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如何评价孙膑 在历史上孙膑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趣谈如何评价孙膑 在历史上孙膑最后是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如何评价孙膑在历史上孙膑最后是怎么死的

导语:孙膑战国时期齐国人,他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据说是孙武的后代,孙膑的真实姓名不可考,据说他的原名叫做孙伯灵,后人叫他为孙膑是因为孙膑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人,他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据说是孙武的后代,孙膑的真实姓名不可考,据说他的原名叫做孙伯灵,后人叫他为孙膑是因为孙膑受膑刑被人挖去了膝盖骨,因此而得名。孙膑的《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军事理论名著。直到今天,它们的意义也极大。

孙膑在军事上建功卓著,特别是他的计谋,他懂得怎样利用作战双方的心理,依据作战地形、地势对战争进行估测。据说,孙膑是鬼谷子门下的高材生,鬼谷子所授的纵横之术,本来就是善于对于人心理的揣测,从孙膑以后的作为,可以清晰看到,孙膑完全学到了老师鬼谷子的精髓。甚至比老师还要厉害一些,孙膑的聪慧引来了同窗好友庞涓的嫉妒。并在其后,遭到了庞涓的暗算,对于精通权诡的孙膑来说,居然遭到了庞涓的算计,不得不说实在是个讽刺。

受到身边的人欺骗,尚且让人心里难过,更别提是作为同窗兼好友的庞涓差点要了孙膑的小命。话说,庞涓当初挖去了孙膑的膝盖,以为孙膑就会永远消失在这个世界上,没想到,孙膑靠着顽强的意志活了下来。他来到了齐国,并且在齐国施展拳脚,很快就誉满天下。

孙膑对齐国的主要贡献是将政治利益最大化与军事行动的完美结合起来。围魏救赵,马陵之战,一次救了赵国,一次救了韩国。在外交上给齐国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关系。特别是韩、魏交战,既折损了魏国的力量,又使韩国破败无法持两端,到头来还要感谢齐国,无意中造个机会拉拢了小国,然后作为正义之师,团结小国的心,孤立、打击

生活常识分享

孙膑名言名句

孙膑名言名句 孙膑名言名句1、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 2、兵不能见福祸于未刑,不知备者也。 3、兵用力多功少,不知时者也。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 4、势便地利则民自退。所谓善战者,便势利地者也。 5、善教者于本,不临军而变。 6、不意侍待卒,所以昧战也。 7、知士可信,毋令人离之。必胜乃战,毋令人知之。 8、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 9、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央。 10、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敢去不善。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不信于赏,百生(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生(姓)弗畏。 11、兵之胜在于篡(选)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

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 12、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 13、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 14、内得其民之心,外知其敌之情。 15、不战而屈人之兵。 16、赏不逾日,罚不还面。 17、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 18、用兵得其性,则令行如流。 19、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 20、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21、“知天”“知地”“内得其民之心,外知其敌之情” 22、“知道,胜。不知道,不胜”。 23、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阴阳是也。 24、分定则有形矣,形定则有名 25、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前败而后不用,同形也。 26、故战势,大阵断,小阵解。后不得乘前,前不得然后。进者有道出,退者有道入。

27、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 28、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 29、故战势,胜者益之,败者代之,劳者息之,饥者食之。 30、代兴代废,四时是也。有胜有不胜,五行是也。 31、有生有死,万物是也。有能有不能,万生是也。 32、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33、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 34、有名之徒,莫不可胜。 35、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战者,以形相胜者也。 36、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 37、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 38、形胜,以楚越之竹书之而不足。 39、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 40、形者,皆以共胜胜者也。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所以制形壹也,所以胜不可壹也。 41、见胜如见日月。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

