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新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新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新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

糖尿病病人在疾病、麻醉、手术创伤等应激情况下由于内分泌调节的异常、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以及胰岛素抵抗的增加都会使血糖大幅度的波动,围手术期血糖的控制对术后病死率以及感染等并发症有着重要影响。

目前关于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水平仍存在争议,但均强调术前强化控制血糖,及时监测血糖变化,选择积极的降血糖治疗模式(提倡胰岛素治疗):择期手术空腹血糖6~8 mmol/L(7.8mmol/L以下),大、中型手术中血糖5mmol/L~11mmol/L,术后血糖5mmol/L~l0mmol/L,机械通气患者血糖7.8mmol/L~10mmol/L。

一、术前评估和处理:

评估:(1)避免临床上显著的高血糖或低血糖事件的发生;(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3)预防酮症酸中毒;(4)达到较理想血糖水平,术前血糖应控制在6.0~8.Ommol/L,餐后血糖不超过11.1mmol/L。

处理: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术前1~2d停用长效胰岛素,改为预混胰岛素,一日2次,或三餐前使用短效胰岛素以稳定血糖,需进行一日多次的血糖监测;对于非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术前2d~3d停用长效磺脲类药物,短效磺脲类、其他胰岛素促泌剂及二甲双胍可使用至手术前夜或手术当日。手术当日禁食,使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者起床时给予半量注射,一般不使用短效胰岛素。如果患者FBG超过11mmol/L,可给予1/3~1/2量的短效胰岛素。等待手术期间,应每2小时测一次血糖。

二、术中血糖控制:

最近的研究表明:强化血糖控制组(血糖81mg/dl~108mg/d1)病死率明显高于传统控制组(血糖<180mg/d1),死于心血管病因的比例更高;因此,一般建议,术中患者血糖应控制在5.0~11.0mmol/L,对于手术时间预计大于2h、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可选用胰岛素持续静脉输注或极化液持续静脉输注。胰岛素的用量为2U~4U/h,术中可输注5%葡萄糖液100-125ml/h,以防止低血糖,需根据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葡萄糖与胰岛素的比例。

手术中至少每小时监测1次血糖。术前血糖较大波动的病人,可半小时测1次,便于保持血糖相对平稳,尤其有利于及时发现低血糖的情况。

三、术后血糖监测及处理:

术后早期通常处于禁食阶段,术后血糖波动大。需继续监测,一般2h 1次,血糖较平稳者,可4h~6h 1次,力争把血糖控制在6~lOmmol/L。在患者恢复正常饮食以前仍予胰岛素静脉输注,恢复正常饮食后可予胰岛素皮下注射。建议基础胰岛素在静脉输注停止前12h~24h开始启动。基础胰岛素用量可按照术前用量的一半或持续静脉注射用量的5O%~80%,再根据血糖监测变化情况逐渐调整。另外,对于完全肠外营养的患者,可以每lO~15g 碳水化合物加入1U普通胰岛素;对于肠内营养的患者,可以每6h皮下注射一次普通胰岛素或每4h注射一次快速胰岛素类似物,同样是每摄入10~15g碳水化合物对应1U胰岛素。一旦患者进食量达到术前的1/2,则恢复原先的糖尿病治疗方案。中、小手术术后一般的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7.8mmol/L,随机血糖<10.0mmol/L。在既往血糖控制良

