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历经50年传入中国的原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历经50年传入中国的原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历经50年传入中国的原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历经50年传入中国的原因分析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影响中国近代的重要思想,在1848年产生后历经半个世纪“登陆”中国,这之中有中国无产阶级政治局限性的原因,有当时影响中国的封建地主、农民、资产阶级等主流势力及传统思想束缚的原因,有马克思主义与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斗争的原因,有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而带来的全球交流渠道畅通的原因等。马克思主义自“登陆”中国到真正发挥其影响力,是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的事情。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登陆”中国;50年;原因

19世纪的世界史,尤其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真可谓风云变幻、高潮迭起。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一展开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疑成为19世纪的一道亮丽的风景。1848年2月,马克思主义一经产生,便引领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1。至于迄今所知中文报刊对马克思及其言论的最早介绍,胡绳指出“1899年英国传教士在《万国公报》中第一次提到马克思和马克思的学说”2。作为新生的、拥有广泛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历经50年方才传入中国,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以19世纪40年代作为分界点,在此前后,可以简要对比看一下世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发展状况,以把握彼时的世界形势。

资产阶级方面:在文化上,18世纪末启蒙运动进入尾声,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迪德罗、康德等一大批思想家提出了诸多至今仍被奉为圭臬的理论原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9,1:26.

2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8:9.

则;在经济上,此时期工业革命高速推进,英国于1840年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首个工业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启工业革命;在政治上,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德国与意大利的统一、美国内战等使得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初步确立。

无产阶级方面:在文化上,涌现出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杰出代表,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在经济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上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日益加重,其本身的弊端初步显现,无产阶级的处境越来越艰难,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论揭露资本家的剥削;在政治上,1848年欧洲革命、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第一国际的成立、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等都都推动了无产阶级的觉醒,促进了工人的团结。

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可以很容易的发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伴生发展的关系,即在早期二者联合打破旧的封建关系、共同发展壮大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言“资产阶级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有自己的对立物同它缠在一起:资本家没有雇佣工人就不能存在。”3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其照亮了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航程,指引着全世界革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正如列宁所说:“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4对于世界无产阶级而言,科学社会主义是成熟的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它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第二国际、各国共产党的成立等,无一不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逐渐扩大。

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36.

4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1:91.

二、马克思主义“登陆”中国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从东边的日本,从西边法国和北边俄国,分陆路和海路向中国传入,由涓涓细流终于汇合成气势磅礴的思想洪流,迅速在中国社会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社会思潮。5社会主义传入中国总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十九世纪末三十年是零星传入时期,影响微小;二十世纪初到十月革命前,多种流派社会主义纷纷传入中国,掀起传播热潮,但模糊混杂、难以分辨、相互冲突,尚未聚变为精神力量;十月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大规模传入中国,达到传播高潮,实现了由量变向质变的飞跃,社会主义在中国有了明确的主题内容,即学习苏俄,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科学社会主义由此成为社会主流思潮和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头脑的思想武器6。

对于二十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学界目前已经梳理的很清楚。而对于马克思及其社会主义思想最早“登陆”中国,即十九世纪末的零星传入,经过学者们的考证也取得一定的成绩。

清华大学陈希教授主编的《民族复兴之路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书中,专设一章节介绍“初识马克思:1918年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其中指出最早把马克思介绍给中国人的是西方的传教士。1898年夏,基督教新教在中国设立的出版机构广学会在上海翻译出版了一部系统讲解各地社会主义常说的著作《泰西民法志》,该书在第七章介绍了马克思。1899年,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译载了英国社会学家基德的《社会进化》(当时译作《大同学》),该文再度提到马克思的名字及其常说。马克思的名字及其学说就这样通过传教士所翻译和出版的中文书刊介绍到了中国7。北京师范大学王树荫教授在《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入与传播》中亦持1898年传入中国说。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孙建昌教授2012年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关于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说法——1898 年传入中国说、1899

5毛传清.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三条渠道之比较[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58.

