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量化的管理学》绪论

《可以量化的管理学》绪论
《可以量化的管理学》绪论

《可以量化的管理学》绪论

人类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整体的繁荣,其本质是为了种群的进化。思想家选择合宜或者中庸作为人类行为的衡量标准。合宜的完美形式是正义,即制止我们伤害他人;中庸的完美形式是至诚。合宜或中庸是人类行为的道德基础,为人类所有行为的选择提供了行为准则,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的繁荣。本书以目标-手段的层级结构作为整本书的基本结构。作者创立了广义动量定理Fαt=MV,它用来分析如何产生和增加成果。系统思考来自于控制理论,它有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基本模型,用来分析系统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广义动量定理和系统思考是两大基础理论,可以使用它们分析军事学、管理学和经济学。这三个领域分别有自己的目标,手段(主要原则)和影响,作者会分别在《可以量化的军事学》、《可以量化的管理学》和《可以量化的经济学》中进行论述(如图1所示)。从手段-目的的层级结构来说,这三个领域的目标是达到整体繁荣的手段。人类的整体是趋近于进化方向的,但是会因为战争等因素发生迂回或者停止的状态。

图1 可以量化的军事学、管理学和经济学金字塔

人类的主要目标是整体的繁荣,其本质是种群的进化。哲学的基础理论是合宜或者中庸,其终极完美是正义或至诚。通过在军事学、管理学和经济学方面达到利益的最大化来增加整体的繁荣,从而促进种群的进化。军事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最基础理论是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与系统思考。人类的终极力量有三种,分别为暴力、财富和知识,暴力又可细分为武力和体力。战争的核心力量是暴力,管理学的核心力量是财富,经济学的核心力量是知识,所以可以使用基于力学的广义动量定理来分析它们(如图2所示)。

图2 广义社会学结构图

战争的目标是获得利益,其本质是广义动量的碰撞。战争不仅毁灭了人类创造的文明,也毁灭了人类本身。管理学的目标是成果最大化,管理学的本质是广义动量的产生。管理学使人类的物质财富极大化,为人类的进化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学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经济学的本质是广义动量的交换。经济学促使了财富极大化,为人类的进化提供优化的方法指导。

广义动量定理的基本表达式为:

Fαt=MV

广义动量定理来自物理学的动量定理Ft=Δmv,为便于分析,将矢量F分解为大小F、方向α和作用点,MV为增量。广义动量定理用来分析如何产生和增加成果,其本质是力量F在时间t上的积累效应。

系统思考来自于控制理论,它用来分析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如图3所示)。系统思考的负反馈模型和正反馈模型是最小的系统单元,它们又可以组成更大的系统。

图3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

作者通过广义动量定理和系统思考两种基本理论来量化分析军事学、管理学

和经济学。

在哲学中,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强调的美德是合宜,目的是使情感受适当的引导和治理,合宜有度,从而增进整体的繁荣。合宜的终极完美是正义,而正义的目的和作用是制止我们伤害他人。如果正义不能通过同情产生的合宜来保障,就需要通过法律的暴力潜能来保障。从正面来说,在遵守正义基础上的自私心,可以促使整个社会繁荣,这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强调的,大多数人只看到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强调自私心的重要,没有看到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对自私做了下限的限制,即正义,不去伤害他人。从反面来说,正义是撑起整座社会建筑的主要栋梁。违背正义的事情必然倾向摧毁社会(如图4所示)。

图4 道德情操论的主要内容

在军事学中,以广义动量定理Fαt=MV和系统思考来分析主要的战争理论,战争的基本原则为:集中优势兵力F,使用奇正作战方式(方向α),在同一时间t,打击敌人的关键点(作用点),从而使兵力的对比优势逐渐扩大,形成正反馈效应,最终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果。

《可以量化的军事学》将主要的战争理论进行了归类分析(如图5所示)。

图5 《可以量化的军事学》内容概要

作者根据各战争理论强调的重点,使用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对战争理论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共分为十个流派。

1)基础派,兰切斯特法则是战争的基础理论,第一法则的本质是动量定理,它描述了远距离作战的情况。第二法则的本质是动能定理,它描述了近距离作战的情况。

2)力量派,强调通过增加力量F来增加成果,以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为代表。力量派的核心是增加力量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质是改变广义动量定理Fαt=nmV中的力量F,就可以改变成果nmV。

3)谋略派,强调通过谋略α的运用来增加成果,以孙武的《孙子兵法》、李德?哈特的《战略论:间接路线》和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为代表。谋略派的核心是选择合适的谋略方向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质是改变广义动量定理

Fαt=nmV中的方向α,就可以改变成果nmV。

4)精确打击派,强调通过选择合适作用点来增加成果。精确打击派的核心选择合适的作用点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质是改变广义动量定理Fαt=nmV中的作用点,就可以改变成果nmV。

5)竞时派,强调通过时间t来增加成果,以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代表。竞时派的核心是增加时间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质是改变广义动量定理Fαt=nmV 中的时间t,就可以改变成果nmV。

6)数量派,强调通过增加产出数量n来增加成果,以宫本武藏的《五轮书》为代表。数量派的核心是增加产出数量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质是改变广义动量定理Fαt=nmV中的数量n,就可以改变成果nmV。

7)竞质派,强调增加每个人的能力m来增加成果,以苏沃洛夫的《制胜的科学》为代表。竞质派的核心是增加质量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质是改变广义动量定理Fαt=nmV中的质量m,就可以改变成果nmV。

8)速度派,强调通过增加速度V来增加成果,以郭嘉的兵贵神速、德国古德里安的闪电战和富勒的《装甲战》为代表。速度派的核心是增加速度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质是改变广义动量定理Fαt=nmV中的速度V,就可以改变成果nmV。

9)空间派,强调力量在空间s上的积累效应,其本质是动能定理,以杜黑的《制空权》和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为代表。空间派的核心是增加空间上的力量可以增加空间上的成果,其本质是改变动能定理Fs=1/2mv2中的力量,就可以改变积累成果1/2mv2。

10)制衡派,强调力量之间的制衡作用,以伯纳德·布罗迪的《绝对武器》为代表。制衡派的核心是多方力量相互牵制和制衡,使军事系统的合外力F为零,不产生破坏性的成果nmV。力量的制衡使每一方发动战争获得的利益变小,成本变大,从而使战争获得的总盈余变小,减少战争的发生。

每一部军事理论都有所侧重,但并不是说其他因素可以没有。在广义动量定理中,力量F、方向α、作用点、时间t、数量n、质量m和广义速度V是广义动量定理不可缺少的部分,每一部军事理论在强调其中一种要素的重要性时,也会论述其他因素的影响。

