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皇帝

楚国皇帝
楚国皇帝

楚国皇帝

1. 春秋战国楚国

楚国八百年解说词全

楚国八百年解说词全 楚国八百年 更多图片(22张) 《楚国八百年》是由中央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张晓敏执导,央视纪录频道和湖北卫视联合摄制的大型高清人文纪录片。 该纪录片历时近两年的精心策划、艰苦摄制和细致打磨,第一次完整、系统地讲述楚国800年恢弘伟大的历史,其奇谲瑰丽的文物解读楚国辉煌灿烂的文明,其盛衰荣枯的历程揭示历史背后值得深思的规律,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令人叹为观止的楚文明。 中文名:楚国八百年 出品时间:2014年 出品公司: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湖北广播电视台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拍摄地点:湖北 首播时间:2014-02-24 集数:8集 每集长度:48分钟 类型:纪录片 制片人:韩雯,王晓斌,余立军 在线播放平台:CNTV 出品人:胡占凡,尹汉宁 总监制:罗明,王茂亮 监制:刘文,向培凤

节目监制:周艳,史岩,陈晓卿,石世仑 总导演:张晓敏 导演:崔伊,杨光照,陈思宇,杨小虎 美术指导:张力,张毓雄 总撰稿:张宏杰 历史古文:刘玉堂 摄影:赵发仲,曹晨,朱振营 解说:周志强 文史统筹:杨理胜 鸣谢: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 快速导航 分集剧情分享 剧情简介 楚国八百年 图册 3张 楚国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一个诸侯国,楚人是华夏族南迁的一支,及与当地土著的融合而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一脉,其国君为熊氏。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楚国先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无数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楚文化。楚国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段长城、第一个县、第一支毛笔、甚至是第一把铁剑,都出现在楚国大地。它不仅 是华夏大地上文化最灿烂辉煌的诸侯国,也曾经是全世界文明的最高峰。 《楚国八百年》宣传片截图 图册 18张

对楚文化的认识

对楚文化的认识 摘要: 楚文化因楚人和楚国而闻名,是周代楚人创建的一种区域性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南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楚文化极大的促进和发展了华夏文化。在与华夏融合的过程中,楚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得楚文化后来居上,引领风骚,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先秦南方文化,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特色鲜明,在当时甚至在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楚文化发展地位当代中国 导言 一研究对象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在众多的群星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楚文化。楚文化作为周代区域文化,以华夏文化为主导,融合蛮夷文化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一体的南方文化。事实上,楚文化的首创者楚国人在开始并不是很有影响力的,在西周初期进行分封的时候,楚之先祖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从此立为国家。可见楚国在当时只是一个小国,甚至是不为人知,但在短短的时间里,在春秋时期,楚国已经成为了一方霸主,另其他诸侯胆颤。那么楚国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本文就是回顾楚文化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1.作为一个非历史专业的学生选修这门课,我想在学完这门课后至少应该明白楚文化的兴起过程,它是如何走向辉煌的,我想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的积累。 2.众所周知楚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一个如此有影响力的文化的兴起必将会引起我们的兴趣。 三本文研究框架和方法 (1)本文采用方法如下: 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是实际的抽象与总结,实际是理论的基础与前提,两者互为前提,不可偏废。在学习中我们应该以楚文化的代表实物和参观省博物馆的实践学习和上课老师讲的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理解楚文化。 2. 演绎与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学习楚文化不应该孤立的来看待它,而应该把它与中国古代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作比较,全面而深刻的看待楚文化。 (2)本文展开结构如下: (一)楚文化的发展至全胜(包括楚文化的发展阶段,形成原因) (二)楚文化的地位(包括楚文化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它在中国古代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三)楚文化与现在的中国(主要谈中国的现状) (一)楚文化的发展

荆楚文化的八大特点

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八大系列: 1、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2、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 3、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4、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 5、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6、长江三峡文化。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7、江城武汉文化。 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

