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五代宋元美术

第四章  五代宋元美术
第四章  五代宋元美术

第四章五代宋元美术

五代两宋的绘画艺术

人物画:五代十国承晚唐余绪,人物、宗教画仍有相当规模。以释道人物画、人物鞍马画为主。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描绘中主李璟与其兄弟弈棋,李璟坐于正中,具有肖像画意义,因背景的屏风中又画一屏风,故名重屏。衣纹勾线以细劲而带顿挫的颤笔形成独特的风格。

顾闳中顾以画人物肖像著称,《韩熙载夜宴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韩熙载夜宴图》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腐朽的生活面貌,较之其他表现贵族生活的画卷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山水画:出现南北体格。花鸟画形成富贵、野逸两种风格。青瓷发展。

山水画三大成就:1)找到了表现山石的皴法。并逐渐形成斧劈皴(长于表现北方石质山崖)和披麻皴(长于表现江南丘陵土质山坡)两派。2)初步完成写实性,成功地表现了空间深度和生动感。3)出现了一批标程百代的山水画家,成为后人的典范和楷模。“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是说五代宋初山水画坛三家,关仝、李成、范宽。

▲荆、关、董、巨和山水画的创造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

荆浩,《笔法记》山水画“六要”说:气、韵、思、景、笔、墨。补充谢赫六法对于山水画的不足。此外又提出“神妙奇巧”、“笔有四势”(筋、肉、骨、气)荆浩的山水画艺术思想与兴起于晚唐的新儒家追究宇宙万物之“理”与“性”的理论很相似,要把握宇宙、参悟奥秘,而非仅仅限于模仿自然。这种自然观决定了中国写实性山水图像没有采用焦点透视,而是散点透视,通过山石的纵深层次,造成真实可感的空气效果。中国古代绘画,自五代以后以山水居首,而水墨山水又居山水画的主流地位,这与荆浩的影响密不可分。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

关仝,师荆浩,笔法简劲而气势雄壮,后人合称他们为“荆关”。《秋山晚翠图轴》、《关山行旅图轴》。誉为“百代标程”的三家之一。他所创造的雄壮深远的北方全景式山水体格,世称“关家山水”。

董源,被誉为南宗的实质创始人,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他的江南山水画新体格,得到其弟子释巨然追随,并称“董巨”。他们的绘画在崇尚抒情写意的元朝得到推广。《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等。《龙宿郊民图》则以披麻皴和青绿赋色画出金陵。

巨然巨然名迹《万壑松风图》、《层峦丛树图》

宋代崇尚知识,以程朱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为两种冲突实现的代表。书法轻快活泼,是中国书法的另一高峰。“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如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今”(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从六朝起,文人将山水画的基本功能归纳为“畅神”、“卧游”,即在把对宇宙的领悟融入山水图象。在当时实性山水画风格基本完成,在“格物致知”的理学氛围,这种做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宋初期绘画:960-1063

人物画:主要是吴派人物画在壁画中的复兴。《朝元仙仗图卷》,《八十七神仙图卷》。

山水画:“自然主义”,出现两个标程百代的画家,李成、范宽,覆盖形体影响了北宋的山水画。他们的画是直接师法自然和改造五代北方山水的结果,他们的风格被称为“齐鲁山水”、“关陕山水”。李成,擅长使用苍老枯枝、山石、人物、古碑等营造一种历史化和心理化的自然,《读碑窠石图轴》。范宽,清新自然,《雪山萧寺图轴》、《雪景寒林图》。他们的传人有许道宁。

李成北宋山水画家。李成的画风是承接着荆浩、关仝而来。他的山水画是纯出于写实,它的风格清劲,墨法变化微妙,以描写烟林平远景色见胜。李成画山水在用墨上有特殊研究,对于用笔、用色和画面结构也特别用心。

范宽北宋山水画家,和董源、李成并称为北宋三大家。范宽的山水画最初学李成。他在艺术上借鉴前人而有所得,又进一步在思想上起了新的变化。范宽的山水是外师造化而来,即从当地的真实山水出发,汲取艺术形象,“对景造意”融会贯通,精炼概括,把山水典型化了,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峻拔深厚的艺术形象,雄阔伟美的气格;苍老沉着的笔墨。代表作品有《溪山行旅图》、《溪山行旅图》等。

花鸟画:黄筌之子黄寀进入画院,黄家花鸟的装饰性、富丽逼真成为院体标准。徐派发展出一种“没

骨法”(黄家所创),将本来以水墨晕染为造型手段的“落墨花”,转化为以色彩晕染。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黄筌为宫廷御用画师。他的花鸟画多用淡墨细勾,然后再以重彩渲染,即“双勾填彩”法。作品多描写宫廷中的珍禽异卉,画鸟羽毛丰满,画花艳丽工致,勾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而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徐熙运用质朴简练的手法,创立了水墨淡彩的画派。所有的描绘,不论在形或神态方面,都表现在“落墨”,即一切以墨来奠定,而著色只是处于辅助地位。

北宋中期:1064-1100

山水画:如何逼真地反映自然,是当时绘画的主题,从而发展出许多复杂的技法。郭熙,创立多种理论,如三种布局方法,高远、平远、深远,称“三远”;山的四季。

文人画:与自然主义同时并起的是文人画家审美观。苏轼画论观点,1)重“理”,与当时理学“万理具备”观念一致;2)“游戏翰墨”,这是儒家思想。两组思想对立统一。释仲仁,始创“岁寒三友”松竹梅。李公麟,擅长释道画。米氏父子,米芾、米友仁《潇湘奇观图》。

花鸟画:崔白,吸收了徐派的花鸟画风,开始了写意型的花鸟画。

北宋晚期:1101-1127

院体大兴,宋徽宗重视画家综合素质,立画学,以唐诗为题考核学生,既重视基本功又重视意韵。画院代表作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王希孟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卷》,青绿山水的复兴。

南宋初期:1127-1189

院体画开始出现自然化和生活化的结合,笔法简括,雅致有趣,始于李唐,《清溪渔隐图》。青绿山水,赵伯驹《江山秋色图》、赵伯骕《万松宫阙图》,青绿金碧。

南宋中后期:1190-1279

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李唐李唐的山水画严谨质朴,气象雄伟,犹存北宋风范,但造型章法及笔墨上均明显地趋于简括,开创了南宋山水画的新风。真正完成南宋山水画变革的是马远,他在艺术上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雄健的大斧劈皴画奇峭坚实的山石峰峦,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闺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踏歌图轴》,删繁就简,清爽,富有诗意,作品反映了比北宋更细微具体的自然观,喜画边角之景人称“马一角”。夏圭,“夏半边”,布局更为简约,用笔苍老,水墨淋漓,点景人物笔简神全,寥寥数笔而神态迥出。《溪山清远图》。刘松年刘松年工山水人物,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但变雄健为典雅,画风严谨不苟,水墨青绿兼工,又精于界画,作品中山水与人物常占有同等地位。《四景山水图》,画风优雅公正。

花鸟画:仍以精工细致为重要特点。法常,始创了一种不同文人画风又不同院派体的花鸟画,对明清影响较大。

文人画:墨竹墨梅等题材流行。

人物画:李嵩,喜欢农村妇女孩子,梁楷始创减笔人物画《泼墨仙人图轴》,用酣畅的泼墨画法,绘出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用简括的细笔夸张地画出带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十分成功。。他们对明朝晚期影响较大。

宋代院画的艺术特征:宋朝在建国之初就建立了翰林图画院。两宋画院可称为历史上画院隆盛的时代,而画院之制度也以此最为完备。出自院画作家的作品,反应了最高统制者的审美标准,谓之“院体画”。宋代院画“高洁为工”的鲜明风格特征,给后代的传统绘画以良好的影响。

▲宋代院画的艺术特征;

院体画:宋朝在建国之初就建立了翰林图画院。两宋画院可称为历史上画院隆盛的时代,而画院之制度也以此最为完备。出自院画作家的作品,反应了最高统制者的审美标准,谓之“院体画”。宋代院画“高洁为工”的鲜明风格特征,给后代的传统绘画以良好的影响。

黄筌、徐熙的花鸟画艺术;