好的患者可考虑更严格的血糖控制,同样应注意防止低血糖发生。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由于胰岛素负调节激素、炎症因子等多方面影响导致血糖大幅度波动,因此需要对围手术期血糖水平进行严密监测及处理。这其中包括术前对糖尿病类型、基础血糖控制水平、低血糖事件、糖尿病并发症及其它合并症的评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预防酮症酸中毒的发生;术中根据手术大小及麻醉类型进行严密血糖监控并用静脉输注胰岛素进行及时调整。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新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 糖尿病病人在疾病、麻醉、手术创伤等应激情况下由于内分泌调节的异常、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以及胰岛素抵抗的增加都会使血糖大幅度的波动,围手术期血糖的控制对术后病死率以及感染等并发症有着重要影响。 目前关于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水平仍存在争议,但均强调术前强化控制血糖,及时监测血糖变化,选择积极的降血糖治疗模式(提倡胰岛素治疗):择期手术空腹血糖6~8 mmol/L(7.8mmol/L以下),大、中型手术中血糖5mmol/L~11mmol/L,术后血糖5mmol/L~l0mmol/L,机械通气患者血糖7.8mmol/L~10mmol/L。 一、术前评估和处理: 评估:(1)避免临床上显著的高血糖或低血糖事件的发生;(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3)预防酮症酸中毒;(4)达到较理想血糖水平,术前血糖应控制在6.0~8.Ommol/L,餐后血糖不超过11.1mmol/L。 处理: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术前1~2d停用长效胰岛素,改为预混胰岛素,一日2次,或三餐前使用短效胰岛素以稳定血糖,需进行一日多次的血糖监测;对于非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术前2d~3d停用长效磺脲类药物,短效磺脲类、其他胰岛素促泌剂及二甲双胍可使用至手术前夜或手术当日。手术当日禁食,使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者起床时给予半量注射,一般不使用短效胰岛素。如果患者FBG超过11mmol/L,可给予1/3~1/2量的短效胰岛素。等待手术期间,应每2小时测一次血糖。 二、术中血糖控制: 最近的研究表明:强化血糖控制组(血糖81mg/dl~108mg/d1)病死率明显高于传统控制组(血糖<180mg/d1),死于心血管病因的比例更高;因此,一般建议,术中患者血糖应控制在5.0~11.0mmol/L,对于手术时间预计大于2h、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可选用胰岛素持续静脉输注或极化液持续静脉输注。胰岛素的用量为2U~4U/h,术中可输注5%葡萄糖液100-125ml/h,以防止低血糖,需根据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葡萄糖与胰岛素的比例。 手术中至少每小时监测1次血糖。术前血糖较大波动的病人,可半小时测1次,便于保持血糖相对平稳,尤其有利于及时发现低血糖的情况。 三、术后血糖监测及处理: 术后早期通常处于禁食阶段,术后血糖波动大。需继续监测,一般2h 1次,血糖较平稳者,可4h~6h 1次,力争把血糖控制在6~lOmmol/L。在患者恢复正常饮食以前仍予胰岛素静脉输注,恢复正常饮食后可予胰岛素皮下注射。建议基础胰岛素在静脉输注停止前12h~24h开始启动。基础胰岛素用量可按照术前用量的一半或持续静脉注射用量的5O%~80%,再根据血糖监测变化情况逐渐调整。另外,对于完全肠外营养的患者,可以每lO~15g 碳水化合物加入1U普通胰岛素;对于肠内营养的患者,可以每6h皮下注射一次普通胰岛素或每4h注射一次快速胰岛素类似物,同样是每摄入10~15g碳水化合物对应1U胰岛素。一旦患者进食量达到术前的1/2,则恢复原先的糖尿病治疗方案。中、小手术术后一般的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7.8mmol/L,随机血糖<10.0mmol/L。在既往血糖控制良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1 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1.1 对于年龄在60~70岁之间,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明显大小血管并发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不管是使用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强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也无低血糖风险者,可按强化血糖控制要求尽量接近上述标准以防止发生大、小血管并发症。不少病情较轻老年糖尿病患者,仅用二甲双胍和糖苷酶抑制剂,不需促泌剂及胰岛素,血糖达到正常,也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这类人血糖控制目标可接近正常范围。 1.2 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新发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心脑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不应强化控制血糖水平,保持在空腹血糖6~7 mmol/L之间,餐后小时血糖8~9 mmol/L左右,HbAlc为6.5%~7.0%即可,以防止严重低血糖的发生而影响心脑功能。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所需时间平均为糖尿病发生后15年,而大多数70岁以上老人往往在此之前就死于别的疾病,所以,对7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但不能放弃血糖的良好控制,不然就将降低70岁以上发病者的10年生存率;年老与糖尿病协同作用而加快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对70岁以上老人将带来更严重的后果;高血糖容易引起许多急性并发症,如感染、高渗性昏迷和酮症酸中毒等。现在社会,老年人的预期寿命较以往提高,65岁以上非糖尿病老人平均预期寿命为15年,75岁以上者不足10年,85岁以上者不足5年,因此,应尽量控制血糖以保持预期寿命。 