楚国青铜文化的成就及流变

楚国青铜文化的成就及流变 邵学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青铜器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青铜时代大约经历了1500多年,其间出现两个高峰,一个在殷墟时期,以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留下的青铜器为代表,工艺主要为合范铸造;一个在春秋战国之际,以楚国青铜器为代表,这时新的铸造工艺体系出现,打破了单一方法铸造青铜器的状况。由此,中国青铜文化臻于更辉煌灿烂的境界。 楚国青铜器能够成为中国青铜时代第二高峰,它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二是具备摄取中原及越人、吴人工艺技术的条件,即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所致。 铜是先秦重要的战略物资,祭祀少不得青铜礼器,它是政治地位的体现;战争须消耗铜兵,它是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先秦列国的国家大事,一是祭祀,二是打仗。所以红铜生产的多寡,青铜器铸造得好坏,在当时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政治名分的高低与军事实力的强弱。 一种物质文化成就的获得,与它所依赖的资源状况关系紧密。那么,楚国的铜资源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看看楚国如何使自己成为东周时期红铜生产最多,青铜器铸造最好的国家。 西周中后期,楚国控制了鄂地,将长江南岸的铜矿带据为己有,从而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自熊渠以后的楚国国君,从此没有缺铜的忧心,而且还能将红铜慷慨赠予他国。故事见《左传》:公元前642年,郑文公到楚国见楚成王,成王高兴,表示“赐之以金”,“金”金属意,或称“美金”,即好看的金属,相对不好看的铁——“恶金”而言,它是先秦铜的代称。但成王大话一出,很快后悔了,因为“赐金”无疑增强了对方军事实力,就像20世纪冷战时期破坏了战略物资与军事技术禁运的“巴统”条例。于是成王与文公约定:这些铜送给郑国,郑国只能用来铸钟,不能铸兵。也就是说只能发展文化事业,不能扩大军事实力。结果郑文公携金归国,当真铸了三口大钟。据今人推算,当时成王所赐之金当有200多公斤,若做成戈矢,可装备近百辆战车的士卒,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成王后悔也是有道理的。 一则考古材料与《左传》记载相映成趣,它证明楚成王“赠金”予郑国,并非打肿脸充胖子。1993年,山西北赵晋侯墓地出土了“楚公逆编钟”8件一套。楚器何以出自晋墓,殊难考证得确凿,但编钟上68字的铭文却清楚地反映出西周晚期,楚国红铜生产富足及青铜冶铸业发达的若干信息。铭文说:楚王熊鄂为祭祀高祖熊渠,拟铸造编钟,于是为此出巡产铜的鄂地,鄂地土著首领纷纷进贡铜料达“九万钧”,熊鄂将这些铜料铸造了优质编钟“百肆”约800件。铭文所记“九万钧”和“百肆”可能都不是确数,但楚王纳贡数量一定不少,铸造的编钟也一定很多。 楚国铜资源多到什么程度,成语“问鼎中原”有一个侧面的反映。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陈兵周疆,不把周天子搁在眼里,竟询问周室九鼎的大小轻重,九鼎象征王权,诸侯是不能打听的,若打听则意味着觊觎之心的表露。所以,周室王孙满对庄王的挑衅十分不满,无奈地“正色”道:周朝的气数未尽,天下还是周室的天下,诸侯不能打听鼎的大小轻重。但是庄王不仅问了,而且扬言:楚国折掉兵器上的尖喙,足以铸九鼎。仅将戈上的尖端折下来就可铸九鼎,可见楚国武备的强大,亦可见楚国铜资源的富足。楚国铜多国强,有了傲视列国诸侯,甚至觊觎天子权利的资本。

荆楚文化素材

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十大系列: 荆楚文化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荆楚文化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八音齐全的音乐、偃蹇连蜷的舞蹈、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同期的最高水平。 荆楚文化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荆楚文化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 荆楚文化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荆楚文化长江三峡文化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随着三峡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和胜利竣工,其举世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荆楚文化地方戏曲文化 汉剧角色齐全,长于抒情;楚剧语言质朴,乡土气息浓厚;黄梅采茶戏唱腔丰富,感染力强;荆州花鼓戏,声腔优美雅俗共赏。说唱艺术有湖北大鼓、湖北评书、汉滩小曲、汉川善书等,丰富多彩。 荆楚文化民间艺术文化 宜昌夷陵区的民间版画、安陆的民间漫画、丹江口伍家沟村的民间故事、黄梅县的桃花和木版年画、阳新的布贴、通山的木雕等,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这些地方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荆楚文化江城武汉文化 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重要

楚国史 第三章 春秋初期楚国的崛起

第三章春秋初期楚国的崛起 一、春秋初年中原各国形势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周幽王死(周幽王是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时,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他又废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bǎo 姒为后,以褒姒生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父申侯联合犬戎和吕、鄫等国,引兵攻镐hào京。幽王兵败,被犬戎杀死于骊lí山下,西周亡。),子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由于镐京残破和犬戎的威胁,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在郑武公、晋文侯、卫武公、秦襄公等卫护下,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史称东周。东周包括春秋(公元前770-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221年)两个时期。前者为奴隶制瓦解时期,后者为封建制确立时期。 春秋时期因与孔子所撰《春秋》年代相当,故以此书得名。但有关史籍所记春秋时期的上下年限,与《春秋》年代并不一致。《春秋》一书始自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终至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史记·六国年表》记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记起始年与《史记》同,终点则至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为了叙述方便,我们采取流行说法,即把春秋时期定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周王室从此更加衰微,辖地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豫西一隅之地。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名存实亡,王室经济日绌chù,各诸侯国不再朝聘pìn贡奉,周天子不得不转向诸侯“告饥”、“求金”,奴隶制政治、经济已面临全面崩溃的危机。 与此同时,各地邦国林立,除地处黄河中下游的“虞、夏、商、周之胤”的华夏诸国,仍为当时经济中心之外,地处黄河上游和长江流域众多邦国也日益发展强大起来。所谓夷戎狄蛮的各周边民族在华夏先进经济、文化影响下,

