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名词解释

土地评价名词解释

土地评价是指在一定的土地利用目的下,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质量及其利用适宜性所进行的分析、比较、评估和预测。

土地评价的内容包括: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和区位评价、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土地资产评价四个方面。( 1)

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和区位评价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包括农业土地资源

开发潜力和非农业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它反映一定区域范围内土地的自然与经济条件及其生产潜力,反映了一定区域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因此,该评价具有较大的宏观性。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和区位评价是从土地资源潜力的角度来反映某一区域的土地资源的开发前景

和开发潜力,也称为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评价通常采用规划法和成果汇总法两种方法。①规划法就

是根据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和要求,按照土地资源综合评价的标准体系,制订评价计划,以便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土地资源的评价工作。在规划法中,不但需要确定评价的目的、任务、项目、工作方案,而且需要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②成果汇总法是把土地资源评价的成

果汇集起来,编制成土地资源评价报告书或土地资源评价图件的过程。这类评价结果可以满足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管理、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技术政策、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需要。土地资源评价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项目评价表、土地潜力评价表和土地区位评价图件等。土地资源评价报告是以纸质形式呈报给国家决策部门或用户的文字材料。

土地评价包括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分析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等方面。其目的是找出哪些土地用途对国民经济最有利,哪些地区最需要控制,从而保证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在进行土地评价时,必须全面地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应该做出一个明确的选择,即决定土地的优先顺序;第二,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出发,应该弄清楚究竟应该对那些地区投资以获取更多的回报;第三,还要考虑当前的财政状况。这样才能对不同的土地用途做出明智的选择。

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综述 摘要: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是以不同入地利用为目的,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宜性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入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文章将着重介绍土地利用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并讨论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土地评价;立地评价;生态安全;城市土地利用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4-0432(2011)-5 1 土地评价概述 1.1土地评价的定义 土地评价(land evaluation),又称土地分等,是依据科学的标准,对土地的数量、质量、覆盖特征和经济特点所进行的评估;是以是以不同入地利用为目的,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宜性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入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1.2 土地评价的类别 土地评价有三种分类方式,分别是按评价目的分类,按评价方法分类(定型评价和定量评价)和按评价途径分类(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这里主要介绍按评价目的的分类方式。按土地评价目的,可以分为土地质量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土地质量评价指根据表明各种指标对某项土地利用影响的数学模式,利用计算机中已经储备的有关地区的具体资料进行对比,预测利用的后果,从而具体评定土地质量。土地潜力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预测土地的未来利用。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在土地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联系某种具体生产对象的适生条件来进行。根据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可对一定地段的土地进行评价和分级,用质量和数量来表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源于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适宜性评价在时间方向的延伸。土地的生态评价和经济评价分别是着重土地的生态环境价值特点和土地的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评价。 2 土地评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展 2.1 国外土地评价的发展历史和进展 2.1.1 国外土地评价发展简史土地评价自产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科学的土地评价研究仅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早期的土地评价主要用于赋税目的,如法国1934年提出的《农地评价条例》。而以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是随着资源调整与土地合理利用规划而产生的发展起来的。 (1)20世纪20年代,美国中西部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严重,基于土地利用不导致环境退化的原则,提出了土地利用潜力分类,1961年美国农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

