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诗点评

落花诗点评
落花诗点评

岁月无情人有情落花不落传千古

一、落花人

花开花落。得意之时如桃花绽放,落魄之时飘零落寂!恰如唐寅的人生路。唐寅,明中期诗书画三绝的江南艺术家。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中第一名解元。不料明弘治十二年,唐寅进京会试,因涉嫌程敏政受贿案,贬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而归家。此后.他不但功名无望,且生计日薄,与妻子反目仳离,不久又与弟申异炊.可以说他落魄之极,其“胸中块垒郁勃之气,无由自泄,假诸风云月露以泄之”。

花神相伴迷佛门。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他俨然是一位与自然相

伴的桃花园主人。唐寅晚年,精神空虚,“皈心佛乘,

自号六如”,思想趋向解脱颓唐,又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征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恸哭。至花落,遣小僮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

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享年54岁,最终落花飘零水东流,桃花有情伴终老。

二、落花情

唐寅的和作七律《落花诗》,诗书益彰,华美感

伤,首首抒怀,“柔情绰态,如泣如诉”,情作线亦

成珠,晶莹剔透,光耀千古,是当之无愧的传世经典。

“春尽愁中与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风”,“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哀伤如雾霾,一种英雄落寞的暮气滋润着江南的朵朵“落花”。落花诗看似伤春,实则自摅其才情。诗中惜花怜花叹花的万千感慨“伤”字当头,知己难觅和友人别离,华年易逝又真情退去,身老体衰兼怀才不遇,瞬间高歌却无以报国……感伤抑郁,真情累牍,千重重雾障障,不见光明不能释怀。遭遇误解,他只能以诗真实地袒露自己内心的隐秘情感,让世人看到自己的任情狂放和洒脱背后的巨大不平。才情多悟得,罹后有新知,人生无常,心中了了,当超脱旷达,而这恰又是不能超脱的呼告!

三、落花韵

《落花诗册》结字萧散疏朗、斜中求正、向背得宜、外廊方正;用笔虚实相生、方圆互见、粗细相称、笔势回环、洒脱随意。用笔结

体皆为上品,流动有深意,娴熟有余韵。举例如下:上有天下

有地,凡事必须敬,人卑微如拜到脚下的微尘,当如“神”;波光潋

滟中水流,外柔中刚破空来,当如“水”;仰望星空

又脚踏实地,身居寒宫如美娥,当如“月”;眉开眼笑尽欢颜,泪落东吴不言愁,当如“笑”;月当空太阳升,雾霭沉沉上朝早,

当如“朝”;北斗悬空定南北,耸立若山身下虚,当

如“北斗”星空闪;大道两旁翠荫生,潺潺流水罅隙

涌,当如“绿”;展翅欲飞送吉祥,负重前行亦如轻,当如“凤”。

不难发现,《落花诗》结体用笔具晋人韵味,疏放蕴精致,流美笔意,典雅娴熟又灵动。古人评,《落花诗》“严谨中见性情,丰劲中见散逸”,“清雅别致,迭宕流通”,“平正中见险绝,古朴中觇润雅”,“章法井然,从容不迫,用笔遒劲,转折分明,有‘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之妙”,立足于自然与人生,兼取王羲之、李邕、赵孟頫和欧阳洵等书法精华融为一炉,又独立成体,已臻化境。。

四、落花意

惜春伤春是主流情怀。

“刹那断送十分春,富贵园林一洗贫。”破题句,奠定伤春情感基调,暗含富贵恰如短春的落花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若为软舞欺花旦,难保余香笑树神。料得青鞋携手伴,日高都做晏眠人。”落花飘零,也宛若优美柔婉的舞蹈,胜过歌伎舞娘的表演;风中残香,虽然很快就会消散,却也比那千年古树更让人留恋。自己清贫潦倒,穿着草鞋,却只愿在落花中痴迷,伴着残香,即使日高三丈,也不愿意从梦中醒来。痴迷留恋不觉醒,情语极为形象。“控诉歌呼天北极,胭脂都付水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有情无情东流水,为伤春进一步铺陈,赏花人悲怆顿足而落花沉寂,形象对比鲜明。

“纵使金钱堆北斗,难饶风雨葬西施。”千金买不来春再回,千

金买不来美人归,千金买不来青春永驻,风雨如晦是人生的遭际,一种惜春恋春伤春的情感滚滚而来。

“收灯院落伤栖燕,细雨楼台湿啭莺。莫问东君诉恩怨,自来春梦不分明。”拟人手法妙用,燕伤莺啭问东风诉恩怨,答曰从来“春梦不分明”,借燕伤莺啭诉作者伤春之情。

“洛水难传赋里神,国色自来多命薄。桃红又见一年春,已无金帐围金谷。”洛神驾鹤归去,将军金帐成幻影,叹国色天香如桃红般转瞬即逝,飘零落寂化作微尘。唐寅自比,暗示人生凄惨多舛,怀才不遇,无人赏识,又年华易逝,只能阵阵作痛,怅惘缠绵。

“月明犬吠村中夜,雨过莺啼叶满城。人不归来春又去,与谁连臂唱盈盈?”虚实相生写花落,叶满城花飘去,自然春归去赏花人也如归,盛年如春花绽放,老年如枯叶飘零无人怜,唯有唐寅这一多情人,夜不能寐,只听雨打芭蕉叶满城莺啼血!

“时节又惊梁燕乳,铅华无奈隙驹催。”比拟手法,时光如白驹过隙,惊梁燕人无奈,伤绝或珍惜,全在一个心境!而作者满目的伤痛感伤,真一个“绝”字了得!

“结子桃花如雨落,挟雌蝴蝶过墙来。江南多少闲庭馆,朱户依然锁绿苔。”寻芳不得过墙来,满目葱翠只见愁,愁的是桃花如雨落,愁的是芳心无处落!反衬手法用得好,常人眼中的生机,在唐寅眼中成了哀怨。

“青鞋布袜谢同游,粉蝶黄蜂各自愁。傍老光阴情转切,惜花心性死方休。”因花落作者无心同游去赏春,蝶、蜂各自愁,比拟手法。

“惜花心性死方休”写出了伤春的心性,年年花落年年愁,浪漫手法凸显了惜花程度。

“春来吓吓去匆匆,刺眼繁华转眼空,杏子单衫初脱暖,梨花深院恨多风。”拟人手法,“恨”字极言“去匆匆”“转眼空”的速度之快,突出了惜春之情!