战争是敌对双方互相毁灭的过程,不仅能毁灭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更是毁灭了人类本身。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其目的是为了利益,也可以说战争是为了更好的和平。战争可以通过智谋、外交和战斗等途径而取得胜利,进而达到政治目的,获得利益。战斗只是战争的一种形式,战斗的目的是追求有效的消灭敌人,并且减少自身的伤亡。即战斗的目的是追求战斗力盈余最大化。而追求战斗力盈余最大化又可以分为追求自身战斗力最大化,这是《战争论》的核心;另一个是追求

对手实力最小化,这是《战略论:间接路线》的核心。

在管理学理论中,以广义动量定理Fαt=nmV和系统思考来分析主要的管理学理论,管理学的目的是成果最大化,其本质是广义动量nmV的产生。管理学的基本原则是:增加和集中力量F,选择合适的方向α与合适的作用点,增加有效的工作时间t,在局部形成对比优势,使成果nmV逐渐扩大。通过负反馈的层级式结构,使用目标与结果的偏差来指导何时产生什么样的成果,使系统的产出最大化。

企业和管理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类的进化,即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企业的直接目的是利润最大化,企业只有满足顾客的需求才能创造利润,满足客户需求而创造利润的过程就是在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进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每一个企业都有自身的使命,利用自身的专长来创造物质财富。利润是考量企业有效性的一种指标,大部分时候是和社会的发展正相关的。一旦企业超越了生存的危机,就应该进化去重视社会贡献,而不只是关注于利润。

《可以量化的管理学》中将主要的管理学理论进行了归类分析(如图6所示)。

图6 《可以量化的管理学》主要内容

作者根据各管理理论强调的重点,使用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对管理理论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1)基础派,彼得?德鲁克的理论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企业的宗旨是创造顾客,企业的两项职能是创新和营销。

2)力量派F,以托夫勒的《权利的转移》、贝克尔的人力资本、哈默尔的核心竞争力和科特的领导力为代表。力量派的核心是不同的力量产生的成果不同,核心力量产生核心成果,增加力量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质是改变广义动量定理Fαt=nmV中的力量F,就可以改变成果nmV。

3)方向派α,以西蒙的管理决策理论、波特的《竞争战略》和企业战略为代表。方向派的核心是选择合适的方向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质是改变广义动量定理Fαt=nmV中的方向α,就可以改变成果nmV。

4)作用点派:以聚焦理论、特劳特的定位理论、高德拉特的TOC制约理论和克里斯坦森的破坏性创新理论为代表。作用点派的核心是选择合适的作用点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质是改变广义动量定理Fαt=nmV中的作用点,就可以改变成果nmV。

5)时间派t:以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德鲁克的时间管理、科维的时间管理和番茄工作法时间管理为代表。时间派的核心是增加有效工作时间可以增加成果,其本质是改变广义动量定理Fαt=nmV中的时间t,就可以改变成果nmV。四种时间管理均是通过减少时间浪费,增加有效工作时间t,从而使成果增加。

6)数量派n,以泰勒的作业研究和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的工业工程为代表。数量派的核心是通过作业和动作研究可以增加产出数量,其本质是改变广义动量定理Fαt=nmV中的数量n,就可以改变成果nmV。

7)质量派m,以戴明的14要点、朱兰的质量三部曲、克劳斯比的零缺陷和六西格玛为代表。质量派的核心是通过质量管理可以增加产出的质量,其本质是改变广义动量定理Fαt=nmV中的质量m,就可以改变成果nmV。戴明的14要点、朱兰的质量三部曲、克劳斯比的零缺陷和六西格玛通过系统的质量管理方法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m,从而使成果nmV增加。

8)速度派V,以福特的流水线生产、大野耐一的丰田生产方式、精益生产和高德拉特的TOC制约理论为代表。速度派的核心是通过负反馈等方式可以增加系统的产出速度,其本质是改变广义动量定理Fαt=nmV中的速度V,就可以改变成果nmV。四种生产理论的首要目标都是增加系统的产出速度V,并通过多个负反馈的来实现这个目标。

9)负反馈派,在负反馈模型上,包括德鲁克的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西蒙的组织均衡、戴明的PDCA环和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

10)正反馈派,在正反馈模型上,包括《圣经》中的马太效应、比尔?盖茨的正反馈理论、巴菲特的滚雪球理论、乔布斯的平台理论和索罗斯的反身理论。

在系统分析中,分别论述了利润与企业目标、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价格和总利润分析、营销与推销、价格战、专业化与多样化、情报决策和未来的商业模式。

在经济学理论中,以广义动量定理Fαt=nmV和系统思考来分析主要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的目的是财富最大化,其本质是广义动量nmV的交换。

《可以量化的经济学》将主要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归类分析(如图7所示)。

图7 《可以量化的经济学》主要内容

作者根据各经济理论强调的重点,使用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对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1)基础派,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需求定律和广义经济学。需求定律公式为Q=K(B-P),其中Q为购买量,B为消费者利益,P为价格,K为消费者盈余转化率。需求弹性为需求定律的数学推论。供给定律公式为Q S=K S(P-C),其中Q S

为供给量,P为价格,C为成本,K S为生产者盈余转化率。供给弹性为供给定律的数学推论。

2)力量派F,以力量的属性与分类、劳动价值论、产权理论和力量F与分配理论为代表。

3)方向派α,以亚当?斯密的专业化、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资源分配理论和博弈论为代表。

4)作用点派,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为代表。

5)时间派t,以马克思基于时间分析的劳动价值论、贝克尔的时间分配理论和时机经济学为代表。

6)数量派n,以经济学的产出最大化理论为代表。

7)质量派m,以消费者利益与质量为代表。

8)速度派V,以速度V与效率为代表。效率与稀缺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9)负反馈派,以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为代表。供需均衡是需求负反馈和供给负反馈两个负反馈作用的合成结果。

10)正反馈派,以索罗斯的反身理论为代表。

在系统分析中,分别分析了经济学金字塔、交易方程式、凯恩斯主义和弗里德曼、拉弗曲线、理性预期学派、有效需求、市场与广义动量定理等。

经济学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优化方法,促进社会达到整体繁荣。

在五种手段中,论述了学习、创新、合作、交易和竞争对经济的影响。熊彼特是第一个提出创新理论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没有创新,经济最终会停止发展,进入循环流转。5种手段有替代关系。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说:“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其本质是企业员工的合作可以代替产品通过价格的交易,合作与交易(交换)这两种手段有替代关系,但不是完全替代。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就是将交易引入企业,各部门之间不是通过力量来合作,而是通过部门之间的交易来完成。

军事学、管理学和经济学有以下类同性:1)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关于人的,没有人就没有战争、企业管理和经济学。2)军事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根本目的都是追求人类的进化,即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3)它们的具体目标也都是追求最大化,它们实现目标的基本手段都是学习、竞争、合作、创新与交易。这五种基本的手段都是通过力量使获得的成果最大化,他们的基本的原理都是广义动量定理Fαt=nmV。广义动量定理来自于物理学,爱因斯坦和稻盛和夫采用不同的表述对广义动量定理进行了论述。4)在这三个领域中的人在追求最大化的过程中,都会对自身,竞争对手和环境产生影响,而竞争对手和环境又会影响

