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述

第一章概

述州大学

钢结构是由钢板、型钢、冷弯薄壁型钢等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所组成的结构。

1. 轻质高强

材料的比强度( ) 大。混凝土:( 1.25~2.4 )×106钢:( 3.10~4.9 )×106γ

u f §1.1

钢结构的特点

州大学

2. 塑性、韧性好

※塑性和韧性是概念上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理量。z 塑性——承受静力荷载时,材料吸收变形能的能力。塑性好,会使结构一般情况下不会由于偶然超载而突然断裂,给人以安全保证。z 韧性——承受动力荷载时,材料吸收能量的多少。韧性好,说明材料具有良好的动力工作性

能。

州大学

学3. 材质均匀,各向同性,性能稳定

钢结构计算模型比较符合力学计算模型,计算

结果与其实际情况较为相符,计算可靠,可以

直接应用力学中给出的结论。

州大

4. 可焊性,不易渗漏

z 可焊性使连接简化,使结构应用范围增

大,容易做成复杂形状。z 不利之处:存在残余应力

z

不易渗漏,密封性好:各种压力容器州大学

5. 制造简便,施工质量好、周期短

工业化程度高,质量容易监控和保证。工期短,

效益好。

州大

6. 耐腐蚀性差钢结构的耐腐蚀性较差,需采用防腐措施。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8.9.1条规定:“钢结构防锈和防腐蚀采用的涂料、钢材表面的除锈等级以及防腐蚀对钢结构的构造要求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和《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GB/T 8923的规定。在设计文件中应注明所要求的钢材除锈等级和涂料(或镀层)及涂(镀)

层厚度。”福州大学

7. 耐热但不耐火

?100℃以内

强度无影响?150℃以上

必须进行遮挡处理

?600℃左右E →0 结构倒塌z 措施:

防火涂料,防火漆,外包混凝土州大学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8.9.4条规定:“钢结构的防火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的要求,结构构件的防火保护层应根据建筑物的防火等级对各不同的构件所要求的耐火极限进行设计。防火涂料的性能、涂层厚度及质量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防火涂料》GB14907和《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CECS24

的规定。”

福州大学

学8. 存在稳定问题——设计时考虑

由于钢材强度大、构件截面小、厚度薄,因而在

压力和弯矩等作用下会引起构件甚至整个结构的

稳定问题,在设计时必须考虑。

州大

z 大——跨度大

人民大会堂,西安兵马俑展厅,展览馆,体育馆机场等。如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鸟巢),金门桥(Golden Gate Bridge ),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徐浦大桥,汕头海湾大桥等。§1.2

