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综述

土地评价综述
土地评价综述

土地评价综述

摘要: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为区域经济,社会经济与自然经济提供必要条件的重要自然综合体,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更有必要掌握土地的总效益,对土地的各方面构成要素进行综合的评价。目前,对土地评价的分类主要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综合来看,其根本就是为了说明土地在进行生产时的生产力即产出效益的质量评测。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土地研究历史发展情况,及应用现状,讨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潜力。

关键词:土地评价评价指标发展研究可持续利用

1 土地评价概述

1.1 土地评价定义

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是依据科学的标准,对土地的数量、质量、覆盖特征和经济特点进行的评估,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应性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1.2 土地评价的类别

土地评价有一种分类方式,分别是按评价目的分类,按评价方法分类和按评价途径分类(直接和间接评价),这里主要介绍按评价目的的分类。按土地评价目的,可以分为土地质量评价,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土地质量评价指根据表明各种指标对某项土地利用影响的数学模式,利用计算机中已经储备的有关地区的具体资料进行对比,预测利用的后果,从而具体评定土地质量。土地潜力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预测土地的未来利用,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在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联系某种具体生产对象的相应条件来进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源于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适宜性评价在时间方向的延伸。土地的生态评价和经济评价分别是着重土地的生态环境价值特点和土地的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评价。

2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

2.1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手段,它的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科学的土地评价研究仅有半个多历史。

2.2 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

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

国外:1933年美国提出斯托利指数分级(storie index rating ,SRT)和康奈尔系统(cornell system);1934年法国财政部提出《农地评价条例》;等等。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应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土地潜力评价(land capacity evaluation),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

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于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做的等级划分。土地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固有的潜在生产力的评价,它不仅涉及气候要素的生产潜力,而且也包括土壤生产潜力及其他要素的生产潜力。但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养分循环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气候和土壤。所以,土地潜力评价主要集中在气候和土壤要素的评价。气候潜力评价和土壤潜力评价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土地的生产潜力,但他们都带有某些某些片面性和局限性。土地潜力分类系统没有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适宜性分析和评价,不能说明一块土地对特定作物的适应性,定性描述多,定量分析少。

国内:土地评价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土地资源在夏禹已作为财产进行调查统计。句《禹贡》记载,把当时全国僵域划分为九州;战国时期的《管子.地员篇》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人民评价土地资源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土地评价工作始于1951年,财政部组织的查田定产工作;中国教系统的土地评价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荒地调查;20世纪80年代出,参照《土地评价纲要》,结合中国实际,拟定了《1:100万土地资源图》分类系统,这一系统的提出,推动了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迅速发展。

2.3土地评价的发展

土地评价的发展土地评价的发展土地评价的发展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最普遍和最常用的一种评价,它是以特定土地利用为目的,评价土地适宜性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由于大量的资源调查和遥感数

据的获取,土地研究开始从土地清查走向土地评价,从一般的土地评价过渡到针对性的专门评价,土地评价进一步深化。评价工作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许多国家都发展了自己的土地评价系统,采用了不同的分类和评价体系,因此也很有必要通过国际讨论来达成规范形式。1972年10月在荷兰瓦赫宁根举行了国际专家会议,冰雨1976年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之后又组织了农业生态区计划的研究,提供了确定世界农业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新途径,是一种综合探究农业规划和发展的方法。

2.4 土地评价的研究现状

土地评价的研究现状土地评价的研究现状土地评价的研究现状国外:20世纪80年代,土地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向着综合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198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护局提出了“土地评价和立地评价”系统;1983~1986年,《土地评价纲要》针对灌溉农业、雨养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不同的土地类型,详细分析了土地利用对土地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特性;1993年,颁布了《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1997年8月,在荷兰召开“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管理和信息系统国际学术会议”。国内: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也陆续开展了土地潜力评价研究,这些研究或多或少地借鉴了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的做法。例如,在评价中大多注重于土地对于农、林、牧业生产潜力的高低,据此划分土地潜力等级。有以下三种评价系统:毛乌素土地潜力评价、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东北地区《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潜力评价系

统。

3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概念

评价某一特定土壤的质量是由该土壤的固有属性、预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管理目的决定的。目前对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较多,人们普遍认为土壤质量是不能直接测定的指标,需要通过测定不同的土壤性状来反映土壤质量,所以评价土壤质量必须借助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土壤质量研究的焦点是哪些土壤性质应该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可以被简单的定义为对土壤功能变化最敏感的土壤性质和过程,众多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组成最小数据集(MinimumData Set) ,用来间接的评价土壤功能。土壤质量不可能由单一的指标表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必须由足够的代表土壤化学、生物和物理性质和过程的复杂指标组成。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是由满足主要管理目标的土壤功能决定的。土地质量指标(LQIs, LandQualityIndicators) ,描述土地质量及其相关的人类活动,描述土地满足人类需求的条件、这些条件的变化、以及相关的人类行为。“压力- 状态-响应(P- S- R, Pressure- State- Response)”模型能够衡量土地资源所承受的压力,这种压力对土地质量的影响以及社会对这些变化的响应。按照P- S- R框架,土地质量指标可分为三组:压力指标(Pressure Indicators)描述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施加的压力;状态指标(State Indicators)指的是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其时间变化;响应指标(Response Indi2cators)描述各级层次的管理者、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对土地压力、土地质量状态及其变化所作出的响应。就土地状态指

标而言,一般认为土壤质量是土地质量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状态指标之一,应该包括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质量三个方面,强调土壤恢复性(Resilence)和抵抗性(Resistance)在维持土壤质量的重要作用。

4 评价单元的划分

评价单元是土地自然性状相对一致的独立土地单位,是土地质量评价和级别划分的最小空间单位,在图上表现为一定大小的图斑。划分的目的是客观地反映土地质量的空间差异,同一评价单元内应具有一致的土地基本属性,不同的评价单元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可比性。

4.1 以地块为评价单元

陈加兵对福建沙县的水稻土进行质量评价时,采用自然地块为评价单元。朱海燕研究的江汉平原后湖农场,由于土地利用类型单一且地形平坦,各村内部土地差异不大,因此以村作为评价单元。

