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进位笔算乘法课堂教学反思

一次进位笔算乘法课堂教学反思

精心整理

一次进位笔算乘法课堂教学反思

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怎么书写,这些看起来并不是很难得问题,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在教育活动中进行迁移。学生也可以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新课标一直提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并没有一味的灌输,而是放开了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去计算,使学生积极的交流,用“会”带“不会”,我就发现很多学生的口算能力很强,还有的学生居然用口算的方法得到了答案,在交流中,他们体会到了计算成功的喜悦,也体会到“教”别人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试着用竖式解决这一个问题,有了口算的基础,学生加上了自己的思考,笔算方法很快被孩子们自己总结出来。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 话,

完整版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简单进位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简单进位) 课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简单进位)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2第1课时红点1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一次进位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在合作交流中,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方法的多样化,培养 数感和计算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并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 加强估算教学,能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估算和笔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4. 在探索算法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会数学在 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成功与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乘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掌握乘的顺序,正确处理进位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乘法,上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现在让我们来试一试。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笔算的顺序、方法及进位的原理和书写的方法。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 竖式的写法----相同数位对齐。 计算的顺序----从个位乘起。 【设计意图: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 笔算方法,唤起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及学习方法的回忆,起到知识迁移作用,使学生看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更好地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城市美容师把街心花坛装扮得非常美丽,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请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一下,从图中你能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教师有序板书: (1)“保护环境”花坛每排27盆,一共23排。 (2)“美化家园”花坛每排22盆,一共28排。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方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这样的问题: ①“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 ②街心喷泉里一共安了多少个喷头?

热门-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 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乘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教学第一课时是不进位的,课堂上我结合例题引导学生去理解算理。当时的例题是没套书有14本,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当时这道题是先用口算方法想,先求10套 多少本,用14×10=140(本),在求2套多少本,用 14×2=28(本),然后140+28=168(本),学生对口算方法 都能明白,所以这道题改成竖式时,学生对于算理都能明白,

没有疑问,只是有个别学生习惯写上竖式中140的那个0,这个慢慢可以改掉。有了一定的情景辅助学生理解算理上略微有些吃力。课上再通过纯竖式计算,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而且一开始我要求学生写清楚你每一步是谁和谁相乘得来的,学生能写清楚,必然是能理解的。练习的过程中适时请学生上台板演,再结合错题进行分析,加深理解,通过两课时的教学发现针对不进位的都能很好的掌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必须让学生明白算理。再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学生才能彻底学会。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在学生能够较熟练的'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重点是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关键在于学生能掌握好乘的顺序以及两个积的数位。 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美化环境花坛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列出算式23X12,然后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很多孩子想到拆分法: (1)20X12=240 3X12=36 240+36=276; (2)23X10=230 23X2=46 230+46=276; (3)23X3X4=276 等。 我再出示点子图对应本图让学生理解,再让学生尝试写成一个竖式计算,并上台板演,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最后带领学生一块讲解总结,让学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明白算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进位加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反思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用小棒、计数器、凑十法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是用竖式计算出现的几种情况,我真没有预料到。 这就是新旧课程的不同之处!使用旧教材这部分知识时,大多数学生是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一步来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学会、记住计算的方法。整个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新授10分钟结束,剩余30分钟就进行各项练习,在反复的练习和强化中,学生的计算终于有了较高的正确率。而本节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用了大约25分钟,只有15分钟的练习时间,一节课结束,全班计算正确率竟达到99%!而且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比较前后教学的差异,我认为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

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所要求的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本节课就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笔算乘法进位