楚国的漆器文化

“买椟还珠”新解 ----楚国的漆器文化 邵学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我们对楚人有一个重表面的印象,对郑人有一个轻实质的看法,那是来自成语“买椟还珠”的影响。故事说:有一楚人到郑国去出售珍珠,售前,他用名贵的楠木做了一匣子,并用香料熏烤,再用光闪闪的珍珠镶嵌,用漂亮的玫瑰宝石装饰,继而衬托在五光十色的翡翠羽毛上。宝珠盛在瑰丽的匣子里,既有夺目的看相,又有宜人的味道,真可谓美不胜收。不料郑国人看中了匣子,故买了匣子,还给楚人宝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讥讽这位楚人说:“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意思是说:这个楚人善于卖盒子,却不善于做珠宝的交易啊。 如果稍加推敲,便可发现这则故事对盒子外观的描述不够全面,因为珍珠和宝石不可能直接镶嵌、装饰在木质面上,而须一媒介使之固定。根据当时的材料和技术能力,这一粘合剂只能是生漆,而且盒子的整体髹饰,可能属于类似后来的“衬色鈿嵌”或“描漆错鈿”工艺。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楚墓出土一件髹漆彩绘的凤鸟双连杯,其鸟首、腹、翼均有嵌银装饰,根据墓主楚国“第一副总理”之身份,凤鸟双连杯在当时恐怕属于高档商品。可以想象,楚人刻意制作的,以漆色髹饰并镶嵌了红色宝石的楠木盒子,衬之于翡翠羽毛上,该是如何美仑美奂。 假如这个推断没有问题,那么楚人所制之“椟”,从功用的角度,今天称“漆盒”;从工艺的角度,今天统称“木胎漆器”;若按考古学分类,则归之为“漆木器”。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借“买椟还珠”及“秦伯嫁女”的故事,批评“今世之谈士”,往往“以文害用”——不实在,不实际,还很花哨。用今天的话说,即重了包装,轻了内容。2000多年中我们都用这一成语讽刺本末倒置的人,这位楚人就成了搞形式主义的老祖宗。但是,为什么韩非子独独把漆盒髹饰与楚人挂上钩,而不是与齐人、晋人、吴人、越人相联系呢?这个成语用例应该有一深厚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在这个背景上发掘一点楚人正面的东西,譬如楚国漆器工艺成就,或者南方楚人审美情趣以及价值观念的某些信息等等。 中国漆器制造业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一件朱漆碗,是已知中国使用自然生漆的最早例子,续后良渚文化发现漆器;商代墓葬里也发现漆棺彩绘,但棺木已朽,漆皮完好,可见漆的化学稳定性是惊人的。 距今7000千年以来,中国古代漆器的发现不绝如缕,但从未形成高潮,直至战国大为改观。著名文物鉴赏家王世襄说:这个时期产量之多,品种之备,制作之精,分布之广,都远远超过前代,成为中国漆器发展的第一个繁盛期。他根据出土文物还说:楚国是战国时期幅员最大的国家,战国漆器大多出自楚墓,故而漆器在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之,中国漆器第一个繁盛期,是由楚国漆器所构成的。 我们曾经说,欲全面了解中国先秦文化,则不能忽视楚文化;欲全面了解中国青铜时代,则不能忽视楚国青铜器。我们还应该说:欲了解中国漆器的发展,则必须了解楚国的漆器。这是历史事实留给今天的结论。 这里所说的漆,又称大漆,因产自中国,又称国漆。具体地讲,漆液由漆树所分泌,收获漆液叫“割漆”,即在漆树上割一豁口,让漆液流入预先置放的容器中。漆树生长以及漆器髹饰,适宜在年平均气温

