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12章 第33讲 浅尝现代生物技术 (含答案)

第33讲 浅尝现代生物技术

1.组织培养的概念

取一部分植物组织,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在三角瓶中的琼脂培养基上,给予一定的温度和光照,使之产生愈伤组织,或进而生根发芽。

2.组织培养的原理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培养基中加入的激素

(1)

激素种类: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两者的摩尔浓度比决定组织是生根还是生芽。

(2)激素的使用比例: 人工合成的萘乙酸代替生长素,人工合成的苄基腺嘌呤代替细胞分裂素。

5.菊花的组织培养的实验内容

以菊花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首先,用细胞分裂素相对较多和生长素相对较少的培养基(发芽培养基)进行培养,使其长出较多的丛状苗;然后,将丛壮苗分株培养。分株后,再移入含有较多生长素的培养基(生根培养基)中,使其生根;将生根的苗从三角瓶中移至草炭土或蛭石中继续生长,待苗健壮后再移至土中。

6.菊花的组织培养的实验步骤

(1)配制MS 固体培养基:由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成分组成。

(2)取外植体:在超净台上将无菌培养的菊花幼苗切段,每段至少有1张叶片。

(3)生芽培养:在生芽培养基中放入1~3段幼茎切段,日光灯下保持18~25 ℃的温度培养,每天的光照时间不少于14.5 h 。

(4)生根培养:2~3周后,将丛状苗在无菌条件下转入生根培养基中,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培养。

(5)适应锻炼:将苗转移至草炭土或蛭石中,用玻璃罩或塑料布保持80%以上的湿度,2~3天后打开玻璃罩逐渐降低湿度进行锻炼,直至将罩全部打开处于自然湿度下为止。

(6)定植:将苗转移到土中培养。

(7)自然生长的茎进行组织培养的步骤:可取一段茎在70%乙醇中浸泡10 min ,再放入5%的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5 min ,然后用另一5%次氯酸钠溶液浸泡5 min ,最后在超净台中用无菌水清洗,将茎的切段培养在生芽培养基中。

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相关分析

(1)理论依据: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基本过程:培养过程均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丛芽――→诱导

生根―→移栽

(3)影响因素:选材、营养、激素、pH 、温度、光照等。

(4)生殖方式:选择花粉、花药培养时,为有性生殖;选择叶、芽、根、花瓣等培养时,与扦插、嫁接一样,为无性繁殖。

2.激素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1)培养基中加入的植物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2)以上两种激素的摩尔浓度比决定组织是生根还是生芽。

(3)植物激素的影响:

①使用顺序的影响

1.当今能源紧缺,污染严重,酒精成为备受关注的“绿色能源”。利用玉米等植物秸秆生产燃料酒精已成为大势所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可实现玉米的大规模快速繁殖,图解如下。由外植体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成完整植物,这项技术利用了__________的原理。图中A 、B 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Ⅰ、Ⅱ分别表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离体幼茎――→ⅠA ――→Ⅱ

B ―→植株

(2)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关于消毒和灭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

A .只要不碰外植体,操作者的双手可以不消毒

B .离体幼茎可以用酒精消毒

C .镊子等器械需用酒精灭菌

D .接种后培养基需用高压蒸汽灭菌

(3)具有耐高糖和耐酸特性的酵母菌是理想的酒精发酵菌种,对野生酵母菌进行诱变后通过筛选可以得到具有这些特性的突变菌,诱变及筛选过程如下:

第一步:野生菌液体培养一段时间后接受紫外线照射诱变处理。

第二步:制备选择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还需____________________,加琼脂后灭菌,制成固体平板。

第三步:将紫外线照射后的菌液稀释涂布平板。

第四步:根据__________筛选出突变菌。

(4)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学家可以“创造”出某些特定的、以前从未自

然存在过的生物体。有科学家将其他生物组织的基因植入细菌,设计并造出一种独特的大肠杆菌,能够将蔗糖转化为石油燃料,这种可遗传变异来源于__________。

【解析】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要求一系列的消毒、灭菌处理,并且进行无菌操作,外植体可以用70%的酒精消毒;操作者的双手必须用酒精消毒;镊子等器械需用火焰灼烧灭菌;接种后的培养基不能再用高压蒸汽灭菌,否则接种的组织细胞会死亡。

【答案】(1)植物细胞全能性愈伤组织胚状体脱分化再分化

(2)B

(3)添加高浓度蔗糖(或葡萄糖)、调低pH(加酸)是否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

(4)基因重组

2.下图为植物(菊花)组织培养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②

(1)培养基①和培养基②分别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该培养基是MS固体培养基,则其基本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有机成分、激素和琼脂。

(3)愈伤组织发芽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菊花组织在接种到培养基之前需进行__________处理,整个组织培养过程需在__________条件下进行。