孙膑兵法经典名句完整版上课讲义

孙膑兵法经典名句完 整版

精品文档 孙膑兵法经典名句 1.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日月是也。代兴代废,四时是也。有胜有不胜,五行是也。有生有死,万物是也。有能有不能,万生是也。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 2.故有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胜。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 3.形者,皆以共胜胜者也。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所以制形壹也,所以胜不可壹也。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见胜如见日月。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 4.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奇正无穷,分也。分之以奇数,制之以五行,斗之以形名。分定则有形矣,形定则有名矣。 5.故以异为奇。是以静为动奇,佚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奇发而不报,则胜矣。有余奇者,过胜者也。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前败而后不用,同形也。《奇正》 6.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使民虽不利,进死不旋踵,孟贲之所难也,而责之于民,是使水逆流也。故战势,胜者益之,败者代之,劳者息之,饥者食之。故民见敌人而未见死,蹈白刃而不旋踵。 7.故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用民得其性,则令行如流。《奇正》 8.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则锱铢而有余。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之兵,则数倍而不足。 9.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之分众,主人之分少。客倍主人半,然可敌也。《客主人分》 10.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威王问》 11.恒胜有五:得主专制,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选卒》 12.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13.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月战》 14.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 15.夫权者,所以聚众也。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诈者,所以困敌也。 16.用兵无备者伤,穷兵者亡。《威王问》 17.是以按左抶右,右败而左弗能救;按右抶左,左败而右不能救。《客主人分》 18.积疏相当,盈虚相当,径行相当,疾徐相当,众寡相当,佚劳相当。《积疏》 19.我饱食而待其饥也,安处以待其劳也,正静以待其动也。故民见进而不见退,蹈白刃而不旋踵。 20.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倍道兼行,倦病而不得息,饥渴而不得食。《善者》 21.故善者制险量阻,敦三军,利屈伸,敌人众能使寡,积粮盈军能使饥,安处不动能使劳,得天下能使离,三军和能使柴。《善者》 22.攻其所必救,使离其固,以揆其虑,施伏设援,击其移庶。此击保固之道也。 23.埤垒广志,严正辑众,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必以为久。《十问》 24.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八阵》 25.合军聚众,务在激气。复徙合军,务在治兵利气。临境近敌,务在厉气。战日有期,务在断气。今日将饯,务在延气。《延气》 26.兵之胜在于选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选卒》 27.夫兵者,非士恒势也。此先王之传道也。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面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乐兵者亡,利胜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事备而后动。《见威王》 28.威王问:“令民素听,奈何?”孙子曰:“素信。”《威王问》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历史趣谈:孙膑人物生平 中国古代兵家代表人物孙膑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孙膑人物生平中国古代兵家代表人物孙膑简介 导语:孙膑简介:孙膑,生卒年不详,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为兵圣孙武的后代。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中国历史上卓越的 孙膑简介:孙膑,生卒年不详,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为兵圣孙武的后代。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著有《孙膑兵法》传世。 相传他早年曾经与庞涓一道跟鬼谷子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做了魏惠王的将军,深得魏王的信任,可他自以为才能不及孙膑,便阴谋派人把孙膑骗来。孙膑到了之后,庞涓越发害怕孙膑的才能超过自己,更加嫉恨他,于是蓄意用计陷害孙膑,假借法令砍去他的膝盖骨,并在额头刺字。孙膑也因此得名。庞涓的目的是想把孙膑埋没起来,让世上再没有同他竞争的对手。不久,有位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大梁,孙膑以刑徒的身份暗中与之相见,说动齐使。齐国使者觉得孙膑是个奇才,便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了齐国。齐国的大将田忌非常赏识孙膑的才能,把他奉为上宾以客礼相待。 孙膑的军事才能不久就被齐王发现了。当时,齐威王常常与王公贵族们用比赛驾驶马车赌输赢。田忌过去比赛,常因马的足力略差一点而告输。孙膑观察了这种比赛之后,发现马的足力可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之间相差也并不悬殊。有一次,孙膑对田忌说:“你可以下大赌注,我自有办法让您获胜。”田忌很佩服孙膑过人的才智,便按照孙膑的意见同齐威王与贵族们下了千金的赌注。 等到比赛开始之前,孙膑告诉田忌:“你先用你的下等马同他们的上等马比赛,再用你的上等马同他们的中等马比赛,最后用你的中等马同他们的下等马比赛。”三场赛毕,两胜一负,终于赢得齐王的千两黄 生活常识分享

三十六计成语故事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 自认为军事防备十分周密,别人不会轻易进犯时,其斗志就会容易放松,从而麻痹轻敌;平时常见的事物,看惯了不容易起疑心;暗藏深机的计谋与公开的形式并不相互矛盾,相反,它常常暗含在公开张扬的行为之中。这就是易理中阴阳互相为用的道理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亲率三十万大军准备平定东土。 一日,行至大海边,只见眼前白海滔天,茫茫无际,唐太宗内心惧怕,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传报有一个近居海边的富户请求见驾,并声称已经准备好了三十万大军的过海军粮。 太宗大喜,急忙率百官随富户来到“屋”内,百官也纷纷入座,开怀畅饮。谁也没有注意,这件神气的房子已经渐渐移动开来了。不久风声四起,涛声如雷,良久不止。太宗惊起。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禁愕然,目之所及皆是茫茫海水,原来大军已经航行***之上了!这正是薛仁贵策划的“瞒天过海”之计。唐军征东,军队的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大因素。如果士兵因渡海不适应,导致心惊胆颤和体力下降。那么,不用敌人攻击,整个部队的战斗力也就丧失的差不多了。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 攻击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分散它后再打,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打击气势衰落的敌人。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攻打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令田忌为将,并起用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大军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他说:“目前魏国的军队已经把邯郸围上了,现在去救已经晚了,现在魏国精兵顷国而出,若我们直攻魏国,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于是田忌率军队直接向魏国都城冲去。魏国主力全被派往围攻邯郸去了,国内军力空虚,根本无法阻挡齐军。魏惠王急令庞涓撤军回国。庞涓接令后,日夜行军向回赶。在路上中了齐军的埋伏。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借刀杀人 当敌人的动向已经明了时,而盟友却举棋不定,观望的时候,应该诱导自己一方盟友攻击敌方,自己尽量不出兵或少出兵。这样势必使盟友受到了损失,但却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 满军攻打明朝,但被袁崇焕击退。皇太极为此日夜难安。 为除掉袁崇焕,皇太极定下了“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皇帝疑心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朝官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洲订下密约,放满军深入内地。崇祯大怒,将袁崇焕斩首。这样一来,明朝再无可用的大将之才了,而袁崇焕十几年来辛苦建立起来的防线土崩瓦解。他手下的将士也被此事伤透了心,纷纷解甲归田,明朝军队的士气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皇太极借崇祯之手,除掉心腹之患,为满军入关,实现霸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高考作文素材 孙膑篇