4.2 多图叠加生成的综合图件图斑为评价单元

多图叠加后的评价底图的属性数据表中包括所有评价因子的相关数据,图斑包含信息较多,提高了评价的准确度。石常蕴将苏州市的土壤图、土地利用图、农业地貌图叠加,用叠加得到的图层的图斑作最小评价单元。周生录将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到土壤类型底图上,以形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基础,然后对内部地形分异明显的图斑,采用地形局部套和的办法进一步细分后,得到最终评价单元图。聂庆华在对农田进行质量评价时,对县域和乡域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评价单元。县域采用土地利用现状一土壤一地貌复合单元。乡域采用地块单元,在地块上叠加土种、小地形等要素。但该方法不适用于土地利用

类型单一、地貌类型单一的地区。

4.3 按土地类型结合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划分

张献忠研究的项目区内,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的质量比较均匀,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质量差异较大,所以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本评价单元。这种评价单元的界限在地面上与田块分布一致,便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基层生产单元的应用。但当一个评价单元中含有多个土地类型时,土地质量选取较困难,易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准确。4.4 以土壤类型划分评价单元

该方法能精确反映土壤状况。但由于这种评价单元在地面上往往缺乏明显的限制,常与地面的地块边界及行政边界不一致,所以应用较少。

4.5 其他划分方法

田淑敏采用基于栅格的划分方法对研究区域逐点进行综合评价,将研究区域划分为4004001个25 mx25 m的栅格,以每个栅格作为1个基本评价单元,按栅格进行综合评价,该方法便于图形的空间叠加和模型运算,相对降低了人的主观性。包继祥研究的黄土沟壑区由于地形条件复杂,没有明显的地块界限,所以按地貌部位划分单元。董保健选取江津县北部低山丘陵区中能代表不同地貌类型区的典型地段,划分出不同类型区的土壤组合类型,以土壤组合作为评价单元。

5 评价方法

土地质量评价的方法已有大量的研究。在土地质量评价因素选择的基础上,以前常用试验方法或主观经验方法,现多采应用统计学方法

和数学模型(如回归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及先进的3s 技术,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提高了评价精度。

5.1 主成分分析法(PCA)

PCA法适于评价指标多,且指标间有一定相关性的情况。陈加兵利用PCA法和聚类分析法对福建沙县水稻土进行评价时,根据计算出的综合得分排列肥力等级,再以各土类的主成分得分作为评价其肥力的新指标,以欧氏距离作为水稻土肥力差异大小,经过系统聚类将其分为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3类;分析了各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利用和改良的设想和基本措施。夏建国利用PCA法对陕北干旱地区旱作耕地土壤进行耕地质量评价时将参评的10个土壤类型分为5个等级,即1等地为质量最好的土地等级,5等地为质量最差的土地等级,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丁光武以土地类型为单元,运用PCA法将错综复杂的土地质量影响因素归结为几个变量,通过特征值、特征向量、实测值和主成分特征值的贡献率等计算出会宁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土地质量水平。值越大土地质量水平越高,值越小则土地质量水平越低。这样就将一些定性因素转化成了定量值,直观地反映了土地的质量水平,为有计划地改良土壤提供科学依据。由此可见,PCA运用了降维的思想,能简化计算,也有利于抓住问题的关键。但它对样本数据的精确度要求较高。土地类型间的差异愈大分析效果越明显,反之则不然。参评的因素也不宜过多,否则易掺进作用微小的因子,使相应特征根增高,相对降低了

主成分总方差的贡献率,从而使主成分携带的信息量减少,导致分析结果不明显。

5.2 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将一定范围内的土地评价因素及其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近似的描述为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函数:

Y=B0+B1X1+B2X2+B3X3+??BmXm

其中Y为土地生产力,X1,X2,X 3??Xm为土地评价因素,B 0为回归常数,B1,B2??Bm 为回归系数。在土地质量评价中应用回归分析法,可以近似的确定土地生产力与诸评价因素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各评价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该方法适用于小范围或评价因子较少的土地质量评价。研究中多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或利用克莱姆法则解行列式来建立评价因素与土地生产力间的回归方程。刘秀珍在对祈周市川耕地进行评价时对回归方程进行了改进,根据最小二乘法的原理采用正交多组矩阵求逆的方法,利用逆矩阵来求解出回归方程的系数矩阵,得出评价因素与土地生产力间的回归方程,再将土地评价因素划分为6个等级求算出土地单元总分值,并依照总分值划分土地等级。该方法节省了计算工作量,扩大了评价的应用范围,能容纳更多评价因子。

5.3灰色关联度法

土地是1种灰色系统,其影响因素很多,有些因素可定量描述,有些因素不易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建立在灰色系统理论基础上的1种土地评价方法。它是根据评价因素之间的发展态

势的相似和相异程度,来衡量评价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陆文彬以徐州市土地复垦项目为例,根据评价单元土地资源的特点,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耕地质量的评价。关联度的值代表了选用地块与标准地块的土地质量的接近程度,根据关联度值确定补充耕地。

5.4 模糊综合评价法(FCE)

土地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复杂系统,受许多因子制约和影响。这些影响很难用精确的数字来表达,同时土地质量的好坏程度也没有精确的界限。FCE法根据给出的评价指标和实测值,经过模糊变换后做出综合评价,使得难以量化的定性问题能够转化成定量分析。在土地质量评价中应用FCE法,通过建立模糊综合加权平均模型评价土地质量状况,可以较好解决评价标准边界模糊和监测误差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充分获取信息,评价结果精度较高。吕晓军应用FCE法对陕西省卤泊滩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的综合质量进行评价时,选用了模糊评判决策中的模型ⅢM(·,+) 加权平均模型得到综合模糊评判矩阵,计算出综合质量的排序为高产田、试区和中产田,即试区新增耕地位于高产田和中产田之间,结果与其他方法的实际情况一致,且步骤严谨简便,易于操作。

5.5 GIS技术在土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技术,目前,已应用于涉及空间信息的所有领域。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是GIS应用最早和较为成熟的领域之一。近几年开始应用其相关技术研究土地资源的定量化评价,与数学模型结合,并在

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技术策略下的土地利用情景分析,建立土地可持续利用及其技术和政策评价与规划方法体系。

