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三题

生命三题
生命三题

生命三题

感谢生命

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我漫步在北京朝阳门外大街上,忽然发现天空中飘着许许多多纤维状的白色物,一大片一大片,像下雪似的,但又比雪花更绵薄更柔软,纷纷扬扬,连天扯地。

我没见过这种东西,不觉诧异,还以为是附近有什么工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由吃了一惊。但看到街上的人们,穿行在这漫天漫地的乳白色雾中,一副毫不介意泰然处之的样子,任它轻轻地飘在身上,缓缓地从身边擦过,静静地落在脚边的地上,漫不经心地挂在林阴道的树枝上。一时间,大街上像披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白纱……

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杨絮。依靠风力在传播种子。

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植物自己播种生命的方式,我完全被震撼了。

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我伸出一只手,只一瞬,便有一片悄悄落入我的手心,像一朵小小的白云,载着希冀的梦幻。我不忍惊扰它美好的梦境,松开手,让它随风飘去。我看见它在风中纷飞旋舞,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一忽儿左,一忽儿右,像在向我招手,又像在微笑。很快地,它与天空中无数羽毛交融在一起,带着一粒种子的希望,飘向它梦幻的草地与湖畔,去撒下一地可见的生命。

因为有了它,这世界才变得如此生动,充满着活力和勃勃生机。

谁见了这种场面也不会无动于衷,谁都不能不被这种生命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投资所感动。在它辛劳的飘散中,仿佛听见有一种声音在殷切地呼唤,那是它在呼唤每一粒种子落入黑乎乎的泥土,绽出一枚嫩绿的新芽,在春天里疯长,散发着生命的芬芳。这是它的心愿。但是这些成千上万飘飞着的杨絮,也许只有一颗种子能够遇到一片沃土,助它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浓荫蔽日的参天大树。而其余的种子,因为土地的贫瘠,尽管艰难地生长,终究无法蔚然成阴,而早早地夭折在胚胎中,但它依然如故,在这个季节从不失约地如期而至,自始至终不间断地潜心这项浩大的生命工程的创造与劳动,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我在想,杨絮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地飘送,是因为它生命本能的使然,还是一种强烈生命意识的觉醒,想在创造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葆有一份永恒?是它深谙生命的无常,才将自己所有的精髓毫无保留地撒向人间,最大限度地展示一种生命过程,还是它将生命的价值,隐逸在这令人感泣的茫茫无际的生命绝唱和制造里?

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人类的生命史。

圣经上说,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而唯物论者认为,人是由类人猿衍变而来。人类的生命究竟是以何种形式转化而成,我们从何而来?尽管至今为止,世上已有无数学者对生命的奥秘这个深奥的哲学问题进行的论证和阐释,却没有一种答案能够令人完全满意和毫不置疑地信服。

其实,对于人类生命的起源,不是人类学家的我们,是用不着在这件事上刨根问底纠缠不休的。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命题在于:在大自然生命的启悟下,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

由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生命投以虔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畏。毕竟,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不要绝望。要知道,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一种幸运,一种对不公命运勇敢的挑战和蔑视啊。

感谢生命,赋予我像杨絮一样纯洁而质朴,异常珍贵而不懈追求的存在。

(选自2001年4月5日《人民日报》,作者:李丹) 提示:本文作者从杨絮借助风力传播种子这一大自然的生命现象中引发对生命意识的哲理思考,提出了“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这一浓缩着人生感悟的理念,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文章运用托物明理的表现手法,由物及人,虚实相生,逐层深入,说理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排比、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语言摇曳多姿,文采斐然,魅力无穷。

生命的奇迹

每一次生命的绽放,都是一次惊喜;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是一个奇迹。

不知何时,阳台上那个废置已久的花盆中,竟长出一株瓜秧来,谁也不知道它究竟是怎么冒出来的。但一个生命既悄然而至,我又怎能不惊喜相迎。生命,不就是偶然之中的必然么?

但瓜秧的孱弱,却令我担心。也许它的消亡就会像它的出现一样,来也悄悄,去也悄悄。生命,原本就是没有定数的。

日子悄然而逝,但瓜秧却依旧活着,仿佛要同命运抗争似的。小小的叶片傲然挺立,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匍匐在泥土中是一种莫大的耻辱,它们是不屑为之的。茎叶上白色的茸毛,在阳光的映射下现出几分金黄,不由给瓜秧平添了几分柔美。我不禁起了怜惜之心,将它的茎条攀缠到了一根本条上。余下的,全看它自己了。

我不谙养花之道,对花素来是持着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的。小小的瓜秧在无人照管的情况下,若想在这盆砂土中立足,实非易事。但它,却做到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它将根须深深地插入泥土中,它用茎条牢牢地攀住木条。这一切,都仿佛在向人们证明:它要抓住生命,绝不放松。没过多久,它开出了漂亮的小黄花,像一个个小喇叭,吹送着对生命的热爱与欢欣。

我曾一度以为,这便是它生命的极致了,灿烂的生命终将要以明日黄花为结局。然而,我错了。这,仅仅才是开始。花儿渐渐地衰败了,只有绿叶上依旧泛着勃勃的生机。阳光在叶片上流转,现出一片斑斓;雨滴声声,敲打着叶片,洗出页页新碧。瓜秧越长越旺,叶片有的已有手掌般大小了,呈现出老绿色;有的还未褪掉鹅黄的底子;但大多是那种绿如翡翠的叶片儿。

一日,我拨开层层掩映的叶片儿,在一朵小黄花的残骸上,竟发现了一个新的生命——一个拇指般大小的小翠瓜。

我毫不怀疑这个小翠瓜终将长大。因为我知道,这株瓜秧一直在创造奇迹,从存活,到开花,到现在结果。

生命,原本就是一个奇迹。

一个寻找死亡的年轻人

周涛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他很忧郁,总觉得自己生活得太不幸。他从来没有愉快过,更没有笑过,总是皱着眉头,阴沉着脸,头发长得很长他也不剪,懒得做任何事。

他曾经跟一位画师学过画画,他很聪明,只学了三个月,就掌握了不少的技巧。第四个

月,他离开了画师,说:“这玩艺儿没什么可学的!”

