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国际化与中国市场结构战略方案

市场国际化与中国市场结构战略方案
市场国际化与中国市场结构战略方案

市场国际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是很大的。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看,将中国市场结构置于国际市场大环境中加以研究,通过分析市场国际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和中国市场结构现状与市场国际化的不适应性,探讨在市场国际化条件下优化中国市场结构的基本战略, 这是本文论述的主题。

、市场国际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开放主要包括引进外资、

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其结果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逐渐融为一体。因此,对外开放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市场国际化过程。而市场国际化对决定市场结构的规模经济、进入壁垒和市

场集中这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国际化为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潜力。规模经济要求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收益增加。假如企业只在国内

市场上追求规模经济,就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1.国内资源可供量的限制。因为一国的资源往往存在相当程度的稀缺性, 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有可能因获取资源的代价太高反而使产品的边际成本上升, 甚至有可能根本无法获得所需的大量资源。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后,就能以较低的价格得到所需的资源,以扩大生产规模,

实现规模经济。例如,目前上海宝钢”所需的铁矿石9 0%以上来自澳大利亚等国,其规模

经济的实现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很大。

2 .国内市场需求量的限制。在特定时期内,一国对任何产品的需求都是有限的,企业若

味追求扩大生产规模,往往会造成产品严重供过于求,迫使企业又不得不缩小其生产规模。

而在广阔的国际市场上,产品的需求量就会大幅度增加,从而为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突破了产

品需求的制

约。

3.国内技术水平的限制。生产能力的扩大通常是以技术进步为推动力的, 企业在扩大生产

规模时总是要采用效率更高的新技术。而一国的技术水平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处于领先地

位,在那些技术水平较低的产业中,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就会受到生产技术的限制。这对技术总体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为突出。企业通过国际市场引进高效率的新技术,提高生产能力,就能较充分地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总之,市场国际化突破了国内市场的种种限制,

为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国际市场的进入壁垒具有多层次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已存在许多不同规模和层次的

区域性经济组织,并大有继续发展之势,这意味着世界经济将进入区域一体化、集团化新阶段。欧洲经济共同体于1 9 9 3年1月就宣布建立在12个成员国之间的商品、资本、劳务和人员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并设想在21世纪中期,把欧洲经济区扩展到东欧和南欧的周

边国家,把欧洲建成全欧洲经济联盟”;1 9 9 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签

署了《美加墨自由贸易协议》,标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1 9 8 9年11月,亚太

地区12个国家的部长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举行首次会议, 组成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

9 9 2年1月,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达成了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形成东盟自

由贸易区”。由于东盟”成员国也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因此,两者是处于不同

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此外,还有不少新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尚处于酝酿或筹建之中。各种区域性经济组织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成员国之间降低甚至消除相互之间的进入壁垒, 加强经济合作,而对非成员国则形成新的区域壁垒,如欧洲共同体(欧盟)达成建立西欧统一市

场协议后,先后制定了限制纺织品进口、 保护西欧电子产品市场、提高进口产品关税等一系 列政策措施。同时,从7 0年代末开始, 在8 0年代普遍化的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在9

0年代将继续发展,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为摆脱经济 滞胀”、高失业率和贸易逆差急剧上升的

局面,纷纷制定各种国际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 对外国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设置很高的进入壁

垒,从而在国际市场上便形成了

大区域进入壁垒 7小区域进入壁垒 7特定国家的进入壁垒”

这样一种多层次、复杂的进入壁垒体系。

(三)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是 跨国公司寡头主导型竞争。由于国际市场为企业充分实现规模经 济提供了可能,同时,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多层次的进入壁垒,

这就使仅靠对外贸易很难开

拓国际市场。因此,8 0年代以来,经济发达国家纷纷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通过对外直接投

资,设立境外子公司,利用当地资源组织生产,并实行就地销售,

了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对外贸易, 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力。 就市场集中度而言, 据美国《幸福》杂志的有关资料,早在1 9 9 0年,世界5 0 0家最大跨国工业公司的销售 额为5万亿美元,相当于整个西方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4左右。 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中,

跨国公司占主体, 仅占1%的大型跨国公司,

其对外直接投资额

就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 0%以上。 而世界最大的几百家跨国公司分布在各主要产业 中,特定产业被少数几家寡头企业所垄断, 这就意味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是跨国公司寡头主 导型竞

争。

二、中国市场结构与市场国际化不适应性分析

从而使对外直接投资取代

1 9 9 2年在全球2万

市场国际化把我国企业逐渐推向国际市场大舞台,而从国内市场竞争到国际市场竞争的转

变,要求相应地调整我国的市场结构。但就企业自身而言,有一个相当时期的适应过程;就国家宏观管理而言,有一个探索、总结、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国市场结构存在

着与市场国际化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企业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这突出地表现在那些规模经济明显的重化工、电

子等产业中,例如,根据目前的国际标准,汽车工业中单个整车生产企业的最小经济规模为

4 0万辆以上,而目前我国整车生产企业有12 0多家,超过美国、西欧和日本厂家的总和,

但年产超过10万辆的只有一汽、二汽和上海大众3家。据统计,9 0年代初我国有钢铁企

业1 5 9 8家,约占世界钢铁企业总数的1/3, 而我国的钢产量只占世界钢产量的1/1

0。这些都反映了我国企业分散、规模偏小的现实。不仅如此,我国参与国际化经营的企业

又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的总体平均规模很小。例如,在1990年我国500家最大的

外贸企业中,进出口额在1 5 0 0万至1亿美元的就有3 5 7家, 占7 1. 4%。这同经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较反差很明显,这些国家为了保证企业拥有足够的国际竞争力, 非常重视企业规模效应”,其跨国公司的规模往往比国内其它企业的规模大得多。可见,我国企业的规模本来就较小,而参与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又大都是中小型企业, 这两重因素必然导致我

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因企业规模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而缺乏国际竞争力。

(二)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度过高,内部摩擦大,交易费用高。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我国的

