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水资源承载力

英文名称:water resources supporting capacity;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定义1: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某一区域(流域)当地水资源能够维系和支撑的最大人口和经济规模(或总量)。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水文学(二级学科)

定义2:一定范围内,可利用水资源能维护支撑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水资源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目前,许多学者给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水资源承载力一词也广泛应用于研究某一地区尤其是缺水地区的工业、农业、城市乃至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和生态系统保护,但水资源承载力迄今仍是一个外延模糊、内涵混沌的概念,其内涵的界定尚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不足。分析这些定义,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观点是水资源开发规模论,水资源开发规模论认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在一定社会技术经济阶段,在水资源总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所获得的最合理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必须首先满足维护生态环境的起码用水要求,以及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各部的用水比例。“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最大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也即水资源最大开发容量;第二种观点是水资源承载最大人口论,水资源承载力为:在某一具体的发展阶段下,以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前提,在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条件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人口容量;第三种观点是水资源支撑社会经济系统持续发展能力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虽然承认水资源承载力最终要以一定的人口总量规模为落脚点,但进一步认为这种人口规模是与最大的生活水平也就是人均综合效用水平相对应的,换言之,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最大”的含义就是对应着最优的发展水平。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胜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在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能够维系有限发展目标的最大的社会一经济规模。

内的人口、产业布局等)纳入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范畴,不但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区域差异研究的需要,而且也将使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成果对社会实践具有更明确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水安全水资源承载力

1.前言

安全是危害或灾害的反义词,它与危害(或灾害)的风险紧密联系。危害(或

灾害)的风险愈小,安全度就愈高,反之亦然。水安全问题通常指相对人类社会

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水的危害问题。例如,水多了(发生洪水灾害,导致人的财产损失,人口死亡问题)、水少了(发生干旱、水资源短缺以及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人类生存环境损失)和水脏了(水污染导致的病害健康问题、人口死亡问题)。

中国是降水时空分配非常不均匀、“水“的问题十分突出的发展中国家。水多了(洪涝灾害)、水少了(干旱、水资源短缺)和水脏了(水污染问题)业已

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限制因子,其紧急程度已经危及人类基本环境和生存问题和国家发展利益的安全问题。

在水安全问题研究中,水资源安全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1]。水资源

安全通常指水的供需矛盾产生对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问题。20

世纪末,不满足可持续水资源利用的模式和环境问题导致严重的水资源安全问题,业已引起国际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00年3月,在荷兰海牙(Hague)召开了“第

二届世界水论坛及部长级会议”。会议主题是:水的安全:从洞察到行动,全世

界140多个国家首脑或部长,3000名科学家出席会议。21世纪水安全面临7个

主要挑战[23]:

(1)满足基本需求(meeting basic needs)

(2)保护生态(protecting ecosystems)

(3)食品安全(securing the food supply)

(4)水资源共享(sharing water resources)

(5)处理灾害(dealing with hazards)

(6)水的价值(valuing water)

(7)科学管水(governing water wisely)

因此,水资源安全已经成为水资源研究的国家前沿热点,受到世界范围的注目。

水资源安全问题研究主要有:水资源安全的范畴,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

源安全评价和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等方面。从学术研究,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最为关键。核心问题是:回答如何量度水资源安全程度和如何保证水资源安全?我们的观点是:水资源承载力是水资源安全的基本度量。因此,研究水资源承载

力对于认识和建设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尤为重要。

“承载力”一词,亦称“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起源于生

态学,用以衡量特定区域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可维持某一物种个体的最大数量[1]。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全球资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资源

是支持地球上生命系统和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其量和质是有限的,它们满足人类现在与未来发展需要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关于生态承载力的一个较早的概念,是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及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在其出版的《保护地球》一书中提出的。他们把承载能力定义为一个

生态系统所能支持的健康有机体即在维持它的生产力、适应能力和再生能力的容量。后了“承载力”概念得到延伸发展,比较多地用于说明生态系统、环境系统、资源系统承受发展和特定活动能力的限度。因此,生态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资

源承载力等诸多概念也相继出现。

1974年,Bishop在《环境管理中的承载力》一书中指出“环境承载力表明

在维持一个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能永久地承载的人类活动的强烈程度”[2];高吉喜(2000)在其关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中特别指出:环

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环境子系统所能承纳的污染物数量以及可支撑的经济规模与相应人口数量[3]。此外,一些学者还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等方面对全球承载力进行了

探讨(Cohen,J.E.,1995;Sagoff,M,1995;Daly,H.E.,1995,1996)[4][5][6]。

然而无论是生态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抑或全球(区域)承载力都是一个比较泛化的概念,如何描述和量化,实施和操作性不强,目前的研究还不深入。事实上,在对作为生态环境组成要素的各项自然资源的承载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时候,是无法对生态环境承载力做更深入的研究的。

相比之下,当前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则获得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对自然资源

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水和关键矿产资源方面。1949年美国的Allan

将土地资源承载力定义为:“在维持一定水平并不引起土地退化的前提下,一个区域能永久地供养人口数量及人类活动水平”。50-70 年代,国外许多学者探讨

了土地承载力的计算依据为:在确保不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的前

提下,土地的生产潜力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同时,对承载力的研究从静态转

向动态,Millington等应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以各种资源(土地、水、气候、能源等)对人口数量的限制,计算了澳大利亚的土地资源承载力。1986年

我国也开始了题为“中国土地资源生产力及人口承载量”的研究,研究者认为土地资源承载力通常是指:一个区域在一定的农业技术条件下,土地用于食物生产

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或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生产力所能承载一定生活

水平下的人口限度。由此,关于土地和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在中国全面展开[7]。

承载力概念的演化与发展是对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反应与变化结果。在不同的

发展阶段,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的承载力理论。如针对环境问题,人

们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与理论,针对土地资源短缺问题,人们提出了土地资

源承载力的概念与理论。而“水资源承载力”一词,则是随着水问题的日益突出

由我国学者在80年代末提出来的。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持续发展过

程中各种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往往是水资源紧短和贫水地区支持

人口与发展的“瓶颈”,它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发展和发展规模有至关重要的

影响。进入90年代以来,在地区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已是普遍的共识,而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也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制约因素,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成为当前水资源科学中的一个重

点和热点研究问题。

2.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

水资源承载力最早是源自生态学中的“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

一词,是自然资源承载力的一部分。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在资源承载力、环境

承载力等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兹选取几个

有代表性的例子列举如下:

(2)某一历史发展阶段,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在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

利用下,该地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最大容量[9]。(李令跃,2000)

(3)一个流域、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当地水资源能够维系和支撑的人口、经济

和环境规模总量[10](何希吾,2000)。

(4)一定的区域内,在一定的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下,天然水资源的

可供水量能够支持人口、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或限度[2]。(冯尚友,2000)

(5)可理解为某一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在“自然-人工”二元模式影响下,以

可预见的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水资源的动态变化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

为原则,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

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最大支撑能力。(惠泱河,2001)

总之,尽管已有的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在表述上各有不同,但其思路并无本质

上的差异,都强调了支撑能力的概念。但是,对水资源“承载力”本身的内涵,表达比较宏观。

结合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有关项目初步研究,作者的观点是:水资源承载力可定义为“在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能够维系有限发展目标的最大的社会-经济规模”。因此,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度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受水资源制约的阈值,它通常用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限目标需求水量的供需平衡退化到临界状态所对应的单位水资源量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规模(如GDP)等指标体系表达。

显然,水资源承载力受水的供、需矛盾双方影响,它需要从受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水循环系统出发,通过“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系统对水的需求和流域能够提供的多少可利用水资源量的“支撑能力”方面加以量度。一种概化的水循环与水资源供需关系如图1所示意。

图1 量化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关系示意

核心问题是:在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下,一个流域/区域的可再生利用的水资源量究竟能够支撑多大规模的社会经济系统发展?如何合理管理有限的水资源(开源与节流),维持和改善陆地系统水资源承载能力?

