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失的民俗

那些消失的民俗
那些消失的民俗

那些消失的民俗

“小时候,过年是穿新衣、放鞭炮,是那一桌外婆准备了好久的年夜饭;长大后,过年是各种人情往来压力山大,就连年夜饭都改到饭店去吃了,方便了,但那种味道没了。”

近半网友称“年味淡了”

“现在过年的"年味"怎样?”调查中,50.8%的网友选择了“越来越淡了”,41%的网友选择“几乎感觉不到"年味",只有8.2%的网友认为现在“年味”仍旧浓厚。

“年味”淡了,曾经过年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也逐渐少了。在“过年活动还保存着哪些”调查中,没有一项活动的得票超过20%,得票最高的是熏腊肉、香肠(16.12%),其余依次是走亲访友拜年(15.56%)、吃团年饭(14.76%)、贴春联(12.16%)、放爆竹(11.88%)、包饺子/汤圆(9.1%)、腊月扫尘(8.49%)、除夕守岁(7.12%)、插腊梅(2.26%)、挂年画(2.26%)和元宵看灯(0.28%)。

而传统中过年的各种讲究,现在遵守的也不多了,调查结果显示,59.84%的网友还保持着“正月初一不出门”的习俗;24.34%的网友则保持着“正月初一不煮新饭,要吃除夕留下的过年饭”的习俗;14.60%的网友保持着“正月初五清扫垃圾”的习俗;只有1.22%的网友保持着“正月初二女儿回娘家,女婿带礼物必须成双”。

饮食

不再吃“开水”

重庆文化名人张老侃告诉记者,大年三十要吃团年饭,初一早上吃“元宝”(汤圆),待客的时候要吃“开水”,即为客人备上一碗醪糟荷包蛋,这些传统的春节“吃文化”如今渐渐淡化。例如吃“开水”这一习俗,记者询问发现,年轻人大多不知,而年长者略知一二,家住渝北碧津公园附近的周大爷就表示,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吃“开水”了。

不仅是吃“开水”,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市民已经不再自己动手熏腊肉、灌香肠。居住在陈家坪水瓶厂附近的小曾介绍说,家里人都是直接从菜市场上买回新鲜肉托人熏腊肉、制作香肠等,已经好几年没有自家动手做了,“平时都忙,自己做这些实在没时间也没精力,再说了,我们年轻人也不会灌香肠这些活了。”

除了不会做腊肉,对于食用腊肉是否健康,不少年轻人也表示怀疑。“熏腊制品吃了可能对身体有不良影响。”家住渝中区学田湾的吴小姐告诉记者,“对于这些传统的食品,我们在注重过年氛围的同时,也更看重食物的多样性和健康性”。

装饰

门神窗花都不见了

贴门神、窗花,初一迎财神,把送来的财神像倒贴于墙上,寓意新的一年顺顺利利、财运不断、福气多多。千百年来,不光重庆,中国各地的春节都少不了这些喜气洋洋的手工艺术品,但现在,它们的身影正在渐渐淡去。

家住沙坪坝烈士墓的邹女士说起过年直摇头,“还不如年轻人过圣诞节有气氛”。她告诉记者,今年圣诞节小区还装扮了圣诞树,如今快过春节了,小区内却风平浪静,只有一张“祝业主节日快乐!”的横幅。家家户户也不再贴对联、“福”字,“门神、财神之类的就更是没见过了,我们自己家也不会贴这些,就算想贴,我也不知道哪有卖的”。

祈福

不再祭拜“灶王爷”

曾经,过年前要拜“灶王爷”,拜完后又要送走“灶王爷”,年三十夜以前必须要打扫完毕。如今尽管人们还保留着除夕前打扫完毕的习俗,然而拜“灶王爷”的习俗却渐渐消失了。在渝北某银行工作的小余就感慨道,小时候祭拜“灶王爷”会烧一桌好菜,对着厨房灶

头烧香拜祭,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如今都不这样做了,只是年三十会祭祖。家住渝中区解放碑的余女士也表示,年前总是特别忙碌,送“灶王爷”的习俗差不多都快忘了。

节日禁忌

嫌太麻烦不再遵守

“初一不出门,初二初三走亲戚……”这是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春节传统习俗歌谣。重庆文化名人张老侃告诉记者,重庆传统春节习俗中,有许多禁忌:

正月初一:不煮新饭,寓意年年有余;不能扫地、打破碗、洗头洗澡洗衣服等,以防“破财”。

正月初二:此时才能出门走亲戚;女儿回娘家的话,女婿带礼物必须成双;不能洗衣服。

正月初四:这一天是民间传说的接神日,因此不能出远门。

正月初五:即“破五”,当天要清扫垃圾,寓意“送穷”。

“小时候奶奶经常嘱咐我,正月初一早上不能乱说话,不能洗头洗衣,不能扫地,不能走亲戚,如今一切"不能"都"能"了。”家住渝中区大坪某小区的Brean对记者说道,如今正月初一该扫地就扫地,洗衣做饭与平常无异,经常家里还要请别人吃饭,各种饭局排得满满的,“虽说是为了期盼来年有个好兆头,但要真的完全遵守那些老规矩,太麻烦了”。

家住白马凼的喻大爷告诉记者,像“初一不出门、初二走亲戚”这样的禁忌,家里早就“破戒”了。因为儿子和很多亲戚都在外地工作,假期短,“要是初二才能出门,那很多人一年到头都没法见面了”。

变迁

改头换面

这些传统留下来

“年味”淡了,很多过年的习俗消失了,但也有一些习俗,改头换面之后,多少仍旧保留了下来。

记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还有很多市民保持着吃团年饭、汤圆的习俗,但团年饭大多在外订餐厅吃,汤圆之类的也都是买现成的。家住南坪四小区的童女士说:“过年不吃个团年饭、汤圆,总感觉不对,但我们又没时间自己包汤圆、做团年饭,所以只好去超市买了。”

除此之外,记者在朝天门各大摊位发现,大多数摊位上,春联都占据着重要位置。摊主告诉记者,春节期间,春联还是很好卖的,“很多人过年还是要贴个春联”。不过记者也发现,大多摊位上的对联都是机械印刷的,询问一路过的陈姓市民,也不知哪里有手写式的对联卖。“以前家里过年都要贴对联,是那种用毛笔手写的,而如今很多家庭都选择贴那种印刷的对联了。”

“年味”变淡是必然

民俗学会会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年是一种民俗,而民俗活动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伴随经济发展、思想观念变迁、生活节奏改变,传统民俗的发展变化也是一种必然,“年味”变淡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物质条件得到改善,所以“杀年猪、穿新衣、戴新帽”等传统春节习俗不再是过年时才能有的享受。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寓式住宅格局以及生活方式地不断推进,让邻里亲朋的交流联络有别于以往。此外,生活节奏的加快,也让曾经那种“慢节奏”的走亲戚方式不再适宜,而快节奏的“你来我往”更适合。

“正如科技与商业的运作更加细致广泛,于是有了电脑设计、机器印刷的春联和"福"字,以及电子鞭炮。”,我们在享有生活发展成果的同时,真正要做的是在文化上、情感上创新,并丰富中国人的当代民俗,促成适合当今的新民俗。

遗失的民俗民风

遗失的民俗民风 班级:13050901 姓名:陈雨平学号:2009303281 论文摘要:我们古老的民俗民风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一步一步的时尚化,一点一滴的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民俗民风消失啦呢?是社会的原因?还是我们个人的原因呢? 关键词;民俗民风消失时尚文化遗产汉中

在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下,世界各地的民俗民风也在日渐趋同,时代的气息日浓厚,时尚的潮流散发在每一个角落。时代越来越时尚,生活越来越fashion。但是当我们回望过去,看到的却是众多昔日的充满历史感、民族感、时代感、文化感的独特的魅力四射的民俗民风在日渐摩登的氛围中慢慢的回归自然、消失殆尽。这一刻,最多的心痛、遗憾也只能是无济于事,是我们亲手将我们的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断送在新的信息化时代,是我们没能护住我们的民族灵魂,保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民风。那么,为什么在这高科技的社会我们却葬送我们的古文化,让我们的历史、文化留有遗憾呢? 以我的看法,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开发大部分由地方政府主管。而一些地方政府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过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投资方最关心的无非是如何获取最大的利润。在没有公众参与的情况下,不受制约的商业利益追求和政绩追求不免带来错位的开发,这已经成为困扰环境保护和文化资源保护的痼疾。近年来,一些所谓世界遗产、风景名胜的票价不断上涨,仅去年就有6处世界遗产景观涨价,无非是因为这些门票收入对地方财政和企业都有好处,使得涨价得到了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等的支持而已。黄山、峨眉山门票收入的50%是作为上市公司的经营收入。属于全人类的世界遗产就成了少数人牟利的工具。同时,不少风景名胜被经营得面目全非,自然和美都大打折扣,生态系统更是遭到严重破坏。在这里,主管开发的某些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无疑是以“发展权”为名行公然侵犯公众利益之实。也加速了民俗民风的消失。