外贸经营权逐渐下放,这对加快我国市场国际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本来是无可非议的, 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国内企业之间竞争激烈,造成很大的内部摩擦。这在出口方面表现为,

同类产品在向同一国家或地区出口时,多头对外,为了抢夺生意而对外竞相削价;在进口方面,则多家进口企业竞相抬价,相互争夺货源,其结果是让外商从中渔利。在引进外资和对

外直接投资方面也存在类似情况,过度竞争现象十分严重。同时,由于我国许多刚开始从事

国际化经营的企业,过去同国际市场基本处于隔绝状态,不了解国际市场行情,缺乏国际化

经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企业单枪匹马进入国际市场,需要花很大的代价去熟悉市场环境,收集国际市场信息,寻找顾客,签订并执行交易合同。而且,由于单个企业的贸易批量小,单位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购销费用就高,因而一笔交易的交易费用很高。

市场国际化条件下优化中国市场结构的基本战略

基于对市场国际化给市场结构带来的影响和中国市场结构现状与市场国际化不适应性的分

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市场国际化要求我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具有相当的经济规模, 并降低国内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度,形成协同竞争格局,以实现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兼容的

有效竞争;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却规模偏小,企业间存在过度竞争,内部摩擦大,与有效竞争相差甚远。因此,在市场国际化条件下,优化我国市场结构的基本战略思路是: 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企业,作为跨国经营的主力,以充分发挥国际市场所提

供的规模经济潜力;适当提高进入壁垒和市场集中度,降低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度,减少内部摩擦与交易费用,以协同竞争力,冲破国际市场上的多重进入壁垒,增强与国际寡头垄断企业的竞争能力。为此,需要研究以下两个具体战略问题: 是我国如何形成大型企业;二是

在特定产业如何确定国际化经营的核心企业,以协调产业内各企业间的关系。

(一)形成我国大型企业的主要战略及其途径。借鉴当代经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成长经验,

我国可采取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和混合一体化战略以形成大型企业。这三种一体化战略

不仅存在各自的经济性,而且具有层次性。作为大型企业的发展战略,水平一体是垂直一体

化的基础。通常,企业规模的扩张是从水平一体化开始的,由于企业可利用原有技术和管理

经验,在原来的业务范围内扩大其规模,故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但企业通过水平一体化达到定规模后,要进一步发展成为大型企业,就需要进而实行垂直一体化。如美国, 大型企业形成的历史就是把大规模生产过程和大规模流通过程结合于单一企业中的历史, 到19 17 年,在资产额为2 0 0 0万美元以上的美国企业中, 将近90%的企业是经由垂直一体化而

形成的。而在经济波动幅度和频率日益增加的今天, 企业要保持原有的市场地位并持续发展

成为大型企业,就要求企业努力分散经营风险, 稳定企业收入流量,这就迫使企业采取混合

一体化战略。同时,当今跨国经营的迅速发展, 要求实行跨国产业经营的大型企业作为物质载体,这也刺激企业采取混合一体化战略,以最终形成经济实力雄厚的国际化大型企业。

就实行各种一体化战略以形成大型企业的基本途径而言, 主要有以下三种可供选择:一是通

过企业自身积累以增强经济实力,逐步扩大其生产经营范围,实行各层次的一体化战略,以形成大型企业;二是凭借其经济实力,通过兼并产业内横向、纵向企业以及不同产业的企业,

以形成大型企业;三是突破部门、地区界限,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显然,前两种途径(特别

是第一种途径)形成大型企业需要较长时期,而通过第三种途径则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大型

企业。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还受条条”和块块”限制,造成分散经营、多头对外的过度竞争局面,而通过组建跨部门、跨地区、经营多个产业的大型企业集

团,则有利于消除这种混乱现象。因此,这一途径体现了我国今后形成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

向。

(二)根据产业特点确定国际化经营的核心企业。随着外贸体制的深入改革, 打破了我国长

期以来由外贸企业独家对外经营的局面,不少工业企业也获得了对外经营权。

但随之而来的

一个突出问题是:在国际化经营中,工业企业和外贸企业的矛盾日趋尖锐, 双方都争取拥有 更多、更大的对外经营权。因而不难预见,我国在以组建企业集团为途径形成国际化大型企

业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工业企业和外贸流通企业争夺集团核心企业地位的问题。 作为解决这一矛盾的一个比较可行的基本思路是: 根据产业的特点确定国际化经营企业集团 的核心企业。明确地说, 在规模经济不显著的产业,宜以大型外贸流通企业为核心企业,组 建贸易型企业集团; 而规模经济较显著的产业, 应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 组建工业型企业

集团。这是因为,在规模经济不那么显著的产业(如 农业、一般日用品制造业)中,云集着

大量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型生产企业一般不具备独立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经济实力和管理经

大型外贸流通企业。因此,大型外贸流通企业应积极地将这些中小企业组织起来, 型企业集团。而在那些规模经济较显著的产业(如重化工业、

经济实力和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 而且,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一般较大, 需要向用户提供一整 套售后服务,它们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脱离外贸流通企业而独立从事国际化经营。因此,

在这些产业,大型工业企业是 领衔企业”,应当同产业内的中小企业建立工业型企业集团。

据此,国家在制定跨国经营政策时, 也应视产业特点而有所区别, 一般地说,应该让规模经

济显著的产业中的大型工业企业拥有较大的对外经营权; 多中小企业,应该适当控制其独立对外经贸权, 让大型外贸流通企业去协调它们的对外经营 活动,

以免在国际化经营中出现过度竞争。

按照以上设想,我国将会形成两类国际化经营的基本主体形式, 笔者认为,

验,只能在很大程度上仰赖富有对外经营知识和技能,

拥有一定国际 营销渠道与国际信誉的

形成贸易 机械制造业)中,存在着少数

大型工业企业和众多为大企业配套生产的中小企业, 这些大型工业企业自身就有比较雄厚的 而对规模经济不显著的产业中的众

一类是以规模经济显著的产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中国资本市场得发展历程、情况及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得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得出现与成长.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得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发达市场几十年,甚至就是上百年得道路。今天,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重要组成部分,总市值居于世界第二。 (一)中国资本市场得发展历程 与成熟市场自下而上得“自然演进”得发展模式不同,中国资本市场就是在政府与市场得共同推动下,逐步探索与发展起来得。 资本市场出现得直接原因就是股份制试点。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少量企业开始自发地向社会或企业内部发行股票或债券集资,随后逐步形成了“股票热"。1990年,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 在资本市场创建之初,人们还有不少得犹豫与争论。1992年1月,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就是不就是资本主义独有得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瞧,但要坚决地试”(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随后,股份制试点进一步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开始了快速发展。同年8月,在深圳发生了因抢购股票而造成混乱得“8?10事件”,暴露出缺乏统一管理体制得弊端。10月,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市场纳入统一得监管框架。

