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重点

神经病学重点
神经病学重点

1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受其制约的低级中枢出现功能亢进.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而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

2黄斑回避:由于黄斑区纤维分布在双侧枕叶视皮质,枕叶视中枢病变出现对侧同向性偏盲,但视野中心部视力保存,对光反射存在,称为黄斑回避。

3核间性眼肌麻痹:是眼球协同运动中枢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与其联系纤维内侧纵束病变所致,内侧核束连接一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与对侧外展神经核,使眼球水平性同向运动障碍,分为前核性眼肌麻痹,后核性眼肌麻痹,一个半综合症。

4一个半综合症:脑桥侧视中枢和内侧纵束同时受累,表现为双眼向同侧凝视麻痹,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可以外展但有水平眼震。

5帕利诺综合征:上丘有破坏性病变引起双眼向上同向运动不能,“落日征”。

6霍纳(Horner)综合征:为颈上交感神经径路受损。表现为患侧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眼球轻度内陷可伴同侧面部出汗减少。

7阿罗瞳孔: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为顶盖前区光反射径路受损,多见于神经梅毒。8Hunt综合征:膝状神经节病变除有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外,还可有患侧乳突部压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疱疹。

9Millard-Gubler综合征:脑桥外侧梗死,表现为病变侧外展神经和面神经周围性麻痹,对侧中枢性舌下神经和肢体瘫痪。

10Foville 脑桥腹内侧综合征:桥脑底部损害产生病变侧周围性面瘫和对侧中枢性偏瘫或病变侧周围性面瘫和外展神经麻痹,而病变对侧肢体偏瘫。

11眩晕:是对自身平衡和空间位象觉的自我感知错误,感受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如旋转=升降和倾斜等。与头晕不同。

12球麻痹:由于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及核的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以及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的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等一组综合征。

延髓病变致咽喉肌群瘫痪称真性球麻痹;延髓病变以上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称假性球麻痹。13Jackson癫痫:运动区有刺激性病灶时,可引起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出现发作性抽搐,严重时抽搐可向同侧及对侧扩散,引起全身性抽搐。

14“三偏”综合征:内囊纤维集中,受损后集群瘫痪完全、广泛,因紧邻感觉纤维与视放射,故内囊病变常同时受损,表现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对侧同向偏盲。15Weber 综合征:又称大脑脚底综合征,是中脑病变最常见的一种综合征。为中脑腹侧部损害所致,由于损害了锥体束和动眼神经,主要表现为对侧中枢性瘫痪和同侧动眼神经瘫。16脊髓半切Brown-Sequard综合症:脊髓半侧损害时,损伤平面以下,病变侧深感觉障碍及中枢性瘫痪。对侧痛温觉缺失。见于髓外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

17不自主运动:是指患者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出现的不能自行控制的骨骼肌不正常运动,其表现形式有多种,一般清醒时出现,睡眠时停止,情绪激动时增强。

18共济失调:因小脑、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的动作笨拙和不协调,而并非肌无力。19复合感觉:指大脑皮质对深浅感觉进行分析和综合后产生的感觉,包括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重量觉、图形觉。

20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个部位仅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见于脊髓空洞症。

21Foster—kennedy综合症:一侧额叶底部占位性病变可引起同侧嗅觉缺失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的征象,常见于蝶骨脊脑膜瘤。

22 Broca失语:运动性失语、表达性失语。能理解语言的含义,但不能用语言表达或表达不完整。见于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Broca区)损害。

23Wemieke失语:感觉性失语、听觉性失语,能听见说话的声音,能自言自语,但对别人和自己讲的话均不理解,见于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损害。

24失用症:又称运用障碍,是脑部疾病患者既无瘫痪、共济失调、肌张力障碍和感觉障碍,也无意识障碍和认知障碍,当试图做有目的或精细动作时不能准确执行所了解的随意动作,或不能在全身动作配合下正确运用部分肢体功能完成本已形成的习惯动作。

25古茨曼Gerstmann综合征(四失症):主侧角回损害损害所致。临床表现有四主症:计算不能,手指失认症,左右辨别不能,书写不能,有时伴失读。

26丘脑综合症:丘脑膝状体动脉闭塞,丘脑感觉中枢核团梗死,对侧深感觉障碍、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轻偏瘫,共济失调。手部痉挛、舞蹈,手足徐动。

27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病变位于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常见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血栓形成。导致眩晕,呕吐,眼震,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同侧霍纳综合症,同侧共济失调,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

28意识障碍:是人们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发生障碍,或人们赖以感知环境的精神活动发生障碍的一种心态。分为:嗜睡、昏睡和昏迷,特殊意识障碍包括谵忘状态、意识模糊。

29闭且难立(Romberg)征:嘱患者双足并拢站立,双手向前平伸,然后闭目。共济失调患者出现摇摆不稳或倾跌。其临床意义在于:①后索病变:睁眼站立较稳,闭眼时不稳,即通常的Romberg征阳性;②小脑病变:睁眼闭眼均不稳,闭眼更明显,蚓部病变易向后倾倒,小脑半球病变向病侧倾倒。

30去皮质综合症: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皮质功能减退或消失,皮质下功能保存,意识丧失,但睡眠觉醒周期存在。无意识地睁眼闭眼,貌似清醒,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光反射、角膜反射,咀嚼、吞咽、防御反射存在,但无自发动作。大小便失禁。四肢张力增高,双侧锥体束征阳性。去皮质强直:身体姿势表现为上肢屈曲、下肢伸直。见于缺氧性疾病、脑炎、中毒、严重颅脑外伤等。

31无动性缄默症:脑干上部或丘脑的网状激活系统损害,而大脑半球及传出通路无病变。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无锥体束征,存在觉醒睡眠周期。

32闭锁综合症:又称去传出状态,是脑桥病变所致。主要见于脑干的血管病变,多为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导致脑桥基底部双侧梗塞所致。患者表现为意识清醒,不能讲话,有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双侧面瘫,舌咽及构音、吞咽运动均有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

33弗洛因综合征(Froin):CSF呈黄色,离体后不久自动凝固如胶样,称为弗洛因综合征(Froin),是因CSF蛋白质过多所致,常见于椎管梗阻。

34扳机点:能够诱发三叉神经痛的部位,如口角、鼻翼、颊部和舌部为疼痛敏感区,轻触即可诱发。

35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表现为病侧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浅,口角低、歪向健侧,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

Bell现象:当用力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暴露出白色巩膜。

36吉兰-巴雷综合症GBS(AIDP):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可能与感染有关和免疫机制参与的急性或亚急性特发性神经病。主要损害多数脊神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病理改变是周围神经组织中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与巨噬细胞浸润以及神经纤维的脱髓鞘,严重病例可出现继发轴突变性。

37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AMAN):为GBS变异型,为纯运动型。主要特点是病情重,多有呼吸肌受累,24—48小时内迅速出现四肢瘫,肌萎缩出现早,病残率高,预后差。

38Fisher综合征:被认为是GBS的变异型,表现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三联征。有时出现瞳孔改变。

39蛋白细胞分离:即蛋白含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是GBS的特征之一,病后第3周蛋白增

高最明显。

40Beevor征:病变在T10-T11时,下半部腹直肌无力,患者仰卧用力抬头时,可见脐孔被上半部牵拉而向上移动。称为Beevor征。

41脊髓横贯性损伤:脊髓横贯性损伤急性期呈现脊髓休克,表现为受损平面以下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病理征不能引出和尿潴留等,一般持续1-6周后逐渐转变为中枢性瘫痪,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和反射性排尿等。

42急性上升性脊髓炎:如脊髓病损由较低节段向上发展,瘫痪和感觉障碍由下肢迅速波及上肢或延髓支配肌群,出现吞咽困难、构音不清、呼吸肌瘫痪,甚至可致死亡。

43脑底动脉环(Willis环):由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组成.使两侧大脑半球及一侧大脑半球的前、后部分有充分的侧支循环,具有脑血流供应的调节和代偿作用。

4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由于某种因素造成的脑动脉一过性或短暂性供血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为数分钟后或数小时,24小时恢复,可反复发作,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

45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IS),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

46缺血半暗带: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中心坏死区完全性缺血致脑死亡;而缺血半暗带内因仍有侧支循环存在,可有部分血供,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在一定时间内使缺血脑组织恢复血供,可使缺血半暗带的功能恢复。否则,中心坏死区会扩大,导致脑细胞不可逆损伤。保护这些可逆性损伤的神经元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

47脑栓塞: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功能障碍。

48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49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又叫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50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CNS感染性疾病,又称为急性坏死性脑炎。主要累及:大脑颞叶、额叶、边缘系统。

