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雨水花园建设实践及经验启示

国外雨水花园建设实践及经验启示
国外雨水花园建设实践及经验启示

1.雨水花园的内涵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基于低冲击开发理念的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雨水花园近年来在许多发达国家被广泛地用于雨洪控制与径流污染控制系统,也可作为一种生态型的雨水间接利用设施。雨水花园是城市雨洪处理的终端,是以生态滞留池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较小尺度的绿地景观但是随着雨水花园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应用,人们认识到雨水花园无论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雨洪调节还是景观效益都异常出色,于是在规划设计领域产生了众多的融合雨水花园技术的绿地景观类型。

2.国外雨水花园的发展阶段

2.1 第一阶段——生存保障要求

古人对于雨水的利用,最初是为解决生存保障的要求。雨水利用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前的玛雅文化时期,在南美的秘3、墨西哥等地,会发现大片梯田与绵延的渠道,从而印证了当时的马丘比丘人得以生活于此。公元前1000年,在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等南美地区,村民为了利用雨水而采用不同形式加以蓄集。在北美地区,科罗拉多人通过建造小型堤坝截留雨水,用于蔬菜种植。同样在亚洲日本,人们利用倒梯形集雨道将雨水用作农作物种植,古代阿拉伯人则利用宫殿檐壁收集雨水,作为生活之用。公园1000年左右,在降雨量极少的盖夫沙漠地带,古代纳巴泰人就创造了径流收集系统,将少之又少的雨水汇集起来用于浇灌庄稼。同样,古罗马人更是将水廊、水池、水窖等集雨设施用作生活与生产。在现代社会,人们甚至通过卫星系统看到了古代埃及建造的径流收集系统和撒哈拉沙漠东南部的集水灌溉系统。

2.2第二阶段——生活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雨水将成为21世纪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最主要途径,自20世纪60年代起,对雨水利用的研究得到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也相应出台。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国外对于雨水集蓄的技术日臻成熟,主要分为生活应用与农业灌溉两方面。

首先是生活雨水应用方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德国已将雨水管理利用列入90年代污染控制的三大课题之一,在此基础上修建了大量的雨水截留、贮存、入渗设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雨水收集、处理、渗滤与回用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使雨水利用成为家庭单元生活的基本元素之一。在亚洲地区,日本在城市地区开了相当的雨水利用规模,所收集的雨水大部分用于冲洗厕所及浇灌植物,同时也用于消防等次生灾害。除此之外,政府还相应的鼓励全社会收集、蓄存利用雨水,近年来亦开展了城市雨水利用与管理的相关体系研究。

其次是农业灌溉用水方面。20世纪中叶,国外兴起的将雨水利用与农业种植相联系的生产技术,被称之为“径流农业”,即通过生态基础设施将雨水加以蓄存、回渗,用于农业生产。将这一技术发展并相对成熟的国家当属以色列,当地政府经过30多年的研究应用,使内盖夫地区的生态农业形成了可观的规模,农业生产效率大为提高#巴西则利用田间土垅的集雨研究与实验,使当地农作物增产17%~58%。其次是南亚的印度地区,政府通过对许多省份采取兴建水池、水坝等小型贮水设施,使当地流域农田得到了充足的补充灌溉用水#墨西哥的许多地区则采用淤地坝、谷坊等相关设施蓄集雨水。

2.3第三阶段——生态建设诉求

到20世纪9年代,仅仅通过集雨设施与管道等工程建设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城市建设与生活需求,在绿色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雨水的利用逐渐由生活需求转变为生态诉求,即以低冲击的开发模式,最小影响的完善自然水循环。所ν的生态建设,并非将雨水设施加以润色改造,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而是将其纳入到现代景观系统、城市规划系统之中,使雨水利用能够实现多学科的交互融合,最终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大生态的可持续原则。因此,作为模仿自然界雨水微循环模式的微型生态系统,雨水花园能够为生态建设提供很好的·径。随着雨水花园历程的发展,设计者们从如何模仿森林植被到绿地的功能,以期通过植物和土壤进行雨水渗滤与废水处理,到后期的尝试将景观生态学、土壤学等一系列的学科专业联系起来。1993年,第一个雨水花园的雏形形成,LarryCoffman及他的团队,通过与马里兰州大学合作,对一系列的雨水花园实验园进行检测,对土壤结构、植物配置等要素进行优化设计。

3.国外雨水花园的建设实践

随着雨水花园的发展,世界各国目前已普遍展开建设,国外已有许多优秀的典范案例,包括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其中以美国的唐纳德溪水公园、波特兰的绿色街道以及德国汉诺威Kronsberg的雨水花园最为典范。

3.1波特兰唐纳德溪水公园

唐纳德溪水公园λ于波特兰的一个繁华街区,基地在被开发前是一块湿地,设计者便以此为目标: 用“现代的新技术来再现过去”,试图在这块废弃地上重现湿地,并以水和湿地栖息地作为新公园的特色。充分利用基地地形从南到北逐渐降低的特点,收集来自周边街道和铺地的雨水#种植的植物种类,也从坡地的高处到低处的水池分布的变化,反映的是基地土壤含水量从干到湿的变化过程。另外,公园在传统的湿地基础上,还被赋予了现代的元素。收集到的雨水经过坡地上植物过滤带的层层吸收、过滤和净化,最终多余的雨水被释放到坡地下方的水池中。

唐纳德溪水公园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及场地特点,将雨水花园生态模式引入设计当中,充分展示了景观设计作为一种“人工自然”的生态介入,能够模仿自然特性和借用自然元素来构建人工化的生态新秩序,从而制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环境。

3.2德国汉诺威Kronsberg雨水花园

Kronsberg城区λ于德国萨克森州首府汉诺威市东南,由于地理λ置优越,从20世纪60 年代开始就被列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地段,为此,州市政府讨论了许多规划方案,可是直到2000年世界博览会在汉诺威的召开,才最终促成了紧邻世博会区的Kronsberg城区规划的真正实施