他又跟一个商人学习做生意,他仍然很聪明,只学了半年,就碰上了一次好运气,他发了财,赚了不少钱,到第七个月,他离开了商人,说:“这玩艺儿也没什么可学的!”

第三次他遇到了一个哲学家,他跟哲学家学了一年,他觉得悟透了人生的道理,那就是一切都没意思,一切努力最终都会被死神一笔勾销。他认识到死是最伟大的,只有死才是永恒,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短暂的。

于是他离开了哲学家,准备寻找一个他最满意的地方,然后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走啊,走啊,走了很多地方,都觉得不是理想的自杀地。后来,他来到了昆仑山下的一个林子里。

“很好。”他心想,“这个地方是最合适的位置,位于昆仑山下就算到了极地,空气干燥,流沙移动,可以免于尸体腐化,说不定能成为木乃伊保存后世,何况这里人烟稀少,死后可以清静免除尘世喧嚣。”他想好了,准备就在这地方安息长眠,明天就上吊。

第二天,他来到一棵500年的核桃树下,正准备死,碰到一位白须垂胸的老人,老人正吃力地搬一辆陷进水渠里的毛驴车轮子。看见他站在树下,便对他说:“年轻人!你站在那里干什么?为什么不来帮我一下?”

年轻人觉得老人的要求是合理的,就跑过去帮助他搬车子,他想搬完了车子再死也不迟。等到搬完车子,天已经快黑了,老人一定要感谢他,留他吃饭。他推辞不掉,心想,吃完饭再死也不迟。

就这样,老人不断地请他帮助,植林带不然流沙就会埋掉房屋啦,修水渠不然庄稼就会干枯啦,种葡萄不然夏天院子里就没地方乘凉啦,一件事又一件事,年轻人没有理由推辞,只好干下去,一天天推迟死期。

秋天的时候,老人对年轻人说:“你不是一直要死吗?对不起,为我的事耽误了这么久,你可以去死了。”

年轻人看着这块美丽的田园,林带,葡萄架,堆满粮食的谷包,长满了绿草的水渠两岸,还有新盖的房子,盛开的花圃……这一切,全都和自己的汗水有关系,让他舍不得了。

他决定不死了,和老人好好地活下去。

他又画开画了,画得非常好,而且他会做生意,卖画赚了不少钱。最后他开始总结和思考这里的人生意义,准备写一部哲学著作,题目就叫《福乐智慧》。

据说,这个年轻人现在还活在世上。

(选自《山河判断·和田行吟》) 提示:这是一篇寓言。年轻人的心捉摸不定,有时像五月晴朗的天空澄澈透明,有时却像暗流卷涌的海洋深邃莫测,忧郁、彷徨是难免的。生活需要不断寻找新的目标以激发动力。如果失去目标,生命就像坐滑梯很快滑到最低点,甚至陷入精神“死穴”。那位年轻人原来之所以厌倦生活,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奋斗目标。后来在老人的指引下,一个个具体的生活目标引领他逐渐进入创造的境界。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一个不断追求的目标,每天快乐而充实地劳动、创造,这就能摆脱虚无和抑郁,挖掘到生命本原的意义。一棵大树生长了几百年,郁郁苍苍,冠盖如云,可是,生命之初,只因了那粒小小的种子。这是生命的力量、创造的力量!确实,这个年轻人现在还活在世上。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个年轻人的身影。

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

第18卷第1期1998年 3月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J ourna l of Yunna n No r m a l Unive rs ity V o l.18No.1 M a r. 1998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Ξ 周晓俊 吴 晖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医农系,昆明650223) (云南师范大学化学系,昆明650092) 摘 要 本文对有机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关系、生命科学中有机化学发展前沿和研究热点等各方面 进行较全面的讨论。阐述了有机化学与生物问题的密切结合推动了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新兴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化学生物学就是最 富有生命力的一门新学科。在生命科学中有机化学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 生命科学 有机化学 化学生物学 分子水平 当今生命科学发展到了分子水平,而且正方兴未艾。生命科学中的化学问题已成为当今化学科学的重大的前沿课题之一。这个课题关系到在分子基础上对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的深入认识,关系到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与医学和工农业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发达国家如美国、欧洲和日本都提出相应报告并制订规划,将此课题列为今后最优先发展的研究课题。 一些著名科学家在论述今后发展趋势时,提出了“化学是中心科学”(the cen tral science)的论点。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世界的科学。说它是中心科学,是因为它联系着物理学和生物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农业科学和医学,它是所有处理化学变化的科学的基础。因此,化学与这些科学的交叉就成为化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我们仅就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关系,生命科学中有机化学发展前沿和研究热点作一综述讨论。 1 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关系极为密切。有机化学就其最初的意义而言,是生物物质的化学。十九世纪初,化学家把物质分为从矿物质获得的和从活细胞获得的两大类。1807年,J.F.von B erziliu s首次把从活细胞中获得的化合物命名为有机化合物。那时人们对生命现象的本质没有认识,因而便赋予有机化合物以一种神秘的色彩,许多化学家认为有机物是不可能用人工的方法合成的,它们是“生命力”所创造的。但是1828年,F.W oh ler从无机物氰酸铵制得了和尿液中分离得到的完全相同的尿素。W oh ler的发现否定了关于“生命力”假说,可以说是化学家第一次干预了生命科学。 在后来的研究中,化学家们的兴趣主要在有机物的结构研究和合成方法上,较少关心它们的生物功能。尽管如此,许多化学家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还是成为了生命科学发展过程的里程碑。 十九世纪中叶,I.Pasteu r关于左旋和右旋酒石酸经典式的研究,导致70年代V an thoff Ξ1997-11-19收稿

