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理论教案第三四章(电路分析第 3章)第四章完

电路分析理论教案第三四章(电路分析第 3章)第四章完
电路分析理论教案第三四章(电路分析第 3章)第四章完

表JX—1 教案(首页)

【课堂小结】

正弦量的最大值(或有效值)称为它的第一要素,第一要素反映了正弦量的作功能力;角频率(或频率、周期)为正弦量的第二

第- 6 - 页教案(首页)

【新课讲授】

【课堂小结】

1.复数的概念

2.复数的表现形式

第- 10 - 页教案(首页)

【作业布置】【教学反思】

第- 17 - 页教案(首页)

四功率关系

电路分析教案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基础 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性质: 吴安岚主讲教师:131 联系电话:

:E-MAIL 53 / 1 课时分配表 53 / 2 第1课 一.章节名称 1.1电路和电路模型;1.2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二.教学目的 1、掌握内容:理想电路元件、电路模型的概念; 电流、电压、电位、功率的概念;电流、电压参考方向。

2、了解内容:电路的作用、组成。 三.安排课时:2学时 四.教学内容(知识点) 1.理想电路元件、电路模型; 电流、电压、电位、功率的定义、表达式、单位; 电流、电压参考方向。 2.功率的正负,功率平衡。 3.电路的作用、组成、分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电流、电压参考方向。 2.功率的正负,功率平衡。 难点:功率的正负,功率平衡。 六.选讲例题 重点讲解P8的检查学习结果。 七.作业要求 1.2,1.3----------纸质。 八.环境及教具要求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参考资料 邱关源《电路》,蔡元宇《电路及磁路》,李瀚荪《电路分析基础》。 53 / 3 第2课 一.章节名称 1.3 基尔霍夫定理 二.教学目的 1、掌握内容:基尔霍夫定理;按电流、电压参考方向列KCL、KVL方程。KCL、KVL定理推广。 2、了解内容:无。 三.安排课时:2学时 四.教学内容(知识点)

1.基尔霍夫定理; 2.按电流、电压参考方向列写KCL、KVL方程。解方程。 3.KCL、KVL定理推广。例题。 五.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1、按电流、电压参考方向列KCL、 KVL方程。 2 、电流、电压参考方向的正确标注与应用。 六.选讲例题 重点讲解P9[例1.1]、P10[例1.2]和P11的检查学习结果。七.作业要求 1.10,1.19----------纸质。 八.环境及教具要求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参考资料 邱关源《电路》,蔡元宇《电路及磁路》,李瀚荪《电路分析基础》。 53 / 4 第3课 一.章节名称 1.4 电压源和电流源 1.5电路的等效变换 1.5.2 电源之间的等效变换 二.教学目的 1、掌握内容: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特性。 实际电压源和实际电流源的特性。 实际电压源和实际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2、了解内容:无。 三.安排课时:2学时 四.教学内容(知识点) 1.等效变换的概念。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特性。 2.实际电压源和实际电流源的特性。实际电压源和实际电流源的等效变换。3.电路的伏安关系式。 五.教学重难点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120学时)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普大) 编写单位:信息技术系通信、电子教研室 编写人:蒋雯雯 审批:李明燕 编写日期:2007 年07月 修订日期:2011年03月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标准 学时数:120学时 适应专业: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普大)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我院普大“通信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既是通信电子类专业课程体系中高等数学、物理学等科学基础课的后续课程,又是后续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和电子测量仪器等)的基础,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是通信、电子类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的分析方法,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前期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通信、电子类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电路基础理论、基本分析方法,掌握各种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和简单的电工测量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踏入社会后的工程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 1.知识目标: 简单直流电路分析、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交流电路的分析与应用。

2.职业技能目标: 电路元器件的识别、测量能力;基本工具的使用能力;基本仪器的使用能力;电路图识图能力,并能在电工操作台上正确连接电路;能够对实际直流电路进行正确的操作、测量;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及初步设计;能够对实际交流电路进行正确的操作、测量;交流电路的分析、计算及初步设计;动态电路的分析、计算及初步设计;安全用电能力。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耐心细致的职业习惯的养成;规范操作习惯的养成;信息获取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的养成。 教学要求:本课程应适应电路内容的知识更新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着重介绍经典的电路分析方法,力求做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讲清概念,结合实际、强化训练,突出适应性、实用性和针对性;重点讲清基本概念和经典的电路分析方法,在例题和习题的选取上,适当淡化手工计算的技巧,并根据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特点,在每章中引入计算机辅助分析与仿真测量,同时加入16个(包括5个选做)电路的实践操作实验,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教、学、做”的统一。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定律 教学目的: 1.了解实际电路、理想电路元件和电路模型的概念。 2.理解电路中的基本物理量-电流、电压和电功率的基本概念。 3.掌握电路的基本定律-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