51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以CNS白质脱髓鞘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在成年早期发作,女性多于男性。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脑神经障碍,多次缓解复发,病情每况愈下。常累及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脑干及小脑。

52莱尔米特征(Lhermitte sign):多发性硬化时,被动曲颈时会诱导出刺痛感或闪电样感觉。从颈部放射至背部甚至到大腿前部。是由于曲颈时脊髓局部牵拉力和压力升高,脱髓鞘的脊髓颈段后索受激惹引起。也是MS的特征性症状之一。

53Balo病:又称同心圆硬化。病理特点是脱髓鞘与正常髓鞘保留区相间,形成整齐的同心圆性,状如树木年龄。多数认为是MS的变异型。

54视神经脊髓炎NMO:又称Devic病,是一种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炎性脱髓鞘疾病,临床上以视神经和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为主要特征,呈进行性或缓解与复发病程。

55帕金森病PD:又称震颤麻痹,一种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CNS的变性疾病,以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男性好发于女性。

56铅管样强直: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肌张力均增高,被动运动关节时始终保持增高的阻力,类似弯曲软铅管的感觉

57齿轮样强直:合并震颤时由于肌强直与静止性震颤叠加所致,在均匀的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犹如转动齿轮感。

58折刀样强直:是锥体束受损时只累及部分肌群,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在开始时较明显,然后迅速减弱,呈所谓折刀现象,常伴有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

59Myerson征:反复轻敲PD患者眉弓上缘可产生持续眨眼反应。

60开关现象:症状在突然缓解和加重之间波动。缓解期常伴有异动,而关期出现无动征。61异动症:又称运动障碍,表现为舞蹈症或手足徐动样不自主动作或肌张力障碍。

62Wilson病(WD):肝豆状核变性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D-青霉素是本病的首选药。

63K-F环:即角膜色素环,是肝豆状核变性突出的特征性的非神经系统表现,在角膜和巩膜交界处的角膜内表面呈绿褐色或暗棕色,是铜在后弹力膜沉积而成。

64痫性发作:也可表现为发作性意识障碍,但却是由于大脑神经元过度异常放电引起的短暂的神经功能异常。

65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的临床综合症,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的特点。

66癫痫综合征:有特殊原因、由特定症状和体征组成的一组癫痫现象。

67难治性癫痫:频繁的癫痫发作,至少每个月4次以上,应用适当的第一线抗癫痫药物正规治疗且药物的血浓度在有效范围内,至少观察2年,仍不能控制发作且影响正常生活,无进行性CNS疾病或占位性病变。

68Jackson发作:癫痫运动性发作时,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皮层功能区移动,如从手指-腕部-前臂-肘-肩-口角-面部逐渐发展。

69Jackson综合征:迷走-副-舌下神经综合征,多因脊髓前动脉闭塞所致,延髓前部橄榄体内侧病损。病侧:周围性舌下神经瘫、伸舌偏向病侧、舌肌萎缩;对侧偏瘫。

70Todd麻痹:癫痫运动性发作时表现为身体某部位发生不自主抽动,多见于一侧眼睑,口角,手或足。严重者可出现短暂性肢体瘫痪。

71自动症:癫痫发作过程中或发作后意识模糊状态下出现的具有一定协调性和适应性的无意识活动。

72失神发作:癫痫的全面性发作,短暂的意识丧失,没有先兆,突然发生,突然停止。突然起病,正在进行的动作中断,茫然呆视,发作时间一般小于20s,发作后如常人。少数伴有自动症,以面部自动症多见。

73癫痫持续状态SE:是癫痫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min 以上未自行停止。

74头痛:通常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廓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的疼痛。

75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常伴有恶心和呕吐。

76偏头痛等位症:只有偏头痛先兆而无偏头性头痛的发作称为无痛性偏头痛或偏头痛等位症。

77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临床症状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极易疲劳。活动后加剧。

78疲劳试验:让病肌反复收缩或持续收缩后观察受累骨骼肌的疲劳情况,称疲劳试验。如让患者连续重复睁闭两眼,凝视一方,或两臂连续平举,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出现眼睑下垂、复视或两臂下垂,为阳性。用于鉴别重症肌无力。

79重症肌无力危象:重症肌无力呼吸肌受累出现咳嗽无力,呼吸困难的症状。是肌无力最危重的状态。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呼吸道感染、精神因素、过度劳累、胸腺放疗、胸腺切除。

80周期性瘫痪:是一组反复发作的骨骼肌迟缓性瘫痪为特征的肌病,与钾代谢异常有关。血清钾浓度分类:低(多见)、正常、高钾型。

81离子通道病:是由于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组疾病,主要侵犯神经和肌肉,也可累及心脏、肾脏。第一个离子通道病为低血钾性周期性瘫痪,长显遗传。

82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MD:是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为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肉无力和萎缩,无感觉障碍。

83Gower征:DMD的特征性表现,由于腹肌和髂腰肌无力,病孩自仰卧位起立时必须:①先翻身转为俯卧位,依次屈膝关节和髋关节,并用手支撑躯干成俯跪位,②然后以双手及双腿共同支撑躯干,再用手按压膝部以辅助股四头肌的肌力,身体呈深鞠躬位,③最后双手攀附下肢缓慢的站立。

1视乳头水肿原因、机理、临床表现: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主要客观体征。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影响视网膜中央静脉和淋巴回流所致。眼底检查:早期视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不清、生理凹陷消失、静脉淤血;严重时视乳头隆起,边缘完全消失,视乳头周边或视网膜上片状出血。

3周围性面瘫不同部位面神经损伤的表现:(病变在茎乳突孔以上,影响鼓索神经时,则有舌前2/3味觉障碍;病变在镫骨神经分支上方时,可伴有听觉过敏;病变在膝状神经节,则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外耳道与耳廓的疱疹及感觉障碍,称Hunt综合征。)

①茎乳孔病变:周围性面瘫;②中耳面神经管病变:周围性面瘫和舌前2/3味觉障碍;③内耳病变: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障碍和听觉过敏;④膝状神经节病变(Hunt综合征):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和外耳道疼痛和疱疹;⑤Millard-Gubler综合征:脑桥基底部病变,同侧Ⅵ、Ⅶ麻痹,对侧中枢性舌瘫和肢体瘫;⑥Foville综合征:脑桥外侧病变累及脑桥侧视中枢时,同侧Ⅶ麻痹,两眼不能向病灶侧同向运动,对侧中枢性肢体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7脊髓损伤定位:①高颈段(C1-4):四肢呈中枢性瘫痪,病损平面以下全部感觉缺失或减退,尿便障碍,四肢及躯干常无汗。可有颈,枕部痛及头部活动受阻。②C3-5段损害时,两侧膈神经麻痹,可出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运动减弱甚至消失,咳嗽无力;若该处受刺激,则发生呃逆。③病变如损害一侧三叉神经脊束核下端则可出现同侧面部外侧痛,温度觉缺失;

④若累及副神经核者出现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瘫痪,萎缩。⑤若病变累及延髓下部的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会引起呼吸,循环障碍而死亡。⑥上颈段病变常伴高热。⑦颈膨大(C5-T2):受损时表现为四肢瘫痪,双上肢周围性瘫痪,双下肢中枢性瘫痪,病灶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可有肩及上肢放射的根性神经痛。⑧C8-T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时,产生Horner综合症。⑨肱二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而肱三头肌反射亢进,提示病损在C5-C6水平,肱二头肌反射正常,而肱三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病损在C7。

8锥体外系肌张力增高特点:表现为肌强直,肌强直表现屈肌和伸肌张力同时增高,向各方向被动运动遇到的阻力相同,出现铅管样强直,伴震颤时为齿轮样强直。这与锥体外系病变出现折刀样肌张力增高不同。

9小脑性共济失调特点:表现为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量的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①姿势和步态改变;②随意运动协调障碍;③言语障碍;④眼运动障碍;⑤肌张力减低。

10肌张力、肌力的区别:①肌张力是肌肉松弛状态的紧张度和被动运动时遇到的阻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各种肌病、重症肌无力、末梢神经病、神经根炎或小脑损害等出现肌张力减低,脊髓传导本体感受的神经纤维阻断时也可使肌张力下降。②肌力指肢体随意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力量。是人体维持姿势和完成动作即一切生理活动所必须的。肌肉、骨骼、神经系统出现病变,都会导致肌力的改变。

11肌力分级:O级:完全|瘫痪。Ⅰ级: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Ⅱ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起。Ⅲ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Ⅳ级:肢体能作抗阻力动作,但未达到正常。Ⅴ级:正常肌力。

12腰椎穿刺适应症:⑴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病变⑵临床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头颅CT尚不能证实时或与脑膜炎等疾病鉴别有困难⑶脑膜癌瘤病的诊断⑷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脱髓鞘疾病及颅内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⑸脊髓病变和多发性神经根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⑹脊髓造影和鞘内药物治疗等⑺怀疑颅内压异常

