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铜类杀菌剂对环境的安全性

论铜类杀菌剂对环境的安全性
论铜类杀菌剂对环境的安全性

论铜类杀菌剂对环境的安全性

Study on the safety of Cu-germ icide to environm ent

于建光 阿茹娜(内蒙古农牧学院环保组 呼和浩特,010018)

单正军(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 南京,210042)

摘要 本文对铜类杀菌的使用情况、进入土壤后的环境行为以及长期施用对环境生物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阐明了长期施用铜类地区土壤中Cu累积对作物产生的严重危害,并就如何慎重使用铜类杀菌剂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铜制剂 环境 危害

Abstract T 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cur rent usage of the Cu-ger micide,it s enviro nment behav ior af-ter g oing into the soil and its influence o n enviro nment cr eature if used fo r long t ime,the se-

rio usly harmful effect o f co pper a ccumulat ed in the so il that Cu-g er micide w as used for lo ng

time was elucidated,t hen the str ategy o n how to car efully use Cu-ger micide was put for-

war d.

Key words:Cu-germicide envir onm ent harm

铜制剂被用来杀菌已有很长时间的历史。我国随着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对铜类杀菌剂的使用也在逐年增加,长期以来,铜类杀菌剂以其广谱性、易施用,价格低廉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果园菜地杀菌,虽然近年来铜制剂使用量的增长趋势有所减缓,但在果园及菜地上的残留已带来严重影响与危害。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铜类杀菌剂的使用情况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累积规律,为农药的安全使用提供决策依据。

1 铜类杀菌剂种类、用量及有效性

1.1 铜类杀菌剂的种类、用量

1. 1.1 种类

目前世界上使用的铜类杀菌剂有几十种,分为有机铜与无机铜,使用量最大的是硫酸铜和波尔多液,其有效成分皆为Cu。本文主要讨论硫酸铜和波尔多液。

1. 1.2 用量

作物上用铜制剂作为杀菌剂极为普通,而尤以在果树上,用药次数多,用药量大,每年施用量折铜达1~4.8kg/亩。粮食作物上使用铜制剂与果园相比,使用次数少,用药量低,因此铜类杀菌剂使用对果园土壤的污染比粮食作物土壤污染更为严重。

1.2 铜类杀菌剂进入土壤后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1. 2.1 铜在土壤中的形态

进入土壤中铜形态,依土壤有机质含量、粘粒矿物的种类和数量、土壤酸度、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等而有很大的不同(杨景辉,1986)。

采用不同提取剂对铜加以提取分类,应用

20

较多的提取法有Tessler法和Shum an法,或在此基础上改进了的方法,一般把Cu的形态区分为以下几种:

(1)水溶态铜 (2)交换态铜 (3)碳酸盐结合态铜 (4)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 (5)有机质结合态铜 (6)残余态铜。

1. 2.2 铜的有效性

铜进入环境(主要是土壤)中,最为人类所关心的是对人类、动植物的毒害,其中对植物的危害最直接,也最严重,一般把易进入植物的土壤铜称为有效态铜。

王晓蓉等认为,有效铜主要指为,有效铜主要指为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水溶态铜和交换态铜,因此把1M M g Cl2提取的铜量作为有效含量;杨永刚也建议用1M M gCl2-Cu评价生物毒性。

铜有效性的影响素有:土壤PH、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土壤矿物类型、有机质、时间等。

2 过量铜对作物的危害

铜类杀菌剂的大量使用,使进入土壤的铜大量增加,超过一定限度,则对其上生长的作物、土壤中的动物、微生物产生危害,土壤中全铜含量一般在1-20m g/kg之间(Klo ke, 1980)。我国土壤铜背景值大部分在16-60ppm,平均为33.20ppm。

2.1 过量铜对植物的危害

铜可以影响有丝分裂,但更专性的影响与各种酶系统对铜污染敏感性有关。有人认为提高铜水平可以导致莴苣中过氧化氢酶、IAA 一氧化酶和超氧化酶活性增加是铜中毒的机制;这种对酶系统的影响包括降低核酸,尤其是胚中核酸含量,降低a-淀粉酶和RN酶的活性及降低胚乳中蛋白酶活性。刘文彰(1985, 1986)在研究铜过量对棉花及黄瓜幼苗酶活性影响时发现,铜过量可使植物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大,这可能是由于铜过量引起有毒物质一过氧化氢急剧增加的缘故,因此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作为铜过剩作物的生理指标。吴家燕等人(1990)研究表明,在不同土壤铜浓度下,水稻根系过氧酶处于受抑制与促进的多次交替过程中。铜中毒导致的失绿症可以降低光合作用,Cedeno-Maldonado(1972)报道25umo1/L的铜水平可以抑制分离中绿体中的电子转移过程;铜过量可以明显地降低棉花和黄瓜幼苗叶绿素a、b的含量。

铜对幼胚萌发的主要危害是抑制胚根的形成,这种抑制作用似乎与根器官原基不能形成或受到伤害有关。蒋婉茹(1991)发现低浓度的铜可刺激幼胚的萌动与生长,当铜浓度为100ppm时,胚根不能形成,但有个别萌发的胚芽;当铜浓度较低(25ppm)时,胚芽能正常生长,但胚根的伸长却受到明显抑制,将受到毒害作用100及200ppm浓度达二个月之久的幼胚,重新转到无毒的正常培养基中后,胚芽能恢复萌动和正常生长,但胚根则一律不能萌动。

土壤铜过量时植物受害首先表现在根上。植物根的分泌物能固定铜,所以Cu容易在根部特别是根尖部位累积,与此相符,Cu中毒的最显著症状是根的生长受阻碍和根畸形,地上部出现新叶失绿,老叶坏死,叶柄和叶背变紫。多数植物根际土壤溶液中铜的活度或有效浓度介于0.02-0.04m g/L之间,水培试验表明,0.1-0.3m g/L就对作物产生危害。日本学者认为,铜的电负性大是铜易在根表面上累积的原因;植物根部的耐毒能力也比其它部位强,他们出地上部分中铜的毒害浓度水平为20-30ppm,根部中铜的浓度毒害水平浓度为100-300ppm。

受铜毒害的植物产量显著降低。日本以受害(稍减产)出现率为5%时的浓度,土壤铜中的基准值定为125ppm(0.1N HCL浸取),

21

夏家淇等(1989)通过对水稻田的研究,得水稻减产(以Y-2S作为减产的临界含铜量),以有效铜(2.5%HAc)计为91.5m g/kg。前苏联的研究发现有效态铜81m g/kg时对大麦产生不良影响,且显著降低籽粒产量(有效态用PH4.8的醋酸氨缓冲溶液)。1980年美国EPA根据土壤CEC的不同,提出土壤中的总铜量不得大于土壤CEC的5%,即不得大于240mg/kg。涂从和青长乐(1990)报道,莴苣定植后第二周,酸性紫色土加铜>=100m g/ kg土处理,即表现受害症状。根据“六五”、“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成果(夏增禄等, 1992),土壤铜对作物减产10%的临界值为:石灰性、中性土壤为100mg/kg,酸性土壤约为50mg/kg,水田土壤和旱地土壤二者差别不大。

