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装置艺术与立体构成的联系

现代装置艺术与立体构成的联系
现代装置艺术与立体构成的联系

现代装置艺术与立体构成的联系

每当提及“新潮”二字,脑海中势必会跳出“现代”的概念。应该说凡属新潮的设计就是最新、最现代的设计,也是领先艺术潮流的前卫设计,富有时代的精神和艺术的独创性。然而,如果要是对那些“新潮”设计细细品味时,就会从闪光的视觉亮点中发现,在各种三维立体造型设计里,几乎大多数是巧妙地运用了立体构成的造型观念。由此可见,立体构成已成为新潮设计的代表形式及艺术表现手段的——“先锋”角色。

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领域中一门基础造型课,也是一门艺术创作设计课。作为对形态的研究与创造,在三维立体的造型设计里涉及到的面很广,环境设计中可体现在;园林景观方面、建筑和室内外装潢设计方面等,服装的造型款式方面,体现在服装的整体外形结构和内形结构、服装的局部造型与配件的设计,工业造型方面有各种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等,此外,还在现代雕塑与装置、公共艺术、展示设计、舞台设计等等这些方面都承担了“先锋”作用。

立体构成的造型语言,是以抽象的思维方式去表现社会现象和自然形态的,现代艺术的抽象美是传统艺术具象美的升华,是人类在总结了历史美术的发展规律基础上所产生的,时代的变革,使人的心理空间不断扩展也决定了新的思维方式。立体构成的造型基本原理是通过点、线、面、体的基本元素,将各种形态进行“简化”,简化到立方体、圆锥体、球体、矩形体等各种几何形体中去。立体构成的造型观念是利用综合材料,从造型的形式审美向造型之外的天地拓展。因此,它为各种三维立体的现代造型设计起到了桥梁作用。

立体构成与现代雕塑是同出一个师门可互为替生,如果将现代雕塑缩小、不论材质,那它们之间的“相貌特征”很难分清哪个是属雕塑,哪个是属立体构成。有人干脆称之为“构成雕塑”20世纪初,最早的一批现代雕塑家为寻求立体的造型语言进行创作探索、才创立了这门立体构成课程。立体主义艺术家毕加索就是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乐器》(是他最早期1914年的构成雕塑。用木头和金属片拼贴、装配成乐器,以点、线、面构成的形式,表现雕塑的空间和抽象图式。从立体主义拼贴样式转化成点、线、面三度空间的构成主义奠基者塔特林,他的作品《第三国际纪念碑》是以金属的直线与曲线螺旋式的构成框架,成一个角度倾斜、环绕着玻璃圆柱体、是一件典型的立体构成作品。未来主义艺术家波丘尼,他强调运动的价值,把任何物体做任何变形,或者以破碎的形式处理。他的作品《空间中一个瓶子的发展》通过空间分析,瓶子被解体、打碎、散开,并和环境中的基座成为一体,碎面的卷曲、组合处在三度空间之中。达达主义艺术家马塞尔?杜尚,他在构成雕塑上的两项重要革新,一是活动雕塑,二是现成品,为立体构成带来了新的生机,就是在造型的形式上强调了观念和意义。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的构成雕塑、废品雕塑成为主要方向。他们用现成品和废旧的材料,通过组合装配而成三维立体作品,称为集合艺术。鲁本?奈基尔,是给人印象深刻的雕塑家。在《洗劫卢克瑞斯》这件构成作品中,他用了大块的斜板和弯板,把这些安装在排列复杂的金属管架上,产生一种抽象形状的强烈穿插效果。女雕塑家路易斯?内维尔森。作品《神圣的潮流》是以废弃的栏杆模具、旧家具连接叠加在一起组成新的形象,展示的是过去时代的回音,难以忘怀的记忆。她将超现实主义的情绪联想和立体主义的形式美感结合一起。现代雕塑像立体构成一样的艺术表现还有许多不同的风格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塞扎尔?巴尔契尼。他创作的作品《挤压》(图6)是将汽车挤压成彩色的团块物体,通过点、线、面的基本形态,表现的是作者内心的汹涌澎湃情绪。这同中国书法绘画中的狂草、泼墨是一样的道理。艺术评论家肯定了这种纯形式美的价值并称之为“前卫艺术”。另一个艺术流派是极少主义,他们的作品关系是各种体积的组合、排列,以直线和弧线为主。托尼?史密斯的作品《香烟》,是将一根掐断的香烟放大,以梯形和等边三角形组成的拄体,这种巧妙的构成,表现了简单形体的丰富性,其角度感造型挺拔和力感,给人生命的存在,与其说是雕塑毋宁说是立体构成作品从立体构成到现代雕塑再到装置艺术,它们不是取代和被取代的关系,而是后现代艺术的特有形式。要说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立体构成和现代雕塑是通过对材料的艺术加工,由主观意识所产生精神载体,而装置艺术是使用现成品来组合成一种新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强调环境综合表达性特征。以表现和再现、形

式与观念的结合,去体现某种有指的主题思想。向观众展现一种意境或情趣、揭示一种记忆或深思,让整个综合体给人带来全部感觉。

装置艺术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利用现成品实体造型,在室内空间中让整体与残断的局部综合构成。也可以在室外“艺术造街”或“野营扎寨”是造型艺术向观念艺术发展的新的途径。所谓“公共艺术”也是立体构成到装置观念及环境设计中的转变,尽管作品从小到大,从内到外的演变形式不同,但是构成的基本元素还是贯串其中。如《海洋报告》是一件室内装置作品,作品运用了立体构成面的折叠起伏,点、线的秩序节奏和仿生构成,通过仿生表现海岸边垂死的鲨虾悲壮景观来反映有关海洋环保意识。《大地走红》是一件户外装置作品,万把红伞不停地在我们的生活中走动,从视觉现象、行为活动中,编织了中国当代社会的故事,称为政治意识形态的经典话语。红伞的点与框架线的排列,也正是立体构成中的秩序感和形式美的体现。这件作品是日本横滨市街头的大型公共艺术,以立体构成中线的卷曲构成来对比垂直的建筑。

立体构成中的形态要素,是环境中各种形状、轮廓的特征,由内在结构、外在结构、材料的肌理质感等形成了综合的构成。立体构成中的点、线、面、体的元素又构成了环境中的形态,具体的可分为;“抽象形态”、“具象形态”二类。抽象形态指几何形体和有机形体,是环境设计中最常用的形态。具象形态指模仿自然界的植物、动物、人物动态等的装饰形态。

现代建筑的造型形态,本身就是一座座现代抽象的雕塑艺术品。现代建筑艺术的构成美形态,是跟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变化而复杂多元起来的。它们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从一开始就受到现代艺术新思潮的影响。现代建筑的造型语言,可以用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以非再现抽象的立体几何构成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体与块的节奏、点、线、面的律动以及外在结构的比例和简化的形态美。建筑设计师贝隶铭在法国卢浮宫建造的这座现代雕塑式建筑,取用埃及金字塔方锥体造型,以透明玻璃取代厚重石块材料就是用这种表现风格与周边的古典建筑形成对比另一种现代建筑形态的表现方式,仍是用几何形体造型,但是属具象的对自然形态模仿,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就是模仿白色的海贝壳或像是一个个船帆,更像是一组开放的花瓣称之不谢的花蕾