和完成。城区的景观设计在遵循节约能源,雨水收集和再利用过程化的基础上,做得独具特色。由于当地地下水λ较高,Kronsberg城区是汉诺威重要的地下水储存地,这也是汉诺威政府一直迟迟?有在Kronsberg城区进行建设的原因之一,因为一旦在这一地区建住宅区,必将对地下水产生影响。但在系统的生态设计中,虽然进行了大面积的施工,Kronsberg地区的自然水λ仍得到保持,整个区域的降水几乎完全不流失,极其接近1994年δ开发时自然状态下的情况: 14mm/年。和普通居民区雨水165mm/年的流失量相比,Kronsberg城区的流失量仅为19m m/年。街道两侧的排水沟系统能在最快的时间收集街道上的降雨,公共和私人用地上的雨水也同样被收集起来,这些雨水会被作为重要的景观用水再利用,水景大大提高了环境的居住质量#同时雨水再利用的可视化过程也使人们从直观上对生态概念有了了解,加强了保护资源的意识。

3.3美国波特兰市绿色街道

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绿色街道”是80年居住街道的改造设计项目,由波特兰市可持续雨洪管理计划委托美国Kevin Robert Perry景观设计事务所设计,2003年秋天建成。该设计在街道绿化改造中巧妙地将街道雨水管理与利用融入其中,并成为支撑街道景观的重要元素,被认为是波特兰市最好的绿色街道雨洪改造工程实例之一,因此荣获2007年度美国景观师协会综合设计奖。

“绿色街道”项目将一部分街道上的停车区域改建成绿化种植区,通过孔口道牙将雨水汇入绿化隔离带中,绿化隔离带采用植被浅沟或雨水花园模式进行雨水渗透,周边绿化设计为凹式绿地,通过植被浅沟、雨水花园、凹式绿地等低冲击开发模式措施进行雨水的渗透利用,降低雨水排出径流量。同时借助栽种多种植物,形成一个集雨水收集、滞留、净化、渗透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处理系统,并营造出自然优美的街道景观,例证了可持续的雨洪管理原理。

波特兰西南12街在波特兰州立大学住宅区附近,荣获2006年美国景观设计奖。面积大约74

0m2的西南12街主要利用街道雨水处理系统将雨水分散到4个面积约25m2的生物滞留池中,当第一个种植池中雨水高度达15cm左右时,通过联通切口流入第二个,依次类推。这些生物滞留池可处理街60%的地表径流,通过植物的吸附和阻流作用,雨水流速可控制在10cm/h渗透入地下,多余的雨水会流向暴雨排放系统。

4.国外雨水花园建设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4.1加强雨水花园功能认识

在低碳环境与绿色生活的背景下,雨水花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只有充分意识到雨水花园的功能性,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雨水花园功能的认知不足,表现在“窃其形而失其真”,目前相关雨水利用设施尚处于系统性建设,与真正意义上的雨水花园体系尚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们要认识到雨水花园的功能性价值,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城市生态环境,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大的帮助。

4.2重视雨水花园层级架构

凹式绿地”生物滞留池”植被浅沟以及蓄水洼地等的雨水利用设施,只有成为体系,按照雨水花园理念构架起连贯性的雨水利用系统,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效益。因此,要重视雨水花园层级系统的构架,将居住区层面的多级雨水花园”城市层面的暴雨公园和湿地公园衔接到一起,

建立起一套基于雨水花园理念的城市雨水生态系统。层级系统的架构,不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对于雨洪控制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4.3建设雨水花园建设导则

在雨水花园建设实践发展进步的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也应同步发展,尤其是对于雨水花园相关建设导则的制定与实施。因此,为了更好地保障雨水花园相关建设体系的完备,以及雨水利用系统的健全,应该着手编制相关的建设发展导则,使雨水花园在建设机制与保障措施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达到理想的建设标准,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城市与社会。

5.结语

雨水花园不仅还原保护了城市中原有的微型自然生态景观,而且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一方面能够蓄存、滞留雨水,调节城市水资源循环,另一方面能够为城市提供适宜的景观视觉,增加城市绿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雨水花园的建设与发展,从深层次上诠释了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理念的响应,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城中村改造的国内外经验和启示

城中村改造的国内外经验和启示 时间:2010-04-24 作者:韩斌,李笠来源:资源网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城市贫困和贫民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曾经或者正在面临贫民窟或者类似贫民窟问题的困扰。一个明显的规律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贫民窟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曾在发达国家发生;同时,当今的发达国家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贫民窟问题,贫民窟并没有因为发达国家完成了城市化进程而消失。 正因如此,全球应对城市贫民窟挑战的政策具有了一定的延续性,并大致经历了几个“住房战略”演变阶段,即,住房供应和清除贫民窟→场地和服务→贫民窟的升级改造→使用权保障。 而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最早的“城中村”现象开始出现,而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城市用地急剧膨胀,需要通过征收周边农村的土地获得扩展的空间,农村土地逐步被 蚕食,大量实行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的村落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包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中村”便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而随之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亦日益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的痼疾。 在这个渴望和谐的时代,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城中村”作为与城市发展不和谐现象的缩影,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已成为我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1 国外城中村(贫民窟)改造历史和经验 1.1 巴西 在巴西,相当数量的城市人口居住在非正式的或不合法的居民区中,常常占用公共土地。据统计,贫民区人口约占里约热内卢全部居民人口的25%。这些贫民区是一些外来打工者的家园,但是其卫生条件极差,常常遭受自然灾害和犯罪的侵扰。 1.1.1在社会政治以及地理上把贫民区纳入这些城市。 80年代初期,许多城市努力规范或把贫民区纳入到城市有机体内,从法律上认可它们。巴西在全国范围实行了新的规划措施,允许把某些居民区指定为“特殊社会利益居住区”,以便于规划和对各个区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要求。 1.1.2保证投资支持贫民区的改造 政府改变了过去反对贫民区的做法,无偿向居民提供建筑材料和资金。巴西应用经济学会199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至少794个市政当局制定了贫民区或“非正规居民区”的改造计划,其中约506个市政当局的改造计划包括在不同形式上实现土地占有的规范化。

