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诗歌 阅读方法

小说  诗歌 阅读方法
小说  诗歌 阅读方法

高中语文古诗题和现代文阅读题各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模式

悬赏分:100 - 解决时间:2009-8-30 16:22

RT

XIEXIE

提问者:朔圆之夜- 中级魔法师四级最佳答案

在我们这边古诗鉴赏满分就8分,但得满分的人少之又少。仅我们老师给总结的就有8种题材。

写景咏物诗,即事感怀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思妇归情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闲适隐逸诗,赠友送别诗......

而答题技巧是要根据具体的问法而言的。

一针对意象或意境

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加入自己的联想)

⑵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⑶分析思想感情(切记不能太空洞,要写出因什么而产生的这种感情)

二针对表达技巧(或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手法)

⑴开门见山的说出用的手法

⑵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

⑶借此手法传达出作者这样的感情

三针对语言特色(或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⑴用一个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⑵用诗中有关句子具体分析该种特色

⑶作者的感情

四针对炼字

⑴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翻译原句

⑵表达技巧(主要是修辞)

⑶烘托了这样的意境,表现意境所起的作用

⑷作者感情

⑸若为比较类题目,在最后应加上另外一个词“不能起到这一作用”之类的话

五针对关键词

⑴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⑵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对于那些常见的表达技巧,表达手法,表达方式,说明方法,结构方式,意境和语言特色之类的你应该知道吧,在这就不写了,如果不清楚就再问吧。

对于现代文阅读,主要有小说,论述类文章,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新闻阅读,报告阅读,科普文章阅读,散文,诗歌与戏剧。

在这,我写一些通用的吧,

一标题作用

⑴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⑵点明主题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⑵增添或烘托某种氛围

⑶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

⑷转化或推动故事情节

⑸揭示文章主旨

⑹烘托人物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

三某些情节的作用

⑴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

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⑶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⑷照应前文

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⑹刻画人物性格

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四分析人物

⑴点出人物的身份/地位

⑵根据具体句子刻画性格

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⑴内容上:揭示文章主旨;表明文章的中心

⑵结构上:①开头:统摄全文、铺垫伏笔、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②中间:过渡,承上启下

③结尾:照应前文,点题,卒章显志

⑶感情上: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⑷表现手法上:修辞......

五分析某句话或某段话的语言特色

⑴注意文章遣词造句的特点,

⑵句式,修辞

⑶形式上的特点与文章内容相结合

六人称的作用

⑴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⑵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交流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使抒发的感情更加强烈,可以造成拟人效果

⑶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课后练习题-新教材

4 古代诗歌四首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竦.峙(sh ǒng) 萧瑟.(sè) B.天涯.(yá) 枯藤.(téng) C.沧.海(c āng) 碣.石(jié) D.澹.澹(d àn) 咏.志(y ǒng) 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3.按照提示默写诗句。 (1)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 , ”。 (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 , ”两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 “ , ”两句为逆境中的友人送去温暖。 (4)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来抒写思念之烈或离别之苦,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 ”。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其中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全诗的重点,因为这是诗人伟大抱负的写照。 B.王湾,唐代诗人,他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为人们称道。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绝句。 D.《天净沙·秋思》写景由近及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课内品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5~6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6.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第7~9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7.“天净沙”是,“秋思”是,《天净沙·秋思》被誉为“”。 8.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9.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外拓展

诗歌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诗歌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诗歌,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开路先锋,是一种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最凝练、形象地反映生活,富于想象,构思精巧,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常根据节奏分行排列的文学体裁。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在内容上,用高度精练的语言来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在表现形式上,既有别于其他一切文体,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变化:从原始歌谣的不定型,发展到四言、五言、七言诗基本定型,又发展到宋、元的词和曲,以至今天的新体诗。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诗歌的这种发展变化是相当大的,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一、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一)思念家乡、亲友 1.游子愁思。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4.少妇情思。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 (二)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悲愤。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杜牧的《赤壁》。 3.山河沦丧的痛苦。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4.保家卫国的豪情。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三)忧国忧民 1.反映战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石壕吏》。

2.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观刈麦》。 3.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登楼》。 4.讽刺统治者昏庸腐朽。如:杜牧的《泊秦淮》。 (四)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恋。如: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送友人》。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五)寄情山水 1.对田园美好生活的赞美。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陆游的《游山西村》。 2.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3.赞美祖国壮丽山河。如:杜甫的《望岳》。 (六)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要特别注意的是,大多数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多种情感,需要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经历以及诗歌内容来理解。 二、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 (一)月 1.望月思乡、思亲,引发离愁别绪。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如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花好月圆,团圆喜庆。如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观沧海》曹操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主题思想】 《观沧海》描摹了大海气吞山河、笼涵宇宙的雄伟景象,抒发诗人雄浑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愿望。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B.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B 此处是实写。 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和方法汇总

