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

教学目标:掌握记叙文阅读的技巧。

学会分析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重点:分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难点:注重语言的特点,语言的特色。

在小学阶段,阅读题在整张卷子中所占的分数比重是很大的,因此能否做好阅读非常关键。而在所有的短文类型中,记叙文的阅读又是重中之重。

那到底什么是记叙文呢?记叙文就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常见的小说、童话、散文、寓言、人物传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从内容来看,记叙文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三类:写人的记叙文,记事的记叙文和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不同类别的记叙文,阅读方法也有所差异:

1、写人的记叙文:首先,要了解短文里面所写的事情,因为写人和写事是分不开的,人物的个性、思想等往往都是在事件中体现出来的。其次,要了解人物的描写方法。常见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肖像、行动、语言和心理,通过这些描写,我们更能够了解主人公的特点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最后,还要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思想等,同时环境描写还能对人物够起到重要的衬托作用。

2、记事的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短文中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理清了六要素也就等于理清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理清文章的层次,也就是题目里经常出现的分段。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分成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几个部分;二是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分,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几个部分。最后,要抓住文章重点,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关键的字词句,从中领悟作者的意图。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首先,了解文章所写对象的特点。其次,分析文章里出现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夸张、排比等。最后,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在写景状物短文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对所写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

无论是做哪一类型的短文阅读,都要做到“两读”——略读、细读。看到短文时,不要急着去解答,要先把文章大略看一遍,大概了解文章的意思。然后,再去看题目,带着问题读文章。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把答案写完整。

记叙文阅读技巧

1.着重对人物和事物的分析。?文章的思想意义是通过对人物、事件和场景

的描述来展现的,这就要由表及里,由文字反映的意象来挖掘思想内涵。

2.理清读物的线索。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

就好掌握了。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

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

3. 把握记叙的顺序。?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记叙的顺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便于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中心了。记叙文的顺序较常见的,一是以时间为序,或正序或倒序,其中也常有插叙和补叙。

二是以空间为序,或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或由上及下,或由下及上;或由内及外,或由外及内。三是以事理为序,按某一思想的发展程序,或按不同关系分类描述,或选取若干侧面逐一叙述。所有这些记叙顺序虽然变化无穷,但只要按上述类别去分析,顺序是可以把握的。

4.分析多种表现手法。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描写还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总之,对各种表现手法的特点、作用进行分析,看作者是怎样把这多种表达方式巧妙结合、熔于一炉、恰到好处地运用的。

5.分析语言的运用。好的语言必然准确、鲜明、生动、形象,而且句式多变化,运用多种修词法。注意分析语言的特色,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得到欣赏之乐,还可学习语言,有利于写好文章。

例题:

谁与我同行

严忠付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丫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堂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上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13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1.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题目中的“同行”指( ),又指( )。

3.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5.找出与第二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6.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

参考答案:

1、例:为了帮助“我”克服不敢走夜路的胆怯心理,使“我”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父亲一边用语言鼓励“我”,一边在夜间举着火把与“我”同行的故事。2、父亲与“我”一起走夜路父亲通过夜间同行帮助“我”成长。

3、用恰当的话语教导和默默的行动帮助,科学理智地教育关爱孩子的人。

4、A

5、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

6、例:原来是父亲用他默默的行动和深沉的父爱在帮助我成长。我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一定会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内容、结构》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当初上帝造人的时候,每个人身上都背了一个大包袱。人类常向上帝抱怨,怨自己的包袱太重,别人的太轻。有一天,上帝叫这些人交换包袱,可是把别人的包袱背过来以后,反而觉得更沉重,觉得不如以前轻松。 感悟: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的脚知道!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二、复习预习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1

