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主题、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主题、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主题、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百花盛开的三月去繁华的扬州。

孤独的帆船远去的影子在蔚蓝的天空里消失了,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主题:这首诗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

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的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赏析]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创设的意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学会品诗、赏诗。 难点: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长。 教学过程: 导入: 1、出示《送别》歌词并播放歌曲,学生自由朗读并谈谈感受。师总结:这首诗是李叔同在送别朋友时写下的,词中离别的伤感和忧伤从舒缓的音乐中慢慢的流淌出来。 2、师:有人说朋友就像夏天里的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的心田;朋友就像冬天里的一把柴火,温暖我们的全身。的确是这样,我们的人生路上不能没有朋友,但是,当有一天,我们要和我们最好的朋友分别了,我们的心里该是怎样的滋味呀!今天,我们就要乘着时光机来到一千多年前,看看那时的古人是如何送别朋友的。 【设计意图:在进入正题前为学生创设一种离别、送别的情景,是学生能更快融入课堂。】 一、知诗人 1、出示李白站在江边目送友人远行的图片,提问: (1)你们猜猜站在江边的是谁?(对猜出来的学生进一步提问是否对李白有所了解,师再出示李白生平资料作为补充) (2)他为什么伫立在江边呢?(送朋友)原来他刚刚送走了他的好朋友。 (3)他的好朋友是谁?(学生讲完后出示孟浩然的资料) (4)在哪里送别呢?(板书:地点:黄鹤楼)(请学生讲讲课前收集有关黄鹤楼的资料,教师再做补充)他的好朋友孟浩然要去哪里呢?(板书:广陵,今:扬州)(适当表扬:同学们很棒,课前的预习很充分!) 2、出示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2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提问“之”的意思并叫学生解释题目意思,教师带读题目一遍,注意节奏。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对诗中的人物,地点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能理解题意,为解诗意做铺垫】 二、读诗文 师:李白即将和好朋友孟浩然分别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相机板书:读诗文) 1、学生自由读,并找出生字词(出示课件:全诗) 2、师:我们在读诗时,最大的拦路虎就是生字词,(出示生字词课件)现在我们先把这只拦路虎消灭掉(学习生字词) 3、指名读诗 4、男女生分度 5、齐读 【设计意图:读诗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在读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对诗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 一、谈话导入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1、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1、2生) 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你还会背哪些送别诗呢?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指导写“孟”和“陵”字。 二、理解课题 1、谁能把课题读一遍?(请2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题目里,让我们一起来读2次。 2、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课件展示: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 3、交流作者李白、孟浩然的资料。 简介背景资料:话说,李白年青的时候风流潇洒,挎一把宝剑、带一个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湘阳的时候,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岁,但年龄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他们一见而故,相见恨晚,整天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有一年春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做事,这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对于朝夕相对的好朋友来说,真是难舍难分呀! 三、读通古诗: 1、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诗句读通读顺。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孟、浩、陵、辞、唯) 孟浩然:是唐朝的一位大诗人,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让我们一起来呼呼他的名字。 广陵:你知道它在哪里吗?它就是现在江苏省的扬州市。 3、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1)随机纠正字音。 (2)怎样才把这首诗的节奏美读出来呢?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朗读,注意听清楚诗是怎样停顿的。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4、并背诵。 5、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6、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 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2分钟)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

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0分钟)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②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14分钟)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 六、布置作业(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 2、并背诵这首诗。 3、《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4、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 5、体会诗人的感情。

大班古诗教案小儿垂钓_1563

大班古诗教案小儿垂钓 大班古诗教案小儿垂钓 时间:07-25 :垂钓大班古诗小儿教案幼儿园古诗小儿垂钓小儿垂钓教案幼儿园幼儿大班画牙齿教案 篇一:古诗词教案-小儿垂钓小儿垂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疏通古诗,释词明意。2、引导多元理解和深度理解,品词析句,感受形象,体味意境。3、诵读古诗,传情达意,陶冶情趣。教材学情简析这首诗就是以儿童的生活为描绘对象,学生对钓鱼的生活体验也是比较丰富的,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明了诗意,感悟形象,丰富意境,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重点难点辨析精妙词语,感悟小孩形象和作者匠心。

