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子波波形显示及一维地震合成记录

地震子波波形显示及一维地震合成记录
地震子波波形显示及一维地震合成记录

地震勘探原理实验一

地震子波波形显示及一维地震合成记录

姓名: 学号:专业:地球物理勘察技术与工程 级 一、实验目的

1. 认识子波,对子波的波形有直观的认识。(名词:零相位子波,混合相位

子波,最小相位子波;了解子波的分辨率与频宽的关系;) 2. 利用褶积公式合成一维地震记录。 二、实验步骤 1. 雷克子波

()()

))(21(22

t f e

t r m t f m ππ-=- 零相位子波

())2sin()

ln(222

t f e

t w m n t f m π-= (最小相位子波) n= m1/m2为最大波

峰m1和最大波谷m2之比

()())2cos(log *22xw t f e

t w m m

t f m +=-π 钟型子波 xw 为初相m 为时间域主波峰与次波峰之比

w(t)=exp(-2*Fm^2*t^2*ln(n))*sin(T-2*pi*Fm*t) n=m1/m2 最大相位子波

(最大相位子波请同学们自己查找相关文献完成,非必须完成)

其中

f代表子波的中心频率, t =i*dt,dt为时间采样间隔,i为时间

m

离散点序号; 这里可以为

f = 10,25,40,100 Hz等,采样间隔dt=0.002

m

秒,i为0~256;

2.根据公式编程实现不同频率的零相位子波的波形显示;

不同中心频率的零相位子波图

f = 25:

m

f = 100:

m

3.其地质模型为:

设计反射系数)(n r (n=512),n 为地层深度,其中0.1)100(=r ,为第一层介质深度;7.0)200(-=r ,为第二层介质深度;5.0)300(=r ,为第三层介质深度;4.0)400(=r ,为第四层介质深度;6.0)450(=r ,为第五层介质深度;其它为0。

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当到达介质分界面时,发生反射和透射,反射波被检波器接受,生成地震记录。反射系数表示地震波在两层介质分界面的能量重新分配,如r(100)=1.0,表示地震波入射到分界面时,只有一种波,反射纵波(或反射横波)。反射系数不为1.0时,表示当地震波入射到分界面时,产生两种反射波。反射系数为正,表示反射波相位与入射波相位相差2π;反射系数为负,表示反射波相位与入射波相位相差π,存在半波损失。

4. 应用褶积公式∑=-=*=N

m m n w m r n w n r n f 1)()()()()(合成一维地震记录,并图

形显示;

应用褶积公式求f (n )的程序为:

#include #include #define PI 3.1415926 #define FM 100 void main() {

double fac(double x[],double y[],double z[],int m,int n);

FILE *fp;

int i,j,x;

double W,dt=0.002,t,a[256];

double b[512]={0};

double r[512]={0};

r[100]=1.0;

r[200]=-0.7;

r[300]=0.5;

r[400]=0.4;

r[450]=0.6;

fp=fopen("Date.txt","w+");

printf("please input x:\n");

scanf("%d",&x);

for(i=0;i<256;i++)

{

t=i*dt;

if(x==1)

W=exp(-2*FM*FM*t*t*log(2))*sin(2*PI*FM*t);

else if (x==2)

W=(1-2*pow(PI*FM*t,2))*exp(-pow(PI*FM*t,2)); else if (x==3)

W=exp(-FM*FM*t*t*log(2))*cos(2*PI*FM*t+PI/4); a[i]=W;

}

fac(r,a,b,512,256);

for(j=0;j<512;k++)

{

fprintf(fp,"%f\n",b[j]);

}

}

double fac(double x[],double y[],double z[],int m,int n)

{

int i,j;

for(i=0;i<=m+n-1;i++)

{

double sum=0.0;

for(j=0;j<=m;j++)

{

if(i-j>0&&i-j<=256)

sum+=x[j]*y[i-j];

}

z[i]=sum;

}

}

三、实验结果

一维反射系数序列图形显示为:

零相位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后的地震记录图形显示:f = 25:

m

f = 100:

m

最小相位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后的地震记录图形显示:

f = 25:

m

f = 100:

m

混合相位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后的地震记录图形显示:

f = 25:

m

f = 100:

m

最大相位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后的地震记录图形显示:

f = 25:

m

f = 100:

m

零相位振幅图形显示:f = 25:

m

f = 100:

m

零相位幅角图形显示:f = 25:

m

f = 100:

m

最小相位振幅图形显示:f = 25:

m

f = 100:

m

最小相位幅角图形显示:f = 25:

m

f = 100:

m

混合相位幅角图形显示:

f = 25:

m

f = 100:

m

混合相位振幅图形显示:

f = 25:

m

f = 100:

m

最大相位幅角图形显示:

f = 25:

m

f = 100:

m

最大相位振幅图形显示:f = 25:

m

f = 100:

m

四、实验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地震子波由震源激发,在地层中传播,因为在沉积地层中,每层介质的物理性质不相同,从而使得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也不相同。当地震波传播到两层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由于每层介质的反射系数不同,所以反射波的能量也不相同,检波器接收到不同时刻的、不同能量的反射波,形成一个地震记录。

由合成地震记录中可以看出,最小相位子波相对零相位子波来说是相位滞后的,能量延迟的,但两者为同一家族的子波。合成地震记录中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振幅。每一时刻的值由m个值的和组成,m为反射系数r(n)的长度,整个地震记录由m+n-1个时刻的值组成。对于零相位的地震记录来说,当

r(m)=1.0时,即j=100时,i=100时,w(i-j)=1.0,是能量最大的,即w(0)=1.0。同理,当n=200,、300、400、450时,能量也是最大的。对于最小相位的地震记录来说,当r(m)=1.0时,即j=100时,但i=100时,w(i-j)不是最大能量的,即最大能量不是在w(0)出现,而是延迟出现。同理,当n=200、300、400、450时,能量也不是最大的,而是要延迟出现。