楚国简史

楚国简史 楚的先世及楚建国 楚的先世,在传说中,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据说,他是帝颛顼高阳的后裔。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在《离骚》这篇自传式的诗里就自认为是“帝高阳之苗裔”。《大戴礼·五帝德》说,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祗励”。这就不是一个人,而应当是一个神,而且是一个法力很大的神了。 颛顼之族原来在西北黄土高原,后来它的一支迁到了山东沿海,与少皞氏住在相近的地方。夏商和商周之际,颛顼之族的支裔大概又继续向江淮流域迁徙。如陈、郑建国以前,那里也曾有颛顼族的支裔活动过。后来颛顼的族人又向西南方向流动。 颛顼的后裔昆吾氏和彭祖氏,在夏殷时,曾先后为侯伯,他们的身份,似与中原诸侯同,还不一定就是蛮夷。昆吾的弟兄季连,始以芈为姓,是楚的直系祖先。昆吾氏和彭祖氏后来都被夏商所灭。季连之后,也衰微了,史称其“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可以说,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蛮夷化了。 据说,季连这一支最后迁到了丹阳。顾名思义,丹阳就是丹水之阳,位于今陕西河南和湖北三省交界之处。丹水与浙水合流,进入汉水上游,与荆山山脉连成一片。当初迁时,这一带尽是高山峻岭、森林荆棘,楚人与土著部落杂居,他们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 当楚鬻熊时,他们看到殷纣王愈来愈加暴虐,西南的落后部落很不满意,因此他便去投靠新兴的周。周在这时一方面服事殷商,一方面却暗暗发展势力。大概这时,许多姬姓姜姓的宗族子孙迁移到了汉水流域。楚鬻熊依附于周,周当然十分欢迎。后来周克商时,西南的许多小国庸、蜀、羌、髳、微、庐、彭、濮等都自动地与周武王会师孟津。其中虽无荆楚的名字,但周原甲骨确有“楚子”,那么楚可能也和八国一样,共同参加了周克商的战争。《史记·楚世家》说:“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其子曰熊丽。”至熊绎之时,周成王已正式封他于楚,“赐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爵名,姓氏,都邑都被规定下来,似已建立了早期国家。楚的国君被称为“楚子”,就是从熊绎开始的。 当周夷王时,王室衰微,诸侯或相伐。楚子熊渠,史称其“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至于鄂。”庸原在川陕巴山渝水之间。据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前歌后舞”,以鼓动士兵勇气。后来不知何时,它已迁徙到今湖北的竹山。鄂也是商周之际的古国,后来迁徙于湖北的鄂城。就地理形势来看,楚已向汉水以北的山丘地带拓土殖民,一直到了南阳盆地。 熊渠不满足于对周的依附,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三个儿子,都在江上楚蛮地区。不久以后,熊渠虽去掉了王号,他独立建国的要求已是很显然的了。此后,楚与周的关系就比过去不同了。 楚与汉阳诸姬 周克商后,周已成为华夏诸侯的共主。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向江汉流域发展。同时,江汉流域一带有许多落后的部落散布着。其中,除姬姓、姜姓外,还有偃、嬴、子、姞、媿姓等,他们大概也是殷周之际迁徙到这里的。楚向江汉流域的发展,使诸姜诸姬受到威胁。周昭王时曾经三次南征,其主要对象就是楚。如新出土的《史墙盘》铭文说:“弘鲁邵王,广纰荆楚”,邵王就是昭王,纰就是讨伐的意思。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更为详细。第一次南征是在昭王五十六年。他渡过汉水,遇到大咒,昭王无法前进,便只好退师。《纪年》记载第二次南征时“天大曀(阴暗),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大概也因天气恶劣,路途受阻,六师死伤不少,又只好回师。最后一次在昭王末年,结果是昭王死在汉水中。这时,北方的游牧部落猃狁也很活跃,因而使南方

楚国遗址游记

古楚国遗址游记 陈贞奇 游览楚国古都,已经过去几天了,那城廓周围遍野的草丛,始终在眼前飘飘荡荡,诉说着楚国的八百年辉煌而又沧桑的历史…… 一、关于楚国纪南古城遗址: 楚纪南故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遗址,距现荆州市北约五公里左右,慕名而来寻访,路边可看到一九六一年郭沫若的题字标记碑,孤零零地坐落在一隅,仍在经历着今天的风风雨雨,远处依稀可见,那横亘纤陌沃野之上壮阔的古楚国城垣轮廓,彰显昔日古都的泱泱风采。据史书资料可知,从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迁都郢(纪南城)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取克郢都,前后共411年中,楚国共有二十代国王在此纪南古城建都。在此期间,楚国还先后统一了近五十个小国,势力极大,全盛的时候,楚国

的领域北至黄河(吞并了古莒国,现山东省莒县一带),东至海滨,西至云南,南至湖南南部,纪南城也成为楚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当时南方的第一大都会。 现根据考古专家认定,纪南城址规模宏大,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3.5公里,总面积约为16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5.5公里,有的地段现在还存有高达6.7米的城墙遗迹,都是由夯土筑成的,十分坚固。城的四周开辟有七座城门,已发掘的西垣北段城门有三个门道,两侧还有类似门房的建筑遗迹。南垣及北垣的古河道出口处,是两座水门。但对我们来说,眼前只能目睹到草木葳蕤的原野了。

二、关于楚国的国名由来: 探究古楚国遗址,不了解楚国国名的由来,应该说一种缺憾。对于古楚国国名的由来,历史上一直是众说纷纭。一说,荆山而得名,根据《春秋释例》“楚之熊绎始封于楚,僻在荆山”,即楚国在周朝初期被封在荆山一带,而楚人居住地当时生长着许多荆条,古时荆条又称作“楚”,又说,楚人南迁建国跋涉在灌木丛中,即“楚”字象形, 后楚人以楚冠以国名。现多数史学家认可楚国封于荆山得名此说。

