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知识点

其实背PPT就够了

【导论】

社会心理学:

是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如何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

研究领域:社会思维、社会关系、社会影响。

重要观点:

A.我们构建社会现实

B.我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时也是很危险的

C.社会影响塑造行为

D.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

E.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行为

F.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领域

研究方法:

相关:探寻自然关系

观察研究:自然的、实验室的

调查研究:问卷、访谈

设计的问题:问题措辞、第三变量、社会赞许

实验设计:探寻因果关系——控制、随机分配

问题——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

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需求特征(所谓需求特征就是指受测者在实验中所注意到的线索或暗示,而这些线索会影响到实验或假设。)

解决:单盲/双盲实验

现场研究&实验室研究

现场研究的优点:外部效度、实验真实性高,最小化参与者怀疑最大化自然和自发的行为。实验室研究的优点:可以随机分配和控制变量。

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区别:

社会心理学:个体某个特定时间对他人的看法、个体之间的互相影响及其关系

社会学:研究团体,从小团体到大团体(社会及其发展趋势)

人格心理学:个体内部功能及个体间的差异

区别: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研究者通过分析即时刺激,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来理解社会行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行为。实验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其次

是调查。

社会学:关注群体和社会研究者通过分析社会变量,诸如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来理解社会行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调查和参与者观察是

主要研究方法。

【自我和他人】

一、自我(泛指个人对自己的总体看法)

1、自我概念

自我中的认知成分,会随着时间和情境的不同发生变化,具有动态性。包括个体自我、关系自我、集体自我。

自发的自我概念(spontaneous self-concept):在特定的时间点出现在个人意识中的身份。是可被意识到的自我。(身份:比自我概念更加具体,指个体认为能够界定或描述自己的那些特性,包括价值观、性别、特质等。)

社会身份理论

社会身份理论是指个体根据社会群体的成员身份来感知自己和他人。(社会身份:指个体关于和属于一定社会群体的知识以及对他而言这个群体身份的情感和价值重要性。)

最小群体范式(minimal group paradigm):根据一些非常细小的特征或信息将人们分为不同的群体。——Tajfel 最小群体范式实验

让被试完成统计屏幕上的点的任务,然后将被试分为两组。告诉其中一组他们有高估倾向,另一组有低估倾向。让被试对其他人进行资源分配任务。实验结果:被试倾向于对自己有相似特征的人分配更多的资源。

最佳区分理论

最佳区分理论任务,人们需要在求同需要和求异需要之间保持平衡。求同需要和求异需要两者之间存在张力,个体不断的调整自己知觉到的相似性和独特性,以便报纸最佳的水平。

2、自尊

自尊是自我中的情感部分,反应了人们对于自己的价值的判断和评价。自尊=成功/抱负。

自尊来源于个人经验(早年的经历,受原生家庭影响很大)、别人的评价(镜像自我)、社会关系(被他人接纳)、社会比较和群体比较。

高自尊——正面:期待成功,愿意表现自我以获得表扬;对生活更加满意,较少抑郁;对关系满意,婚姻幸福。

自利判断:将积极时间归功为自己,并将消极事件归因为外部原因(即自我服务式偏见/自立归因偏差)。经常想起个人成功的经历,并夸大个人的重要性(即自我中心偏差)。

高自尊——负面:对他人造成心理压力,对不按照自己意愿行动的人抱有敌意。受威胁时,常常会以打压他人的方式来应对,有时甚至是暴力的方法反应。

自恋:过于迷恋自己和自我膨胀的一种特质。受到他人批评时,会做出敌对或侵犯性反应。

安全性高自尊:对自己持有积极地看法,有信心,不需要别人不断的赞美和确认来维持。防御性高自尊:对自己持有积极的看法,但是很脆弱,容易受到打击和威胁。下意识华裔自我,缺乏安全感。一旦受到批评便做出消极反应,表现出浮夸、傲慢、敌对。

自我妨碍:设置障碍物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即为可能的失败找借口,以维持自尊。

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概念:早已知道结果后, 对预见能力的夸大倾向。

例子:在某个友邻或熟人家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时,很多人喜滋滋地宣告:“这孩子是我看着长大的,我就知道他迟早会有出息的!”但是在这之前没有人会预测这个孩子会考上重点大学。

虚假一致性偏差/虚假特异性偏差:我们倾向于把自己的行为和观点看作是典型的,普遍的行为;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道德标准等特质看得高于一般人。

自我评价维持理论:

该理论认为,其他人的行为表现会威胁到个人的自我概念,而受到威胁的程度取决于别人与自己的亲密程度以及个人与该行为的关联程度。如果某个朋友在自己珍爱的方面表现超过了自己,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疏远朋友;改变关于该方面对自己的重要程度认

识;提高自己水平以超过朋友。

3、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是人们关于自己是否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表现为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

控制点(focus of control):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控制点人们认为事情的结果取决于外部还是内部原因。内部控制点:命运由自己控制。外部控制点:命运由外部力量决定。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versus self-determination)

当动物和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从而使得他们就算之后处于一种可以逃避惩罚的条件下也只会被动的畏缩。其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努力完全没有作用,习得性无助发生的过程: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知觉到无法控制——习得性无助。

自我实现的信念(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Beliefs:自我实现的预言,指一个人对他人的错误期望导致他人表现出所期望的特征和行为。

例子:老师的期望与学生的表现。在这个研究中,男性大学生被试得到一个有魅力的或没有魅力的

女性的照片,然后让被试给不相关的女生打电话。误认为在跟有魅力的女生通电话的男生表现地更温柔一些。这些女生因此也表现得善于与他人交往的、友好的、和可爱的。

4、自我表达

印象管理(自我呈现):想展示一种受赞赏的形象。努力控制我们给以他人的印象,以获得期望的结果。【自我监控高的人会根据周围的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关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人格特质:个人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在情感、思想和行动想表现出的一致性,使得自己与别人有所区别。

6、自我知觉

对自己的能力、抱负和状态等的认识和了解。主要途径包括镜像自我和社会比较。

镜像自我:指个体把别人当作镜子来进行自我感知(from 库利),进一步可以理解为与我

们的自我概念有关的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觉得他们如何评价我们(from乔治·米德)

社会比较理论:

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from利昂·费斯廷格)。包括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社会比较可以为个体提高自信心,并且成为合理自我完善的基础。但是当比较建立了不实际的标准,这些功能都会失效。

自我知觉理论:

当我们的态度不是很坚定时,我们就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及其环境来推断我们的态度。(前提条件:行为是自主发生的;内部线索委托;缺乏外在反馈)→【过度合理化效应】例子:我又吸烟了,我肯定很喜欢吸烟。

表情/步态对我们的影响。

过度合理化:人们通过关注周围的情景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e.g.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让他们将其行为归因于报酬,这样会削弱他们的自己知觉——因为兴趣而去做)

当个体明显是为了控制别人而事先付出不相称的报酬时,就会发生过度合理化反应。

1、报酬是针对人们的成就,就会增加个体内部动机

2、报酬是为了控制人们,而人们自己也相信是报酬导致了他们的努力,那么就会降低个体对工作的

内在兴趣。

自我展示理论:假定人们适当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使其看起来与行为一致。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我们通常会表现出与自己的行为一致的态度。

二、对他人的认知

1、社会知觉

指人们运用所能得到的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从而判断对方是什么样的人的过程。

并非只限于形成印象,还涉及对有关信息进行记忆、推理、判断、理解和解释等认知过程。人格特质:个人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在情感、思想和行动想表现出的一致性,使得自己与别人有所区别。

