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法在药品研发中的应用及常见问题分析

色谱法在药品研发中的应用及常见问题分析
色谱法在药品研发中的应用及常见问题分析

色谱法在药品研发中的应用及常见问题分析

审评三部张哲峰

摘要:色谱方法在药物研发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色谱方法原理以及在药物研发,尤其质量控制中应用的注意之处,并列举了申报资料中色谱法应用的一些常见问题,以引起大家的关注。

关键词:色谱法类型常见问题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分析技术,通过将样品中的组分分离,再逐个分析,因此是分析混合物、检测化合物纯度的有力手段,因而在药物研发中广为应用,包括原料药、中间体、制剂和生物体液中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涉及的待测物包括手性或非手性药物、过程杂质、残留溶媒、附加剂(如防腐剂)、分解产物、从容器和密闭包装或制造过程中带入的杂质、植物药中的农药和代谢物等,包括制备工艺研究、中间体控制、质控检验、稳定性及药物动力学研究等过程。因此,色谱方法在药物研发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色谱法的几种常见类型

1、HPLC法:

(1)手性液相色谱

将“手性识别”或“手性环境”引入色谱系统中,以形成暂时非对映异构体复合物,从而直接分离药物对映体;或将对映体衍生化生成非对映体,而得以分离。即分离光学异构体可用手性固定相、衍生化后在非手性固定相上或在非手性固定相上用流动相手性添加剂形成非对映体来实现。

(2)离子交换色谱

使用表面有离子交换基团的离子交换剂作为固定相。带负电荷的交换基团(如磺酸基和羧酸基)可以用于阳离子的分离;带正电荷的交换基团(如季胺盐)可以用于阴离子的分离。不同离子与交换基的作用力大小不同,在树脂中的保留时间长短不同,从而被相互分离。可用pH程序洗脱。

(3)离子对/亲和色谱

常用反相离子对色谱,用缓冲液和加入的对离子(与被分离的样品荷相反电荷)分离。分离受pH、离子强度、温度、浓度和共存的有机溶剂类型的影响,亲和色谱,一般用于大分子,使用配合体(共价结合在固体基质上的生物活性分子),与其同类的抗原(分析介质)反应,生成可逆转的复合物,通过改变缓冲条件洗脱。

(4)正相色谱

将各种不同的有机官能团通过化学反应共价结合到固定相惰性载体上,固定相极性>流动相极性。常用固定相:二醇基、醚基、氰基、氨基等极性基团的有机分子。适于分离水溶性的极性、强极性化合物,此时较小极性的组分比较大极性组分更快地洗脱。

(5)反相色谱

将各种不同的有机官能团通过化学反应共价结合到固定相惰性载体上,固定相极性<流动相极性。常用固定相:烷基、苯基等非极性有机分子,最常用ODS柱或C18柱,其极性很小,适于分离非机性、弱极性离子型样品。是目前药物研发中液相色谱的主要分离模式,通常用紫外检测器,用水作基本溶剂,选择性受溶剂强度、柱温和pH的影响,一般来说较大极性比较小极性组分洗脱更快。

紫外检测器可以用于各类液相色谱,这类检测器要注意的是氘灯老化后的灵敏度降低,其灵敏度因仪器的设计和/或者制造厂家的不同而异。用紫外检测器和反相HPLC组合得到的色谱图不一定能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原因是:①极性比目标化合物大得多的化合物可能被掩盖(在溶剂前沿或死体积时同时洗脱);极性比目标化合物小得多的化合物洗脱出来晚,甚至保留在柱上。为避免此情况发生,最好使用梯度洗脱法。②无紫外吸收或在检测波长处吸收相差较大的多种化合物,有时在某一检测波长处不能被检出,因为通常只用一个检测波长。为避免此情况发生,可改用其它类型检测器,如示差折光检测器;流动相许可时,最好使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6)分子排阻色谱

以多孔凝胶(如葡萄糖,琼脂糖,硅胶,聚丙烯酰胺等)作固定相,依据样品分子量大小达到分离目的。大分子不进入凝胶孔洞,沿多孔凝胶胶粒间隙流出,先被洗脱;小分子进入大部分凝胶孔洞,在柱中被滞留,后被洗脱。

根据样品性质可分为两类:凝胶过滤(GFC)—用于分析水溶性样品,如多肽、蛋白、生物酶、寡聚核苷酸、多聚核苷酸、多糖;凝胶渗透(GPC)—用于分析脂溶性样品,如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SEC主要依据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因此与样品、流动相间的相互作用无关,因此不采用改变流动相的组成来改善分离度。

2、气相色谱(GC)

气相色谱基于挥发性样品由作为流动相的载气运载,通过色谱柱内的固定相时发生吸附和解吸附过程进行分离。

通常GC分析的样品是低分子量、易挥发、高温稳定的化合物。药物和药物制剂中的残留溶剂适于GC分析。常用的检测器有用于含碳化合物的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用于卤化物的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用于含硫或磷化合物的火焰光度检测器(FPD),以及用于含氮或磷化合物的氮磷检测器(NPD)。填充柱已多被毛细管取代来改进分离度和分析时间,分析物位置与HPLC一样,用保留时间(Rt)表示。

3、薄层色谱(TLC)

薄层色谱是一种最简便普通的色谱技术,系将适宜的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塑料或铝基片上,成一均匀薄层,待点样、展开后,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作对比,用以进行药品的鉴别、杂质检查或含量测定(已少用)的方法。对于本身没有颜色的化合物,检出技术包括荧光、紫外和喷雾显色剂。分析物在薄层板上的位置用Rf值(化合物的展开距离与溶剂前沿的比值)来表示。

三种方法中,薄层色谱最普通,因为薄层板上所有的组分都可用适宜的检测技术检出,但通常不如HPLC准确和灵敏。虽然选用适宜的检测技术,TLC法能见到分析的“全图”(whole picture),但分析变异比HPLC大。

二、色谱法在药物研发中的一般应用

TLC法主要用于药物的定性鉴别,可从斑点的位置(Rf值)与颜色两方面对药物进行定性,优于HPLC和GC法(只能从色谱峰保留时间把握药物的定性性质),定量时仅用于有关物质的限度检测(半定量),结合不同原理的检视技术,TLC 法能见到分析的“全图”(whole picture),使各有关物质斑点均可显示,但变异比HPLC法大;HPLC和GC法的主要优势为定量,但如果运用得当,尤其在含