国内外土地评价研究综述 摘要:土地评价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他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本文在对国内外的土地评价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农用土地评价形成的三大体系,即土地资源分类体系、农业部耕地地力等级体系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体系。 关键词:土地;评价体系;自然生产力 1 国外土地评价研究 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战略规划的重要工具[1]。土地评价通常被认为是鉴定土地质量的好坏。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定义为:“当土地作为特定的用途时对土地的特性进行估计的过程[2]。”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考委会定义为: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傅伯杰定义为: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要素的综合鉴定,是对土地生物生产能力及其他生产能力的鉴定,是对土地功能的综合评价。倪绍祥定义为:土地评价,有人称之为土地质量评价。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他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国外土地评价体系的产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希腊、埃及、印度、罗马的文献中都有关于耕地等级划分的记载。其中土地评价的资料最早见于十五世纪莫斯科公国税册中,将耕地分为上、中、下三等。1834年,英国成立了土地测量师会,主要从事土地评价和土地测量。1877年,俄罗斯著名的土壤地理学家道库恰耶夫在尼口格勒自治州和包勒特夫斯克省开展了土地评价工作。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土地评价得到了较为迅猛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 1.1土地分类定级阶段 在此阶段的研究主要是为征收土地税而发展起来的。古罗马著名学者和农学家瓦罗的著作《论农业》中提出按农地的价值大小来排列进行土壤的分级。英、美、法、德、俄等国都开始了以税收为目的的土地评价活动,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上半叶。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德国财政部1934年提出的《农地评价条例》。美国1933年提出的斯托利指数分等(STR)和康乃尔评价系统(Cornell system)。科学的土地评价起源于美国的土地潜力评价,距今不到一个世纪。 1.2土地潜力评价阶段 以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是随着资源调查与土地合理利用和规划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历史可上溯到上世纪30年代。30年代早期,在美国,尤其是中西部,由于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大量的水土流失,很有必要根据自然环境环特征,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于是,基于土地利用不导致环境退化的原则,提出了土地利用潜力分类.最初是以土壤分类为基础,按土壤、坡度、侵蚀类型和侵蚀强度划分了八个土地利用潜力级,目的是为水土保持服务。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5]。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它以农业生产为目的,主要从土壤的特征出发来进行土地潜力评价,分为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位三级。继美国之后,1963年,参

土地潜力评价名词解释

土地潜力评价名词解释 1. 引言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而土地潜力评价则是指对土地的各种潜在用途和开发潜力进行综合评估分析的过程。通过对土地潜力的评价,可以帮助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土地潜力 土地潜力是指土地具有的发展潜力和利用价值。土地潜力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土地条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考察和分析,对土地的可利用性和开发潜力进行评价。 2.1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指土地的类型和分布,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林地、草地等。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对土地利用的选择和规划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评价土地潜力的重要依据。 2.2 土地条件 土地条件是指土地的地形、土壤、水资源、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土地条件对不同类型的利用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和限制性。评价土地潜力时需要考虑土地条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3 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等。人口密度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和土地潜力的开发程度。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是评价土地潜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2.4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土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保护状况。评价土地潜力时需要考虑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合理规划和保护生态环境,可提高土地的潜力和可持续利用性。 3. 土地潜力评价方法 土地潜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指标。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土地潜力评价方法。 3.1 主观评价方法 主观评价方法是基于专家经验和判断进行的评价方法。专家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对土地潜力进行评估,通过打分或分类等方式进行主观评价。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明了,适用范围广,但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评价结果可能不够客观准确。 3.2 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是基于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进行的评价方法。通过对土地潜力相关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评价模型,通过模型对土地潜力进行评估。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量化程度高,结果较为客观,但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和较高的统计学基础。 3.3 GIS技术方法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土地潜力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收集和整合土地 相关数据,建立土地数据库,并利用GIS技术进行地理分析和空间数据挖掘,对土地潜力进行评价和分析。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强,结果直观可视化,但需要对GIS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3.4 综合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方法是将多种评价方法进行综合,得出综合评价结果。通过权重分配和评分等方式,对不同评价方法的结果进行综合计算,得出最终的土地潜力评价。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考虑了各种因素和指标,评价结果相对较为准确,但需要对各种评价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土地评价学复习重点

