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油墨

变色油墨
变色油墨

变色油墨/油漆Thermochromic Material

一.可逆感温变色油墨的变色原理:

感温变色颜料是一种随温度上升或下降而反复改变颜色的微胶囊。

1.基本色:可逆感温变色颜料在显色状态有以下15个基本色:

除基本色外,还可根据客户要求配置有色变有色:

如:橙色变黄色,绿色变黄色,紫色变蓝色,紫色变红色,红色变黄色,蓝色变黄色,紫红色变浅蓝色,紫蓝色变浅红色,咖啡色变红色等等。

2、常规变色温度:18℃、22℃、31℃、33℃、45℃、65℃,其它变色温度需定制。

3、感温变色油墨可随温度的上升、下降而反复必变颜色。(以31℃红色为例,变色形式为31℃以上呈现无色,26℃以下呈现红色)。

4、感温变色油墨/油漆可应用于丝网印刷、产品喷涂,产品之设计以高温环境时与低温环境时有颜色变化为诉求,并大多应用于人体感温、水温变化等的系列产品,也可做防伪设计使用。

二、油墨应用:

1、干燥方式:(自干、烤干、UV固化),使用时可用相应的稀释剂稀释。(也可定制水性油墨,并用水稀释)印刷背景建议使用白色或浅白色系,可提高颜色变化的差异度。

2、如需丝网印刷,网版选择为:网目大小选择在150目~200目之间。

3、适用印刷方式与印刷底材为:丝印\胶印\转印\移印\喷涂等,(纸张\布料\金属\玻璃\陶瓷\塑料)。

三、注意事项:

储存:感温变色油墨应密封储存于密闭、干燥、阴暗处,避免阳光直射。

毒性与安全性:感温变色油墨对皮肤用呼吸道有轻微刺激性,搬运时应密闭,印刷操作时的环境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状况。油墨完全干燥后,不会有任何异味或刺激性,符合安全玩具和食品包装规格基准。

四、感温变色油漆的产品运用:

感光变色油墨/油漆Photochromic Material

一、变色原理:

感光变色材料经阳光/紫外线照射后、而产生颜色变化;当失去阳光/紫外线后会还原回原本的颜色。

二、基本4色:紫色、红色、蓝色、黄色。(无色变有色)

三、基本色之间的互配

四、油漆应用:

1、干燥方式:(自干、烤干、UV固化),使用时可用相应的稀释剂稀释。(也可定制水性油墨,并用水稀释)印刷背景建议使用白色或浅白色系,可提高颜色变化的差异度。

2、如需丝网印刷:网目大小选择在150目~200目之间。

3、适用底材:丝印\胶印\转印\移印\喷涂等,(纸张\布料\金属\玻璃\陶瓷\塑料)。

五、注意事项:

储存:感光变色油墨应密封储存于密闭、干燥、阴暗处,避免阳光直射。

毒性与安全性:感光变色油墨对皮肤用呼吸道有轻微刺激性,搬运时应密闭,印刷操作时的环境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状况。油墨完全干燥后,不会有任何异味或刺激性,符合安全玩具和食品包装规格基准。

六、感光变色油漆的产品运用:

防伪荧光油漆Black Light Material

防伪荧光油墨在一般可见光照射下时,呈现无色,当在365/254纳米紫外灯照射下,呈现红、黄、绿、蓝等发光颜色。

一、材料介绍

特殊荧光体在可见光光源下,呈现白色或接近透明色,在不同波长光源下(254nm、365 nm、850 nm)显现一种或多种荧光色泽,包括有机、无机、余晖等特殊效果,色彩鲜艳亮丽。荧光标识材料主要用于生产防伪油墨和标志塑料。这两种材料被广泛用于印制重要印刷品,例如:钞票、发票、支票等,标志性材料可用于身份证、信用卡等的制作。

二、产品颜色

色彩种类丰富共有白、蓝、红、黄、绿、紫、橘、粉红,各种颜色搭配,变化无穷。

三、油墨应用:

1、干燥方式:(自干、烤干、UV固化),使用时可用相应的稀释剂稀释。印刷纸张建议使用不含荧光增白剂系列,可提高颜色变化的差异度。

2、如需丝印网版选择为:网目大小选择在150目~200目之间。

3、适用印刷于印刷底材为:丝印\胶印\转印\移印\喷涂等,(纸张\布料\金属\玻璃\陶瓷\塑料)。

四、注意事项:

储存:应密封储存于密闭、干燥、阴暗处,避免阳光直射。

毒性与安全性:对皮肤用呼吸道有轻微刺激性,搬运时应密闭,印刷操作时的环境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状况。油墨完全干燥后,不会有任何异味或刺激性,符合安全玩具和食品包装规格基准。

五、防伪荧光油漆的产品运用:

夜光发光油漆Glow in the Dark Material

一、发光形式:

长效夜光发光油墨先吸收各种光和热,转换成光能储存,然后在黑暗中自动发光,通过吸收各种可见光实现发光功能,该品不含放射性元素,并可无限次数循环使用,,尤其对450纳米以下的短波可见光、阳光和紫外线光(UV光)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三、应用参考颜色:

黄绿光,蓝绿光,天蓝光、紫光、白光、红光、可利用荧光颜料、染料,调整发光前后的颜色,也可使用一般染、颜料调色,但会减低发光效果。

三、油漆应用:

1、夜光发光油漆为油性油墨,使用时可用相应的稀释剂稀释。(也可定制水性油墨,并用水稀释)。印刷背景建议使用白色或反光色系,可提高黑暗处的发光强度。

2、夜光发光油墨内含夜光粉颗粒,网目大小选择在100目~150目之间。

3、夜光发光油墨可与染料或颜料混合使用,搭配出更多样的色彩变化。印刷不同之素材,应选用合适之油墨基材。

4、夜光发光油墨适用丝印、移印、喷涂(纸张\布料\金属\玻璃\陶瓷\塑料)。

四、注意事项:

储存:夜光发光油漆应密封储存于密闭、干燥、阴暗处,避免阳光直射。

毒性与安全性:

夜光发光油漆对皮肤及呼吸道有轻微刺激性,搬运时应密闭,印刷操作时的环境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状况。油墨完全干燥后,不会有任何异味或刺激性,符合安全玩具和食品包装规格基准。

使用注意事项:夜光发光油墨在使用前请充分搅拌,切忌用金属容器和金属搅拌物,并避免高速摩擦。微胶囊香味油漆Smell Sensitive Material

一、香味原理:

微胶囊香味油墨有各种不同香味,香味可以维持半年以上,因此也叫长效香味油墨。

长效感香微胶囊是通过微胶囊技术,将香精包裹起来,在开放空间内,慢慢释放出香味,香味可维持长达半年以上,也可以利用压力或热能将胶囊挤压让香味释放出来。

二、标准香味种类:

有15种味道包括玫瑰、草莓、蜂蜜、葡萄、檀香、熏衣草、茉莉、柠檬、橘子、香茅油、苹果、桃子、樟脑、薄荷等;亦可订制其它特殊味道。

三、油墨应用:

1、微胶囊香味油墨为丝网印刷油墨,分为水性和油性两种,水性油墨可用水来稀释,油性油墨可用专用溶剂稀释。

2、微胶囊香味油墨颜色为无色透明。

3、网目大小选择在150目~200目之间。

4、印刷不同之素材,应选用合适之涂料或油墨基材。

四、注意事项

储存:微胶囊香味油墨应密封储存于密封干燥、阴暗处,避免阳不直射,避免高温环境。

微胶囊香味油墨之水性油墨储存期限3个月,油性油墨存期3天。

油墨应用注意事项:

1、应避免微胶囊香味油墨在140℃以上之制程进行加工。

2、微胶囊香味油墨在140℃之环境下15分钟,香味浓度降低15%

3、微胶囊香味油墨在180℃之环境下10分钟,香味浓度降低25%。

毒性与安全性:

1、微胶囊香味水性油墨对皮肤无刺激性,搬运及操作安全无误。油性油墨会有轻微刺激性,干燥后,刺激性会彻底消失。

2、微胶囊香味油漆不含对人体有害之物质符合安全玩具和食品包装规格基准。

遇水变色油漆

遇水变色(滴水消失型)油墨颜色有白色,还有黄色、粉红、灰色、咖啡色等,遇水后变成透明,显露出底色。目前市场上的遇水变色油墨只有白色,而我公司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生产出客户指定的颜色,一种颜色只提供给一家客户,给予其防伪独特性,各客户互不影响。该油墨承印标识的图案或文字,遇水后褪为无色,水干燥后图案或文字又会复原。此油墨承印不干胶纸、普通卡纸、塑料薄膜等基材有很好的附着力及变化效果。

光学变色油漆(折光变色油墨)

折光变色油墨图文颜色随视角的改变而发生颜色的变化。当视角改变60度时,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色彩,第一种颜色是全反射时所见到的,也就是视角90度时所见的颜色,当扭转60度到视角为30度时,第一种色彩被抵消,第二种色彩被强化。这是一种高科技安全防伪油墨,可以使用传统的雕刻凹版方式印刷,不需要复杂或额外的检测设备来分辨真伪,适用用于钞票、票证、包装等。折光变色油墨有很好的隐蔽性,难以破译,是针对快速发展的彩色复制技术,如激光扫描分色机和彩色复印机等,所开发生产出来的安全性油墨。

遇水扩散油漆

遇水扩散油墨是采用独特工艺制造而成,属于不可逆型防伪油墨。用此油墨承印的图案或文字,遇到水后会逐渐渗透扩散,图案或文字变为模糊状态,水干燥后扩散的颜色不会复原成原有的图案,该油墨承印的标识检测后,标识不能重复利用。油墨的颜色有红色、蓝色、黄色、黑色等。

红外激发油漆

红外激发油墨印刷图文在阳光和日光下不显示颜色,为无色透明,当在980纳米的红外光线照射下显示刺眼、鲜艳的可见光。目前市场上只有红外绿和红外红两种红外激发油墨,而我公司可以根据客户要求,生产出不同颜色的红外激发油墨,例如:红、绿、蓝、紫等。此油墨技术含量高,不易仿制,具有较高的防伪能力,安全性能好;并且所用的鉴别仪器简单、方便、易操作。适合在防伪印刷中广泛应用,现在人民币、发票、烟草包装使用该技术。

化学变色油漆

用一种特殊溶剂更改、抹消而使用的化学物质具有显色、变色或褪色的化学反应油墨。

多重效果防伪油漆

多重效果防伪油墨是用几种防伪材料组而成的物质加入相应的油墨连接料,经特殊工艺加工制成的防伪油墨。该技术配方涉及化学、原子能、光学、物理、材料学、测控技术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油墨配方配比可任意调整和设计,各种油墨都是在通过配比、色比、研磨工艺、混合工艺、压辊工艺等系列标准化工艺程序下生产,且该技术配方和工艺本身的科技含量很高,即便是这方面的专家,要想真正掌握这项技

术配方也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一般造假工艺根本无法仿制。多重效果防伪油墨有温变+荧光、多重温变、荧光+红外、双波段荧光、红外+温变、荧光+温变+红外等品种,可由客户提出各种多重防伪组合的建议,公司将根据客户要求开发生产。

液晶变色油漆

液晶是类似胆固醇的一种物质,该物质的分子排列会因温度之变化发生偏转,从而呈现出艳丽的6色或12色变化。本系列产品随温度转换高低不同,而会呈现出可逆性七彩颜色之变化。

一、产品类别

饰品类:

由14°C~36°C可表现出红、橙、黄、

绿、蓝、靛、紫之不同颜色循环

化。

温度计类:

由 -10°C~ 120°C 可表现出红、绿、

蓝、黑之不同颜色,以绿色标示正

确温度,并可长期循环使用。

生液晶类:

可表现七彩颜色变化之油性液体,

永不固化,有红、蓝、绿等标准色

,本产品适使用于密封的装置内。

二、产品特性

1. 本产品属水性油墨。

2. 粒径3~20u 微胶囊。

3. 氢离子浓度为6.5~7.0 系属中性,所以使用非常之安全。

4. 储存于阴凉处温度控制为5°C~17°C,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5. 以纯水或蒸馏水稀释10%~25%,就可使用。

6. 使用时间为制造后12 个月。

三、产品用途

1. 可涂抹在金属上,可做为徽章、钥匙圈、温度计、纪念章、戒指、人造宝石一般流行饰品制作均可使

用。

2. 可在纸上或塑料片进行印刷或涂抹而转作为贴纸。

四、使用方法

1.固其生产时,设定变色温度区间不同,而分类成数种,颜色变化都是从低温无色到红→橙→黄→绿→蓝→深蓝,再到高温无色。

2.一般背景采黑色背景,所以外表看起来是从黑色→红→橙→黄→绿→蓝→深蓝-黑色,一般只应用于网版印刷及手工涂布。

3.日本液晶生产为饰品用,变色温度区间分成三种,颜色变化较为鲜艳。

A. 15°C~25°C

B. 25°C~35°C

C. 30°C~45°C A+B 混合,则变色区间为15°C~35°C,中间25°C~27°C显现紫色,是A的深蓝色 +B 的红色所造成的。整个变色表现 12 色最为杰出,所以一般饰品生产(MOOD RING KEY CHAIN) 心情戒指皆采用此一形态液晶。A+E 混合,变色区分为 15°C~ 45°C,中间30°C~ 32°C显现紫色,适用于高温地区饰品生产,亦可表现12 色。

4.美国液晶生产,变色区间较多变化,分为 1°C、2°C、3°C、5°C、7°C、10°C等多种。颜色变化是从低温无色-红色-绿色-蓝色到高温无色,相邻两区间重迭混合时,亦可显现紫色,公司常用的有情绪测试卡两种:

A. 27°C~34°C

B. 25°C~30°C

因使用地区不同,而选用不同原料,一般地区使用A、寒带地区使用B。

5.温度计用,因温度计设计不同,而使用不同原料。

例(1) 2°C 一跳14、16、18、20、22、24、26则使用原料为14C2W、16C2W、18C2W、20C2W…

(2) 1°C 一跳19、20、21、22、23、24、25则使用原料为19C1W、20C1W、21C1W、22C1W…

(3) 6°F 一跳92°F、98°F、104°F、110°F、116°F、122°F则使用原料为92/f6W、98/f6W、104/f6W…

(4) 5°C 一跳10°C 一跳、10°F 一跳,等皆可。

6.美国液晶供应范围为 -5°C~ 110°C,常温状态液晶较为便宜,特殊温度区间则不同,甚至高达5倍、10 倍价格,美国亦可生产油性液晶,但都采液态表现,使用在产品上,须加以查核。

7.液晶使用注意事项

(1)在饰品加工手工涂布时,须注意湿度、温度,加工房间湿度应控在 50 ~60 之间,温度则控制在20°C~28°C。

(2)水性物质不易和铜、镀金、一般油漆和塑料溶合,中间须涂抹一层界面剂。在加工时,是一非常注重程序,处理不好产品必然不良,界面剂须经多次测试,才可安心使用。

(3)背景使用黑色效果最好,蓝色现在也渐被接受,各种颜色背景皆可,但是表现效果不同。

(4)液晶处理过后须完全干燥,才能表现出好的颜色来,若没有完成干燥或干燥后又经湿气侵蚀很快就变坏。

(5)液晶加工处理过程中温度不得超过120 °C,否则即有完成破坏之虞!瞬间加热不可超 180°C。

(6)液晶表面非常脆弱,须有保护层在外表,饰品加工一般使用波丽、印刷品一般使用透明胶薄膜反面印刷,波丽须多次测试才能确定可安心使用,不会完成干涸的波丽不可使用。

(7)液晶保存在10°C~20°C 最适合,不可冷冻或阳光直晒。

热致变色油墨又称温变油墨

热敏油墨 热致变色油墨又称温变油墨、示温油墨、热敏油墨。它可以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迅速改变颜色,从而使被着色物体具有动态变化的色彩效果。 热敏(温变)油墨的变色原理:热敏(温变)油墨是指在温度变化(升温或降温)时,所印刷的图文信息能够根据不同的温度而表现出不同颜色效果的油墨。 热敏油墨的主要组分是变色颜料、填料和连结料。其变色功能主要取决于变色颜料,颜料加热前后出现的颜色变化截然不同,并以此作为判断票证真伪的依据。 众所周知,颜料受热发生颜色变化的品种不胜枚举,但作为热敏油墨的颜料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 )对热作用要敏感,在常温下有固定明显的颜色,且达到预定温度时变色迅速; 2 )有明显的变色界限,即变色温度区间要窄,变色前后色差 要大; 3 )受外界环境影响要小,在光照、潮湿气候条件下性能稳定,不分解、不退色; 4)印刷性能好,如颜色、着色力、迅速干燥能力、遮盖力、耐光、耐热、耐酸、耐碱、不渗印等; 5)检验方便,对于热致变色防伪标识,检验时需要热源,常见的有

打火机、火柴、手温、摩擦等,因而变色温度要选择合适。 热敏性油墨的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液晶和白染料性热敏油墨。热敏性油墨比较常用的是液晶型的,目前液晶被应用在很多产品上,包括鱼缸里的温度计、压力测试计、体温计。但是液晶型的油墨生产很难控制,而且还要求很高的专业操手。我们来看一下另外一种热敏性油墨—白染料性热敏油墨。白染料性热敏油墨由于改变油墨颜色的方式很独特,它们的应用也很广泛,其中有安全印刷,新型图文标签、产品商标、专用广告以及纺织品。另外它还有很多别的用途,例如用在一些特殊功能印刷上。当糖浆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糖浆的标签就会有特殊的变化。白染料性热敏油墨在正常温度下,它显现的是一种颜色,当被加热以后,它就会变成无色。3~6 ℃改变就会产生一个颜色变化,这样白染料就适合了一些新的项目以及不要求显示精确温度变化数据的产品。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液晶热敏性油墨而不是白染料性油墨被应用在温度计生产中。一些产品用白染料热敏性油墨印刷会从一个颜色变到另外一种颜色,而不是从有色过渡到无色,通常通过一个由白染料性油墨和不变色的油墨组分组成的油墨就可以达到这 个要求。例如,油墨制造商通过把一个蓝色白染料性油墨加入到黄色油墨中就可以得到绿色油墨。在正常状态下,印刷油墨的表层是绿色的,而当加热时,它就变为黄色了,白染料组分则变成无色了。白染料油墨可以在不同温度范围内改变颜色,从-25~66 ℃,而且它呈现颜色的范围也很广泛。 从热力学角度,可将热敏(温变)油墨分为不可逆和可逆2 类。

热转印变色杯

热转印感温变色马克杯 变色杯是一种能根据杯子的颜色变化判断杯子内部的水温,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方便,而且可以通过热转印各种图案增添许多情趣,在科技发展的前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个性化的设计更是当今人们彰显前沿的追求,我们所研究的这种产品恰恰迎合了很多人的思想,个性化的印制加上其功能性使用价值正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热敏变色油墨的特性 崇裕的温变油墨又称热变色油墨、热敏油墨或感温油墨。温变油墨分为四大类:常温下显示某种特定颜色,经加温后颜色消失变为无色,冷却后立即恢复到原有颜色,因其变化过程可逆,称为“可逆温变消色油墨”(常规温变油墨,即变色马克杯使用之油墨);在常温下显示无色,经加温后变为另外一种颜色,冷却后又恢复为原来的无色,因其变化过程可逆,称为“可逆温变发色油墨”;油墨在常温下显示颜色,加温后变为另外一种颜色,因其变化过程可逆称为“可逆温变转色油墨”;加温后从无色或从某种特定颜色转变为另外一种颜色,经过加温后显示的颜色也不会消失,故称为“不可逆温变色油墨”。 通常所指的变色温度为-15至70摄氏度。手温变色油墨是热变色油墨的一种,指在34-36摄氏度温度作用下,能发生变色效果的油墨。热致变色的原理是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情况下使变色化合物内部发生物理变化,从而造成颜色显现或隐藏。 可逆感温变色颜料是平均直径为5-10微米(一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的圆球状微粒(微胶囊),其内部是变色体,表面是一层透明毛线球状外壳(微胶囊壳材),正是这层外壳使变色材料内部所有物质保持均衡状态,使颜色变化更均匀保存更持久。由于外壳是毛线球状,长期的与油墨中的某些溶剂接触,会使微胶囊内物质被置换,所以建议温变材料现调现用。 可逆热敏变色颜料的变色温度不是一个温度点,而是一个温度区间。换句话说,就是从变色开始至变色结束所包含的温度范围。这个温度区间的宽度一般为3—5℃,有的还要更宽些。通常我们所定义的变色温度是指变色完成时的温度,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变色颜料的色浓度较普通颜料低,这是因其可逆变色性质所决定的。所以在油墨中变色颜料的用量一般要达到20~40%才能获得满意的印刷效果。 崇裕NCC变色杯制作分为两种,一种为丝网印刷,一种为喷涂 喷涂制作变色杯 崇裕的变色杯的生产方法就是喷涂,整装的喷涂设备,喷出的杯子光泽度非常高,人工和损耗会大大降低,产品品质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崇裕的变色杯的品质是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和检测来制作,不是国内一般厂家所能比拟的,产能也是非常大的。其中变色杯也会分出不同等级,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印刷制作变色杯 由于热转印墨直接转移到杯子上的附着力不强,应先印变色层,后印其它墨层,以便于图案的附着效果,此时变色油墨选择深颜色的为最佳,可以较好的覆盖其他油墨层。如果先转移热升华墨到杯子上,再通过丝网印刷时会对下层图案造成损伤,不能保证图案的完整性,但是这样印刷图案覆盖效果会很好,这也是一大技术难关。为了印刷品的成功率高,一般采用先丝网印刷转移热敏油墨再转移热升华墨的方式印刷。