4.7 电路分析与应用 教案9

《电路出故障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电路出故障了》是教科版科学四下课程第一单元的第四节课。电单元的教学就是从“电和我们的生活”课题开始的。在一次次看到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中,学生们开始认识了电、电流、电路。渐渐地他们就不满足于只点亮一个小灯泡,于是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中,由于用几根电线连接好几个灯泡和灯座,一个地方的连接或一个器材出了问题,灯泡就不会亮了。经历了以上三节课的活动,学生对“电”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本节课中活动完成已不是问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 (1)、什么地方出故障: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些电路出故障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查明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做个电路检测器:指导学生对电路进行检测,学生将学习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2、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利用“学习主题的构建”理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经历用电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难点: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4、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信封1:小灯泡2—3个、电线若干、灯座一个、电池一节、电池盒一个;坏的灯泡3组、没有剥皮的电线2组、废电池3组、形成断路的电池盒2组,共12组。 2、信封2:每个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教师必须事先测试会亮。小灯泡、电池、电池盒、灯座各一,电线三根) 教师准备:课件;科学文件夹;电路故障分析表和检测电路故障方案设计表;一组会亮的电路。 二、说教法、学法: 整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改理念。本课的教学是以教师创设的有故障的电路这一情境开始的。而这个情境的创设是依据上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探究使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的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而设计的。这种设计既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探究的问题从学生中而来的思路,又过渡的非常自然。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从猜测——验证——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真正体会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故障的原因、实验的设计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只是充当他们的助手、支配者、引导者。如提示他们对故障原因进行归类分析、对设计的实验的可操作性提供建议。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完成三个活动:1、分析电路,猜测电路产生故障的原因;2、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3、用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对有故障的电路进行检测。这三个活动的开展都是学生自主、合作研究的形式。首先,猜测电路故障原因,学生需

电路(第五版). 邱关源原著 电路教案,第1章

课程名称:电路理论 使用教材:电路(第五版). 邱关源原著.罗先觉修订.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4 专业班级:自动化08101-08103班 授课时数:64课时 授课教师:蔡明山 授课时间: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瀚荪编.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江泽佳主编.电路原理(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沈元隆主编.电路分析.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4、张永瑞主编.电路分析基础.西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电路理论课程是高等学校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理论课,是所有强电专业和弱电专业的必修课。电路理论是一门研究电路分析和网络综合与设计基本规律的基础工程学科。电路分析是在电路给定、参数已知的条件下,通过求解电路中的电压、电流而了解电网络具有的特性;网络综合是在给定电路技术指标的情况下,设计出电路并确定元件参数。 主要内容: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分析方法,分析电路中的电磁现象,研究电路中的基本规律。 课程特点: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元件的特性、电路的基本定律和定理、一般电路的分析计算,掌握初步的实验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树立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 前期知识基础:一定的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和大学物理(尤其是电磁学)等方面的知识;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任务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是给定电路的结构及元件的参数,在掌握电路基本概念、性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对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基尔霍夫定律,掌握电阻、电感、电容、电压源、电流源、受控源的伏安特性,掌握电路变量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 2、掌握等效电路的概念与等效电阻计算,掌握实际电源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熟悉电阻的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3、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支路电流法、网孔分析法、节点分析法,了解含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电路分析。 4、掌握电路定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置换定理、叠加定理、互易定理、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5、掌握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法,理解强制分量、固有分量,暂态和稳态,时间常数等概念,学会一阶电路的完全响应、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求解方法。 6、掌握正弦电路的基本概念:周期、频率、角频率、有效值、相位及相位差;掌握正弦电路的分析方法,即相量法,理解阻抗、导纳、平均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复功率及功率因数等概念。 7、掌握串联谐振的条件和特点,谐振频率及品质因数概念。 8、掌握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方法。 9、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 10、掌握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有效值、平均值、平均功率的概念,了解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 11、掌握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线性电路的方法。 12、掌握网络函数的概念,了解极点、零点与响应的关系,会用卷积定理分析电路。 13、掌握电路的图、树的概念,会写关联矩阵、回路矩阵、割集矩阵,理解状态方程的含义。 14、理解两端口的含义,会计算两端口的参数。

电路原理第五版邱关源教案3Word版

电气与信息工程系教案

第 3 次课授课时间 2017.9.4 (教案续页)