量测定或有关物质项下已采用本法的情况下,利用对照品与供试品保留时间相同的特性作为鉴别依据,既不必专门实验又增加了鉴别的专属性,是非常可取的。由于分离分析的定量优势,HPLC或GC法成为新药研发不可缺少的手段,尤其生物样品中药物的定量,HPLC或GC法为最常用的分析手段。

1、定性鉴别

色谱法对同系物或具有相同母核药物(尤其制剂)的鉴别具有光谱法和化学法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方法专属性须经充分验证,确保结构相近化合物或最难分离物质对在拟定色谱条件下能良好分离。申报资料所用鉴别法的色谱条件多数与有关物质、含量测定一致,实际上,在后两者的方法学研究中,多以合成中间体、起始原料以及降解产物考察其专属性,但在鉴别中,则以能够与结构相似的同类药物良好分离为主要考虑,故在专属性验证中宜得到体现。

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遇到同一物质在完全相同的色谱系统中保留时间不一致的情况,药典中对保留时间(斑点位置)的一致性未予具体规定。对此,可采用如下措施:(1)注意色谱系统的稳定性,流动相(展开剂)与固定相相匹配,在C18柱的反相色谱系统中,流动相有机溶剂比例不低于5%,避免C18链的随机卷曲将造成色谱系统不稳定导致组份保留值波动的现象;TLC的色谱展开要适中,使主斑点的Rf值在0.2~0.7间。(2)操作中另配制一供试品与对照品等量混合的溶液,进样(点样)后出现单一色谱峰(斑点)作为鉴别依据,以弥补该法之不足。

2、有关物质检查

2.1 TLC法因设备和操作简便、检视(显斑)方法多而较常用,但由于其变异性大,应充分验证系统的适用性,使各斑点Rf值在0.2-0.7之间,并应分离清晰。新版欧洲药典提出了斑点分离度计算公式:

Rs=1.18α(RF2-RF1)/ωh1+ωh2(Rs:分离度,α:溶剂前沿,RF2、RF1:比移值,ωh1、ωh2:斑点宽),可积累经验予以采纳。杂质检测可用对照品比较法或自身对照法,前者用于已知杂质控制并需杂质对照品,也可两种方法结合应用,自身对照法应注意杂质斑点与主成分斑点色调应一致,具有可比性,必要时可选用荧光薄层板,利用荧光熄灭法检视,或两种检视方法结合应用。结果的判断,除控制杂质的斑点数与限度外,也可采用两种以上不同浓度的对照溶液分别比较。

如某药品,用自身稀释成1.5%和0.5%两种浓度的对照液,供试液如显杂质斑点,不得多于3个,允许1个超过0.5%,但不得过1.5%,其余杂质斑点均不得过0.5%作限量要求。

在TLC法的方法学研究中,可配制多个展开剂系统及不同的吸附剂,进行几种组合的试验,将主成分与已知的中间体、副产物、降解物或异构体斑点的颜色及分离情况进行对比,确定最佳色谱系统。同时要采用适宜的稀溶液验证其灵敏度,确定合适的检视方法,处理好灵敏度与杂质限度的关系。并通过适当改变展开剂比例及pH值,考察检测方法的耐用性。由于影响TLC法重现性因素较多,如薄层板质量、点样技术、展开室温湿度等都可能影响色谱分离度或灵敏度,需在质量标准中对分离度和灵敏度做出明确要求,如:实验时,除供试液、对照液点样外,主药与另一结构相近化合物(最难分离物质对)混合溶液,以及另一低于标准限度的对照溶液同时点样,要求混合溶液应显示分离良好的斑点,后者应显示清晰斑点,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2.2 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HPLC法首选C18柱;流动相首选甲醇-水系统,必要时加入某种溶剂如乙腈或少量酸碱溶液、缓冲液等,以硅胶为载体的键合固定相填充剂适用pH2~8的流动相,pH大于8时,可使载体硅胶溶解,此时应选用包覆聚合物填充剂、高纯硅胶为载体并具有高表面覆盖度的键合硅胶、非硅胶填充剂或有机-无机杂化填充剂等耐碱填充剂;pH小于2时,与硅胶相连的化学键合相易水解脱落,此时应选用有机-无机杂化填充剂、具有大体积侧链能产生空间位阻保护作用的二异丙基或而异丁基取代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等耐酸填充剂;如分离不好可选用其它类型柱和流动相,对某些品种需用特定牌号的填充剂方能满足分离要求时,可注明适用的牌号;检测器首选UV检测器,流动相合适时,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可能更好,可积极研究,成熟时予以采用。

采用的定量方法有:

(1)杂质对照品法,即外标法。仅限于对已知杂质的控制,如采用该法,则应注意对该对照品进行定性研究,并制订其质量要求。

(2)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即以主成分作对照的内标法,校正因子可在检测时测定,但需提供杂质对照品,也可在建立方法时将测得的校正因子载入质量标准,供以后常规检验使用,无需长期提供杂质对照品,但也仅适于已知

杂质的控制。

(3)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实质上也是以主成分作对照的内标法,但其前提是假定杂质与主成分的响应因子相同,适用于具有与主成分相同或类似发色团的杂质,因一般情况下,有关物质与主成分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此法不致发生太大误差。

(4)峰面积归一法,简便快捷,但因各杂质响应因子不一定相同、杂质量与主成分量不一定在同一线性范围、仪器对微量杂质和常量主成分的积分精度及准确度不同等因素,可产生较大的误差。

一般情况下,校正因子在0.9~1.1时可不予校正,即3法,校正因子在0.5~5.0以外时,应改变检测波长使在该范围内,如无法调节,应采用(1)法;由于有关物质中有已知的亦有未知的杂质,故采用(1)+(3)法或(2)+(3)法比较理想,同时控制产品中的已知杂质和未知杂质;使用(3)法时,应在考察已知有关物质的校正因子(应位于0.5~5.0以内)或结合二极管阵列检测结果(主成分与各有关物质的UV吸收偏差应不大)后采用,也可根据物料平衡原理(含量测定值与有关物质值的和与供试品理论总量的偏差)验证方法是否可行;一般不主张在质量标准中采用(4)法,但在对映体杂质的检测中是一个简捷的方法,也可用于稳定性研究中对杂质变化的监测。

