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

从人性说起

人性论的核心是问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而性善论和性恶论分别给出了善和恶这两个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答案,两者在本质上并非是在认识人性,而是在主张人性,也就是根据对人性的主张不同,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人性观,并各自提出了应该怎样去对待人。

因此,人性无论是归结为(主张)善还是本恶,都无法完美的诠释、演绎人的心理和行为

人往往要求自由,又不愿意承担责任,相应均贫富的运动,又不希望自己的财产被夺走,这就是人性

个人存在的意义

人究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们考试,熬夜,加班,奋斗,出国,为了房子车子票子,权利能力势力,也许目标不同,人生的大部分精力,不都是花在了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上了么

宇宙和人生的终极意义是42,出自道格拉斯·亚当斯《银河系搭车指南》,大家可以去谷歌搜索the answer to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会发现第一个结果出自谷歌计算器,结果是42,这还是谷歌计算机算出来的.

重要的不在于意义,而在于寻找本身。

寻找的过程就是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是思想,思想是人的灵魂。这就是人的高贵之处。

群体存在的意义

浪潮的起点,仅仅是严格纪律性和集体精神,没有更多其他的东西,没有阴谋,没有别有用心者,没有利益团体和邪恶的领袖,整个实验室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加入和离开,没有任何的强迫,但却自动走向了失控。

人是一种需要随时随地追求被外界认可的生物,人类的本性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尤其恐惧于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角色,而团队,恰恰能满足人性中的这种需求。团队的大目标,可以让每一个人找到存在的意义,就如同宗教一般,让你脱离意义虚无,充满不确定的人生,他会告诉你明确的目标和你存在的意义。

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因为它代替了你思考。

群体的口号与信念,比如民主,自由,团结,个人某种程度上恰恰与群体意识背道而驰,因为群体是扼杀个性,不需要理性思考的,这些词不是起到启蒙人思想的作用,而是一种灌输。

这让我想起了孔夫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领袖不需要群体中的人领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团结,他需要的,是这些词语所引发的一种扭曲的凝聚力,只要提到这些词语,便会爆发欢呼,便会掌声雷动,便会产生无上的自豪感。他要的是群体相信,只要在群体中,便会享有这些,而群体之外,这些词语是根本不存在的,也是群体值得去消灭的。这种灌输,其实就是洗脑。

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在群体中间,傻瓜、低能儿和心怀妒忌的人,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会感觉到一种残忍、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

人的心里都有潜藏的欲望和暴力的倾向,一旦进入集体,给人的归属感,安全感,甚至是一种道德上的正义感,人就成了集体的一份子而不是单独孤立的人。

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

勒庞在《乌合之众》里是这样说的:群体固然经常是犯罪群体,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义的群体。正是群体,而不是孤立的个人,会不顾一切地慷慨赴难,为一种教义或观念的凯旋提供了保证;会怀着赢得荣誉的热情赴汤蹈火……这种英雄主义毫无疑问有着无意识的成分,然而正是这种英雄主义创造了历史。如果人民只会以冷酷无情的方式干大事,世界史上便不会留下他们多少记录了。”

这个社会需要有了解自我的公民,善于倾听反对声音并认真反思和执行的社会领导者,在尊重个体差异和特性的情况下,发挥团队的力量。

保持足够的思想独立

在《帝国的毁灭》里,希特勒是这样说的:是人民选择了这条道路,现在是他们为此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独裁的思想渗透在我们所谓民主社会的每一个地方,民主也摆脱不了独裁的影子

也会有控制环境,建立权威,严厉纪律,压缩思考,把我话语权,,树立集体概念,形成群体施压排除异己,通过树立敌人营造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你选择个人利益还是集体利益?是否个人利益与之相比没有存在的合理性?如何取舍?这是我们要思考也是要面对的问题。

世界里独裁只有五天,平等和自由源与人的恐惧。

这个实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很多人把原因归根于我们中的很多人孤独,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群体的归属感。把这个实验放在今天,也会得出同样的结果。

因为你一出生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你对这一切意识形态习以为常

(借豆瓣书评里的一句话)问题是,这样的震撼教育恰当吗?为了明白集权的危害,就要遭受一次危害?那么,为了理解肛裂的痛苦,是不是就要被爆一次菊花呢?

知识可以成为权力的伪饰,启蒙可以成为操纵的借口,集权主义没有在历史中消亡,他就在讲台上发号施令,只是你们还没有发现而已

没有底线的合群,人类会走向疯癫,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暴君,每个人都是独裁的种子,也有浇灌独裁的潜力。

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因为人是善良的或者罪恶的,而是因为人们可以选择善良和罪恶。

