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近代历史

西班牙近代历史
西班牙近代历史

半个西班牙死掉了”

世界各地的人,在西班牙的国土上,进行国际势力和意识形态的对决。而每一颗炸弹,都是掉在西班牙的土地上。最后,大家扔下西班牙,留下满目疮痍,无数尸骨。没有人确切知道,在1936年7月到1939年4月的内战中,死了多少西班牙人。

精神上分裂的西班牙

1931年,马德里街头红旗飘扬,西班牙又一次共和,这是它的第二共和国。

新的共和体制是否能维持,要看国家局面。理想状态是民众认同基本理念,对达到理念的方式可以有分歧,通过选举让不同群体有机会实践。理论上很通顺,可就怕遇到当时西班牙的局面,没有大家认同的基本理念——不是奔向目标的路径不同,是目标本身不同。西班牙左翼偏向公有制,右翼偏向私有制;左翼较能容忍地区自治,右翼要求一个“统一西班牙”;天主教是左翼摒弃的对象,却是右翼生命的一部分。极端左翼有无政府倾向,右翼要求社会秩序。而且半对半地分裂了民众。

1931年的共和政府着手广泛变革,实行土地改革、宗教改革。西班牙是个天主教国家,

学校几乎全是教会学校,被强令解散。政教分离和教育改革,无可通融地一刀切非常危险。右翼感觉他们的基本要求,“财产、信仰、祖国”都岌岌可危。

那是个动荡的西班牙。1932年8月,右翼反对加泰罗尼亚自治而暴动,被左翼政府镇压;土地政策不见效,南方无政府主义农民宣布成立共产主义公社,也遭镇压。1933年左

翼联合阵线在大选前瓦解,右翼联盟赢得大选胜利。可惜,西班牙模式是,不论谁上台,双方理念完全相悖。在野方用暴动说话,官方则武力镇压,种下更深仇恨,周而复始。

彼时欧洲激进思潮激荡,西班牙处在漩涡中,苏联和纳粹德国,都在关注西班牙。20

世纪初种种思潮,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团主义、法西斯主义、民族主义、无政府主义,都因面向底层而流行一时,一不小心就出来一个新变种,象无害病毒突然变异而变得有害。

下一页:大选带来的内战

西班牙的左翼称为“共和派”,其实涵盖众多不同组织。1936年大选,左翼当选。与

强调秩序的右翼政府相比,左翼更难控制骚动不安的局面。于是右翼党派要求原总理宣布戒严,不把政权交出去,以防止国家进入无政府状态。军界强人佛朗哥将军也主张全国戒严,遭原总理拒绝。2月19日,右翼政府服从大选结果,按程序向左翼交出权力。

失控的局面果然发生。问题出在左翼这头,民众要求政府实行更左政策,不满意就自行其是。新政府很难下决心严厉镇压将自己推上台的民众。监狱发生暴乱,无能为力的政府未经议会批准,大赦暴乱犯人,使街头更加动荡。土地被农民以哄抢的方式瓜分,政府却发布特殊公告予以认可。右翼民众纷纷成立长枪党群众组织,与左翼民间组织对抗,也同样失控。左翼政府上台仅四个月,据记载“有161座教堂被烧毁,死亡269人,1287人受伤,213

人被谋杀,总罢工113起,部分罢工228起,扔炸弹146起”。鉴于苏联经验,右派更怕自己会被收拾掉,苏联正是西班牙左翼政府的国际靠山。

紧张关头,一名左翼下级军官被右翼极端分子暗杀,激起左翼报复,将右翼议员索特罗劫持杀害。索特罗是右派在国会的主要发言人。对议员开杀戒,是对共和制本身的重大打击,也令右翼对通过正当程序表达自己,变得完全没有信心。议会宣布休会一周。右翼民众声势浩大送葬游行,结果警察向送葬队伍开枪,又当场打死两人。

西班牙人尚武,危机时刻军人干政,被看作是一种光荣传统。三天以后,1936年7月17日,摩拉将军和佛朗哥将军做了一个“宣言”,这是传统中军人宣布接手政权的方式。西班牙内战打响了。

佛朗哥一贯是个强调要用铁腕来维持秩序的人,最看不得社会混乱局面。可是,军人起事本身就是叛乱行为,不成功就成仁。所以,大凡军事叛乱都会大开杀戒。而佛朗哥更一向认为,只要最终目的是“恢复秩序”,过程中的杀戮只是必要的手段。所以内战一开始就十分残酷。

内战前两派间暗杀,这是法律失效的信号。内战爆发初期,不论是在叛军地区,还是政府掌控地区,社会秩序都被群众组织所左右,形成“法不责众”的局面。

1936年的西班牙,作为社会公约的法律消失了。约束瞬间消失,人们得到长期未能获

得的解放感觉,本来隐匿和压抑在内心的人性之卑劣残忍,一涌而出。人们发现,他们曾经嫉妒、讨厌、不喜欢的人,甚至捏着自己借条的人,都可在惩罚“敌人”的借口下任意加害。杀人不再受法律惩罚,竟然还是“正义之举”。双方都出现了一哄而起的滥杀无辜的高峰。著名诗人洛尔加,就不明不白死在右翼民众手中。而另一方的激进派也存在同样特质,左翼一方把与天主教有关的知识分子几乎斩尽杀绝。根据统计,在内战中被杀害的有名有姓的教士、修士和修女,有16,832名。内战中滥杀无辜的情况,左右翼执行的大致各占一半。

国际意识形态的对决战场

马德里没有象样军队,民众却热情高涨。这时需要一个精神上的整合,需要除了打佛朗哥,没有其他利害心思的力量。这个力量终于出现,那就是“国际纵队”。那是二次大战前夜,是国际上左翼思潮的盛期,也是德意的极右翼最猖狂时期。国际上左右翼极端,都到这

里小试牛刀,抒发激情,虽然很可能抒发得文不对题。志愿军蜂拥而至,西班牙突然成了一个国际战场。

局势并非今天人们划分的法西斯和反法西斯民主阵营两大块。即便万分简化去划,至少也要划出三大块来。把苏联归到“民主阵营”,实在是个误会。这也是二战后,纳粹法西斯这一块消失,世界马上又划为两大阵营的原因。进入西班牙战场的国际势力,主要是苏联和德意,也就是极左和极右。类似美国的国家,正是极左极右之外的第三块,他们忙于应付经济萧条,对西班牙内战的哪一边都没有兴趣。国际左右两极在这里进行意识形态的战争对决,每一颗炸弹,却都是掉在西班牙的土地上。

战争一开始,马德里政府马上向苏联和第三国际要求支援。苏联的援助,是通过第三国贸易,向西班牙政府出售武器,要求全部支付黄金。内战中共和政府的最大优势,是国家黄金储备在他们手里,并且西班牙是世界第六大黄金储备国。战争初期,西班牙一半以上黄金在1936年10月秘密运入苏联。一方面购武器,一方面有战乱委托保管的意思。存到法国的小部分黄金,法国人在战后还给了新政权佛朗哥。运到苏联的大部分西班牙黄金却从此消失。苏联高官奥罗夫回忆说,黄金到达时,斯大林说:“西班牙人再也休想看到他们的黄金,就像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耳朵一样。”

“国际纵队”的志愿人士为挽救马德里,起了关键作用。在1936年12月的马德里保

卫战中,国际志愿兵达四万左右。马德里保卫战是国际纵队第一次亮相,也把共产党推到了西班牙政治的聚光灯下。国际纵队由第三国际出面,在各国募兵,来自五十几个国家,包括美国人,其中也有中国人。苏联以志愿兵的名义派来了三千人,其中一千名飞行员。

