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风险管理

公共安全风险管理
公共安全风险管理

什么是公共安全?

1、公共安全其实是两个词,一个是公共,一个是安全。

2、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对公共安全的理解有两种。概念:一方面是传统的灾害,另一方面是非传统的灾害。一般认为,公共安全分为四大类,其中第一大类是自然灾害,第二大类是一些事故灾难,第三大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四大类则是和社会、经济有关的一些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风险:一种危险和灾难的可能性。

我国公共安全形势:1.自然灾害严重。由于特有的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基本特征是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2.事故灾难严重。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一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技术落后、非法开采、违规操作等原因导致的煤矿、交通、化学品等事故频发。3.公共卫生事件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全球新发现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中国发现,多种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职业病危害严重;农村卫生发展滞后,传染病、慢性病和意外伤害并存;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4.影响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是人民内部矛盾凸显。二是刑事犯罪高发;三是国内外极端势力制造的各种恐怖事件危及我国安宁,如西藏、新疆。

公共安全形势面临新特点:1.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年均增加18个城市和1.4 %城镇人口的速度在发展。2.工业化、信息化的挑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越来越强,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导致产生次生、衍生事件或成为各种事件的耦合。3.市场化的挑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再加上民族宗教问题的影响,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增加。4.国际化的挑战。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并不安宁,各种矛盾交织,错综复杂。恐怖袭击,局部战争,金融危机以及对水资源、石油资源的争夺,跨国性的重大疫情的传播等不时出现,境外涉我和境内涉外的突发事件增多。

国际减灾战略正在做重大调整,其主要特征:一是由单项减灾向综合减灾转变;二是由单纯减灾向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转变;三是由减轻灾害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四是由一个国家减灾向全球减灾和区域联合减灾转变。

公共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包括整个突发事件全过程,但更加注重对突发事件发生前的管理;应急管理?包括整个突发事件全过程,但更加侧重于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对。

什么是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人们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与工程手段,通过全过程的灾害管理,提升政府和社会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的能力,以有效地预防、回应、减轻各种风险,从而保障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生活中面临的风险:1、辛辛苦苦写的文章没有备份,由于计算机硬盘的意外损坏,导致所有的努力全都白费了!2、企业厂房隔壁就是一个加油站,结果某一天加油站发生火灾,波及到企业的仓库,大量原料被烧毁,严重影响企业生产!3、政府组织节日庆典,结果因人流涌动、组织不力造成踩踏事故。4、一个国家的原油供应过于集中在某一地域,当地的政局动荡或不友好的外交关系严重影响到国内的油价和社会生产及居民生活!

风险:指某一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所产生损失的组合。简而言之,风险就是损失的不确定性。

风险概念的认识:1. 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机会),可能性是指客观事物存在或者发生的机会,这种损失的可能性可以用概率来衡量。2. 风险是损失的主观不确定性,主观不

确定性:不同人或组织面临相同的客观风险时,会有不同的评价。这与其知识、经验、精神及心理状态等方面因素有关。3. 风险是损失的客观不确定性,客观不确定性: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离,这种偏离可以使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加以度量。4. 风险是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概率。

第二章

风险的构成要素:1. 风险因素?指能够增加或引起风险事故发生频率和大小(强度)的因素,是引起风险事故发生或产生损失的条件。?它是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是造成风

险损失的间接的和内在的原因。2. 风险事故?指造成损失直接的或外在的原因,造成生

命财产损失的偶然事件,是风险和损失的媒介物,即风险只有通过风险事故的发生才能导致损失。?风险事故是意味着风险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即风险的发生。3. 风险损失?指非故意的、非计划的和非预期的人员或经济价值的减少。?这一定义包含两个重要的要素:一是“非故意的、非计划的、非预期的”;二是“人员或经济价值的减少”。

风险因素分类:根据性质不同,风险因素可以分为物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三种类型。1、物质风险因素指有形的,并能直接影响事物物理功能的因素,即某一标的本身所具有的足以引起或增加损失机会和加重损失程度的客观原因和条件。?人类对于这类风险因素,有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控制,有些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则无能为力。2、道德风险因素与人的品德修养有关的无形的风险因素,即指由于个人不诚实、不正直或不轨企图,而引起或增加损失机会的条件,促使风险事故发生。?道德风险因素强调人的恶意行为或故意行为造成的损失(欺诈、盗窃、贪污等)。3、心理风险因素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的无形的风险因素,即由于人的不注意、不关心、侥幸或存在依赖心理,以致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和加大损失的严重性的因素(着急、慌张、激动等)。

风险因素与可能的风险事故:地基不牢——楼房倒塌;受益人恶意投保——谋杀被保险人;煤气管胶皮老化漏气——煤气爆炸。

风险损失分为:1、直接损失:是由风险事故直接造成的有形物质的损失,包括人身的伤害和财产的损失。2、间接损失:是由直接损失引起的额外费用损失、收入损失、责任损失。风险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风险因素(增加、导致)风险事故(引起)风险损失。

实例:雨雪(路滑)——车祸——车毁人亡

风险的基本属性:风险的社会属性——风险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密切相关,即无论风险源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还是生理现象,它必须是相对于人身及其财产的危害而言的。因此,风险是一个社会范畴,没有人及人类社会,就没有风险可言。风险的社会属性首先体现在风险事故是社会因素运动的结果。其次体现在风险的结果由社会承担。

风险的基本特征:1、风险的损害性?一般的风险(投机风险除外)发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损害(或称损失)。物质上损失往往是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但一旦造成人身损害,就比较难以用货币来衡量了。2、风险的潜在性(突发性)1、按照风险的定义,风险本身就具有潜在性。2、风险损失往往就是风险因素在潜伏期积蓄到一定程度才爆发出来的。3、风险事故的发生尽管有一个从渐变到质变的过程,但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或疏忽,往往未注意到风险因素的渐变过程,致使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突然性。3、风险的客观性?自然灾害、战争、冲突、意外事故等,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4、风险的普遍性?风险的普遍性是指“风险”事事有、时时有的特征,即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5、风险的偶然性(随机性)?风险虽然是客观的,但就某一具体风险而言,风险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或者说是随机的。在发生之前,人们无法准确预测风险何时何地会发生以及发生的后果。6、风险的必然性;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定时期内,某种风险的发生概率与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程度之间具有一种必然性。7、风险的可测性?根据概率论和数理统计

规律,运用现代化的计量手段、技术测量方法,就可以依据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大量统计资料,从宏观上把握某种风险运行的规律,从而预测出一段时间内特定风险发生的频率失率。