“衰老形骸无昔日,凋零草木有荣时。和诗三十愁千万,肠断春风谁得知?”直诉春怨也别有蕴含,人无再少年,风华正茂已远去,愁多却无人知晓也无人诉说,唯有“落花”寄托千古愁。

“桃花净尽杏花空,开落年年约略同;自是节临三月暮,何须人恨五更风。”桃花开杏花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千古哲理难随人愿,唯有自我宽慰。

“花枝灼灼难长好,漏水丁丁不肯迟。”“红颜春树今非昨,青草空埋土一丘。”繁华落尽如漏雨,凄凄惨惨不肯停,然万木荣枯终归土,伤有何用?自悟自解花木与人同归去!一种超然情怀渐渐升起。理趣怀才不遇,自醒自慰。

“西子归湖余有井,昭君出塞尚留村。”“奔井似衔亡国恨,坠楼如报主人恩。”自比,自己空怀报国心,壮志未酬的哀怨无人诉,精神无处落脚,比西子归湖昭君出塞还伤感,悲痛欲绝到“奔井”和“坠楼”的程度。

“杜鹃啼血山中夜,蝴蝶游魂树底春。色即是空空是色,欲从调御忏贪嗔。”禅语融于花间,杜鹃啼血蝴蝶游魂,都是人间色相,强付

情怀或附会忏贪嗔,都只是一厢情愿,至此作者渐渐走出情感的瓶颈。“人生自古稀七十,斗酒何论价十千。”“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站在历史长河上,抑或站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尺度上,人生当纵情;春荣秋枯,万物不离此局,人何以堪?哲理铭千古,宽慰别人亦是自慰之。

岁月无情人有情落花不落传千古。远去了落花人,飘逝了落花舞。桃花落了虽然终有再开时日,但花色浓淡和其承载的美好情感终将随着落花流水一起消去。千古流芳,永载史册的是落花人的艺术才华、俚俗真情和至死不渝的精神追求!在华夏文明的传承中,《落花诗》秉承晋人遗风,开创了“流美笔意,用笔为上,结体为工,玩味法帖,悉知其味”的书法艺术传承和创作原则。落花是唐寅反复吟咏的对象。落花让人伤春惜春,落花中蕴含着唐寅无限哀思;唐寅怀才不遇恰如落花遭风雨,落花成为他身世的写照与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尼采生平及学说简介

尼采生平及学说简介 提起尼采,我们就要从另一个哲学家叔本华说起,据说学生时代的尼采偶然地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欣喜若狂,每日凌晨2点上床,6时起床,沉浸在这本书中,心中充满神经质的激动。后来他回忆说,当时他正孤立无助地经历着某些痛苦的体验,几乎濒于绝望,而叔本华的书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现了世界、人生和他的心境。他觉得叔本华好像专门为他写了这本书一样。很多人把尼采视为叔本华唯意志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尼采早期的作品中的确会看到受叔本华影响的痕迹,但两人之间也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别。 叔本华陷入非理性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的冲动,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人就是恶魔,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由于人生的大多数痛苦都是由欲望带来的,所以他告诉人们要禁欲。而尼采是个人主义和崇尚自由的典型,歌颂酒神精神,热情颂扬作为人本能的强力意志,要求重估一切道德,建立主人道德,追求超人状态,批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他曾经在其著作中讥讽悲观主义的哼唧强调,嘲讽厌世主义的做作愚蠢。尼采反对禁欲,认为禁欲是弱者病态的复仇,应该直面自己的欲望才能实现不断的自我超越。 核心思想——“超人”哲学 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体的人,是一个虚幻的形象。超人给现实的人生提出了价值目标;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超人是人类生物进化的顶点;超人具有极大的权力欲,他们最有力,最雄厚,最独立,最有胆量;企图占有一切,统治一切,而毫无胆怯懦弱的性格;他们超出善恶观念之上,不受良心的责备,以冒险为乐。超人最能忍受痛苦的折磨,又能从痛苦中崛起。 尼采提出了三种精神境界,分别是骆驼、狮子和孩子。人民大学张志伟先生主编的《西方哲学史》上他是这样介绍尼采的精神三境界的,分别是“你应”、“我要”和“我是”。骆驼就是“你应”,即无条件服从,比如基督教就是这样来要求群众的,狮子就是“我要”,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孩子就是“我是”,没有拘束的为天地的一切立法,超人正是达到这一境界,正如《西方哲学史》中指出的那样,“超人是无法界定的,超人的价值就体现在他对一切价值的重估上,体现在他不断的自我超越上。” 尼采笔下的这个超人的英文不是电影里的那个“superman”,而是“overman”,超人要超越人类,要超越自己。超越是一种永远不会停止的状态,超人也永远不会僵化,甚至可以这么说,超人也是一种状态,什么时候超人自我满足,停滞不前,觉得自己已经是万能的,超人也就不存在了。 尼采的主要哲学理论可以概括成以下四点,而这些观点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与众不同的性格: 1. 坦言嫉妒。尼采认为把嫉妒藏在心里是一种虚伪的表现。一个“超人”不可以表现得不坦诚,人要敢于直言嫉妒。他提倡,“嫉妒心理”应该被用作一种工具,来指导人们进步,而不是去作恶。被嫉妒的对象就是人们的目标,而“超人”必须直面目标的挑战,即使奋斗到死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要奋斗过了,就