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_王左丹

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王左丹 (华南师范大学党办,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在国际志愿服务大发展的背景下,志愿服务起源地美国、英国以及与我国地域文化相似的日本、韩国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在蓬勃发展,形成了参与全民化、管理体系化、运作市场化、教育课程化和研究阵地化的模式,探析以上四个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成功例案,为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国外; 大学生志愿服务; 经验;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3)07-0095-03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 Voluntary Service Overseas WANG Zuo -dan (Party Committee Offic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Guangdong 610631) Abstract :Voluntary service has been flourishing in the USA and the UK )places of origin for voluntary service,and Japan and Korea )places si milar to China in regional culture.It has achieved greatly in citizen participation,managemen t systematism,marketization,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 m and research base.By analyzing some successful cases i n the above four countries,experience would be abstracted to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llege students p voluntary service. Key words :overseas; college students p voluntary service; experience; enli ghtenment 收稿日期:2013-05-29 作者简介:王左丹(1962-),女,辽宁宽甸人,华南师范大学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 综观世界,第三部门的勃兴,减轻了政府的行政成本,发挥了很好的/补台0功用,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各国第三部门参与/社会管理0水平已成为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在中国,第三部门以志愿组织为主体,其成员又以高校青年大学生为生力军。为此,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经验,主要有两条进路:一是借鉴志愿服务起源的欧美发达国家经验,二是借鉴地域文化相仿的亚洲发达国家经验。欧美发达国家推介美国、英国经验;亚洲发达国家推介日本、韩国经验。 (一)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 美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历史悠久,归结起来,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16世纪中叶的萌芽发端期、工业革命后的形成确立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成熟发展期和目前的深化拓展期。 据5美国志愿者活动6报告(2008年7月7日由美国国家和社区服务社团公布)统计,2007年美国约6080万16岁 以上的人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间约81亿小时,为经济社会创造价值超过1580亿美元,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志愿者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 (二)英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 英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推动四方面工作:一是推动社区服务。英国的/做起来0、/千年志愿者0等计划皆以社区为单位,大力提倡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为社区少年儿童提供课业辅导、专业咨询、假期或课后陪伴等活动。二是志愿服务和促进就业结合。例如, /马克社区0(Community Mark)积极推动就业劳工投入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行列,贡献个人经验与专业,协助解决社区面临的现实问题。三是推动服务弱势群体。部分大学生志愿组织主要以提升少数民族或弱势群体的志愿服务意识为目标,进而改善其志愿服务品质,并且为少数民族或弱势群体提供相关服务资源。四是发展志愿服务文化。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协助公共事务的开展,借此推动并发扬志愿服务文化。 (三)日本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社会福利、环境保护、青少年教育、终身教育及国外援助等 第32卷第7期 怀化学院学报 Vol 1321No 172013年7月 JOURN AL OF HUAIHU A UNIVERSITY Jul .2013

关于政府型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思考-以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为例

关于政府型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思考 --以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为例 摘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多数工业园区经历了由自发形成到政府自助建立的过程。我国为了加快国内经济水平发展和吸引外资,许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和优惠政策,建立了各种产业园区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较好地改善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纵观我国当前园区经济的发展,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占据了我国产业园区的大多数,这种发展模式不仅极大的促进了一大批以高新科技产业为依托的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且显著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种政府主导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不足开始逐渐显现。 本文以产业园区中的政府主导型园区为出发点,通过对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规划建设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政府在这类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政府;产业园区;规划建设

第1章政府型产业园区及其规划建设工作基本概述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各类产业园区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了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当中政府在对产业园区的规划以及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1.1 政府型产业园区概念 产业园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达国家为发展经济、改善城市布局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企业地理集中的建设方式,是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末作为促进、规划和管理产业发展的手段出现的。产业园区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政府主导力量干预形成或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区域,区域内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产业集约化程度高、特色鲜明、企业之间具有明显的产业关联,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政府型产业园区即政府主导力量干预形成产业集群区域。 1.2 政府型产业园区基本特点 国内大多数产业园区都是政府型产业园区,通常是成立以地方政府相关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产业园区发展重大决策和重大问题的协调,但不插手园区管理的具体事务,使园区得到一个宽松的管理环境和发展环境。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园区所在地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园区内行使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行政管理权限,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产业园区对企业实行借鉴的法制化、政策化管理,主要职能是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 1.3 政府型产业园区的分类 1.3.1 按产业主体分类 从产业园区的主体角度来看,有一部分产业园区存在一个或者数个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该产业园区设立的初衷就是为其中的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从而在大企业的周围聚集了一些与之相配套的小企业。以此类推,对产业园区进行划分,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称为产业园,以同类型技术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群,以产生协同效应为基本目标;第二类称为科学城,是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严格意义上的研究群体,以形成知识产权为基本目标;第三类称为技术园区,通过赋予特定地域以优惠政策而吸引生产企业的进驻与发展,旨在促进产业发展,提供就

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

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 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 课题负责人某某某 富达尔综合研字第001号