3、含量测定:色谱法按外标法或内标法以峰高或峰面积进行定量。

内标法用于GC和HPLC减小测定误差,曾经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别是在GC中,进样量小,内标法能显著提高定量精度,随着现代分析仪器的发展,原手动进样已被定量环或自动化程度高的进样器所取代,内标法的应用受到挑战,尤其在HPLC中,由于进样量大,外标法已具有很好的进样精度,加入内标,有时反而对分析不利,有研究者曾随机选取药典中八个内标法测定含量的药品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内标法均不能提高分析精度,实际上,内标法使分析误差与经常校准的外标法相比增加了√2倍,说明测定两个峰比测定一个峰引入的误差要大。一般情况下,如下情况适合于使用内标法:复杂的样品制备过程,如多次提取;低浓度的样品(灵敏度是确定的),如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在样品分析中预计是很宽的浓度范围,如药代动力学研究。外标法多用于原料验收、成品质控、稳定性和TLC法,内标法多生物体液和GC法。需要注意的是,在外标法中,保持供试

品浓度与对照品浓度相近可以改善方法的准确性。

峰高定量仅在峰高随样品量呈线性变化时使用,当峰形不正或色谱柱超载时,峰高法会出现较大误差,由于峰高测量受相邻重叠峰的干扰较小,故比峰面积定量更为准确,如BP中庆大霉素C组份检测明确要求峰高定量。峰面积定量的好处是其精度受仪器参数变化的影响较小,对不是高斯分布的峰形也能较好定量,但其准确度受相邻峰重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为得到较好的精确度,宜用峰面积定量;为最大限度地排除其它组份的干扰,则多用峰高定量。痕量分析中多用峰高法定量。

三、申报资料中几种常见问题

1、方法灵敏度不够--定量限高于杂质限度

例1.有关物质检查法的定量限为0.75ng,标准规定杂质限度不得过1.0%,折算为0.5ng,表明此法不能有效检测产品杂质,需重新建立有效的杂质检测方法。

2、检测方法缺乏互补性

例2.某药品有关物质研究中显示,合成中重要中间体N-环己基-5-(4-氯丁基)-1,2,3,4-四氮唑在检测波长处无吸收,故建立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无法检测该物质。需建立该中间体适宜的检测方法,考察其在产品中的残留情况,视情况订入质量标准。

例3.提供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不能检测中间体,请制订合适的中间体检测方法(如TLC法等),并提供方法学研究资料,考察其在产品中的残留情况,视情况订入质量标准。

3、强制降解忽视药物的敏感条件

例4.对乙酰氨基酚水解后极易受到氧化破坏,需补充考察本品氧化破坏后主成分与降解物的分离情况,以验证有关物质检测方法的可行性。

4、强制降解条件过于剧烈,无法判断主峰与降解产物的分离情况

例5.样品经碱解、氧化破坏后,主药头孢特仑匹酯被完全破坏,无法说明其降解物与主峰的分离情况,需调整降解条件的剧烈程度,考察主峰与降解产物的分离情况。

5、供试液制备处理欠妥,不能如实反映产品有关物质情况

例6.某药品有关物质检查中供试液制备经过了碱化、萃取等复杂过程,是否会

引起产品中有关物质的变化而影响检出结果,需说明或改进供试液制备方法。例7.为提高供试液中主药浓度,其制备经过了固相萃取过程,测定结果难以如实反映产品中杂质情况,建议改用其他合适方法。

6、检测波长缺乏针对性

例8.从提供的UV图谱可见,氢溴酸右美沙芬具有很强的末端吸收,220nm附近的吸收强度远高于278nm波长处,需提供同一份加速破坏样品分别用该两波长检测时的色谱图,并比较其杂质峰的个数及峰面积,以确定合适的检测波长。

7、忽视合成中间体、粗品在方法专属性验证中的作用

例9.某药品在合成中,可产生其产品或中间体的顺式异构体等副产物,其结构相似难以分离,需考察在拟定色谱条件下,主成分与各中间体、副产物的分离情况,必要时在系统适应性验证中规定最难分离物质对的分离度要求,以确保色谱系统的有效性。

8、积分时间不充分,不能有效检出有关物质

例10.氧化破坏试验中,主峰保留时间的3倍处,仍有降解物峰出现,而标准规定色谱图记录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2倍,不能有效检出有关物质,需改进,并用改进后的方法重新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及长期稳定性研究的后续试验。

例11.某药品有关物质检查色谱图记录时间为30分钟,但仅选择“基线平坦、无任何杂质峰”的3-15分钟内积分,应在全记录时间段内积分以有效检出有关物质,并以此重新进行稳定性研究。

9、方法学研究结论未充分反映到质量标准中

例12.溶液稳定性试验表明供试液仅在1小时内稳定,需在质量标准有关物质和含量测定项下注明“供试液及对照品溶液应配制后立即进样”,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可靠。

例13.某药品在拟定色谱条件下,主峰与杂质Ⅱ的分离度仅为1.3,需在质量标准有关物质检查的“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中规定该物质对的分离度要求,以确保有关物质有效检出。

10、方法学研究不全面

例14.某药品有关物质检查的流动相水-磷酸(100:0.1)中缺少有机改性剂,且与对照品保留时间的一致性也作为本品鉴别依据,需提供同一供试液重复5

次进样的峰面积和保留时间的RSD值,以验证色谱系统的稳定性。

11、限度确定明显欠妥,或依据不充分

例15.某输液剂有关物质限度为不得过1.0%(HPLC法),但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收载的本品原料及其片剂的有关物质限度(TLC-自身对照法)为不得过0.25%,需照此修订有关物质限度,制订单个杂质限度为不得过0.25%,以确保产品质量。

例16.本品(粉针剂)有关物质限度较宽(20.0%),其依据尚显不足,需用相同方法检测原发厂市售效期内同品种注射液有关物质含量,作为本品有关物质限度制订的依据之一。