(5)本实验用人工合成的激素,而不用植物中存在的天然激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菊花组织在培养基①中形成愈伤组织后长出丛芽,在培养基②中生根后形成试管苗,所以①是发芽培养基,②是生根培养基,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发芽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大于生长素的含量,而生根培养基中生长素

的含量大于细胞分裂素的含量。(2)MS固体培养基由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成分、激素、琼脂组成。(3)愈伤组织发芽是再分化的过程,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菊花组织在接种到培养基之前必须先进行消毒处理,整个组织培养过程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5)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

【答案】(1)发芽培养基生根培养基发芽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大于生长素的含量,而生根培养基中生长素的含量大于细胞分裂素的含量

(2)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3)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消毒无菌

(5)人工合成的激素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3讲生态系统的功能限时规范特训

【2019最新】精选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33讲生态系统的功能限时规范特 训 限时规范特训 一、选择题 1.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答案C 解析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由于投放饵料,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食物链越长,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损失越多,故水产养殖业应以食物链短的鱼类为养殖对象,C错误;根据生物富集作用和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D正确。 2.[2017·山东德州期末]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B.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关系 C.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之间存在多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D.生长旺盛的牧草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采食信息,这对牧草不利 答案D 解析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A正确;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B正确;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C正确;生长旺盛的牧草,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和牧草均有利,D错误。 3.[2017·江西南昌模拟]某水库存在一条由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

如图表示三种生物在水库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一起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甲的光合作用能推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C.影响甲分布的物理信息主要来源于无机环境 D.丙与乙之间的个体数量比值就是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解析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所有生物的集合,该水库中的甲、乙、丙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错误;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甲是生产者,影响其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光照,C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并不是个体数量的比值,D错误。 4.下面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 J/(cm2·a)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 J/(cm2·a)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 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 J/(cm2·a) 答案A 解析题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100(摄入量)-20(粪便中的能量)=80[J/(cm2·a)],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倒推出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 J/(cm2·a),A正确;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30 J/(cm2·a),B错误;题图仅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并不能得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无法计算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并不等同于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错误。 5.[2017·陕西西安模拟]如图是某稻—萍—鱼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部分示意图,其中数字表示能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代表第一营养级呼吸作用释放的全部能量 B.②代表被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

【浙江选考】2020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12章 第33讲 浅尝现代生物技术 (含答案)

第33讲 浅尝现代生物技术 1.组织培养的概念 取一部分植物组织,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在三角瓶中的琼脂培养基上,给予一定的温度和光照,使之产生愈伤组织,或进而生根发芽。 2.组织培养的原理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培养基中加入的激素 (1) 激素种类: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两者的摩尔浓度比决定组织是生根还是生芽。 (2)激素的使用比例: 人工合成的萘乙酸代替生长素,人工合成的苄基腺嘌呤代替细胞分裂素。 5.菊花的组织培养的实验内容 以菊花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首先,用细胞分裂素相对较多和生长素相对较少的培养基(发芽培养基)进行培养,使其长出较多的丛状苗;然后,将丛壮苗分株培养。分株后,再移入含有较多生长素的培养基(生根培养基)中,使其生根;将生根的苗从三角瓶中移至草炭土或蛭石中继续生长,待苗健壮后再移至土中。

6.菊花的组织培养的实验步骤 (1)配制MS 固体培养基:由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成分组成。 (2)取外植体:在超净台上将无菌培养的菊花幼苗切段,每段至少有1张叶片。 (3)生芽培养:在生芽培养基中放入1~3段幼茎切段,日光灯下保持18~25 ℃的温度培养,每天的光照时间不少于14.5 h 。 (4)生根培养:2~3周后,将丛状苗在无菌条件下转入生根培养基中,在上述条件下进行培养。 (5)适应锻炼:将苗转移至草炭土或蛭石中,用玻璃罩或塑料布保持80%以上的湿度,2~3天后打开玻璃罩逐渐降低湿度进行锻炼,直至将罩全部打开处于自然湿度下为止。 (6)定植:将苗转移到土中培养。 (7)自然生长的茎进行组织培养的步骤:可取一段茎在70%乙醇中浸泡10 min ,再放入5%的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5 min ,然后用另一5%次氯酸钠溶液浸泡5 min ,最后在超净台中用无菌水清洗,将茎的切段培养在生芽培养基中。 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相关分析 (1)理论依据: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基本过程:培养过程均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丛芽――→诱导 生根―→移栽 (3)影响因素:选材、营养、激素、pH 、温度、光照等。 (4)生殖方式:选择花粉、花药培养时,为有性生殖;选择叶、芽、根、花瓣等培养时,与扦插、嫁接一样,为无性繁殖。 2.激素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1)培养基中加入的植物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2)以上两种激素的摩尔浓度比决定组织是生根还是生芽。 (3)植物激素的影响: ①使用顺序的影响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第33讲浅尝现代生物技术夯基提能作业本(生物解析版)