2、线索:时间、地点、题目、人物、事物、事件、感情变化等 作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将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的统一起来,使结构清晰、条理清楚。 3、题目的作用 4、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2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 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 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注意表达的准确和简洁 概括层意(段间) 1. 摘句法: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 概括法:记叙了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抒了怎么样的感情) 3. 叠加法:有些文段的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把要表达的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总的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概括文章主旨 1、掌握概括方法: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 2、注重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提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知识点2 3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法 【特点】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 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作用】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2、倒叙法 【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作用】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3、插叙法 【特点】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 裂的痕迹。 4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 习教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花张蒙中学南彩辉 教学目标: 1、明确记叙文阅读中考考点。 2、掌握基本答题原则和记叙文相关知识点。 3、掌握记叙文解题方法、答题格式和一些常用语。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关键词句含义及作用是训练重点。 教学难点: 判断各种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及分析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聚集 1、记叙线索、顺序、详略。 2、理清文章思路,概述内容。 3、理清题旨及文章主旨。 4、揣摩理解关键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作用。 5、分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8、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9、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二、答题技巧及原则 1、四大意识: 整体意识、对应意识、原文意识、要点意识 2、六大步骤: 整体感知——审清题意——回扣原文——上下联系——分析综合——组织表达3、答题原则: 一定要有原文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一定有根据) 4、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 (1)学会摘关键词 (2)学会摘关键句 (3)要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把内容概括出来 三、知识清单

(一)、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1、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充当线索的一般有: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作者的见闻等。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找线索一般要注意:标题、开头、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 (四)、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当事人身份叙述,写来真实、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像在和读者进行对话,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 3、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 (五)、表达方式: 1、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并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 2、描写: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3、说明: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4、议论: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5、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的感情。 (六)、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拟人:运用拟人,使……具有了人的特点(或灵性、情感等),生动形象,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到作者的强烈情感,从而引起共鸣。 3、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 作用:运用排比,加强语势,强调了……内容,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或感情强烈)。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7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规律,能独立、准确地阅读篇幅较长的记叙文体,能基本把握其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记叙文的基本常识、阅读的基本题型及基本解答方法。 【考点归纳】 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教学安排】七课时(知识讲解三课时,巩固练习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进行专题复习:记叙文的阅读。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容的一种文体,从广义角度理解,初中阶段所学随笔、写景状物的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新闻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畴。对记叙文的考查,包括课教读记叙文的语段和课外整篇的记叙文,其考查点一般有以(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容的把握。 二、记叙文的基本文体知识: 按一般文章体裁来分文章可分为记叙文(其中含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1、记叙文的种类:一般分记事为主的、记人为主的、写景为主的三种。 2、线索: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将有关的场面贯穿起来构成情节的整体。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1)以时空转移为线索;(2)以一人(或人的感情等)、一事、一物为线索(一般贯穿文章的始终)。如《藤野先生》明线为对藤野先生的崇敬的怀念,暗线为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多数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一条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阅读记叙文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3、记叙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不一定在记叙文中都出现。 4、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 (同一件事)、插叙(另一件事)。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顺叙过程通常不是平均用笔直接进行记叙,而是有详写,有略写;有正面写,有侧面写;有直接写,有间接写。

记叙文阅读总结复习教学教学教案

欢迎阅读 第课时中考记叙文 阅读复习 米宏 【教学目标】 1、梳理有关记叙文的知识点,明确中考记叙文的考查要点。 2、了解记叙文阅读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及主题。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如何灵活运用阅读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中考关于“记叙文阅读”的要求; 阅读几种常见的记叙文,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分析关键性词句,指出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理解记叙性语言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二、“记叙文阅读”复习要点: 1、具备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能较熟练地利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分析课外语段或短语 2、弄清记叙的六个要素 3、明确记叙的顺序和人称 4、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材料的主次与详略,过渡与照应,线索、层次) 5、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6、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字词,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7、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某些相似之处的段落或文章进行比较 三、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记叙文的特点 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 内容的文章。 2、分类: A、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参观访问记、民间故事。 B、记叙内容分:写人、叙事、写景、状物。 (二)记叙的要素和人称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A、时间:一般用时间词表示;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 B、地点:单一地点,事件在一处发生;还有的事件随情节发展而转换。 C、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主要人物往往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次要人物帮助形成完整 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D、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开头,也有在后头(倒叙) E、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复杂事件的经过往往包含若干阶段,可先概括再综合。 F、结果:指事件的结尾,一般也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它是事件的一部分。如以抒情议论结尾的不能当作结果。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教案0321132