由振幅图及幅角图可知,零相位子波能量聚集在首部,开始时就具有最大能量,无积累过程,当振幅最大时,相位为零,即此时波的振幅为实数,达到最大值;最小相位子波能量聚集在序列首部,是最小能量延迟的,信号随时间增大而减小,当振幅最大时,相位不为零,是非零相位的,相对零相位子波来说,最大能量是延迟的;混合相位子波的能量聚集在序列中部,是混合能量延迟的;最大相位子波能量聚集在后部。最大相位子波和混合相位子波的信号信号不随时间增大而减小。

五、附:源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13KFFT.C"

#include

#define PI 3.1415926

#define FM 100

void main()

{

double fac(double x[],double y[],double z[],int m,int n);

FILE *fp,*fpr,*fpre,*fpi,*fpamp,*fpha;

int i,j,x;

double

W,dt=0.002,t,a[256],pr[512],pi[512]={0.0},fr[512],fi[512],amp[512],p ha[512];

double b[512]={0};

double r[512]={0};

r[100]=1.0;

r[200]=-0.7;

r[300]=0.5;

r[400]=0.4;

r[450]=0.6;

fp=fopen("褶积结果.txt","w+");

fpr=fopen("反射系数.csv","w+");

fpre=fopen("实部.txt","w+");

fpi=fopen("虚部.txt","w+");

fpamp=fopen("振幅.csv","w+");

fpha=fopen("相位.csv","w+");

for(i=0;i<512;i++)

{

fprintf(fpr,"%f\n",r[i]);

}

fclose(fpr);

printf("please input x:\n");

scanf("%d",&x);

for(i=0;i<256;i++)

{

t=i*dt;

if(x==1)

W=(1-2*pow(PI*FM*t,2))*exp(-pow(PI*FM*t,2));

else if (x==2)

W=exp(-2*FM*FM*t*t*log(2))*sin(2*PI*FM*t);

else if (x==3)

W=exp(-2*pow(FM*t,2)*log(2))*sin(0.512-2*PI*FM*t);

else if(x==4)

W=exp(-FM*FM*t*t*log(2))*cos(2*PI*FM*t+PI/4); a[i]=W;

}

matlab编程合成地震记录

clc; %s1=input('请输入文件名: ','s'); fid=fopen('yy-10.txt','r'); c1=fscanf(fid,'%f'); N=length(c1); for i=2:3:N k=(i-2)/3+1; deltt(k)=c1(i); vv(k)=1000000/deltt(k); rr(k)=0.31*vv(k)^(1/4); Z(k)=vv(k)*rr(k); end n1=N/3; dp=360.2:0.2:2303 for k=1:n1-1 R(k)=(Z(k+1)-Z(k))/(Z(k+1)+Z(k)); end figure(9); plot(dp,R); %============================================================= %对反射系数序列进行低通滤波 %============================================================== r1=fft(R); r1(1001:8716)=0.0; figure(10); plot(abs(r1)); r2=ifft(r1); R1=real(r2); figure(11); plot(dp,R1); for i=1:n1-1 if(abs(R1(i))<0.01) R1(i)=0.0; end end figure(12); plot(dp,R1); f=30; wl=50; t=-wl:wl; deltt=0.002; b=(1-2*(pi*f*t*deltt).^2).*exp(-(pi*f*t*deltt).^2); figure(1);

数字信处理合成地震记录fft

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地震子波波形显示及一维地震记录合成、实验目的 1、认识地震子波(以雷克子波为例) ,对子波有直观的认识。 2、利用线性褶积公式合成一维地震记录。 、实验内容 1、雷克子波: w t e 2 fm / t cos 2 f m t (零相位子波)、 w t e 2 fm / t sin 2 f m t (最小相位子波), 其中f m 代表子波的中心频率,代表子波宽度, 随着的增大,子波能量后移,当=7 时,最小相位子波可视为混合相位子波,这里取f m = 25 Hz ,= 3; 2、根据公式编程实现零相位子波、最小相位子波的波形显示; 3、设计反射系数r (n) (n=500) ,其中r (100) 1.0 ,r(200) 0.7 ,r(300) 0.5 , r(400) 0.4 ,r (500) 0.6 ,其它为0; N 4、应用褶积公式f (n) r(n) w(n) r(m)w(n m) 合成一维地震记录,并图 m1 形显示; 5、根据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三、实验结果: 1 、零相位子波: (1)程序源代码: %编写零相位子波 t=0.002; r=3; fm=25; for n=1:51 w(n )=exp(-(2*pi*fm/rF2*(t* nF2)*cos(2*pi*fm*t* n); end plot(w) xlabel( 'n' ) ylabel( 'w' ) title( ' 零相位子波' ) (2)图像: 2、最小相位子波:

1)程序源代码: %最小相位子波 t=0.002; r=3; fm=25; for n=1:51 w( n)=exp(-(2*pi*fm/rF2*(t* nF2)*si n(2*pi*fm*t* n); end plot(w) xlabel( 'n' );ylabel( 'w' ); title( '最小相位子波' ) (2)图像: 3、对比不同时的波形图 (1)程序: r=3;

地震解释_Landmark手册_精炼版

第一章建立oracle数据库 (2) 第二章数据加载 (4) 第三章地震工区的建立 (21) 第四章制作合成地震记录 (27) 第五章相干体的制作 (38) 第六章层位解释 (46) 第七章层位与断层数据的输出 (51) 第八章属性提取 (55) 第九章时深转换 (59) 第十章ZmapPlus 地质绘图模块 (63) 第十一章边缘检测与倾角显示 (80) 第十二章层位计算 (83)