其余的,佛曰:不可说也

《1984》:战争及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 他最重要的著作,已被翻译成二十余种语言,至今仍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内容简洁,由三卷组成: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分析总结了“群体的一般特征”和“群体的分类”,探讨并研究了“群体的情感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理性与想象力”、“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的间接因素”、“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以犯罪群体、陪审团、选民群体、议会为例,解剖分析群体特征。书中作者以十分简约的方式,考察了个人聚居成群体时的心理变化,指出个人在群体中会丧失理性,没有推理能力,思想情感易受旁人的暗示及传染,变得极端、狂热,不能容忍对立意见,因人多势众产生的力量感会让他失去控制,甚至变得肆无忌惮。 何为群体?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群体是聚集成群的人,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形成一种集体心理。群体与个体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一、成员组成群体后获得一种集体心理,这时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个人时颇为不同。这种群体心理在个体成员身上不一定会体现出来,受无意识因素的影响大于有意识因素,在勒庞看来这种无意思因素易受暗示而激发出来。二、一个种族中的大多数普通人有普遍的性格特征,受无意识因素的支配,是群体的共同属性,也是群体形成的基础。在勒庞看来,群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站上风。 三、群体一般只有普遍的品质。作者认为群体中叠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他倾向于精英统治。 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也与个体存在很大差异,群体冲动、多变和急躁,群体情感与原始人非常相似,各种刺激因素都是群体产生兴奋的原因,导致群体行为冲动、多变、急躁。群体通常总是处于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中,由无意识控制,听命于暗示,对理性无动于衷,失去判断能力,极易轻信。群体对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容易进行歪曲反映,例如神话的产生就是不断歪曲、夸大的结果。暗示的起点一般都是某个人多少有点模糊的记忆所产生的幻觉,在这一最初的幻觉得到肯定之后,就引起相互传染,产生集体幻觉,而这种集体幻觉更容易得到群体的认可,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打动群体心灵的是神话中的英雄,而不是一时的真正英雄。 群体情绪存在夸张与单纯的特点,群体情绪的夸张容易受到另一个事实的强化,即不管什么感情,一旦它表现出来,通过暗示和传染非常迅速的传播开来,表现出强大的力量。一些成功的演说家就是准确的把握了群体的心理,夸夸其谈、信誓旦旦、不断重复、绝不论证,以此来煽动群体,而由于群体的情绪特点也极易被煽动。 群体思想较为保守,行为偏执、专横,缺乏个体的包容性。然而许多事实表明群体的道德可能低劣,也可能崇高,这需要利用暗示的方式对群体加于诱导。群体观念包含两部分,一是极具稳定性的基本观念,这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二是多变的非基本观念,这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非基本观念总是来去匆匆,昙花一现,最终回归到基本观念,但基本观念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它随着历史变迁非常缓慢地改变着。群体缺乏理性,喜欢借助于观念,没有批判精神,而群体的想象力强大而活跃,并且非常敏感。借

解读群体心理——读勒庞的《乌合之众》

解读群体心理——读勒庞的《乌合之众》

————————————————————————————————作者:————————————————————————————————日期:

解读群体心理——读勒庞的《乌合之众》-新闻学 解读群体心理——读勒庞的《乌合之众》 【摘要】本文对勒庞《乌合之众》一书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并从批判性的角度对该著作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回应。同时将勒庞、塔尔德以及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研究进行了比较,工结合了网络时代的特点,指出尽管网络使理性的公民参与成为可能,但勒庞指出的群体的缺点仍然存在。 关键词群体心理勒庞《乌合之众》 18世纪欧洲社会的剧烈变革刚刚沉淀,法国大革命的尘嚣还未散尽,而工业革命与技术的进步又为19世纪带来了喧嚣。正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与变革交织的背景下,勒庞对民众的非理性行为有着直观的认识,这构成了他思考与探索群体心理的基础,而这种探索也体现着他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变革中呈现出的问题的深深恐惧与担忧。 一、勒庞笔下的“暴民” 作为法国早期社会学的产物,勒庞的《乌合之众》这本书开启了群体心理学的大门,他试图归纳出群体的心理特点,并为个人在群体中的心理异化寻找原因。在前言里,勒庞开篇即指出“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行为,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① 在勒庞看来,群体能够吞没个体的特性,使聚合在一起的个体发生同质化的转变,并作为整体形成新的特点。对于群体,无论作为个体是多么富有学识和批判思维,当他们聚合到一起形成群体时却表现得智力低下,不受理性的影响,冲动易变,急躁偏执。在勒庞的笔下,群体(the crowd or the mass)已经成为了“暴民”的代名词。

乌合之众--勒庞 内容简介读后感

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部以阅读法国大革命时间为基础的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罗伯特?墨顿的序“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写得很好,他提到一点,“《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 勒庞不是一个社会学家,不像迪尔凯姆(这家伙是社会学大师,他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应该列为调查记者和特稿记者必读书目,至少可以了解学习一门方法论)一样,用收集和分析社会学数据来研究。但他对社会学有先天的本能。 首先,他先知般写道:“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导言:群体的时代)在之前的时代里,民众的声音不受重视,到了那个年代,民主、大众传媒等的出现,让民众从各个阶层进入政治生活。 然后第一卷,勒庞开始分析群体的心理。 一、群体的一般特征。自觉地个性消失,形成一种集体心理:无意识、低智力等。 1、形成集体的个人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 2、传染的现象。 3、最重要的原因,同孤立的个人所表现出的特点截然相反。 二、分析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在大多数群体中,可以看到如下特点: 1、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 2、易受暗示和轻信。这是一种集体幻觉的机制。“群体永远漫游者无意识的领地。”“在暗示和相互传染的推动下,一个人编造的奇迹,立刻就会被所有的人接受。” 3、夸张与单纯。“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群体情绪的简单和夸张所造成的结果是,它全然不知怀疑和不确定性为何物。”勒庞还表面,“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智力立刻会大大下降。” 4、偏执、专横和保守。“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还有一点,勒庞老师看得很精准:“群体随时会反抗软弱可欺者,对强权低声下气。如果强权时断时续,而群体又总是被极端情绪所左右,它便会表现得反复无常,时而无法无天,时而卑躬屈膝。”保守一说,则是“群体强烈地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因此很容易屈从于世俗的等级制,难免会十分保守”。 5、群体的道德。“群体的道德水平十分低劣。”人都有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如果加入到不负责任的群体,清楚不会受惩罚后,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群体可能无恶不作,也可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和牺牲举动,所以“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 三、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1、群体的观念。“给群体提供的无论是什么观念,只有当它们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时,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因此它们都会披上形象化的外衣,也只有以这种形式,它们才能为群众所接受。”后面,勒老师提到的一点,可以看成是精英主义者得意的地方,实话说,我也认同这点:“就观念而言,群体总是落后于博学之士和哲学家好几代人。” 2、群体的理性。群体对事情的论证,从逻辑上看十分拙劣。其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做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这个在微博尤其明显,不管事实本身,只摘取简单的表象的相同点加以放大,后由此得出一个普遍化的结论,比如:官员都是弱智、路人都是冷漠等。 3、群体的想象力。群体的想象力强大而活跃,而且非常敏感。“在历史上,表象总是比真相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不现实的因素总是比现实的因素更重要。”“侵略者的权力和国家的威力,便是建立在群体的想象力上。” 四、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说到底,就是崇拜一个神,盲目服从、残忍的偏执和要求狂热的宣传等。“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条的创立者所以能够立住脚,皆因为他们成功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他们使群众中崇拜和服从中,找到