教具准备课件师生活动环节一、引入古诗,整体感知。1、谈钓鱼,引入古诗。师:同学们,钓过鱼吗?第一次钓鱼是在什么时候?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或教师谈自己的钓鱼感受:①享受和乐趣,②成就和满足。)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诗人专门为我们写的,用短短的28个字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天真可爱的小男孩的形象。听老师朗诵一下,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谁在干什么? 2、揭课题,了解作者。师: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事情,用四个字概括就是…… ①板书课题“小儿垂钓”。注意“垂”字的笔顺。②了解作者胡令能。(呈示课件)胡令能虽然传世的作品不多,只有四篇,但是个个都是精品,反映了他是位很有才华的诗人。 3、学质疑,阅读期待。学习最可贵的品质是学会疑问,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学习的收获就越大。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教师重点罗列。)二、带着问题,引导发现。1、归纳问题。比如,外貌?哪儿钓?怎样钓?钓到了吗?发生了什么?……(简单板书)师:这些问题有的有的可以从古诗中找到答案,有的找不到答案,能找到的我们一起来发现,不能找到的要通过我们的想象来解决。(板书:疑问+发现+想象=智慧。)首先,我们必须把诗歌读懂,读懂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能解决了。2、读正确,注意节奏。(呈示课件)3、自由读,尝试理解。(蓬头:头发蓬乱;稚子:小孩子;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苔:这里泛指野草;映:掩映、遮掩;借问:向人打听;遥:远远地;怕得:生怕,唯恐;应:理睬,应答。…… ) 4、试着联结成完整的诗意。(一个头发蓬乱的小男孩在河边学钓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所以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其诗中多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二)文意赏析 注释:故人:就是老朋友,指孟浩然; 辞:辞别,黄鹤楼在扬州的西方,所以说是“西辞”; 烟花:阳历三月是春天最好的时节。春天百花盛开,田野上常有迷蒙 蒙的雾气,古人称为“烟花”,形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下:顺流直下,可见船走得很快; 碧空:湛蓝的天空; 尽:消失; 天际:天边; 译文:在春光烂漫的时候,老朋友孟浩然要离开李白,到扬州去了。孟浩然的船出发了,李白站在黄鹤楼前,眼看那挂帆的孤舟,带着老朋友越走越远,终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见浩荡的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他的心似乎也跟着孤帆,随着江水追着朋友向远方去了。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不同于其它的送别诗,诗中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仅点明了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两人的关系——两人是好朋友,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 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小学关于《小儿垂钓》读后感作文精选五篇

小学关于《小儿垂钓》读后感作文精选五篇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诗。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关于《小儿垂钓》读后感作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关于《小儿垂钓》读后感作文精选五篇(一)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诗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水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别有情趣。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他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

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小学关于《小儿垂钓》读后感作文精选五篇(二)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全诗从形神两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垂钓小儿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字义 1、之:往、到达。 2、广陵:扬州。 3、故人:老朋友。 4、辞:辞别。 5、下:顺流而下。 6、孤帆:一只船。 7、尽:尽头。 8、碧空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9、唯见:只见。10、天际流:流向天边。 二、诗意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前往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字义 1、之:往、到达。 2、广陵:扬州。 3、故人:老朋友。 4、辞:辞别。 5、下:顺流而下。 6、孤帆:一只船。 7、尽:尽头。 8、碧空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9、唯见:只见。10、天际流:流向天边。 二、诗意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前往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字义 1、之:往、到达。 2、广陵:扬州。 3、故人:老朋友。 4、辞:辞别。 5、下:顺流而下。 6、孤帆:一只船。 7、尽:尽头。 8、碧空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9、唯见:只见。10、天际流:流向天边。 二、诗意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前往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意境,积累送别诗。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

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教学目的: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稚()遥() 钩()准()摇()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 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案例: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 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送别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 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 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逐步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 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 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所以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 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 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很快成了 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 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 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 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 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 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 这个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 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实行的。李白心里 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 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 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 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 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个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 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所以一提到黄鹤楼,

古诗《小儿垂钓》诗句解析

古诗《小儿垂钓》诗句解析 《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蓬头稚子学垂纶: 蓬,谓草草而乱也。蓬头,乃喻于其行之粗野、朴实,亦谓其思想之强矫糅、粗糙而天真也,谓于求学修为之初。 稚子,谓于童真,与蓬头合而独明其天真无邪。 学,削、雪、靴,此字乃题眼。“人之初,性本善。”学令人有知有识,只是学也令人自拘自束,如何才能得知与识,有教养,有文化却又不乏天真呢??! 垂,乃喻垂范。纶,乃定人纶分。垂纶治鱼,天垂范治愚!于吾等观之,小儿无知。于古圣先贤观之,吾等如小儿无知!吾等之学议于垂范事,于古圣眼中则如于此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 侧坐,乃倾身,过于关注垂中事,太在乎得失,失于自在,此乃喻初学者不能驭物反为物所驭也!如于学礼,不能用礼反为礼所用而自束也!如于骑车,不会骑车反为车所绊也。 莓,喻晦。苔,喻胎。莓苔,(莓苔,滑)喻谓自身之不