第一章建立oracle数据库 思路:oracle数据库的建立是为了在硬盘中开辟空间,为加suvery、断层、井 数据提供基础。 1、Openworks2003 Command Menu(以下简称OW)——project create(图1-1) 图1-1 图1-2 project create——Project name(数据库名):shengcai(图1-2) project create——Cartographic Reference——List——Beijing Causs 21 Measurement system——SPE Preferred Metric 数据空间大小——Medium 参数选取完毕,然后Apply,等几分钟就可产生一个数据库(图1-3、4、5)。

图1-3 图1-4 图1-5

第二章数据加载 一、加载井数据 思路:井数据的加载主要分三个部分:井位的加载、测井曲线的加载,分层数据的加载,其重点在于格式文件的编辑。 1、井位的加载 (1)编辑井位文件:well.dat well name x y depth (1)输入井位: Command Menu—Data—Import—ASCII Well Loader ①输入文件名:file:home/ow2003/well.dat(图1)

discovery问题集锦

版主你好,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就是我在往discover中输入井位文件的时候(用的Microsoft Excel格式),点开wellbase模块,一输入数据就会显示打开数据库失败(当然是英文,我用中文表达的,呵呵),特征显示就是Microsoft Excel表格刚一出现黄框框的时候就会弹出个对话框说打开数据库失败!我也请教了许多人,该修改的地方都改好了,例如discover的服务是不是打开了,病毒软件是不是关了,等等,全部不起作用,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难道是这个软件和我的电脑不兼容?!?那也太郁闷了把~! 希望版主能尽早给小弟我一个回复!先在这里谢了!~ 当你再出现如此错误的时候,请打开运行--〉odbcad32,第一个选项卡,选中gxdb,配置,connect test,看一下是否连通,如果不连通,那么选择database选项卡,看一下server name 是否为GGX_+n你的计算机名,network 中,tcp/ip中写入“ip=127.0.0.1",重新connect test,如果还是不能连通,确定你在安装discovery的时候,选择了所有用户都能使用,或者只限自己则没有更换登陆账户, 如果还是不行,请打开excel,设置一下安全性,使之能运行gxdb.xla宏 如果还是不行,我挂了 各位大侠,怎么在PRIZM中怎么把岩心测试数据加入到测井曲线上谢谢了! curves菜单中--〉core,选择show core curves,然后再某一线性道中添加岩性离散数据点,然后用aera fill 我是一个Dicovery软件初学者,现在遇到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目前研究的工区逆断层发育,有些井是过断层的,出现地层重复,在分层数据表中,同一地层名字下有两个深度数值,请问这种情况下,分层数据如何加载? 在数据文件中增加一列,例如well2存在底层重复,则 wellname obs formati onname well2 ES1/default/1 ES1/defautl/topMD well2 Es1/default/2 ES1/default/topMD 我合并两个工区时遇到错误,两个有重叠的工区,线道号不连续,怎么合并到一起呢 如果重合的部分都拥有相同的线道号,例如seis1线号1-100,seis2线号50-200,并且道间距、旋转角度、采样间隔等都相同,也就是说,这两块地震体原来为一块统一的大地震体分割而成,那么加载时候如同线道连续的两块地震体 请教一个问题:如何在DISCOVERY中制作油藏剖面图? s首先在atlas中制作各层构造图,然后再xsection中的isomap选项喀中,把各个构造图选中,其余的和底层对比的设置相同‘(除了岩性填充)(、如果构造面上存在断层,其显示效果并不好,而如果手工绘制断层,那只是个示意图罢了) 请问: 我的断层文件由蓝马输出,好多条断层使用相同的断层名字,所以输入discovery中后,断层在剖面上显示比较乱。我想对输入数据进行重新命名,我的问题就是,怎么把一条合并的断层分开,并使之存在各自独立的名字? 谢谢 fault manager中,interpolate 选择no 请教两个问题: 1、做连井对比时,能否加入岩性柱子? 2、作连井是不是在选模版的时候不同井测井曲线的名称必须一致?因为电阻率测井有些井是Rt、Rs,有些井是M1R1等 1 可以加入岩性竹子如果从外界倒入的岩性曲线可以直接加入,如果在discovery解释模型中的岩性曲线,在log/wells选项卡的ude中选择你的解释模型 2、不是必须一致 例如你的电阻绿曲线有好多名字,那么就在default settings中设置别名,然后再模板中选择rt 3 跨带工区就是坐标系统选择莫卡特 mercator 投影系统

地震子波波形显示及一维地震合成记录

地震勘探原理实验一 地震子波波形显示及一维地震合成记录 姓名: 学号:专业:地球物理勘察技术与工程 级 一、实验目的 1. 认识子波,对子波的波形有直观的认识。(名词:零相位子波,混合相位 子波,最小相位子波;了解子波的分辨率与频宽的关系;) 2. 利用褶积公式合成一维地震记录。 二、实验步骤 1. 雷克子波 ()() ))(21(22 t f e t r m t f m ππ-=- 零相位子波 ())2sin() ln(222 t f e t w m n t f m π-= (最小相位子波) n= m1/m2为最大波 峰m1和最大波谷m2之比 ()())2cos(log *22xw t f e t w m m t f m +=-π 钟型子波 xw 为初相m 为时间域主波峰与次波峰之比 w(t)=exp(-2*Fm^2*t^2*ln(n))*sin(T-2*pi*Fm*t) n=m1/m2 最大相位子波 (最大相位子波请同学们自己查找相关文献完成,非必须完成)