钢结构的合理应用范围州大学

z重——主要是重工业厂房,内有大吨位重

级工作制吊车。

鞍钢、首钢、宝钢及一些电厂的主厂房等。州大

z 高——高层建筑,高耸塔桅结构

深圳地王大厦(384m ,69层),上海金茂大厦(420.5m ,88层),香港中银大厦

(369m ,70层),广州(上海,汕头)电视塔,北京气象塔(325

米)等。

州大学

z动——受动力作用的厂房、机座、地震区

内要求较高的建筑。

州大

学z轻——荷载较小的轻型结构,其用钢量可

能低于RC的用钢量。

如门式刚架、冷弯薄壁型钢结构(轻钢厂房和住

宅)以及钢管结构等。

州大

新课程改革之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 )的工作方针。 A.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B.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C.全员参与 D.个别地区实行 2.新课程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以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为辅 3.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指标应包括( )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情感目标 D.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4.本次课程改革是( )年正式启动的。 A.1998 B.1999 C.2000 D.2001 5.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 )和普通高中教育。 A.基础教育 B.义务教育 C.初等教育 D.中等技术教育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管理权限上属于(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学科课程 7.现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我国第( )次课程改革。 A.七 B.八 C.九 D.十 8.以下不属于课程现代化三大代表的是( ) 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瓦·根舍因 D.布鲁纳 9.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在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提出的,其背景说明最全面的是() A.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挑战 B.社会信息化时代提出的挑战 C.我国加入WTO面临的挑战 D.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挑战 10.以下不属于新课程改革的时代发展特征的要求的是( ) A.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B.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C.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D.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11.下列不属于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的是(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平均性 D.选择性 12.新课程改革倡导( )的课程评价。 A.强调学生学会学习 B.强调新的学习方式 C.突出甄别和选拔功能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13.构成新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是( ) A.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 B.课程目标、课程计划和课本 C.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D.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二、多项选择题 1.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 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统计学原理第一章(概论)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论 一.判断题部分 1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3: 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4:个人的工资水平和全部职工的工资水平,都可以称为统计指标。(×)5: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质量标志 6: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但它在具体研究时也离不开对现象质的认识。(∨) 7: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表现,所以品质标志不能直接转化为统计指标。(∨) 8: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质量指标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二者都不能用数值表示。(×) 9:某一职工的文化程度在标志的分类上属于品质标志,职工的平均工资在指标的分类上属于质量指标。(∨) 10: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二.单项选择题部分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 C )。 A、抽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B、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C、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D、社会经济统计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方法

2: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D )。 A、调查单位 B、标志值 C、品质标志 D、总体单位 3: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进行普查,总体单位是(B )。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 4: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C )。 A、它有品质标志值和数量标志值两类 B、品质标志具有标志值 C、数量标志具有标志值 D、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都具有标志值 5: 总体的变异性是指(B )。 A.总体之间有差异B、总体单位之间在某一标志表现上有差异C.总体随时间变化而变化D、总体单位之间有差异6:工业企业的设备台数、产品产值是(D )。 A、连续变量 B、离散变量 C.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D、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 7: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67分、78分、88分、89分、96分,“学生成绩”是(B )。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标志值 D、数量指标