200年高考湖南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点评

2010年高考湖南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点评 【题目】 请以“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考题解读】 此题平实却出人意料,立意空间较广,容易入题,但拓展方面需见功夫。从答题效果来看,本题平均得分41.76分。佳作比去年多,偏题作文比前几年明显减少;记叙文或叙事散文明显增加,偏于议论的写作现象得以缓解。与现实的关联度有所增加, “平实地向现实延伸”是一个很好的、值得关注的导向。 什么是“早”,“早”的内涵是什么?考生很容易想到“早”的第一个含义是“太阳出来的时候”,稍难想到的是“时间靠前,在一个时间之前”。这个题目属“单词型”题目,含义丰富、外延广,要想选择恰当的切入点,需采用短语法和造句法把题目的外延缩小。如:短语类型,“早晨”“早上的阳光”“早晚的事”“早间新闻”“趁早”“早安”“赶早”等等;句子类型,“出名要趁早”“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上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早一点”“早一点是一种生活态度”“早一点做好准备”“道一声:早”“早一点长大”等等,这样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中心思想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自身掌握的素材和自己最想说的话确定下来。 【标杆作文一】(一类文上) 内容25 表达25 发展10 总分60 早 湖南一考生 谁不期待喷薄欲出的朝阳? 谁不渴盼“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春? 谁不想消除“草色烟光残照里”的哀怨? 这一切,都源自对早的向往。有了早,就能欣赏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孤寂美;有了早,就能领略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奇异;有了早,就能抒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愿。于是懂得,早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抹亮丽色彩,是实现人生精彩的动力。用早鼓舞自己,不会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悔恨,不会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无奈。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比尔·盖茨微软帝国的不朽传奇;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张瑞敏“全球唱响海尔”的凯歌;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俞敏洪新东方英语学校的繁花似锦。 而失去了早出发、早行动、早成功,很多人只能搭乘人生的末班车,只能任灰暗成为生命的主色调,不能书写人生的华章。毕竟,“笑看庭前花开花落, 漫观天边云卷云舒”只是一种超然,辉煌是人生最壮美的云霞,何不用“早” 来激励自我,磨砺一方月明云开的壮阔苍? 此亦似人,此亦如国。早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条件,是一个社会繁荣昌盛的保证。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荷兰“海上马车夫”的美誉;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的 胜景。试想,若没有当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做出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只怕中国只能在“文革”的阴影下踟蹰不前,哪里会有当前的恢宏气势? 同样,一个国家没有早的眼光,只能落后于世界潮流。失去了早,就如同明清时期中华文明无奈的式微;失去了早,就如同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的土崩瓦解。 早是心中不落的太阳,早是心中不倒的信仰。有了早的激励,又何必再发“塞上长城空自许,

“家与亲情”作文佳作选评(整理精校版)

“家与亲情”作文佳作选评 作文辅导 0308 21:55 :: “家与亲情”作文佳作选评 都是正宗学生的好文章,其他学校学生的好文章可以给我们自己的学生借鉴一下,毕竟学生之间容易产生共鸣。 要求:以怀念亲人或友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外婆,天边的那颗星 外婆已经过世整整五年了。我时常在夜深人静的夜晚,凝神着天边的那颗星,独自遐想:外婆,您一定正在遥远的天国,守护着我们吧! 小时候,每每夏夜的黑幕落下,外婆就会拿起小板凳,摇着芭蕉扇,领着我到院子里乘凉。这时,外婆总会拉着我的手,目光凝视远方:“看见那头的那颗星了吗?那是你外公在看着我们呢。”说完,还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儿时的我还不太懂事,只是盯着远方一个劲地看,还不时嘟起小嘴问道:“在哪儿呀?到底在哪儿呀?” 稍微大一点的时候,外婆已经不住在我们家了。时间久了,也就慢慢疏远了。 又是一年夏天,妈妈大老远地从舅舅家把外婆接了回来,说是要待上一个暑假。我的反应并不大,或许是太久没有接触了吧。 我开始嫌弃外婆,嫌她太唠叨,嫌她太麻烦……我开始频繁地跟她顶嘴,跟她吵架……每次外婆总像是一个做错事的小孩,缓缓地走进屋里,不再出声。可倔强的我却从来不会说一句对不起。 记得那是周日的下午,爸爸妈妈都不在。不知什么原因,我把外婆给惹火了。她的表情变得僵硬起来,拄着拐杖满屋子追我。情急之下,我冲向二楼,站在楼上向外婆做鬼脸,还不忘挑衅一句:“上来呀,你上来呀!”此时的外婆显然已经体力不支,拄着拐杖,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知道已经70高龄的她是上不了楼梯的,所以我故意在她面前摇头摆尾。就在这时,外婆的脸色更难看了,她拄起拐杖迈上了一个台阶,像是要上来了,可最终还是喘着粗气退了回去。 没过多久,外婆就离开了我们家,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

西方三大流派简介

西方心理学三大流派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叶,是由奥地利的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它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并且超越心理学的范围,对西方的哲学、社会学、美学、神学、伦理学、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精神分析是在学院心理学之外产生的,其研究目的、对象、方法都不同于传统的学院心理学。传统的学院心理学主要以实验室实验的方法研究正常人的心理,所关心的是感觉、知觉、学习等意识现象。而精神分析是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其他学派所忽视的变态行为,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临床观察法,研究的主要领域是无意识、情欲、动机等。精神分析着重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分析治疗,并对心理和人格作出理论解释。因此,精神分析既是治疗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技术,又是关于潜意识的心理学说。 一、代表人物 1.弗洛伊德 (1)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前意识和潜意识又可合称为无意识。 意识就是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前意识是无意识中随时可以成为意识的部分。前意识和意识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潜意识则是由原始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的本能欲望构成。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是广义的,是指一切快感,不独指生殖的快感。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无意识的产物,意识过程是无意识过程的衍生物。因此,人的心理的实质是无意识,而非传统学院心理学所说的意识。他说:“心里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因此,弗洛伊德把无意识,尤其是潜意识作为精神分析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认为潜意识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最终动力所在。 (2)精神分析方法 精神分析方法实际上是弗洛伊德定义的一些了解潜意识的方法。因为潜意识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最根本的动力,而潜意识本身是难于直接认识和理解的,但这些潜意识的欲望可以通过这种种伪装和改扮,逃过稽查作用达到意识而不为意识所识别。这些潜意识的欲望乔装改扮成各种变态结构和常态结构,前者包括各种神经症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变态现象如遗忘、口误、笔误等;后者包括梦、神话、艺术创作等。以上这些现象本质上都是由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决定的,代表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 精神分析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和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3)梦论 梦是精神分析的重要研究对象。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是荒谬而无意义的,而是“一种被压抑的欲望的象征性的满足”。他称具体的梦境为显梦。称隐藏在梦境背后的本能欲望为隐梦。梦的功能主要有凝缩、移置、戏剧化和润饰四种。 (4)本能论 本能是贯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中心概念之一。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是决定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力,所有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本能需要有关。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这个词“代表了所有生于身体内部并且被传递到心理器官的力”,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每一种本能都有其根源、目的和对象,并具有保守性、倒退性和重复性三大特点。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认为生物都有自存和存种两种目的,并相应认为人类的两大需要是饥与爱。但在晚期,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目睹了人类自相残杀的惨状,他将饥与爱定义为代表爱和建设力量的生本能,并认为在生命中同时存在着与生本能相对立的死本能。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目标为死亡并回到无生命、无机物和生命解体状态的本能,既死本能。死本能代表恨与破坏的力量。 (5)人格论 早期,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大部分,而无意识又可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故弗洛伊德实际上将人格看作是一个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所组成的三分结构。其中潜意识种充满躁动的本能,在人格中起主要作用。

