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协助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MPP患儿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并对MPP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肺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2例MPP患儿的胸部DR表现为肺实变22例,肺间质改变14例,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双肺纹影增多11例等。48例患儿急性期行肺功能检查,有3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在恢复期复查肺功能,有5例存在小气道通气功能障碍,其余恢复正常。MPP患儿急性期肺功能指标(包括FVC、FEV1、PEF、FEF25、FEF50、FEF75、FEF25-75)与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P患儿影像学表现呈现多样化,肺功能急性期改变有临床意义,应定期监测肺功能,预防哮喘发生。

标签: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肺功能;儿童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尽管多数MPP可以治愈,而且有一定的自限性,但重症MPP仍可导致患儿肺不张、胸腔积液、闭塞性支气管炎等,且近些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有逐步增加的趋势[1]。所以有必要了解和掌握MPP的临床表现,但是针对MPP患儿的影像学特点及肺功能改变报道较少。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52例MPP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4月-2012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内科住院确诊为MPP的患儿。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及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3]。患儿有咳嗽、发热、肺部闻及罗音等呼吸道感染表现,有胸部影像学改变证据,MP特异性IgM抗体阳性,临床上对青霉素、头孢类药物无效。根据参照标准选取52例MPP患儿,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4~10岁,平均(6.93±1.58)岁。所有患儿均因呼吸道感染就诊,以发热、咳嗽为主,其中7例出现喘憋,2例合并肺外表现,其中1例合并溶血性贫血,1例合并川崎病。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进行胸部DR检查及肺功能检查。胸部DR检查:采取拍摄后前位胸部正位片,其中12例行胸部CT检查。肺功能检查:采用德国JEAGER公司生产的Master Screen Paed肺功能仪器,记录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期流量(FEF25,FEF50,FEF75,FEF25-75)指标。常规肺功能检查均在入院后72 h内进行,对于肺功能

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观察

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观察 发表时间:2016-06-20T15:01:52.080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6期作者:曹进军 [导读] 观察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表现的特点。 隆尧县医院 055350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表现的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7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20例,随机分为《5周岁组和>5周岁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影像表现差异。结果肺部影像显示肺纹理增强、模糊多发生在《5周岁组的患儿,明显高于>5周岁组(P<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散在淡片影及高密度影在两组比较中(P>0.05),无统计学意义。《5周岁肺部病变以双肺为主(51.67%),明显高于>5周岁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5周岁组以右肺病变为主(53.33%),明显高于《5周岁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左肺病变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支原体肺炎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肺部影像学表现各不相同,对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及早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不同年龄儿童;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R37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367-01 儿童支原体肺炎是儿科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和检验设备的改进,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轻重不一,易合并多系统、多器官损害,严重威胁患儿的身体健康[2]。因此,提高对支原体肺炎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有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支原体肺炎。本研究探讨了不同年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的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所选患儿诊断均符合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并具有完整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5年7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20例,随机分为《5周岁组和>5周岁组。《5周岁组患儿60例,其中,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31例,病程在1-14d;>5周岁组患儿60例,其中,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30例,病程在1-14d。两组患儿在性别、病程等临床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检查方法所有患儿入院即做胸部CT纵膈窗及肺窗摄片检查,治疗1-2周再行CT复查,根据患儿病情情况定期复查,直至病变消失。并观察患儿的胸部影像的特点,评价指标包括病变部位、种类、类型等。 1.3统计学方法试验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率(%)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x2检验,P<0.05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肺部病变影像学特点比较肺部影像学改变主要为肺纹理增强、模糊、散在淡片影、高密度影。其中肺部影像显示肺纹理增强、模糊多发生在《5周岁组的患儿,明显高于>5周岁组(P<0.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散在淡片影及高密度影在两组比较中(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有研究报道:儿童支原体肺炎在儿科门诊所占比例较高,约20%-40%,占住院患儿的10%-20%[3]。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是支原体由唾液飞沫通过呼吸道进入机体后,支原体穿过宿主呼吸道粘膜层的粘液层并粘附在粘膜上皮细胞上,释放有毒代谢产物而引起纤毛运动障碍和细胞损伤,并激发机体相应的免疫反应,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间质水肿充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弥漫性肺泡坏死和透明膜病变[4]。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全身不适、腹泻等症状,还容易引起肺外并发症[5]。因此,有效的治疗手段及检查方法至关重要。 大量研究证实: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肺部影像学异常比例高,对疾病的诊断更敏感。而CT最为临床常用检查手段,能清晰分辨出肺实