考虑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现实与长远意义,对它的理解和界定,要遵循下列的事实:

·变化环境下(即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水循环是水资源演变和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础。因为一个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小,直接与该流域和区域的可利用水资源量与质有本质的联系。而区域可利用水资源量又决定于在不但变化的自然环境(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水文循环规律及其控制的水资源形成规律。

·需要把把它置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概念的框架,建立在生态系统完整、水资源持续供给和水环境长期有容纳量的基础上。生态系统需水是水资源承载力必须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需要从“水循环-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系统耦合机理上综合考虑水资源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

·水资源承载能力度量除了水循环和水资源变化的自然属性影响外,还取决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有限目标。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目标不同,相应的承载能力也不一样。

因此,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大小是随水资源开发阶段、目标和条件不同而变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它不仅是水文循环、水资源研究的重要方面,而且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系统的耦合研究密切相联,是可持续发展重大的国家需求研究的问题。

由图1的系统关系和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可以导出水资源承载力的度量与计算方法。主要过程概述如下:

(1)水资源总量(W):它指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可更新恢复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总量(WL)。流域水循环受自然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可更新恢复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也在不断变化。另外,除了本地产生的水资源量外,人工跨流域调水(WT)可以增加本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总量。由于流域水循环降水和径流形成的不确定性,对应不同保证率的水资源量,有流域水资源总量关系

W= W

L + W

T

(2)生态需水量(We):生态系统是流域水循环和流域环境系统的基本部分,满足一定环境要求的最小生态需水量(We)首先应该加以估算。它们通常由河道外的生态需水的估算(如天然生态需水、人工生态需水等),和河道内的生态需水估算(如防止河道断流所需的最小径流量等)构成。

(3)可利用水资源量(WS):流域可利用水资源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和生态环境容许的前提下,通过技术措施可以利用的不重复的一次性水资源量。在概念上,维系生态环境最小的需水量需要扣除,以保证生态环境容许的前提条件。因此,原则上讲,可利用水资源量可以通过流域可更新恢复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总量加上境外调水扣除生态需水量加以估算,即:

WS = aW

L + W

T

– We

式中:a为反映工程技术措施的开发利用系数。

(4)水资源需求总量(W

D

): 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水平可以表达为人口数量(P),国民生产总值(GDP)或净福利(H)等指标。因此,它们对水资源需求包括:

人口需水(Wp),工业需水 (W

I ),农业需水(W

A

) ,环境和其它需水(W

M

)等。因此,

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总量(W

D

)可表达为:

W

D = Wp + W

I

+ W

A

+ W

M

(5)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指数(IWSD):为了描述水资源的承载力,首先需要定义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供需平衡指数(IWSD)即:

很显然,当流域可利用水量小于流域社会经济系统的需水量,即,

有,这说明流域可供的水资源量不具备对这样规模的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撑能力。流域水资源对应的人口及经济规模是不可承载。但是,通过调水增加WS和通过节水减少 WD可提高IWSD。反过来,当流域可供水量大于等于流域

社会经济系统的需水量,即,这说明流域可供的水资源量具备对这样规模的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撑能力,流域水资源对应的人口及经济规模是可承载,供需为良好状态。

(6)水资源承载力的分量测度:如何量度流域水资源的承载力呢?由定义和上述水资源承载力的供需指数可知,首先需要建立研究对象的“水-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关系。它们的作用是将水资源量支撑的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规模(如人口数或人口密度、人均GDP工业产值、农业产值、水环境污染级别等)联系起来。然后,通过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与有限发展目标,分析识别出由供大于需,即 IWSD > 0 可行域退化到IWSD=0,即系统供需平衡达临界状态的水资源WS=WD所对应的流域人口数(P)和社会经济规模(GDP)等等指标参数。记水

资源供需平衡达到临界状态的可供水资源量为,进一步,可以定义水资源承载力的各个分量,即:

意义是:λ

1

表明维系现状/目标水平的人口规模所需要最少水资源量WS;λ2维系现状/目标水平的经济规模所需要的最少水资源量WS。

流域的综合水资源承载力(F)是其分量的集成,例如,

λ = 人均GDP / WS = (GDP/p )/Ws

(7)单位水资源量承载力的度量:为了达到水资源承载力分量和总量可比

性的目的,可以进一步转化水资源承载力分量为某单位水资源量的承载指标参数。

为亿m3的可比单位水资源量,有对应的水资源承载力的各

例如,当统一转化W

个分量,即:

上述公式中的就是流域系统第i个水资源承载力分量。例如,F1的单位

量纲是每亿m3的人口数目,说明该流域每亿m3可利用水资源量能够承载的最大

人口数。同理,F2的单位量纲是每亿m3的GDP,它说明该流域每亿m3可供水资

源量能够承载的经济发展最大规模的GDP。

同理,流域的综合水资源承载力(F)是其分量的集成。例如:

F= 人均GDP /亿m3 = (GDP/p )/W0

4.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研究的关键问题

广义上的西北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的西北部,总土地面积为374万km2,占全国的39%,总人口约1亿,占全国的8%。涉及西

北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部分外流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本文讨论的范围,界定在西北内陆河干旱地区。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研究的关键问题有:变化环境的流域水循环模

拟研究,生态需水研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需求研究,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计量,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下面重点讨论水循环模拟,生态需

水和指标体系问题。

(1)变化环境的流域水循环模拟研究

水文循环是联系地球系统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纽带,是全球变化三大主题

碳循环、水资源和食物纤维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受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决定水资源形成与演变的规律。因此,人类活动经济开发和影响剧烈地区的水循

环与水资源安全研究,是21世纪资源环境学科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性问题。

目前水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突出反映在: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资源演变规律,水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等社会经济相互作用影响等。因此,水文循环需要考虑地球生物圈、全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

的影响。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代表国际地球学科发展前沿,水文循环的

生物圈方面 (Biosphere Aspects of Hydrological Cycle,简称BAHC)是IGBP

的核心之一。它注重陆面生态-水文过程与空间格局的变化规律和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关键问题。进入90年代末,变化环境(即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文循环研究成为热点。

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对下垫面的改变上,改变流域下垫面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条件,可概括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变化。下垫面条件发生变化了,水文过程的各环节也相应发生变化,如蒸发、入渗、产流的量会加大或减小,水循环的路径和速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利用原来的降水-径流关系不能反映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后的流域降水径流形成规律和

水文循环过程,分析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形成规律的影响成为当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础问题。

以河西走廊的黑河流域为例,由于中游引水等人类活动的剧烈影响,已经完全改变了流域中下游水循环关系,造成下游流量减少和断流,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说明黑河干流的水资源变化,我们将黑河干流上游出流控制水文站(莺落峡站)及下游输水控制水文站(正义峡站)1959年以来的实测流量资料进行了分析比较。根据1959-1998年实测资料统计,黑河莺落峡多年平均流量49.83m3/s,相当于年径流量15.71×108m3,正义峡多年平均流量31.05 m3/s,相当于径流量9.80×108m3,莺落峡流量高于正义峡流量18.78 m3/s,相当于区间多年平均每年损耗水量5.92×108m3。

从两站流量多年变化趋势看,莺落峡站水量历年变化平稳,年际变化不大,甚至还稍有上升。正义峡站水量不仅远远小于莺落峡站,且水量在逐年减少(图2),两站水量年均差值越来越大(图3)。