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研究 【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老城区不足以容纳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和产业,从而需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就导致了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大。一般城市扩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老城区为基础,逐步向郊区扩展,俗称“摊大饼”;二是有计划地在老城区以外建设新城——城市新区或卫星城。近年来,新城建设在国内很多城市成为一个新的趋势。探讨新城建设的国内外经验,对我国今后新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研究从先从新城开发建设的起源进行研究,并探索新城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征及新城建设的发展模式。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外新城开发建设大都经历了由“近郊建设的卧城阶段”到“部分功能相对完备的半独立卫星城阶段”再到“功能相对独立的边缘新城阶段”这三个过程,形成了“通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影响而成的自上而下的新城发展模式”和“依靠自身独立优势发展起来的自下而上的新城发展模式”。 在新城开发建设理论基础上探索了国外新城的开发建设比较成功的案例,如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华盛顿以及日本东京周边新城的建设,并对其开发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对我国新城建设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我国的新城建设正处在起步阶段,北京、上海、广州及香港这些未来的国际大都市新城开发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借鉴,与此同时须认识到我国新城建设存在的问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全面推进我国新城建设。 【关键词】:新城国外国内经验启示 【研究员】: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 【编号】:FDAR01-001 【完成日期】:2009年11月30日

_国内外高铁新城(区)建设对淮安高铁新城的启示

国内外高铁新城(区)建设对淮安高铁新城的启示 文/王 敏 近年来我国高铁的快速建设给淮安带来了新建高铁新城的契机,但是缺乏实践经验。本文从国内外高铁新城(区)的典型案例入手,从运作模式和建设模式两个方面,试图总结出成功经验,为淮安高铁新城的建设提供因地制宜的建议。 淮安高铁新城建设背景 淮安是江苏省长江以北的重要中心城市,也是长三角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2001年2月淮阴市行政区划调整,淮阴市、淮阴县、县级淮安市“三淮合一”,形成了现在的地级淮安市。2008年6月,淮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主城区和楚州古城区之间建设淮安生态新城,促进三淮空间整合。2014年12月,连淮扬镇铁路开工建设,淮安选址在生态新城以东、新长铁路以北地区建设高铁新区。此外,随着徐宿淮盐铁路的开工建设,合淮铁路列入2017年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重点推进项目,宁淮城际铁路正式开展前期工作,沂淮铁路完成工程可研招标,淮安市将形成“米”字型高铁线路格局,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铁枢纽城市,大步迈入“高铁时代”。 国内外高铁新城(区)的建设回顾 国内外高速铁路的建设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的TGV和日本的新干线,其沿线的新城(区)建设规划也具有典型性。 法国里尔新城是利用高铁新站和旧站之间的空地建成的高铁枢纽地区。核心是一个复杂的交通核,包括高速铁路(TGV、TGV)、普通铁路、地铁、巴士、高速公路、公路等各种交通流。地区内集聚了商务、商业、会展、餐饮娱乐、居住等多项产业和功能,从而成为了城市副中心。 日本新干线主要担任远距离的通勤任务,促进了大城市郊区住 宅的快速增长。同时,商业酒店业向车站周边快速集聚,并吸引各项功能设施进行补充,最终促成住宅、商业服务业、工业产业、旅游服务、交通等多元功能区的形成。 按照高铁新城(区)与主城空间关系来分,主要有“半独立式”、“独立式”、“卫星城式”3种空间发展模式。分析淮安高铁站点与主城的空间关系,淮安高铁新城属于“独立式”空间发展模式。这类高铁车站与中心城区距离不远,行政管理相对独立,地区功能相对完备,通常还会有产业支持、政策扶持或具有其他独一无二的优势。 针对这种空间发展模式,本文选择了与其类型较为相似的济南西部新城、武汉杨春湖城市副中心、徐州高铁生态商务区、无锡锡东高铁商务区、苏州高铁新城、南京南站地区、蚌埠高铁站点地区、枣庄高铁站点地区、乐山高铁站点地区、资阳高铁站点地区等具有代表性的10个典型案例,从运作模式与建设模式两方面对其进行总结,并对淮安高铁新城的建设提出建议。 运作模式的启示与建议 新城运作通常有“政府主导进行新城开发、开发公司独立运作模式;民间开发为主、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模式;政府主导、公私合作投资建设模式”三种模式。高铁新城的运作模式也多采用这三种模式,而我国高铁新城(区)的运作模式基本多采用第三种类型,即政府主导、公私合作投资建设模式。 表1 国内高铁新城(区)运作模式 高铁新城(区)政府主导、公私合作投资建设模式下的具体措施 济南西部新城采用市领导小组领导下的“指挥部+项目法人”的组织实施模式,即“市长+市场”的模式。 武汉杨春湖城市副中心采取“政府主导,多元利益方参与”的推动模式,政府主导,采取市场化的开发运作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开发,使其成为主要资金来源, 建立多元化的利益方参与机制。徐州高铁生态商务区徐州市高速铁路暨高铁站区建设指挥部直接领导,由徐州市委书记兼任总指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铁路办,融资建设工作由徐州高速铁路投 资有限公司负责。无锡锡东高铁商务区无锡高铁站商务区管委会主要负责锡东新城商务区的规划管理、城市建设和城市经营等工作。无锡锡东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为其下属国有企 业,主要负责自有资金对外投资,工程项目管理和城市项目综合建设开发。苏州高铁新城 高铁新城管委会总领高铁新城的建设、规划、招商工作。组建国资经营管理、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清漪水务发展等四家国资公司和三 个村级公司。在实行增资的同时,创新推进多元化、多渠道、低成本融资。 因此,建议淮安高铁新城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调配,多元利益共生”的运作模式。 1. 政府引导,有效落实政府的规划开发意图。 政府成立高铁建设指挥部或高铁地区管委会,统领负责规划、决策、协调工作。政府对上准确把握上位规划对高铁新城(区)的发展要求,对下可以对高铁新城(区)开发项目进行统一协调,编制框架型总体规划和相应的开发计划,确定相应的开发标准,配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行政机构等公共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鼓励高铁新城(区)形成自身特色和视觉景观。 2. 市场调配,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开发。 成立高铁投资有限公司,由市政府授权,负责融资投资、项目管理、建设开发等工作。采取市场化的开发运作方式,多元化、多渠道、低成本融资。吸纳社会资金介入开发,使其成为主要资金来源。鼓励私人企业来参与新城的具体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并通过特定的程序认定最终开发者,政府对于企业的开发活动进行管控、监督,并平衡各方利益,保证开发的效率和经济利益。 3. 多元利益共生,实现效益最大化。 创建多元化的利益方协作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可用资源。政府通 187