核心特质:也称中心特质,指最能说明一个人人格的特质,是人格的“构件”。一个人的人

格由几个彼此相联系的核心特质组成,核心特质虽不如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支配作用,但也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

Asch实验:条件词为热情的-冷酷的,有礼貌的-粗鲁的,会使得别人对相关其他特征的描述产生影响。结论:一些特质可能比其他特质更重要, 也就是与大量其他特质是相联系的。比如:热情和冷漠。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Halo Effect:人们更倾向于对他人形成评价上一致的印象。(可以是正性的/负性的),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

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首因效应:认知者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并据此对别人做出判断,最初印象形成后,对后来的信息就不重视的现象,也叫“先入为主效应”

近因效应:在多种信息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信息的现象,也叫“新颖效应”

2、归因

Covariation Model (Kelley, 1967)的共变模型

共变模型指出人们试图发现一个特定效应和一个特定原因是否在不同的情境下共同发生。

一贯性——在这种情境下个体是否总是表现出这种行为

一致性——其他人在这个效应下是否也有相似的反应

区分性——在其他类似的刺激条件下,那个人的反应是否也和此效应情况下相似。

我们可以根据共变模型来对一个人的行为做出常识性归因。

例子: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

“折扣原则”

认为如果有多种可能原因存在的话,我们不大轻易把结果归因于任一特定原因。即如果在对日常行为的解释中,如果出现了其他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我们会对已经作出的归因大打折扣。

例子:如果一个陌生人对你特别热情,你首先会认为是因为她很善良,很热心;如果你知道她是一个推销员,那么你首先认为因为她很善良的概率下降,因为有可能是因为她需要你买东西才对你特别热情;如果你还知道他们的销售量和奖金联系十分紧密那么你认为她对你热情的原因是因为她善良、热心的比率又会下降。

归因偏差——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行动者对自身的行为原因分析与观察者对同一行为的分析不一致。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作用,观察者倾向于强调个人特征作用。

出现的原因:行动者难以观察自身行为,容易关注环境——观察者相反;

行动者了解自己过去的行为——观察者无法了解

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更倾向于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他们的性格倾向,而不是他们所处的情境。即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特质和态度造成的影响。

存在文化差异——东方文化·环境归因较强

【社会认知】

人们从社会环境主公获取信息,并使用这些信息进行推理、做出判断。

一、图式

人们对于事物或者范畴的心理表征,包括了对事物或范畴的核心特征。人们用图式组织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认识

经典研究:图式对信息回忆的影响-放映一段关于女士生日派对的录像,并告知该妇女职业,录像中包含了一些与该女士职业吻合的信息。一段时间后(4-7days)让被试回忆录像的信息,与该女士职业相关的信息能够回忆的更准确。

启动:激活某个图式增加了另外一个图式在未来被激活的可能性。

经典研究:先让被试观看一段关于一个商人让助理帮助安排行程的录像(一组商人对助理友好,一组商人对助理不友好),并告知被试将对其进行记忆实验。让被试阅读一篇关于某个青年的文章,文中描述为中心。阅读完毕之后,要求被试评价文中青年是否友好。

长期易得性:对于个体来说某些图式容易被激活的程度

经典研究:首先通过让被试描述自己以及4位朋友(2男2女)的特征,并归纳总结出描述中共同的特性作为易得的特性。一段时间后(2 week)请被试阅读短文(一组内容与易得特性有关,一组与一的特性无关),并回忆信息。结果前者记忆效果更好。

经典研究:罪恶和身体清洁

刻板印象:知觉者将某些特征与某个群体中的成员联系起来,认为该群体的成员具有某系特征。是关于其他群体的信念(有可能准确,也有可能不准确)→人们倾向于高估外群体内部的相似性。

刻板印象会导致选择性信息加工。

经典实验:首先让被试观看9岁小女孩在学校操场和在自家外的场地玩耍的录像,操纵被试使一般被试对女孩产生负面印象,另一半产生证明印象。让部分被试立即评价女孩的学习成绩(作为对比的基准线),再让其余被试观看第二段录像,录像中该小女孩回答了25道题,实际上女孩的表现是模糊又不一致的,无法判断成绩好坏。然后要求被试评价女孩成绩。结果:对女孩有正面印象的评价超过基准,原本具有负面印象的评价低于基准。

补充:证实假设检验-选择性寻求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被称为证实假设检验。当我们期待发现某些重要的联系时,我们会很容易将各随机事件联系起来,从而知觉到一种错觉相关。假如我们相信事件之间存在相关,

我们更可能注意并回忆出某些支持性的证据。

二、决策

1、认知

自动加工:人们无法控制的判断和思考,效率非常高,而且是无意识的

控制加工:人们能够支配的判断和思考,是有意识的,需要大量认知资源

认知吝啬理论:

在知觉他人时,常常试图去掉琐碎的信息以节省精力;人们并不去知觉或记下所有信息,而只是从发生的事件中挑出对形成印象所必要的信息

补充:直觉判断-印象形成的一部分,是个体对于所感知的事物,在一瞬间作出的直接的、迅速的、下意识的确定、评价与推断。它是与地点、时间感结合着的专注而迅速的思考,并不涉及关于知觉对象的目的、动机和行为原因之类的假设,而只是对所接触或交往的对象有个大致的印象。

2、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作了解)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问题是界定的

2、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不同选择的权重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可能的方案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或者可以说决策者的偏好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各种情况的概率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选择期望最高的模型

前提条件:

1、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

2、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所有决策方案

3、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概率)

4、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们的社会价值偏向及其所占的相对比重。(偏好)

5、可以选择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

行为决策模型:

针对理论决策模型与现实的矛盾进行改进。这些矛盾包括:无法准确界定所有问题;无法得知所有备选方案;人的认知是有偏差的无法了解所有状况;决策者很少寻找最佳方案。

决策模型的假设:

1、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2、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

3、人们对于解决方案的了解是有限的

4、人们所喜好的方案是有限的

5、决策者追求满意方案而非最佳方案

启发:能够简化决策的基本原则,又称经验法则

作用:1、通过经验总结为评估当前状况提供简便的方法。

2、通过简单的法则或标准化操作程序代替复杂的信息搜集与计算

3、节省大量脑力与认知过程

补充:启发性偏差-当人们要对一个既复杂模糊又不确定的事件进行判断时,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或

者为了节省脑力,倾向于以来启发或捷径进行决策,有时会导致判断的偏差。称为“启发式偏差”。包括:代表性偏差、可得性偏差、锚定效应

可得性启发:人们认为容易记住或者容易回忆起来的事情(如具有感情色彩的、具体的、极端的事件)比难以记住或难以回忆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更大。

→导致对此类事件或事件联系的普遍性的高估。

代表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典型的信息或事件的相似性程度进行判断。首先考虑借鉴要判断事件本身,或事件的同类事件以往的经验,即以往出现的结果。→导致忽略基准概率、导致忽略平均回归趋势(参照的是相似事件或极端事件,实际上是偏离了平均情况的值)

锚定:人们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判断是,往往参照某个标准差点,然后逐渐调整。→标准点的选择影响决策结果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决策会受到问题表述形式的影响,当消费者感觉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不是“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越敏感。PS:收益曲线和心理效能曲线