1999年7月,《证券法》实施,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资本市场得地位,规范了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将资本市场纳入更高层次得发展轨道.2004年,《证券投资基金法》实施,促进了证券投资基金得发展。在这些法律法规得保障下,银广夏、德隆系等一些重大案件先后得到及时查处,资本市场在不断规范中逐步成长壮大。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资本市场也加快了对外开放与国际化发展得步伐,迄今已设立了12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与38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引入了116家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并推出了50只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产品(截至于2011年9月底。)。 2004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与稳定发展得若干意见》(俗称“国九条”),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升到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得战略高度。2005年5月启动得股权分置改革,使得市场早期制度安排带来得定价机制扭曲得以纠正,打造了一个股份全流通得市场,市场得深度与广度大为拓展. 近年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成得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适应多元化得投资与融资需求;上市公司大股东清欠工作共清欠金额数百亿元,保护了中小投资者得利益,提高了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得综合治理化解了行业风险,夯实了发展基础;基金业得市场化改革带来了行业得迅速成长,基金规模已占到流通市值得近10%,并带来了市场投资理念得深刻转变。

论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历程及前景

论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历程及前景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下和我国已加入WTO的背景下,实现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证券市场的规和健康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而言,证券市场是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的、基础性的部分。一个实现了与国际接轨的、规健康、功能完备的证券市场的建立,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因此研究探讨如何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学术界对证券市场国际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学者从投资者投资行为的角度来理解:“所谓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指参与市场交易的借款人和投资者都不受国界的限制,他们买卖的证券既可以是市场所在国发行的证券,也可以是外国发行的证券”,还有学者从资本国际流动的角度来定义:“所谓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以证券形式为媒介的奖金在国际上自由流动,即证券的发行、证券的投资证券交易和证券市场超越国境,实现国际间的自由化”,以上定义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一个侧面,但都必须不够完整,也有欠准确。 实际上,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指证券市场运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投资者的参与,也包含证券中介机构作为媒介所提供的服务,同时证券监管当局也要适应国际化的趋势调整监管策略。此外,证券

市场的国际化是个双向的过程,它既有一国证券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问题;又有世界上其他国家证券市场走进本国证券商场即开放本国的证券市场的问题。 鉴于此,可以认为,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指以证券为媒介的国际间资本流动,即证券市场主体能够不受国界的限制,使证券资本实现跨国自由流动,从而能够使整个的国际证券市场互相融合,互相渗透,成为一个一体化的世界证券市场。这个定义具体包括四层含义:第一,证券发行的国际化,即一方面本国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在一定的规则下在外国的证券市场上发行本国的证券;另一方面外国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也可以在本国的证券市场上发行其证券,这也可以称之为融资的国际化。 第二,证券交易的国际化,即本国的投资者、投资机构可以走出国门投资于国外证券市场上的证券并进行交易,同时国外的投资者、投资机构也可以进入本国的证券市场进行投资和交易,这也可以称为投资的国际化。 第三,证券商及中介机构业务的国际化,即允许本国证券经营者以及从事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的证券中介服务机构在完善自我的情况下可以走出国门从事境外证券业务,同时国外的类似的证券服务机构可以进入本国参与证券业务。 第四,证券监管国际化,即借鉴运用国际通行的国际惯例和规则,并且通过国际间证券监管机构的协调共同完善对证券市场的管理。总的来说,证券市场国际化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从静态上讲实现了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风险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风险研究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ization risk of China securities market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财政学 姓名:于红濮 教学号:21090526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以及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已融入了世界经济之中,与全球证券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建立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基础上不成熟的年轻市场来说,全方位开放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如何在世界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规避风险,维持国内证券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涵义和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理论基础,揭示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风险成因和风险表现,并提出防范风险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证券市场国际化风险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pening up the growing as well as the deepening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China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world economy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with the global stock market. However, for China,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lanned system to a market system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immature young market, the all-round opening is a serious challenge. How to avoid risks in the context of the world financial integration is important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domestic securities market. 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meaning of the securities market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ecurities markets, to reveal the causes of international risk securities market and the risk of performance, and to guard against the risk of coping strategies. Keywords: securities market internationalization risk

SWOT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库 -> 企业swot分析法案例 -> 专题: SWOT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专题: SWOT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概要: 目录1、SWOT分析原理2、SWOT的意义2.1优势与劣势分析(SW)2.2机会与威胁分析(OT)3、SWOT分析的过程4、企业管理人员操作SWOT法步骤5、案例1:戴尔的SWOT分析(1995)6、案 ... 目录 1、SWOT分析原理 2、SWOT的意义 2.1优势与劣势分析(SW) 2.2机会与威胁分析(OT) 3、SWOT分析的过程 4、企业管理人员操作SWOT法步骤 5、案例1:戴尔的SWOT分析(1995) 6、案例2:联想数字电脑“天麟”、“天麒”营销策划案 1、SWOT分析原理 SWOT分析有其形成的基础。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 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著名的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理论从产业结构入手对一个企业“可能做的”方面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说明,而能力学派管理学家则运用价值链解构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注重对公司的资源和能力的分析。SWOT分析,就是在综合了前面两者的基础上,以资源学派学者为代表,将 公司的内部分析(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管理学界权威们所关注的研究取向,以能力学派为代表)与产业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即更早期战略研究所关注的中心主题,以安德鲁斯与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结构化的平衡系统分析体系。 与其它的分析方法相比较,SWOT分析从一开始就具有显着的结构化和系统 性的特征。就结构化而言,首先在形式上,SWOT分析法表现为构造SWOT结构矩阵,并对矩阵的不同区域赋予了不同分析意义;其次内容上,SWOT分析法的主 要理论基础也强调从结构分析入手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分析。另外,早在SWOT诞生之前的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有人提出过SWOT分析中涉及到的内部优势、弱点,外部机会、威胁这些变化因素,但只是孤立地对它们加以