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学习笔记 第一章 概论

第一章概论 1.1语法的内容 1.1.1词法与句法 语法是研究词形变化和句子结构的科学。研究词形变化的部分称为词法(Morphology),如名词的数、格,动词的时态、语态,都属于词法范畴。研究句子结构的部分称为句法(Syntax),如句子的成分、语序、句子种类等,都属于句法范畴。这两部分虽各有不同内容,中间的关系却非常紧密。在谈词法时不可避免要涉及句法,在句法中也有很多部分与词法有关。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注意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又要注意两者之间的联系,机械地把它们分割开对学习是不利的。 1.1.2 语法与词汇 语法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与词汇是密不可分的。语法指遣词造句的规律,但它离不幵词汇。语法体现在词汇中,而词汇受语法的制约。语法好比是骨架,而词汇好比是血肉,两者也是枝与叶的关系。要形成有机的躯体和繁茂的枝叶,必须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在英语入门阶段,主要学词汇,也学少量语法。等词汇积累到一定水平,例如巳掌握三四千词,则有必要多学一些语法。头一遍可学一套简明语法。等词汇积累到6,000至8,000时,可以学一本比较大型的语法。学语法可以帮助更快地积累词汇和掌握词汇,提髙语言学习的自觉性。不论是加强语言理解力或使用的能力,语法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比较理想的做法是把语法和词汇交叉学习,经过多次反复,才可更深入掌握语言。学词汇大体上是加强感性认识,学语法则是提高理性认识。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语言。这本语法的特点是对词汇给予充分的重视,脱离了丰富的词汇,语法会是一些干巴巴的条文。只有两者并重,才能学到有血有肉生动的语言。 1.2词类 1.2.1词类 英语中的词可根据词义、句法作用和形式特征,分为 十大类,称为词类(Parts of Speech),它们是: 名词Noun (n,) 人或事物的名称girl, history 代词Pronoun (pron.) 代替名词、数词等they, many 数词Nuineral (num.) 表示数目或颖序nine, third 形容词Adjective (adj,) 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brave, small 动词Verb (v.) 表示动作或状态hear, know 副词Adverb (adv.) 表示动作恃征或性状特征nicely, very 冠词Article (art.) 用在名词前,帮助说明其意义a(n), the 介词Preposition (prep. ) 用在名词、代词前说明与別的词的关系for,from 连词Conjunction (conj,) 用来连接词与词或旬与句and, if 感叹词Interjection (inter上) 表示说话时的感情或n气oh, ah 在这十种词类中,前六种可以在句子中独立担任成分。如名词可用作主语、宾语等,动词可用作谓语等,称为实意词(Notional Words)。介词、连词、冠词都不能独立在句子中担任任何成分,称为虚词(Form Words)。感叹词一般不构成句子的成分,可以看作特殊的一类。除了这十大类之外,还有表示肯定与否定的yes和no,还有不定式前的小品词(Particle) to。实意词大多数在句子中都重读,只有助动词、情态动词和动词be以及人称代词等在某些情况下弱读,而虚词一般都不重读。 1.2.2限定词 关于词类的区分,大多数语法学家都按上述分法。但有一些英国语法学家把一些词归在一起,称为限定词(Determiners),主要指用在名词前帮助说明 词义的词, 1> 冠词a,an,the; 2>物主代词my,your,his等; 用作定语的某些不定代词,如some,any,many,little,few,both,each等; 用作定语的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关系代词等,如this,what,whose,whatever等。 而美国语言学家不作这种区分,用作定语的代词他们干脆称为形容词,如: This is Helen’s room.(代词) This room is mine. (形容词) You can have either of them. (代词) You can have either one.(形容词) 这样处理在字典中也比较方便。但从实用角度看,统统称为代词也未尝不可。代词也可用作定语,在本书中基本不作过细的区分,只在必要的地方点一点。 1.2.3分清词类至关重要 要学好英语,第一件事就是分清词类。每学一个词都要知道它属于哪个词类,是名词还是动词,这样区分至关重要。各种词类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有知道一个词属于哪个词类,才能正确使用它。同时还应弄清各个句子成分应由哪类词来担任,例如: 主语、宾语多由名词担任: 剧本的成功给他很大的鼓舞。(作主语) The success of the play has been a great encouragement to him. 她祝他成功。(作宾语) She wished him (success). 谓语一般由动词担任: 试验成功了。(作谓语) The experiment has succeeded. 定语常由形容词担任: 他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作定语) He is a successful writer. 状语多由副词担任: 他工作很顺利。(作状语) He worked successfully. 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不分清词类就寸步难行。 1.2.4同一个词可用作多种词类 同一个词只用作一个词类的情况是相对较少的,多数词都可兼作不同词类,例如: after可用作介词、连词、副词、形容词: 做事后诸葛亮是容易的。(作介词) It is easy 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 你走之后我将把这消息告诉他们。(作连词) I will tell them the news after you leave. —会儿之后有人敲他的门。(作副词) A moment after there was a knock at his door. 在以后的岁月中,我对它熟悉起来。(作形容词) In after years l became familiar with it. double可用作形容词、动词、名词和副词: 他那天再次干了双份工作。(作形容词) He again did double work that day. 由于天气不好,蔬菜的价格翻了一番。(作动词) The price of vegetables has been doubled because of the weather. 简和汤姆赛赢了混合双打。(作名词) Jane and Tom won the mixed doubles.

山香版教师招考新课程改革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 新课改的提出: 我国之前进行了7次改革,这次是1999年启动的第8次改革; 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 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 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 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1980年联合国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景) 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简答题、论述题★)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的发展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原因在于(或:片面追求升学率会造成哪些后果): 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 时代对人的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2. 传统的应试教育实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我国现今基础教育存在的 问题有: (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4)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 (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及甄别、选拔的功能; (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国际上课程现代化三大典型代表:赞科夫、布鲁纳、瓦根舍因。 第二节新课改的目标 一、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与根本任务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为指导,面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新课改的具体目标与内容(基础教育课改的目标与内容)(一)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基础教育课改的目标) 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课本位、科目 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要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将评价看作是一个系统,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利用学生档案袋记录、评价其成长,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动力。