若用食品卫生标准来确定铜最高含量,由于大多数作物体内铜含量不超过30mg/kg,根部累积大部分铜,虽然其受高浓度铜的毒害,可食部分未超标,即使对人畜是安全的,但人物已严重受害。如曹仁林等(1986)研究小麦和大豆对铜的残留累积,发现当土壤中投加铜达500ppm时,两者在茎叶和籽实中的铜仅比对照多1倍,都低于20ppm,但两者已明显在表观受害。

此外营养元素的供应状况、生长状况、扎根深度和植物生长期的持续时间也会影响重金属对植物的毒性;金属盐的阴离子也对溶液中金属的植物毒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物受到铜制剂的危害,叶面积表面气孔受阻或根部生长困难,使吐水强度减弱。

2.2 过量铜类杀菌剂施用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铜类杀菌剂从植物体表面或通过根部吸收进入食物和饲料中,于是我们平时可以看到市场上出售的苹果等表面有大量的铜斑;据报道,桂林地区某果园中桔叶含铜量高达22.30~22.80ppm,已位于过量水平(一般不超过20ppm)。当植物体中铜含量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对以它为食物的动物产生危害;饲料中过量铜(20ppm)可使牛、羊产生溶血性贫血症和肝坏;英国和德国规定食品中含铜量不行超过20ppm,我国食品中铜限量卫生标准规定粮食<=10m g/kg,大豆<=20mg/kg(GB15199 -94)。

土壤铜不易向禾谷类作物的籽实转移,低等植物的组织结构较为简单,选择吸收能力差,所以能大量吸收铜而表现较强适应力;高等植物则会通过根组织与叶部蛋白质的沉淀作用阻碍其进一步迁移,并发生积累危害,也可能随水淋洗,叶片吐水或根际分泌而将重金属排出体外,实现植物的抗性与适应能力。

维生素C是蔬菜的重要营养价值指标,水溶性糖是蔬菜作物的营养成分之一,过量铜制剂加入土中,随铜浓度提高,二者的含量大幅度下降,从而使品质下降。

3 铜对土壤微生物和生化过程的影响

3.1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常常人们在考虑重金属毒性时,大多只注意到对植物生长和产量影响及其进入农产品或饲料中的数量,但如果除此之外,不仅关心到要获取一定产量水平的合乎卫生的农产品,而且还关心土壤的未来命运和土壤肥力,必须考虑其对微生物的影响。

硫酸铜、波尔多液等杀菌剂中的有效成分Cu2+能吸附在病菌孢子的表面,破坏细胞原生质膜的渗透性,使细胞中的水分或其它物质流出或使外界水分大量渗透进入细胞,使细胞膨胀而死亡;铜离子也可进入病菌细胞内,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使蛋白质及酶凝因变性,细胞死亡。正因如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平衡。

22

一种假设认为,土壤中微生物原来是互相抑制的,加入杀菌剂后,抑制生物被杀死,幸存的繁殖更快,严重影响土壤生态平衡。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土壤中对铜污染最敏感的是因氮菌、硝化菌和纤维分解菌。纯培养试验表明,铜对较敏感的大芽孢杆菌和枯草杆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当Cu为100ppm时,枯草杆菌不能存活(杨居荣等,1982)。Bro okes和M c-Gr ath(1984)研究表明,受重金属(含铜)污染的地段上微生物生物量和AT P浓度均低于施用厩肥的地段。

3.2 对生物过程的影响

过量铜杀菌剂进入土中,通过对土壤微生物的抑制,阻碍或减缓了有机质的降解和有机质的矿化。当土壤中铜的浓度提高时,腐殖质中的活性级分(富里酸)的比例增大,水解性酸度提高,交换性阳离子量减少(Dr ozd和Kow alinski,1977)。

采用呼吸强度(CO2释放量)可以说明有机质分解和土壤生物呼吸的强度。大多数的实验表明,铜对CO2释放量的影响从强烈到减弱至恢复;这也是毒物选择的结果,使土中的适应微生物种生存壮大,而淘汰校敏感的微生物种。

杀菌剂往往是强的硝化作用抑制剂,而施用铜类杀菌剂通常可导致土壤中氨态氮的增加。

3.3 对土壤酶的影响

目前,已知的土壤酶有40多种,铜对土壤酶的抑制有两方面作用,首先是直接作用,使得酶的活性基团、空间结构等受到破坏,单位土壤中酶的活性下降,其次是通过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减少体内酶的合成和分泌,最终使单位土壤中酶活性降低。

铜对脲酶的抑制最强,其次是芳基硫酸酶,而对磷酸酶观察不到。吴家燕(1991)等研究了重金属在中性紫色土(CuSO4)对根系酶活性的影响,发现Cu对脱氢酶有抑制作用,而对过氧化物酶有刺激作用,在不同的浓度下,出现几个抗性活性峰;出现抗性的原因,卢西亚(意大利)认为“细菌抗性来自其基因的自发性突变”。不同的浓度范围会有不同的受有毒物质诱变而生存下来的微生物,因而会出现若干抗性峰。沈桂琴(1987)也发现铜对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三种酶有抑制作用,且顺序为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另外,铜对氧化酶和核糖核酸酶也抑制,铜与有机物形成的有机络合物能透过细胞膜,破坏细胞组织。

杀菌剂往往对因氮作用产生不利影响。低浓度铜刺激固氮酶,增大至一定范围,又会抑制,原因也是选择了一批适应能力强的固氮菌,这些菌可产生固氮酶,并且只有在土壤浸汁的丰富营养下才会出现,而在营养较瘠薄的矿物盐蔗糖培养基中这些已产生突变的固氮菌,不再繁殖。

学者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铜对人物产量影响最大,临界浓度也低于对微生物、土壤、酶等的临界浓度,考虑到铜的背景值及不同土类,夏家淇等在制订铜标准时,以作物减产作为制订土铜标准值的主要依据。

4 铜类杀菌剂对环境的安全性

4.1 铜类杀菌剂的大量使用造成在土壤中Cu含量不断增加,且进入土壤的外源铜有效态的比例远远大于未污染土壤中铜有效态的比例。据报道(Alva and obreza,1885),美国佛罗里达州柑桔园中,杀菌剂叶面喷施引起了每年9KgCu/ha的增加量;法国部分果园,由于长期施用含铜农药,表土中的含量达850ppm,其是有25%是可被植物吸收的土壤

23

有效态铜。果园长期施用波尔多液使英国某苹果园土壤含铜达1500mg/kg,法国某葡萄园土壤含铜达1280mg/kg,前苏联列宁农场的某些果园中,土壤表层(0-25-40cm)中的铜总含量明显增加。我国使用铜作杀菌剂,铜富集已很严重(杨永刚,1996)。铜制剂农药不同于其它有机类农药,它在环境中不降解,一旦进入土壤,即产生不可逆的污染。铜进入土中不易移动,大多累积在30cm以上的表土中,若土壤比重取1.2,则每亩表土重为239760kg,那么苹果园因施用铜类杀菌剂每年铜浓度增加8.3mg/kg,梨园每年铜浓度增加6.6m g/kg,枣园每年铜浓度增加4.2m g/ kg,柿园每年铜增加4.6mg/kg,葡萄园每年铜浓度增加10m g/kg,且进入的铜活性很高。依照这样的速度,则果园中铜在经历若干年后,就会达到对作物危害的临界值,而且这种危害将会长期存在,甚至是变良田为非农用地。