关于春节民风民俗作文范文精选5篇

关于春节民风民俗作文范文精选5篇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一到,就表示一年已经过去,新 的一年又来了。每次过春节,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不同,而我的家乡临泽也有不同 的过年方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几篇关于写春节民风民俗的作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写春节民风民俗的作文篇一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人们最重视的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幸福、 平安。人们在春节这一天会有很多的讲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我就 来介绍家乡的饮食小风俗。春节这天,人们会早早的醒来,在开口说话之前,一定会 拿出除夕晚上放在枕下的糕点,吃上一两口,我们称之为“开口糕”。薄薄的糕点吃在 嘴里,软软的,甜甜的,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从嘴里蹦出的话也一定是甜甜的了。“糕”与“高”同音,小孩吃了开口糕,预示着新年中个子长得高,成绩节节高;大人们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老人们吃了则希望来年“福寿高升”。正是因为人 们对新年的这些渴望,吃开口糕就成了新年的第一件事。放完开门鞭,全家都穿上了 新衣,洗漱完后,都围在桌子旁吃团圆饭,也就是吃汤圆或饺子了,人们把饺子称为“万万顺”,表示新年中做任何事都会顺顺当当。“顺心”的心愿也就寄托在这常见的饺子 上了。吃汤圆则预示着新一年中全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这喝茶也 有讲究,落座时,北面的位置必须空着,听妈妈说这是为了给灶神爷留的,只有招待 好他,才能在新一年里灶台上总是满满当当的。喝茶快结束时,每个人的碗里须留下 一些饺子或汤圆,预示“年年粮食皆有余”。不管是吃开口糕也好,称饺子为“万万顺”也好,还是给灶神爷留位也罢,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们虽没有令人信服的科 学依据,但这些饮食上的小风俗正是人们对新年中丰收、平安、健康、幸福的一种美 好愿望吧!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和发扬呢? 写春节民风民俗的作文篇二 家乡的春节 家乡的春节按照我们家乡的习俗,春节就是在除夕那天开始的。到了除夕,家家 户户都忙碌起来。大人们要上街买很多菜和零食回来,还要打扫卫生,而且家家户户 都要贴上对联和红艳艳的“福”字。有一些人家帖的是倒“福”,有一些帖的是正“福”。我

小学生春节活动方案

文明有礼过春节,做美德好少年 “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丰富未成年人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活动参与对象: 全校学生 三、活动内容 围绕“文明有礼过春节,做美德好少年”的主题,开展以下“七个一”活动: 1、创编一份“节日小报”。通过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通过自编的“节日小报”,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一、二年级制作剪贴报(统一用八开纸,要求父母与孩子共同制作)。三至六年级绘制手抄报(统一选用八开素描纸)。 制作要求:小报制作要内容丰富,版面设计合理,整体感觉能体现节日氛围。各班选送5份作品上交学校进行评选。届时,学校将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

2、参加一次有意义的假期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和家长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春节游艺活动等,了解春节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加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填写活动记录卡) 3、背一幅新春对联。倡导学生了解春联的来历,自己搜集春联,背一背春联,使春联这个传统的习俗传承下来。(填写活动记录卡) 4、制作一张新春贺卡。引导学生动脑设计、动手制作一张新春贺卡,可参照市面流通的贺卡,添加新的元素,反映自己对新春的一种期盼,一种祝福。 贺卡上可以写上自己对家人的新年祝福。贺卡的制作可以综合运用绘画、手工、贴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各班选送5份作品上交学校进行评选。届时,学校将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 5、讲一个新春故事。引导学生收集春节来历的故事,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写出来,给小伙伴看。(填写活动记录卡) 6、拍一张新春图片。引导学生利用手机、照相机,在家人聚餐、外出活动时拍摄一张饱含团圆、喜庆气氛的新春图片,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照片洗出来贴在活动记录卡上)