运用《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解读微博的信息传播

摘要:2010年被称为互联网的微博年,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了微博时代。本文运用勒庞《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学,通过新浪微博的传播纪实,对微博的信息传播进行解读和分析,进而为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微博;群体心理;《乌合之众》 勒庞以18世纪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对运动中群众的行为和心理进行了研究,成就了《乌合之众》这一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在勒庞看来这“乌合之众”就是群体,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心理的群体”,他们并非简单的人数累加,而是“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这就是勒庞的“乌合之众”。 显然“乌合之众”不仅适乎18世纪的法国,更似乎暗合当下的网络社会。在天涯若比邻的信息时代,在全媒体的环境下,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信息平台,是否是“乌合之众”他们有何特征笔者将以国内微博平台发展得最成熟的“新浪微博”为例进行群体心理学的分析。 一、微博和“新浪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1]这个最早诞生于美国,被称“Twitter”的信息平台如今已成了国人引为潮流的新媒介平台。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的门户网站都兴奋地通过微博发表着自己的声音,营构着自己的新“王国”,而新浪恰恰是他们中的翘楚。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了第一家提供微博 服务的门户网站。根据2010年官方公布数据显示,新浪微博每天发博数超过2500万条,微博总数累计超过20亿条,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最受瞩目的微博运营商。 正是这样一个面向大众、信息发布门槛低的平台,通过互联网聚拢起了广泛的大众,构建起了一个即时分享生活,随时传播信息的新的“心理群体”。 二、微博信息传播中的“乌合之众” 在传统媒体中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是相对清晰的,但在微博这种信息平台上用户可同时兼具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微博用户不仅仅是“观察者”和“接受者”,甚至可能成为新闻事件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一)传受一体的“无名氏”——“微博心理群体” 2011年3月,新浪CEO曹国伟表示,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突破一亿。虽然这一亿用户中有 一部分名人、政要选择了实名制认证来表明自己的身份,但是绝大多数用户均是网络匿名。这种匿名无形中暗合了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一再强调的“无名氏”的群体。勒庞认为,在“狂热”的群体中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会失去效力,此时个体的利益和目标会在群体的汪洋大海中被消解,而个体也会在转瞬变成一个“无名氏”。人们使用微博时,常以相对的个体化方式发表言论,正是通过微博这一信息平台,众多的个体才逐渐地聚拢成了一个可能的群体。从网友们梳理出的2010年度十大微博事件中可看出,当在某种重要信息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就可能因暗示和相互传染而转向相同的方向,从而聚构成一个共同的“微博心理群体”。 (二)“乌合之众”强大的力量

乌合之众内容整理

群体定义:只有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不同于个人原具有的特点;这群人的感情思想全转向同一个方向,进入一种心理群体的状态,是受群体精神统一定律的支配。 1、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 2、易受暗示和轻信。这是一种集体幻觉的机制。“群体永远漫游者无意识的领地。”“在暗示和相互传染的推动下,一个人编造的奇迹,立刻就会被所有的人接受。” 3、夸张与单纯。“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群体情绪的简单和夸张所造成的结果是,它全然不知怀疑和不确定性为何物。”勒庞还表面,“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智力立刻会大大下降。” 4、偏执、专横和保守。“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还有一点,勒庞老师看得很精准:“群体随时会反抗软弱可欺者,对强权低声下气。如果强权时断时续,而群体又总是被极端情绪所左右,它便会表现得反复无常,时而无法无天,时而卑躬屈膝。”保守一说,则是“群体强烈地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因此很容易屈从于世俗的等级制,难免会十分保守”。 5、群体的道德。“群体的道德水平十分低劣。”人都有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如果加入到不负责任的群体,清楚不会受惩罚后,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群体可能无恶不作,也可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和牺牲举动,所以“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 三、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1、群体的观念。“给群体提供的无论是什么观念,只有当它们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时,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因此它们都会披上形象化的外衣,也只有以这种形式,它们才能为群众所接受。”后面,勒老师提到的一