4.2 铜对作物的敏感性研究表明,土壤溶液中铜达0.1m g/kg,就对蔬菜生长产生危害。如用大沙河果园的砂土栽培小青菜易受Cu毒害,真叶长出后叶片失绿,脉间黄化;表现出明显示的Cu毒害症状(杨永刚,1996)。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柑桔园中,当土壤表层含铜150~250mg/kg且PH在5以下时,柑桔生长受抑。果园地区长期使用Cu杀菌剂,已造成土壤Cu严重污染,但由于不同种植植物(作物)对Cu的敏感性差异极大,果园对Cu的抗性明显比粮食作物要强,因此Cu污染的危害因种植果树一时还没有表现出来,但一经果树改种其它粮食或蔬菜作物,将产生严重的危害。

4.3 铜制剂固有的杀菌作用使得它在使用时对部分有益微生物也“无选择”地抑制或杀死,它还对土壤多种酶有明显抑制作用,影响生化过程,破坏土壤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到土壤未来功能的发挥。

4.4 由于长期使用Cu杀菌剂造成土壤的严重污染,将严重危害种植在其上的作物,建议对Cu类杀菌剂使用应持慎重态度,控制Cu杀菌剂的大量使用,可用非Cu类杀菌剂或用Cu杀菌剂与其它农药混配使用,以减少Cu的用量,减轻Cu对环境的污染。

4.5 积极进行生物综合防治的研究与试验,进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开发。

5 参考文献

1.华小梅、单正军,1996,我国农药的生产,使用状况及其污染环境因子分析,《环境科学进展》4 (2):33-45。

2.陈怀满等,1996,《土壤—植物系统中的重金属污染》,第168-194,科学出版社。

3.杨景辉,1995,《土壤污染与防治》,科学出版社。

4.孔维屏,1987,土壤中铜的形态及转化的研究概况,《土壤学进展》15(6):13-18。

5.谢正苗,1996,土壤中铜的化学平衡,《环境科学进展》4(2):1-21。

6.蒋廷惠、胡霭堂,1989,土壤中锌铜铁锰的形态与有效性的关系,《土壤通报》20(5):228-231。

7.刘清等,1996,重金属形态与生物毒性及生物有效性关系的研究进展,《环境科学》17(1):89-92。

8.林玉锁等,1995,环境质量基准等效采用的程序和方法研究,国家环境保护局南京环科所。(资料)

9.杨永刚,1996,《绿色食品产地土壤质量评价及有机肥对产地土壤中微量元素化学行为影响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

10.W ater A ir so il po llut,1995,83(3/4):187 -194。

收稿日期:1998-3-18

第一作者简介:于建光,男,1997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现工作于内蒙古农牧学院环保组。

24

杀菌剂分类大全 1

杀菌剂大全1 酰胺类杀菌剂 卵菌纲:高效甲霜灵、高效苯霜灵、噻酰菌胺、环丙酰菌胺、氟吡菌胺、吡噻菌胺(菌核病、灰霉病、白粉病)、双炔酰菌胺、苯酰菌胺、噻唑菌胺、氟啶酰菌胺、双炔酰菌胺 稻瘟病:氰菌胺、双氯氰菌胺、环酰菌胺(灰霉病) 土壤病害:磺菌胺、噻氟菌胺、 叶枯酞(抑制细菌)、环氟菌胺(白粉病)、硅噻菌胺(全蚀病)、萎锈灵(黑穗病、黄萎病、立枯病、防腐剂、具有生长刺激作用)、甲呋酰胺(黑穗病)、呋吡菌胺(纹枯病、菌核病、白绢病)、啶酰菌胺(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烂病、褐腐病和根腐病等)、甲磷菌胺、氟菌胺 通过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破坏病菌呼吸而致效 酰胺类化合物作为杀菌剂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大多数酰胺类杀菌剂的杀菌谱比较窄,近期又有许多新颖的化合物商品化,最明显的结构特点是杂环,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吡噻菌胺(penthiopyrad)和啶酰菌胺(boscalid)具有较广的活性谱。 氟吗啉是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丙烯酰胺类杀菌剂。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创制的农用杀菌剂、是首次获得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的农用杀菌剂。具有良好的内吸、保护和治疗活性。对卵菌亚纲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如霜霉病、疫病如黄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番茄疫病、辣椒疫病、烟草疫病等有优异的活性。 噻氟菌胺是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即在真菌三羧酸循环中抑制琥珀酸酯脱氢酶的合成。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伏革菌属和核腔菌属等致病真菌有活性,对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立枯病等有特效。

氰菌胺和双氯氰菌胺分别是由日本农药公司和住友化学公司开发的酰胺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稻瘟病。 环酰菌胺主要用于防治各种灰霉病以及相关的菌核病、黑斑病等。 硅噻菌胺是含硅的噻酚酰胺类杀菌剂。具体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可能是ATP 抑制剂。主要用于小麦全蚀病的防治。 呋吡菌胺(纹枯病、菌核病、白绢病)是日本住友化学公司开发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主要抑制真菌线粒体中琥珀酸的氧化作用,具有优异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噻唑菌胺(ethaboxam)是韩国LG农化公司研制开发的噻唑酰胺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纲病害。 噻酰菌胺(tiadinil)是由日本农药公司开发的噻二唑酰胺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稻瘟病。 啶酰菌胺(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烂病、褐腐病和根腐病等)0(boscalid)是由巴期夫公司开发的吡啶酰胺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菌核病、锈病、马铃薯早疫病和灰霉病等。 吡噻菌胺(penthiopyrad)是由日本三井化学公司开发的吡唑酰胺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和灰霉病等。 氟啶酰菌胺(fluopicolide)和双炔酰菌胺(mandipropami)分别由拜耳和先正达公司开发,具有优异的杀菌活性,均对霜霉病有特效。 二羧酰亚胺类杀菌剂 乙菌利(黑穗菌核白粉)、异菌脲(灰霉病)、腐霉利(菌核病、灰霉病、黑星病、褐腐病、大斑病)、乙烯菌核利(菌核菌、白粉、黑斑病、灰霉病)、克菌丹(地下地上方方面面保护)、灭菌丹(多种病害)、菌核利(菌核病、灰霉病)传统杀菌剂,通过抑制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破坏类酯类和膜的合成而致效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基本上所有真菌病害:嘧菌酯、氟嘧菌酯、醚菌酯、唑菌胺酯、烯肟菌酯、烯肟菌胺