华南理工 2016网络统计学原理随堂练习(全对版)

统计学随堂练习题 第一章统计学概述 判断题 1.统计数据的分析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是通过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探索数据内在规律的过程。√ 2.描述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根据样本数据去推断通体数量特征的方法。× 3.描述统计学是整个统计学的基础,推断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4.推断统计学在现代统计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统计学的核心内容。 5.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分为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 6.定量数据说明的是现象的数量特征,是能够用数值来表现。√ 7.定性数据说明的是现象的品质特征,是不能用数值来表现。√ 8.统计指标表现为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三种形式。√ 9.产品产量是时期数。√ 10.股票价格是时点数。√ 11.考试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这是按定类尺度划分的。× 12.考试成绩用“百分制”度量,这是按定比尺度划分的。× 13.将全部人口分为男女两部分,男性所占比重就是比率相对数。× 14.动态数列就是将某同时期的各指标数值按照组别进行排序得到的数列。× 15.“企业数”、“年龄”都是离散变量。× 16.“性别”、“产品等级”属于数量变量。×

17.数据的加工处理方法、数据分布特征的概括与分析方法等属于描述统计学的内容。√ 18.人的身高、体重、机器设备台数等都是连续变量。× 19.离散变量的变量值只能按整数计算,不可能有小数。× 20.价值单位是以货币形式对现象进行度量,如国民生产总值、商品销售额等。√第二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判断题 1.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主要有专门组织的调查和科学试验两个渠道。√ 2.由《中国统计年鉴》获得的数据属于直接的统计数据。×√ 3.普查具有调查费用低、时效性高、适应面广、准确性高等特点。× 4.普查一般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以避免调查数据的重复或遗漏。√ 5.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经常性的全面调查,普查能够获得各个领域的全面、广泛的数据。× 6.为消除组距不同对频数分布的影响,需要计算频数密度。频数密度才能准确反映频数分布的实际情况。√ 7.由于组距不同,频数密度不能准确反映频数分布的实际情况。× 8.等距分组由于各组的组距相等,各组频数的分布不受组距大小的影响。√ 9.等距分组各组频数的分布受组距大小的影响。× 10.使用组中值作为该组数据的代表值时,必须假定各组数据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或者在组距中值两侧呈对称分布。√ 11.只有在组距中值两侧呈对称分布,才能使用组中值作为该组数据的代表值。× 12.邮寄调查是一种标准化调查。√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 新课程改革篇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 1.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 (3)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3.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5.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6.★★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 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7.新课程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群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三是要将评价看做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地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利用学生档案袋记录、评价其成长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第二章新课程理念 8.★★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概述(娄庆松杨静主编)教案

第一章概述 学习目标 知识点 理解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和统计活动、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能力点 能结合现实中所遇到的具体事例说明什么是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指标体系、变量;能识别统计数据的类型 本章结构图 一、统计学和统计活动 二、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统计学和统计活动 教学目标; 1. 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3. 统计工作过程和统计的职能 4. 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3. 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教学方法: 知识讲解法、学生自学和引导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新课: 一、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统计数据。例如,教学班级每天都要统计出勤人数,同学们考试后要统计总成绩、平均成绩、及格率、优良率等;企业管理人员要统计供、产、销、利、税等数字;许多媒体要报道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证券股票指数等。这些数字就是统计数据。统计数据室人们通过实际统计活动获得的。统计就是一门研究数据的技术。。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研究些什么,怎样研究,也即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是学习统计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它决定着统计学的研究领域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一般地说,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理论与方法。人们要认识客观事物,就必须通过试验或调查来采集有关数据,并加以整理、归纳和分析,以便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数量表现做出统计上的解释。例如,统计需要哪一类数据,怎样去采集和加工这些数据,怎样从复杂纷繁的数据中得出结论并解释这个结论,没有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是无法进行的。所以说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 (二)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 本书阐述统计学中的社会经济统计学,所涉及的统计工作指社会经济统计工作。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即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社会经济统计学从其性质来讲它是一种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认识活动,是一门研究方法论的社会科学。因此,社会经济统计具有如下特点: 三、统计工作过程和统计的职能 (一)统计工作过程