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消失

很多优秀民间艺术直接面临生存危机,许多民间艺术正在逐渐走向消亡。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两会期间所说的“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据了解,在邳州一个县的135项主要民俗类民间文化资源中,已经消亡的就有60项。正在消失的民风民俗: 邳州是江苏6000年文明起源地,邳州悠久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邳州民间春节期间民俗活动有舞狮子拜年、跑旱船、踩高跷、跑竹马、跳落子舞等等具有民族习俗特点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节目。农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二月二龙抬头吃"爆米花"、清明节"戴柳"、"插柳",邳州民间习俗有女儿出嫁要流下几滴眼泪,谓之"金豆豆",以报你母养育之恩等民俗。 1.邳州饮食习俗 煎饼是邳州人的传统主食,兼有食面条、馍馍(馒头)、单饼、朝牌饼(锅饼)。邳州人爱吃菜肴平时以豆制品和时鲜蔬菜为主,冬季以盐豆子、萝卜干、黑咸菜等腌菜和酱菜为主,节日调剂荤菜。来客讲究几碟几碗,少则四碟二碗,多则八碟八碗。 邳州人“食鱼无鱼不成宴席”在宴请宾客最后一道菜为鱼,取其“富足有余”之意。出门做客,决不能吃鱼头,否则,就意味对东道主不恭敬。与东家同席食鱼,忌说把鱼翻过来。 2.邳州饮酒习俗 邳州人的家宴或者宴请宾客的时候,饮酒前举杯向地上或者用筷子蘸酒在桌上点三下,以示敬祖宗天地。朋友聚会先饮酒3杯或者6杯,然后各找对象。婚宴上,菜齐后,伴娘要陪新郎新娘到亲朋餐桌上敬酒。鱼上桌后,鱼头要长者或者主位。鱼头和鱼尾朝向的要同喝,所谓:头三尾四。 3.重阳节忌 九月重阳节有的地方忌讳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回娘家,民间俗话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4.打春 就是立春,打春后就意味长大一岁,长辈给小孩子缝制花布做的小布公鸡在帽子上叫“打春鸡”。一般立春过后农忙开始了。 5.刷拢(庆祝乔迁新居或建设新房) 70年代以来,农村建造新房或者城里乔迁新居,亲朋好友送烟酒或装饰画表示祝贺,称:“刷拢”。 6.送祝米(吃喜面) 妇女生育第一胎婴儿,丈夫于婴儿出生的第6天带红鸡蛋到岳父家报喜。12天为小满月,一般由妻子娘家人带馈赠的米面等,送给婴儿。满月接回婴儿外祖母家。 7.送轿 当发嫁的鞭炮响起,新娘坐进花轿被抬往婆家,娘家一些至亲挚友会随轿相送,邳州人称之为“送轿”。在送轿的人群中,姑娘居多,而且和新娘年龄相仿,但都待字闺中。已婚妇女,特别是孕妇,是忌讳送轿的。在邳州还有一种人是绝不允许送轿的,她们是新娘的姑姑,所谓“姑不送,姨不迎”。 8.红鸡蛋(红喜蛋) 邳州人崇尚红色。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原本普普通通的鸡蛋,一旦着上红妆,便立马鲜活、美丽,红色的喜鸡蛋格外讨人喜欢起来。其实,邳州人不光生孩子用红鸡蛋,如闺女出嫁,红鸡蛋为“填箱”之物。新人入洞房,要给新娘“铰脸”,有的地方叫“开脸”或“滚脸”,也要用红鸡蛋(红喜蛋)。

春节的民风民俗

春节的民风民俗 【篇一:春节民风民俗之人文意义】 春节民风民俗之人文意义.txt珍惜生活——上帝还让你活着,就肯 定有他的安排。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但是每一件事情都记到日记 里面。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 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 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 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人文意义】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 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 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 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 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 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 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 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 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 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 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 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 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 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 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 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策划书.doc

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活动策划书_策划书,中国的本土文化有的已濒临绝种,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再现伟大的民俗风景,谱写金院的风情,华夏民俗协会将在六月举办首届“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 巍巍“传统”山、沧沧“民俗”水。时值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时节……这个十一月,请您关注来自文明古国的民族风情;这个十一月,请您支持我们学生自己的传统民俗文化演绎;这个十一月,请您光临延续千年的中国民俗;这个十一月,请您欣赏令人震撼的古朴纯美;这个十一月,请您感受内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莘莘学子的一份激情;这个十一月,请您送上一份属于您的民俗文化演绎………… 一、活动概述 1.活动名称:传统民俗文化演绎大赛 2.活动主题:舞动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3.活动性质: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传播、交流和演绎 4.活动时间:11月14日 5.活动地点:暂定 6.活动对象:河北金融学院全体学生

7.策划主办单位:华夏民俗协会 二、活动目的: 为弘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发扬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文化的认知,孕育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热忱,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校园文化,推进我院大学文化建设。通过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演绎活动,让师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演绎中来。 三.活动比赛形式: 围绕传统民俗文化主题展开的所有表演形式均可 (例如:传统民俗文化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表演(如东北二人转);民族歌曲、民俗乐器、民族舞蹈、神话话剧、口头民俗故事演绎,演讲,朗诵等等) 四、活动比赛方法: 比赛只有总决赛一个赛程。 五、比赛节目要求:

小学春节活动方案

小学春节活动方案 导读:本文是关于小学春节活动方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活动目的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传统大节,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放假前,学校召开专门会议,开展了春节传统习俗扫尘、祭祖、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等春节文化内涵宣传,增进了广大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各位教师、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发挥其作用,分利用板报、宣传标语,积极开展春节文化宣传,弘扬春节民俗传统,倡导文明过节、勤俭过节。 1.通过活动,教育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使我们的学生从中受到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气息的熏陶,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引导学生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活动机构: 组长:张*校长和***书记 副组长:各科室主管副校长 组员:各科室主任语文组 二、活动内容: (一)表孝心,弘扬孝道