A组基础过关 1.(1)在配置MS培养基时,通常先将各种药品配制成一定倍数的,这样配制的最主要优点是。(A.便于低温保存 B.延长使用时间 C.降低称量误差 D.减少杂菌污染) (2)从自然界中获取的菊花茎段,须先用酒精等进行消毒,最后用进行洗涤。将茎段插入培养基的过程必须在中的酒精灯火焰旁进行,保证无菌环境。 (3)从带芽的茎段上长出丛状苗(选“需要”或“不需要”)经历脱分化,长出的丛状苗需后,再转入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答案母液 C 无菌水超净台不需要分株生根 解析配制母液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每次都要按配方称量所带来的称量误差。带芽的茎段上长出丛状苗不需要经历脱分化。 2.菊花组织培养的部分过程如下图: (1)过程①利用(较高/较低)渗透压,使原生质体产量大幅提高,但存活率却因此而降低,分析降低的原因可能是。过程②细胞壁形成后,可逐渐渗透压。 (2)幼苗茎段带叶,就会带有,也就有了分生组织,所以不通过阶段就可直接形成丛状苗。过程③应在(从具体功能角度)培养基中进行,全过程对光照要求是(A.早期每天24 h光照,后期每天24 黑暗 B.每天一定时长的光照 C.早期每天24 h黑暗,后期每天24 h光照 D.每天24 h黑暗)。 答案(1)较高过度失水损伤/死亡降低(2)腋芽/芽(“叶芽、顶芽”不得分) 愈伤组织/脱分化发芽/生芽(“固体、MS”均不得分) B 解析(1)过程①获得原生质体需要在较高渗透压甘露醇中进行;若原生质体存活率低,可能是过度失水损伤或死亡。过程②在形成细胞壁后,可逐渐降低渗透压。(2)幼苗茎段带叶,就会带有腋芽,也就有了分生组织,所以不通过脱分化阶段就可直接形成丛状苗。过程③应在发芽培养基中进行,全过程需要每天一定时长的光照。 3.[2017浙江11月选考,32(二),7分]回答与植物克隆和动物克隆有关的问题: (1)利用植物愈伤组织获得再生植株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由愈伤组织的细胞先分化产生芽和根后再形成一个完整植株的途径,二是由愈伤组织细胞产生胚状体后再萌发形成完整植株的胚胎发生途径。另外也可不通过愈伤组织阶段而直接采用带腋芽的茎段培养成丛状苗,再诱导生根获得再生植株,其原因是腋芽中存在。

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33讲生态系统的功能讲义(含解析)(必修3)

第33讲生态系统的功能 [考纲明细] 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课前自主检测 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 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P93—正文)(√) 2.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P94—正文)(√) 3.“未利用”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利用的能量。(P95—图5-8小字)(×) 4.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P96—正文)(√) 5.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P96—正文)(×) 6.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P101—与社会的联系)(√) 7.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P103—正文)(√) 8.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P101—正文)(√) 9.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P107—正文)(√) 10.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机械防治。(P108—正文)(×) (2015·海南高考)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 D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植物的残枝落叶、动物的遗体及排遗物中储存的能量都可被分解者所利用,B正确;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时逐级递减,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如太阳能,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可流入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D错误。 知识自主梳理

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课后作业(必修3)(生物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答案 B 解析通过管理提高某一种牧草产量,会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和种类增多,甚至影响某些动物的生长和种类增多,导致此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B错误。 2.(2018·湖北省稳派教育第二次联考)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有关 B.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会变小 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 答案 A 解析某湖泊的水质持续恶化主要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或人类持续排污有关,A错误;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一定会变小,B正确;环境遭到干扰,很快恢复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作用的体现,C正确;全球气候变暖,也就是温室效应,而温室效应主要是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排放过多温室气体所致,D正确。 3.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D.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而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答案 C 解析目前全球人口继续增长,说明全球人口数量没有超出地球环境容纳量,A错误;人口增长还要受到国家政策、经济、政治的影响,生物种群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B错误;人口的过度增长导致资源被过度利用和环境的破坏,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与人口的过度增长有密切的联系,C正确;科技进步也不能完全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因为有些资源的再生速度很慢,而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无法通过科技来解决的,D错误。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慢