读乌合之众

导师姓名:朱琳 读书报告 学号:12357012 姓名:肖创 导师评语: 成绩评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及格 批阅人: 日期: 报告名称:读《乌合之众》 1、书目信息 书名:乌合之众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8 报告题目:读《乌合之众》 关键词:(3-8个) 文摘:(200-350字) 此书是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虽然是一部学术性著作,但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本书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人先是惊异,后是佩服。 作者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乌合之众》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深刻思考群体行为并意欲有所作为的人们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2、报告信息 正文(3000字以上): 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部以阅读法国大革命时间为基础的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罗伯特?墨顿的序“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写得很好,他提到一点,“《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 勒庞不是一个社会学家,不像迪尔凯姆(这家伙是社会学大师,他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应该列为调查记者和特稿记者必读书目,至少可以了解学习一门方法论)一样,用收集和分析社会学数据来研究。但他对社会学有先天的本能。 首先,他先知般写道:“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导言:群体的时代)在之前的时代里,民众的声音不受重视,到了那个年代,民主、大众传媒等的出现,让民众从各个阶层进入政治生活。 本书不是严格的学术著作,但在大众心理学领域,它却是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在思想正日益被格式化、工具化的时代中,这样有穿透力的文本实在值得一读再读。 “多数人永远正确”,这是我们经常会产生的误解,因为面对众意,我们会不自觉地怀疑自己,我们确实能感到,在集体的光环下,人性确实得到了提升,法国大革命时,乞丐们出入皇宫,居然没拿走任何东西,甚至连刽子手们都自觉地加班加点,不辞辛劳,因为劳累过度,甚至还有人向当局申请勋章。 当个体融入整体,我们确实会变得更无私,更有牺牲精神,但代价是理性的消退与责任感的丧失。因为判断是大家共同做出的,个人不用承担结果,于是,群体更容易采取极端的解决方案,更自恋,也更暴力,并因此而引发危机。就像纳粹刚上台时的德国,昨天还是一个理性民族,人人谦和而深邃,可一夜之间,他们却突然成了狂热的暴徒,愿意为有计划地消灭另一个民族而奋斗。 “众意”给了我们生存的意义,也给了我们荒诞,给了我们激情,也给了我们愚蠢。我们惊讶地看到,一个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国会,却经常做出可笑的决定,和一群文盲讨论后的结果完全相同,这有力地证明,所谓“群体智商”很不靠谱,甚至很可能低于个体智商。 用投票的方式来证明科学判断是行不通的,即使大家都参与意见,也未必能达成正确的结果。 那么,该怎么超越“圈子幻觉”呢?古斯塔夫?勒庞不知道该怎么办,但现代心理学已经给出了答案。实验证明,在决策群体中加入一个傻瓜,这个傻瓜只会一个动作,即说“不”,大家事先都知道他是傻瓜,可即使如此,75%的人还是因之而更愿意提出反对意见,此前他们总是100%同意。 让不同的人独立做出判断,充分接纳不同声音,哪怕这个声音是傻子发出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另一项心理学实验结果令人振奋,让许多人去判断一头牛的体重,他们很多人此前没见过牛,可他们答案的平均数,居然和正确答案相差无几。 建立正确的机制,就能突破“圈子幻觉”,古斯塔夫?勒庞可无憾矣。 乌合之众。就如此书的英文名所示“Crowd”一样,即群众,一个无时无刻不存的,无论哪个国家领土、历史朝代,乃至是动物,都不可避免的,有趣而又无趣、充满活力而又死气沉沉的生命集合体。此书以整本的篇幅来阐释群众的心理,其实就是在解释什么是群众,群众不是人数的堆积,只有那些拥有共同目标的人的集合体才可谓群众。了解了群众,其实便也了解了人类的社会、国家、乃至历史,甚至可以说,掌握了群众的人其实就是掌握社会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

《乌合之众》读后感1000字 《乌合之众》的作者古斯塔夫勒芒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本书是他的成名作,描述了他从心理学方面对群众行为的解读。 初读此书,被其中的观点所震撼,比如"群体没有负罪意识,群体天然合理,他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合乎正义的,因为他们的数量决定了这一点"、"他们会因人多势众而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力量感,这会使得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这是那个时代、那个地域的"法不责众","这个词说的不是法律的管辖权,而是指群体的自我心理暗示。" 群体的自我心理暗示威力有多大,想起身边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朋友,典型的理工男,戴副眼镜,不爱说话,性格腼腆沉静,长相也白净斯文,只是个子较高,身材较壮。一天晚上,他们小区停电,他在外面吃完饭回来时,看到有人群聚集,便鬼使神差的去看热闹,原来是有人因为小区长期停电,便带头聚众拦了公路,因声势越来越大,影响了交通,又恰逢重要会议召开期间,便有防暴警察来维持秩序,在对峙过程中,不知为何人群与警察突然发生冲突,而那位朋友竟随着人群一起大声抗议推搡警察,因为他个子高块头大,很快便成为警察重点控制对象,被送到了派出所,直到第二天调查完毕才释放回家,让家人担心了一天一夜。事后,我问他,你平时都不爱说话的,怎么会去和警察发生冲突?他说他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是看到大家都在嚷,都在推,而且停电也确实恼火,头脑一热,便跟着人群一起嚷闹起来。 我想这就是群体心理暗示的作用,人在那种环境下,如果没有受到过专门训练,很容易就被其他人的情绪、语言、动作所感染,从而模仿他人,失去自我。 正如书中所说,"每个人都有模仿的天性,因为学别人是天底下最容易不过的事情。" 人总是喜欢自作聪明,而"聪明人"最喜欢走捷径,最快的捷径,无非就是模仿别人,"别人做得,我为什么做不得"的心理常使人轻而易举的放弃理性思考和权衡利弊,而位于群体环境中,就更容易使人轻率行动,人云亦云。 比如股市,牛市时全民炒股,无论卖菜的小贩还是跳广场舞的大妈,谈起股票都是眉飞色舞,哪还有人记得"乐极生悲,月盈则亏".熊市时,股市又无人问津,哪个人在熊市炒股,常会受到"背后所指,冷嘲热讽",又哪还有人想起"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所以股市的赢家永远是逆向思维,且能做到知行合一,这是人心和人性在人群中的逆袭,故能在股市成功之人,十者存一。

乌合之众读书报告

《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读书报告 本书着重在于对大众心理的研究,分析大众心理形成的机制、特征、表现以及群体心理影响下的行为分析。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生活在群体之中的我们可能一不留神就会卷入这种集体的无意识之中,做出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解释的行为,可能脱离群体之后便会为自己的行动所懊恼与不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奇特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产生,从而导致相应的群体行为。古斯塔夫·勒庞在此书中用心良苦的为我们做了深入的分析与解答。 乌合之众的特征 我们知道人类具有社会性,自古便是群居动物,个人离不开群体,群体亦离不开个人,两者互依互存。个人无时无刻的不处在大大小小的群体之中,个体与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建立着各种关系。个体在独立个体时同在集体环境下的心理和行为都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这种现象已经被很多学者介入研究。著名的古斯塔夫·勒庞在分析群体心理时,他指出现代社会是群氓的时代,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取代了个人的有意识活动,是当下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个群体被称为乌合之众,他们缺乏理性的思考,却容易冲动,行动迅速、力量巨大。这些人在某些瞬间,由于受到某些强烈情绪的影响,就很可能获得心理的特征,表现出冲动、暴躁、多变的性格特征,并且容易受到环境的暗示容易轻信他言,情绪变得异常的夸张或天真,甚至变得狭隘、专横与保守,群体的道德容易走向极端,要么极高要能极低。 群体的特征还表现在:一种观念要被群体所认同,是要经受长期的时间考验,一旦形成便不容易被割舍;同时,群体的推理能力非常的底下,使得它不能表现出丝毫的批判精神,不能辨别真理与谬误,不能对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而群体的想象力却异常的活跃与丰富,一个名人、一件大事、一次意外在他们的头脑中唤起的想象,几乎像真实的事物一样生动逼真。 而这种群体下个心理特征完全不同于独立存在的个体心理特征,环境的不同,心理特征也表现大不一样。勒庞谈到,“心理群体是一个有异质成分组成的临时存在,这些成分暂时结合在一起,正像构成一个活体的细胞一样,这些细胞通过重组形成了一个新的存在,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与每个细胞单独拥有的那些特征大不相同。” 群体心理的形成机制 首先,个人从众心理使然,组成群体的个人,仅仅从数量上考虑,感觉到了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这种感觉让他们屈从于自己的某些本能,而当他独自一人的时候,却不得不克制这些本能。他忍不住会产生这样的考量:由于群体是匿名的,因而无需承担责任,于是,一直约束着的个人的那种责任感便消失的无影无踪。