记叙文——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①从家返回的途中,躺在卧铺上,她打开没看完的书,书签静静地夹在那里。拿下书签刚想夹在书的后面,忽然发现书签上有几行字。她一愣,随及心底涌起巨大的感动。。。。。。回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那个晚上,她找出收藏了二十年的那些书签,一一摆放在眼前,静静地看,仿佛一道爱的桥梁,从自己的心开始,延伸向那个遥远人儿的心里。 第二题:请说明本文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倒叙的顺序。先把故事的结局(坐火车返回工作单位)提到开头来写;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即回忆了自己从小学四年级到参加工作后,一路伴随着母亲的书签留言温暖成长的经历。 作用:运用倒叙,避免了事情的平铺直叙,使故事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吸引读者 2、【2016洛阳一模】《枣香醉人》摘自《五年中考》P121, 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秃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一阵疾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纷落下。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第二题:文章第10、11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答:插叙了“我”童年在老家与爷爷、奶奶、哥哥、妹妹一起打枣的事。 作用:回忆“我”快乐的童年,表现出浓浓的亲情,增添了生活气息。使文章内容丰富,突出中心,为下文写“爷爷、奶奶”是“我”在老家的根做铺垫。 3、【2015上海宝山二模】《木伢的生日晚会》 ⑨木伢心里一热。他们全家在山里苦一年也挣不到3000元。木伢心里快活极了,怎么拼命干活儿也不觉得累。老板心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9: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中考答题技巧---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

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及作用教案0321132

记叙文——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2

①从家返回的途中,躺在卧铺上,她打开没看完的书,书签静 静地夹在那里。拿下书签刚想夹在书的后面,忽然发现书签上 有几行字。她一愣,随及心底涌起巨大的感动。。。。。。回 到自己所在城市的那个晚上,她找出收藏了二十年的那些书 签,一一摆放在眼前,静静地看,仿佛一道爱的桥梁,从自己 的心开始,延伸向那个遥远人儿的心里。 第二题:请说明本文属于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其作用。 答:倒叙的顺序。先把故事的结局(坐火车返回工作单位) 提到开头来写;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来写,即回忆了自己从 小学四年级到参加工作后,一路伴随着母亲的书签留言温暖成 长的经历。 作用:运用倒叙,避免了事情的平铺直叙,使故事波澜起伏, 一波三折,吸引读者 2、【2016洛阳一模】《枣香醉人》摘自《五年中考》P121, 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秃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 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 年时光……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 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 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 竿。一阵疾风暴雨,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纷落下。我和哥 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最红的枣子。 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捡起两颗小 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 奶奶哈哈大笑。 第二题:文章第10、11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答:插叙了“我”童年在老家与爷爷、奶奶、哥哥、妹妹一起 打枣的事。 作用:回忆“我”快乐的童年,表现出浓浓的亲情,增添了生 活气息。使文章内容丰富,突出中心,为下文写“爷爷、奶奶” 是“我”在老家的根做铺垫。 3、【2015上海宝山二模】《木伢的生日晚会》 ⑨木伢心里一热。他们全家在山里苦一年也挣不到3000 元。木伢心里快活极了,怎么拼命干活儿也不觉得累。老板心 3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教案教学设计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学生快速 梳理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2、结合典型题例,总结概括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 3、学生能运用此类方法解答记叙文中的同类问题。 【教学重点】 1、阅读记叙文,结合文本分析并总结答题思路。 2、学生能运用此类方法解答记叙文中的同类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分清范围和准确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模考试前,我们对记叙文阅读中的“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进行了专题训练,今天我们来对这个专题进行复习巩固。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够根据答 题要求,快速准确解答同类题目。 二、温故而知新: 1、学生阅读14年到18年记叙文,完成文后问题。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并归纳总结。 [解题思路]:(1)审题:明确题意、确定范围、理清层次。 (2)答题:精确表达。 3、同类题目训练:阅读《车位》,完成文后问题。 4、学生集体交流,再次强化解题思路。 (请个别学生读自己的答案,然后请其他同学分别评判 这些答案,找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调形成答案的 要点)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再次对记叙文阅读中的“概括故事情节”一题进行了重点 训练,希望同学们在温习旧知识的同时,开动脑筋,多 多思考,将我们共同总结 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技巧灵活的运用到同类型的题目中去,争取在中考中取得优异 的成绩! 四、布置作业:阅读《冷墙》完成文后问题。 【板书设计】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 1、审题:明确题意、确定范围、理清层次。 2、答题:精确表达。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理解教案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 教学目标:掌握记叙文阅读的技巧。 学会分析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重点:分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难点:注重语言的特点,语言的特色。 在小学阶段,阅读题在整张卷子中所占的分数比重是很大的,因此能否做好阅读非常关键。而在所有的短文类型中,记叙文的阅读又是重中之重。 那到底什么是记叙文呢?记叙文就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常见的小说、童话、散文、寓言、人物传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从内容来看,记叙文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三类:写人的记叙文,记事的记叙文和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不同类别的记叙文,阅读方法也有所差异: 1、写人的记叙文:首先,要了解短文里面所写的事情,因为写人和写事是分不开的,人物的个性、思想等往往都是在事件中体现出来的。其次,要了解人物的描写方法。常见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肖像、行动、语言和心理,通过这些描写,我们更能够了解主人公的特点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最后,还要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思想等,同时环境描写还能对人物够起到重要的衬托作用。 2、记事的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短文中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理清了六要素也就等于理清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理清文章的层次,也就是题目里经常出现的分段。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分成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几个部分;二是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分,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几个部分。最后,要抓住文章重点,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关键的字词句,从中领悟作者的意图。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首先,了解文章所写对象的特点。其次,分析文章里出现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夸张、排比等。最后,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在写景状物短文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对所写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