服装设计素有“软雕塑”之称。服装整体造型和立体构成造型一样,也是由圆形、三角形、方形三种最基本形态组成。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从组合到分割或从分割到组合的过程。通过对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割拆解、变化拼接组合,形成千姿百态的服装造型。1954年法国服装设计大师巴冷夏卡推出的“H”型,称为“布袋式”就是长方形。1956年由时装设计大师克里斯汀?迪奥首创推出“箭形”,就是“A”型外型也称三角形或者说是像哥特式教堂的尖塔,如火焰式。其特点是上身小而窄,以强调胸部和夸张下身裤子或裙子的宽大,尤其适合女性大衣和连衣裙的下摆。风靡全球。“O”型又称球形、外观上还像灯笼形,有长圆和扁园的变化。一般用在肩、下摆处丰满圆润, 1960年皮尔卡丹设计了圆形、螺旋形系列,给人以外观造型上的震撼力,赢得了欧美服装界的博采。服装外形交叉组合结构的使用方法和立体构成造型一样,有联合、减缺、覆盖、透叠、嫁接等手段。例如;服装款式就是以“A”型的基本形上嫁接拆解的“O”型,构成新的组合形态。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应用在服装内形结构上更是千变万化。各种内结构分割线、纽扣点、摺裥面的表现,也是促成服装造型美的关键。例如;分别是以线、面、体的造型元素使服装造型增添了奇光异彩。

立体构成的造型观念应用在工业造型设计、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等方面的优秀范例,更是数不胜数,这里就不在举例。由此看来,立体构成这门基础设计课程内容,确实是在各种三维立体造型设计中承担起“先锋”作用。既然如此重要,然而,再看看我们的一些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又是如何对待这门课程的呢?

一、形同摆设、可有可无

笔者据调查了解,首先是不少艺术院校的院、系领导心中对这门基础设计课程是不够重视的。总认为专业设计课重要,殊不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道理。因此,不是将这门课时削减就是干脆砍掉这门课程,再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在教学大纲中明明有立体构成这门课,但在具体授课时却换成了专业设计课,其个人意志和权利强加于科学的教学之上。再有,立体构成这门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造型工艺课,需要大量的动手时间,然而,各专业设计都有专门的实验室,唯独立体构成这门课是没有的,甚至连一间固定教室也不给。学生只能被动采取“游击战”今天上东明天上西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学生的作业无处可放、

东躲西蔵,这不能不说是对学生的作业和心情带来负面影响。

二、循规守旧、固步自封

从立体构成教材和授课内容方面看,似乎千篇一律,就是完成几个点、线、面、体的纸立构而已。在教师的要求之下,学生集体统一去折一个球体或切割一个柱体,再就是线的组合、方块的组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在这“框架的规定之下”,做好这件作品,无须过多的思考和发挥想象。不少大学生曾在中专职校已经做过类似一样的作业。因此,一届届学生在这长期的机械惯性操作之下,久而久之,生厌乏味感觉也就滋生出来,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教师中也不喜欢接这门课程。原因就在于传统教学的模式死板,内容单调所至,“老老实实做先生,规规矩矩做学生,”老师讲,学生记,听老师,照书本,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的积极性被扼杀了。这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和研究来说,是种损失和遗憾。

三、马放南山、放任自流

立体构成这门课的在教学方式上,要把原来框架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改为启发式、引导式、发射式而决不该是放任式,让学生马放南山、放任自流,教师不管不问认为是给学生创作自由空间,其实是不负责任。学生没有得到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怎会出好作品?

怎样才能利用有限的课时去发挥其无限的作用笔者认为;根据教学要求,教师授课应该要投入大量时间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并进行联想创造。教师的职责除了授课之外,还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1、讲解现代艺术发展简史和流派风格特点与立体构成的关系,使学生对构成设计有一个完整地了解。2、强调立体构成中的基本原理和实质内涵,使学生能尽快地掌握基础造型方法。3、拓宽学习内容,与现代雕塑造型和后现代装置观念衔接,向社会学、哲学、材料学、心理学等领域发射,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4、与所学专业设计挂钩并介绍专业设计的特点灵活运用,使学生更深地理解这门课程的意义。例如都是不同专业的学生,以立体构成的造型语言分别结合环境设计和服装设计所做的作业。

以上也是笔者在担任这门课程教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感想和体会,立体构成与其说是一门造型基础课,毋宁说是一门艺术设计课程,它已成为一门充满生机的全新的课程。有道是;透视学成,眼中处处皆是透视,色彩学后,眼中世界又充满色彩,研究构成就会发现,当今设计天地,构成无处不在。将立体构成的审美观念融入进各类造型艺术设计中去,就能海纳百川,神思千里地行使自己掌门人的权力。

现代陶艺的设计与制作

现代陶艺的设计与制作 现代陶艺的概念 陶艺是时代的产物。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载体,它不是传统陶艺的简单重复和 延续。从本质上讲,现代陶艺是对传统陶艺的一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它把陶艺从“器”的概念中,从古老的、已经定犁的工艺模式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陶瓷本质内涵,并加以 挖掘和发展,开拓成富有现代精神的纯粹个性化的艺术形式。 现代陶艺设计与制作 现代陶艺是一种融当代观念及审美并借助于现代技术的陶瓷艺术,但它更多的则是在 精神领域的开拓与描绘。首先它凝聚着泥土的深沉,水的灵气,气的飘逸,最为壮观的则 是融合了火的激情。想要认识和理解现代陶艺,我们应当从它的物质属性---陶瓷,进行 一些深入的了解。陶瓷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形态,这种形态是所有艺术门 类中最单纯和最简洁的,同时它所具有的神秘与抽象性是不可比拟的。从陶瓷艺术的审美 需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陶瓷文化是古代中国闻名于世的代表性文化形态,在21世纪的中国,中 国历代的传统陶瓷艺术文化的光辉早已载入史册!由于众多的客观和主观因素,还有许多 人的审美需求还停留在传统陶瓷艺术审美的框架之内,这应当是一种历史的尾声。 新生代的人群正在不断的成长与扩大,追问当代审美需求的现代性、多元性、自由性 的仪式与呼声也是日益高涨。中国现代陶艺从传统陶瓷艺术中脱颖而出,正以发展的趋势 延伸到众多领域。 作为闻名中国的北方瓷都唐山,有着较为悠久的陶瓷文化和历史,骨质瓷是其闻名于 世的代表之一,使用精美的日用骨质瓷可以说是一种高级享受,然而透过各种工业化、机 械化产品大量泛滥的现状,我们可以感受到最珍贵的人情味也在逐渐的流失。这就是一方 面我们享受着工业化文明带来的便捷,另一方面也在远离自然,虽然这也是事物两面性的 凸现。并更加说明了科学上的规范化,替代不了艺术的多元化,复制品替代不了原作,机 械也永远代替不了手艺。 现代陶艺并不否定传统陶瓷艺术文化的审美需求,更不会摒弃世代传袭下来的鬼斧神 工般的精湛技艺,一方面我们既要思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造。另一方面又要面对世界强 权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挤压,如何走出传统阴影和当代精神的困惑;如何去借鉴和吸收 西方现代陶艺的优秀成果;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优秀陶瓷文化的精华;如何在传统光辉的重 压下重建中国现代陶艺的话语体系,使其成为具有新的活力和独特艺术价值的媒介。 对此沛霖育华搜集了现代陶艺所体现的主要有三点:一是正如波德莱尔所言:“现代 性就是过渡、短暂和偶然。”二是对传统陶瓷审美僵化及各种工业化、机械化带来的麻木 运用众多当代性的观念和审美需求进行反思和重构人性之光;三是在社会发展的框架内继