医院住院药品使用情况分析报告

医院住院药品使用情况 分析报告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2014年度我院药品使用动态分析及超常预警年度总结 为了保障我院药品使用的安全、合理、经济,监督临床合理使用药品,我科根据我院制定的《药品使用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2010年修订),对我院每月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并定期开展合理用药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提出了整改措施,有效的促进了我院临床用药的合理性。现对2014年度我院药品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一、对每月使用金额排名前20位的药品进行排名并全院公示,并与前月前20位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连续3月排名前三位的药品(排除专科医院专科用药因素)进行通报。2014年度我院每月排名前三位药品均为神经、精神等专科药物;排名前20位药品均以西医神经、精神科药物以及中医安神剂、理血剂和治风剂等为主。 二、对每月单品种使用金额波动幅度大于50%的药品进行统计分析: (一)对每月单品种使用金额波动幅度大于50%的药品进行全院公示,2014年度我院药品波动幅度大于50%的药品统计见附件1。 (二)每月对波动幅度幅度大于50%的药品结合医院当月整体业务量及临床用药合理性检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将异常情况及时反馈职能部门及临床,并提出整改措施。 (三)对连续3月波动幅度大于50%的药品进行通报,并报相关部门整改。本年度有2个品种(注射用血塞通针0.2g、三七通舒胶囊)连续3月波动异常。经调查该药为专科用药,其波动幅度超范围主要与医院整体业务量增减有关,无不合理用药现象。

三、对每月使用金额排名前10位的药品品种进行重点监测、分析。2014年度药品排名前十位品种汇总表见附件2。由表2可以看出,我院药品用量排名比较固定,其原因主要与我院为专科医院临床用药相对单一有关。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控:对进入排名前20位抗菌药物进行重点监测。通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明显好转,抗菌药物用量大幅下降。本年度进入前20位抗菌药物仅个别品种。 五、对进入前10位的中药注射剂进行监测,并对其临床使用情况进行重点监控(适应症、用法用量、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 六、每季度对全院药品动态监测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波动异常品种在《医院药事药管理信息》中公示。 综上所述,2014年度(2663.44万元)全院用药总金额与2013年度(2466.91万元)有所增涨,增幅为7.97%,这主要与医院整体业务增涨有关,涨幅在正常范围内。每月中、西药品品种及用量变化幅度整体均在正常范围内。排名前十位品种较固定,主要为神经、精神等专科药物;前20位药品大致分为西医神经、精神科药物以及中医安神剂、理血剂和治风剂等;这与我院是专科医院用药情况相符。排名前20位中抗菌药物所占比例比上年度明显下降。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整体好转。 我院已将药品使用动态分析及超常预警工作常态化,并形成一套完整的PDCA 模式的管理、落实机制,有效的促进了我院的合理医疗、合理用药,有力的保障了用药的安全、合理、经济,全面的提高了我院的医疗质量。 报医院药事管理与治疗委员会,医务科 药剂科临床药学室 2015-1-12

感冒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概述

感冒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摘要 本次调查是为了了解市民对感冒药的认识和使用情况。据调查抗感冒药物主要有:快克、新康泰克、康必得、感康、白加黑、感冒通、泰诺、百服宁、必理通、芬必得、扶他林、泰克、感诺、双黄连口服液、帕尔克、幸福伤风素、等二十多个品种。 随着OTC市场走向规范,竞争加剧,药品零售市场竞争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面对新的市场,新的机遇与挑战,众多的生产、销售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营销组合、经营管理上将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关键词:感冒药消费者认知药品市场

目录 一、消费者对感冒的认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1) 二、消费者治疗感冒的主要方法 (1) 三、消费者治疗感冒所服用的主要药品 (2) 四、消费者对主要感冒药的印象评价 (5) 五、消费者治疗感冒的花费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一、消费者对感冒的认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感冒俗称伤风、耳鼻咽喉科称它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是鼻内粘膜常见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疾病,它有传染性,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在身体受凉、过度疲劳等体质下降的情况下鼻腔粘膜的正常防御功能遭到破坏,病毒侵入鼻腔粘膜后再局部不断地成长和繁殖,造成了感冒发病。感冒发病后常常先感到鼻子发干,发挥,随后即打喷嚏,六稀水样鼻涕,并且有鼻子不通的感觉。 很多人认为感冒是小病,但是会引发起一些并发症,且感冒流行时,发病人数很多,不及时治疗,病毒感染向附近器官蔓延,则会引起其它的疾病,较常见的是感染向鼻腔周围的鼻窦蔓延延时即患鼻窦炎,病人会感到痛和鼻堵加重,并且有黄色稠鼻涕,面部和鼻根部有时一压即痛的感觉。很多人在受凉后发生了感冒,但受凉不是引起感冒的根本原因。流行性感冒是有感冒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受凉不过是使人体抵抗力下降。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在应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必须掌握适应症。从理论上来讲,用抗病毒药治疗是合理的,但是一般感冒在一周左右可自愈,而抗病毒药治疗不是疗效不稳定,就是有一定的副作用。在感冒流行时,一般感冒患者如果去医院不方便,也可以先行在家治疗。病毒性感冒的病毒,任何药物对它都不起作用,这种病毒在呼吸道内繁殖3-5天。所以治疗感冒时,就是需要精心护理。要多喝些糖水,这样不但补充因发烧而消耗的水分和营养,而且可以利尿散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医疗技术的进步,当前感冒患者对感冒远远比以前重视,调查显示多数消费者已经认识到感冒的严重性。过去中国人的习惯说法是“头痛脑热不算病,挺挺就好”。本次调查结果看,这种错误认识已经改变。调查中,当问到“您是否同意感冒是小病,对身体没有多大伤害”的说法时,不同意的比例高达65.6%。多数被访者对感冒的严重后果相当清楚。调查中请被访者对“感冒不及时治疗可引发心肌炎、肾炎等严重后果”这个说法表态,57.1%的被访者表示了明确的肯定态度。当问到“您如何看待感冒不治也能好”这个说法时,不同意的比例高达64.7%。近七成的被访者表示“感冒必须及时治疗”。在问到对患感冒原因的认识时,多数被访者更看重内因。调查中问到“您是否同意得感冒的原因主要是自己没有注意预防”是72.9%的被访者明确表示赞同。

企业工作分析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doc 9页)

企业工作分析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doc 9页)