8、风险的可变性(发展性),风险的可变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风险可转化的特性。9、风险的相对性?风险的相对性是指对于不同的风险承担主体,风险发生的程度和损失会有明显的差别。10、风险的传递性?风险的传递性是指风险可通过信息、社会、组织及个人扩散和传播,形成社会经验,引起各方关注,以致影响人们的风险决策。风险的传递具有社会扩大效应。风险的分类:一、按风险产生的原因不同1、自然风险2、社会风险3、政治风险4、经济风险。二、按风险产生的环境不同1、动态风险2、静态风险。三、按风险的性质不同1、投机风险2、纯粹风险。四、按产生损失的范围不同1、基本风险2、特定风险。五、按风险应对及承担主体1、国家风险2、企业风险3、家庭及个人风险。六、按主体的承受能力1、可接受风险2、不可接受风险。七、按风险分担的方式不同1、可分散风险2、不可分散风险。八、按预期的风险损失程度1、轻度风险2、中度风险3、高度风险

现代风险的特点:1. 人口增长对风险的影响,人口的增长加大了损失的严重性。2. 经济发展对风险的影响?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财务资源来应对风险,但同时风险也增加了。

3. 全球化对风险的影响?全球化的浪潮在给各国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

4. 科技进步对风险的影响?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在享受由此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也受到高风险的困扰。另外,不法之徒利用高新技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加大了受侵害者损失的严重性。

5. 国际关系变化对风险的影响?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仍然动荡不安。不仅在全球热点地区的对抗和冲突不断加剧,而且像恐怖主义袭击这样的事件也极大地增加了世界上多数人的风险。

第三章风险态度

风险态度:风险态度指的是与人们对风险认知有关的,面对风险而采取的决策行为。风险态度决定了风险管理者在风险分析和决策中的行为表现。

风险态度的类型:?通常风险态度分为三种类型:(1)风险偏好型,即为了获得风险收益愿意承担超出平均水平以上的风险;(2)风险回避型,即不愿意承担风险,在面临风险方案选择时,尽量采取回避风险的方案;(3)风险中立型,即介于风险偏好型和风险回避型之间,对待风险反应比较稳健。

风险态度的形成机制:激励效应:由于某些风险具有潜在损失与收益的双重性和不确定性,因而风险的潜在收益激励管理者萌发获利动机并采取一定的行动,这就表现出风险对风险主体的激励作用。约束效应:当人们受到风险事件可能的损失或危险信号的刺激后,为了回避或抵抗损失和危险所做出的选择和进而采取的回避行为。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是指风险管理单位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估、风险决策管理等方式,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和妥善处理损失的过程。

风险管理概念的理解:1.风险管理的主体是风险管理单位。2.风险管理的核心是降低损失。3.风险管理的对象可以是纯粹风险,也可以是投机风险。4.风险管理过程是决策的过程。

风险管理的特点:1.风险管理的对象具有特殊性。2.风险管理的范围具有广泛性。3、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4.风险管理具有全面性。

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减少风险事故对风险管理单位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风险管理成本是影响风险决策管理和风险管理目标的重要内容。

风险管理的作用:1.预防风险事故的发生,2.减少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3.转嫁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4.保证风险管理单位的财务稳定,5.营造安全的社会环境。

风险管理理论产生和发展原因:1.巨额损失的机会增加 2.损失范围的扩大3.风险意识的增4.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5.社会矛盾的突出。

风险管理理论发展方向:1、风险管理理论最终将会消亡2、风险管理会进入一个令人兴奋的、具有新型业务和责任的时代3、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没有一个确定的方向。

第四章风险管理的目标与流程

确定风险管理目标的原则:1.现实性?风险管理单位确定的风险管理目标,应该适合政

府、企业和个人生产和生活实际的需要,能够解决现实社会存在的危及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安全的问题。?确定风险管理目标的首要原则是现实性,着力于处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明确性?风险管理单位确定的风险管理目标必须明确、具体,不能模糊不清。3.层次性?风险管理单位确定的风险管理目标具有层次性,应该依据工作的流程或者根据风险管理目标的重要程度,将其划分为不同层次的管理目标,这不仅有利于风险管理目标的实施,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工作环节的风险,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4.定量性?风险管理单位确定的风险管理目标可以是具体的数量指标,这样可以是风险管理的目标更加明确。

风险管理最根本的目标是处置风险和控制风险。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减少风险事故对风险管理单位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根据管理发生的时间不同,风险管理目标可分为损失前目标和损失后目标。

损失前的风险管理目标:1.安全系数目标2.经济合理目标3.社会责任目标风险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选择风险管理技术、风险决策管理、风险管理方案实施和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七个阶段。?这七个阶段周而复始,构成了风险管理周期循环的过程。

一、风险识别(风险辨识)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是对风险的感知和发现。识别风险,有助于风险管理单位及时发现风险因素、风险源,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

二、风险衡量,风险衡量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过去损失资料的定量分析,估测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损失的幅度。风险衡量以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为主要预测

指标,并据此确定风险的高低或者可能造成损失程度的大小。

三、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在衡量风险的基础上,对引发风险事故的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为依据确定合适的风险管理技术。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选择恰当的处理风险的方法提供依据。

四、选择风险管理技术,在对风险进行衡量、评价以后,风险管理者需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确定风险管理技术。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技术,可以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可以控制损失、降低损失。?一般来说,风险管理技术包括四种: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风险管理技术:1、风险规避:采取措施消除风险或风险事件发生的条件。2、风险控制:采取措施降低或消除风险。3、风险转移:将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组织或地区。4、风险保留:接受特定风险带来的损失。

风险决策管理是风险管理者根据一定的原则,从众多风险管理方案中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方案的过程。

风险管理方案实施:?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步骤,也是风险管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重要步骤。?风险管理方案的有效实施,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检查和监控,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1、建立背景:确定公共安全风险管理的策略和小区可能面临的问题,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和基本的风险评价标准。2、识别风险:识别并描述危险、小区和环境的基本属性,调查小区和环境的脆弱性,确定小区所面临的风险。3、分析风险: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产生的后果两个方面来计算风险,并确定风险水平。4、评价风险:将求得的风险与风险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必要时可调整),并对这些风险进行排序,优先对高风险的灾害进行管理。5、处置风险:选择并实施合适的风险管理措施来处置风险。

The ERM Process:1、沟通与咨询:为的是通过信息情报和观点的交换,保证一个开放的和可交流的公共安全风险管理过程,同时使这些风险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参与到风险管理的决策制定之中。2、监测和反馈:通过对每一步进程的效果监测和反馈,保证公共安全风险管理过程是与时俱进的和有效的。

风险识别的概念:?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全面和连续地发现风险管理单位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识别实际上就是收集有关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暴露等方面的信息,发现导致潜在损失的风险因素。

风险识别概念的理解:1.风险识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风险识别是一个连续的过程,3.风险识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4.风险识别的目的是衡量风险和处理风险,

风险识别的基本内容:1.感知风险?感知风险即通过调查和了解,识别风险的存在。2.认识风险?认识风险即通过归类,掌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以及风险所具有的性质。