黄筌:杰出画家。为宫廷御用画师。他的花鸟画多用淡墨细勾,然后再以重彩渲染,即“双勾填彩”法。作品多描写宫廷中的珍禽异卉,画鸟羽毛丰满,画花艳丽工致,勾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而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与江南的徐熙并称“徐黄”,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徐熙运用质朴简练的手法,创立了水墨淡彩的画派。所有的描绘,不论在形或神态方面,都表现在“落墨”,即一切以墨来奠定,而著色只是处于辅助地位。

▲两宋时期山水画在构图上的差异及特点(山大本科题)

在两宋时期,中国山水、花鸟画更为繁荣昌盛。首先山水、花鸟画已上升到最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

画家都擅长山水、花鸟画。

自宋代以后,中国画的构图布局依循意形合一的原则,最突出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大势。所谓大势,就是大体的位置。认为画画的布局是和下围棋的道理相仿。下围棋要用松,开始时,起手要宽,先着眼于通盘之局,然后再注意小处。画画也是如此,不经营好大势,其他就谈不上。(2)讲究开合。所谓“开合”,也可叫“分合”,简单地说,“开”就是“放”、起或生发,“合”就是收、结或收拾的意思。“开合”方式灵活多样。有下开上合,左开右合的,另外,也有开而无合的。其实,这种无合也是有合的,只是把合的位置放在画面之外罢了。(3)注意主客体关系。所谓主客体关系,就是在画面布局景物时,不是平均分配,要有主次、重心。画人物,要以人物为主,以物为客;画花鸟,要以花鸟为主,以其他物象为客。主客配合要和谐、做到“多样的统一”。从画面来说,由于画面的下半部在视角中占有极重要地位,所以一般主体大多布置在这个地方。(4)注重虚实。所谓虚实,就是指画面上的疏密、浓淡、聚散。远近、大小就是虚实的一种形象。一般地说,近景形象画得比较大,比较详细而用墨较浓,可称为实;远景的形象画得比较小,比较简略而用墨较淡,可视为虚。中国画的空白更是一种特有的虚。这种虚,不着一点笔墨和颜色,有着特殊的意境。(5)注重款题。中国画上题字大约始宋元。题诗和题字的内容往往可以补充和丰富画的主题思想。款题的字数多少,行数的长短、单双、横写或直写,都要和布局的虚实相配合,款题的字体也要与画相配合。就是说,工笔画要用楷书,写意画要用行书或草书题款。在大幅的画上题款要用大字、小幅画上要用小字配合。山石苍劲,宜款劲书,林木秀致,当题秀字。如画的色、墨较淡,款题的字也要用淡墨来写。款题写好后,须在其下面加盖印章。印章和款题的关系也和款题与画的关系一样,要求彼此协调统一。所以,中国国画画面中的款题、印章也是画的一部分,构成画的有机的统一整体。李公麟《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1)张择端:北宋后期卓越的风俗画家,擅长画建筑,车船等风俗题材.(2)《清明上河图》:<1>代表了宋代风俗画发展的高度水平,墨笔淡着色,全景式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2>内容结构分为三个段落:a.开首为郊区农村风光。b.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的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活动。

c.后段为城门内外,街道纵横,店铺栉比,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景象:再现了宋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杰出的绘画作品,而且具有高度历史文献价值。<3>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选择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有时代社会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如:漕船,骆驼队,毛驴队等都被有条有理又真实自然的组织在这一宏伟的艺术整体中。<4>采用散点透视,长卷构图中充满戏剧性情节和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有铺垫,有起伏,有高潮,而船过虹桥的紧张场面安排在全卷近中央的部分,种种矛盾,构成全卷的高潮,形成具有艺术效果的最精彩部分。<5>A.内容的异常丰富性,高度的历史真实性,艺术表现的生动真切,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意义的作品.B.画家对于城市社会生活,尤其是“市井细民”的生活,具有深厚的感情和广泛精到的了解。C.画家饱满的创作热情,持久不懈的努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艺术想象力的丰富及艺术表现的周密不苟,在绘画史上具有典范意义。

▲宋代山水画的两种艺术境界

以南宋四家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南宋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如果说以董源、李成、范宽北宋三大家为代表的山水画艺术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南宋山水画则以秀明、工致、优美胜。李成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李成的画派是承接着荆浩、关仝而来。李成的山水画是纯出于写实,它的风格清劲,墨法变化微妙,以描写烟林平远景色见胜。李成画山水在用墨上有特殊研究。李成对于用笔、用色和画面结构也都特别用心。一定多以平视为基础,从地平线上来看屋檐自然要掀起,画山上亭馆自然也是从下望上。

范宽北宋时期著名山水画家,和董源、李成并称为北宋三大家。范宽的山水画最初是学李成的。范宽在艺术上借鉴前人而有所得,又进一步在思想上起了新的变化。范宽的山水是外师造化而来,这些山水的原型是从真山真水中汲取的。范宽是从当地的真实山水出发,汲取艺术形象,“对景造意”融会贯通,精炼概括,把山水典型化了,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峻拔深厚的艺术形象,雄阔伟美的气格;苍老沉着的笔墨。(概括的相当好。)《溪山行旅图》而《溪山行旅图》则是流传有序的赫赫名迹。

南宋四大家李、刘、马、夏

南宋四家代表人物是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李唐李唐的山水画严谨质朴,气象雄伟,犹存北宋风范,但造型章法及笔墨上均明显地趋于简括,

开创了南宋山水画的新风。

刘松年刘松年工山水人物,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但变雄健为典雅,画风严谨不苟,水墨青绿兼工,又精于界画,作品中山水与人物常占有同等地位。

马远艺术上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雄健的大斧劈皴画奇峭坚实的山石峰峦,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闺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

夏圭夏圭用笔苍老,水墨淋漓,点景人物笔简神全,寥寥数笔而神态迥出。夏圭还善画巨型长卷,如《溪山清远图》。

宋代山水画的两种艺术境界;

“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以四人为代表的院体山水画开创了南宋山水画艺术的新风格。如果说北宋山水画艺术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南宋山水画则以秀明、工致、优美胜。董源、李成、范宽北宋三大家。

▲宋代画坛的变化?

答:(1)宫廷绘画达到鼎盛繁荣(2)文人绘画形成潮流(3)通俗美术勃兴。

宋元山水画艺术的不同:宋元时期都是我国山水画艺术的高峰期,但宋朝重视写生与诗意,元朝则强调笔墨的情趣。

宋代五大名窑:钧窑、官窑、哥要、定窑、汝窑

宋代雕塑艺术:泥塑罗汉在表情把握、身段比例、服饰配置、肌肤质感、色彩光泽等方面都臻于完美,其价值远超出宗教的范畴,具有艺术的典范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泥塑罗汉衣饰上的纹样博采各类民间祥图,透露出灵岩寺宗教艺术包容世俗风尚的情志。灵岩寺泥塑罗汉衣饰上的吉祥纹饰涉及花草、神兽、文字、果实、自然物、人工图案等,且五彩纷呈,将罗汉们装扮得既端庄富丽,又神秘莫测。画论:

史传类: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南宋宋邓椿《画继》。

品评类: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卷》(第一部以地域划分),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将画分成神、妙、能品。

元(1279-1368)元大都的建设,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完整统一地实现了周代儒家思想的建筑实例。元代没有画院。元朝政府为了利用宗教维护其统治,采取保护宗教的政策,大肆营建佛寺和道观,佛寺、道观壁画亦应运而生。绘画无论什么派别,都讲求“士气”,士大夫画流行。

文人画----指文人士大夫所画的一类带有抒发文人情感意味的绘画,多是他们在文学创作之余的寄情遣兴之作。思想意识上主张个性抒发情感宣泄;艺术上不拘古法,注重文人书卷气和笔墨情趣的追求;内容上多寄予作者的情感;题材上多以山水花鸟为主。

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是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世称元四家。四人绘画具有中国文人画的共同特征:重意境,重情趣,重自然之理,重书画结合。又各具特色:黄画空灵潇洒、王画苍茫浑厚、倪画简淡疏荒、吴画沉郁湿润。

▲元四家的风格特征是什么?