石常蕴等对苏州市水田进行土地质量评价时充分利用了GIS软件处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强大功能,采用MapInfo、ArcInfo等GIS 软件进行地图数字化及属性数据的输入,建立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矢量数据的修改编辑和图层叠加,通过2次开发实现单因子评价、综合评价及相容度的计算,最大相容度所对应的参考向量所代表的等级即为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等级,既加快了评价进度,也保证了评价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李晓燕针对宁夏南部河川乡上黄小流域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MapGIS 的分层功能,方便的专题地图输出和很强的空间分析功能及可以通过对点、线、面之间的叠加实现图形再造的特点,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土地质量等级评价,并生成小流域土地质量等级图。田淑敏以黄淮海平原曲周县为评价对象,采用荷兰国际空间和地学研究所研制的ILWIS地理信息系统,采用矢量输入、栅格处理的方法建立土地资源空间数据库,最终生成土地质量评价分级图。林海利用数字地面高程模型DEM提取评价单元地面坡度和坡向信息,利用DEM计算大坡度的土地适宜性面积,对面向林业利用、适宜区为山地的土地质量评价有较理想的效果。

5.6 其他技术在土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近年来将模糊技术和神经网络相结合产生了模糊神经网络,将该技术运用到土地质量评价能够得到最优的评价结果。胡明星等将模糊神经网络中的模糊联想记忆神经网络应用于土地质量评价中,该方法具

有自学习、自适应的能力,因而评价过程中人工干预少,评价结果具有客观性,并且快速、简单,实用性强。土地质量评价可以借鉴将高维降维技术--投影寻踪分类模型应用于土壤质量评价,通过寻求最优投影方向及投影函数值来实现对土壤的分类和等级评定,避免了主观赋权。

6 土壤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6.1 土壤质量标准化

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土、水和气三大资源中,水和气均已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而土壤还没有质量标准。认为土壤质量评价必须针对特定的土壤功能进行,而且为了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必须对土壤质量评价进行标准化,包括对确定研究目的、选择评价指标、确定和描述点位、确定采样程序和方法、样品储藏、准备和预处理、样品分析和结果表达方式、针对评价目的进行结果分析、获得解决方案各个步骤的标准化。目前国际上对分析方法的标准化研究较多,而土壤质量评价步骤中任何一步未实行标准化,都将导致研究结果无可比性。未来应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对土壤质量评价的各个步骤实行标准化。

6.2 土壤质量的复杂性

土壤质量作为土壤内部属性不能直接被人们认识,必须对一系列的土壤性质的综合评价才能间接了解,而土壤是具有多方面功能的综合体,不同人士对土壤的关注角度不一样,土壤质量评价必须是土壤多方面功能的综合,不能等同于过去土壤肥力水平的评价。而目前研究中

没有对土壤质量评价功能的统一认识,没有对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充分认识,没有充分考虑外部因子如土地利用、土壤管理措施、生态环境系统以及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等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我国现存的土壤质量评价,多数为针对土壤侵蚀和土壤肥力下降等进行土壤质量评价,多采用传统的土壤物理或化学性状及少数生物学性状来评价土壤质量,很少对土壤的各项功能和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并且很少对土壤质量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和对土壤质量评价的结果进行验证。未来应加强对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包括针对不同的土壤功能,选择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阈值、定量化、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进行研究。

6.3 土壤环境与健康质量评价

土壤质量的评价是结合其功能进行的评价,包括生产功能、环境功能和健康功能。土壤虽然有容纳和净化污染物的功能,但在强烈的超负荷环境冲击下,土壤的缓冲和净化功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从而导致土壤、水和大气质量的下降。目前,我国耕地资源相对匮乏,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壤资源,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同时又必须解决高强度利用过程中的土壤环境与生态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土壤质量与水、大气环境质量以及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研究,建立实现作物持续优质高产而环境负面效应又小的土壤质量管理模式。

6.4 土壤质量在实践中的应用

土壤质量最初提出的目的是为可持续发展服务,但目前我国的土壤质量研究多为理论研究,很少对土壤质量评价的结果在实践中进行应

用推广。我国土壤质量评价研究多为在一些地区进行零星的主要为土壤肥力和退化等方面研究,没有在国家、地区等大的尺度上形成规模性研究,没有与以往的土壤普查获得的数据相结合进行评价,而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获得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非常有限,分别在50年代末和70年代末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壤普查,普查的土壤指标不包括土壤生物指标,并且间隔时间长,没有长期的进行监测和定位研究,使得土壤质量评价数据匮乏,研究区域不系统,没有在大的尺度形成规模。2000年1月正式启动的“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着重在水稻土、红壤、潮土和黑土4种土壤区进行土壤质量演变和持续利用的研究,随着研究的进行将会产生具有实践意义的成果。我国土壤质量研究应该利用这样的契机,加强土壤和土地质量动态数字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为土壤质量保持与提高提供途径与技术。充分利用调查获得的数据,在国家、地区或区域范围内,把土壤质量的评价结果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为土地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在过去的10年里,土壤质量评价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预计未来随着人们对保护土壤及其功能可持续性的进一步认识,土壤质量研究会吸引更多研究者、管理者、决策者甚至使用者的关注。

7 土地质量评价研究展望

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土地质量评价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有许多方面有待深入研究,作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研究:

(1)评价对象趋于多样化,土地类型趋于详细化。从大的农用地评价,向2、3级地类,如耕地、林地、牧地、水田的单项土地评价,甚至单作物,如甜菜、橡胶等的土地评价发展。由于现有的评价对象仍以农业用地评价为主,仅涉及少部分的城市和旅游土地质量评价,因此非农用地评价成为将来土地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

(2)我国尚未建立起土地质量评价指标的标准,因此应选取典型区域,参考国内外已有的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区域具体的土地利用问题,建立各典型区域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具有代表性和推广性。目前参评因子偏重于土地自然属性,如地形土壤等,在今后的土地评价中应多考虑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建立土地经济质量指标及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指标体系。(3)近几年的研究中评价方法趋于多样化,更重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且运用了数学模型、统计分析方法、GIS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新技术,该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研究多以某一特定区域的单一评价方法为主,关于不同方法的对比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 倪少祥.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6-307.

[2] 陈加兵,曾从盛.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一

以福建沙县夏茂镇水稻土为主要评价对象[J].土壤,2001,(5):243—256.