自身,它们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这就需要系统思考来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系统思考引入控制理论中的负反馈和正反馈模型来分析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负反馈是趋于稳定的,正反馈是趋于加强的。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是负反馈模型;比尔?盖茨的正反馈、巴菲特的滚雪球理论、乔布斯的平台理论和索罗斯的反身理论均是正反馈模型。

人做每一件事情都会获得利益并且付出成本,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经验利益、成长利益、机会利益、感情利益、愉悦利益等等;成本包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感情成本、风险成本、精力成本等等,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也就是人们追求利益与成本之差最大化,即人们追求盈余最大化,盈余=利益-成本,这条基本公式贯穿着整个人类活动。在战争中追求战斗力盈余最大化,战斗力盈余=我方战斗力-敌方战斗力;在商业管理上,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销售额-成本;在经济上追求物质财富最大化,财富=社会利益-社会成本。

战争的核心力量是暴力,商业的核心力量是财富,经济的核心力量是知识,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暴力、财富和知识可以互相转化。在三个不同的领域,每个核心力量F通过广义动量定理Fαt=nmV创造着对应的成果nmV。在这三个领域中,其他两种力量也在起着作用。在战争中,财富可以购买武器,加强暴力效果,暴力可以掠夺财富。知识可以指导暴力获得更大成果,而暴力可以胁迫知识的协作。没有知识指导的暴力是盲目的,不会获得任何重大成果,这就是兵法的重要性。在商业领域,管理学的知识可以指导财富创造更大的财富,财富也可以促使知识工作者工作而获得商业成果;在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商人的财富都是靠暴力掠夺获得的;而今,暴力的在商业中依旧存在。在经济领域,经济学家通过知识指导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促进财富的创造;而政府具有“暴力潜能”,通过暴力潜能可以获得财富和推行政策。财富也影响着经济政策的制定。

在这三个领域中,力量不仅可以做出成果,也会影响对手和周围的环境,而周围的环境和对手又影响着自身。用系统思考来分析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广义动量定理Fαt=nmV和系统思考是最基本的原理与分析方法,它们不仅适用于军事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也适用于其他学科。

《可以量化的军事学》全书结构

《可以量化的管理学》全书结构

《可以量化的管理学》正面

《可以量化的经济学》全书结构

《可以量化的经济学》正面

使用物理学分析经济学、管理学和军事学,让它们从艺术变为科学!可量化研究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2d13117908.html,

临床检验技士-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练习 14

2019 第十四章免疫细胞的分离及其表面标志检测技术 一、A1 1、CD8抗原存在于 A、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 B、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面 C、吞噬细胞表面 D、所有成熟的T淋巴细胞表面 E、B淋巴细胞表面 2、同时表达CD3和CD4分子的细胞有 A、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B、辅助性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树突状细胞 E、自然杀伤细胞 3、B淋巴细胞能识别特异性抗原是因其表面有 A、CD2 B、CD3 C、CD4 D、mIg E、TCR 4、关于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析错误的是 A、外周成熟的T细胞特有的标志TCR和CD3是重要的表面抗原 B、按CD分子表达不同将T细胞分为CD4+和CD8+两大亚群 C、T细胞分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Tc)和调节性T细胞 D、外周血中成熟的B细胞特有的重要标志为BCR,即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lg) E、目前临床上常用三色荧光抗体标记将CD4-CD16+CD56+淋巴细胞确定为NK细胞 5、将T、B细胞进行分离时所采用的尼龙毛柱分离法利用B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如下特点 A、体积不同 B、具有黏附于尼龙纤维表面的功能 C、形态不同 D、贴壁生长 E、具有吞噬性 6、何种细胞表面具有羊红细胞受体 A、中性粒细胞 B、巨噬细胞 C、T淋巴细胞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 7、利用E花环沉降法可分离 A、单核细胞和B细胞

B、浆细胞和粒细胞 C、B细胞和T细胞 D、B细胞和粒细胞 E、B细胞和吞噬细胞 8、下列哪种白细胞介素可刺激T细胞生长,被称为T细胞生长因子 A、IL-1 B、IL-2 C、IL-3 D、IL-4 E、IL-5 9、检测T细胞数量的试验是 A、溶血空斑试验 B、SmIg荧光抗体染色试验 C、巨噬细胞或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D、E玫瑰花环试验 E、计算盘直接计数 10、Ficoll分离法分离PBMC时,理想的PBMC层位于 A、血浆层顶部 B、局限在血浆层 C、血浆与分离液交界处 D、分离液中部 E、分离液底部 1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是 A、单核细胞 B、淋巴细胞 C、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E、中性粒细胞 12、将PBMC悬液倾于玻璃培养瓶中,37℃静置1小时,未贴壁的细胞主要是 A、淋巴细胞 B、单核细胞 C、T细胞 D、PBMC中混入的杂质细胞 E、中性粒细胞 13、膜免疫球蛋白为哪种细胞所特有 A、T细胞 B、单核细胞 C、B细胞 D、NK细胞 E、巨噬细胞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董克用版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第一章人力资源概述 1、人力资源的含义:人力资源就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 和。 2、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和加里贝克尔提出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 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或者质量表现出来的资本,是通过投资才能获得的。 3、人力资源的性质:①能动性: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自己的脑力和体力②时效性③增值性: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 而增值④社会性:社会政治文化不同,人力资源质量也不同⑤可变性⑥可开发性 4、人力资源的作用:①人力资源是财富形成的关键要素。②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 作用;人力资源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作用;人力资源是制约企业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的宝贵财富。)③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5、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指企业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以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积 极性,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进而促进组织目标实践的管理活动。求人、选人、育人、用人、激励人、留人 6、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7、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的区别(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和具体目标:为了实现企业的整体战略和目标; ①保证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②为价值创造营建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③保证员工价值评价的准确有效④实现员工价值分配的公平合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①人力资源规划:对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做出预测,根据预测制定出平衡供需的计划 ②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职位分析(对组织内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进行清晰的界定,给出确定的任职资格)。胜任素质模型(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目标所需要的一系列不同胜任素质的组合) ③员工招聘:招募、甄选、录用 ④绩效管理:对员工工作作出评价,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⑤薪酬管理:确定薪酬的结构和水平,实施职位评价,确定福利待遇 ⑥培训与开发:建立培训体系,实施,反馈 ⑦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对自身情况客观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获取职业信息,选择能实现该目标的职业,并制定行动计划和方案 ⑧员工关系:各主体之间围绕雇佣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各项职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职位分析与职位评价是一个平台,各项职能的实施都是以此为基础;绩效管理在整个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综合试卷5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综合试卷 5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单克隆抗体 2.沉淀反应 3.超敏反应 4.TAA 5.GVHR 6.包被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基于()与()的结构互补性与亲 和性。 2.当体内抗原量()抗体量时,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引起()型超敏反应。 3.酶免疫技术中最常用的酶有()和()。 4.分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Ficoll分离液,常用密度为 1.077±0.001,其成分为2份6%