其中 f代表子波的中心频率, t =i*dt,dt为时间采样间隔,i为时间 m 离散点序号; 这里可以为 f = 10,25,40,100 Hz等,采样间隔dt=0.002 m 秒,i为0~256; 2.根据公式编程实现不同频率的零相位子波的波形显示; 不同中心频率的零相位子波图 f = 25: m f = 100: m 3.其地质模型为:

设计反射系数)(n r (n=512),n 为地层深度,其中0.1)100(=r ,为第一层介质深度;7.0)200(-=r ,为第二层介质深度;5.0)300(=r ,为第三层介质深度;4.0)400(=r ,为第四层介质深度;6.0)450(=r ,为第五层介质深度;其它为0。 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当到达介质分界面时,发生反射和透射,反射波被检波器接受,生成地震记录。反射系数表示地震波在两层介质分界面的能量重新分配,如r(100)=1.0,表示地震波入射到分界面时,只有一种波,反射纵波(或反射横波)。反射系数不为1.0时,表示当地震波入射到分界面时,产生两种反射波。反射系数为正,表示反射波相位与入射波相位相差2π;反射系数为负,表示反射波相位与入射波相位相差π,存在半波损失。 4. 应用褶积公式∑=-=*=N m m n w m r n w n r n f 1)()()()()(合成一维地震记录,并图 形显示; 应用褶积公式求f (n )的程序为: #include #include #define PI 3.1415926 #define FM 100 void main() { double fac(double x[],double y[],double z[],int m,int n);

C++实现合成地震记录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pi 3.14 #define dt 0.002 #define xl 0.060 #define hl 0.300 #define fm 30 void main() { double h[200]; double t,m,n; int i,j; m=xl/dt+1; n=hl/dt+1; int b=(int)m/2; double x[31], y[246]; cout<<"设计的层数为层"<<'\n'<<"各层密度分别为2.0 2.3 2.3 2.6 2.0"<<'\n'; cout<<"各层速度分别为2000 2500 2100 2700 3000"<<'\n'<<"各层厚度分别为100 100 100 100 100"<<'\n'; ofstream out1("wavelet.txt"); for(i=0;i<=15;i++)///////////////////生成雷克子波 { t=i*dt; x[15-i]=(1.0-2.0*pow(pi*fm*t,2.0))*exp(-pow(pi*fm*t,2.0)); x[15+i]=x[15-i]; // cout<

landmark培训操作手册(详解版)

Landmark 软件培训手册

目录 一、数据加载(GeoDataLoading) (3) 1、建立投影系统 (6) 2、建立OpenWorks数据库 (6) 3、加载钻井平面位置和地质分层(pick) (6) 4、加载钻井垂直位置、时深表、测井曲线和合成地震记录 (9) 二、常规解释流程(SeisWorks、TDQ、ZmapPlus) (15) 1、SeisWorks解释模块的功能 (16) (1)、三维震工区中常见的文件类型 (16) (2)、用HrzUtil对层位进行管理 (17) 2、TDQ时深转换模块 (18) (1)、建速度模型 (18) ①、用OpenWorks的时深表做速度模型 (18) ②、用速度函数做速度模型 (19) ③、用数学方程计算ACSII速度函数文件 (21) (2)、时深(深时)转换 (22) (3)、速度模型的输出及其应用 (28) (4)、基准面的类型 (29) (5)、如何调整不同的基准面 (30) 3 、ZmapPlus地质绘图模块 (30) (1)、做图前的准备工作 (32) (2)、用ASCII磁盘文件绘制平面图 (32) (3)、用SeisWorks解释数据绘制平面图................................. (33) (4)、网格运算 (37) (5)、井点处深度校正 (37) 三、合成记录制作(Syntool) (37) 1 、准备工作 (37) 2 、启动Syntool (37) 3 、基准面信息 (38) 4 、子波提取 (39)

5 、应用Checkshot (41) 6 、合成地震记录的存储 (44) 7 、SeisWelll (45)

合成地震记录

% 地震合成记录 % 日期:07.07.19 % clc clear reply = input('请输入层数n(Default=5):','s'); %层数为n ifisempty(reply) n = 5; else n = sscanf(reply,'%f',[1 1]); end reply = input... ('请输入各层速度、密度及层厚(Defaul=[600 1000 1500 2000 2500;1500 1800 2000 2500 3000;500 700 400 300]):','s'); ifisempty(reply) V = [600 1000 1500 2000 2500]; dens = [1500 1800 2000 2500 3000]; %速度和密度v和den h = [500 700 400 300]; else clear a; a = sscanf(reply,'%f',[3 n]); V = a(1,:); dens = a(2,:); h = a(3,:); end % % 计算反射系数R % forilayer = 1:n-1 z1(ilayer) = V(ilayer) * dens(ilayer); z2(ilayer) = V(ilayer+1) * dens(ilayer+1); %各层反射系数R R(ilayer) = (z2-z1) / (z2+z1); end % % 计算各反射界面所对应的时间tlength %

tlength(1) = 2*h(1)/V(1); forilayer = 2:n-1 tlength(ilayer) = tlength(ilayer-1) + 2*h(ilayer)/V(ilayer); end reply = input('请输入Ricker子波的频率f和采样间隔dt(Defalt=40 0.004):','s'); ifisempty(reply) f = 40; %子波频率f和采样间隔dt dt = 0.004; else clear a; a = sscanf(reply,'%f',[2 1]); f = a(1); dt = a(2); end % % 计算各反射界面所对应的采样点数nR % nsample = floor(tlength(n-1)/dt); forilayer = 1:n-1 nR(ilayer) = floor(tlength(ilayer)/dt); end % % 形成反射系数序列RR % RR(1:2*nsample) = 0;%?这个地方反射系数的长度应该是nsample/2 forilayer = 1:n-1 RR(nR(ilayer)) = R(ilayer); %只有在有界面的地方反射系数才有值end %subplot(2,2,1); stem(RR); title('反射系数序列'); % % 形成一个Ricker子波wavelet % wavelet = ricker(f,dt); fori = 1:length(wavelet);