英汉互译简明教程第一章

第一章 一、概述 1.(1)英语:是语法型,重语法结构,注重以形显意,靠关联词,用显性连接 (2)汉语:是语义型,重语义结构,通过逻辑纽带或语序间接地表现出来,隐形连接。 2.英语的形式接应手段:除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连接副词之外,还有若干连词和为数众多的介词。英语的句子通常均有各种关联词来表示多种语法关系。 3.翻译特点(意合与形合): (1)英语译为汉语:形合转为意合类似松绑(注意汉语意合表现力、句法特点) (2)汉语译为英语:意合转为形合类似(注意符合英语句法结构),要求上下文中语义搭配合乎事理,强调的是语言结构内部意义关系的“意合”,即造句注重意念连贯,具体表现是关联词的大量省略,很多成分也经常隐去。 4.关于形合与意合的说明:虽然英语和汉语句法中有形合与意合的 特征以及两者相互转换的必要,但不能由此推断英语中的形合结构必须一律转换为汉语的意合,或汉语的意合一律转成英语的形合。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的伸缩性,形合与意合两种句法在英语和汉语中同样是存在的,只是在汉语中意合更为普遍,而英语中形合更为普遍。 二、例句 1.形合到意合的转换: (1)I may be wrong and you may be right,and by an effort ,we may be nearer to the truth.也许我是错的,你是对的。我们做出努力,就会更接近真理。 (2)Now there is in America a curious combination of pride in having risen to a position where it is no longer necessary to depend on manual labor for a living and genius delight in what one is able to accomplish with one’s own hands.现在美国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人们为上升到不在需要靠体力劳动谋生的地位而感到自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概述(课件)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概述 概要: 一、课程及其本质 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三、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新课程结构 五、新课程标准 六、新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

一、课程及其本质 (一)课程概述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的本质 1.课程是知识; 2.课程是经验; 3.课程是活动; 4.课程是育人指南。 影响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社会与文化经济与技术水平 对象因素:青少年的特点,发展的规律 内部因素:教育方针,教育体制特点,教育观 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一:时代的变迁 近几十年来几个对教育有重大影响的背景问题: 1.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需求 1995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宣言》指出:“全球化,是增多的人口流动、改进的通讯设施、极大提高了的贸易和资本流动以及技术发展的结果。它向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机会。全球化还使各国能分享经验及从彼此的成就和困难中相互学习,并促进着理想、文化价值和愿望的相

互丰富。与此同时,日益加剧的贫穷、失业和社会解体却伴随着迅速变革和调整的进程。对人类幸福的各种威胁也已成全球化现象。进而言之,世界经济的全球性转变正深刻地改变着所有国家的社会发展之特征。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驾驭这些进程和威胁,以便增强它们带给人民的利益而减少其消极影响。” 2.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信息爆炸”:“信息爆炸”指的是由于科技发展而带来的知识信息迅猛增长的现象。 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必须终身学习。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本领,让学生懂得:(1)如何通过多种不同渠道找到并获取信息;(2)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3)将新信息与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网络结合起来;(4)判断信息的价值;(5)将有价值的新信息应用到实践中去。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我们对公民的基本素养重新进行思考,什么是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1.健康的体魄和心理。2.健全的人格与道德修养。3.对传统的、民族的、世界的文化有大体的了解。4.某一领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终身学习和自我反思的欲望和能力。 6.团队精神和合作、沟通的能力。 7.开放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 8.人生规划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 现行的课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明显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3)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等状况; 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仍普遍存在; 6)学科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学习,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