立体构成要素点线面体

立体构成的基本形态要素---点、线、面、体 一、点的构成 1、造型中的点具有相对性。 2、点的构成方式很多,但点独立存在的构成少,多数情况下会存在其他形态要素。 3、点的视觉情感及特征 点的特征: a.与环境相比较,体积小 b.长度、宽度、高度近似 点的作用: a.起某种稳定图式、造型的作用 b.创造视觉焦点 c.创造运动感:设计作品中点的动感通常源于点的集群关系和点 与背景的图底关系。 二、线材的构成 1、线的形态与感情象征 直线与曲线是构成线的两大系统,也是决定一切由线构成的形的基本要素。一般来说,直线表示静,曲线表示动。 直线是一种无机线,它具有冷淡而坚强的表现力。其中垂直线具有生命、尊严、永恒、上升、下落等感情象征;水平线趋向于表示平静、安定、向上的感情象征;斜直线意味着运动、积极、阳性等感情色彩;向下的斜直线则有危险、消极、阴性等感觉特质。而曲折线则表示不安的象征性联想。

2、材料的连接点称为节点,节点有三种 滑节——可以在接触面上自由滑动或滚动。 铰节——像铰链一样可以上下左右旋转,但不能移动,具有各方向受力的特性。刚节——完全固定死的。 线材构成中,线材大致可分为软质线材(又称拉力材)和硬质线材(又称压缩材)两大类。 软质线材包括棉、麻、丝、绳、化纤等软线,还有铁、钢、铝丝等可弯曲变形的金属线材;硬质线材有木、塑料及其他金属条材等。 (1)软质线材的构成 利用棉、麻、丝、化纤等软线、软绳。在构成中,按意图制作造型框架。其结构可选用正方体、三角柱、三角锥、五棱柱、六棱柱等造型;也可采用正圆、半圆或渐伸涡线形等、并在框架上面竖立支柱,以小钉为连点进行连接构成。 (2)硬质线材构成 木条、金属条、塑料细管、玻璃柱等线材均可用以组合而成为立体造型。在构成前,先确定好支架。构成后,部分撤掉,只保留硬质线材构成的部分。 常见的造型方法有: a.垒积构造 只把材料重叠起来做成立体的构造物,叫做累积形式的构成。 在制作时应该注意: (1)接触面过分倾斜易引起滑动;整体的重心若超过底部的支撑面则 构造物将因失去平衡而倒塌。 (2)与用线材做立体构成—样,不要忘记使空隙大小具有韵律。 (3)作为垒积构造的变形,可以在结合部施以简单的防滑处理(如缺口 等),这样将出现更多的变化。

浅论中国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关系

浅论中国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关系 袁呈燕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一、简述中国传统陶艺 中国的传统陶艺的诞生与发展是以实用为先 导的,因此,中国的传统陶艺必须符合人类心 理的或生理的机能需求。正是这种需求使传统 陶艺极力追求釉面的光洁、无暇.造型的完整、 优美。装饰的富丽堂皇或朴素简练。这种种要 求需要材料和工艺流程规范化。陶瓷工艺品生 产的规范化与审美欣赏的原始化构成了陶艺 最初的传统规范。我们在习惯上把这种陶瓷艺 术称为传统陶艺[1]。 中国的陶瓷艺术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可以说传统的制陶工业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 展而逐渐进步。在它本身凝聚了人类智慧,而 中国的传统陶瓷艺术的文化品格也揭示出东 方传统陶艺最深刻最深厚的文化历史根基。 图1 白瓷莲瓣纹陶 中国拥有渊源流长的陶瓷文化,无论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彩陶文化,还是唐宋以来各大名窑灿烂多姿的制瓷艺术,都极具光芒。如秦代陶俑生动逼真;汉代陶俑优美豪放;唐三彩华丽丰满、富于情趣;宋代的青瓷和白瓷典雅、朴实。尤其是明清两代,制瓷工艺技术空前繁荣,陶瓷制作的分工日益明晰,制作技术更加精深刻,可以说中华民族将它最内在的本质、它对生命的感悟、对丽、气韵淋漓,绘画技巧成熟,其作品达到了精美绝伦的境界。在人类的文明史上,陶艺的历史几乎和绘画一样的悠久,中华民族为世界陶艺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它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而深刻,可以说中华民族将它最内在的本质、它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精神的心领神会完美地表现在了陶瓷艺术传统之中。中国传统陶瓷艺术那高超技艺、娴熟的装饰,以及那完美的造型都表现了创造者的智慧和能力,令人叹为观止如(图1)的白瓷莲瓣纹陶体现的就是传统陶艺中的力求完美和精致。中国传统陶艺受传统的影响,着重追求严谨和整齐、刻意求工、力求完美,达到人为加工的完善从而限定在一定的审美标准中没有突破,忽视了材料的自然属性,更忽视了人与陶艺之间的精神关系,而现代陶艺则表现了传统陶艺的否定,以及对传统审美标准、评判标准的的自我突破。 传统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曾经发生的和当下正在发生的,等到将来的都可以称作为传统。 二、简述中国现代陶艺 现代陶艺是什么?不同的个人都对现代陶艺有着不同的认识,我认为现代陶艺是以陶瓷材料为媒介、以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强调当代哲学思想、关注人的倩感时间的一种艺术形态[2]。它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它与传统陶瓷有着血缘上关系。 现代陶艺是一种新的艺术门类,是从传统陶艺中衍生出来的,现代陶艺中的“现代”一词不仅是指时间上的概念,更主要的是指一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的突破和变化,而且是相对的,我们的现代也将成为后人的过去。 中国的现代陶艺起步比较晚,自80年代以来,由于与外界频繁的接触,中国现代陶艺才迅速的走出实用美术的价值范畴,更多的打上了反传统的烙印。到了90年代中国陶艺则开始出现了比较纯正的学术探索阶段。中国陶艺家们开始意识到一味移用西方现代艺术趣味并不