LANDMARK综合解释软件简介-1

LandMark综合解释软件功能简介 一、概述 Landmark综合解释软件(2003)除了对原有模块进行改进,提高一体化、自动化程度外,还推出了很多的新模块,帮助解释员更快更好的识别油气藏,这些技术对勘探开发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OpenWorks 是Landmark软件一体化的数据平台,所有应用程序产生的各类数据均存储于OpenWorks数据库中,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数据体,使得各个应用程序之间都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数据交换。为了使Landmark软件一体化功能更加完善,OpenWorks 2003提供了统一的时-深转换工具。 在勘探开发应用软件的发展和使用历程中,Landmark公司的应用软件一体化的数据管理结构及管理工具,一直是整个勘探开发领域的领头羊。覆盖整个勘探开发研究过程中各种数据类型的一体化的数据模型,是集中数据管理、多学科数据共享的基础;丰富、全面、灵活的数据加载、输出和管理工具,为数据管理者提供了高效率的、全面的数据加载能力和数据质量控制手段;基于web技术的数据和查询工具,为各层次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提供了简单实用的数据浏览和查询手段。 二、软件功能简介 1.SynTool 2003(合成地震记录制作) SynTool是一体化的层位标定工具,用以将地质分层、岩性与地震数据精确地联结起来,它提供了建立精确的合成地震记录所需的特征参数,并提供了强大的曲线编辑处理功能来帮助用户校正测井曲线和解决井眼问题。特有的厚度编辑器和层段编辑器可帮助用户预测远离井的地方构造与油藏属性的变化。还可以从井旁地震道计算地震子波,并对提取的子波在相位和时间延迟上进行处理,最后显示和应用它,推导出准确的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储层标定。2.SeisWorks 2003(2D/3D地震资料解释) SeisWorks是2D/3D地震解释与分析领域的工业技术领导者,拥有强大的层位、断层解释及图分析功能。它的多测网合并能力允许用户轻松地将三维工区与二维工区结合起来,并可合并多个三维工区,而无需进行数据的重新格式化与数

landmark地震工区的建立

第2章地震工区的建立 思路:首先建立3D Survey ,然后建立地震工区,最后加载地震数据。 一、建立3D Survey Command Menu---->Data---->Management---->Seismic Data Manager弹出窗口(图1),File---->New---->Survey弹出“New Survey”小窗口,输入Survey的名字,如:aaa ,然后在Type中选择3D---->OK。 图1 选择Grid---->分别输入Upper Right:和Lower Left:的Line 值、Trace值(提供值); X Axis:---->选择Line(图2)

图2 选择Original Cartographic Reference System,(一般用Gauss 21N)。输入X /Y 坐标---->回车。 保存Survey。(图3) 图3

二建立地震工区 Command Menu ---->Data---->Management---->Seismic Project Manager 弹出窗口“Seismic Project Manager”(图4) 图4 在“Seismic Project Manager”中点击Project---->Seismic Project Create 弹出窗口(图5) 图5 选择对应的Openworks Project,键入Seismic Project Name,选择“3D”,在3D Survey in

Openworks中选择之前建立的3D Survey---->Create 。 三加载地震数据 Command Menu---->Applications---->Poststack/PAL弹出窗口(图6) 图6 Project Type选择“3D”; 选择所建立的地震工区; 在Product Selection的选项中,可选其一,也可多选,建议全选。---->Launch弹出窗口(图7)。 图7

landmark培训操作手册(详解版)

Landmark软件培训手册

目录 一、数据加载(GeoDataLoading) (3) 1、建立投影系统 (6) 2、建立OpenWorks数据库 (6) 3、加载钻井平面位置和地质分层(pick) (6) 4、加载钻井垂直位置、时深表、测井曲线和合成地震记录 (9) 二、常规解释流程(SeisWorks、TDQ、ZmapPlus) (15) 1、SeisWorks解释模块的功能 (16) (1)、三维震工区中常见的文件类型 (16) (2)、用HrzUtil对层位进行管理 (17) 2、TDQ时深转换模块 (18) (1)、建速度模型 (18) ①、用OpenWorks的时深表做速度模型 (18) ②、用速度函数做速度模型 (19) ③、用数学方程计算ACSII速度函数文件 (21) (2)、时深(深时)转换 (22) (3)、速度模型的输出及其应用 (28) (4)、基准面的类型 (29) (5)、如何调整不同的基准面 (30) 3 、ZmapPlus地质绘图模块 (30) (1)、做图前的准备工作 (32) (2)、用ASCII磁盘文件绘制平面图 (32) (3)、用SeisWorks解释数据绘制平面图................................. (33) (4)、网格运算 (37) (5)、井点处深度校正 (37) 三、合成记录制作(Syntool) (37) 1 、准备工作 (37) 2 、启动Syntool (37) 3 、基准面信息 (38) 4 、子波提取 (39)