2013高考总复习生物:选修3第33讲知能演练强化闯关

1.(2011·高考浙江卷)将ada(腺苷酸脱氨酶基因)通过质粒pET28b导入大肠杆菌并成功表达腺苷酸脱氨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每个大肠杆菌细胞至少含一个重组质粒 B.每个重组质粒至少含一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位点 C.每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位点至少插入一个ada D.每个插入的ada至少表达一个腺苷酸脱氨酶分子 解析:选C。大肠杆菌成功表达出腺苷酸脱氨酶,说明这些大肠杆菌都至少含有一个重组质粒,A项正确;作为载体的条件为至少含有一个或多个酶切位点,所以作为载体的质粒至少含有一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位点,B项正确;作为基因表达载体应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四部分,但并不是每个酶切位点都至少插入一个ada,C项错误;由于这些目的基因成功表达,所以每个ada至少表达一个腺苷酸脱氨酶分子,D项正确。2.(2011·高考四川卷)北极比目鱼中有抗冻基因,其编码的抗冻蛋白具有11个氨基酸的重复序列,该序列重复次数越多,抗冻能力越强。下图是获取转基因抗冻番茄植株的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获取的目的基因,可用于基因工程和比目鱼基因组测序 B.将多个抗冻基因编码区依次相连成能表达的新基因,不能得到抗冻性增强的抗冻蛋白C.过程②构成的重组质粒缺乏标记基因,需要转入农杆菌才能进行筛选 D.应用DNA探针技术,可以检测转基因抗冻番茄植株中目的基因的存在及其完全表达 解析:选B。因为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真核生物体内的基因含有内含子等因素,导致逆转录合成的目的基因与原基因有较大的差异,所以人工合成的目的基因不能用于比目鱼基因组测序,A选项错误;抗冻蛋白的11个氨基酸的重复序列重复次数越多,抗冻能力越强,并不是抗冻基因的编码区重复次数越多抗冻能力越强,抗冻基因编码区依次相连形成的新基因已不是原来的抗冻基因,因此不能得到抗冻性增强的抗冻蛋白,B选项正确;农杆菌转化法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最常用方法,不是为了筛选含有标记基因的质粒,C 选项错误;应用DNA探针技术,可以检测转基因植物中目的基因的存在,但不能完成对目的基因表达的检测,D选项错误。 3.(2010·高考浙江卷)在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过程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 B.用DNA连接酶连接经切割的抗除草剂基因和载体 C.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烟草原生质体 D.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 解析:选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用于提取目的基因和切割载体,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不能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A项错误;DNA连接酶可以连接具有相同粘性末端的目的基因和载体,B项正确;受体细胞可以是受精卵和体细胞,也可以是去除细胞壁的原生质体,C项正确;目的基因为抗除草剂基因,所以未成功导入目的基因的细胞不具有抗除草剂的能力,筛选时应该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细胞,D项正确。4.(2011·高考上海卷)回答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问题。 (1)基因工程中使用的限制酶,其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四种质粒含有E1和E2两种限制酶的识别位点,Ap r表示抗青霉素的抗性基因,Tc r表

【精编版】2020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0《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选考)》测试卷(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10《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选 考)》测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小题3.0分,共48分) 1.已知限制性核酸内切酶XmaⅠ和SmaⅠ的识别序列分别为C ↓ CCGGG和CCC↓ GGG。有关这两种酶及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这两种酶作用的底物都是双链DNA B. DNA中出现这两种酶识别序列的概率不同 C.XmaⅠ切割DNA形成的黏性末端是—GGCC D.使用这两种酶时需注意控制反应温度、时间等 2.下列有关胚胎工程及其应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体外受精和胚胎发育的研究为胚胎工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B.胚胎移植技术可在畜牧业生产中加速育种进程 C.桑椹胚、囊胚是进行胚胎分割的最佳时期 D.促进动物超数排卵的激素主要是垂体产生的促性腺激素 3.下列有关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可用胃蛋白酶处理使细胞分散开 B.通过动物细胞培养获得大量细胞,可证明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其他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 D.动物细胞培养选用的培养材料大多是动物的受精卵 4.干扰素是治疗癌症的重要药物,它必须从血液中提取,每升人血中只能提取0.5 μg,所以价格昂

贵。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某生物制品公司用如下方法生产干扰素。如图所示: 从上述方式中可以看出该公司生产干扰素运用的方法是() A.个体间的杂交 B.基因工程 C.细胞融合 D.器官移植 5.分析下面图解,判断以下哪一项不是精子、卵细胞发生的区别() A.初级精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的形成时间 B. MⅠ和MⅡ的时间连续性 C.成熟生殖细胞是否经过变形 D.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 6.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下列与质粒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的基因与质粒在DNA连接酶作用下结合的过程属于DNA分子杂交

全国通用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33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跟踪检测含解析

第33讲生态环境的保护 ‖A级·基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有密切联系 解析:选D 目前人口数量还没有超出地球环境容纳量;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科技进步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人口过度增长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由于资源短缺,就会盲目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进而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2.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 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④开

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A.①②③B.①②⑤ C.①③④D.③④⑤ 解析:选B 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可提高作物产量,但会破坏土壤结构,污染环境;开荒辟地,围湖造田会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途径③和④都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朱鹮是一种稀有的美丽鸟类,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我国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由1981年的7只发展到2018年的两千多只.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B.易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 C.保护朱鹮就是因为它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D.朱鹮的数量减少,使得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也被破坏