(完整版)生命科学导论课后习题

第一章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生长。生长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一种特征。 2.繁殖和遗传。生命靠繁殖得以延续,上代特征在下代的重现,通常称为遗传。 3.细胞。生物体都以细胞为其基本结构单位和基本功能单位。生长发育的基础就在于细胞 的分裂与分化。 4.新陈代谢。生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变化的总称,包括同化和异化。 5.应激性。能对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6.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命。 二、孟德尔在生物学研究方法上有什么创新?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相较于前人有下面显著特点: 1.他把许多遗传性状分别开来独立研究。 2.他进行了连续多代的定量统计分析。 3.他应用了假设---推理---验证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有人说机械论和活力论是互补关系,你的看法如何? 个人观点觉得机械论和活力论是相对立的关系。“活力论”观点认识生命,认为生物体具有与物理化学过程不同的生命力,即活力。与活力论相对立的是“机械论”观点,认为生命问题说到底是物理和化学问题,一切生命现象都可以用物理和化学定律做出解释,生物体内没有什么与物理化学不同的生命力。其实个人觉得生物体是不同于物理化学系统,是高级的、非常复杂的生命系统,当把它还原为简单的物理化学系统以后,它所具有的一些特别的性质和功能就会失去。 四、你是否认为21世纪时生命科学的世纪? 20世纪下半叶,生物学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研究生物大分子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从分子水平上阐述生命现象。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生命科学文献在科学文献中所占的比例、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家中所占的比例都在迅速增长,这就是这种趋势的反应。生命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物质系统,是从非生命系统经过几十亿年进化的结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命科学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生命科学的发展对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生命科学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粮食短缺,基因工程将在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基因工程可以改善粮食和畜牧产品品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克服农业化学化的恶果,必须生物防治,降低对农药的依赖等。 生命科学与能源问题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问题,对生物技术给予厚望。生命科学与人的健康长寿:研制更有效的药物、在基因组的基础上认识人体,理解疾病。生命科学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 五、举例说明生命科学技术引发了哪些伦理道德问题? 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生物,人类社会有特定的伦理道德,生命科学技术的在人类社会的应用时会引起伦理道德的问题。例如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技术,可能使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若供卵者与怀孕的不是一个人,则生母也成了问题。例如克隆技术可以实现人的无性繁殖,那么,人类自身的生产也会批量化吗?例如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人类本身,一些人成就了改造活动的客体,而另一些人是主体,一些认识按照另一些人的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层次,把握作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史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 1、走近作者: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2、字词积累。 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è) 颤.栗(zhàn) 濒.临(bīn)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课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一:(1)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二:(2~4)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三:(5)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四、合作探究。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4、文章为什么从时光一去不返,个人生命有限写起? 先感慨个人生命的有限,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欲扬先抑,

化学工程与工艺与生命科学的融合

化学工程与工艺与生命科学的融合 ---化学与生命健康 姓名:李海波 学号:1066115317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与生命科学的融合 ――化学工程与工艺与生物学(李海波1066115317化工2010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与化工学院)摘要:近些年来化学与生物交叉相融合,逐渐衍生出一门高端的科学,一门通过研究生物的化学组成、代谢、营养、酶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生物膜、细胞结构等阐明生命现象。这是一门运用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从早期对生物总体组成的研究,进展到对各种组织和细胞成分的精确分析。目前正在运用诸如光谱分析、同位素标记、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一级其他物理学、化学技术,对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化武器;生物农药;医药与微生物;生物医学工程

正文: 一、生化武器的研制和对未来战争的需求 生化武器是指以细菌、病毒、毒素等使人、动物、植物致病或死亡的物质材料制成的武器。作为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至今仍然对人类构成重大威胁 生化武器旧称细菌武器。生化武器是利用生物或化学制剂达到杀伤敌人的武器,它包括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生物武器是生物战剂施放装置的。 1、炭疽武器 炭疽——炭疽是一种细菌,但它具有生命力很强的孢子结构。如果这种孢子或细菌进入肺部,会不断繁殖并产生致命毒素。 美国在911事件以后,接着又发生不明人士以邮递方式展开生化武器恐怖活动,所使用之生化武器为地球上匿迹多年的炭疽菌;炭疽菌所引起的疾病称炭疽病(anthrax)。 1997年,前苏俄Sverdlovsk地区军事单位,曾发生炭疽菌芽孢气雾外泄意外,导致68人死亡。911事件以后,许多医学及相关杂志、学术刊物争相报道炭疽菌。根据传统文献过去仅针对猴子、拣选兽皮处理工所作的研究显示,只有在数千个炭疽菌孢子进入肺部深处时,才会感染吸入型炭疽热。但此次恐怖份子所使用者为经过加工精炼之炭疽菌芽孢,以粉末状之粉剂剂型处理邮件,经穿透信封的小缝隙进入信件内,收信人或邮务人员在不