土地评价,又称土地质量评价或土地资源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物质生产能力或非物质效用能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做出定性或定量的等级评定。 土地类型的概念 (狭义)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它清楚的表明了土地类型研究的最基本内容,是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分类。 土地分级是指土地地段的个体研究,即依据自然综合体地域分异的原理和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法,在对所研究的区域所有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逐级划分或自下而上的逐级合并,区分出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具体土地地段(或土地单位)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 1.相——相当于一个地貌面,具有同一的地貌部位,同一的小气候,同一的植被群丛,同 一的土壤变种。相是自然综合体的最小单位 2.限区——由一系列的相有规律组合而成,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限区内水体运动、 固体物质组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方向一致。限区是中级土地单位,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是外貌最清楚的自然综合体。 3.地方:由多个限区有规律组合而成。相当于复杂的中地貌形态。 土地分类是指对一个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类型的划分。即按土地性质和特征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将一个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个体土地分级单位,作不同程度的类型抽象概括,从而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关系 土地分级是土地分类的前提。 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的纵向划分,土地分类则是对土地的横向(即同一等级内)类群归并。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区别 土地类型的表示方法 “科”用拉丁数字Ⅰ、Ⅱ、Ⅲ…等表示; “属”用英文字母A、B、C …等表示; “种”用阿拉伯数字1、2、3 …等表示。 然后按照科——属——种依次组合成ⅠA1、ⅠA2 …等土地类型符号。 土地分类的步骤与方法 (一)土地分类的步骤 1、确定分类对象 确定以哪一级土地单位作为分类对象,主要取决于分类的目的及随后编制的土地类型图的比例尺。 2、确定分类依据和分类指标 (二)土地分类的方法 1、逻辑排列法 指按种、属、科这样的分类顺序直接建立土地分类系统。

土地评价与管理

土地评价与管理 一、名词解释 1、土地评价:也称为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评价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用地目的来评定土地的适宜性和生产潜力,其实质是对土地质量的评价,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 2、土地潜力评价:(或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作的等级划分。 3、土地的限制性:是指由于土地的某种因素不利于或限制了土地的某些用途或影响了某些用途的适宜程度。 4、土地质量:是土地质量,就是土地多种土地性质的综合性描述,仅可供比较的土地特性。。 5、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即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通过比较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及其适宜登记。 6、毛利分析:称边际效益分析。所谓毛利,是指农业企业产品的产值(产量×价格)减去生产费用。毛利分析不仅要测算毛利,还要计算纯收入和纯利润。 7、生态安全:(1)广义: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是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的反映。 (2)狭义: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的反映。

(3)综合概念:人类在生产、生活与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 8、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针对土地利用的宏观结构调整与布局对环境与生态的可能影响做出的预测性评估,他对于避免规划造成的环境影响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9、土地关系:是指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时人们在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土地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关系。 10、土地的限制性:是指由于土地的某种因素不利于或限制了土地的某些用途或影响了某些用途的适宜程度。 11、土地性质:是土地的可计量或可估量的属性,如坡度、降水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 12、土地经济效果指标:土地生产率指标,是综合反映土地质量与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指标集。 13、土地所有制: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的制度。 二、简答题 1、土地管理的含义? (1)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国家委派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都门管理全国土地。 (2)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

第六章 土地质量评价

第六章土地质量评价 第一节概述 一、土地评价的研究进展 土地评价:指当土地用于特定目的时,对土地进行的质量鉴定。包括土地质量诊断、分类或分等、土地制图、数量统计等。土地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前者一般只表示土地的相对适宜性;后者以数值指标来规定土地间的质量差别。 案例:国内外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二、土地评价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2、差异性原则 3、多学科活动协同研究 4、要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 5、评价要切合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 6、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评价的基础 7、评价要在几种用途之间进行比较 三、土地评价类型 第二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及分类 土地特性或土地质量与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要求匹配过程,称为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的、定量的,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的目的可以分为当前的、潜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的对象可以分