市场国际化与中国市场结构战略方案

市场国际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是很大的。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看,将中国市场结构置于国际市场大环境中加以研究,通过分析市场国际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和中国市场结构现状与市场国际化的不适应性,探讨在市场国际化条件下优化中国市场结构的基本战略, 这是本文论述的主题。 、市场国际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开放主要包括引进外资、 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其结果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逐渐融为一体。因此,对外开放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市场国际化过程。而市场国际化对决定市场结构的规模经济、进入壁垒和市 场集中这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国际化为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潜力。规模经济要求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收益增加。假如企业只在国内 市场上追求规模经济,就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1.国内资源可供量的限制。因为一国的资源往往存在相当程度的稀缺性, 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有可能因获取资源的代价太高反而使产品的边际成本上升, 甚至有可能根本无法获得所需的大量资源。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后,就能以较低的价格得到所需的资源,以扩大生产规模, 实现规模经济。例如,目前上海宝钢”所需的铁矿石9 0%以上来自澳大利亚等国,其规模 经济的实现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很大。 2 .国内市场需求量的限制。在特定时期内,一国对任何产品的需求都是有限的,企业若

味追求扩大生产规模,往往会造成产品严重供过于求,迫使企业又不得不缩小其生产规模。 而在广阔的国际市场上,产品的需求量就会大幅度增加,从而为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突破了产 品需求的制 约。 3.国内技术水平的限制。生产能力的扩大通常是以技术进步为推动力的, 企业在扩大生产 规模时总是要采用效率更高的新技术。而一国的技术水平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处于领先地 位,在那些技术水平较低的产业中,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就会受到生产技术的限制。这对技术总体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为突出。企业通过国际市场引进高效率的新技术,提高生产能力,就能较充分地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总之,市场国际化突破了国内市场的种种限制, 为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国际市场的进入壁垒具有多层次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已存在许多不同规模和层次的 区域性经济组织,并大有继续发展之势,这意味着世界经济将进入区域一体化、集团化新阶段。欧洲经济共同体于1 9 9 3年1月就宣布建立在12个成员国之间的商品、资本、劳务和人员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并设想在21世纪中期,把欧洲经济区扩展到东欧和南欧的周 边国家,把欧洲建成全欧洲经济联盟”;1 9 9 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签 署了《美加墨自由贸易协议》,标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1 9 8 9年11月,亚太 地区12个国家的部长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举行首次会议, 组成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 9 9 2年1月,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达成了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形成东盟自 由贸易区”。由于东盟”成员国也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因此,两者是处于不同 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此外,还有不少新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尚处于酝酿或筹建之中。各种区域性经济组织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成员国之间降低甚至消除相互之间的进入壁垒, 加强经济合作,而对非成员国则形成新的区域壁垒,如欧洲共同体(欧盟)达成建立西欧统一市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摘要] 从长期来看,加入WTO将有助于改善中国经济差不多面,从而支撑中国证券市场的长期进展;有助于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并最终推动其深化进展;有助于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改革、监管和立法行为将更加透亮、规范、国际化,为市场的长远进展制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大量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将为中国本土券商和中介机构学习国际先进治理和技术提供渠道,中资机构竞争实力将在同外资机构的合作与竞争中得到明显增强。 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化进程提速所带来的剧烈竞争将对尚不成熟、有待规范的中国证券市场带来庞大的冲击与挑战。中国证券业不仅会受到成熟、规范的外资机构的挤压,而且还要面临国内其他金融企业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以及网上证券交易快速进展带来的挑战。第二,加入WTO将加剧中国证券业组织结构的凋整。以后5年内,合资证券公司与台资基金治理公司将大量涌现,国内证券公司也将引发大规模兼并、重组,组建实力强大的大型证券集团(或金融控股公司)以应对挑战。第三,加入WTO将对中国证券业监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入WTO后,具有混业经营背景的外资机构通过QFll(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组建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基金治理公司、保险公司,外资并购国有股权等管道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将明显增加,证券市场将更趋复杂,监管难度加大。 但从长期来看,加入WTO将有助于改善中国经济差不多面,从而支撑中国证券市场的长期进展;有助于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并最终推动其深化进展;有助于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改革、监管和立法行为将更加透亮、规范、国际化,为市场的长远进展制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大量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将为中国本土券商和中介机构学习国际先进治理和技术提供渠道,中资机构竞争实力将在同外资机构的合作与竞争中得到明显增强。 应战国际化:计策与建议

NBA的中国市场战略

NBA的中国市场战略 从一无所有到变成世界上最赚钱的职业联赛之一 在60年的历史中,NBA用专门的渗透式营销树立起一个全新的品牌 3月25日,大卫·斯特恩坐在了CBA本赛季总决赛的看台上,他是来看易建联的。尽管斯特恩本人是个篮球迷,但明显现在NBA第四任主席的头衔才是他来到中国的缘故。在他眼中那个年轻人是姚明的接班人,他要把中国人的眼球连续留在NBA赛场上。 2005年底国际版《福布斯》刊登了一篇专门报道:The Business of Basketball,报道中的几个数字让专门多人发觉了NBA的庞大商业价值及其背后成功的商业运作:2005年NBA30支球队的平均价值达到了3.26亿美元,平均增长率为9%。其中中国市场是NBA海外推广最为成功的案例。斯特恩多次在公布场合说过:中国是NBA的第二大市场。 这是因为中国人天生热爱篮球吗? 赔本赚吆喝