(完整版)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

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 特点:广谱----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的许多种病原真菌有很高的活性,但对卵菌类无活性;高效----药效高、用药量减少、仅为福美类和代森类杀菌剂的1/10-1/5;持效期长----叶面15-20天,种子处理80天左右,土壤处理100天,均比一般杀菌剂长,且随用药量的增加而延长;内吸输导性好,吸收速度快,施药2小时后三唑酮被吸收的量已能抑制白粉菌的生长;具有强的预防保护作用,较好的治疗作用,熏蒸和铲除作用。 (1)三唑酮:粉锈宁,三唑类杀菌剂,对白粉病、锈病、黑穗病有特效。三唑酮是高效、持效期长的内吸性强的杀菌剂,具有预防、治疗、铲除、熏蒸作用,作用机理: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 (2)戊唑醇:三唑类杀菌剂,内吸性强、在作物体内向顶传导,杀灭作物体内的病菌。作用机理是抑制病原菌的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可防治白粉菌属、柄锈菌属、喙孢属、核腔菌属和壳针孢属病菌。 ※禾谷类作物病害: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小麦白粉病、锈病,玉米丝黑穗病、高粱黑穗病 ※果树病害:苹果斑点落叶病、梨黑星病、香蕉叶斑病 (3)腈菌唑:三唑类杀菌剂,杀菌谱广,内吸性强,对病害具有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 ※苹果、梨黑星病、苹果和葡萄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麦类的腥黑穗病、散黑穗病、 ※黄瓜白粉病 (4)丙环唑: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具有内吸性,可被作物根、茎、叶吸收,并能在植物体内向顶输导,抑菌谱较宽,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中许多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但对卵菌病害无效。持效期一个月左右。 ※麦类病害:小麦白粉病、条锈病、颖枯病、大麦叶锈病、网斑病、燕麦冠锈病、小麦全蚀病 ※果树病害:葡萄白粉病、炭疽病 ※蔬菜病害:瓜类白粉病、菜豆锈病、番茄白粉病、韭菜锈病、辣椒褐斑病、叶枯病 ※花生叶斑病 (5)氟硅唑:三唑类内吸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渗透性强,可防治子囊菌、担子菌、部分半知菌引起的病害。防治梨黑星病、对苹果轮纹烂果病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防治黄瓜黑星病、蔬菜白粉病,小麦锈病、白粉病、颖枯病和大麦叶斑病

4000字转基因与食品安全论文

转基因与食品安全 关键字: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摘要:转基因食品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其安全性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对转基因作物与传统的作物进行了对比,总结出了转基因食品的优缺点,联系了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自从人类学会了种植植物,蓄养动物,我们的先辈们就一直在探讨如何对物种的遗传进行改良,培养了更多优良的品种。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科学家们在生物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自90年代以来,转基因食品已经逐渐地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中。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也成了我们迫切需要知道的问题。 转基因指的是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形状的物质。而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1] 过去的几千年里改良物种的主要方式:针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突变或无意的人为因素所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个体进行选育和利用,从而通过随机和自然的积累优化基因。然而这种极低几率且无人类控制性的被动模式大大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因此,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在本质上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效率上,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区别于两点:首先,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的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定位于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型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可准确预测后代。故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两者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2]传统的育种只能是同一物种进行杂交,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让不同的物种进行杂交,不仅植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甚至是植物与动物之间都可以进行基因组合,使得我们在进行培养新品种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 转基因食品的种类有以下四种。第一是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为全世界种植转基因作物最大的国家。我国主要种植的是转基因棉花,其次还有玉米、大豆、甜菜等。第二是动物性转基因食品,现在已经能够在

常用杀菌剂的分类及简介

常用杀菌剂的分类及简介 杀菌剂可根据作用方式、原料来源及化学组成进行分类。 (一)按杀菌剂的原料来源分 1、无机杀菌剂如硫磺粉、石硫合剂、硫酸铜、升汞、石灰波 尔多液、氢氧化铜、氧化亚铜等。 2、有机硫杀菌剂如代森铵、敌锈钠、福美锌、代森锌、代森 锰锌、福美双等。 3、有机磷、砷杀菌剂如稻瘟净、克瘟散、乙磷铝、甲基立枯 磷、退菌特、稻脚青等。 4、取代苯类杀菌剂如甲基托布津、百菌清、敌克松等。 5、唑类杀菌剂如粉锈宁、多菌灵、恶霉灵、世高、丙环唑等。 6、抗菌素类杀菌剂井冈霉素、多抗霉素、春雷霉素、农用链 霉素、农抗120等。 7、复配杀菌剂如炭疽福美、杀毒矾、霜脲锰锌、甲霜灵• 锰锌、甲基硫菌灵•锰锌、甲霜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等。 8、其他杀菌剂如甲霜灵、菌核利、腐霉利、扑海因、灭菌丹、 克菌丹等。 (二)按杀菌剂的使用方式分 1、保护剂在病原微生物没有接触植物或没浸入植物体之前, 用药剂处理植物或周围环境,达到抑制病原孢子萌发或杀死萌发的病原孢子,以保护植物免受其害,这种作用称为保护作用。具有此种作用的药剂为保护剂。如波尔多液、代森锌、硫酸铜、代森锰锌、百菌清等。

2、治疗剂病原微生物已经浸入植物体内,但植物表现病症处于潜伏期。药物从植物表皮渗人植物组织内部,经输导、扩散、或产生代谢物来杀死或抑制病原,使病株不再受害,并恢复健康。具有这种治疗作用的药剂称为治疗剂或化学治疗剂。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春雷霉素等。 3、铲除剂指植物感病后施药能直接杀死已侵入植物的病原物。具有这种铲除作用的药剂为铲除剂。如福美砷、石硫合剂等。 (三)按杀菌剂在植物体内传导特性分 1、内吸性杀菌剂能被植物叶、茎、根、种子吸收进入植物体内,经植物体液输导、扩散、存留或产生代谢物,可防治一些深入到植物体内或种子胚乳内病害,以保护作物不受病原物的浸染或对已感病的植物进行治疗,因此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如多菌灵、力克菌、绿亨2号、多霉清、霜疫清、甲霜灵、乙磷铝、甲基托布津、敌克松、粉锈宁、、杀毒矾、拌种双等。 2、非内吸性杀菌剂指药剂不能被植物内吸并传导、存留。目前,大多数品种都是非内吸性的杀菌剂,此类药剂不易使病原物产生抗药性,比较经济,但大多数只具有保护作用,不能防治深入植物体内的病害。如硫酸锌、硫酸铜、多果定、百菌清、绿乳铜、表面活性剂、增效剂、硫合剂、草木灰、波尔多液、代森锰锌、福美双等。 此外,杀菌剂还可根据使用方法分类,如种子处理剂、土壤消毒剂、喷洒剂等。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分析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分析 ——转基因食品对免疫力的影响 摘要:在转基因食品正在走进生活时,其现状研究便极为重要。在此浅显介绍转基因食品概况、安全性的情况,及对免疫力的影响。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免疫力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及农产品进出口步伐将大大加快,转基因食品也将越来越走进人们的生活.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食物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1.转基因食品概况 1.1 转基因食品的定义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1.2 转基因食品的分类 转基因食品大体上可分3类:(1)转基因植物食品。如转基因的大豆、玉米、番茄等,是转基因食品中种类较多的一类,主要是为了提高食品的营养及抗虫、抗病毒、抗除草剂和抗逆境生存以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和改良品种,以及提高产量。(2)转基因动物食品。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转基因动物的产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经处理后可以生产更多具有优良品质的奶和肉。(3)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如利用基因工程菌发酵而制得的高品质的葡萄酒、啤酒、酱油和面包等。 2.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食品是利用新技术创造的产品,也是一种新生事物,人们自然要问,食用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其实,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英国的阿伯丁罗特研究所的普庇泰教授。1998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这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随即,英国皇家学会对这份报告进行了审查,于1999年5月宣布此项研究“充满漏洞”。1999年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指出蝴蝶幼虫等田间益虫吃了撒有某种转基因玉米花粉的菜叶后会发育不良,死亡率特别高。目前尚有一些证据指出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险。