单独评估:个人一次只看一种物品,然后对这物品进行评价

联合评估:个人同时看到多种物品,然后对物品的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决策。

可评估性偏差:由于人们只是有限,决策很大程度上收到决策者是否能够评估某些特性的影响,当可评估的特性对于目的而言不重要而被评估为重要时,会导致决策失误

【态度】

态度可以界定为个体对目标的评价,这种积极/

为、感觉、认知三个要素组成。三个要素并不是高度相关的。

功能:客体评价和价值表达

一、行为和态度

1、态度的形成

感情来源:给人们带来积极或消极情感体的东西,人们也对其形成相应的态度

认知来源:当人们判断目标具有消极或积极的特性,形成态度

行为来源:当人们无法了解其内在状态时,通过外部行为来推测自己的态度。

生理来源:先天条件造成容易在某方面成功或失败而造成不同的态度。

2、学习理论

假设人是外部力量的消极接受者。人们通过学习来获得态度。包括条件反射理论、强化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态度对象(条件刺激物)与引起积极或消极情绪的事物(无条件刺激物)之间的重复的、系统的联系,可以产生对该对象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纳粹分子这个词通常与恐怖罪行有联系,人们痛恨纳粹分子是因为把他们同恐怖罪行联系起来了。

强化理论:认为人们习得从事某个行为,是因为该行为伴随着某种愉快的事情,人们习得避免某个行为,是因为该行为伴随着某种不愉快的后果。

运动增进了身体健康,这是一种正强化,从而加强了对运动的积极态度。学生学会了不在课堂与老师对抗,是因为每次对抗都会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社会学习理论:人们学习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往往只是由于观察到榜样的态度和行为。小孩学会点火是由于观察到母亲的点火行动。青少年的政治态度可能来自于观察他人的态度。模仿可以不需外部强化,只通过观察榜样。

具体学习方法包括信息学习和情感迁移

3、诱因论

认知反应理论

假设人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他们会对外来信息产生认识反应而非被动接受。人们会以正向的或者负向的想法对某种特定的立场做出反应(即认知反应),态度的改变取决于信息引发的反驳论点的多少和类型。

假定有人发表言论,主张减少政府对低收入者的补贴。你听后感到,低收入者很难自立,需要有人帮助,政府应当给予补贴。这种消极的认知反应可能使人对这个言论持反对态度。如果你听后认为,政府负担太重了,每个人都应当自立。这种积极的认知反应可能使你赞成这个言论。

预期-价值理论

假设人们通过对事物有点和缺点的评价来确定自己的态度,倾向于采取能导致最好结果的态度,拒绝采取能导致不良结果的态度。人们在决定态度时力图扩大主观效用,主观效用=某结果的价值X该态度产生该结果的预期。

假定你决定买一辆车,考虑买赛车还是买家用车,在比较的时候,你认为几乎可以肯定(高预期)赛车是更有趣的(高正价值)。但是也有某种可能(低预期)赛车修理时花钱多,然而你有个哥哥会修车,你认为花钱不会太多(低负价值)。这时肯定的高正价值超过了不肯定的低负价值,所以你决定买赛车。4、认知一致理论

平衡理论

认为人们倾向于通过平衡彼此的态度与对某事件的态度来维持其相符一致。

假定有某甲、某乙、某件事,如果某甲喜欢某乙,他们二人对某件事的态度又是一致的,或者某甲不喜欢某乙,他们二人对某件事的态度又是不一致的,这时出现认知平衡状态。反之,如果某甲喜欢某乙,他们二人对某件事态度不一致,或者某甲不喜欢某乙,他们二人对某件事的态度是一致的,这时出现认知不平衡状态。

出现不平衡状态时,人们倾向于把它改变为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产生一种压力使人改变态度,以达到平衡状态。至于采取什么方式改变,平衡理论提出最少用力原则,去预测改变的方向。

如某甲喜欢某乙,但二人对某件事态度不一致,某甲赞成,某乙反对,这是一种不平衡状态,改变的方法有几种:某甲可以设想他实际上不喜欢某乙,或者他实际上反对某件事,或者曲解现实,认为某乙实际上不反对。无论选择哪一个都可以达到平衡。这样选择依赖于容易程度,即最少用力原则。

T.M.纽科姆于1968年对这个理论作了补充。他认为当某甲不喜欢某乙时,平衡的压力是较弱的,他把这种情况称为非平衡状态,这是为了区别于不平衡状态。他认为某甲和某乙之间的情感关系是首要的,人们并不关心与他们不喜欢的人的态度是否一致。改变的方向主要是改变某甲或某乙对某件事的态度,而不是某甲对某乙的态度。

认知失调理论

当两种认知或认知与行为不协调时,为了保持一致,态度将发生变化。

在费斯廷格等人的一个著名实验,后来的研究明确了失调理论的局限性。研究表明,以与态度失调的方式行动造成态度改组,只发生在如下条件下:

①人们相信他们是自由从事该行为的,不是被迫的;

②该行为产生不愉快后果。尽管有这些局限,认知失调理论仍然被认为是相当有效的。它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倾向于提高选定之物的价值,也能说明人们对于难于达到的目标的特殊满足感。

实验-决策后的不协调:当我们作出重要的决策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过高的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以此来减少不协调。(可能滋长自负)

减少失调的方法:

1、改变态度:人们可以仅仅改变他们的态度来使之与其它相矛盾的态度或先前的行为相一致。

2、增加认知方式:如果两个产生分歧的想法引起了认知失调,人们可以加入更多的辅助想法。

3、改变分歧的重要性:人们可以改变这种不协调和分歧的重要性。

4、减少知觉到的选择:人们可以说服自己,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做前后矛盾的行为。

5、改变行为: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来消除态度上的矛盾状态。

5、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合理行动理论:

人们的行为是有理性的,各种行为发生前要进行信息加工、分析和合理的思考,一系列的理由决定了人们实施行为的动机。

行为信念+对行为后果的评价→行为态度;

规范信念+遵从动机→行为的主观规范;

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意向→行为

选择性知觉:

同时接收跟自己态度一致的和不一致的信息,结果对于跟自己一直的态度表示积极评价,不同的态度意见表示消极评价,而非中和两者。

6、态度是否能预测行为:

La Pieres实验

拉皮尔协同一对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夫妇在美国西海岸旅行一万多英里,住宿过66家旅社,在184家餐

馆用饭,受到很好的接待,其中多数甚至以"比平常更关心"的方式子以款待,只有一次遭到拒绝。当时的

美国普遍存在着对黑人与对亚洲人的种族歧视,特别是在很少有东方人居住的地方更是如此,所以预计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出现的情况使研究者感到非常意外,为此促使他继续作深入调查。

六个月后,他分别向上述光顾过的250家餐、旅馆分别寄去了两种问卷。问卷中都有如下问题:"你

是否愿意在你们的商店中把中国人作为顾客来加以接待?"为了避免对方因接待过华人而生怀疑,以致做

出不真实的回答,特给其中的一半餐馆、旅馆寄第二种掩护性问卷,其中除上述问题外又插入一些是否愿意接待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等的问题。同时,他给许多未光顾过的餐馆、旅馆也寄发了问卷,把它们当作控制组。在他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回收了128份问卷。在这些问卷中,有118份问卷表示他们不会接待中国客人,有9份表示要视情况而定,只有1个汽车旅馆的妇女很肯定的说她曾经在夏天接待了一对中国夫妇。可见,餐馆、旅馆的主人们对此问题的行为与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分离。