01 1.提问格式: 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 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B、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答题步骤: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答题示例: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 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 (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02 分分析析意意境境型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 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 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 感伤” 。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 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 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七年级上册语文 古代诗歌四首测试题

4古代诗歌四首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竦峙)jié(碣)石澹.澹(dàn) 萧瑟 ..(xiāo sè) 枯téng(藤) 天yá(涯)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我寄愁心/与明月 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 D.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D项应为:断肠人/在天涯)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东临.碣石临:登上,到达 (2)潮平两岸阔.阔:开阔 (3)海日生.残夜生:升起 (4)乡书.何处达书:信 (5)断肠 ..人在天涯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4.填空。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诗中最能反映诗 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 年。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我寄愁心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关怀、寄以慰藉的名作。 C.《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其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解析:“元曲四大家”不包括王实甫,应为郑光祖。) 6.杜甫有句名言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若惊人,须要炼字。下面的对联别出心裁,上联中的“读”字,人格化地活现出水中景,请你在下联中填写一个动词,与“读”相对,拟人化地表现出山里的情趣。 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 7.学了《古代诗歌四首》后,班上准备举行以“轻叩诗歌大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如果要举行赛诗会,请你为赛诗会拟定一种形式,写在下面。 示例:对抗赛、问答赛、擂台赛、积分赛。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返照早春的鄱阳湖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苹茂盛的美丽图景。 C. 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出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 D. 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衰老多病。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颔联中色彩对比鲜明,红绿相映,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B. 前三联都是写景,先动后静,动静相生,使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C. 诗歌着重选取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D.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用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悲哀。 【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D项错误。应为:直接抒情。 (2)B项错误。应改为: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先动后静,动静相生。颔联是静景,颈联是动景。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具体分析为:首联“风回云断雨初晴”描绘了春风吹散阴云的动景,“返照湖边暖复明”描绘了风回云断雨初晴的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南湖雨后阳光翻找的优美景色;颔联诗人运用“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描绘南湖早春万物萌发生机的优美景象。是静景;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是动景。 故答案为:⑴D;⑵ 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即可,一般用原诗词中的词语回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5.《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已修改)

《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 (一)《观沧海》(作者)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 ①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体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写景诗。 ②本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景(前六句),然后写景(后四句), 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4.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5.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②以.观沧海③水何.澹澹 ④山岛竦峙 ..灿烂⑥若.出其里 ..⑤星汉 ⑦幸甚 ..至哉⑧歌.以咏志 ⑨水何澹澹 ..(水波动荡的样子) 6.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7.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 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 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8.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 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二)《次北固山下》(作者)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诗,内容上属之作。2.解释加点词语。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2.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 2.诗中的“妇姑”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3..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社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6.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10. 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 11.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13.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的作用。 2.第三句中的“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的传神之处。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来源于网络2012-10-08 09:15 【大中小】【我要纠错】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三、主旨情感类 [题目形式]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与答案资料

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 与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 1、曹操是末年接触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在文学史上,曹操以四言诗著称,是继《诗经》以后四言诗的又一高峰。曹操与其子曹丕、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曹”。 2、《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加的,原是《》的第一章,选自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 3、给下面的加横线字注音。 ⑴东临碣石()⑵山岛竦峙() 4、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⑴水何澹澹⑵秋风萧瑟 5、《观沧海》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开头以“”字统领以下的十句写景句,其中前六句写,后四句写。“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6、有人说诗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7、《观沧海》诗中描写沧海镜像的诗句中,写动景诗句 是,写静景的诗句 是。 8、对《观沧海》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绵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写实景,再写虚景,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D、诗人先全景式地展开大海景象,在描绘山岛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怀。 9、在《三国演义》中和在民间故事中,曹操是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奸雄。显然那是一种误解,是文学形象。请你结合《观沧海》一诗和自己对曹操的了解,说说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的? 10、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是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⑵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11、试对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做简要赏析。 二、《次北固山下》 1、王湾是时代的诗人,本诗是律诗中的,从内容上看它属于诗。