小儿肺炎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小儿肺炎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目的观察并总结儿童肺炎的影像学特点,以减少误诊、漏诊,提高确诊率。方法择取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00例,按照影像学检查方式随机分为CT组与X片组,对比两组影像学检查结果并总结其特点。结果100例患儿中,右肺有病灶的有60例,左肺有病灶的有27例,双肺均有病灶的有13例。两种方式的检查特点均为肺组织实变,CT扫描以高密度、不均匀状态的肺部阴影为表现形式,X片则以间质浸润为表现形式,两组患儿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0.0%(40/50)和74.0%(37/50)。结论根据儿童肺炎的影像学特点,CT扫描比X片具有更高的诊断正确率。临床上可以为患儿联合使用两种检查方法进行检查,以提高儿童肺炎的确诊率。 标签:儿童肺炎;影像学特点;X胸片;CT扫描 儿童肺炎高发于冬春和夏秋的季节交替时期,气候的突变使得幼儿的抵抗能力有所下降,从而因感染肺炎支原体而导致呼吸道感染[1]。儿童肺炎的传染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由于儿童机体免疫力较差,因此病情较为严重,若不及时治疗将有生命危险。目前临床上多使用X片或CT进行影像学检查,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100例,按照影像学检查方式随机分为CT组与X片组。其中CT组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为1~11岁,平均年龄(5.5± 2.1岁);X片组男性患儿31例,女性患儿19例,年龄为2~12岁,平均年龄(6.6±4.1)岁。100例患儿临床表现有:高热、咳嗽、多痰、食欲不振、怕冷畏寒,部分患儿伴有头痛、咽喉疼痛、生命体征微弱症状。进行肺部听诊时,干啰音24例,湿啰音11例。进行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9例水平稍高。100例患儿入院后全部行以支原体阳性检测,全部呈阳性结果,均确诊为支原体肺炎。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及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方法全部患儿均选择药物治疗方式来抗支原体感染,CT组50例患儿行以CT扫描,X片组50例患儿行以X线片检查。总结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特点,分析比较其正确率。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研究中有关患儿例数、影像学诊断正确率的相关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据统计,患儿及自身病灶的分布有以下特点:右肺病灶60例,左肺病灶27例,两肺病灶13例,见表1。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热89例(91.7%),咳嗽97例(100%),气促16例(16.5%),喘息14例(14.4%),胸痛12例(12.3%);肺部有阳性体征33例(33.8%);血白细胞正常(45.3%)或轻度增高(41.2%),血清C反应蛋白(90.7%)和血沉(84.4%)多有升高; 影像学改变阳性率高达100%,与肺部阳性体征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15×109/L 5例,占5.1%;血清C 反应蛋白(CRP)8mg/L 88例(90.7%);血沉(ESR )测定64例,其中20mm/h 54例(84.4%)。 2.2胸部影像学改变。97例患者均经X线胸片和胸部VT扫描检查,阳性体征出现率达到100%。胸片病变位于双侧肺34例,35%,单侧肺63例,65%。分为以下4种类型:I型50例,51.5%,表现为肺实质阴影,呈节段性分布大片密影,少数为多发性小斑片状影或大叶实变影,其中位于右下肺24例,右中叶12 例;Ⅱ型11例,占11.3%,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多,边缘模糊;部分有聚集征象;或病变区呈网织状阴影及细的不规则条状影;Ⅲ型6例(6.2%),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Ⅳ型30例(30.9%),表现为从肺门向周围肺野呈扇形分布大片状淡薄影,其内可见肺纹理,多伴有肺血管周围的浸润阴影。合并胸腔积液12例,合并肺不张15例。 2.3治疗。红霉素30 mg/(kg.d )静脉滴注2周,或阿奇霉素10 mg/(kg.d )静脉滴注3d 停4d 共2周,改口服阿奇霉素,疗程2~3周, 有肺不张者行拍背体位引流。89例有发热者在治疗4~14d后体温下降,平均(6.8 ± 3.7 )d,治疗7~18d 后咳嗽症状明显缓解,平均(10.3± 6.2 )d;大部分患儿于疗程结束时呼吸道症状消失。住院时间8~23d,平均(13.5± 4.3)d,70例(72.2%)住院期间复查胸片病灶吸收,余好转出院后门诊随访4~10周内病灶吸收。 3.讨论 支原体肺炎主要是因支原体感染患者肺部后,在肺组织局部迅速增至,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而致病 [2] 。MP肺炎患儿的白细胞多正常或轻度升高,而ESR 及CRP却常常增高,即说明了这一点,可分别与细菌性肺炎及病毒性肺炎相鉴别。本组患者患者WBC 15×109/L 5例,占5.1%。 支原体感染主要病变部位在气管到呼吸性细支气管上皮细胞,MP吸附于纤毛上皮细胞受体上,分泌毒性物质,损害上皮细胞, 使纤毛对粘液清除功能障碍,且 持续时间较久 [3] ;气管壁及细支气管壁可有水肿、溃疡形成;支气管周围的单核细胞浸润,可扩展到血管及淋巴管周围的间质;严重者可有肺泡上皮剥脱和气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协助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MPP患儿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并对MPP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肺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2例MPP患儿的胸部DR表现为肺实变22例,肺间质改变14例,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双肺纹影增多11例等。48例患儿急性期行肺功能检查,有3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害,在恢复期复查肺功能,有5例存在小气道通气功能障碍,其余恢复正常。MPP患儿急性期肺功能指标(包括FVC、FEV1、PEF、FEF25、FEF50、FEF75、FEF25-75)与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P患儿影像学表现呈现多样化,肺功能急性期改变有临床意义,应定期监测肺功能,预防哮喘发生。 标签: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肺功能;儿童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尽管多数MPP可以治愈,而且有一定的自限性,但重症MPP仍可导致患儿肺不张、胸腔积液、闭塞性支气管炎等,且近些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有逐步增加的趋势[1]。所以有必要了解和掌握MPP的临床表现,但是针对MPP患儿的影像学特点及肺功能改变报道较少。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52例MPP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影像学及肺功能特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4月-2012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儿内科住院确诊为MPP的患儿。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及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3]。患儿有咳嗽、发热、肺部闻及罗音等呼吸道感染表现,有胸部影像学改变证据,MP特异性IgM抗体阳性,临床上对青霉素、头孢类药物无效。根据参照标准选取52例MPP患儿,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4~10岁,平均(6.93±1.58)岁。所有患儿均因呼吸道感染就诊,以发热、咳嗽为主,其中7例出现喘憋,2例合并肺外表现,其中1例合并溶血性贫血,1例合并川崎病。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进行胸部DR检查及肺功能检查。胸部DR检查:采取拍摄后前位胸部正位片,其中12例行胸部CT检查。肺功能检查:采用德国JEAGER公司生产的Master Screen Paed肺功能仪器,记录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期流量(FEF25,FEF50,FEF75,FEF25-75)指标。常规肺功能检查均在入院后72 h内进行,对于肺功能