6廖生智.社会主义传入中国的演进历程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8):5.

7陈希.民族复兴之路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43.

年传入中国说、1902 年传入中国说。经过考证指出1898年传入中国说有误,实际应是1899 年 2 月上海广学会出版的《万国公报》第 121 期刊载的《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一文,是迄今所知中文报刊对马克思及其言论的最早介绍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唐宝林先生在《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王也扬先生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的一个说法之误》中,均支持1899年传入中国说。上文中胡绳亦使用1899年传入中国说。

撇开学界的关于最早时间的争论,可以确定无疑的是马克思主义再产生之后,确实历经半个世纪,在19世纪末期方才“登陆”中国,此后经过国内外的知识分子的学习、吸收、传播,逐渐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主流思潮。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历经50年传入中国的主要原因

1848年的中国,刚刚步入近现代化的大门,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彼时的大洋对岸,马克思主义正蓬勃发展,生机盎然。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没有立即“登陆”中国,而是历经50年才为国人所了解并慢慢产生影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19世纪中后期中国无产阶级缺乏相应的政治觉悟,尚无明确的政治诉求,自然没有对类似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需求,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可能立即“登陆”中国。

中国无产阶级早期主要产生于外国资本家在华开办的企业、清政府中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开办的近代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中。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和民族资本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大量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遭到破产,不断地变以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企业工厂中的雇佣劳动者。至1894年,无产阶级的总人数,估计约近10万人,其具体分布大致如下9:

8孙建昌.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考略[N].学习时报,2012-3-26第009版.

9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 辑(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1201.

外国资本家在华经营的年代企业34000人

清政府经营的近代军事工业9100-10810人

清政府经营的炼铁与纺织工业5500-6000人

近代矿业16000-20000人

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工业27250人

共计91850-98060人

可以看出,作为无产阶级本身土而言,彼时的力量尚待发展,政治觉悟亦有待提高,还不能产生阶级诉求,这样就缺乏对于诸如马克思主义这样先进理念的需求。中国产业工人的队伍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到1919年方增至约200万人。

(二)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封建地主、农民、资产阶级等,更多的是提倡学习西方的器物及制度,还未上升到思想层面的改造,中国传统的思想还保留着强大的影响力,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视野,主流势力、传统思想等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可能立即“登陆”中国。

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10。自从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后,中国开始一步步地从封建国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陷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于水深火热、饥寒交迫的灾难之中。面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这两大敌人,在19世纪中后期,主要有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与资产阶级掀起的革命潮流,另外还有洋务派掀起的封建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及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导的维新变法运动。

凡此种种,在“西学东渐”及“中体西用”的影响下,国人更多的是学习西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1469.

方的器物及制度,至于思想层面的学习,那是20世纪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事情。在近代西方势力叩关,中国士人在因应西潮冲击并维护传统的过程中,或纳西学于传统之“躯壳”中,或设图回归到更为“传统”的状态去,其目的虽不外使传统更有效地应付当时的变局,其手段却迥异。中国文化之中重内轻外、详近略远、中心稳定边缘波动的特点,以及科举取士的标准、儒学的传统影响,使得此时期的知识分子除了个别人,大多数尚未跳出传统的思想束缚。

(三)19世纪中后期在欧洲,马克思、恩格斯集中精力批判以魏特林、维利希、沙佩尔、赫斯、格律恩、克利盖、蒲鲁东、布朗基、巴枯宁、拉萨尔等为代表的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不可能立即“登陆”中国。

《共产党宣言》中虽然明确批判了反动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但在之后的国际工人运动实践中,尤其是在共产主义者同明及第一国际内部,各种思想激烈交锋,争夺对工人的领导权,这些思想或多或少的产生着影响,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不得不面对这些情况,与之展开斗争。