高考作文素材孙膑 孙膑,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 【人物事略】 师从鬼谷子孙膑,自幼聪慧。不幸幼年丧父,二哥孙虎因兵乱走失。孙膑立志拜师学艺,造福百姓。当时楚国有位学者,姓王名栩,精通兵法,武艺高强,隐居鬼谷山中收徒传艺,世人尊称"鬼谷先生",孙膑于是学艺于鬼谷先生。与孙膑一起学艺的还有庞涓、苏秦、张仪,被后人称为"鬼谷四友"。 因才遭妒庞涓是其同学,孙膑勤奋好学,为人忠厚,与师兄弟们相处和善。而庞涓却心胸狭窄,骄傲自大,嫉贤妒能。庞涓比孙膑先下山,做了魏惠王的大将军。他自认为才能不及孙膑,就悄悄派人召孙膑到他那里共事。等孙膑到了以后,庞涓设计陷害孙膑,削去了他的两只膝盖骨(古代称为膑摈刑),想使孙膑的才能不得显现于世。这是"孙膑"这一名字的由来。 逃魏奔齐孙腔被削去了膝盖骨后,成了残疾人,并且是受人贱视的"刑徒"。有一天,他听说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郡城大梁,就以犯人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陈说自己的遭遇、行军布阵的策略及政治主张。齐国的使臣大为感动,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带回齐国。 赛马显才孙膑到齐国时,齐威王即位不久。齐国王公贵族常以赛马为乐。有一次,孙膑去看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孙膑出主意说:"将军先用下等马和威王的上等马赛,再用上等马和他的中等马赛,用中等马和他的下等马赛。"田忌照做了,结果一负两胜。以往比赛,田忌都输给了齐威王,这次齐威王对田忌突然赢了自己感到奇怪,就问他用的是什么办法。田忌借机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召见孙膑,跟他谈论兵法和治国之道,威王衷心信服,"遂以为师"。 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赵国出兵攻占了卫国的漆和富丘,卫国原来就依附于魏国,当受到赵国的军事压力后,卫国屈服了。魏惠王为了夺回属国,以庞涓为将率军伐赵,兵围邯郸。次年,邯郸在久攻之下己岌岌可危,赵国便向齐国求救。齐国应赵国之请,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向田忌提出"批亢捣虚"、"疾走大梁"、"攻其所必救"的战略。田忌依计而行,令一部轻兵乘虚直趋魏都大梁,而以主力埋伏于庞涓大军归途必经的桂陵之地。魏惠王见齐军逼进,急令庞涓回师自救。刚刚攻下邯郸的庞泪闻大梁告急,急率疲惫之师回救。至桂陵时,遭到齐军迎头痛击,几乎全军覆灭,庞涓仅以身免。 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魏国发动对韩国的战争。韩国遂派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议,在魏韩两国几经激战,韩危魏疲之际,再次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孙膑依然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率兵长驱魏境,兵锋直逼大梁。魏国鉴于桂陵之战的教训,遂撤韩国之围,调十万大军,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副,准备与齐军进行一场战咯性决战。孙膑为调动敌人,创造战机,果断引兵东撤。他命令军队进人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人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的轻装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当晚可以赶到马陵。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不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成定局,就拔剑白刎,临死说:"遂成竖子之名!"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 回归田园、著书立说齐宣王拜田忌为右丞相,孙膑为左丞相。不料一些朝中权贵大臣不断向宣王进谗言,宣王起了疑心。孙膑知道后,即劝田忌一同弃官隐居。孙膑回到自己的老家,在这里写成了《孙膑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战略思想,这是一部享誉世间的兵家宝书。 【名家点评】 (唐)周昙:曾嫌胜己害贤人,钻火明知速自焚。断足尔能行不足,逢君谁肯不酬君。(《孙摈》)毛泽东: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韦辛夷:化友为敌,欺人人欺,妒嫉是这场战争(马陵之战)极具戏剧化的内涵所在。 【素材运用】 话题1:磨难 材料加工: 中国兵法是在天下倾覆、生灵涂炭中概括出来的学问,掌握中国兵法思想有两个必由途径:一是胸怀天下安危,躬身实践,在实践中舍得拿身家性命去拼赌,在腥风血雨中闯荡,获得胜利者自然成为兵法大家:一是潜心兵法研究,身罹磨难,在磨难中体悟兵法思想,在书本上钻研只能掌握中国兵法的皮毛,磨难才出真功夫,身罹磨难才能掌握中国兵法的精髓,在钻研过程中身受磨难,在身受磨难中反复钻研者自然成为兵法通家。舍此两个途径不能掌握中同兵法的精髓,从书本到书本只能掌握中国兵法的言辞,夸夸其谈,无济于事。孙膑就是在研究中国兵法的过程惟一一个躺在辎车上谋划战争策略的大军事家,这不能不让曾经躺在担架上谋划中国革命战略的毛泽东感慨赞叹。(《攻魏救赵千古高手》节选) 话题2:理智与良知 材料加工: 鲁迅先生说:"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当作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而己集?小杂感》)暴力在夺取人的生命的同时,也取消了人的终极价值。在权力的平台上,人只是一个任人摆弄的物件。无论屠杀者寻找如何完美和貌似合理的借口,都难以直面无辜的生命。比寒光闪闪的屠刀更无情的,是可怕的恶的循环。 孙膑虽然没有膑骨,但仇恨使他冲上战场,两块膑骨,像两颗种子,生出两柄复仇利剑。一剑刺出桂陵之战,歼敌两万,俘敌七万。围魏救赵,声震天下。一剑刺出马陵之战,射死庞涓,歼敌三万,俘敌五万。减灶之计,千古流传。可是,他把庞涓射死了,膑骨之痛就没了?以杀止杀、以战止战只是魔鬼逻辑,在你死我活的生存态势中,人类的理智与良知化为乌有。身体的劫难并没有换来心灵的白由,生命变成了复仇的工具。(《刺痛千年的麻木》节选) 话题3:转化 材料加工:

战国时期的齐威王、田忌、孙膑信息

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的国君是齐威王田齐。 战国时期在“春秋时期”之后。因这一历史时期内各个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不断而得名。时间大约是在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之间。当时经过长期战争,过去周王室分封的十几个小国发展成为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争霸战争,秦国最终于公元前221年扫灭其他六国而统一天下。 齐国在今山东大部及河北东南部,是当时一个大国,都城在临淄(今淄博市)。 齐威王战国时齐国的一位国君,姓田名齐,于公元前356—前320年间在位。 田忌是战国时齐国的一位将军,曾在其军师孙膑帮助下多次打败魏国军队。 孙膑战国时著名军事家。他著有《孙膑兵法》一书。先期失传,直至1972年于山东临沂汉墓中出土该书的竹简有《孙子兵法》2300余字,现在的《孙膑兵法》一书即以此竹简为范本整理而成。 孙膑早年曾与庞涓共拜当时有名的军事家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做了魏国将军后,害怕孙膑超过自己,出于妒嫉而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砍掉膝盖骨)并幽禁。后孙膑受齐国使臣帮助回到齐国,先做田忌的座上宾,后因帮田忌赛马赢了齐威王而被其赏识,并提拔为齐国军师。他曾用“围魏救赵”之计援救了被魏国大军包围了都城而危在旦夕的赵国,又助田忌以智谋多次战胜魏军,使魏军全军覆没。出众的谋略与才华,使孙膑成为战国时最有名的军事家,他的《孙膑兵法》也成为我国古代最有名的军事著作之一。 故事简介 田忌赛马 《史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齐王要田忌和他赛马,规定每个人从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马中各选一匹来赛;并规定,每有一匹马来比赛;并约定,每有一匹马取胜可获千两黄金,每有一匹马落后要付千两黄金。 当时,齐王的每一等次的马比田忌同样等次的马都要强,因而,如果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下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则田忌要输三次,因而要输黄金三千两。但是结果,田忌没有输,反而赢了一千两黄金。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十六计主要人物

第一计瞒天过海,朝代:隋代主要人物:陈后主,隋朝大将贺若弼 第二计围魏救赵,朝代:战国主要人物:孙膑,庞涓 第三计借刀杀人,朝代:三国主要人物:孙权,曹操,司马懿 第四计以逸待劳,朝代:战国主要人物:王翦,项燕 第五计趁火打劫,朝代:春秋主要人物: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第六计声东击西,朝代,东汉主要人物:班超 第七计无中生有,朝代,唐主要人物:张巡,令狐朝 第八计暗度陈仓,朝代,西汉主要人物:韩信,刘邦,章邯 第九计隔岸观火,朝代,三国主要人物:曹操,郭嘉,公孙康,袁氏兄弟 第十计笑里藏刀,朝代,三国主要人物:吕蒙,陆逊,关羽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朝代,春秋主要人物:程婴,公孙许臼,赵氏孤儿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朝代,唐主要人物:李诉,吴元济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朝代,春秋主要人物:秦穆公,蹇叔,孟明视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朝代,三国主要人物:刘备,刘璋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朝代,东汉主要人物:虞诩,羌人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朝代,三国主要人物:诸葛亮,孟获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朝代,春秋主要人物:莫傲,屈居瑕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朝代,唐主要人物:张巡,尹子奇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朝代,三国主要人物:曹操,淳于琼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朝代,三国主要人物:诸葛亮,周瑜,曹仁,赵云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朝代,三国主要人物:诸葛亮,司马懿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朝代,战国主要人物:赵括,白起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朝代,秦主要人物:秦昭王,范睢 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朝代,春秋主要人物:荀息,晋献公,虞公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朝代,秦主要人物:李斯,胡亥,赵高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朝代,春秋主要人物:司马禳苴,庄贾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颠,朝代,三国主要人物:司马懿,曹爽 第二十八计上楼抽梯,朝代,三国主要人物:刘琦,诸葛亮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朝代,战国主要人物:乐毅,骑劫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朝代,三国主要人物:袁绍,韩馥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朝代,三国主要人物:貂蝉,吕布,董卓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朝代,三国主要人物:诸葛亮,司马懿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朝代,三国主要人物:蒋干,周瑜,曹操,蔡瑁,张允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朝代,三国主要人物:周瑜,黄盖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朝代,三国主要人物:周瑜,庞统,黄盖,蒋干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朝代,春秋主要人物:楚将子玉,晋文公 以上举的例子是比较经典的例子,其实中国古代谋士如云,三十六计出现的次数不止这几个