总结报告-国外的经验与启示 精品

国外的经验与启示 城市化,主要是指人口、非农产业向城市集聚,以及城市文明、城市地域向乡村 推进的过程。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起于英国工业革命,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扩 散到欧美大陆。二次大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始城市化进程,而欧美发达国家则步入 郊区化发展阶段。至21世纪初,城市人口已占世界人口的近半数。联合国有关机构 预测,不远的未来,世界大多数人口将在城市居住。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这里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并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水平 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城市化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各 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这些国家在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协调 发展方面的经验或教训,对我们来说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城市化的不同类 型及特点一国的城市化进程从属于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过程。从世界范围来看,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市化,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极 的作用。以大都市区为特色的美国城市化。美国是一个在不断移民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城市化国家,其城市化进程脉络清晰完整,带有一定“原型”特征,同时又具 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19世纪初才开始工业化进程,19世纪中期起工业化进程加速,其工业发达地 区也成为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1920年,美国近半数人口在城市居住,已进入 城市时代。第二阶段,20世纪20-70年代。其中50-70年代是美国城市化 进程最为迅猛的阶段。该时期城市化有两大特点。一是郊区化现象出现。郊区化在很 大程度上是罗斯福新政大规模推动公共工程建设的结果。高速公路的建设带动人口从 中心城市向郊区迁移,促使城市向郊区蔓延,由此出现了城市向大都市区的转化。二 是城市化发展的重点逐渐转向早先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和南部。大批新的城市中心在 新兴高科技行业以及国防工业的支撑下崛起。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 国郊区化进程更加迅速,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即城市人口向农村迁移。 伴随郊区化的进程,大都市区的数量不断增加。1990年,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都 市区数量达40个,人口占总人口的51.5%,美国成为一个以大型都市区为主的 国家。美国的郊区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伴随人口郊区化,先后出现了制造业、零售业、个人服务业和办公业的郊区化。大量的就业岗位迁到郊区,形成现代化 的中心区。中心城市由于受到了周边郊区城市的有力挑战,人口不断减少,而产业的 转移又造成自身功能的衰落。到20世纪70年代,由郊区化导致的中心城市财政危机、失业、种族骚乱、贫困等问题持续恶化,衰落的中心城市成为美国社会问题的中心,造成很大的社会压力。从80年代起,一些老工业城市针对旧城衰落采取许多振 兴对策,部分城市如纽约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或旧城的再开发,吸引中产阶级从郊 区回迁中心城区,使中心城区经济重新焕发生机,这种现象被称为“再城市化”或 “中产阶级化”。不过,人们对“中产阶级化”也有争议,反对者认为旧城改造往往 以少数民族或低收入阶层居住区为对象,这些弱势群体成为中心城区“中产阶级化” 的牺牲品。由政府引导的日本城市化。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但直

园区建设发展的经典案例剖析及意见建议(最新分享)

园区建设发展的经典案例剖析及意见建议 (最新分享) 园区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项目推进的主战场、改革创新的主阵地。园区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优化园区建设和发展,本文对照一些园区建设发展的经典案例并深入剖析,并由此提供相关意见建议,为园区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库参谋和支持保障。 一、在产业定位上,坚持特色性,突出主业,错位发展 (一)相关案例:纽约都市圈,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跨越了10个州,制造业产值占全美30%以上,被视为美国经济的中心。它的层级结构酷似金字塔:塔尖是纽约,第二层是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再下面则是5个核心城市周围的40多个中小城市。孤立的看,纽约的金融业,波士顿的高科技产业,费城的重工业,巴尔的摩的冶炼工业,每座城市的主导产业都是单一的。但放眼整个都市圈,多样化、综合性的整体功能,远远大于单个城市功能的简单叠加。5大核心城市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相互补充,成为这一都市圈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一直以来,很多专家学者都将它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影响力归功于都市圈内完善的产业分工格局。 (二)启示与建议:园区要错位发展,协调项目资源,避免单打独斗、内部竞争。江都区位优势、产业特色明显,各园

区应确定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避免同质发展。 建议1.错层定位,转型发展。立足产业布局现状,开发区宜将主导产业定位为船舶、特钢,并向海工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转型,同时积极发展港口物流、新型建材、软件信息等产业。仙城工业园宜将主导产业定位为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电网等,加快发展补链扩链项目。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宜将主导产业定位为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做强省级数控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争创省级科技示范园。空港新城宜将主导产业定位为航空关联产业,加快城市功能建设。小纪产业园宜将轻工业定为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升级改造和高端化发展。商贸物流园宜将主导产业定位为现代物流业,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和智慧物流建设。滨江新城宜以楼宇经济为主,大力发展关联配套产业。文化旅游园以挖掘江都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主,努力在文旅环境打造、文旅标准化建设等方面求突破。各园区错层定位,转型发展,力争在短期内亮出“省内有位次、国家有名号”的“江都名片”。 建议2.整合资源,集聚发展。目前,重点园区呈分散排布格局,加上各镇工业集中区,凸现了发展力量的分散,已积聚起内耗弊端。在土地、资金、环境承载力、能源资源等要素制约越来越严重的当下,集聚发展资源,整合发展要素,尤为迫切。园区建设必须突出特色,在每个园区明确功能定位的前提下,避免产业发展与周边雷同,实施错位竞争,形成区域特色。