Z — 复阻抗;|Z| —复阻抗的模;z —阻抗角; R —电阻(阻抗的实部);X —电抗(阻抗的虚部)。 转换关系: 阻抗三角形 3.导纳 对同一二端网络: 当无源网络内为单个元件时有: 4. RLC 并联电路 由KCL : z Z X j R C 1j L j R I U Z ?∠=+=ω-ω+== R X arctan φ X R |Z | z 2 2?????=+=S φ|Y |U I Y y ∠== 定义导纳Z 1 Y , Y 1Z == G R 1U I Y === L B j L j 1U I Y =ω== C B j C j U I Y =ω==

Y —复导纳;|Y| —复导纳的模; y —导纳角; G —电导(导纳的实部);B —电纳(导纳的虚部) 转换关系: 导纳三角形 例题: 对RL 串联电路作如下两次测量:(1)端口加90V 直流电压()时,输入电流为3A ;(2)端口加 的正弦电压90V 时,输入电流为1.8A 。求R 和L 的值。 C L R I I I I ++= U C j U L 1j U G ω+ω-= U )C j L 1j G ( ω+ω-= U )B B j(G [C L ++= U )B j G ( +=y Y B j G L 1 j C j G U I Y ?∠=+=ω-ω+== G B arctan φ B G |Y | y 2 2?????=+=0=ωHz f 50=

题解8-13图 解:由题意画电路如题解8-13图所示。 (1)当为90V 直流电压时,电感L 看作短路,则电阻 (2)当 为90V 交流电压时,设电流,根据相量法,有 故 根据,解得 例题:已知图示电路。求和。 解:设 为参考相量。与同相位,超前 s u Ω ===30390i u R s s u A I I 08.10∠=∠=8 .18.130?+?=+=L L S jX I jX I R U 2 2 308.190L S X U +?==Ω =-=4030)8.190 (22L X L X L ω=H f X X L L L 127.010040 2=== = ππωA I I 1021==I S U S U 1I S U 2I

(完整版)电路(第五版). 邱关源原著 电路教案,第4章.

第4章 电路定理 ● 本章重点 1、叠加定理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2、替代定理的含义; 3、应用戴维南、诺顿定理分析电路; 4、最大功率传输定理Maximum power transfer theorem 的内容。 ● 本章难点 1、含有受控源电路应用叠加定理; 2、求解含有受控源电路的戴维南、诺顿等效电路。 ● 教学方法 本章讲述了电路理论的一些重要定理,共用6课时。采用讲授为主,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为使学生能理解定理内容,并应用定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讲述了大量例题,课下布置一定的作业,使学生能学会学懂,由于课时量偏紧,对于定理的证明要求自学。 ● 授课内容 4.1 叠加定理 线性函数)(x f : )()()(2121x f x f x x f +=+ —可加性Additivity )()(x af ax f = —齐次性Homogeneity )()()(2121x bf x af bx ax f +=+—叠加性Superposition (a 、b 为任意常数Arbitrary Constant ) 一、定理 对于任一线性网络,若同时受到多个独立电源的作用,则这些共同作用的电源在某条支路上所产生的电压或电流等于每个独立电源各自单独作用时,在该支路上所产生的电压或电流分量的代数和。 例1:试用叠加定理计算图4-1(a )电路中3Ω电阻支路的电流I 。

图4-1(a ) 二、注意事项 (1)只适用于线性电路中求电压、电流,不适用于求功率;也不适用非线性电路; (2)某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其余独立电源全为零值,电压源用“短路” 替代,电流源用“断路”替代; (3)受控源不可以单独作用,当每个独立源作用时均予以保留; (4)“代数和”指分量参考方向与原方向一致取正,不一致取负。 例2:电路如图4-2(a ),试用叠加法求U 和x I 。 图4-2(a ) 解:第一步10V 电压源单独作用时如图4-2(b )。 _ 2Ω 6V 2I x + _ 26Ω ' A 3 I =- 6V + "A 3 I =- 2Ω _ 'x I + _ '

第1章教案电路分析基础分析

第1章电路分析基础 本章要求 1、了解电路的组成和功能,了解元件模型和电路模型的概念; 2、深刻理解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 3、掌握理想元件和电压源、电流源的输出特性; 4、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 5、深刻理解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并能熟练计算电路中各点电位; 6、深刻理解电压源和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概念; 7、熟练掌握弥尔曼定理、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 8、理解受控电源模型, 了解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是电路分析的重要基础。电路的基本定律和理想的电路元件虽只有几个,但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具体电路,都是由这些元件构成,从而依据基本定律就足以对它们进行分析和计算。因而,要求对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熟练应用、打下电路分析的基础。依据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介绍电路中常用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线性直流电路,原则上也适用于其他线性电路。为此,必须熟练掌握。 1.1电路的基本概念 教学时数 1学时 本节重点 1、理想元件和电路模型的概念 2、电路变量(电动势、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 3、电压、电位的概念与电位的计算。 本节难点参考方向的概念和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与物理学中质点、刚体的物理模型对比,建立起理想元件模 型的概念,结合举例,说明电路变量的参考方向在分析电路中的重要性。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电位的计算过程。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法与电子课件结合。 教学内容 一、实际电路与电路模型 1、实际电路的组成和作用 2、电路模型: 3、常用的理想元件: 二、电路分析中的若干规定 1、电路参数与变量的文字符号与单位 2、电路变量的参考方向 变量参考方向又称正方向,为求解变量的实际方向无法预先确定的复杂电 路,人为任意设定的电路变量的方向,如图(b)所示。 参考方向标示的方法: ①箭头标示;②极性标示;③双下标标示。