1.3 老年糖尿病患者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时,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这类患者承受不了强化治疗引起的低血糖风险,应根据个体情况及用药经验,血糖保持在既不发生低血糖危险又不导致高血糖与脱水症状,通常的水平是空腹:7~9 mmol/L,餐后2小时:8~11.1 mmol/L,HbAlc:7.0%~7.5%,防止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保证生活质量。 1.4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时,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血糖居高不降时,应及时使用普通胰岛素尽快降低血糖,但又要不使血糖下降过快,以免诱发脑水肿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同时注意纠正脱水、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待血糖下降到13.9 mmol/L时,脱水、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已纠正,可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按上述标准控制血糖水平,有时目标要因人而异。 1.5 老年糖尿患者已经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及肾脏疾病,或基础疾病因为年老和糖尿病更为加重,生活质量低下,对这类老年糖尿患者,血糖控制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引起症状的高血糖,或控制在尿糖量偏低,不足以引起多尿症状及脱水的血糖水平,并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来源: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作者:童南伟时间:2011-02-18 点击:3301 欢迎在本专区内发表提问,我们会将问题收集后交给专家进行解答,提问者并有机会获得纪念品一份!(>>填写收件地址) 目前,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控制血糖是延缓糖尿病进展及其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虽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公认指标,但它应该控制的理想水平即目标值究竟是多少还存在争议。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1993)、熊本(Kumamoto, 1995)、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 1998)等高质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或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其后续研究DCCT-EDIC(2005)、UKPDS-80(2008)还证实早期有效控制血糖对大血管也有保护作用[1-5]。这些研究终点的HbA1c控制在7.5%左右,那么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部分已有心血管疾病(CVD)或伴CVD极高危因素的糖尿病人群进一步降低血糖,对CVD的影响会怎样呢?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干预研究(ACCORD)、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ADT)和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ANCE)等对该类人群平均约5年左右的干预,结果显示强化降糖治疗使HbA1c<6.5%,患者死亡风险和大血管事件发生并无进一步减少,ACCORD甚至表明控制HbA1c水平接近正常值(<6.4%)会增加这类患者死亡率[6-8]。 这些与理论或预期不一致结果产生的原因尚不确定,可能与入组人群差异、低血糖、体重增加、随访时间长短及评估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但过分苛求血糖正常化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ACCORD、VADT数据分析提示对病程长、有低血糖史、有CVD或合并CVD极高危因素的患者,盲目地进行强化达标治疗,会明显增加低血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各权威组织推荐的血糖控制目标HbA1c的水平也不尽相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认为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目标值HbA1c<7%[9];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协会(AACE/ACE)、英国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全球有效管理糖尿病合作组织(G PEDM)和加拿大糖尿病学会(CDA)则建议一般情况时HbA1c<6.5%[10-1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1c目标值为<6.5%[15]。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该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即对血糖控制的风险(risk)与获益(be nefit)、成本(cost)与效益(effectiveness)和可行性(feasibility)方面进行科学评估,寻找较为合理的平衡,这一点已是专家共识。在我国,多数糖尿病患者居住在县以下及农村地区,经济、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障及医疗水平等诸多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差别极大,地域差别较强,因此临床医生在设定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时除考虑病理生理因素即病情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在某些特定患者甚至超过病情。比如自我血糖监测(S MBG)在我国开展不普遍,因此防范严重低血糖的发生必须放在首位,HbA1c目标的制定