探索国内外五个特大城市新城发展共性——伦敦、巴黎、香港、东京

探索国内外五个特大城市新城发展共性——伦敦、巴黎、香港、东京 探索国内外五个特大城市新城发展共性,引导上海新城建设王颖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所长,高级规划师孙斌拣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胥建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硕士随着高铁等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上海与长三角各城市正在显现同城化趋势,一小时都市圈中的苏州、杭州、南通、宁波、南京等城市将实现与上海更密切的对接,而上海远郊地区如果没有以新城为核心的带动和提升就可能被边缘化。2010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300万人,大力发展新城,将有利于振兴郊区经济,构筑多中心的国际化大都市格局。上海“十二五”规划明确了重点建设嘉定新城、青浦

新城、松扛新城、金山新城、奉贤南桥新城、浦东南汇新城和崇明城桥新城等7个新城。分析并借鉴国际特大城市的有益经验非常必要。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与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差别较大,因而主要借鉴同样人多地少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包括伦敦、巴黎、香港、东京和首尔等特大城市。国内外特大城市新城建设1、英国伦敦的新城建设伦敦周围第一代新城的主要目标是从伦敦地区疏散人口,然而于新城规模小、离母城太近,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从1946年底到1949年,英国在伦敦地区建设了首批8座新城,1967年又增建了3座。1967年以后的第三代新城建设吸取此前教训,第三代新城密尔顿.凯恩斯新城成功地发展成为一座次级区域中心城市,成为英国新城的典范,比此前新城的规划人口更多,离母城也更远。2、法国巴黎的新城建设与伦敦相比,法国巴黎的新城建设较晚,但新城的人口规模更大。至2000年底,

国外自由贸易园区发展规划经验及其启示

国外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经验及启示 截止2015年12月,我国已经建成的自贸园区有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自贸园区。当前,我国自贸园区建设进入新时期,很快内陆地区还将增加6至8个城市设立自由贸易园区,但是我国自由贸易园区建设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障碍。本文深入分析了国外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而剖析我国自贸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我国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的对策。 一、国外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经验 (一)先进的管理模式对规范园区运营有重要作用 先进的管理模式是自贸园区发展的关键。美国规定公营企业和私营非营利性企业都有权利管理自贸园区,申请企业建立园区必须得到自由贸易园区委员会授权。同时,管理企业根据法律条款制定园区规划,对园区发展运营严格监督,有效维护公共设施,在固定时间向自贸园区委员会上交各企业年度总结报告。园区启用、停用或变更时,管理者必须提交书面同意书,还要对园区一切违法行为承担相应责任。美国对自贸园区的规范化管理成效显著,如美国纽约港自由贸易园区采用“企业管理”模式后,园区运营井然有序,市场竞争环境良好,据央广网数据显示,目前纽约港自由贸易园

区已经成为全美250多个自由贸易园区中面积最大的园区之一,港口对外排名中位居北美第三、东海岸第一。巴西马瑙斯自贸园区政府组织成立了自贸园区管理局,园区事务交由管理局全权打理,管理局负责园区日常事务的规划、政策制定以及项目审批,在先进管理模式的带动下,园区运营呈现规范化,效益可观。据人民日报报道,2014年马瑙斯自贸区的总产值接近40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整个巴拿马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见,先进的管理模式能极大提升园区管理效率,带动园区良好发展。 (二)开放的园区环境带动自贸园区良好发展 开放的环境对园区招商引资有重要意义。从1999年开始,新加坡政府设立“特许完全业务”牌照,放开对外资银行的限制,准许其在境内开设分行并且安置自动提款机,并且,取消了外资银行在本地银行业中持股比例不超过40%的限制。新加坡自贸园区在开放的环境下取得了良好发展,园区在开放金融服务市场过程中,对外资银行管制采取逐渐放开政策,扩大了金融流通渠道,吸引了跨国公司投资,据中国区域发展网数据显示,目前新加坡自贸园区现已经吸引了4200家跨国公司在此设立总部。巴西玛瑙斯自贸园区准许外国游客任意购买免税商品,并能将免税品带出到巴西关境外,开放的环境不仅增加了自贸园区产品交易量,而且带动了产品出口。据全球政务网显示,2015年玛瑙斯自贸园区投资总

国外环境保护地做法及经验启示

国外环境保护的做法及经验启示

摘要:如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同时防止环境污染,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在环境法执法、提高公民自身的环保意识、发展生态文化、减少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灾难等方面,发达国家已经有了一些比较好的做法,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环保意识环境执法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当前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和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地球是一个有机整体,地球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密切。人类是地球系统的核心,已经成为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对某一圈层施加的影响,将会通过各圈层之间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对其他圈层产生作用,针对某一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也会对其他圈层产生影响。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水圈、土壤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所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变化问题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一、我国环境发展现状 1、我国的土地在持续荒漠化多年来的气候变化和人们漫不经心的活动,对土地的破坏作用甚 大,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及重用轻养的恶习使草地逐渐退化,加上水土流失的不断侵蚀,致使这盲目改造自然的恶果悄然袭来。我国沙漠化速度在不断升高。目前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约27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8%,而且每年还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整个生态系统在急剧恶化。其中草原沙化很突出,一些牧区牲畜存栏大幅度下降,绵羊的体重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下降了一半以上。 2、我国水环境在不断恶化。多年来,我国向水环境中排放的废水总量年均值约为500亿吨,其 中1996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高达约1356亿吨,早已超过环境容量的80%。据几年前统计,只有5%的生活污水和17%的工业污水在排放前经过了处理,其它都直接排入江河湖泊。迄今为止,全国745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中,28%的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我国已有90%以上的城市河段、湖泊受到严重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大部分江河湖海都出现了富营养化,水华和赤潮发生频次在持续增加。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经验及案例