电路分析与应用(江路明)教学资源 模拟试卷试卷7

《电路分析》期末试卷(7) 班级:________学号:_________姓名:_______得分:_______ 一、填空题 30分 1.所谓电路,就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元件按一定的方式连接起来,为电流的流通提供路径的总体,也称网络。 2.基尔霍夫电压公式是_____________,电流公式是___________。 3.任何一个有源二端网络都可以简化为一个理想__________和__________相串联的模型。 4.已知:V )6100sin(142u ,A )6t 100sin(282i π -=π+π=,则I m =___________, I=___________,U=___________,i 与u 的相位关系为____________。 5.有一只“100Ω,1W ”的电阻,它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_________A ,允许加在它两端的电压为__________。 6.一个30微法,耐压50伏的电容和一个100微法,耐压25伏的电容将它们并联后总容量是__________微法,允许的最大安全工作电压是_________伏。 7.纯电阻正弦交流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φu-φi=__________,纯电感电路φu-φi=__________,纯电容电路φu-φi=__________,R L 串联电路____________<φu-φi<__________。 8.换路后的一瞬间,电容的端_________和电感中的___________都保持换路前一瞬间的数值,这叫做___________。 9.只要求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这三个量,就能立即写出换路后的电压或电流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式。 10.对称三相交流电动势的特征是:各相电动势的最大值__________;频率__________;彼此间相位互差__________。 二、判断题 20分 1.如果电路中某两点的电位都很高,这两点间的电压就相差很大。( ) 2.流入任一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该点的电流之和。( ) 3.导体的电阻越小,电导就越小,电导小就表示导体的导电性能好。( ) 4.理想电流源的内阻等于零。( ) 5.交流电流通过电容器是电容器反复充放电形成的,并非电荷直接通过电容器中的介质而形成。( ) 6.电流表内阻越小,电压表内阻越大,测量的误差越小。( ) 7.功率因数过低,在线路上将引起较大的电压降落和功率损失。( ) 8.RC 串连电路构成的微分电路是从电容上输出电压、时间常数τ>>tp 。( ) 9.阻抗角大于零的电路,必定是容性电路。( ) 10.叠加定律适用于线性电路中电压或电流的叠加,功率不能叠加。( ) 三、选择题 20分 1.将一根导线对折后,其电阻值是原来的( )倍。 A.1 B.0.5 C.0.25 2.负载短路时,电源内阻压降等于( )。 A.零 B.电源电动势 C.端电压 3.R 1>R 2>R 3,若将三个电阻串联在220伏的电源上,获得功率最大的电阻是( )。 A.R 1 B.R 2 C.R 3 4.负载上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是( )。 A.R L >R 0 B.R L

《电路分析(A)》课程教学大纲

《电路分析(A)》课程教学大纲 Circuit Analysis (A) 课程编号:1001011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时数:104(80 +24学时实验)学分数: 6.5 执笔者:张奕黄编写日期: 2002年4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电类(强电、弱电)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讨论线性、集中参数、非时变电路的基本理论与一般分析方法,使学生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提高分析电路的思维能力与计算机能力,以便为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4学时)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 1.理想元件与电路模型概念,线性与非线性的概念。 2.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的概念。 3.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电容元件,电压源、电流源和受控源的伏安关系及功率的计算。 4..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 1.时变与非时变的概念。 难点:参考方向,受控源,功率计算。 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4学时)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 1.等效与等效变换的概念,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输入电阻。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 2.三角形与星形互换。 难点:三角形与星形互换。 第三章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6学时)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支路电流法和回路电流法。 难点:独立方程数、回路电流法。 第四章电路定理(6学时)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迭加定理,戴维南和诺顿定理。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特勒根定理,互易定理及对偶定理。 难点:戴维南等效电路,互易定理。 第五章正弦电路的稳态分析(14学时)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 1.正弦量,相量法的基础,有效值和相位差的概念。 2.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3.阻抗与导纳。 4.电路的相量图表示法,参考正弦量的概念,会用相量图分析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5.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初三物理动态电路分析专题教案