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

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 通过老师引导、游戏互动、场景模拟、知识问答等一系列的教学方式,达到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增强其防灾避险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在本次项目建设过程中,共设计了七大体验模块,其中包括红十字运动展示、消防安全体验、交通安全体验、应急救护体验、地震安全体验等五大核心模块以及出行安全体验模块、生命健康安全闯关答题模块。 教学区主要包括投影机、操作主机、具有“开开”造型的多功能收纳椅。该区域主要进行体验教室流程介绍及各模块知识点教学。 红十字运动展示区主要以照片墙的形式展现。心型照片墙右侧主要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发展历程,主要以“一场战争”、“一本书”、“一个人”、“一个组织”、“一部公约”为主线来呈现国际红十字运动的起源。心形照片墙左侧主要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发展历程,主要通过清末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汶川地震等历史背景来展示中国红十字运动。照片墙中心主要以文字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国际红十字运动以及中国红十字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照片墙下方摆放红十字运动之父---亨利杜南先生的雕像,通过言简意赅的文字对亨利杜南先生生平进行介绍。该区域主要以观摩的形式进行红十字运动知识的学习,通过这方面的学习使体验者深入了解红十字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交通安全体验区主要以交通知识抢答的形式展现。首先体验者先观看一小段交通安全宣传片,感受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观看完宣传片后,进入交通知识抢答系统。抢答系统可供三名体验者进行知识抢答,任意一名体验着按动开始按钮即可进入知识抢答,系统根据抢答结果的快慢、错对进行自动打分,知识点涵盖了交通图标、交通常识等方面。通过该环节的体验,体验者能够在轻松的抢答游戏中获得交通方面的知识,大大加强了知识学习的趣味性。 地震安全体验模块以地震逃生游戏的方式在触摸一体机上进行 体验,软件模拟了不同的场景,体验者可控制虚拟人物进出不同的场景,当地震发生时,体验者选择最正确的逃生方式。 出行安全体验区主要包括结绳展板、溺水知识展板、结绳以及单兵净水器、组成。该区域体验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体验者按照结绳展板所展示的各种打结方式使用下面的结绳进行打结练习,学习各种打结方式,了解各种打结在野外出行时的用途。第二部分:使用单兵净水器对野外污水进行净化,达到直接饮用的标准,同时体验者还可以使用矿泉水瓶、细沙子、碎石子制作简易净水器,在野外没有单兵净水器的时候,以解不时之需。 应急救护体验区主要由AED学习机、模拟人、心肺复苏流程展板以及拍照手机设备组成。该环节体验主要包括心肺复苏术的学习以及AED除颤仪的使用方法学习,为了增加体验环节的趣味性,该区域配备了智能拍照设备。在体验者进行模拟心肺复苏及除颤的同时,其他

生命科学导论习题答案

1 什么是生命?生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生命泛指有机物和水构成的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够稳定地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热量排放到外界)、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 化学成分的同一性,严整有序的结构 ,新陈代谢,生长特性,遗传和繁殖能力,应激能力,进化。 2 微生物发酵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有哪些? 在医药方面,很多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细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都是医学方面很重要的药品,比如胰岛素的大量制取,抗生素的大量制取等。在食品方面,酵母菌发酵制酒,醋,黄色短杆菌发酵制味精,以及一些高蛋白含量的细菌的菌体就是很好的食物。在农业方面,转基因的农作物的目的基因一般用微生物体内的质粒作载体,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自生固氮的圆褐固氮菌等。在生物工程方面那就更多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本上都离不开微生物。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脱毛、冶金、采油采矿等生产过程,甚至直接作为洗衣粉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根据科学的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植物的育种,用到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产生新的遗传基因的植物,加快植物进化,选取出更优良的植株。在工业发酵,依靠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生命活动依靠生物氧化提供的代谢能来支撑,因此工业发酵应该覆盖微生物生理学中生物氧化的所有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已经从利用自然界中原有的微生物进行发酵生产的阶段进入到,按照人的意愿改造成具有特殊性能的微生物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发酵产品的新阶段。 3 为什么说微生物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在人类生活中占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与之相接触,它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微生物千姿百态,有弊也有利,有害之处:它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流感病毒。虽然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致命性的危害,但对人类的起步和发展提供了先进而重要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当有致病性微生物入侵的时候,人体往往还得靠这些共生菌一起将它们驱除。因此,保持身体健康有一部分也意味着维持人体和共生菌之间的微妙平衡,而达到一种互利的关系。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 4 简述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各自组成和各自特点? 天然免疫,指个体出生时即具备,作用范围广,不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能力,所以也叫非特异性免疫。在机体防御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其屏障结构为:(1)皮肤粘膜屏障—体表皮肤与腔道黏膜(2)物理屏障(3)化学屏障(4)生物屏障(5)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其效应分子有:(1)补体系统(2)细胞因子(3)溶菌酶(4〕其他分子;其免疫细胞有:(1)吞噬细胞(2)NK细胞(3)肥大细胞(4)嗜碱性粒细胞免疫效应:从即刻起到96小时之内被启动。由于是非特异性的,所以抗原识别谱广,无免疫记忆,且作用时间较短 适应性免疫应答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适应性免疫应答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识别活化阶段:是指抗原体提呈抗原细胞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和抗原特异性T/B细胞识别抗原后在细胞间年股份自协同作用下,启动活化的阶段。 2. 增殖分化阶段: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后,在细胞共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协同作用下,活化、增殖,分化为免疫效应细胞的阶段。 3. 效应阶段:是浆细胞分泌抗体和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介质,并在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下产生免疫效应的阶段。