作文点评范例

作文点评范例 评标题 ★题目新鲜,像春天的竹笋,又嫩又脆…… ★题目很有意思,让人忍不住想看下去……告诉我,你从哪想出这么绝妙的题目…… ★题目加标点符号(省略号、问号、感叹号、破折号),与众不同……我很喜欢你这个有趣的题目…… ★你拟题时巧用名人、名言,并巧妙加以翻新,既给人亲切之感,又能增强感染力。★以并列词语做标题,突出文章所涉及的几个因素或蕴涵作品的主旨,增强读者的阅读期待。★你的题目运用了悬念法,给读者“卖了一个关子”,其效果产生一种勾魂摄魄、欲罢不能的感染力和悬念美。★运用数学公式和符号,能是你的题目起到简洁、生动而又别致、醒目的作用。★拟题时巧用人们熟悉的行业术语,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术语本身就有一定的含义,能使读者更容易掌握你的用意所在。★反常法就是逆向思维,避开常规题目命名方式,采用别人意想不到的立意,以便达到更加惹人注目的效果。★修辞法是指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等修辞手法拟题,使题目生动,鲜明,美妙,贴切。★题目老一套,人家就没多大兴趣看你的作文了…… ★这样的题目人人都会起,太一般…… ★内容写的似乎和题目对不上号……动动脑筋,换个啥题目更合适……我看题目不如叫《……》更恰当一些…… 评开头★简单交待时间,地点和结果…… ★用饱含哲理的名句开头,不仅简洁地点明了观点,而且为全文立下总纲;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理论色彩,而且给文章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你采用了开门见山法,直入正题,把主要描述的… …直截了当地摆出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使人读了觉得简洁明了。★你采用了倒叙设悬法,这是一种在文章开头先写出事情的结果,后面再叙述事情起因、经过等顺序颠倒的写法。这样的开头,既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结果,又别开生面地布下疑团,设下悬念,可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须注意的是,倒叙设悬法只适合写人、记事的文章。★你采用了回忆联想法,由……引起回忆,联想,引出下文,展开情节,这种方法开头,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受。★你采用了点题开篇法,开篇即点明题目,使人读了觉得简洁明了。你采用了提示中心法,一开头就点明全文的中心,使读者对文章的主旨有一个明确的了解,这样开头,切中题旨,开宗明义,紧扣住题眼“× ×”来起笔,点明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人一看就十分清楚明白。★你采用了对比映衬法,在文章的开头,把不同的人和事物或同一个人和事物的不同时间,不同方面的情况作对比介绍。运用对比映衬法可以使描绘的形象更为突出,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采用了妙引歌谣法。在文章的开头引用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诗文、歌谣、谚语或名言),这样可以给人一种活泼、亲切的感觉。这种方法对记事、状物、写人、写景的文章都适用。★你采用了描写引入法。以描写人物或景物开头,这种方法就是描写引入法。描写人物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对人物的肖像、服饰、神态等进行描写,以达到人物在读者面前树立一个鲜明形象的效果。★描写引入法中还有一种是以描写景物开头,也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对故事情节所处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作必要的描写,以达到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突出中心的作用。★你采用了提出问题法。文章开头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展开叙述,回答问题,点明中心。这种开头的设疑能引起读者浓厚的兴趣,看了开头,想从下文找出答案,因而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这种方法应用比较普遍,不仅记叙文适用,说明文也常用。★语言简练,规范,开篇吸引人。★……以……开头,较有新意。前因后果娓娓道来。★开篇简明扼要,精炼有序;重点描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景喻情,开头颇有新意;倒叙开头,渲染意境。★开头直奔主题,也是一种写法。★开头很活泼,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使开头显得活泼, ★反问句开头,吸引读者。★开头直奔主题,让人一目了然。★开头点题,用词很吸引人。★文章开头巧用古诗文来切入主题,点明主题,说明事理,往往能激起读者的兴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如此开篇,往往能吸引读者,激发兴趣。★开头很活泼,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使开头显得活泼。★反问句开头,吸引读者。★开头直奔主题,让人一目了然。★开头点题,用词很吸引人。★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的印象。 2 评中间★场面和气氛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对精彩地方进行简单描述,点面结合。★简单介绍情况,自然过渡到下一段。★情境描写调动起悬念。★充分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使事情具体、生动。★简要叙述前因,进行铺垫。★这一部分可以加入

2019年嘉兴市中考作文佳作选评

2019年嘉兴市中考作文佳作选评 【佳作2】 梧桐树下的三角形 嘉兴一考生 阳光暖暖地照着窗前的树,细碎的金辉洒落了一地闲情。看着桌上画着三角形的卷子,朦胧中,研学活动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环境描写开头,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洒落一地闲情”富有诗意。同时点题,引出下文。) “研学活动?太好了,可以玩去了。”“是呀是呀,这不就是打着学习的名头带我们去玩嘛!”大巴车里,像过节的集市般热闹,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都想着去玩。那时,我也那么认为…… (研学前同学们的表现,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大巴车在一个建筑前停下,定睛一看,原来是南湖革命纪念馆。车门一开,同学们便涌了下去。在弥漫了说话的空气中,李老师的声音响起:“同学们,你们先去参观,45分钟后在那边的梧桐树下集合……”说罢,同学们都分散开,熙熙攘攘的进去了。 (点题,为下文埋下伏笔。) 我在馆中走着,突然,一幅画吸引了我。天哪,真厉害,居然能想到不直接攻打城市,而是先占领农村,切断敌人物资供应的方法!我在馆中转了转,瞥了瞥手表的指针,时间快到了,我连忙跑到了梧桐树下。 (言简意赅,一笔带过略写参观的经过。) 记得,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树叶哗啦作响,好似演奏着乐章。李老师拿出了一个三角形大尺。他指了指三角形,带着笑意:“同学们,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树下的同学们都笑了,相互交头接耳。是啊,李老师怎么了?这个问题小学生都知道。我自信满满地站起来:“底乘以高除以二。”没想到李老师微微摇了摇头,我一时有些惊讶,半张着嘴巴。他又叫了几个同学,但答案仍是这个。“再想想,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同学们面面相觑,都犯了难。 (描写细致,用词生动形象,“自信满满”和“惊讶”“半张着嘴”形成对比。) 李老师笑着,嘴角泛起涟漪:“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啊!”“农村包围城市?”这不是革命中的战术吗?只见李老师拿出一个更大的矩形,套在三角形外面,“瞧!像这样,如果条件不足时,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大矩形减去小三角形来求?”同学们都微微睁大了眼,一会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同学们,这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正如当一条路走不通时,可以寻找另一条路。” (与前文三四段照应,同时点明题意和题旨。) 原来,处处都可以“创造性解决问题”,创造性,可以用在革命道路中,也可以用于数学问题中。我想,梧桐树下的三角形不仅让我体会到了研学的快乐,也让我学会了“创造性解决问题”。 (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感悟抒怀,进一步紧扣题意,点明题旨。) 何不把它运用到生活中呢?一个方法行不通可以换另一个,一条路走不了可以走另一条。让“创造性”融入我们的生活,让生活处处拥有创造性吧! (结尾升华中心,发出呼告,启迪读者。) ●高分解密