感知风险和认识风险的关系:感知风险和认识风险的构成风险识别的基本内容,且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联系。感知风险是风险识别的基础,认识风险是风险识别的关键。只有感知风险的存在,才能进一步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风险。只有通过风险认识,才能寻找到可能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为拟定风险处理方案和进行风险管理决策服务。

风险识别的原则:1.完整性原则?风险识别的完整性原则是指在风险管理活动的风险计划制订阶段,应全面完整地识别出影响计划完成所潜伏的危险。2.系统性原则?风险识别的系统性原则就是要求在风险计划的制订阶段,应从活动全局的角度系统地识别风险。?系统性主要表现为按照活动的内在流程、顺序、内在结构关系识别风险。3.重要性原则?风险识别的重要性原则是指风险识别应有所侧重。

风险识别的过程:1.发现或者调查风险源?风险管理人员在识别风险时,最重要、最困难的工作就是了解风险管理单位可能遭受损失的来源。?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发现引发风险事故的风险源,是风险识别的核心。2.认知风险源?风险管理人员认知、理解和测定风险源的能力,是风险识别的关键。不同的风险管理人员,其认知风险源的能力和水平也是不同的。

3.预见危害,尽管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风险事故的形式不同,但是风险事故带来的危害却是大致相同的,即造成风险承受体人员或财产的损失。?风险识别的重要步骤是能够预见到危害,这样才能将产生危害的条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4.重视风险暴露?简单来说,风险暴露指的是可能遭受损失的物体和人员。?重视风险暴露是风险识别的重要步骤,那些可能面临损失的物体,都属于风险暴露。

第五章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是以一系列问卷向各类专家征询意见,依据所有专家对原问卷的答复再拟定下一份问卷,再次向各类专家征询意见,直到大多数专家的意见看法趋于一致才获至结论。德尔菲法本质上是建立在诸多专家的专业知识、经验和主观判断能力的基础上的,因而特别适用于缺少信息资料和历史数据,而又较多地受到社会的、政治的、人为的因素影响的信息分析与预测课题。

德尔菲法预测征询的过程:1、成立风险管理领导小组2、明确预测及征询的主题和目标3、选择参加预测的专家1)专家的代表面应广泛2)专家的权威程度要高3)专家应有足够时间和耐心填写调查表4)专家的人数一般控制在15~50人4、编制调查表5、进行反馈调查和专家意见汇总整理、统计分析第一轮调查,第二轮调查,第三轮调查,第四轮调查,6、编制和提交预测征询报告。

德尔菲法的特点:(1)匿名性(2)反馈性(3)统计性

德尔菲法的缺陷:?预测结果取决于专家对预测对象的主观看法,受专家的经历、学识、评价尺度、生理状态、兴趣程度及所占有资料详细程度等主观因素的制约;?专家在日常工作中一般专业方向比较明确,容易在有限范围内进行习惯思维,往往不具备了解预测问题全局所必需的思想方法;?专家对问题的评价通常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缺乏严格的考证,因此专家的预测结论往往是不稳定的。

德尔菲法的优势:?专家对问题的回答有一定的时间准备,能使回答比较成熟,并可以集各种专家之专长;?在征询意见的几轮反复中,专家能了解不同的意见,而经过不同的分析后提出的看法较为完善;?征询过程中用匿名方式进行,有利于各位专家敞开思想,独立思考,不为少数权威意见所左右;?对专家意见的汇总整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使定性的调查有了定量的说明,所得结论更为科学。

头脑风暴法,就是采用会议的方式,利用集体的思考,引导每个参加会议的人围绕中心议题广开言路,激发灵感,在自己的头脑中掀起风暴,毫无顾忌,畅所欲言地发表独立见解的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的流程:

头脑风暴法会议原则:不许评价!——要到评估阶段才能进行评价,异想天开!——说出能想到的任何主意或问题,越多越好!——重数量而非质量,见解无专利!——鼓励综合数种见解或在他人见解上进行发挥

头脑风暴法的优点和缺陷:一、优点,(1)通过信息交流,有利于捕捉瞬间的思路,激发创造性思维,产生富有创见性的思想“火花”;(2)通过头脑风暴法,获取的信息量大,考虑的因素多,所提供的计划、方案等也比较全面和广泛。二、缺陷,(1)专家缺乏代表性,易受“权威”、会议“气氛”和“潮流”等因素的影响,易受表达能力的限制等;(2)由于是即兴发言,因而普遍存在着逻辑不严密、意见不全面、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流程图:将风险主体按照生产经营的过程和日常活动内在的逻辑联系绘成流程图,继而针对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调查风险、识别风险。

因果图绘制基本步骤:

电力系统网络安全风险控制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网络信息的逐步建立,电力系统的网络业务及其应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然而,由于电力系统自身网络结构以及业务系统的相对封闭性等特点,使得电力系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之间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而电力系统又是与政府、金融机构等企事业单位有业务连接的重要系统,如果其网络安全得不到保障,就不能使其更好的顺利运行。因此,在电力系统内,网络是否安全已经成为各个部门、各项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之一,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1]。因此,为了确保电力系统的网络安全,有必要建立完善而安全的保护屏障,确保电力系统网络的安全以及电力系统整体的稳定运行。 一、电力系统网络安全现状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加快着,同时,国家电力数据通信网也已经把各级的电网企业相互连接起来,最终实现电网企业间的信息系统相互联通,及其资源共享。然而,我国电力系统仍然存在系统运行不稳定、内部资料被泄露以及网络利用率低等网络安全问题。尽管大部分电力企业对电力信息网络的身份认证、防病毒和防攻击安全系统建设进行了加强,但是,由于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管理缺乏必要的规划和有力的监督机制,使得电力系统的网络安全问题时时得不到解决,再加之各级电力系统网络内部出现的问题,如:访问控制不严格,发现网络异常状态不及时处理和上报等,我国电力系统的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更是刻不容缓[2]。 二、电力系统网络安全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人员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电力企业的大部分工作人员网络安全意识较为淡薄,觉得网络的安全与否不涉及自身的利益,于是便不顾及对网络信息安全性的注意。工作人员基本上认为电力企业注重的是网络的效应,对网络的安全领域,其投入和管理的都很少,甚至远远不能满足网络安全的要求,使得电力系统的网络信息安全处于被动的、封堵漏滑的消极状态。此外,从管理层到基层,大部分工作热源普遍都存在侥幸心理,没有形成自身的主动防范以及积极应对的安全意识,于是就更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电力系统的网络监测、防护、响应、恢复以及抗击能力。 (二)病毒的侵害 计算机病毒是对其网络安全的最大威胁,自从产生计算机病毒以来,它就是计算机系统的最大敌人,它是网络安全的最大阻碍。病毒感染能够造成网络通信的阻塞,使得系统数据与文件系统均受到破坏,从而导致系统无法服务,甚至在被破坏后无法恢复的现象,对于系统中多年积累的重要的数据来说更是如此,一旦被破坏,其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三)信息化机构、制度的不健全 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的顺利进行除了需要专门的机构来推动之外,还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然而由于信息部门对此重视程度不够,信息部门在电力公司也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配置,也没有规范的制度和岗位,从而加剧了网络信息的不安全。再者,有的电力企业并没有专门的信息部门,有的只是附属在生产技术部下或者其他部门或科室[3]。 三、电力系统网络安全的风险控制策略 (一)加强工作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电力系统网络的安全关系着我国的国计民生,必须要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为了确保我国电力系统的网络安全问题,首先就有必要加强对电力系统工作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懂得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电力企业各级部门应该积极配合,组织和开展各种活动和讲座,教授工作人员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一些保护网络安全的知识,从而使得全民都具有网络安全意识,从根本上确保电力系统网络的安全性。 (二)使用防病毒系统 由于电力系统中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基本上覆盖了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以及管理岗位,用户在进行数据的传输时,都有受到病毒攻击的可能。为了信息网络的安全,必须在信息网络的各个环节中都要严加防范,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或者控制病毒的再次侵害。其防病毒技术必须要具有实时监控、支持多平台以及提供各类服务的特点这样,才能起到对新型病毒的快速防治与控制。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病毒管理体系,进而能够负责防病毒软件的自动分发、集中配置以及告警处理,从而最终保证电力企业网络病毒防护体系的高度完整性。 (三)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是确保网络安全的最重要的体系之一,因此,为了加强电力系统的网络安全,就有必要对网络的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进行健全和完善。必须强化全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强化网络的安全策略规划以及业务的连续性监督;加强网络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和日常管理,制定详细而又周密的计划,从而预防各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数据进行备份,对仪器进行检修;组织和开展相关技术讲座和培训,加强广大电力职工的网络安全意识[4]。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关系到我国民生的基础产业,需要较强的信息保密及其安全要求,而电力系统网络安全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除了要定期对电力系统的信息网络进行安全状况评估之外,更需要建立一个权限清晰、服务完善以及安全到位的网络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整个电力系统的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朱腾,朱黎.基于电力系统网络安全的风险控制[J].第一届电力安全论坛论文集,2010,21(12):289-292. [2]肖红亮.电力系统网络安全及其对策浅析[J].电力与资源,2010, (10):326-334. [3]吴凯.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应用及系统安全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2:33-34. [4]杨建东,马永.浅析电力系统系统信息网络安全[J].电腩知识与技术,2009,5:1074-1076. 电力系统网络安全风险控制研究 王磊 (河南省电力公司信阳供电公司464000) 王磊:电力系统网络安全风险控制研究 156 ··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程序69382

1目的 为了在考虑控制成本与风险平衡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方式,将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范围内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活动的管理。 3职责 3.1研发中心 负责牵头成立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 3.2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 负责编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计划》,确认评估结果,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及《风险处理计划》。 3.3各部门 负责本部门使用或管理的资产的识别和风险评估,并负责本部门所涉及的资产的具体安全控制工作。 4相关文件 《信息安全管理手册》 《GB-T20984-200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管理指南第3部分:IT安全管理技术》 5程序 5.1风险评估前准备 ①研发中心牵头成立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应包含信息安全重要责任部门的成员。 ②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计划》,下发各部门。 ③风险评估方法-定性综合风险评估方法 本项目采用的是定性的风险评估方法。定性风险评估并不强求对构成风险的各个要素(特别是资产)进行精确的量化评价,它有赖于评估者的经验判断、业界惯例以及组织自身定义的标准,来对风险要素进行相对的等级分化,最终得出的风险大小,只需要通过等级差别来分出风险处理的优先顺序即可。 综合评估是先识别资产并对资产进行赋值评估,得出重要资产,然后对重要资产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

5.2资产赋值 ①各部门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对本部门资产进行识别,并进行资产赋值。 资产价值计算方法:资产价值= 保密性赋值+完整性赋值+可用性赋值 ②资产赋值的过程是对资产在信息分类、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进行分析评估,并在此基础上 得出综合结果的过程。 ③确定信息类别 信息分类按“资产识别参考(资产类别)”进行,信息分类不适用时,可不填写。 ④机密性(C)赋值 根据资产在机密性上的不同要求,将其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分别对应资产在机密性上的 应达成的不同程度或者机密性缺失时对整个组织的影响。 ⑤完整性(I)赋值 根据资产在完整性上的不同要求,将其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分别对应资产在完整性上的 达成的不同程度或者完整性缺失时对整个组织的影响。 ⑥可用性(A)赋值 根据资产在可用性上的不同要求,将其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分别对应资产在可用性上的 达成的不同程度。

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制度

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制度 1、目的 为加强安全管理,消除或减少危害,实现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增强事故防控能力,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降低安全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的危害因素识别,风险分析、评价、管控等全过程的管理工作。 3、编制依据 DB37/T 2882-2016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971-2017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DB37/T 2883-2016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 DB37/T 3010-2017 化工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 GB50156-2012(2014版)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AQ3010-2007 加油站安全作业规范 4、主要职责 4.1 主要负责人负责本单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活动的宣传、策划与组织工作,同时组织审批重大危险源,审批危险源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控制措施。 4.2双重预防体系领导小组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职能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指导本单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管理工作,并负责本单位重要风险的评价分析;负责本单位风险评价记录的审查与控制措施落实、效果验收,建立、健全及维护重要危险源管理档案,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4.3双重预防体系领导小组负责人负责本单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明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选择科学的风险评价方法和评价准则,进行风险评价;确定本单位危险源、风险点、控制措施,并负责落实监督或整改危险源,确保危险源分析准确、可控。 4.4 双重预防体系领导小组负责新、改、扩建项目的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在规划设计前应交由有资质机构做安全预评价;负责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4.5 各岗位员工负责本岗位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评价初期,可由双重预防体系领导小组负责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示范,逐渐转变由从业人员自行进行评价。

安全风险管理程序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程序 1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管理。 2职责 2.1SHE管理委员会 负责重大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审定。 2.2SHE管理者代表 负责组织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活动,审批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评价报告并组织落实风险控制措施。 2.3SHE管理办公室(生产经营办)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各所属企业定期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编制重大风险清单和风险评价报告。 2.4规划发展部 负责科研管理、技改技措实施各阶段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组织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2.5其它职能部门 负责本部门主管业务与活动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组织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 2.6所属企业 负责组织本单位定期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编制重大风险清单和风险评价报告,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负责协助生产过程中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 价,包括装置停工、开工过程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组织实施风险控制措施;负责 装置检维修过程中设备设施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组织实施风险控制措施;负责装 置检维修过程中电气、仪表设备设施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组织实施风险控制措 施。 2.7基层单位 负责本单位作业与管理活动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并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3管理内容和工作程序 3.1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 3.1.1确定范围 a)生产作业活动; 1. b)生产管理活动; c)生产工艺技术;