笔算乘法(一次进位) 教材分析: 笔算乘法(一次进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是初次学习进位,所以这里安排了一道数目较小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例子,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且只有一次进位的乘法。这时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竖式计算上。应组织学生着重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先乘是哪一位?再乘哪一位?即乘的顺序。使学生体会到应从个位乘起,否则遇到进位就很麻烦。二是遇到个位上的积满十应该怎么办?在竖式中对进到十位上的数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应尽可能由学生自己找出答案,自己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已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以及竖式的正确书写结构和计算步骤,但由于第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笔算的过程比较复杂,学生有时在计算中会顾此失彼,出现错误。例如,在计算十位上的乘积时,把个位进上来的数记错或忘记,这时可让他们把这个数暂时先记在竖式十位的横线上。在学生做过一些练习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寻计算的规律:什么时候要进位?什么时候不进位?怎么知道该进几?怎么进位?启发学生得出: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乘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理解进位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分析表达能力,并能通过分析、推理,总结收获的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笔算进位乘法时,让学生体会计算过程的复杂性,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乘法。 教学难点:探索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算理。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启发谈话法教具学具:纸张

0121.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4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4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迁移,获得了解决新问题的多种方法,并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了优化,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 =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2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在已经熟练的知道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先算几十加几十,得数再加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是先算几加几,也就是先用两位数的个位加几后得数再加整十数;在这个基础上把新知识转化成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教学。 1、难易结合,突出重点。 由于本节课是一堂计算课因此我以复习,通过选用有针对性的口答计算的方式进行导入,第1题中的口算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又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知识理清思路。第2题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有利于学生把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这样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回忆,而且重视了方法的迁移。 2、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新授知识的过程中,我通过学生自己摆小棒操作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得到答案,并在小组中的交流谈论,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笔算的注意点。充分发挥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口算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先算4+6=10,发现得数是10,与原有认识发生矛盾时,再通过摆小棒探索算法,初步悟出算理。让学生充分地摆小棒,说过程,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

操作、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体会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认真反思: 1、这节课上完,也许很多老师和我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疑惑,这节课究竟在哪里使用学具比较恰当呢?怎样让学生产生使用学具的需要呢?我个人觉得,在学生自主探究前,没有必要强求学生先摆一摆学具再列式计算,应该允许学生直接列式计算。在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的时候,可以通过追问等方式让学生思考这样算的道理,要求学生解释算理,这也是学生感觉到最困难的。“能不能想办法让自己说清楚你的算法呢?”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这样,学生对使用学具就真正有了需要,而且学具的使用也能真正为教学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教材呈现出的方法走过场。 2、有小部分学生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后跟不进位的加法相混淆,造成在做不进位加法时也进位了。例如在做53+4时得数写成67了。这种情况需要在下一节练习课上多用几组进位加和不进加的题目进行对比练习,来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算法。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进位)教学反思 宝塔区实验小学郭小慧 笔算乘法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内容。在教完笔算乘法后,学生的种种表现以及在作业中反映的情况,让我感受颇多,下面我说一说我发现的问题以及我的应对方法。 成功之处: 在教节内容之前,我们首先复习了两位数乘以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进位)。在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进位)时,同学们的课堂发言以及作业情况表现都很好,我认为同学们掌握了笔算乘法的算理。在教授本节内容时,我强调了列竖式的注意事项:每个乘数的数位要对其,各位对齐个位,十位对齐十位,并且不能把乘号写丢。在写进位的时候,要写清楚,不要把进位的数字与乘数混淆了。例如计算39×27时,我会板书竖式,告诉学生9与87对齐,3与2 对齐,计算时, 9×7=63,个位写3,向十位进6,3×7=21,加上6 为27,即39×7=273。十位上2表示20,39×20=780,我们列通常把780的0省略不写,但加的时候注意错位,273+780=1053。 不足之处: 1.在计算第二步乘法时,即39×2,同学们往往忘记进位,原因有粗心,还有就是他们不知道把进位写在哪里,我在课堂教学中做过强调,可能是强调的不够,学生没有注意。 2.在改作业时,我发现平时一个成绩很好的同学整篇作业都错了,错误全是一样的,例如37×2,她得出的答案则是614,即他没有用