NBA在美国本土是排在NFL(国家橄榄球联盟)和MLB (棒球大联盟)之后的第三大职业联盟,然而在中国,NBA 的地位要高于在美国本土:中国每周收看NBA竞赛的人数超过3000万,而平均每天有300万人次进入NBA的中文官方网页扫瞄。 一个篮球迷在新年伊始,NBA与CCTV5合作20年之际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如此一段文字:“确实是有了NBA的这些‘不吝啬’的做法才有了我们眼前的NBA,因此我们今天才能够坐在那个地点讨论NBA之于我们的意义,才能够享受NBA 带给我们的兴奋与愉悦。” “从没有任何一家跨国公司像NBA如此卖力地推广和经营其文化,NBA身上有专门深刻的美国烙印,而它要把这种烙印也打在中国人身上。”与NBA有多年合作经历的太度体育营销总裁朱小明告诉《数字商业时代》。 也许专门多人都听过如此一个关于NBA的故事:20年前一个美国人在中央电视台的传达室等了一个多小时,他是来赠送NBA节目转播权的,直到1998年往常所有NBA节目差不多上差不多上免费赠送信号和内容,而NBA仅仅是在节目中插播几条广告;举办全明星赛时NBA甚至还要自己出钱邀请中央电视台的转播组去美国转播。那个人确实是斯特恩。

肯德基在中国发展的公司战略分析报告

肯德基公司的中国之旅 ——肯德基在中国发展的公司战略分析价值来源于稀缺,稀缺是相对的,同时又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 这是老师上课教我们的第一句话,在我看来,也是最为精要的一句话。稀缺,产生了价值;稀缺,发展了博弈;稀缺,拉开了我们研究公司战略管理的序幕。 肯德基,是来自美国的著名连锁快餐厅,世界上的第一家肯德基由哈兰·山德士于1939年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创建。主要出售炸鸡等食品,隶属于百胜。对于广大的中国消费者来说,来自于美国的肯德基势必是稀缺的,这种稀缺仅仅是相对于美国消费者而言,且稀缺是完全被人为创造出来,同时在中国找到市场,从而创造出无尽的价值。 本文希望从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逐步发展壮大的事实出发,分别从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波士顿矩阵、波特五力以及SWOT分析等方面着手,对肯德基在中国发展的公司战略管理进行分析。 一、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 对肯德基来说,它的战略是计划,也是模式,是观念,也是定位,更是一种计谋。 中国,无论对于什么行业都可谓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广袤的土地,庞大的消费者群体,强劲的购买力无不成为各大商家选择进入中国市场的原因。可是,中国市场对于肯德基来说却也是一个陌生的领地,中西方较大的饮食文化差异是不容忽视的最大进入障碍,也可以说是中国市场面对诸如肯德基一类的西方饮食餐厅的最高进入壁垒。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肯德基义无反顾的瞄准中国市场,并成功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逐步发展为中国土地上最大的外国连锁快餐厅呢? 首先,肯德基选择和中国相近的国家进行前期的市场实验。为更好实现跨文化管理,积累对东方人的管理经验和培养熟悉中国市场特点的运营人才,肯德基选择新加坡作为进军中国前的前站。之所以选择新加坡而非香港,因为新加坡说普通话,生活习惯与大陆最为接近;而香港说粤语,地方特点较浓。 其次,肯德基任命适当的领导团队来开拓市场。为更好开拓中国市场,肯德

证券公司国际化的战略框架及政策建议

明确证券公司国际化战略的主要约束因素和有利条件,在当前的制度条件下设计国际化战略,是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制约因素、有利条件和一般框架,提出了当前我国证券公司国际化战略实施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证券公司的国际化,一是业务的国际化,包括以国内市场为依托的国际业务和以国外市场为依托的国际业务;二是机构的国际化,包括国外证券公司在中国开设分支机构和中国证券公司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加入WTO后,外国证券公司已从在华只能设立代表处,发展到参股设立中外合资的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QFII等,从间接登陆转为直接进场。与之相比,我国证券公司无论是业务的国际化还是机构的国际化都比较滞后,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中外合资模式一方面对我国证券公司的国际化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在国内市场为我国证券公司的国际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抓住这一契机,认清我国证券公司当前业务发展和未来国际化的关系,明确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主要约束因素和有利条件,从而制定国际化战略,是我国证券公司走向国际化的首要任务。一、我国证券公司制定国际化战略的约束因素 1.我国证券公司国内业务单一,国际业务的开展近乎空白。国内证券公司收入来源高度集中在经纪、投行、自营三个传统领域,创新型业务尚在起步阶段。而国际投资银行早已突破了传统业务领域,涉及了现代投资银行的几乎所有领域。特别是近20年来,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多样化和专业化并行发展。其中投资银行各种新型国际业务在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券商国际业务,除了日益萎缩的B股业务外,其他业务近乎空白。 2.以中资银行为背景的金融控股集团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对证券公司形成较大的国际化经营压力。在严格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下,随着金融混业经营的探索步伐加快,证券公司不仅在国内市场上面临着银行、保险、基金、信托机构的业务渗透和竞争,而且面临着以中资银行为背景的金融控股集团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的竞争。目前这类机构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与摩根·斯坦利等5家金融投资机构合资组建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收购东亚证券后成立的合资投资银行——工商东亚、中国银行在伦敦筹建的中银国际、中国农业银行在香港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农银证券,标志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已经拥有从事投资银行国际业务的机构,对欲开展国际业务的证券公司有着相当的压力。 3.国外投资银行不断深入我国证券市场,对我国证券公司也形成较大的国际化压力。加入WTO之前,代表处是国外投资银行在国内的唯一窗口。包括美林、高盛、法国巴黎百富勤、里昂证券、JP摩根等外资证券机构,已经在国内设立了70 多家代表处,在熟悉市场、了解法律、培训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高管人员实现了本土化。加入WTO后,外资又有了中外合资公司和QFII的选择。从这些国际投资银行涉及的国内业务来看,主要是参与国内的B股市场交易,参与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对外举债业务,几乎垄断了我国企业海外上市股票承销业务、发债融资业务、大型企业海外并购业务,中外合资公司可以从事国内A股承销、外资股经纪、债券承销、经纪和自营以及基金管理等业务。[!--empirenews.page--]我国证券公司实力弱小,缺乏国际分销网络、缺少国际化人才和国际市场运作经验、缺乏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和声誉,在与这些外资投资银行的竞争