《永久的生命》公开课

精心整理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积累词汇和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清写作思路,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重点: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积累词汇和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学会赏析语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视频导入,激趣引思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二、 1、 23表达4、过渡:本文写于1942年,让我们一起看看写作背景(课件出示,教师讲述) ①南京大屠杀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②花园口决堤,又称花园口惨案,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6月9日,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政府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位于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1942河南大饥荒,史称花园口决堤。 ③河南大饥荒一般指的是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发生在河南的旱灾。平息大旱之后,又遇蝗

灾,由于河南地处前线,有下级瞒报、政策失误、交通堵塞等原因,导致饥荒遍及全省111个县。根据现有的材料显示,河南111个县中有96个县受灾,其中灾情严重的有39个县,受灾总人数达1200万人。据详细的统计,在河南1200万受灾人口中,大约15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约300万人逃离河南,饥荒导致大约300万人死亡。 过渡:在那样的年代,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卑微的、柔弱的,有如草芥一般!那时的全国上下都被一种情绪笼罩着:(悲观——消沉) 然而,作者却认为: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乐观——积极) 那么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这字里行间传达的真诚。 5、①教师讲解朗读要领。 (1)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加字、漏字,注意感情。 (2)朗读节奏要缓急适当,注意语气语调。 (3 (1 明确: (2 明确: (3 明确: 永 (4 ?这种 明确: (5 明确: 批注: 生动通俗,耐人寻味。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先找出自己所喜欢的句子,然后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分享、评价。(15分钟)(1)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接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生命的顽强,以此证明作者的观点:我们应该看到生命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2)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蹦蹦跳跳,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牛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牛为拥有“遍身金黄的茸毛”而欣喜的情态,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

揉合一体的结构化学与生命科学说课材料

揉合一体的结构化学与生命科学

我看DNA结构探索过程 毫无疑问,生命科学与化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甚至认为生命科学就是用化学来解释生命。然而,仅仅知道一种物质的化学成分是远远不够的,结构才是其功能的基础。我们知道,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由于结构不同,可能在功能上就相去甚远:左、右旋光物质的不同生理作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我们不能孤立地来阐述生命科学与结构化学的关系,也就是说不能把生命科学看成一块,再把结构化学看成另一块,然后再说明他们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认为,结构化学与生命科学是揉合在一起的,很多结构化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就有不凡的建树。鲍林就是以化学向生物学渗透的先驱者,他不仅进行了大分子研究,还对镰刀形细胞贫血分子病和大脑化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我认为,最能体现结构化学与生命科学揉合一体的历史故事,就是鲍林与沃森和克里克关于DNA结构之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法定义他们到底是化学家还是生物学家。而且,结构化学的知识不仅为他们建立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在帮助他们判别真理与谬误、为他们的结论提供事实支持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解决DNA结构这个世界性的生命科学课题,是许多化学家、物理学家、晶体学家、生化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能受到许多在科学研究上的启发。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今天,我们更不能仅仅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必须同时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将来的研究打下基础。 在一九二四年以前,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DNA的重要性。但就在那一年,科学家罗伯特·福尔根发现了一种方法能将DNA染成淡紫色。在这种方法的帮

助下,科学家们发现DNA仅存在于细胞核中。到了一九三一年,科学家乔基姆·哈默林用实验证明了植物长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细胞核。随后的一切实验事实都表明,发出遗传信息的正是细胞核里的DNA。 于是,在美洲和欧、亚、非三洲各试验室里的人们都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在美国,著名的化学家莱纳斯·鲍林开始了对DNA的研究。在剑桥大学的卡文迪斯实验室里,英国人弗朗西斯·克里克和美国人詹姆斯·沃森也着手进行对奇异的DNA结构的探索。这是一场用结构化学来解释生命科学的竞赛,也是“一个远方传奇大力士被两个无名小卒砍倒的故事”。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场竞赛的结果,但我认为,这一探索的过程更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将双方的研究进行了一些对比,确实从中学到了一些东西,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双方的开端: 当时的鲍林已经是化学界的“权威”,他致力于蛋白质的研究。1951年夏天,鲍林开始深入研究有关DNA的材料,并常常找人讨论。他认为,与蛋白质相比,弄清DNA的结构不会很难,“这算不上一个最为紧迫的问题”。DNA在重量上是染色体的一种重要成分,但蛋白质也一样。大多数学者认为,蛋白质部分最有可能包含着遗传的信息。相对而言,DNA似乎就比较简单了,它很可能只是一种结构性的成分,只是用来帮助染色体折叠和打开的。鲍林就这样认为。在1952年初,几乎所有重要的遗传学学者都持这一种观点。我们可以看看后来鲍林自己的话:“我以前就知道DNA是一种遗传物质的论点,然而我没有接受这一论点。你们知道,那时我正热衷于蛋白质的研究,我认为蛋白质最有可能是遗传物质,不可能是核酸当然,核酸也有作用。在我著述的有关核酸的

