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发热太多了

不明原因发热太多了
不明原因发热太多了

不明原因发热太多了,该类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原因太多、复杂,所以,不明原因发热的咨询每天都有一大篮子没有医生回答,我总觉着咨询者很无助、很无奈、所以,今天我给大家从专业角度简单介绍以下,仅供参考了解。

一、概述

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发热持续两周以上,体温在38C以上的中、高热者,且于患者入院一周内经病情观察、多次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发热(fever of known origin , FUO。热

型以弛张热及不规则热等为多见,其他包括稽留热、间歇热、波状热等,因疾病不同而异。

二、发生机制

正常人体温受大脑皮层及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

热过程,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当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时,产热和散热点水平提高,但其外周温度调节机制,包括皮肤血管收缩或扩张、催汗、肌肉紧张度等,仍保持正常而出现的发热称为内源性发热。当外源性致热原,包括细菌及其内毒素、病毒、真菌等微生物,肿瘤,坏死物质,免疫反应等活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IL-1、TNF等致热原作用

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神经细胞,释放出花生四烯酸,促使前列腺素合成,导致外源性发

热。

三、常见病因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性疾病的临床分类方法有多种,依病因类别大致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

大类。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急、慢性全身和局灶性感染均可出现发热,而细

菌、真菌感染是长期发热中最多见的原因之一,而结核菌感染肺内外脏器是感染性长期发热

的常见病因。其他如螺旋体、蠕虫、原虫等感染,感染部位及程度不一,发热特点各异。

2.非感染性发热包括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无菌性组织坏死、内分泌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物理因素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均可引起长期发热。

四、伴随症状

1.长期发热伴寒战:见于败血症、感染性胆管炎、溶血性疾病、疟疾等。

2.长期发热伴关节痛: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风湿热、血管炎等结缔组织疾病。

3.长期发热伴皮疹:可见于伤寒、莱姆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风湿热、成人Still 病、血清病等。

4.长期发热伴头痛、昏迷或惊厥: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及狼疮脑、脑白塞病等。

5.长期发热伴咳嗽、胸痛或气急:多见于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肺部感染性疾病,但

也要考虑狼疮肺,系统性血管炎等风湿性疾病。

6.长期发热伴肝脾、淋巴结肿大:可见于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传染病(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布氏杆菌病等)、恶性肿瘤及风湿性疾病(SLE、成人Still

病等)。

7.长期发热伴出血现象:见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急性白血病等。

8.长期发热伴肌痛或肌无力:考虑多发性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风湿性多肌痛、甲亢性肌病等。

五、鉴别要点

(一)感染相关性发热

感染中主要为结核病、风湿热、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其特点为发热可伴有寒战、畏寒,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病原及血清学检查可获阳性结果,抗生素治疗有效。

1.伤寒发病缓,发热呈梯形上升,4-6天后高热稽留,伴有表情淡漠、相对缓脉、腹胀、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在第7-10天于胸腹部及背部皮肤可见玫瑰疹,肝脾可轻度肿大。血白

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及骨髓等培养阳性,第三周可采集粪、尿培养。血

清肥达氏反应“ O 1: 80以上、“ H 1: 160以上有诊断意义,病程中滴度递增者可确诊。

2.结核病起病隐袭,缓慢进展,多有午后低热、盗汗、乏力、咳嗽、咯血、胸痛、体重下降及月经失调等,主要症状之一可为长期发热,热型为驰张热型或不规则型,体温可高达成39°C以上,但也可为微热。而在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患者多有高热、寒战等症状。X线对早期诊断,确定病灶部位、性质、范围和决定治疗方案等有重要意义。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是结核感染的表现,但诊断意义是相对的。痰中查到结核菌是诊断肺结核最可靠的方法,常用直接涂片抗酸染色法,24小时浓缩痰集菌、荧光显微镜检查和纤维支气管镜刷检、灌洗可提高检出率,病变处活检对支气管内膜结核有确诊价值。PCR-TB-DNA佥测是诊断新途径。

3.败血症败血症是由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液并繁殖引起的全身症状,严重者发生感染性休克及迁徙性病灶,甚至多脏器功能受累或衰竭,病死率较高。临床表现可有寒战、