田忌和孙膑的成语故事

田忌和孙膑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田忌和孙膑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⑴田忌赛马 齐国的大将,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无精打采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我方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规定准能让你赢了他。”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田忌毫无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开始吧!”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齐威王有点了。 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通过写孙膑为田忌设谋,使田忌在与齐王的赛马中取胜的故事,表现了孙膑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运筹能力。,写出了人物特点包含简明的运筹学原理。 ⑵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

庞涓孙膑性格分析论文

庞涓孙膑性格分析论文 电影《战国》主要人物简析 序论。 介绍电影大概内容 列出将要解析的主要人物 说明写作意图 本论。 解析电影中的人物孙膑 解析电影中的人物庞涓 结论。 我对历史上二人的评价 给我们的启示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齐将田忌之女田夕率兵与魏军交战,原以为胜券在握,不料却被半路杀出的孙膑用匪夷所思的计谋打败,手下伤亡惨重,田夕满怀悲愤力擒孙膑,原本想杀了他为齐国将士报仇,谁知求贤若渴的齐王却下令赦免闯下大祸的孙膑。河洛大会上,孙膑亲自上阵帮齐国赛马,奇才初露之时,偶遇昔日的同门师兄庞涓。已经成为魏国大将军的庞涓以三座城池为代价,将孙膑交换到魏国。孙膑对师兄一片赤诚,原以为可以从此团聚相守,谁知他身怀的绝世兵法却

埋下祸根。庞涓、庞妃、魏王为其针锋相对、剑拔弩张,几大诸侯国也是虎视眈眈。悬疑重重的权势角力之中,一场旷古未有的残酷战争一触即发。而在这一切的背后,一个更可怕的惊天奇谋刚刚露出冰山一角…… 此论文旨在帮助大家赏析此电影时能更好的认识人物,抓住人物的心里,了解剧情,更好的欣赏电影;另一方面,为了向大家粗略的展现一段历史,感受一下杰出历史人物的魅力,认知他们的雄谋计略! 首先介绍孙膑!孙膑和庞涓一起从师鬼谷子,传闻只有孙膑得到鬼谷子真传,所以在孙膑未出山之前就给人一个印象:他很厉害!人人都敬畏他!但事实呢?他的出场只不过是以一个大众化的形象展现的,言语甚至疯疯癫癫,显得幼稚!这又发人疑问。但接下来的一件事证明了他是有计谋的。适时魏齐两国在边境开战,魏军节节溃败,陷入绝境!恰逢孙膑现身,借用日食这一时机,让魏军扮成齐军混入齐营,取得大胜!自此,孙膑名声大振,各国竞相寻找他,想揽入己用!因为刚刚目睹了军队的厮杀,不忍生灵再遭涂炭,孙膑不想为人谋,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被齐国所招!这反映了孙膑的慈悲和爱民,他并不醉心于建立功名,封爵,更重要的是,他希望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而在此时,孙膑则对田夕倾情,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他喜欢上田夕,在这里孙膑也被赋予普通人的感情,他是人,他也有七情六欲!而齐魏赛马之后,魏国恃强凌弱,硬是要挟齐国,把孙膑劫持到魏国。至魏后,魏王于庞涓逼他写鬼谷兵法,他却整天疯疯癫癫的,在此,我认为他不是真的疯疯癫癫的,因为在后续内容上,他领兵与庞涓对

古诗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翻译赏析

古诗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翻译赏析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出自《孙膑赛马》,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原文】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忌曰:“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翻译】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已经为魏国效力,(又)得以被惠王封为将军,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暗中叫人把孙膑叫来。孙膑来了后,庞涓担心他的贤能高于自己,嫉妒孙膑,就用刑法将孙膑的膝盖割掉,并在脸上刻字,想把他藏起来不让别人看见。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田忌常与齐国的贵族们赛马,并下很大的赌注。孙膑看见他们的马分为上中下三等,同时马的能力相差不远。于是孙膑对田忌说:“你只管和他们赌重金,我有办法可以使你取胜。”田忌听信孙膑的