围术期血糖管理

大量证据表明,围手术期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都增加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 一、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一)术前评估 1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术前应当明确糖尿病类型、病程、目前的治疗方案、血糖水平是否达标、低血糖发作情况、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术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血糖长期控制的可靠指标。结果≤7%者提示血糖控制满意。 2对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体重指数BMI≥25kg/m2,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器官移植、创伤等高危手术者,推荐筛查HbA1C。HbA1C≥6.5%诊断糖尿病;HbA1C<6.5%,合并血糖升高者,提示应激性高血糖。 3地塞米松常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可升高血糖水平。使用其他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缩血管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也可以引起血糖水平增高。恶性肿瘤、心衰、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的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 (二)术前准备 1、手术当日停用口服降糖药和非胰岛素注射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可能引起低血糖,术前最好停用24小时;肾功能不全或使用静

脉造影剂的患者术前停用二甲双胍24~48小时;停药期间使用常规胰岛素控制血糖。 2、入院前已使用胰岛素者,多为控制基础血糖的中长效胰岛素加控制餐后血糖的短效胰岛素的联合方案。手术安排当日第一台,停用早餐前短效胰岛素,继续使用中效或长效基础胰岛素,具体剂量调整见表1。使用皮下埋置胰岛素泵的患者由专业人员进行调节,保留胰岛素基础用量。避免不必要的过长时间禁食,减少对常规血糖控制方案的干扰。

糖尿病围手术期处理

糖尿病围手术期处理 重视围手术期的意义 糖尿病发病人数日益增多. 大约40% ~ 50%的糖尿病患者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各种大小手术,如周围血管疾病,眼底视网膜病变,合并胆囊疾病,胃脏疾病. 50%的糖尿病手术者年龄皆>50岁以上,而且多伴有肥胖症,隐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神经自主病变,手术后多容易伴发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全身其他各部位的感染以及电解质紊乱,造成伤口难以愈合病程迁延.其治疗较非糖尿病患者困难得多,住院日期较非糖尿病患者长30%~50%. 手术对血糖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伴发外科疾病需要手术时,手术创伤可以引起复杂的激素分泌及代谢的改变.这些代谢的改变在非糖尿病患者不引起很大的反应. 但在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则会导致血糖增高,酮症,酮症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这种情况1型糖尿病比2型糖尿病表现更为明显. 1,围手术期的处理原则 内,外科医师密切地配合是糖尿病患者手术成功的保证 . 对于威胁生命的急症需立即进行手术者,可利用术前短暂的的准备时间静脉滴注胰岛素,以尽快改善高血糖状态,增加手术安全性. 手术前准备与处理 2,糖尿病患者手术危险性的评估 手术前糖尿病是否明确,不明确者手术危险性大.据统计大约每4个接受手术的患者中就有一个人既往从未确诊过糖尿病. 有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脏器功能是否受损,如心,肺,脑,肾功能,有受损者手术风险大 . 糖尿病患者手术危险性的评估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是否良好,血糖越接近正常,手术危险性越小. 手术本身的大小,范围,缓急及持续时间,术前的准备时间是否充分 . 3,良好的血糖控制: 空腹血糖要求<8mmol/L 随机血糖值<12mmol/L 4,术前具体措施 1型糖尿病只有通过使用胰岛素,正确适量的饮食调整,维持良好的代谢状态. 2型糖尿病人在代谢状态不稳定的条件下也应与1型糖尿病人同样的准备工作.全面了解糖尿病患者此时有无并发症,治疗的情况,心脏功能,肺脏功能状况等要进行严密准确的监护 降糖药的使用 手术前使用降糖药使血糖降至正常偏高状,于手术前1日或手术当时停止服药,改用胰岛素,大约为手术时胰岛素用量的1/3~1/2 一般糖尿病患者的手术多安排于早上进行,血糖控制于正常偏高值.因稍高血糖比低血糖较安全,伤口渗血较少,有利于手术的进行:空腹血糖8.0mmol/L~11.1mmol/L,尿糖(±),酮体(-),低血糖时容易引起手术部位的出血