在与布朗基、魏特林、蒲鲁东等论战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党的党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常说的诞生)而争取到主动。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在共产主义者同盟内部,以维利希、沙佩尔为首的一些人,追随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错误主张,竭力反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的正确的斗争策略。为了尽量避免同盟的分裂,又能明辨是非和防止维利希-沙佩尔集团篡夺同盟中央的领导权,马克思建议把同盟中央从仳离迁至科伦。随后针对二人成立的非法“中央”,同盟中央委员会将其开除出共产主义者同盟。

1864年在新成立的第一国际中,与英国工联主义者、法国蒲鲁东主义者、意大利马志尼主义者等进行斗争。马克思采取“实质上坚决,形式上温和”的斗争策略,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起草了《告工人阶级书》,修订了协会章程。随后马克思起草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协会临时章程》发布,奠定了第一国际的革命革命纳和“无产阶级运动的基本

路线”11。当时限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水平,参加第一国际的各派对于国际的性质和任务,在认识上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必然发生尖锐的矛盾。因此,第一国际从成立至解散,内部斗争贯串始终。正如马克思所总结的:“国际的历史就是总委员会对那些力图在国际内部巩固起来以抗拒真正工人阶级运动的各个宗派和各种浅薄尝试所进行的不断的斗争。”12

在这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斗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指导着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成立了群众性的国际无产阶级政党,使群众性的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和各国工作群众组织实现了大联合,而马克思本人也成为联络和合作的中心。为欧洲各国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独立政党奠定了重要基础。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登陆”时间迟滞了半个世纪,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所限定的,它需要时间来获得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并拥有坚实稳固的“后方”。

(四)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90年代末“登陆”中国,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使得马克思主义“登陆”中国有了相应的交流渠道。故初生的马克思主义要远涉重洋“登陆”中国面临着种种限制,直至传播渠道的成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普遍确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模式定型。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已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世界体系的形成,固然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影响,但亦有其积极的作用——结束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存在的孤立,闭塞的陈旧的经济体系,结束了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以社会化大工业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使各国、各地区的相互交往较前更为扩大,这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任何一种思想要向外传播,必须要相应的传播渠道,如中国古代很多的先进思想沿着西域丝绸之路向西传至欧洲大陆,当然这个时间周期是相当长的。在

1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36.

1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394-395.

19世纪末20世纪初,搭乘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快车道——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相当便利的“登陆”中国,当然亦是在中国内部对此有了需求,同时马克思主义亦开启其影响世界的步伐而向外传播。

四、结语

以上简要的讨论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产生之后历经半个世纪方才“登陆”中国,也仅仅限定在首次在中国出现而已。在以上的原因之中,中国无产阶级政治局限性以及影响中国的封建地主、农民、资产阶级等主流势力及传统思想的束缚,可以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来解读,彼时的中国社会各阶级还未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需求;而马克思主义与非科学的社会主义的斗争,则可以看做马克思主义的自身完善发展,并构建其稳定“后方”及世界影响力的过程;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而带来的全球交流渠道畅通,则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对外辐射的平台,此为工具性因素。简言之,当时的中国社会还未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需求,马克思主义本身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相应的传播渠道还有待发展,这些因素的“合力”,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产生之后,历经50年方“登陆”中国。

而马克思主义真正在中国社会产生有意义的影响,一直到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通过十月革命向巨细彰显了强大的力量。在这种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下,马克思主义一时“风行天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民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3