试论尼采的权力意志

试论尼采的权力意志 摘要 尼采是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他在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而发展为权力意志论者,他的这一主张又被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所承继。他的哲学主张,在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哲学界的注意,然而在他去世后,却成为一种很有市场的思 想潮流,尤其是当代,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很大。他在继承批判叔本华“生存意志论”的基础上认为事物的生存意志除了求生存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求权力、求强大、求优势、求自身超越,真正的权力意志将对生命的肯定作为新的价值原则而建立,从而体现出它的创造性,因此在尼采哲学中,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因此只有准确把握权力意志论,才能真正理解尼采哲学。 关键词:尼采;权力意志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哲学思想,是受古希腊古典文学、美学的影响而萌生,吸取了叔本华唯意志论思想,在批判一切,重估一切,否定理性主义,否定上帝的存在中逐渐形成的。尼采为了寻求人的本来面貌,放弃了对音乐的爱好而专门从事哲学研究。他研究了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这本书。书中叔本华把世界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表面东西称之为表象,世界的运动变化都是由意志决定的,“世界是我的意志”。大自然中的一切全都是意志客体化,是我们直观到的意志活动。他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也就是延长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说的意志又叫“生命意志”。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人生比作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他的唯意志哲学走上了一条从肯定人的生命意志而滑向消极人生的路线。尼采以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为出发点,加以改造、引伸、扩张,认为意志的无限延伸和尽头就是权力。他接受了世界运动和变化发展都是由意志决定的观点,用意志来对世界各式各样的事物和现象作出解释。但是,他又不同意叔本华把意识作为消极无为,人在意识面前是顺应、否定、放弃的消极求生意志。他认为,人生痛苦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人们利己的生活意志在现实世界中很难得到满足, 而要消除痛苦,不能采取逃避的办法,而要加强自身的权力,超过一切弱者,使白己成为自己的主人。 尼采说,生命的本质是意志,它本来就是一种自我的意欲,一种本能的冲动和创造的力量,能够自我创造,自我扩张。他所谓的“权力”指的就是“征服”,支配和奴役他物的力量,是说生命具有自我扩张的能力。同时这里的权力是广义的,它指的是人不断地改善、扩大、增长、超越自身的生命力,而不是仅仅归结为追求政治权力的的意志。“权力意志”具有迷惑性,所以它也被翻译为“强力意志”。 尼采的哲学是乐观的,他倡导积极向上不断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人生。尼采的哲学是浪漫的,在他看来,人生可以是荒谬的、渺小的、艰辛的,但应该是真实的、自强的、任意的,因此是充满欢乐的。尼采主张一种积极奋发的人生,强调人不应该成为环境的奴隶,不应满足于“已经如此”的状态,而应该努力去追求和实现“应该如此”的存在。因此,权力意志是一种生命的创造力量,不断地克服困难,要不断地扩张和超越自己,这种力是生生不息的。尼采始终站在高处,他对自己没有恶感,也从不与人产生敌意,甚至从未惩罚学生。不惩罚学生据说是因为最懒惰的学生对他的课程也会“变得用功起来”。尼采是一个精神的强者,他“怀疑一切不自私的倾向及亲切友爱”的表示,他觉得那是“衰弱的象征”。他认为克服怜悯