高热,多呈驰张热,关节酸痛,皮疹,肝脾肿大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及核左移。

血培养及骨髓培养为确诊依据。

(二)肿瘤相关性发热肿瘤患者发热多见于实体瘤和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等,其发热特点为通常不伴寒战,常伴进行性消瘦、贫血,抗菌治疗无效。

1.恶性淋巴瘤以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最为典型,肝脾也常肿大,晚期有恶液质、

发热及贫血。30%-50%A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或周期性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发热后有体重减轻、盗汗、贫血及皮肤瘙痒等。随病情进展可有肝、脾、骨髓等淋巴结以外组织受累并产生相应症状。实验室检查可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及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增快及

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增高。骨髓穿刺可发现典型Reed-Sternberg细胞或单个核的类似细胞。

淋巴结活检可确诊本病。

2.急性白血病发病急,疲倦、乏力、发热、贫血、出血及骨痛等。症状亦可能较轻,但进行性加重。常有胸骨压痛,淋巴结、肝、脾肿大。可有皮肤、睾丸或其它部位白血病细胞浸润体征。发热为最常见症状之一,可能为感染引起,初起可仅有低热,如感染不能控制,可出现高热,也可表现为长期发热。根据外周血片和骨髓检查可区分不同类型白血病。

3.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多数起病急骤,高热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热型可为不规则热、

弛张热、稽留热及间歇热等。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衰竭、消瘦、贫血、肝脾肿大与出血倾向,少数出现黄疸、淋巴结肿大甚至意识障碍。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大多呈全血细胞减少,偶可见到异常组织细胞。骨髓像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可出现数量不等的异常组织细胞,

由于骨髓受累非弥漫性,必要时可多部位穿刺检查。

(三)结缔组织病相关性发热以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多发性肌炎、韦

格纳肉芽肿、成人斯蒂尔病等多见,其发热特点为好发于育龄期妇女,多系统受累,血清中

常有自身抗体,抗均治疗无效,而非甾体抗炎药及糖皮质激素有效。

1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热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的症状,在病程中约有80%勺患者出现发热,多数为高热,体温可持续在 39'C,也可为间歇性发热,少数患者出现低热。发热常为自限性,糖皮质激素可迅速退热,但SLE患者容易合并感染,出现发热时应常规检查有无感染。常伴有光过敏、蝶形红斑、脱发、雷诺现象、真皮血管炎、口腔溃疡、多关节痛、浅表淋巴结肿大;重要脏器损害有肾炎、心包炎、间质性肺炎、中枢神经受累、血液系统异常、消化道症状等。实验室检查的突出特点是血清多种自身抗体阳性,抗核抗体约95%阳性,抗

ds-DNA抗体效价与病情活动有关,抗 Sm抗体则为SLE标记性抗体;另外,还常有球蛋白增高、低蛋白血症、血沉增快、血清补体降低。

2.结节性多动脉炎是一种原因未明主要累及小和中肌性动脉的炎性疾病。临床表现呈多

样性,急性或隐慝起病。常伴发热,发热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体温可高达39C以上,也可

表现为低热。关节痛、肌炎及肌肉压痛可较突出,表现为弥漫性肌痛或下肢肌触痛,伴有网

状青斑,单神经或多神经病变。半数病例有高血压,肾脏受累在80%以上。腹痛及恶心呕吐

常见,心脏受累表现为心包炎、心肌炎和心律紊乱,冠状动脉炎可导致心肌梗塞。

3.成人斯蒂尔病突出临床表现为发热,几乎见于所有的患者(98% —100%)。发病初期,多为不明热(占不明热的5%)。通常是突然高热,一天一个高峰,偶尔两个高峰。以高热为主,

体温多高于39C, —般在午后或傍晚时达到高峰,体温持续3-4小时后无需处理自行出汗,

在早晨体温降至正常。也有患者开始为中低热,2-4周后出现高热,部分患者体温不规则,

在全天任何时候都可出现高热。热型以弛张热多见,也可为不规则热和稽留热等。每次发作历时1周至数周,少数持续数月。发热时常伴有多型性充血皮疹、关节痛、咽痛、淋巴结和肝、脾肿大、胸膜炎或心包炎等,皮疹随体温的升降而出现或隐退。化验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阴性,血白细