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147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案1(高二历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标要求: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主要的代表人物,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的不同;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之后成为社会新思潮的主流;了解问题与主义之争; ②比较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各种思潮的结局,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的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而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分析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节内容,归纳概括分析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其实践效果,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②在教学中,教师尽量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给予及时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五四爱国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理解新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 ②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教学建议: 1、整体教学思路:本课知识理论性强,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距离,所以教师要尽量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设计贴近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本课知识。可借助于多媒体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等进行教学。本节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可让学生带着这一线索去梳理本节内容。 2、导入:利用多媒体投影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明(引自《思想解放史录》),教师设问: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导入新课。 3、关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一目,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入,二是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及其影响。建议教师: (1)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入,教师在讲解时可适当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①马克思主义能够传入中国的条件有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一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出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二是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总结实践经验和群众创造、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掀开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新的光辉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党把工作中心转向城市,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对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的设想,第一次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确立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强大国家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事关社会主义生存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近期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强调以人为本为核心,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一次创新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回顾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进入小康、走向繁荣的历史轨迹,每一步都深深地留下了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烙印。二、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成功探索9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播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年又一年地坚持下来,一代又一代地发展下去,一次又一次地飞跃起来,不断走向新的境界,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分不开,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无限忠诚分不开,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求实精神和创新意识分不开,与创造性地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分不开。90年间,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1.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有效地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提出并实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任务,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天地,确立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领域,开启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 高度,再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在深刻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从新的高度和新的视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和实践觉醒。90年间,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化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新空间,化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化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新纪元。 2.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理论品格,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才能拓宽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

第一章 总论

第一大部分总论(导论) 一、《概论》课教材编写和修订的指导思想 ....是什么? 第一,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落实中央关于开设“概论”课程的基本要求——结合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讲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把握基本原理、坚定理想信念。 第二,突出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好地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努力使教材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立足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概论》课的总要求是什么? 《概论》的具体总要求是:一是要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二是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三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基本原理;四是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概论》课的总要求:1、历史进程 2、理论成果 3、基本原理 4、理想信念 三、《概论》课教材编写的总体设计思路以及主题、主线和重点是什么? 《概论》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帮助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邓、三、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把握,了解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涉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内容十分广泛,思想极其丰富,因此有一个怎样编写教材重点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本教材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题 ..,以建设中国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 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 ..。 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就是要结合中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 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领导人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道路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充分反映党的几代领导人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以及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坚持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的现实经验和实践意义。 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 ..,就是在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方面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相继解决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正在解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在改革中完善社会主义的问题。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一条基本线索是:探索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四、《概论》教材的逻辑结构是什么? 围绕教材的主题、主线、重点,全书15章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这部分设两章,即第1、2章。第一章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四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也可以概括为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三、科)。第二章单独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讲党的思想路线(即“认识路线”)。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两个特殊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即第三章和第四章。这两章是介绍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进程 中最重要时期的两个独特的原创性 ......内容。 讲述这两章的内容,要着重帮助学生了解今天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方面进行的原创性理论成果的伟大意义,从而理解邓小平说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明确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虽然可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崭新武器,却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还需要做到将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就是如何认识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最终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客观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古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古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家安设的理论也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这个“承”和“进”恰恰就体现在这些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上。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也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共同的理论基础。同时,他们都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绝不意味着贬低或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是体现和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代中国又有了新的成果,体现和强调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有了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

(1)马克思有哪些主要理论贡献。 主要有两大理论贡献:一是创立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二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 是,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主观条件回答 时代背景:1.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为科学揭示社会形态的物质 基础及其发展动力提供了可能。工业革命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革。急剧变革的社会 发展为人们打破形而上学观念,确立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观提供了可能,促使人们认识到社 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性,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在历史长河中都是短暂的、暂时的、相对的和有 条件的。这为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回答历史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奠定了基础。 2.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暴露。 3.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且引起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近代无产阶级。 4.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思想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主观条件: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理解)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理论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有何区别。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区别: ①旧唯物主义大致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事物 的本源归结于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它在根本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将复杂的事物 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事物的本源归结于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 观上的唯心主义的特点。 ②旧唯物主义没有坚持“全面,发展,矛盾”的方法看问题,而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 法看问题。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发展,矛 盾”的方法看问题。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政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政治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居榜首。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国以及人类的巨大影响,这其中中国尤为突出。当代,在资本主义笼罩全球的大背景下,作为硕果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头羊——中国,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继承者与发展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可谓是息息相关。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下面,我想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当代政治的关系谈一谈。 中国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无产阶级当家作主。而这一切都有个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许多外界人士以此来攻击共产党,认为中国由“家天下”进入了“党天下”,这是专制的体现。首先我不否认一党专政滋生了一大批中国官员的不作为和贪 污腐败。但我们要看到历史原因,中国几千年来实行的都是君主专制制度,官本主义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扎根了几千年,这种影响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根除的。更何况中国是个大国,多民族,地区差异大,这种复杂程度远不是外国可比的。不然,我们大可以学习香港或者新加坡,建立一个政治清明的