充足理由律介绍

《四重根》的基本主张是,平常的世界是由四类对象构成的,它们都是表象。第一类由“现实对象”组成,如桌椅木石之类;第二类是些概念以及由这些概念组合而成的判断;第三类是时间和空间;第四类是人类行为。 这四类对象的存在都必定有根据或理由,因此可以说每一个类都受制于充足理由律的一种特别的形式。充足理由律以其最普泛的形式宣称,凡事物无不具有关于它为什么如其所是而非非其所是的理由或解释。充足理由律的这四种形式于是变为:(1)一个现实对象中的每一变化有一个原因;(2)每一真实判断的真理基于某种外在于它的东西;(3)一切数学性质基于其他数学性质;(4)每一行为都有一个动机。说得更简洁一些,在平常的世界上存在着四种必然联系,每一种都构成充足理由律的一个根。因此,普泛形式的充足理由律拥有四重根。下面,我们将对这四种必然性一一予以说明: 1.因果关系:关于变化的充足理由律 叔本华首先把第一类对象描述成一些直觉的、完全的、经验的现实对象。和概念相比,它们是特殊的。因果关系的解释原则只适用于这类对象。 《四重根》的大部分篇幅用来讨论因果关系的解释原则。因果关系原则宣称:在由物质性的东西构成的世界中,每一变化必有一个原因,“每一出现的事态必定继起于前于它的一个变化,或者说是这个变化致使的。”(《四重根》53节)。这一原则不准有例外:我们通常称之为某一事件的原因的那个东西,仅仅是这个事件前边的一个特别的变化,但是这一变化本身必定继起于更前的变化。原因和结果就是以这种方式联系着的:如果第一个发生,那么第二个不可能不发生。这种关系被视为必然性的一种。 叔本华坚持,一个事件的原因只能是另一个事件:原因不可能是一个物体或者一种事态。物体和事态是由以因果方式联系起来的序列而带入或者推出存在的,这些事件放在一起就构成了正在进行的自然世界的历史,就是说整个的物理世界。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他的想法。我轮起锤子打一个钉子,把钉子打进了木头。锤子的运动,即锤子的状态中的一个相关变化,是原因。钉子的运动,即钉子的状态中的一个相关变化,是结果。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原因和结果是现实对象中的一些变化。叔本华认为对于一切原因和结果而言也是如此:一切变化,并且也只有变化,才是原因和结果;因而现实对象本身既不是原因,也不是结果。他的道理是,现实对象是实体——就是说,它们是由物质构成的——由于物质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他相信实体是无始无终的。结论是,现实对象不是变化,因此也就既不是原因,也不是结果。但是,有一种诱惑,误认为现实对象是原因,比方说,以为锤子是钉子钻进木头的原因。但是,稍作思考就可以看出这是不对的。如果作为对象的锤子是钉子运动的原因,那就没法解释为什么钉子的运动发生在锤子运动之后而不是之前,而在锤子开始运动之前仍然是那样一把锤子。 正是由于叔本华认为变化而且只有变化才是原因和结果,因此他把因果律叫作“关于变化的充足理由律”。按照这一根据律,在一个现实对象的状态E中的每一变化都是一个结果,它紧跟着在它前边的一个变化的发生而发生,这前边的变化就是E的充足根据,这充足根据构成了它的原因。这种原因是一种包含着许多事件的复杂的事态;那些事件的每一个对E都是必要的,那些事件都凑齐了对E才是充分的。由于这原因本身也是一个变化,它就也有原因,而这个原因又有原因,如此等等,以至于无穷。举例来说,我用一个凸透镜把阳光聚焦在棉花上,于是棉花起火,于是我们将趋向于说仅仅是我把这个凸透镜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引起了棉花的起火——然而,这是错误的。因为,如果那时正有一片云彩挡住了阳光,那么棉花还是不会起火的。那片云彩移开,棉花就起火,这样一来,仅仅是云彩的移动才是棉花起火的原因——但是,这也不对,因为我们还需要知道是什么使云彩发生了位移。很显然,这种追问是无穷无尽的,也就是说,这个因果链条是无穷无尽的。 2.逻辑必然性:关于认识的充足理由律 构成第二类众多表象的那些对象是概念。概念都是抽象的,而且是一般的,把无数特殊的存在归在自己之下。概念若处于孤立之中就毫无用处,仅当其联合起来以形成真判断

高考满分作文点评集锦(1)

高考满分作文点评集锦(1) 写作佳苑 12-06 0519 高考满分作文点评集锦 校正情感 江西考生 我们常因情感而美丽,却也常因情感而视眼朦胧。如古代那个“智子疑邻”的人,又如认为“邹忌美于城北徐公”的那个邹忌之妻,再如常说“孩子是自己的好”的人。这种因情感亲疏,而造成的认知上的偏差,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无疑是可笑的;若发生在举贤任能的政治生活中,则必定是可悲的了。① 因为这种偏差,尤其是主观故意“以情感影响了认知”为理由专门造成的偏差,使官场充斥任人唯亲的风气,造成“有贤不知,有贤不举”的局面,进而使“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变成“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闹剧。并且造成上下国人,日以“联络感情为当务之急”,致使酒店桑拿等奢靡产业昌盛不衰,致使送礼之法“从金钱珠宝,到豪宅别墅,从春药美女,到学历文凭,从宝马香车,到学识虚名”层出不穷。② 如何校正感情,改变这种局面呢? 有人建议,加强道德修养、理性修养,用道德的自我约束力校正情感偏差,用理性认知驾驭感性认知。但是,沉睡者易醒,假睡者难叫。毕竟,道德理性像祁黄羊那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人少之又少。而且,这种方式既不能保证人人都是理性道德的,更不能保证人人时时都是理性道德的。谁知道坚强的理性卫兵何时突然打盹呢?③

有人建议,建立“举贤责任制度”。即谁举荐谁负责,如果被荐者“行污其职”,则举荐者亦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据说这种制度在秦汉之际就已经产生了,历代沿用,到了明代更是将“举荐不洁”的处罚加重到剥皮囊草的程度。但是后人也未见明朝吏治有怎样的清明。究其原因,“举贤责任制度”虽然可以增加荐者的谨慎程度,却也形成一旦举荐,死命相保的朋党风气,形成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产业。④ 有人建议,取消一人或简单几人说了算的举荐制度,用选举制度代替举荐制度,用众人理性去校正一人或少数几人的情感认知。这种建议的确有些创意。 我不知道这种方法能否凑奏效,但我相信,历史上人类求知的代价都不会白白付出的。我们从摸索中走来,一定能够克服这种人类自身的弱点,否则,人类何以自称“地球生命的灵光呢”呢? 含英咀华:“校正情感”,此标题极有创意:它既是论题,又是的观点,还是解决问题的良方;“校正”一词的活用,使此标题一下“灵光”起来。文章力陈官场的丑恶,针对此“丑恶”,以“校正情感”为核心,提出三条具体措施;且提且议,相比相较,肯定了“的确有些创意”的第三条。“有人建议”的三次出现,不仅造成一种间隔反复的形式美,亦使论述客观一些。结尾一段充满了理性的色彩,也写出了对社会,对人类的未来的信心——这就是“校正情感”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吧! 点评: ①“校正”二字用活,全篇便大大提升了品位,这两个字给了我们太多的启迪。 ②感情偏差现象种种,严重。 ③有人建议,就是自己的观点。“理性修养”为先。