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升高,急时相反应物(CRP ESR、血清铁蛋白显著。

淋巴结活检呈反应性增生,骨髓细胞学示感染性骨髓象。

4.风湿热一般在发病前2-3周可有咽炎、扁桃体炎等短期发热的病史,2-5周后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发热一般都不太高且热型不规则,少数病人可见短期高热,但大多数为长期持续性低热,大约持续3一 4周。风湿热起病多急骤,可出现多汗、贫血、体重减轻,游走性多关节炎,且常发生在大关节,伴红肿热痛。心脏炎为另一重要临床表现,可有心悸、气促,重者发生心力衰竭。环形红斑、皮下结节多发生于儿童,临床较少见,舞蹈症仅见于儿童。实验室检查可有 ESR CRP增高、ASO增高,咽拭子培养阳性。

5 ?韦格纳肉芽肿全身症状可有发热、乏力、体重下降、关节痛等,发热常见,有时是由

鼻窦的细菌感染引起。典型的三联征指上呼吸道、肺及肾病变。呼吸道症状有鼻窦炎、鼻中隔穿孔、咳嗽、咯血、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等。肾脏病变出现蛋白尿、血尿,严重时伴高血压和肾病综合征,最终导致尿毒症。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增快,中性粒细胞增多,RF阳性,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血清中出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c-ANCA),为特异性抗体。病理

活检示肉芽肿炎性改变。

6.风湿性多肌痛是中老年性病变,50岁以后多见,起病常甚突然,骨盆和肩带疼痛、

僵硬并伴有发热、乏力、纳差和体重减轻,发热一般为低热,偶可达40'C,部分患者可以有

盗汗。肌痛多为对称性分布,以上肢近端肌更为明显,常伴有局部压痛。患者几乎都有贫血和血沉加快,一般血沉大于 50mm/h CRP增快,可有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偶有ANA RF阳性,补体正常。

7.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炎症引起血管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少数病人出现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可急性发作,有发热、肌痛、关节肿痛、体重减轻等,部分

病人起病隐匿,直至血管狭窄、闭塞才出现症状。急性炎症期有轻度贫血、白细胞增高,血沉、CRP 增快,丙种球蛋白升高。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是一个全身性疾病,病人可有晨僵、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

发热(中低度热,甚至高热)、关节疼痛、雷诺氏现象、肺弥漫性纤维化,伴发恶性肿瘤或其它结缔组织病。肌肉症状通常以四肢近端肢带肌、颈前屈肌最先受累。表现为对称性肌肉肿

胀、疼痛、触痛,进行性肌无力。食道、咽、喉及胸肌受累时可产生声嘶,吞咽困难甚至呼吸困难。上眼睑淡紫色的水肿性红斑(Heliotrope 征),为本病特征性表现。血清肌酶升高,

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升高常与病情活动相关、有助诊断。血清自身抗体中部分患者抗核

抗体、抗PM-1抗体、抗Jo-1抗体呈阳性。肌电图有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是重要依据。

9.类风湿关节炎起病隐匿,在出现明显关节症状前都有乏力、全身不适、发热、纳差等

症状。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足趾、膝、踝、肘等各关节受累多见,关节肿痛、

压痛及僵硬,多呈对称性、持续性,但时轻时重。可出现类风湿皮下结节,胸膜炎、间质性

肺炎或胸腔积液、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关节外表现。70%患者IgM型RF阳性。C-反应蛋白、血

沉是炎性反应指标,与 RA病情密切相关。手部 X线表现常作为RA病情分期的重要指标。

10.血清病主要有皮疹、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皮疹主要为荨麻疹样风团,紫癜

样皮疹或麻疹样皮疹等,常在注射部位首先发生。发热多渐起,最高至38-39C,伴全身淋巴结程度不一的肿大,质软而稍压痛。部分病人有面部、眼睑及四肢末端浮肿,极少数可有

喉头水肿。有的病人在发热的同时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皮疹出现后2天左右还可有关节疼痛、肿胀,常累及多关节,呈对称性。

11.结节性红斑是一种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多见于青年女性,以触痛性红斑性小结为特