初三物理动态电路分析 专题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动态电路分析专题 复习目标: 1.会分析开关的断开或闭合引起电路中电学物理量的变化. 2.会分析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的位置的变化引起电路中电学物理量的变化. 复习重点: 1.知道串、并联电路特点. 2.会分析动态电路中由于开关断开、闭合以及变阻器滑片位置的变化引起的电路中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变化. 3.学会用“动态”的观点,用“隔离法”把电路简化,从而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弄清电压表所测电压. 复习难点: 1.会分析动态电路中由于开关断开、闭合以及变阻器滑片位置的变化引起的电路中电流表、电压表示数的变化; 2.学会用“动态”的观点,用“隔离法”把电路简化,从而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弄清电压表所测电压. 课堂教学: 一、知识储备 1.电路特点 (1)串联电路: (2)并联电路: 2.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 (3)变形式: 3.判断电路连接——可以先简化电路,电流表当导线看,电压表当开路看(图1) 2 121211 11R R R U U U I I I + ===+=电阻关系:电压关系:电流关系:R U I =U R IR U ==2 1 2 1 2 1 R R R U U U I I I 电阻关系: 电压关系: 电流关系:

4)。 的电流; 的电流; 如何判断电压表测哪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方法一:电压表与哪个用电器并联就测哪个用电器两端的 . 方法二:回路法——看电压表与哪个用电器构成一个回 路,而且该回路上没有电源,则电压表就测那个用电器两端的电 压(如图6). 两端的电压. 二、动态电路的类型及分析 类型一:开关的断开或闭合引起电路中电流、电压以及电 阻 的变化. 例1.如图7所示电路,将开关S 闭合,电流表的示数 将 ;电压表的示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先看好开关断开和闭合是分别是什么电路,最好画 出等效 电路,然后根据欧姆定律判断. 针对练习:如图8所示电路中,当开关S 断开时,电阻R 1 和R 2是 联,开关S 闭合后,电压表的示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例2.如图9所示电路中,灯泡L 1和L 2是 联,当 开关S 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将 ,电流表的示数 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图3 图4 图5 图6

电路(第五版).-邱关源原著-电路教案-第3章

第3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 本章重点 1、独立independent KCL 、KVL 方程equations 个数; 2、支路法列方程construct equations 解电路; 3、网孔法列方程解电路analyse circuit ; 4、回路法列方程解电路; 5、节点法列方程解电路。 ● 本章难点 1、含有理想电源Ideal Power 的回路法Loop method ; 2、含有受控源Controlled source 的回路法; 3、含有理想电源的节点法node method ; 4、含有受控源的节点法。 ● 教学方法 本章主要讲述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即方程法。本章采用讲授为主,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共需6课时。对独立KCL 、KVL 方程个数确定,可以自学;有关图论Graph 的内容,在15章统一讲解;对支路法、网孔法、回路法、节点法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建立方程等重点和难点内容,课堂上要讲解透彻,课下布置一定的作业,使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牢固掌握。为使学生能区分各方法的优点和应用对象,可采用一个电路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 ● 授课内容 3.1 支路法 一、支路电流法 以支路电流为未知量,根据KCL 、KVL 列关于支路电流的方程,进行求解的过程。 二、基本步骤 U s3 3 3

图3-1 仅含电阻和电压源的电路 第1步 选定各支路电流参考方向,如图3-1所示。 第2步 对(n -1)个独立节点列KCL 方程 如果选图3-1所示电路中的节点4为参考节点,则节点1、2、3为独立节点,其对应的KCL 方程必将独立,即: 1 0431 =+-I I I 2 052 1=+--I I I 3 063 2=-+I I I 第3步.对)1(--n b 个独立回路列关于支路电流的KVL 方程 Ⅰ:014445511=--++s s U I R U I R I R Ⅱ:05566222=--+-I R I R U I R s Ⅲ:033366444=+-+-I R U I R U I R s s 第4步.求解 3.2网孔电流法和回路电流法 一、网孔电流法 1、网孔电流:是假想沿着电路中网孔边界流动的电流,如图3-2所示电路中闭合虚线所示的电流I m1、I m 2、I m3。对于一个节点数为n 、支路数为b 的平面电路,其网孔数为(b ?n +1)个,网孔电流数也为(b ?n +1)个。网孔电流有两个特点: 独立性Independence :网孔电流自动满足KCL ,而且相互独立。 完备性Completeness :电路中所有支路电流都可以用网孔电流表示。

电路分析教案单元教学设计方案5(可编辑修改word版)