2013年山东青岛市中考作文题解及佳作选评

2013年山东青岛市中考作文题解及佳作选评字数:2518来源:创新作文·初中版2013年9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真题再现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本题满分50分) ①半命题作文 题目:找回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题目补充完整,自选角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②自命题作文 “告别”意味着离别、分手。告别粗心,我们变得严谨;告别懦弱,我们走向坚强;告别青葱岁月,我们日趋成熟;告别昔日师友,我们开始新的征程……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告别”为内容,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真题解析 青岛市今年采用了半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二选一的作文命题方式,降低了写作难度,增大了写作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选择相应的文题。文题①为半命题作文,形式比较开放,考生可根据命题的要求去完成写作;文题②为话题作文,“告别”对于初中毕业生来说,可谓亲切自然,贴近生活实际。针对这类话题,在选材上考生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话可说、最容易写出真情实感的素材来写,且宜真实忌空洞,宜小不宜大;立意要新颖、深刻;表达方式上要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来写,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题①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我们要领悟题目中的重点词“找回”,既然是“找回”,那么肯定就“失去”过。单说“找回”这个词,“找”是一个过程,“回”是一个结果。因此,写作此文,需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失去”的过程,“寻找”的过程,最终的结果。以这个文题作文时,“失去”的过程里要有无奈,“寻找”的过程需曲折,“找回”的结果应动人。考生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自己思想的蜕变过程来构思行文。此外,还要注意选材的典型性,情感表达要真实可信,不可胡编乱造。立意上,要尽可能地体现出青少年的美好人格品质,如自信、自尊、自爱、乐观、守信、孝顺等,选取最为熟悉的方面来写。本题还需注意的是:“找回”不等于“找到”,二者要区分开来,避免跑题的危险。 题②是一道话题作文。写好这篇作文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首先,要化大为小。实际上,“告别”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如果我们不从一个具体的角度来切入,这篇文章写起来就只是泛泛而谈。考生最好能够根据“告别”这个动词,去展开联想与想象,选择一个恰当的连带成分,组合成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作为题目。可以用具体事物命题,如“告别网吧”、“告别家乡”、“告别英雄”等;可以用抽象事物命题,如“告别懒惰”、“告别自卑”、“告别自私”等。 其次,要立意深远。本题虽未设审题障碍,但那些主题不够积极健康的题材在作文中应避免。文品即人品,做文章,思想健康、立意深远是首先要做到的。写“告别”话题的文章,考生可以写毕业后,与老师、同窗好友的告别,表达出依依不舍之情;也可以写自己告别家乡到异地求学,变得更加自立、坚强,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等。总之,能给人以启示,激发向上的情感是上选。 再次,要展现个性。由于本题写作范围较宽,考生可以用第一人称写自己告别某样东西的独特经历,如“告别回忆录”;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他人告别时的场景,重现人物心情,发挥想象,凸显主题,一展才华,如“告别也美丽”;还可以用童话形式写百兽“告别森林”,表现了对环境恶化的忧思等。如果能像《藤野先生》中鲁迅告别恩师,《背影》中朱自清告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后感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一书,以优美的语言和一针见血的见地,揭示了生命中最真实的痛楚,给我们这个喧嚣的时代以居安思危的警示。阅读他的文字仿佛于浮躁中感受到一丝宁静,于狂热中焕发出一份清醒,于盲目中寻找到些许理性。他的很多思想观点于今天仍然具有丰富的价值。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那就是,它告诫我们生活如此残酷,只有正视痛苦,坚定信念,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才能确定自己的世界,在这大千世界中站稳脚跟。 突然想到于丹老师曾讲过的一个故事: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用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这里膜拜。但是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跟它采自同一块山石的很多花岗岩。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变得不服气了,它们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去膜拜你呢?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的对这些台阶们说了一句话,他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以成佛”。今天的社会给人的压力太大,只有一个人有效的建立起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生命反张力。而叔本华所倡导的自我体验正是建立这种内心价值系统的一种方式。叔本华的一生也恰是历经挫折磨难、千锤百练,甚至千刀万剐后才功成名就,受到大众的认可和追捧。这正如他自己所言:“当人们变得老朽,生活的快乐和消遣就像秋天的落叶一去不复返了,也就在那时,名声才像冬青树一样开始萌芽”。 我想,要理解叔本华的思想不能不了解他的生平。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思想的形成。既然叔本华被奉为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那么就一定有形成他悲观思想的客观原因。 阿尔图尔·叔本华(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但泽(今波兰)一个世代为商的家庭。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亭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又因与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终年七十二岁。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等。 叔本华的父母是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老叔本华比约翰娜(即叔本华的母亲)大二十岁。老叔本华生性耿直,坦率得吓人,对违背他心愿之事从不假以辞色,哪怕是国王。而约翰娜则生性活泼,喜欢交际,又极富才情。由于性格和年龄的差距,夫妻二人的关系并不和谐。约翰娜经常在家中举办沙龙聚会,以其高雅的风度、机智的谈吐、高超的交际手腕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这让沉默寡言的老叔本华妒火中烧。妒忌也是最终导致他从汉堡家中阁楼上摔下来而死于非命的原因。叔本华深知忌妒之害,他在《论生命悲剧哲学》一书中指出:“忌妒是人的天性,……但却是幸福生活的大敌。”“至于忌妒,我们可以认为是针对别人的。如果我们遭到别人的忌妒,应当永远记住:没有哪一种仇恨像忌妒而引起的仇恨那样难以和解,我们应该小心谨慎,避免遭人忌恨,并且,正如其他许多形式的不幸一样,

2001:诚信

2001:"诚信" 28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审题: 然而,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审题方面则限制较严。"诚信"是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材料中的主人公丢掉了诚信是错误的。无论你写什么文体,都要贯彻"诚信不可丢"的中心思想。如果对丢掉诚信的言行予以肯定,那么文章就走题了,肯定与高分无缘了。 要吃透话题含义。话题的内涵: 2001年高考作文"诚信"这个话题,关键是词语意思的理解,其含义是"诚实、守信",有些考生把"诚"理解为"诚恳",把"信"误解为"自信、坚贞、相信、信仰、良心、信服"等等,有相当多的同学把"诚信"误解成"忠诚、信任"。还有些考生只抓住艄公"有弃有取,有失有得"一句话作文,均不合题意,均偏离了题意。 材料、提示语的指向性 2001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试想,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又怎么可以抛弃呢?这个故事没有结论,但命题者选择了它,用意是什么呢?仔细揣摩不难体悟,其中蕴涵的道理非常清楚:诚信不可抛。这,就是命题者通过话题材料给予考生的揭示(或叫暗示),必须按照这个道理立意。尽管作文的话题只是"诚信"二字,但作文必须写"诚信不可抛"。当年高考作文中,有少数考生可能是刻意追求逆向思维,写了诚信可抛,究其原因,若非有意唱反调,就是没有体悟到话题材料中隐含的命题意图。 话题范围:2001年高考明确规定"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出离了这个范围,就偏离了题意。 2001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提供了一则寓言,目的是引出话题--"诚信能否抛弃"。 2001年 "诚信"话题,出题者的意图就是要给考生灵魂进行一次清洗或升华,亦即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怎么可以抛弃呢?这位青年抛弃了不该抛弃的东西。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寓意)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要按这个道理立意,才切合材料的寓意,切合命题者的用意。而这个道理,就是命题者通过话题材料给予考生的提示。因此,作文的话题虽然只是"诚信"二字,但作文是必须按"诚信不可抛"来写的。今年高考作文中还有少数考生写诚信可弃,究其原因,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名著介绍(20210216003512)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名著 商界需要哲学思想,读读哲学总没错~ 《理想国》柏拉图 理想的国家是正义的,国家的正义来自统治者——哲学家的正义,哲学家的正义来自至善。至善、神圣、圆满。拥有至善就拥有最真实的快乐,所以正义的就是幸福的。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 ' .-A '| |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论文体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明 ''■ H ' ■■■'| ! 确把第一哲学的对象归结为实体”,这标志着哲学思维的一大突破,从此哲学成为科学。 《忏悔录》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是西方世界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范。他的成名作《忏悔录》 位列世界三大著名忏悔录之首,是西方哲学名著与文学名著。 ■ I " 《新工具》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第一次揭示了知识的真正意义,新工具”一—经验归纳法是实验科学的第一个科学的方法,这奠定了培根近代实验科学始祖”的地位。 《哲学原理》笛卡尔近代科学的始祖笛卡尔,用他的理性主义演绎