禁忌症:⑴颅内压升高伴有明显的视乳头水肿者和怀疑后颅窝肿瘤者⑵穿刺部位有化脓性感染灶或脊椎结合者,脊髓压迫征的脊髓功能已处于即将丧失的临界状态者。⑶血液系统疾病有出血倾向者,使用肝素等药物导致的出血倾向者⑷开放性颅脑损伤者。

并发症:⑴腰穿后头痛⑵出血⑶感染⑷脑疝。

13GBS的诊断原则:①病前l~3周有感染史,②急性或亚急性起病,③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④末梢型感觉障碍及脑神经损害.⑤CSF蛋白细胞分离.⑥肌电图检查:早期F波或H 反射延迟。

鉴别:⑴脊髓灰质炎:起病时发热,肌肉瘫痪多为节段性,可不对称,无感觉障碍,脑脊液蛋白和细胞均增多。⑵急性脊髓炎:表现为截瘫,锥体束征阳性,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和括约肌功能障碍。⑶周期性瘫痪:发作时无感觉障碍和脑神经损伤,脑脊液正常,血钾降低。⑷重症肌无力:病态易疲劳性,波动性,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治疗:本病为单相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期可用免疫抑制剂,在无严重感染、血液病、心律失常时可用血浆置换。无免疫球蛋白过敏者可用静脉注射IgG。应给予足量B族维生素,维C和高热易消化饮食。密切观察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护理。

16TIA症状:颈内动脉系统:(1)常见症状: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有对侧面部轻瘫。

(2)特征性症状:①眼动脉交叉瘫(病变侧单跟一过性黑蒙或失明、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②病变侧Horner征,对侧偏瘫;③主侧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症。(3)可能出现的症状:①对侧单肢或半身感觉异常,如偏身麻术或感觉减退;②对侧同向性偏盲,较少见。

椎-基底动脉系统:(1)常见症状:眩晕、平衡失调,大多数不伴有耳鸣。(2)特征性症状:①跌倒发作;②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TGA;③双服视力障碍。(3)可能出现的症状:①吞咽障碍、构音不清;②共挤失调;③意识障碍伴或不伴瞳孔缩小;④一侧或双侧面、口周麻木或交叉性感觉障碍;⑤交叉性瘫痪。

18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治疗:目的:挽救生命、较少残疾、预防复发;原则:尽早治疗、综合治疗、个性化原则;方法:(1)急性期治疗:①对症治疗:维持呼吸及循环正常,调整血压,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降温治疗,预防和控制感染,减轻脑水肿,预防其他并发症,营养支持;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溶栓治疗,抗凝治疗,降纤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血液稀释疗法,中药治疗;③神经保护疗法;④其他治疗:血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补充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早期康复治疗;外科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2)恢复期治疗:抗血小板聚集;促神经功能恢复药;控制血压;高压氧舱治疗,针灸等规范化康复治疗。

19脑出血临表:①好发50岁以上,多有高血压病史;②情绪激动或活动中突然发病;③发病时头痛、呕吐,可伴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血压升高;④脑膜刺激征阳性;⑤重症有生命体征改变;⑥神经系统局灶征依出血量和部位而有不同。

脑出血治疗:治疗原则是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

20蛛网膜下腔出血临表:①发病年龄高峰在50岁左右;②突然起病;③主要症状:难以忍受的剧烈头痛,可放射至颈部或项背部,伴恶心、喷射状呕吐;④癫痫、精神症状、重者昏迷;⑤脑膜刺激征阳性;⑥可有动眼神经麻痹,视力视野损害等;⑦眼底:玻璃体后片状出血,部分患者有视乳头水肿;⑧吸收热。

治疗:①一般治疗;②降低颅内压;③病因治疗;④防治再出血;⑤防止脑血管痉挛;⑥脑

脊液置换治疗;⑦防止脑积水。

21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1)Ⅰ型疱疹病毒性脑炎:无季节性,无地区性,无性别差异。①急性起病,病程长短不一。②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③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④首发症状多为精神和行为异常。⑤不同程度意识障碍。⑥不同形式癫痫发作。⑦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⑧颅内压增高。(2)Ⅱ型疱疹病毒性脑炎,多见于新生儿及青少年。

①急性暴发性起病②广泛内脏坏死和弥漫性脑损害。③胎儿感染易造成畸形。

诊断依据:①口唇或生殖道疱疹史;②发热、精神异常、抽搐、意识障碍及早期出现的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体征;③脑脊液检查符合病毒感染特点;④脑电图以额颞区损害为主的弥漫性异常;⑤头颅CT或MRI发现颞叶局灶性出血性脑软化灶;⑥病毒学检查阳性;⑦双份脑髓液和血清抗体阳性比较。

22MS的临床分型:①良性型;②缓解复发型;③缓解复发进展型;④慢性进展型;⑤恶性型。

诊断标准:①发病年龄10-59岁之间;②神经系统检查中存在2个或2个以上客观神经损害体征;③2个阳性神经体征必须是病史或体检中证实,并互不相关;④病灶必须位于白质;

⑤2次或2次以上发作,间隔1m以上,每次持续24h以上;病程如果进展,必须持续在6m 以上;⑥排除其他疾病。

33帕金森病治疗原则:①药物治疗:抗胆碱药、金刚烷胺、多巴胺替代疗法、MAO-B抑制剂、COMTI;②外科治疗:苍白球毁损术、丘脑毁损术、脑起搏器、细胞移植术;③伽马刀治疗;④康复治疗。

34癫痫的分类:根据原因:特发性癫痫,继发性癫痫,很可能为症状性的癫痫。

35癫痫发作国际分类:①部分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部分运动性发作、部分感觉性发作、自主神经性发作、精神性发作);复杂部分性(仅表现为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障碍和自动症、表现为意识障碍与运动症状);部分性继发全面性发作。②全面性发作: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强直性发作;阵挛性发作;失神性发作;肌阵挛性发作;失张力发作。③不能分类的发作。

36癫痫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①确定是否用药:半年发作两次以上者;首发或隔半年则知情同意后用;②正确选择药物:根据癫痫发作类型、癫痫及癫痫综合征类型选择用药;③药物的用法:根据实际情况选相应的代谢特点、作用原理、不良反应出现规律的药;④严密观察不良反应;⑤尽可能单药治疗;⑥合理的联合治疗;⑦增减药、停药、换药原则。

37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治疗原则:①选用强有力、见效快、作用时间长,对呼吸、循环、意识状态影响小的抗惊厥药物,及时控制发作;②维持患者生命功能,预防和控制并发症;

③病因治疗;④在SE终止后,应给予抗癫痫药物维持剂量。

措施:①保持气道通畅,建立静脉通路;②控制癫痫发作:选用快速起效的抗癫痫药物,静脉给药;③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④寻找病因及诱因。

38偏头痛的分类、分期和体征:(1)有先兆偏头痛:①先兆期:视觉障碍,躯体性先兆,言语障碍,没有运动障碍;②头痛期:搏动性头痛,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易激惹;③头痛后期:疲劳、倦怠、无力和食欲差;(2)无先兆偏头痛:缺乏典型的先兆,头痛可为一侧、双侧或全头痛。

39重症肌无力分型:①Ⅰ眼肌型:良性,对药物治疗敏感性差;②ⅡA轻度全身型:眼肌、四肢、延髓支配肌肉无力,无危象,药物敏感;ⅡB中度全身型:骨骼肌、延髓部肌肉严重受累,无危象,药物敏感性差;③Ⅲ重度激进型:发病急,进展迅速,危象,胸腺瘤高发,药物不敏感,死亡率高;④Ⅳ迟发重症型:2年内逐渐由Ⅰ、Ⅱ、Ⅲ型发展到球麻痹和呼吸肌麻痹;⑤Ⅴ肌萎缩型:起病后半年即出现肌肉萎缩者。

40重症肌无力治疗:⒈药物治疗:⑴胆碱酯酶抑制剂:溴化新斯的明,美斯的明⑵肾上

腺皮质激素:可抑制自身免疫反应。①冲击疗法:适用于住院病危病例,已用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者。②小剂量递增法⑶免疫抑制剂:适用于糖尿病,高血压而不能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患者。⒉胸腺治疗:切除或放射治疗。⒊血浆置换⒋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⒌危象处理。

41重症肌无力危象分类:①肌无力危象:为最常见危象,往往由于抗胆碱酯酶药量不足引起。②胆碱能危象:有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引起。肌无力加重。应停止使用药物,待药物排除后重新调整剂量。③反拗危象:抗胆碱酯酶药物不敏感而出现的严重呼吸困难。