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

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

————————————————————————————————作者:————————————————————————————————日期:

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 目前国内大概有4000万糖尿病病人,而且近1/3甚至更多的围手术期患者不知道有糖尿病或没有接受过规范治疗,糖尿病不但增加围手术期的各种风险,而且还是造成手术预后不良的直接原因。所以规范这些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十分必要。 一、麻醉药物对血糖的影响 麻醉是手术必须过程,麻醉药物选择不当会对糖尿病产生影响。 乙醚在麻醉中很常用,但它可引起高血糖、胰岛素抵抗以及升高血中乳酸和酮体水平。硫喷妥钠也有急性升高血糖的作用。 现代吸入式麻醉药影响较小,三氟溴氯乙烷(氟烷)和安氟醚,在糖尿病患者中可安全使用。 大量的利多卡因可以出现低血糖。 二、术前血糖控制目标 血糖控制目标应考虑到既能保证伤口愈合、对抗感染,又能避免低血糖发生。 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应被列为高危人群: 术前空腹血糖(FBS)>13.9mmol/L;

年龄>65岁,合并心血管疾病; 病程>5年; 手术时间>90min或全麻醉。 对于糖尿病人术前血糖控制强调个体化,不建议过分严格控制血糖,防止术中术后低血糖。 术前应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和血糖控制做全面评估,术前HbA1c>9%,或FBS>10.0mmol/l, 或随机BS>13.9mmol/l者的非急诊手术应予推迟。 对择期手术患者一般要求将血糖控制在8-10mmol/L,急诊手术控制在14mmol/L以下,眼部手术宜正常5.8-6.7mmol/L范围,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病人禁忌手术。 三、围手术期降糖方案的调整 1. 治疗方案不变 满足以下条件的患者围手术期可维持原有降糖方案: 单纯饮食或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良好(FBS<8mmol/L, HbA1c<7.2%); 无明显并发症;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一)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一)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于2011年5 月发表了《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专家共识》,建议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设定相对合理、因人而异的HbA1c控制目标,强调不要因为要求HbA1c达标或正常化而增加患者低血糖风险,或使超重和肥胖患者体重增加,或使患者死亡等风险增加。 虽然对住院患者的高血糖管理不可能以HbA1c为目标,而是以血糖为目标值,该共识所提出的按病情分层及个体化原则仍适用。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改变,住院患者越来越多,而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成人住院患者中高血糖较常见,这些患者的高血糖管理目标制定问题亟待解决。 2009 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联合发布了《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共识》,针对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提出了相应的血糖控制目标。2011 年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发表了《住院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管理指南》。这些权威指南与我国住院患者情况不甚一致,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住院患者病情轻者比例较高,甚至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也被收入医院治疗,住院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较多,往往为作术前准备等,因此患者病情差异很大。 实际上不论高血糖还是低血糖,都可影响住院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为了较合理地解决临床工作者的实际问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专家对我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制定了个体

化的血糖管理目标。 一、共识要点 (一)证据等级 参照ADA 的证据等级分级标准,标注于相应推荐后的括号中。(二)住院高血糖诊断标准 患者住院期间任意时点的血浆葡萄糖水平>7.8mmol/L(E级)。(三)高血糖管理总体原则 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一般情况下不必快速降糖和快速达标;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血糖不一定要达标;降糖治疗应尽量避免低血糖,尽量避免超重及肥胖患者体重增加;另一方面,不能因采用宽松血糖管理而增加感染和高血糖危象的风险。 (四)血糖控制目标分层 1. 一般控制: 空腹血糖(FBG)或餐前血糖(PMBG):6~8mmol/L;餐后2h血糖(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0mmol/L。 2. 宽松控制:FBG或PMBG:8~10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2mmol/L,特殊情况可放宽至1 3.9mmol/L。 3. 严格控制:FBG或PMBG: 4.4~6.0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6~8mmol/L。 (五)不同病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的建议 1. 非手术住院患者: (1)新诊断、病程较短、无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岁)糖尿病患者:若降糖治疗无低血糖及体重增加(超重和肥胖患者)等不