遇光变色粉、遇光变色油墨

感光变色材料变色原理:感光变色原料:利用太阳光(UV光)控制颜色的改变,在室内为无色或有色,室外紫外线光下显现颜色或变成另一种颜色。 感光材料基本颜色:紫、红、黄、蓝、橙、天空蓝。

感光变色材料的用途:1、光变粉:适用于各类塑胶材质的射出、押出成形,包括PE、PP、ABS、PS、PVC、PU、TPU、TPR、EVA等塑材。 2、光变油墨:有水性与油墨之分,在织物、纸张、合成膜、玻璃、陶瓷、金属、塑胶及木质产品上都有专用油墨,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和变色效果。感光变色涂料和油漆适用于所有产品面喷涂。 一、产品简介: ●感光MC粉为感光变色产品,变色原理为吸收特定波长之紫外光源,藉由该 光源之能量而产生颜色变化(变为紫色、红色、兰色、黄色等),当特定波长 的紫外光源不在时,即回复原来的颜色。 ●感光MC粉是经由微胶囊技术处理过的产品,外观为粉状,粒径在1~10μm 之间,并具有耐高温、抗氧化等微胶囊所改质的特性。 ●感光MC粉可应用于涂料、油墨、塑料各产业,产品之设计大多以室内(无 紫外光之环境)与室外(有紫外光之环境)有颜色变化为诉求。 ●基本五色:#12紫色,#14兰色,#16黄色,#17 橙色#19红色(无色变 有色) ●感应波长:#12紫色:290nm~390nm #14兰色:280nm~390nm ●#16黄色:270nm~370nm #17 橙色:270nm~370nm #19红色:290nm~400nm 一般紫光灯为365 nm波长所以对黄色和橙色感应不明显 二、涂料及网印油墨之应用: ●感光MC粉是分散在涂料及油墨中,并非溶解在涂料及油墨中。 ●可能因极性的不同,会有不同之色相。 ●可应用于油性及水性之涂料及油墨。 ●建议添加两为10%—30%,油性一般为25%,水性油墨一般为10%。 ●应使用中性或弱酸性透明树脂(pH质5~7最为适用)。 ●适用于各类印刷,包含网版印刷、凹版印刷及凸版印刷。 ●印刷背景建议使用白色或浅色系,可提高颜色变化的差异度。 ●可与染料或颜料混合使用,搭配出更多样的色彩变化。 ●印刷不同之素材,应选用合适之涂料或油墨基材。 三、塑料射出及押出之应用: ●可适用于各种塑料之加工,如PP、PE、PVC、PU、PS、ABS、TPR、EV A、 Nylon、Acrylic等,建议塑料之熔融指数(MI值)大于10,弯曲弹性系数小 于13000。 ●建议添加量为0.2%~5.0%,一般为0.5% ●加工时应先用白蜡油将塑胶料润湿(注意白蜡油添加量不要超过塑胶料的 2%),然后再将变色粉加入到塑胶料里面搅匀,搅拌时需注意分散性,分散 不良可加入适量分散剂。 ●可与不同色粉混合使用,搭配出更多样的色彩变化。 ●应尽量避免在250℃以上之制程进行加工。 ●感光变色材料的光疲乏性产生,由UV光过度曝晒、酸、自由基(单态氧原 子)和湿度造成,一般建议不要长时间暴晒。 四、产品使用注意事项: ●应避免与紫外光吸收剂同时使用。

一-----温致变色材料的制备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课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了解温致变色材料的制备;了解温致变色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 有些物质在温度高于或低于某个特定温度区间会发生颜色变化,这种材料被叫做温致变色(thermochromic)材料。颜色随温度连续变化的现象称为连续温致变色,而只在某一特定温度下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不连续温致变色;而能够随温度升降,反复发生颜色变化的称为可逆温致变色,而随温度变化只能发生一次颜色变化的称为不可逆温致变色。温致变色材料已在工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有些温致变色材料也用于儿童玩具和防伪技术中。温致变色的机理很复杂,其中无机氧化物的温致变色多与晶体结构的变化有关,无机配合物则与配位结构或水合程度有关,有机分子的异构化也可以引起温致变色。 四合铜二乙铵盐[(CH3CH2)2NH2]2CuCl4在温度较低时,由于氯离子与二乙基铵离子中氢之间的氢键较强和晶体场稳定化作用,处于扭曲的平面正方形结构。随着温度升高,分子内振动加剧,其结构就从扭曲的平面正方形结构变为扭曲的正四面体结构,相应地其颜色也就由亮绿色转变为黄色。可见配合物结构变化是引起系统颜色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实验以CuCl2与二乙胺盐酸盐反应制备目标产物。 CuCl2 +2 (CH3CH2)2NH?HCl = [(CH3CH2)2NH2]2CuCl4 四氯合铜二二乙胺盐易溶于乙醇,而在异丙醇中溶解度较小,易吸湿。二乙胺盐酸盐也可通过二乙胺与盐酸1:2反应制得。 胆甾型液晶具有螺旋结构,随着温度的变化,螺距会发生变化,因而干涉光的波长随之而变,也就引起反射光波长变化,导致温致变色现象。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 电子天平(精确至0.01g);带塞锥形瓶1个;烧杯(250 mL);量筒(10 mL,);抽滤装置一套,干燥器(烘干箱);小试管;橡皮筋;水银温度计 盐酸二乙基铵((CH3CH2)2NH·HCl),异丙醇,生胶带,CuCl2?2H2O,经活化的3A/4A 分子筛 四、实验步骤 1.温致变色材料的制备 ①用电子天平秤取1.6g盐酸二乙基铵(白色晶状体),秤取1.7g(浅蓝色晶体,有部分结