2020届高三高考生物(浙江)一轮复习:微生物的利用、浅尝现代生物技术

微生物的利用、浅尝现代生物技术 1.查验饮用水的细菌含量是有效监控疾病发生的必需举措。请回答以下与查验饮用水有关的问题: (1) 要测定饮用水中大肠杆菌的数目,常采纳 ________法,往常将水样进行一系列的梯度 ________,而后将上述的水样用涂布器分别涂布到 ________的表面进行培育,记录菌落数目。用该方法统计样本菌落数时 ________( 填“是”或“否” ) 需要比较组。原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下边所示的四种菌落散布图中,不行能由上述方法获取的是________。 (3) 大肠杆菌的培育条件是无菌,培育基配制时需加入氯化钠,以保持________。配制培育基时先________( 填“调 节 pH”或“灭菌” ) 后 ________( 填“调理答案(1) 涂布分别稀释LB 固体培育基合格 ) (2)D (3) 浸透压调理pH灭菌pH”或“灭菌” ) 。 是由于需要判断培育基使用以前能否被杂菌污染( 培育基灭菌能否 2.回答以下小题: 炭疽杆菌能惹起人畜患炭疽病。对炭疽病疑似患者,可经过以下图所示判定炭疽杆菌的实验进行确诊,此中实验组 中的噬菌体能特异性地侵染炭疽杆菌。 (1)若要从炭疽病疑似患者体内分别出炭疽杆菌,可将患者皮肤脓胞溢出物稀释后滴于培育基表面,用无菌玻璃刮 刀涂匀,该接种方法称为 ________。 (2)制备图中的液体培育基时需采纳________法灭菌。接种可疑菌后,需将三角瓶置于35 ℃下的摇床上 ________培育 24 小时,可疑菌会大批生殖,液体培育基变污浊。 (3)图中,比较组与实验组试管同时培育 6 小时后,若实验组液体培育基的污浊度比比较组________( 填“高”或“低”),则可明确疑似患者被炭疽杆菌感染;反之则清除。此判断的依照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涂布分别法(2) 高压蒸汽灭菌振荡(3) 低噬菌体侵染炭疽杆菌,炭疽杆菌数目降落 3.回答以下小题: 下表是用于从土壤中分别纯化细菌的培育基配方。 资料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水 用量 5 g10 g 5 g20 g 1 000 mL 请回答:

(浙江选考)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2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第36讲 胚胎工程与生态工程教学案 新人

第36讲胚胎工程与生态工程 知识内容考试要求知识内容考试要求1.从受精卵谈起 a 4.生态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 a 5.活动:庭院生态系统的经济效 a 2.胚胎工程 a 益分析 3.生态工程的主要类型 a 胚胎工程 1.受精作用与胚胎发育过程 精子+卵→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组织器官分化→幼体。 (1)受精:成熟的精卵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细胞需要变形、获能→精卵需要通过细胞表面的识别蛋白相互识别。 (2)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早期是在输卵管中开始的,一般到桑椹胚期进入子宫,囊胚期着床。 (3)卵裂:卵裂是有丝分裂;随着卵裂球细胞数目的增加,细胞体积逐渐变小;当卵裂球含2~8个细胞时,其中的每一个细胞均可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 (4)囊胚期:内细胞团的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能分化出成体动物的所有组织和器官。 (5)原肠胚期:细胞不断分化,出现了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三个胚层和原肠腔。 2.胚胎工程 (1)含义: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进行的胚胎操作技术叫胚胎工程。 (2)技术:主要包括体外受精、胚胎体外培养、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等。 (3)研究对象:主要限定于高等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 3.体外受精与胚胎体外培养 (1)体外受精过程 ①从附睾中取出成熟的精子,在培养液中培养获能。 ②给母体注射促性腺激素→取出卵母细胞和卵泡液→培养基中人工培养促进卵母细胞成熟。 ③体外合适的条件下完成受精。 (2)胚胎体外培养