雕塑的几种基本形式和种类

雕塑的几种基本形式和种类 雕塑的基本形式 圆雕:指不附着在任何背景上、可以从各个角度欣赏的立体的雕塑。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 透雕:又称为镂空雕,是界于圆雕和浮雕之间的一种雕塑。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有单面浮雕和双面浮雕,有边框的又称为镂空花板。 雕塑是造型艺术之一。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制作的三维空间形象的艺术。其制作手段有雕刻、塑、堆、贴、焊、敲、编等。雕塑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分不开的,起初它附丽于实用器物,后来逐渐发展成独立的艺术品。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是公认的雕塑杰作之一从雕塑的发展上看,又分为传统雕塑和现代雕塑,传统雕塑是用上述的传统材料塑造的可视、可触、静态的三维艺术形式;现代雕塑则用新型材料,利用声、光、电等制作的反传统的四维、五维雕塑、声光雕塑,软雕塑、动态雕塑等。 按传统的材质,按环境和功能又可分为城市雕塑、园林雕塑、室内雕塑、室外雕塑、案头雕塑、架上雕塑等。 由於雕塑的材料相当多种,有粘土、石、木、金属、石膏、树脂、象牙等。遂发展出几种类別: + 木雕:木雕的歷史相当悠久,早期的主题多半以宗教為核心,除雕塑宗教偶像之外,也用於祭坛、宗教场所的装饰。在木造建筑兴盛的国家,木雕是随著建筑一同发展的。现代的木雕则有相当多元化的风貌,艺术家喜用抽象形来表现。此外,木雕也是印刷术发明的重要功臣。 + 石雕:石雕发展的地区跟适合雕刻的石头產在哪裡是很有关係的,產石发达的地区,石雕的歷史也相当悠久。过去石雕的作品常被用来当做花园的摆饰、门口的标誌、或是陵寝建筑装饰等,基於石头厚重(不易被偷窃)、雕刻细节不易因风吹雨打而破坏,石雕作品多以户外环境為主。常见的石雕材料是大理石。 雪雕、冰雕、沙雕、铜雕、陶艺 雕塑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从制作工艺来分,雕塑可分为雕和塑。雕是从完整而坚固的坯体上把多余部分删削、挖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是用具有粘结性的材料联接、构成为所需要的形体,如泥塑、陶塑等。从题材来分,雕塑可分为纪念性雕塑、

浅谈现代陶艺发展的现状

浅谈现代陶艺发展的现状 在当代艺术中,现代陶艺被定义为纯艺术行为,并日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重视。这门由中国传统陶瓷文化演变而来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和充满想象的创作过程,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和欣赏者,从而开创了现代艺术的新世界。 中国现代陶艺意识的独立和陶艺语言的形成,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变化和发展过程。从外部表现形式上看,中国现代陶艺是在本世纪60年代末,从传统陶艺中脱离出来,但是基本上是保持传统创作特点基础上的发展与延伸。由于艺术工作者长时间受专注陶瓷艺术实用价值的经验模式和日趋狭隘的认识角度的影响,以致在很大范围上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陶艺的真正价值并没有得到实现,停步于实用领

域而不能得到实质性的起步。在随后的十几年间,陶艺在形态样式上装饰性的突破和材质、色彩、肌理上的变化,开创了一代颇为清新的唯美结构模式,然而这些与实用陶瓷形态不尽相同的但又不感觉完全陌生的作品,仍然受到“实用兼审美”观念的直接影响,其表现形式受图案语言的绘画形式所支配。 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到今天,表现出三种成熟的样式:一是在坚持传统的技艺,讲究制作精良的同时,非常注重个性与情感的表达,这一类称为传统陶艺。二是通过创新来追求新意,从器型、材料和工序上的变异,追求实验性的效果,即现代陶艺。三是趋重艺术表现性,结合多种艺术手法、风格,探索形式美的各种可能性,笔者把这类陶艺称为前卫陶艺。后两种就是我们习惯命名的现代陶艺。中国现代陶艺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个性表现,赋予现代人一种富有时代气

息的审美境界,打开了一条表现现代生活个性的艺术通道,对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面对着中国现代陶艺繁荣的表面,仍不断暴露出捉襟见肘的难堪和尴尬。同时为了保持中国陶艺特有的民族性,不得不思考中国陶艺自身发展的空间和定位,以使中国陶艺创作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在概念认识上的误区 所谓“现代陶艺”是指由陶艺家以“陶”或“瓷”为载体进行创作的、用以表现个性和情感的、具有前卫意识的陶艺。现代陶艺的真正开始和迅速形成应该从20世纪的40年代算起。毕加索自1946年起连续两年时间在瓦洛尔从事陶业,在那里他学会了拉坯、施釉和

现代陶艺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及存在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d18779778.html, 现代陶艺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及存在意义 作者:李慰椿陈景风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5期 摘要:陶艺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不断地延续至今,它体现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精神,体现 中国亘古不变的陶艺精神。现代的陶艺就是在传统的陶艺技术中不断发展而来的。现代陶艺作为现代艺术的重要载体,它是一种新的视觉艺术,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它对于现代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新的文化气息时,为现代人把握文化脉络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通道,同时也改变现代人的建设艺术生活。 关键词:现代陶艺;现代生活;影响;意义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5-0029-01 现代的陶艺与传统的陶艺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着重要的血缘关系,但现代陶艺并非传统陶艺的简单重复或是延伸,现代陶艺可以说是在传统陶艺中不断地革故鼎新,推陈出新中得到的,它既有传统陶艺的文化内涵,又有现代的文化气息。中国的陶艺技术有着近万年的历史,它的遗存相当的丰富,然而现代陶艺才刚刚在中国露出萌芽,其年代并不长久,但是他的内涵十分的丰富而深刻,它在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精神领会等方面与传统陶艺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了解现代陶艺的本质,明白其特性以及其在现代生活中对现代人的生活影响,成为现代人义不容辞的任务。 一、现代陶艺的本质特征 陶艺是时代的产物,它是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的,带有时代的气息。本质上讲,现代陶艺是从传统陶艺中抽离出来,这是一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它将陶艺从“器”的概念中抽离出来,挣脱古老的,定型的工艺模式,根据陶艺的内涵,开拓的加以挖掘与发展,具有开拓的精神, 与现代的技术文化融合,创造出不同的陶艺产品,体现了时代的文化。现代陶艺作为一种新的视觉艺术,使陶艺偏离了传统陶艺的轨道,拓展了中国陶艺语言和观念的形态,能过极大限度并且不受束缚的充分展示并能够真实的反映作者的创作情感。从总体趋势上来看,它推动了这种陶艺艺术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融合了文化情景,不断地与社会总体的审美贴近,体现出了新的文化审美精神,更加贴近人们的文化生活。 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有着重要的血缘关系,现代陶艺在不断的吸收生活文化精华的同时,能够根据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的秉承传统文化的优良艺术,反映出现代社会上人们的本能,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新兴关系。现代陶艺强调个 性化、强调感性、强调创作者自身的情感,摆脱传统陶艺的束缚,用属于时代的,属于自己的自由不受拘束的艺术形式去制作陶艺艺术。这种自由的新的陶艺思想方式成为现代艺术创作者