社会。所以中国的反腐倡廉必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正如前文所说,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既未曾有过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民主政治,也未经历过启蒙思想的洗礼,“皇帝“的观念似乎深入人心。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大国,乍然推行多党制度,会给中国的社会各界带来混乱和纠纷,因为”皇帝“不但代表了一种制度,更代表了这种制度下的一大批人。事实证明,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而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立刻就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但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而且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既保证了民众的合法利益,也维护了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知识分子的合法地位。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所谓的“发展中”就是“落后“。中国正处于几千年未曾有过的变革与发展时期,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个政府,一个政党更能全面而充分的调动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社会经济建设当中,从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才有了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了改革开放翻天覆地的变化。德国从一战战败到二战开始,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内,发展到几乎以一国之力横扫世界。我们必须看到纳粹党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德国军政的高度统一,也就是一个意志,给德国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不必担心德国的悲剧会发生在中国身上。因为深受几千年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C) A.发展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 2.党的思想路线的创立者是(A) A. 毛泽东 B.邓小平 C.毛泽东和邓小平 D.江泽民 3.党的思想路线的正式阐述者是(B)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毛泽东和邓小平 4.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根本方法和精髓的人是(C)A.毛泽东 B.刘少奇 C.邓小平 D.江泽民 5.创造性地提出解放思想,并且规定为思想路线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是(B)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邓小平、江泽民 6.江泽民为党的思想路线增加的新内容是(B) A.解放思想 B.与时俱进 G.创新 D.执政为民 7.与时俱进的实质是(B)、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G.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创新 8.实事求是的前提是(D) A.实践 B. 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一切从实际出发 9.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重新确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讲话是( C)指 A.《坚持四项基础原则》 B.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 《“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10.为了指导和带领全党恢复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率先抵制和批评的错误方针是(C ) A.抓纲治国 B.洋冒进 C.“两个凡是” D.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二、多项选择题 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这是因为(ABCDE ) A.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 B.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 C.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根本要求和原则 D.是实现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前提 E.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 2.“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AE ) A.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 B.是在毛泽东同志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的 C.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中提出的 D.是在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中提出的 E.说的是一切要经过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 3.奠定了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著作是( BC ) A.《反对本本主义》 B.《实践论》 C.《矛盾论》 D.《改造我们的学习》 E.《整顿党的作风》 4.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是指(AB ) 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B.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材分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要做到化远为近、变抽象为具体;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本课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成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 II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已在模块Ⅰ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内容,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分析、自主学习、搜集史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并展开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等收集相关的史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师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认真准备辩论会材料,分析学生可能提出或遇到的问题。 3.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查找本课相关名词术语的含义,并收集相关史料,进行整理。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作为一名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的青年学生,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会崇拜谁呢? 学生的选择很多(孔子、孙中山、华盛顿、列宁等等) (1)利用多媒体播放李大钊等革命家的相关视频资料; (2)利用多媒体放映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明(引自《思想解放史录》)师: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是怎样脱颖而出的?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选择我们就去寻找马克思和他的主义在中国的足迹吧。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 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中的“两个基石,两个发现。”,经过拓展构建成整个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问:这个体系是怎样构建的?(P13)【前面的表述不太准确,问题是正确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地位。 3.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 4.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提出:“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做个四个创新 性的回答,其中一个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结合思想实际谈谈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同1】 简答 1.马克思在《1859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决不会”思想。(P10、P11) 2.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理论。 3.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4.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内容。 5.马克思关于农村公社两种可能的发展趋势的观点。 6.恩格斯关于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的三种情况的论述。 选择填空 1.马恩毕生的工作围绕______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2.工业革命使机器体系和以____为标志的工厂制度的确立。(雇佣劳动)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________(原始积累) 4.马克思1881年《致xx李奇的信》明确指出饿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_____(卡夫丁 峡谷)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 5.恩格斯_____(《自然辩证法》)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的自然观和科学观。P108 6._____(社会关系的物化和人与物关系的颠倒)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 教产生的基础。P64 7.巴黎公社创新性理论之一是用______制度(社会公仆制)代替官僚制度。 8.第二国际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是_____(庸俗进化论) 9.恩格斯一生中最后一篇文章是_______,在其中阐述了无产阶级发展的新看法,在马克 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xxx1848—1850的xx的xxxxxxxx的导言》)【这个名字太长了。。。。】 10.列宁的______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直接继续。 11.1925出版的______是斯大林经济理论的集中系统的论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伦理》) 【这个不太确定,没听清】 12.20C 60’s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领域中颇有影响的垄断资本主义学派的核心概念是 ______ 13.20C 70’s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研究中,曼德尔的_______xxxxx【后面的没听 清。。】 14.文革时期毛泽东在_______中提出从平均主义向共产主义过度的设想。 15.1981年6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_____被邓小平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试题和答案