乌合之众论文

浅析心理群体的性质 ——读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孙铭鸿12526005 摘要: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群体活动盛极的时代,群体的稳定性必然对一个社会和国家的安定团结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深入了解群体的性质,可以有效把握群体的心理。通过阅读理解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了解群体下的无意识问题,把握群体心理的发展状态,找出群体的本质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关键词:群体心理、乌合之众 引言: 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部以阅读法国大革命时间为基础的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著作”。在其一书中他把聚合在一起丧失自觉的个性、受集体精神支配的人群称为“乌合之众”。勒庞认为,即使是再高明的专家,一旦他们受困于群体意识,那么他们最多只能用普通人的智力与能力、用最为平庸而拙劣的方法来处理那些关乎重大的事情。群体的迭加只是愚蠢的迭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湮没了。可见,要找到其群体问题出现如此状况的原因,就要在书中解读出心理群体的性质。 心理群体是指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部汇聚到同一个方向,他们独立的个性消失,形成的一种集体心理。其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种,或许是源于一种过于膨胀的情感,使几个人聚集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心理群体,此时,他们获得了群体心理所具有的属性。而我们接下来所要研究的就是群体的一般特征、群体的情感性特点和群体的道德性特点。 一、群体的一般特征 (一)本能战胜自我 个体区别于彼此,是由于他们智力上差异很大,以及教育下的独特性格。但是群体有着相似的本能和情感,这些相似的普遍的性格,受到无意识思维的支配,自觉个性被同质性吞噬,本能占据了上风。 群体成为本能的动物,他们是无名氏,可以不被理智束缚,不被法律制度桎梏,只随着心底的洪流肆意奔腾咆哮,有着淹没一切的气势,不可阻挡。人有两种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踩踏事件”就是群体生的本能的一种体现,在一个较为半密闭的场所,由于一些突发事件形成了无法控制的因素,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使人们形成了一个寻求生的希望的群体,此时的群体没有了个体时具有的冷静、处理事务的能力,或许群体中有聪慧的领导、艺术家、学者,但是当这些

乌合之众对个人启发6篇

乌合之众对个人启发6篇 乌合之众对个人启发(一): 何为乌合之众?勒庞在全书最终写道:它仅仅是一群独立的个人,因回到了自我的原始状态而成为一群乌合之众。这种原始状态下的群体野蛮、组织结构松散。群体理性缺乏是勒庞在本书中用反复强调的群体特征,而群体理性的缺乏又恰恰发生在群体力量崛起的时代,由此引出这一不得不予以关注的重要问题乌合之众。 一、框架、资料与理论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时代特征,群体的精神结构与思维方式,群体意见和信念的构成与影响因素以及不一样类型群体的具体特点来阐述。 (一)时代特征 《乌合之众》出版于1895年,勒庞生活的年代在法国大革命结束后不久,人们从攻占巴士底狱到发动热月政变,经历了法国大革命法国历史进入了维护大革命成果的时期,群众的声音开始取得优势,民众得有机会进入政治生活。在百年之后的今日,勒庞所描述的时代背景仍然适用且发展更甚。 勒庞在书中所描述的群体并非我们日常所说的群体,而是一种组织化的心理群体,即群体有必须的共同目的。在这个群体中个性消失并构成作为个体时所不具备的新的特征。个体受群体精神统必须律的

支配而表现出无意识从众,趋于平庸,狂热且易受暗示。 (二)精神结构与思维方式 首先是群体情感特点。群体情感特点的变化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群体冲动、多变又急躁。所有的刺激因素对群体都会产生作用,受情感的影响也会加剧,数量上的优势使他们充满热情与自信。第二,群体易受暗示又易于轻信。期待注意而又时常处于无意识状态之中,正所谓三人成虎,群体往往轻易将幻觉当做现实。第三,群体的夸张与单纯。群体会受到感染而放大自我的感情,使自我轻易陷入极端并轻易被极端的感情所感染。第四,群体的偏执、专横与保守。因为群体的极端,他们难以忍受怀疑与不确定,人多势众而专横与偏执,对强权低声下气而保守与缺乏革命精神。 其次群体的道德观也会发生变化。作为个体,人能够坚持理性尊重习俗,作为群体,群体的行为则代表了多数的习惯。群体冲动又多变不可能代表道德,正如情感的极端一般,群体的道德也会极端。人们不再为私人利益行动而情愿为信仰献身,无论这信仰是要他杀人放火还是慷慨赴死。 第三是群体观念、理性与想象力的特点。群体的观念有长期稳定的基本观念和一时环境影响下构成的次要观念,基本观念和次要观念即便矛盾也能够共存,勒庞对此的解释是因为群体缺乏批判与推理本事。之所以观念仅有简单明了才能为群体所理解,而与其是否是真理无关也正是因为如此。群体并非毫无理性但其推理本事十分低下,群体的推理只是表面有相似形与连续性的事物,所理解的确定也只是不