5 、应用Checkshot (41) 6 、合成地震记录的存储 (44) 7 、SeisWelll (45)

landmark常常遇见问题

Landmark软件基础数据加载流程 Landmark软件基础数据加载流程: 1)软件启动:一般情况下,在进入系统的时候,Landmark软件会自动启动, 如果不小心关掉或者没有起来,则用命令startow进行启动。 2)进入数据加载模块:Application→PostStack/PAL→选择工区类型及工区名称 →launch… 单击后进入下面的界面: 一、二维地震数据的加载 →Input Data … →选择SEGY →Parameter… →DiskAnalyze…(分析segy数据中cdp、shotpoint、x、 y在道头中的位置及地震数据的起始时间、道长)→Enter Linenames… →File→select SEG-Y File →选择要加载的segy文件,第一个用replace替换掉原来的那一行,其它的都用insert插入 →然后再相对应的文件名的右边填写上相对应的测线名(在这里也可以通过先建立测网的方法,然后用File→Select Linenames…→选择列表中的测线名)→Modify SEG-Y Headers Parameter →填写用An alyze…分析得到的结果→ OK →OK →OK →Output Data … →Vertical … Parameter …→Output file …list→输入你将要加载的数据体的名称(名字为9个字符长度)→Output Mode 选择Create New File

→Data selection Parameter 在这个参数上填入道头分析中得到的地震数据的起始时间、道长。一般情况下如果起始时间为0的话,这两个参数可以不填;但是有的数据起始时间并不是从0s开始的,例如从1s中开始、道长6s那么在start time 中要填入1000(ms),end time中填入6000,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在家在流程中加入两个处理参数: ?→返回到PostStack/PAL主界面 ?→Processes→Utilities→Trace Length →填入地震数据的记录长 度(从0s开始起算) ?→Processes→Shifting/Stretching→Bulk Time Shift→填入实际 地震数据的起始时间 →重新返回到Output Data …中 →Vertical … Parameter … →Output File Format and Scaling Parameters →如果加载的数据为成果数据(滤波)则Format选择8 bit integer,并选择Scaling为Automatic;如果加载的数据为纯波,则Format选择16 bit integer, 并选择Scaling为None。→如果我们事先没有建好测网,则此事要设置Basemap info …中的参数→Basemap info …→Overwrite basemap information for existing lines(在给测线命名的时候不能够和数据库中已有的测线名相同),如果这些测线是第一次加载,可以不选这个,如果数据库中已经有该测线并且和现在的命名相同,则导航数据在没有选该选项的时候是不能够家在进去的,如果该选项选上,那么库里的同名测线将会被覆盖。解决该问题的办法就是同一条测线起不同的名字。 →Survey。选择或创建新的测网名称 →Duplicate ShotPoints 选择Use First ShotPoint →Close →OK

蓝马快捷键

Landmark 快捷键 Q键:“+”指针,主要用于显示位置。若要取消,可连续点击三次Q键即可。点击第一次Q键,指针变为”|”;点击第二次Q键,指针变为”-“;点击第三次指针,即可取消剖面上的”+”指针。 W键:隐藏解释的层位。若要显示,可重新刷新即可。 Y键:沿某一层位拉平地震数据体(注意:只针对当前的剖面);如果要取消拉平的话,再次点击Y键or Ctrl+Y。 A键:auto-dip,层位解释时,自动倾角追踪方式。 P键: 层位解释时,手动追层位。 F:断层解释快捷键。 H:层位解释快捷键。 K键:层位解释时,各种追踪方式的参数选择快捷键。 L键:激活层位。 Z键:地震剖面显示局部放大(选中Z键后,选”+”剖面局部放大,选”-“剖面局部缩小) C键:层位解释时,追踪模式为相关模式(correlation). V键:剖面显示时,剖面的CDP大小方向反转。 B键:记录在seiswork中的各个操作步骤的标签。 / 键:在解释断层和层位时,计算断层的断距。 Ctrl z键:可快速地选择纵向的时间范围。 Copy键:复制terminal窗口中的内容(命令或者路径等) Paste键:粘贴copy键所拷贝的东西到所需要的地方。 补充:i键:在层位解释状态下可激活层位。 注意:键盘上的快捷键功能可以改变, 在seiswork主菜单下> Defaul t s >expert keys下 设置键盘快捷键,将键盘字母与需要的功能选中,应用一下即可; 如果不需要键盘快捷键功能,只需要选中键盘字母,unset即可取消快捷径功能。 当所有的快捷功能都设置完后,在expert keys窗口下保存一下,存成一个后缀为.xks的文件。下次打开地震工区,进入在seiswork主菜单下> Defaul t s >expert keys下,重新加载.xks文件,即可实现键盘指定的快捷功能。

合成记录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

合成记录“二次标定法则”及其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 栗宝鹃①董春梅②宋亚民③张木森④刘斌⑤ (①②③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⑤中石化胜利 油田河口采油厂,山东东营,257200) 摘要:人工合成记录是联系测井和地震的桥梁,精确的合成记录标定在精细地震解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合成记录的因素主要有反射系数和地震子波,反射系数由声波数值计算得到,人为干涉的作用不大,为此,子波是影响合成记录标定的重要因素。由于子波旁瓣较多,导致合成记录波形改变、波组增多,影响标定的准确性。本文提出一种合成记录的“二次标定法则”,该方法先用与地震数据相同频率的标准的雷克子波进行初次标定,标定准确主要波组;然后用井旁道子波进行二次标定,对初次标定的结果做细微调整,由此得到准确的合成记录标定结果。 关键词:合成记录子波地震解释 1 引言 地震解释中,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地质层位和岩性意义是通过合成记录标定得到的。合成记录是联系地震和测井的桥梁,在正确进行地震解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成记录在地震解释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1)精确的合成记录标定可以建立测井和地震之间的准确对应关系[1],由此可以根据合成记录来确定要追踪的层位和辅助进行层位的闭合解释;(2)地震子波是有极性的,由地震子波的极性很容易定义地震剖面的极性[2]。因此,根据合成记录标定过程中提取的子波,可以进行地震剖面的极性判断。 2 合成记录原理 制作人工合成记录,首先利用声波和密度测井资料求取反射系数序列,然后将反射系数序列与地震子波褶积获得[3]。具体公式如下: (t)(t)*r(t) s w =(1)其中,(t) s为合成地震记录,r(t)为反射系数序列,(t) w为地震子波。 由公式(1)可以看出,合成记录的好坏与反射系数和子波有关。 一个界面的反射系数是由上下两层的波阻抗得到的,其表达式为: 1 1 2 2 1 1 2 2 v v v v R ρ ρ ρ ρ + - =(2) 式中,R为反射系数, 2 1 ρ ρ,为上、下 两层的密度, 2 1 v v,为上、下两层的速度。 由公式(2)可知,反射系数由两层的速度和密度参数共同决定的。通过声波曲线可以得到速度值。