到进位,而是把所有数字乘一下,然后拼出来的,个别同学作业做得挺好,可是在我让他们到黑板做时错误较多。 改进措施: 首先我觉得同学们的作业存在抄袭情况,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他们自己的作业要自己做,要多多思考。 其次,我强调了乘法的进位的重要性,对于第二步进位难注明的,要求他们标注在竖式右空白处,第二步进位不能和最后求和的进位混淆了。 我知道对于这样的计算知识,只有有效的练习才能得到提高,于是我安排了一次练习课,对之前的教学薄弱环节进行巩固。而练习课,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法则以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我选择10道有代表性的笔算题,让他们当堂做我当堂批改打分,并要求字迹工整,否则重新改正。而第一个完成且全部正确的同学将记奖励一次。在压力与奖励的双重驱动下,同学们做的很积极。当堂计算避免了抄袭的发生。对于学生的错误,我直接点评,让其修改,直到学生会为止。一节练习课下来,许多学生收获100分,我也分外开心。与其枯燥的讲解,不如利用灵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自此我多次进行了这样的练习课,复习了他们乘法除法的竖式计算,学生的计算也愈加得心应手。 本节课只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缩影,我们不可能做到完美,但是我们应当善于发现不足,多多反思……有反思才能改正,才能进步,这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一年级数学上册十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苏教版

十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9加几》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突出了“凑十法”的教学,帮助学生转化思想。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演示,帮助学生形成“凑十法”的表象,通过口述凑十的过程,在数学语言的不断交锋、碰撞与合作中,形成操作过程的表象,把操作的程序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思维程序,通过想凑十的过程,在头脑里形成原来的操作情景,利用表象使形象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智力活动。在教学时,让学生多次口述凑十的过程,激活学生思维,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8、7加几》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对用“凑十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让学生说你想怎么计算时,多数学生都是拆7凑8,看来学生能运用原来的知识顺利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之后让学生口述凑十的过程,发现有些学生搞不清楚到底要拆哪个数,凑哪个数。之后就用统一“拆小凑大”的方法,再训练口述凑十的过程,可能训练的还是不够多,学生在做练习时错误率还蛮高的,还得加强凑十法的口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6、5、4、3、2加几》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9、8、7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进位计算。本节课的计算实际上有两种思路,其中6+5,6+6是新学的算式,可以用前面所学的“凑十法”迁移过来计算,其他的题目都是较小的数加较大的数,只要交换加数的位置就能转化为学过的算式,而这种转化的方法在7+9时已经学过。所以本节课完全是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尝试计算。总得来说大多学生掌握的较好,但还有少数人不够熟练,因此回家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本学期所有的加法都已经学完,学生要熟记一些算式,在做题目时才能做到既快又准确。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一: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计算时又慢又容易出错,以后继续学习口算和多位数的笔算是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本单元分三小节完成,第一节,学习9加几,这一小节以实际情景提供计算题,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并接受凑十法,第二节,学习8、7、6加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凑十法,同时要求学生在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几种方法中,会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第三小节,学习5、4、3、2加几,这一小节是完全脱离实物,让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进一步巩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种算法,也为今后学习加法的交换律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学生对凑十法掌握较好,能根据具体的题选择合适的凑十法,在口算小数加大数的试题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用交换加数的位置想另外一个算式来口算的方法。本单元的解决问题与以往的解决问题相比,有两个新的要求,一是要求在得数后面写出单位名称,二是要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极个别学生对于给小数凑十的方法似乎有点儿排斥.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二: 每当被问起最喜欢上什么课时,很多孩子都会回答我:体育课!所以我常常羡慕起体育老师:让孩子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想必是每个教师的心愿吧!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体育课场地大,有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2、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去,而不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3、有例如:毽子、短绳、跑步、做操等多种项目供孩子自由选择。4、通过竞赛等形式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及时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细看来,除了第一条无法毗及外,其余3条均是数学课能够达到的。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就参与性,选择性,合作性这几方面花了心思进行设计,同时以学生感兴趣的卡通人物kitty猫为情境主线,在民主,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孩子因此感受到了成为课堂的小主人的乐趣。 参与性:上课的开始我首先提出质疑:8+5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好办法?用学具分别表示8和5,然后动手摆一摆。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动手操作学具和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在汇报时我尽量让学生叙述、补充,使他们体验了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 选择性:学生在进行凑十法的演算时,同时找到了拆大数和拆小数两种方法,基于这种情况,为鼓励学生的积极思维,我忽略了课本上看大数,拆小数的计算方法,而是对两种拆数方法都给予了肯定。并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对于这样选择式的教学,我在练习设计时也多次采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合作性:合作如何有价值有成效?合作了是否还需要独立思考?我个人认为:合作是在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独立完成有困难或依*个人力量能够完成但效率远低于集体完成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探究进位加法的算理是一个难点,我觉得学生有必要通过讨论来互相交流想法,获得新知。为了避免一些学生只当听众,我要求每个人先自己动手,在思考出一种方法后,再与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这样既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又分享了其他同学的经验,获益斐浅。在游戏进行中,有的小组分工明确,有的小组合作意识不强,所以两极分化明显,这样的差距也使学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