征,是皮下组织血管的超敏反应。早期常有发热、畏寒、周身不适及多关节痛。

发表于:2011-08-21 21:44

患友会讨论

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疫情应急处置预案资料

XXXX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疫情 应急处置预案 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是指因发热导致的,而传染源不清楚的一系列传染性疾病的总称。为保证我镇能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最大限度地减轻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疫情造成的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疫情应急处置的工作原则是预防为主、依法管理、属地负责、分级控制、快速反应、依靠科技。 二、疫情判定与分级 (一)疫情判定 卫生院接到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疫情报告后,成立由临床、流行病和检验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组,立即对疫情进行核实,进行分析评估,提出控制措施,并报告县疾控中心。 (二)诊断及治愈标准 1、病人诊断标准 由于目前病因尚不明,故不能有具体的诊断标准,待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查出病原体后,按规定的标准诊断。 2、疑似病人标准: (1)有流行病学史; (2)发热,体温≥37.5℃伴中毒症状; (3)腹泻(每天三次以上稀便); (4)白细胞总数≤3.5×109/L。 符合(1)+(2)+(3)或(1)+(2)+(4)者为疑似病人。

4、病人治愈标准: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一周后,血像在停用药物后隔天一次,连续三次正常者为临床治愈。 (三)疫情分级 由于病因不明,将依据疫情发生情况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确定。 1、重大疫情:镇内发生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续发病例。 2、较大疫情:镇内发生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病例,但无续发病例,疫情未扩散。 3、一般疫情:本镇或周边地区发生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本镇存在着输入病例的可能,或镇内出现省级专家组确认的疑似病例。 (四)预案启动与终止 卫生院根据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向镇人民政府及县疾控中心报告,由镇人民政府及县疾控中心确定启动相应级别疫情控制措施和终止预案。 三、疫情监测、预警与报告 (一)疫情监测 1、日常监测 在卫生院开展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监测工作,实行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凡发热大于或等于37.5℃并伴有腹泻的病人必须查血像,白细胞总数低于3.5×109/L的要在当日上报防保科,没有上述病例的实行零报告。 2、应急监测 在疫情发生后的调查处理过程中要加强主动搜索,在全镇所有医疗机构开展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监测工作,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凡发热大于或等于37.5℃并伴有腹泻的病人必须查血像,白细胞总数低于3.5×109/L的要在当日上报防保科,没有上述病例的实行零报告。 (二)疫情报告时限和程序