左翼阵营中的内斗

战争是残酷的,毕加索用名作《格尔尼卡》记录了1937年4月26日德军对平民的轰炸。1938年1月28日,九架意大利飞机轰炸巴塞罗那,仅一分钟空袭,就有150名平民

丧生。从战争角度看,佛朗哥一方是纯军事行动,而共和派一方,却是政治斗争在支配军事。自始至终,共和派一方没有停止内斗。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在《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一书中记录了共和派的自相残杀。

格尔尼卡的大轰炸刚过去,巴塞罗那就同时大乱,左翼阵营中的无政府主义者和托洛茨基派遭共产国际镇压。奥威尔从前线回来,惊讶发现,“政治上清醒的人们,已经意识到,这是一场共产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之间两败俱伤的战争,而远非同佛朗哥的战争。”仅一次左翼内战就有四百人死亡,一千人受伤。这种左翼间的“武装冲突”,“全国处处可见”。左翼内斗巷战的俘虏,都被关入监狱,“监狱里人满为患”。国际纵队也有人因“政治经历可疑”被追捕。警察甚至把医院里自己一方的伤兵都抓走了。

后来共和派战斗失败,很难说和他们的内斗没有关系。西班牙的清洗只是苏联1937年大清洗的延伸,就连罪名都常常是一样的。乔治·奥威尔后来写出《1984》和《动物庄园》来揭露极权主义,触动他的正是西班牙内战的经历。1938年奥威尔写道,“报纸上说这场战争是‘为民主而战’,这明摆着是骗局”。

1937年中开始,攥着西班牙黄金的苏联减少甚至中断了对共和国军的援助,相反,德意对佛朗哥的支援增加。国际纵队虽英勇,却敌不过对方的优势装备。1938年3月,阿拉贡战役中,国际纵队第5旅几乎全军覆没。共和派一边人心溃散,失败主义情绪开始蔓延。苏联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

内战打到这个时候,国际形势处于很危险的状态,西方国家都不愿意插手西班牙内战,怕引发世界大战。同时,内战双方的极端面目,也使得各国都不太愿意坚决地帮助某一方。慕尼黑协定以后,英法以为绥靖政策有效,可以维持和平,更希望把西班牙冲突局限为国内战争。斯大林把德意和约放在自己利益的天平上,和纳粹德国协商一起瓜分波兰。西班牙内战双方的国际支持者,在背后悄悄拉手。

此刻,国际纵队宣布撤离西班牙。

共和派一方,有如此之多的矛盾冲突和自相残杀,而佛朗哥一方是一心一意在打仗。战争的走向渐渐清楚。

1938年12月31日,佛朗哥胜利在握。他宣称,共和派是“罪犯”,对他们不存在“赦免和解的可能”。1939年1月26日,巴塞罗那不战而降。几十万共和国军和难民开始了向法国的大逃亡。

直到此时,以马德里为核心的西班牙中心地区仍然在共和派手里,他们还有将近30万

的兵力。难以置信,共和国崩溃在即,却还有最后一次尤为残酷的内斗。共和派自己人激战四天,获胜一方枪毙了对手的军官。共和派终于崩溃,他们的头面人物都顺利离开西班牙。而他们的追随者和士兵们,大多来不及离开。等待着他们的,是佛朗哥的行刑队。

1939年3月27日上午11点,佛朗哥占领马德里。4月1日,佛朗哥宣布,西班牙内战结束了。

这里曾经是世界瞩目的中心,来了许多大国的志愿者、来了他们的军人,有他们援助的飞机大炮在这里轰鸣。突然,一切都消失了。大家扔下西班牙,留下满目疮痍,无数尸骨。

没有人确切知道,在1936年7月到1939年4月的内战中,死了多少西班牙人。最流行的说法是,三年内战死了一百万人。比较严谨的历史学家检点证据,认为内战至少死亡64万人,不包括战后遭佛朗哥政权报复而镇压的几万到十几万人。

亲身经历过西班牙内战的纽约时报记者马修斯有一本回顾内战的著作,叫《半个西班牙死了》。书名来自著名评论家拉腊在第二共和前就为西班牙写下的墓志铭:

“这里埋葬着半个西班牙,她死在另外那半个西班牙手里”。

佛朗哥用尽手段让西班牙免于成为世界大战的战场,使西班牙退到过去,稳定下来后,再重新以非常缓慢而谨慎的步子往前走。而苏亚雷兹领导的政治改革,是要从佛朗哥留下的旧体制转变成现代民主制。

先后退再前进的西班牙

1975年11月20日,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逝世。从1936年起兵宣布成立政府,他以铁腕统治了西班牙将近四十年。

佛朗哥是个习惯看到流血的军人,他也无疑是相信镇压的。据估计,在战后的镇压中丧生人数将近十万左右。根据共和派在内战中的行为思路,很难说,假如他们取胜的话,流血就会更少,差别只是另换一批人流血罢了。这就是西班牙的悲剧。

西班牙内战结束五个月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佛朗哥的表现却出乎人们的意料。他拒绝和德意结盟,宣称西班牙在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佛朗哥用尽手段让西班牙免于成为世界大战的战场。对西班牙来说,这是能期待的最佳结果了。西班牙在战争中成为难民通道,使大量犹太人获救。佛朗哥的中立也间接协助了盟军。于是,战后盟国对待佛朗哥,就显得踌躇和意见分歧。

若把历史比作一条从野蛮蒙昧缓缓走向开明的道路,那么,西班牙从封建君主制慢慢往前走的半路中,出现了一个十字路口。左边是苏联,右边是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左右两边都争取西班牙走向他们一边,并且都冲进路口打起来。其实西班牙还有一个选择,在这条道路前端,有着温和的英美式的民主法治制度。可民主国家不可能跑来把西班牙往前拖,西班牙还没有发展到这个火候。历史进步的道路是一步步走来的。

佛朗哥借助右边的德意,打跑了左边一方,却又没有跟着德意走。他的决定是往后退。于是西班牙退到过去,稳定下来后,再重新以非常缓慢而谨慎的步子往前走。不论是先前的“快速进步”、在十字路口的厮杀,还是佛朗哥后退的这个动作,都牺牲了无数西班牙人。历史大动荡面前,个人弱小而可怜。

二战之后,西班牙曾被联合国决议封锁,可它没有自我封闭。西班牙1931年的外国游客是20万,1964年是1500万,相当于大半西班牙人口,1978年为3900万,相当于西班

牙总人口。

西班牙于1955年返回联合国,上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起飞,对报刊检查开始放松,

批评言论多起来,社会生活开始松动。可是,佛朗哥的独裁政治制度,仍然是它回到欧洲的最后一个障碍。在佛朗哥的最后岁月,滞后的政治制度到了关键转折点。

苏亚雷兹:可靠的接班人

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逝世,他的原班人马不动,只有佛朗哥生前指定的国王胡

安·卡洛斯一世是个新人。西班牙又站在一个新起点。在野反对派的反应,就是试图促进“民主突变”,在地下组织了广泛的示威罢工,打算和旧政权摊牌。巨大的张力仍在,一点也不轻松。八个月后,国王有了自己的权力。他选择年仅43岁的苏亚雷兹为新首相。

苏亚雷兹一直就在佛朗哥体制内。他从参加青年组织开始,一步步爬上政坛。30岁出

头,他就担任省长,后来担任官方电视台台长。佛朗哥去世那年,他是“民族运动”副秘书长,掌管意识形态。他当选没有引起体制内反弹,因为他被看成是可靠接班人。

苏亚雷兹当电视台长时31岁,国王36岁,很有共同语言。他们能用年轻一代的眼光

来看待社会变迁,确信制度改革是西班牙的唯一出路。苏亚雷兹领导政治改革,转变的关键是从一党制转为多党制,从法律上认可在野党的合法性,即政党合法化。怎样让保守派接受共产党的合法化,成为政治改革初期最困难的事情,很多人认为根本没有可能。苏亚雷兹的过人之处是,他能看到“可能性”,并且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可能成为现实。