d)装置停、开工; e)检维修作业; f)设备设施; g)新建、改扩建; h)科研开发和技改技措; i)工艺和设备设施的变更。 3.1.2建立组织 3.1.2.1SHE管理办公室负责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组织管理。 3.1.2.2所属企业要组建本单位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小组,并报送本单位SHE 管理 办公室备案。 小组成员由本单位主管领导、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有实际生产经验的员工组成,小组成员应具备一定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知识和能力。 3.1.3编制计划 3.1.3.1生产经营办负责编制中国化工有限公司级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年度计划,并 列入总体工作计划中,明确识别和评价准则及工作要求,并监督检查计划的实施。 3.1.3.2所属企业负责编制本单位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年度计划并列入总体工 作计 划。 3.1.4定期识别和评价 生产、辅助生产系统每年进行一次。 3.1.5适时识别和评价 a)生产作业活动前; b)生产管理活动前; c)新建、改建、扩建前; d)工艺和设备设施发生变更时; e)检维修作业前。 3.2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准则 3.2.1确定的依据 a)国家有关SHE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b)行业的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 2. c)本单位SHE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 d)本单位SHE管理业绩。 3.2.2评价准则是动态的量化标准,应根据有关SHE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及企业SHE 管理业绩的变化而变更。 3.2.3评价准则 3.2.3.1危害及影响的严重性(S) 量化的危害及影响的严重程度,见附录A。 3.2.3.2危害及影响发生的可能性(L) 量化的危害及影响发生的频繁程度,见附录B。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网络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物理是否安全;二是网络平台是否安全;三是系统是否安全;四是信息数据是否安全;五是管理是否安全。 一、安全简介: (一)网络物理安全是指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免遭水灾、火 灾等以及电源故障、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等导致的损坏,是整个网络系统安全的前提。 (二)网络平台安全包括网络结构和网络系统的安全,是整 个网络安全的基础和。安全的网络结构采用分层的体系结构,便于维护管理和安全控制及功能拓展,并应设置冗余链路及防火墙、等设备;网络系统安全主要涉及及内外网的有效隔离、内网不同区域的隔离及、网络安全检测、审计与监控(记录用户使用的活动过程)、网络防病毒和等方面内容。 二、安全风险分析与措施: 1、物理安全:公司机房设在4楼,可以免受水灾的隐患;机 房安装有烟感报警平台,发生火灾时可以自动灭火;机房 安装有UPS不间断电源、发电机,当市电出现故障后, 可以自动切换至UPS供电;机房进出实行严格的出入登 记流程,机房大门安装有门禁装置,只有授权了的管理员 才有出入机房的权限,机房安装了视频监控,可以对计算 机管理员的日常维护操作进行记录。

2、网络平台安全:公司网络采用分层架构(核心层、接入层), 出口配备有电信、联通双运营商冗余链路,主干链路上安 装有H3C防火墙、H3C入侵防御设备,防火墙实现内外 网边界,互联网区、DMZ区、内网区的访问控制及逻辑 隔离,入侵防御设备可以有效抵御外来的非法攻击;在内 网办公区与服务器区之间,部署防火墙,实现办公区与服 务器区的访问控制及隔离,内网部署了堡垒机、数据库审 计与日志审计系统,可以有效记录用户使用计算机网络系 统的活动过程。 3、系统安全:公司各系统及时安装并升级补丁,可以及时的 修复系统漏洞,同时在关键应用系统前部署WAF,防护 来自对网站源站的动态数据攻击,电脑终端与服务器系统 安装杀毒软件,可以对病毒进行查杀。 4、信息数据安全:公司通过防火墙实现了内外网的逻辑隔离, 内网无法访问外网;同时部署了IP-guard加解密系统,借 助IP-guard,能够有效地防范信息外泄,保护信息资产安 全;对重要数据提供数据的本地备份机制,每天备份至本 地。 5、管理安全:公司严格按照等级保护之三级等保技术要求和 管理要求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对安全管 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 系统运维管理各个方面都做出了要求。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程序

城云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程序

目录

第一章目的 第一条目的:指导信息安全组织针对信息系统及其管理开展的信息风险评估工作。本指南定义了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实施流程;对资产、威胁和脆弱性识别要求进行了详细描述。 第二章范围 第二条范围:适用于风险评估组开展各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第三章名词解释 第三条资产 对组织具有价值的信息或资源,是安全策略保护的对象。 第四条资产价值 资产的重要程度或敏感程度的表征。资产价值是资产的属性,也是进行资产识别的主要内容。资产价值通过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三个方面评估计算获得。 (一)机密性(Confidentiality):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人才能访问信息; (二)完整性(Integrality):保护信息和信息的处理方法准确而完整; (三)可用性(Availability):确保经过授权的用户在需要时可以访问信息并使用相关信息资产。 第五条威胁 可能导致对系统或组织危害的不希望事故潜在起因。 第六条脆弱性 可能被威胁所利用的资产或若干资产的弱点。 第七条信息安全风险 人为或自然的威胁利用信息系统及其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及其对组织造成的影响。 第八条信息安全评估 依据有关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标准,对信息系统及由其处理、传输和存储

的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评价的过程。它要评估资产面临的威胁以及威胁利用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并结合安全事件所涉及的资产价值来判断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对组织造成的影响。 第九条残余风险 采取了安全措施后,信息系统仍然可能存在的风险。 第四章风险评估方法 第十条风险管理模型 图1 风险管理模型 图1为风险管理的基本模型,椭圆部分的内容是与这些要素相关的属性。风险管理围绕着资产、威胁、脆弱性和安全措施这些基本要素展开。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在对风险管理要素的评估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业务战略、资产价值、安全需求、安全事件、残余风险等与这些基本要素相关的各类属性。 图1中的风险管理要素及属性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一)业务战略的实现对资产具有依赖性,依赖程度越高,要求其风险越小; (二)资产是有价值的,组织的业务战略对资产的依赖程度越高,资产价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最新版本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从网络安全威胁看,该集团网络的威胁主要包括外部的攻击和入侵、内部的攻击或误用、企业内的病毒传播,以及安全管理漏洞等方面。因此要采取以下措施增强该集团网络安全: A:建立集团骨干网络边界安全,在骨干网络中Internet出口处增加入侵检测系统或建立DMZ区域,实时监控网络中的异常流量,防止恶意入侵,另外也可部署一台高档PC服务器,该服务器可设置于安全管理运行中心网段,用于对集团骨干网部署的入侵检测进行统一管理和事件收集。 B:建立集团骨干网络服务器安全,主要考虑为在服务器区配置千兆防火墙,实现服务器区与办公区的隔离,并将内部信息系统服务器区和安全管理服务器区在防火墙上实现逻辑隔离。还考虑到在服务器区配置主机入侵检测系统,在网络中配置百兆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实现主机及网络层面的主动防护。 C:漏洞扫描,了解自身安全状况,目前面临的安全威胁,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定期的了解存在那些安全漏洞,新出现的安全问题等,都要求信息系统自身和用户作好安全评估。安全评估主要分成网络安全评估、主机安全评估和数据库安全评估三个层面。 D:集团内联网统一的病毒防护,包括总公司在内的所有子公司或分公司的病毒防护。通过对病毒传播、感染的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分析,结合集团网络的特点,在网络安全的病毒防护方面应该采用“多级防范,集中管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动态防毒策略。 E:增强的身份认证系统,减小口令危险的最为有效的办法是采用双因素认证方式。双因素认证机制不仅仅需要用户提供一个类似于口令或者PIN的单一识别要素,而且需要第二个要素,也即用户拥有的,通常是认证令牌,这种双因素认证方式提供了比可重用的口令可靠得多的用户认证级别。用户除了知道他的PIN号码外,还必须拥有一个认证令牌。而且口令一般是一次性的,这样每次的口令是动态变化的,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补充:最后在各个设备上配置防火墙、杀毒软件,通过软件加强网络安全