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思维

·综述·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思维 李刚 李儒贵 谭华炳 发热是临床各科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常见于感染性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常常伴有发热,许多传染病以“热”命名。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临床各科,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科医师经常面临的问题,患者临床表现特异性差,病因诊断是临床常见的难题,而且引起发热的病因繁多,考验临床医师的知识面和耐心和综合分析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FUO的病因学也在发生变化。近年来,国内外对FUO诊治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现作一综述。 一、定义 自Petersdorf和Beeson[1]提出FUO的诊断标准,1992年Kanzanjian和Petersdorf对其诊断标准进行修改,至1999年,我国将FUO 定义为: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数次高于38.3 ℃,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2]。FUO虽然复杂,但诊治仍有规律可循,从发病原因上分析可以分为外源侵入和内源产生两种,外源产生的感染性疾病在FUO 的病因中占30%~75.4%[3-6],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达200多种[7];感染性疾病中约50%为传染病,提示熟练掌握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的诊治技能对诊治FUO是非常必要的,针对感染性疾病寻找病原体、筛选敏感药物、选用抗感染药物及剂量、疗程、合并用药、对耐药病原体处理、特殊部位感染处理、某些特殊感染(如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感染、深部真菌感染和耐药结核菌感染)处理、抗感染药物的毒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患者基本情况,尤其是免疫功能状态判定等并不容易,FUO诊治水平反映了感染性疾病科医师的综合能力。除外源侵入的感染性疾病外,内源产生的恶性肿瘤在FUO中所占比例达20%,因此,感染性疾病科医生还需掌握各种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方法,尤其要认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发展过程、特殊规律等;结缔组织病(风湿病)占FUO的10%左右,是感染性疾病科医师还应该掌握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二、病因分类 根据前述FUO的病因分布,临床上将FUO分为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和炎性血管疾病及其他疾病4类;或根据潜在病因分为4种亚型:经典型、院内型、免疫缺陷型和HIV相关型[8];两种分类各有优缺点,对临床诊治FUO均有指导意义。应根据病史特点、 DOI:10.3877/cma.j.issn.1674-1358. 2014. 01. 032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青年人才项目(No. Q20132101);湖北医药学院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No. 2011CXX01) 作者单位:442000 十堰市,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研究室 通讯作者:谭华炳,Email:renmthb@https://www.360docs.net/doc/2e12240223.html, 发病情况有重点的进行筛查。 1. 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FUO的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结核分枝杆菌、病毒感染位居FUO病因排列的前两位。上世纪90年代后,结核发病率呈现回升,各年龄段的发病率明显升高[5],并发症的存在导致结核中毒症状缺乏,特别是肺外结核,很难获得病原学依据。PPD 试验、血沉影响因素多,特异性不强,阴性不能除外结核,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存在医疗纠纷隐患。一组528例FUO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发现感染性疾病占FUO病因的54.9%,其中结核病为13.3%~28.6%,取代普通菌成为主要感染原因[9]。结核肺外感染中,以脑膜、淋巴、骨等感染更多见[10-11],临床应注意对这些部位的重点检查。因此,临床不要轻易排除结核感染。Aylin等[12]也有类似报道。病毒感染是FUO另一原因,以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多见,有报道FUO病毒感染占33.05%[13],但可能是个例。但近年来新发传染病以病毒感染最常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 恶性肿瘤:虽然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上升明显,但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对恶性肿瘤引起的发热警惕性提高,恶性肿瘤占FUO病因比例有所下降。但肿瘤的高发病率以及肿瘤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决定了肿瘤性发热始终是FUO的重要原因,特别是血液系统肿瘤,如淋巴瘤多见且诊断困难。以FUO为首发表现的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热型无规律,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尚未明确诊断就已经死亡[14]。在医疗安全形势日益严重的今天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十分必要。 3. 结缔组织和炎性血管疾病:结缔组织和炎性血管疾病病(含风湿病)一直在FUO的病因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Bleeker等[15]报道该病是FUO首要原因,这与大多数国内外报道不同。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代表的结缔组织和炎性血管疾病位居FUO病因的第三位[16],需要通过相关检查加以排除,有时需要重复检查。 4. 药物热和功能性发热:抗菌药物引起的发热仍是药物热主要原因,注意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二重感染”和“药物热”,注意抗结核药物的“类赫氏反应”和结核控制不佳的鉴别有时颇为困难。但成分不明中药导致FUO并不少见。功能性发热以年轻女性多见,一般体温很少超过38.3 ℃,应该属于慢性低热,不属于FUO 的范畴。 三、诊断策略 FUO的病因诊断应重视常见病的非常规临床表现[17],注重“重复与动态”和“完整与重点”的结合是关键。从发热的发病机制上去分析发热的原因,将FUO

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要求全新

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要求 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是疟疾诊断、确定虫种和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就诊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采制血涂片镜检疟原虫或采用RDT进行检测。为了规范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管理,保质保量完成血检任务,特提出以下要求。 一、任务和指标 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按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要求,于每年年初制定出年度血检工作计划,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工作任务指标和职责,并以本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文件形式下发到各相关单位。 二类县(市、区):以乡为单位,每年血检人数不低于辖区总人口数的1‰,传播季节(5-10月份)血检人数不低于血检总数的80%。 三类县(市、区):以县(市、区)为单位,每年血检人数不低于辖区总人口数的0.5‰,传播季节(5-10月份)血检人数不低于血检总数的80%。 二、血检 1、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或既往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后应填写门诊日志和/或不明原因发病人就诊登记表(表1),同时开具检验单,送交实验室血检查找疟原虫。

临床医生在填写门诊日志和/或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就诊登记表时,其“主要症状”栏应填写发冷、发热、出汗等主要临床表现;“初步诊断”栏应填写疟疾或疑似疟疾或不明原因发热。 2、实验室检验人员对“查找疟原虫”的病人应填写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登记表(表2),采血镜检疟原虫或采用RDT 检测。 实验室检验人员在采血镜检时应按照相关操作要求,认真做好疟原虫血片(厚、薄血膜)的制作、染色、镜检和检验结果登记工作,应全项填写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登记表格,不得遗漏或空缺。 同一病例血片编号应与其在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登记表中的编号一致,编号原则为:srx-年份-血检机构代码-血片顺序号(如srx20160101)。血检机构代码就是2016年不明原因血检任务数前面的序号。 如医疗机构的检验人员采用非吉氏染色,则应按照该染色方法的说明书进行操作。 三、血片复核 县(市、区)疾控中心每年度应对辖区内开展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工作的单位进行血片复核工作。 流行病学人员负责核查血检登记表、血检任务完成及报告情况等。 实验室检测人员负责镜检复核所有阳性血片和不少于10%的阴性血片,并对血片制作、染色等质量按照不明原因发热病