独裁体制结束

1976年下半年,西班牙政治改革起步,开始废除已经维持很久的高压政策。此刻最容

易引发左右翼极端肇事。国王和苏亚雷兹分别派密使去法国会见流亡中的共产党领导人,承诺让共产党合法参与西班牙民主政治,条件是共产党不利用改革形势发动暴力革命。他们达成的协议和默契是临时的,必须抓紧实现承诺,否则对方会认为“你不仁,我也可以不义”。

1976年9月8日,苏亚雷兹拜见西班牙军内最有势力的保守派将领,通报政治改革计

划,主要是政党合法化。他告诉将军们,计划是国王同意的。这些人对共产党的结仇难消,最关心政党合法化是否包括共产党。苏亚雷兹回答将军们,以共产党现在的状态,不可能合

法化。这让将军们放下心来,他们承诺支持苏亚雷兹的政治改革。两天后,苏亚雷兹主持内阁讨论政治改革法案,军人阁员没有反对。

1976年10月8日,佛朗哥留下的西班牙国会,对苏亚雷兹提交的政治改革法表决,425票赞成,15票反对,13票弃权。这也体现了议员们的勇气,他们知道,旧国会是在签

下自己的死刑执行书。苏亚雷兹的判断得到证实,旧体制自身启动改革,而不是由外界政治反对派来推翻,是可能的。

1976年12月16日,西班牙为政治改革法举行全民公投,78%的选民参加,其中高达

94.2%的人投票赞同。按计划半年后,所有国会议员将由全民选举产生。佛朗哥留下的权力结构即将寿终正寝。体制内外的政治家都开始组党,投入选举前的竞选活动,权力来源将发生180度转变,以后是民众选票来决定权力分配了。这一转变意味着政治游戏规则的根本变化。可是,此刻的共产党还没有合法地位,还是地下非法组织。

1977年2月27日,苏亚雷兹和共产党总书记卡利约举行了长达八小时的密谈,达成

协议。苏亚雷兹要求共产党先从改变自身做起,要共产党公开宣布,承认君主制,采纳王室旗帜,放弃暴力革命,遵从法律和民主政治的游戏规则。在这个前提下,苏亚雷兹承诺尽快宣布共产党合法化,让共产党参与即将到来的大选。

1977年4月的一个周末,西班牙政府宣布,西班牙共产党合法化,流亡国外38年的

领袖们回到西班牙,参与了6月举行的第一次大选,取得9.2%的选票,在议会中得到20

席。苏亚雷兹本人,率中间偏右的多党联盟,成为国会最大党,继任西班牙首相。独裁体制正式结束,但这只是民主转型的第一步。

何塞·路易斯之夜

第一次大选成功后,还有一系列制度建设步骤要走,其中包括制定一部新宪法,在法律上确立民主制度。新宪法必须回答一系列既涉及国体政体,又牵涉千家万户生活的问题,比如君主立宪制中的王室地位,国家权力的分布,经济体制,劳工关系,宗教,婚姻,家庭制度,区域自治和独立等等。正是这些问题在西班牙近代史上引出过交错纠缠的麻烦。四十年前,就是这些问题的分歧,令左右两翼众多党派和工会组织,都坚持自己的主张才是唯一正确的,各不相让,引致暴力冲突,滑向内战深渊。现在,西班牙左右各政党赞同的只是政治改革的必然,面对具体问题仍然分歧多多。制定新宪法,就是要对这些具体分歧达成妥协共识。

走出政治改革第一步后,整个国家突然减压,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民主改革第一步后出现经济危机,几乎是20世纪后期民主转型的一种规律性现象。有大变革带来的新旧衔接

问题,也有改革前已有经济隐患的滞后发作。当时西班牙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上涨,失业率上升,福利保障制度不良,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通货膨胀率在15%以上居高不下,失业率比1973年增加两倍半。民主改革并不能承诺立即改善经济,可是对政治改革抱着希望的

民众,首先是对经济和生活抱着希望。如果随后的经济表现和期望相反,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认为,是政治改革搞坏了经济。如果困惑怀疑持久下去,政治改革仍然有可能中途夭折,仍然会有人出来,呼吁民众拥护旧的秩序,拥戴强权出来整治经济。

苏亚雷兹面对经济困难,仍然坚定推行政治改革计划。他非常清楚他手里的有利条件是什么。那就是:西班牙各政党经历了四十年前的内战,痛定思痛,具备了共同的核心价值。这一点,和历史上的西班牙是完全不同的。苏亚雷兹只要说服为数不多的各反对党的领袖,就等于说服了各阶层的民众。而面对面的谈话,苏亚雷兹是一个天才。西班牙各政党领袖之间,经常进行极具个人色彩的谈话。这样的私下面谈,有段时间经常借马德里一家叫做“何塞·路易斯”的饭店进行。桌上没有笔记本,只有葡萄酒,周围没有秘书,只有饭店的侍者。这样的面谈经常通宵达旦。于是,这种政治沟通方式有个浪漫的名字,叫做“何塞·路易斯之夜”。

1977年9月,是第一次大选后经济危机趋重的时刻。一天,首相苏亚雷兹邀请各大政

党的九位领袖,住进首相官邸蒙克罗阿宫,讨论国家经济问题。最后他们就经济、政治政策达成一致意见。10月21日,他们发表了长达40页的文件,各党派的31个代表在文件上签字,被称为蒙克罗阿盟约。苏亚雷兹代表执政方,承诺国家更多干预经济,控制工资水平,提高退休金30%,将失业福利提高到最低工资水平,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城市住房,控制

城市土地投机,实行农村土地改革,等等。而社会党和共产党等在野方承诺,说服民众承担经济困难的负担,不恶意利用经济困难来给政府制造麻烦,获取反对党的政治利益。

一个政党和它的政治家,有正派和不正派之分。不正派的政党会盼着对方犯错出事、经济恶化,盼着对方让老百姓过得苦不堪言。对方让老百姓越苦,自己的机会越大。而正派的政党、政治家会真正以民众利益为重,在国家面临困难的关头,不顾自己眼前的机会,而协助自己的对手挽救国家的危机。这次危机考验了西班牙左右不同立场的政党。

西班牙的新生

起草新宪法是更为艰难的讨论,多次到达分裂边缘。渐渐地,中间观点占了上风,左右两翼的激进观点被边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各让一步,走中间路线,才可能达成一致,坚持激进观点则永无出路。

经过148小时的议会辩论,总计1342次演讲,议会宪政委员会终于在1978年6月20日签字,完成了宪法文本。10月31日,议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宪法。12月6日,西班牙

再次全民公投,通过新宪法。68%的选民参加投票,其中只有7.2%投了反对票。12月27

日,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签署宪法。西班牙君主立宪的民主体制,在佛朗哥死后两年,终

于正式确立。

1981年2月23日,国会为通过临时首相的任命举行投票,电视对全国实况转播。突

然冲进来一批军人,朝天花板开枪,命令议员们趴在地板上。这是几个保守军官领导的一次

军事政变。在突如其来的袭击下,议员们惊恐地趴在地板上。只有两个人面对士兵的枪口,端坐在座位上纹丝不动。一个是老资格的共产党总书记卡利约,另一个就是文质彬彬的首相

苏亚雷兹。

这次政变,在国王的亲自干预下化解。苏亚雷兹面对政变士兵毫无惧色的尊严姿态,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此后,苏亚雷兹渐渐地淡出西班牙政治舞台。西班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进行的和平政治改革,使西班牙真正获得新生。历史不会忘记,苏亚雷兹和国王胡安·卡洛