活动细则:县本级中小学生可在20xx年寒假期间凭学生证或其他有效证件至当地营业厅领取“福字春联”礼包一份,敬献给自己的父母、长辈或师长,从小树立感恩意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二)践孝行,感恩图报 1.活动细则:举行“孝行实践”日记比赛。百善孝为先,孝行要时时体现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号召中小学生孝敬父母表真情,对待亲人用真心。通过孝行日记比赛,各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感恩,学会回报。 (三)认识春节: 春节,是习俗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莆仙一带把正月的初一至初五日称为“五日岁”初一早晨,开门放鞭炮,各家拜神明祖先,祀以线面、烛、炮,礼毕,全家共吃线面,每人一碗,寓祝全家长寿。初二不相往来,不相串门拜年,只有初一日来过者不忌。初三日,各户进行“迎年”,所谓“迎年”,是上年年底有“送年”之例的回应。初四日,在继续“迎年”中,沿有“为菩萨乞草”的习俗:由儿童捧神像,在车鼓队簇拥下,按户募取木柴。下午则有“娘妈请花”,希望能庇其早生贵子。黄昏垒柴木于社庙前,举火燃烧,各户进行接神祀,待柴火烧透,众用长钳争夹未烬之柴速返家中,日“夹火母”希望财如火发。 春节习俗: 1、扫巡新化话把大扫除叫“扫团霉”。 2、祭灶公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举行“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

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消失

很多优秀民间艺术直接面临生存危机,许多民间艺术正在逐渐走向消亡。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两会期间所说得“民间文化得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据了解,在邳州一个县得135项主要民俗类民间文化资源中,已经消亡得就有60项。 正在消失得民风民俗: 邳州就是江苏6000年文明起源地,邳州悠久得文明史孕育了灿烂得文化,邳州民间春节期间民俗活动有舞狮子拜年、跑旱船、踩高跷、跑竹马、跳落子舞等等具有民族习俗特点与浓郁地方特色得传统节目。农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二月二龙抬头吃"爆米花"、清明节"戴柳"、"插柳",邳州民间习俗有女儿出嫁要流下几滴眼泪,谓之"金豆豆",以报您母养育之恩等民俗。 1、邳州饮食习俗 煎饼就是邳州人得传统主食,兼有食面条、馍馍(馒头)、单饼、朝牌饼(锅饼)。邳州人爱吃菜肴平时以豆制品与时鲜蔬菜为主,冬季以盐豆子、萝卜干、黑咸菜等腌菜与酱菜为主,节日调剂荤菜。来客讲究几碟几碗,少则四碟二碗,多则八碟八碗。 邳州人“食鱼无鱼不成宴席”在宴请宾客最后一道菜为鱼,取其“富足有余”之意。出门做客,决不能吃鱼头,否则,就意味对东道主不恭敬。与东家同席食鱼,忌说把鱼翻过来。 2、邳州饮酒习俗 邳州人得家宴或者宴请宾客得时候,饮酒前举杯向地上或者用筷子蘸酒在桌上点三下,以示敬祖宗天地。朋友聚会先饮酒3杯或者6杯,然后各找对象。婚宴上,菜齐后,伴娘要陪新郎新娘到亲朋餐桌上敬酒。鱼上桌后,鱼头要长者或者主位。鱼头与鱼尾朝向得要同喝,所谓:头三尾四。 3、重阳节忌 九月重阳节有得地方忌讳出嫁不到三年得女儿回娘家,民间俗话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得说法。 4、打春 就就是立春,打春后就意味长大一岁,长辈给小孩子缝制花布做得小布公鸡在帽子上叫“打春鸡”。一般立春过后农忙开始了。 5、刷拢(庆祝乔迁新居或建设新房) 70年代以来,农村建造新房或者城里乔迁新居,亲朋好友送烟酒或装饰画表示祝贺,称:“刷拢”。 6、送祝米(吃喜面) 妇女生育第一胎婴儿,丈夫于婴儿出生得第6天带红鸡蛋到岳父家报喜。12天为小满月,一般由妻子娘家人带馈赠得米面等,送给婴儿。满月接回婴儿外祖母家。 7、送轿 当发嫁得鞭炮响起,新娘坐进花轿被抬往婆家,娘家一些至亲挚友会随轿相送,邳州人称之为“送轿”。在送轿得人群中,姑娘居多,而且与新娘年龄相仿,但都待字闺中。已婚妇女,特别就是孕妇,就是忌讳送轿得。在邳州还有一种人就是绝不允许送轿得,她们就是新娘得姑姑,所谓“姑不送,姨不迎”。 8、红鸡蛋(红喜蛋) 邳州人崇尚红色。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原本普普通通得鸡蛋,一旦着上红妆,便立马鲜活、美丽,红色得喜鸡蛋格外讨人喜欢起来。其实,邳州人不光生孩子用红鸡蛋,如闺女出嫁,红鸡蛋为“填箱”之物。新人入洞房,要给新娘“铰脸”,有得地方叫“开脸”或“滚脸”,也要用红鸡蛋(红喜蛋)。 9、羊尾巴