2型糖尿病,为何血糖控制目标各不同

同为2型糖尿病,为何血糖控制目标各不同 许多糖友在相互交流之中发现,医生告诉每个人的血糖目标值并不相同,那同样 是2型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每个人的指标不一样呢? 个体化控制目标才是合理的 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3.9~7.2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HbA1c<7.0%。并以此为依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血糖控制目标。 对比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指南将血糖控制目标由一个固定的值修改为一个范围,如空腹血糖在3.9~7.2mmol/L,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修改呢? 这主要是综合考虑高血糖、低血糖对患者造成的影响。由于发生一次低血糖对身体所产生的危害,足以抵消长期严格控制血糖所带来的益处。因此,设定血糖控制目标最关键的原则就是在控制高血糖的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这也就是为什 么只有个体化的血糖目标对于糖尿病患者才是合理的。 三类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 中青年、病程较短、没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 4.4~6.1mmol/L,餐后血糖<8.0mmol/L,HbA1c<6.5%,尽量使HbA1c<6.0%;胰岛素治疗的非危重患者餐前血糖应尽可能<7.8mmol/L且随机血糖< 10.0mmol/L,HbA1c<7.0%。 此外,如患者病情较轻,通过饮食、运动和服用降糖药物等治疗方式,便可使血 糖控制达标而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这类患者应尽可能使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适当放宽目标的2型糖尿病 1.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可以控制得稍微宽泛一些,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达到一般标准:空腹血糖 6.0~ 7.0mmol/L,餐后2小时 8.0~10.0mmol/L,HbA1c在6.5%~7.0%之间。对那 些80岁以上高龄患者,可以在上述基础上再适当放宽。 2.合并严重并发症 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低血糖所引起的风险远远大于血糖控制不达标所带来的风险,这时首先要考虑减少低血糖对身体造成的严重伤害。应根据个体情况及用药经验,使血糖保持在既不发生低血糖危险又不导致高血糖与脱水的状态,防止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这种情况下,患

糖尿病患者的控糖标准

糖尿病患者控糖标准 一、不同类别的2型糖尿病患者控糖标准 1、中青年、病程较短、没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控制标准: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血糖<7.8mmol/L,HbA1c<6.5%,尽量使HbA1c<6.0%。 2、胰岛素治疗的非危重患者 控制标准:餐前血糖应尽可能<7.8mmol/L且随机血糖<10.0mmol/L,HbA1c <7.0%。 3、患者病情较轻,通过饮食、运动和服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等)等治疗方式,便可使血糖控制达标而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 控制标准:这类患者应尽可能使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即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血糖<7.8mmol/L。 4、年龄在70~80岁的老年患者 控制标准:在安全的前提下,空腹血糖6.0~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0~10.0mmol/L,HbA1c在6.5%~7.0%之间。

5、合并严重并发症,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 控制标准:血糖控制目标就要相对放宽,一般空腹血糖维持在7.0~ 9.0mmol/L,餐后血糖在8.0~11.0mmol/L,HbA1c在7.0%~7.5%就可以了。 6、经常出现低血糖,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的患者 控制标准:空腹血糖7.0~9.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0~11.1mmol/L,HbA1c在7.0%~7.5%。 二、四种情况下,2型糖友需放宽血糖控制标准 1、大于80岁的高龄糖尿病患者; 2、无论年龄大小,或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且经常出现低血糖者,可以适当放宽血控制标准,首先要以不发生低血糖为原则; 3、有限寿命者:如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尤其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预期生存期有限者; 4、病程很长且既往血糖不理想,但却无明显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也可适当放宽。 三、1型糖尿病控制目标