()蒸馏水溶液和一份34%的()生理盐水溶液组成。 5.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过程中,移植物细胞同种异型HLA分子可以通过()和 ()途径分别提供给受者CD4+T细胞和CD8+T细胞识别。 6.流式细胞仪的数据参数中反映细胞体积大小的是()。 7.补体不参与()和()型超敏反应。 8.参与机体抗肿瘤免疫的细胞主要包括()、()和()等。 9.本周蛋白是尿中游离的Ig轻链,此蛋白在PH5.0条件下,加热至40~60℃可发生(),继续加热至90~100℃又可发生(),故又称为()。 10.免疫电泳技术是将()与()相结合的一种常用的免疫学实验 方法。 三、选择题(在每小题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填入答题卡 内,选错或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注意:没有将答案写入答题卡者 .............. 不得分 ...。) 选择题答题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评价机体B细胞功能,需作下列哪项检查: A.E花环试验 B.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C. T细胞亚群 D. 血清Ig测定

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练习题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第二十三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一、A1 1、关于挑刺试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试验抗原与对照液分别滴于试验部位皮肤上 B、用针夹透过液滴在皮肤上轻轻挑刺一下,以刺破皮肤但以不出血为度 C、1分钟后吸去抗原溶液 D、同时试验多种抗原,不要将不同的抗原液交叉混合 E、主要用于Ⅰ型超敏反应,比皮内试验法敏感度高 2、使肥大细胞脱颗粒 A、膜辅助蛋白 B、促衰变因子 C、同源限制因子 D、C3b、C4b E、C3a、C5a 3、接触性皮炎属于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非超敏反应 4、发生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始动环节是 A、大分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 B、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 C、小分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 D、补体激活 E、中性粒细胞浸润 5、新生儿溶血症是因母子间Rh血型不符引起的何种超敏反应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6、无抗体参与的超敏反应是 A、重症肌无力 B、溶血性贫血 C、皮肤荨麻疹 D、类Athus反应 E、接触性皮炎 7、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致病机制属于 A、Ⅰ、Ⅳ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免疫缺陷病 8、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型超敏反应致敏阶段的作用是 A、清除杀伤变应原 B、合成组胺 C、吸附IgE D、释放IL-4 E、以上都不是 9、溶细胞型超敏反应属于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速发型超敏反应 10、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血清病 C、SLE D、过敏性鼻炎 E、溃疡性结肠炎 11、Ⅰ型超敏反应的非特异诊断试验是 A、皮肤试验 B、人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C、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D、人白细胞组胺释放试验 E、以上都对 12、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组织损伤最重要的因素是 A、可溶性的免疫复合物 B、CIC与组织结合的能力 C、补体的激活 D、局部血管的动力学 E、Ag在体内长期存在 13、挑刺试验主要用于检测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E、以上都不是 14、能够感染机体激发免疫应答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是 A、EB病毒 B、柯萨奇病毒 C、军团菌 D、A型溶血性链球菌

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练习题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概论 一、A1 1、不能激活补体替代途径的物质是 A、细菌内毒素 B、酵母多糖 C、葡聚糖 D、凝聚的IgA E、甘露聚糖 2、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B细胞在骨髓内的分化成熟 B、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C、T、B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 D、巨噬细胞的抗原的处理和递呈 E、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3、IgE主要的抗体效应是 A、阻断中和作用 B、调理作用 C、裂解细胞作用 D、ADCC E、参与超敏反应 4、在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中,初次应答产生最早,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Ig是 A、IgG B、IgM C、sIgA D、IgE E、IgD 5、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是 A、补体 B、抗体 C、免疫球蛋白 D、细胞因子 E、白细胞介素 6、补体的特点不包括 A、补体的性质不稳定 B、不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 C、在0~10℃活性保持3~4天 D、加热56℃30min灭活 E、标本保存冷冻干燥 7、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患 A、移植物排斥反应 B、免疫缺陷病 C、超敏反应性疾病

D、自身免疫病 E、恶性肿瘤 8、产生IFN-γ的细胞是 A、成纤维细胞 B、B细胞 C、自然杀伤细胞 D、血管内皮细胞 E、单核-巨噬细胞 9、免疫对机体是 A、有利的 B、有害的 C、有利也有害 D、有利无害 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10、关于免疫的概念,正确的是 A、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过程 B、机体抗感染的过程 C、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 D、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的细胞的过程 E、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过程 11、较其他Ig更易透过胎盘的是 A、IgM B、IgG C、IgA D、IgE E、IgD 12、关于外周免疫器官,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 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 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13、T淋巴细胞区定位在 A、脾红髓 B、胸腺皮质 C、淋巴结副皮质区 D、淋巴小结 E、脾小结 14、T细胞的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是 A、CD4 B、CD3 C、CD2 D、CD8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董克用版重点汇编

人力资源重点 第一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第一节人力资源概述 1、本课程关于人力资源的观点 所谓人力资源,就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这个含义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可以统称为劳动能力。 2)这一能力要能对财富的创造其贡献作用,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 3)这一能力还要能够被组织所利用,这里的“组织”可以大到一个国家和地区,也可以小到一个企业或作坊。 2、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 1)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人口的总量、人口的年龄结构。 2)人力资源的质量 a) 人力资源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因此劳动者的素质就直接决定了人力资源的质量。 即:素质决定质量 b) 劳动者的素质由体能素质和智能素质构成。 c) 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中,智能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体能因素的作用逐渐降低; 智能因素中,科技知识的作用在不断上升,经验知识的作用相对下降。 3、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之父”——西奥多·舒尔茨 4、人力资本投资 1)人力资本投资的三种形式有:教育;迁移;培训。 2)人们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会考虑收益和成本两个因素。只有当收益大于或等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去投资人力资本,否则就不会投资。 5、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 1)在与社会财富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上,两者是不同的: 人力资本是由投资形成的,强调以某种代价获得能力或技能的价值,投资的代价可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以更大的收益收回。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因索果的关系。 人力资源是指劳动者拥有的脑力和体力对价值创造起了重要的贡献作用,强调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创造能力,它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产品、财富,促进社会发展。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果溯因的关系。 2)两者研究问题和关注的重点不同(重要观念) 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存在于人体中的资本形式,是人身上的价值凝结,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研究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强调投资付出的代价及其收回,考虑投资成本带来多少价值,研究的是价值增值的速度和幅度,关注的是收益问题,即投资能否带来收益及其带来多少收益的问题。 人力资源将人作为财富的来源来看待,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研究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关注的重点是产出的问题,即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多大,对经济的推动力有多强。 3)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计量形式不同: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为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是存量的概念。 人力资本,如果从生产活动的角度来看,往往是与流量核算相联系的,表现为经验的不断积累、技能的不断改进、产出量的不断变化和体能的不断消耗;如果从投资活动的角度来看,又与存量核算相联系,表现为投入到教育培训、迁移和健康等方面的资本在人身上的凝结 6、实践意义 1) 促进了许多国家把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或计划;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3试题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3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总题数:50,分数:50.00) 1.与Ⅱ型超敏反应无关的成分是( ) ?A.IgM/IgG ?B.补体 ?C.NK细胞 ?D.吞噬细胞 ?E.T细胞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2.E玫瑰花结形成试验的原理是因为SRBC可与( ) ?A.B细胞的BCR结合 ?B.Th细胞结合 ?C.TC细胞结合 ?D.与所有T细胞结合 ?E.与人外周血表达CD2的T细胞非特异性结合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3.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病人的皮损部位活体组织学检查,其特点为( ) ?A.动脉壁有Ig和补体沉积 ?B.表皮坏死

