悟生命。使人从自然宇宙万物的感性直观中获得一种特殊的愉快体验,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境界。】

11.佛家型审美文化

?佛教是外来宗教,一旦来到中土,其宗教内容和艺术形式都会按照汉文化的需要进行改变。

?在印度佛教寺庙中,塔式中心,在塔里体现了印度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在汉文化民众的心理结构中,所产生的对佛教的需求,不是塔,而是像,是一个法力无边的佛像。

?整个汉寺,其建筑结构,都是围绕着放置佛主的大雄宝殿而进行的美学观。(图片略)

?中国佛寺里,四大天王两边威武肃立,与弥勒菩萨正中洒脱笑意构成了一副意味深长的汉化佛教景观。?对汉文化所需要的宗教来说,佛教群相中最重要的是菩萨。

①菩萨,从等级论,仅此于佛。有的已经被许诺为佛,如弥勒;有的为了度救世人而推迟成佛,如地藏。这里最重要的是,菩萨仅次于佛,具有了足以救人的巨大法力,不是佛,请求起来比较容易,菩萨多被赋予了大慈大悲的心性。

②在汉地,最有名的是四大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地藏。

③这四大菩萨不但有了自己的香火胜地——观音在普陀山、文殊在五台山、普贤在峨眉山、地藏在九华山。而且,在大雄宝殿,佛陀像的两旁或背后,往往都有着四位菩萨的像。构成了汉寺佛教的体系性。12.士人型审美文化

?中唐以后出现的中隐园林,因为在都市之中,其实应该叫庭院。庭院精神,可以说是士人的审美文化。?中唐以来的都市园林境界,到宋代庭院得到美学上的完成。在宋人庭院里,绘画、书法、诗词、音乐、文玩、品茗、棋局等文化与艺术因子,成了整个庭院境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这些艺术类型里面,琴、棋、书、画、诗、文,都是六朝以来士人园林本有的元素,但品茗与文玩是宋代庭院的新境。

13.品茗

?茶,其性淡、其味长。中唐以后就成为士人的爱好。但更多地是发挥一种生理功能。

?“午茶能散睡”(白居易),而茶作为园林的一个部分,更主要的是作为园林中的士人心灵的一个部分,则是宋人的创意。

?宋代士人们把分茶、着棋、写字、弹琴、品诗、赏画、玩古视为一律。

14.文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古器的赏玩,是宋代才形成“学士大夫雅多好之”的局面。古器能引发超越当下的幽思,能表现收藏者的学识,能凝结玩赏者的高雅。它呈现出的是一种胸怀、一样情性、一片趣味、一颗心灵。文玩给宋人庭院带来的一种动感,使庭院成为一种心园。

15.庭院:在宋人的庭院中,中国士人容纳万有的胸怀有了一种新的方式。宋代的庭院,造就了集诗、书、画为一身的文人。庭院中的赏玩集置石、叠山、理水、莳花、和诗、词、书画、琴、茶、古董为一体,达到了一种极高的审美情趣。

16.民间型审美文化:宋代以来市民的兴起,引出一种与士大夫美学趣味不同的大众美学趣味,它集中体现:为小说和戏曲。在小说和戏曲中,都市的市民趣味和广大乡村的民间趣味合一,特别体现在戏曲上。这一审美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美学特点。第一,门帘台账,一桌二椅与戏曲的虚灵性。第二,脸谱与服装构成戏曲的象征性。第三,念唱做打构成戏曲行进的程式性。

17.现代审美文化:文艺复兴标志着现代审美文化的开端。

?西方现代审美文化区别于中世纪审美文化核心标志之一是世俗化。从中世纪的“人生所有罪”到现代审美文化的“人生所自由”。

?西方现代审美文化在这个时期总体上呈现三大特征:①审美文化主要体现为人性世界与宗教世界的对抗。②表现出理性主体与感性主体的冲突与对抗。③美与艺术取得了自己的合法性领域。

?现代审美文化在这一时期表达的形式有小说、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现代城市等。其中,尤以小说、现代城市最具代表性和表现力。

?人的发现与生活的世俗化

①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发现了一个与中世纪生活迥然相异的人性世界即希腊世界。文艺复兴标志着中世纪审美文化的终结,现代审美文化的开端。自此,人不再是上帝的奴仆,而是自己的主人。

②意大利诗人波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体现人文主义)

③这一时期小说形象再现了宗教信仰的终结和解体:薄伽丘《十日谈》、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拉伯雷《巨人传》。这一时期的绘画也肯定了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达芬奇《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大卫像》、拉斐尔《圣母子》。