图2 黑河莺落峡及正义峡历年径流量变化图

图3 莺落峡-正义峡年均流量差值图

造成下游水资源量减少的原因:中游张掖地区人口持续增长,工农业生产迅

速发展,用水量急剧增加,导致黑河干流水资源大量损耗,水资源的变化与人类

活动的关系密不可分。

因此,深入研究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黑河流域水循环规律,是建立

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的重要基础。

(2)生态需水研究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已经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环境与发展最大的限制因子。实际观测与实验研究表明,水对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的限制作用,生态系统对水的需求也存在胁迫响应的机制。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维系生态系

统平衡最基本的需用水量,是生态系统安全的一种基本阈值。因此,生态环境需

水估算问题成为生态环境建设依据的重要基础。确定不同生态类型的生态需水量,是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生态环境系统的关键。这也是中国

工程院咨询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第2课题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等大的科学计划推动,

如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BAHC)实施,国际国内对生态环境需水问题十分重视

并且已有了一些研究。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有关课题,如“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等,利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遥感信息对区域生态需水进

行初步的估算。中国工程院一期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所完成9个专题报告中对生态环境用水也做出初步

的测算,取得一些进展。但是,目前有关生态需水的研究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人们对“生态需水”问题理解还不尽相同。目前,与生态需水有关的概念和定义

有多个方面,如“生态需水”、“生态用水”、“生态环境耗水”等。不同人从

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与解释。总之,生态环境与水文水资源以及人类生

存环境的交叉研究,面临许多挑战,也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与看法。

由于目前对“生态需(用)水量”一词,还没有确切的或者得到公认的定义,

因此在对它的理解与计算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总的来看,多数认为:生态需水量是指在水资源短缺地区为了维系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基本生存和一定生态

环境质量(或生态建设要求)的最小水资源需求量。它包括天然生态保护与人工

生态建设所消耗的水量。其内涵: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天然生态保护与人工生

态建设的需水,其外延包括地带性植被所用降水和非地带性植被所用的径流。因此,生态需水量可以理解为维系一定生态系统功能所不能被占用的最小水资源需

求量,包括天然生态和人工生态,其计算有河道内和河道外之分。基础是自然变

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流域水循环规律的认识与模拟。

·河道外的流域上的生态需水的计算

根据补给来源,生态需水首先可以分为降水性生态需水和径流性生态需水。降雨形成径流以及径流运动过程中,地带性植被所在的天然生态系统完全消耗降水量,非地带性植被所在的天然生态系统消耗径流量为主、降水为补充,处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交错过渡带以消耗降水为主、径流为补充。

从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动力又进一步分为天然生态需水和人工生态需水两大类。从植物生理角度分析生态需水,可以得到天然植被或农作物正常生长时的总腾发量ET。其水分来源有两部分:直接利用的有效降水,以及通过水利工程直接或间接利用的供水。

区域生态需水计算应该以流域为单元,建立变化环境下的流域水循环模型,如图1所示意。然后,充分利用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遥感信息,结合陆面水文生态实验站的校核分析识别确定。对于每个流域,结合其生态特点和水循环特点,确定一级分区为山区、平原绿洲、过度区、荒漠无流区。为了突出人类活动影响,在山区和平原绿洲中进一步区分天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作为二级计算分区。二级计算单元内在以土地利用单元作为三级计算分区, 由遥感信息土地利用图上读取各类生态面积单元。对三级分区的每一项,单独计算其生态需水或经济需水。在计算中考虑了天然植被或人工植被对径流性水资源和降水性水资源的同时利用。国家“85”科技攻关项目中的一种基于水循环概念的流域生态需水计算框图如图6所示意(细节略)。

·河道内的生态需水的计算

河道内的生态需水的计算主要考虑的问题是维系河流湖泊水系的生态平衡

的最小水量。主要考虑的方面有:

维持河湖水生生物生存的最小需水量;

维系城市人工生态环境景观的最小需水量;

防止河流泥沙淤积所需最小径流量;

防止河流水污染的最小水量;

防止海水入侵所需维持的河道最小流量;

防止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所需维持的最小径流量

通常需要通过流域水循环模拟、枯水分析后,在给出一定生态环境标准(或要求)下确定上述多个的最小流量组合的阈值(具体方法讨论略)。

(3)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建立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核心是用什么指标体系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发展规模与质量?目前,借

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采用在水资源可供给量所能维持生产的粮食产量的基础上计算水资源承载力的方法显然将问题过于简化了[10]。

从目前的认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有不同的做法。例如,有人从定义出发直接选取可支持人口数量、工农业发展规模等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作为衡量水资源承载力大小的依据[14]。也有人从水资源可供水量、需水量,可承载人口、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规模,水环境容量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进行评价[15]。

本文建议,从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出发,通过水循环系统模拟,水资源评价、生态需水估算和社会经济对水的需求分析,选取计算参数,主要有:对应不同保证率的水资源量,最小生态需水量,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需求量(包括人口需水,工业需水,农业需水,环境和其它需水等);通过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实际分析,确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水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指数(IWSD)等。运用本文提出的量化方法,获得比较具体和实在的水资源承载力的度量结果,如维系现状/目标水平的人口规模所需要最少水资源量,维系现状/目标水平的经济规模所需要的最少水资源量等。

总之,希望概念清楚,基础扎实、评价方法简单、可比性好。这方面研究工作需要在实际中发展和完善。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摘要:从水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探讨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及研究思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模型体系,提出了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方针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内涵模型体系策略

随着当今世界出现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协调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人口与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已成为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1]。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正是从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开发的速度、规模、容量等的关系,研究不同时期水资源开发利用、经济适度发展与人口合理承载的动态关系,为国家决策、规划、计划和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与研究思路

1.1 水资源承载力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资源承载力的定义[2]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水作为一种资源,其承载力研究符合上述定义内容,同时,它也具有本身的一些特点,在本研究中,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如下:“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个地区或流域的范围内,在具体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条件下,当地水资源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最大支撑能力。”1.2 水资源承载力的特点

水资源承载力具有动态性、多目标性和极限性三个特点。动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由于节水和技术进步,单方水的利用效率越来越高,可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及工业品。承载力的动态性也使承载力数值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承载力的多目标性体现在区域发展模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上,这些多样性使得某一区域的需水量和供水量均不相同,且相关的发展指标差异也很大,从而导致承载力数值不仅与区域发展模式有关,也与水资源配置模式有关,承载力计算应在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进行。

承载力的极限性主要体现在某一可预见的发展阶段中,在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条件下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支撑能力。

1.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原则

动态性原则。在分析时,必须考虑系统内各有关部门之间在不同时期相

互关系的变化趋势、各部门经济发展速度、各部门需水变化趋势。

一致性原则。必须使部门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水资源可支持的速度相一致。

战略性原则。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只有把近期和远期结合起来,对远期水资源承载力作出较为客观的预测与评价,使水资源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期与远期相协调,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才得以实现。

生态性原则。生态环境因素是承载力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必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反之,恶劣的生态环境必然对承载力产生负作用,如水源的污染降低水资源的承载力。

整体性原则。在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时,必须把区域内水资源系统、经济系统、人口系统做为一个大系统统一考虑,研究各子系统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1.4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思路步骤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是属于评价、规划与预测一体化性质的综合研究, 它以水资源评价为基础,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前提,以水资源潜力和开发前景为核心,以系统分析和动态分析为手段,以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由于受水资源总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以及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水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制约的关系。

在水资源系统,通过对区域水资源的现状评价、水资源的潜力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研究,确定在不同水平年、不同配置方案下的可供水量大小。