?C.水肿 ?D.中性粒细胞浸润 ?E.小血管周围有单个核细胞浸润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解析] 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的致敏原作用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炎症反应。 4.可用于检测外周T细胞总数的CD分子是( ) ?A.CD1 ?B.CD2 ?C.CD3 ?D.CD4 ?E.CD8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5.属于TCRγ链可变区的编码基因是( ) ?A.D基因 ?B.Cμ基因 ?C.J基因 ?D.Cγ基因 ?E.Cδ基因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6.BI-B细胞抗体应答的特点是( ) ?A.可针对TD-Ag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B.针对TI-Ag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C.诱导产生抗体为IgG ?D.具有免疫记忆 ?E.作用时间长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7.间接免疫荧光和ELISA检测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有关抗体正确的是( ) ?A.第1抗体为羊抗人Ig ?B.第2抗体为人Ig ?C.第1抗体兔抗人Ig ?D.第1抗体为人Ig,第2抗体为羊抗人Ig ?E.第1抗体为人Ig,第2抗体为荧光或酶标记的羊/兔抗人Ig (分数:1.00) A. B. C. D. E. √ 解析: 8.乳糜泻病人与下列哪种HLA抗原呈关联( ) ?A.HLA-B17 ?B.HLA-B8 ?C.HLA-DR2 ?D.HLA-DR3 ?E.HLA-B35

绪论--正常人体解剖学--正常人体解剖学

绪论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学中的形态学范围。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就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打下必要的基础。清代名医王清任说:“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可见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已经把人体解剖学提高到很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医学中1/3以上的名词均来源于解剖学。故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科学,是学习中医和西医的必修课。 二、人体器官的组成及系统的划分 人体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之间存在一些不具细胞形态的物质,称细胞间质。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与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组织。人体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它们是构成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基础,故称基本组织。由几种组织互相结合,成为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如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等。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器官联合起来,共同执行某种生理活动,便构成一个系统。人体可分为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内分泌、感觉及神经九个系统。各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下,既分工又合作,实现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三、解剖学的分科 人体解剖学包括大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三部分。大体解剖学所叙述的主要是用刀剖割和肉眼观察来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内容;组织学所叙述的是借助显微镜等来观察和研究人体细微结构的内容;而胚胎学则是叙述人体胚胎发育中的形态变化过程。大体解剖学主要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等。系统解剖学主要按照人体各系统来叙述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局部解剖学则是按照人体自然分区(如头、颈、胸、腹、四肢等)叙述各器官结构的层次排列、毗邻关系、血液供应、神经支配、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本书属于系统解剖学,故对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作全面重点介绍,从而为学习中、西医学基础与临床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此外,还有研究不同年龄人体形态结构特征的,称年龄解剖学;结合体育运动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称运动解剖学;应用各种断面解剖方法来研究经穴断面形态结构的,称经穴断面解剖学;应用层次解剖方法来研究经穴进针层次形态结构的,称经穴层次解剖学;应用CT放射学方法来研究经穴断面形态结构扫描图像的,称经穴CT扫描图像解剖学等。 四、解剖学发展简史 解剖学在我国的发展,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因为历史上有关人体解剖学的记载,最早还是我们的中医学。早在战国时代(公元前500年),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即已有关于人体解剖学知识的广泛记载。当时已明确提出“解剖”一词,并载有关于内脏器官的形态、位置、大小、容积和重量等调查数据。书中已有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等脏器名称,为我国现代解剖学和医学所沿用。这些资料说明,我们的祖先是从事过实地解剖、测量和研究的,根据目前所知的资料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体解剖学。 自19世纪由西欧传入现代医学之后,我国的现代解剖学才逐步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前,解剖学工作者仅有百余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医学事业取得了飞跃的发展,解剖学工作者的队伍迅速发展扩大,而且各医学院校已有了成套的教学设备、标本、模型和图谱,还编写了我国自己的解剖学教材及专著,更新了科研设备,改善了科研条件,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并在组织学、组织化学、超微结构、神经解剖学、免疫组织化学以及神经培养、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基因工程学、生物力学等方面亦取得了许多成果。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理论教学大纲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使用) Ⅰ前言 免疫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分支。临床免疫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些特定疾病过程中检验理论、临床应用、方法评价及实际应用的科学。临床免疫学以基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等医学课程为基础,通过检验理论及实验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工作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46学时,实验44学时;理论与实验之比1.05:1。四教材:《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兰兰,3版,2003年。 Ⅱ正文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介绍免疫学发展简史。了解临床免疫学发展历程。熟悉临床免疫学的临床应用和现代免疫学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基本概念:临床免疫学、免疫应答、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二)熟悉免疫学基础理论的临床应用,现代免疫学检测的发展趋势,免疫学检测技术在参与免疫性病理损伤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检测中的作用。 (三)了解免疫学检测与方法在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地位。 三教学内容 (一)临床免疫学的概念及临床应用范畴,免疫调节与信号传导。 (二)免疫相关疾病的诊断、发病机制研究、免疫及基因治疗。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一教学目的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础是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抗体高变区分子结构的互补性。学习免疫反应的相关基本概念和特点,是进一步学习临床免疫学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综合试卷3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综合试卷3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佐剂: 2.单克隆抗体: 3.细胞因子: 4.超敏反应: 5.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 : 6.肿瘤特异性抗原(TS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7.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包括()、()和()。

8.纯化可溶性抗原的方法主要有()、()和()。9.目前酶免疫技术中最常用的酶是(),其作用底物为H2O2,()作为供氢体,被氧化后由无色变为()色。 10.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主要包括()细胞和()细胞。 11.流式细胞仪产生分析的电信号主要是()信号和()信号。12.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由()抗体介导,Ⅳ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细胞介导。 13.补体不参与()和()型超敏反应。 14.检测抗dsDNA抗体时常用()和()作为抗原基质。 15.抗球蛋白试验又称()试验,是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方法,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用于检测()的不完全抗体,间接抗球蛋白试验用于检测 ()的不完全抗体。 三、选择题(在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填入答题 卡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没有将答案写入答题卡者不得 .............分.。) 16.抗原抗体之间的结合力不包括: A.静电引力B.范德华力 C.氢键D.共价键 E.疏水作用