42重症肌无力危象处理:①维持呼吸道畅通;②严格气管切开和鼻饲护理;③积极控制感染;④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和/或血浆置换;⑤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除低病死率,缩短危象期。

康复治疗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诊断原则 1.病史采集的注意事项(4点) 2.定性诊断的原则(3条) 思考记忆 1.一个半综合征(P48) 2.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P57) 3.Gerstmann综合征(P68) 4.Weber综合征(P73,90) 5.Wallenberg综合征(P73) 6.Horner征(P74) 7.Brown-Sequard综合征(P75) 8.失语的定位 脑血管病 Willis环(脑底动脉环)**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P83) 缺血性卒中的病因(P88 TOAST分型) 缺血半暗带(P89)** 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P89) 脑梗死不同责任血管的相应临床表现(P90) Weber综合征(P90)** 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 (P8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P91)** 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P91)** 脑梗死的治疗原则(P92-9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P94)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辅助检查表现、治疗原则 思考题 一、TIA的诊断与治疗。 二、脑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 三、脑梗死的分类。 四、脑梗死的治疗。 五、脑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 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 周围神经病 一、GBS、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Fisher综合征 二、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鉴别方法(P51) 三、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临床鉴别要点(P57) 四、周围神经的病理改变(P201) 五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神经内科神经病学高级职称考试复习笔记8题库

神经内科神经病学高级职称考试复习笔记8题库

神经内科神经病学高级职称考试复习笔记8 ★命名性失语---颞中、下回后部。 ★去皮质强直常见于①大脑白质病变②内囊病变③丘脑病变④缺氧性脑病。 ★头部对疼痛敏感的结构包括:①头皮及皮下组织②帽状腱膜和骨膜③头部血管④头部肌肉⑤头颈部神经。 ★脑干连脑神经根歌诀:中脑连三四,桥脑五至八;九至十二对,要在延髓查。 ★脑神经名称歌诀: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十二全。★肋间神经分布歌诀: 二平胸骨四乳头,六对大约到剑突; 八对斜行肋弓下,十对脐轮水平处; 十二内下走得远,分布两列腹股沟。 ★接近皮质的梗死易发生出血性梗死。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并发症:①再出血②脑血管痉挛③脑积水④癫痫发作⑤低钠血症⑥神经源性心功能障碍和肺水肿(因丘脑下部损伤所

致,与儿茶酚胺水平波动和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免疫治疗方案是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或血浆交换并免疫抑制剂治疗。 ★周围神经的病理改变能够经过神经电生理检查反映出来:轴索损害时,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偏低,以动作电位波幅显著减低为特点。髓鞘损害时,以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明显减慢为特点,诱发电位波幅下降不明显。 ★路易体痴呆(DLB)是以波动性认知障碍、视幻觉和帕金森综合征为临床特点,以路易小体为病理特征的神经变性病。 ★路易体痴呆(DLB)对地西泮和抗精神病药物特别敏感,能够出现嗜睡、昏迷,,是区别于其它类型痴呆的特点,宜不用或慎用。 ★额颞叶痴呆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无效。 ★神经原纤维缠结可见于①正常老年人 ②Alzheimer病③A1zheimer病路易体型。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总论( 重点掌握,考试必考) 一、 1、神经元胞体、轴突 2、灰质:产生命令 白质:传递命令 3、神经系统病变包括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男人和女人))。运动障碍时病变在前,感觉神经为传入通路,感觉障碍时病变在后后。 运动系统由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老子,硬瘫,中枢性瘫痪) 1.终止于脊髓前角细胞 2.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中枢瘫又叫硬瘫,表现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征(巴宾斯基征-最有意义) 下运动神经元(儿子,软瘫,周围性瘫痪) 1.起始于脊髓前角细胞 2.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周围瘫又叫软瘫,表现为肌张力下降,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最常见的疾病是小儿麻痹。 定位诊断:(必须掌握点,必考知识点) 上运动神经元 1.皮层:破坏导致对侧单瘫;刺激导致为杰克逊癫痫 2.内囊:对侧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偏瘫、偏盲 3.脑桥、脑干:同侧面部周围瘫,对侧躯体瘫硬瘫。(TMDQ)(瞳孔没问题,因为动眼神经在中脑) 4. 脊髓: 1)颈膨大以上损伤导致上下肢均为硬瘫。 2)颈膨大损伤导致上肢的软瘫,下肢的硬瘫。 3)胸髓受损导致下肢的硬瘫,上肢正常。 4)腰膨大受损导致下肢软瘫,上肢正常。(只要上面出问题,下面全是硬瘫,只要自己出问题就是软瘫)(考必考) 5.脑神经所在部位:3.4 中,5-8 桥,9 、10 、12 在延脑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性节段性迟缓性瘫痪 感觉障碍 1. 浅感觉:指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束:躯体皮肤黏膜痛温觉周围感受器→脊神经节(第一神经元)→脊神经后根后角细胞(二级神经元)灰质前联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脑干丘脑核团(第三级神经元)→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2. 深感觉:觉震动觉、位置觉。传导束: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节(I)→脊神经后根入脊髓后索组成薄束/楔束上行→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Ⅱ)→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丘脑核团(Ⅲ)→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3. 脊髓半切:对侧浅感觉,同侧深感觉障碍(同学情深) 椎体外系(肌张力障碍)) 管理肢体的协调运动,使拮抗剂协调收缩。

神经内科知识点

1、一般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可分为四类: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休克症状。 2、脑脊液主要由侧脑室脉络丛分泌;正常成人脑脊液总量为130ml:每口生成量400、500ml 3、穿刺操作:左侧卧位,屈颈抱膝,尽量使脊柱前屈,有利于拉开椎间隙。背 部与检查床垂直,脊柱与床平行。 4、腰椎穿刺适应症: ①需要了解脑脊液压力和成分发生改变的疾病,如脑炎、脑膜炎、其他感染性或炎性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癌病、可以有颅内压异常等的诊断。 ②评价脑炎、脑膜炎及其他感染性或炎性疾病治疗的反应。 ③鞘内用药或注射造影剂。 ④极少数用于降低颅内压。 腰椎穿刺禁忌症: ①颅内占位性病变可能使颅内压增高,特别是后颅窝占位病变或出现脑疝迹象者。 ②腰穿部位的皮肤、皮下组织或脊柱有感染。 ③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小板减少者。 ④高颈段脊髓肿物或脊髓外伤急性期,开放性颅脑损伤等。 ⑤病情危重者。 腰穿并发症:①最常见的事腰穿后头痛;②脑疝是最危险的并发症。 5、脑脊液侧卧位的正常压力一般为80"180mmH20,大于200为增高,低于

70为降低。 6、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可用三管试验法鉴别出血。 7、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常呈毛玻璃样微混;化脓性脑膜炎常呈明显混浊。 8、正常人腰穿脑脊液蛋白质含量为0. 15、0. 45g/L(15"45mg/dl)。 脑脊液糖含量约为2. 5、4. 4mmol/L(50^75mg/dl),为血糖的50旷70%。 脑脊液氯化物含量为120~130mmol/L(700'750mg/dl);结核性脑膜炎使 氯化物降低最明显 9、脑电图在临床上最大的应用价值在于帮助癫痫的诊断,但缺乏癫痫样放电不能排除癫痫 10、当大脑转移瘤在CT扫描尚未显示时,脑电图可能显示局灶性异常。 11、核磁的优点:①分辨度高,能清晰显示直径为1mm的病灶;②由于对组织 含水量敏感,能显示早期缺血和水肿;③无骨组织伪迹,适宜于颅底、后颅凹、椎管和枕骨大孔附近病变的诊断;④弥散加权MRI可在缺 血早期发现病变。 12、脑桥病变可造成瞳孔针尖样缩小。 13、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知识点汇总