模拟试题 一、填空 1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相结合的产物。 2 .毛泽东对()理论的完整论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 3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4 .()的发表,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已经成熟。 5 .()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机构。 6 .一国两制的核心是()。 7 .正式确立“三步走”战略是在党的()大上。 8 .“三步走”是战略目标是到()基本实现现代化。 9 .“台阶式发展”的关键是()。 10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和前提。 1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关系。 12 .在效益和公平中居于首位的是()。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最完整的概括是()。 15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 二、单项选择题 1、克思主义在中国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是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毛泽东思想 D 列宁主义 2、誉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是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毛泽东思想 D 列宁主义

3、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的 A 八大 B 七大 C 一大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4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评价是 A 过大于功 B 功过相当 C 功大于过 D 功不抵过 5 、当今社会时代的主题是 A 战争与革命 B 和平与发展 C 科技与人才 D 合作与竞争 6 、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的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四大 C 十五大 D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7 、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B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 A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社会主义革命 C 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新式的社会主义革命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A 资本主义 B 社会主义 C 共产主义 D 封建社会 10 、统一战线中最重要的联盟是 A 工农联盟 B 全体领导者和非领导者的联盟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盟 D 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盟 11 .共产党领导军队的最基本原则是 A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B 党指挥枪 C 枪指挥党 D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2 .标志着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重大事件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韦燕指导老师:徐朝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 II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已在模块Ⅰ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内容,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分析、自主学习、搜集史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并展开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等收集相关的史料。 2.教师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认真准备辩论会材料,分析学生可能提出或遇到的问题。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作为一名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的青年学生,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会崇拜谁呢? 学生的选择很多(孔子、孙中山、华盛顿、列宁等等) 利用多媒体播放李大钊等革命家的相关视频资料; 师: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去寻找马克思和他的主义在中国的足迹吧。 讲授新课: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 1、条件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谈谈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传入中国的?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师: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过的内容,谈谈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一章--总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原理 一、课程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程,按照大纲要求共24分,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框架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的规律,认识论。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规律,唯物史观。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自由资本主义。 第六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垄断资本主义。 第七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八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其中第一章是总论,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第五章第六章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论)。 第七章第八章是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2小节)

第一节介绍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的,阶级基础和思想源泉,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基本原理及在实践中的发展; 第二节阐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开放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在第一节里面主要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式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集中概括。 2、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A、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a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厂手工业的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是这种制度开始显露出他固有的内在的矛盾,及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b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对科学理论