四家的山水画都源出董源、巨然,以水墨为主;又都以诗书画印并驾,文学与艺术掺合见长,重于笔墨,讲求风格,强调笔墨情趣的追求和主观意趣的表现。

▲元代山水画代表艺术家及其艺术特征(4)

元代中晚期山水画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画家是“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他们是江浙一带的文人,擅长山水,以绘画作品鲜明的表现心境和生活情趣:

〈1〉山水重于笔墨,讲求风格,但仍有一定的山水根据,通过山水抒发一定的理想,并题跋诗文加以阐述。

〈2〉a.形式上:重水墨或稍加淡色浅绛,形成不同的风貌。b.情调:多流于伤感,淡泊,孤寂,反映了动乱中无可奈何的情绪。

〈3〉艺术功能上标榜“写胸中逸气”,“自娱”,不趋附社会审美爱好,四家的艺术观和画风对明代江浙地区文人画发展着巨大的影响:

(1)黄公望:A.号大痴道人,隐遁山林以书画为寄托,以水墨或浅绛色作画,淡墨干皴,苍润浑厚。

B.传世作品:《富春山居图》横卷:

a.以苍润精练的笔墨和优美动人的意境,描绘浙江富阳,铜庐一带的山容水貌及富春江上的旖旎风光。

b.着重把握山水的整体风貌,以活脱潇洒的笔墨抒发作者的主观意趣。

c.画法更加简括,显示较深的笔墨功力。C.还著有《写山水诀》一篇:论述山水画法,在剖析画法中不忽视师法造化,是一篇历来受到重视的画论。

(2)吴镇:A.号梅花道人,擅画山水梅竹,饱含诗意,画风清新可喜,笔墨雄秀清润,气象苍茫。B.喜作《渔父图》:抒发幽栖超脱,自鸣高雅的情怀,是其生活理想的追求和写照。C.擅作墨竹,强调竹子的坚韧个性,用笔若草草不经意而情态生动,自称戏笔,曾作《雪竹图》。

(3)倪瓒:A.号云林,山水主要表现太湖一带风光,意境清幽深远,荒寒萧索,景中多不画人,带有孤独寂寞的感情色彩。B.笔墨松秀简淡,绝少有设色者,画中多长题,作楷书,力求朴素清雅。C.传世作品:a.《渔庄秋霁图》:作三段平远式构图,以渴笔画山石树木,山石作折带皴间用披麻皴,景物不多而充满深秋的凄凉静寂气氛。b.《水竹居图》:设色山水,是元明文人画流行的书斋山水样式,画法严谨,水墨青绿设色,题诗楷法工整.D.也擅画墨竹树石:清秀雅致, 绘画标榜自娱,这种逸笔逸气的论点对以后的文人画有深远的影响.

(4)王蒙:A.自号黄鹤山樵,山水多表现隐居生活,运笔及写景极富层次变化,形成独具特色的解索皴,牛毛皴.B.用墨厚重,构图繁密,景色郁然深秀.C.传世作品: 《青卞隐居图》:a.山势险峻,树木繁密。采用层层加深的用墨,作解索皴,牛毛皴,干湿互用。b.整幅画气势雄伟,笔精墨妙,寄托隐遁山林的理想和志趣。

山水画:由于文人画的出现和工具材料的变化(纸,可以用干笔擦皴),山水画出现革新。赵孟頫,钱选,高克恭为先驱,完成变革的是后称“元四家”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充分突出文学趣味,诗书画融为一体,文人画成为了一个山水画流派。四人绘画具有中国文人画的共同特征:重意境,重情趣,重自然之理,重书画结合。又各具特色:黄画空灵潇洒、王画苍茫浑厚、倪画简淡疏荒、吴画沉郁湿润。

赵孟頫:元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是一位绘画全才。山水、人物、鞍马、竹石皆精到。受其影响的元代画家很多,开创了元代新画风,代表作有《秋郊饮马图》、《秋郊饮马图》。书法篆、隶、行、楷、草诸体无所不工,而以行、楷最精。书写碑刻很多,圆转劲丽,人称“赵体”。传世书法作品有《洛神赋》等。赵孟頫提倡,“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并把“古意”与士大夫画“不求形似”的主张结合起来,为元代文人画的勃兴奠定了理论基础。钱选山水师学北宋赵伯驹,钱选与赵孟頫同为“师古”的倡导者,主张画须有“士气”,要能体现出文人的气质。这一艺术主张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黄公望,他是元季四家中唯一得与赵孟頫交游的人,有“浅绛山水”的风格,在画上笼罩淡赭色,增加画面的整体感,也使墨色更加滋润。《九峰雪霁图》、《快雪时晴图》等传世作品。黄公望在后世被誉为“元四家之冠”。

王蒙,《青卞隐居图》、《夏山山居图》、《葛稚川移居图》等传世作品。

倪瓒,山水初学董巨,晚年变古法,笔墨简淡秀峭,作品多表现太湖辽阔旷远的自然风光,意境峭洁清远。章法布局别具一格,多采用平远构图。作品中提炼了文人绘画中高逸与优雅的精神,透露出一种似很微漠但又是不可掩抑的深长的感伤情绪,正是元代文人于黑暗环境中郁闷凄苦心情的自然流露。因此,倪瓒的作品历来被视为中国文人画和最高逸品的典范。倪瓒以真纯的感受直探人生核心而形成的高逸意境,这种意境乃是属于“天”而并不属于“人”的。如果以倪瓒与黄、吴、王三人相较,则后者意境的形成得自属于“人”的某种修养和工力。而倪瓒的意境,却不不可“学”而能,而且也不可“养”以致。谈到元代山水画在意境方面的演进,倘若就“史”的意义而言,应该以黄公望为承先启后的成就最高的画家,因为他在意境、笔法等诸方面的成就尚可师承;而倪瓒作品中的境界则是不属于任何历史演进过程的一种天才突破。倪瓒成就虽高,然而就山水画的演进而言,却反而不及黄、吴、王等人重要。

花鸟画:元代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的绘画,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风格上崇尚自然天趣,摒弃两宋院体花鸟画重彩富丽的画风;技法上以水墨为主,开启了后来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先声。

人物画:元代人物画,虽远不如山水、花鸟兴盛,较之前代,更显式微,但亦不乏名家。元初赵孟頫、钱选皆擅长人物画。

书法:最著名书法家为赵孟頫。许多名家,如四大家,也擅长书法。

▲元代文人画的艺术思潮在花鸟画创作方面的表现?

(1)从心理因素看,中国古代文人受传统文化影响,多具有为功名事业进取不息的奋斗精神;又具有正义,清高,愤世嫉俗的心里素质,而在为功名事业进取的过程中,时常伴随着是对正义清高,愤世嫉俗心理因素的践踏,长期的心里积郁便需要寻求某种途径宣泄排泄,梅兰竹菊等之类的花卉多具有自己的个性,如梅的耐寒,兰的幽香,竹的挺拔,菊的熬霜。因此古代文人经常借用这些植物的个性,将其个性人格化,来宣泄他们的心理积郁表达他们对正义清高愤世嫉俗等文人品格的赞扬。

(2)从表达技巧来看,中国古代文人都谙熟于毛笔书写文字,而梅兰竹菊一类植物的生长结构,非常便于以书写文字的笔法去表现。

宋代美术的特点

宋代美术的特点 聋人工学院姓名:孙帮学号:20132595 两宋时期的中国,从经济实力到文化的繁荣,在当时的整个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宋代的工艺美术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使中原地区得到了统一。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山水画、花鸟画、士大夫文人画等各种形式异彩纷呈,又各自形成体系,构成宋代绘画繁荣的面貌,使其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独特风格。 宋代绘画呈现出繁荣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局面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市民阶层的扩大;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使命阶层的壮大,导致百姓文化生活的需求多样化,为绘画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消费群体;另外,绘画这种文学形式的自身发展,以及对隋唐五代绘画的继承与发展,统治者爱好的推动等。 宋代的文人画题材广泛,在题材选择、形象处理及审美情趣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要求。题材多以历史上的隐士、渔夫为主,以及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方面,这些都显示了画家关注视野的扩大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文人士大夫画的艺术特点还表现在积极的探讨绘画理论上,如注重主观的表达和笔墨效果的运用等。士大夫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愉悦,目的在于自我的享受。他们喜欢在画幅上题字、写诗,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入绘画中,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