为单宜性(如橡胶)、双宜性(如苹果、板栗)、多宜性(如农林牧多种用途)土地适宜性评价。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以土地质量评价为基础的。其评价因子用土地特性,但由于土地特性都具有各自的量纲,使得土地特性之间以及与土地质量之间的比较很困难,因此,使用土地特性作评价因子,首先必须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其量纲。实际上标准化处理的过程是通过土地质量评价将土地特性转化成土地质量,只不过土地质量仍使用土地特性的名称。 三、土地适宜性的分类方法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76年推出《土地评价纲要》,其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四级分类制。 1、土地适宜性纲 2、土地适宜性级 3、土地适宜性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 FAO《土地评价纲要》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于1983年参照FAO拟定,采用五级分类: ⏹第一级,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土地潜力区; ⏹第二级,在土地潜力区范围内给出8个土地适宜类; ⏹第三级,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划分出不同的土地质量等级; ⏹第四级,在土地质量等范围内划分土地限制类型; ⏹第五级,确定土地资源单位,即具体的土地资源类型。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土地评价: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用途,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评定的过程 2.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特征、空间变异以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3.土地的限制性:是指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程度,是由于土地质量不能满足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所造成的。 4.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的最小单位,是影响土地利用的各土地构成要素所组成的一个空间实体。 5.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6.标准田法 7.农用地的分等定级:在土地自然评价的基础上,以农用地预期收入为标准,确定农用地的优劣等级,从而促进土地利用向最佳方向转移,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8.土地类型: 根据土地要素的特性及其组合形式的不同而划分的一系列各具特点、相互区别的土地单元 9.土地的构成要素:土地的位置调查、气候要素调查、地形与地貌要素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资源调查、植被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社会经济资料调查 10.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不同需要而对土地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 11.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即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各种资源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12.生态足迹: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13.土地经济评价:是从徒弟的经济属性出发,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不同质量的土地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或者在同样的投入条件下,分析不同产出量的经济指标。 14.土地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或流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 15.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 16. 毛利分析法:是分析某个生产单位。某个地块或评价单元的年收入中扣除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得出的利润或亏损的一种土地经济评价方法。 二、简答 1、一般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是什么?它与土地资源现状调查有那些异同点? 答:1 准备工作 2 外业调绘 3 内业工作 4 检查验收 2、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答:目的:1)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2)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 3)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4)为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 任务:1)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 2)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 3)完成系列调查成果图; 4)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特点,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复习资料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地表的一个区域,其特点包括该区域垂直向上和向下的生物圈的全部合理稳定的或可预测的周期性属性,包括大气、土壤和下伏地质、生物圈、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结果。 2:土地系统是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的组合,它的地形、土壤、植被出现重复的组合型。 3:土地点在内部性质和土地利用特点上更为一致的区域,也是理论上级别最低的土地等级单位。 4:地方是若干个不同“限区”的有规律结合体,是这些“限区”有规律地彼此交替重复出现即复域分布的地域,或者是面积较大的“限区”因遭受切割而复杂化的区域。 5:相最低级景观形态单位,也就是低级土地分级单位 6:限区若干个不同性质的“相”有规律结合体,分:简单限区,复杂限区。 7:土地结构土地类型结构,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或者可以说是各种土地类型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 8:土地评价又称土地质量评价或土地资源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物质生产能力或非物质效用能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做出定性或定量的等级评定。 9:[农用地分级]通过对影响农用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对某个行政区范围内农用地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10:土地生态设计在研究土地类型结构和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以促进土地向正向演替为着眼点,建立由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更大、更好的利用效益。 11:土地类型(狭义)是指在土地分级所划分出的属于同一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一定的分类原则指标,按其综合特征的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广义)是指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包括土地分级在此基础上的土地类群归并,此外还包括土地类型结构、动态、演替机制和规律等。 12:土地单位: 13:土地分级:是在对该区域所有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归并或自上而下划分,区分出一些等级系统,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14:土地单元:一组相互联系的土地,它们在土地系统内和某一特定的地形有关. 15:土地素:在内部性质和土地利用特点上更为一致的区域,也是理论上级别最低的土地等级单位. 16:土地刻面:与土地单元概念一样. 17: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所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18: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可比经济指标通过对土地利用的投入-产出分析及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与效益,来评定土地的质量,并确定其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经济可行性. 19:土地分类:是指对一个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类型的划分. 20:土地分类原则:包含四个原则即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实用性原;自然发生学原则.21:土地评价:按性质可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生态评价等.按途径分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按方法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22:土地类型结构: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与”量”上的对比关系,或者可以说是各种土地类型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 23:土地类型演替:实质上就是土地类型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简答题 [1]:简述英澳学派土地分级系统和苏联景观学派土地分级系统相互之间的联系。答:英澳学派土地分级系统由“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土地点”三个基本土地级别组成。