态度预测行为的前提(观察总体的行为时预测效应会更加明显):

1、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无外部压力和情境压力)

2、强有力的态度。(极端性,重要性,易提取性,直接经验)

二、态度改变模型

1、系统-启发式模型

启发式加工:依赖于直觉,并行加工且加工速度较快,不占用或占用很少的心理资源,对信息进行粗的分析,注重观点提出者的线索。模块化封闭运行,反应自动化,容易受背景相似性、刻板印象的影响,通常我们只能意识到其加工结果而意识不到加工过程。

系统式加工:更多地依赖于理性,对信息中的论据进行深入的思考。串行加工且加工速度慢,占用较多的心理资源,非模块化,但分析系统不容易受背景相似性、刻板印象的干扰,主要基于规则进行,其加工过程和结果都可以被意识到。

2、精细可能性模型

针对人们在何种条件下会对信息进行仔细思考。信息加工存在两种途径:

中心途径:当人们在某种动机的引导下,并且有能力全面系统地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他们更多地使用说服的中心途径,也就是关注论据。

外周途径:如果我们忙于其他的事情而没有专注于信息,那我们就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仔细推敲信息所包含的内容,这是说服的外周途径。(关注可以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使人信服。)熟悉易懂的表达比新异的表达更具说服力。

三、说服模型

1、外部刺激

传达者(可信度、吸引力与偏好)

(1)可信度:

可知觉的专家性:增加可信度:传达听众赞同的观点、以在某一专题内的学识渊博者的身份介绍给大家、自信的表达方式

可知觉的信赖性:1、直视质问者2、听众认为传达者不是在努力说服自己3、站在自身利益的对立面4、传达者站在出人意料的立场上5、说话速度比较快

(2)受欢迎程度

(3)参照群体:人们对来自自身团体的信息回应要更好;

沟通过程(差距、论据特点、沟通技巧)

(1)差异:中等差距引发的态度改变最大

(2)论据特点:信息负载过重;强论据;观点重复次数

(3)沟通技巧

强化:好心情效应-当好心情和信息联系在一起时,他们会更具有说服力。(利于个体积

极思考、与信息互相联系),好心情时,人们会更快做出决定、做决定时更加冲动、更多的依赖外周线索。

唤起恐惧效应:信息可以通过引起消极情绪而起作用。恐惧程度越高,回应愈多。负面的信息使人们知觉到相关的积极行为更强烈的规范性,而这种规范性能够增强说服力、对行为的监测性。但是当恐惧心理和人们一个令人愉快的行为有关时,其结果通常不会引发行为的改变而是否认这一事实。但是如果在人们意识到威胁的严重性和可能性的同时告诉他们一个解决方法,那么信息会更有效。

分心:注意力分散是更容易接受观点;但是干扰过大会放弃听下去;

预警:预先警示可能会有一场说服战(认知反应理论)

2、被说服者

(1)自我的卷入程度

承诺:是否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是否直接体验;是够愿意选择

议题卷入:与个人的相关程度

反应卷入:是否会被他人接受

(2)接种:支持性防御;免疫性防御

(3)人格因素:年龄,教育背景, etc.

3、干预过程

登门槛/得寸进尺现象The foot-in-the-door phenomenon :

首先提一个小要求,然后提出大的。

原因:当人们承诺公众行为并且认为这些行为是自觉做出的时候,他们会更加相信自己的所为。

以退为进的说服技巧Door-in-the-Face Technique

首先提出一个大的无理的要求,然后提出小的要求,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际沟通】

一、沟通模型

二、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1、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是指在组织系统内,依据一定的组织原则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正式沟通的优点是,沟通效果好,比较严肃,约束力强,易于保密,可以使信息沟通保持权威性。重要的信息和文件的传达、组织的决策等,一般都采取这种方式。其缺点是由于依靠组织系统层层的传递,所以较刻板,沟通速度慢。

网络类型

2、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渠道指的是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传递,它不受组织监督,自由选择沟通渠道。

非正式沟通的优点是,沟通形式不拘,直接明了,速度很快,容易及时了解到正式沟通难以提供的“内幕新闻”。非正式沟通能够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团体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其缺点表现在,非正式沟通难以控制,传递的信息不确切,易于失真、曲解,而且,它可能导致小集团、小圈子,影响人心稳定和团体的凝聚力。

三、建设性沟通策略

建设性沟通的三层含义:有效的解决问题;信息准确的传递;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基于客观信息的策略

完全性:提供全部必要的信息;根据双方需要提供精准的信息

清晰性:用尽量少的语言,有明晰的思考和清晰的表达

具体性:运用图表、突出关键词,运用类比等手法;谈话连贯,避免打断和过长的停顿

描述性沟通(描述客观事实、行为和环境,避免质控,并列出数据和证据;关注自己的行为和反应而不是他人的态度;关注问题解决方案)/逻辑性沟通

2、基于主体定位的策略

自我显性:承认思想源泉属于自己而非他人或集体,承担个人评论的责任

积极倾听:积极倾听而非单项输出原则(从可定对方的立场倾听,克服先验意识,给对方适当的反应);视角转换

3、基于对象情感的策略

认同性:是对方感到自己被认可、被承认、被接受和有价值;从受众能接受的角度准备一个信息,把自己放在对方的立场。意识听众的观点、期望和情感。具体表现为尊重对方并双向沟通。

一致性:主体表达各方面之间的一致

【吸引和亲密】

一、影响人际吸引的相关因素

1、接近性(相互关注、曝光效应)

互相关注:地理距离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功能性距离(人们生活轨迹相交的频率)。

2、熟悉性(曝光效应)

单纯暴露效应。

曝光效应:熟悉诱发喜欢(无意识接受刺激的时候,曝光效应更加强烈),我们喜欢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我们更喜欢以常见的方式展示的自我

3、相似性

匹配原则:人们选择朋友,尤其是在终身伴侣的选择上,通常倾向于那些不仅在智力上,而且在外表吸引力方面都能与自己匹配的人。【已婚伴侣之间更加匹配】【吸引力较差的一方常常具有其他方面的品质来对自己的外表进行补偿】

相似性产生喜欢。【如果你喜欢自己,就会更有可能与一个同样喜欢你的人结为伴侣】

不相似导致不喜欢:我们有一种偏好——错误一致性偏好——倾向于认为别人与我们拥有同样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对喜欢的抑制作用甚于相似态度对喜欢的促进作用。【白人&黑人】

3、个人特质

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美的就是好的。

完美的平均具有吸引力。

二、爱情

亲密+基情+承诺

激情之爱:深情,富有激情。伴随情绪的急速转变,强烈渴望和对方在一起,难以自拔。实验:过桥后增强爱情的感觉。任何一种可以增加兴奋感的东西都可以增强对爱情的感受。

影响爱情的因素:文化和性别(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坠入情网,更难从一段爱情中解脱出来)。

伴侣之爱:一段关系维持的时间越长,它所引发情绪波动就会越少。

【随着时间逐渐激情消退,其他因素(价值观等)更加重要】

三、人际关系

人们共同生活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产生原因:归属和亲和的需要/获得各种回报/摆脱寂寞

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真实的展现自己并且可以从中知道自己是被他人接受的。

表露互惠效应:一个人的自我表露会引发对方的自我表露

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愿意表露自己。

社会交换理论:人们彼此之间要交换馈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公平理论:

吸引的公平原则:你和你的伴侣从感情中所得到的应该和你们双方各自投入成正比,否则就会有不公平感出现。

长期的公平:处于长期平衡关系中的人并不在乎短期的公正。

对公平的知觉和满意度:处于公平关系中的人们往往满意度最高(不公平:内疚&愤怒),占了便宜的人对不公平关系较为不敏感。

【攻击行为】

敌意性攻击: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工具性攻击: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一、攻击行为的理论

1、生物学理论:本能论、神经系统的影响、基因的影响、生化因素的影响

本能论(弗洛伊德——攻击源于自我破坏的冲动;洛伦兹——攻击行为是自我适应性)供给源于本能而非习得

进化论:攻击是为了个体更好的生存,保留自己的基因等

神经系统的影响:攻击行为很复杂,不是单独受脑部一个区域影响。但是脑部还是有一些区域能够促进攻击行为。【例子:猴子通过电击控制恼怒的大猴子】

基因的影响:遗传因素影响神经系统对暴力线索的敏感性。先天和后天的因素是相互影响的。

生物化学因素:血液中的化学成分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对攻击性的刺激的敏感性。【比如酗酒后攻击行为更容易发生】暴力行为与雄性激素/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缺乏也有关。他们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挫折-攻击理论(用来解释敌意性攻击):修正后的理论(挫折产生的是愤怒,攻击行为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挫折不等于剥夺、相对剥夺

挫折: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当我们达到一个目标的动机非常强烈,预期得到满意的结果但是行为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挫折就产生了。

转移:我们会把我们的敌意转移到一些安全的目标上。挫折产生攻击的动机。由于对反对和惩罚的畏惧,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进行攻击,因此攻击驱力可能会被转移,指向其他目标,甚至转而指向自己。那个替代对象越接近真实来源,攻击的冲动越强,但是对于攻击的焦虑也越强。因此替代性攻击大多倾向于指向更弱小和没风险的对象。

修正后的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产生的是愤怒——攻击行为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一旦有攻击线索,那么就会放大这种攻击成为。

挫折与剥夺:挫折是来源于期望与实际之间的差距产生的挫折感,当你的所得满足了你的期望。你的需求是你的收入水平可以实现的,这时你会感到满足而非挫折。

相对剥夺:被剥夺感(与别人进行比较时的挫折感比较复杂)

3、社会学习理论:攻击行为的回报、观察学习(家庭、文化)

攻击性行为时有回报的(篮球运动中攻击性强得分更多/获得社会关注等)

社会学习理论:通过观察他人,人们可以进行攻击性行为的学习。(尤其是当别人表现攻击行为而没有收到惩罚时)——来自于家庭(家庭暴力、缺乏父爱)和来自社会文化(对暴力的推崇)也对攻击性行为有影响。同时,攻击性行为是否发生同时取决于我们对结果的预期。当攻击行为看上去比较安全甚至会带来好处的时候,我们在被唤醒之后就很可能那么做。

二、影响因素

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过度拥挤:这些事件会增加我们的攻击性行为发生概率。唤醒

斯坦利的实验:人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体验到机体的唤醒状态。——得出的结论:一种躯体唤醒情绪会引发怎样的情绪,主要取决于人们对于这种唤醒的解释和分类。

各种形式之间的唤醒可以互相增强(性爱在受到惊吓之后才最富有激情)

挫折、酷热、侮辱性的情境都会提高我们的唤醒水平。

攻击线索

武器也是一种攻击线索(家庭中有手枪的人自杀率更高)

武器不只是提供攻击线索,还拉大攻击者和受害者之间的情感距离。

媒体影响:色情文学与性暴力

观看这些,1.歪曲了关于女人与性攻击的真实态度的认知。

2.增加了男人对女人的攻击行为。

对性现实的歪曲理解

接触色情信息会增强人们对于“强暴谬论“的接受程度。

针对女性的攻击

在观看完了色情暴力片之后,男大学生选择了比以前更强的电击——尤其是对女性。

电视对行为的影响

宣泄假说:观看暴力节目可以使人们释放他们被压抑的敌意。

观看暴力节目似乎的确能够导致人们的攻击行为。

WHY?

1.导致社会暴力内容的不是暴力内容本身而是由他造成的唤醒状态。

2.观看暴力使得人们降低抑制

3.媒体内容引起模仿。

电视对思想的影响

脱敏作用(暴力的吸引力下降)

改变知觉(看的暴力电视多的更容易夸张周围世界暴力的发生频率)

认知启动(激活与供给相关的概念网络)【例子:punch是击打还是饮料?】

电子游戏

角色扮演/奖赏

群体影响

群体通过责任扩散使得攻击行为增大。责任扩散随着距离的增大和人数的增多变强。

群体唤醒、去抑制和极化。

通过分散责任和计划行为,群体情境能够增强攻击反应。

减少攻击

宣泄

暴力不能实现宣泄残忍的行为引发相应的态度。。我们应该通过非攻击的方法来表达我们的感觉和告知别人。

社会学习观点

建议通过消除引发攻击的因素来控制它——通过减少令人厌恶的刺激、奖励和塑造费攻击行为,和产生于攻击行为不一致的反应。

【利他】

1、助人的5步决策模型

2、受助者的特点

3、助人者的特点

我们为什么会有帮助行为

——获得回报,避免惩罚

社会交换:帮助行为会使施与者和接受者同样受益。

帮助行为的报偿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可以提升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可以使自己产生积极的心境,有利于成年人的精神状态乃至健康状况。

内部回报:

帮助行为的受益也包括内部的自我回报:接近痛苦的人,我们也会感到痛苦,给予帮助可以减轻我们的痛苦。

1.内疚感——犯错之后为了消除内疚感,降低不良情绪,恢复自我形象,就会加大

助人的行为;

2.消极心境——成年人在消极心境下会增加助人的行为,儿童则不会。因为利他对

于成人来说可以得到自我满足。因此帮助行为来自于社会化的过程。最初的帮助

行为是因物质回报产生,之后是社会回报,最后是自我回报

3.坏心情—好行为现象的例外——当人们处于愤怒或者极度的自我悲痛中时将不会

产生帮助行为

4.好心情,好行为——帮助行为可以缓解不好的心境,也可以维持好的心境。积极

心境又可以产生积极想法和自尊,从而导向积极行为。

——社会规范:

1.互惠规范:对于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也应该施以帮助,而不是伤害。

2.社会责任规范:人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考虑以后的交换。社会

规范使人们有选择的只帮助那些有需要,但不是由于自己的疏忽才产生这种需要

的人。

3.性别与助人规范:当需要中的人是女性时,男性会提供更多的帮助,而女性则对

不同性别的求助者一视同仁。

——进化心理学:

亲缘保护:基因使我们关心与我们有亲缘关系的人,会偏袒那些和自己有共同基因的人。帮助近亲是我们的本能

互惠:一个有机体帮助其他个体,是因为它期待能得到回报性的帮助,在小的、与外界隔离的群体中能最好地起作用。

——比较和评价帮助行为的理论

——真正的利他主义

当我们感到我们与某人有所关联时会产生共情(同情或怜悯他人),我们就不会更多地关心自己的痛苦,而去关注受害者的痛苦。这种共情是自然产生的。

2、我们何时会帮助

——旁观者数量:

会大大降低人们对事件的干预。

1、注意:当旁观者人数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都会更少地注意到事件的发生。

2、解释:更少地把它解释为一个重大问题或紧急情况。我们会高估他人了解我们内心状态的能力,认为别人会看出自己内心起伏,但别人却看到了自己的平静,认为事情没有那么严重。别人也会这样认为自己。

3、确定责任:更少认为自己有采取行动的责任。当有其他人注意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分散了个体做出反应的责任。

——当别人也提供帮助时帮助

亲社会的榜样能够促进利他行为

——时间压力

那些时间充裕且认为自己的参与无关紧要的被试会停下来提供帮助;那些认为自己的参与很重要,而又延误了时间的被试则很少会停下脚步去帮助别人。。

——相似性

我们更多地对那些跟我们相似的人产生共情,也乐于帮助他们。相似性偏爱既包括外表,也包括信仰方面。

4、如何增加帮助行为

——去除对帮助的抑制:

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事件和确认责任可以增加他们的参与性。任何凸显个人特征的事情都增加了帮助的可能性。

内疚和对自我形象的关心:通过提升人们的对违规行为的意识来增加他们的帮助意愿。——利他主义的社会化:

道德教化包容:把那些区别于自己的其他人都看做是一样的人类,以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和正义准则来对待他们。

树立利他主义榜样:人们看见其他人的帮助行为或者读到他人帮助的故事,很有可能做出帮助行为。

把帮助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对人们的良好行为给予恰到好处的反馈,我们也许可以增加他们自己从做这些事情中得到的快乐。

习得的利他主义:人们一旦了解了为什么旁观者在场会抑制帮助,他们在群体情境下帮助的可能性会增加。

——媒体与利他主义

【从众】

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多变现为接纳(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和顺从(依靠外在力量表现出,为了得到奖励或者避免惩罚,由明确命令引起的叫做服从)。

一、经典研究

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

实验室下的有可能观察到社会规范的形成。【当对光点的移动距离反复进行估计时,三个被试的估计值汇聚了。】并且该规范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模糊任务】

社会传染效应/暗示(人群暗示往往以集体妄想的形式出现——自发传播错误观点)

例子:自杀事件报道的越厉害的地区,其自杀事件越多。【易被周围的事情影响,青少年是易感人群】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

3条线段哪一条和标准线段一样长。考察人在他人都和自己持有不同观点时的行为。(群体压力研究)

特点:缺乏“世俗现实性”具有“实验现实性”;没有涉及到明显的从众压力。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实验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告诉他们分别扮演老师和学生,老师根据手中的问题单子对学生进行提问。若学生回答错误,则对学生进行电击,且参与者将相信,学生每次作答错误会真的遭到电击(但事实上并没有电击产生)。

而当伏特数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学生会开始敲打墙壁,而在敲打墙壁数次后则会开始抱怨他患有心脏疾病。接下来当瓦特数继续提升一定程度后,学生将会突然保持沉默,停止作答、并停止尖叫和其他反应。许多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都表现出希望暂停实验以检查学生的状况。有些参与者质疑这次实验的目的。一些人在获得了他们无须承担任何责任的保证后继续测验。一些人则在听到学生尖叫声时有点紧张地笑了出来。

引起从众的因素

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我们很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者失去个性的人。当受害者距离遥远时,我们更容易服从/从众并且做出伤害他们的事情。

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命令发出者在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性会增加服从率;权威必须被认为是合法的。【例子:医生/护士P161】

权威的机构性:权威的声望对此有影响。;有机构作为背景的权威更易发挥社会权力。不服从的同伴参与者(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例子:对于不公平教师的反抗。

对经典研究的反思

服从先于道德产生(阿施&米尔格拉姆)

行为与态度

当外界影响作用超过了内在的信仰时,态度便无法决定行为。

在服从实验中,强有力的社会压力超越了力量较弱的因素。

原因:登门槛现象。

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心理倾向可以彼此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有时螺旋式上升。

顺从滋生接纳。

情境的力量(社会背景的影响力)

社会规范是具有压力的。预测行为,即使是我们自己的行为,也非常困难。情境有时会诱使普通人赞同谬误或向残忍屈服。

当分散工作时,大家各司其职时,邪恶(从众/服从)更容易发生。

基本归因错误

人们通常把“邪恶”归结到人的特质的原因。但是实质上,在邪恶力量的支配下,善良的人们有时也会堕落,他们会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合理化的归因。

预测从众

?我们对自己的判断感越不确定,我们越容易受他人影响。如果任务判断非常困难,或

者,参与者感觉无力胜任,那么从众比例会大大增加。

?群体由很多个体组成、凝聚力高、意见一致、社会地位高,从众比例增加。

?公众场合做出行为反应,并且事先没有任何承诺,那么从众的比率也会很高。

二、影响从众的因素

群体规模:实验室:较小规模群体可以引起较大的效应。

群体组成方式也会影响:多个小群体的一致意见会使得某个观点更可信。

一致性:如果有人破坏了群体的一致性,那么会降低群体的社会影响力。(对相同的异议者抱有亲近的态度但却否认他们对自己的影响作用),观察到其他人有异议——即使这种异议是错误的——会增强我们自己的独立性。

凝聚力:群体之外的人提出的少数派观点,对我们的影响要小于我们自己群体内的少数派观点对我们的影响。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越大。在一个群体中,人们会感到一种共同的“归属群体的从众压力”。那些感到自己受群体吸引的成员更可能对群体影响做出反应。

地位:地位高的人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地位低的人比地位高的人更容易服从研究者的命令。

公开的反应:在实验中,人们必须面对他人做出反应时要比私下里回答问题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

无事前的承诺:个体一旦对自己的立场作了承诺,就很少屈服于社会压力。事前承诺也很可能抑制承诺力。

例子:现实生活中的仲裁者和裁判员就很少推翻自己当初的决定。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 这学期学习了社会心理学,有一点心得体会。 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结构。本书在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历史、理论、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社会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并从理论和实际上对其加以分析这些领域包括: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社会交换与影响,团体与组织心理,以及最新受到重视的文化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在对这些领域的知识进行分析的时候,作者力图使其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联系在一起,从而使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帮助。 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使人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尽管常常可能会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自己的认识远远少于他人或者事件的认识。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第一个好处是认识自己。 在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也学会了认识他人。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尽管不同的人的行为差异很大,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渐渐了解自己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复杂。但是现在我发现所学习的心理学的知识在我脑中结成了一张大网,活生生的经历时时接受着理论的检验。我了解了,我不怨了。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有人说:“主动与被动紧一线之隔,而生命情

调却神情悬隔。”还有人说:“当你不能改变环境时,最好改变自己。”也有人说:“当你不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时,请马上改变。”于是,我选择了后者那就是所谓的“改变”,虽然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还是愿意去尝试,并且希望用时间来证明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第三个好处是认识社会。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了解了在这样的社会中应该如何生存下去,这对即将毕业的我有很大帮助。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最大好处是认识生活的价值。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有钱或者名声响亮,而是在于:一是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决定,而不是由他人决定;二是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三是关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而不是孤军奋战;四是自尊,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 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社会心理学试题教程文件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204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立可以从1924出版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算起,该书的观点是:社会行为受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人在场和他人行为。这本书的作者是 A.麦独孤 B.奥尔波特 C.莫雷诺 D.勒温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____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问题。A.莫雷诺 B.瑟斯顿 C.麦独孤 D.奥尔波特 3.在社会心理学诸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强调____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家庭动力对个体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A.早期经验 B.成年 C.中年 D.老年 4.“群体动力学”,“群体中的心理气氛”等术语的创始人是 A.维纳 B.莫雷纳 精品文档