企业工作分析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员工恐惧 员工恐惧,是指由于员工害怕工作分析会对其已熟悉的工作环境带来变化或者会引起自身利益的损失,而对工作分析小组成员及其工作采取不合作甚至敌视的态度。 一般而言,如果在工作分析过程中,工作分析小组遇到以下一些现象,我们就认为存在员工恐惧: 访谈过程中,员工对工作分析小组的工作有抵触情绪,不支持其访谈或调查工作; 员工提供有关工作的虚假情况,故意夸大其所在岗位的实际工作责任、工作内容,而对其他岗位的工作予以贬低。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员工通常认为工作分析会对他们目前的工作、薪酬水平造成威胁。因为在过去,工作分析一直是企业在减员降薪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在过去,

职责就是研究出新颖的产品;而当企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进入发展期后,其目标就会相应改变。追求的可能是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市场营销也就逐渐提高到管理日程上来,营销策划人员也会相应增加,其主要工作是开发新客户。当然,在此阶段研发人员并非可有可无,但其主要工作内容可能就变为对原有产品的性能、外观等方面的改良;随着市场逐渐饱和,企业也进入了成熟期,即使再加大营销力度也很难增加销量,这时企业就会着力于降低企业成本,以增加效益,相应地,公司可能会对内部员工结构进行调整,营销人员的主要任务转变为维护老客户。从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化发展,不仅仅会影响公司中的工作结构,也会影响这些工作的实际内容、从事该岗位工作的员工的主要职责等等。而这些变化也会使工作分析更加复杂,工作分析专家必须着眼于公司的未来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公司现存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工作分析。 员工能力和需求层次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对自己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再投资,而这也就使员工队伍的素质越来越高。相应地,在工作中能胜任的工作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其对企业的要求也就不仅仅局限于提供维持基本生活的工资津贴那么简单了。他们追求更多的工作责任、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多的信任和尊重,以寻求工作满足感、组织归属感等等,而且他们的新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发表时间:2014-03-25T15:16:19.310Z 来源:《中医学报》2013年12月第28卷供稿作者:李桂芬[导读]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半个世纪以来,很多传染病得以消灭,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控制。 李桂芬 承德县医院急诊科河北承德067400 【摘要】 目的:了解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调查医院2011年10月—2012年1月呼吸科出院的150例住院患者的病例,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药物种类、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的合理性评价等。结果:150例患者应用抗菌药物13种,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联合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阿奇霉素最多用。抗菌药使用平均天数(8±1 5)d,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分析以联合用药不恰当或重复用药最多见。结论:医院的呼吸内科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基本遵循安 全、有效、经济、合理的原则。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978 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 8999(2013)12 0162 01 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半个世纪以来,很多传染病得以消灭,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控制。抗菌药物在人类与疾病斗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现象依然存在。鉴于呼吸科是实施抗感染治疗的主要科室,抗菌药物的应用较为普遍,对我院呼吸内科2011年10月~2012年1月的出院病历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素,避免毒性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及致病菌的耐药性等。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2011年10月~2012年1月医院呼吸内科出院患者病历中随机抽取的150例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进行了调查。患者年龄25—85岁,男66例占44%,女84例占56%。平均住院天数(8±1 5)d。主要临床诊断为: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等。 1 2方法:详细统计每例患者的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诊断、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用药时间、联合用药及过敏等情况,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分析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的合理性。2结果 2 1抗菌药物应用情况:150例中,应用抗菌药物13种,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率位居前7位的药物(见表1)。表1抗菌药物使用率前7位(%) 2 2抗菌药物联用情况:以单种药物为主有52例,两种联用药80例,三种联用药8例。联用药中以阿奇霉素+头孢菌素最多用。 2 3抗菌药使用疗程:抗菌药使用平均天数(8±1 5)d,疗程5—20d。 2 4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分析[1]: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具体病例的情况将不合理用药情况分为6类:⑴用药无指征;⑵用药时间过长,过短或换药频繁;⑶剂量不足或偏大;⑷不恰当联合用药⑸病原菌产生耐药后继续使用;⑹过早停药或感染控制已多日而不及时停药。见表Ⅱ。 2 5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150例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中,有110例进行了病原学检查,检查率75%,检出率68%,药敏试验率98%。 3讨论 150例病例中患者的主要病原菌: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革兰阴性杆菌等。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阿奇霉素使用比较多,主要由于病例中,老年人数多以及有基础病,且长期滥用抗菌药物,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与抗菌药物用量增大呈相关性[2]。本次调查中,大多医师未根据各药的药理学特点、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了解并存疾病的现状,确定用药方案,需要医师使治疗“个体化”,力争最佳疗效。应尽早做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正确提取痰培养以及确定痰中病原体是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有力依据(见表2)。表2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员工离职中的九大常见问题分析(精)

员工离职中的九大常见问题的法律分析 员工离职是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是劳动关系最为敏感的时期,劳资双方在离职过程中免不了就劳动关系的若干问题产生争议,各执己见,因此而诉诸司法机关的也不在少数。为了理清其中的种种疑问和争议点,笔者以一位劳动法专业律师的身份结合日常的咨询实务,总结了员工离职中的十大常见问题,并对此加以法律分析,以期对人力资源从业者在离职管理中有所裨益。 问题一:合同到期终止,用人单位不愿续签是否需要提前通知? 《劳动合同法》并未规定,劳动合同到期用人单位欲与劳动者续签或者不续签劳动合同的提前通知义务。因此,劳动合同到期如果用人单位不愿与劳动者续签劳动合同也不需要提前通知,更不要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代通金。 问题二:员工提前30日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是否可以让其马上走人? 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旦员工向公司提出辞职,公司就想要这位员工马上走人,如果员工愿意马上离开,便可视为双方协商一致解除了劳动合同。不过,如果员工坚持要再工作满30天后再离开公司,公司是否可以当方决定让其走人?如果员工不愿意走人,公司在支付其一个月工资的情形下能否让其马上走人?甚至公司在支付其一个月工资并且这一个月内仍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情形下能否让其马上走人? 公司向让员工马上走人无外乎出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怕员工在生产和工作中搞破坏甚至窃取公司的商业秘密或者破坏工作氛围影响其他员工的正常工作,二是有些公司认为员工辞职特别是投向竞争对手就意味着对公司的背叛。笔者认为,不管基于何种原因,如果员工不同意,公司均不可单方的让员工马上走人,双方必须再履行一个月的劳动合同,因为在履行劳动合同中,员工的获益不仅包括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还有其工作经验的增加和职业技能的提升等。 问题三:员工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没有提前通知或者提前通知期未满30日通知,单位如何追究其责任? 一般情况下,试用期满后,员工如果要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提前30日通知用人单位,那么如果员工没有提前通知或者提前通知未满30日,更有甚者,还有的员工不辞而别,那么用人单位怎么追究员工的法律责任呢? 劳动者没有提前通知或者提前通知未满30日的,构成了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十条之规定,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用人单位很难举证给其造成的损失,因此,很多用人单位面对劳动者的不辞而别或者即辞即别也束手无策,只能大度地让员工离开。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改进