意见,和齐威王及贵族们下了千金的赌注进行比赛。等到临场比赛的时候/b/22007,孙膑对田忌说:“现在用你的下等马和他们的上等马比,用你的上等马和他们的中等马比,用你的中等马和他们的下等马比。”三次比赛结束后,田忌以一败两胜,终于拿到了齐威王的千金赌注。因此孙膑也出了名,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并拜他为军师。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同甘共苦经典成语故事

同甘共苦经典成语故事 事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习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接壤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挽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怠倦,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拾掇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

赵国之围遂解。这即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请记住网址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怠倦,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规定来挽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释读】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

《孙膑》学

《孙膑》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实语、词类活用、通假字、虚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 2.通过分析人物性格,挖掘写作素材。 【走进孙膑】(A) 孙膑简介 孙膑(生卒年不详),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知识梳理】(B) 一、重点词语(整理要求:例句在前,解释在后,并在重点词上加着重号) 1、重点实词 2、词类活用 3、通假字 4、重点虚词 二、特殊句式 1、省略句(注意不同成份的省略) 2、状语后置 3、被动句(可适当拓展,注意句式特点) 4、定语后置(可适当拓展,注意句式特点) 三、梳理文化常识【整体感知】(B) 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第三部分(4):第四部分(5):【质疑问难】 根据预习,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字、词、句、文意理解)整理在下面。 【自主探究】(B) 概括孙膑、庞涓在文中体现出的性格特点。(格式:姓名+性格+分析)【写作训练】(C)

二、素材运用 话题1:磨难 材料加工: 中国兵法是在天下倾覆、生灵涂炭中概括出来的学问,掌握中国兵法思想有两个必由途径:一是胸怀天下安危,躬身实践,在实践中舍得拿身家性命去拼赌,在腥风血雨中闯荡,获得胜利者自然成为兵法大家:一是潜心兵法研究,身罹磨难,在磨难中体悟兵法思想,在书本上钻研只能掌握中国兵法的皮毛,磨难才出真功夫,身罹磨难才能掌握中国兵法的精髓,在钻研过程中身受磨难,在身受磨难中反复钻研者自然成为兵法通家。舍此两个途径不能掌握中同兵法的精髓,从书本到书本只能掌握中国兵法的言辞,夸夸其谈,无济于事。孙膑就是在研究中国兵法的过程惟一一个躺在辎车上谋划战争策略的大军事家,这不能不让曾经躺在担架上谋划中国革命战略的毛泽东感慨赞叹。(《攻魏救赵千古高手》节选) 话题2:理智与良知 材料加工: 鲁迅先生说: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当作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而己集·小杂感》)暴力在夺取人的生命的同时,也取消了人的终极价值。在权力的平台上,人只是一个任人摆弄的物件。无论屠杀者寻找如何完美和貌似合理的借口,都难以直面无辜的生命。比寒光闪闪的屠刀更无情的,是可怕的恶的循环。 孙膑虽然没有膑骨,但仇恨使他冲上战场,两块膑骨,像两颗种子,生出两柄复仇利剑。一剑刺出桂陵之战,歼敌两万,俘敌七万。围魏救赵,声震天下。一剑刺出马陵之战,射死庞涓,歼敌三万,俘敌五万。减灶之计,千古流传。可是,他把庞涓射死了,膑骨之痛就没了?以杀止杀、以战止战只是魔鬼逻辑,在你死我活的生存态势中,人类的理智与良知化为乌有。身体的劫难并没有换来心灵的白由,生命变成了复仇的工具。(《刺痛千年的麻木》节选) 话题3:转化 材料加工: 鞋的历史,己相当久远。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即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每一种鞋,都有自己的历史沿革。皮靴是战国时孙膑发明的。孙膑被庞涓敲碎了膝盖骨后,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然后缝成高皮靴。孙膑就穿着这种皮靴乘车指挥作战,打败庞涓。尖头鞋发源于法国。据说,是一个伯爵为了掩饰他那双畸形脚而做的。后来人们觉得它的式样新鲜奇特,争相仿效。高跟鞋源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当时,路易十四苦于自己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面前充分显示他高贵的气度,就吩咐手下人为他定制了一双高跟鞋。此后法国贵族男女们纷纷仿效,并很快传遍全国乃至欧洲大陆。这些发明怪鞋的人,发明之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些本来为掩盖缺陷的作品会转化为时髦的装束。(《鞋的由来》节选) 话题4:妒忌 材料加工: 寓言诗《鸟的评说》讲的是: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总之,众鸟都只会发现对方的缺点:即使是优点,也被认作了缺点。这则寓言诗想告诉人们这么一个道理:应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 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就难以有大作为。战国时的魏将庞捐,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对孙膑才智过人由嫉妒进而心生恶念,使孙膑受了苦刑,而他自己最终也恶有恶报,兵败身亡。三国时的周瑜,年少有为,前途无量,但气量狭小,不是虚心学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优点,而是心生嫉妒,发出了“既生喻,何生亮”的哀叹,最后忧愤而死。 庞涓、周瑜二人本来都可以更有作为,但因为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心生嫉妒,想挤掉对方,结果不但没学到对方的优点,还断送了前程,赔上了性命。这危害可谓大矣!(《写作中样例教学法的运用》节选) 话题5:变通 材料加工: 孙膑归齐以后,先隐居在齐将田忌幕下,在一次赛马游戏中,他用“以盈去虚”的战术,助田忌胜威王而崭露头角,得到齐威王的赏识和重用。田忌赛马,谁都会称赞孙膑的聪明。孙膑之所以聪明,这与他善于“变通”的思维分不开。在解决问题时,人们较多按常规去思考,为何不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侧面去思考?这样思维就具有了发散性。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因此,应有意识地培养、训练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即从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人手,逐渐养成我们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善于“变通”的孙膑》节选)