斯一世等西班牙政治领袖一起,创造了二十世纪世界政治史上的一个奇迹。

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内战爆发

1936年1月,西班牙人民阵线建立,参加者有左翼共和党、共和同盟、社会党、共产党等。2月16日,人民阵线在选举中获胜,组成联合政府。

左翼共和党基罗加任总理。人民阵线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释放政治犯,宣布各民族有自治权,实施劳动法,进行土地改革等。君主派、大地主资本家及反动军官等因此阴谋制造叛乱。

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驻摩洛哥的殖民军首领佛朗哥发动叛乱,反对人民阵线政府。西班牙人民奋起反击叛军。德、意法西斯从7月30日起公然对西班牙进行武装干涉。他们出动飞机将叛军从摩洛哥运往西班牙,还运输武器、弹药,后又派干涉军。约5万名德军和15万名意军到西班牙。

《共和国战士之死》——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英、法则对法西斯的侵略采劝不干涉”政策。8月,英法德意苏等27国签订了“不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协定,禁止向西班牙运送武器,禁止西班牙购买的武器过境。美国国会则于1937年1月通过决议,把“中立法”扩大到西班牙内战双方,不向双方出售武器。“不干涉”政策和武器禁运实际上阻止了西班牙共和军获得武器,而佛朗哥叛军则可以从德、意得到武器装备。

此时,50多个国家的进步人士和共产党人组成了“国际纵队”,到西班牙同共和国军民并肩作战。1936年9月,叛军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占领了全国三分之二的领土,企图夺取首都马德里。在危机中,社会党人卡瓦列罗于9月4日组阁,西共参加了社会党人的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将军事工厂和法西斯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土改;提高工人工资;允许少数民族自治等。11月6日,叛军进攻马德里。马德里军民奋勇抗击,打败了叛军的4次进攻,坚守马德里29个月。但人民阵线内部发生了党派分歧,削弱了共和国政府的力量。

叛军经过激战后在西班牙北部的布尔戈斯建立了国民政府,佛朗哥在该地宣誓成为国家最高元首 1938年春,佛朗哥叛军和德、意干涉军齐头并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广大地区。1939年2目17日,英、法两国正式承认佛朗哥政权并同西班牙共和国断绝外交关系。3月,共和国中央战线司令卡萨多和社会党右翼头目贝斯泰罗在马德里发动政变,同叛军里应外合。指挥进攻马德里的叛军头目摩拉称这些发动政变的人为“第五纵队”。

1939年3同28日,马德里陷落。叛军占领了西班牙全境。佛朗哥建立独裁统治,持续3年之久的西班牙内战结束。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知识讲解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 完整)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 一原始社会 (距今约40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距今越400万年前蝴蝶腊玛古猿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 距今越200万年前巫山人已在川东生息 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打制石器问世,先民已知用火 距今越100万年前蓝田人已在陕西蓝田地带生息 距今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燧人氏)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面貌上保留了猿类的某些特征,已经能够保存火种,并用火烧烤食物,手脚分工明确,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距今约20万年前金牛山人已在东北辽河流域生息,标志着人类开始由直立人向智人进化。 距今约15万年前丁村人已在山西南部生息 距今约10万年前许家窑人(伏羲氏)已在晋北古大同湖畔生息,飞石索已用于狩猎 距今约5万年前骨针在辽宁小孤山制成 距今约3万年前峙峪人已在晋北桑干河流域生息 距今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距今约3万年前下川文化在晋南形成

距今约1万年前(神农氏)原始农业在中华大地出现 约公元前6000年裴李岗文化在中原地带形成,龟甲占卜在中原出现,文字符号萌芽,骨笛制成,粟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猪狗鸡在中原已家养 约公元前5850年大地湾文化在陇东形成,黍子、油菜已种植,原始混凝土制成 约公元前5000年河姆渡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稻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骨耜已为稻作农具;半坡文化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形成,龙虎观念萌生,彩陶艺术出现,壁画出现母系氏族公社 约公元前4300年大汶口文化在黄河下游形成,酿酒器皿制成父系氏族公社 公元前3990年大溪文化在长江中游形成,男女合葬出现,动物殉葬风俗已见 约公元前3500年红山文化在内蒙古草原东部及辽西形成,玉猪龙崇拜形成,石砌祭坛出现 约公元前3300年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上游形成,彩陶艺术进入盛世,青铜刀已用范铸;良渚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天圆地方观念形成,原始混凝土已用于建造 约公元前3000年屈家岭文化在长江中游汉江地带形成,崇祖观念萌生,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筑成

中国和西班牙的文化差异

从身势语看中国和西班牙的文化差异 [摘要]身势语是非言语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和西班牙两国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存在差异,身势语也不尽相同。对中、西两国身势语进行比较可以使中国的西班牙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两国身势语的异同,从而加深对中、西两国文化差异的理解,减少跨文化交际时因身势语而造成的障碍。[关键词]西班牙语身势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引言 身势语(kinésica)也叫身体语或体态语,指交际者通过身体各个部位的行为动作来表达一定的信息。身势语是非言语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情感的表达手段中有65%是靠身姿、手势、表情等身势语完成的,正如david abercrombie所指出的:“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中国和西班牙两国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存在差异,身势语也不尽相同,同一手势在不同文化中所表达的意思可能差别很大,因此有必要对中、西两国的身势语作一比较,从而加深对中、西两国文化差异的理解,减少跨文化交际时因身势语而造成的障碍。 一、中国和西班牙身势语比较 身势语包括基本姿态、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身体各个部分的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有些身势语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无论是中国人

还是西班牙人在快乐时都会不自觉地微笑,悲伤时也会不自觉地落泪,害羞时会脸红,生气时会蹙眉,受到惊吓时眼睛会不自觉地睁大。也有很多身势语是后天习得的:如西班牙人吃饭时会用餐刀切割食物,再用叉子将食物送到口中,中国人则用筷子夹起食物再将其送到口中。身势语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我们仅从身姿语、手势语、表情语、目光语、身体接触等方面对中国和西班牙身势语的异同加以比较。 (一)身姿语(postura corporal) 身姿语主要包括交际者的身体动作、坐立姿势、头部动作等等。中西两国许多身姿语具有相似性,比如点头均表示对某观点的肯定和赞同,摇头则表示否定和反对,在正式场合中伸懒腰、打哈欠都是不礼貌的。也有许多身姿语所传递的意义是不同的。跷二郎腿是两国都有的现象,但是这在西班牙是一种自我戒备的姿势,而在中国则是比较普遍的坐姿。需要指出的是不管在西班牙还是在中国腿跷得太高、脚尖指向别人,或者不停地晃动都是不礼貌的行为。另外在中国,小辈或者下级在长辈和上级面前最好不跷二郎腿,否则给人一种不谦恭的感觉。 中国和西班牙人在非正式的谈话或者正式的会议时采取站立还是坐着的姿势也是不同的。比如在朋友聚会时中国人喜欢请客人坐下交谈,而西班牙人将客人迎到家里后,客人便可以随意走动、站立或是坐下,也可随意拿取主人准备好的餐前小点和饮料。在比较