立体构成——纸地造型(纸雕塑)

课题纸的立体造型—纸雕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纸立体造型的基本原理与构成立体的各种方法,制作一个具有三度空间的纸雕塑作品。 2、能力目标:关注现代生活中的设计,体验创造的乐趣,提高对形象的艺术概况力,锻炼立体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设计与制作纸雕塑作品,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体会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形成纸立体的多种构成方法。组合法、折叠法等。 教学难点:纸雕塑的设计。造型构思、点、线、面、体的韵律组合。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纸的立体造型》一直是学生最喜欢做的课程。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是比较结合实际生活的课程,只要是学生认真地观察城市中的现代雕塑,都可以找到现代雕塑与纸立体造型的切入点,使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和发挥,同时结合校园的环境自行设计校园环境雕塑。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自己要学会做纸雕塑,做出的纸雕塑最好能与学生最熟悉的现代雕塑相吻合,可结合环境雕塑,讲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对比纸雕塑体会用构成的方法设计制作纸雕塑的情趣。欣赏书上的示范作品与学生作业,了解纸构成的基本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看看这些雕塑作品可放在什么环境下更有意境。 1.导入课题: 可参照纸浮雕的导入法,出示城市现代雕塑与纸雕塑图片,进行对比讲解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对比纸雕塑体会用构成的方法设计制作纸雕塑的情趣。

2.技法讲解:(1)组合法: 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采用多媒体)教师演示了折、弯曲、切、挖、剪,等手法。

教师演示组合的顺序。 教师总结:造型特点:造型富有扩张力。点线面的组合相得益彰。整体效果强烈,比较适合作为环境雕塑。 (2)折叠法: 教师演示——鹰的制作(用课件),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设问: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学生答:采用了切、挖、卷曲、折叠法。 教师总结 造型特点:用简练的手法表现了鹰的气势。运用了折纸的方法,造型在具象的表现中体现出抽象的意味。 技法的运用:用一张开数纸对折,按图纸剪折。按此方法还可以创造很多动物造型。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

立体构成教案详案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立体构成》教案(2017年-2018年第一学年度)系部:应用技术系 编制人:姜静

章节名称绪论 授课方法 和手段 课堂讲授与视频赏析教学 教学目的 与要求 目的和要求: 1.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2.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3.了解构成的含义 4.熟悉构成的源流 5.形态构成的基础 6.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教学基本内容 纲要 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1)从时代发展分析现代设计的百年变迁 2)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行业——现代设计行业 3)构成教育所需的科学领域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形态与形式的不同 问:形状与形态的区别形态和形状是否都具有立体感 答: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 它们都具有立体感,形状的立体感是通过透视原理创造的虚幻空间或 矛盾空间。形态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观者的位置变化所形成的空

间体验。 了解构成的含义 构成是只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熟悉构成的源流 1)20世纪初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2)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3)包豪斯的创造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4)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1)艺术与技术结合 (2)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 (3)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 (4)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5)创造基础构成教学模式(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最大的贡献之一) 形态构成的基础 1)首先是分解的过程,即将复杂的视觉表象彻底分解还原成为单纯 的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 2)整合的过程(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 达目的的形态。) 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1)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2)培养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 3)提高构思创意能力 4)提高对材料和工艺的理解和思考 5)增强造型审美形式的感受能力 欣赏:《工业设计》影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形态与形式的区别;难点:形态构成的基础。 作业布置 无

第八课 与时俱进—木刻、漫画、现代雕塑

与时俱进—木刻、漫画、现代雕塑与建筑 课时:一课时 课型:欣赏课 授课对象:高一 教学设备: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材分析: 1.版画:版画是通过绘画、制版、印刷而完成的绘画作品,复制性是其重 要特点。木刻:绘画作品经由木版刻制,而后在纸上拓印完成的画种。 木刻是版画的一种,版画除木刻外,还有铜版、石版及丝网印刷等种类。 1.木刻分黑白木刻和套色木刻,而以黑白木刻为正宗。黑白木刻以画面强烈的黑白对比,刚健分明,予观者以视觉上的震撼。2.木刻的工具简单,有木版、刻刀、油墨、纸张。由于刀具性能的不同和作者艺术个性的差异,能够产生丰富多样的表现效果。木刻制作的便利和它的复制特点,便于制作和传播,使它能够在革命斗争环境中发挥有力的战斗作用。3.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漫画种类是讽刺画和幽默画,“讽刺与幽默”概括了这两类漫画特点。讽刺画中,一类是政治讽刺画,包括国际性题材和国内政治运动中的讽刺画作品。还有很多漫画作品,以取材和表现手法的机智、幽默,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引人发笑的背后,也常有深刻的寓意 2.雕塑是可塑或可雕刻的物质材料,通过不同的手法制作的能表达艺术家 思想、观念、情感的具有三围实体的造型艺术。一般而言,欣赏雕塑作品要从对形体的感受入手,主要看形体本身的表现力,有可以变换不同的角度欣赏不同体积组合而形成的节奏和韵律之美,材质不同的雕塑还可以通过触觉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 教学目标: 1.了解木刻与漫画两个既有传统渊源又是新兴的美术门类的特点和发展脉络。 2.启发学生认识美术的社会作用,体会文艺家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需向学生讲清楚:木刻是版画的一种,版画除木刻外,还有铜版、石版及丝网印刷等种类;漫画也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社会功能。 2木刻、漫画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运动中曾经发挥过的战斗作用,美术家与民族共命运,表现了可贵的爱国热情和历史的使命感。

论西方现代雕塑

目录 摘要前言 (1) 1西方现代雕塑发展的背景及基本特征 (1) 1.1变异的形体 (2) 1.2抽象的空间 (2) 1.3越界的材料 (3) 2现代雕塑发展的趋势 (4) 2.1立体派对雕塑的影响 (4) 2.2未来派 (5) 2.3构成雕塑 (5) 2.4达达与超现实派雕塑 (6) 2.5布朗库西的影响力 (7) 2.6现代雕塑的特色 (7) 三.总结 (8) 参考文献 (9)