淄博职业学院《电路分析》课教学方案教师:张涛序号:5 授课时间2012 年 10 月 9、10 日 授课班级P14 电气 4、5、6 班上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学习内容电阻的连接课时 2 教学目标专业能力 1.掌握串联、并联电路结构特点,典型电路图的画法、实物电路图的连接 2.掌握串联、并联电路特点电流特点、电压特点、等效电阻、电功特点、电 功率特点、电热特点。 方法能力 1.培养学生观察并联电路特点、分析、综合知识的能力。 2.注重对学生探究科学方法、创新精神的培养。 社会能力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目标群体1、具备了一定的电工学基础知识与常见仪器、仪表的使用、操作技能; 2、掌握了电工电子的基础知识与电工工艺。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方法引导文、案例 时间 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90 分钟 (一)资讯(25 分) 一、电阻 (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 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 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KΩ1KΩ=1000Ω 4.了解一些电阻值: 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日常用的白炽灯,灯丝的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 (二)分类 1.定值电阻:电路符号:。 2.可变电阻(变阻器):电路符号。

⑴滑动变阻器: 构造:瓷筒、线圈、滑片、金属棒、接线柱。 结构示意图:。 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电路(第五版)邱关源原著电路教案第6章共15页word资料

第6章一阶电路 ●本章重点 1、暂态及其存在原因的理解; 2、初值求解; 3、利用经典法求解暂态过程的响应; 4、利用三要素法求响应; 5、理解阶跃响应、冲激响应。 ●本章难点 1、存在两个以上动态元件时,初值的求解; 2、三种响应过程的理解; 3、含有受控源电路的暂态过程求解; 4、冲激响应求解。 ●教学方法 本章主要是RC电路和RL电路的分析,本章采用讲授为主,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共用6课时。课堂上要讲解清楚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稳态分量、暂态分量、阶跃响应、冲激响应等重要概念,还列举大量例题加以分析和求解。使学生理解动态电路响应的物理意义并牢固掌握响应的求解方法。 ●授课内容 6.1 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其初始条件 一、暂态及其存在原因 暂态:从一种稳态到达另一种稳态的中间过程(动态过程、过渡过程)。

存在原因:1)含有动态元件??? ???? ==dt di C u C dt di L u L :: 2)存在换路:电路结构或参数发生变化 描述方程:微分方程 一阶电路:能够用一阶微分方程描述电路; 二阶电路:能够用二阶微分方程描述电路; n 阶电路:能够用n 阶微分方程描述电路。 解决方法:经典法、三要素法。 二、换路:电路中开关的突然接通或断开,元件参数的变化,激励形式的改变等。 换路时刻0t (通常取0t =0),换路前一瞬间:0_t ,换路后一瞬间:0t +。 换路定则 c 0c 0()()u t u t +- = L 0L 0()()i t i t +- = C 0C 0()()i t i t +-≠, L 0L 0()()u t u t +-≠, R 0R 0()()i t i t +-≠, R 0R 0()()u t u t +- ≠ 三、初始值的计算: 1. 求C 0L 0(),()u t i t --: ①给定C 0L 0(),()u t i t --; ②0t t <时,原电路为直流稳态 : C —断路 L —短路 ③0t t -=时,电路未进入稳态 : 0C 0C ()()|t t u t u t --==, 0 L 0L ()()|t t i t i t --== 2. 画0t +时的等效电路: C 00()()u t u t +-=, L 0L 0()()i t i t +-= C —电压源 L —电流源 3. 利用直流电阻电路的计算方法求初始值。

电路分析教案单元教学设计方案10

淄博职业学院《电路分析》课教学方案

表示支路电流,代入 KCL 方程中,得到节点电压方程组。求解出节点电压,由此可进一步求得 其他电量。 节点电压:电路中任选一节点作为参考节点,其余各节点(称为独立节点)与参考节点之 间的电压称为节点电压。 其参考方向规定为 由独立节点指向参考节点。 压方程的推导:(40分钟) 教学过程设计 [引导文](10分钟) 给出一个电路,如右图所示。引导学生分析时发现,如果 用刚刚学到的支路电流法进行求解会比较麻烦,为了解决 此类问题(支路数较多,结点较少)提出一种新的解题 a E O 方法:结点电压法。 R2 Ii □! R3 I 2 结点电压法(10分钟) 基本思路:以节点电压 为电路变量,列写独立节点的 KCL 方程,同时根据VCF 用节点电压 仅含2个结点的结点电 设:V )= 0 V, 结点a 电压为 U 参考方向从 1.用KCL 对结点a 列方程: 11 — I 2+ I S — 13 = 0 2.应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或欧姆定律求各支路电流 将各电流代入 KCL 方程则有: E 1 U R 1 I l E 2 U R 2 I 3 U R 3 时间 安排 + U