踏寻历史的足迹——重温历史精神永存

随着岁月的蹉跎,许许多多波澜壮阔、沧海桑田的历史,随着时间的车轮慢慢离我们远去。我们沉浸在和平幸福的生活中,穿梭于车水马龙的纷繁城市。 历史,我们忘记了吗?我们能忘记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先辈的鲜血和汗水的筑就。八年的抗日战争、二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南京大屠杀&&重温历史精神永存,重温历史让我们珍惜今天的来知不易,重温历史让我们充满信心把明天的工作做的更好。 长征----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段人类史上永垂不朽的丰碑,一曲中国历史上的壮丽史歌,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用实践走出了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扭转了红军革命的局面,从而使得红军取得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军从此跳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从此把中国的革命道路引导到了正确的革命路线上来,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近几个月来,重走长征路的队伍重温这段历史,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徒步行程,所到之处慰问演出捐款救助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虽然他们今天已经不在有当年红军那样艰难险阻,但是面对荆棘从林翻山越岭徒步行走二万五千里长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是需要信心和勇气的,他们一个个精神饱满,信心十足一路走来,重返历史的足迹重温历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重温历史的足迹,不忘国耻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时刻准备着。 正当重走长征路的队伍一路前行时,一股重返历史的足迹重温历史的队伍也在世人瞩目下轰轰烈烈出发了!他们就是--------重返唐僧西行路的队伍。 唐僧----一位生活在大唐盛世唐太宗年间的高僧。说起唐僧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看着由他西行取经故事改编的《西游记》长大的,他那慈悲菩萨心肠的性格早在我们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象,故事中那惊险、恐怖的81难,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大师取经路上艰难和险阻,大师取经路上的困难又何只81难呢?可是大师跋山涉水不辞辛劳,不辱使命终于冲破重重困难获取经书六百五十七部,行尽一百一十国。回国后,他利用20余年进行翻译经文直到圆寂,为普救众生付出了毕的鲜血。 此次的重走唐僧西行路的队伍,有台湾的慧在法师和明贤两位法师和6位行者组成,虽然他们今天的行程不在像当年玄奘大师那样艰险,但是仍然有不少困难,他们的精神是可佳,他们的行程是意义重大的。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今天,追寻历史的足迹,宏扬民族文化仍然十分重要,我们侍目以待他们平安归来。 中国历史文化源源流长,发生的每一件历史事件都直到我们纪念追寻。郑和下西洋、昭君出塞&&那一件不是为中国的发展起过推波助浪的作用。重温历史让他们的精神永存,尊重历史、追寻历史传承历史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义务也是责任。

历史年代表

历史年代表 说明:1.中国历史均用加粗标出 2.重要事件用底部横线强调 公元前5000 多年前象形文字出现 公元前3500年前后尼罗河沿岸逐渐形成了几十个最初的小国 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很多小国 公元前3100年前后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 公元前2500年前后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来,来自中亚的雅利 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印度形成种姓制度 公元前2070年前后禹建立夏朝,标志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并制定《汉 谟拉比法典》 公元前1600年前后商汤灭夏,都城三变亳(bó)—盘庚—殷 公元前15世纪埃及国力强盛,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帝国 公元前1046年西周武王灭商,定都镐 公元前8-6世纪希腊出现城邦 公元前8世纪起以色列被外族所灭 公元前8世纪中期意大利半岛中部,罗马城建立 公元前790年前后犹太王国灭亡,此后,希伯来人流散至世界各地,被称 为犹太人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波斯灭亡 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产生(众生平等、忍耐服从)

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执政(陶片放逐法)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雅典执政官:伯利克里执政 雅典城邦民主制度达到顶峰(黄金时代) 公元前4世纪斯巴达征服希腊,希腊终结城邦时代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扫荡小亚细亚和埃及,占领 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亚历山大帝 国,定都巴比伦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 公元前475年中国战国时期 中国百家争鸣 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展开变法 公元前2世纪罗马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进行了数十次战争,最终成为 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公元前221年东周灭亡,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定都咸阳 公元前209年中国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结束,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社会危机空前严重,先后出现苏拉和凯撒实 行的军事独裁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始 公元前73年罗马共和国: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44年屋大维被凯撒收为养子,并指定为继承人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大权,成为罗马的皇帝,从此罗马共和国被 罗马帝国取代 公元前1世纪《史记》编订完毕 1世纪前后日本出现早期国家 1世纪巴勒斯坦一带的犹太人被罗马征服

欧洲近代史概述

唐婉祺|九级 如果大航海成为一种可能,那么欧洲后来的发展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历史就在按照它自己的逻辑展开。 大航海运动给欧洲人的思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的植物、动物、新的人类与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它们是如此的不同于欧洲人已经习以为常的一切,于是这刺激了欧洲人对于新的问题的探索。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欧洲人开始了他们的科学革命。 毫不奇怪,科学革命主要发生在天文学、数学与地理学领域,正是这些领域与航海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进行航海活动,葡萄牙人首先开办了航海学校,虽然亨利王子本人对于学术毫无兴趣,但是他还是热情的支持这些学校,没有它们航海活动就无法开展。在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相继取得成功以后,荷兰、英国和法国也相继派出了自己的探险队,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航海学校,专门培养航海人才。为了确定在海洋中的方位,天文学具有了实用的价值,因而在航海学校中得到了认真的研究。而科学革命恰是从天文学起步的。1496年,23岁的波兰人科波尼克来到了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学习,经过了6年的学习以后回到了他的祖国,在那里他一面从事医生、教士的职业,一面在业余时间从事天文学的研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对于原来的关于地球的知识提出了挑战,很多在航海中新获得的资料也无法用原来的理论进行解释,于是科波尼克利用这些资料重新进行了计算,大约在1513年初步完成了他的日心说,并写成了短文在他的朋友之间流传。然而他并没有胆量挑战教会的权威,只是在自己的古稀之年才将早已经研究的成果出版。如果我们对科波尼克这个名字不熟悉的话,那么我们一定知道他的另一个名字,那就是他的拉丁文名字哥白尼。哥白尼之后另一个对科学革命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意大利人伽利略。1597年,在开普勒的影响下,他开始相信日心说,后来他利用望远镜观测了星空,给予了日心说以实际证据的支持。1642年,就在伽利略去世的那一年,牛顿诞生了。对于牛顿的伟大贡献,我想每一个人都是耳熟能详的,然而他的发现又何尝不是在当时社会所需要的数学、力学与天文学呢?而我们所熟知的另一位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是在做了五年的环球航行以后,收集了大量标本,才开始考虑物种进化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航海对于促进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如果没有大航海,那么科学可能仍然是处于停滞状态的。 然而尽管科学在大航海以后的几个世纪里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航海依旧使用着帆船,陆地上的交通工具也依旧是步行或者牛、马拉的车,人们依旧用蜡烛照明,住的房子依旧是木头或者石头的,羊毛、亚麻与棉布仍然是人类的主要衣服原料,我们今天所熟悉的一切仍然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到了18世纪晚期才开始改变,而这一切,似乎与航海的深化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与科学革命在欧洲普遍展开不同,工业革命起初只是英国人的事情;与科学革命是由科学家主导的不同,工业革命中几乎见不到科学家的影子,工业革命可以说是一场由商人和工匠主导的革命。关于这场革命的起源,也自有着它的逻辑。当年最早航海的葡萄牙人是冲着亚洲的香料来的,后来荷兰人排挤了葡萄牙人垄断了亚洲的香料,当香料在欧亚贸易中衰落以后,荷兰人成功的培养了欧洲人喝咖啡的习惯,自己则依然垄断着咖啡的贸易。尽管英国人经过了两次英荷战争,成功地让荷兰人接受了《航海条例》,但是英国人在亚洲仍然没有撼动荷兰人的