2014年5月份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改进 一、药占比、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 2014年5月份药占比、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均继续下降,分别达到39.75、49.3150.2和47.1442.81。药占比和抗菌药物使用率较4月份分别上升了0.9和0.89,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持续下降,比上月降低了4.33DDDS/100人天。药占比和抗菌药物使用率增高的原因经调查主要是一些较常期住院的老病人因为三夏季节的临近,比较集中的办理出院手续,这些长期住院的病人一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感染情况,另一方面诊断明确,慢性病多,治疗检查项目少、用药多,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药占比都较高,所以拉升了这两项指标。这两项指标仍然在国家和省卫计委的控制标准以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虽然降低幅度较大,已经接近国家要求三级综合医院“努力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争取达到40以下”的目标。 药占比超标的科室继续由质控科按标准扣罚科室奖金。对于抗菌药物使用率超标的科室同样的点数扣罚科室奖金。 二、药物及抗菌药物消耗情况: 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前十名的药品如下表:

抗菌药物使用量前十名的药品如下表:

使用金额前十名的药品如下表: 前五名的药品使用量和使用金额较前两个月没有大的变化。5月28日召开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决定对抗菌药物使用累计3个月居于前三名的美洛西林舒巴坦(0.625和2.5两个规格)进行15%降价处理,对药物使用金额大的新海能降价进药、对耐药率高于75%

的头孢唑林(新泰林)暂停药处理。要求药学部、医务部、监察科、审计科、党办、招标办和采购办共同联合对供应商进行降价进药和停药。进一步加大抗菌药物的监控和干预力度,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使用强度。 三、微生物送检率: 微生物送检率目前除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达标以外,非限制级和限制级抗菌药物的病原学送检率均不达标,问题的关键在于意识和观念的改变。目前对抗菌药物使用前送检率没有采取处罚措施。而特殊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审批机制控制,没有病原学检查,特殊级抗菌药物一般无法使用,所以送检率高。下一步将探索控制到人的做法,如果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能达标,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 微生物送检情况如下表:

企业工作分析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企业工作分析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员工恐惧 员工恐惧,是指由于员工害怕工作分析会对其已熟悉的工作环境带来变化或者会引起自身利益的损失,而对工作分析小组成员及其工作采取不合作甚至敌视的态度。 一般而言,如果在工作分析过程中,工作分析小组遇到以下一些现象,我们就认为存在员工恐惧: 访谈过程中,员工对工作分析小组的工作有抵触情绪,不支持其访谈或调查工作; 员工提供有关工作的虚假情况,故意夸大其所在岗位的实际工作责任、工作内容,而对其他岗位的工作予以贬低。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员工通常认为工作分析会对他们目前的工作、薪酬水平造成威胁。因为在过去,工作分析一直是企业在减员降薪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在过去,企业如果无缘无故地辞退员工,无疑会引起被辞退者的控告、在职者的不满和恐惧;如果无缘无故地降低员工工资,同样会引起员工的愤慨,从而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但如果企业的这些决定是在工作分析基础上做出的,它就有了一个所谓的科学的理由。因此员工就对工作分析存在着一种天生的恐惧之情; 其次,为提高员工生产效率,企业也经常使用工作分析。在霍桑实验中,实验者发现员工在工作中一般不会用最高的效率从事工作,而只是追从团队中的中等效率。这是因为员工不仅仅有经济方面的需求,更有团队归属需求。而且,员工认为,如果自己的工作效率太高,上级会再增加自己的工作强度。因此,员工对工作分析的恐惧也有其现实意义。 企业或者工作分析专家想要更为成功地实施工作分析,就必须首先克服员工对工作分析的恐惧,从而使其提供真实的信息。一个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尽可能将员工及其代表纳人到工作分析过程之中。 首先,在工作分析开始之前,应该向员工解释清楚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实施工作分析的原因; 工作分析小组成员组成; 工作分析都会对员工产生何种影响; 为什么员工提供的信息资料对工作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当员工了解了工作分析的实际情况,并且参与到整个工作分析过程中之后,才会忠于工作分析,也才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分析小组也许应该做出书面的承诺,企业绝对不会因工作分析的结果而解雇任何员工,决不会降低员工的工资水平,也决不会减少整个企业工作的总数。 其次,在工作分析实施过程中和工作分析完结之后,也应及时向员工反馈工作分析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结果。以上这些措施也许会让工作分析专家可以从员工那里获得更为可靠、全面的信息资料。 二、动态环境 动态环境指的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等的变化发展,引起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引发的企业组织结构、工作构成、人员结构等不断的变动。 外部环境的变化。当今的社会是高速发展的社会,有人曾这样描述过:“当今社会,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企业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也是处于高速变化当中的。当我们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而进行工作分析时,却往往会因组织的变革所引发的工作变革导致这些工作分析的成果不能适应于企业现在的实际状况,而只能被束之高阁; 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化。企业处于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其战略目标也相应地会有所不同。在处于幼稚期时,企业追求的可能仅仅是生存,与此相应的,企业重视的是那些研发人员,公司中大量存在的岗位就是研发岗位,研发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研究出新颖的产品;而当企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进入发展期后,其目标就会相应改变。追求的可能是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市场营销也就逐渐提高到管理日程上来,营销策划人员也会相应增加,其主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年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作者:————————————————————————————————日期: 2