《乌合之众》勒庞读书笔记摘抄

《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 1.体现在领袖身上的集体理想取代了自我理想 2.…… 《作者前言》 1.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行为,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2.各种制度和法律是我们性格的外在体现,反映着它的需要。作为其产物的各种制度和法律,是不能改变这种性格的 3.考虑事物虚幻的形状,远比考虑它们真正形状更重要,因为只有他们,是我们能看到并加以再现的形状。有时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包含着更多的真理 4.能够感觉到的现象可以喻为波浪,它不过是海洋深处我们一无所知的湍流的表象 《群体的时代》 1.人类这个物质最稳定的因素,莫过于他世代相传的思维结构 2.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 3.迄今为止,彻底摧毁一个破败的文明,一直就是群众最明确的任务 4.当文明赖以建立的道德因素失去威力时,它的最终解体总是由无意识的野蛮群体完成的,它们被不无道理地称为野蛮人 5.创造和领导着文明的,历来就是少数知识贵族而不是群体 6.要想领导他们,不能根据建立在纯粹平等学说上的原则,而是要去寻找那些能让他们动心的事情、能够诱惑他们的东西 7.人们从来不是按纯粹理性的教导采取行动的 《群体的一般特征》

1.只有环境的单一性,才能造成明显的性格单一性 2.一切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环境的突变就会使这种可能性表现出来 3.无意识现象不但在有机体的生活中,而且在智力活动中,都发挥着一种完全压倒性的作用 4.人们在智力上差异最大,但他们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 5.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6.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 7.个人可以被带入一种完全失去人格意识的状态,他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操纵者的暗示唯民是从,会做出一些同他性格和习惯极为矛盾的举动 8.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也表现出原始人的热情和英雄主义 9.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 《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 1.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 2.群体没有能力做任何长远的打算或思考 3.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 4.在群体中间,不可能的事不可能存在 5.用孩子的证词来决定被告的命运,还不如用扔钱币的方式来得合理 6.受到最严重怀疑的事件,肯定是那些观察者人数最多的事件

乌合之众解读版

《乌合之众》解读版 献给潇潇 导读:细思极恐的“群体”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很NB的书! 如果你是个NB人物,或者说,至少不想被别人骂SB,那么,没时间读大部头原著,至少读一下本人的《乌合之众》解读版。 有一个很NB的人物,我说的是弗洛伊德,他对《乌合之众》既服又不服:他前脚赞扬《乌合之众》,后脚又收回这种赞扬!嘛意思呢?很简单,他认为勒庞只是问题的发现者,而他自己才是问题的解决者。打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方,他可能认为勒庞乃是一条专门寻找食料的狗,在社会心理学表层刨刨停停,提醒大家下面有料。而他自己正相反,能把这些料翻找出来,并把它们烹制成一道美味的知识佳肴。 我倒觉得,真正的问题解决者,应该是读者诸君,或者说群体中的人。勒庞与弗洛伊德谁能解决问题不论,读者诸君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在先贤发现问题一个多世纪之后,依然缺少问题意识及自行解决问题的脑力,那就真是,永远的乌合之众了。 根据勒庞的用法,“群体”是个宽泛的概念,既指暂时聚集在一起的人,更是指一些持久存在的团体和社会阶层。不过,勒庞更注意前者,即那些形成政治暴民的短命人群。绝妙的是,中国的成语中,有个所谓的“乌合之众”,太搭配勒庞所谓的“群体”了。所以我一直认为,勒庞这书简直就是写给我们中国人看的。 勒庞认为,种族的每个人是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这些特征加在一起就构成了种族的气质。不过,当一部分人聚集成一个群体时,除了原有的种族特征之外,他们还表现出一些新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有时与种族特征颇为不同。比如,群体的精神是低劣的;群体的智商是短缺的;群体是反理性或者非理性的;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会代替个人的有意识行为;相对于真实的东西,群体也许更愿意接受虚幻的东西;在群体面前,不真实的东西有时比真实的东西包含着更多的真理;群体除了情愿上当受骗的一面,同时还有着自我欺骗的无限能力,他们特别易于在社会的引导下走向愚蠢、平庸、邪恶,甚至帮凶,所以他们既是施恶者,又是受害者;社会组织就像生命有机体一样复杂,人类还不具备强迫它们在突然之间发生深刻变革的智力,所以对一个民族有致命危险的,莫过于它热衷于重大的变革,无论这些变革从理论上说多么出色…… 每一种特征,都让人触目惊心,细思极恐! 勒庞不是吓人,他自己就是被吓大的。勒庞虽然没有亲历法国大革命,但他所处的,却是整个欧洲,包括法国在内的革命狂飙或者革命余绪的时代,他看到的太多了,不说出来会憋疯的。他认为,构成社会转型基础的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宗教、政治和社会信仰的毁灭,二是现代科学的发展。问题是,旧的未退去,新的未成型,一切仍处于群龙无首的过渡状态。 人类及社会将走向何处去?勒庞并不确定。他能确定的是,不管未来是何等社会,都必