1.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的科学。 2.瘫痪:是指骨骼肌的收缩能力(肌力)的减弱或丧失。瘫痪是由运动神经元(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 3.脊髓休克:瘫痪肢体肌张力降低,深,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引不出,尿潴留。 4.腰膨大:腰部下肢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大小次于颈膨大,相当于L1~S1节段,L4处最宽,发出神经支配上肢. 5.马鞍回避:髓内病变,感觉障碍由内向外扩展,骶部保留,直到病变后期,才影响骶部的感觉。 6.霍纳(Horner)综合征:颈8~胸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瞳孔缩小(病损同侧),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眼睑肌麻痹),同侧面部出汗减少; 7.癫痫:一组由已知或未知病因所引起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且异常放电常具自限性所导致的综合征. 癫痫三要素:脑部持续存在的癫痫反复发作的易感性,至少一次癫痫发作的病史,发作引起的神经生化、认知、心理及社会功能障碍. 8.癫痫发作:癫痫发作是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活动所引起,由不同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短暂性临床现象。癫痫发作三要素: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的异常活动,特殊的临床现象,发作的短暂性. 9.自限性发作:癫痫发作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发作表现.突出特征:病人的发作能在短时间内自行终止,多数病人发作持续时间少于30分钟. 10.癫痫持续状态:是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最常见的原因是不恰当地停用AEDs或因急性脑病、脑卒中、肺炎、外伤、肿瘤和药物中毒等引起。 11.自动症automatism 是在癫痫发作过程中或发作后意识模糊状态下出现的具有一定协调性和适应性的无意识活动,伴遗忘。 12.假性发作pseudoseizures是一种非癫痫性的发作性疾病,是心理因素引起运动、感觉、情感和体验异常,可出现发作性行为异常、四肢抽动,呼之不应等,①假性发作持续的时间较长,常超过半15min ②发做表现多种多样③发作时意识存在,没有真正的意识丧失④发作时脑电图上无痫性放电⑤抗癫痫药治疗无效。 13.Jackson发作: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皮质功能区移动,如从手指-腕部-前臂-肘-肩-口角-面部逐渐发展,称~。 14.Todd氏麻痹:局灶性运动性发作表现为身体的某一局部发生不自主的抽动。大多见于一侧眼睑、口角、手或足趾,也可涉及到一侧面部或肢体。严重者发作后可留下短暂性肢体瘫痪,称为Todd麻痹。 15.偏头痛: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颅内外血管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的,以发作性单或双侧头痛为特征的疾病。发作性头痛,自发性缓解,反复发作,间歇期正常是偏头痛的主要临床特征。 16.帕金森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和路易氏小体形成为突出病理特征的慢性疾病,机制主要与多巴胺和乙酰胆碱递质的平衡失调有关。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障碍是主要临床表现。 17.疗效减退: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胺出现的并发症,每次用药有效时间缩短,症状随血药浓度发生规律波动。 18.开关现象: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胺出现的并发症,症状在突然缓解(开)和加重(关)间波动,开期常伴异动症,多见于病情严重的患者,与患者服药时间,药物血浆浓度无关,故无法预测。 19. 异动症: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胺出现的并发症,舞蹈症或手足徐动样不自主运动,肌强直或肌痉挛。 2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特点:未发生脑梗死的一过性脑缺血;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超过24小时即完全恢复;常有反复发作。 21.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 22.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指脑动脉的主干或其皮层支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并进而发生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3.缺血半暗带: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半暗带内因仍有侧支循环存在,可获得部分血液供给,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损伤仍为可逆的,脑代谢障碍可得以恢复,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 24.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小穿痛动脉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小梗死灶。因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并由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腔隙,约占脑梗死的20%。 25.腔隙状态(lacunar state):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累及双侧锥体束,锥体外系.严重精神障碍,痴呆;假性球麻痹,双侧锥体束征;类帕金森综合征;尿便失禁等。 26.重症肌无力MG: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全身或部分骨骼肌病态易疲劳,通常在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ChE I)治疗后症状减轻。 27.重症肌无力危象(crisis) 如肌无力累及呼吸肌而不能维持正常换气功能(出现呼吸困难)时,称为重症肌无力象。 28.肌无力危象:最常见,因抗胆碱酯酶药剂量不足引起。部分患者有呼吸道感染、过量用镇静剂或神经肌接头传导阻滞药物,但多数无明显诱发因素。 29.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使用过量,除肌无力加重外,还有肌束颤动及毒覃碱样反应(瞳孔缩小、心动过缓、流

神经内科个人总结

神经内科个人总结 篇一:神经内科最新个人年度总结范文 神经内科工作岗位 =个人原创,有效防止雷同,欢迎下载= 转眼之间,一年的光阴又将匆匆逝去。回眸过去的一年,在×××(改成神经内科岗位所在的单位)神经内科工作岗位上,我始终秉承着“在岗一分钟,尽职六十秒”的态度努力做好神经内科岗位的工作,并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摆正自己的工作位置和态度。在各级领导们的关心和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下,我在神经内科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勤奋学习,认真圆满地完成今年的神经内科所有工作任务,履行好×××(改成神经内科岗位所在的单位)神经内科工作岗位职责,各方面表现优异,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肯定。现将过去一年来在×××(改成神经内科岗位所在的单位)神经内科工作岗位上的学习、工作情况作简要总结如下:一、思想上严于律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一年来,我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用以指导自己在×××(改成神经内科岗位所在的单位)神经内科岗位上学习、工作实践活动。虽然身处在神经内科工作岗位,但我时刻关注国

篇二:XX神经内科工作总结 神经内科XX年度工作总结 XX年我科在医院领导正确领导及大力支持下,围绕医院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认真开展“三好一满意”百日安全劳动竞赛活动,不断加强学科能力建设和临床路径管理,强化科室内涵建设,加强医德医风管理,提升服务水平,经过科室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医疗质量控制管理、抗生素管理、患者安全管理、医疗服务及学科建设上有了新的提升,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不断扩大业务,顺利完成本年度目标任务。 XX年是我科稳步发展的 一年,通过科室硬件条件的改善和自身软实力的加强,不断扩大业务,增加神经系统病人尤其是脑血管病患者肌电图及脑干诱发电位检查,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截止XX年11月30日,共收治病人1260人次,治愈好转率97.84%、床位使用率最高达120.3%,平均床位周转次数3.13次,平均床位工作日32.09天,平均住院日10.1天,创收1216.51万元,各项指标均达到三级乙等医院标准。门诊就诊人数也明显增长,共完成24081人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二.规范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 视神经:视锥视杆细胞→双级神经细胞→神经节细胞 【视野损害】 视神经损害→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 视交叉损害→正中部:双眼颞侧偏盲、整个:全盲、外侧部:同侧眼鼻侧偏盲。 视束损害→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视辐射损害→下部:对侧视野同向性上象限盲。 枕叶视中枢损害→一侧完全损害引起偏盲,但偏盲侧对光反射存在,同侧视野的中心部常保存,称黄斑回避现象。 【视觉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光线刺激瞳孔引起的瞳孔缩小反射,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中脑顶盖前区→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上述经路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光反射丧失和瞳孔散大。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病变光反射不消失 辐辏及调节反射(集合反射):指双眼同时注视近物时双眼汇聚、瞳孔缩小的反应。顶盖前区病变,不影响辐辏及调节反射,但影响瞳孔光反射。 Horner综合征:颈上交感神经经路损害可引起同侧的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面部汗少、结膜充血。 三叉神经 感觉纤维→三叉神经半月节→①眼神经,头顶前部、前额、上睑、鼻根,眶上裂入颅、②上颌神经,下睑与口裂之间、上唇、上颌、鼻腔、腭,圆孔入颅、③下颌神经,耳颞区、口裂以下、下颌,卵圆孔入颅→脑桥→深感觉-中脑核、触觉-主核、痛温觉-脊束核。 运动纤维→颞肌、咬肌、翼状肌、鼓膜张肌,司咀嚼、张口。 【周围性损害】刺激性为三叉神经痛、破坏性为分布区感觉消失。 半月节和神经根损害→分布区感觉障碍、角膜溃疡、角膜反射减弱、咀嚼肌瘫痪。 分支损害→范围内痛、温、触觉减弱。 【核性损害】 三叉神经脊束核→同侧面部剥洋葱样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 运动核→同侧咀嚼肌无力、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面神经 运动纤维→支配面上部各肌(额肌、皱眉肌和眼轮匝肌)的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控制,支配面下部各肌(颊肌、口轮匝肌)的神经元仅接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控制。 味觉纤维→支配舌前2/3的味觉:鼓索神经-内膝状神经节-中枢支形成面神经的中间支进入脑桥,与舌咽神经的味觉纤维一起-孤束核-发出纤维-丘脑-中央后回下部。 【面瘫的鉴别】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核及其面神经本身受损所导致的面部肌肉的麻痹,表现为:患侧额纹变浅、闭目无力或不能、患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牵向健侧,鼓腮病侧漏气。伴发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唾液、泪腺分泌障碍、外耳道感觉障碍、乳突压痛。 中枢性面瘫:由于面神经核下部仅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故中枢病变引起对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牵向病侧、口角低垂、示齿口角牵向病侧、鼓腮健侧漏气。也就是说眼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而皱额眉及闭目良好。伴发病灶对侧中枢舌瘫及偏瘫。 【面神经分段】 面神经核损害→周围性面瘫、展神经麻痹、对侧锥体束征。 膝状神经节损害→面神经受损、外耳道疱疹、舌前2/3味觉消失,亨特综合征hunt’s syndrome。

神经病学试题-最全(填空、名解、问答)