春节的民风民俗

春节的民风民俗 春节的民风民俗-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糖瓜辞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个破裹脚!”孩童时的我们唱着歌谣,喜气洋洋地迎接新年的到来。不过近些年来很少听到有孩子在唱了,倒是总能听到小小年纪就高唱:“就让秋风带走我的思念带走我的心”之类的流行歌曲。这使年味淡了些许,但绝不会冲淡孩子们盼望过年的热切心情。因为过春节他们就可以尽情玩耍,得到压岁钱,走亲访友…… 数着盼着腊月二十三辞灶日到了。这一天人们要送灶神——把供在佛龛上的上年请的灶神烧掉,请他到玉皇大帝那里为人类祈福。所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一天人们要吃年糕和糖瓜,老人们讲这是粘上灶王爷的嘴,只让他讲人类的好话。儿时的我为粘上灶

王爷的嘴以后还能不能讲话很费了一番心思。我嘴里嚼着一咬一粘牙的糖瓜看着母亲边磕头边虔诚地祷告总感觉很神秘。年纪渐长,知道磕头祷告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辞灶日也叫过小年,这就是过年的开始了。人们开始准备年货,请戏班子。(在我小的时候请戏班子,后来是请歌舞,目前电视文化逐渐代替了戏班子和歌舞。) 扫房是过春节必不可少的项目,就是人们赶在立春之前把屋子彻底清扫干净。扫房一般要在腊月二十四或二十六。还清楚地记得我十岁那次扫房,姐姐拿着长竹竿绑好的扫帚清扫屋顶的灰尘的情景。她站在板凳上仰着头认真地扫,虽然她又是头巾又是帽子的围得很严实,但灰尘还是时不时地要迷到她眼睛。等她扫完下来,卸下全副武装。把在场的我们都笑得前仰后合。因为她没捂到的地方长了长长的黑“胡子”。在我小的时候人们都要把家具搬出来,现在吸尘

器派上用场,可以省很多力气呢! 俗语说:“二十八把面发”,过完辞灶,到腊月二十八这天就开始蒸馒头、包子和年糕了,以备好过年的吃食。 到二十九这天要帖对联。帖对联的场面很是热闹的。女人和孩子们负责涂糨糊,男人们负责粘贴。涂糨糊要放好饭桌,把写好的对联反铺在桌面上,再用笤帚苗子涂糨糊,涂得要匀。男人粘贴对联也要有学问。上下联要分清,不然会闹笑话的。帖横批时要用梯子才够得着。我家每年都是我老公写对联,要写好多好多,因为连婶子大娘家的都写出来。我婆婆常自豪地讲:“谁让他字脉好呢?”在二十九这天除了帖对联还要把年三十晚上的饺子馅做好,年三十晚上的饺子是素馅,要上供的。馅里要有豆腐、豆腐皮、豆腐干、粉条、长寿菜等,以取吉祥,长生等意。因为有风俗讲三十这包饺子不动刀,图吉利,所以要提前做好饺子馅。 腊月三十这天更是忙碌。人们早晨

春节民俗活动收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春节民俗活动收获 篇一:“春节民俗”调查体验活动方案 四、你的调查活动总结和体会。 我的家乡春节民俗活动调查总结报告 注意事项:1、开展调查时,一定要多问,多思,认真记录。2、家里有相机的同学,要学会用相机拍摄春节家乡的美景、春节的活动场面,丰富自己的调查信息。3、远离危险,不参加不安全的活动。4、认真完成调查报告。 篇二:有关春节民俗文化作文 感受春节民俗文化作文 1、《北京的春节》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

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 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 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

春节的传统民俗

春节 春节的传统民俗 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岁节(年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祖)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隆重盛大的报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天。从年尾廿四日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头沐浴、张灯结彩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春节是个欢乐祥和、合家团圆的节日,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过节前,别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派发“压岁钱”,然后“守岁”,迎接新年到来。年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春节也是敦亲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是人类在远古生存活动而创造出来的期望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信仰活动。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们在春节祭祀上天神灵(祖先),重温先祖们构建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基础上,缅怀和感受天地神灵(祖先)好生之德的神圣与威严,不忘肩负“天道秩序”赋予今人维护人伦向善的责任与使命,心怀敬畏,方行之高远。正因如此,在热闹非常的春节期间,敬天法祖传统文化祭祀节仪才依循祖上规矩,进贡上香,叩拜行礼,庄重肃穆,一丝不苟。一系列依次展开的节日仪式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满天,辞旧岁、迎新年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年初一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春节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2010-01-30