土地评价概述

土地评价概述 土地评价是指对土地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其在不同用途下的价值和适宜性。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征收、土地交易、土地整治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本文将从土地评价的定义、分类、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概述。 一、土地评价的定义 土地评价是指对土地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其在不同用途下的价值和适宜性。土地评价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估方法,它包括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对土地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 二、土地评价的分类 根据评价目的和方法的不同,土地评价可以分为市场价值评价、生产力评价、生态价值评价、社会价值评价等几种类型。 1. 市场价值评价 市场价值评价是指根据土地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水平,对土地进行评价。市场价值评价是土地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反映土地的实际价值和市场需求情况。

2. 生产力评价 生产力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潜力,对土地进行评价。生产力评价是农业土地评价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反映土地的农业 生产潜力和适宜性。 3. 生态价值评价 生态价值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对土地进行评价。生态价值评价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反映土 地的生态价值和生态适宜性。 4. 社会价值评价 社会价值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社会功能和社会需求,对土地进行评价。社会价值评价是土地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反映土地的社 会价值和社会适宜性。 三、土地评价的方法 土地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1. 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对土地进

行主观判断和评价。定性评价主要依靠专家经验和判断,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2. 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定量评价主要依靠数据分析和模型计算,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四、土地评价的应用 土地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征收、土地交易、土地整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它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的、客观的、综合的评价结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地征收 土地评价是土地征收的重要依据,它可以为土地征收提供土地的实际价值和适宜性,为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和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评价名词解释

土地评价名词解释 土地评价是指在一定的土地利用目的下,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质量及其利用适宜性所进行的分析、比较、评估和预测。 土地评价的内容包括: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和区位评价、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土地资产评价四个方面。( 1) 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和区位评价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包括农业土地资源 开发潜力和非农业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它反映一定区域范围内土地的自然与经济条件及其生产潜力,反映了一定区域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因此,该评价具有较大的宏观性。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和区位评价是从土地资源潜力的角度来反映某一区域的土地资源的开发前景 和开发潜力,也称为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评价通常采用规划法和成果汇总法两种方法。①规划法就 是根据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和要求,按照土地资源综合评价的标准体系,制订评价计划,以便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土地资源的评价工作。在规划法中,不但需要确定评价的目的、任务、项目、工作方案,而且需要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②成果汇总法是把土地资源评价的成 果汇集起来,编制成土地资源评价报告书或土地资源评价图件的过程。这类评价结果可以满足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管理、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技术政策、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需要。土地资源评价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项目评价表、土地潜力评价表和土地区位评价图件等。土地资源评价报告是以纸质形式呈报给国家决策部门或用户的文字材料。

土地评价包括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分析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等方面。其目的是找出哪些土地用途对国民经济最有利,哪些地区最需要控制,从而保证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在进行土地评价时,必须全面地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应该做出一个明确的选择,即决定土地的优先顺序;第二,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出发,应该弄清楚究竟应该对那些地区投资以获取更多的回报;第三,还要考虑当前的财政状况。这样才能对不同的土地用途做出明智的选择。