论西方现代雕塑 摘要:20世纪西方雕塑艺术经历了一场迅速变化的动荡历程。传统的艺术观念、审美标准和技法以至材料都被不断改变。本文将新兴艺术的观念、方法和材料纳入考察范围,找出它们的基本特征,探讨现代雕塑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西方现代雕塑基本特征发展趋势 前言 二十世纪的雕塑和绘画一样,存在着两大对立的体系,现实主义和现代派。虽然,这两大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在理论上越来越相互排斥,但在实践上却显示出相互融合的现象。十九世纪末,现实主义的艺术自身遇到了如何进一步发展的危机。现代派艺术的崛起,又是对现实主义艺术严峻的挑战,加剧了它的危机感。现实主义艺术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出现了许多在艺术上散发出不朽光芒的作品。如果认真分析一下现代派雕塑所包含的种种艺术现象,便不难发现,这些现象所反映的观念和思想,它们表达的语言和方式,有许多差异,甚至大相径庭。如果要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的话,那么,以十九世纪末象征派、后印象派为启端的现代派艺术的总的特征是: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在雕塑上这些特征也是非常鲜明、突出的。 1西方现代雕塑发展的背景及基本特征 20世纪末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多姿多彩,新的理论与新的流派不断的出现,它在现代美术史上具有相当特殊的意义。 17世纪末以来,在美术的领域中,绘画一直占优势,雕塑则整体趋于微弱。不过,到了19世纪后半期,法国雕塑家罗丹的出现为雕塑艺术带来了新的气息。但是,就作品的实质而论,罗丹等人的雕塑并未摆脱“再现艺术”的范畴。到了20世纪,由于正是各种新兴艺术流派澎湃发展的时候,随着工业发达,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变革,机械文明逐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自然也影响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态度。在现代潮流的冲击下,不可否认地这种说明式的,故事性的再现艺术已经逐渐走向下坡,同时,在这革命性的现代艺术运动展开之际,一种追求新的形式与新的观念的艺术思潮开始萌芽了,现代雕塑诸流派也就从此随之诞生。

陶瓷艺术与环境艺术设计研究_44

陶瓷艺术与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陶瓷艺术与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本文关键词:陶瓷,艺术,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陶瓷艺术与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本文简介:[摘要]由于物质的不断发展,社会正在飞速进步,人文和精神情感的需求随之增大。为了尊重自然、尊重个性和精神情感,我们在进行陶瓷艺术设计时需要把艺术和环境进行有机结合。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和环境设计中,把握时代需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公共观景艺术设计的本质。[关键词]陶瓷艺术;环境艺术设计;情感因素1现代陶瓷 陶瓷艺术与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本文内容: [摘要]由于物质的不断发展,社会正在飞速进步,人文和精神情感的需求随之增大。为了尊重自然、尊重个性和精神情感,我们在进行陶瓷艺术设计时需要把艺术和环境进行有机结合。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和环境设计中,把握时代需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公共观景艺术设计的本质。 [关键词]陶瓷艺术;环境艺术设计;情感因素 1现代陶瓷艺术

为了表现人类对周边领域的占有,建立人类对周边物体的视觉次序,我们会对周边环境进行艺术设计。这种行为与人体机能的联系较为密切,是一种具有敏感工程技术、较大建筑范围、综合规划意义的整体艺术。人文情感和精神内涵在环境艺术中得到良好体现。作为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艺术载体,环境艺术对人类审美及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有促进作用。作为人类认为和精神情感的结晶,陶瓷艺术是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艺术无法独立存在于某个环境之中。通过陶瓷艺术,可以协调周边环境,突出周边环境中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2陶瓷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情感因素 2.1陶瓷艺术的情感体现 特殊价值存在于人类创造的文化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从功能性角度来看,现代陶瓷艺术对空间环境具有较好的提升功能。陶瓷艺术,可以为人类创造心里的情感空间。这种心理情感空间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陶瓷艺术与公共环境空间在形体上进行结合,使空间合理化、情感化;形式要素的介入,使环境空间得以延伸,人类思维随之产生情感活动。从情感煽动的角度来看,陶瓷艺术具有较强的空间艺术性,对人性情感的煽动较为强烈。从客观角

对现代与传统陶瓷的了解与看法

对现代与传统陶瓷的了解与看法 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的主要区别是它从过去实用加审美的原则走向纯粹的审美需求同情感表达,它扩充了传统陶艺的审美范畴,把粗砺、残缺、怪异的观念引入陶艺,把特殊的烧成方式以及个性化的材料把握所演化出具有个人视觉符号的特点引入陶艺。在这样的前提下,陶艺的技术不会因为实用功能的消失而减弱,反而却是由于个性化技术的提倡而变得复杂而多样化。即从过去单一的被广泛审美认同下形成的普遍技术转变为具有个人符号的个性化的技术。随着时代的跟新,也随着人们艺术思维的提高,慢慢就发展成今天材料与想法的艺术结合。 其实,它的造型也是不断地 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唐代的饭碗,一般是深腹,直口,实平足,胎厚,体重。明代的碗,口外撇,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到雍正以后,其圈足最下处,一改明代的平齐而向圆形(俗称“泥鳅背”)演变。又如,我们常见的口小、肩丰、圈足的梅瓶,它也随着不同时代而变化。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当代陶瓷的变新

所谓现代陶艺是艺术家借助陶瓷材料,或以陶瓷材料为主要创作媒体,远离传统实用性质的观照,表现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形式。这种审美价值重视挖掘的主要不是客观世界,而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内心世界。重视新的表现方法和新的表现形式,将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视觉化,表现人的意识的流动和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多种认知。 关于现代陶艺在中国又被称为“观念陶艺”、“前卫陶艺”,它的特点陶艺家白明是这样表述的 给人仅仅是观念上的怪便!也是意识失态的转变,表现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形式。这种审美价值重视挖掘的主要不是客观世界,而是现

外国雕塑欣赏《现代雕塑》教案

《现代雕塑》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和感受现代雕塑的形式美;了解现代雕塑的造型特征;体会现代雕塑在环境中的应用关系和象征性。 能力目标:运用插接等各种手法进行纸雕塑造型,表现自己心中的现代雕塑。 情意目标:体验造型活动带来的无穷乐趣,培养创新思维;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提高审美与造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欣赏体会现代雕塑的形式特征与象征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2、用插接等手法进行现代雕塑立体造型尝试。 【教学难点】:体会现代雕塑的形式特征与象征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赏析了古希腊、文艺复兴和近代雕塑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进入20世纪,西方雕塑艺术呈现出多元局面,它的时代特征不再是以某个大师的雕塑为典型标志,而是形成了风格多样、构思新奇、各具特色,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风貌。我们把这一时期的雕塑称为现代雕塑。 二.讲授新课 1.现代派美术的介绍 A.西方现代派美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现在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各种美术流派的总称。它的流派有十几种之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等。这些流派呈现出种种复杂而又光怪陆离的现象,这就使西方雕塑艺术呈现出多元的局面。 B.它的时代特征不再是以某个大师的雕塑为典范标志,而是风格各样、观念繁复、手法新奇。 C.雕塑家的艺术心态与思想观念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以新的审美理想重新思考传统雕塑的价值与意义,积极探索新的形式和语言。特别是在造型