化学与生命科学

浅谈结构化学与生命科学 关键词:结构化学;生命科学;研究方法 前言 毫无疑问,生命科学与化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甚至认为生命科学就是用化学来 解释生命。然而,仅仅知道一种物质的化学成分是远远不够的,结构才是其功能的基础。我们知道,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由于结构不同,可能在功能上就相去甚远:左、右旋光物质的不同生理作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我们不能孤立地来阐述生命 科学与结构化学的关系,也就是说不能把生命科学看成一块,再把结构化学看成另一块,然后再说明他们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认为,结构化学与生命科学是揉合在一起的,很多结构化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就有不凡的建树。鲍林就是以化学向生物学渗透 的先驱者,他不仅进行了大分子研究,还对镰刀形细胞贫血分子病和大脑化学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然而我认为,最能体现结构化学与生命科学揉合一体的历史故事,就是 鲍林与沃森和克里克关于DNA结构之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法定义他们到底是化学家还是生物学家。而且,结构化学的知识不仅为他们建立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持,而 且在帮助他们判别真理与谬误、为他们的结论提供事实支持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 作用。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解决DNA结构这个世界性的生命科学课题,是许多化学家、物理学家、晶体学家、生化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能受到许多在 科学研究上的启发。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今天,我们更不能仅仅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必须同时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将来的研究打下基础。 在一九二四年以前,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DNA的重要性。但就在那一年,科学家罗伯特?福尔根发现了一种方法能将DNA染成淡紫色。在这种方法的帮助下,科学家们 发现DNA仅存在于细胞核中。到了一九三一年,科学家乔基姆?哈默林用实验证明了 植物长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细胞核。随后的一切实验事实都表明,发出遗传信息的 正是细胞核里的DNA。 于是,在美洲和欧、亚、非三洲各试验室里的人们都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在美国,著名的化学家莱纳斯?鲍林开始了对DNA的研究。在剑桥大学的卡文迪斯实验室里, 英国人弗朗西斯?克里克和美国人詹姆斯?沃森也着手进行对奇异的DNA结构的探索。这是一场用结构化学来解释生命科学的竞赛,也是“一个远方传奇大力士被两个无名 小卒砍倒的故事”。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场竞赛的结果,但我认为,这一探索的过

2015年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含答案

2015年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含答案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 (如果答案过长自己总结一下) 一、问答题 1.细菌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成成分(肽聚糖、磷壁酸、LPS、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基地;膜上含有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场所;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旋转的供能部位。 2.以T4噬菌体为例说明病毒繁殖的过程。 附着:是病毒与寄主之间高度特异性的相互作用,病毒外部的蛋白能与寄主表面的特殊好受体结合;侵入:先与细胞壁特异性结合,释放溶菌酶溶解细胞壁成一个小孔,将DNA 注进细胞内.有的噬菌体壳体也可以进入细菌;复制:侵染开始后,细菌的DNA合成停止,几分钟后m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也中止.噬菌体以本身DNA为模板,有寄主RNA聚合酶催化,复制形成噬菌体mRNA,翻译而形成噬菌体所需酶类,

可以修饰寄主RNA聚合酶, 被修饰过的RNA聚合酶能进一步转录噬菌体的基因;装配:噬菌体与壳体蛋白质装配为成熟,有侵染力的噬菌体颗粒;释放:释放时能产生两种蛋白质,一是破坏细胞质膜的噬菌体编码蛋白质,另一是噬菌体溶菌酶.前着破坏细胞膜,后者破坏细胞壁,然后寄主细胞破裂,病毒突然爆发式释放出来。 3.微生物有哪些与动植物不同的特点? 微生物是一大群形态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不可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的生物,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体积小,面积大(二)吸收多,转化快(三)生长旺,繁殖快(四)适应强,易变异(五)分布广,种类多。 主要的区别从定义上就可以看出,是因为微生物肉眼不能观察 4.如何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a.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近来也包括生物的景观多样性。 b.体现在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13 永久的生命 【教材分析】 《永久的生命》是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选入文章分别是写人记事、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议论性散文的典范。将不同类型的文章集中在一个单元,意在呈现不同散文的特点。《永久的生命》从现象出发,先谈个体生命的短暂易逝,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向读者宣示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学习这篇文章需把握哲理散文形象化说理的特质,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1.运用朗读,批注,品味关键句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2.把握哲理散文形象化说理的特质。 【预习提示】 一、日积月累 1.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积累的美句 二、边读边悟 1.生命有终点吗?作者对生命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感悟?“永久的生命”中“永久”指的是什么? 2.默读过程中试勾画出能概括每段的关键句,并请试着用我们积累过的古诗文给文章做批注。如当你读到“过去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会不会想起孔夫子在河畔咏叹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命这个话题深邃而博大,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思考过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是宗璞先生在《紫藤萝瀑布》中由花儿的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的《永久的生命》中对生命又有着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初读初悟

(一)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清作者思路,揣摩作者情感。 字词读音预设:臼齿()兴味()洗涤()牛犊() 词语释义:不朽:炫耀: (二)合作有感情地朗读,深入体会作者情感变化,初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女1)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合)(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女1)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这就意味着他已经失去了那大半个青春。有限的岁月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合)我们都非常可怜!(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男1)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你看——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棵棵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 (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男1)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蹦蹦跳跳,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合)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女2)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是永久的。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远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合)它充满了希望,永远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关于生命科学的论文