在宏观经济社会系统,通过对工业、农业和社会的发展规模水平的研究,确定在不同水平年、不同产业结构和生活标准及节水水平下的各部门用水定额和用水效率的大小。

在水环境系统,根据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预测BOD排放率及排放总量大小。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水资源、经济、人口、环境、社会相联系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核心模型,以可供水量、用水水平和BOD排放总量为模型入口,研究不同水平年、不同策略方案下的水资源所能承载的经济、人口规模。将模型计算得出的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比较,若发展目标高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则需调整战略,提高水资源承载力,承载力提高到本年度的最大时,若发展目标还高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则说明制定的发展目标已超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需适当调低;若水资源承载力与发展目标相协调,可得到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以及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战略和方案。

2 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评价核心模型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涉及水资源、宏观经济、社会、人口、水环境等众多因素,各因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由此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对于这样一个大系统,试图用一个数学模型或用一个目标来描述,并用某一个最优化技术求解,都是相当困难的。为此将整个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各子系统模型既可单独运行,又可配合运行,子系统模型之间通过多目标核心模型的协调关联变量相连接。在这些模型之中,多目标核心模型为总控模型,它

是将各子系统模型中的主要关系提炼出来,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大系统内的各种关系进行分析和协调。而子系统模型对系统局部状态进行较详细的分析。

图1水资源承载力模型体系

如图1所示,整个系统模型包括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模型、需水预测模型、水工程规划模型、水环境分析、水资源供需分析等子模型。

宏观经济发展模型在扩大再生产、投入产出、调入调出、积累消费等关系的约束下,对国内生产总值及各部门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

需水预测模型可预测不同水平年各部门各行业的用水定额,并根据宏观经济发展模型优化的各部门产值和社会发展水平,预测各部门需水量。

水工程规划模型根据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资料,确定其工程投资、运行费、可供水量以及最优开工次序等。

水环境分析子模型根据宏观经济发展模型优化的经济发展规模,预测不同地区的污染程度以及治理水平。

水资源供需协调分析模型进行供用水的分析模拟,即根据某水平年需水条件,对各分区进行供水模拟,计算供水保证程度,并提出符合实际的分水、调水方案与合理的工程规模。

以上各子模型负责对系统局部进行较为详细的模拟和优化,多目标核心模型则从整体角度协调经济、社会、环境、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区域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从而选择合适的发展策略,使经济、社会、水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图2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决策核心模型框图

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评价核心模型如图2所示。在选取目标时,既要反映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依赖关系,数量又要适宜,为此,模型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最大、承载人口(POP)最多、粮食产量(FOOD)最大、污染负荷量(BOD)最小等目标来反映水资源对经济、环境等的承载能力。由于影响各目标的主要因素是相通的,且这些目标之间又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不可能追求单个目标的优化,只能追求整体的最优。

3 陕西关中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3.1 关中地区基本情况

关中地区人口、面积、经济社会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情况如表1所示。

3.2 主要规划工程[3]

关中地区主要有六大规划工程:①九大灌区改造;②城市供水工程;③黄河、渭河、径河、洛河水利工程;④跨流域调水工程;⑤污水回用工程;⑥节水工程。

九大灌区改造。改造工程的目的是改变工程老化失修面貌、增加供水能力及挖掘水资源潜力。主要工程规划有渠首加闸、水库加高、渠道衬砌及烃惠渠西郊水库等。

表1 关中地区概况(选择1995年为现状水平年)

城市供水工程。关中城市供水近期主要由地下水和现有供水工程挖潜解决,中远期要通过大中型水利工程供水。黑河引水工程主要给西安市供水,泾河东庄水库将给西安、咸阳、铜川供水,宝鸡将有片山头水库、凤阁岭水库,渭南有秦岭山前水库供水,铜川由桃曲坡水库及马栏河引水供水。

黄河、渭河、径河、洛河水利工程。主要有黄河甘泽坡抽水,径河东庄水库、洛河南沟门水库以及支流黑河水库、亨口水库等水利工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主要有省内南水北调及运期西线南水北调关中引水。

污水回用工程。主要有西安北石桥、辛家庙、三桥、大白杨;铜川、宝鸡各一处。预计新增污水处理120万m3。

节水工程。“九五”期间关中计划发展20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主要推广地埋管及喷、滴灌,完善渠系衬砌。关中近期2000年到中期2010年主要工程有:九大灌区改造、西安黑河工程、亨口水库、东雷抽黄二期工程、南沟门水库、节水灌溉等;远期:以黄河及省内南水北调为主。

3.3 不同备选方案下的关中水资源承载力

提高关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可采取提高节水水平、提高污水回用程度、充分开发当地水以及跨流域调水等工程性措施。其中提高节水水平应作为第一优先措施,其次是污水回用和开发当地水资源,最后是跨流域调水。以下从四种不同的备选方案来分析水资源的承载力。

零方案。以现状供水为基础,不考虑开源,同时保持现有用水水平及污水回用水平,以此来考察现有水资源的承载力能力。该方案可作为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参考方案。

低方案。本方案只考虑在现状条件下提高节水水平和污水处理回用率,不考虑当地开源及区外调水。

中方案。考虑节水、污水回用及当地开源。

高方案。此方案在中方案的基础上加强黄河过境水的开发利用,同时增加区外调水。黄河过境水的开发利用工程主要有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禹门口抽黄

工程、甘泽坡抽黄工程及大柳树抽黄工程等,预计总可增水量15~20亿m3。区外调水主要从两江(嘉陵江、汉江)调水,预计总共可增水量6~9亿m3。

根据水资源承载力模型,上述四种方案下的关中水资源承载力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关中水资源承载能力

由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零方案下由于未采取开源节流及污水治理措施,关中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期望值相差甚远,完全不能达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水资源成为关中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低方案由于采取了节流和污水回用措施,有效可供水量略有增加,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优于零方案,但是,由于节水和污水回用增加的有效水量有限,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期望值仍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中方案由于增加了当地开源节流,水资源承载力大大提高,但在2010年当地水资源承载力将接近极限,在2020年当地水资源承载力与期望值差距加大,为了保证关中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摆脱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被动局面,必须考虑利用黄河过境水及区外调水。

高方案在当地开源节流的基础上,加强了黄河过境水的开发利用和两江调水,可供水量大大增加,缺水量逐渐降低,水资源承载力主要指标与期望值接近,因此该方案可作为关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优选方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中水资源并不丰富,属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将是困惑关中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问题,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关中水

资源问题的严重性,今后需加大水利工程投资力度,开源节流并举,以扭转关中水资源面临的严重危机状态。

参考文献

[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1997

[2]齐文虎. 资源承载力计算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3]陕西省水利厅水资源办公室. 陕西省水中期规划. 西安:陕西省水利厅, 1993

Research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water resources 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studying principle and thinking of water resources bearing capacity,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modeling system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bearing capacity study is initially established. Also, the paper presents the main policies and tactics to raise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bearing capacity.