西班牙旅游业的50年:历史与结构分析

原文: 50 a?os del turismo espa?ol:un análisis histórico y estructural Bayón mariné José Rossel Recasens.50 a?os del turismo espa?ol: un análisis histórico y estructural[M].Madrid:Editorial Centro de Estudios Ramón Areces,1999. Turismo de Litoral Turismo de litoral o simplemente Sol y Playa, término universal que resume en dos palabras el concepto de turismo vacacional nacido y asentado en el mediterráneo que nace en los a?os cincuenta. Hablar de turismo anteriormente a esa época es hablar de grupos de élite de clase alta que veían en el consumo de viajes una forma más de desmarcarse del resto de la sociedad o de identificarse con la clase sociedad a la que pertenecían . Si bien antes de la 2a guerra mundial el fenómeno viajero de masas ya se había dejado sentir,eso ocurrió de forma muy coyuntural ya que se truncó por los enfrentamientos bélicos que protagonizaron el periódo posterior hasta entrar en los cincuenta. Entrado en un proceso de paz tras los largos y arduos a?os de penuria anteriores, Europa se encuentra en un momento de reconstrucción y recuperación de su economía, asi como de cambio de mentalidad y de necesidades de una nueva sociedad que empieza a romper con las pautas de conducta jerarquizadas,impuestas por unos pocos frente al resto. El aumento del poder adquisitivo de la clase trabajadora,los avances de los medios de transporte, ahora al alcance de muchas más personas,son dos de los factores determinantes en el incremento del disfrute del tiempo libre. Paralelamente a ese empuje económico que se produce durante la década de los cincuenta, nos encontramos con el declive de núcleos turísticos tan famosos como Deauville, Biarritz a incluso la Costa Azul, nacidos por y para el turismo de alto standing que se ven amenazados por la búsqueda por parte de la demands de otros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 一原始社会 (距今约40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距今越400万年前蝴蝶腊玛古猿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 距今越200万年前巫山人已在川东生息 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打制石器问世,先民已知用火 距今越100万年前蓝田人已在陕西蓝田地带生息 距今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燧人氏)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面貌上保留了猿类的某些特征,已经能够保存火种,并用火烧烤食物,手脚分工明确,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距今约20万年前金牛山人已在东北辽河流域生息,标志着人类开始由直立人向智人进化。 距今约15万年前丁村人已在山西南部生息 距今约10万年前许家窑人(伏羲氏)已在晋北古大同湖畔生息,飞石索已用于狩猎 距今约5万年前骨针在辽宁小孤山制成 距今约3万年前峙峪人已在晋北桑干河流域生息 距今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距今约3万年前下川文化在晋南形成 距今约1万年前(神农氏)原始农业在中华大地出现

约公元前6000年裴李岗文化在中原地带形成,龟甲占卜在中原出现,文字符号萌芽,骨笛制成,粟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猪狗鸡在中原已家养 约公元前5850年大地湾文化在陇东形成,黍子、油菜已种植,原始混凝土制成 约公元前5000年河姆渡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稻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骨耜已为稻作农具;半坡文化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形成,龙虎观念萌生,彩陶艺术出现,壁画出现母系氏族公社 约公元前4300年大汶口文化在黄河下游形成,酿酒器皿制成父系氏族公社 公元前3990年大溪文化在长江中游形成,男女合葬出现,动物殉葬风俗已见 约公元前3500年红山文化在内蒙古草原东部及辽西形成,玉猪龙崇拜形成,石砌祭坛出现 约公元前3300年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上游形成,彩陶艺术进入盛世,青铜刀已用范铸;良渚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天圆地方观念形成,原始混凝土已用于建造 约公元前3000年屈家岭文化在长江中游汉江地带形成,崇祖观念萌生,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筑成 约公元前2600年龙山文化在黄河下游形成,文字与文书出现,山东邹平丁公村古成筑成

西班牙国家简介及地理历史

西班牙国家简介 西班牙(西语:Reino de Espa?a)是一个 位于欧洲西南部的国家,是一个位于欧洲西南 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西邻同处于伊比利亚半 岛的葡萄牙,北濒比斯开湾,东北部与法国及 安道尔接壤,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的摩洛 哥相望。境内多山,为欧洲高山国家之一。在 近代史上西班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发源地,并于16世纪时成为影响世界的全球性帝国。西班牙拥有十分优越的旅游资源,有“旅游王国”美誉。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于15世纪中期至16世纪末期时成为影响世界的全球性帝国。如今全球有5亿说西班牙语的人口,为世界上使用人数第三多的母语,并且是使用国家第二多的语言。西班牙在当今世界属于发达国家,拥有完善的市场经济,国民生产总值居欧洲国家前列。西班牙现有人口4606万人(截止08年1月1日),其中外国移民522万,超过人口总数的11%, 人口次于德国,意大利,英国和法国,居欧洲第五位。西班牙人口布不均匀,沿海人口稠密,在约占全国面积的2/3的内地,居民仅有1/3。

西班牙语是世界第三大语言(第一,第二 为汉语和英语),世界第二大通用语。在七大 洲中,主要是在拉丁美洲国家中,约有 352,000,000人使用。西班牙的主要民族是 占总人口70%以上的卡斯蒂利亚人。加泰罗 尼亚人、加利西亚人和巴斯克人是西班牙20 个少数民族中最重要的三个。加泰罗尼亚人主要居住在西班牙东北部,巴塞罗那即是加泰罗尼亚重镇。少数加泰罗尼亚人住在阿拉贡地区,在德国、意大利、安道尔以及其它国家还有约60万人;加利西亚人的聚居地在西北部的加利西亚地区,他们的起源同葡萄牙人有亲缘关系,文化、语言上也很接近,在国外加利西亚人主要集中在阿根廷,总共有97.5万;巴斯克人分布在比利牛斯山的西侧,沿着坎塔布连山麓和比斯开湾沿岸居住,在国外约有30万人,很多在法国。社会学家们至今未能找到巴斯克族的起源。在这三个地区,民族语言同西班牙语(卡斯蒂利亚语)一样都是官方语言。 西班牙最大的三个城市是马德里、巴塞罗那和瓦伦西亚,他们的人口都在200万人以上。 在约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的内地,人口只有全国的三分之一,剩下的都集中在濒临地中海和大西洋的工业繁荣地区。沿海一带的比斯开省每平方公里有263人,巴塞罗那省更达284人。在一些工业区,如阿斯图里亚斯、巴斯克、加泰罗尼亚等,甚至每平方公里超过500人。而在特鲁埃尔、索里亚和拉曼恰某些人烟稀少的地区每平方公里只有9人。在内地,唯一人口密度比较高的只有首都所在地的马德里省,每平方公里也超过五百人。 西班牙人口严重趋向老龄化。西班牙被称为欧洲最适合居住的国家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 高,人口平均寿命在去年就达到81岁,在欧洲仅次于荷兰。尽管是传统天主教国家,但是由于受到现代婚姻家庭观念的冲击,青年人趋向于晚结婚、不结婚、不要孩子。婚龄男女结婚率只有千分之五左右,也就是说同居比例巨大。八十年代初期结婚人数一度每年减少百分之二十五。目前,平均每个妇女生育2.1个孩子,家庭规模缩小到每户三人左右,在欧洲属于较低水平。不过西班牙的离婚率也较低,只有千分之零点五。西班牙的儿童死亡率也是欧洲比较低的,在百分之一以下。大量海外移民也造成了西班牙人口的低增长率,这是她与其他西方国家人口低增长原因的不同之处。目前在国外居住的西班牙人总计约有336万人,其中美洲有220.7万人,欧洲为107.3万。不断的迁移是西班牙人口统计的特点,这与她曾经的殖民地统治有关。新大陆发现之后,大量的西班牙人涌向中美洲和南美洲、甚至北美洲的一部分地区寻找黄金和冒险。到1913年,西班牙美洲移民共有22 万。战后,西班牙移民方向发生了方向性的逆转。1960年以前,最多有百分之八十五的移民的目标是大西洋对岸的美洲,后来骤降