信息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价管理程序

信息安全风险识别与评 价管理程序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通过风险评估,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威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威胁事件造成的影响,从而将风险消减到可接受的水平。 二、范围: 适用于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风险的识别、评价、控制等管理。 三、责任: 管理者代表 信息中心执行信息安全风险的识别与评价;审核并批准重大信息安全风险,并负责编制《信息资产风险评估准则》,执行信息安全风险调查与评价,提出重大信息安全风险报告。 各部门 协助信息中心的调查,参与讨论重大信息安全风险的管理办法。 四、内容: 资产识别 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是评价资产的三个安全属性。风险评估中资产的价值不是以资产的经济价值来衡量,而是由资产在这三个安全属性上的达成程度或者其安全属性未达成时所造成的影响程度来决定的。安全属性达成程度的不同将使资产具有不同的价值,而资产面临的威胁、存在的脆弱性、以及已采用的安全措施都将对资产安全属性的达成程度产生影响。为此,应对组织中的资产进行识别。 在一个组织中,资产有多种表现形式;同样的两个资产也因属于不同的信息系统而重要性不同,而且对于提供多种业务的组织,其支持业务持续运行的系统数量可能更多。这时首先需要将信息系统及相关的资产进行恰当的分类,以此为基础进行下一步的风险评估。在实际工作中,具体的资产分类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评估对象和要求,由评估者灵活把握。根据资产的表现形式,可将资产分为数据、软件、硬件、服务、人员等类型。 表1 列出了一种资产分类方法。

信息分类的重要度分为5类:国家秘密事项、企业秘密事项、敏感信息事项、一般事项和公开事项。 信息分类定义: a)“国家秘密事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指定的秘密事; b)“企业秘密事项”:不可对外公开、若泄露或被篡改会对本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损害,或者由于业务上的需要仅限有关人员知道的商业秘密事项; c)“敏感信息事项”:为了日常的业务能顺利进行而向公司员工公司开、但不可向公司以外人员随意公开的内部控制事项; d)“一般事项”:秘密事项以外,仅用来传递信息、昭示承诺或对外宣传所涉及的事项; e)“公开事项”:其他可以完全公开的事项。 信息分类不适用时,可不填写。

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考试材料

企业安全风险 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基础知识问答 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二〇一六年六月

前言 为了帮助读者全面系统理解、准确把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相关概念、内涵及逻辑关系,加快推进全省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省安监局组织编制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基础知识问答手册,供各企业及全省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关人员参考使用。 手册中界定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相关概念,解释了其内涵及相关逻辑关系,其中,对法律、法规及标准中已经明确定义的,直接进行了引用;对法律、法规及标准中未明确的,依据国家、省有关文件规定,结合具体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定义。 由于两个体系建设属于创新性工作,可供借鉴的研究理论、实践经验较少,在手册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准确、不全面的表述,欢迎同志们提出批评指正,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可及时向我们反映。随着全省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省安监局将及时修订完善相关内容。 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016年6月16日

目录 一、什么是风险? (3) 二、什么是危险源? (3) 三、什么是风险点? (4) 四、风险与危险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 五、什么是风险辨识? (4) 六、什么是风险评价? (4) 七、什么是风险分级? (5) 八、风险一般分为几级? (5) 九、什么是风险分级管控? (5) 十、什么是风险控制措施? (7) 十一、什么是风险信息? (7) 十二、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7) 十三、什么是重大危险源? (8) 十四、风险辨识和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9) 十五、什么是隐患? (11) 十六、什么是隐患排查? (11) 十七、隐患一般分几级? (11) 十八、什么是隐患治理? (12) 十九、什么是隐患信息? (12) 二十、隐患排查治理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13) 二十一、风险、隐患与事故之间的逻辑关系 (14)

网络风险及其防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网络风险及其防范姓名:黄新立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金融学 指导教师:齐瑞宗 2002.3.1

摘要 /地球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最大特征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上银行、网上政府、网上保险、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网络广告、网上大学……网络,真的如同他的名字一样,散布在我们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成为企业和个人获得价值的一条更为便捷的途径。然而技术的发展存在双刃性,网络应用的推广同样会给我们带来很多负面影响,随之产生的网络风险也会愈加严重。黑客事件频频发生,2000年2月7、8、9同三天美国多家著名网站先后遭到互联网历史上最严重的计算机黑客攻击,造成的间接和直接损失达10亿美元二同时, 网络化使计算机病毒有了新的发展,现在病毒数量已经达到45000种夕随着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的扩展,电脑信息安全所面临的危险和已造成的损失也在成倍地增长。每年计算机犯罪仅在银行所造成的损失,美国近100亿美元,德国近50亿美元,日本、英国近20亿美元,而且继续呈上升趋势。面对网络带来的风险,网络安全变得异常脆弱。如何避免和转移哩垒!墨堕,加强计算机安全,随范立匕基 坦§垦噩,已成为当今又一崭熬的研究课题。本文分四部来论述风险的一般理论,网络风险的特点,网络§遁的越和网络风险的保险,探寻降低、转移网络风险 的方法,减少网络风险带来的损失。/ 一、风险管理的一般理论f 1、风险 风险是指人们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偏离的程度。客观环境和条件的不确定性是风险的重要成因,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偏离的程度。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是风险的三要素,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风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风险具有变动性。从不同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可以将风险分为:人身风险、财产风险、责任风险;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基本风险与特定风险;静态风险与动态风险;自然风险与人为风险;可控风险与不可控风险;可保风险和不可保风险。 2、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的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管理科学,是指个