Keywords water resources bearing capacity connotation modeling system policy and tactics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重在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和承载人口的计算。即分析现状水资源总量和用水状况,就算现有的人均指标,对水资源的紧张情况进行评价,然后根据国家指标,计算该地区水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同时,根据现有人口和经济状况,计算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最后对这些计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下面是两个实例,内容摘自《抚顺市资源合理利用及综合承载力研究》和《沧州总规空间管制与生态保护专题》。

实例一:抚顺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水作为资源来看,和土地一样,也具有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它包含质和量双重含义。经典的水资源定义为:地球上目前和将来人类可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水体和水量,它包括以下几种要素:水量、水质、水深、体积以及储藏等。根据前文对抚顺市水资源的分析,抚顺市降水量丰沛但地下水属于贫水区,枯水季节地下水大量补给河川径流,以地表水形式下泄为重复量,所以水资源主要是指河川径流量。河川径流量主要由降水补给。

4.1 水资源数量分析

4.1.1 水系概况

抚顺市有大小河流173条,境内10公里以上的河流110条,其中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浑河、辉发河、清河、柴河、太子河、富尔江等13条河流。抚顺市多年平均降水量781.8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32.32亿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资源量的53%。水资源主要靠降水形成,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7 00—850毫米,但降水时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汛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由于山区落差大,大量雨洪资源未能充分拦蓄利用,而春季多年出现干旱,属于季节性缺水地区。水系基本情况如下: 浑河:属辽河水系,发源于抚顺市清原县湾甸镇长白山支脉的滚马岭,从东到西贯穿抚顺全区,流经抚顺、沈阳、辽阳、鞍山等四个市所属的

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及其评价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及其评价方法 [摘要] 水资源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合理的评价水资源是引导产业发展的前提,本文介绍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基本方法;并阐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特征,为合理评价利用水资源做了铺垫。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特征 [abstract] the water resources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is indispensable. The reasonable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the premise of the guid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explain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for reasonable evalu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do twisted.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characteristics 1.引言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和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确保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主要手段区域水工程出发,针对目前水工程建设、投产运行对区域社会经济效益产生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给区域生态环境一定的压力,研究了区域水工程建设对区域水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分析计算了区域不同时期水工程影响下的水资源现状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以及各个时期区域人口经济的最大支撑规模。 2.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简介 目前,国内外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类:经验估算法、综合指标法和复杂系统分析法,而且后面两种更为常见。 1)经验估算法。经验估算法是指操作主体应用专门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据此提出一个近似的数字,它虽然可以满足决策者概念上的感性认识,但从估算精度来看,显然不能满足要求。经验估算法主要包括背景分析法、经验公式法和趋势预测法。

某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报告

某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报告 各县区水利局: 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建立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工作的通知》(办资源(XX)57号),根据省水利厅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XX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报告》,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工作。建立水资源承截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重要内容,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探索建立水资源预警机制预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国家、省资源环境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县区要高度重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工作,在现有评价成果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工作。 二、严格水资源管控,制定和落实超载区域综合整治措施。各县区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成果,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线,严格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节水减排,因地制宜地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积极利用当地地表水,外调水和非常规水源,替代地下水,认真开展超采区综合治理;对水功能

区纳污控制指标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超截的水功能区和地区,要分析超载成因,制定和落实限制性措施,维护河湖健康,保障区域内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各超载有关县区治理方案于2018 年5月底前上报市水利局。 三、积极研究和建立水资源预警机制工作。开展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是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是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目标与任务。各县区要按照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的统一要求,加快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制定监测预警措施,力争2018年初步建立县级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定期发布监测预警报告,对水资源承载负荷超过或接近承载能力的地区,实行预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构建政策引导机制和空间开发风险防控机制,促进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水资源承载力简述及研究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简述及研究方法

一、水资源承载能力国外研究进展 1.1国外研究进展 水资源承载力国外研究进展国际上,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单项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一般将其纳入资源承载力、区域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之中,并且偏重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与政策措施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水资源问题进一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对水资源安全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冲突给予了深刻的分析和前所未有的关注。 URS 公司(1998)受到美国陆军工程兵团以及佛罗里达州社会事务局的委托,研究了弗罗达Keys 流域的承载力水平,在此次研究中,URS公司认为承载力的定义是:以不造成人工资源和自然的破坏为前提,该地区能够承载的最大发展能力。不对采用了一个由社会经济、财政、基础设施、水等分析要素与图形用户界面组成的承载力分析模型,并用此模型对Keys 流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进行了整体的模拟和评价,最终确定了各分析要素承受各类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 英国科学家斯莱瑟教授(1998)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定量分析方法——提高承载力的策略模型(ECCO 模型),斯莱瑟教授将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之间联系起来综合考虑,运用了系统动力学,研究了在不同发展阶段,人口数量与承载力之间的在联系。 Gleick(1999)等学者则认为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危机都是由于对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的,例如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或已经灭绝、土地沙漠化等。Gleick 希望能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可以长期、合理的配置水资源。为此他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七个标准。 Harris(1999)等学者对水资源研究的侧重点放到了农业方面,将农业用水的承载力作为区域发展能力的发展指标之一。他认为对数增长是当代农业增长的模式,且该模式受到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的影响,关系着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 Rijiberman(2000)对城市水资源结构和管理进行了研究,认为评估城市水资源系统是否可持续发展大致分为四个方法:生态、资源承载力、社会、经济。该研究选取了承载力这种评价方式来衡量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并得出结论认

论北京市的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及其人口压力

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弹性变化空间 及其趋势探讨 童玉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 [ 摘要] 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同时也是一个干旱缺水的中国北方都市,相对于国际人均水资源标准,北京属于极度缺水城市。随着首都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和人口规模都在不断膨胀,给水资源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很多学者都对北京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过探讨,基本结论都是人口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力.然而,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 实际人口不断突破所谓的水资源承载力,与此同时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却没有明显感到说资源超载后的压力。这是什么原因?北京市的水资源是如何承载人口的?本文从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以及基本计算原理出发,根据北京市实际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剖析了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状态和人口压力,为相关的政策决策提供必要的咨询参考. [关键词] 北京水资源承载力人口压力 前言 水资源是任何一个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存在和持续的基础条件,对于中国北方的干旱城市,更是如此。关于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就开始了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1],随后学者们分别对中国的不同区域和各个城市,展开过一系列的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北京市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受到关注,对北京市的水资源进行了分析[][][]。目前的研究结论,大多数基本都认为北京市的人口水资源承载力都在1500-1800万之间,并且实际人口的规模已经超过了人口承载力。 北京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在近30年时间内一直呈现快速的增长,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已经达到1755万人(有资料显示实际当年常住人口达到1920余万[]),而且及年来人口依然在以每年50万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2010年净增加62万)。2009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水平只有126.6立方米。按照多年平均的水资源量39.99亿立方米计算,人均水资源量也只有231.2立方米。该指标远远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水资源丰水线(3000立方米/人)和警戒线(1700立方米/人)的标准,只有人均水资源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线的一半不到。随着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可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却并没有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已经超载的感觉,或者说生活中并没有感觉到水资源困难和紧缺。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是水资源承载力本身就不存在,还是承载力实际存在,只不过这种超载的后果还没有显现出来?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本文认为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 文章在阐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并从社会经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这一符合型系统出发,分析了在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中节水措施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几个创新性、高效率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方式进行了阐述。 标签:水资源承载力;基本内涵;研究措施 1 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内涵 水资源承载力是承载力在水资源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承载力是指物体在不受到外界破坏的基础上,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承载力这一概念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国外针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有限,通常情况下,都是将研究局限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而国内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基本内涵、评价指标中。 就目前来看,水资源承载力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统一,国内的学者面对这一问题,也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可以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简单的分为三大类,第一: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能够承受的最大支撑力;第二,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补给的最大规模;第三,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可开发的最大容量;这三种观点各有利弊。它们虽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的处罚,但是从内部联系来看还是有一定联系的,“最大支撑力”更加适合评价水资源目前或者在不久的将来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支撑程度和承受能力,而不能精确的反应出可承受的最大范围;而“最大规模”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最大开发容量”能够间接反应出最大的发展规模。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必须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高效循环,为生态环境留有充足的水资源,维持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剩下的一部分才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水资源承载力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满足社会生态发展基本需要的前提下,使水资源系统保持合理规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措施 国内外学者在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研究后,开始形成全新的研究思路,并形成了全新的研究成果。促使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措施开始发生大幅度转变,由之前单一的、静态分析模式转变成了多样的、动态分析模式。就目前来看,流行于界内的研究措施还是有很多种,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措施在此进行重点阐述,主要包括多目标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法和综合评价法、常规趋势法等。