土地类型评价

1土地:指地球表面一定范围能有近地面气候、岩石、地貌、水文及地质、土壤、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受人类长期影响的不断发展的自然综合体。 2土地属性具有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土地的功能是指土地的有用性,土地一般具有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和景观功能。 3土地评价: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它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质量作出评估,是土地用于规定目的是对土地性能的评定,其实是分析土地质量与土地用途两者之间的关系。 4土地类型:是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它是气候、地表物质、土壤、水文、动植物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长期作用的产物。 5土地分级:是在土地组成要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合并或自上而下的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各土地单位构成一个土地等级系统。 6在众多的土地分级方案中,采用最多的基本土地级别多为三级,如英澳学派的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和土地点三级土地分级系统:苏联景观学派的地方、限区和相三级土地分级系统。 7土地分类:是将各个个体土地单位,按其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概括和归并,产生分类级别不同的各种土地类别单位;土地分级是土地分类的前提,土地分类是同一级别土地的横向类群归并。 8土地分级是土地分类的前提,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的纵向划分,土地分类则是对土地的横向类群归并。 9土地类型结构:简称土地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与量上的对比关系,及它们组合而成的格局或图式,是对土地类型组合群体的分类和研究。10土地类型演替:土地是一个动态系统,其形态与发展受各种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当其积累的量变达到质变时,土地属性会发生变化,土地类型结构和功能的自组织。 11土地类型演替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类别,如按演替性质可分为时间演替与空间演替;按演替原因可分为自然演替与人为演替;按演替方向可分为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按演替过程可分为节律性演替和非节律性演替。 12土地资源调查:指以清查土地数量、质量、分布及其利用状况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资源调查工作,获取土地的定性、定量和定位资料和数据,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评价提供基础数据。13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步骤: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其中准备工作主要有明确目标、人员培训和定制计划的组织准备;工作底图、遥感资料、背景资料的收集整理等资料准备以及仪器和设备准备。外业调绘主要有资料的分析和作业面积的划分,地形图、航片资料的室内预判,外业调绘和外业补测等。内业工作主要有航片测绘、面积量算和汇总、图件编绘、报告编写等。检查验收主要有作业中的自检、互检,和作业完成后上级的外业、内业等工作的全面检查验收。 14在土地类型制图中,面积量算的原则是以图幅为基本控制,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平差,自上而下逐级汇总。 15制图综合:根据地图的主题、用途、比例尺和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对各地理要素进行选取和概括,以反映甚至夸大表示地面某最重要、最基本的事物或现象,而舍去某些次要的、非本质的事物或现象的过程。16影响制图综合的基本因素有三个,即制图比例尺、制图区域的特点和地图的用途。 17土地类型图编绘的基本步骤:土地类型图属专题图范畴、编绘步骤主要有5步:(1编绘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土地类型调查获得编绘的主要内容。(2基础底图的编绘,一般以地形图为基础底图,包含地理坐标、水系、主要地形地貌和居民点等定位资料。(3专题内容的转绘,即地图类型界线的转绘和接边。(4图例系统、图面内容的配置与整饰,包括以土地分类系统为依据确定图例系统,合理设计和应用色彩、线划符号等内容。(5成果图件的清绘和复制。 18土地评价采用的自然环境资料主要有地形、气象气候、水文和土壤四大类。 19土地评价工作的基本流程:土地评价工作一般工作程序有如下5步:(1准备阶段:包括确定目标和任务,培训人员,确定工作方法,制定工作规程和计划,内、外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2确定土地评价的基础评价单位,要求在同一评价单元内土地的性状尽量相对均一,能够反映土地利用的某一水准。(3依据评价目标,根据土地潜力评价、适宜性评价和经济评价的不同要求,确定相应的土地评价系统和评价指标。(4根据土地评价种类和方法的要求,对评价单元内的各土地因素分析、量化,确定参评因素及其分值、权重,最终确定评价等级。(5对评价成果检查汇总,编制成果图件,撰写评价报告。 20土地潜力:指土地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他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能力。即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土地分级与分类-答案

土地分级与分类-答案 第七章土地分级与分类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结果。 2、土地类型:即土地资源单位,由地貌、土壤、植被与土地利用类型组成,是土地 制图的基本单位和评价对象。 3、相: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在同一个地貌面内,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 和排水条件,同一种小气候、土壤变种和植物群从,是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4、限区:是一系列相有规律地组合而成,是中级土地单位,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是外貌最清楚的自然综合体。 5、土地分级:是指地表一定区域内,土地个体地段的划分或合并,即根据综合自然 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地域的完整统一性,逐级划分出一些不同级别的土地地段,或合并为 更高一级的土地单位,建立不同等级规模的土地分级系统。 二、简答题: 1、相的基本特征有(1)是最小的自然综合体、土地分级的下限单位;(2)相内部 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自身具有最一致的性质;(3)是自然条件均一的土地地段;(4)与 其他土地分级单位相比,想存在的历史最短、抵御外部影响能力最弱。 2、限区的基本特征有(1)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相有规律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2)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相互联系,所表现得整体综合自然特征是相对一 致的;(3)在其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等具有共同的方向;(4)每一个限区都有清晰的外部形态。 3、土地是指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 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结果。 土地的含义:土地是自然综合体;土地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土地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土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地场所,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和资产。土地的基本属性是:自