2019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人物形象分析 复习目标: 1、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2、了解常见题型,能够运用解题方法规范答题。 复习过程: 一、导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复习中考记叙文阅读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类问题。 二、明确复习依据 (一)中考回放 1、结合具体语境,对选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作简要赏析。(3分)——2014《五猖会》第21题 2、请简要赏析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眼睛里冒着愤怒的光”。(3分)——2015《寒冷的冬夜》第20题 3、从选文第⑤段内容看,祥子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2016《骆驼祥子节选》第20题 4、从选文第⑥段看,周有光先生的哪些精神品质令人敬佩?(3分)——2017《至深至纯师生情》第19题 5、从选文第④⑤⑥段看,齐白石先生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2018《回忆齐白石先生》第18题从这五年的中考题中我们不难看出,近几年人物形象分析类的问题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而且分值相当大。 (二)《语文课程标准》、河北省初中语文考试说明: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明确复习目标 四、方法探究:首先我们结合学过的课文一起来探讨一下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阅读下面的选段说出选段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以及判断依据。 ⑴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回忆我的母亲》 母亲:勤劳能干 依据: 母亲每天早晨煮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具体事件。 ⑵(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 父亲:对儿子伟大而深沉的爱 依据:动作描写 ⑶娄蒙路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在冬天,简直不知道是应该希望下霜还是应该希望下雨,若是下雨,雨水

高中英语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之记叙文教案资料

高三年级二轮复习阅读理解部分专题之记叙文 主备人:李甜云 一.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手法,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1传记 传记属记叙文的一种,是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时间和事件的关系把握文章的主线。此类体裁的文章通常被分为四部分,即A. childhood years B. early manhood C. great achievement D. remarks。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按照下列主线来理解传记类文章:人物→时间与事件→成功/成就/信仰→评价。这样使学生在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能学到传记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2故事类 故事类文章也是记叙文的一种。文章多以人物、事件为中心,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展开故事。此类篇章情节性较强,教师可指导学生按照事件叠加、情节逐步展开的特点和解决问题,以人物一系列动作为线索的显著特征进行略读,即可以较快地获得篇章的主要信息。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按照situation→problem→actions→conclusion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细节。 二.“八字诀”:综观理脉检索整合 一、综观——握要。首先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 二、理脉——分层。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 三、检索——筛选。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题目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考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 四、整合——审查。应注意几点答题要求:1、看是否要用自己的话;2、看要求是否有字数限制(没有要求在简练的基础上多多益善);3、注意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三.要求能力 1、理解语篇主旨大意 2、理解文章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线索的作用教案设计