将各电流代入KCL方程则有: 整理得:U 即结点电压方程: 注意:(10分钟) 巳E2 R1 R2 I S 1 1 R2 R3 E1 U R1 E R 1 R (1) 上式仅适用于两个结点的电路。E2 U 1 U R2 IS R3 (2)分子为各含源支路等效的电流源流入该结点电流的代数和,有正 负之分,流入结点为正,流出为负;分母为各支路的所有电阻的 倒数之和。 节点法解题步骤: (1) (2) (3) (4) 选参考节点,标出各独立节点序号,设独立节点的节点电压为电路变量。用观察法列写各独立节点的KCL方程。 联立方程求解节点电压。 由节点电压求各支路电压和各支路电流,进而求解其他电量。 【注】:若电路中含有电压源与电阻串联的支路, 首先通过电源的等效变换,将其变成电流源与电阻的并联支路,再列写节点电压方程。 [例1]试用结点电压法求各支路电流。设: V b = 0 ( 20 分钟) a 解: 1 1 I3①求结点电压u ab U ab R I S 丄 R 42 7 12 V 1 1 1 12 6 3 18V 42V —) 112I1I2I3 应用KVL和欧姆定律求各电流 42 U ab 12 42 18A 2A 12 12 U ab 0 7A]Q3n 18A 3A 6 U ab 3 18 3 6A

电路分析教案

电路分析教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基础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 主讲教师:吴安岚 联系电话: E-MAIL:

课时分配表

第1课 一.章节名称 电路和电路模型;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二.教学目的 1、掌握内容:理想电路元件、电路模型的概念; 电流、电压、电位、功率的概念;电流、电压参考方向。 2、了解内容:电路的作用、组成。 三.安排课时:2学时 四.教学内容(知识点) 1.理想电路元件、电路模型; 电流、电压、电位、功率的定义、表达式、单位; 电流、电压参考方向。 2.功率的正负,功率平衡。 3.电路的作用、组成、分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电流、电压参考方向。 2.功率的正负,功率平衡。 难点:功率的正负,功率平衡。 六.选讲例题 重点讲解P8的检查学习结果。 七.作业要求 ,纸质。 八.环境及教具要求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参考资料 邱关源《电路》,蔡元宇《电路及磁路》,李瀚荪《电路分析基础》。 第2课 一.章节名称 基尔霍夫定理 二.教学目的 1、掌握内容:基尔霍夫定理;按电流、电压参考方向列KCL、KVL方程。KCL、KVL定理推广。 2、了解内容:无。 三.安排课时:2学时 四.教学内容(知识点) 1.基尔霍夫定理; 2.按电流、电压参考方向列写KCL、KVL方程。解方程。 3.KCL、KVL定理推广。例题。 五.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1、按电流、电压参考方向列KCL、KVL方程。 2、电流、电压参考方向的正确标注与应用。 六.选讲例题 重点讲解P9[例]、P10[例]和P11的检查学习结果。 七.作业要求 ,1.纸质。 八.环境及教具要求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电路分析基础教案

I.组织教学 起立、清点人数 向各位同学致以新春的问好,同时祝贺同学们新的一年,新春快乐,学习进步,事事顺心。向全班同学自我介绍,并留下相关联系方式。 1.本门课教师的要求 (1)要求同学们要按时上课,按时下课,课堂上不得扰乱课堂秩序。 (2)作业每周教一次,并认真完成 (3)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平时占40%期末占60%,平时成绩作业占20%,表现及考勤占20%如果课堂上因为违纪被点名一次扣1分,直到扣完为止。作业缺一次扣一分直到扣完为止。 2.希望同学们有问题主动和任课教师交流 II.复旧引新: 1.高中和初中物理中有关的电路知识 III.授新课:(第一次课) 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本章介绍电路模型,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基本定律和基本元件,以及电路模型的应用实例。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实际电路的功能和特点,电路模型的概念和意义,实际电路与电路模型内在的联系和区别。电流和电压参考方向是电路分析中最基本的概念,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是电路理论的基石,应熟练掌握和运用。要理解和掌握电路基本元件的定义和元件方程与参考方向的关系,以及功率和能量的计算。学习电路理论应注重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1.1 电路与电路模型 1.1.1 电路 1、电路的构成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2)负载:消耗电能的装置 (3)中间环节:用来连接电源和负载,起传递和控制电能的作用。如下图: 2、电路的分类及作用 (1)电力电路:实现电能传输和转换功能的电路(2)信号电路:实现信号的传递和处理功能的电路 实际上在同一电路中又可能将同时包含这两种电路,比如电视机 1.1.2电路模型: 通过模型化的方法研究客观世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个基本方法。为了能对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研究,通常是将实际条件理想化、具体事物抽象化、复杂系统简单化。建立起来的模型应能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以便对实际事物本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7节-电路分析与应用》教案