17.为增强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原性,最常用的方法是: A.改变抗原决定族B.加大抗原浓度 C.增加免疫次数D.加入弗氏佐剂 E.改变免疫途径 18.下列哪种试验方法不能用于可溶性抗原的检出: A.间接凝集抑制试验B.间接凝集试验 C.间接血凝试验D.直接凝集试验 E.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19.鉴定人ABO血型,常采用: A.直接凝集试验B.间接凝集试验 C.单向免疫扩散试验D.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0.亲和层析是利用()对蛋白质进行分离和纯化: A.不同抗原之间的比重差异 B.不同抗原之间的带电荷差异 C.不同抗原之间的分子量差异 D.不同抗原之间的溶解度差异 E.生物大分子之间的专一亲和力 21.在双向免疫扩散中,沉淀线靠近()孔: A.分子量较大B.分子量较小 C.含量较大D.含量较小 E.不一定 22.常用的碱性磷酸酶(AP)化学发光底物为: A.鲁米诺或其衍生物B.AMPPD C.4-MUP D.吖啶酯 E.三联吡啶钌 23.ELISA竞争法检测抗原,加底物后“待测管”中的颜色越浅,表示:

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讲义第二十一章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

第二十一章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 第一节概述 1.质量保证为一产品或服务满足特定的质量要求提供充分可信性所要求的有计划的和系统的措施。 2.室内质量控制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连续评价本实验室工作的可靠性程度,旨在监测和控制本室常规工作的精密度,提高本室常规工作中批内、批间样本检验的一致性,并确定当批的测定结果是否可靠,可否发出检验报告。 3.室间质量评价为客观地比较某一实验室的测定结果与靶值的差异,由外单位机构,采取一定的方法,连续、客观地评价实验室的结果,发现误差并校正结果,使各实验室之间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4.准确度(accuracy)待测物的测定值与其真值的一致性程度。准确度不能直接以数值表示,通常以不准确度来间接衡量。对一分析物重复多次测定,所得均值与其真值或参考靶值之间的差异亦即偏倚即为测定的不准确度。 5.偏倚(bias)待测物的测定值与一可接受参考值之间的差异。偏倚又分批内偏倚和批间偏倚,批内偏倚反映的是该批测定的系统误差,如校准不准、非特异显色等。批间偏倚所反映的问题要更大一些,如试剂或校准物变质所致的误差。 6.精密度(precision)在一定条件下所获得的独立的测定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与准确度一样,精密度同样也是以不精密度来间接表示。测定不精密度的主要来源是随机误差,以标准差(SD)和(或)变异系数(CV)具体表示。SD或CV越大,表示重复测定的离散度越大,精密度越差,反之则越好。 7.重复性条件(repeatability conditions)是指在短的间隔时间内,在同一实验室对相同的测定项目使用同一方法和同一仪器设备,由相同的操作者获得独立的测定结果的条件。 8.批(run)在相同条件下所获得的一组测定。 9.均值(mean)一组测定值中所有值的平均值,亦称均数。均值为计算值,在实际测定数据中可能会出现该数值,也可能没有。 10.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或s)为表示一组测定数据的分布情况,即离散度,可用标准差来表示。 11.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将标准差以其均数的百分比来表示,即为变异系数。 12.正态分布(gaussian distribution)当一质控物用同一方法在不同的时间重复多次测定,当测定数据足够多时,如以横轴表示测定值,纵轴表示在大量测定中相应测定值的个数,则可得到一个两头低,中间高,中为所有测定值的均值,左右对称的“钟形”曲线。 正态分布的基本统计学含义可用均值、标准差(s)和概率来说明,均数位于曲线的正中线所对应的值,s则表示测定值的离散程度,s越大,曲线越宽大,s越小,曲线越窄。 二、实验方法诊断效率评价 1.诊断敏感性(sensitivity of diagnosis)是指将实际患病者正确地判断为阳性(真阳性)的百分率。本指标可用于评价测定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理想测定方法的诊断敏感性应为100%。 2.诊断特异性(specificity of diagnosis)是指将实际无病者正确地判断为阴性(真阴性)的百分率。本指标是用于评价测定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理想测定方法的诊断特异性应为100%。 3.诊断效率(efficiency of diagnosis)是指能准确区分患者和非患者的能力。理想测定方法的诊断效率应为100%。 4.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 是指特定试验方法测定得到的阳性结果中真阳性的比率,理想测定方法的阳性预测值应为100%,亦即

2018年检验专业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检验专业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考试试题及答案 1.试述血浆脂蛋白超速离心法,脂蛋白密度由大到小顺序是() A.LDL>VLDL>CM>HDL B.HDL>LDL>VLDL>CM C.VLDL>LDL>HDL>CM D.CM>VLDL>LDL>HDL E.HDL>VLDL>LDL>CM 2.测定血清白蛋白时临床常规使用的方法是() A.溴甲酚绿法 B.双缩脲法 C.磺柳酸法 D.免疫比浊法 E.凯氏定氮法 3.血清总蛋白测定,临床上首选的常规方法是() A.酶试剂法 B.凯氏定氮法 C.双缩脲法 D.紫外分光光度法 E.磺柳酸法 4.在应用速率法测定乳酸脱氢酸(P→L)活性时,将NADH氧化为NAD,引起() A.340nm吸光度增加

B.340nm吸光度降低 C.405nm吸光度增加无改变 D.405nm吸光度降低 E.该方法设计不合理,无相应波长吸光度改变 5.某溶液的酸碱度从pH5降至pH3,问氢离子浓度改变了多少倍() A.2倍 B.20倍 C.200倍 D.2000倍 E.100倍 6.钙测定的参考方法是() A.火焰光度法 B.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C.邻甲酚肽络合酮法 D.过锰酸钾滴定法 E.EDTA络合滴定法 7.考虑进行治疗监测的药物需具备下列情况,但除外() A.药物毒性大 B.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和中毒水平尚未确定 C.安全范围狭窄,治疗指数低 D.不同治疗的目的需不同的血药浓度 E.开始治疗阶段

8.分子量为200的某种有机物配成1mmol/L的水溶液,用0.5cm的光径的比色体,使用某一波长光源,测得吸光度为0.100,问该物质的摩尔消化系数为() A.20 B.100 C.200 D.400 E.10 9.符合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其最大吸收峰的波长() A.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B.向短波长方向移动 C.不移动,但峰高值增大 D.不移动,但峰高值降低 E.不移动,峰值不变 10.将凝胶电泳的高分辨率与免疫化学方法的高灵敏度结合起来的电泳技术为() A.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B.琼脂糖凝胶电泳 C.免疫固定电泳 D.等电聚集电泳 E.SDS—PAGE 答案:

医学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综合试卷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综合试卷4 1.平衡常数K是表示抗原抗体反应的:B A.特异性B.亲合性 C.比例性D.可逆性 E.不可逆性 2.为增强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原性,最常用的方法是:D A.改变抗原决定族B.加大抗原浓度 C.增加免疫次数D.加入弗氏佐剂 E.改变免疫途径 3.下列哪种试验方法不能用于可溶性抗原的检出:D A.间接凝集抑制试验B.间接凝集试验 C.间接血凝试验D.直接凝集试验 E.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4.鉴定人ABO血型,常采用: A A.直接凝集试验 B.间接凝集试验 C.单向免疫扩散试验 D.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5.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是一种:B A.直接凝集试验 B.沉淀试验 C.中和试验 D.补体结合试验 E.间接凝集试验 6.火箭电泳是将(C )与电泳相结合的一种检测技术: A.直接凝集反应B.间接凝集反应 C.单向免疫扩散D.双向免疫扩散 E.免疫浊度检测

7.ELISA竞争法检测抗原,加底物后“待测管”中的颜色越浅,表示: C A.抗体越多B.抗体越少 C.抗原越多D.抗原越少 E.抗体适量 8.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中:A A.待检标本发射短寿命非特异性荧光,镧系元素螯合物发射长寿命荧光B.待检标本发射长寿命非特异性荧光,镧系元素螯合物发射短寿命荧光C.待检标本发射长寿命非特异性荧光,镧系元素螯合物发射长寿命荧光D.二者发射的荧光寿命相同,只是发射强度不同 E.二者发射的荧光寿命相同,只是发射时段不同 9.常用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化学发光底物为:A A.鲁米诺或其衍生物B.AMPPD C.4-MUP D.吖啶酯 E.三联吡啶钌 10.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一个斑点代表一个:A A.蛋白分泌细胞B.抗原 C.抗体D.抗原抗体复合物 E.酶标抗体 11.用于评价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试验是:C A.血清Ig测定B.溶血空斑试验 C.T细胞增殖试验D.B细胞增殖试验 E.趋化试验 12.CH50是测定:D A.C3活性B.C4活性 C.总补体含量D.总补体活性 E.总补体含量及活性 13.补体结合试验中所用补体常来源于哪种动物血清?C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A.RIA中活性炭吸附法主要用于测定小分子抗原或药物 B.第二抗体沉淀法中的第二抗体不具有种属特异性 C.与PR试剂法比较,PEG法节省PEG用量 D.PEG沉淀法不能沉淀大分子蛋白质 E.活性炭吸附法中小分子抗原或半抗原留在溶液中 ★标准答案:A 2. 荧光抗体染色技术中,特异性最高,非特异性染色最低的方法属于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 3. 免疫增殖病是指一类 A.单核细胞增殖所致的疾病 B.仅T细胞异常增殖所致的疾病 C.巨噬细胞增殖所致的疾病 D.仅B细胞异常增殖所致的疾病 E.免疫器官、组织或细胞异常增殖所致的疾病★标准答案:E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 4. 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包括

5. 通常情况下支持浆细胞增殖分化的关键因子是 A.IL-6 B.IL-1 C.IL-4 D.IL-2 E.IL-8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 6. 将双向扩散试验与电泳相结合的定向加速的免疫扩散技术是

7. 胰岛素标准品使125I胰岛素与抗血清的最大结合下降50%的用量为0.5ng,胰岛素与胰岛素原的交叉反应率为10%,则胰岛素原使125I胰岛素与抗血清的最大结合下降50%的用量为 A.50ng B.4.5ng C.5.0ng D.5.5ng E.500ng ★标准答案:C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 8. 哪项是鉴别T细胞与B细胞最佳依据

9. 协同凝集试验的载体包括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 10. 下列哪种肿瘤标志物与胃癌不相关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第十四章 免疫细胞的分离及其表面标志检测技术讲义

第十四章免疫细胞的分离及其表面标志检测技术 第一节免疫细胞的分离 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比重与红细胞、多核白细胞及血小板不同,介于1.075~1.090之间,红细胞及粒细胞在1.092左右,血小板在1.030~1.035之间,因而可利用一种比重介于1.075~1.092之间而近于等渗的溶液作密度梯度离心,使一定比重的细胞按相应密度梯度分布而加以分离。 分离介质是分离各类细胞的关键,对分离介质的基本要求是:①对细胞无毒;②基本等渗;③不溶于血浆及分离物质;④有特定的比重。 Ficoll分离液为常规的淋巴细胞分离液,其比重为1.077±0.002,主要用于分离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 其分布由上到下依次为:稀释的血浆层、单个核细胞层、粒细胞层和红细胞层。 二、淋巴细胞的分离 纯淋巴细胞群的采集是利用单核细胞在37℃和Ca2+存在时,能主动黏附在玻璃、塑料、尼龙毛、棉花纤维或葡聚糖凝胶的特性,从单个核细胞悬液中除去单核细胞,从而获得纯淋巴细胞群。主要的方法有: 1.黏附贴壁法; 2.吸附柱过滤法; 3.磁铁吸引法; 4.Percoll分离液法。 三、T、B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分离 (一)磁性微球分离法 (二)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四、分离细胞的保存及活力测定 1.短期保存技术:将分离的细胞用适量含10%~20%灭活小牛血清的Hanks、Tc-199、RPMI1640或其他培养液稀释重悬。短期保存可置于4℃保存。 2.长期保存技术:液氮深低温(-196℃)环境保存细胞,加入二甲亚砜作为保护剂。 活力测定最简便常用的为台盼蓝染色法。这是一种阴离子型染料,不能透过活细胞正常完整的细胞膜,故活细胞不着色,但死亡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可使染料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使死细胞着色呈蓝色,通过死亡细胞与活细胞的百分比可反映细胞活力。 第二节淋巴细胞表面标志及亚群分类 常用于鉴定和检测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是簇分化抗原(CD)。CD抗原的鉴定和检测依赖于其相应的单克隆抗体。 一、T细胞表面标志及其亚群 T细胞是参与机体细胞免疫反应并起主导调节作用的一组免疫细胞。所有的T细胞均有共同的标志性抗原,一般认为是CD3分子,不同功能的T细胞亚群又有各自的标志性抗原。根据T细胞的免疫效应功能和表面CD分子表达至少可以将T细胞分为:CD3+CD4+CD8-辅助性T细胞(help T cell Th)、CD3+CD4-CD8+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 ,Tc或CTL)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或Treg)等几组亚群。 (一)T细胞表面主要的CD抗原 1.CD2:表达于全部人T细胞和NK细胞表面,因其能与绵羊红细胞(SRBC)结合,又称为绵羊红细胞受体。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大纲.doc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大纲1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教学大纲 (市场营销等专业四年制本科适用,参考学时64学时)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主要任务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HRM,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是现代管理理 论体系当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学科。人力资 源管理是当前各工业化国家在工商管理、公共行政管理课程设置当中的一门重要 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 为学生提供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帮助学生在理论和方 法上建立更进一步在相关领域深造或工作的基础。 主要任务是: 1.了解并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能运用所了解所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及重点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教学内容: 1.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人力资源的特征。 2.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3.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任务和基本功能。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任务,五项基本功能。教学基本要求及重点 1.了解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2.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3.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任务和基本功能。 重点: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特征,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 人事管理的区别。 (二)人力资源规划 教学内容: 1.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内涵。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必要性及内容。 2.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