在山水化方面,北宋画家郭熙总结了前人绘画创作经验和自己的绘画实践后,在思想理论上创立了“三远论”。这显示出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对空间关系的处理的独特技巧,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空间审美意识。 这一时期的许多山水画家喜欢亲近自然,因而精确地画出不同地域、季节、气候的特征,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从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到用笔简括、章法高度剪裁的边角之景,显示了不同时期的卓越创造。山水景物不仅是仙山楼阁、贵族园囿游赏、士大夫幽楼隐居的景色,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其间穿插有盘车、水磨、渡船、航运、捕鱼、采樵、骡纲行旅、寺观梵刹、墟市酒肆等平凡生活情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通过真实的景物描写,体现优美的想像,塑造诗一般的意境。 花鸟画也是宋代绘画的重要类别,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宋代花鸟画家喜欢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他们笔下的花草虫鱼一丝不苟,极为精工细丽,在设色上,崇尚浓重典雅,造型周密端庄,反映出宋代绘画的美学特征。代表人物如宋徽宗,北宋画家,书法家。在政期间,扩充画院,兴办画学,鉴藏古画,编纂《宣和画谱》,使的宋代绘画达到我国鼎盛的。他还擅长工笔花鸟画。代表作《芙蓉锦鸡图》。 宋代是古代花鸟画空前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宫廷中装堂饰壁务求华美,是花鸟画在贵族美术中占重要地位;社会上中山阶层的需求及工艺装饰,也促进了花鸟画的发展和活跃。涌现出大量技术

中国美术史(宋元时期美术)

宋 山水画 简述两宋山水画风格演变的基本脉络 A.北宋山水画常采用全景式构图,或山峦重叠,树木繁杂或境地宽远,视野开阔;或铺天盖地,丰盛错综、或一望无际邈远辽阔,笔墨繁而含蓄,爽利而凝重 B.a由于政治上的变迁和画家生活地区的向北面移,使南宋的绘画艺术从内容到风格都有新的变化,主要变现在弃置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式构图和细密繁复的笔墨,而创新为简笔化、单一纯化的形式,常用两对角远近对照方法形成对角线构图,使画面的中心偏离正中进行构图 b诗意的追求和细节真实同时并举 c堆成走向均衡,空间更具意义 总的来说,北宋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南宋以秀丽、工致、优美胜。 北宋时期,人们从山水画中寻求乐趣的心态十分普遍,“不下堂宴,坐穷泉塾”成为社会时尚,反映自然美的山水画空前兴盛。评价李成和范宽是”一文一武”。认为“李成之画,近视如千里远”“范宽之笔,远望不如坐外”。都在忠实自然的基础上,为山水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李成 1.水墨生动,以画寒林平远著称 2.善用淡墨表现丰富的层次和虚空虚旷的空间,以活脱的笔致画出寒林的情态 3.所画山水画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作品:《晴峦萧寺图》 《读碑窠石图》 A.传为活动与五代末期至北宋初期的画家李成所作。 B.图画陂陀下古木参差,老树窠石,中景处石碑伫立,碑前一人戴笠骑骡,仰观碑文,一童子持杖而立,背景空无。置景幽凄,是对荒芜日久的描绘,满溢着萧瑟景致下诵读古碑的苍凉与深邃。 C.构图平远,画寒林枯杈用“蟹爪”,笔露锋芒,如悬针;用墨少,以淡墨扫染画面。笔墨韵致爽利、清澹、明润,直接呼应了主题的苍凉、深邃。 范宽 1.深入自然山川,观察不同自然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创造了不同的壮美景色,又擅雪景 2.所画崇山峻岭,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 3.山麓画以重生的密林,成功刻画出北方关狭地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溪山行旅图》 A.北宋早期山水大家范宽代表作 B.图画峻伟大山,一泻千里的飞瀑如大山之眼,路边溪流淙淙伴着路上驴队嗒嗒行过。 C.构图上,巨大的山峰正面位于画幅正中,几乎接近立轴的顶部,顶天立地。以仰视的角度画出 D.山之高远。用线勾廓,轮廓内雨点皴,主中锋。笔墨刚健雄强,“得山之骨”。

对五代两宋时期美术的感想

对五代两宋时期美术的感想 众所周知;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战乱纷飞,社会大动荡的年代,时长53年之久。五代虽然纷争并峙,但在绘画创作方面却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同时五代十国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全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特别是南唐和西蜀,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南北朝以来各朝各代的开发;经济已有很大的程度的发展。 一.五代十国的独特性 五代十国作为中国史上的又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但五代十国的形成却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同时五代十国的文化、史学、文学、艺术、医学和科学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后面的两宋时期各方面的飞跃,有很大一部分都建立在五代十国的特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书画诗词音乐有一种附庸风雅的风气,同时也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及时行乐”的表现。同时,五代时期的山水画极为兴盛,涌现了许多的名作大家,也创造出了许多的表现形式——檫、点、染等技巧!二.五代十国时期的绘画成就 五代十国虽然是中国史上的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但五代的绘画却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发展成了唐代艺术的世俗倾向。这一点,在两宋时期更为显著。比如,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极为强烈的反映了世俗的美,同时五代时期在艺术技巧和艺术样式方面为绘画扩大了领域,为宋代的绘画艺术作了铺垫。花鸟画摆脱了唐代作为装饰艺术的要求,写实风格更加强烈。从五代十国开始,花鸟画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有独特地位的一种形式。 三.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1.自从赵匡胤通过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社会经济开始恢复,绘画艺术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创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善于运用提炼精粹而纯熟的绘画技术,并直接和间接的反映现实生活。所以在两宋时期涌现了一大批现实主义画家和作品,张择端就是杰出的代表之一。也有描绘汉人于少数民族关系的画。例如《中兴瑞应图》《昭君出塞》《文姬归汉》《郭子仪见回纥》等 1.同时在宋代,描会自然景观的山水画在五代时期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特别重要地位的体裁。 四.宋代的人物画和年画 1.在北宋时期有多次大规模的绘制宗教壁画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以画院为中心的,同时这也是画院画家的一部分。从古代保存下来的佛寺物品中可以看出,被画人物的精细,同时,画院也是绘制宗教壁画的主力军。 2.相对于佛教人物画来说,宋代的年画是非常值得人们欣赏的。早在宋代早期的时候就有木版年画了,同时也有手绘的。这种话很容易别世人接受,所以传播的非常快,影响也非常大。类容多为一些戏文故事、美女、娃娃、风景花卉等,其中戏文故事所占比例相当大,直到现在我国还有许多地方保留贴年画的传统。 由此可见,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史继李唐之后的又一个巅峰时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产生了许多名家名画,对后世影响颇深。我们在惊叹之余同样要我们考究学习。