[3] 张露.土地质量及其度量初步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4,40(3):378-388.

[4] 刘秀珍.土地质量评价方法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5,15(1):25-29.

[5] 赵庚星,李玉环,李强.GIS支持下的定量化、自动化农用土地评价方法的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1999 ,15(3):219-223.

关于土地资源的文献综述

关于土地资源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通过翻阅一些资料和文献,深入了解了中国土地资源的现状,一串串数据明显的显示出中国目前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存在冲突,不容乐观。不可否认,土地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而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相比起牺牲土地所产生的种种“利润”,安居乐业的百姓和欣欣向荣的企业更为重要,值得深思。 关键词:土地资源稀缺冲突 早在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朗在其《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警告说:“2030年,中国的粮食缺口将达到3.69亿吨,不仅中国无法养活自己,世界市场也负担不起。”尽管中国的研究者对布朗的预测方法和依据提出过许多质疑,但无不承认“中国的粮食缺口将会越来越大,粮食问题将会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此种情况下,我国政府不能不作出反应。2006年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未来5年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2007年再次强调,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但是这仍是一场艰难的博弈,既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又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地,这或许是冲突的根源。 根据查阅的资料、文献以及实际观察看,土地资源正处于警戒线边缘,有以下几方面重要原因: 一、土地沙漠化。中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 二、土壤侵蚀。土壤的水蚀和风蚀现象严重。目前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蚀面积为165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为191万平方千米。我国每年表土流失量在50亿吨以上,居世界之首。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而且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从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9.1万平方公里,中部地区51.15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296.65万平方公里。 三、土地污染。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开发强度越来越大,向土壤排放污染物也越来越多,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农村面源污染所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加深。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情况可以用“四个增加”来概括:土壤污染的面积在增加,土壤污染物种类在增加,土壤污染的类型在增加,土壤污染物的含量在增加。据调查,我国一些地区的土壤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已对生态环境、

论土地资源评价的研究内容

论土地资源评价的研究内容 摘要 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资源的综合质量进行鉴定,揭示不同类型土地资源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综合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对土地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的性能的评定,包括对土地资源组成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以及按评价目的比较土地资源质量的优劣或确定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方式。论文第一章绪论,探讨了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意义,并阐述了本文主要的研究思路。第二章概述了土地资源评价的相关定义及其重要内容,第三章描述了土地资源评价程序,第四章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评价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现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1绪论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方法过程。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鉴定,通过土地资源评价揭示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如土地的适宜性(包括适宜利用方式及其适宜程度)、限制性(包括限制因素的类型及限制程度)、生产潜力大小以及可能取得的利用效益等,从而为合理地开发、利用、治理、改造、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由于土壤因素在土地系统中的特殊作用,对土壤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是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此外,对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的评价也是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根据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评价也日益受到重视。 2土地资源评价相关概念及其重要内容 2.1土地资源评价基本概念 2.1.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 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为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也包括对土地的各种自然构成要素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评定。 根据《土地评价纲要》【1】的表述,土地评价是“当地作为特定的用途时,对土地的

土地评价综述

土地评价综述 摘要: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为区域经济,社会经济与自然经济提供必要条件的重要自然综合体,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更有必要掌握土地的总效益,对土地的各方面构成要素进行综合的评价。目前,对土地评价的分类主要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综合来看,其根本就是为了说明土地在进行生产时的生产力即产出效益的质量评测。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土地研究历史发展情况,及应用现状,讨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潜力。 关键词:土地评价评价指标发展研究可持续利用 1 土地评价概述 1.1 土地评价定义 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是依据科学的标准,对土地的数量、质量、覆盖特征和经济特点进行的评估,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应性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1.2 土地评价的类别 土地评价有一种分类方式,分别是按评价目的分类,按评价方法分类和按评价途径分类(直接和间接评价),这里主要介绍按评价目的的分类。按土地评价目的,可以分为土地质量评价,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土地质量评价指根据表明各种指标对某项土地利用影响的数学模式,利用计算机中已经储备的有关地区的具体资料进行对比,预测利用的后果,从而具体评定土地质量。土地潜力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预测土地的未来利用,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在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联系某种具体生产对象的相应条件来进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源于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适宜性评价在时间方向的延伸。土地的生态评价和经济评价分别是着重土地的生态环境价值特点和土地的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评价。 2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 2.1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 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手段,它的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科学的土地评价研究仅有半个多历史。 2.2 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 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土地评价的初级阶段 国外:1933年美国提出斯托利指数分级(storie index rating ,SRT)和康奈尔系统(cornell system);1934年法国财政部提出《农地评价条例》;等等。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应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土地潜力评价(land capacity evaluation),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 摘要:土地评价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他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本文在对国内外的土地评价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农用土地评价形成的三大体系,即土地资源分类体系、农业部耕地地力等级体系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体系。 关键词:土地;评价体系;自然生产力 1 国外土地评价研究 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的重要工具[1]。土地评价通常被认为是鉴定土地质量的好坏。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定义为:“当土地作为特定的用途时对土地的特性进行估计的过程[2]。”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考委会定义为: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傅伯杰定义为: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鉴定,是对土地生物生产能力及其他生产能力的鉴定,是对土地功能的综合评价。倪绍祥定义为:土地评价,有人称之为土地质量评价。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他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国外土地评价体系的产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希腊、埃及、印度、罗马的文献中都有关于耕地等级划分的记载。其中土地评价的资料最早见于十五世纪莫斯科公国税册中,将耕地分为上、中、下三等。1834年,英国成立了土地测量师会,主要从事土地评价和土地测量。1877年,俄罗斯著名的土壤地理学家道库恰耶夫在尼口格勒自治州和包勒特夫斯克省开展了土地评价工作。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土地评价得到了较为迅猛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 1.1土地分类定级阶段 在此阶段的研究主要是为征收土地税而发展起来的。古罗马著名学者和农学家瓦罗的著作《论农业》中提出按农地的价值大小来排列进行土壤的分级。英、美、法、德、俄等国都开始了以税收为目的的土地评价活动,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上半叶。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德国财政部1934年提出的《农地评价条例》。美国1933年提出的斯托利指数分等(STR)和康乃尔评价系统(Cornell system)。科学的土地评价起源于美国的土地潜力评价,距今不到一个世纪。 1.2土地潜力评价阶段 以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是随着资源调查与土地合理利用和规划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历史可上溯到上世纪30年代。30年代早期,在美国,尤其是中西部,由于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大量的水土流失,很有必要根据自然环境环特征,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于是,基于土地利用不导致环境退化的原则,提出了土地利用潜力分类.最初是以土壤分类为基础,按土壤、坡度、侵蚀类型和侵蚀强度划分了八个土地利用潜力级,目的是为水土保持服务。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5]。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它以农业生产为目的,主要从土壤的特征出发来进行土地潜力评价,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位三级。继美国之后,1963年,参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学号 1 专业班级土地资源管理3班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单位农业大学 课题性质设计? 论文? 课题来源科研? 教学 ? 生产? 其它? 毕业设计(论文)省市丰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题目 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容、研究方案、进度安 排、预期结果、参考文献等) 一、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 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等方面的分析,以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可以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起点,是制定土地利用方针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2.研究意义: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丰宁县的土地利用情况,是土地利用更加趋于合理,从而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整体功能,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整体优化的综合效益,进而促进丰宁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二、研究现状:

1.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 2.国土地利用研究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综观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研究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农业土地持续利用;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驱动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持续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土地持续利用综合研究模型。结合丰宁县土地利用的数据,丰宁县一级土地类8个,二级地类38个,三级地类3个。土地总面积8738.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1082427.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58%;非农用地2282811.7亩,占总面积的17.42%。 三、研究容 1.引言 1.1丰宁县总体概况 1.2丰宁县土地资源要素概况 1.21地质要素 1.22地貌要素 1.23土壤要素

土壤资源评价呕心沥血整理精简版

一、名词解释 1.检查剖面:又称对照剖面或次要剖面,是为检查主要剖面中所观测到的土壤属性的变异性和稳定性,确定某一土壤类型的“边缘概念”而设置的剖面。 2.图例:图例是图幅内容的简介,一般土壤养分图创包括制图单元代号、级别、划分标准、面积所占比例、必要的说明等项内容。 3.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是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各种土壤类型发生、发育、分类、分布状况及规律和区域性特性、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测绘出土壤类型图和相关图件,并对土壤资源进行评价,编制评 价等级图,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改良实施方案。 4.地理景观研究法:根据调查区生物气候特点和指标来推断其地带性土壤及其地域组合的方法。 5.大气窗口:是指可以透过大气层的电磁波段,即这些波段的透射率较大,使之能到达传感器而宛如窗口。 6.图斑:是指制图单元在图上所宏示的有区界的空间范围。 7.间接解译:根据地学、气象、水文、农学等专业知识,应用直接解译标志,推断出影像上确实存在的地物,称为间接解译。 8.土壤适宜性:是指一定土壤类型与规定用途的和谐度。 9.遥感技术:通过特殊手段对地球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10.前交会法:通过地面上一个固有的地物点与地形图土相应的地物点,来确定实地剖面点在地形图上的位置。 11.数字土壤制图:以定量土壤-景观模型为理论基础,以空间分析和数学方法为技术手段的土壤调查与制图的方法。 12.土壤分类:是基于土壤发生学原理,联系土壤的个体发育和土壤系统发育,在不同层次上依据土壤性质和特征,将有共性的土壤个体进行科学划分,建立起的一个符合逻辑的多級系统。 13.土壤分类单元:是指在所选用的作为土壤分类标准的土壤性质上相似的一组土壤个体,并且依据这些性质区别其他土壤个体。 14.单个土体:是土壤这个空间连续体在地球表层分布的最小体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单个土体,在其范围内,土壤剖面的发生层次是连续的、均一的,单个土体的水平面积一般在1-10㎡之间。 15.聚合土体:即在空间上相邻、土壤物质组成和形态特征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便构成了聚合土体。 16.土壤个体:与聚合土体同义,是在自然景观中以其位置、大小、坡度、剖面形态、基本属性和具有一定其他外观特征的三维实体,包括多于一个单个土体的原状土壤体积。 17.发生层:是指在土壤的发生与发育过程中,由特定成土作用形成的具有发生学特征的土壤层次,是进行土壤分类和判断的重要依据。 18.土壤诊断层:是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主要用于高级分类单元的划分。 19.诊断特征:是指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特性。 20.土壤剖面:是指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层次和母质层次。也即土壤剖面是从地表至母岩的土层(含母质层)的垂直序列。 21.士宜:是指土壤剖面性状及其理化性质和局部生态环境条件对某些作物、果树和经济植物经济性状的适宜程度。 22.直接解译标志:在遥感影像上地物本身的特性所反映的、能够直接看到的、可供解

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综述

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综述 摘要:简要介绍了土地利用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通过阅读国内外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相关文献,讨论了国内外土地利用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中应用的理论、方法、技术等情况。根据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研究现状,分析了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景,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评价,土地结构调整,规划 0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环境、经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否得以合理的利用,社会经济与土地资源保护能否协调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为下一步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打基础,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协调人地矛盾、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因此,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学者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进行分析对比,了解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研究方法与技术等内容,总结目前的研究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概述与意义 1.1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概述 土地利用评价又称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 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级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3]。 土地利用规划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组织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系统与持续土地利用,进行科学组织、布局的一项重要措施[4]。 1.2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意义 土地评价是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基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利用结构与布局、开发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和效益、适宜程度、限制因素等条件的分析,为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依据[5]。 土地利用规划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协调人地关系,协调各部分用地矛盾,保证国家“一要吃饭、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贯彻;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 2.1国外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 土地利用评价研究是随着土地合理利用规划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土地规划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科学的土地评价与规划研究仅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6]。 (1)20世纪20年代,结合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的评价和规划的[7]。美国中西部土壤 侵蚀和水土流失严重,基于土地利用导致环境退化的原则,提出了土地利用潜力分类,1961年美国农业部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 (2)20世纪70年代,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广泛开展标志着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入真正的实质性阶段[8]。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颁布了《土