浅析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_读_乌合之众_大众心理研究_常宇星

NEWS WORLD 2011年第7 期 区前山镇,94岁高龄的“凤鸡舞”艺人鲍六家中堆满了他亲手扎制的精美“凤鸡”,老人舞了80多年“凤鸡舞”,扎了40多年“凤鸡”。在珠海地区,最具本地特色的“凤鸡舞”当属“前山凤鸡舞”,鲍六老人就是前山镇舞者中的一员,老人经常在家中手工扎“凤鸡”,并向后辈们传授这门技艺。在拍摄过程中,老艺人作为影像叙述的主体,以城市为背景,沉浸在不少人都已不太了解的老手艺里自得其乐。但在被拍摄者的面部表情上,却也能折射出老人对传统手艺前景的担忧、继续坚持的原因,以及不寻常的故事。影像沉浸其中,将记忆和讲述融为一体。 影像“扫街”如同艺术创作的过程,时而有灵感闪现,时而需要不少拍摄前期的准备。在《珠江晚报》“寻访老手艺”、“珠海摄影”、“厚重珠海”等专版中,笔者亦尝试将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及城市漫 游结合起来思考探索。“都市摄影的困难在于从司空见惯的实物与空间中发现一种特殊的新鲜。 这需要摄影家的非同寻常的眼光。他们是一种随时与都市保持对话状态的摄影家,他的视神经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待命状态。他们必须与长期生活于此的城市达成一种默契。他们必须对于都市生活有一种深入的体会,他们的都市经验来源于于都市沉潜多年以来吸收 到的一个城市的气氛。”⑤ 事实上,晚报纪 实摄影与城市的默契早已潜藏在街角以及街角背后的人物声色。 捕捉现实中的影像,并借助片段与画面情节表达自身的主观感受,这其间便可以加入情感与立场。当人文因素的关注加入艺术表现力,影像“扫街”也就不完全是简单地还原现实与回溯的再现。■ 参考文献 ①H enr i C ar t i er -B r esson.The M i - nd ’s Eye:《W r i t i ngs on Phot ogr aphy A nd Phot ogr apher s 》 .M i chael L.Sand.(ed ).N ew Y or k,N .Y .:A per t ur e ,1999 ②W al t er B enj am i n.C har l es B aud-el ai r e:《A Lyr i c Poet i n t he Er a of H i gh C api t al i sm 》.H ar r y Zohn.(t r ans).London ;N ew Y or k:V er so ,1997,p36 ③本雅明著,刘北成译:《巴黎:19世纪的首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6 ④郭军,《浪荡子》,《文化研究关键词》,汪民安主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78 ⑤顾铮,《面对城市———当代中国的都市摄影实践》,《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王璜生、胡武功主编,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3:52 (作者:《珠江晚报》摄影记者) 实习编辑:王雨燕 责编:周蕾 读书笔记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当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构成所谓的“心理群体”时,此时他们不再是原来的自我,也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他们会表现出迥异于个体的特征,称之为“乌合之众” 。在网络社会中,这种心理群体同样存在,网络时代“乌合之众”的表现值得我们研究和分析。 一、网络心理群体的一般特征相对于现实社会而言,人们在网络社会中主要以个体化的方式行动。 群体中的个体与单独的个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倾向,是组成群体的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当个体具备勒庞所描述的特征时,一个心理群体便产生了。在网络社会中,即使上千网友汇集在某个讨论区内,也并不能成为一个网络群体。但是,在某件重要事情的影响下, “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可能因暗示和相互传染而转向一个相同的方向。”这个时候,网络心理群体就诞生了,他们便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具备群体的特征。 1、形成中的无意识状态 群体无意识是群体行为发生时的基本心理状态。人们在智力上虽然差异大,但是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这些也构成了普遍的性格特征,而这些特征受着我们无意识因素的支配。这些特征变成了群体中的共同属性。在群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 个性被削弱了,个人被群体淹■常宇星 ———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浅析现代媒介环境下的网民心理 【摘要】当今时代是一个群体时代,群体行为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造就了网络时代的心理群体,即具有不同于个人的一般特征和行为表现的乌合之众。本文借鉴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对乌合之众的分析,对网络群体心理以及网络舆论领袖进行浅要的分析解读。 【关键词】群体心理乌合之众 舆论领袖 ■■■■■■■■■■■■■■■■■■■■■■■■■■■■■■■■■■■■■■■■■■■■■■■■ 215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心理群体的特质是人性的特质决定的,人性的特质在不同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所以群体心理是无意识的,同时,群体也是冲动的奴隶,强烈的情感暗示能带来巨大的能量,也能带来巨大的破坏。当个人融入群体时,智商不如独立时来得高。三人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一) 更像是一张应该被钉在床头的便签,让我们尽量保持清醒。 一、群体心理 心理群体的特质是人性的特质决定的,人性的特质在不同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所以群体心理是无意识的,同时,群体也是冲动的奴隶,强烈的情感暗示能带来巨大的能量,也能带来巨大的破坏。 当个人融入群体时,智商不如独立时来得高。三人市虎,以讹传讹,当某一件事得到数千名目击者的证实,真想很可能渐行渐远。 二、影响群体的意见和信念的因素 1.种族 2.传统观念 3.时间 4.教育(教育既不能让人更道德,也不能让人更幸福,受教育

的目的是不断获取谋生的技能,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 5.简短、模糊、重复的口号式语言,经过不断地传播,更具 有力量感。凡事民众接受的观点,最终都会顽强地扎根于社会最 上层,不管观点多么荒诞。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种族不断形成各种必要的特质,让这 种理想变得崇高而富有生命力。当一种文明的强盛和复杂性达到 一定程度的时候便停止发展,然后迅速走向衰弱。 伴随着理想不断消亡,种族不断丧失越来越多的使之团结、 和谐、强盛的特质。个人的个性和水平可能会得到提升,但与此 同时,种族的集体自我意识会被过度发展的个人自我意识所取代,随之而来的是种族特征的弱化和行动能力的降低,最终成为一盘 散沙。恰恰在这个阶段,当这些拥有不同利益和愿望的群体不能 自我管理的时候,国家开始接管。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从野蛮到文明,在理想破灭之后走向 衰败和死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生命的循环过程。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二) 作者勒庞在此书中围绕着群众心理机制的研究来披露他一针 见血的观点:个人极易受到群体思想的影响,以至于理性降至最 低点。常见的例子如为什么谦谦君子在群体的支持下会变得粗野 不堪、肆无惮忌?为什么打动群体的观念总是经不住严密的推理?“文革”中的单纯学生又为什么会做出种种丧心病狂的举动? 人是群体动物,脱离群体的生活容易导致一系列的生理或者