楚国曾是世界第一大国

[键入文字] 楚国曾是世界第一大国 已故著名楚史学者张正明先生曾在笔者主持的一次论证会上感言:楚国在历史曾经是世界第一大国,其都城郢都也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 无独有偶,学者林河先生在其著述《中国巫傩史》中亦称:在当时,楚国还是东方惟一的一个地域辽阔、人文鼎盛的超级大国。 笔者完全赞同上述二说。在古代南中国的土地上,作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在其鼎盛时期,确实是当时疆域最辽阔,物产最丰富,人口最多,军队最强的国家,堪称世界第一大国! 关于鼎盛期的楚国,当年的纵横家苏秦曾作过如此描述: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今山东半岛南部,,,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 今陕西旬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战国策楚》,,。《淮南子兵略训》则赞美: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绕颖泗,西包巴蜀,东裹郯淮。颖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山高寻云,谷肆无景,地形便利,士卒勇敢。把当年楚国地域的辽阔,经济的富饶,军力的强盛,形容得淋漓尽致。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了晋公子重耳落难到楚国的情形。当时楚王曾用很高的礼节待他,楚王问重耳:公子来日归国将何以为报?重耳答道:子女玉帛,楚王应有尽有;鸟羽、皮毛、象牙、犀革等兼出自楚地,那些流散到晋国的,只不过是楚国看不上的一些残余罢了。我还能用什么来回报呢?重耳此言虽属外交辞令,但却客观反映出当时楚国国力鼎盛、富甲中国的实际。 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时,用后来楚昭王的话说是楚之封祖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世纪孔子世家》,,。西周初的楚国只是辟在荆山的弹丸之国,过着筚路蓝缕,以处草莽的古朴生活。这里的荆山,实指荆山与睢山之间,在今湖北保康县南60 公里处。楚人在 1

楚国的文化

荆楚长歌 ——九连墩楚墓出土文物展在祖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楚”既是民族概念,又是国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加上一个“荆”字,时间就延长了。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 20世纪50年代以来,安徽、湖南、湖北、河南等省发掘了大量的楚人文化遗存,目前科学发掘楚墓的总数已超过10000座,占到东周时期墓葬的70%,楚城址也发掘十几座,为研究楚国文化提供了丰富资料。其中墓葬规模宏大,出土文物最多的是2002年发掘的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两座墓葬级别为大夫墓,墓主人身份为夫妇,一共出土文物5333件套。此次展览,由九连墩1、2号楚墓出土文物中的精华部分构成,分别通过青铜器、玉器、漆木器和车马器四个部分,体现战国中后期楚国的文化风貌。 第一单元铸鼎象物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周人对沟通人神、祈福家国的青铜礼器极为重视。楚国亦尊周礼,但迥异于中原青铜器的凝重威严,楚式青铜器给人以生动灵巧的视觉效果。典型如升鼎,束腰平底,正是“楚王好细腰”这种楚地特有的审美心理在铜器造型上的反映。优美柔和的弧线与方硬有力的横线搭配,刚柔相济,富于节奏和韵律。 这件铜镬鼎是在该鼎九连墩1号墓出土的,出土时鼎内残有牛骨,应该是一件牛镬。直口、附耳、平底、蹄足。腹部有两个对称的小环钮;颈腹间各有一周凸弦纹带;颈部和腹上部及耳部饰蟠螭纹,足根部为浮雕兽面纹,是迄今科学发掘楚国贵族墓中最大的一件镬鼎。 鼎为青铜礼器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楚国的鼎与同时期各个诸侯国所用的鼎相比,有富于个性的形态特征,称之为“楚式鼎”。楚式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升鼎”。这类鼎最明显的特征为束腰平底,因其器物自铭“升鼎”得名。升鼎为楚国所独有,一般在高级贵族墓葬中发现,其大小、轻重和数量,标志着权势的大小、地位的高低,有的甚至还代表着王权,为楚国贵族身份的标志。下面我们看到的就是1号墓出土的一组代表性的升鼎。