宋元时代山水画的艺术

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作为描写对象的绘画形式,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孕育于秦汉,萌芽于魏晋,独立于隋代,成熟于唐代,于宋元达到高峰。 宋元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集中体现了古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题材、内容广泛,江南江北,名山大川,宫景台阁,村野渔樵,各尽风貌。从形式上看,水墨、淡彩、青绿巧整点缀,皴法、构图、题款各具特色。其分类主要有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水墨山水三种,分别以工笔或写意的技法形式予以表现。 北宋之初以巨然、李成为代表,形成南北两家流派。李成以画“寒林平远”著称,画家依据自我的观察,以强调近景、中景,由近及远按比例逐渐放小的方式来描绘北方平原苍茫的地形面貌;同时还关注季节气候与环境的描写,创作出具有荒漠和严酷季节的“寒林”的形象,烘托出一种荒寒而悲怆的诗意。从而形成“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豪锋脱颖,墨法精微”的作品面貌;李成的山水画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至后是以北方画派的范宽、郭熙为代表形成“雄健与秀美”的两种流派。北宋初期的李成、范宽与中期的郭熙深受荆浩的影响,作品仍体现着雄浑壮美的五代之风;范宽常年深入终南山、太华山,对景凝想与构思,其山水画的风格与李成的风格迥然不同,偏重壮美气势的意境表达,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壮观山石,山顶设置密林群体结构,一泻千尺的瀑布装饰点缀,使北方山川的壮美有着身临其境之感。范宽晚年笔墨更趋“枯老”“劲硬”之笔触,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狭地区“山狭浑厚、气势雄拔”的山体形象。范宽的代表作有《鼷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郭熙是北宋中期山水画成就的代表。他的《早春图》准确地描绘着季节风景之特征。以其秀劲的格调透发出李成的影迹。其绘画作品还有《鼷山秋霁图》《关山春雪图》等,郭熙以大师特有的谦虚与诚恳直言道:“今齐鲁之士,唯摹营丘;关陕之士唯摹范宽。”并反对其时的因袭之风,“不局一家,必兼收并览,于自然中饱游饫看。”充分体现了郭熙的绘画作品笔法严谨而挺健,斧劈斫法,苍劲中极富阳刚之美。同时,也体现了郭熙极严肃的创作态度。 北宋后期杰出的青年山水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卷,该卷兼具精工和神韵两大特色,大青绿着色,细致富丽,呈唐人之风;江南的“米氏山水”烟雨迷蒙,富有文人意趣,自成一家。画卷表现了峰峦绵亘,幽岩深谷,江河旷远,天地苍茫,宏大雄壮的祖国山河景象。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其次,在北宋,赵伯驹、赵伯骕以青绿山水见长,画风上承唐代李思训而又有新创,在设色山水画中,北宋中期提倡“小景山水画”,以坡坂汀渚、小山丛竹、江湖水鸟为题,赋色淡雅简练,有实有虚,充满文人情趣。 南宋时期山水画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最为知名,四人并称“南宋四家”在继承北宋成就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在“南宋四家”中,李唐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李唐的山水画作品《万壑松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唐早期受荆浩的影响,作品气势峻厚,峭拔雄浑的北方山水刻画得细腻真实,使用的是典型的“小斧劈皴法”,刻画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其作品逐成笔墨精练、阔略豪放、元气淋漓的风格审美特征。山巅的丛树,近处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后,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李唐在晚年将山水画的构图和表现语言运用得简练概括,开创了勾皴同时进行的技法,为马、夏画风的兴起做了铺垫。 马远的《踏歌图》《倚松图》与夏珪的《临流抚琴图》,画中有诗,突破了前人的全景式构图,多画边角之景。“马一角,夏半边”。笔墨简约,形象清奇,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是南宋山水画的主要特点。特别是《踏歌图》这幅画在北宋全景构图法中有所创新,精心提炼选取自然中最美的一角,达到“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造型于方硬中挺拔,皴法上除了马虫鸟远常用的“大斧劈皴”外,还使用方头尖尾“钉头鼠尾皴”。画面体现了马远利用“边角之景”独创意象所产生的魅力。在此绘画作品上所表现的“踏歌”,尤其是《踏歌图》通过四个年龄、姿态各不相同的点景人物“踏歌”的形式,将丰年带给人们的欢乐,生动地表现出来,人物附于自然山水的描绘,使整个画面统一在典雅、秀美、轻快的审美情绪意境之中。 元代山水创作分为前、后期,元代前期的山水画创作群体主要有江南地区的“遗民画家”、非汉族画家以及蒙元宫廷或贵族赞助的画家所组成。其中以遗民身份出现的代表画家有钱选的《浮玉山居图》(上海博物馆藏)、赵孟頫的《幼舆丘壑图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风尚古俊”的《鹊华秋色图

五代宋元部分

五代宋元部分 重点:民族政权的并立及民族融合;商品经济的发展。 难点: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友好交往。 知识体系:知识点及高考考点具体为:(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金的建立;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6)元朝的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元朝的灭亡(7)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方法及技巧:应注意两点:(1)运用以人带事法或以事带人法整理知识线索,进而划繁为简、划难为易;(2)利用比较法记忆历史,通过各个角度的比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复习清单: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评价: (1)削夺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得兵权,组编禁军,集中军权; (2)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集中行政权权; (3)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经济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审批、核准,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同时也造成了庞大的军队和官僚机构,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的隐患。 2.“蕃汉分治”制度的推行与实质: 在辽统治的广大地区,由于南北地区的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都是不同的,为了适应这种情况的需要,辽朝的行政管理机构分设“北面”和“南面”两

宋元美术

第六章宋元美术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宋代和元代的代表画家和画论,掌握画家艺术特色和代表作品,充分认识到宋代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的地位。 [教学内容] 1.宋代山水画 2.元代文人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宋代山水画 难点:宋代古典的艺术特征以及对中国绘画史的影响。 宋初山水画 宋代流行理学思想,提倡“格物致知”,知识分子以“推究天下万事万物的究竟”为学术目标,他们希望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认真分析研究,达到对宇宙间普遍原理的认识。 画家都致力于研究自然界详细形态,大到空间层次、季节气候的变化、质感、量感;小到各类岩石的纹理、水的波纹、树叶的筋脉样式。并将这种研究落实到画面上,获得了真实再现的能力。 古人说,中国山水画始于唐、成于宋、全于元。 宋初的山水画以李成和范宽为代表。他们都是北方画家、李成描绘山东风景,范宽描绘关陕地区风景,他们两人的画风影响背诵前期花坛百余年。 李成 五代时就很有名,喜欢游历,常以名士独善其身的高傲态度拒绝贵族邀请,他继承荆浩、关仝传统,以画寒林平远著称。擅用淡漠表现丰富层次与虚旷空间,画风清润幽渺,墨色精微,被誉为“得山之体貌”。 《晴峦萧寺图》

【规格】,,淡设色,纵111.4厘米,横56厘米。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本幅以直幅形式画冬日山谷景色,画中群峰兀立,瀑布飞泻而下,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塔楼阁,山麓水滨筑以水榭、茅屋、板桥,间有行旅人物活动。山石雄伟而秀美,皴染用笔多有变化,兼具关仝之雄浑与李成之清润。画家以尖利笔致画寒林枯木,景色清幽静谧,虽非平远之景,但依然具有画风特色。估计此图当完成于北宋前期,至少是李成传派的作品。宋《》中著录有《》不知是否即此图。 此画面上半部二座高峰重叠,左右山峰低小淡远,当中一座楼阁突出,萧寺下及右三、四座小山冈,皆有树生其上,画的最下处是从山中流出的泉水而形成的溪水,一木桥架其上,山脚下有亭馆数间,人群来往。用笔坚实有力,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勾勒而形极层迭,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都有李成画的特点。画原为明末清初旧藏,一时尚难确定,但却是北宋李成画风。 范宽 范宽山水画学荆浩、李成,又能独创。其成功之处在于能深入到自然中,观察体验不同气候下山水形态变化,有《雪山萧寺图》、《溪山行旅图》为代表作。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代表作,画中有正面大山一座,一线飞瀑直落下来,水花飞溅形成空濛的水汽,衬出近处小山及房舍,路上还有行旅驴队。这幅画一方面突出山势高耸威严,另一方面又能不遗余力地对事物细节作详尽表达,比如山石质感和进出景物,被一丝不苟地再现出来。这就是宋代艺术的突出特点,是所谓“格物”精神在艺术中的表现。 北宋中期绘画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宋元山水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二、以大观小的北宋山水画 播放《溪山行旅图》视频。 出示投影《溪山行旅图》。 提问:(1)“行旅”在哪里? (2)为什么人画得这么小? 1.以大观小 这就是中国画中所说的“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是中国画表现宏大空间时常用的“以大见小”的方法。 2.构图 提问: (1)天空与山哪个是描绘的主题?(投影上以线画出天与山的分界。) (2)那一部分山体面积最大?(投影上演示山的层次分 割。) (3)这样的画面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处于画面的这个区域被大山占据了。山顶天立地,构图非常饱满。我们把画面最中心的这个区域叫做1号区域。请大家记住这个区域。 北宋时期其他山水又是什么样呢?(出示投影李成、关仝的作品。) 提问: (1)你能看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吗? (2)这些作品你感觉像雄强的男性还是柔和的女性呢? 北宋时期的作品,无论是范宽的雄强,李成的旷远,还 是关仝的峭拔,都给人一种雄阔、浑厚、整体的感觉, 努力表现天地之无限,宇宙造化之壮观。然而南宋的山 水就完全不同了。 在画面上找 到人物。 为了显示山的高大。 山是主体。 最远处的。 有气势。 山或作为主体的树在画 面的正中央,顶天立地,构 图饱满。 1号区域被山或树占据。 男性。 三、以小显大的南宋山水画 出示《深堂琴趣图》。伴随着优美的琴声,请你仔细看一看,画中画了些什么? 1.留白:明明什么都没画的空白,为什么会让人想到是天空呢? 留白的手法是国画所特有的。南宋的山水画尤其注意留 白。留白给了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如同文学中的“言外 房屋、树木、弹琴的人、桥、仙鹤、远山、天空等 想像出来的。