西方艺术史简述资料

西方艺术发展史简述 整个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史前艺术、古代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17-18欧洲艺术、19世纪艺术以及现代主义艺术7个阶段。一、史前艺术 史前艺术可以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两部分。 旧石器时代艺术产生于原始社会蓬勃发展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奥瑞纳文化期。而这一时期的艺术主要变现形式为洞穴中的壁画和雕塑,其主题多于巫术相关表现内容皆以动物为主,手法生动写实。其中最突出的原始洞窟壁画是西班牙北部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和法国西南部的拉斯科洞窟壁画;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塑大多数为小型的动物雕塑,少数人像雕刻中,裸体女性雕像占主要地位。发现最早的雕像是奥地利维林多夫的《母神》(原始的维纳斯)和法国鲁塞尔岩廊石壁浮雕《手持角杯的裸女》。而代表史前“艺术”最高成就的是位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洞穴壁画。 新石器时代美术成就主要是巨石建筑。这是用重达数吨的巨石垒成的宗教性纪念建筑。巨石建筑盛行于欧洲,包括石柱、石台、石栏等形式。英格兰南部的圆型巨石栏“斯通亨治”(Stonehenge)是典型的代表。 二、古代艺术 古代艺术可以分为古埃及艺术、古印度艺术、古希腊文明、古罗马艺术、古两河流域艺术。 埃及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精神。提到古埃及,人们就想起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一种威严、永恒和神秘的时代气息。古埃及艺术的主要表现就体现在金字塔以及其内部的木制陪葬雕塑和壁画上,其中吉萨金字塔群和巨大的狮身人面像是埃及古代艺术的精华。 古代印度文明的艺术起源于印度的印度河流域的印度西北部。它最早的原始美术,通常称作“印度河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300年)到1750年之前的艺术。根据考古出土,当印度史前文明最远可以追溯到光、新石器晚期,即青铜器和铜石和年龄。印度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大约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它的内容

西班牙近代历史

半个西班牙死掉了” 世界各地的人,在西班牙的国土上,进行国际势力和意识形态的对决。而每一颗炸弹,都是掉在西班牙的土地上。最后,大家扔下西班牙,留下满目疮痍,无数尸骨。没有人确切知道,在1936年7月到1939年4月的内战中,死了多少西班牙人。 精神上分裂的西班牙 1931年,马德里街头红旗飘扬,西班牙又一次共和,这是它的第二共和国。 新的共和体制是否能维持,要看国家局面。理想状态是民众认同基本理念,对达到理念的方式可以有分歧,通过选举让不同群体有机会实践。理论上很通顺,可就怕遇到当时西班牙的局面,没有大家认同的基本理念——不是奔向目标的路径不同,是目标本身不同。西班牙左翼偏向公有制,右翼偏向私有制;左翼较能容忍地区自治,右翼要求一个“统一西班牙”;天主教是左翼摒弃的对象,却是右翼生命的一部分。极端左翼有无政府倾向,右翼要求社会秩序。而且半对半地分裂了民众。 1931年的共和政府着手广泛变革,实行土地改革、宗教改革。西班牙是个天主教国家, 学校几乎全是教会学校,被强令解散。政教分离和教育改革,无可通融地一刀切非常危险。右翼感觉他们的基本要求,“财产、信仰、祖国”都岌岌可危。 那是个动荡的西班牙。1932年8月,右翼反对加泰罗尼亚自治而暴动,被左翼政府镇压;土地政策不见效,南方无政府主义农民宣布成立共产主义公社,也遭镇压。1933年左 翼联合阵线在大选前瓦解,右翼联盟赢得大选胜利。可惜,西班牙模式是,不论谁上台,双方理念完全相悖。在野方用暴动说话,官方则武力镇压,种下更深仇恨,周而复始。 彼时欧洲激进思潮激荡,西班牙处在漩涡中,苏联和纳粹德国,都在关注西班牙。20 世纪初种种思潮,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团主义、法西斯主义、民族主义、无政府主义,都因面向底层而流行一时,一不小心就出来一个新变种,象无害病毒突然变异而变得有害。 下一页:大选带来的内战 西班牙的左翼称为“共和派”,其实涵盖众多不同组织。1936年大选,左翼当选。与 强调秩序的右翼政府相比,左翼更难控制骚动不安的局面。于是右翼党派要求原总理宣布戒严,不把政权交出去,以防止国家进入无政府状态。军界强人佛朗哥将军也主张全国戒严,遭原总理拒绝。2月19日,右翼政府服从大选结果,按程序向左翼交出权力。

追寻历史的足迹

追寻历史的足迹 历史的钟声在耳边响起,将那沉睡的思绪在梦中唤起。回首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涟漪。每一个历史的片段都渐渐地清晰。从此,心开始吟唱历史的赞歌,情开始诉说爱国的狂热。让我们带着青春的朝气,带着内心的感动,带着曾经的热恋,追寻历史的足迹。 俯瞰历史的长河,心中总会燃起激情的火焰,随着我的血液蔓延、蔓延。多少次心绪凌乱不堪?多少次泪水打湿双眼?也许,一切的情感都是因为心中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追寻历史的足迹,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坚强;追寻历史的足迹,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责任;追寻历史的足迹,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沧桑。漫漫古道,黄沙漫漫。凄凄驼铃,情味凄凄。寻觅着那令我们熟悉的点点滴滴,寻觅着那令我们难割舍的感情,寻觅着那令我们向往、令我们新奇的历史足迹。一路执着追寻,一路引吭高歌,一路深沉诉说。 追寻历史的足迹,多少文人、墨客书写了他们的豪情壮志?多少英雄儿女将热血挥洒沙场? 铁骨铮铮、战马啾啾。岁月的泥沙不会掩埋历史的足迹。一曲曲英雄赞歌,一段段真情浮现。永远都闪烁着最耀眼,最美丽的光芒,承载着最真实,最浓厚的深情。“壮士饥餐胡虏肉,谈笑渴饮匈奴血”。抒写了岳飞精忠报国,奋勇杀敌的决心和勇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诠释了文天祥对国家的热恋和挚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展现了谭嗣同对敌人的愤恨、永不退缩、永不妥协的勇气。

追寻历史的足迹,我们就要用心灵铭记。铭记那触动心弦的旋律,铭记那刻骨铭心的剥削,铭记那丧权辱国史实。 不平等条约的签署,八国联军的对华侵略,918、731、南京大屠杀,日军的残暴与压迫,抗热战争的伟大胜利,新中国的辉煌成立,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此时祖国的繁荣昌盛。这些,我们不会忘记,因为它们早已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里。永远都不会被历史的浪潮冲刷而去,反而会愈加清晰。祖国的大好山河,永远都会绚丽多姿,永远都会散发着勃勃生机。 朋友,让我们心系历史的往事,向着祖国、向着党,追寻历史的足迹!