春节活动计划

春节活动计划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春节主题活动计划 一、主题活动的提出及意义: 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每年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打扫卫生,准备年货,给小孩添置新衣服。到了腊月三十(也叫除夕),全家老小一起守岁,当新年钟声敲响时,鞭炮齐鸣。以后的几天大家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致以新年的祝福。吃好吃的、收压岁钱、放鞭炮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春节习俗。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过年的习俗也不一样,我们对这个节日了解多少呢?我们怎么样才能了解到各地的习俗呢? 二、活动的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春节的来历和起源、家乡的春节习俗、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相比,春节的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知道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对春节知识的探究,培养他们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 2.了解春节中还存在的不良风气,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过平安祥和的春节,增强社会责任感。 3.让学生学会用多种途径对春节进行研究,并学习用交流的方法丰富自己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掌握的信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学会在实践中探究,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通过图书和上网等渠道收集有关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加工处理的能力。 5.通过小组自主参与活动,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

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指导学生分组、制定活动方案、设计调查问卷等,联系热心的家长和教师参与,同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由组成活动小组,讨论制定活动方案,按计划开展相应的活动,随时记录活动中的点点滴滴。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制定活动方案,学会小组分工合作。 活动过程: 教师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制定关于春节的研究小课题,并制定计划。教师根据班级学生情况提出有关活动的注意事项。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 活动目标:1.让学生学会从研究阶段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会在活动中及时反思总结。 2.教师创设一个阶段性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交流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会小组合作和组间合作,分享活动经验,从而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魅力。 3.教师发现学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督促学生活动的继续与深入,

春节民风习俗日记

春节民风习俗日记 (宁江六中一年八班徐硕) 篇一 世界各地都有自己本地的风俗,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例如白族、蒙古族、傣族............ 我家乡的风俗也毫不逊色。 过年啦,家家户户都要吃美味的腊八粥和吃那鲜美的饺子。腊八粥有许许多多的干果熬成的,就像呢璀璨的星空,豆、米、花生、核桃……那都是美丽星星,在汤汁这个美丽的“宇宙”中闪烁着。当然,还要吃祭灶神,吃祭灶火烧。祭灶神当然要用十八个祭灶火烧和一些菜,给灶神当上天路上当干粮吃。祭完灶神,就要把这些食物瓜分。过年了,串门可是少不了的啊,到了亲戚家,小的都给老的拜年,还能得压岁钱。过年娱乐也少不了,家家户户都在放鞭炮,城市里也有人舞龙。在美丽的夜晚看烟花,在繁华的城市看舞龙,那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呀!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你记住了吗? 教师语:风俗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组成 部分。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我的家乡是松原,那里有许多习俗,这里有一个习俗由来已 久——那就是贴对联。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因为它象征着团圆。有一个传说说道:春节时,有一个名叫年的怪兽来抢东西,但有一个老爷爷知道,年怕红色的东西,于是,每逢春节,我们便在门口贴红色的对联,穿红色的衣服,放鞭炮,以防年来侵袭。 2018 年的时候,我就和家人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那天晚上,妈妈,姑姑煮饺子,我和爸爸妹妹便到门口贴对联。我双手紧握对联,妹妹拿着胶水,爸爸带着我们来到了门口。爸爸喊:“胶水!”妹妹赶紧递上去,他又喊:“ 联!”我抽了一张给他,只见他一手拿胶水,一手拿对联,把胶水往对联上一挤,“啪”的一声,拍上门框,又照葫芦画瓢,将另一张也拍了上去。然后,甩着大手进去了,边走边喊:“贴——好——了——!”听爸爸这么一喊,大家都跑来看,可在“欣赏”了爸爸的“作品”后,大家捧腹大笑,笑完后,妈妈告诉他:“你贴反了!”爸爸疑惑不解的问:“ 么贴反了?” “对联分上下联和横批两部分,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横批贴中间,你看你是不是贴反了?”姑姑回答。爸爸看了看,赶紧揭下来,重新贴, 之后我们一起吃饺 子,看电视,一个美好而又甜蜜的春节就这样过去了