统计学基础 第一章 统计概述

第一章统计概述 【教学目的】 1.明确统计的含义、方法及职能 2.能够灵活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3.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统计资料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2.重点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难点为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时数】 教学学时为4课时 【教学内容参考】 第一节统计的研究对象 一、统计的含义 【引言】 当我们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人们已经对这个时代的特征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这就是信息时代。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信息,我们只有利用统计这一工具,才能理解世界的精彩,了解世界宏微观的经济运行状况。为了管理好国家,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和企业都设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或专门成立企业营销组织、营销策划等机构,由专门的统计人员或营销策划人员负责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工作,为国家和企业进行各项决策提供可靠、及时的统计信息。 【案例】 据统计,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1%,下降0.3个百分点。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净增加860万人,新增加11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这些都是统计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将统计的含义概括为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情况和特征的数字及文字材料,称为统计资料; 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的工作总称,称为统计工作(或统计活动)。 统计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 系统论述统计工作的学科,称为统计学。 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做好统计工作、取得有效统计资料的基础。 二、统计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即以统计资料为依据具体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下面举例说明如何根据统计资料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 【案例】

(完整版)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精心整理 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第一章 词类和词性 ?第一节 知识概述 ??? 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也就是把汉语里的所有词,根据它们的词汇意义类: 1(1) ?(2) ?(3) ?(4) ?(5) ?(6) ?? 2(1) 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 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 ??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 判断:是、就是、正是? (7) 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1) 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 ?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 ?(3) ? 4 (1) ? (2) (3) (4) ?(5) ? 5 ?无量( (1) (2) (3) (4) 动量(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焉? 动量词也可以借用跟动作有关的事物的名词。如:画一笔、切一刀、工作一星期、学习一下午、踢一脚、送一车? 说明:在现代汉语中,数词本身只表示抽象的数的概念,在计算事物或动作的数量时,数词的后面必须加上量词。数词跟量词连用就是数量词。?

6、代词:具有指示、代替作用的词叫代词。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⑴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的代词。 ⑵用来指人或事物的代词叫指示代词。 ⑶用来提出问题的代词叫疑问代词。 1 2 3 4 系。 进行中;“了”表示已经完成;“过”表示曾经发生过。 ⑶语气助词:“的、了、吗、呢、啊、呀”等,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用在句子末尾。 5、叹词:是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声音的词。叹词常独立成句,可以用在句前,也可以用在句中或句末。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天师大版)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 导学:历经十几年的学业打拼,终于跨入大学校门,此刻你会发现:一个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开启了另一段新的人生里程。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再次启程,努力打拼,积极进取的动力来自哪里?是什么支撑你应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 适应和发展是大学期间成长的两大主题。初入大学,面临的第一个问题首先是适应。这是今后开启任何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时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任务、初次与原生家庭分离……生活几乎进入全新的模式,需要在很长时间内,耗费一些精力让自己尽快了解和接受方方面面的变化,尝试新的方法,有效应对各种新问题。良好适应之后才能尽快进入发展期。发展意味着能与所处环境相融合,良性互动;找到适合自身、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成长方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充实自己,塑造自己,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在应对挑战中不断增长经验,成就理想的人生。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本章的学习目标。 认识大健康观,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幸福人生的必要因素。从生物—医学、心理—行为、社会—文化三大视角了解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全面关注自身及他人的健康。 学会使用心理健康的标准,评估自身及他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注自身及他人的心理健康,自觉维护心理健康,主动提升生命质量和幸福感。 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幸福人生 1.大健康观 1.1“理想人生” 1.2 幸福人生的要素 幸福感可以理解为,能使健康状态得到改善,以及生活满意度得到提高的行为模式采纳过程。 汇总很多人对“幸福人生”的解读,抽取出三个基要因素:健康(身心)、工作(或事业)和家庭(人际关系的核心),用一组数字表示: 1 0 0。 第一个“0”代表工作 第二个“0”代表家庭 “1”代表的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 假如工作和家庭都达到了理想的状态,但若没有前边的“1”,人生不仅谈不上圆满,你上交的这份“幸福人生”的答卷也只能是“0”分。没有了健康,后边的两个零将失去意义。