安全风险管控制度27099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 一、为进一步规范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明确安全风险的辨识范围、方法、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工作流程,实现对风险的超前预控,以预防事故的发生,根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评分办法》,特制定本制度。 二、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办公室负责建立健全全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并严格监督落实。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方针、风险预控管理、保障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综合管理、检查审核与评审。安全风险预控责任体系应符合“PDCA”的运行模式。 注:PDCA分别表示: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改进)。 三、风险预控管理流程 (一)危险源辨识。 1、年度危险源辨识 (1)每年底由矿长组织各分管负责人和相关业务科室、队进行一次重点对瓦斯、水、火、粉尘、顶板及提升运输系统,爆破、机电运输等容易导致群死群伤事故的危险因素开展一次全面安全风险辨识; (2)危险源辨识前由培训中心组织全体职工对相关知识进行培训; (3)辨识范围要覆盖全矿所有生产及辅助系统作业场所、工序、流程; (4)各相关业务科室要对本科室负责的所有工作任务建立清册并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并对危险源辨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①危险源辨识可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也可由各相关业务科室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建议,并安全风险预控管理领导组确认后实施; ②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③采掘系统、机电运输系统、“一通三防”系统等应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4)各相关业务科室要结合本年度的安全工作情况及下一年工作中可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规范全省全面深入开展各类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以下简称“安全风险管控”),着力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有效防范较大、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构建“六项机制”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7〕16号),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是指对涉及安全生产领域各类可能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其他不良社会影响的单位、场所、部位、建设项目、设备设施和活动(范围见附件1)进行风险排查、评估和管控等工作。 第三条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分级、属地管理”的要求,坚持分级管控、分类实施、属地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本实施细则重点对各类风险点查找、风险研判、风险预警、风险防范、风险处置、风险责任等“六项机制”提出指导性要求,旨在规范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基本流程,提高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安全风险管控闭环管理。 第五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全省行政区域内安全风险管控工作。 第二章风险点查找 第六条准确把握查找对象。风险点又称危险因素、危险源,是指本身具有危险性,或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危险性,存在着导致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财产损失风险的场所、部位、状态和活动。 第七条科学建立查找依据。市、县(市、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负责组织协调指导辖区、行业领域风险点的查找工作,要分行业、领域和场所(各行业领域和场所分类见附件1)科学制定《安全生产风险点查找指导手册》(参考格式见附件2),作为基层单位具体组织开展安全风险点查找的依据。 第八条合理划分网格单元。各地区、单位(含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风景区等功能区等,下同)要根据各自实际,以网格化、全覆盖的方式,合理划分风险点查找的最小单元(地理区域、单位、设备设施、作业或活动场所、某项活动等),明确每个单元的范围和风险点查找工作的责任单位、责任人,落实查找责任。 第九条动态查找风险点。 1.考虑外部动态变化。风险点查找的范围应覆盖所有区域,所有设施和场所,覆盖所有人员的活动;在实施查找时,应充分考虑外部情况变化对风险点的影响,

网络安全管理方案

网络安全管理 一、集团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分析: 1.物理安全 网络的物理安全是整个集团网络系统安全的前提。物理安全的风险主要有,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电源故障;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设备被盗、被毁;电磁干扰;线路截获;高可用性的硬件;双机多冗余的设计;机房环境及报警系统、安全意识等,因此要尽量避免网络的物理安全风险。 2.网络结构的安全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也直接影响到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在设计网络时有必要将公开服务器(WEB、DNS、EMAIL等)和外网及内部其它业务网络进行必要的隔离,避免网络结构信息外泄;同时还要对外网的服务请求加以过滤,只允许正常通信的数据包到达相应主机,其它的请求服务在到达主机之前就应该遭到拒绝。 3.系统的安全 系统的安全是指整个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硬件平台是否可靠且值得信任。目前没有完全安全的操作系统,所以必须加强登录过程的认证(特别是在到达服务器主机之前的认证),确保用户的合法性;其次应该严格限制登录者的操作权限,将其完成的操作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4.应用系统的安全 应用系统的安全跟具体的应用有关,它涉及面广。应用系统的安全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应用的安全性也涉及到信息的安全性,它包括很多方面,例如:E-mail等。 5.管理的安全 管理是网络中安全最最重要的部分。责权不明,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及缺乏可操作性等都可能引起管理安全的风险。 二、集团安全技术手段 1.物理措施:对集团网络所有关键网络设备及服务器,制定严格的网络安全规章

制度,采取防辐射、防火以及安装不间断电源(UPS)等措施,确保设备能安全高效的运行。 2.访问控制:对集团网络中所有用户访问网络资源的权限进行严格的认证和控制。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对口令加密、更新和鉴别,设置用户访问目录和文件的权限,控制网络设备配置的权限,等。 3.数据加密:对集团所有重要数据进行加密,保障信息被人截获后不能读懂其含义。并对客户端安装网络防病毒系统。 4.网络隔离:对集团研发中心进行网络隔离,严格控管与集团内网及intel网的访问,确保数据不会流失到外网。 5.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通过对网络的隔离和限制访问等方法来控制网络的访问权限。 6.上网行为管理:控制和管理集团所有终端对互联网的使用,包括对网页访问过滤、网络应用控制、带宽流量管理、信息收发审计、用户行为分析等。 7.入侵检测:入侵检测是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 9.安全防范意识:加强集团网络管理员及终端使用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保证网络安全。 8.其他措施:其他措施包括对集团网络进行:信息过滤、容错、数据镜像、数据备份、和审计等。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附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程序

本程序,作为《WX-WI-IT-001 信息安全管理流程A0版》的附件,随制度发行,并同步生效。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程序 1.0目的 在ISMS 覆盖范围内对信息安全现行状况进行系统风险评估,形成评估报告,描述风险等级,识别和评价供处理风险的可选措施,选择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处理风险。 2.0适用范围 在ISMS 覆盖范围内主要信息资产 3.0定义(无) 4.0职责 4.1各部门负责部门内部资产的识别,确定资产价值。 4.2IT部负责风险评估和制订控制措施。 4.3财务中心副部负责信息系统运行的批准。 5.0流程图 同信息安全管理程序的流程 6.0内容 6.1资产的识别 6.1.1各部门每年按照管理者代表的要求负责部门内部资产的识别,确定资产价值。 6.1.2资产分类 根据资产的表现形式,可将资产分为数据、软件、硬件、文档、服务、人员 等类。 6.1.3资产(A)赋值 资产赋值就是对资产在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上的达成程度进行分析,选 择对资产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最为重要(分值最高)的一个属性的赋值 等级作为资产的最终赋值结果。资产等级划分为五级,分别代表资产重要性

的高低。等级数值越大,资产价值越高。 1)机密性赋值 根据资产在机密性上的不同要求,将其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分别对应资产 2)完整性赋值 根据资产在完整性上的不同要求,将其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分别对应资产 3)可用性赋值 根据资产在可用性上的不同要求,将其分为五个不同的等级,分别对应资产在可用性上的达成的不同程度。

3分以上为重要资产,重要信息资产由IT 部确立清单 6.2威胁识别 6.2.1威胁分类 对重要资产应由ISMS 小组识别其面临的威胁。针对威胁来源,根据其表现形式将威胁分为软硬件故障、物理环境威胁、无作为或操作失误、管理不到位、恶意代码和病毒、越权或滥用、黑客攻击技术、物理攻击、泄密、篡改和抵赖等。 6.2.2威胁(T)赋值 评估者应根据经验和(或)有关的统计数据来判断威胁出现的频率。 威胁频率等级划分为五级,分别代表威胁出现的频率的高低。等级数值越大,威胁出现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制度