民俗文化节策划案

襄阳第二届(中国)民俗文化节策划案 前言 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水流域核心城市、三国文化、荆楚文化之乡。襄阳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特殊鲜明、影响广泛,通过丰富群众娱乐文化生活,提升群众自身文化涵养,为传承创新襄阳文化起到积极的推进、带头作用。争取把此活动做到最大化、专业化、产业化。成为襄阳新名片。也为襄阳公共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作为襄阳本土文化传媒企业,湖北佳星韵文化传媒公司通过大量市场调研,总结国内多个大中型城市百姓文化娱乐项目种类,吸纳各地方组织举办经验,特向襄阳相关政府部门建议春节期间在诸葛亮体育场举办“襄阳第二届民俗文化节”,并主动请缨为本届文化节执行承办单位。 襄阳第二届民俗文化节将荟萃全国文化精华,弘扬优秀传统,不仅会展示全国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神韵,而且此次博大精深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与现代开放的文明时代精神紧密融汇,将为襄阳百万儿女营造出全民同乐,共享成果的文化氛围,同时也为襄阳打造出一例民间民俗展示基地及旅游品牌。 一、活动背景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思想的逐步转变,老百姓已经厌倦了春节期间无休止的饮酒、打牌,也不仅仅满足于常规的亲友团圆、聚会。如何满足春节期间百姓新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北方和国内很多大型城市,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庙会,正以其强大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欢迎。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喜庆的现场布局氛围、特色迥异的各地小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及文艺汇演,这些市井元素,形成了一幅绝无仅有的现代民俗画卷。在北方过大年,逛庙会,已经成为当今百姓不可或缺的首选娱乐休闲活动,并且正在向全国各地发展蔓延。近年,以千年庙会文化演变的民间民俗文化节在全国各地也发

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

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 ,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

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

那些消失的民俗

那些消失的民俗 “小时候,过年是穿新衣、放鞭炮,是那一桌外婆准备了好久的年夜饭;长大后,过年是各种人情往来压力山大,就连年夜饭都改到饭店去吃了,方便了,但那种味道没了。” 近半网友称“年味淡了” “现在过年的"年味"怎样?”调查中,50.8%的网友选择了“越来越淡了”,41%的网友选择“几乎感觉不到"年味",只有8.2%的网友认为现在“年味”仍旧浓厚。 “年味”淡了,曾经过年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也逐渐少了。在“过年活动还保存着哪些”调查中,没有一项活动的得票超过20%,得票最高的是熏腊肉、香肠(16.12%),其余依次是走亲访友拜年(15.56%)、吃团年饭(14.76%)、贴春联(12.16%)、放爆竹(11.88%)、包饺子/汤圆(9.1%)、腊月扫尘(8.49%)、除夕守岁(7.12%)、插腊梅(2.26%)、挂年画(2.26%)和元宵看灯(0.28%)。 而传统中过年的各种讲究,现在遵守的也不多了,调查结果显示,59.84%的网友还保持着“正月初一不出门”的习俗;24.34%的网友则保持着“正月初一不煮新饭,要吃除夕留下的过年饭”的习俗;14.60%的网友保持着“正月初五清扫垃圾”的习俗;只有1.22%的网友保持着“正月初二女儿回娘家,女婿带礼物必须成双”。 饮食 不再吃“开水” 重庆文化名人张老侃告诉记者,大年三十要吃团年饭,初一早上吃“元宝”(汤圆),待客的时候要吃“开水”,即为客人备上一碗醪糟荷包蛋,这些传统的春节“吃文化”如今渐渐淡化。例如吃“开水”这一习俗,记者询问发现,年轻人大多不知,而年长者略知一二,家住渝北碧津公园附近的周大爷就表示,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吃“开水”了。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 信息中心 萧放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

第一章 民俗概述

中外民俗课程单元设计 教案首页 第 1 单元第9周 2 学时单元标题: 模块一:民俗概述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 教学地点:教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民俗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民俗的特征与功能、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2、能力(技能)目标: (1)能理解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并能通过丰富旅游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民俗的特征与功能 2、难点:民俗的特征与功能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分析法、讲授法、ppt演示法 教学材料及工具:无

教案正页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新课内容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10分钟) 播放红莓花儿开、康定情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三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观看我国旗袍图片;观看有趣的民谣,引起学生对民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民俗的定义及分类(15分钟) (1)民俗的定义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从民俗与人类的关系上看,民俗是人类的伴生物,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 (2)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宝库,它的内容在不断的变化或扩展着。但是,民俗亦有它自身独特的类型和构架。按民俗的内容划分,我们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这是通常民俗学的分类方法。 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等。 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融人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民俗研究则有兼顾的使命,加上宗教旅游有着广阔的客源市场,故本书把道教和世界三大宗教内容列人。 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等。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广大民众生活服务的民俗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在经济民俗、信仰民俗、社会民俗、游艺民俗四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2、民俗的基本特征(20分钟) (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民俗是集体创造的。也有的民俗是先由集体中的个别人创造,经集体的认可或加工而形成的。其次,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的。

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春节习俗;;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

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 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 “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 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