不明原因的发热诊断思路

不明原因发热的当代诊断思路 作者:刘正印来源:医师报 2013-02-22 11:26点击次数:1694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刘正印 发热是机体对致热因子作用的一种调节性体温升高反应,基本机制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 平升高,导致机体散热减少而产热增加。晨起静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 以上时,称为发热。1961年,Petersdorf和Beeson提出了不明原因发热(FUO)的概念,定义为肛温 >38.3℃至少3周,并且经过>3 d住院或至少3次门诊就诊的详细检查评估均未找到发热原因。针对这 类患者的诊治,如何找线索明确病因需要探讨和交流。 与多疾病相关依病因和时程归类 概念并不是所有发热都称之为FUO。1999年,“全国发热性疾病学术研讨会”将FUO定义为:发热持续 3周以上,体温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这样定义初步排除以下几种发热:(1)可确诊的某些病毒感染;(2)病因较明确,诊断较容易的短期发热,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3)短期内可自愈的原因不明发热,多为病毒性感染;(4)表现为低热的功能性发热。 疾病相关性发热与许多疾病相关,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FUO的主要原因,几乎占 临床发热病因的一半以上。200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道入选了1854例FUO患者,其中感染性疾病所占 比例为62.73%。 感染性疾病根据感染病原体可分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特殊病原体感染等,根据感染病灶可分为局灶感染和全身多系统感染。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根据发热时程分为短期发热(< 4周)、中长期发热(>4周)。欧洲近期报道,FUO患者中感染性疾病仅占15%~30%,包括肿瘤在内 的非感染性疾病占10%~30%,结缔组织病占33%~40%,其他疾病(如药物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人 工热)占5%~14%,最终仍诊断不明者占20%~30%。 抓住非典型症状寻求诊断关键要素 坚持特征定位原则 临床医生鉴别发热时,总体上要把握两个要点: 1.注意发现“定位”线索,对可疑诊断作初步分类。无论是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往往有常见受累部位,即 一定特征性的“定位”表现。如肺部感染时胸部听诊往往有干湿啰音,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阴影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往往有颅内压增高征及脑膜刺激征。