楚国历代国君

楚国历代国君 楚熊泽熊泽 (前1043--前???) 楚熊艾熊艾 (前???--前???) 楚熊瞻熊瞻 (前???--前???) 楚熊胜熊胜 (前???--前???) 楚熊杨熊杨 (前???--前???) 楚熊渠熊渠 (前???--前???) 楚熊挚熊挚 (前???--前???) 楚熊延熊延 (前???--前848年) 楚熊勇熊勇 (前847年--前838年) 10年 楚熊严熊严 (前837年--前828年) 10年 楚熊霜熊霜 (前827年--前822年) 6年 楚熊徇熊徇 (前821年--前800年) 22年 楚熊咢熊咢 (前799年--前791年) 9年 楚若敖熊仪 (前790年--前764年) 27年 楚霄敖熊坎 (前763年--前758年) 6年 楚蚡冒熊眴 (前757年--前741年) 17年 楚武王熊通 (前740年--前690年) 51年 楚文王熊赀 (前689年--前675年) 15年 楚堵敖熊艰 (前674年--前672年) 3年 楚成王熊恽 (前671年--前626年) 46年 楚穆王熊商臣 (前625年--前614年) 12年 楚庄王熊侣 (前613年--前591年) 23年春秋五霸之一楚共王熊审 (前590年--前560年) 31年 楚康王熊招 (前559年--前545年) 15年 楚郏敖熊员 (前544年--前541年) 4年 楚灵王熊围 (前540年--前529年) 12年 楚平王熊居 (前528年--前516年) 13年 楚昭王熊珍 (前515年--前489年) 27年 楚惠王熊章 (前488年--前432年) 57年 楚简王熊中 (前431年--前408年) 24年 楚声王熊当 (前407年--前402年) 6年 楚悼王熊疑 (前401年--前381年) 21年 楚肃王熊臧 (前380年--前370年) 11年 楚宣王熊良夫 (前369年--前340年) 30年

楚国的楚怎么写_行走千年楚国故都乐享楚地文化旅游

楚国的楚怎么写_行走千年楚国故都乐享楚地文化旅游 8月10日,行走楚国故都•乐享文化旅游的全国40余家知名网络媒体记者、网络大V、当红主播首站来到荆州关公义园。 穿越千年历史沧桑近距离领略楚地文化 双目微醺,不怒而威,侧身迎风而立,右手握刀,气宇非凡世界和平艺术家、当代艺术大师、福娃之父韩美林的收山之作关公圣像,总高58米,耗铜1200余吨,内部采用钢构固定,外贴4000多片青铜片,是全球体量最大的青铜雕像。关公圣像巍然屹立在一艘巨大的战船基座上,手握70米大刀,劈波斩浪,叱咤风云,神圣非凡。关公义园是大荆州项目的开篇之作,也是创建荆州古城五环5A景区的引爆点,58米的关公圣像,寓意关羽一生度过的58个春秋,也独具大荆州的气魄。 据介绍,位于荆州古城东南侧的关公义园,总投资15亿元,占地228亩,以义字为主题,以多种方式生动展现了关公义薄云天的一生。荆州以关公圣像为核心,以关公文化为内涵,加快推进荆州古城五环5A景区创建、城南片区旧城改造、文旅小镇龙凤庄、特色街区荆街、胜利街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致力于将荆州打造成为中华美德之城、全球关公文化圣地和著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参观完展览馆之后,一行人前往楚乐宫观看了一系列的楚国歌舞、乐器表演,极具楚地特色的文化表演,让大家拍案叫绝。 楚王车马阵景区楚王陵 楚王车马阵景区(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川店镇张场村,荆州古城西北35公里,占地面积731亩,是楚故都纪南城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已发现的保存最好、规模最大、布局最为完整的周代楚王陵陵园,以气势恢宏的楚王陵主冢、威武壮观的车马阵列闻名于世,被誉为是中国仅有,天下第一的楚王陵典范。2006年至200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楚王陵陵园中的部分车马坑和殉葬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并同步对考古现场和遗址本体进行科学保护。2013 年,景区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也是湖北省首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次年,景区入选2014年中国最

楚国有名历史人物

Chu

Yixiong(熊绎) According to legends recorded in the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by Sima Qian,the royal family of Chu descended from the mythical Yellow Emperor and his grandson and successor emperor Zhuanxu.(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楚之先祖出自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帝颛顼高阳氏。) ?King Cheng of Zhou awarded Yixiong the fiefdom of Chu and the hereditary title of z? (子)(熊绎被周成王封为楚子(楚国国君,爵位为子爵)) ?Yixiong built the first capital of Chu in Danyang (丹阳) (modern day Xichuan County, Henan Province).

Qu Yuan(屈原) ?Qu Yuan is regarded as the first author of verse in China to have his name associated to his work ?He is considered to have initiated the so-called sao style of verse, which is named after his work Li Sao ?Qu Yuan is also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figures of Romanticism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his masterpieces influenced some of the greatest Romanticist poets in Tang Dynasty such as Li Bai.