土地资源案例评价与分析

土地资源案例评价

关于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情况的调查与评价人多地少,可利用土地尤其耕地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耕地资源呈现出四个特点,即: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污染和退化严重、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地滥设开发区、商贸区盲目占用耕地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可耕地大幅度减少,也影响了农民的生计和社会的稳定。在人地之争中,因土地资源而引发的各类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也呈现出日益增多和形式多样的特点。尤其是自1990年《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1990年至今,全市法院共受理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409件,蓟县法院受理128件,占全市该类案件总数的近1/3。蓟县是农业大县,所审理的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此,以蓟县法院10多年来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为例进行综合调查分析。为了使调研情况更具有现实性和决策参考性,我们还向县有关方面发出了近100份问卷调查提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性建议,期待着能够对进一步规范全市的土地资源行政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对1990年以来蓟县法院受理的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基本情况的分析 从1990年至今,蓟县法院行政庭共受理各类土地资源案件128件。其中,土地权属纠纷67件,占52.3%;违法占地24件,占18.8%;侵权11件,占8.6%;不服经销土地使用证14件,占10.9%;其他土地案件12件,占9.4%。 现分别就上述几类案件的特点和成因,进行概括分析。 (一)土地权属纠纷案件 这类案件形成的时间较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且不同法律关系相互混杂交错。以蓟县山区为例,自1951年土地改革后,很长时间一直未进行过统一确权发证工作。1992年全县开始统一确权发证后,过去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彻底的各类纠纷大量暴露出来,因而造成此类案件在土地资源类行政案件中占据很大比例。由于历史沿革较长,期间又经多次演变,有的案件唯一历史依据就是1951年的土地证,而土地证所载面积又与实际占用面积不符。如有的经过调整,却无合法手续;有的持有合法手续,却又没有具体的四至边界尺寸。所有这些,都给纠纷的处理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同时,这类案件也是土地主管部门反映较

集体土地价值评估综述

集体土地价值评估综述 发表时间:2016-10-10T14:14:24.223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第3期作者:曹新强 [导读] 集体土地的价值评估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土地研究者研究的热门课题。 江苏象仁土地房地产咨询评估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02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市化的迈进,高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农业已经成为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以分析集体土体价值理论研究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土地质量评估、社会保障价值评估、社会稳定价值评估、生态价值评估等四个方面对绥化集体土地价值评估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为集体土地的增值及收益分配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集体土地;价值;评估 集体土地的价值评估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土地研究者研究的热门课题,尽管各种集体土体价值评估的研究理论及文献著作层出不穷。但是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停留在集体土地评估价值的理论层面,对集体土地价值评估的测算研究少之又少,尤其是以个别案例形式研究具体某地区的集体土低价值评估的测算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文是在前人对集体土地价值评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某市某区集体土地价值评估为研究对象、并且以2014年国家推出城乡一体化政策为依据,对集体土地价值评估进行详尽的分析,进一步了解集体土地的用途现状及集体土地再次征用的增值收益分配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集体土地价值研究概述 1.关于集体土地价值构成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集体土地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众说纷纭,在这些理论研究中尤其是以马克思的土地租用理论、产权经济学理论、土地资源价值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为典型理论,马克思的土地租用理论主要利用数据模型对土地转让价格进行合理的估量;产权经济学理论主要从土地产权变更、土地产权变更价格,使产权价格达到较低、较合理的价格;土地资源价值理论主要从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角度进行分析土地在各个阶段应该具有的价值;福利经 济学理论主要从土地要实行人均国民均等化,土地的分配与使用要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进行划分。综合上述理论,我们不难看出完整的集体土地评估价值主要包含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以及土地未来价值等四个方面。 2.集体土地价值评估研究 集体土地价值评估主要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三方面。诸多研究者对集体土地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分析,恰当制定被征土地的价格,通过对政府征用农民土地形成政府与农民权益关系的衡量分析,同时解决城市土地估价办法,可以采用土地收益还原方法、社会价值分析法、假设土地开发法等三种评估来计算集体土地被征用价格。 二、农村集体土地价值评估 1.土地质量价值评估 对于我国土地的质量进行分析,在这一点我国拥有低价对照法是一种比较成型的土地质量价值评估方法,低价对照法符合我国的国情,受到政府和百姓对土地价值衡量的青睐,地价对比法又称标准田法,主要是针对耕地与园林用地,运用土地评价因子来核算土地的综合质量,将不同的地块进行土地价值衡量估分,划分处若干等级,然后针对每个等级的土地选取一块标准试验田地,根据这块田地的平均土地贡献值衡量该标准田土地的价值,本地块的其他土地价值以标准田为分析评价标准,从而推断出相关土地的价值。低价比较法主要是站在农业土地基础上进行价值评估的,从农业土地每年经济收益状况来衡量土地质量优劣,摒弃人为因素给土地价格造成不合理的估值影响,所以这种方法能够准确的反应出土地价值。 2.社会保障价值评估 社会保障价值评估可以从养老保障价值、失业保障价值、医疗保障价值三个层面来分析;养老保障价值评估主要是根据个人上缴保险费的多少进行估价养老保障价值的多寡;失业保障价值这里我们重点分析农民失去土地的保障价值,农民失业土地保障价值通过失业保险进行价值评估;医疗保障价值主要通过个人缴纳保险的额度来估量医疗保障价值。 社会保障价值与农民的单位耕地面积以及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农民人均耕地面积较多,单位耕地面积的社会保障价值就越低。在人均肯定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力水平越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就越好,社会保障价值就越大。所以,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大力推进,农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社会保障价值也会随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3.社会稳定价值评估 中国实行耕地补偿原则,当农民的耕用土地被国家占用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使用法》规定:农民的耕地被占用多少,就可以新耕多少,这样可以充分保证农民耕地的总数量,或者通过耕新地缴纳相应的开垦费,这种开垦费只能做为开垦新的耕地的费用,做到专款专用,开垦费的方式也是占用农用耕地的价值补偿,这种方式符合社会稳定价值评估的货币体现形式。所以对于农用耕地被征用可以采用开垦费法作为社会稳定价值评估的方法。上述方法我们重点考虑单位面积的土地资金投入量,这种资金投入量主要通过有形的技术设备、水利设施和无形的土地肥力体现出来,有形的耕地设施及水利设施很容易计算,但是土地无形肥力计算较为繁琐,因为土地的肥力形成具有一定周期,要想使土地肥沃就要在一定的周期内对土体的肥力进行保养,会产生相应的保养费,将单位土地的收益与总支出费用进行对比分析出土地贡献率,进而确定土地价值。总的来时,随着耕地需求量越来越大及可耕地面积越来越小的状况出现,土地开垦难度系数逐渐增大,社会稳定价值将会与日增高。 4.生态价值评估 生态环境价值主要反映当地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之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外部影响。为了能给被征地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偿,我们将从农民土地被征用后生态环境的破坏给农民生活带来影响进行分析,这种影响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农民土地被征用后,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生活及健康水平,从而给被征地附近的农民带来一定经济损失;第二,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产生了破坏,使农作物大量减产,给农民带来一定经济损失,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要从上述两个方面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偿。