三年级《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程艳丽 今天,我教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感触: 感触一:注重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 教学24x12=?时,我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再由学生进行“计算”。计算过程中有学生进行“口算”,有学生进行“笔算”,口算方法灵活,笔算合理规范,呈现出算法多样化的思维环境。在指导用竖式计算时,我采用:一让学生自己先体会计算过程,二说是怎样算的,三辩借助多媒体每一步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是这样?四小结计算方法,五练习,“五步曲”逐层深入。在整个计算活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其经历计算过程,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鼓励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 流中得到收获,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感触二:准确捕捉了课堂生成问题,发挥了教师“传授与解惑”的指导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及时的改变教学思路,灵活的改变教学设计,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在这节课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处理“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乘的积时有进位应如何算”这一难点时,先指导算理,让学生初步能够明白。然后引用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有进位又怎么办”这一问题展开后面的教学。我敏锐地捕捉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还以多媒体出示了两道检查

错误的让学生去探究,进行算理的指导。通过比较与讲解,及时帮助了 学习障碍,发挥了教师“传授与解惑指导作用”。 感触三:练习应有层次性和多样化。 学生初步掌握笔算的方法后,我用多媒体出示三道笔算题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做,再由多媒体演示笔算过程。后面用多媒体出示了两道检查错误的笔算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然后进行练习巩固,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注重练习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是计算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对计算技能和算理的形成与消化、理解与掌握,往往是通过练习来检验,同时还能促使学生感悟、优化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在练习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注意“以趣引导”,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乐学”。 感触四:教学中出现的不足 在让学生自己试做24x12=?过程中,没有一个学生会做,我脑子一片空白,不知怎么办才好,最后改变了备课思路,由小组合作学习变成启发式进行引导,效果还是不错的。但在总结笔算的方法时,应该加上小组讨论这一环节,会更好。 对于计算教学,需要我们教师做到服务生活,以趣导入,算法多样,不拘一格,分层练习,形式多样。例如:最后我加了一道趣味数学题12x11,36x11通过计算发现其中的奥妙。这些只要我们都做生活的有心人,计算教学一定会更加精彩!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教学反思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用小棒、计数器、凑十法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是用竖式计算出现的几种情况,我真没有预料到。 本节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用了大约25分钟,只有15分钟的练习时间,一节课结束,全班计算正确率竟达到99%!而且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比较前后教学的差异,我认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所要求的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本节课就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四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二、31×2+33,应该问问学生31×2表示什么意思?而不只是为有新的解法而解题,是需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三、在对比口算、笔算有什么相同处时,事先需要沟通,先要让学生理解,教研员田老师给了一个建议:在让学生口算时,将过程板书下来,说一说6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笔算之后,再对比,就有对比的依据。 2、《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1.从本班实际导入,创设了问题情景。 四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教学反思集锦, 二、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和算理。 由于有笔算加减法的铺垫,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这样的竖式,所以我设置学习的过程由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整堂课都由学生自己来介绍笔算的方法,即算理。教师主要是把学生说的方法进行小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体现算法多样化,并为笔算的计算方法、算理所服务。 计算12×3时,我先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有的学生运用口算的方法:2×3=610×3=3030+6=36,有的学生用的是连加的方法:12+12+12=36(元),还有的是用笔算的方法。组织学生一一介绍前两种方法后,最后引出笔算的方法,过程自然、流畅。同时在