Landmark主要地震属性及其地质意义

Landmark主要地震属性及其地质意义利用地震进行储层预测时主要从振幅属性及其延伸属性出发,分析属性的变化特征,然后与钻井和地质进行标定,赋予属性地质意义。 为了将已知井上的岩性信息,在整个工区进行有效的外推,需要优选出在该区对岩性参数和含油气性反映敏感的属性,我们通过两个层次来完成这一个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选择对岩性变化相对敏感的地震属性,这部分工作在属性提取时已完成,其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时间派生的属性有利于对构造的细节进行解释;振幅和频率派生的属性用于解决地层和储层特征; 一般认为振幅是最稳健和有价值的属性;频率属性更有利于揭示地层的细节; 混合属性包含振幅和频率的因素,因此更有利于地震特征的测量;同时在对所提取的地震属性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也有助于对地震属性的提取第二个层次是使用数学和信息学的方法优选属性。“地震属性和井数据采样伪相关在独立的井数据较少或者参加考虑的独立的地震属性过多时产生的概率较大”(CYNTHIA T. KALKOMEY),由于对于该区已知的独立井信息多数情况下较少,勉强满足统计分析的样本要求,单纯使用相关分析方法产生伪相关的概率较大,因此我们在经过第一个层次的筛选之后,采用数据相关和信息优化组合方法进行属性优选。 目前属性种类很多,属性软件也非常多,这里转列landmark软件中的PAL 属性,供大家参考选择使用:Average Reflection Strength 平均反射强度:识别振幅异常,追踪三角洲、河道、含气砂岩等引起的地震振幅异常;指示主要的岩性变化、不整合、天然气或流体的聚集;该属性为预测砂岩厚度的常用属性; Slope Half Time 能量半衰时的斜率:突出砂岩/泥岩分布的突变点;预测砂岩厚度的常用属性; Number of Thoughs 波谷数:可以有效的识别薄层,为预测砂岩厚度的常用属性;Average Trough Amplitude 平均波谷振幅:用于识别岩性变化、含气砂岩或地层。可以有效的区分整合沉积物、丘状沉积物、杂乱的沉积物等;预测含油气性的常用属性; Average Instantaneous Phase 平均瞬时相位:由于相位的横向变化可能与地

【推荐】蓝马R5000软件学习个人总结word版本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蓝马R5000软件学习个人总结 软件竞技之LandmarkR5000初学之我见 我在这里要分享的是我对LMR5000学习的一点心得和经验,首先声明,R5000 我用的不是很好,常用的一些模块和操作还行,更高级一点就不是那么熟悉了,只能算作是入门吧,因为201X上的有些东西都还没搞明白,然后到了R5000, 一些数据管理和操作的界面都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操作界面有了很大的变化。 下面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有什么不妥或者错误的地方,还望大家批评指正,同时也希望能够给初学者一点启示。 1、对Landmark的基本操作要有所了解,比如数据的加载,这里面包括建立投影系统、建 立OpenWorks数据库、建立井的资料等等,这些都是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这些 要是有问题,那以后的工作都是在错误的基础来完成了。(曾见过有人竟然把 投影系统就给弄错了的)这样做的工作简直就是稀里糊涂的。 2、基础资料要整理好,特别是R5000对数据管理更加严格了,这里说的基础 资料最主要的 还是井的资料,比如井的坐标、钻井分层、时深表、井轨迹、测井曲线等。这 些都是基础数据,要把这些东西整理好了,以后干活就会减少很多的麻烦了。 3、了解R5000相对201X的一些变化,R5000对OpenWorks/SeisWorks工区数 据环境做了 很多变化,最明显的是:没有了地震工区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解释工区;2D 地震层位存储于Oracle中;所有地震数据和层位在OpenWorkss中管理;解释 数据和地震数据都有了版本号;对数据的大小的限制取消了。 4、简要了解R5000对数据的管理,以前版本的地震数据及解释数据等很多东 西都放在了 project下面,现在有了改变,地震数据和层位数据放在了所建的survey目录下,而其它的信息都放在project下面,如色棒、格式定义等,在SWDATA目录下,而且在project下面每个工区都对应着你所使用过的模块的信息及操作。