国内外产业新城发展 经验及案例 二零一一年三月

目录 一、新城开发背景 (1) 二、新城的定义 (5) 三、新城的发展阶段 (5) 四、新城的分类 (6) 五、产业新城典型案例之一:筑波科学城 (8) (一)概况 (8) (二)背景 (9) (三)建设目标 (11) (四)规划 (11) (五)发展阶段及特征 (15) (六)城市发展 (20) (七)筑波科学城成功的要素 (25) (八)筑波科学城存在的问题 (30) 六、产业新城案例之二:美国尔湾市 (34) (一)概况 (34) (二)发展背景 (35) (三)城市规划 (36) (四)尔湾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居住人口 (40)

(五)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和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50) (六)尔湾成功的要素 (51) (七)筑波和尔湾发展要点对比分析 (56) 七、产业新城案例之三:上海浦东新区 (58) (一)发展概况 (58) (二)发展历程 (59) (三)成功经验 (63) 八、产业新城案例之四:天津滨海新区 (72) (一)发展概况 (72) (二)成功经验 (73)

一、新城开发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伦敦、巴黎为代表的大城市经济和人口急剧增长,市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不断加强,导致市区用地不断向四周蔓延,形成了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形态,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很高。如20世纪50年代巴黎市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6000人/平方公里。 单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结构给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效率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城市问题。如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热岛等生态问题凸显;城市住房短缺,房屋价格飞涨,两极分化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挤、出行不便等。在空间上,人口大量增加造成城市住宅的严重不足,使得许多设施不完善的住宅开始在郊区蔓延。城市郊区用地急速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无序开发带来了开发效率偏低等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维持城市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针对上述问题,各国政府集合大量的专家学者开展了许多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从城市区域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新城分散大城市压力”的城市规划思想。政府开始尝试通过建立新城,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城市规划2006 Vol.21, No.2 71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Foreign Eco-citi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马交国 杨永春 摘要:本文从国外若干个生态城市建设案例出发,总结出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几条成功经验;指出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国外的实践经验不能一味照抄照搬,应该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城市发展现状循序渐进地进行。最后作者结合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对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的五点启示。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the foreign eco-citie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ir experienc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eco-city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modern city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the best choice for the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But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the foreign eco-cities is not surely fit for China.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in Chinese eco-cities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concludes some enlightenment for the eco-cities development in China.关键词: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中国生态城市 Keywords: Foreign Eco-cities; Construction Experience;Chinese Eco-cities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201016)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2BJL033)成果 1 引言 生态城市在国外有着广泛的影响,目前全球有许多城市正在按照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例如美国的克里夫兰[1]和伯克利市[2]、德国的埃尔兰根 (Erlangen )[3] 和弗赖堡[4]、印度的班加罗尔[5]、巴西的库里蒂巴[6-7]、澳大利亚的怀阿 拉 [8-9]和阿德莱德[10]、新西兰的Waitakere [11]、丹麦的哥本哈根[12-13]、日本的大阪和千叶新城[14]等,可以说这些案例代表了当今世界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国外生态城市的建设趋势。本文从上述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代表性案例出发,探索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经验,从而获取对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的有益启示。 2 国外生态城市的建设情况 2.1 发展现状 从1971年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的城市生态化建设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一种是以“绿色城市”为目标,增加绿色要素和绿色空间,如英国的密尔顿·凯恩斯市。二是制定生态城市的标准,构建新型的生态城市,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巴西、丹麦、瑞典、日本等国家对生态城市建设计划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具体标准。例如巴西的库里蒂巴和桑托斯、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和阿德莱德市、印度的班加罗尔、丹麦的哥本哈根以及美国的伯克利、克里夫兰、波特兰大都市区都启动了生态城市建设计划,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和可用于实际操作的成功经验。 2.2 发展经验 2.2.1 制定了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指导原则和发展措施 生态城市是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它超越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追求治愈城市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不是一个改良的过程,而是一场生态革命。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生态化”,还包含社会文明“生态化”,同时兼顾不同区域空间、 代际间发展需求的平衡。生态城市的成功只有在人类追求人-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全球协作关系时才有可能实现。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 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根据各国具体城市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建设目标和指导 作者:马交国,济南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助 理工程师。majg02@https://www.360docs.net/doc/2d17117929.html, 杨永春,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副教授。 万方数据

国外社区建设经验的启示

国外社区建设经验的启示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当前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 和谐社区建设也相应地成了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由于我国社区发展的历史短暂,缺乏一套完整的发展模式,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 对加快我国社区建设步伐,无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社区建设的实践和特点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 1、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 计划性、规范性强。美、加两国的社区建设在形成和发展的初期带有自发性质, 随着社区地位、作用的突出, 特别是上世纪年代联合国社区发展后, 社区建设成为两国政府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进而成为国家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两国政府每年对社区工作都要制定一系列的工作计划, 每项计划包括工作内容、组织措施和目标要求等等, 大多数都有数量指标。如每年对老旧社区的改造数量, 新社区福利机构、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安全教育培训中心的设置标准, 社区居民就业、贫困、医疗、老年、青少年与儿童等方面的各类发展计划、廉价住房计划、济贫计划等等。但两国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据安大略省社区事物官员介绍, 过去政府既要负责掌舵, 又要划船, 现在只负责掌舵,不再参与划船。将具体事务交给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 政府只负责宏观调控, 这样做既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又发挥了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美国纽约, 政府和官员在社区建设中的职责都有明确的分工。 2、大量具体工作主要由民间团体承担, 工作机制、组织体系健全。美、加两国的社区工作组织体系是由政府各职能部门、政府资助的社区组织和民间组织举办的非营利机构组织组成, 他们称之为“三大版块”或叫做“三个部门”。政府在社区工作体系中承担的主要职责一是制定相关政策和立法, 并通过制定规划来贯彻执行二是财政支持。政府每年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发展事业。加拿大安大略省年用于社区建设方面的资金达亿元, 占全年财政支出的。财政拨款的主要依据是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就社区内拟帮助对象和服务内容所提出的申请, 政府根据每年的监督、检查情况, 确定下一年的财政资助三是实行严格的宏观控制与管理, 政府通过制定标准, 发执照等进行管理, 民间团