合理使用三唑类杀菌剂防治药害的发生

合理使用三唑类杀菌剂防治药害的发生 合理使用三唑类杀菌剂防治药害的发生 上面我们提到,三唑类药剂具有杀菌广谱的特点,对于多种病原真菌有很高的活性,但对霜霉病、疫病等卵菌病害和细菌性病害无效果。三唑类杀菌剂除有显著的防病治病效果外,对植物的生长亦有较强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在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应用初期即被人们所认识。在棚室中应用发现,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腈菌唑、氟硅唑等相对于丙环唑、烯唑醇等安全性较高,建议菜农在使用各种三唑类杀菌剂时,注意剂量和间隔时间。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常用三唑类药剂的使用特点。 苯醚甲环唑的商品主要是10%水分散粒剂,苯醚甲环唑杀菌广谱,对各类作物上的白粉病、锈病、黑星病、叶斑病、蔓枯病、早疫病、立枯病、根腐病、叶霉病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时,安全使用倍数在1000-1500倍左右。苯醚甲环唑在控制植物长势上作用不明显,但仍应注意安全间隔期,保持在7天以上。苯醚甲环唑不宜与铜制剂混用,否则会降低药效。施药应选早晚气温低、无风时迸行。晴天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5%、气温高于28℃、风速大于每秒5米时

应停止施药。 戊唑醇是另外一种高效较为安全的三唑类药剂,现在市面上销售最多的是25%可湿性粉剂和43%悬浮剂。戊唑醇 杀菌广谱,从棚室中的使用结果来看,对于各种蔬菜的白粉病、锈病、黑星病、立枯病、根腐病、叶霉病和各种斑点病害的防治效果都较为明显,尤其是茄果类蔬菜的叶部斑点病,效果较好。建议菜农25%可湿性粉剂安全使用倍数在 1500-2500倍,43%悬浮剂的安全使用倍数在3000-4000倍之间,大田作物使用时可适当增加用药量。 氟硅唑在市面上销售的主要是40%乳油,商品名为福星。氟硅唑是活性最高的三唑类有机硅杀菌剂,安全使用浓度在6000-10000倍之间。氟硅唑对各类蔬菜的白粉病、黑星病、叶斑病、锈病等防效较好。氟硅唑残效期较长,容易产生累积毒性,建议间隔期10天以上。 腈菌唑对叶霉病、锈病、白粉病、黑星病等防治效果较好。腈菌唑的各种含量的包装较多,剂型也较多,在市面上最为普遍的是25%、12.5%乳油和40%可湿性粉剂较为普遍,所以建议菜农在购买时要注意含量和剂型,避免用药过量。腈菌唑持效期较长,半衰期大约在66天,对作物有一定的

常用杀菌剂使用说明

常用杀菌剂使用说明 代森锌 1.作用特点原药为灰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有臭鸡蛋味。是一种保护性杀菌剂,对霜霉病菌、晚疫病菌及炭疽病菌等多种病菌有较强的触杀作用。其有效成分在水中易被氧化成异硫氰化合物,对病原菌体内含有―SH基的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并直接杀死病菌孢子,阻止病菌侵入,对作物安全。应掌握发病初期用药,持效期较短。对高等动物低毒,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 2.制剂 60%、65%、80%可湿性粉剂。 3.防治对象与使用技术发病初期,用80%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喷雾,可防治瓜类猝倒病、立枯病、角斑病、枯萎病、炭疽病、霜霉病等多种病害。隔7~10天再喷一次。 4.注意事项①不能与碱性农药及铜制剂混用。②本剂对人体皮肤、黏膜等有刺激作用,使用时要注意安全保护。③应贮存于干燥、避光和通风良好的仓库中,以免分解。 代森锰锌 (大生M45、大生富、喷克、新万生、山德生、丰收、大胜) 1.作用特点代森锰锌是一种广谱保护性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抑制菌体内丙酮酸的氧化。原药为灰黄色粉末,在高温时遇潮湿也易分解。对高等动物低毒,对人的皮肤和黏膜有一定刺激作用。对鱼类有毒,在试验剂量下,未发现“三致”现象。 2.制剂 70%、80%可湿性粉剂,42%悬浮剂,在各生产长家间因粉剂细度不同和药剂中增加黏胶剂等因素,防治效果各有千秋。 3.防治对象与使用技术防治瓜类的炭疽病、疫病、霜霉病、叶斑病、黑点病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施,隔7~10天后再喷施一次,共喷2~3次。也可选用80%大生M45或喷克、新万生等600~800倍,在发病初期喷施,隔6~7天再喷施一次,共喷2~3次。 4.注意事项①不能与碱性物质或铜制剂混用,但可与多种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混用。②高温季节,中午避免用药。③使用大生M45、喷克、新万生等宜雨前喷施,雨后不必补喷,喷药要周到、均匀。 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 1.作用特点甲基硫菌灵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具保护和治疗两种作用。其作用机理是当该药喷施于植物表面,并被植物体吸收后,在植物体内,经一系列生化反应,被分解为甲基苯并咪唑―乙―氨基甲酸酯(即多菌灵)。干扰菌的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使病菌孢子萌发长出的芽管扭曲异常,芽管细胞壁扭曲等,从而使病菌不能正常生长达到杀菌效果。纯品为无色结晶,难溶于水,对酸碱稳定。对高等动物低毒,对皮肤、黏膜刺激性低,对鱼类毒性低,对植物安全。 2.制剂 50%、70%可湿性粉剂。 3.防治对象与使用技术用70%可湿性粉剂500~700倍。防治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褐斑病、叶霉病等均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隔7~10天喷施一次,共喷2―3次;也可用种子重量的O.3%~0.4%进行拌种处理;或用7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防治枯萎病也有较好的效果。 4.注意事项①可与石硫合剂等碱性农药混用,但不能与含铜制剂混用,或前后紧接使用,也不能长期单独使用。①贮存于阴凉干燥处。③作物收获前14天停止使用。 百菌清(达科宁、TDN)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综述)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综述) 熊军 (商洛学院生物医药工程系 生物技术1201 1210A128) 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以其形状,营养品质和消费品质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而得到广泛关注,同时,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也显得尤为紧迫。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with its shape, the nutrition and consumer quality are in line with consumer demand and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safety assess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is particularly urgent. Keywords: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afety Evaluation Management 一、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二、转基因作物种植现状 ISAAA(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的创始者克莱夫·詹姆士博士在最新编制的《2012年度环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提到:在最新的全球转基因作物年度报告中,中国排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之后,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位居全球第六,是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长最多的国家之一。种植的主要作物,包括棉花、木瓜、西红柿、甜椒等。 克莱夫·詹姆士博士是中国的“常客”他是转基因技术积极的倡导者,而中国,是全球转基因作物最主要的种植国之一。 中国最早是从种植转基因烟草开始,已经有二十多年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历史,我国已为7种转基因作物发放安全证书。这7种作物分别是耐贮藏番茄、抗虫棉花、改变花色矮牵牛、抗病辣椒、甜椒、线辣椒、转基因抗病番木瓜、转基因抗虫水稻和转植酸酶玉米。此外 还批准了转基因棉花、大豆、玉米、油菜等多种作物的进口安全证书。除批准了棉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姓名:颜可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指导教师:宋宗宇 20060401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摘要公益诉讼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问题,但学界对于公益诉讼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行政公益诉讼之上,而对民事公益诉讼很少提及,对于公益诉讼在环境法领域的研究就更加薄弱。基于目前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研究现状,以此为选题。引言主要概述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及我国环境保护中单轨 制的弊端。工业革命以后,环境公害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大量的国家开始了环境立法,但这时环境保护立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府管制,政府承担着保护环境的主要任务,环境管理就成了环境保护的最主要的手段。然而只有国家一个代表主体来保护环境是很不充分的,因为与一般的侵害行为相比,环境公害往往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在面临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等多种政策目标选择时,对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进行“利益衡量”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纵容社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传统的以国家为主的“单轨制”保护模式不能完全达到对环境公益保护的目的。为了改善环境保护的现状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得到实现,我们有必要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涵义、