2014年3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2014年3月随机抽取出院病历,分别对抗菌药物使用率、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临床分级使用及病原菌检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医嘱进行点评,分析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具体反馈如下 1. 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备注:科室药品收入包括本科门诊收入 从各科室抗菌药物占药品收入比例可以看出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相对而言差别较大,可能与各科室收住病人差异及使用药品的不同有关,但如此大的差距说明有的科室相较更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 2 合理用药分析 1.个别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单品过于集中,预防用药档次过高。 2克林霉素不作为手术预防首选药,应在头孢类过敏或怀疑有厌氧菌感染情况下选用 2.2.1 用药指征的掌握 明确用药指征是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院就用要选择主 科室 项目 儿科 内二科 内一科 五官科 门急诊 内三科 骨科 妇科 外二 外一 中医 抗菌药物收入 占药品收入比例(%) 10.60 9.57 6.26 27 26.91 6.50 11.55 10.66 34.82 25.77 4.95 抗菌药物使用率(%) 46 43 26 80 26 46 33 60 85 73 46

要表现在:①、没有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抗菌药物使用起点偏高。如白内障手术患者,临床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治疗。②、联合用指征掌握不严,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患者诊断为骨折及皮肤挫裂伤,无病原菌检查及药敏试验,医生却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2.2.2 抗菌药物给药时间间隔分析 头孢类、青霉素类药物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有,其杀菌效果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与血药峰浓度高低不相关。头孢菌素、青霉素类药物半衰期较短,日剂量应分为3~4次且0.5~1小时内滴完。我院头孢菌素类每日一次给药较为普遍,提示给药间隔不尽合理。 2.2.3 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住院患者静脉给药为注射用药的主要途径,发生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无论是单用还是联合使用,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我院较其他药发生率要高,这与头孢菌素类使用品种较多及临床使用频率成正相关性,从不良反应类型来看,以皮肤过敏反应为主,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及瘙痒等症状,其它临床表现为潮红、腹痛、腹泻、紫绀等较少见。这些症状较为常见,一般均易治愈。 2.2.4 抗菌药物的序贯疗法 序贯疗法是指抗菌药物在治疗严重感染性疾病时,初期采用胃肠外给药(一般为静脉给药) ,当病人的情况一经改善(通常在用药3~5 d) ,迅速转为口服抗菌药物的一种方法。 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加强学习 相关的药理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 4

医院年度住院药品使用情况分析报告

2014年度我院药品使用动态分析及超常预警年度总结 为了保障我院药品使用的安全、合理、经济,监督临床合理使用药品,我科根据我院制定的《药品使用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2010年修订),对我院每月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并定期开展合理用药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提出了整改措施,有效的促进了我院临床用药的合理性。现对2014年度我院药品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一、对每月使用金额排名前20位的药品进行排名并全院公示,并与前月前20位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连续3月排名前三位的药品(排除专科医院专科用药因素)进行通报。2014年度我院每月排名前三位药品均为神经、精神等专科药物;排名前20位药品均以西医神经、精神科药物以及中医安神剂、理血剂和治风剂等为主。 二、对每月单品种使用金额波动幅度大于50%的药品进行统计分析: (一)对每月单品种使用金额波动幅度大于50%的药品进行全院公示,2014年度我院药品波动幅度大于50%的药品统计见附件1。 (二)每月对波动幅度幅度大于50%的药品结合医院当月整体业务量及临床用药合理性检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将异常情况及时反馈职能部门及临床,并提出整改措施。 (三)对连续3月波动幅度大于50%的药品进行通报,并报相关部门整改。本年度有2个品种(注射用血塞通针 0.2g、三七通舒胶囊)连续3月波动异常。经调查该药为专科用药,其波动幅度超范围主要与医院整体业务量增减有关,无不合理用药现象。 三、对每月使用金额排名前10位的药品品种进行重点监测、分析。2014年度药

品排名前十位品种汇总表见附件2。由表2可以看出,我院药品用量排名比较固定,其原因主要与我院为专科医院临床用药相对单一有关。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控:对进入排名前20位抗菌药物进行重点监测。通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明显好转,抗菌药物用量大幅下降。本年度进入前20位抗菌药物仅个别品种。 五、对进入前10位的中药注射剂进行监测,并对其临床使用情况进行重点监控(适应症、用法用量、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 六、每季度对全院药品动态监测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波动异常品种在《医院药事药管理信息》中公示。 综上所述,2014年度(2663.44万元)全院用药总金额与2013年度(2466.91万元)有所增涨,增幅为7.97%,这主要与医院整体业务增涨有关,涨幅在正常范围内。每月中、西药品品种及用量变化幅度整体均在正常范围内。排名前十位品种较固定,主要为神经、精神等专科药物;前20位药品大致分为西医神经、精神科药物以及中医安神剂、理血剂和治风剂等;这与我院是专科医院用药情况相符。排名前20位中抗菌药物所占比例比上年度明显下降。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整体好转。 我院已将药品使用动态分析及超常预警工作常态化,并形成一套完整的PDCA模式的管理、落实机制,有效的促进了我院的合理医疗、合理用药,有力的保障了用药的安全、合理、经济,全面的提高了我院的医疗质量。 报医院药事管理与治疗委员会,医务科 药剂科临床药学室 2015-1-12