C.麦独孤 D.勒温 5.“在战斗中的我军战士真勇敢”,这表现出的是 A.价值观 B.态度 C.行为 D.理性 6.把沟通者观点不仅当作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把它评定得比实际上更接近自己的态度,这种效应叫 A.同化效应 B.对比效应 C.接受幅度 D.拒绝幅度 7.在进行态度测量时,琼斯和西格尔(1971)为解决个体自我报告法被试不说真话的问题,应用了 A.假路线技术法 B.生理记录法 C.行为观察法 D.量表法 8.研究发现,由低可信性沟通者说服而产生的态度改变随时间推移而增加。这种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时间而增长的现象是 A.睡眠者效应 B.对比效应 C.新近效应 D.折扣效应 9.美国心理学家对芝加哥市场消费行为的调查发现,以提供优惠券或消费券为特征的广告或推销活动,实际上是____了顾客对那种商品的依赖。 A.稳定提高 B.提高 C.没有提高 D.减弱 10.在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往往最后一次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更强烈,这是 A.优先效应 B.新进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11.行动者制造了一个做出实际成绩必然遇到的非常真实的障碍,如果失败,人们不会把失败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而是归因为外在的因素。这种现象是自我归因中的 A.自我障碍 B.习得的无望 C.观察者效应 D.安慰剂效应 12.常常与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素质连在一起的助人行为决策阶段是 A.对紧急事件的注意 B.正确地解释情境 精品文档

社会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6*5’=30’) 1、平均模型P37: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以简单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平均模型是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采取的最为简单的模型。 2、累加模型P38:该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案累加的而非平均。 3、加权平均模型P38:该模型认为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4、晕轮效应P38: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5、态度P87: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他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绪的反应。 6、平衡理论P96: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7、偏见P110: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8、自我展露P130: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9、社会支持P139: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社会

支持的来源不仅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也可能来自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其他人,甚至陌生人,而支持的形式既可能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的。 10、囚徒困境P149:在合作的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信任起了决定性作用。 11、社会影响P152: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这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12、团体P172: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的集合,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13、归因P53: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这原因的过程。 二、简答题(6*5’=30’) 1.什么是假设?什么是理论?一个好的理论有什么特点?P17 答:(1)假设是开展一项研究之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想法。 (2)理论是对假设的不断验证。 (3)好理论的特点: a.一个好的理论能够统合现有的知识。 b.理论能解释已有的现象。 c.理论可以使我们对现象的发生具有预测性。 d.理论具有知道研究方向的作用 2.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P36 答: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得到的有关对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 一、社会心理发展 1、社会化 2、态度及其测量 二、认知社会心理学 1、社会知觉 2、刻板印象与归因 3、自我概念 4、价值取向 三、社会互动 1、沟通 2、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 4、助人行为 5、侵犯行为 四、社会影响 1、从众、依从和服从 2、劝导与态度改变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 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 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三、迅速发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 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 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 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社会心理学复习知识点

其实背PPT就够了 【导论】 社会心理学: 是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如何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 研究领域:社会思维、社会关系、社会影响。 重要观点: A.我们构建社会现实 B.我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时也是很危险的 C.社会影响塑造行为 D.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 E.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行为 F.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领域 研究方法: 相关:探寻自然关系 观察研究:自然的、实验室的 调查研究:问卷、访谈 设计的问题:问题措辞、第三变量、社会赞许 实验设计:探寻因果关系——控制、随机分配 问题——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 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需求特征(所谓需求特征就是指受测者在实验中所注意到的线索或暗示,而这些线索会影响到实验或假设。) 解决:单盲/双盲实验 现场研究&实验室研究 现场研究的优点:外部效度、实验真实性高,最小化参与者怀疑最大化自然和自发的行为。实验室研究的优点:可以随机分配和控制变量。 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区别: 社会心理学:个体某个特定时间对他人的看法、个体之间的互相影响及其关系 社会学:研究团体,从小团体到大团体(社会及其发展趋势) 人格心理学:个体内部功能及个体间的差异 区别: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研究者通过分析即时刺激,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来理解社会行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行为。实验是主要的研究方法,其次 是调查。 社会学:关注群体和社会研究者通过分析社会变量,诸如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来理解社会行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调查和参与者观察是 主要研究方法。 【自我和他人】 一、自我(泛指个人对自己的总体看法)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讲体验社会心理学 1、无名效应 2、皮革马里翁效应 3、如何识别部属的谎话(言语表情动作)(眼睛)(细节与情节梗概) 4、如何识别部属的性格(坐车奇遇) 5、如何识别部属的气质(看电影受挫后的不同反应) 第二讲导论心理学面面观 一、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 psychology )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 心理的实质——社会生活条件下的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心理的结构 1、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 过程。 (1)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 (2)情绪过程(emotional process)是个体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A、愤怒:包含生气、微愠、愤恨、暴怒、敌意..等。 B、悲伤:包含忧伤、抑郁、寂寞、沮丧、绝望..等。 C、恐惧:包含焦虑、惊恐、恐慌、紧X、忧心…等。 D、快乐:包含高兴、喜悦、满足、幸福、兴奋、狂喜…等。 E、厌恶:包含轻视、轻蔑、讥讽、不屑、排拒…等。 F、惊讶:包含震惊、讶异惊喜、叹为观止…等。 G、羞愧:包含愧疚、尴尬、懊悔、耻辱…等。 (3)意志过程(will process)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指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2)个性心理倾向性——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着他追求什么,什么对他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价值观则处于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制约和调节着人的需要、动机等个性倾向性成分。 (3)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和。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三个方面的差异特征。 A、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B、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灵 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C、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mental state)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如思维活动的灵感状态或刻板状态;情绪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心境或