历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真题

2002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名词解释(4*5=20) 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实践哲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2、论述题(25*2=50) 列宁对经验批判主义的批判 从《共产党宣言》到《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认识的深化 3、论证题(30*1=30)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珍贵理论品质 2003年 1、名词解释(5*5=25) 普鲁东主义伯恩斯坦《哥达纲领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经验批判主义 2、简述题(15*5=75)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社会主义商品货币观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 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 3、论述题(25*2=50)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及其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启示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2004年 1、名词解释(5*5=2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普鲁东主义伯恩斯坦主义 2、理论综述题(15*5=75)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分析 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探讨综述 斯大林同布哈林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理论上的争论评析 列宁《哲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 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评述 3、综合分析题(25*2=50)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实践与教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警示 举出马恩著作中至少两个观点的演变,论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005年 1、名词解释(4*5=20) 合法马克思主义者超帝国主义论垄断资本学派 《“论俄国社会问题”跋》《哥达纲领批判》 2、原著理解(10*3=30) 马克思指出:“品二重的存在这个简单的事实,既一方面作为一定的产品而存在,而这个产品在自己的自然存在形式中观念的包含着(潜在的包含着)自己的交换价值;另一方面

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1、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答:一、马克思主义初步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最早在中国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人。 1898年夏,李提摩太委托胡贻谷将英国人柯卡普撰写的《社会主义史》一书翻译成中文,题名《泰西民法志》,由上海广学会出版。这是第一部系统讲述欧洲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也是中国近代出版的书刊中最早提到马克思名字及其学说的著作。1899年初在《万国公报》上由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笔述的《大同学》中所提及的“马克思”、“恩格斯”,只不过是在介绍颉德的社会进化论时的“夹带”而已,显然是西学东渐潮流中的附属品,不带任何的“阶级属性”和功利目的的。 在我国,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并谈到马克思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学者梁启超。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对马克思及其学说做了最早介绍与评论。孙中山较早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做了一定宣传工作。马君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历史,并列举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书单。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和中国社会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由张继、刘师培等人发起,在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社会主义讲习会。 二、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这让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到了希望,使他们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之中。 苏俄政府奉行反对霸权主义的和平外交政策。苏俄政府曾连续三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政府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废除在华特权,放弃庚子赔款,建议两国建立平等关系,并表示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苏俄政府的对华态度与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压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这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好感,使他们同情十月革命,在感情上倾向于马克思主义。许多知识分子都认为俄国的国情与中国相似,中国革命应仿效俄国革命才能成功。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从1918年7月到1919年1月,李大钊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旗帜鲜明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在思想史上具有标界性的意义。文章中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五四”期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是先进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的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由当时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国情决定的。这时,马克思主义一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它要寻找自己的“物质武器”,而另一方面,“五四”运动以后迅速发展的中国工人运动也要寻找科学的“精神武器”,二者在实践中的有力结合,积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广大青年与进步社团中,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明显趋势和思想主流,很快便涌现出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刘少奇、邓中夏、恽代英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另外一批进步青年,如杨匏安、李达、李汉俊、陈望道、周恩来、瞿秋白、蔡和森等人在其留学期间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后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和对当前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带有奠基性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 (2)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具体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命运和出路、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出路。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命运和出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永葆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民族化、当代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如果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至今已有158年了。马克思主义于德国产生后,就把解放全人类、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崇高使命。而要实现这样的伟大理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必然要走出德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的民族化过程。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58年前,它要继续指导当今和将来的世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以新的内容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以使自己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也就是说要不断与时俱进,实现其当代化和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当代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威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生命力,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光明前景。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命运和出路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充分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近代以来,西方的两种革命理论,即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都先后传到中国,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先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进行了英勇的改良或暴力斗争,虽取得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的胜利,但旧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失败。后来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马克思主义并以其作为救国的强大理论武器,中国革命才有了新的出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人民先后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充分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正是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才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仍至关重要。要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无疑是十分艰巨的。我们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的生机活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都离不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所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出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壮大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相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坚持、运用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的,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离开或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那就不叫共产党了。 是否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从我们党85年的历程来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错误就是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来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搞革命,因而给党和红军造成了严重危害。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文化大革命”,我们党所犯的一系列“左”的错误,反映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只有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我们党的事业才能胜利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