3.人力资源需求预测。预测的主要方法。 4.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主观判断法,定量分析法。 5.人力资源规划的控制与评价。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供给控制,人力 资源规划的评价。 教学基本要求及重点: 1. 了解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内涵。 2. 了解并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 3. 了解并掌握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主要方法。 4. 了解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5. 了解人力资源规划的控制与评价。 重点: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基本方法。 (三)工作分析与工作设计 教学内容: 1. 工作分析中的基本概念与程序。工作分析的概念,工作分析的程序。 2.工作分析内容与作用。工作描述书,任职说明书,工作分析的作用。 3.工作分析的主要方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 教学基本要求及重点: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考试辅导《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第六章 沉淀反应

第六章沉淀反应 第一节沉淀反应的特点 沉淀反应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特定条件下特异性结合所出现的沉淀现象。 沉淀反应中的抗原多为蛋白质、多糖、血清、毒素等可溶性物质。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即可完成,出现可溶性小的复合物,肉眼不可见。 第二阶段为形成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约需几十分钟到数小时才能完成,如沉淀线、沉淀环。 第二节液体内沉淀试验 一、絮状沉淀试验 抗原抗体溶液在电解质的存在下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这种絮状沉淀受抗原和抗体比例的直接影响,因此常用来作为测定抗原抗体反应最适比例的方法。 (一)抗原稀释法 (二)抗体稀释法 (三)方阵滴定法 抗原进行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抗血清反应。 抗体进行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抗原反应。 方阵滴定法即棋盘滴定法 二、免疫浊度测定 免疫浊度测定本质上属于液体内沉淀反应。 将现代光学测量仪器与自动化检测系统相结合应用于沉淀反应。 可进行液体中微量抗原、抗体及小分子半抗原定量检测。 (一)免疫比浊测定的影响因素 1、抗原抗体的比例 抗原抗体的比例是浊度形成的关键因素,当抗原和抗体的比例适当时,二者全部结合,既无过剩的抗原,也无过剩的抗体。 当反应液中抗体过量时,IC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而增加,至抗原、抗体最适比例处达最高峰,这就是经典的海德堡曲线理论。 当抗原过量时,形成的IC(免疫复合物)分子小,而且会发生再解离,使浊度反而下降,光散射亦减少,这就是高剂量钩状效应。 2、抗体的质量 免疫比浊测定法要求抗体的特异性强、效价高、亲和力强,并使用R型抗体。 3、抗原抗体反应的溶液 抗原抗体反应液的最适pH为6.5~8.5。 一般常使用磷酸盐缓冲液作为免疫比浊法的反应液。 4、增浊剂 某些非离子型亲水剂对促进IC的形成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如聚乙二醇(PEG)、吐温-20。 其作用是消除蛋白质(抗原或抗体)分子周围的电子云和水化层,促进抗原、抗体分子靠近,结合形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名词解释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人力资源: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子里的总和。 人力资本:体现在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身上、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所表示的的资本,是需要通过投资才能够获得的。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以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进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的管理活动的总和。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以组织战略为导向,根据战略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与管理措施,以推动组织战略实现的过程。 第二章——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人性假设: 激励: X理论: Y理论: 超Y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 EDG理论: 双因素理论: 成就需求理论: 期望理论: 公平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 强化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内部环境: 第三章——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基础 组织文化: 组织结构: 工作专门化: 命令链: 控制跨度: 正规化: 人力资源管理者: 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 人力资源有效指数: 人力资源指数: 第四章——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 职位分析:采用专门的方法过去组织内职位的重要信息,并一特定的格式把该职位描述出来,从而使其他人了解该职位的过程。 关键事件法:通过一定的表格,专门记录工作者工作过程中那些特别有效或特别无效的行为,

以此作为将来确定任职资格的一种依据。 工作日志法:由职位的任职者本人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工作过程,然后经过归纳提炼取得所需资料的一种方法。 职位说明书:一是职位描述,反映职位的工作情况,是关于职位所从事或承担的任务、职责以以及责任的目录清单,也称作TRD;二是职位要求,反映职位对承担这些工作活动的人的要求,是人们为了完成这些工作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其他特征的目录清单,也称KASO 胜任素质:胜任素质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秀者与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体行为特征,即鉴别性胜任素质,以及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合格者与表现不合格者区分开来的个体行为特征,即基准性胜任素质。 胜任素质模型: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目标所需要的一系列不同胜任素质的组合,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技能水平。 第五章——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在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规划的指导下,对企业在某个时期内的人员需求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平衡人力资源的供需,以满足企业对人员的需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合质合量的人力资源保证,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长期利益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第六章——员工招聘 第七章——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一个人通过对自身情况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获取职业信息,选择能实现该目标的职业,并且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和行动方案。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组织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员工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寻求组织利益和个人职业成功最大限度一致化,而对员工的职业历程和职业发展所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采取一系列的手段。 培训与开发: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使员工具备完成工作现在或将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并改变他们工作态度,以改善员工在现在或将来职位上的工作业绩,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绩效提升的一种计划性和连续性的活动。 企业大学:以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为核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混合式培训模式建立的企业学习基地。企业大学以构筑企业全员培训体系为基础,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入和组织学习系统和流程的培育,形成企业战略执行、知识、管理、人才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智力平台,最终成为实现企业战略规划的战略工具。 学习型组织:组织成员能够有意识地、系统地、持续不断地以个体、团队及组织的方式进行学习,以不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信念与思维方式,改善个体、团队与组织的行为,实现个体、团队与组织的共同进步,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 第九章——绩效管理 绩效: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的出来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并且能够被评价的工作结果与行为。 绩效管理:制定员工的绩效目标并收集与绩效有关的的信息,定期对员工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和反馈,以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和工作产出与组织保持一致,进而保证组织目标完成的管理手段与过程。 绩效考核:也叫绩效评价,就是指在考核周期结束时,选择相应的考核主体和考核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对员工完成的情况作出考核。 第十章——薪酬管理概述 报酬:员工从企业那里得到的作为个人贡献回报的他认为有价值的各种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