感温变色材料

感温变色材料Thermochromic Material 一.可逆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原理和结构: 感温变色颜料是一种随温度上升或下降而反复改变颜色的微胶囊。 可逆感温变色颜料是由电子转移型有机化合物体系制备的。电子转移型有机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化学结构的有机发色体系。在特定温度下因电子转移使该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实现颜色转变。这种变色物质不仅颜色鲜艳,而且可以实现从“有色===无色”和“无色===有色”状态的颜色变化,这是重金属复盐络合物型和液晶型可逆感温变色物质所不具备的。 微胶囊化的可逆感温变色物质称为可逆感温变色颜料(俗称:温变颜料,感温粉或温变粉)。这种颜料的颗粒呈圆球状,平均直径为2~7微米(一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其内部是变色物质,外部是一层厚约0.2~0.5微米既不能溶解也不会融化的透明外壳,正是它保护了变色物质免受其他化学物质的侵蚀。因此,在使用中避免破坏这层外壳是十分重要的。 二. 感温变色材料的基本色: 目前本公司生产的可逆感温变色颜料在显色状态有以下15个基本色: 1、感温变色颜料之间的互配和拼色: 因为可逆感温变色颜料在隐色状态时是无色的,这使得不同颜色/不同变色温度/不同系列的变色颜料之间可以互配和拼色,从而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变色效果。 2-1、感温变色颜料基本色之间的互配: 将基本色之间按一定比例互配,可以获得许多过渡色无色的变色效果。 例如: 2-2、感温变色颜料与普通颜料之间拼色: 可以获得色A 色B 的变色效果。 例如:

三、热敏变色颜料的类型: 1、热消色型(R系列): 在低温时为有色状态,当温度升至设定值时颜料从有色变为无色。它的变色温度可根据用户需要在-20~80℃范围内设定:。R系列变色颜料的品种最多,色谱齐全,是最常用的变色颜料系列。其色~温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 图 1. R系列色~温关系曲线图 2. F系列色~温关系曲线 2、热发色型(F系列): 其色~温特性与R系列正相反。在低温时为无色状态,当温度升至设定值时颜料从无色变为有色。它的发色温度区间为:60~65℃。其色~温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 四、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 1、感温变色温度 实际上,感温变色颜料的变色温度不是一个温度点,而是一个温度区间,也就是从变色开始至变色结束所包含的温度范围(T0~T1)。这个温度区间的宽度一般为4~6℃,有些变色精度较高的品种(窄区间品种,以“N”表示)其变色温度区间较窄,只有2~3℃。 通常,我们将等速升温过程中,变色基本完成时所对应的温度 T1 定义为该感温变色颜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汇总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 有机光致变色现象发现至今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1867年Fritzsche 观察到黄色的并四苯在空气和光作用下的褪色现象,所生成的物质受热时重新生成并四苯,变回原来的颜色。1876 年Meer 首先报道了二硝基甲烷的钾盐经光照发生颜色变化。Markward 于1899 年研究了1 ,42二氢22 ,3 ,4 ,42四氯萘212酮在光作用下生的可逆的颜色变化行为,并把这种现象称为光色互变。 20 世纪50年代Hirshberg 陆续报道了关于螺吡蝻类化合物受光照变色,在另波长的光照射下或热的作用下又能恢复到原来颜色的现象,并把上述现象称为光致变色现象(photochromism) 。 20 世纪80 年代螺噁嗪类、苯并吡喃类抗疲劳性较好的化合物的发现使得光致变色化合物研究真正兴起。目前,对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俘精酸酐、二芳基乙烯、螺吡喃、螺噁嗪以及相关的杂环化合物上,同时也在探索和发现新的光致变色体系。 光致变色现象 光致变色现象[6 ] 是指一个化合物(A) 在受到一定波长的光照

射时,可进行特定的光化学反应,获得产物(B) ,由于结构或电子组态的改变而导致其吸收光谱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在另一波长光的照射下或热的作用下,又能恢复到原来的形式。其典型的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和光致变色反应可 以用图1 - 1 定性描述 1 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分类 1.1 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种类繁多,反应机理也不尽相同,主要包括:①键的异裂,如螺吡喃、螺嗯嗪等;②键的均裂,如六苯基双咪唑等;③电子转移互变异构,如水杨醛缩苯胺类化合物等;④顺反异构,如周萘靛兰类染料、偶氮化合物等;⑤氧化还原反应,如稠环芳香化合物、噻嗪类等;⑥周环化反应,如俘精酸酐类、

热致变色

Fibers and Polymers 2007, Vol.8, No.2, 234-236 234 Effect of Alkyl Chain Length on Thermochromism of Novel Nitro Compounds Sang Cheol Lee *, Y oung Gyu Jeong, Suk Hyun Jang, and Won Ho Jo 1 School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Kumoh 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umi 730-701, Korea 1 Hyperstructured Organic Materials Research Center and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eoul 151-742, Korea (Received November 21, 2006; Revised February 16, 2007; Accepted March 19, 2007) Abstract: A series of novel nitro compounds containing different alkyl chain length (x=2~5), 1,5-bis(hydroxyalkylamino)-2,4-dinitrobenzene (BDBx), are synthesized and their thermochromic behavior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and optical microscopy. All the BDBx crystals synthesized show yellow color at room temperature. BDBx (x=2~4) samples display orange color even in the solid when heated above respective thermochromic transition temperature,while the yellow color of BDB5 changes to orange with melting. The orange color of BDBx crystals returns to yellow when cooled down to room temperature, indicating that the thermochromic behavior of BDBx is reversible. The thermochromic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of BDBx crystals are found to be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he alkyl chain length, exhibiting even-odd fluctuation. Keywords: Thermochromism, Thermochromic transition temperature, Even-odd fluctuation The reversible or irreversible color change of organic compounds under the stimulus of heat is referred to as thermochromism [1,2]. The thermochromic organic compounds have received special attention in various applications such as smart dyes, temperature-indicating devices, temperature sensitive light filters, optical switching, imaging systems, etc [1,3,4].Among thermochromic organic compounds, spiroheterocyclic compounds [5-7], Schiff base [8-11], and overcrowded ethyl-enes [12,13] have bee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As a result,it was revealed that their thermochromism occurs via an equilibrium process between two isomeric molecular species.For instance, the thermochromic behavior of spiroheterocyclic compounds such as spiropyrans and spirooxazines has been identifi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a thermally sensitive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spiroheterocyclic form and the quasi-planar open merocyanine-like structure formed by ring opening via the C-O bond breaking [1,2]. We have recently introduced a novel thermochromic nitro compound, 1,5-bis(hydroxyethylamino)-2,4-dinitrobenzene (BDB2), and investigated its thermochromic mechanism in the solid state [14]. The yellow color of BDB2 at room tem-perature changed to orange in the solid state when heated.The yellow color is recovered when cooled again. From the results of X-ray diffraction, thermal data, visible and infrared spectra,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reversible thermochromic behavior of BDB2 stems from the crystal-to-crystal transition accompanying the configuration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nitro-form and acid-form via the intramolecular hydrogen transfer. In this communication, we report the synthesis and thermochromism of 1,5-bis(hydroxyalkylamino)-2,4-dinitro-benzene (BDBx, where x means the number of methylene group) with a variety of alkyl chain lengths (x=2~5), whose chemical structure is shown in Figure 1. The influence of alkyl chain length on thermochromic behavior of BDBx crystals is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and optical microscopy. A series of BDBx with different alkyl chain length (x=2~5) were synthesized via two steps in the laboratory. In the first step, m -dichlorobenzene (50g, 0.34 mol) was reacted with KNO 3 (70g, 0.693 mol) in a concentrated H 2SO 4 solution (250m l ) at 130o C for 1 h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2,6-dichloro-3,5-dinitrobenzene was filtrated, dissolved in a boiling 95% ethanol (1000m l ), and recrystallized at 0o C for 24 hrs. In the second step, 2-amino-1-ethanol (23g), 3-amino-1-protanol (28.3g), 4-amino-1-butanol (33.5g), and 5-amino-1-pentanol (34.7g) were dissolved in ethanol (50m l ),respectively, and then each solution was dropwisely added into 2,6-dichloro-3,5-dinitrobenzene (20g, 0.084mol) in ethanol solution (250m l ). Each mixed solution was stirred for 4 hrs to complete the reaction between 2,6-dichloro-3,5-dinitrobenzene and aminoalcohol. The crude products of BDBx with different alkyl chain length were filtrated and purified by recrystalli-zation in ethanol solution. Sample codes for BDBx (x=2~5)crystals prepared in this study are denoted as BDB2, BDB3,BDB4 and BDB5, respectively, depending on the alkyl chain length. Here, it should be mentioned that each BDBx consists of only one crystal structure, which is confirmed by X-ray diffraction method. Previously, we found that BDB2 exists *Corresponding author: leesc@kumoh.ac.kr Figure 1. Chemical structure of 1,5-bis(hydroxyalkylamino)-2,4-dinitrobenzene (BDBx). Communication