神经病学最全整理 一、填空(总分20分,每空1分) 1、一般感觉包括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 2、头不能向左侧偏以对杭检查者的阻力是右侧胸锁乳突肌肌瘫痪。 3、左眼不能闭合,示齿时口角向左歪是右侧周围性面神经瘫。 右角膜反射减弱,右脸裂变大,右眼睑闭合无力是右侧面神经损害4、视野检查发现,左眼视野图为○,右眼为○,其视通路病变部位在?侧?。 左侧视束病变引起右侧同向偏盲 左同向偏盲是右侧视囊(或视反射)损害 视交叉中份损伤出现双颞侧偏盲。 双颞侧偏盲病变部位在视交叉 单眼全盲损害部位在视神经,双颞侧偏盲损害部位在视交叉中部。 5、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 _,颅神经损害可出现复视 6、眼运动神经瘫痪的共同表现是眼肌瘫痪和复视。 7、左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正常是左视神经损害, 左眼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是左动眼神经损害。 8、右上睑下垂,右瞳散大,光反射消失是由于右侧动眼神经损害。 9、颈交感神经损害时瞳孔缩小,动眼神经损害时瞳孔扩大。 10、张口下颌歪向左侧是由于左侧三叉神经的损害。 11、三叉神经损害可出现面部感觉障碍、咀嚼肌麻痹、萎缩、角膜反射消失 12、三叉神经第Ⅰ支损害引起_____颅顶前部头皮前额等区痛觉和温觉障碍。 13、舌前2/3及舌后1/3的味觉分别由面神经、舌咽神经神经支配。 14、耳鸣是听神经(耳蜗神经)神经的刺激性性症状 15、皮质觉消失是由于对侧(或一侧)侧大脑顶受损所致 16、病员说话吐词不清,吞咽困难,伸舌受限,舌肌萎缩,是由于舌咽、迷走、舌下_等神经损害。 17、右侧胸4至胸12痛觉消失,触觉存在是由于脊髓右侧后角损害。 左胸3-胸10痛觉消失,触觉存在,是左侧后角损害。 18、巴彬斯基(Babinski)氏征是由锥体束损害引起。 5、锥体外系病变出现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病变在尾状核和壳核,出现肌张力增高、运动过少病变在苍白球和黑质。 19、右耳传导性聋时,韦伯(Weber)试验偏向右侧。 20、剪刀步态见于脊髓或脑性瘫痪病人。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见于锥体外系统损害;醉汉步态见于小脑病变,慌张步态见于锥体外系,跨阈步态见于周围神经或腓神经,剪刀步戊见于截瘫或脑性瘫痪,划圈步态见于锥体囊损害。 21、运动系统由上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锥体外系、小脑系统组成 2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是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引不出、肌

神经病学重点

1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受其制约的低级中枢出现功能亢进.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而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 2黄斑回避:由于黄斑区纤维分布在双侧枕叶视皮质,枕叶视中枢病变出现对侧同向性偏盲,但视野中心部视力保存,对光反射存在,称为黄斑回避。 3核间性眼肌麻痹:是眼球协同运动中枢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与其联系纤维内侧纵束病变所致,内侧核束连接一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与对侧外展神经核,使眼球水平性同向运动障碍,分为前核性眼肌麻痹,后核性眼肌麻痹,一个半综合症。 4一个半综合症:脑桥侧视中枢和内侧纵束同时受累,表现为双眼向同侧凝视麻痹,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可以外展但有水平眼震。 5帕利诺综合征:上丘有破坏性病变引起双眼向上同向运动不能,“落日征”。 6霍纳(Horner)综合征:为颈上交感神经径路受损。表现为患侧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眼球轻度内陷可伴同侧面部出汗减少。 7阿罗瞳孔: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为顶盖前区光反射径路受损,多见于神经梅毒。8Hunt综合征:膝状神经节病变除有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外,还可有患侧乳突部压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疱疹。 9Millard-Gubler综合征:脑桥外侧梗死,表现为病变侧外展神经和面神经周围性麻痹,对侧中枢性舌下神经和肢体瘫痪。 10Foville 脑桥腹内侧综合征:桥脑底部损害产生病变侧周围性面瘫和对侧中枢性偏瘫或病变侧周围性面瘫和外展神经麻痹,而病变对侧肢体偏瘫。 11眩晕:是对自身平衡和空间位象觉的自我感知错误,感受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如旋转=升降和倾斜等。与头晕不同。 12球麻痹:由于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及核的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以及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的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等一组综合征。 延髓病变致咽喉肌群瘫痪称真性球麻痹;延髓病变以上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称假性球麻痹。13Jackson癫痫:运动区有刺激性病灶时,可引起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出现发作性抽搐,严重时抽搐可向同侧及对侧扩散,引起全身性抽搐。 14“三偏”综合征:内囊纤维集中,受损后集群瘫痪完全、广泛,因紧邻感觉纤维与视放射,故内囊病变常同时受损,表现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对侧同向偏盲。15Weber 综合征:又称大脑脚底综合征,是中脑病变最常见的一种综合征。为中脑腹侧部损害所致,由于损害了锥体束和动眼神经,主要表现为对侧中枢性瘫痪和同侧动眼神经瘫。16脊髓半切Brown-Sequard综合症:脊髓半侧损害时,损伤平面以下,病变侧深感觉障碍及中枢性瘫痪。对侧痛温觉缺失。见于髓外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 17不自主运动:是指患者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出现的不能自行控制的骨骼肌不正常运动,其表现形式有多种,一般清醒时出现,睡眠时停止,情绪激动时增强。 18共济失调:因小脑、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的动作笨拙和不协调,而并非肌无力。19复合感觉:指大脑皮质对深浅感觉进行分析和综合后产生的感觉,包括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重量觉、图形觉。 20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个部位仅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见于脊髓空洞症。 21Foster—kennedy综合症:一侧额叶底部占位性病变可引起同侧嗅觉缺失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的征象,常见于蝶骨脊脑膜瘤。 22 Broca失语:运动性失语、表达性失语。能理解语言的含义,但不能用语言表达或表达不完整。见于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Broca区)损害。 23Wemieke失语:感觉性失语、听觉性失语,能听见说话的声音,能自言自语,但对别人和自己讲的话均不理解,见于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损害。

神经病学期末考点总复习

第二节、脑脊髓血管 一、脑的血管: (一)脑的动脉: 1颈内动脉:前三分二,部分间脑 眼动脉——眼部; 脉络膜前动脉——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后下部、大脑脚底中1/3、苍白球; 后交通动脉——吻合支; 大脑前动脉——皮质支~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一部分、额顶叶上外侧面上部、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肢; 大脑中动脉——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岛叶(中央支为豆纹动脉,行程弯曲,出口处呈直角,易破裂,名出血动脉) 2椎-基底动脉:后三分一,部分间脑,脑干,小脑 ?椎动脉: 脊髓前后动脉——脊髓 小脑下后动脉——小脑底面后部、延髓后外侧部【交叉性感觉障碍、小脑共济失调】 ?基底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面的前部迷路动脉——内耳迷路 脑桥动脉——脑桥基底部小脑上动脉——小脑上部 大脑后动脉——颞叶内侧面底面、枕叶,丘脑、内外侧膝状体、下丘脑、底丘脑 小脑上和大脑后之间夹有动眼神经——血管压迫引起动眼神经麻痹 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交界处;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交界处——动脉瘤好发 第八节反射 深反射:刺激肌腱、骨膜的本体感受器所引起的肌肉迅速收缩反射(腱反射、肌肉牵张反射)——反射弧:感觉神经元、运动神元直接连接组成的单突触反射弧。 肱二头肌反射(C5-6);肱三头肌反射(C6-7);桡骨膜反射(C5-8);膝腱反射(L2-4);跟腱反射(S1-2) 浅反射;刺激皮肤、黏膜、角膜引起的肌肉快速收缩反应。 ——反射弧:脊髓节段的反射弧;冲动达大脑皮层→脊髓前脚细胞 腹壁反射(T7-12);提睾反射(L1-2);跖反射(S1-2);肛门反射(S4-5)、角膜反射;咽反射 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第一节意识障碍 意识:个体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的感知能力。 意识障碍:觉醒度下降(嗜睡、昏睡、昏迷);意识内容变化(意识模糊、谵妄) 嗜睡: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勉强配合检查和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很快入睡。 昏睡: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奇觉醒,须经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烈刺激方能唤醒,对言语的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可做含糊、简单而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很快入睡。 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 ①浅昏迷: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周围事物、声光无反应,强烈刺激(疼痛)可有回避及痛苦表情,不能觉醒。吞咽、咳嗽、角膜、瞳孔对光反射存在。生命征不变。 ②中昏迷:正常刺激无反应,自发动作很少。强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生命征改变 ③深昏迷:任何刺激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运动。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生命征明显改变——呼吸不规则、血压或有下降 脑死亡:大脑和脑干功能全部丧失 ①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②自主呼吸停止③脑电图~直线;颅多普勒~无脑血管灌注;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功能丧失 ④以上情况持续至少12小时⑤腱反射、腹壁反射等可消失⑥排除急性药物中毒、低温、内分泌代谢疾病等 意识模糊:注意力减退、情感反应淡漠,定向力障碍,活动减少,语言缺乏连贯性,对外界刺激可有反应,但低于正常水平。 谵妄:对周围环境认识及反应能力均有下降——认知、注意力、定向、记忆功能受损,思维推理迟钝,语言功能障碍,错幻觉,睡眠觉醒周期紊乱;表现为紧张、恐惧、兴奋不安,甚至有冲动和攻击行为。白轻夜重,持续数h至数d。 三、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1去皮质综合征(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而导致的皮质功能减退、丧失) 意识丧失,但睡眠、觉醒周期存在,能无意识的睁闭眼、转动眼球,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反射存在,但无自发动作。大小便失禁,肌张力增高。上肢屈曲内收,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伸直,足屈曲——去皮质强直。【缺氧性脑病、脑炎、中毒、严重颅脑外伤】