古诗孙膑赛马翻译赏析

古诗孙膑赛马翻译赏析 文言文《孙膑赛马》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忌曰:“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注释】⑴能:才能。⑵疾:通“嫉”,嫉妒。⑶忌:即田忌,战国时齐国的大将。⑷马足:指马的脚力。⑸辈:这里指马的等级。⑹王:指齐威王。⑺临质:即临场比赛。质:这里指比赛。⑻辈:等级⑼进:推荐,引荐。⑽遂以为师:把它尊为师。⑾孙膑: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⑿驰逐重射:设重金赌注赛马。驰逐:赛马。重射:设重金赌注。⒀第:只,只管。⒁临质:临场比赛。⒂再:又一次(指又胜了两场)。⒃既:之后⒄数:屡次⒅以:用⒆数:技艺 ⒇至:到【翻译】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已经为魏国效力,(又)得以被惠王封为将军,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

不上孙膑,就暗中叫人把孙膑叫来。孙膑来了后,庞涓担心他的贤能高于自己,嫉妒孙膑,就用刑法将孙膑的膝盖割掉,并在脸上刻字,想把他藏起来不让别人看见。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田忌常与齐国的贵族们赛马,并下很大的赌注。孙膑看见他们的马分为上中下三等,同时马的能力相差不远。于是孙膑对田忌说:“你只管和他们赌重金,我有办法可以使你取胜。”田忌听信孙膑的意见,和齐威王及贵族们下了千金的赌注进行比赛。等到临场比赛的时候,孙膑对田忌说:“现在用你的下等马和他们的上等马比,用你的上等马和他们的中等马比,用你的中等马和他们的下等马比。”三次比赛结束后,田忌以一败两胜,终于拿到了齐威王的千金赌注。因此孙膑也出了名,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并拜他为军师。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 瞒天过海三十六计之第一计 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瞒天过海 庞涓又会见孙膑,说他即使给楚王抄录了兵法,楚王还是不会放过他,不如为他抄写一部兵法,他可以帮助孙膑逃离楚国。孙膑将计就计答应庞涓的要求。按照庞涓和孙膑定下的计策,庞涓离开楚国。庞涓走后,孙膑拜见楚王,说兵法乃兵圣之作,必须找一类似鬼谷的山谷抄写,才可不辱圣灵,否则将受到上天惩罚。楚人一向宠信鬼神,楚王答应了孙膑的要求。 孙膑选择了靠近楚魏边境的一条山谷,假意不敢前往。楚王得兵法心切,派军队保护孙膑。 庞涓带兵秘密袭击孙膑所在的山谷,意欲劫持孙膑。孙膑乘庞涓与楚军混战之机,在钟离春的帮助下,逃离楚国。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之第二计 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围魏救赵的故事: 庞涓为报中山之仇,带重兵进攻赵国,赵国连战连败,国都危在旦夕。 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主张救赵,相国邹忌等人惧怕魏国,坚决反对。齐威王力排众议,派兵救赵,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 田忌采取孙膑的计策,不去赵国,直逼魏国。田忌的堂弟田国是一个有战功的将军,他以为孙膑怕死,怂恿数名将军不听孙膑之令,定要前往赵国和魏军一决高低。孙膑好言相劝,田国等人不从。孙膑按军法斩杀田国手下一个有功之将,田国等人在军法的威慑下,带军向魏国开进。 魏国告急,庞涓只好从赵国撤军。回军途中,庞涓和齐军相遇,孙膑用计大败庞涓。庞涓这才知道孙膑没死,率残部逃回魏都,田国等人此时对孙膑口服心服。 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第三计