水资源调查报告4篇

水资源调查报告4篇 发布时间:2019-05-28 来源:调查报告 一、我区的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的状况,或者说水资源对环境的承载力可以用两个方面的指标来反映。一是水量状况,二是水质状况。通过调查了解,我区的水资源状况是这样的:水资源总量、水质状况总体均呈下降趋势。 1.水资源总量年均趋少 降雨量偏少,水资源总量逐年减少,这是近半个世纪来全球气候演变的趋势,我区亦然。水资源量趋少可以通过两项指标来大概反映:一是河道径流量和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减少首先表现在河道径流量的变少。我区河流几乎都是澧水水系的源头,因而无过境水量。本行政区域内所产生的降水量,除去蒸发量和流出水资源量外,即为我区水资源总量。我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0亿立方米,现状水平年约为1.6亿立方米,下降了18.7%。经调查,索溪河多年平均流量为2.88m3/s,而现在每到枯水季节,索溪水库一旦不放水,索溪河基本上是干河一条。黄龙洞断面最枯流量仅为0.19 m3/s。其次,可用水资源量不足,尤其是环境生态用水量严重不足。物体与环境两者相结合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综合体的总体系统中,为防治水污染,改善水质、美化环境,促进具环境属性水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促进国家水安全、生态安全及生态保障体系的建立,并为不断满足广大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和社会化高福利公共用水而协调自然生态平衡与发展所需用水,称为“环境生态用水”。不容置疑,其中部分用水与农业用水、城市用水、特种用水是相互交叉利用的。在我国长期供用水

制度中,形成工业、农业、生活传统的供用水制度,唯独环境生态用水没有列入我国的用水制度。环境生态用水是保障人民生活与健康质量的不断提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用水。武陵源区作为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从理论角度来说,生态用水至少要达到占总用水量的20%,但我区生态用水占不到10%。就拿索溪河来说,河道用于维系水生态环境的必需水量都不能得到基本的满足,干旱少雨季节,河道断流可以说是常见现象,更谈不上河道景观用水,由此造成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鱼虾等水生生物几乎绝迹。更有甚者,近几年来,上游的金鞭溪径流量也逐渐减少,几近断流,令人揪心。 2.饮用水源地单一,缺乏饮水安全保障 城区饮用水源主要靠索溪水库保障,这种单一的供水水源模式为饮水安全埋下隐患,一旦发生不可预见的水源安全事故,城区供水将完全中断,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有必要考虑筹建后备水源建设问题。 3.水质状况总体呈下降趋势 根据已进行过的水质检测情况表明,我区水质状况总体呈下降趋势。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生活污染,不仅地表水如此,局部地区浅层地下水也是一样,如军地坪城区,通过水样分析,其大肠菌群数量至少要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100倍以上。水体受到污染,直接影响到河道生命健康,破坏水生态环境。具体反应到索溪河,造成的是河床中的石头变黑,藻类等水生生物滋长,严重影响河道的容貌。 二、形成原因 (一)水资源总量减少缘由

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

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 任何时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资源提供的基础。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迅速膨胀,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几个方面不相适应的矛盾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日益表面化,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或合理人口容量问题的广泛兴趣。 所谓自然资源承载力,从生态上讲,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损害资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按某一时期内人们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其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可以稳定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由于以下原因,使得精确估算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当困难;①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合理化对承载力的影响难以作出精确估量;②不同的系统开放度和外来补偿度对承载力的影响难以把握;③采用什么样的人均资源消费水平也很难确定。尽管如此,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仍是很有意义的,通过它可以为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定量地提出一个有一定科学可信度的依据。当然,对其中一些结论在认识上也不能绝对化。 自80年代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对中国的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作了大量的研究。胡保生等同志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可能性”和“满意性”两个概念,把二者统一起来,可合称为“可能—满意度”。当该指标为1时,表示完全可以实现并完全满意,为0则表示无法实现和完全不能令人满意。他们的研究结论是: (1)粮食——总人口不足12.6亿,可能—满意度为1,大于12.6亿,即趋于下降,达到64.8亿为0。 (2)肉类——总人口超过2.6亿,可能—满意度就开始下降。 (3)土地——总人口超过10亿,可能—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56.7亿为0。 (4)水——总人口大于4.5亿,可能一满意度就会下降,超过54亿为0。 (5)能源——总人口大于11.5亿,可能一满意度即开始下降。 宋健等同志的结论是:“如果全国妇女平均生育1.5个孩子的话,那么在一百年内,依靠我们自身土地资源,饮食水平将不可能达到美国目前水平,如果生育2个,那么一百年内,我们整个民族将一直处于不良式供应状态。”“如果在百年左右时间里,我们饮食水平要达到美国和法国目前水平的话,那末我国理想人口数量应在6.8亿以下。” 宋子成等则认为,中国的水资源最多只能养育6.5亿人。 1988年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4个基本问题,提出了题为《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报告。该报告以生物生产力为基础,以人均400公斤粮食为标准,计算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结论是:1985年总生物产量(干物质)31.7亿吨,粮食总产量3787亿公斤,可承载9.5亿人,实际超载1.1亿人。2000年生物产量35亿吨,粮食4622亿公斤,可承载11.6亿人。2025年生物产量39.8亿吨,粮食5925亿公斤,可承载14.8亿人。远景生物产量72.6亿吨,可承载16.2亿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在总结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在分析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子之后,总结了水资源承载力指标设计的方法及其水资源承载力一般的计算方法。 标签:水资源承载力;指标设计;计算方法 1 引言 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水资源承载力自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学者提出后,已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并成为当前水资源科学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研究问题。 2 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 施雅凤:水资源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一定社会历史和科学技术发展阶段,在不破坏社会和生态系统时,最大可承载容纳的农业、工业、城市规模和人口的能力。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而变化的综合目标。 夏军: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度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受水资源制约的阈值,它通常用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限目标需求水量的供需平衡退化到临界状态所对应的单位水资源量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规模等指标表达。 龙腾锐:水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时期和技术水平下,当水管理和社会经济达到最优化时,一定区域的水生态系统自身所能承载的最大可持续人均综合效用水平(或最大可持续发展水平)。 综合上述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就指标的表现形式来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支持人口规模论;二是支持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三是支持经济规模论。其最终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强调了支撑能力的概念。 3 水资源承载力国内研究进展 (1)研究进展。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5年),水资源研究理论的延伸与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理论与计算方法等都还处于萌芽状态,研究案例也相对较少。第二阶段(1996年-2000年),水资源承载力的开拓性与探索性研究阶段。这期间不但政府加大了对水资源战略问题研究的支持力度,而且国内学者在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评价模型(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全面、系统的研究奠定

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水资源承载力 英文名称:water resources supporting capacity;water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定义1: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某一区域(流域)当地水资源能够维系和支撑的最大人口和经济规模(或总量)。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水文学(二级学科) 定义2:一定范围内,可利用水资源能维护支撑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水资源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目前,许多学者给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水资源承载力一词也广泛应用于研究某一地区尤其是缺水地区的工业、农业、城市乃至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和生态系统保护,但水资源承载力迄今仍是一个外延模糊、内涵混沌的概念,其内涵的界定尚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不足。分析这些定义,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观点是水资源开发规模论,水资源开发规模论认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在一定社会技术经济阶段,在水资源总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所获得的最合理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必须首先满足维护生态环境的起码用水要求,以及合理分配国民经济各部的用水比例。“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最大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也即水资源最大开发容量;第二种观点是水资源承载最大人口论,水资源承载力为:在某一具体的发展阶段下,以可以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前提,在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条件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人口容量;第三种观点是水资源支撑社会经济系统持续发展能力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虽然承认水资源承载力最终要以一定的人口总量规模为落脚点,但进一步认为这种人口规模是与最大的生活水平也就是人均综合效用水平相对应的,换言之,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最大”的含义就是对应着最优的发展水平。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胜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在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能够维系有限发展目标的最大的社会一经济规模。