《第7节电路分析与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2)经历简单的电路连接,观察实验现象,从现象中总结归纳出规律;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2)通过实验揭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2.教学难点 关于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的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测量串、并联电路的电流。 1、提出问题:大家猜想一下,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之间什么关系呢? 安排学生可以先初步实验,并先猜想串联电路电流什么关系。 2、大胆猜想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猜想: 小组1: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因为我们的串联电路中灯泡一样亮。 小组2:我们猜想串联电路中电流从正极出发越来越小。因为我们的灯泡靠近正极的比较亮。

小组3: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从负极往正极越来越小。因为我们的灯泡靠近负极的比较亮。 小组4: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靠近电源两极比较大,中间比较小。因为我 们的两只灯泡一开始靠近负极的比较亮,把它们互换位置后,靠近正极的又比 较亮。 同学们一下子提出这么多的猜想,哪种猜想正确呢?我们通过探究活动来 寻找答案。 3、设计方案、合作交流 各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有的组提出测两个点的电流:①电源正极和甲灯之间的电流;②电灯乙和 电源负极之间的电流。 有的组提出测三个点的电流:①电源正极和电灯甲之间的电流;②电灯甲 和电灯乙之间的电流;③电灯乙和电源负极之间的电流。 通过讨论,大多数组认为测三个点的电流较好。(下面电路图中的A、B、C 点)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教师提醒学生实验时要注意正确使用电流表,把实验结果如实地记录下来, 填写在下面的实验记录中,并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也记下来。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分析及应用(完整电子教案)

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分析及应用(完整电子教案) 3.1 集成运算放大器认识与基本应用 在太阳能充放电保护电路中要利用集成运算放大器LM317 实现电路电压检测,并通过 三极管开关电路实现电路的控制。首先来看下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项目任务】 测试如下图所示,分别测量该电路的输出情况,并分析电压放大倍数。 信息单】 集成运放的实物如图3.2 所示。 图3.2 集成运算放大 1. 集成运放的组成及其符号 各种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结构相似,主要都是由输入级、中间级和输出级以及偏置电路组成,如图3.3 所示。输入级一般由可以抑制零点漂移的差动放大电路组成;中间级的作用是获得较大的电压放大倍数,可以由共射极电路承担;输出级要求有较强的带负载能力,一般采用射极跟随器;偏置电路的作用是为各级电路供给合理的偏置电流。

图3.3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结构组成集成运放的图形和文字符号如图3.4 所示。 图3.4 集成运放的图形和文字符号 其中“ -”称为反相输入端,即当信号在该端进入时,输出相位与输入相位相反;而 “+”称为同相输入端,输出相位与输入信号相位相同。 2. 集成运放的基本技术指标集成运放的基本技术指标如下。 ⑴输入失调电压U OS 实际的集成运放难以做到差动输入级完全对称,当输入电压为零时,输出电压并不为零。规定在室温(25℃ )及标准电源电压下,为了使输出电压为零,需在集成运放的两输入端额外附加补偿电压,称之为输入失调电压U OS,U OS 越小越好,一般约为0.5~5mV 。 ⑵开环差模电压放大倍数A od 集成运放在开环时(无外加反馈时),输出电压与输入差模信号的电压之比称为开环差模电压放大倍数A od。它是决定运放运算精度的重要因素,常用分贝(dB) 表示,目前最高值可 达140dB(即开环电压放大倍数达107)。 ⑶共模抑制比K CMRR K CMRR 是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与共模电压放大倍数之比,即K CMRR = A A od,其含义与差 动放大器中所定义的K CMRR 相同,高质量的运放K CMRR 可达160dB 。 ⑷差模输入电阻r id r id 是集成运放在开环时输入电压变化量与由它引起的输入电流的变化量之比,即从输入端看进去的动态电阻,一般为M Ω数量级,以场效应晶体管为输入级的r id 可达104M Ω。分析集成运放应用电路时,把集成运放看成理想运算放大器可以使分析简化。实际集成运放绝大部分接近理想运放。对于理想运放,A od、K CMRR 、r id 均趋于无穷大。 ⑸开环输出电阻r o r o 是集成运放开环时从输出端向里看进去的等效电阻。其值越小,说明运放的带负载能 力越强。理想集成运放r o趋于零。 其他参数包括输入失调电流I OS、输入偏置电流I B、输入失调电压温漂d UOS/d T 和输入失 调电流温漂d IOS/ d T、最大共模输入电压U Icmax、最大差模输入电压U Idmax 等,可通过器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