陶日木风电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制度 1.目的和适用范围 2.1工程项目实行风险控制的目的就是要以最经济、科学合理的方式消除项目施工中的风险所导致的各种灾害及事故后果。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的危害进行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从而针对本车辆段存在的风险做出客观而科学的决策,预防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标准化和科学化。 2.2 本制度适用于生产机械设备、设施、存储、运输的风险评价与控制,适用于施工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和非正常情况,包括本项目工程范围内各个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以及风险信息的更新。 2.职责 3.1 场长直接负责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价的领导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和指导书,明确风险管理的目的和范围。 3.2 副场长协助风险管理和评价工作,成立风险管理组织,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主持年终风险评审工作。 3.3 各值带班领导必须对项目的风险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并组织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风险巡查,主持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风险问题。 3.4 各值兼职安全员,负责对项目重大风险分析记录的审查与控制,定期进行风险信息更新。

3、在假定现有的或计划的控制措施有效的情况下,对与各项危害有关的风险的程度做出主观评价,并给出风险的分级。 4、制定并保存辨识工作场所存在的各种物理及化学危害因素和生产过程的危险、生产使用的设备及技术的安全信息资料。 5、进行工作场所危险评价,包括事故隐患的辨识,灾难性事故引发因素的辨识,估计事故影响范围,对职工安全和健康的影响。别 6、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风险级,并编制计划以控制评价中发现的,需要重视的任何风险,尤其是不可承受的风险。 7、建立一套管理体制或控制措施落实工作场所危险评价结果,包括事故预防、减缓以及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 8、针对已修正的控制措施,重新评价风险,并检查风险是否不可承受。 9、修订完善并向职工下发、培训、实施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程序)包括每个操作阶段的程序、操作极限值、安全措施; 10、利用事故分析会,每周安全活动日认真分析导致或已导致生产现场事故和未遂事故的每一事件(包括吓一跳事件),并对发现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确保事件的危险程度和控制措施被每个职工充分理解。

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制度

编号:SM-ZD-12412 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制度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制度 简介:该制度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流程约定,达成上下级或不 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从而协调行动,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 有条不紊地进行。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各(区)队、科室: 为全面辨识、管控矿井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将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根据公司要求并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针对各系统、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危害因素以及重大危险源,进行超前辨识、分析评估、分级管控的管理措施。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各业务科室是本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 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机构 (一)成立“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组:

组长:高刚 常务副组长:苏显峰 副组长:张年富李树坤王力 成员:关长福许海龙龚哲常维辉李云南纪佩野 各区队负责人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技术科。 (二)领导组职责 1、矿长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风险管控全面负责。 2、安全副矿长负责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的监督、管理、考核。 3、各副矿长具体负责实施分管系统范围内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4、专业副总工程师及业务科室负责具体实施专业系统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控制管理、公告警示等工作。 5、区队负责人负责本作业区域和工艺工序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 6、班组长负责本作业区域的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岗位人

信息安全管理

一、信息安全管理 1、什么是信息安全管理,为什么需要信息安全管理? 国际标准化组织对信息安全的定义是:“在技术上和管理上维数据处理系统建立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当今的信息系统日益复杂,其中必然存在系统设计、实现、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弱点。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系统运行环境中的安全威胁,信息资产就可能会遭受巨大的损失甚至威胁到国家安全。 2、系统列举常用的信息安全技术? 密码技术、访问控制和鉴权;物理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容灾与数据备份。 3、信息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信息安全管理从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出发,结合组织的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引入适当的技术控制措施和管理体系,形成了综合的信息安全管理架构。 4、什么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它包含哪些内容? 5、信息安全法规对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意义如何? 它能为信息安全提供制度保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 1.为人们从事在信息安全方面从事各种活动提供规范性指导; 2.能够预防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 3.保障信息安全活动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为人们追求合法权益提供了依据和手段。 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1、什么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它由哪些基本步骤组成?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指依据有关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标准,对信息系统及由其处理、传输和存储的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评价的过程。风险评估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风险评估准备;第二阶段为风险识别,第三阶段为风险评价,第四阶段为风险处理。 2、信息资产可以分为哪几类?请分别举出一两个例子说明。 可以分为数据、软件、硬件、文档、人员、服务。例如:软件有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源程序、数据库等。服务有办公服务、网络服务、信息服务等。 3、威胁源有哪些?其常见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一个企业如何充分整合,利用所具有的资源,减少和控制生产中的危害、降低生产事故风险,已成为企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是针对生产过程中的事故风险,通过安全生产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减少事故发生及损失、实现保护企业员工安全与健康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和风险评价结果,建立可接受安全生产风险指标,按照安全生产投入——产出原则,采取事故预防、危机预警与风险干预和应急管理等技术与管理手段,降低安全生产风险。(首先要找到危险源,再进行风险评价,通过技术、管理等措施,降低或消除危险。) 讲座三个部分 1、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2、瓦斯隧道风险管理 3、两个案例

一、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1、安全生产风险 安全生产风险是指在未来的时间内,人们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可能付出的代价。 它表示,人们投入的安全生产资金、人力、物力、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等安全生产投入可能获得的安全生产回报,或者没有适当的安全生产投入可能产生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代价。 安全生产风险可以用安全生产风险率表示。 安全生产风险率由在人们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下,安全生产投入产生的实际风险与期望目标风险值之比β= 式中:β——安全生产风险率; Rf——生产过程中可能的实际风险; R0——希望的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即生产过程期望目标风险。 在生产中,安全生产风险率β越高,说明安全生产风险越

大。如一个企业为了确保安全生产,需要一定的安全生产投入,包括资金投入、增加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采取先进的安全生产工艺和安全管理手段、进行员工培训以提高员工安全能力和安全意识等;企业按照安全生产投入和企业的自身的生产力水平确定了期望目标风险R0,该期望目标风险可以是一年内的员工伤亡人数、经济损失、伤亡误工工作日]企业的可接受个人风险或企业的可接受社会风险等;企业可以采取安全系统工程方法,通过生产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和风险评价,给出生产过程中可能实际风险Rf,该可能的实际风险可以是风险评价获得的一年内员工伤亡人数、经济损失、伤亡误工工作日、企业的个人风险或企业的社会风险等。如果安全生产风险率β>1,即生产过程中的可能实际风险大于风险期望目标风险,表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可能实际风险超过了期望的目标风险,企业由于过高的风险而遭受超过计划的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因此,为了使企业的人员伤害与财产损失不超过计划目标,必须继续增加安全生产投入。 2、安全生产风险分类 从范围而言,安全生产风险可以分为四类:即微观安全生产风险、系统安全生产风险、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和宏观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