特征和功能。从公益诉讼到环境公益诉讼再到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层层推演得出一个结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指享有环境权的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诉讼信托,为了保护社会公共环境权益,对侵害公共环境权益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要求其承担民事责任的诉讼过程。与传统的环境侵权救济方式相比,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具有显著的预防性和利益不直接相关性。其在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有效的法律监督方式和环境民事补偿机制,有利于弥补国家环境行政管理的漏洞,有利于公民环境权利的实现。然后笔者从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和法理基础三个方面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立论基础进行了分析。环境资产的稀缺性是建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经济基础;福利国家思想的影响和社会法学派的倡导为该制度的建立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宪法上的人民主权原则、法治原则,环境法上的公民环境权的确立以及诉讼法上的当事人理论的扩张和诉讼信托等理论,为该制度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石。第二部分从两大法系的角度出发,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进行域外考察,总结出其在国外发展的经验并揭示其未来发展的趋势。英美法系主要以美国的公民诉讼、英国的检举人诉讼和印度的书信管辖权和司法调查权为代表;大陆法系主要介绍了德国的团体诉讼和民众诉讼、法国的民事公诉以及日本的选举人诉讼 I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制度。英美国家贯彻实用主义

论铜类杀菌剂对环境的安全性

论铜类杀菌剂对环境的安全性 Study on the safety of Cu-germ icide to environm ent 于建光 阿茹娜(内蒙古农牧学院环保组 呼和浩特,010018) 单正军(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 南京,210042) 摘要 本文对铜类杀菌的使用情况、进入土壤后的环境行为以及长期施用对环境生物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阐明了长期施用铜类地区土壤中Cu累积对作物产生的严重危害,并就如何慎重使用铜类杀菌剂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铜制剂 环境 危害 Abstract T 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cur rent usage of the Cu-ger micide,it s enviro nment behav ior af-ter g oing into the soil and its influence o n enviro nment cr eature if used fo r long t ime,the se- rio usly harmful effect o f co pper a ccumulat ed in the so il that Cu-g er micide w as used for lo ng time was elucidated,t hen the str ategy o n how to car efully use Cu-ger micide was put for- war d. Key words:Cu-germicide envir onm ent harm 铜制剂被用来杀菌已有很长时间的历史。我国随着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对铜类杀菌剂的使用也在逐年增加,长期以来,铜类杀菌剂以其广谱性、易施用,价格低廉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果园菜地杀菌,虽然近年来铜制剂使用量的增长趋势有所减缓,但在果园及菜地上的残留已带来严重影响与危害。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铜类杀菌剂的使用情况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累积规律,为农药的安全使用提供决策依据。 1 铜类杀菌剂种类、用量及有效性 1.1 铜类杀菌剂的种类、用量 1. 1.1 种类 目前世界上使用的铜类杀菌剂有几十种,分为有机铜与无机铜,使用量最大的是硫酸铜和波尔多液,其有效成分皆为Cu。本文主要讨论硫酸铜和波尔多液。 1. 1.2 用量 作物上用铜制剂作为杀菌剂极为普通,而尤以在果树上,用药次数多,用药量大,每年施用量折铜达1~4.8kg/亩。粮食作物上使用铜制剂与果园相比,使用次数少,用药量低,因此铜类杀菌剂使用对果园土壤的污染比粮食作物土壤污染更为严重。 1.2 铜类杀菌剂进入土壤后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1. 2.1 铜在土壤中的形态 进入土壤中铜形态,依土壤有机质含量、粘粒矿物的种类和数量、土壤酸度、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等而有很大的不同(杨景辉,1986)。 采用不同提取剂对铜加以提取分类,应用 — 20 —

生物辩论会(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生物辩论会论据 论题: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一、简述 转基因食物是否会产生毒素、是否可通过DNA蛋白质过敏反应、是否影响抗生素耐性等方面。 现在转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对生命结构改变后的连锁反应不确定;二是导致食物链潜在风险不确定;三是污染、增殖、扩散及其清除途径不确定。 二、种植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的影响 简述:如果贸然将转基因作物大面积投放到大环境,尤其是一个国家的主粮生产环境中去,就会损害自然生态系统。长期下去,将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粮食安全。现有研究表明,转基因作物将破坏自然生态系统,降低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多样性 一问:过于匆忙地推广转基因植物是否可能影响农业和生态环境? 有特殊功能的基因“流窜”到相近的野生植物品系中去,使之具有抗除草剂的能力而难以控制。 二问:有些小生物吃了具杀虫功能的转基因植物可能灭绝,可能引起的生态不平衡问题怎么解决? 三问:如果基因逃逸,将会造成大面积基因污染,怎么解决? 由于转基因稻米在种植过程中可能发生转基因逃逸,通过花粉和种子,转基因会转移到相邻的同类型非转基因品种中。容易发生转基因逃逸,造成大范围内的基因污染。 三:对人类的影响 一问:转基因植物DNA重组后合成对人体有害的Pr怎么办? 转基因植物的DNA经过重组后,有可能合成出对人体有直接毒性或潜在毒性的蛋白质。转基因农作物所表达的某些蛋白质,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免疫系统,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隐性的伤害,食用者在过了若干年或者一两代之后,问题才显现出来。 二问:出现新的过敏原怎么办? 转基因植物合成的某些新的蛋白质,也许大多数人食用后没事,但是具有过敏体质的人群,使用后可能会出现严重后果。 在自然条件下存在许多过敏源。转基因作物通常插入特定的基因片断以表达特定的蛋白,而所表达蛋白若是已知过敏源,则有可能引起过敏人群的不良反应。 实例:为增加大豆含硫氨基酸的含量,研究人员将巴西坚果中的2S清蛋白基因转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triazolefungicides)为有机杂环类化合物,是七十年代以来发展的一类高效杀菌剂。三唑酮是国内第一个商品化的三唑类杀菌剂。三唑酮问世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应用历史。由于其对作物多种病原菌具有高效、内吸、广谱的作用,而成为目前应用范围广、使用方法灵活、防治效果好、最具开发应用潜力的一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的多种病害,如危害叶部的锈病、白粉病,危害根部的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以及危害穗部的黑穗病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综观小麦病害的化学防治历史,可以说,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虽然麦田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小麦病害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加重,但随着三唑类杀菌剂在各小麦产区的广泛应用,对控制小麦病害危害、降低损失和保障小麦丰产丰收以及小麦病害化学防治水平的提高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1三唑类杀菌剂的研制和开发 三唑类杀菌剂第一个商业化的产品—三唑酮,首先由德国拜耳公司于1974年研制成功,该公司于七十年代还开发了三唑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住友公司和瑞士诺华公司分别开发出了烯唑醇和丙环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拜耳公司将其率先研制开发的戊唑醇投入市场。上述5种药剂是目前国内常用的防治小麦病害的三唑类杀菌剂,尤以已国产化的三唑酮、三唑醇和烯唑醇应用普遍。目前,意大利Isagro公司、美国氰胺公司和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又分别研制开发了氟醚唑(tetraconazole)、羟菌唑(metconazole)、环菌唑(triticonazole)等新型的三唑类化合物,这些新近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除对禾谷类作物锈病、白粉病有活性外,对纹枯病等病害亦有很好的活性且持效期长,与常用的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相比,分子结构变化很大,且大多含氟。 2三唑类杀菌剂的防病增产机理 2.1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 众所周知,三唑类杀菌剂除有显著的防病治病效果外,对植物的生长亦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在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应用初期即被人们