光干涉变色油墨

光干涉变色油墨 光干涉变色油墨简称光变油墨、又称光学变色油墨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问世的具有动态变色效果的新型油墨。用它印刷的图文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能变幻出不同的颜色。特别在0°左右观察与在60°左右观察时将呈现出两种非常明显的截然不同的颜色。这种变色效果来自于油墨中的光干涉颜料。 何为光干涉颜料 这要从自然界的颜色讲起。众所周知颜色是眼睛和大脑对可见光谱波长范围400700nm的感光反应。当白光如自然光照在物体上时我们感受到的只是该物体表面被反射波长的光“反射色”其余的波长被物体吸收而感受不到。不同的物体对光波的吸收和反射是千差万别的世间万物因此各具特色。“反射色”由物体内在特性所决定无论观察的角度和光源的方向怎样变化物体的颜色保持不变。“干涉色”与此相反它不属于物体本身的特性是由于光干涉的物理作用而呈现出的颜色。如肥皂泡不吸收光本身是无色透明的但当它的厚薄满足光干涉条件时就会呈现出彩虹般的五颜六色。“干涉色”可随光线入射角和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发生变色这是“反射色”所无法达到的。 光干涉颜料是人类模仿大自然的杰作。建立在平行平板多光束干涉原理基础上的薄膜光学是人造“干涉色”的理论基础。薄膜光学实现了人类对物体表面反射光谱及光学性能进行控制和选择的愿望。图1为一多层光学薄膜结构膜厚以纳米为单位示意图在此只讨论与我们有关的反射光及相关的物理量略去复杂的薄膜计算表达式。由薄膜光学理论得知入射光在各层薄膜界面上的反射光之振幅矢量分别为r1、r2e -2iδ1、……、rk1e -2iδ1δ2……δk其中r1、r2、……、rk1分别是界面两边的折射率N0与N1、N1与N2、……、Nk1与Nk的函数称为反射系数。δ为各反射光之间的位相差δ1 2π/λ·11cosθ1、……、δk 2π/λ·kkcosθk 式中λ为入射光波长1、k分别为第一层薄膜及第k层薄膜的厚度θ1、θk分别为光在第一层和第k层薄膜的入射角θ1、θ2、……、θk由θ0和N0、N1、……、Nk决定。多层光学薄膜的反射率R是各反射系数r也即N1、……、Nk和位相差δ也即λ、θ0和1、…、k的函数。 据此我们分析如下①对于一个确定按需要设计成型的膜系结构来看其膜层的材料N和厚度d及入射介质N0均为已知的定数其表面反射率R就只是入射光波长λ和入射角θ0的函数。给定一个θ0便可得到该膜系在这一θ0条件下按波长分布的反射光谱曲线。即每个确定的膜系都具有特定的反射光谱。而这反射光谱将随入射角θ0的改变而变化。这就是人造膜系产生的干涉色可随光线入射角和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发生变色的缘由。②我们可根据需要进行膜系设计合理计算选配膜层材料及膜层厚度改变N、d值来达到预定的反射光谱及光学性能指标。实现人们对物体表面反射光谱及光学性能进行控制和选择的愿望。光干涉颜料就是将具有干涉结构的光学薄膜经粉碎、分级、表面处理等一系列颜料化处理后生成的。它成功地利用了光学薄膜能产生各种动态干涉色之特性。这种别具一格的片状颜料保持了光学薄膜的所有光学特性只要观察角度和光线入射角不同每片颜料就会向镜面一样反射出缤纷的变化色彩。准确地运用光干涉技术可以精确地控制颜色的变化。 光学薄膜是按膜系结构的要求在高真空条件下把不同折射率的材料依次交替淀积在同一载体上形成。材料是以分子或原子的形式被蒸发到载体上为保证膜