人工合成地震记录作业

人工合成地震记录作业-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程序设计 (一)、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原理: 地震记录上看到的反射波波形是地震子波在地下各反射界面上发生反射时形成的。反射波的振幅有大有小(决定于界面反射系数的绝对值)、极性有正有负(取决于反射系数的正负)、到达时间有先有后(取决于反射界面的深度)的地震反射子波叠加的结果。 如果地震子波的波形用S (t )表示,地震剖面的反射系数为双程垂直反射时间t 的函数,用R (t )表示,那么反射波地震记录形成的物理过程在数学上就可以用S (t )的R (t )的褶积表示,即某一时刻的反射波地震记录f (t )是: )()()(t R t S t f *= 其离散形式为: ))(()()(1 t m n R t m S t n f M m ?-??=?∑= 如果大地为多层介质,在地面记录长度内可接收的反射波地震记录为: ))(()()(11t m n R t m S t n f M m N n ?-??=?∑∑== 式中,n 为合成地震记录的采样序号,n =1,2,3...N ;N 为合成一道地震记录的采样点数;m =1,2,3...M ,为离散子波的采样点数;△t 为采样间隔。 这种褶积模型将地震波的实际传播过程进行了简化: 1、在合成地震记录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大地的吸收作用,所有薄层的反射波都与地震子波的形式相同,只是振幅和符号不同。 2、假设地震波垂直入射到界面上,并原路径返回。 3、假设地层横向是均匀的,在深度(纵向)方向上假设密度为常数,只是速度发生变化。 4、不考虑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透射损失。 (二)、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方法 1、 反射系数序列 在有速度测井资料的情况下,可以用速度曲线代替波阻抗曲线,计算反射系数序列。在没有速度资料的情况下,可根据干扰波调查剖面分析的结果设计地质模型。 如设计的地质模型如图a 所示,图中H 为层厚度,V 为层速度,根据下式计算反射系数: 1 1)(--+-=N N N N N V V V V H R 式中H 为反射界面的深度,N 为反射层序号,随深度变化的反射系数序列如图b 所示。但褶积计算中需要与时间有关的反射系数,深度与时间的转换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t V H n n R H R ?=→111112),()( 1222222),()(n t V H n n R H R +?= →

LandmarkR5000数据迁移方法及迁移常见问题(带图解)

Landmark R5000地震解释数据迁移方法

目录 1 LandmarkR5000数据迁移方法 (2) 1.1数据迁移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项 (2) 1.2数据迁移方案的制定 (3) 1.3数据迁移的具体实施 (4) 1.3.1迁移前数据检查整理 (4) 1.3.2数据升级迁移 (13) 1.3.3迁移后的数据质量控制 (16) 1.4数据迁移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7) 1 LandmarkR5000数据迁移方法 OpenWorks R5000是Landmark公司OpenWorks应用系统的最新版本,在工区数据模型和数据管理等方面都做了很大的改进,方便了用户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将科研数据迁移至OpenWorks R5000数据模型,可以完善OpenWorks 应用环境,并提高综合数据质量。因此,如何保证在不影响解释人员工作的情况下,将科研生产数据准确、完整、快速地迁移到OpenWorks R5000数据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1.1数据迁移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项 R5000在数据管理模式上的变化可能会使从R2003到R5000迁移数据时引起冲突,因此R2003到R5000版本的数据迁移不能只是进行简单的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在数据迁移前后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以保证迁移后的数据可以正常使用。根据R2003和R5000系统的特点,要实现地震科研数据由R2003系统向R5000系统的平稳迁移,需要经过三个阶段:迁移前的数据整理与检查,数据迁移的具体实施,以及迁移完成后的结果质量控制。图1.1表示了数据迁移的基本流程。

R2003 到 R5000 数 据 迁 移 流 程 图 图1.1 R5000数据迁移的基本流程 在数据迁移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原始数据的备份工作,以便出现问题时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在进行迁移前的数据整理时,一定要认真仔细,避免删除有效数据;一定要严格按照制定的迁移流程来实施,在迁移的每一步,都要认真检查核实有关内容和信息,尽量将问题局部化,以利于问题的尽快解决;仔细观察并记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法,确保数据迁移的按期顺利完成。 1.2数据迁移方案的制定 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和灾难恢复,以保障科研数据能够安全稳定的迁移至新系统,勘探所与计算信息中心的全盆地项目组人员一起对数据整理和迁移工作进行了总体的分析和预测,强调一定要做好数据的备份,在不影响科研生产的条件下成功完成数据迁移,要求参与的每个项目长负责监督,随时跟踪每个项目和地震区块数据的整理情况,避免误删有效数据,即要求每一位参与者都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才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在对实际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和研究之后,数据迁移工作人员一起制定了数据迁移的基本方案:首先建立OpenWorks R2003版本的中间服务器,将需要升级迁移的科研数据备份后恢复到中间服务器进行检查整理。整理完成后对其进行备份,然后在R5000上恢复升级。不修改原始数据,如果在迁移升级的过程中出现误删数据等问题,则用原始数据进行恢复,这样既保证了科研数据的安全性,又保证了正常科研生产的顺利进行。具体的数据迁移方案如图1.2所示。

蓝马Landmark R5000地震解释软件的tar包安装过程

蓝马Landmark R5000地震解释软件的tar包安装过程2012-03-07 23:27:44| 分类:2_工作| 标签:蓝马安装|字号大中小订阅 安装蓝马是件疼苦的事儿,下面是安装过程。 1.解压两个tar文件 tar文件在dell01的什么位置就需要把它解压到相应机子的哪个位置。 在apps目录下解压OpenWorks.tar和ora10g.tar tar –xvf OpenWorks.tar tar –xvf ora10g.tar 2.修改/etc/passwd文件 在末尾位置加两行: ora10g::105:500:Oracle Database Account:/apps/ora10g:/bin/csh owinstall::107:0:Oracle Database Account:/apps/OpenWorks:/bin/csh 3.修改/etc/group文件 在末尾位置加一行 dba:x:500:ora10g 4.在/etc/sysctl.conf中增加几行: 在末尾加下面内容 # DO NOT REMOVE: START OpenWorks Linux Configuration kernel.shmall = 2097152 kernel.shmmax = 4294967295 kernel.shmmin = 1 kernel.sem = 250 125000 200 128 fs.file-max = 65536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1024 65000 net.core.rmem_default = 262144 net.core.rmem_max = 2621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