国外大学建设创新团队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大学建设创新团队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本文列举了部分国外大 学在建设创新团队上的经验,分析了中外大学在这方面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得出 了国外大学成功经验带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高校创新团队经验启示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以及国家“九五”规划、国家“211工程”“985 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为高校科技工作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高 校不仅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还是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以及高科技产业 化的生力军。 近年来,教育部着重规划并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包括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重大科研项目的凝练和组织、科技创新环境的 营造等。高校以推动教学、科研和服务的有效结合为目标,以不同层次高校分工 协作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传播和应用前后衔接、协同互动为中心,加强科技创 新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提高,可以说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正在日趋形成。但也应 当看到,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也面临一些困难,亟待解决,概括起来主要有:科技 经费严重不足成为制约高校科技创新的瓶颈;整合科技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较难产生重大成果或突破;技术转移上的困难对科研工作有负面影响。欧美各国 大学在激励科研创新和技术成果产业化方面比我国走过更长的路,有许多值得借 鉴之处。 一、科技经费的来源 各国投入大学的研究与开发经费,2007年美国为494亿美元,2004年日本为149.3亿美元。2008年我国高校的科技经费为654.5亿人民币,折合为96亿多美元,显然,与发达国 家相比,我国对高校的科技经费投入有很大的差距。而科技投入的严重不足,造成我国高校 科技创新基地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难以产生重大科研成果。同时,高校 自由研究经费的筹集也较为困难。 综观欧美国家大学科研经费的来源,可以发现主要的资金渠道源自企业、政府和各种非 盈利性基金组织,其中企业和政府是主要的投资者;此外,大学通过技术许可办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简称OTL)创造的专利许可收入对科研创新也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英国的做法是,政府在投入经费时执行选择性措施,奖励高质量的研究。英国大约有 180所大学,但通过公开竞争,英国研究理事会25%的资金援助都流入了4所大学,这一点 能直接通过这4所大学在国际排名中的突出地位表现出来。工业界也对参与大学学科研究的 战略意义有充分认识。一方面,行业在大学里投入资金,资助长期的研究项目;另一方面, 大学帮助行业分担风险,并且提供了一个在中期内行业领域不会关注的研究环境。由于各行 业的时间有限,基本上无法参与基础研究;许多大公司都已削减了内部研究项目,并且选择 将研究实验室建在大学旁边。以剑桥地区为例,剑桥地区是欧洲最大的公共研究基地,一直 吸引着跨国公司的研究实验室进驻。 德国的科研工作主要在三种不同类型的部门中进行:高等院校、大学以外的研究机构以 及工业企业,整个创新体系的特点是,众多研究机构从上游的基础研究到中游的应用研究再 到下游的技术开发与成果产业化工作的承接转换十分清楚。德国高校有着“科研与教学统一” 的优良传统,全国约有高等院校350所,其中综合性大学90多所,专科大学180所左右。 德国有四大科研组织,包括马普学会(MPG)、弗郎霍夫学会(FHG)、赫尔姆霍尔兹研究中心(HGF)和莱布尼兹学会(WGL)等。此外还有若干非大学的研究所和大量的企业研发机构。这些 大学和非大学研究机构根据德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形成了较明确的研究领域定位,分工 明确,相互补充。其中马普学会以从事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著称于世,而弗郎霍夫学会则 以应用研究为主,主要从事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方面的研究,为企业提供有偿的技术开发和 技术转让。

国外高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国外高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Ξ 杨春妮 (天津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81)摘 要:20世纪后期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高科技园区建设上的成 功实例,与我国实际相联系,进行对比,试图通过对科技园区在管理模式、融资渠道,以及政府在园区建设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分析,探索我国在高科技园区发展中的路径。 关键词:高科技园;管理模式;融资渠道;政府作用 中图分类号:F1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585(2001)03-0072-04 Experience in the Successful Establishment of the H igh 2T ech Field District in the Foreign Countries and E nlightenment to China Y ANG Chun 2ni (Tianjin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Tianjin 300181,China ) Abstract :T o link China ’s reality with the sucess ful exam ples in the establishments of the high 2tech field dis 2tricts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such as England ,the United States ,Canade ,Japan ,Austrialia ,etc.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o make a com paris on s o as to probe into the best ways for the development in China by analysing its management m odels ,financing s ources and the g overnment functions on its establishment. K ey Words :High 2T ech Field ;Management M odel ;Financing S ource ;G overnment Function 20世纪后期,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和地区的高新技术园区也纷纷建立起来。其中不乏取得辉煌成功的实例,比如美国的硅谷、澳大利亚的西澳技术园、加拿大的卡尔加里大学研究园等;当然也有的不很成功,比如众所周知的前一段时间美国128公路网的衰落。中国的高新技术园区建立较晚,近年来随着世界高科技的浪潮,很多地方也纷纷提出了建立中国硅谷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其它国家高科技园区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来说是很宝贵的。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园区的管理模式 一个高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目标,以及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程度是其能否成功运营与发展的关键。在英国,各个科技园区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及私人投资者自发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不同地方不同科技园区从建园模式到管理结构都各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与风格。一般来说,各科技园区都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进行自主经营。而且,各园区的管理机构本身也是作为一个企业来运行,以赢利为主要目标。再加上有很多科技园都有大学和政府的投资,因此把科研成果与地方经济和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特色。 澳大利亚目前有高新技术园区20多个,而且每一个州都建有至少一个科技园。澳洲的科技园基本上可分为政府所有型、大学研究所型和地产开发商型三类。澳政府对于科技园区的总目标是通过 2001年6月第17卷 第3期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Journal of Y unnan Finance and Trade Institute Jun.,2001Vol.17 No.3 Ξ收稿日期:2000-11-23  作者简介:杨春妮(1976— ),女,云南昆明人,天津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经济贸易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