中国对外贸易的市场战略

中国对外贸易的市场战略

90年代初,中国把市场多元化作为对外贸易的一项战略提出。回顾一下历史,可以更加深入认识这一决策的背景和意义。剖析一下当前世界贸易大格局和国际贸易效益与风险并存共生的特点,可以对中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前景作若干展望和估计。 一、市场格局的几次大变化 50年代初,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中国对外贸易的市场格局急剧变化。西方国家(包括日本,下同)占中国对外贸易的市场比重从1950年的39.0%降为1952年的3.7%,其中美国从21.0%降为零;原苏联、东欧国家则从1950年的31.9%升为1952年的70.7%,其中原苏联从29.8%升为54.8%。中国对外贸易高度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的市场格局首次出现。 60年代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对外贸易的市场格局再次急剧变化。原苏联、东欧国家占中国对外贸易的市场比重从1955年的71.9%降为1970年的8.5%,其中原苏联从56.9%降为1.0%;西方国家则从1952年的3.7%升为1970年的55.3%,其中美国仍为零,继续中断同中国的贸易,主要是西欧国家从1952年的3.5%升为1970年的30.5%,日本从1952年的0.2%升为1970年的17.6%,加拿大和大洋洲从1952年的零分别升为1970年的3.4%和3.8%。 进入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中美恢复直接贸易,尤其是70年代末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市场格局进一步变化。到1989年,发展中国家和原苏联、东欧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仅占21.9%;西方国家占52.3%。一般估计经港澳地区的贸易十之七八是同西方国家的转口贸易,因此,西方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实际上占70%以上,与50年代原苏联、东欧国家所占比重相类似。 80年代末,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制裁”。正是这样的背景下,促使中国联系自身历史经验和国际经验,分析已经形成的对外贸易市场格局,深感对外贸易,首先是出口,过于集中于少数西方国家的诸多不利,决定把市场多元化提到战略高度,作为宏观指导和调控对外贸易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巩固已有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市场,以增强抗风险的能力,确保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事态的发展也许多少有些出乎人们的预料。中国对外贸易的市场格局没有在“制裁”的冲击下急剧变化,对外贸易额从1989年的1116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2367亿美元。“制裁”几年,翻了一番。这一颇具讽刺意味的事实说明,今日的世界已非过去的世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大国,“制裁”不那么灵了。动不动就对别人实行“制裁”的人也许能从中吸取点什么。对于被“制裁”者来说,可以由此增强抗“制裁”的信心,更加从容应对。 二、大格局的启示 考察一下世界进出口贸易的大格局,对进一步落实市场多元化战略可能有所启示。 启示之一是当今世界进出口贸易的百分之六七十集中于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近年来虽有增长,但迄今仍不到30%(见表1)。这主要是经济实力决定的,是国力的反映。 表1.世界进出口市场格局 (单位:%) (世界总额=100.0)

2017年中国资本市场回顾以及2018年展望(上)

2017年中国资本市场回顾以及2018 年展望(上)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对资本市场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与我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富有国际竞争力的资本市场,应当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 27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多层次市场体系更加丰富,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健全,参与主体的理性明显增强,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深度进一步拓展,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得到提升。 截至2017年12月31日,248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56.7万亿余元,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3076.13百万手。其中,大宗商品期货成交量多年居世界前列。2017年,共计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可转换债等1668只,总规模达15974.88亿元。此外,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公司总数达11686家。 回望2017年资本市场深刻变化 过去的一年可谓是资本市场的“强监管”年,定增、减持、质押等新规频频亮相,监管层从各个层面出台政策,以此保持资本市场的稳定有序。 第一、“稳”中求进主基调 回顾2017年,“稳”是资本主义市场的头等大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主要是金融风险,而资本市场就像是风险的“镜子”,不管问题出自哪里,往往表现在资本市场上。 一年下来,资本市场运行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上证综指波动率13.98%,创历史新低,全年上证综指振幅超过2%的交易日仅3个。股市波幅明显收窄,全年换手率2.66倍。全年没有出现大的风险事件。

我国资本市场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其间也经历了诸多风雨坎坷,有的教训还十分深刻。即便现在市场规模壮大了,渗透力、辐射力、影响力增强了,但依然存在结构之弊、质量之别、体制之痛,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存在不小差距。结构之弊包括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投资者结构、机构投资者内部结构、市场结构等的不足;质量之别包括上市公司质量、投资者素质、专业服务机构执业质量、监管水平等的差距;体制之痛包括体制转型之痛、生态改变之痛、全球竞争之痛等。 第二、夯实基础性制度 基础性制度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形成融资功能完备的市场,今年以来,新股发行常态化、减持新规、再融资新政等基础性制度建设逐步完善,促进了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2017年,A股IPO市场步入“常态化”,中国内地A股IPO市场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在IPO宗数和募资金额均有显著增加的同时,监管机构亦重视上市申请企业的质量,严把审核质量关,防止“病从口入”。监管机构继续全力解决上市申请排队冗长问题,截至12月31日,今年以来证监会累计核发49批IPO批文,421家企业首发申请获得核准,合计筹资总额超2304亿元。排队申请上市的企业数量较上年底减少了约230家,IPO审核周期大幅缩短,IPO“堰塞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上海证券交易所(上交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深交所)的IPO募集资金分别位居全球第二位和第五位。同时,理顺了发行、定价、配售等环节运行机制;完善了股票发审委制度,坚持选聘、运行、监察相分离,提高了透明度。 IPO审核从严的积极成果开始显现。从2016年至今,IPO审核通过率呈现出下滑的态势。数据显示,2016年,IPO审核通过率为89.36%。今年前9个月IPO通过率为80.99%。新一届发审委10月17日正式履职,10-12月上会企业共计91家,未通过发审委审核共计33家,被暂缓表决6家。通过率下滑,是IPO审核从严的结果。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研究