最新小儿支原体肺炎的X线诊断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X 线诊断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X线诊断 首席医学网 2005年05月17日 18:26:24 Tuesday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八届全国帕金森病会 ?期刊社的网站运营专家 ?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 ?全国抗菌药物会 ?国际病毒性肝炎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 ?第五届世界癌症会 ?国际神经科技大会 ?全用药学术会议 ?国际药师论坛 ?基因组活动周 ?第四届抗体大会 ?亚太临床微生物 作者:谢海燕 加入收藏夹向本刊在线投稿 《中华临床医师 杂志》中华医学 会主办,中华医 学电子音像出... 航空航天医药在线征稿 [先天性唇裂儿护理][编辑达人办公省事e族] ·新形势下传染病专科医院保卫现状及其对策 ·逐瘀化痰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 ·泪道激光联合眼膏治泪道阻塞性疾病护理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MP)又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炎症,是所有年龄段儿童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因。本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有向婴幼儿期扩张的趋势。虽然本病的病原学诊断技术有了提高,但是要对MP做到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实际工作中,MP 肺炎的临床表现和X线表现对诊断本病起着重要的作用。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999~2004年期间经过病原学确诊的216例MP患儿的胸部X线片,发现支原体肺炎的X线有其特异性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16例患儿,男120例,女96例。2岁以下的16例,2~5岁35例,3~9岁81例,9~12岁64例,12岁以上的20例。住院前病程最短1天,最长31天。均有发热史,发热伴咳嗽198例,单纯咳嗽10例,伴胸痛18例。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年版)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重要病原之一,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占住院儿童CAP的10%~40%[1,2],是儿科医师广泛关注的临床问题。近年来,儿童MPP呈现不少新的特点,有关MPP的诊断、抗菌药物的选择和疗程、激素使用等诸多问题亟须规范。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和《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组织专家经过充分讨论,对儿童MPP的诊治形成了如下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1 病原及发病机制 MP属于柔膜体纲,支原体属,革兰染色阴性,难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电镜下观察由3层膜结构组成,内外层为蛋白质及多糖,中层为含胆固醇的脂质成分,形态结构不对称,一端细胞膜向外延伸形成黏附细胞器,黏附于呼吸道上皮。MP 直径为2~5 μm,是最小的原核致病微生物,缺乏细胞壁,故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固有