①早期胚胎在子宫外发育。 ②胚胎不同发育期需要不同的培养液。 ③尚无从受精卵到新生儿的全体外胚胎培养技术。 4.胚胎移植与胚胎分割 (1)胚胎移植 ①原因:无法进行全体外胚胎培养。 ②移植的胚胎可以来自试管,也可以取自输卵管或子宫角。 ③移植的最适宜时期是8细胞以上的胚胎,如早期囊胚。 (2)胚胎分割 ①显微镜下用切割针或切割刀把早期胚胎切成多份。 ②用胰蛋白酶处理卵裂球,使卵裂球中的细胞分散开。 ③分割的胚胎或细胞直接移植给受体,或在体外培养到囊胚阶段,再移植到受体内。 5.胚胎干细胞 (1)来源:囊胚内细胞团。 (2)培养:一般用胚胎成纤维细胞做饲养层培养胚胎干细胞,这样可以在促进干细胞生长的同时抑制干细胞的分化。 (3)获取:把囊胚放到饲养层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直至内细胞团突出饲养层外,然后用酶消化或机械剥离内细胞团,再把它用酶消化成单个细胞,置于新鲜培养液中培养。 (4)应用 ①胚胎干细胞核移植:将胚胎干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细胞中,经过胚激活、胚胎培养、胚胎移植后直接由受体完成克隆动物的技术。 ②用于细胞克隆器官,为器官移植提供器官。 [基础诊断] (1)同种生物精卵细胞能够相互识别主要依靠膜表面的糖蛋白(√) (2)受精的本质是精子依附于卵膜(×) (3)囊胚的饲养层细胞可发育成胚胎的附属结构或胚外结构(×) (4)内细胞团细胞已经发生分化,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5)哺乳动物受精卵在卵裂期发生的变化是每个细胞的DNA含量不断增加,全能性增高(×) (6)卵裂期的胚胎中细胞数目不断增加,但胚胎的总体积并不增加或略有缩小(√) (7)受精卵卵裂过程中细胞的物质交换能力增强(√)

第33讲 种群及其动态(讲义)-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第33讲种群及其动态(讲义)-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1.利用黑光灯发出的物理信息可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 2.不同动物的粪便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分析粪便可获得种群的数量信息,鼠兔是内蒙古 草原的主要鼠种之一,为研究鼠兔越冬种群大小与来自艾虎的捕食风险的关系,研究人员选取若干区域以洞口计数法(以洞口数量多少作为鼠兔种群大小的指标)调查了鼠兔种群,以粪便分析法统计了鼠兔洞口留有的艾虎粪便,结果显示艾虎在大的鼠兔种群周围更容易留下粪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艾虎种群密度,若再次捕获导致艾虎死亡不影响调查结果 B.调查鼠兔洞口数目时应注意样方大小及随机取样 C.连续调查鼠兔、艾虎的种群数量,艾虎种群呈现先增先减的趋势 D.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鼠兔越冬种群数量越大,来自艾虎的捕食风险越大 3.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 4.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______ 5.估算一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和大小( ) 6.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会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波动( ) 7.增长型种群的数量一定会不断增加( ) 8.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双选)()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a 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 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9.生态学家高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 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了如图所示的结果。

第33讲 种群及其动态(练习)-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第33讲种群及其动态(练习)-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1. 2023年4月,广东某大学校园内发现了外来入侵物种鳄雀鳝。起初该物种作为观赏鱼进 入我国,但其生长速度极快,对广东的野生鱼群资源造成极大的威胁。下列属于影响鱼类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的是() A.食物B.天敌C.干旱D.寄生虫 2.在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中,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等属于外源性种群调节 因素,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及遗传调节等属于内源性自动调节。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温度、水分和疾病等因素属于外源性种群调节因素 B.种群数量一定程度地降低利于种群的持续性发展 C.内源性自动调节强度不受种群数量的影响 D.在内、外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 3.某些寄生者的DNA可以剪切并黏贴到宿主基因组任何位置,寄生者与宿主之间的斗争是 推动进化的最强动力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 ...的是() A.寄生者和宿主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寄生者的寄生可以使宿主产生基因突变 C.寄生者的寄生可以减缓宿主的进化 D.寄生者对宿主种群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4.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生活在人大肠内的所有寄生虫和微生物;②某一池塘中全部鱼类;③肺炎患者肺部的 肺炎链球菌;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②①D.③①④ 5.将多只数量相等的雌雄果蝇置于一个培养瓶中,并供应一定量食物,在适宜条件下培 养,每只雌果蝇每天产出的后代存活数量及成虫寿命与果蝇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果蝇的种群密度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 B.培养瓶内果蝇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C.培养瓶内果蝇的K值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D.果蝇种群的增长只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6.为研究稻螟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某地区将鸭子引入农田捕食稻螟虫,结果仅需2000只 鸭就能对4000亩地里的稻螟虫进行有效控制。据此建立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模型,下列正确的是() A.引入鸭后,稻螟虫种群K值降低,其值为甲图中的N 1 B.由甲图可知,稻螟虫和鸭二者的种群数量是相互影响的,变化符合循环因果关系 C.乙图A~B时间段,若稻螟虫初始数量为N 0,且每天增加3%,则 t 天后种群数量为N 0 ×0.03 t D.天敌、竞争者等都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故也可通过引入稻螟虫的竞争者来达到防控目的 7.科研小组对某地区野雉鸡的种群数量进行长期调查,发现线虫可引起野雉鸡产卵量下 降,但线虫的数量基本稳定。线虫和野难鸡的种间关系和线虫引起野雉鸡产卵量下降的制约因素是() A.寄生、非密度制约因素B.共生、非密度制约因素 C.寄生、密度制约因素D.捕食、密度制约因素 8.我国东海采取渔业政策保护,规定鱼类准许捕捞的尺寸,定期限令禁止出海捕鱼。下列 关于这些举措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休渔期影响鱼类数量的增长有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3讲 基因工程精练(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第33讲基因工程 A组基础题组 题组一基因工程的操作工具与操作程序 1.(2018海淀期中)下列关于基因操作工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并非所有目的基因都可用PCR方法获取 B.通常以抗生素合成基因作为标记基因 C.限制酶识别并在特定位置断开氢键 D.DNA连接酶可将脱氧核苷酸连接成长链 答案 A 当目的基因的序列已知,并且分子量较小时,可以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或者PCR的方法获取;当目的基因的部分序列已知时,可采用PCR的方法获取;当分子量较大或序列未知时,可从基因文库中获取,A选项正确。通常以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B选项错误。限制酶识别并在特定位点断开磷酸二酯键,C选项错误。 DNA连接酶只能连接两个DNA片段,D 选项错误。 2.构建重组质粒时可选用四种限制酶,其识别序列如图。为防止酶切片段的自身环接,不可选用的限制酶组合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为防止酶切片段的自身环接,需要用不同的限制酶进行切割,而且不同的限制酶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要不同。限制酶①和②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不同,可选用,与题意不符,A错误;限制酶②和③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也不同,可选用,与题意不符,B错误;限制酶