统计学第一章练习题

第一章概述 综合复习题 1.要了解某一地区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则统计总体是( B )。 A.每一个国有工业企业 B.该地区的所有国有工业企业 C.该地区的所有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D.每一个企业 2.要了解2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C )。 A.20个学生 B.2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C.每一个学生 D.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3.下列各项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 B )。 A.性别 B.年龄 C.职称 D.健康状况 4. 总体和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研究目的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总体单位有可能变换为总体,总体也有可能变换为总体单位 B.总体只能变换为总体单位,总体单位不能变换为总体

C.总体单位不能变换为总体,总体也不能变换为总体单位 D.任何一对总体和总体单位都可以互相变换 5.以下岗职工为总体,观察下岗职工的性别构成,此时的标志是 (C)。 A.男性职工人数 B.女性职工人数 C.下岗职工的性别 D.性别构成 6. 统计工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C)。 A.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汇总 B.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C.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D.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 7. 统计工作的基础与前提是( A )。 A.统计调查 B.统计设计 C.统计整理 D.统计汇总 8.在医院总体中,医院所数(甲)、医院职工人数(乙)和病床张数(丙)三个指标( B )。 A.都是总体单位总量 B.甲是总体单位总量,乙、丙是总体标志总量 C.都是总体标志总量 D.乙是总体单位总量,甲、丙是总体标志总量

英语语法第一、二讲 140307

本部分以袁懋梓红皮《大学英语语法》为蓝本,参考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及网络资源。 第一章英语语法基本概念 1.1 概述 语法Grammar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词法Morphology指的是对词的结构、形式和类别的研究、分析和描述。英语中词的形式变化包括:名词和代词的数、性、格;动词的人称、时态、语态、语气;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等级等。 句法Syntax指的是对句子中词以上的语言形式所进行的研究、分析和描述,包括词与词的关系、词的排列、短语和句子的组成以及句子成分和句子种类。 现代英语把语言结构分成五个语法单位Grammatical Units:词素、词、短语、分句和句子。其中,词素是最低一级的语法单位,句子是最高一级的语法单位。五个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这样的层次关系: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词素构成词;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词构成短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短语构成分句;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分句构成句子。 词素Morpheme是指语言中最小的语义单位。词是由词素构成的,一个词可有一个或几个词素构成,如:book,kindly,unkindly。 辞书中给词word所下的定义通常是:具有意义和语音形式的、能够单独承担句子成分或构成整个句子的基本语言单位。但是这种定义是不尽严格的,例如,英语中的冠词、介词和连词是无法单独使用的。事实上,给词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很困难的。从语言的层次性属性出发,我们可以说:词室友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词素构成的、介于词素和短语之间的语法单位,每个词都具有一定的语音形式、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关于短语、分句和句子,参见1.3-1.5。(文中如此标注的参考文献均指袁懋梓版语法书) 1.2 词类 人们划分Word Class主要是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功能,其次是根据其形式,再次是根据其意义。根据这三个原则,我们可以把英语的词分成两大类(十种): 1. 主要词类Major Word Class 名词Noun 形容词Adjective 实意动词Full Verb (Notional Verb) 副词Adverb 主要词类表达了一个句子中的大部分内容和意义,所以又称为实词Content Word或Full Word。由于这一类词的数量可以不断增加,因此又称为开放词类Open Word Class。 2.次要词类Minor Word Class 限定词Determiner 代词Pronoun 介词Preposition 助动词Auxiliary Verb和情态动词Modal Verb 连词Conjunction 感叹词Interjection 次要词类的结构作用往往超过其意义本身,所以又称为结构词Structure Word或功能