耐药。 MP感染致病机制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MP侵入呼吸道后,借滑行运动定位于纤毛之间,通过黏附细胞器上的P1黏附素等黏附于上皮细胞表面,抵抗黏膜纤毛的清除和吞噬细胞的吞噬; (2)MP黏附于宿主细胞后其合成的过氧化氢可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并分泌社区获得性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CARDS)毒素等对呼吸道上皮造成损伤; (3)MP感染除引起呼吸系统症状外,同时也能引起其他系统的表现,提示免疫因素包括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多个环节在MP感染的致病中起重要的作用[3]。 2 流行病学 MP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从密切接触的亲属及社区开始流行,容易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的环境中发生。经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1~3周,

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发布时间:2010 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 鉴于肺炎支原体肺炎在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且近年来发现我国肺炎支原体在体外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成员经过充分讨论并征求了部分学组外专家意见后,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形成了如下共识,特整理发表,供临床医生参考。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属于柔膜体纲中的支原体目、支原体科、支原体属,最初曾被称为Eaton媒介(Eaton Agent),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被确认为支原体属的一个种。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以间质病变为主的急性肺部感染,由于此类肺炎在临床表现上与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肺炎有明显区别,且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等治疗无效,因此临床上又将其与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及立克次体等其他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肺炎统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1]。 一、流行状况 肺炎支原体肺炎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多为散发病例,约3~6年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流行时间可长达1年,流行年份的发病率可以达到非流行年份的数倍,容易在学校、幼儿园及军队等人员比较密集的环境中集中发病[1]。最近的一项包括亚洲地区在内的全球性C AP病原学调查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肺炎占CAP的12%,在所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所导致的CAP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50%[2]。与大多数国外地区相比,我国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可能更高。一项专门针对亚洲地区CAP中非典型致病原流行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亚洲地

5个要点及早识别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5个要点及早识别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是全世界儿童因感染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17 年肺炎估计造成约 80 万 5 岁以下儿童死亡,占 5 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的 15%。 为提高公众对肺炎的认识,从 2009 年开始,每年的 11 月 12 日被定为世界肺炎日。 在儿童肺炎中,肺炎支原体(MP)是我们不可忽视的病原体,可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 10%~30%。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临床表现和转归的差异很大。部分患者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 周或以上,仍表现发热,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继续加重,这类患者定义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 RMPP 的严重性 若对 RMPP 早期判别不足,延误治疗时机,易导致重症肺炎,甚至遗留支气管扩张、肺不张等后遗症。 在临床中,及早识别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适时采取措施,可以给患儿带来更好的预后,同时也减少医疗纠纷的可能。

及早诊断 RMPP 的要点 1. 症状体征不平衡 有些患儿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发热时间>1 周,咳嗽症状严重,但听诊肺部啰音不明显,且胸片示肺内炎症不重; 部分患儿则呈现表现为高热消退较快,咳嗽不剧烈或仅轻咳,精神状况良好,但胸片示肺内炎症变重,可见大片实变影,听诊可闻及明显啰音。 2. 化验检查特点 MPP 患儿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64.6%、PLT 计数> 400×109/L、C 反应蛋白(CRP)>19.5 mg/L、降钙素原(PCT)>0.13ng/ml、LDH >1474.5IU/L、IL-6 I>20.65pg/ml、IL-10>15.25pg/ml 时,应警惕该 MPP 可能为 RMPP。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继发血小板升高(PLT 计数> 400×109/L)患儿,在 MPP 重症发展早期预测中的价值,体现出较高的敏感性。 而 CRP 是可以明确预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效果的预测指标,CRP 最佳界限值 40.7 mg/L(如超过界限值,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差)。

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 治专家共识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发布时间:2010 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 鉴于肺炎支原体肺炎在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且近年来发现我国肺炎支原体在体外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成员经过充分讨论并征求了部分学组外专家意见后,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形成了如下共识,特整理发表,供临床医生参考。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属于柔膜体纲中的支原体目、支原体科、支原体属,最初曾被称为Eaton媒介(Eaton Agent),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被确认为支原体属的一个种。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以间质病变为主的急性肺部感染,由于此类肺炎在临床表现上与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肺炎有明显区别,且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等治疗无效,因此临床上又将其与嗜肺军团菌、肺炎衣原体及立克次体等其他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肺炎统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1]。 一、流行状况 肺炎支原体肺炎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多为散发病例,约3~6年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流行时间可长达1年,流行年份的发病率可以达到非流行年份的数倍,容易在学 校、幼儿园及军队等人员比较密集的环境中集中发病[1]。最近的一项包括亚洲地区在内的全球性CAP病原学调查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肺炎占CAP的12%,在所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所导致的CAP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50%[2]。与大多数国外地区相比,我国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可能更高。一项专门针对亚洲地区CAP中非典型致病原流行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亚洲地区CAP中肺炎支原体肺炎占%,而我国上海和北京两地CAP中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比例却分别高达%和%[3-5]。在不久前完成的一项7个城市12家医院参加的全国性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