神经内科实习心得

精选范文:神经内科实习心得(共2篇)1 神经内科实习带教工作存在的困难1.1 实习学员刚从学校来到医院实习,由于医院环境,人际关系及学习方式的改变,其心理活动也有一定的变化,尤其在刚接触临床时,对环境、临床工作存在陌生、好奇又紧张的心理,在病区面对着患有各种疾病的患者及陌生的护理教员,产生担心、自卑甚至惶恐的心理。1.2 神经内科的患者特点:老龄、部分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病种多样,病情危重复杂,决定了许多操作的特殊性,如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多,护理管道多,昏迷危重患者测全脑征,给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行导尿术,做膀胱冲洗等,随着脑血管放射介入的广泛开展,许多患者需行各种术前准备如备皮、导尿等,而且其中不乏男性患者,我们的实习护士几乎全为女性,使实习护士难以面对,操作时缩手缩脚,缺乏积极主动性。1.3 患者对实习学员不信任从患者的角度来讲,患者大多对其所熟悉的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依赖感,对实习护士产生怀疑感和抗拒感。如果给他们进行治疗的是女性实习护士,有些患者不愿配合甚至抵触情绪严重,有些甚至会拒绝,态度傲慢无礼,呵斥实习护士,如:“我的血管细小,液体不好扎,叫你们老师来!”,使实习护士倍感尴尬、羞愧,甚至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实习效果,不利于顺利完成实习阶段规定的要求和任务。2 带教方法2.1 及时了解实习学员的心理状态经常主动与实习护士交流谈心,注意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弱化消极情绪。在生活上多体贴,学习上多帮助,思想上多关怀。询问学生的经历,包括在前一个科学习的情况,家庭背景等,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如可告知自己刚刚开始实习时也经常碰到类似现象,自己是如何克服的等等,以缓解学员的紧张情绪。学员也可通过呼吸新鲜空气,听音乐,与朋友与患者交谈,虚心向带教老师学习等方法转移注意力,缓解紧张。2.2 尽快适应神经内科的护理工作实习护士进入病房后,一是让其熟悉神经内科的护理实习步骤,护士长、带教老师、教学秘书先向学员做自我介绍及介绍科室环境,让学员放松紧张的情绪,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介绍病区环境,使学员尽快熟悉,适应;介绍神经内科的病种及特点,护理特点及各种管道的护理,做全脑护理、膀胱冲洗时的注意事项及操作规则。神经内科危重患者、脑血管、痴呆患者常见,许多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甚至伴随情绪性格的改变,给护理工作带来挑战和困难,所以不仅要做好专科护理,生活护理也十分重要。2.3 护理操作的带教要循序渐进第一遍护理操作必须由带教老师边示范边讲解,并详细介绍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从第二遍开始,由实习学员独立操作,带教老师帮助其完成,对于特殊的操作,要放手不放眼。尤其是对于给男性患者造影前的导尿,备皮等,首先要让实习学员从思想上消除顾虑,摆正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当作就是一名真正的临床护士,患者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为其解除疾病的痛苦,这样实习学员就可以放下包袱,缓解紧张情绪。每次操作时,必须有带教老师陪同一起完成。另外,为了让她们增强信心,带教老师尽量选择一些修养较好,心理素质较佳的患者,作为她们独立完成的患者。树立正确的护士职责感和价值观,心存爱心和高度责任心,与患者耐心真诚地进行沟通交流,尊重患者隐私和人格,认真负责,态度温和,久而久之,患者会理解并配合实习护士的工作。2.4 注意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交际能力。实习初期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主要观察本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疾病的进展、治疗、护理要点等。观察由浅入深,实习期间,观察能力有所提高,这就要培养分析判断能力[1]。通过提问可以使她们养成主动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学员与患者的交流也很重要,交流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员将来在护理工作中的自信心,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要教会实习学员掌握护士礼仪,着装要求,精神面貌,了解护患沟通的技巧,如安静的环境,舒适的体位等,熟悉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说话或听其说话时要真诚的倾听,患者讲话时,护士不要打断。让实习护士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获得资料,带教老师要耐心帮助其分析整理,这样有助提高学员的交流能力。实习护士工作对其存在的缺点不足,认真负责地给予指出并督促改正,不能迁就敷衍;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应给予及时真诚的表扬和鼓励,唤起职业崇高感,激发其前进的动力。在学员准备出科时,为其准备下一科应该知道的信息,使学生有

神经内科实习重点知识总结

神经内科实习重点 第一节:神经病学概论 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意义 1、周围神经:表现为手套和袜子型感觉障碍 2、脊神经后根:受损相应区节段出现感觉障碍(前根为运动障碍) 3、脊髓:受损平面以下各种感觉完全缺失,伴肢体瘫痪和大小便障碍。 4、脑干:交叉瘫。同侧面部、对侧躯体。(脑干以脑桥为代表) 5、内囊: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偏瘫、偏盲 6、皮质:中央后回感觉有刺激病变时引起感觉性癫痫 中枢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时的瘫痪 周围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 体征中枢性瘫痪(上运动性瘫痪)周围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瘫痪分布以整个肢体为主以几个肌群为主 肌萎缩无肌萎缩明显 肌张力增高减低 腱反射亢进减弱 病理反射有无 神经系统病例反射种类 名称检查法反应 Babinski征沿足底外侧从后向前划拇指背屈,余各指扇形张开Chaddock征用针划过足部外踝处拇指背屈 Oppenheim征用拇指用力沿胫骨自上而下拇指背屈 Gordon征用手挤压腓肠肌拇指背屈 (Babinski征,最重要的锥体束损害征。1、岁以下婴儿,食用大量镇静药,昏迷,深睡本 征也可阳性。) 杰克逊癫痫:当病变为刺激性时,对侧躯干相应的部位出现阵发性抽搐,抽搐可按运动皮质 代表区德排列次序进行扩散。 杰克逊癫痫:口角、拇指及示指常为始发部位,因这些部位的皮层代表区德范围较大及兴奋 阈值低。 脊髓:两个膨大,一个颈膨大,一个腰膨大。 颈膨大(C5-T1)病变引起上肢周围性瘫痪和下肢中枢性瘫痪 腰膨大(L1-S2)引起双下肢周围性瘫痪 胸段脊髓病变引起双下肢中枢性瘫痪。(记忆方法,胸部靠近大脑,即中枢性;腰部靠近下 肢,即周围性的)

神经病学试题及答案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期期末考试 试卷(A) 考试科目:神经病学考试类别:初修 适用专业: 学号:姓名:专业:年级:班级: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四组。 2、12对脑神经中只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的是(),()。 3、诊断先天性动脉瘤和动脉畸形的“金标准”是()。 4、一侧大脑皮质侧视中枢发生癫痫,则两眼凝视病灶()侧;一侧脑桥侧视中枢区域出血,则两眼凝视病灶()侧。 5、脊髓型感觉障碍中侧索型表现为()缺失()保存。 6、豆状核由( ) 和( )两部分组成。 7、颅内压增高最常见、最早出现的症状是()。 8、运动神经元疾病的分型中最常见的类型是()。 9、癫痫脑电图的典型表现是(),(),(),()。 )