先正,不能正人也,自身之坐不稳安得钓大鱼!此可于《大学》之谓“正心、诚意”明之,成一切事,先以修身为本!本立自得道生也! 草乃随风倒,是无定也。草映身,此处再以草喻其身,是谓其不务本也,逐末焉可得?! 路人借问遥招手: 路人借问,当以仁礼接之,如何不接?为其童稚天真,礼法尊卑尽忘也。路人可得入乡随俗、因人化宜?若得,此乃大礼也! 小儿以其童真之不失而无视于人礼,本可嘉。然却是为了入于钓理(礼),可曾自省其过犯在不知大理?!大礼如于其应路人者,乃居于本真天性(天性为本)也。耐何贪钓鱼之利而自迷失本真!若明自我本真,是得钓大鱼之至理也,是如于路人之知大礼,不以明礼自居君子,而能同化于此小儿也。 小儿为利而不惜践礼(如于世之无知猖狂也),世人为尊卑贵贱而动失命(如于俗之居智慧者也),均大失于天真本伦也,何者能知自省而省至道之所在?! 怕得鱼惊不应人: 鱼为饵损命,小儿为钓罪人,世人为路失仁。 饵,为利,乃为生活奔波之喻谓也。钓,为趣,乃为一时喜好、贪图享乐也。路,为道,是有为法于大道也,刻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主题、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百花盛开的三月去繁华的扬州。 孤独的帆船远去的影子在蔚蓝的天空里消失了,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主题:这首诗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 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的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赏析]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案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

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3、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理解诗意

(完整word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和反思.docx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解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 代著名的大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意深厚。这首诗表达了 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了一个诗意的情节;孤帆 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谊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 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 而余味无穷。 选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 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习“孟、浩、陵、辞、唯” 5 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工具书、注释、图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 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 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初步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歌曲《送别》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 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与作者的关系,背景轻音乐《泪花》。 学生准备:回忆或搜集写送别之情或其他真情的古诗,选自己最喜 欢的几首背下来。 搜集李白和孟浩然相关内容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揭示主题。 1播放歌曲《送别》。 2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3师:这首伤感惆怅的音乐能不能激起你情感的浪花,让你想 起送别的诗来? 4学生在说时,教师用“你觉得他们的情谊深厚吗?诗中的哪几句可以表现出来?” 这样的话来引导学生说出诗中表达情谊深厚的诗句。 5师: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一旦分离,再见非常不易,甚至可能从此再也见不到了,因此,在分别的时候,往往以送诗相赠,这已成为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古人流传下来的送别诗非常多,那么今天我们将学习其中的一篇传世佳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小儿垂钓

方法指导课《20 古诗两首》 (第5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出两首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背诵《池上》。 2.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够抓住“偷采、一道开”体会池上小儿的可爱。 3.学习运用“整体构图、细化景物”的学习方法,想象《池上》所描绘的情景。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够抓住“偷采、一道开”体会池上小儿的可爱。 2.学习运用“整体构图、细化景物”的学习方法,想象《池上》所描绘的情景。 难点: 学习运用“整体构图、细化景物”的学习方法,想象《池上》所描绘的情景。 三、前置学习活动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古诗,整体把握 (一)读出两首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1. 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21课《古诗两首》,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是否能够读得正确、流利? 2.指导朗读 ①朗读古诗,读出节奏美。 A.指名读。 师随机指导:这位同学把每个字音都读得很准确,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大家看,这两首诗的节奏会一样吗?为什么? 预设:两首诗的节奏不一样,因为第一首是一行五个字的诗,第二首是一行七个字的诗;《池上》这首诗叫五言诗,《小儿垂钓》就叫七言诗。 (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 师: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分别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大家练习读一读。 (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B .现在谁根据提示再来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出节奏美。 ② 朗读古诗,读出韵律美 这两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你知道为什么吗?大家画出每行最后一个字,读一读他们的韵母,你有什么发现? 这就是诗的韵律美,请同学们关注这些字,读出诗的韵律美。 (学生练习读,感受诗的韵律美。) (二)合作学习,感知诗意,提炼主题。 1.交流预习所得,解决自主学习中的困惑。 通过自主预习,你能知道这两首诗的意思吗?现在就把你知道的说给同位听听,不知道的小组内问一问,实在解决不了的用“?”标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解决。 交流汇报:哪些词句是你们小组解决不了的? 预设: ① 解:懂得、明白。 师:我们读过的《桂花雨》这篇课文里有这么一句诗: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这里的“解”是什么意思?( 知道)是啊!咱们学习可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② 一道:一路。文中指浮萍被小船分开后难以合拢的景象。 ③ 遥:远远地。 ④ 应:答应,理睬。 (引导学生运用查资料、联系生活、课本插图、结合语境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谁能连起来说一说《池上》这首诗的意思? (先组织一下语言,自己练习说一说。) 运用同样的方法说一说《小儿垂钓》这首诗的意思。 3.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师引导学生分别从时间、地点、人物、做了什么事来说。)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带拼音、注释、译文)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带拼音、注释、译文) 《黄huáng 鹤hè 楼lóu 送sòng 孟mèng 浩hào 然rán 之zhī 广gu ǎng 陵l íng 》 作zuò 者zhě:李l ǐ 白bái 故gù 人rén 西xī 辞cí 黄huáng 鹤hè 楼lóu , 烟yān 花huā 三sān 月yuè 下xià 扬yáng 州zhōu 。 孤gū 帆fān 远yuǎn 影yǐng 碧bì 空kōng 尽jìn , 唯wéi 见jiàn 长cháng 江jiāng 天tiān 际j ì 流liú 。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老朋友与我在黄鹤楼辞别,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能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奔流。