乌合之众感想

乌合之众 勒庞的《乌合之众》虽然只是薄薄的一本,但其中包含的内容还是非常多的,有些内容也并不是很好理解,甚至有一段时间读不下去,但最后还是读完了全本,自身对书中提到的群体犯罪比较感兴趣,所以就从这里来说说。 之所以对群体犯罪这一段比较感兴趣,是因为之前读到过的一篇故事——“苏格拉底之死”,相信很多人都或听或读过这个故事:公元前399年,经由雅典人的投票程序,苏格拉底以“不敬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被多数人判处死刑。那一刻,雅典大众的神圣意志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以群体的力量战胜了一个年迈的“另类”并在肉体上消灭了他。但,之后的历史告诉我们,那些雅典人——生活在当时世界上最为自由城邦之一的“大众”们,犯下了不可宽恕的暴行。 用勒庞的话说,这是个“群体情绪”得到满足的故事。这更是勒庞所界定的“群体犯罪”的故事:“通常,群体犯罪的动机是一种强烈的暗示,参与这种犯罪的个人事后会坚信他们的行为是在履行责任,这与平常的犯罪大不相同。”审判苏格拉底的雅典人,在他们实施暴行之后,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在犯罪,相反而是在完成一项光荣的使命。 “多数人永远正确”,这是我们经常会产生的误解,因为面对众意,我们会不自觉地怀疑自己,我们确实能感到,在集体的光环下,人性确实得到了提升,法国大革命时,乞丐们出入皇宫,居然没拿走任何东西,甚至连刽子手们都自觉地加班加点,不辞辛劳。 当个体融入整体,我们确实会变得更无私,更有牺牲精神,但代价是理性的消退与责任感的丧失。因为判断是大家共同做出的,个人不用承担结果,于是,群体更容易采取极端的解决方案,更加自恋,也更暴力,并因此而引发危机。就像纳粹刚上台时的德国,昨天还是一个理性民族,人人谦和而深邃,可一夜之间,他们却突然成了狂热的暴徒,愿意为有计划地消灭另一个民族而奋斗。 也许,有人会说群体犯罪的不幸源于大众的“不自知”。然而,当我们在使用“不明真相的群众”“不知者无罪”这样充满宽容的词语时,是否想过“不明”与“不知”,真的能够成为合法的理由么?如果,虽然“不明”却依然从众;尽管“不知”却还是参与,那这个时候,“明”或者“知”还有什么指导意义? 在政治以及社会领域,“服从多数人的利益”是坚定不移的标准。自然,对

乌合之众_运用_乌合之众_群体心理学解读微博的信息传播_蔡楚泓

99 微博 乌合之众 ——运用《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解读微博的信息传播 蔡楚泓 (山西大学 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2010年被称为互联网的微博年,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了微博时代。本文运用勒庞《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学,通过新浪微博的传播纪实,对微博的信息传播进行解读和分析,进而为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微博;群体心理;《乌合之众》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099-02 收稿日期:2011-06-15 作者简介:蔡楚泓,男,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系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 勒庞以18世纪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对运动中 群众的行为和心理进行了研究,成就了《乌合之众》这一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在勒庞看来这“乌合之众”就是群体,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心理的群体”,他们并非简单的人数累加,而是“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这就是勒庞的“乌合之众”。 显然“乌合之众”不仅适乎18世纪的法国,更似乎暗合当下的网络社会。在天涯若比邻的信息时代,在全媒体的环境下,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信息平台,是否是“乌合之众”?他们有何特征?笔者将以国内微博平台发展得最成熟的“新浪微博”为例进行群体心理学的分析。 一、微博和“新浪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 、WAP 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1] 这个最早诞生于美国,被称“Twitter”的信息平台如今已成了国人引为潮流的新媒介平台。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的门户网站都兴奋地通过微博发表着自己的声音,营构着自己的新“王国”,而新浪恰恰是他们中的翘楚。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了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根据2010年官方公布数据显示,新浪微博每天发博数超过2500万条,微博总数累计超过20亿条,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最受瞩目的微博运营商。 正是这样一个面向大众、信息发布门槛低的平台,通过互联网聚拢起了广泛的大众,构建起了一个即时分享生活,随时传播信息的新的“心理群体”。 二、微博信息传播中的“乌合之众” 在传统媒体中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是相对清晰的,但在微博这种信息平台上用户可同时兼具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微博用户不仅仅是“观察者”和“接受者”,甚至可能成为新闻事件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一)传受一体的“无名氏”——“微博心理群体” 2011年3月,新浪CEO 曹国伟表示,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突破一亿。虽然这一亿用户中有一部分名人、政要选择了实名制认证来表明自己的身份,但是绝大多数用户均是网络匿名。这种匿名无形中暗合了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一再强调的“无名氏”的群体。勒庞认为,在“狂热”的群体中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会失去效力,此时个体的利益和目标会在群体的汪洋大海中被消解,而个体也会在转瞬变成一个“无名氏”。人们使用微博时,常以相对的个体化方式发表言论,正是通过微博这一信息平台,众多的个体才逐渐地聚拢成了一个可能的群体。从网友们梳理出的2010年度十大微博事件中可看出,当在某种重要信息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就可能因暗示和相互传染而转向相同的方向,从而聚构成一个共同的“微博心理群体”。 (二)“乌合之众”强大的力量 匿名的“乌合之众”是极具力量的。正如勒庞所说“群众等同于无意识集体。因为无意识,所以力量强大。”这里的“无意识”指缺乏理性、推理能力低下、少有深思熟虑。匿名催生了谣言,缺乏理性的转发使得微博或沦为了“公共厕所”。[2] 2011年3月份因日本核辐射事件从温州等地刮起的“抢盐风波”透过新浪微博的匿名转发迅速传播,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市的盐价瞬间飙升,超市络绎不绝的抢盐人,货架之上食盐的颗粒残存,集体无意识透过微博的平台演化成了一场社会危机。仔细揣度,笔者发现抢购者往往抱着这样几种心态:有的担心日本核电站爆炸对人体有影响,买点碘盐回去吃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