法,创立了近代唯理论哲学体系,理性代替信仰成为权威,从而成为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理性并保持权利的人。 《伦理学》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以几何学方法展示了一个由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组成的为大哲学体系,其所达到的哲学境界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 I, —$ f.?八—} 《人类理解论》洛克 X . ■ I 洛克批判天赋观念论,主张心灵白板说,论证认识起源于经验,解决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定性和范围问题,是西方哲学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著作。 《哲学通信》伏尔泰 r X | | S \ ' 伏尔泰的《哲学通信》是报晓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的第一声雄鸡鸣啼。该书通过对英国经验论哲学、宗教宽容政策及政治平等理念的推崇与赞誉,拉开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帷幕。 《人类理解研究》休谟 该书重点说明了我们所运用的观念的性质以及我们在做推理时的心理作用的性质。该书释理细腻,风格沉静平和,基本反映了休谟的哲学思想和行文气质。 《纯粹批判理论》康德这是康德的主要著作,全面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范畴的改造创立了先验逻辑,从逻辑上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及佳作点评

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及佳作点评 这篇关于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及佳作点评,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及佳作点评 四川耿世诚 【原创试题】 有人觉得曲折……你的感觉是什么呢?请以“生活充满____” “生活充满压力”;病魔的突然袭击,差点儿摧垮 “生活充满考验”;在地震、海啸、泥石流、火灾等灾难降临时,有大量奉 “生活充满微笑”……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总体立意要积极健康”。如果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的确是寂寞、烦恼、坎坷、痛苦、悲伤等,在文章结尾处也要让人看到生活的亮色,给人希望、给人鼓舞。 【佳作展示一】 生活充满希望

隆昌县第三中学阳光文学社肖祥聪 人生,总会遭遇诸多坎坷,总要面对诸多不如意。但勇敢者和乐观者说,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 ——题记 是对生活毫不在意,得过且过。 正不管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现状。 ”我们有巨大的潜能, “”这句话道出了我们的心声,点燃了我们对生活的激情,让我们有勇气继续前行!“”“所谓的慢班将来未必就会全军覆没。”确实如此啊!曾经,我们班 100名之内了,这不,上学期期末统考小翔同学名列年级第9名!我们在学校举行的“纪念‘一二·九’感恩·奋进”歌咏比赛中,获得了团体总分全校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还有,我们班的“帅哥篮球队”在年级篮球大赛上也赢得了全年级第一……这些在别人看来也 许微不足道,但对于我们班的每个同学来说,都是值得骄傲的。这让大家看到我们“慢班”也是有一定优势的,我们“慢班”也能获得成功! 就像语文老师时常对我们说的那样,“不要怕走得慢,只要你一直在走着”。只要我们坚持前行,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只要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我们“慢班”里的“金鹰”也一定能够腾飞起来! 【点评】

2013年天津市中考作文题解析和佳作选评

2013年天津市中考作文题解析和佳作选评 【真题回放】 有人说生活太平凡,幸福很遥远。其实,点点滴滴的幸福在生活中俯拾皆是,只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就能收获幸福。课堂上一声真诚的赞许,赛场上一句热情的鼓励;手机里一张张欢聚的照片,餐桌上一盘盘可口的饭菜;抑或是一次快乐的远足,一次春雨中的漫步,一次醉心的阅读。同学们,用心捡拾生活中的幸福吧,把它装入行囊,伴你快乐成长! 请以“捡拾幸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内容具体,要有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写作指导】 文题的提示语透露出了两点信息:一、什么是幸福。“幸福在生活中俯拾皆是”,并简要举例,对“幸福”做形象的诠释。二、如何发现或者感受幸福。关于“捡拾”,有两种理解:一是把自己曾经忽略的、遗忘的东西重新找回来;二是回顾、梳理零散的片段,使其清晰呈现。不管是哪种意义的“捡拾”,“用心”才能“收获许多幸福的印记”。 以下构思可供参考:1.写出对幸福的感受。2.连缀相

关“镜头”,揭示出幸福的内涵。3.通过对比写自己如何“捡拾幸福”。4.审视幸福。可通过对自己经历的一些事情的思考,表达自己的幸福观,对如何“捡拾幸福”进行诠释。 【佳作展示一】 捡拾幸福 天津一考生 时常问自己:我幸福吗? 与朋友聊天,他们时常会以羡慕的口吻说:你好幸福!然后就把我听得耳朵都长了茧子的话再播报一次:你生在富裕的家庭,从来没有看到喜欢的东西却囊中羞涩的窘迫;你的父母很开明,从来不强迫你做不愿意做的事;你没有在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特长班之间穿梭奔走的经历;你没有因考试不理想而被父母斥责的痛苦;你的父母就像你的朋友一样,你们之间无话不谈…… 看来,我真的很幸福!可我为什么总觉得幸福离我很远? 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可我好像尝了无数遍各种各样的愁味。夏日的夜晚,一个人在露台上仰望苍穹,满天的星斗组合成大大小小、形状千变万化的图案,像迷宫。我想,我为什么不能自由地遨游在这迷宫之中呢?于是脸色阴沉沉的,一两天也不和人说一句话。读林黛玉的《葬花吟》,在“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反复吟诵中,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