解读DNA结构的生命科学 马椿杰12号12生物技术 毫无疑问,生命科学与化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甚至认为生命科学就是用化学来解释生命。但是,我们不能孤立地来阐述生命科学与结构化学的关系,也就是说不能把生命科学看成一块,再把结构化学看成另一块,然后再说明他们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认为,结构化学与生命科学是揉合在一起的,很多结构化学家在生命科学领域就有不凡的建树。鲍林就是以化学向生物学渗透的先驱者,他不仅进行了大分子研究,还对镰刀形细胞贫血分子病和大脑化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我认为,最能体现结构化学与生命科学揉合一体的历史故事,就是鲍林与沃森和克里克关于DNA结构之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法定义他们到底是化学家还是生物学家。而且,结构化学的知识不仅为他们建立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在帮助他们判别真理与谬误、为他们的结论提供事实支持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解决DNA结构这个世界性的生命科学课题,是许多化学家、物理学家、晶体学家、生化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能受到许多在科学研究上的启发。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今天,我们更不能仅仅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必须同时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将来的研究打下基础。 在一九二四年以前,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DNA的重要性。但就在那一年,科学家罗伯特·福尔根发现了一种方法能将DNA染成淡紫色。在这种方法的帮助下,科学家们发现DNA仅存在于细胞核中。到了一九三一年,科学家乔基姆·哈默林用实验证明了植物长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细胞核。随后的一切实验事实都表明,发出遗传信息的正是细胞核里的DNA。 于是,在美洲和欧、亚、非三洲各试验室里的人们都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在美国,著名的化学家莱纳斯·鲍林开始了对DNA的研究。在剑桥大学的卡文迪斯实验室里,英国人弗朗西斯·克里克和美国人詹姆斯·沃森也着手进行对奇异的DNA结构的探索。这是一场用结构化学来解释生命科学的竞赛,也是“一个远方传奇大力士被两个无名小卒砍倒的故事”。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场竞赛的结果,但我认为,这一探索的过程更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将双方的研究进行了一些对比,确实从中学到了一些东西,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双方的开端: 当时的鲍林已经是化学界的“权威”,他致力于蛋白质的研究。1951年夏天,鲍林开始深入研究有关DNA的材料,并常常找人讨论。他认为,与蛋白质相比,弄清DNA的结构不会很难,“这算不上一个最为紧迫的问题”。DNA在重量上是染色体的一种重要成分,但蛋白质也一样。大多数学者认为,蛋白质部分最有可能包含着遗传的信息。相对而言,DNA似乎就比较简单了,它很可能只是一种结构性的成分,只是用来帮助染色体折叠和打开的。鲍林就这样认为。在1952年初,几乎所有重要的遗传学学者都持这一种观点。我们可以看看后来鲍林自己的话:“我以前就知道DNA是一种遗传物质的论点,然而我没有接受这一论点。

化学热力学与生命科学(1).

化学热力学与生命科学(1) 综述了热力学中熵和自由能这两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22 自由能与药物分子设计 221 自由能与反义药物设计反义药物是用WatsonCrick碱基配对原理与靶mRNA结合,并通过降解靶mRNA干扰特定基因表达的寡核苷酸类药物。反义寡核苷酸必须能够与靶mRNA进行特异杂交,才能通过RNA酶H依赖机制等降解靶mRNA。能够接近靶序列并与之杂交是反义药物具有药效的首条件,因此研究反义药物及其靶点的构效关系是研究热点之一。宋海峰等[10]选择与肿瘤细胞增殖相关的蛋白激酶Cα(PKCα)mRNA作为靶点,使用软件RNAstructure模拟mRNA二级结构,根据靶mRNA的一级与模拟的二级结构,选择二级结构自由能大于零的不稳定二级结构单元膨胀环、内环、发卡和假结等作为靶点进行反义药物设计。用肺腺癌细胞株A549评价反义药物的体外抗肿瘤生物活性,用软件SPSS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效药物作用靶点相对集中地分布于由若干二级结构单元组成的局部二级结构区域,称之为“靶二级结构域(靶域)”。“靶域”结构相对稳定,但其中包含不稳定二级结构单元,即其自由能大于零。针对不同“靶域”设计的反义药物显示不同的生物活性(P<0.01),但靶向同一“靶域”的反义药物生物活性无统计差别。结论提示“靶域”现象有助于反义药物靶点的选择,并对探针、引物设计及mRNA局部功能的研究具有重意义。 222 自由能与直接药物设计中的分子对接直接药物设计是从生物靶标大分子结构出发,寻找、设计能够与它发生相互作用并调节其功能的小分子,分为分子对接和全新药物设计两种方法。分子对接法是通过将化合物三维结构数据库中的分子逐一与靶标分子进行“对接”,通过不断优化小分子化合物的位置、方向以及构象,寻找小分子与靶标生物分子作用的最佳构象,计算其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能。利用分子对接对化合物数据库中所有的分子排序,即可从中找出可能与靶标分子结合的分子。分子对接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受体和配体之间结合自由能的评价,精确的自由能预测方法能够大大提高药物设计的

红十字生命安全体验

红十字生命安全体验 时间:2018-06-29 14:17:17 | 作者:保密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我们五年二班满怀好奇心的来到雅行楼,红十字体验教室。我们在那里懂得了许多新知识,还有得到开心和快乐。 “ye,ye!不用上课啦!”只听见同学们欢呼雀跃的声音。哦!我知道了!原来是要去红十字体验教室去体验啊!我们二话不说,就在走廊上排好两路纵队,前往雅行楼六楼。 到了那儿,我们深吸一口气,然后脚步轻盈地走进红十字体验教室。只听见在国旗下念四项评比的林老师说:“先进去火灾逃生。”男生们得意的排好队伍,鼓起勇气地走进火灾逃生,走到半路是,林老师突然说:“蹲着,捂住嘴。”然后,他们就照办。 过了很长时间,男生们像变魔术一样,从前门进来了。这时的我,对里面充满了非常大的好奇,排好队伍,我们终于进去了。 里面有一条红外线,开始是一片漆黑,过了火灾逃生,就是一片明亮,语文老师指着她的左边说:“先去学煮饭,以后你们才会。”我慢悠悠的走到那里,明显是对那个不感兴趣,在人群中,我用眼睛瞄了一下那个地方,不理不睬的就走了。忽然,我用绝招“火眼金睛”看到了那边许多人在排队,我也跟着排了起来。 陈老师在旁边说:“这是醉酒体验。”我想:哦!是醉酒体验啊!听起来挺好玩的!我总算来对了地方。快到我了,我前面的余思洁开始了。他戴上模糊的眼镜,眼看前方,好像在锁定目标。她绕过了前面所有的障碍物,走的很顺,我想:太简单了吧!可是,事实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到我了,我迫不及待的戴上模糊的眼镜,突然感觉,前面好像下坡似的,自己有点晕。开始走了。我想要越过第一个障碍物,可是老天却不给我这个面子,非要让我碰到。过了几个障碍物后,排队的同学突然发出了嘲笑的声音,我想要赶紧躲开她们的嘲笑,可是她们的笑声越来越大,我只好哭笑不得地走完了。 啊!我感悟到红十字体验教室不像游乐场一样能那么好玩,可是就像一本书,能教我们许多新奇的知识。