内容提要:证券市场国际化使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关联性越来越强,加入WTO使得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本文针对当前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障碍,对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了较合理的战略选择。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指以证券为媒介的国际间资本流动,即证券发行、证券交易、证券投资超越一国的界限,实现国际间的自由化,原来一国性的证券市场变成了国际性的证券市场。世界各主要证券市场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这主要表现为世界各大证券交易所已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上市公司、各国竞相建立创业板市场、各国证券交易所寻求大联盟。2000年,纳斯达克上市的4829家公司中有429家外国公司;纽约交易所上市的2592家公司中有405家外国公司;伦敦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0,外国公司的市值占全部上市公司市值的66;其他市场外国公司的比例分别为阿姆斯特丹40,布鲁塞尔42,瑞士42,新西兰34。欧洲的巴黎、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三大交易所一直在寻求结盟;伦敦、法兰克福、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也在探讨合并;纳斯达克近年来一直在尝试将其市场延伸至日本东京和香港;新加坡证交所与美国证交所的合作也在拟议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开放,我国证券市场也逐步国际化,这使得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关联程度提高,相互影响更加明显。中国加入WTO以后,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面对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我们要认真研究,针对当前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现状,制订全面合理的步骤与对策,最终实现我国证券市场的真正开放与发展。 一、证券市场国际化使中国证券市场 与国际证券市场关联程度提高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生产、贸易、市场等各方面都参与了国际分工,同时也带动了筹资和投资的国际化。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组织形式,为了获取国际比较利益而进行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融资,对证券市场国际化也提出了直接的要求。此外,资产选择理论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宽松的金融市场环境、金融创新与投资工具的加速发展、会计制度的规范与统一、科学技术与证券交易技术的迅猛发展,都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重要原因。 从我国经济具体情况来看,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实行了更为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经济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他们不仅希望通过直接投资的形式参与我国的经济建设,而且还希望通过证券市场来进行更深入、广泛。灵活的投资。我国的上市公司和新兴企业,也希望到海外证券市场筹资、投资,积极参与国际发展与竞争。因此,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必将进一步发展。就当前情况来看,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已经对中国证券市场产生明显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关联稷度日益提高。我国证券市场和国际证券市场在整体市场走势、产业结构发展方面都表现了明显的关联性,国际证券市场的发展态势日益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走向的重要背景和参考因素之一。 1.整体市场走势头联 证券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它一方面表明宏观经济走向决定股市,另一方面表明证券是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能够提前反映经济周期的变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都会在证券市场上显现,而各国经济贸易的关联性使得国际化的各国证券市场整体市场走势互相关联,相互影响。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走势尤其是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美国证券市场的走势,对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尤其是开放度高的证券市场的走势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美国纽约证券市场的道琼斯指数、NASDAQ指数已经成为对各国证券市场走势预期的重要指标。经济全球化使得证券市场波动性的溢出效应即市场价格上的波动性从美国证券市场传递到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越来越明显。美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其采取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各方面都会或多或少的引起国际证券市场的波动,由于全球信息的快速传播,这种影响越来

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一、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现状 (一)、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 1、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 资本市场的起步和成长阶段(1981-1985) 资本市场的形成阶段(1986-1991) 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发展阶段(1992年以来) 1、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国际化 (1)关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发展状况 二、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问题 1、市场规模小,结构尚不合理 2、市场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层次性 3、缺乏完整有效地市场监管体系和制度化的沟通协调体制 4、资本市场的产品种类缺乏,结构设计不合理 三、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发展对策 (一)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目标与定位 1、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总体目标:(1)战略定位(2)开放 时间(3)投资工具 2、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需具备的条件:(1)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2)要有健全的国内金融制度(3)要建立监控制度(4)需要 由足够的外汇储备 (一)对政府而言:要明确自己的职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对市场而言: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1、完善市场体制:培育市场竞争机制,加快市场化进程 2、加快制度创新 3、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国际范围内的监管合作,使监管体系与国际市场接轨 4、金融工具盒产品创新:创新金融工具、发展衍生产品、不断完善产品结构 (三)对市场主体而言:提升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加快其融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步伐 1、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与鼓励国内劵商通过购并重组和增资扩股,扩大资本规模和提高竞争实力,以应付加入WTO后海外劵商的强力竞争 2、国内劵商应根据自身条件,坚持专业化、特色化和差别化的经营策略,尽快形成差别化的竞争优势。 3、探索我国证券公司的国际化经营路径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中的障碍与对策-最新范文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中的障碍与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走向国际化的现实障碍,提出了证券市场走向国际化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创业板市场 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全球金融出现一体化的趋势。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资本市场逐步融合和开放,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成为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或者说是新兴证券市场不可回避的话题。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指一国国内证券市场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也就是消除证券市场交易双方(投资者和筹资者)的国籍界限,在本国或国际证券市场自由参与各种上市证券的交易活动。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既包括一国证券走向国际市场,又包括国外证券在该国证券市场自由流动。全球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国际资本流动增长迅速,国际证券发行交易活跃;西方国家外汇管制基本取消,国际外汇市场交易额增加;金融管制逐步放松,证券市场国际化障碍基本消除;全球范围内推行国际准则,各国证券市场走向一体化。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和开放程度得到提高。首先,中国证券市场逐步成长,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发展。随着证券市场发展开始引入市场机制,证券市场向国际惯例靠拢的步伐越来越快。其次,证券中介机构和证券投资各