细菌性杀菌剂

市场主要杀细菌剂介绍 1、含铜杀菌剂,杀菌谱宽,但一些植物对铜敏感。有机铜类:噻菌铜,英文名称为Thiodiazole-copper,商品名称为“龙克菌”,是一种噻唑类有机铜杀细菌制剂;琥珀肥酸铜、又名二元酸铜,DT;络氨铜,又叫胶氨铜;松脂酸铜,又名绿乳铜、绿菌灵、铜帅;壬菌铜,商品名称金莱克;喹啉铜,商品名称为海正千菌、必绿;硝基腐植酸铜:又叫菌

必克;噻森铜。其他铜的多种制剂也是很好的杀菌剂,氢氧化铜,商品名称为可杀得、丰护安、冠菌铜、瑞扑;氧氯化铜,又叫王铜、好宝铜;氧化亚铜:又叫铜大师。 2、农用抗生素:农用硫酸链霉素;中生菌素,商品名称克菌康;水合霉素,又叫盐酸土霉素,商品名称枯必治;宁南霉素,商品名称菌克毒克;井岗霉素;春雷霉素;金核霉素;新植霉素;多抗霉素;“农抗120”等。农用抗生素一般化学性质稳定、高效,具内吸治疗作用,但防治对象较窄,除井岗霉素外,其他抗生素易产生抗药性的问题。 3、氯溴异氰尿酸,商品名称有消菌灵、灭菌成、杀菌王,是以氯溴异氰尿酸与氯化溴缩合,加入活性助剂、分散剂等加工而成。 pH值近中性,属高效、广谱、低毒、生物活性高、无公害的杀菌剂,对细菌、真菌、病毒都有效。氯溴异氰尿酸药效稳定,喷施在作物上能释放出HOCl(次氯酸),因此具有强烈的杀细菌、病毒作用。 4、三氯异氰尿酸,又叫强氯精;是目前国际上所推广的一种高效、低毒、广谱、快速的杀菌消毒剂,能有效的快速杀灭各种细菌、真菌。 5、噻枯唑:又叫叶枯唑,商品名称有叶青双、叶枯宁;内吸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植物的细菌性病害,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和细菌性基腐病、柑橘溃疡病、白菜软腐病、番茄青枯病的特效药。内吸传导性强,具有治疗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认识

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认识 姓名:范丽娟 班级:食质101班 学号:2010037107

摘要: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存有争执。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各有理由相持不下。从科技哲学的角度看,我们既不能过分夸大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而忽视了它的潜在利益,也不能鼓吹它所带来的利益而视风险于不顾。对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的现在和未来需要人类做出理性的反思和审慎的决策。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一、转基因技术与转基因食品概述 所谓转基因技术就是应用人工方法把某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切割、拼接和重组,将重组了的DNA通过各种途径导入并整合到某种宿主细胞或者个体的细胞核中,有日的的改变它们的遗传性状。 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从而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着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我国《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将转基因食品定义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二、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其在农业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基因作物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如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节省生产成本,降低食物售价等。 种植转基因的国家由最初的几个至现在的20多个,各国试种的转基因植物已经超过4 500种,其中大豆、玉米、棉花、油菜是主要的转基植物,这四类植物占全部转基因植物的86%。近年来,世界上转基因生物研发工作进展非常迅速。转基因动物层出不穷,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也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在中国,由于国家的重视,转基因的基础研究和应用为世界所关注,目前,已有近20种转基因植物进入了田间实验或环境释放阶段,6种转基因植物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转基因动物方面,转基因牛、转基因羊也纷纷出现。由于转基因作物产量高、价格低、耐贮运等特点,动物性转基因食品品质好、成本低、附加值高等原因,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市场份额连年上升。 随着转基因动植物商品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转基因农产品已经直接或间接被制作成人类的消费品。目前, 世界各地的食品超市中均有转基因食品的销售。随着转基因食品的辐射范围扩大,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争执声音一直没有停止。

浅谈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快速发展,转基因技术作为其中代表尤为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全球食物短缺问题的日益严峻,转基因食品作为转基因技术发展的产物,让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一严峻问题的希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转基因技术发展迅猛,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与日俱增,转基因食品行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技术发展必然带来异化,转基因技术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异化,主要表现在转基因食品带来的安全隐患。这些隐患主要来源于转基因食品在人体健康、生太环境等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关键词: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

Abstract Since the 1980s, biotechnology develop fas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biotechnology, genetically modified technology attract much attention. Now, the global problem about shortage of food is worse and worse as time goes on. As a product from transgenic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give us some hopes that we can solve the problem, and play a more and more predominant role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transgenic technology develops very quickly. At the same time, the planting areas for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increase every day and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business plays a more and more predominant role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 sure to bring changes. Sothe transgenic technology inevitably brings some changes, of which are mainly about the potential safety concerns. These safety concerns mainly derive from the influenc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on human health, environmental problem, and so on. Key words:transgenic technology;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ecurity problem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颜可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指导教师:宋宗宇20060401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摘要公益诉讼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问题,但学界对于公益诉讼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行政公益诉讼之上,而对民事公益诉讼很少提及,对于公益诉讼在环境法领域的研究就更加薄弱。基于目前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研究现状,以此为选题。引言主要概述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及我国环境保护中单轨制的弊端。工业革命以后,环境公害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大量的国家开始了环境立法,但这时环境保护立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府管制,政府承担着保护环境的主要任务,环境管理就成了环境保护的最主要的手段。然而只有国家一个代表主体来保护环境是很不充分的,因为与一般的侵害行为相比,环境公害往往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在面临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等多种政策目标选择时,对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进行“利益衡量”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纵容社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传统的以国家为主的“单轨制”保护模式不能完全达到对环境公益保护的目的。为了改善环境保护的现状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得到实现,我们有必要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涵义、特征和功能。从