土地资源评价论述

土地资源评价综述 摘要: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日益显现出人地关系紧张化的态势,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本文对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方法、类型进行论述,提出展望,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地资源评价依据方法类型展望 土地评价是查清土地质量状况以及掌握它们动态变化信息和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依据,也是合理、持续利用土地的重要手段。 一、土地资源评价依据 1、气候条件是构成土地利用方向及生物潜能转化效率的决定因素 土地都分布于一定的地球空间,对土地上部生长的生物起决定性制约作用的自然因素首先是气候。因为气候中的光、温热、降水量等要素,可以决定生物组合的类别。气候对土地影响的另一方面是它支配农作物的熟制和产量,也就是决定了生物潜能的转化能力。 2、地形、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是决定土地利用适宜性的重要依据 任何类别的土地都分布在固定的地理位置上,地势不同,相应的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土体物质类型、生物的立地条件等都会有差异,进而影响到植物生长的适宜陛。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实际上已构成了土地利用适宜性的划分依据。 3、土壤及其下垫物质是构成农业土地肥力及工程建筑质量的物质基础 土地的重要组成就是土壤及其下垫物质,包括风化壳、土壤母质和基岩。就大农业而言,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主要由土壤所供给;植物生长的立地条件,也主要靠土壤支撑和条件,可以说,土壤及其下垫物质是农业土地的核心。人类的衣食住等物质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土壤,一个地区的富裕和贫困的分异,固然与当地的气候、水资源等条件有关,但土壤生产力的高低,也是重要因素。土地利用的生产力(包括产量和质量)的差别,主要受制于土壤及其下垫物质的质量。对于非农土地的利用,也与土壤及其下垫物质的性质有关。 4、土地经营管理的难易及水平是衡量经济效益高低的主要指标 第一,土地自身的障碍因素是决定对其改良难易的重要属性。第二,土地分布位置的 差异性会带来经济效益的不同。对于非农用地的评价,经济效益同样重要。土地分布的相对位置和交通状况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更大。 二、土地资源评价类型 1、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问题,包括生态学、植物学、农学等,研究包括生物生产量的内部机制及其与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土地生产潜力系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生产某种生物产品(如粮食、经济作物等)的内在能力,一般用单位面积产量来表征。它是反映土地质量高低重要指标,因而也就成为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阶段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方法及过程总体上看来是大同小异的,都是结合GIS软件并借助“机制法”来估算土地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评价综述_王玉印

土地资源评价综述 王玉印1,张黎明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福州,350002)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地评价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然后根据土地评价的种类不同,分别对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做了综述。并对土地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评价;进展 土地资源是由地球表面一定范围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貌、地质、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同时又时刻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1]。土地评价是在特定的目的下通过土地质量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确定土地等级,揭示土地质量等级的空间分异的过程[2]。土地评价要求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的特征来诊断土地质量,综合评价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和其他生产能力,即土地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质量。其目的是为规划、利用土地提供建议和决策依据[3,4],也是科学评估土地经营效果的手段,同时也是土地质量监控和土地退化评估的关键技术途径,更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 1土地评价国内外发展概况 1.1 国外发展概况 国外最早的土地评价要算是俄罗斯著名土壤地理学家 B.B.道库恰耶夫在俄罗斯黑钙土地区和尼日格勒自治州考察时,对该地区土地进行自然和历史的鉴定。并于1886年出版了他的14卷著作——《尼日格勒州土地鉴定材料》[5]。为当地政府确定土地收入和向农民征收土地税提供了依据。美国1933年提出了斯托利指数分级(storie index rating,STR)和康奈尔系统(Corlnel system),法国财政部1934年提出《农地评价条例》,20世纪30年代德国提出了土地分等指数,并于1934年就颁布了《土地评价法》,是为土地评价立法最早的国家[5,6]。这些早期的土地评价的目的主要用于赋税。 1王玉印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与方法体系 摘要: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资源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在继土地资源调查,解决了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之后,进而解决土地资源的质量问题。通过土地资源评价,可确定土地资源的潜力水平、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以及其所能承载人口的数量等。 关键词:土地资源,评价原则,评价方法 引言 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各国国民经济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而我国现实中,土地规划控制指标屡被突破,规划严重脱离实际,已无权威性和约束力可言。人地关系进一步紧张,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规划而言,需要从编制、评价、审批、实施和监督检查的整个管理工作中去分析。在上述各个环节中,规划的评价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科学的规划评价为方案优化和评审决策提供基础和依据。因此,探讨统一的、客观的评价方法,十分必要。下面本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综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正文: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当今世界面临的几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和粮食等,都与土地息息相关。目前,土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自然要素已成为约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成为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土地利用的效率影响着经济增长速度、生态环境质量及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呢?本文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1.土地资源评价述评 1.土地资源评价的含义 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的性能进行鉴定。土地资源评价包括对土地的各个要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水等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全面综合的考察;阐明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程度、限制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及对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后果;阐明土地现在的利用情况、合理程度以及土地用途转变的可能性及其条件;阐明土地提高生产能力与增加经济效益的必要措施。 2.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壤评价的区别 土地评价与土壤评价不是同一个概念。土壤评价是依据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性质等因素的差异进行的土壤等级的评定,土壤肥力的高低,仅仅是土壤因素的综合评定。而构成土地特征的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文和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属性都是土地资源评价的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在内涵及应用范围方面,土地评价要比土壤评价广泛得多。同时土壤是土地的重要部分,土壤评价是土地评价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它们又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2.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1.生产性原则 生产性原则即实用性原则。土地资源评价是为生产的实际应用服务的,所以在土地资源评价时,必须结合评价地区的土地利用实际,从土地利用现状出发,着眼于可能挖掘的土地生产潜力,以达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以便为以后的实际应用服务。如果脱离生产实际来进行土地资源评价,那么评价的结果再详尽、准确,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2.综合性原则 1