队伍迅速扩大,从事证券活动的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普遍提高。截至2005年底,不完全统计中,120家证券公司总资产3456亿元,净资产580亿元,净资本235亿元。另外,基金管理公司达53家,从事证券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73家。再次,证券市场的技术和交易基础设施迅速发展。目前,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已建成覆盖全国的卫星证券通讯网与数字式数据传输网(DDN)和相应的交易和结算系统,基本实现了安全、高效、便捷的证券交易和证券账户管理。 其次,全国统一的证券市场法规体系逐步形成。1998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全面监管证券市场,并对地方证券监管部门实行垂直领导,从而逐步形成集中统一的监管体系。要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改善上市公司治理并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股权分置改革正是其中的一部分。截至去年5月15日,中国1344家国内上市公司中有919家已经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占中国股市总市值的71%。到2006年初,上市公司还将采用国际会计标准。可以说,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及改革后,国有股承担了并履行繁荣中国证券市场的职责。国有股的管理及上市公司的运营,应能支持并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二、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现实障碍分析 1.上市公司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股份制经济不规范,现代企业制度难以真正贯彻,宏观经济运行中缺乏真正的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我国的股份公司大都是在《公司法》颁布之前经改制设立的,且改制之前这些公司都拥有大量

浅谈公司战略管理以杜蕾斯中国市场为例

浅谈公司战略管理 ——以杜蕾斯企业中国市场为例 作者:李佳丽

目录 一、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2) 1、杜蕾斯企业简介 (2) 2、杜蕾斯发展历程 (2) 3、杜蕾斯的中国市场 (2) 4、杜蕾斯产品种类 (2) 二、战略分析——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环境分析 (3) 2.1 PEST分析 (3) 2.1.1政治因素(P) (3) 2.1.2经济因素(E) (3) 2.1.3社会因素(S) (4) 2.1.4技术因素(T) (5) 2.2竞争者分析 (5) 2.2.1避孕套市场环境和行业分析 (5) 2.3内部环境分析 (6) 2.3.1价值链分析及核心能力 (6) 三、战略分析、选择及实施 (8) 3.1战略分析 (8) 3.2战略选择及实施 (8) 3.2.1同心多元化 (9) 3.2.2纵向一体化 (10) 3.2.3横向一体化 (10) 3.2.4复合多元化 (10) 四、总结 (11)

一、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1、杜蕾斯企业简介 杜蕾斯为全球知名的两性健康品牌,曾隶属于英国SSL集团,2010年被利洁时集团(Reckitt Benckiser)收购。利洁时是全球知名的消费品公司,致力于通过提供创新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让人们的生活更健康、家庭更幸福。利洁时集团为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是金融时报100指数的成分股,总部设在英国。 2、杜蕾斯发展历程 杜蕾斯品牌(Durex)诞生于1929年。名称源自三个英文单词的组合:耐久(Durability)、可靠(Reliability)、优良(Excellence)。历经80多年的时间考验,杜蕾斯已经成为卓越品质的代名词,深受全球消费者信赖。 杜蕾斯安全套在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均有销售,并在40多个市场中占据领导地位,杜蕾斯品牌占据了世界40亿安全套市场份额的26%。其每年生产约10亿只安全套,约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 随着人们对性的观念逐步开放,杜蕾斯早已不仅仅生产安全套,其产品线覆盖了从安全套、润滑液、性用品等诸多领域。除了一如既往给消费者提供品质卓越的产品外,杜蕾斯品牌致力于让人们拥有更完美的性爱生活。通过每隔几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面的两性健康调查,杜蕾斯试图了解消费者在性健康、性教育、对于性的态度、初次性行为等诸多方面的现状,从而改善人们的总体“性福”水平。 3、杜蕾斯的中国市场 青岛伦敦杜蕾斯有限公司创立于1998年,是中国首家生产安全套的合资公司。为利洁时集团下属的独资公司,生产和销售世界知名的杜蕾斯品牌旗下的安全套和润滑液产品,专供中国市场,占据30%-40%的市场份额。同时,杜蕾斯在中国不仅提供优质的产品,并且赋予自身更加崇高的使命-让中国人拥有更完美的性爱生活。 4、杜蕾斯产品种类 杜蕾斯有避孕套,润滑液和情趣用品三大系列产品。

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竞争机制及企业竞争策略研究

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竞争机制及企业竞争策略研究 近十多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取得了迅速发展,在居住条件改善、国民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以及城市建设推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房地产的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某些地区的房价上涨过快等。在导致这些问题的众多原因中,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与竞争机制是其重要因素之一。鉴于此,本文选取“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竞争机制及企业竞争策略”进行专门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西方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以及博弈论等相关学科知识,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竞争机制及企业竞争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对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内容等进行了概述。第二章对市场结构、产业竞争及企业竞争策略等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章分析了市场优势、进入壁垒对产业竞争机制的影响,以及产业竞争机制对企业竞争策略的影响。 第四章阐述了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环境依赖性,并分别论述了政策变迁、城市化、住房需求与房地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第五章介绍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并对市场结构进行了测度。第六章探讨了房地产企业的价格竞争策略与非价格竞争策略,提出并论述了我国房地产企业的非价格竞争占优定理。第七章对规范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初步思考。 第八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对本文研究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做了工作展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从理论上探讨了市场结构、竞争机制及企业竞争策略三者之间的关联机理,运用竞争策略研究方法提出了基于知识产权优势的企业竞争策略;基于波特的“五力模型”,探讨了我国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的房地产业竞争机制;构建了房地产企业的差异化竞争模型,比较分析了“价格竞争”与“竞争方式选择”两种博弈,提出并论证了我国房地产企业的“非价格竞争占优定理”。但由于各种原因,本文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阐述房地产业竞争机制时,没有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为考虑进来,而实际 上它们的行为目标差异对区域房地产业竞争机制具有重要影响。今后,笔者将在这些不足的方面进行继续研究,以使本文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