人口承载力

吓人的2000万和宜人的20年 中国到底能养活多少人?这个问题前些年引起过很大的争论而无定论。其实,别说中国,就北京能“装”多少人,这也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如果翻看北京历年的数据,会发现北京人口规模预测的历史是“不准”的历史,北京的人口规划已经走入了一个“屡设屡破”的循环。 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指出,要“坚决把北京市到2000年的人口规模控制在1000万人左右”。仅仅3年后,1986年北京市总人口已达1000万;1993年批复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1991~2010)》要求,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1250万左右,事实是,以统计结果“不完全”著称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1382万人;2005年初通过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明确指出,2020年北京的总人口规模要控制在1800万。但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为1755 万人。尽管这一数字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合理调控城市人口规模”专题调研组所公布的1972万人少200多万,尽管2008年奥运会前摸底排查时北京的流动人口已经超过850万(加上户籍人口,当时北京的常住人口实际已经超过2100万),但不管按什么渠道的统计结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所确定的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1800万的目标甚难如愿。 这种超出规划的人口规模,确实引起了很多城市管理问题。但也必须注意到,总体来看,这2000万不仅没使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根本性的问题以及有些人危言耸听的“生态灾难”,相反,北京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大大高于提出人口控制目标和最大人口容量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居环境相对过去有明显改善,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度在全国也是较高的,这些都有例可证: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著的《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在生活环境竞争力方面,北京以绝对优势超过上海和香港,排名第一。当然,我们不否认,如果只比较资源环境方面的因素,北京的宜居水平横向来看仍有待提高,但估计没人能否认北京的宜居水平这20年纵向来看是与时俱进的。 什么决定了人口承载力 面对北京实际人口数量屡屡突破其控制目标,突破北京人口承载极限,但其发展并没有停滞的现实,有很多学者对这类研究提出质疑,认为既往人口承载力研究有意无意地低估了技术、制度创新和管理手段进步对人口承载力的动态影响。事实上,根据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所设定的人口规划目标“屡设屡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人口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出现了误判。 只有以就业为主的经济因素才是人口承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资源环境等只是构成以就业为主的经济因素的要素之一,是间接影响因素。这个有别于传统认知的判断可以系统表述如下:资源环境,与劳动力、资本一样,是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一个地方的经济规模及产业结构如何,是劳动力、资本以及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要素成本决定的,这些因素作用于经济系统,通过影响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来间接影响人口承载力。因此,真正直接决定人口承载力的,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研究——以云南昌宁县为例

Open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水土保持, 2015, 3, 36-46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7815744.html,/journal/ojswc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7815744.html,/10.12677/ojswc.2015.32006 The Analysi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Changning County Dongyan Wang, Weiyan Wang, Yi Chang College of Tourism & Geography Scienc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Email: wwdongyan@https://www.360docs.net/doc/2e17815744.html, Received: May 29th, 2015; accepted: Jun. 23rd, 2015; published: Jun. 26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7815744.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Water is an essential resource for human existence. It is also the basis of production and living. However the water resource is unbalanced both in time and space and used in low rate, which has become very important factors to restri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ach district at present. The selected research area—Changning County is in a period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will affect th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other titles and applies the actual survey data to analyze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t shows that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Changning County is adapting to the presen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will be insufficient in long term. So it should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angning County. Keywords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Changning Count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研究——以云南昌宁县为例 王东焱,王维艳,常翊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Email: wwdongyan@https://www.360docs.net/doc/2e17815744.html, 收稿日期:2015年5月29日;录用日期:2015年6月23日;发布日期:2015年6月26日

2020年经典水资源调查报告范文5篇

2020年经典水资源调查报告范文5篇 2020年经典水资源调查报告范文(一) 一、我区的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的状况,或者说水资源对环境的承载力可以用两个方面的指标来反映。一是水量状况,二是水质状况。通过调查了解,我区的水资源状况是这样的:水资源总量、水质状况总体均呈下降趋势。 1.水资源总量年均趋少 降雨量偏少,水资源总量逐年减少,这是近半个世纪来全球气候演变的趋势,我区亦然。水资源量趋少可以通过两项指标来大概反映:一是河道径流量和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减少首先表现在河道径流量的变少。我区河流几乎都是澧水水系的源头,因而无过境水量。本行政区域内所产生的降水量,除去蒸发量和流出水资源量外,即为我区水资源总量。我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0亿立方米,现状水平年约为 1.6亿立方米,下降了18.7%。经调查,索溪河多年平均流量为2.88m3/s,而现在每到枯水季节,索溪水库一旦不放水,索溪河基本上是干河一条。黄龙洞断面最枯流量仅为0.19 m3/s。其次,可用水资源量不足,尤其是环境生态用水量严重不足。物体与环境两者相结合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综合体的总体系统中,为防治水污染,改善水质、美化环境,促进具环境属性水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促进国家水安全、生态安全及生态保障体系的建立,并为不断满足广大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和社会化高福利公共用水而协调自然生态平衡与发展所需用水,称为“环境生态用水”。不容置疑,其中部分用水与农业用水、城市用水、特种用水是相互交叉利用的。在我国长期供用水制度中,形成工业、农业、生活传统的供用水制度,唯独环境生态用水没有列入我国的用水制度。环境生态用水是保障人民生活与健康质量的不断提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用水。武陵源区作为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从理论角度来说,生态用水至少要达到占总用水量的20%,但我区生态用水占不到10%。就拿索溪河来

水资源承载力

中原经济区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数学建模评价与预测 摘要 中原经济区区域是内陆地区一个重要的经济板块,处在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国家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一个承接地和平台,在完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和区域协调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研究中原经济区域水资源的承载力,能够为实现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三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分析和决策参考依据。 针对问题一,为了研究中原经济区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本文择取了中原经济区域中的郑州、开封、洛阳、新乡、南阳五个城市作为研究区域,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对2002~2008年间各个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其整体的综合指标。 针对问题二,本文根据问题一的数据信息运用了时间序列模型中的简单移动平均法来对2010~2020年间的中原经济区域中所选的五个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预测,得出了其综合水资源承载力的趋势变化。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简单移动平均法

一、问题重述 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是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占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选择中原经济区的若干重要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区域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及预测,能够为实现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三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分析和决策参考依据。 请选取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能源承载力、耕地承载力、社会经济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分析因子中的一项或几项,对1999-2009年间中原经济区各城市(可选取一部分城市)的承载力状况,建立区域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并建立数学模型预测2010-2020 年研究区区域承载力变化趋势。 二、问题的分析 针对问题一、研究中原经济承载力情况有重大意义,为此我们选取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分析因子,并择取中原经济区域中的郑州、开封、洛阳、新乡、南阳五个城市为研究区域。根据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e17815744.html,还有河南水利局网等可靠网站查到2002-2008年(由于时间久远,网站没有公布1999-2001年间的大部分资料,因而本文从2002年开始搜集资料)间所则取研究区域的人口数量、土地面积、供水量、需水量、灌溉面积等各个数据,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所则取研究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 针对问题二、根据问题一所得数据和结果,我们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中的简单移动平均法对中原经济区域所取的五个城市在2010-2020 年期间水资源承载力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三、模型的假设 1、假设所查得的数据真实有效; 2、假设水资源承载力只和灌溉率、水资源利用率、供水模数、需水模数、人均供水五个因素有关;