之意”,音乐中的“弦外之音”。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在画中叫“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是一种境界的提升。 2.构图:画中的留白比北宋的山水画大还是小?景物画 在什么位置?1号区域有没有被顶天立地的山占据? 南宋的山水舍弃了繁杂的景物,“取其繁华,采其大要”,摒弃一切无用的景物,以一当十,高度集中,却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 这种局部特的写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3.意境:绿树环抱中的精美房舍里,一位雅士正在抚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南宋山水追求诗一般的意境。 (看视频,了解更多的南宋山水作品。) 提问: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你对南宋山水的印象。 与北宋山水不同,南宋山水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秀丽优雅、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格。南宋的雅士们在画中表现了他们的精神追求,他们或临流抚琴,或泛舟湖上,或秉烛夜 游,或倚窗赏瀑,向往着一种幽闲的生活。 4.发达的小品画:我们看到许多南宋的山水画都是圆形的,为什么是圆形的?(出示团扇。) 虽然在扇面上作画的传统早已有之,但南宋的秀美精巧的画风在团扇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形式与风格结合的更加完美。因此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 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出示不同扇面投影) 提问:这些扇面画有何相似之处? 画家马远、夏圭因构图的形式特点而得“马一角”“夏半边”之名。(出示马远《踏歌图》) 南宋的作品除了小品,也有大画,不过,依然是喜欢采 用边角构图,画风秀丽,充满抒情诗意。 没有。 景物画在一角。 优雅,有情调。 秀美、优美、幽静等。 是团扇的扇 面。 构图相似, 景物都在边角上。 四、诗词与绘画的意境 南宋作品充满诗的意境。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诗和画是分不开的。 提问: 1.大家学过一首古诗《望岳》,(出示投影)你觉得它的 北宋。有气势。 学生思考作

第四章 五代宋元美术

第四章五代宋元美术 五代两宋的绘画艺术 人物画:五代十国承晚唐余绪,人物、宗教画仍有相当规模。以释道人物画、人物鞍马画为主。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描绘中主李璟与其兄弟弈棋,李璟坐于正中,具有肖像画意义,因背景的屏风中又画一屏风,故名重屏。衣纹勾线以细劲而带顿挫的颤笔形成独特的风格。 顾闳中顾以画人物肖像著称,《韩熙载夜宴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韩熙载夜宴图》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腐朽的生活面貌,较之其他表现贵族生活的画卷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山水画:出现南北体格。花鸟画形成富贵、野逸两种风格。青瓷发展。 山水画三大成就:1)找到了表现山石的皴法。并逐渐形成斧劈皴(长于表现北方石质山崖)和披麻皴(长于表现江南丘陵土质山坡)两派。2)初步完成写实性,成功地表现了空间深度和生动感。3)出现了一批标程百代的山水画家,成为后人的典范和楷模。“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是说五代宋初山水画坛三家,关仝、李成、范宽。 ▲荆、关、董、巨和山水画的创造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 荆浩,《笔法记》山水画“六要”说:气、韵、思、景、笔、墨。补充谢赫六法对于山水画的不足。此外又提出“神妙奇巧”、“笔有四势”(筋、肉、骨、气)荆浩的山水画艺术思想与兴起于晚唐的新儒家追究宇宙万物之“理”与“性”的理论很相似,要把握宇宙、参悟奥秘,而非仅仅限于模仿自然。这种自然观决定了中国写实性山水图像没有采用焦点透视,而是散点透视,通过山石的纵深层次,造成真实可感的空气效果。中国古代绘画,自五代以后以山水居首,而水墨山水又居山水画的主流地位,这与荆浩的影响密不可分。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 关仝,师荆浩,笔法简劲而气势雄壮,后人合称他们为“荆关”。《秋山晚翠图轴》、《关山行旅图轴》。誉为“百代标程”的三家之一。他所创造的雄壮深远的北方全景式山水体格,世称“关家山水”。 董源,被誉为南宗的实质创始人,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他的江南山水画新体格,得到其弟子释巨然追随,并称“董巨”。他们的绘画在崇尚抒情写意的元朝得到推广。《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等。《龙宿郊民图》则以披麻皴和青绿赋色画出金陵。 巨然巨然名迹《万壑松风图》、《层峦丛树图》 宋代崇尚知识,以程朱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为两种冲突实现的代表。书法轻快活泼,是中国书法的另一高峰。“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如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今”(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从六朝起,文人将山水画的基本功能归纳为“畅神”、“卧游”,即在把对宇宙的领悟融入山水图象。在当时实性山水画风格基本完成,在“格物致知”的理学氛围,这种做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宋初期绘画:960-1063 人物画:主要是吴派人物画在壁画中的复兴。《朝元仙仗图卷》,《八十七神仙图卷》。 山水画:“自然主义”,出现两个标程百代的画家,李成、范宽,覆盖形体影响了北宋的山水画。他们的画是直接师法自然和改造五代北方山水的结果,他们的风格被称为“齐鲁山水”、“关陕山水”。李成,擅长使用苍老枯枝、山石、人物、古碑等营造一种历史化和心理化的自然,《读碑窠石图轴》。范宽,清新自然,《雪山萧寺图轴》、《雪景寒林图》。他们的传人有许道宁。 李成北宋山水画家。李成的画风是承接着荆浩、关仝而来。他的山水画是纯出于写实,它的风格清劲,墨法变化微妙,以描写烟林平远景色见胜。李成画山水在用墨上有特殊研究,对于用笔、用色和画面结构也特别用心。 范宽北宋山水画家,和董源、李成并称为北宋三大家。范宽的山水画最初学李成。他在艺术上借鉴前人而有所得,又进一步在思想上起了新的变化。范宽的山水是外师造化而来,即从当地的真实山水出发,汲取艺术形象,“对景造意”融会贯通,精炼概括,把山水典型化了,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峻拔深厚的艺术形象,雄阔伟美的气格;苍老沉着的笔墨。代表作品有《溪山行旅图》、《溪山行旅图》等。 花鸟画:黄筌之子黄寀进入画院,黄家花鸟的装饰性、富丽逼真成为院体标准。徐派发展出一种“没

宋元绘画发展

宋元绘画成因: 宋元皇家画院的创立,画学的兴办,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兴起,以及适应民间需要的商品性绘画的兴盛,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美术现象。山水、花鸟画的成熟与地位的上升,水墨画的发展,各科画家对“真”的致力与“形似”能力的提高,诗歌、书法对文人画以及宫廷绘画的渗入,作品由偏重描写客体到有意识地展现主体,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绘画的发展变异。而这两代时期绘画发展又有不同,如:(1)、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首都汴京,画家云集,名手如林,原在西蜀、南唐的一些画家也相继来归,是继唐代长安、洛阳之后的又一古代绘画中心。中原绘画成就突出,并与辽金地区形成艺术交流,但江南一些地方绘画也有一定实力,1127年宋室南迁,绘画中心又转移到杭州。宋代绘画与社会各阶层都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贵族、文人士大夫及商人市民等对绘画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世俗美术的发展和宫廷绘画的繁荣,使绘画题材更加的广泛,风格多样。画家们注意观察生活形象及细微生动的塑造形象,画风严谨、精密不苟,技巧上又不少的新创造。例如北宋文人画家李公麟,不但在道释画中赋予了文人的情调,而且把白画发展为更具表现力的“白描”,影响所及,历经南宋至元明。南宋的梁楷则开创了可以视为水墨写意的简笔人物画,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宋初以李成、范宽成就最高,中后期山水名家许道宁、郭熙等人皆不同程度受到李成的影响,后又有以赵令镶为代表的富有诗情的小景山水,米芾父子创造表现江南烟雨迷蒙的“米氏云山”及王希孟、

赵伯驹等人以臻丽细密著称的青绿山水。南宋时期山水由北宋的雄壮浑厚转化为空灵雅秀,号称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以青奇峭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天地。 (2)、元代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融合,但由于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致使一部分汉族士大夫虽身在统治机构,政治上却难以施展,只能寄情与诗文书画;元代后期政治更加腐败,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而尖锐,不少文人处在失意境遇中。也往往以书画自鸣清高。他们在绘画中重视主观意趣和笔墨风格的表现,诗、书、画进一步渗透结合。水墨山水和花鸟竹石的兴盛,把宋金以来形成的文人绘画推向新的高潮。元代前期以赵孟頫为中心,重要的画家有高克恭,任人发等人,元代中晚期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画家当数被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虽然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境况不同,但都有不得意的遭遇,艺术上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赵孟頫的影响,以绘画作品鲜明的表现他们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进修号:2011100028 姓名:田春燕