A、障碍的程度 B、有无感觉异常 C、障碍的部位 D、有无疼痛 2、双眼颞侧偏盲的损伤部位() A、视神经 B、视交叉外侧 C、视交叉 D、视束 3、脑梗死不应出现的症状及体征是() A.意识不清 B.头痛 C.肢体瘫痪 D.脑膜刺激征 4、重症肌无力运动障碍的特点是() A、持续无力 B、早期出现肌萎缩 C、全身肌肉平均受累 D、波动性肌无力 5、影响意识最重要的结构是() A.脑干下行性网状激活结构系统 B. 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结构系统 C.大脑半球 D.小脑 6、震颤麻痹出现的神经症状是() A、肌肉萎缩 B、书写痉挛 C、运动减少 D、病理征阳性 7、面瘫患者伴有听觉过敏,舌前2/3的味觉减退,其损伤平面在() A、膝状神经节平面 B、镫骨肌支平面 C、茎乳孔以下 D、鼓索平面 8、肌萎缩侧索硬化和颈髓空洞症共有的症状是() A、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B、分离性感觉障碍 C、直立性低血压 D、手的小肌肉萎缩,巴彬斯基氏征阳性 9、TIA发作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和视网膜的功能缺损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 A、1分钟 B、 3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10、患者突然发生面部歪斜,右侧额纹消失,右眼裂较左侧大,露齿口角偏向左侧,可能是() A、右侧周围性面瘫 B、右侧中枢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左侧中枢性面瘫 11、膝反射的反射中枢在() A、C2-3 B、T10-12 C、L2-4 D、L5-S1 12、脑干和后颅窝的病变最适宜的影像学检测手段是() A、DSA B、MRI C、CT D、CTA 13、男性,26岁。半个月前曾腹泻二天。前天下午发觉双下肢乏力,昨天开始步行困难,

南方医科大学精神神经病学总结

神经病学 一、 头痛 1.偏头痛的主要类型及其临床表现 (1)定义:反复发作的一侧搏动性头痛,为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特征为发作性、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h ,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安静环境及休息可缓解。 (2)主要类型:有先兆的偏头痛、无先兆的偏头痛、特殊类型偏头痛(偏瘫型偏头痛、基底型偏头痛、复杂型偏头痛、偏头痛等位症、眼肌麻痹型偏头痛、晚发型偏头痛) (3)典型偏头痛即有先兆偏头痛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 ①先兆期:典型偏头痛发作前出现短暂的神经症状即先兆。最常见为视觉先兆,特别是视野缺损、暗点、闪光,逐渐增大向周围扩散,以及视物变形和物体颜色改变等;其次为躯体感觉先兆,如一侧肢体或(和)面部麻木、感觉异常等;运动先兆较少。先兆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 ②头痛期 常在先兆症状同时或随后出现一侧颞部或眶后部搏动性头痛,也可为全头痛、单或双侧额部头痛及不常见的枕部头痛等。常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易激惹、气味恐怖及疲劳感等,可见颞动脉突出,头颈部活动使头痛加重,睡觉后减轻。大多数患者头痛发作时间为2小时至1天,儿童持续2~8小时。头痛频率不定,50%以上的患者每周发作不超过1次。女性患者在妊娠第2周或第三个季度及绝经后常见发作缓解。 ③头痛后期:头痛消退后常有疲劳、倦怠、无力和食欲差等,1~2日即可好转。 二、脑血管疾病 1.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出血的对比 2.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常见并发症?* (1)再出血:主要的急性并发症,病情稳定后突发剧烈头痛、呕吐、痫性发作、昏迷甚至去脑强直发作,颈强、Kerning 征加重;复查脑脊液为鲜红色。20%的动脉瘤患者病后10~14日发生再出血,使死亡率约增加一倍;急性期动静脉畸形再出血少见; (2)脑血管痉挛:发生于蛛网膜下腔血液环绕的血管,血管痉挛严重程度与蛛网膜下腔血量相关,导致1/3以上病例脑实质缺血,引起轻偏瘫等局灶性体征,但体征对载瘤动脉无定位价值。病后10~14日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高峰期,是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经颅多普勒或脑血管造影可确诊; (3)扩展至脑实质内的出血:大脑前或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血液喷射到脑实质导致轻偏瘫、失语,有时出现小脑天幕疝; (4)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分别发生于发病当日或数周后,是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吸收障碍所致,进行性嗜睡、上视首先、外展神经瘫痪、下肢腱反射亢进等可提示诊断; SAH 脑出血 发病年龄 囊状动脉瘤多发于40-60岁,动静脉畸形青少年多见,常在10-40岁发病 50岁-65岁多见 常见病因 囊状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 起病速度 急骤,数分钟症状达到高峰 数十分至数小时达到高峰 高血压 正常或增高 通常显著增高 头痛 极常见,剧烈 常见,较剧烈 昏迷 重症患者出现一过性昏迷 重症患者持续性昏迷 神经体征 颈强、Kering 征等脑膜刺激征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等局灶性体征 眼底 可见玻璃体膜下片块状出血 眼底动脉硬化,可见视网膜出血 头部CT 脑池、脑室及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出血征 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 脑脊液 均匀一致血性 洗肉水样

神经病学重点讲解

神经病学概论1?颞叶功能及其障碍: 上回后部损伤:感觉性失语 中回后部损伤:命名障碍 广泛或双叶损伤:精神症状,多为人格改变 沟回损伤:幻嗅、幻味,做舔舌、咀嚼动作 海马回损伤:癫痫 2?去大脑僵直: 一种伸肌紧张性亢进,网状结构中存在抑制和加强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域。中脑水平切断脑 干后,来自红核以上部位的下行抑制性影响被阻断,网状抑制系统的活动降低,导致伸肌反射亢进。 3?脊髓休克: 损伤横断面一下肌张力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消失、膀胱内尿充盈、直肠内粪积聚。 4?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的主要鉴别点:病理征。 5?皮质损伤:对策偏瘫 内囊损伤:三偏,偏瘫、偏盲、偏深感觉障碍 脑干损伤:交叉瘫,"面同软,肢对硬” 6?脊髓损伤: 颈膨大以上:四肢硬瘫 颈膨大:上肢软瘫;下肢硬瘫 胸髓:下肢硬瘫 腰膨大:下肢软瘫 7?锥体外系损伤: 不自主运动(癫痫或舞蹈)、姿势步态障碍(慌张步态) 锥体外系肌张力增强:帕金森:铅管样(齿轮样)强直、慌张步态 8?小脑损害: 同侧肢体共济运动失调:Romberg征阳性、僵尸步。指鼻试验、轮替动作、跟膝胫实验阳性。 9?感觉传导通路: 浅感觉: 感受器:位于皮肤内。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为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布于感受器内,中枢突经 后根进入脊髓后角。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后角。其纤维斜升1~2个脊髓节段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上行为脊髓丘脑束,经脑干终于背侧丘脑腹后核。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腹后核,其纤维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感觉中枢。

深感觉: 感受器:位于肌、腱、关节、皮肤内。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为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布于感受器内,中枢突经 后根进入脊髓后索上行为薄束和楔束,终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其纤维交叉后组成内侧丘系,终于背侧丘 脑腹后核。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腹后核,其纤维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感觉中枢。 10.感觉障碍定位: 周围神经:手套或袜套感 后跟:阶段性带状感觉障碍 脑干:延髓外侧:交叉性感觉障碍(同深对浅);脑桥和中脑:对侧偏深感觉障碍和面部感 觉障碍 内囊:对侧偏深感觉障碍 皮质:对侧上肢或下肢感觉障碍,复合型感觉障碍。 髓内病变(脊髓空洞症):分离性感觉障碍 脊髓半切症:同延髓:交叉性感觉障碍,同深对浅 11.视相关神经损伤: 视神经:患侧视野全盲 视交叉:双颞侧偏盲 视束、视辐射、内囊: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 动眼神经: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 滑车神经:上斜肌麻痹、眼球向外下方运动障碍 外展神经:外直肌麻痹、眼球向外转动障碍、呈内斜视 12.舌咽神经损伤: 舌后1/3味觉丧失、咽部感觉减退、咽反射丧失、饮水呛咳 13.面神经: 中枢性瘫痪、周围性瘫痪 14.概念: 感觉过敏:轻微刺激即可引起强烈反应 感觉过度:刺激后经一潜伏期感到定位不明确的强烈不适 感觉倒错:对刺激产生错误反应,如将痛觉误认为触觉,温觉误认为冷觉,非痛性刺激而诱 发出疼痛感觉等。 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指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感觉,都是异样的感觉,且往往难以表达。如感到体内有牵拉、挤压、撕扯、转动、游走、溢出、流动、虫爬等特殊感觉。其特点是病人不能明确指出体内不适的部位。 感觉抑制:抑制性感觉障碍 放射性痛:神经干、神经根或中枢神经病变刺激时,疼痛不仅发生于刺激局部,且可扩展到受累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