智能变色材料

智能变色材料 【摘要】: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现代科技三大支柱之一的新材料技术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学者们争相探索和研究的热点领域。材料技术是不同工程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事实上,当代每一项重大的新技术的出现,几乎都有赖于新材料的发展。例如,导致电子技术革命的集成电路的发展,依赖于超纯半导体硅材料和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发展。进入2O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技术、通讯和控制技术等高技术含量行业的迅速堀起,要求材料的功能化、智能化、器件小型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使智能材料的研究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 功能材料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敏感材料,是对来自外界或内部的各种信息,如负载、应力、应变、振动、热、光、电、磁、化学和核辐射等信号之强度及变化具有感知能力的材料,可用来制造各种传感器;另一类称为驱动材料,是在外界环境或内部状态发生变化时,能对之作出适当的反应并产生相应的动作的材料,可用来制成各种执行器。气体、液体或固体中都可以观察到变色性,外界激发源可以是光、电、热和压力等。现在主要讲讲其中之一的变色材料。 【关键词】:智能材料、智能变色材料、光致变色、电致变色、热致变色 变色材料,顾名思义是可以变色的材料,而用术语描述则是在外界激发源的作用下,一种物质或一个体系发生颜色明显变化的现象称为变色性。在气体、液体或固体中都可以观察到变色性,外界激发源可以是光、电、热和压力等。 变色材料主要分为光致变色、电致变色、热致变色。 1.光致变色 光致变色(photochromism)现象是指一个化合物(A) 在受到一定波长的光辐照下,可进行特定的化学反应,获得产物(B),由于结构的改变导致其吸收光谱发生明显的变化(发生颜色变化),而在另一波长的光照射下或热的作用下,又能恢复到原来的形式。这种在光的作用下能发生可逆颜色变化的化合物,称为光致变色化合物。 现在光致变色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在汽车工业方面,变色材料可用于制作变色车窗玻璃、变色油漆,尤其是变色车窗。其原理是当作用在玻璃上的光强、光谱组成、温度、热量、电场或电流产生变化时,玻璃的光学性能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其在部分或全部太阳能光谱范围内从一个高透过状态变为部分反射或吸收状态,使玻璃发生变色反应,也可根据需要动态地控制穿透玻璃的能量;还有光致变色材料的防伪应用,一般是通过制成光致变色防伪油墨及防伪纸来实现的。其原理是将具有光色效应的材料通过混合于树脂液等粘合剂中,然后再涂布在纸基上,利用光致变色材料的可逆变色特性来鉴别真伪;光致材料还用于装饰和防护包装材料,比如:用作指甲漆、漆雕工艺品、T恤衫、墙壁纸等装饰品。为了适应不同的需要,可将光致变色化合物加入到一般油墨或涂料用的胶粘剂、稀释剂等助剂中混合制成丝网印刷油墨或涂料,还可将光致变色化合物制成包装膜、建筑物的调光玻璃窗、汽车及飞机的屏风玻璃等。 2.电致变色 电致变色是指在电流或电场的作用下,材料发生光吸收或光散射,从而导致颜色产生可逆变化的现象。 电致变色在实际中应用特性为:①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氧化还原可逆性;②颜色变化的响 应时间快;③颜色的变化应是可逆的;④颜色变化灵敏度高有较高的循环寿命;⑤有一定的储存记忆功能;⑥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在生活中多用于玻璃变色的制造。 变色玻璃是利用电致变色材料特性由基础玻璃和电致变色材料构造的玻璃装置,可通过“电开关”实现对通过光、热的动态调节,也称为智能窗(Smart window) 或敏感窗。例如:

热致变色示温材料

热致变色示温材料 现在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测温技术简单、快速、方便准确, 新型的示温 材料便应运而生, 它们可以用在难以处理的危险地区或暂时不能接近的地方。国内外研制示温材料多年, 并已取得相当成就, 开发了许多用于示温的在温度变化时 颜色产生明显改变的热色性材料。目前, 科学家们已在无机物、有机物、聚合物以及液晶等各类化合物中发现大量具有热致变色特性的物质, 它们的颜色变化人们 通过肉眼即可观察到, 热色性材料主要用于合成新型的可变色颜料或示温涂料。 2 示温涂料 示温涂料主要包括相变涂料和色变涂料, 相变涂料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一种是通过选用规定温度下能熔融的结晶物质作温度指示剂, 利用熔融前后涂层颜色发 生变化来测定物体表面温度。某些物质在室温下是固体状态时呈乳白色, 温度升高达到熔点时, 该物质熔化, 变成无色透明状态, 例如硬脂酸盐熔融成无色透明液体, 如果把它们涂到深色物体上, 低于100℃是白色,高于100℃时会呈现物体本来的颜色。另一种是吸收型, 选用具有固定熔点的热敏物质与有色颜料混合, 达到熔点温度时, 由于有色颜料吸附, 体系颜色发生变化, 达到测温目的。例如, 二甲基氨苯偶氮苯15份,二氧化钛4.5份,二甲基纤维素2.5份, 水, 于114℃下熔融, 由黄色变为橙色。还有一些熔融物质, 如脂肪族高级醇类, 脂肪酸类, 氨基酸, 酯、醚等在某一温度发生凝固熔融现象, 控制显色剂成分的电子接受反应, 使其可逆 变色; 例如当高级脂肪醇在孔雀绿内酯和4—羟基香豆素混合制成可逆示温涂料时, 其显色消色是随生成物凝固熔融而产生的, 低温时变色剂孔雀绿内酯供给4—羟基 香豆素电子而显色, 而在高温时发生熔融, 孔雀绿内酯保留电子而成很淡的颜色。其变色温度是组成物中熔融性化合物的熔点附近的温度, 熔融性物质是起显色与 消色的作用而存在, 能作为熔融性化合物的物质很多, 主要是有机化合物, 其中 脂肪族高级醇类更好。这类示温涂料组分之一的电子给予组分是具有释放电子性和

感温变色油墨说明

千色变品牌感温变色油墨 温变油墨又称热感变色油墨,感温变色油墨,热敏变色油墨、和示温油墨。 公司生产的温变油墨分为三大类: 可逆温变消色油墨:常温下显示某种特定颜色,经加温后颜色消失变为无色,冷却后立即恢复到原有颜色,因其变化过程可逆; 可逆温变发色油墨:在常温下显示无色,经加温后变为另外一种颜色,冷却后又恢复为原来的无色,因其变化过程可逆; 可逆温变转色油墨:油墨在常温下显示颜色,加温后变为另外一种颜色,因其变化过程可逆; 可逆消色温变油墨:可生产温度:10-70℃ 1、油墨性状:外观为半透明液体状态,为油性油墨。颜色丰富色差变化明显的优点,使用胶印机效果不好的缺点。 2、可用印刷方式:丝网印、UV柔印、凹印、胶印。丝印\胶印\转印\移印\喷涂等, 印刷背景建议使用白色或浅白色系,可提高颜色变化的差异度。 3、可承印物:适用底材(纸张\布料\金属\玻璃\陶瓷\塑料)。 4、应用范围:防伪标签、酒类包装防伪,香烟、食品、饮料、农药等名牌产品特种包装印刷 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1、干燥方式:(自干、烤干、UV固化),使用时可用相应的稀释剂稀释。(也可定制水性油墨,并用水稀释)印刷背景建议使用白色或浅白色系,可提高颜色变化的差异度。 2、网版选择:网目大小选择在150目~200目之间。 3、稀释剂: 使用时可用相应的稀释剂稀释。(也可定制水性油墨,并用水稀释) 4、储存:感温变色油墨应密封储存于密闭、干燥、阴暗处,避免阳光直射。 毒性与安全性:感温变色油墨对皮肤用呼吸道有轻微刺激性,搬运时应密闭,印刷操作时的环境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状况。油墨完全干燥后,不会有任何异味或刺激性,符合安全玩具和食品包装规格基准。