00266社会心理学(一)2018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社会心理学(一)》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 )的影响。 A.社会关系 B.群体任务 C.群体规模 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菲德勒 B.坎贝尔 C.亚当斯 D.斯托纳 5.( )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 B.罗廷 C.谢罗德 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 )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 B.群体本身特点 C.社会因素 D.信息因素 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 )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侵犯诱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9.( )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 B.自我障碍模型 C.习得无望模型 D.自我服务模型 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 A.开始运用实验 B.依靠生活经验 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E.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量分析 2.态度形成的条件是( )。 A.社会性 B.需要 C.外界环境 D.社会实践 E.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确立阶段的特点: 由描述转向实验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性原则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定义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法: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这种观察法可以使观察者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心理学是一门并不古老但却十分神秘的学科,许多人都对它充满了幻想。认为它能够使人了解不人的内心世界,操纵不人的思想。我也是怀着同样的办法才选了社会心理学这门公共选修课。 在接触社会心理学课程往常,我总以为社会心理学非常虚幻,然而通过这几次课程的学习,我明白得社会心理学的全然咨询题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进展的咨询题,人的本质咨询题是人存在的依据咨询题,人的进展咨询题是人存在的价值咨询题。因此,认真学习社会心理学,深刻把握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进展的咨询题, 现在的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90后,一般差不多上如此,可不能去顾及旁边人的感受,以及所有人的感受,不管是在家里,依旧任何一个地点,他(她)们差不多上如此,遇到不顺心的情况,总要寻地点去发泄,这是一种极其不行的行为。他(她)们只会在不人的身上去寻缘故甚至动手,因此往往这种人可不能有任何人和他去接触。 我们大学生都觉得自己最了解自己,然而随着对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我发觉结果并非如此。我们考虑过自己的心理健康吗?我们考虑过自己的追求和动机与心理学的关系吗?我们认真地总结过自己的个性与社会性吗?我们关注过自己的逆商吗?没有,从来都没有过,我们只关怀高数考了多少分?谁得了一等奖学金 通过对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觉事实上社会心理学,也包括其他一些心理学课程与我们是紧密相关的,对我们的个人进展非常有关心。此外想要了解自己事实上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平复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要学会观赏自己,自我认同才可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其次要学会善待自己,在气愤时心疼一下自己,寻一个偏僻处宣泄宣泄,不要让那些无名之火伤身;第三就是忧伤时,要心疼一下自己,寻一些自己能够信赖的朋友,诉讲诉讲,让阳光复现;第四是在劳累时,要心疼一下自己,美美的睡上一觉,人只是是血肉之躯,经不住太多风霜雪雨;第五是在有病时,更要心疼一下自己,战胜疾病的力量依旧在自己坚强的意志。 我们往常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爱把一件小事考虑的非常复杂。把一些小咨询题看得太重,然而现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使我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要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怀他人,处理情况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看、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咨询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能够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阻碍。能够毫不夸张的讲心理学的学习使我不管从文化知识上,依旧从自身修养上我都进步了非常多,在那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成长着。我非常感谢我们的老师以及我们的同学,是他们让我明白得了许多许多 尽管社会心理学的课程不多,然而他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以后还需要自己去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明白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寻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一) 社会思维 1. 自我 (1) 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2) 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 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4) 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 、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 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 自我关联效应; 巴纳姆效应; 自我增强( 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 归因 (1) 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 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 归因的理论: 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 进行对应推断。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 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4) 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 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 自我贬损; 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 )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 ) 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5.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 ) A.人性管理理论 B.群体行为理论 C. 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 6.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理论是( )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权变理论 D.决策理论 7.情绪、情操是心理过程中的( )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 D.反映过程 8.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个性理论是( ) A.特质论 B.社会学习论 C.心理分析法 D.个性类型论 9.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10.“早熟”与“晚熟”是( ) A.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的水平差异 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D.能力的质的差异 11.他人行为涉及归因者而导致归因的偏差是( )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社会地位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拟人化的归因偏差 12.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 ) A.一致性改变 B.不一致性改变 C.同化改变 D.异化改变 13.影响态度改变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 ) A.组织形式 B.领导方式 C.领导作风 D.组织效能 1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 ) A.对发展的需要 B.对享受的需要 C.对精神的需要 D.对权力的需要 15.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 )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16.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 ) A.假设群体 B.实际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7.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是( ) A.小型群体 B.大型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8.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 ) A.群体与外界比较隔离 B.群体成员沟通较少 C.群体的规模较大 D.群体规范是消极的 19.下列情形中,能最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是( ) A.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B.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1节:概述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识记) 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知识点: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1.社会行为 2.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要点:社会行为(领会)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与个体的习见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其意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知识点:社会心理 3.宏观的社会层面学的研究范围 1.微观的个体层面 2.中观的群体层面情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知识点: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即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及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知识点:哲学思辨阶段 知识点:经验描述阶段 知识点:实证分析阶段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0题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20题 1. 首因效应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 社会印象答: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3.印象整饰答:在日常互动中,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人留下印象,互动的双方有能力运用某种互动的技 巧对自己的印象进行控制、管理和整饰,这就是印象整饰。 4.晕轮效应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 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5.镜中我. 答:此概念为库利所提出,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也正是通过理 解自己在他人那里造成的反映,才完成了社会化。 6.自我意象 答:“自我意象”是我们对自己在不同情境或不同场合的角色身份的反映。 7.角色丛答:与行动者的各种身份中的某个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 8.侵犯线索答:一种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环境刺激。只有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中存在激发侵犯行为的这种那种侵犯的 “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 侵犯线索”时,其内在的9.亲社会的侵犯答: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为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侵犯行为。10.“宝宝玩偶”实验答:班杜拉做的一项经典实验,三个组的儿童共同目睹了一成人踢打一可以伸缩的冲气玩具。以 说明儿童在观察成人的示范行为时,不仅极易模仿成人的行为,而且他们的模仿还受到他们对行为的后果的预测的影 响。 11. 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老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12.初级群体 答:初级群体又叫“首属群体”,指的是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13.参照群体答:参照群体是个人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对比的人类群体。 14.差序格局 答:差序格局时费孝通提出的中国人的群体行为模式。在这种独特的格局中,“己”是中心,就像一枚投入水中的石 子;而“己”与他人形成的社会关系就像石子泛出的水的波纹一样,依亲疏程度一圈圈往外推,愈推愈远,也愈推愈 薄。 15.同辈群体答:同辈群体,又称同侪群体、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由地位相近,年灵、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 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16.对称性社会互动答:互动双方有类似的行动,双方彼此的行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互动方式。 17.“民意领袖” 答:“民意领袖”是群体或组织内部的一些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们可能是非正式群体的领导,也可能是某一非正式群体 的代言人。 18. 文化反哺指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19.社会判断是在社 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1、社会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诞生至今才有百年的历史。 2、J.H.戈尔茨坦认为:对于社会心理学,“我们的暂时定义是,一个人的行为怎 样影响其他人行为的研究”。J.L.弗里德曼等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它探讨我们怎样感知其他人和各种社会情境。A.J洛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某种文化结构的范围内的其他人的行为或集团的行为所影响的个体的行为。D.O德尔斯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对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 3、安德烈耶娃在她的《社会心理学》中指出方法论不等同于具体研究方法。她 认为方法论这个术语表示科学观点和方法的三种不同水平。、 <1>第一级水平是一般哲学观点,成为一般方法论。 <2>第二级水平是专门学科的一般理论观点。 <3>第三级水平是适合于一般哲学观点和专门学科一般理论观点的具体研究 方法。 4、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介于观察法和实验法之间的一种方法,所以人们 把它列入观察法。既有良好的内在效度,又有较高的外在效度。 5、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 同的科学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此从促使其诞生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诞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6、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恋父情结:厄勒克特拉情节。 7、社会认知理论来源于心理学理论中的格式塔学派和温勒的场论。 8、心理学家赫斯与托尼:儿童的国家意识以三个连续阶段逐渐发展。 <1>国家象征期。<2>抽象国家观念期<3>国家组织系统期。 9、环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0、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和人类学家林顿较早的把“角色”这个概念引入了社会 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就成了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11、男女两性的智商在统计学上并无明显的差别。 12、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3、态度兼具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中成分。 14、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 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 15、凯利的理论通常被称作是三度理论。他指出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 能用到三种形式;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行为者对之做出反应的事件或他人);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景或关系。 16、加量总表:利克特在1932年创制。 17、寂寞;指当人们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这种关 系可能是数量上的也可能是质量上的。 18、得失原则:阿伦森发现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人们对于一直否定自己最终肯 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交往对象。反之亦然。 19 熟悉性:仅仅只是经常看到某人就能增强我们对他的喜欢,这就是曝光效应。20六度间隔理论:米尔格拉姆提出六度间隔理论又称为小世界现象,即在这个社会中,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通过六个人。 21、文化障碍:美国老师——中国学生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