记叙文的线索 一、复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中招考点: 综合近几年河南中考记叙文阅读(记叙文的线索考点)试题来看,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在把握记叙文的线索及作用的基础上补填情节、概括事件和说出题目的作用,如:2016河南中考《母亲养蜗牛》第8小题,分值4分,2014河南中考《看自行车的女人》第7小题,分值4分。本节主要讲记叙文的线索。 3、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记叙文的线索已有所了解,能根据具体文章找出线索并能够说出其作用,但是记叙文的考察中没有出现单纯考线索及作用的试题,而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总体把握,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补填情节、概括事件和说出题目的作用,从而达到考察线索的目的。学生对此类题题型把握不准,答题思路掌握的也不太好。 二、复习目标: 通过观察及解析中考记叙文的线索题,能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下面横线处。(4分) (1)①,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②,波澜又起 答案:8.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② 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 “蜗牛汤”(意思对即可。一处2分,共4分) 要点归纳 1.理清写作思路及行文线索(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2.依据例句格式 3.抓住关键事件 (二)、2014河南中考《看自行车的女人》(河南中考试题精 编第3页) 7.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 言分别概括。(4分) 答案: ①她被胖女人冤枉,被抢走了装钱的书包。②她知道我没零钱 时,免收我的存车费。③她不要我补给她的存车费,还帮我抬 车、捆纸箱。④她等候忘了取车的摄影师,并帮他保管拎兜。 (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要点归纳 1.理清写作思路及行文线索(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2.按任务+事件格式依次列出 (三)2016兰州《守桥》(面对面练习册第38页) 19. 文章以“守桥”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或概括了老葛平时守桥, 洪水中护桥,洪水后修桥的主要内容)(2)具有深层含义,暗 示老葛守护孩子守护自己心中的教育信念;(3)概括小说的主 要情节,突出人物性格(4)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寄寓了作者的 情感。 要点归纳 1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2交代行文线索 3交代文章主要内容 4点明文章主旨 附: 守桥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一)资料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一)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一) 刘宏艳 教学目标: 1、明确记叙文阅读中考考点。 2、掌握基本答题原则和记叙文相关知识点。 3、掌握记叙文解题方法、答题格式和一些常用语。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关键词句含义及作用是训练重点。 教学难点: 判断各种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及分析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聚集 1、记叙线索、顺序、详略。 2、理清文章思路,概述内容。 3、理清题旨及文章主旨。 4、揣摩理解关键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作用。 5、分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8、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9、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二、答题技巧及原则 1、四大意识: 整体意识、对应意识、原文意识、要点意识 2、六大步骤: 整体感知——审清题意——回扣原文——上下联系——分析综合——组织表达3、答题原则: 一定要有原文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一定有根据) 4、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 (1)学会摘关键词 (2)学会摘关键句 (3)要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把内容概括出来 三、知识清单 (一)、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导读: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二、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

记叙文阅读技巧教案

阅读技巧一紧扣记叙要素,梳理情节内容 技巧点拨 一、要点 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记叙的要素,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格式 1、根据记叙的两个主要要素:人物(主要人物)和事件,即“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的意义,也可一并概括出 来。 三、方法 1、提取法。即提取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总结句作为概括性的文字。 2、组合法。即组合文章中的关键性句子或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概括。 3、自写法。即运用自己的语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概括。 例文引路 基础过关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阅读技巧二整体感知文章,明确主题思想 技巧点拨 一、要点 记叙文的目的一般是抒情明理,在阅读记叙文时,首先要仔细朗读文章,从整体感知,明确文章是以写人为主,还是以记事为主;目的是抒情,还是明理。 二、格式 1、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2、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3、写景状物:采用了……方法,借助……描写,赞扬…… 三、方法 1、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有的标题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旨, 但为我们分析、概括中心思想指明了方向。 2、从分析首段入手。文章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 3、从分析篇末入手。许多记叙文都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思想,分析结尾段的含义常 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4、从分析议论句、抒情句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要善 于抓住文章的“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图。 5、从概括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 中,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思想。 6、从联系作品背景入手。作品是社会的反映,内容是背景的产物。不少的作品,只有了解 了它产生的背景,才可能深切的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 例文引路 基础过关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记叙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讲解和训练(教案和学案全套)105