各种血糖控制标准

各种血糖控制标准 为了解血糖水平,及时发现低血糖和高血糖,制订饮食、运动及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帮助血糖达标,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以及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保持心情愉快,糖尿病患者必须进行血糖监测。血糖监测的主要指标有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血糖应该控制在怎样的范围才算合理呢? 经典标准 在众多“指南”中,目前我国医学界比较公认的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发布的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 发布的2016年版《糖尿病诊疗标准》。除此之外,还有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欧洲糖尿病协会(EASD)等制定的指南。前面两个指南对非妊娠成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是一致的:糖化血红蛋白<7.0%,空腹血糖4.4~7.2 毫摩/升,餐后血糖<10.0 毫摩/升。 既然这是权威而经典的标准,那么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必须朝这一标准努力吗?我们知道,对于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会引起来势凶猛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致死、致残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而低血糖可能导致性格改变、精神异常、痴呆,或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梗死,甚至造成低血糖昏迷,昏迷过久可致死亡。血糖过高或过低造成的危害都是非常严重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于是,循证医学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收集、分析、评价糖尿病领域的研究成果,最后形成了“指南”。 不过,指南在血糖控制目标值之后往往列出了补充说明,“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糖目标值”。这些具体情况主要指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病程长短、预期寿命、有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微血管并发症、有无反复低血糖或无意识的低血糖,以及个别患者 的自我要求。 分层标准 在经典血糖控制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对严格或宽松的血糖目标值,也就是“分层达标”,可以在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出现 严重和(或)频繁的低血糖。 严格 中青年糖尿病患者,一般病程较短,无频繁低血糖发生,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预期寿命较长,血糖控制标准应当更严格:糖化血红蛋白<6.5%(尽量达到6.0%),空腹血糖4.4~ 6.1毫摩/升,餐后血糖<8.0毫摩/升。 略宽松 70 岁以上、病程相对较长、无严重低血糖、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可以相对放宽:糖化血红蛋白<7.0%,空腹血糖6.1~7.0毫摩/升,餐后血糖8.0~ 10.0毫摩/升。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

近年来,糖尿病已经逐渐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全国的糖尿病发病率为3%左右,而在北京、上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中,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10%左右,给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危害不仅是高血糖本身,而主要是会带来一系列的慢性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及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各种并发症的致残和致死率都很高。目前,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如果要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威胁,就必须尽可能地控制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治疗和处理糖尿病的最终目的,是使糖尿病病人保持血糖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经常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其中,空腹和餐后血糖可以采用静脉血浆检测方法,这样较为准确;或者也可以用血糖监测仪来进行检测,这样较为简便。空腹血糖反映一天中较低的血糖值,餐后血糖反映较高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能够反映近6-8周以来血糖的平均水平,是糖尿病控制的一个很好的监测指标,其正常值为<6.2%。 根据2002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制定的糖尿病控制目标,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8.0mmol/L,而且糖化血红蛋白 <6.5%,则表明血糖控制良好。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0.0mmol/L,而且糖化血红蛋白在6.5-7.5%,表明血糖控制一般。如果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0.0mmol/L,而且糖化血红蛋白>7.5%,则表明血糖控制不佳,需要调整降糖治疗方案。

指南《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指南《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快捷版)》 血糖异常增高是围术期的常见问题。一方面,手术创伤应激诱发机体分泌儿茶酚胺、皮质醇和炎性介质等胰岛素拮抗因子,促使血糖增高。另一方面,合并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障碍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术期高血糖。另外,围术期经常使用的激素、含糖营养液等进一步增加了高血糖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长时间禁食和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有引起患者低血糖和血糖剧烈波动的可能。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增加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增加感染、伤口不愈合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合理的血糖监测和调控是围术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得到重视。 1围术期血糖管理的基本原则识别围术期血糖异常的高危人群围术期血糖异常以高血糖为主,可分为合并糖尿病的高血糖和应激性高血糖两类。一般手术围术期高血糖以合并糖尿病者居多。与普通人群相比,合并糖尿病尤其是未发现、未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更加显著,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应当在术前加以识别。而单纯由于应激导致血糖显著增高者往往提示手术应激很强,或合并感染、败血症等并发症,可能为危重患者。