荆楚文化的概念与起源

荆楚文化的概念与起源 (一)荆楚文化的概念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中国古代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荆楚的“楚”,不仅仅是单纯的民族概念,同时也涵盖了“楚国”的国家概念和地域概念,仅仅谈到“楚”就有800多年的历史,而荆楚文化则可延伸至2 000多年前。 荆与楚是同物异名,本是一种柔韧性较好的木本植物。“荆”作为地方名称,最初出现在夏朝,禹伐三苗,控制长江中游后,设立了传说中的古荆州。以荆或楚作为地域方国的政治实体名称,早在商代已经出现。武王克商以后,继续将楚视作自己的南部疆域。周成王时,曾为文王师、“有功于文王”的鬻熊重孙熊绎被册封于楚地,楚正式成为周代封邑之名。不过那时地盘极小,楚子处境艰难,“辟在荆山,荜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惟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封在蛮荒的熊绎不仅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求生存,同时要对周天子尽守土之责,并且以桃弓棘箭为王室禳灾。其后,楚君熊渠利用王室衰微之机,远伐扬越,到达鄂地,势力得到扩充后,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脱离周室而自立。 起初楚国控制的地域非常小,到春秋时期,楚国通过不断的战争,疆域大增,襄阳被置为军事防御的“北津戍”,成为楚国的北大门。到楚庄王问鼎中原时,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春秋300年间,楚国共灭掉45个诸侯国,成为当时灭国最多的大国。鼎盛时期的楚国,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有500万,是战国时期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战国诸雄当中,楚国版图最大,人口最多,最为富庶。等到怀王即位,楚国开始走向衰落。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率军伐楚,楚国最终被秦国所灭。 战国之后人们习惯把楚地称作“故楚”。《汉书·地理志》以战国初期的国土为依据,将楚地限在今两湖及汉中、汝南一带,即长江中游、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湖北湖南地区。六朝时期开始把汉朝的荆州境域(亦即故楚中心地)称为“荆楚”。晋室南渡之后,荆楚地区成为南北对立的前沿,它既是军事重镇,也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荆楚”成为常用名词,以荆楚指代江汉地区是当时的习语。如“荆楚用武之国。”龚祈是武陵汉寿人,他“风姿端雅,容止可观”,时人叹日:“此荆楚之仙人也!”南朝梁人宗懔以荆楚地区居民的年度活动为记述对象,写成《荆楚岁时记》一书。秦汉以后荆楚作为一个地域概念,有一定的政区范围,但更侧重地域的文化性,是一种文化区位,涵盖了整个江南地区。 (二)荆楚文化的起源 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就是统一了南方多民族并与中原文化交汇的楚国发祥地,八百载楚史,铸就了荆楚文化的辉煌。但是关于楚的发源地的问题是史学界、学术界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关于楚国建都的地望,在潘新藻《湖北省建制沿革》一书中,有“楚都八迁”之论。“鄂西楚丹阳在秭归,南楚丹阳在枝江,郢都纪南城在江陵,都都(亦称郢)在宜城,郢城新建都在江陵,陈城为都在淮阳,钜阳、寿春为都在安徽。”楚国始都丹阳的地望究竟在哪里?历史上主要表现为“两丹”之争,即秭归丹阳与枝江丹阳之争。近十几年来,随着荆楚文化研究的扩展,又新出现“淅川丹阳”(亦叫“丹淅”说)和“南漳丹阳”之说。 有学者认为,襄阳就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张正明先生认为楚丹阳原在淅

楚国史第二章 商周时期楚国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章商周时期楚国的建立与发展 一、商王朝对“荆楚”的征战与影响 商人之先祖契xia是帝喾kù高辛氏之后,与楚族一样,同是诸夏之族中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乌堕du?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诗·商颂·玄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契是其母吞食玄鸟卵而生,故有“玄王”(《吕氏春秋·有始览》:“北方曰玄天。”故有学者认为玄王,是为北方之王。)之称,因佐禹治水有功,为帝舜封之于商,当是尧舜之际的重要军事首领人物之一。“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国语·周语下》),由契至汤,共传十四代,汤兴灭夏,祝融各部,或早臣夏被夏灭,或抗商被商灭,楚之直系先祖季连部举族南徙,在丹、淅xī一带,避开商的兵锋,求得生存与发展。 商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均有很大的发展。它在巩固王畿jī统治的同时,还不断地对周边地区进行征服战争。西北众多的方国部落,如土方、羌方、面方、芍方、鬼方等均先后被征服。对江淮至山东沿海一带的群舒、夷方和江汉地区的荆楚,也常举兵征讨,迫其臣服。《诗·商颂·殷武》:“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可见荆楚是商王朝统治下“南乡”的一部,也臣服商王朝。“南乡”诸部由于不堪忍受商王朝的剥削奴役,也常起兵反抗,终商一代,这种征服和反征服的战争一直是存在的,至后期,也愈演愈烈。见于殷墟卜辞记载的,如“□□卜贞,弗雀噩在南?”“多亡祸在南土?”此雀、多在南土镇守,凶吉如何,商王朝惴zhuì惴不安。又如:“癸亥卜,王曰:余自征?不征?”由于“南土”(“南乡”)反抗激烈,商王朝最高统治者竞卜问是