城市土地利用评价常用评价方法综述

城市土地利用评价常用评价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Research Review on Common Evaluation Method of Urban-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Assessment ■ 于志敏 严志强 ■Yu Zhimin Yan Zhiqiang [摘 要] 文章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常用评价分析 方法,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优劣,得出评价方法的特点, 探讨未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评价方法 研究综述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on method to asses- sment urban-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by comparing the diffe- rent methods to rea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hods. It discuss the future trend of development on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evaluation method. [Keywords] urban-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evaluation meth- ods, review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城镇化的推进, 城市用地规模日益扩展。土地资源短缺导致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因此,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的一些学者就对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探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方法,本文通过对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各个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一、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最早来自农业土地的研究, 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先提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是从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借鉴过来的, 但由于城市土地利用有自身的特殊性, 中外学者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尚未达成共识,但这些观点都是在李嘉图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下是国内外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观点。 (1) 著名的土地经济学家理查得在其所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 中指出: “对现在已利用的土地增加劳力和资本,这个方法叫做土地利用的集约。” (2) 毕保德在《土地经济学》中指出所谓集约度,就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对土地投入投入越高,则集约度越高,反之,则集约度低。非农用地的效益可分为两类:用于住宅建设的是所建房屋的面积;用于工业、 商业和交通运输的在于所获经营利润。前一类是实物性的,后一类是价值性的。但两者集约经营的共同点是力争获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最大收益。 虽然国内外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表述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通过增加投入而提高产出的方式即为土地集约利用。但是否单纯的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就可以提高产出呢,答案是否定的。大量的事实表明,如果没有合理的布局和用地结构,在城市建设中投入再多的,也不一定会使得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这就要求我们首先了解不同的城市的性质、规模、状 态、潜力,再根据其特性调整城市布局、深挖潜力、 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城市土地,才能 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所以,详细了解城市 土地的利用状况,并从科学客观的角度评价不同城 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 度的第一步。 二、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俄国、德国曾出 现了为土地征税而发展起来的土地评价,其中典型 的是美国1933年提出的“斯托利指数分等”(SRT) 和康乃尔评价系统(Cornell system)、法国财政部 1934年颁布的《农地评价条例》和德国30年代提 出的土地指数分等。美国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土 地利用潜力系统 ( LCS ) 经完善,于1961年提出 了第一个较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1981年,美国农 业部(USDA)通过了土地评估和现场评估(LESA, the Land Evaluation and Site Assessment)的战略指 导联邦土地的评估工作。近二十年来,城市土地利 用评价研究有了更为广泛的发展,研究者构造了大 量的综合模型。典型的模型有GEM模型(General Ecosystem Model)、PLM 模型(Patuxent Landscape Model )、CLUE模型 (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Spatial Markov model、LUCAS (Land Use Change Analysis System)等。 就国内而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起步较晚,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短缺和 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并存现象十分突出。因此,提高 土地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引起了学术界和 政府的广泛关注。由此,众多专家、学者开展了对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研究者采用熵值法、模 糊理论评价法、 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特尔 菲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BP网络模型、基于RS 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分析 评价了我国的各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 2. 评价方法 研究不同学者的成果发现可以将城市土地集约 利用分析评价方法从空间尺度上把城市土地集约利 用评价分析方法划分为宏观评价、中观评价和微观 评价。宏观尺度是以整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为评 价对象,强调城市综合效益。中观尺度是以城市功 能分区(包括开发区)、 用地类型等为评价单元,强 调用地功能和结构的合理性。微观尺度则是以单块 宗地为评价对象, 强调单块土地上的投入产出效 益。 3. 宏观尺度 在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情况评价的研究 中,学者大多采用模糊理论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 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如尚 天成用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到的评价指标权重进行了 改进,确定了组合权重,讨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评价的具体步骤;利用上述方法研究了北京、天津、 上海、重庆四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并对评价结 果进行了分析。罗新茂以湖北省钟祥市为例,从土 地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程度、投入强度、可持续利 用度4个层次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 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研究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 用评价指标的权重。刘灵辉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 柳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杨继红以辽源市为 研究对象,在采用常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的基础上, 将模糊综合评判法引入,并对两种方法的评价过程、 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找出两种方法在土地 集约利用评价中的优缺点。余婷、柯长青以南京市 1986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运行CLUE-S模 型,对南京市1996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模 拟。将模拟结果与南京市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与 进行对比,结果较为理想。这说明CLUE-S模型具有 成功模拟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的能力,对确 定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于 雷运用AHP-GEM建模法,对分析了潜江市土地集约 利用的影响因素。 4. 中观尺度 将工业区、 商业区、 居住区和开发区用地作 为评价对象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中观尺度评价。 中观尺度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多 因素综合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 特尔斐法、基于CA-Markov的空间模型、BP网络模 型、基于RS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吕立刚将特尔斐 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甘肃西峰工业园区的土地 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刘作良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特 尔斐法进行指标权重和理想值的确定,最后针对桂 林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 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赵旭采用灰色关联 分析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与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张宇紧密结 合浙江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实务,对现行规 程中的评价模型构建、评价指标设计和用地调查等 具体评价调查技术展开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指出了 这些技术环节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周子英、马占东 等将BP神经网络运用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 杨维鸽利用CA-Markov(Cellular Automata,简称CA) 模型分析了模拟未来土地利用格局的最适尺度,并 基于此最适尺度预测了未来土地利用格局,然后借 助多层次模型分析了高西沟村农户土地利用的影响 因素。 5. 微观尺度 基于微观尺度的评价主要是单块宗地为评价对 象、强调贷款土地上的投入和产出效益。郑新奇在 济南市城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宗地集约利 用潜力评价的“理想值修正模型”。该模型以土地集 约利用的标准值(合理值)为判定依据,选择土地用 途、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其它因素对标准值进 行修正,分析具体宗地的现状和理想值(合理值)之 2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