【基础知识巩固】 一、导入: 记叙文是一种怎样的文章形式呢?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从广义角度理解,初中阶段所学随笔、写景状物的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新闻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范畴。 二、对记叙文的考查,主要是课外整篇的记叙文,其考查点一般有以下几点: 1.分清记叙的要素、线索、顺序。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4.体会象征、讽刺、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5.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6.理解文中重要句段作用。 7.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8.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9、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0.结合文章的内容、情感、价值观谈看法,或引申出其他话题,考查学生质疑、迁移和鉴赏、创新能力。 三、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四、答题方法及答题技巧 (一)考查文章的线索 1)什么是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结构、把握中心有很大的作用。 2)线索的形式有哪些?结合学过的课文说。 ①以时间为线索;《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渡江时间的先后《邓稼先》中国近百年的历史——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②以事件为线索;《社戏》)——以看社戏为线索。 ③以某物线索;《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 ④以某人为线索;《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以“我”为线索。 ⑤以见闻感受为线索;《最后一课》《故乡》)——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⑥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⑦以感情为线索;《藤野先生》)——爱国情感 ⑧明暗双线索;《爸爸的花儿落了》——明线:毕业典礼; ——暗线:爸爸爱花。 《藤野先生》)——明线:“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爱国情感。 3)答题技巧: 从上面的回顾学习,可以得出寻找线索的规律、方法,你领悟到了吗? ①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 ②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事物或句子; ③关注每段开头有没有表示时间的词语; ④关注文中有没有贯穿全文的情感变化。 其中第②点最重要。 线索及其作用的答题套路: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概括文章(文段)内容或文章中心: 1、考点剖析 本考点主要考查准确感知并概括文章(段落)的内容,准确感知、理解文章(段落)的主题。新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本考点重点考查领悟和概括能力。 这是必考题,近三年的分值都是4分,可见极其重要。 2、出题形式: 1)文中写了哪几件事?请概况;2)请概括故事情节; 3)请概况文章(文段)的内容;4)提取材料主要信息。 常见考点:概述故事情节或概括内容;概括文章主旨。

记叙文阅读训练教案

记叙文阅读训练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记叙文阅读中考考点。 2、掌握基本答题原则和记叙文相关知识点。 3、掌握记叙文解题方法、答题格式和一些常用语。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关键词句含义及作用是训练重点。 教学难点: 判断各种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及分析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聚集 1、记叙线索、顺序、详略。 2、理清文章思路,概述内容。 3、理清题旨及文章主旨。 4、揣摩理解关键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作用。 5、分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8、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9、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二、答题技巧及原则 1、四大意识: 整体意识、对应意识、原文意识、要点意识 2、六大步骤: 整体感知——审清题意——回扣原文——上下联系——分析综合——组织表达 3、答题原则: 一定要有原文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一定有根据) 4、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 (1)学会摘关键词

(2)学会摘关键句 (3)要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把内容概括出来 三、知识清单 (一)、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1、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充当线索的一般有: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作者的见闻等。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找线索一般要注意:标题、开头、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 (四)、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当事人身份叙述,写来真实、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像在和读者进行对话,亲切自然,便于抒发感情。 3、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 (五)、表达方式: 1、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并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 2、描写: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3、说明: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记叙文阅读教案

记叙文阅读教案设计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强化整体感知,准确把握中心。 (1)分析题目,揣摩中心。 (2)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把握中心。 (3)理清结构,归纳中心。 (4)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 (5)从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2.注重语言理解,提高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抓住表示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理清结构层次,把握文章脉络。 4. 描写描写方法入手,准确分析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培养学生大胆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强化整体感知,准确把握中心。 2.注重语言理解,提高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迁移类比的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方法:练习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指点迷津 1. 强化整体感知,准确把握中心。 (1)分析题目,揣摩中心。 (2)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把握中心。 (3)理清结构,归纳中心。 (4)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 (5)从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2.注重语言理解,提高分析能力。 三、例题解析 1例一解析 2备考训练(一)解析 四、练习指导 五、布置作业 1备考训练(二)解析 2备考训练(三)解析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指点迷津 1. 抓住表示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理清结构层次,把握文章脉络。 2. 从描写描写方法入手,准确分析人物。 三、例题解析 1备考训练(二)解析 2备考训练(三)解析 四、练习指导 五、布置作业 1备考训练(四)解析 2备考训练(五)解析 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指点迷津 阅读记叙文的方法 1、整体感知,分清要素、人称、线索、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明确作者写作意图(褒贬、赞成、反对……)。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 6、把握人物描写方法。 7、体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三、例题解析 1备考训练(四)解析 2备考训练(五)解析 四、练习指导 五、布置作业: 备考训练(六) 课后小记: 说明文阅读教案设计 复习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