?理性主体与感性主体的对立与统一

整体而言,现代审美文化是一种主体性审美文化,并且首先表现为理性主义的审美文化。

①一方面,它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事物存在合法性的尺度与依据,并以此为抨击宗教盲目信仰,揭露教会罪恶的锐利武器。

②另一方面,理性又要为感性、自由意志加以适度节制,形成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代表作品:伪君子,吝啬鬼,浮士德。

?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离:从经济与社会角度看,现代性过程向世俗化过程转变,过程经历了三个分离:政治与宗教分离,经济与政治分离,功利主义经济观与道德观分离。到了十九世纪艺术才真正确立了自身自主性。

?审美精神:若说中世纪审美文化是对上帝的赞美与颂扬,对彼岸世界的向往与追求,那么现代审美文化就是对人的讴歌与礼赞。

18.当代审美文化:我们所谓的“当代审美文化”,是指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文化。

?艺术/生活

①现代性进程中的艺术与生活的二元分离,规划了当代审美文化最为基本的结构秩序。

②即一方面是以纯粹的艺术品(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电影等)为载体,以纯粹的艺术场所(美术馆、音乐厅、剧院、电影院等)为活动区域的审美文化;另一方面是以具有审美意味的非艺术品(日用品、房屋、街道、商店、广告、工业品、武器、旅游风景等)为载体,以一般生活世界为活动区域的审美文化。

?大众/精英:当代审美文化在空间上的类别分化几乎是自明的,即大众审美文化和精英审美文化。

①大众审美文化的活动主体是“大众”,是巨大的人群,精英审美文化的活动主体是“精英”,是少数人;

②大众审美文化的审美对象主要是“大众艺术”或文化工业的批量产品,而精英审美文化对象则主要是“精英艺术”或纯艺术的创造性作品;

③大众审美文化的生产动机是“商业利润”与资本的扩张,而精英审美文化的创造动机是“精英价值探求”与文化的优化;

④大众审美文化的消费意向是“休闲娱乐”与轻松快乐,而精英审美文化的鉴赏意向则是“心灵陶冶”与精神的提高;

⑤大众审美文化的社会功能是“从众媚俗”与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而精英审美文化的社会功能则是“批判反省”与促进社会改革。

⑥在西方,“大众”(mass、the masses)的产生与工业化、都市化、教育的普及化、政治的民主化和经济的市场化有密切关系。

⑦相对民间审美文化而言,大众审美文化是都市文化,是书画文化,是主要的意识形态,大众审美文化寄生于经济活动。大众审美文化不像民间审美文化有明确的地方性,大众审美文化越来越全球化了。

⑧在西方,现代文化意义上的“精英”(elite)在启蒙运动中产生,它与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有关。

⑨19世纪以后的“精英”一词具有特定的政治涵义和文化涵义。文化涵义是指那些在文化上担当社会道义并能对社会进行批评的知识分子。而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精英不同于传统文人。当代精英审美文化不同于传统文人。当代精英审美文化乃是以现代知识分子为核心的文化,这种文化突出的特点是社会文化的批判和精神价值的关怀。

⑩事实上,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的绝对分界是不存在的在前者那里总有价值关切与自由精神的影子、在后者那里也有休闲娱乐的功能。但这种事实上的混杂并不意味着两者在实践意向上的差异是可以消除的,更不意味着两者所行之道是可以彼此取代的。

?保守/前卫

①所谓审美文化上的“前卫”就是一种反常规、反规范、反体制化、反权威、反禁忌的审美追求。审美文化中的前卫现象是一种现代现象,它与现代民主制度以及道德、政治、宗教的宽容有关。

②在西方,审美上的前卫现象出现在19世纪,它表现为反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运动,此后发展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运动。

③古典主义是保守的审美文化的象征,从根本上看,一切传统的审美文化都是保守的,因而也是古典主义的。所谓“保守”。不是通常所说的守旧,守旧只是保守的极端样式,保守的真正含义是相信永恒,从而守护永恒。

④与西方古典主义大致类似,中国古典主义的“总经”也是以原道为据的。所谓“天不变,道也不变”,天象可以变幻莫测,而天道则恒长不变。

19.消费审美文化:消费审美文化是人类商品生产和交易活动的必然伴生物,也可以说,它和人类的商品生产一样古老。

?作为消费活动的审美:在消费社会,审美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标志:审美活动本身变成了消费。

①审美活动变成了社会经济活动整体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购物、看电影、旅游等,所有这些活动都同时既是一种审美活动,又是一种消费行为。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赢利来自大规模的商业销售,在这种赢利模式的巨大驱动下,产生了大规模的现代审美文化产业群:影视业、书报业、流行音乐产业、时装业、旅游业、广告业、娱乐业以及为实现产品的广泛销售动员而崛起的创意产业等。这些产业群所生产的类型商品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景观。