理解算理时让学生比较三种方法,说出你有什么发现,最终得出第一种口算方法与笔算方法其实是一样的,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算理,同时感受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是学生在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教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而我们学习计算,是要把计算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为现实服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教学中我设置了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情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观念。本节课的特点主要有: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本节课所创设的“帮老师解决买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这一情景贯穿全课,为学生营造出愉悦的、轻松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特别是帮老师解决问题,学生非常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真实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注重估算意识的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估算意识的渗透,在解决问题中估算和笔算有机结合,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一年级四班田涛 学习完了进位加,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好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在生活中很有用,但单纯的计算又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为此,我把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首先根据课本主题图创设学生郊游乘车活动,提出“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辆车?”,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个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此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在掌握了计算方法之后,还为学生设计了为皮卡丘买商品的活动。这样不仅较好地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列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只是变换了一种书写的方法,不会太难。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尝试。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就请自学课本或请教旁边的同学,培养他们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独立尝试和小组讨论学习后,无需教师多讲一句,就能把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说出来。如列竖式时个位要对齐个位,十位要对齐十位,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等等。所以我想,教师只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学生汇报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时,有几个学生提出也可以从十位加起,这时有学生反驳说如果要进位的话,你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当个位向十位进1后,就要把十位擦掉重新写,这样比较麻烦,所以不能从十位算起。学生说得非常好,但我没有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让学生想想试试,而是继续按教案进行教学,这说明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还不能把课改的理念完全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有个别学生还没有很好地掌握进位写几进几的方法,需要课下在进一步的辅导。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数学教学反思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 法》数学教学反思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数学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次进位笔算课上完了。课堂上,我通过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算理与计算方法,反复向孩子们强调在乘的时候要记得“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上乘得得数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计算要求,但是在练习中部分学生仍然出现了下面的情况: 1.漏进位。在计算时孩子们常会出现贪快不进位的情况,一旦漏掉进位,在下一个数位的计算上就容易遗忘出错。 2.忘记了要“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在计算乘加混合式题的口算时,加法也“依次加多位数的每一位数”了。 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必须严格按照计算顺序一步一步去乘,碰到有进位时,要先对准前一位下面进几,千万不要漏掉把进位的数与乘积相加。为了减少计算上的错误,需要多练习乘加混合式题的口算,这类口算的熟练可以大大提高一位数乘多位数的正确率。在

教学中还要通过各种形式适时地多补充些相关练习,以强化学生计算技能,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以上这些如果只是讲给是不行的`,我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加深对算式算理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我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和习惯解决问题。个别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是外热而内冷。我想今后的教学要注意课堂上让所有的学生都活跃起来