土地生态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2.土地利用: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 3.土地利用系统:一定区域内的人口、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经济、社会、科技和管理调控等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4.土地性质:是指可以用来量化的表征土地特质的自然属性。 (简答)土地是自然综合体 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的地段 土地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 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5.土地质量: 是指若干土地性状综合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换句话说,土地质量是“与利用有关,并由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 6.土地潜力评价:又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作的等级划分。 7.土地潜力:也称作土地利用能力,指土地在用于农业、林、牧业生产或其他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8.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某块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适宜程度如何进行等级评定。 9.土地适宜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10.土地生态评价:指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重点对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为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提供服务。 11.土地征收:是国家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按照法定程序,强制性取得他人的土地且给予合理补偿,他人的土地所有权因此而消灭. 12.土地征用:是指国家基于特殊情形而使用他人的土地且给予合理的补偿,待使用完毕后,仍将土地归还所有人或使用人。 13.生态系统管理:指基于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在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持续性。 1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15.土地生态系统: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土地上无生命体(环境条件)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生命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之间形成的一个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机综合体。 16.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规定。它是整个土地财产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17.农用地分等:一个区域的土地经济计算或估价,其基本原理就是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制定投入产出表)。

土地评估的意义

土地评估的意义 一、引言 土地评估是指对土地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和估价,以确定土地的价值和利用潜力。土地评估的意义在于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市场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土地资源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评估的目的 1. 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评估可以通过对土地的价值、利用潜力、风险等进行评估,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评估结果,可以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 2. 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土地评估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和布局。通过评估土地的各项指标和条件,可以确定土地的开发潜力和限制条件,为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3. 为土地交易和土地市场发展提供支持 土地评估可以确定土地的市场价值,为土地交易提供参考。通过评估土地的位置、用途、规模、条件等因素,可以确定土地的市场价格,为土地交易的买卖双方提供公正、公平的价格依据,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4. 为土地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土地评估可以评估土地的生态环境价值和生态功能,为土地资源保护和环境保 护提供依据。通过评估土地的生态条件、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指标,可以确定土地的生态价值,为土地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三、土地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1. 土地评估的内容 土地评估的内容包括土地的位置、用途、规模、条件等方面的评估。具体包括 土地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周边环境、土地类型、土地质量、土地利用状况、土地产出能力、土地市场需求等方面的评估。 2. 土地评估的方法 土地评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包括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模型模拟等。实 地调查可以获取土地的实际情况,包括土地的地理位置、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质量等信息;数据分析可以利用历史数据和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土地市场价格、土地产出能力等指标的分析;模型模拟可以通过建立评估模型,对土地的价值、利用潜力等进行模拟和预测。 四、土地评估的应用案例 1. 城市土地评估 城市土地评估可以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和土地交易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估城市土地的位置、用途、规模、条件等因素,可以确定城市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和布局,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2. 农村土地评估 农村土地评估可以为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和农业发展提供支持。通过评估农村土 地的质量、产出能力等指标,可以确定农村土地的适宜用途和开发潜力,指导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土地评价与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评价与土地资源管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土地评 价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工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土地评价对土地资源管理的意义、方法及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土地评价的意义 土地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和分析,旨在确定其适用的用途、价值和开发潜力。它不仅是土地出让、转让和抵押的基础,也是科学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首先,土地评价可以促进土地利用的优化与协调。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评价, 可以了解其可持续利用的潜力,合理划定不同类型的用地区域,并确保各类用地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其次,土地评价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对土地价值的评估,可以 合理确定土地出让和使用价格,引导土地资源向效益高、效率高的领域流动,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并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最后,土地评价可以保护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土地面 临着非农化和抛荒等问题。通过土地评价,可以明确农村土地的价值和潜力,有效保护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二、土地评价的方法 土地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实地勘测、调查和分析,综合考虑土地面积、地 理位置、土壤质量、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土地进行评估。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和初步评估,可以提供决策者初步的参考。