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合理的血糖控制目大量循证医学证 据表明,血糖控制有利于减少外科重症患者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但控制过于严格(如降至“正常”范围)则增加低血糖风险,对降低总死亡率并无益处。 围术期血糖管理的要点围术期血糖管理的围术期血糖管 理的要点在于控制高血糖,同时避免发生低血糖,维持血糖平稳。因禁食、降糖方案未及时调整或降糖治疗中断等因素造成的围术期血糖波动比稳定的高血糖危害更大。严密的血糖监测、及时调整降糖治疗方案是保持围术期血糖平稳的关键。应根据患者术前血糖水平、治疗方案、有无并发症、手术类型等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的管理方案。2血糖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 糖化血红蛋白对既往无 糖尿病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体重指数BMI≥25kg/m2,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创伤外科、器官移植等高危手术者,推荐术前筛查HbA1c;HbA1c≥%即可诊断糖尿病。既往已有明确糖尿病病史的患者,HbA1c≤7%提示血糖控制满意,围术期风险较低;HbA1c>%者建议考虑推迟择期手术。 2. 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术前还应了解糖尿病类型、病程、目前的治疗方案、低血糖发作情况,特别是有无糖尿病并发症。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 家共识解读 摘要:住院患者中高血糖可增加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及医疗费用开支,并延长住院时间。为安全、有效地控制住院患者的高血糖,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关于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的共识原则:强调个体化原则,根据不同患者和不同病情制定分层血糖控制目标;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血糖不一定要求达标;一般不应该快速降糖;降糖治疗应尽量避免低血糖及超重和肥胖者体重增加;避免宽松血糖管理增加感染和高血糖危象的风险。关键词:高血糖;住院患者;共识 在我国,随着医疗保险体系的健全,住院患者越来越多,住院人群的高血糖已是常见的临床问题。成人住院患者病情跨度较大,各种疾病都可能伴发或者合并高血糖或糖尿病。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正逐年升高,201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显示,全球糖尿患者数为3.66亿,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2008年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我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9.7%,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如此庞大的糖尿患者群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沉重的负担。为合理有效地管理住院高血糖患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了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的专家共识,为各科临床医师提供重要指导。 1编写背景 如何合理控制患者的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安全有效的血糖控制可延缓糖尿病的进展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多年来,随着许多大型临床研究结果的不断发布,血糖控制的目标也不断发生变化。血糖的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个公认的较好评价指标。2010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曾颁布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专家共识》,该共识所提出的病情分层和个体化原则的理念仍适用于成人住院患者。住院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不可能以HbA1c为标准,目前行之有效的指标仍然是血糖,因此临床急需以不同病情人群为标准的分层血糖管理指导原则。 住院患者中高血糖比较常见。美国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和非ICU住院高血糖的发生率分别为32.2%和32%,中国上海成人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的高血糖发生率为26.3%。高血糖会降低免疫反应、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促进血栓形成及延迟伤口愈合等,由此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及医疗费用开支,其住院时间也相应较长。因此,住院患者高血糖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其血糖控制目标是多少一直以来存在不少争议。国外大样本研究结果认为,对于住院高血糖患者进行强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可明显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但随后的一些研究结果使这种观点倍受质疑,如2009年发表的针对ICU患者的为期90d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强化血糖控制组的病死率高于常规治疗组,同时指出低血糖可能是其中重要的原因,由此引发了关于住院期间高血糖管理的更大争议。 针对上述讨论和争议,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联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于2009年发布了《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共识》,2011年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也发表了《住院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管理指南》。上述两个权威指南针对人群与我国情况有所不同,如我国住院患者病情较轻者比例较高,甚至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也被收入院治疗,住院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较多,常常住院做术前准备等,因此病情差异很大。在这种背景下,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综合近期大规模临床研究资料及这些新的指南和共识的意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的共识,以指导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