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本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我力图使计算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从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提供新知识的探索材料到让学生尝试解答新知识、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 1、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教学的目标。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重组教材,渗透系统论思想。 教材把进位乘法分为一次进位、隔位进位、连续进位三课时编写,考虑到这几块内容有着共同的知识基础,也有共同的重点——解决进位问题。因此在具体把握教材时,我把这前两部分内容(不进位与进位)统一起来,合并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与不进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构建的知识形成“链”,而不是堆砌的“知识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认识事物可以从整体入手,再去认识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教学实践证明,教材的重新组合,不仅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14×3、28×3为研究重点,通过尝试、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掌握笔算乘法的原理。再让经过有针对性地练习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乘法的算理算法。整节课与原教材相比,虽然内容增加了,但学生照样学得很轻松。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因为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打印版 小学-数学-打印版 1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较好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在生活中很有用,但单纯的计算又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为此,我把计算教学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首先根据课本主题图创设学生郊游乘车活动,提出“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坐一辆车?”,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个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此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在掌握了计算方法之后,还为学生设计了为皮卡丘买商品的活动。这样不仅较好地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列竖式计算对学生来说只是变换了一种书写的方法,不会太难。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尝试。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就请自学课本或请教旁边的同学,培养他们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通过独立尝试和小组讨论学习后,无需教师多讲一句,就能把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说出来。如列竖式时个位要对齐个位,十位要对齐十位,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等等。所以我想,教师只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可以充分发展的环境,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学生汇报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时,有几个学生提出也可以从十位加起,这时有学生反驳说如果要进位的话,你先算十位再算个位,当个位向十位进1后,就要把十位擦掉重新写,这样比较麻烦,所以不能从十位算起。学生说得非常好,但我没有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让学生想想试试,而是继续按教案进行教学,这说明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还不能把课改的理念完全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课本P8---P10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进位)的加法。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培养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情境中提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相 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

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 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 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笔算乘法(一次进位)

《笔算乘法(一次进位)》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笔算乘法(一次进位)》这一课时,我将采用四说模式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笔算、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例2是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由于学生是初次学习进位,所以这里安排了一道数目较小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例子,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进位的道理。它是学习连续进位乘法的基础,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说一说、摆一摆、比一比,掌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笔算的计算方法。2、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增强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认知,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笔算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出“满几十进几”的算法。 二、说教法: 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次进位的乘法的计算教学。“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在本课教学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用竖式计算乘法,基本掌握了用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课教学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的内容,虽然有进位,但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又可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计算,讨论交流,互相补充,互相评价,正确掌握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学得活泼,学得轻松。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在本课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1.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主体具有主动探索的意愿时,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活动。本课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的知识,独立尝试探索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次进位的乘法计算方法,体验和感悟用数学的成功,从而激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们在进行口头表达的时候必须同时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因此,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培养思维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本课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计算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乘法,然后讨论交流,在交流汇报中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引新知 1、师:同学们,我们来做口算接力,看谁做得既对又快 20×8 700×6 8×500 5×30 500×7 3×60 40×8 900×7 3×20 70×2 50×9

《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反思

《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反思 梁晓菊 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认为刚开始时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教学难点: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最后,从“算法多样化”中提炼出“算法最优化”,达到“算法熟练化”。 一、作好铺垫。 先上好“凑十”准备课。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法,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凑十法”是计算进位加法教学的重点内容,“凑十法”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捷等特点。并且,在以后学习的计算方法中经常会用到。掌握好“凑十法”对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都有好处。让学生明确:给9、8、7、6、5凑十各需几,为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打基础,分散教学难点。 1、复习10的组成。师出1个手指,说道:“1的朋友在哪里呀在哪里?” 生出9个手指,答道:“1的朋友在这里呀在这里。1和9组成10,学习“凑十” 。 2、学生动手摆小棒(低年级计算教学一定要从实物入手,效果才会好),分别给9、8、7、6、5凑十。如:学生先摆出9根小棒,教师提问“再摆几根才凑成十? ” (再摆1根凑成十,9+1=10。8、7、6、5凑十教法类似),师生一起来拍手说一说。给9凑十需要1,9加1等于10; 给8凑十需要2,8加2等于10; 给7凑十需要3,7加3等于10; 给6凑十需要4,6加4等于10; 给5凑十需要5,5加5等于10。 3、总结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二、体现数学生活性。 以9加几教学内容为例,我首先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具有初步的应用意识,再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首先创设情景:爸爸买了3瓶饮料,妈妈买了9瓶饮料,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师:你们知道一共有几瓶饮料吗?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来(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三、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