变色油墨

变色油墨/油漆Thermochromic Material 一.可逆感温变色油墨的变色原理: 感温变色颜料是一种随温度上升或下降而反复改变颜色的微胶囊。 1.基本色:可逆感温变色颜料在显色状态有以下15个基本色: 除基本色外,还可根据客户要求配置有色变有色: 如:橙色变黄色,绿色变黄色,紫色变蓝色,紫色变红色,红色变黄色,蓝色变黄色,紫红色变浅蓝色,紫蓝色变浅红色,咖啡色变红色等等。 2、常规变色温度:18℃、22℃、31℃、33℃、45℃、65℃,其它变色温度需定制。 3、感温变色油墨可随温度的上升、下降而反复必变颜色。(以31℃红色为例,变色形式为31℃以上呈现无色,26℃以下呈现红色)。 4、感温变色油墨/油漆可应用于丝网印刷、产品喷涂,产品之设计以高温环境时与低温环境时有颜色变化为诉求,并大多应用于人体感温、水温变化等的系列产品,也可做防伪设计使用。 二、油墨应用: 1、干燥方式:(自干、烤干、UV固化),使用时可用相应的稀释剂稀释。(也可定制水性油墨,并用水稀释)印刷背景建议使用白色或浅白色系,可提高颜色变化的差异度。 2、如需丝网印刷,网版选择为:网目大小选择在150目~200目之间。 3、适用印刷方式与印刷底材为:丝印\胶印\转印\移印\喷涂等,(纸张\布料\金属\玻璃\陶瓷\塑料)。 三、注意事项: 储存:感温变色油墨应密封储存于密闭、干燥、阴暗处,避免阳光直射。 毒性与安全性:感温变色油墨对皮肤用呼吸道有轻微刺激性,搬运时应密闭,印刷操作时的环境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状况。油墨完全干燥后,不会有任何异味或刺激性,符合安全玩具和食品包装规格基准。 四、感温变色油漆的产品运用:

UV油墨的种类及其应用

兮兮世界广告发布平台:UV油墨的种类及其应用 兮兮世界广告发布平台提供广告灯箱,广告牌制作安装,信息发布。油墨通常由颜料、连结料、溶剂、助剂及填料等五大部分组成。这些组份若不加以控制,往往会或多或少地“携带”有毒或有害物质,而绿色油墨,最核心的含义就是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均不构成威胁或危害的环保型、安全性油墨品种。接下来随兮兮世界广告发布平台来看看绿色uv墨的种类吧。 兮兮世界广告平台发布 1.低气味UV油墨 UV油墨的气味来源一是自身的原材料(如单体稀释剂、低分子量的引发剂、树脂连结料等原料),在一定条件下缓慢散发出的让人不舒服的气味;二是UV油墨固化后,引发剂、树脂等原材料裂解产生的醛类、硫类等难闻的气体。低气味UV油墨,可应用于一些对气味敏感的领域,如食品外包装标签、矿泉水瓶标以及纸巾的外包装等。此类UV油墨因固化后气味低、对包装的产品气味没有破坏作用,而受到特定市场的重视。 2.植物基改性UV油墨 植物基UV油墨大幅提高了可再生原材料的比例,它使用松香、大豆油、桐油等植物性的资源,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物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油墨及印刷品的生物可降解性,降低对石油制品的依赖程度。 兮兮世界广告平台发布 3.LEDUV油墨 与传统的UV印刷系统相比,新开发的LEDUV印刷系统具有以下优点:(1)LED固化装置需要的电能更低,可以节省能耗费用,并大大减少了CO2的排放量;(2)LED固化产生的热量少,适用于“热敏感”材质的印刷;(3)LED光源元件的寿命约为紫外线灯寿命的12倍,光源更换频率大幅降低,器材耗用随之减少;(4)LED可做到瞬间开启或关闭,不用像UV灯那样需要预热及降温,作业效率得到了提高。 4.低卤素UV油墨 在认识到卤素的危害性后,人们开始关注标签印刷的低卤素问题。现在,各大电脑厂家或其他电子产品的厂家均对标签印刷品有卤素限量要求。 目前,面向欧盟出口的电子标签印刷,基本上建议采用低卤素UV油墨。油墨制造商生产此类产品时,会严格控制原材料的来源,及时检测印刷品中油墨的卤素含量,以确保能提供合格的产品。 兮兮世界广告发布平台 5.低迁移UV油墨 使用普通原料配置而成的UV油墨往往由于不能很好地控制自身的迁移性,容易引发食品包装上的印刷油墨对食品的污染。油墨制造商通过筛选大分子量引发剂、高纯度的活性单体和树脂以及符合法规的颜料粉,并将这些物质的迁移数量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甚至是接近零迁移,积极研发出了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低迁移UV油墨。 可以预测,将来关于食品包装的各类法规条文会更为细致,检测方法也将更加严格,标签的UV印刷必定需要新型低迁移UV油墨,两者的完美结合,甚至可能会带来印刷领域的绿色革命。更多详情,请进入兮兮世界广告发布平台了解。兮兮世界广告发布平台提供广告灯箱,广告牌制作安装,信息发布。

感温变色材料

感温变色材料

感温变色材料Thermochromic Material 一.可逆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原理和结构: 感温变色颜料是一种随温度上升或下降而反复改变颜色的微胶囊。 可逆感温变色颜料是由电子转移型有机化合物体系制备的。电子转移型有机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化学结构的有机发色体系。在特定温度下因电子转移使该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实现颜色转变。这种变色物质不仅颜色鲜艳,而且可以实现从“有色===无色”和“无色===有色”状态的颜色变化,这是重金属复盐络合物型和液晶型可逆感温变色物质所不具备的。 微胶囊化的可逆感温变色物质称为可逆感温变色颜料(俗称:温变颜料,感温粉或温变粉)。这种颜料的颗粒呈圆球状,平均直径为2~7微米(一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其内部是变色物质,外部是一层厚约0.2~0.5微米既不能溶解也不会融化的透明外壳,正是它保护了变色物质免受其他化学物质的侵蚀。因此,在使用中避免破坏这层外壳是十分重要的。 二. 感温变色材料的基本色: 目前本公司生产的可逆感温变色颜料在显色状态有以下15个基本色: 1、感温变色颜料之间的互配和拼色:

因为可逆感温变色颜料在隐色状态时是无色的,这使得不同颜色/不同变色温度/不同系列的变色颜料之间可以互配和拼色,从而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变色效果。 2-1、感温变色颜料基本色之间的互配: 将基本色之间按一定比例互配,可以获得许多过渡色无色的变色效果。 例如: 2-2、感温变色颜料与普通颜料之间拼色: 可以获得色A 色B 的变色效果。 例如:

三、热敏变色颜料的类型: 1、热消色型(R系列): 在低温时为有色状态,当温度升至设定值时颜料从有色变为无色。它的变色温度可根据用户需要在-20~80℃范围内设定:。R系列变色颜料的品种最多,色谱齐全,是最常用的变色颜料系列。其色~温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 图 1. R系列色~温关系曲线图 2. F系列色~温关系曲线 2、热发色型(F系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