小学四年级语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____(省、市、区、县)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小儿垂钓 教案

《小儿垂钓》教案设计 一、前文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 常常是跟谁去钓鱼?今天,有一位 唐朝诗人想带我们去水边认识一位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位诗人 是谁吗?(学生齐答:胡令能)作者简介,出示课件,找学生 读,注意表扬语。 唐朝诗人,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示图片)谁能告诉我,他在干什么?(学生答:钓鱼)那么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出示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你们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小儿:小孩儿垂钓:钓鱼。 指导垂、钓 (1)“垂”字的“横”比较多,写的时候也有讲究:中间这一横写得稍微长一些,字就站稳了;睡,锤 (2)“钓”字这里面是一个点儿。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鱼线、鱼钩从鱼竿上垂到水里,静静地等着鱼儿的上钩。钓鱼可是一门学问,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2、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学习最可贵的品质是学会疑问,提出 的问题越多,学习的收获就越大。那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 问?(学生质疑,教师重点罗列。) 1、他是个什么样的小孩儿? 2、他是怎样钓鱼的? 3、他钓鱼时发生了什么?生:外貌?哪儿钓?怎样钓?钓到了吗?发生了什么?……(教师归纳)师:这些问题有的可以从诗中找到答案,有的找不到答案,能找到的我们一起

来发现,不能找到的要通过我们的想象来解决。(疑问+发现+想象=智慧。)首先,我们必须把诗歌读懂,读懂了,这些问题自然就能解决了。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古诗。 2、找学生朗读,教师带读,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再交换。 3、学生齐读古诗,注意朗读的节奏。押en韵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三、理解诗句,感悟诗意。 1、读完古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结合图片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池塘边学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掩映着他小小的身体。过路的行人要向他打听道路,小孩远远地就招招手,意思是让过路人靠近一些,因为怕吓跑鱼儿,他不敢马上回答。 师:我们说了这么多,诗人只用了四句诗、32个字就写出了这么有趣的画面,这就是中国古诗精炼的魅力。来,我们一起再欣赏一遍。2、理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小孩儿的认真专注理解“路人借问遥挥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孩儿的天真可爱 现在,你们能说说这些词的具体意思吗?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稚子:小孩子 纶:垂钓用的丝线垂纶:垂钓,钓鱼莓苔:野草 映:掩映,遮掩 借问:向人打听,指有礼貌地问遥:远远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及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及板书设计 2016-02-26 09:21 288次 地区:湖北省 - 十堰市 - 竹溪县 学校:竹溪县城关镇第二完全小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 1、认识5个生字,会写五个生字。能理解“西辞、下、烟花、尽、唯、天际流”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送别情谊。 部分学生对黄鹤楼很陌生,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去过黄鹤楼。但是对于李白都很熟悉,学过李白的很多诗,初步学会了一些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城关二小高俊秀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五个生字。能理解“西辞、下、烟花、尽、唯、天际流”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送别情谊。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法和学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的情感: 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送别的诗歌、李白生平资料,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古诗、板书诗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