不明原因发热太多了

不明原因发热太多了,该类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原因太多、复杂,所以,不明原因发热的咨询每天都有一大篮子没有医生回答,我总觉着咨询者很无助、很无奈、所以,今天我给大家从专业角度简单介绍以下,仅供参考了解。 一、概述 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发热持续两周以上,体温在38C以上的中、高热者,且于患者入院一周内经病情观察、多次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发热(fever of known origin , FUO。热 型以弛张热及不规则热等为多见,其他包括稽留热、间歇热、波状热等,因疾病不同而异。 二、发生机制 正常人体温受大脑皮层及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 热过程,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当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时,产热和散热点水平提高,但其外周温度调节机制,包括皮肤血管收缩或扩张、催汗、肌肉紧张度等,仍保持正常而出现的发热称为内源性发热。当外源性致热原,包括细菌及其内毒素、病毒、真菌等微生物,肿瘤,坏死物质,免疫反应等活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IL-1、TNF等致热原作用 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神经细胞,释放出花生四烯酸,促使前列腺素合成,导致外源性发 热。 三、常见病因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性疾病的临床分类方法有多种,依病因类别大致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 大类。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急、慢性全身和局灶性感染均可出现发热,而细 菌、真菌感染是长期发热中最多见的原因之一,而结核菌感染肺内外脏器是感染性长期发热 的常见病因。其他如螺旋体、蠕虫、原虫等感染,感染部位及程度不一,发热特点各异。 2.非感染性发热包括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无菌性组织坏死、内分泌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物理因素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均可引起长期发热。 四、伴随症状 1.长期发热伴寒战:见于败血症、感染性胆管炎、溶血性疾病、疟疾等。 2.长期发热伴关节痛: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风湿热、血管炎等结缔组织疾病。 3.长期发热伴皮疹:可见于伤寒、莱姆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风湿热、成人Still 病、血清病等。 4.长期发热伴头痛、昏迷或惊厥: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括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及狼疮脑、脑白塞病等。 5.长期发热伴咳嗽、胸痛或气急:多见于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肺部感染性疾病,但 也要考虑狼疮肺,系统性血管炎等风湿性疾病。 6.长期发热伴肝脾、淋巴结肿大:可见于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 上海华山医院翁心华 中心躯体温度高于体温正常的日波动范围,通常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时即称为发热。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热程在2周以内的发热称为急性发热, 急性发热病人热程短,多伴有明显的伴随症状,病因诊断一般不困难。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经过至少1周深入细致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称为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是一组重要疾病,由于其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体温(口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临床上也具有其特殊性。 一、发热的病理生理 (一)体温的调节正常健康人的体温比较恒定,一般保持在37℃上下的窄范围内(36.2~37.2℃)。安静时产热的主要场所是肝脏和骨骼肌,在运动或疾病伴有发热时,骨骼肌更是产热的重要场所。机体的散热主要以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等方式进行,据估计约90%的热量通过上述方式散失,人体主要的散热部位为皮肤。 机体具有两种控制体温的系统,一是所谓行为调节,一是自身调节(即反馈调节系统)。前者是有意识的活动;后者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实现,其调节机构包括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感受器(兴奋时散热增加)和冷觉感受器(兴奋时产热增加);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目前生理学上多采用调定点(set point)的学说来解释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调节的功能活动。该学说认为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存在着与恒温箱温度调节器相类似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体温的水平。体温中枢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低于调定点时,调定点的冲动发放,调温指令抵达产热和散热器官,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张力增加或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经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最终导致发热。 (二)致热原与发热的机制据现有的资料表明,除由甲状腺功能亢进(包括甲状腺危象)、剧烈运动、惊厥或癫痫持续状态等情况导致的产热过多,或因广泛皮肤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所致的散热障碍造成的发热以及功能性低热外,其余原因所致的发热皆可能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致热原(pyrogens)是一类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微量物质即可引起发热。目前已知的致热原可概括为两类: 1、外源性致热原如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原胆脘醇酮,又名尿睾酮),炎症的某些内源性因子、尿酸结晶、博来霉素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航天中心医院李红梅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一组重要疾病,由于其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体温(口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临床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对这一类疾病的诊治中西医都感到很棘手。中医理论注重整体观念,对这类疾病从辨证论治,而不只是辨病论治,往往取得一定疗效。 根据FUO起病多较缓,病程长,临床多表现为低热,有时为高热的特点。符合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主要由劳倦、饮食、情志等因素而引起,少数始为外感,久则导致脏腑亏虚而引起。其共同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过度劳累、饮食失调致脾胃气虚,气虚而虚阳外越、或气虚而阴火上冲;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生血,或因失血过多致营血亏虚,血属阴,阴血不足以敛阳而发热;素体阴虚,热病日久伤阴,或误用、过用燥药致阴精亏虚,阳亢乘阴而发热;寒证日久或脾肾阳虚,火不归元,虚阳外越而发热;外感热病,正虚邪恋,邪留半表半里,正邪相争而发热;脾虚不运水湿内停,久则郁而化热;情志郁结,恼怒过度致气郁化火,肝火炽盛发热;情志、劳倦、外伤、出血致瘀血产生,阻滞经络而发热,亦有疮毒内炽,郁而发热,或湿热蕴而生毒,聚而不散,发为瘰疬、症瘕等。 以上病因病机中,气、血、阴、阳诸虚所致均属虚证,而邪留半表半里、气郁、血瘀、湿滞、疮毒等属实证。部分患者可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发病,或互相转化,治疗中不可拘泥。 1诊断与鉴别诊断 首先鉴别内伤、外感发热,以明确诊断。(见表1) 表1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的鉴别诊断