宋元时期的中国绘画

宋元时期的中国绘画 宋代绘画的繁荣兴盛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首都汴京是继唐代长安洛阳之后的又一古代绘画中心。靖康之变,宋氏南迁,绘画的重心又转移到杭州。宋代绘画与社会各阶层都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画家注意观察生活形象及精微生动的塑造形象,画风严谨,技巧上都有创造。宋代绘画基本特点是:职业画家的活跃﹑宫廷绘画的兴盛﹑士大夫绘画潮流的形成﹑题材风格多样化。 宋代人物画家和作品 北宋初期的宗教人物画继承了唐以来的传统,创作仍较活跃。至北宋中期,山水花鸟画迅猛发展,俨然已跃居于人物画的影响之上,同时人物画开始朝着新的方面迈进。在画法上由绚烂的重着色走向水墨是一个方面,在内容上重视更具有现实生活气息的风俗画与可以借古鉴今甚至讽喻现实的历史故事画,是另外一个方面。这在北宋后期均已出现,只南宋又有发展。 高益﹑武宗元的宗教画 高益宋初著名宗教画家,人称大高待诏,他在相国寺殿画了阿育王变相和佛降鬼子母,所画阿育王变相中的战争场面得到宋太宗赵光义的嘉许,认为他通晓兵法。 武宗元(?-1050)北宋重要宗教画家,宗法吴道子,曾在开封洛阳等地画了大量寺观壁画。 李公麟和白描人物画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安徽舒城人。画技全面而扎实,人物鞍马山水花鸟竹石等无不精能。他的人物画长于形象塑造,别创新样。个人创作多以墨笔在纸上作画,这种不着彩色而完全以墨笔线描塑造形象的画法称为“白描”,注重格法技巧,又包含着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致。代表作《五马图》﹑《西园雅集图》(失传)﹑《龙眠山庄图》(摹本)。 梁楷的减笔人物画 梁楷南宋宁宗嘉泰年间的画院待诏,所画人物山水花鸟并精,擅绘洗炼放逸的减笔画,是在技法上的重要创造,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画的先河。代表作《六祖图》《布袋和尚》《泼墨仙人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和宋代风俗画

浅谈宋代美术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 浅谈宋代美术 姓名梁思雅 年级班级11-01班 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二零一二年五月

摘要 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和完备特别是宋朝,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鼎盛时期。文人学士把书画视为高雅的精神活动和文化素养,并对绘画提出鲜明的审美标准,在创作和理论上都开始形成独特体系。社会、宫廷、文人士大夫之间的绘画创作各具特色而又互相影响,使宋代绘画在内容、形式、技巧诸方面都出现群彩纷呈、多方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绘画鼎盛时期群彩纷呈

Abstract Chinese history in late feudal period, further mature and complete, especially the song of painting, be the heyday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 Scholars considered elegant spirit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ctivities and cultural literacy, and made a distinct aesthetic standard of painting, in writing and in theory are beginning to form a unique system. Social, Palace, between the literati painting creations each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action in content, form and technique of painting in the song make cluster color colorful, much development aspects. key words: drawing a period of great prosperity Group color colorful

宋元工艺美术比较

宋元工艺美术比较 由于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江山改姓,而推行了一系列抑武修文的政策,致使宋代的军事力量薄弱,而文化气息浓郁。正因为军事力量的薄弱,导致边疆战乱不断,西北少数民族的政权建立阻碍了丝绸之路联络东西方文化,使得宋代文化很少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修文的结果是文化的高涨,在中国古代,两宋的文化素质最高,在这样双重的背景下,孕育了两宋工艺美术的成就。与宋代截然不同的元代,是一个统一的,中西方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的时代。蒙元时期,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汉族传统文化甚至是藏传佛教文化、西方基督教文化、高丽文化多元并存,此期的工艺美术正可谓是多文化大交流的结晶。 从生产格局上看,宋代的官府工艺美术作坊通常规模不大,大型的一般工匠数百人而已。元代则不同,受到帝王贵族喜爱的手工艺品促使着官府设置了大批的官府作坊,进行空前规模的大生产,受官府驱役的优秀工匠有数十万人之多。然而,宋代的民间手工艺作坊却十分繁盛,元代则重重压迫,禁限颇多。 宋代因地处中原,后不断南缩,故喜爱质地轻薄的纱罗,尤其素罗、素纱更能体现宋人的审美情趣。由草原入关的蒙古族偏爱毛毡、锦缎这样即保暖又华丽的织物。宋元皆十分兴盛的缂丝,可以像我们展示两个民族的不同,宋代乃至农耕民族都偏爱欣赏性的的制品,而元代乃至西北的游牧民族往往偏爱实用性的作品。在装饰题材上,元代装饰题材,花纹图案结构上基本承袭了宋金,但构图常常十分满密,而和宋金的疏朗隽秀不同,这与伊斯兰艺术有一定的联系。 陶瓷一向是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代表,然而在宋元两代却有不同的发展。两宋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黄金时代,制瓷技艺及其精湛,形成了十分庞大的窑业系统,宋人对优质瓷器的珍爱也远胜往昔。造型单纯古雅,装饰平和简素是两宋陶瓷艺

谈谈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一)

谈谈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一) 摘要:宋元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它突出展示了隋代展子虞、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山水画作品大青绿、金碧山水1派的独具特色,展示了吴道子、王维、王洽及张璪创立的风格不同的水墨山水画派。五代画家深入自然,所画景物真实生动,北方画家的画风峰峦丛峙,雄浑壮美;南方画家的画风平淡天真、清丽秀美,南北方画家创立了全景式构图与不同风格的皴法,丰富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语言,使宋元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有着很高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宋元山水画各流派特征审美特色 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作为描写对象的绘画形式,它作为1个独立的画科,至今已有1千多年的历史。它孕育于秦汉,萌芽于魏晋,独立于隋代,成熟于唐代,于宋元达到高峰。宋元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集中体现了古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据《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继》《图绘宝鉴》所载统计,仅画家就有180余人。题材、内容广泛,江南江北,名山大川,宫景台阁,村野渔樵,各尽风貌。从形式上看,水墨、淡彩、青绿巧整点缀,皴法、构图、题款各具特色。其分类主要有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水墨山水3种,分别以工笔或写意的技法形式予以表现。 北宋之初以巨然、李成为代表,形成南北两家流派。李成以画“寒林平远”著称,画家依据自我的观察,以强调近景、中景,由近及远按比例逐渐放小的方式来描绘北方平原苍茫的地形面貌;同时还关注季节气候与环境的描写,创作出具有荒漠和严酷季节的“寒林”的形象,烘托出1种荒寒而悲怆的诗意。从而形成“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豪锋脱颖,墨法精微”的作品面貌;李成的山水画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1”。现存代表作品有李成与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茂林远岫图》(辽宁博物馆藏)、《晴峦萧寺图》(美国纳尔逊知陆藏)。至后是以北方画派的范宽、郭熙为代表形成“雄健与秀美”的两种流派。北宋初期的李成、范宽与中期的郭熙深受荆浩的影响,作品仍体现着雄浑壮美的五代之风;范宽常年深入终南山、太华山,对景凝想与构思,其山水画的风格与李成的风格迥然不同,偏重壮美气势的意境表达,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壮观山石,山顶设置密林群体结构,1泻千尺的瀑布装饰点缀,使北方山川的壮美有着身临其境之感。范宽晚年笔墨更趋“枯老”“劲硬”之笔触,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狭地区“山狭浑厚、气势雄拔”的山体形象。范宽的代表作有《鼷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郭熙是北宋中期山水画成就的代表。他的《早春图》准确地描绘着季节风景之特征。以其秀劲的格调透发出李成的影迹。其绘画作品还有《鼷山秋霁图》《关山春雪图》等,郭熙以大师特有的谦虚与诚恳直言道:“今齐鲁之士,唯摹营丘;关陕之士唯摹范宽。”并反对其时的因袭之风,“不局1家,必兼收并览,于自然中饱游饫看。”充分体现了郭熙的绘画作品笔法严谨而挺健,斧劈斫法,苍劲中极富阳刚之美。同时,也体现了郭熙极严肃的创作态度。 北宋后期杰出的青年山水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卷,长为1183厘米,该卷兼具精工和神韵两大特色,大青绿着色,细致富丽,呈唐人之风;江南的“米氏山水”烟雨迷蒙,富有文人意趣,自成1家。画卷表现了峰峦绵亘,幽岩深谷,江河旷远,天地苍茫,宏大雄壮的祖国山河景象。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其次,在北宋,赵伯驹、赵伯骕以青绿山水见长,画风上承唐代李思训而又有新创,在设色山水画中,北宋中期提倡“小景山水画”,以坡坂汀渚、小山丛竹、江湖水鸟为题,赋色淡雅简练,有实有虚,充满文人情趣。有图例所证:北宋山水画家赵令穣的绘画作品《橙黄桔绿图》(24.2厘米X24.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诜的青绿山水画作品《烟江叠嶂图》(上海博物馆藏),充分体现了北宋文人画的勃兴与初步成就,同时代表文人画在山水画领域发展成就的还有米芾、米友仁父子的创作作品,与青绿山水所不同的是,他们推崇纯然为水墨的发挥,确立起“平淡天真”的文人画美学标准和审美情趣。