中国历史年代表、事件表(word表格打印版)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7000~5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5000~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公元9年西汉灭亡 东汉(25年~220年) 公元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618年)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天竺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晚清中国与西班牙关系的一部罕见史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d8695473.html, 晚清中国与西班牙关系的一部罕见史料 作者:权赫秀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03期 〔摘要〕笔者在韩国发现的蔡钧著《出洋琐记》,是1885年由王韬在上海手校并刊印,早在19世纪末就被朝鲜国王收藏并成为了解欧美社会的参考资料。蔡钧属于近代中国最早一代的外交官,《出洋琐记》是他有关1881-1884年间先后在美国与西班牙担任外交官并环球旅行的个人记录,是有关1882-1884年间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几乎唯一的中文记载,而且可能也是整个晚清时期中国人有关西班牙最详细的见闻记录,在晚清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以及晚清中外关系史方面无疑是一部罕见的珍贵史料。 〔关键词〕蔡钧;《出洋琐记》;韩国藏本;史料价值 〔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3-0154-09 ①蔡钧:《出使须知》自序,韩国学中央研究院藏书阁藏本。本稿所引用《出使须知》相关内容,均出自该藏本。 ②参见〔英〕费尔萨姆著,胡其安译《外交手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 22、31页。 〔作者简介〕权赫秀,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沈阳 110136。 2000年,笔者曾在韩国学中央研究院(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藏书阁发现了由蔡钧撰著并由王韬刊印的《出使须知》藏本,并在2003年撰文向国内学界介绍了这一资料。〔1〕当时,笔者根据上述《出使须知》自序的相关内容,曾指出蔡钧还撰著过如下两书,一曰《舌人小录》,一曰《出洋琐记》,①只是当时还未能见到该两书,因而无法了解其“庐山真面目”。到2009年上半年赴韩国高丽大学讲学期间,笔者又在国立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奎章阁进一步发现了仍由蔡钧撰著并由王韬刊印的《出洋琐记》藏本,因撰此文以介绍这一有关近代早期对外关系史的一份罕见珍贵史料。 一、蔡钧其人及其《出洋琐记》的刊印与收藏情况 早在1881-1884年间,蔡钧就曾“随使”美国、西班牙(时称日斯巴尼亚)与秘鲁三国并曾驻扎西班牙两年有余,尽管在其级别上大体属于较驻外公使低一级别的“随员”(attache)及“参赞”(counsellor)系列②,却也称得上是近代中国最早一代派驻国外的外交官,到1901-1903年间还曾担任过清政府驻日公使。〔2〕然而,清政府官方资料中有关蔡钧的资料却是寥寥无几,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3〕中便无他的履历资料,至于收录蔡钧人物资料的仅有的两部近代人物辞典中,居然完全没有记录他早年“随使”美国、西班牙与秘鲁三国的内容。〔4〕可见蔡钧在1880年代初期“随使”美、欧并曾留下相关记录的

拉美殖民时期历史概况(DOC)

拉美殖民时期 一.概述 美洲殖民 欧洲各个强权对美洲殖民的热潮是在克里斯多福·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开始的,在那之后大量的欧洲殖民者来到了美洲,也开始了哥伦布交流时期(Columbia Exchange),进而改变了美洲大陆的历史。尽管是哥伦布开始了大量的美洲移民潮,但是他并不是第一个来到美洲的欧洲人,来自斯堪地那维亚半岛的北欧人〔其中包括维京人〕才是第一个登陆美洲的欧洲人,他们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500年前就在文兰建立了殖民地,但是后来这些维京人放弃了他们在美洲的殖民地。 第一个欧洲势力在美洲征服当地原住 民文化的是西班牙,其在美洲的占领地 幅员辽阔,包含了绝大部分的南美洲和 中美洲以及北美洲的一部分。葡萄牙人 占据了巴西,英国人、法国人、还有荷 兰人则占据了加勒比海中的大小岛屿。 除此之外,英国与法国人也分别在北美 洲的新英格兰及路易西安纳建立各自 的殖民地。 刚开始的殖民大部分都是由各个国家 所赞助,到了后来前往美洲殖民变成了 人民为了逃离欧洲的贫穷或是宗教迫 害。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西属美洲)是指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西班牙在美洲拥有的殖民地的统称。从1492年哥伦布登陆美洲开始的三个世纪里,西班牙在美洲大陆和加勒比海地区就不断地进行着征服和殖民,先后占领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岛屿(西印度群岛)、墨西哥、南美大部、中美洲地区、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达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内陆。在19世纪初期,西属美洲陆续爆发了独立运动,西班牙因此丢失了在美洲大陆的殖民地。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的失利,更使其丢失了加勒比海上的古巴和波多黎各等地,并最终结束了在美洲的殖民统治。那些由原西班牙殖民地转化而成的新国家基本上都继承了西班牙的语言和宗教,并成为了现在拉丁美洲的一部分(拉美还包括有巴西等原葡属地区)。

西班牙是个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西班牙是个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西班牙人热情、浪漫、奔放、好客、富有幽默感。他们注重生活质量,喜爱聚会、聊天、对夜生活尤为着迷,经常光顾酒吧、咖啡馆和饭馆。 西班牙人的作息时间较为独特:午餐一般在14:00-16:00,晚餐一般在21:00-23:00。西班牙人爱好十分广泛,喜欢旅游、酷爱户外活动,对足球、登山、及自行车等运动情有独钟。西班牙的斗牛、弗拉门戈舞闻名于世。 西班牙人在圣诞节前有相互送礼的习惯。赠送礼品很注重包装并有当面拆包赞赏的习惯。西班牙人赴约一般喜欢迟到一会儿,尤其是应邀赴宴。餐桌上一般不劝酒,也无相互敬烟的习惯。

德国历史简介

德国历史简介(摘自维基百科) 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开始仅指在法兰克帝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属于日尔曼语族的方言。卡尔大帝(德语:Karl der Gro?e,即法语的查理曼:Charlemagne)死后,帝国分裂,其中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的界限大约相当于罗曼语族和日尔曼语族的界限。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德意志这个词的含义由语言扩展到说此语言的人,最后才用以称呼它们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兰(Deutschland)。公元920年后,日尔曼人的东法兰克王国依然称为东法兰克王国,但称呼国王为非加洛林家族的东法兰克国王,也称为“日耳曼王国”(拉丁文Regnum Teutonicum),开始了所谓“德国”的历史(所谓的“德意志国王”和“德意志王国”在历史中是不存在的,两者只存在于历史学概念中)。 与中国这样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对于历史上长期处于民族融合和政治分裂过程中的德意志地区来说,民族、国土、国家常常是相互分离的。因而从德意志历史整体考察,只有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Deutschland这个词才包含了同一的国土和国家政权的含义,因此,准确地说,只有这之后的历史才可以称为“德国史”,之前的历史只是德意志地区和德意志各民族的历史。 目录 [隐藏] ? 1 日耳曼族 o 1.1 莱茵-卫塞河族群 o 1.2 北海族群 ? 2 早期历史 o 2.1 史前时期 o 2.2 德意志立国时期 o 2.3 神圣罗马帝国 ? 3 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o 3.1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o 3.2 三十年战争 o 3.3 拿破仑终结神圣罗马帝国 o 3.4 普鲁士崛起 o 3.5 1848年革命 o 3.6 德国统一 ? 4 现代德国 o 4.1 第一次世界大战 o 4.2 魏玛共和国 (1919年—1933年) o 4.3 纳粹德国 o 4.4 冷战时期 o 4.5 德国再次统一 日耳曼族 主条目:日耳曼人 德国地界, 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因为缺乏文献记载,所以德意志人早期的历史,并不是太清楚。罗马帝国最早开始记载日耳曼部落(Germanen)的活动,但这些日耳曼部落与今天的德意志民族并不相同。当时所谓的日耳曼部落,是对所有居住于北欧及中欧,使用印度-日耳曼语系的各个部落的统称。现代的民族学家对这个名字的含意尚不太清楚,大约可信的是欧洲较早的居民克尔特人(Kelten)先使用这个名称来称呼新移民。而凯撒(Julius Caesar)远征高卢时,用“日耳曼族”这个名称来称呼当时居住在莱茵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