①和④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相同,不可选用,与题意相符,C正确;限制酶③和④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不同,可选用,与题意不符,D错误。 3.下列有关人胰岛素基因表达载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表达载体中的胰岛素基因可通过人肝细胞mRNA反转录获得 B.表达载体的复制和胰岛素基因的表达均启动于复制原(起)点 C.借助抗生素抗性基因可将含胰岛素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 D.启动子和终止密码子均在胰岛素基因的转录中起作用 答案 C 由于人肝细胞中胰岛素基因不能表达,所以无法利用肝细胞 mRNA 反转录获得胰岛素基因,A项错误;表达载体的复制启动于复制原点,胰岛素基因的转录启动于启动子,B项错误;抗生素抗性基因是标记基因,作用是检测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胰岛素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C项正确;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是转录的起点,而终止密码子位于mRNA上,在翻译中起作用,D项错误。 4.土壤农杆菌含有一个大型的Ti质粒(如图所示),在侵染植物细胞的过程中,其中的T-DNA 片段转入植物的基因组。若想用基因工程并通过土壤农杆菌向某种植物中导入抗旱基因,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若用Ti质粒作为抗旱基因的载体,目的基因的插入位置应该在T-DNA片段内,且要保证复制起始点和用于转移T-DNA的基因片段不被破坏 B.将重组Ti质粒导入土壤农杆菌中时,可以用Ca2+处理细菌 C.用含有重组Ti质粒的土壤农杆菌去感染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成具有抗旱基

2021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选考加试部分第12章第32讲课后限时32版含答案

课后限时训练(三十二) (建议用时:40分钟) 1.如图表示葡萄酒的酿制过程,请据图分析: 甲乙丙 (1)该过程说明酵母菌异化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 . (2)葡萄酒的酿制原理是:先通气使酵母菌进行________ ,以增加酵母菌的数量,然后使酵母菌________获得葡萄酒. (3)在甲中进行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乙中排出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 . (4)如果丙装置产生酒精后去掉盖子,一段时间后会变酸,与该过程有关的微生物是________ ,该菌种与酵母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5)在制作馒头时,可采用小苏打或者通过酵母菌发酵的方法使馒头松软,请问这两种方法中,馒头中的营养和所含有的能量情况相比拟最|||可能的是() A.后者所含营养丰富、能量少 B.后者所含营养单一、能量少 C.前者所含营养丰富、能量多 D.两者所含营养和能量相同 【解析】(1)酵母菌在有氧或无氧的条件下均能生存 ,其异化作用的特点是兼性厌氧型;(2)葡萄酒的酿制原理是:先使酵母菌进行需氧呼吸以增加酵母菌的数量 ,然后再使酵母菌进行厌氧呼吸(或发酵)获得葡萄酒;(3)甲进行搅拌的目的是充分接触并增加溶氧量 ,乙中排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4)丙装置产生酒精后变酸 ,是由于醋杆菌进行了需氧呼吸 ,醋杆菌是原核生物 ,无成形的细胞核;(5)酵母菌