宋代绘画的历史成因及其艺术成就完整版

宋代绘画的历史成因及 其艺术成就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宋代绘画的历史成因及其艺术成就 宋代绘画在唐、五代基础上发展到相当完备成熟的阶段。城市繁荣及商业手工业的发达使大批职业画家进入手工业行列,扩大了与社会的联系。士大夫收藏、鉴赏以至亲笔作画成为风气,形成具有影响的士大夫绘画潮流。宫廷绘画也处于历史上的鼎盛阶段,人物、山水、花鸟画都取得很高成就,不同风格流派纷呈异彩。绘画创作的兴盛促进了理论的发展,有关画史画论的着述纷纷问世,其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泛都大大超过前代。五代十国分裂,绘画活动中心除中原外特别向比较安定的西蜀、南唐统治区转移,五代及北宋初年记述地区性绘画发展面貌的着述应运而生。理学影响宋代绘画的图式语汇必须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我们结合以沃尔夫林为代表的风格理论主要从形式角度和潘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图像学理论主要从绘画作品生成的文化背景的优点来发掘理学对宋代绘画观念的影响,即主要透视绘画伦理观念对绘画作品的题材、构图等影响。这也是对宋代画论、画品强化理学伦理观念的实践检验。反映中原地区绘画面貌的着述有胡峤《广梁朝画目》及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录四川地区绘画资料的则有仁显《广画新集》、辛显《益州画录》,以及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记录江南地区绘画的有无名氏《江南画录》及徐铉《江南画录拾遗》。宋王朝建立后相继平定割据政权,各地区名画家多聚集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中原地区绘画又展现出繁盛局面。宋代前期的画家活动史料被刘道醇收入《圣朝名画评》一书中。 宋代画论着述以山水画论最为突出。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从美学高度多方面的论述了山水画艺术创作的种种问题,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韩拙《山水纯全集》细致具体地阐述了山水画法和有关理论知识,反映了宋代绘画对格法的严格要求。苏轼、米芾等人在许多零散的言论中,从士大夫审美要求对绘画标准提出看法。《益州名画录》、《圣朝名画评》、《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继》等书或通过叙论或单立章节,也都明确阐发各自对绘画创作的见解,这些都是宋代画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绘画进入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更多的群众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及临安都有纸画行业。汴京大相国寺每月开放5次庙会,百货云集,其中就有售卖书籍和图画的摊店;南宋临安夜市也有细画扇面、梅竹扇面出售;汴京、临安等地的酒楼也以悬挂字画美

中国美术史——五代宋元美术(考研复习用)

第四编·五代宋元美术 一、填空题。 1、.宋代风俗画家中以善画婴戏而著称的是(苏汉城),其传世作品有《秋庭戏婴》等。 2、五代山水,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 3、北宋(郭熙)在其山水画论钟《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 4、北宋花鸟画家较为重要的是(崔白)和(宋徽宗)。 5、宋代人物画代表成就主要有(武宗元)为代表的宗教画,(李公麟)为代表的白描人物画(梁楷)为代表的减笔人物画以及(张泽瑞)为代表的历史风俗画等。 6、山西永乐宫壁画绘于(元代)。 7、北宋初年以画寒林平远著称的山水画家是(李成)。 8、元代墨梅画家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冕)。 9、(佛宫寺释迦塔)是现存最早最大的木结构塔。 10、列举两位“尚意书风”的倡导者(苏轼)(黄庭坚)。 二、选择题。 1、元初画坛提出复古思潮的是(C) A刘松年B马远C赵孟頫D夏圭 2、从绘画题材来看,《清明上河图》应属于(A) A. 风俗画 B. 历史故事画 C. 山水画 D. 人物画 3、下列画家不属于宋代文人画的画家有(D)。 A米芾B文同C苏轼D崔白 4、宋代画家范宽被誉为宋画第一,代表作品有(A)。 A《溪山行旅图》B《富春山居图》C《鱼庄秋霁图》D《柳鸭芦雁图》 5、.宋代文人画的重要推动者,也是文人画理论的重要阐述者是(A)。 A.苏轼 B.王维 C.米芾 D.米有仁 三、判断题。 1、北宋画家黄筌和徐熙其作品风格迥异,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称(错) 2、南宋四家发展了以近距离实景为特征的所谓“偏角山水”,刘松年被认为是开创这种新风的宗师(错) 3、倪瓒的山水画主要表现太湖一带的风光,意境清幽带有孤独寂寞的感情色彩,借《青卞隐居图》寄托隐遁山林的理想和志趣。(错) 4、董源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其善于水墨山水,如《潇湘图》(对) 5、钧窑属于青瓷系统。(对) 四、名词解释。 1、马一角,夏半边 2、六要论 3、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4、米氏云山

中传艺术硕士mfa考研笔记:五代宋元美术(一)

中传艺术硕士mfa考研笔记:五代宋元美术(一) 编辑:凯程中传果酱老师 第四章五代宋元美术 五代两宋的绘画艺术 周文矩作品有《重屏会棋图》描绘中主李璟与其兄弟弈棋,李璟坐于正中,具有肖像画意义,因背景的屏风中又画一屏风,故名重屏。衣纹勾线以细劲而带顿挫的颤笔形成独特的风格。 顾闳中顾以画人物肖像著称,现在《韩熙载夜宴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韩熙载夜宴图》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腐朽的生活面貌,较之其他表现贵族生活的画卷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的山水画特色 荆、关、董、巨和山水画的创造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 重要的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中“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六个要素,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 关仝,现存传为他所画的《山待渡图》和《关山行旅图》,都画出了北方深山中幽僻荒寒的气氛。特别是《关山行旅图》峰峦峻厚而富变化,山腰云气缭绕,山下板桥枯树、野店荒村,点缀以人物活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董源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等。《龙宿郊民图》则以披麻皴和青绿赋色画出金陵。 巨然巨然名迹《万壑松风图》、《层峦丛树图》 宋代院画的艺术特征; 院体画:宋朝在建国之初就建立了翰林图画院。两宋画院可称为历史上画院隆盛的时代,而画院之制度也以此最为完备。出自院画作家的作品,反应了最高统制者的审美标准,谓之“院体画”。宋代院画“高洁为工”的鲜明风格特征,给后代的传统绘画以良好的影响。 黄筌、徐熙的花鸟画艺术; 黄筌:杰出画家。为宫廷御用画师。他的花鸟画多用淡墨细勾,然后再以重彩渲染,即“双勾填彩”法。作品多描写宫廷中的珍禽异卉,画鸟羽毛丰满,画花艳丽工致,勾勒精细,几乎不见笔迹,而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与江南的徐熙并称“徐黄”,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徐熙运用质朴简练的手法,创立了水墨淡彩的画派。所有的描绘,不论在形或神态方面,都表现在“落墨”,即一切以墨来奠定,而著色只是处于辅助地位。 两宋时期山水画在构图上的差异及特点 在两宋时期,中国山水、花鸟画更为繁荣昌盛。首先山水、花鸟画已上升到最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画家都擅长山水、花鸟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