②审美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关系位置发生变化:

——传统的审美活动作为精神活动,有明显地超越品格:审美常常是一种人生意义的领会和价值的追思。比如读诗、读小说、看话剧、听古典音乐、看舞蹈、观书画、赏风景等等。审美总是使人从日常生活中超拔出来,审美的境界总是被领会为比世俗生活更高、更纯洁、更富有精神性价值的境界,因而审美一直被看成是一种能养育心性、提高精神品格和人的生存境界的活动。

——但是在消费社会,社会审美活动的位置变了;审美成了属于日常生活的一个结构性环节和部分。这个部分就是普通人的“消费”。

——与传统的审美相比较,消费型审美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日常性、大众性、身体性。

?消费时代的审美诉求与社会生活感的变迁:消费时代的审美并不只被经济所操控,消费审美并不意味着审美大众只是被动地接受。

①一是消费关系的基础化。在消费社会,社会公众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生活转型是:消费关系成为生存关系的基础性维度。

②二是孤离个体的生存感、遭遇和忧虑。消费社会作为精神诉求的审美总是和小人物孤离个体的生存感相通、相连或相关。

③三是消费取代审美。审美与使用生活的界限已经被取消,审美已经变成了消费活动中的一种因素,而不是一种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单独意义的活动。

?商业美学设计与文化工业:在西方当代的文化研究中,对消费型审美文化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化工业(cultural industry)或社会文化产业的角度展开。

①商品的美和商业美学设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看到许多能带来审美感觉的商品:时装、家具、日用摆设、图书、家用器物等,这些商品都有品牌、精美的包装、美轮美奂的销售场景及诱人的广告,这就是消费型审美文化的第一个层面,即“商品美”层面。

——一个商品的美学设计主要有三大要素:命名、形象设计、情调或品味感。

②文化工业与消费艺术品

从文化工业的角度看,消费审美的艺术生产呈现出如下特征:首先,它是一种大众文化产业。其次,它是一种现代传媒背景下的生产,是一种现代样态的媒体艺术。再次,现代审美消费艺术品的生产变成了社会多部门写作的集团化生产。

20.技术审美文化

?技术文化的形成

①技术审美文化,主要是指工业技术诞生后的一种与技术活动、技术物品密切相关的审美文化。

②技术化社会并不能消灭人类对自身与外部世界世界审美关系的体验的需求,就像古典社会中人类把一种创造性的、无功力性的激情寄托在自然意象之上来体验审美一样,技术化社会中,人类也试图在技术活动和技术物品中实现那种创造性的、无功力性的激情。于是,在技术化社会里人类试图把审美激情注入技术活动和技术物品之中,由此便产生了技术文化审美。

③工业技术产生后,人类社会文化日益受其影响,逐步走向了技术文明。产生了以技术物品作为表意意象的技术文化。

④技术品经历了三次功能性转变。即,技术物品的工具化,技术物品的大地化和技术物品的代码化。

?技术与审美关系

①从工业技术在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作用来看,科技与审美之间的关系既非互相排斥又非彼此同一。科学技术通过影响人类的生活世界而影响人类的行为方式,继而影响人们的感觉、观念。

②《后工业社会来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人类社会变革的第五种影响就是形成新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从而导致一种新的“美学感觉”。人们将审美追求融入科技活动中,同时又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来表现自己的审美感觉,这就形成了技术化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成——技术审美文化。

?科学技术的审美功能:技术物品与艺术创造手段的革命、技术物品的审美化、技术活动的审美效应。

?技术物品的审美特性

①功能主义:功能主义是技术物品首要的审美特征。包豪斯:主张简约形式,形式服从功能。

②国际主义:在全球现代化的浪潮中,工业技术把建立在技术理性基础之上的工业文明普及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③形式的有序化:表现:几何化造型、简约风格。

21.网络审美文化

?互联网的兴起

?互联网的特点:虚拟真实性、自由平等性、即时交互性、多媒体共享性。

?网络审美文化形态:网络艺术文化(网络文学、网络影视、计算机音乐、计算机绘画),网络交往文化(网络聊天室、电子邮件、BBS、MSN、ICQ、OICQ交流)。

22.影视审美文化

?首先影视审美文化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

?电影艺术是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

?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电影诞生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建筑之后,所以常被人们称作“第七艺术”。

?蒙太奇的完整概念包括三层含义:①从技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剪辑;②从艺术层面上讲,蒙太奇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③从美学层面上讲,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创作方法。