厌氧呼吸消耗有机物 ,使有机物量减少 ,但产生了中间产物 ,使得其营养丰富. 【答案】(1)兼性厌氧型 (2)需氧呼吸厌氧呼吸(或发酵) (3)充分接触并增加溶氧量二氧化碳 (4)醋杆菌前者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5)A 2.以以下图是利用白菜、萝卜、黄瓜、胡萝卜等腌制泡菜的流程示意图. 盐水、糖、白酒和 已腌制过的泡菜汁 ↓ 原料选择―→ 洗涤 切块 ―→ 装罐 发酵 ―→ 开坛 食用 请据图答复: (1)已腌制过的泡菜汁含丰富的____________ ,添加泡菜汁相当于接种了已经扩增的菌种,可到达________的目的. (2)添加的盐水需要煮沸并冷却才可使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以下对泡菜腌制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________ . A.装罐前需用热水洗涤泡菜罐 B.白酒的主要作用是杀菌和调味 C.腌制过程需要定期开罐通气 D.发酵产物包括有机酸和醇类物质等 (4)泡菜这类食物中含有一定量的________ ,对人体具有致癌作用.该物质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响,这一产物再与N-1-奈基乙二胺偶联,形成________色产物,可用______________检测其含量. (5)为研究泡菜腌制过程起作用的微生物种类及比例,需要进行别离培养.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________ . A.配制培养基时,需添加适量的凝固剂 B.接种方法可选择划线法或涂布法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33讲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练习(含解析)

第33讲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②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⑤ 答案 A 化能合成细菌是生产者,①错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②正确;菟丝子是消费者,③错误;蚯 蚓等腐食性动物是分解者,④错误;异养型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⑤错误。 2.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 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物环境 答案 A 生态系统结构包括营养结构和成分,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 3.(2018江苏无锡天一中学质检)下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 弱依次是 ( ) A.a>b>c B.c>b>a C.c=b>a D.a>c=b

答案 A 从图中分析,a点时落叶供给量最多,土壤有机物的含量最少,表明a点分解者的作用最强;c点时落叶供给量最少,土壤中有机物含量最多,表明c点分解者的作用最弱。故a、b、c三地区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a>b>c。 5.如图所示为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B.图中初级消费者只有植食性鸟 C.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 D.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只体现了2种成分 答案 D 分析题图可知,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组成;植食性鸟和食草昆虫都是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鹰、食虫鸟、蜘蛛和青蛙4种生物;该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6.(2018江苏南京、盐城一模)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 ( ) A.鼠属于第二营养级 B.大量捕蛇可能会引发鼠灾 C.鹰获得的能量最少 D.图示生物构成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答案 D 据题图可知,鼠属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据图中食物链可知,蛇以鼠为食物,蛇是鼠的天敌,大量捕蛇,会导致鼠的天敌减少,进而鼠会大量繁殖,引发鼠灾,B正确;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可知,越高的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少,据图可知,鹰属于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C正确;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

2020版高考人教版生物总复习训练:第33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含答案解析

第33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测控导航表 一、选择题 1.(2018·贵州遵义联考)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总能量越少。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B ) 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数量少需要能量少 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 D.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解析: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就越少,不能满足太多数量的个体所需的能量。 2.(2014·海南卷)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 B )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需要参考生物个体的大小。第一、二营

养级分别是栎树(体型很大)和昆虫,所以第二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于第一营养级的;与第二营养级生物相比,第三营养级生物含有的能量少,并且生物个体较大,所以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少于第二营养级的,同理可知蛇的数量会更少。 3.(2018·河北邯郸模拟)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如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 B.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表示 C.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C+D+F表示 D.若迁走全部杜鹃,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解析: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能量上呈正金字塔形,而数量上松毛虫的数量多于马尾松,不呈现正金字塔形;松毛虫的同化量是A,杜鹃的同化量是E,能量传递效率可用 E/A表示;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D+F,C表示松毛虫粪便量,属于马尾松的能量;若迁走全部杜鹃,但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现“S”型曲线。 4.(2016·全国Ⅰ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2021高三生物一轮学案:第33讲生态环境的保护含解析

2021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学案:第33讲生态环 境的保护含解析 第33讲生态环境的保护 最新考纲高频考点核心素养 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 影响(Ⅱ)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生物多样性保护 的意义及措施 1.科学思维—-比较与分类:比 较生物多样性不同层次的含 义、不同方面的价值和不同的 保护措施 2.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分 析温室效应、水体富营养化等 成因,提出解决方法与措施 考点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人口增长 (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①现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②前景:人口基数大,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③目标: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②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③环境污染加剧等。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①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⑤推进生态农业。 2.全球性环境问题 (1)列举环境问题 (2)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连线) 错误!错误! ①全球气候变暖a.氟利昂等 ②臭氧层破坏b.SO2、NO2等 ③海洋污染c.CO2 ④酸雨d.植被破坏 ⑤土地荒漠化e.石油泄露 答案:①—c②—a③—e④—b⑤-d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人口数量的变动只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2.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力,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