生命科学导论第二版,张惟杰复习题纲(1)

《科学1》复习题纲 绪论 1、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生长。2.繁殖和遗传。3.细胞。4.新陈代谢。5.应激性。 第一章 3、分析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答:1.最好的溶剂。2.亲和作用,使体内物质呈解离状态,参与正常生理活动。3.参与呼吸作用,保持肺泡表面的张力,有利于肺泡的回缩,维持正常呼吸功能。 7、什么是必需氨基酸? 答: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9、蛋白质、核酸和多糖三类大分子中,连接单体的各是什么化学键? 答:蛋白质: 肽键。核酸:磷酸二酯键。多糖:糖苷键。 10、什么是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 答: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就是氨基酸序列,前后两个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连接起来。2.邻近几个或几十个氨基酸,经过一定程度的盘绕折叠,形成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一条肽链在各个邻近区段形成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整体的结构状态,肽链内部各个氨基酸残基之间,各段二级结构单位之间呈现一定的空间布局,这就是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仅含一条肽链的蛋白质到三级结构为止。许多蛋白质有两条以上的肽链组成,每条肽链应有其各自的一、二、三级结构;在此基础上,几条肽链之间还有一定的空间布局,形成各条肽链之间特定的立体关系,使整个蛋白质呈现出独特的立体形状,这就是蛋白质的四级结构。12、简述DNA双螺旋模型的要点。DNA双螺旋模型揭示了DNA的什么级结构? 答:1.两条反向平行的DNA多核苷酸链,围绕共同中轴,盘绕形成双螺旋结构。2.双螺旋两条链的主干,是以磷酸二酯键相连的“糖基——磷酸基——糖基”长链。3.碱基位于两条链中间,碱基平面与螺旋轴相垂直,两条链的对应碱基之间,呈A——T,G——C配对关系。有两对或三对氢键存在于对应碱基之间,加固碱基的配对关系。4.这个双螺旋模型的基本数据包括:螺旋的直径为2.0nm,螺距为3.4nm,每个螺距中包含10个碱基对,所以,相邻两个碱基对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 第二章 1、比较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特征。 答:原核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但有拟核,无核膜,无染色体,但有DNA,环状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有核糖体,细胞大小较小,(1um—10um);真核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染色体,有多种细胞器,细胞大小较大,(10um—100um),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 和蛋白质结合。 2、试述“流动镶嵌模型”学说。 答: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概括了生物膜的结构特征,得到广泛认可,大致内容去下:1.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2.蛋白质分子镶嵌、贯穿或覆盖在磷脂双分子上。 3.磷脂分子和大部分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这使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简述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的功能特点。 答:内质网: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高尔基体:动物细胞中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溶酶体:消化作用,防御作用。 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是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的场所。 4、酶的作用特点和酶的活性调节。 答:酶的作用特点: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哲理散文,了解学习方法。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学习写作手法,品析文章语言。 4、感悟生命真谛,收获人生启示。 二、教学流程 活动一:回顾梳理 (一)复习导入,忆一忆 宗璞曾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这样说过: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当代作家严文井也有他自己的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永久的生命》!(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法交流,说一说 1、说体裁 哲理散文是指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即用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 2、说学法 结合已学散文,散文读什么?哲理散文怎么读? 活动二:自主阅读 (三)整体感知,读一读 读课文,你发现,在作者心中,生命是怎样的? (四)分析思路,理一理 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看一看作者对“生命”情感态度的变化,理一理作者写作的思路。 (明确:第一层,谈生命的易逝——感叹;第二层,谈生命的不朽——感动;第三层,高唱生命的凯歌——赞美。) (五)写法探究,探一探 1、结构清晰 2、结合全文,作者由“感叹生命易逝”写起,有何妙处?试举一例(先抑后扬) (明确: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这是“抑”;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人类生命无穷,

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这是“扬”;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活动三:互动点拨 (六)精读赏析,品一品 1、读出对生命易逝的感叹 2、读出对生命不朽的感动 3、读出对生命奇迹的赞美 4、读出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任选一点,抓住感受最深的词句,结合旁注问题等,从修辞、情感、哲理等角度进行赏析批注) 5、语言特色 活动四:拓展运用 (七)积累拓展,写一写 1、读“生命哲理”的古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讲“生命不朽”的故事 (董存瑞炸调堡,刘胡兰赴铡刀,黄继光堵机枪,雷锋做好事……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年纪轻轻就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虽然他们个体的生命离开了我们,但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3、你认为生命应该是什么?写一写自己感受。 (八)学法小结,谈一谈 1、把握课文内容(抓对象,巧概括) 2、理清行文思路(抓关键,看变化) 3、学习写作手法(抓联系,多分析) 4、品析文章语言(抓角度,精品味) 5、感悟文章主题(抓情感,深体会) (九)读写实践,做一做 1、请根据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写一篇短文。 2、用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我为什么活着》并批注 板书: 赞美生命 感叹生命的易逝 永 久 的 生 命 感动生命的不朽 赞美生命的奇迹 抑 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