观念、新材料和综合媒体的开拓以及对现代科技的利用上,都有巨大的突破与进展,从而出现了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现象。 2.介绍几位雕塑家的作品(结合幻灯欣赏) A.国王与王后——亨利-摩尔 a 作品介绍: 这是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代表作品。这件现代雕塑,以其夸张、变形而 又近乎于抽象的造型语言,刺激着人们的视觉神经。摩尔摈弃虚假的浮饰与赘语,抽取客观物象最为本真的内在精神。他还利用镂空的艺术手法处理了眼睛和腹部,使得实体结构与内在空间融合穿插,概括了物象存在的本质。又因雕像坐落在苏格兰一片贫瘠而荒芜的自然空间中,更使得雕像有一种原始的永恒感和自然的生命力。 b 雕像的风格: 现代雕像对现实的表现,是主观的精神把握,它呈现出一种内心视像,它寻找与提炼的是一种人类自身的内在本质的美。 B.工人与集体农庄庄员——穆希娜 这件高24米多的大型雕塑耸立在巴黎世界博览会苏联展馆的顶部,给人以极其鲜明有力的运动感,它的造型呈现出一种向前和向上的总趋势,给人一种十分激越与豪迈的情绪。作品使用了具有现代感的不锈钢材料制成,具有光洁而坚实的的质感,特别在阳光下,呈现出异常的色光,与雕像的现代精神同出一辄。体现了当时苏联人民的坚定意志与旺盛的时代精神。 C.塞纳河——马约尔 这是法国雕塑家马约尔的作品。马约尔的作品多以健壮、丰满而强劲有力的女人体表现主题精神。他表现自然情境、生命状态、精神意识,都是以人体的某种运动和姿态进行暗喻或象征,使作品在精神表现上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D.空间连续的独特形体——波丘尼 这是意大利雕塑家波丘尼的作品,波丘尼是一个未来派雕塑家,他强调雕塑应当表现一种运动感,一种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形象运动,绝对和完全的废除确定的形体线条和精致的表面刻画。他认为雕塑家应该对客观物象进行重新肢解和变形,可以采用各种材料来创造。这件作品可以说是他对人物形象在不断运动

陶艺与公共环境艺术

陶艺与公共环境艺术 作者:张玉山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08 陶艺论文录入: newtaoyi 责任编辑:newtaoyi 陶艺与公共环境艺术 Ceramic and Public Environmental Art 张玉山 Zhang Yushan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各类环境的品质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人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更呼唤一个能代表自己文化身份的精神家园。而营造城市内和郊外的公共空间(Public Space)是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途径,环境艺术则是联系公众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关键。 当今的大众文化背景为陶艺介入环境艺术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越来越多的陶艺家开始关注和转向公共环境艺术,并且一些建筑师、景观师、室内设计师、雕塑家及画家也越来越关注陶艺在建筑和环境中的应用。近几年来陶艺家、艺术家与建筑师、园林景观师逐渐趋于沟通与合作,为营造全新的、艺术的、赋有文化品位的和诗意的环境空间而共同努力。

环境陶艺(Environmental Ceramic Art)的提法,是最近十年在日本、韩国等地才出现。在欧美虽有三十多年的创作实践,但一直没有提出“环境陶艺”这样的概念。中国陶艺家近几年才开始引入 环境陶艺这一提法。它主要指城市公共空间 的公共建筑物、建筑构件、广场、公园、道 路、绿地、居住区、郊外空地及其他场地设 立的陶艺或以陶艺为主的综合媒介作品。陶 艺,在狭义上是指经烧制的陶瓷作品。随着 当代艺术的影响和现代陶艺的自身发展,未经烧制的黏土制品成为现代广义上的陶艺。只要以黏土为创作媒介,充分展现黏土之“泥性”和“土性”特质的作品,都把它理解为现代陶艺。当此作品介入公共环境,与环境对话,相互融合,并与公众形成充分交流互动,隐喻人文精神的陶艺作品,都应视为当代意义上的环境陶艺。 陶艺从室内走向室外,脱离文人墨客的把玩观赏的束缚,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公共环境艺术的构成要素之一。这既体现了陶艺本身的发展,又体现 了社会民主意识和公众自觉精神意识的进步。可以说是陶 艺、环境和社会进步的共同产物。环境陶艺作为一门公共 艺术,不仅具备环境艺术公共性原则,而且也具备陶瓷艺 术本身所独有的特征。环境陶艺不能仅理解为陶艺原有意义上体量的扩大,也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陶艺小品由室内搬到室外。因为它包含了更多社会、人文和大众的因素,其意义已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古今中外我们不难找到陶瓷应用于建筑和 环境的例证。澳大利亚土著人以有色陶土和

立体构成艺术的肌理特质及其运用

立体构成艺术的肌理特质及其运用 话题:兴趣爱好肌理 一、立体构成艺术的肌理内涵与特质(一)立体构成艺术的肌理内涵肌理即物体表面的纹理,在英文中是“texture”。立体构成艺术的肌理是指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程度不同的纹理变化。它就像事物表面的“皮肤”,在自然或人造物中,它有着各种组织结构,或平整光滑,或粗糙棘手,或轻软柔和,或浑厚坚硬。来自物体表面的纹理变化,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立体构成艺术的肌理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语言形式,与形体、色彩一样,具有造型和表情的功能。肌理在特定的空间环境、光线、氛围中能够呈现出独特的美感。设计师可以模仿自然肌理,创造出艺术的肌理。通常将肌理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视觉肌理通常是用眼睛可以看到,而不需用手触摸的肌理,形与色是其重要的构成因素。如光滑的大理石、木纹所具有的视觉肌理之美。触觉肌理是用手抚摸能体会到凹凸感的肌理。物体由于表面结构的不同能够造成不同的手感,如棉花的肌理、麻布的肌理、芦苇的肌理是不同的。(二)立体构 成艺术的肌理特质在设计中,肌理作为一种重要的形式因素,其内涵丰富:一方 面它是材料的表现形式,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另一方面,先进的工艺手法创造了新材质,从而产生了各种新的肌理形态。各种材质因表面的构造、排列、组织不同,产生了粗糙、光滑、软硬等多种特质,从而展现出丰富的形态表情。肌理美是通过对比来实现的,如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与光滑的对比、凹凸错落的对比。可以运用多种构成法则,发挥肌理的美感和功能,主要法则有:重复、渐变、对比、均衡、打散重构等。材料可以大致分为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两大类,其中能够较好体现出肌理的特质与美感的有纸、金、木和土元素等。第一种纸元素,纸是最常用的一种材料,随着时代环保意识的增强,纸的回收和合理运用成为了关注点。纸的加

点材立体构成.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案(课程单元设计) 4学时

任务一立构绪论立体构成的要素点材的构成 教学资料准备: 1.补充关于立体构成面材的文字资料 2.收集点材构成的图片 3.教材 一、考勤(2分钟) 二、回顾色彩构成的知识点及作业讲评(13分钟) 1. 色彩对比、调和的原则和方法; 2. 有彩色与无彩色的表情特征; 3. 色彩构成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三、介绍立体构成的性质(5分钟) 立体构成,是设计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是室内设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训练课程。是研究处于空间状态下立体形象的造型方法、形态构成及材料应用的一门学科。通过立体构成的学习,能够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造型原理与造型规律,将立体构成的立体观念、空间观念、材料观念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并且将立体构成的构造原理和表现方法延伸到空间训练与室内特殊表现中,提升平面与空间的创新水平。