最新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本章导视: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第二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心理的实质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心理学到底是什么? 心理学研究什么? 心理学如何研究? 心理学有什么帮助?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有关心理学的定义: 1.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及动物行为的科学 ——Dennis coon(2004) 2.心理学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理查德·格里格(2003) 有关心理学的定义 3.心理学是既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心理现象的科学。—黄希庭(1991) 4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既研究动物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彭聃龄(2004)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及其发生规律的科学 人、动物、个体行为、个体意识、无意识………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门中间(边缘)科学 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生活、生存的精神现象动物:简单、低级、受本能需要支配 人:精神、意识、情感、意志、语言等 心理活动的区别: 意识性:自觉能动性、明确目的性 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心理现象结构表 认识过程一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感过程一情績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心理现象 个性心理倾向性一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 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一一能力性格气质 个体心理现象 你在散步,发现前面有个东西向你移动(感觉),很快你就意识到这是个人,并认出是你最喜欢的那个女孩(知觉),她聪明、活泼、开朗、有主见(性格)。根据她的表情举止,你判断她心情很好(思维)。追她好久都注不理你,今天一定要抓住机会(意志)?于是,你约她一意起吃饭(动机行为)。席间,相谈甚欢,原来有很多共同话题(价值观)。临了,还约她周末一起看电影。人逢喜事精神爽(情绪)。回去的路上,满脑子都是美好的回忆(记忆)和憧憬(想象)。回到宿舍很久才平静下来。 心理状态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心理状态: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过渡(中间)阶段 心理现象与行为的关系 “饿时吃糖甜如蜜,饱时喝蜜蜜不甜”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打开“黑匣子”“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课堂演练: 1、心理学属于()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科学 D.哲学 2、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向个性心理特征转化的( )环节 A.开端 B.中间 C.终端 D.外部 3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

最新第一章 幼儿园一日生活概述

第一章幼儿园一日生活概述 对每一个幼儿来说,除了家庭之外,幼儿园生活给予他的一种规范无疑是他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历程。实际上对每一个幼儿来说,在幼儿园里面各种活动、各个环节,甚至某种意义上一日生活的各种习得的规范对他将来的发展和当下的发展起的作用是更为重要的。 第一节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主要内容 一、一日生活的意义 广义的说,幼儿的一日生活包含了幼儿在幼儿园内所发生的一切活动的构成,主要有四大类活动:区域活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和户外活动。狭义的说,幼儿一日活动主要有生活活动,包括了晨间接待、早操、教学活动、盥洗、如厕、饮水、进餐、午休、区域活动、离园等,幼儿园生活活动不仅是幼儿生活之必须,也是学习生活经验,增长生活能力,培养独立性所必需的。 除了区域、教学活动外,幼儿每日进行的盥洗、进餐、如厕、午休等生活活动也是对幼儿进行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行为品质,以及个性开朗的性格的重要途径。幼儿一日生活也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各种不同的活动类型构成。首先是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幼儿园最常见的一种活动,集体活动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集体教学活动、集体进餐活动、集体睡眠活动都属于集体活动的内涵。除了集体活动之外,儿童的学习还

会有个别活动,包括儿童个别操作和实践的活动,也包括教师和儿童在一起的个别指导活动。幼儿园的进餐也是基本活动之一,同时还包含户外活动,户外活动也是有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活动构成,也包括了运动。所有的这些活动是交替进行,在组织和安排时没有严格的规定来照此执行。 二、一日生活中蕴含的教育机会 一日生活中隐含着多种孩子的学习机会,也通过这样的学习机会,孩子不断的获得发展。比如在刚入园时,晨间接待让他学到的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的热情,有礼貌;在生活中,我们看到他在开水洗手的时候的一个小细节,打开时会往回拨一点,那就是他在长期的老师要求及教育故事中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我们还发现在与小朋友、老师在一起,虽然老师的痕迹不多,但是可以看出老师无所不在,在孩子的整个活动环节及组织流程中,老师与孩子的关系也是影响孩子发展历程的因素。老师的指导绝不是操控或包办,要给孩子发展空间,让他决定生活的价值。给予孩子空间,让其获得自由发展,恰是他创造性的由来,想象也是由此发展的。 三、如何合理安排与组织幼儿一日生活 1、建立稳定而灵活的一日生活流程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每天要以一定时间和程序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一日的活动制度。这样的一种相对固定,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相对固定的生活可以养成幼儿有次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