新人教版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 第一部分: 1.填空: 《观沧海》的作者是。字,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中的想象之句是:《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是代著名家。全曲中,暗含题目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次北固山下》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客路青山外(客路:) 乡书何处达(乡书:)海日生残夜(残夜:) 10.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1.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3、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14、你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16.这首曲的曲牌名是,曲名是。 17.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词,写了三种景物,即。 18.前三句用了个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19.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 三、积累运用 (1)《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研读与赏析《观沧海》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小说 诗歌 阅读方法

高中语文古诗题和现代文阅读题各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模式 悬赏分:100 - 解决时间:2009-8-30 16:22 RT XIEXIE 提问者:朔圆之夜- 中级魔法师四级最佳答案 在我们这边古诗鉴赏满分就8分,但得满分的人少之又少。仅我们老师给总结的就有8种题材。 写景咏物诗,即事感怀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思妇归情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闲适隐逸诗,赠友送别诗...... 而答题技巧是要根据具体的问法而言的。 一针对意象或意境 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加入自己的联想) ⑵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⑶分析思想感情(切记不能太空洞,要写出因什么而产生的这种感情) 二针对表达技巧(或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手法) ⑴开门见山的说出用的手法 ⑵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 ⑶借此手法传达出作者这样的感情 三针对语言特色(或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⑴用一个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⑵用诗中有关句子具体分析该种特色 ⑶作者的感情 四针对炼字 ⑴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翻译原句 ⑵表达技巧(主要是修辞) ⑶烘托了这样的意境,表现意境所起的作用 ⑷作者感情 ⑸若为比较类题目,在最后应加上另外一个词“不能起到这一作用”之类的话 五针对关键词 ⑴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⑵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对于那些常见的表达技巧,表达手法,表达方式,说明方法,结构方式,意境和语言特色之类的你应该知道吧,在这就不写了,如果不清楚就再问吧。 对于现代文阅读,主要有小说,论述类文章,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新闻阅读,报告阅读,科普文章阅读,散文,诗歌与戏剧。 在这,我写一些通用的吧, 一标题作用 ⑴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诗歌的阅读分析方法

1. Poetry is the most condensed and concentrated form of literature, saying most in the fewest number of words. 2. Reading the Poem: When you read a poem, pay attention to some basic ideas: V oice (Who is speaking? How are they speaking?) Stanzas (how lines are grouped) Sound (includes rhyme, but also many other patterns) Rhythm (what kind of "beat" or meter does the poem have?) Figures of speech (many poems are full of metaphors and other figurative language) Form (there are standard types of poem) 3.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The average word has three components parts: sound,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Denotation is the dictionary meaning(s) of the word; connotations are what it suggests beyond what it expresses: its overtones of meaning. It acquires these connotations by its past history and associations, by the way and th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it has been used. 4. Imagery: Poetry communicate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comes to us largely through the senses (seeing, hearing, smelling, feeling, and touching). Imagery may be defined as the representation through language of sense experience. The word image perhaps most often suggests a mental picture,

(2016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习题

4 古代诗歌四首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竦峙) jié(碣)石澹.澹(dàn) 萧瑟 ..(xiāo)(sè) 枯téng(藤) 天yá(涯)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我寄愁心/与明月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D.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断肠人/在天涯)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东临.碣石(登上、到达) (2)潮平两岸阔.(开阔) (3)海日生.残夜(升起) (4)乡书.何处达(信) (5)断肠 ..人在天涯(形容悲伤到极点) 4.填空。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关怀、寄以慰藉的名作。 C.《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其词牌名,秋思是其题目,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解析:“天净沙”是曲牌名。) 6.为增强同学们对诗歌的兴趣,感知诗歌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其中吧。 (1)在这次综合性实践学习中,你准备建议开展哪些活动?(至少举出三个) 示例:诗歌朗诵、手抄报、作文比赛、知识问答比赛等。 (2)搜集、整理诗歌:同学们在整理搜集到的诗歌时,需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请你按照示例,再设想两个分类的标准。 示例:①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②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童谣…… ③按______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2.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 ?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 字) 2. 诗中的“妇姑”是指 3. 最后一句用了 ______ 3..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 学种瓜。 1 ?“儿女各当家”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限60 0 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4.社 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春山多胜事, 兴来无远近, 1 .诗中说“赏玩夜忘归” 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6.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 处,楼台深翠微。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首联在全诗结

10.江南 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南朝四百八十寺, 千 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 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 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 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 见解。 11.夏 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 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 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水村山郭酒旗风。 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3)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 (清)江浸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解析】【分析】⑴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采桑子①(其四)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采桑子①(其四)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________ 【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它以难zhē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