2016年关于水资源调查报告.doc

2016年关于水资源调查报 告

一、我区的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的状况,或者说水资源对环境的承载力可以用两个方面的指标来反映。一是水量状况,二是水质状况。通过调查了解,我区的水资源状况是这样的:水资源总量、水质状况总体均呈下降趋势。 1.水资源总量年均趋少 降雨量偏少,水资源总量逐年减少,这是近半个世纪来全球气候演变的趋势,我区亦然。水资源量趋少可以通过两项指标来大概反映:一是河道径流量和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减少首先表现在河道径流量的变少。我区河流几乎都是澧水水系的源头,因而无过境水量。本行政区域内所产生的降水量,除去蒸发量和流出水资源量外,即为我区水资源总量。我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0亿立方米,现状水平年约为1.6亿立方米,下降了18.7%。经调查,索溪河多年平均流量为2.88m3/s,而现在每到枯水季节,索溪水库一旦不放水,索溪河基本上是干河一条。黄龙洞断面最枯流量仅为0.19 m3/s。其次,可用水资源量不足,尤其是环境生态用水量严重不足。物体与环境两者相结合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综合体的总体系统中,为防治水污染,改善水质、美化环境,促进具环境属性水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促进国家水安全、生态安全及生态保障体系的建立,并为不断满足广大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和社会化高福利公共用水而协调自然生态平衡与发展所需用水,称为环境生态用水。不容置疑,其中部分用水与农业用水、城市用水、特种用水是相互交叉利用的。在我国长期供用水制度中,形成工业、农业、生活传统的供用水制度,唯独环境生态用水没有列入我国的用水制度。环境生态用水是保障人民生活与健康质量的不断提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用水。武陵源区作为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从理论角度来说,生态用水至少要达到占总用水量的20%,但我区生态用水占不到10%。就拿索溪河来说,河道用于维系水生态环境的必需水量都不能得到基本的满足,干旱少雨季节,河道断流可以说是常见现象,更谈不上河道景观用水,由此造成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鱼虾等水生生物几乎绝迹。更有甚者,近几年来,上游的金鞭溪径流量也逐渐减少,几近断流,令人揪心。 2.饮用水源地单一,缺乏饮水安全保障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第七届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数学建模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中选择一项填写): A 我们的参赛报名队号为:78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 日期:年月日赛区评阅编号(由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第七届数学建模竞赛 编号专用页评阅编号(由数学建模协会进行编号): 评阅记录(可供评阅时使用): 评 阅 人 评 分 备 注 统一编号:

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摘要 鄂尔多斯能源基地是我国重要煤炭富集区,但是该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本文以鄂尔多斯能源基地水资源承载力与煤炭开采为课题,对该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评价。 第一,根据晋蒙陕甘宁五省水资源承载力因素:人均GDP、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农业用水、污水处理率、人口数量的相关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最终筛选出人均GDP、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农业用水4个主要影响因素。 第二,利用第一问中筛选出来的4个影响因素。通过数据的分析类比将信息论中的熵值理论运用到确定水资源承载力的权重,建立熵权模糊综合模型,通过matlab计算出晋蒙陕甘宁五省的水资源承载力值,并进行了等级划分(根据相关文献指标)。得出五省水资源承载力强度排序:陕西、内蒙古、宁夏、山西、甘肃。 第三,根据附录所给数据,建立回归模型,预测出内蒙古和山西两省未来十年煤炭开采量,并用excel做出图表见图表五。 关键词 : 水资源承载力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模糊综合模型回归模型 Spss matlab

水资源承载力

水资源承载力 摘要: 水资源承载力的提出、概念,以及其五种不同的属性。结合不同观点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总结认识,并提出自我的观点。 正文: 水资源承载力是承载力概念与水资源领域的自然结合, 是随着水问题的日益突出由我国学者在20 世纪 80年代末提出来的, 在吸收了国外承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在我国得到了独立的发展, 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 到目前为止, 对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认识还不统一, 尚未取得公认的定义, 水资源承载力在基本概念体系上的研究尚显不足, 其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都有待拓宽。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水资源承载力定义的不同反映了不同学者对水资源承载力的不同认识。目前有关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 它是将水资源承载力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区域供水量, 是一种传统水利的观点, 是传统水资源理论研究的拓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资源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水利事业已由传统的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演化到了目前以防洪、灌溉、发电、航运、供水、排水、养殖、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环境美化等为主要任务, 为国民经济提供水产品、水能产品以及水服务的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更广大的范围。同时有关水问题的研究范围和深度也在不断扩大,从工程水利扩展到资源水利,再由资源水利到水资源、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类认为水资源承载力可以用区域内所能供养人口的数量和经济规模来刻划。这是传统水利观念的一种转变, 正象力学中承载力与荷载一样, 这种定义不是从支撑能力的角度来研究水资源问题, 而是从荷载的角度来研究水资源问题, 能反映出资源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和限制。在人类进入了高度发展的工业时代和即将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 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对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水资源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颈瓶。一个地区、一个流域的水资第三类定义不仅采用区域内所能供养人口的数量和经济规模来刻画水资源承载力, 而且更进一步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是解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 也是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人类生存依赖于能够持续提供生存资源的健康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具有一定弹性的, 但是, 受资源过度开采的威胁和废物超标排放的影响, 生态系统会逐渐失去弹性并可能突然崩溃。这说明生态系统退化存在一个界限, 达到这一界限时生态系统就会破坏。 承载力的概念能够解释和度量这一关键界限或阈值, 生态环境承载力表示在不降低自然环境质量以及社会、经济和文化系统水平的前提下, 生态系统所能支撑的有限人口数量, 是一种间接度量方法, 反映了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平衡而不破坏的最大水平。研究水资源有关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方面开发和利用的界限问题, 就是水资源的承载力问题, 正确处理好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开源与节流问题的关键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指导方针下, 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具体体现在生态属性、社会经济属性、时空属性、可持续属性、技术属性5个方面。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与应用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与应用 内容摘要:通过系统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理论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和目标。讨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可利用水资源量,以及限制条件—科学技术和生活水平等内容,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目标函数、以及对流域人口、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设定目标进行量化计算和实现概率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强调了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为提高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制定相应的工程、经济和管理策略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内涵;评价方法; 目标函数 正文: 一、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必要性 (1)确定流域或区域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2)解决度量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 (3)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 (4)延伸资源承载力理论的需要 (5)研究水资源承载力是水资源研究理论的拓展 二、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目标 (1)水资源承载力抽象概念的起源承载力,又称承载能力、承受能力,英文为Carrying Capacity ,或Bearing Capacity ,它的概念最初来自力学。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文化的进步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承载力的概念逐渐延伸到自然、生态、心理学和资源等领域,如俗称的生态承载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经济承载能力、资源承载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和水资源承载力等。这些概念虽然都有一个共性,即试图表达出载体对受体的贡献大小,但在各个领域都有各自狭义的和特定的含义。 (2)水资源承载力内涵 在吸收水资源承载力各种研究成果并结合水资源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为:在一定的流域范围内,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一定的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水资源能够满足现状和目标的人口、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需求的最大支撑能力。水资源承载力内涵应从其承载对象、承载条件、表现形式和研究范围四方面来理解。 (a) 承载对象。水资源承载力的承载体是水,被承载体是人口、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水资源承载力将生态环境作为被承载体来对待,与人口和社会经济系统相并列考虑,突出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