病例讨论不明原因发热

姓名李某某性别男年龄34岁职业*** 籍贯江苏 住院号7040198 入院日期:2007年4月10日 主诉:反复发热20天,双下肢皮疹3天 现病史:入院前20天受凉后出现发热,咽部不适感,体温最高达40.3℃,以午后及夜间为甚,伴头晕,无咳嗽、咯痰及潮热、盗汗,不伴恶心、呕吐及腹痛腹泻,无尿频尿痛,无全身关节疼痛,不伴胸痛及牙龈出血,在当地医务所予以“扑热息痛”等药物口服后汗出体温下降,未作特殊检查,后上述症状反复,体温波动在38.3-40℃之间,院外曾用柴胡针、先锋Ⅴ、口服中西药(具体用量不详)等。5天前在隆昌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查各项生化指标均正常,B超正常,3天前服中药后出现双下肢散在皮疹,压之褪色,无搔痒。发病以 来体重下降5斤左右。 既往史及其他:“乙肝”及献血史,平素易感冒发热,从事缉毒工作,无冶游史,无吸毒史,母亲死于“腰椎结核?”,父亲死于“胰腺癌”。 查体:T 37.2 P 94次/分R 20次/分BP 120/80mmHg 神清,体瘦,步入病房,自动体位,舌质红,苔白厚腻,脉滑数。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咽部充血,左侧咽部隐窝可见一处白色溃疡面,扁桃体不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腹部无压痛,肝脾不大,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可见散在红色皮疹,无触痛及搔痒,双下肢不肿, 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辅助检查: 4月10日血常规WBC 11.05×109/L ,N70.74%, Hb132g/L , PLT 171×109/L 4月10日肝功、肾功、电解质、心肌酶、免疫球蛋白,C3,C4 正常,乙肝“小三阳” , 二便常规均正常, 4月11日抗O、类风湿因子均阴性,SR 23mm/h 4月11日自身抗体谱均阴性; 4月11日疟原虫阴性 4月11日丙肝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均阴性 4月10日X片、心电图均正常 4月11日腹部B超未见异常 4月12日颅脑及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 4月13日血常规WBC 8.79×109/L, N72.14%, Hb120g/L, PLT 124×109/L 4月13日血培养:阴性 4月17日血常规WBC 6.70×109/L, N67.64%,HB 114g/L,PLT 178×109/L 4月17日全身骨扫描:全身骨显像未见异常 4月18日颈部腋窝腹股沟浅表淋巴结B超阴性 4月19日骨髓穿刺“感染骨髓炎?”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3.2:1,粒系增生明显,占66%,分叶核比例略高,部分细胞浆内颗粒粗大呈紫黑色,偶见细小空泡,红系增生占20%,晚红比例略低,成熟红细胞基本正常,淋巴、单核系统大致正常,浆细胞易见,巨核细胞与血小板易见,未见特殊细胞。) 骨髓培养:七天无细菌生长 4月23日结核抗体:阳性(金标法,上海奥普公司试剂盒)

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XXXX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疫情 应急处臵预案 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是指因发热导致的,而传染源不清楚的一系列传染性疾病的总称。为保证我镇能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最大限度地减轻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疫情造成的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疫情应急处臵的工作原则是预防 为主、 依法管理、属地负责、分级控制、快速反应、依靠科技。 二、疫情判定与分级 (一)疫情判定卫生院接到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疫情报告后,成立 由临床、 流行病和检验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组,立即对疫情进行核实,进行分析评估,提出控制措施,并报告县疾控中心。 (二)诊断及治愈标准 1、病人诊断标准由于目前病因尚不明,故不能有具体的诊断标准,待国 家疾病预 防控制中心查出病原体后,按规定的标准诊断。 2、疑似病人标准: (1)有流行病学史; (2)发热,体温》37.5 C伴中毒症状; ( 3)腹泻(每天三次以上稀便) ; (4)白细胞总数W 3.5 X 109/L。 符合( 1) +( 2) +( 3)或( 1) +( 2) +( 4)者为疑似病人。 3、病人出院标准: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一周后方可出院。 4、病人治愈标准: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一周后,血像在停用药物后隔天一次,连续三次正常者为临床治愈。 (三)疫情分级由于病因不明,将依据疫情发生情况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确定。 1 、重大疫情:镇内发生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续发病例。 2、较大疫情:镇内发生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病例,但无续发病例,疫情未扩散。 3、一般疫情:本镇或周边地区发生不明原因发热传染性疾病,本 镇存在着输入病例的可能,或镇内出现省级专家组确认的疑似病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