定量评价是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采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量化评价。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土地资源的价值和可利用性,为土地出让、转让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土地评价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尽管土地评价的意义和方法已经被广泛认可,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土地评价存在数据不全、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土地资源的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而现实中往往存在数据收集难度大、数据来源不统一、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需加强对土地资源数据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其次,土地评价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不同地区、不同用途的土地评价指标和模型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因此,需加强研究和合作,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土地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 最后,土地评价需要加强与决策的衔接。土地评价结果应该与土地出让、转让和规划等决策相结合,形成闭环管理。因此,需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的衔接机制。 综上所述,土地评价对土地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合理评估土地资源的价值和潜力,可以促进土地利用的优化与协调,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保护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然而,土地评价依然面临着数据不全、评价指标不准确等挑战。为此,需要加强数据收集和管理,改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并加强与决策的衔接,不断提升土地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支持。

土地评价名词解释

土地评价名词解释 土地评价是指对自然资源或人文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揭示土地利用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确定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和途径。 土地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1、以物质资源为基础的评价; 2、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评价; 3、以环境因素为基础的评价; 4、综合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包括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综合评价主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综合分析土地评价区内自然、经济、社会诸要素间相互作用的状况及其结果,综合评价土地潜在的生产能力,并以此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和途径,综合评价成果是一种全面的技术经济评价。单项评价又称土地评价,它只运用土地评价区的某一种土地评价方法,着重评价单个要素或某一要素某一侧面,如土地的数量、质量、空间组合特征等。 土地评价中的定性分析常用比较法、因果法等,它既有定量分析的计算过程,也有非定量分析的判断、描述过程,但不能像数理统计那样做定量分析。而土地评价中的定量分析,必须通过定性分析来加以推导。土地评价中的定性分析,是采用经验判断法,通过与评价区已知实例的比较,推断评价区土地资源未来变化趋势的方法。土地评价所使用的土地评价方法有许多种,如成本—效益分析法、比例尺分析法、现势性分析法、景观生态分析法等,应根据评价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及目标系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 2、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评价:包括以物质要素和劳动力要素为

基础的评价。 土地评价包括3种类型: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不进行定量分析,主要是对评价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由于定性评价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难免带有局限性,这就需要通过定量分析来弥补,以便更好地评价土地利用问题,这就形成了定量评价。一般说来,定量评价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统计学中的统计指标、公式和参数体系,根据各种定量评价的方法、规则及步骤,对土地资源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另一种是利用数学模型,把系统的定性信息通过函数关系表达出来,使系统呈现出定量性质的方法。 土地评价包括3种类型: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土地评价名词解释

土地评价名词解释 土地评价指通过对土地的物理、化学、生物及地质等方面的特性和质量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评估土地质量,以便实现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并对土地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1)土地:指直接或间接利用土地资源从事生产活动或其他经济活动的人类群体。(2)土地质量:是指在一定社 会和一定自然地理条件下,土地对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满足其需要能力,包括功能上、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能性,也就是人们用于某种土地使用目的的质量。(3)土地环境:是土地生态系统、土地景观系统以及 各类型的土地利用对象与它们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范围内的全部 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的总和。(4)土地可持续利用:是指不断提高 土地质量,改善和保护土地生态系统,合理开发土地资源,不断延长土地的生命周期,保障土地永续利用的土地利用方式。(5)土地评价:是指为了确定土地评价对象和对象的属性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6)土地评价目的:是指评价的根本目的。(7)土地评价方法: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手段和方式,包括采集资料、整理加工资料、分析研究资料等各个方面。(8)土地评价 指标:是衡量土地评价目的达到程度的尺度。(9)土地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用来描述土地评价客体属性、综合反映土地评价目的和过程的尺度体系。(10)土地评价模型:是指对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的量化表示,也就是评价过程中使用的一系列尺度的数学表达式。(11)土地评价图件:是土地评价者利用各种图件表示土地评价对象的相互关系,土地

评价者可以从这些图件中直观地看到所要的信息,以帮助其完成土地评价任务。(12)土地评价标准:是指评价者用来评价土地评价对象的一种尺度。(13)土地评价标志:是指具有独特的内涵和外延的能反映被评价土地差异性或者可比性的特征集合。(14)土地评价要素:是指构成土地评价客体的最小单位,是由构成评价对象的诸多因素组成。 (15)土地评价图件:是土地评价者利用各种图件表示土地评价对象的相互关系,土地评价者可以从这些图件中直观地看到所要的信息,以帮助其完成土地评价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