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借刀杀人的故事: 齐威王派人监视田忌,孙膑告诉田忌,只有交出兵权才可免去杀身之祸。田忌听从孙膑的计策,主动交出兵权,齐威王打消斩杀田忌的念头。 公孙阅劝邹忌斩草除根,邹忌说在齐国难以得手。公孙阅让邹忌"借刀杀人"。 邹忌向齐威王建议与楚国建立联盟,共同对付魏国,并提议让田忌和孙膑出使楚国。齐王担心二人一去不回,邹忌说他们如果不回,就灭其九族。邹忌随后派心腹赶往楚国,密报田、孙到楚国是为了探查虚实。 孙膑和田忌一路上几遇危险,幸遇钟离春暗中保护,才化险为夷,到达楚国。楚国为了对付魏国,要留往田忌孙膑,并许以高官厚禄,田忌和孙膑执意要走,楚王一怒之下将二人困在楚国。 以逸待劳三十六计之第四计 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以逸待劳的故事: 楚、韩、燕三国军队退去。庞涓也只好撤军。回军的路上庞涓越想越气,又带大军杀回。 魏国大军的突然返回,使齐国有此措手不及。齐威王命田忌和孙膑带兵抗敌。虽然楚、韩、燕三国的军队已经返回,齐军和魏军相比还是敌强我弱,孙膑令全军守而不出。 庞涓为激孙膑出营作战,命魏国士兵在营外高声漫骂。孙膑仍按兵不动。田国气愤不过,要求出兵,没想到孙膑竟然同意。田国率精干之兵不断袭击敌人,使魏军更加疲惫。 庞涓战不能战,拖又拖不起,只好撤军,孙膑乘机出兵,大败魏军。 趁火打劫三十六计之第五计 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趁火打劫的故事 庞涓听说孙膑被困在楚国,带着珍宝亲自出使楚国,将珍宝献给喜爱珍宝胜于自己生命的楚王,还答应将占据楚国的城邑还给楚王,以换取孙膑。楚说可以考虑庞涓的建议。 楚王要挟孙膑,说他如果不答应留在楚国,就把他交给庞涓。孙滨告诉楚王,庞涓要的不是他,是《孙子兵法》,有了《孙子兵法》,魏国就会称霸。孙膑答应为楚王抄录一套《孙

孙膑和庞涓斗智斗勇的故事_故事

孙膑和庞涓斗智斗勇的故事 战国初期,各国流行变法,魏国在文侯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到了魏惠王时,隐士鬼谷子的徒弟庞涓前去应征,因为他非常有军事头脑,所以被惠王委以重任。庞涓小试牛刀就打了几场胜仗,魏惠王非常高兴,就把全国的军事要务都交给庞涓处理了。 庞涓虽然本事不小,可是心术不正。他深知与他同出一门的孙膑比自己能力强,担心孙膑将来的名气压过自己,因此假意向魏惠王推荐孙膑。孙膑上任没多长时间,庞涓就在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 魏惠王听后就想除掉孙膑,此时庞涓又大卖人情,请求免孙膑一死,只在他脸上刻字,并剜掉他的膝骨。终于,齐国一位使臣访魏的时候悄悄把孙膑救出了魏国。 当时是明君齐威王当政,孙膑和他谈论兵法后,齐威王对他大加赏识。公元前353年,通过“围魏救赵”一战,庞涓得知孙膑还活着,而且自己率领的军队还被孙膑安排好的齐国军队伏击。 本来庞涓就对孙膑耿耿于怀,这次更是与之势不两立了。几年后,魏国攻打韩国,孙膑故伎重施又取魏都,庞涓赶到援助时齐国军队却又撤走了。庞涓一时着急,忘了上次兵败的教训,他率领军队直追齐军。在他赶到齐军阵地时,观察了一下齐军的营盘,发现他们做饭的炉灶足够10万人用。庞涓大吃一惊,可是他又不甘心就此退兵,于是仍然下令追击。没多久,庞涓的部队赶到了齐国军队第二次扎营的地方,他数了数炉灶,炉灶只够大约5万人用的。在他们追到齐军第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三次扎营的地方时,庞涓发现炉灶只够2万余人用的。这时,庞涓感到自己要胜利了,因为这足以看出齐军士气低迷,几天的工夫就逃走了这么多人。 膨胀的自信心和强烈的复仇欲让庞涓激动不已,他命令军队抓紧时间追过去。追到马陵的时候,道路非常狭窄,此时的庞涓已经连最基本的兵家常识都忘记了,他只想着立刻赶上齐军杀掉孙膑,他们顾不上天色已晚冒险前进,直到先锋来报,前方道路被堵死了。庞涓走上前去一看,路边的树都被砍倒了,只剩下一棵最大的树没砍,庞涓拿过火把一看,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一行字。此时他才明白中计了,但他的命令还没发出,齐军就已经喊声大作,万箭齐发,魏军大败,庞涓在乱军中被活捉。这场战役使魏国损失了大量兵力,从此一蹶不振,后来竟然沦为任人宰割的小国。 孙膑的确是技高一筹的军事天才,他深知庞涓的心理,也了解庞涓有自以为是和骄傲冲动的性格,所以每天刻意减少炉灶的数目,以引诱庞涓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在树下火光亮起时,孙膑就知道庞涓到了,所以下令放箭,打败了魏军。由庞涓数炉灶这一点上看,他还是比较谨慎的人,可是他忘了对手也是军事天才,而他所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而且他居然没有做任何细致的推敲和思考,就盲目地指挥军队前进,因此难逃一败涂地的下场。由此可见,做任何事情时都应该谨慎求稳,切不可轻举妄动、率性而为。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