?其次影视审美文化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特征:①综合了当代其他一些审美文化形态的内涵,如时尚、商业、青春、游戏、技术、网络等。②综合了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歌、舞蹈六种艺术的“第七艺术”。1911年,意大利电影先驱乔托、卡努杜发表《第七艺术宣言》,第一次宣传电影是一种艺术,并且是综合了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六种艺术的第七种艺术。

?电视的诞生:①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规模盛大的歌舞,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正式开播,人们普遍把这一天作为电视事业的开端。②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开始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开端,同年6月15日又播放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中国电视艺术从此诞生。

?拟真:①所谓拟真,就是指影视作品在整体的艺术表现风格上有一种表现“真实”的趋向。这种“真实”既有现实真实的生活,更有符合人们物质器官感受的“真实”意味。②影视艺术家一开始就重视在表现“真实”方面的独特能力。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实际上就是以复现现实的“真实”为主要审美诉求的。③电影中关于“真实”的表现,主要目的还只是通过种种逼真的细节描绘与调度来满足人感官上喜好真实之物的愿望。这种“真实”细节描绘能给观众带来直接的感官刺激与愉悦。

④拟真还包含另一层含义:即影视艺术以其构拟的世界之真为真。在现代科技的掩饰下,这种想象成分的虚妄性被掩饰了,想象有时直接被当做了真实本事。⑤因此拟真构成了当代影视审美文化属性的基础。?现代时空意识:①影视艺术是现代独有的时空艺术。影视艺术突出地表现了现代人对于时空的独特见解:一是时空的物质化;二是将时空之间的对应关系“虚化”。②影视艺术将过去抽象的、玄学领域的时空问题具体化、可感化。

?表相化:一方面,对于世界形象高度的表现力是影视艺术最迷人的特点之一;另一方面,电影拙于表现抽象概念。“电影所摄取的是事物的表层。一部影片愈少直接接触内心生活、意识形态和心灵问题,它就愈富于电影性。”

(11)影视文化之差异:①直观上——电影画面很大,画质优良;电视画面小,画质不够清楚。②艺术构造上——电影文本在艺术构造上比较精致,而电视产品大多具有一次性消费性质,不够精炼。③电影具有精英文化特质,电视文化是当代最典型的大众文化。

23.时尚审美文化

?没完没了的追逐

①“时尚”的词解

——时尚在动词的意义上是“时间”+“崇尚”的缩略;在名词的意义是“一时之风尚”或“一时之习尚”的缩略。英语对应的词汇是Fashion,法语和德语都拼写为“Mode”。

——时尚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尝试、预认为后来将成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式。

②时尚的概念分析

——从行为模式看:指在特定时期内由少数人率先实验,渐渐得到多数大众崇尚、效仿的生活与文化样式。包括语言方式、礼仪风格和思维惯式。

——从文化内涵看:指内在蕴含和价值观念。流行中的时尚同样是一种被广为接受的文化风格,在某种行为方式逐渐风行于社会过程中,相应的价值内涵也随之渗透、深入和泛化,继而不断改写原有的价值判断标准。

?变幻不定的面孔:时尚的根本特征是变化与更新,而时尚的历史就是企图将两种对立的倾向加以完美调和的过程,一方面适应社会群体,另一方面实现个体的提升,最终形成了个人与社会文化关联互动的历史变化。

?反大众的大众文化

①时尚不等于时髦。时尚拒绝流行,却又渴望流行。时尚本身是以新奇、短暂为特征,但又希望激起追随者的兴趣。时髦是时尚的近义词,但时尚的流播范围小于时髦,但时髦比时尚更容易做到。

②时尚的主体

——时尚的主体由相依共存的两个群体构成,其一是占据时尚市场,通过销售概念以及时尚商品来赢取利润的时尚制造界;其二则是亦步亦趋的时尚追求者,性格上往往内向而弱小,想得到肯定同时惧怕因为受瞩目而感到羞愧。

——在时尚主体构成中,最外围的人群非女性莫属。女性的“性特质”比男性更接近人的本真所在。“女性强烈地寻求一切相关的个性化与可能的非凡性”。(西美尔《时尚的哲学》)

——除了女性之外,既希望跟上时尚又渴望超越时尚的还有青年。许多青年人,虽然没有出过国,却非常了解该用什么东西来点缀自己,以便让自己看上去每天都像在周游世界。

?时尚的反面是经典

经典是崇高旨趣的提炼,经典往往意味着稳定的价值和文化地位。时尚恰恰相反,时尚只会聚焦于那些在客观形式上表现得非常奇异的事物。经典是完满和谐的,而时尚唯有求新逐奇的古怪形式才会凸显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而因为太容易被模仿被辨认而迅速被厌倦被抛弃。“自然”、“永恒”等注重传世价值的概念则先天与时尚无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