公益诉讼到环境公益诉讼再到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层层推演得出一个结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指享有环境权的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诉讼信托,为了保护社会公共环境权益,对侵害公共环境权益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要求其承担民事责任的诉讼过程。与传统的环境侵权救济方式相比,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具有显著的预防性和利益不直接相关性。其在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有效的法律监督方式和环境民事补偿机制,有利于弥补国家环境行政管理的漏洞,有利于公民环境权利的实现。然后笔者从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和法理基础三个方面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立论基础进行了分析。环境资产的稀缺性是建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经济基础;福利国家思想的影响和社会法学派的倡导为该制度的建立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宪法上的人权原则、法治原则,环境法上的公民环境权的确立以及诉讼法上的当事人理论的扩和诉讼信托等理论,为该制度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石。第二部分从两大法系的角度出发,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进行域外考察,总结出其在国外发展的经验并揭示其未来发展的趋势。英美法系主要以美国的公民诉讼、英国的检举人诉讼和印度的书信管辖权和司法调查权为代表;大陆法系主要介绍了德国的团体诉讼和民众诉讼、法国的民事公诉以及日本的选举人诉讼I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制度。英美国家贯彻实用主义的路线,通过一个个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使用技巧 三唑类是目前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杀菌剂,但恐怕很多人对三唑类杀菌剂的特性不是很了解,也就少了一些应用技巧。 三唑类杀菌剂使用技巧,你了解多少? 真菌属于细胞生物,也就是真菌的菌丝和孢子都是由多个细胞组成的。和植物、细菌一样,真菌的细胞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 大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以几丁质和葡萄糖为骨架,里面填充着来源于细胞膜分泌的各种多糖类和糖蛋白类物质。 和其它生物不一样,真菌的细胞膜中含有大量的麦角甾醇类物质。这类物质是由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合成的。 三唑类杀菌剂就是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中的这些麦角甾醇的合成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果。 三唑类杀菌剂使用技巧,你了解多少?

没有正常细胞膜的真菌,也就难以形成正常的细胞壁。 最终整个菌体就会解体、死亡。 1、三唑类杀菌剂是针对真菌性病害的药剂,对细菌、病毒等病原菌造成的病害无效。 植物病原真菌在侵染寄主组织之前,先由有性孢子或菌丝萌发为无性孢子,无性孢子产生芽管或吸器,再侵入进植物组织内。 产生无性孢子的时候,自然会同时合成细胞膜和细胞壁。 2、三唑类杀菌剂的最佳使用时机是病害侵染的初期,此时的病菌开始在寄主体内一边汲取有机营养一边发育形成新的无性孢子。因此,三唑类杀菌剂是治疗性杀菌剂。 3、生产中,三唑类最好和其它杀菌机制的杀菌剂混用,效果会更好。比如,和吡唑醚菌酯、铜制剂、代森锰锌等保护性杀菌剂复配,先消灭大部分萌发前的病菌孢子,再清理已经侵入植物体内的残余; 4、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品种防治谱不一样,有时候两种三唑类杀菌剂可以混配在一起,发挥更好的杀菌效果。例如,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和戊唑醇,咪鲜胺和抑霉唑等。 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历经三个阶段,是在科学家陆续研究清楚主要植物病原真菌各自的麦角甾醇合成机制以后,有针对性的合成了不同的三唑类杀菌剂品种。到目前为止,三唑类杀菌剂已经超过40个品种。 5、三唑类杀菌剂对霜霉病、疫病等由低等真菌侵染造成的病害无效。

杀菌剂的分类及使用

杀菌剂的分类及使用 对杀菌剂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了解其使用特点。 1、按作用原理分类 1、1保护性杀菌剂: 定义:在病原菌尚未接触寄主组织前施药,形成一种保护层以阻止病菌萌发与入侵,从而使植物得到保护。 特点:一般具有广泛性和耐抗药性,可连续使用。 分类代表:主要包括代森锰锌类杀菌剂、矿物源类保护剂和铜制剂类。 1) 代森锰锌类杀菌剂。主要是控制病菌侵染,防治果树上的锈病、早期落叶病、炭疽病等。常用产品有代森锰锌、喷克、易保、新万生、比克、科博等。 2) 铜制剂。可防治炭疽病、白粉病、褐斑病、锈病、黑星病和细菌性溃疡病等多种病害(波尔多液等对作物安全性较差,且易引发红蜘蛛,影响农产品外观质量)。主要有碱式硫酸铜、绿得宝、绿乳铜等。 3) 矿物源类保护剂。属选择性杀菌、杀螨、杀虫剂,作用成分是硫,可防治多种真菌病害如腐烂病、炭疽病、白粉病、锈病等,同时对越冬螨、介壳虫的幼虫和若虫有效。常用产品有硫磺、石硫合剂、晶体石硫合剂、多硫化钡、硫悬浮剂等。 1、2 内吸治疗性杀茵剂 定义:使用后能渗入树体内或被树体吸收后在体内传导,具有抑制和杀灭侵入植物组织内部的病原菌,使作物恢复健康的杀菌剂, 特点:一般专化性较强,强调对症下药,病菌容易产生抗药性。 分类代表:主要包括农用抗生素、有机杂环类制剂(苯并咪唑类和硫脲基甲酸酯类等)。 1)农用抗生素。本身无杀菌作用,主要是对植物病源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能使病菌孢子发芽管和菌丝末端膨大为球形,失去入侵能力,抑制菌丝伸长,阻碍菌丝、菌核形成和病斑出现,对果树的枝干、叶部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用于病害发生初期或前期。常用产品有农抗120、多抗霉素、多氧霉素、多效霉素、宝丽安、多氧素、井岗霉素等。 2)有机杂环类制剂。内吸作用强,对真菌类的子囊菌和担子菌有特效。常用产品有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多菌灵、三唑酮(粉锈宁)、烯唑醇、福星、世高、信生(腈菌唑)、(腈菌唑+代森锰锌)、扑海因(异菌脲)、等。 1、3 铲除性杀菌剂 定义:药物与病菌接触产生很强的还原性,将病菌迅速氧化成非活性物质, 特点:杀菌彻底迅速,无公害,是替代福美砷的最佳药物。 代表:最常用的是过氧乙酸类产品,主治腐烂病、轮纹病、炭疽病等。常用产品有百菌敌、9281、菌杀特、康菌灵等。 其他还包括在幼苗上接种病毒时期产生抗性的“疫苗杀菌剂”;诱导植物产生毒素对抗病毒的诱抗杀菌剂;通过有益病菌与有害病菌争夺营养以挤垮病菌的杀菌剂等。 2、按其化学成份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