四、思考问题回答导入新课(5分钟) 问题:什么是立体?如何理解平面与立体的关系?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在立体、空间这两个关键词中思维并自由回答。)教师总结:立体是相对于平面而言的,例如一张纸平放在桌子上,它只是一个平面体,它只有长度和宽度,如果在这张纸上切上两刀,做一个裁切、弯曲或拉伸,它就是一个立体的造型。立体是有结构的,有三度空间的特征,例如:圆球体、圆锥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将它们集合构成,就可以变化为我们生活中的服装、建筑、器皿、模型、器具等。 五、结合图例和事例分解知识点(重点内容50分钟) (一)立体构成与空间和室内设计的关系 立体构成研究和表现的是空间观念和材料观念,而室内设计中所有装饰要素和立体构成有直接的关系,立体构成表现的诸多材料都广泛运用于室内的装饰设计。将平面的构成元素根据构成形式设计成各类室内装饰设计,如点、线、面、体材料在室内装饰中都有具体的运用。这种带有立体因素的实践教学,能帮助学生在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立体空间组合概念,和在室内空间中运用造型要素进行室内的装饰,加强学生对室内空间感的知觉力和直观认识,使立体构成内容在室内设计中得到表现。 (二)材料要素 材料应用是立体构成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决定了造型体的外观效果,它包括材料质感、艺术效果、色彩、肌理、甚至艺术感染力。材料是形成造型作品生命力的一部分,一种材料和材质特点在作品中的体现,将直接反映着作品的精神内涵。 1.材料的种类 (1)按其质感分 硬质材料:金属类(钢、铁、铜)、陶瓷、石材、合金、木材、不锈钢等; 软质材料:棉麻丝、橡胶、软塑料、锡、铅、锌、铝等; (2)按其形成分 人工材料:塑料制品、橡胶制品、棉丝织品类; 自然材料:土、沙、木、草茎类等; (三)空间要素 空间是由视觉、触觉、运动三种感觉构成的,并分别称为视觉空间、触觉空间和运动空间。 立体空间:相对于平面空间来说,指180度可触摸、多角度的视觉传达,

现代装置艺术与立体构成的联系

现代装置艺术与立体构成的联系 每当提及“新潮”二字,脑海中势必会跳出“现代”的概念。应该说凡属新潮的设计就是最新、最现代的设计,也是领先艺术潮流的前卫设计,富有时代的精神和艺术的独创性。然而,如果要是对那些“新潮”设计细细品味时,就会从闪光的视觉亮点中发现,在各种三维立体造型设计里,几乎大多数是巧妙地运用了立体构成的造型观念。由此可见,立体构成已成为新潮设计的代表形式及艺术表现手段的——“先锋”角色。 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领域中一门基础造型课,也是一门艺术创作设计课。作为对形态的研究与创造,在三维立体的造型设计里涉及到的面很广,环境设计中可体现在;园林景观方面、建筑和室内外装潢设计方面等,服装的造型款式方面,体现在服装的整体外形结构和内形结构、服装的局部造型与配件的设计,工业造型方面有各种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等,此外,还在现代雕塑与装置、公共艺术、展示设计、舞台设计等等这些方面都承担了“先锋”作用。 立体构成的造型语言,是以抽象的思维方式去表现社会现象和自然形态的,现代艺术的抽象美是传统艺术具象美的升华,是人类在总结了历史美术的发展规律基础上所产生的,时代的变革,使人的心理空间不断扩展也决定了新的思维方式。立体构成的造型基本原理是通过点、线、面、体的基本元素,将各种形态进行“简化”,简化到立方体、圆锥体、球体、矩形体等各种几何形体中去。立体构成的造型观念是利用综合材料,从造型的形式审美向造型之外的天地拓展。因此,它为各种三维立体的现代造型设计起到了桥梁作用。 立体构成与现代雕塑是同出一个师门可互为替生,如果将现代雕塑缩小、不论材质,那它们之间的“相貌特征”很难分清哪个是属雕塑,哪个是属立体构成。有人干脆称之为“构成雕塑”20世纪初,最早的一批现代雕塑家为寻求立体的造型语言进行创作探索、才创立了这门立体构成课程。立体主义艺术家毕加索就是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乐器》(是他最早期1914年的构成雕塑。用木头和金属片拼贴、装配成乐器,以点、线、面构成的形式,表现雕塑的空间和抽象图式。从立体主义拼贴样式转化成点、线、面三度空间的构成主义奠基者塔特林,他的作品《第三国际纪念碑》是以金属的直线与曲线螺旋式的构成框架,成一个角度倾斜、环绕着玻璃圆柱体、是一件典型的立体构成作品。未来主义艺术家波丘尼,他强调运动的价值,把任何物体做任何变形,或者以破碎的形式处理。他的作品《空间中一个瓶子的发展》通过空间分析,瓶子被解体、打碎、散开,并和环境中的基座成为一体,碎面的卷曲、组合处在三度空间之中。达达主义艺术家马塞尔?杜尚,他在构成雕塑上的两项重要革新,一是活动雕塑,二是现成品,为立体构成带来了新的生机,就是在造型的形式上强调了观念和意义。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的构成雕塑、废品雕塑成为主要方向。他们用现成品和废旧的材料,通过组合装配而成三维立体作品,称为集合艺术。鲁本?奈基尔,是给人印象深刻的雕塑家。在《洗劫卢克瑞斯》这件构成作品中,他用了大块的斜板和弯板,把这些安装在排列复杂的金属管架上,产生一种抽象形状的强烈穿插效果。女雕塑家路易斯?内维尔森。作品《神圣的潮流》是以废弃的栏杆模具、旧家具连接叠加在一起组成新的形象,展示的是过去时代的回音,难以忘怀的记忆。她将超现实主义的情绪联想和立体主义的形式美感结合一起。现代雕塑像立体构成一样的艺术表现还有许多不同的风格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塞扎尔?巴尔契尼。他创作的作品《挤压》(图6)是将汽车挤压成彩色的团块物体,通过点、线、面的基本形态,表现的是作者内心的汹涌澎湃情绪。这同中国书法绘画中的狂草、泼墨是一样的道理。艺术评论家肯定了这种纯形式美的价值并称之为“前卫艺术”。另一个艺术流派是极少主义,他们的作品关系是各种体积的组合、排列,以直线和弧线为主。托尼?史密斯的作品《香烟》,是将一根掐断的香烟放大,以梯形和等边三角形组成的拄体,这种巧妙的构成,表现了简单形体的丰富性,其角度感造型挺拔和力感,给人生命的存在,与其说是雕塑毋宁说是立体构成作品从立体构成到现代雕塑再到装置艺术,它们不是取代和被取代的关系,而是后现代艺术的特有形式。要说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立体构成和现代雕塑是通过对材料的艺术加工,由主观意识所产生精神载体,而装置艺术是使用现成品来组合成一种新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强调环境综合表达性特征。以表现和再现、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