楚国史春秋时期楚国文化的发展

楚国史春秋时期楚国文化的发展 第九章春秋时期楚国文化的发展 一、语言、文字与典籍 楚人和其他各地先民一样,随着地区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已逐渐形成自己区域性和民族性的语言----“夏化的语言”(张正明《楚文化史》。)据《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公元前666年(楚成王六年),楚令尹子元率军伐郑,郑无备,“县(悬)门不发”,子元惊疑,“楚言而出”,说:“郑有人焉。”可见,楚人操“楚言”,与中原各国及其他地区是不同的。但中华文化是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彼此交流融汇,故各地语言既相异又相通。楚人既操楚言,又能说华夏之语,不影响楚国和其他各国的交往。 见于文献记载,楚言词汇不多。最突出的一例,是《左传?宣公四年》谓令尹子文原名为斗谷於菟wūtú,并说:“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谷於菟。”斗,为子文之氏。春秋以后,随着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彼此促进,楚国成为南方各族的融合中心,在语言上,楚人也起着沟通夏夷、消除隔阂的作用。 楚国文字当在建国前就应已出现,但迄今为止,见于最早的楚文字是西周中晚期楚公[受豕shǐ-又]钟、楚公逆的铭文。春秋时期,楚国铜器增多,铭文也大量增加。从这些铭文看,如与华夏文字相比较,其共性是主要的,但也有自己的个性。如楚字扭曲波折,为“虫篆”的雏型。春秋末,在篆书的基础上,附加鸟形装饰,使文字艺术化,此即所谓“鸟篆”的起源。如楚王孙鱼铜戈铭文共有六个字,均附有鸟形,富有情趣,表现了楚人对鸟类的特别钟爱。

楚国典籍丰富。《孟子?离娄下》说:“晋之《乘》,楚之《梼杌táowù》,鲁之《春秋》,一也。”可见楚国有自己的史籍,名为《梼杌》,与鲁国《春秋》是并行的。《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国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古今解此四书者甚多,因己亡佚,其内容不详。既是楚人能读,应与楚人传闻或著述有关。《国语?楚语下》记楚大夫王孙圉yǔ语:“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sǒu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楚人视左史倚相、观射父这两位大学问家、大巫师为两大国宝,足见楚国典籍丰富,把掌握典籍,“能作训辞”、“能道训典,以叙百物”的人置为至尊的地位。屈原在《天问》中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涉及内容广泛,天地万物,人神典故,源远流长,无所不包,应与楚国丰富而深奥的文化典籍有关。 二、鬻子思想 鬻yù熊(鬻子),商末周初人,是楚国的缔造者,楚人把他与祝融一样视为楚之先祖。《史记?楚世家》说鬻熊“子事文王”,又记楚武王语:“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贾谊《新书》更称周文、武、成三代均以鬻熊为师,请教国事。这样显要的地位,故其语为后人相传记录,成《鬻子》一书。 《鬻子》,《汉书?艺文志》列为道家,已佚。现存本为清末叶德辉校辑本。贾谊《新书》和《列子》亦存有鬻子的思想言论。 鬻子讨论的中心问题是王道,或称为“治国之道”和“兴国之道”。他说: 昔者五帝之治天下也,其道昭昭若日月之明然,若以昼代夜然。其道首首然万世为福、万世为教者,唯从黄帝以下舜禹以上而已矣。君王欲缘五帝之道而不失,则可以长久。 又说:

楚国史 第九章 春秋时期楚国文化的发展

第九章春秋时期楚国文化的发展 一、语言、文字与典籍 楚人和其他各地先民一样,随着地区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已逐渐形成自己区域性和民族性的语言----“夏化的语言”(张正明《楚文化史》。)据《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公元前666年(楚成王六年),楚令尹子元率军伐郑,郑无备,“县(悬)门不发”,子元惊疑,“楚言而出”,说:“郑有人焉。”可见,楚人操“楚言”,与中原各国及其他地区是不同的。但中华文化是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彼此交流融汇,故各地语言既相异又相通。楚人既操楚言,又能说华夏之语,不影响楚国和其他各国的交往。 见于文献记载,楚言词汇不多。最突出的一例,是《左传·宣公四年》谓令尹子文原名为斗谷於菟wūtú,并说:“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谷於菟。”斗,为子文之氏。春秋以后,随着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彼此促进,楚国成为南方各族的融合中心,在语言上,楚人也起着沟通夏夷、消除隔阂的作用。 楚国文字当在建国前就应已出现,但迄今为止,见于最早的楚文字是西周中晚期楚公[受豕shǐ-又]钟、楚公逆的铭文。春秋时期,楚国铜器增多,铭文也大量增加。从这些铭文看,如与华夏文字相比较,其共性是主要的,但也有自己的个性。如楚字扭曲波折,为“虫篆”的雏型。春秋末,在篆书的基础上,附加鸟形装饰,使文字艺术化,此即所谓“鸟篆”的起源。如楚王孙鱼铜戈铭文共有六个字,均附有鸟形,富有情趣,表现了楚人对鸟类的特别钟爱。 楚国典籍丰富。《孟子·离娄下》说:“晋之《乘》,楚之《梼杌táowù》,鲁之《春秋》,一也。”可见楚国有自己的史籍,名为《梼杌》,与鲁国《春秋》是并行的。《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国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