医院抗生素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医院抗生素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院领导和医务科领导: 药剂科于2015年9月对我院抗生素药物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解其应用现状,评价其合理性,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对2015年1月~2015年6月处方进行抽查,对含抗生素药物的处方数,所用抗菌素种类和数量,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半年共1500份处方中使用抗生素药物的有867份,使用率为54.22%。三代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使用率最高,分别为23.47%和21.01%。其中联合用药312份,占32.00%。DDDs前四位的均为口服抗生素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为主。 结论抗生素药物应用整体上存在用药起点高、档次高的问题,并存在预防用药、联合用药、治疗方案不合理等现象。分析结论显示,抗生素药物合理应用问题不容忽视,应该慎重而合理地使用抗生素药物,以减少、减慢细菌耐药的几率。 临床应用抗生素药物比较普遍,滥用情况严重,特别是民营医院,硬件与软件力量薄弱,更易造成抗生素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造成耐药菌或多重耐药菌的产生,病原体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对多种药物不敏感,从而不仅仅增加了社会和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导致不良反应的产生,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本文对比较有代表性的民营医院使用抗生素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民营医院抗生素药物的使用现状和存在问题,为降低抗生素药物的使用率以及搞好抗生素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代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使用率高,分别达到23.47%和21.01%,是临床最广泛使用的品种,其中以高价,医保用药品种最多。二者新产品多,尤其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使用方便,无需皮试,抗菌谱广,临床应用普遍,但耐药率也在增长。三代头孢主要应用于杆菌感染,目前由于这一原本适用于较严重感染的抗生素药物被广泛运用,产生了破坏抗生素药物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使肠杆菌科等多种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耐药。青霉素类和一、二代头孢菌素类使用率分别为16.09%和14.55%,也是主要使用的品种。由于民营医院所处的社会环境滥用抗生素药物情况比较严重,加上民营医院细菌敏感性实验条件有限,抗生素药物的选用不能做到有的放矢,造成细菌耐药率升高,迫使医生在选用抗生素药物的时候起点较高、档次高。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分析本次分析除对用药情况作了统计分析外,对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也作了一些归纳总结,主要有: (1)病毒性疾病或无明显细菌感染适应症而选用抗生素药物:上呼吸道感染中90%为病毒感染,而抗生素药物对病毒感染的疗效不确切,但仍然应用;

工作分析中的常见问题

工作分析中的常见问题 工作分析是对工作一个全面的评价过程,它通过“收集、分析、整合”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来说明工作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技能要求。工作分析是组织规划与设计的基础,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员工培训和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工作的依据。 但是,很多企业的工作分析往往流于形式,在书写工作说明书时为《说明书》而《说明书》。正确认识什么是工作分析,如何科学地做好工作分析,将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作分析可以分为六个阶段,现在,我结合自己的体验和大家谈谈每个阶段常见的问题、误区,并提供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 准备阶段: 问题一:目的不明确。我们在进行工作分析前常常没有明确工作分析的目的,没有很好地理解工作分析的价值,轻过程重结果,为工作分析而工作分析,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一核心技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其应有的目的。 问题二:工作小组成员或被分析的对象不稳定。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工作分析小组成员或岗位对象发生变换,在离开或换人时工作交接不清楚,导致工作必须从头开始。 问题三:宣传不到位。由于宣传不到位,员工不知道工作说明书的作用,有些员工误认为工作说明书编写就是要“定员、定编”,出现员工不理解、不配合、不执行的情况使工作说明书变成可有可无的摆设。 所以,在工作分析工作开始前我们要做好以下的工作: 明确工作分析的目的和意义。我们首要纠正的是明确工作分析目的,向员工宣传并与其达成共识:工作分析是为了使现有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更加明确合理,以便制定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工作分析这一过程能够有效帮助员工重新理解工作的价值和标准,能够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能。 高层的支持和认可。在工作说明书编写之前,要和公司的高层领导充分讨论,正确定位工作说明书的编写的意义和价值,并取得领导对工作分析的理解、支持和认同。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高层领导能率先树立岗位责任意识,对各项工作实行归口管理,改变原来自由随意的管理风格。 加强工作分析小组的管理。我们在确定工作分析项目小组成员后,首先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工作分析,明确各自的分工、流程、时间表和阶段成果,并要求每个成员在工作中保留过程文档。同时坚持每天开早会,反馈前天的工作成效和当天的工作计划。工作小组的负责人负责汇总小组成员每天的工作文档,以应对中途发生人员调换情况,保证工作分析工作的有条不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归纳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2012年1月干部老年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总结 一、住院病人用药情况分析 1、抗菌药物使用率1月共出院患者56人,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数为22份,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28%,等同于上级规定的不高于40%的比例。 2、青霉素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6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27.2%。 3、头孢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10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45.45%。 4、大环内酯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 6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27.2%。 5、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4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18.18%。 6、氨基糖苷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2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9.09%。 7、碳氢霉烯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5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22.7%。 8、二联以上抗菌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10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45.45%,应用的抗菌指征和抗菌药物种类的选择均较正确合理,但存在1例用药时程过长。 综上所述,我科住院病人应用抗菌药物情况总体上看较为合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合格率为100%,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二、总结 从病历的情况来对我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看出我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日趋合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合格率为100%。1月住院病人抗菌药

物使用率为39.28%,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2 %,说明了我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工作已制度化规范化,但存在1例用药时程过长,因此,提请各位临床医师注意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文件的规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细菌耐药率,以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用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2012年2月干部老年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总结

我院2014年第一季度基本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株洲市中心医院 2015年第一季度基本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基本药物制度是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我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卫生部令第93号)等有关文件要求与精神。对我院2015年第一季度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一、基本情况 我院2015年第一季度的化学药品基本品种数、销售金额和中成药基本药品品种数、品规数所占比例详见表1 化学药品中成药合计 基本药物品种数197 39 236 药品总品种数317 203 520 所占比例62% 19% 46% 基本药物品规数279 44 323 销售金额所占比例详见表2 所占比例合计 基本药物销售金额9647861.74 药品总销售金额50670177.40 所占比例19%

科室基本药物使用比例排名前十见表3 科室名药品收入基药药物收入比例 (%)心内科二病区1018791.26 432543.32 42 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512503.37 208079.48 41 儿科934343.44 349189.71 37 心内科一病区711911.18 238084.82 33 泌尿外科928491.62 288473.91 31 中西医结合科1039535.84 320088.26 31 代谢内分泌科913135.01 275588.65 30 消化内科二病区1135317.11 318266.94 28 心内科三病区1142904.43 285094.17 25 创伤骨科879627.42 213169.23 24 门诊使用情况: 每月在16日门诊处方中,抽查100张处方,统计100张处方中基本药物品种数和所有药物品种数。 1月2月3月 基本药物处方数17 15 12 抽查处方数100 100 100 所占比例17% 15% 12%

医院基本药物优先合理使用实施办法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基本药物优先合理使 用实施办法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基本药物优先合理使用实施办法 一、基本药物指的是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本实施办法中所指基本药物包括国家基本药物和省增补药物。 二、组织领导及职责 (一)医院成立基本药物优先合理使用领导小组,人员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委员兼任。 (二)职责及分工 1、基本药物优先合理使用领导小组负责建立健全基本药物的引进、使用、评价及监管等各项制度; 2、医务部负责组织基本药物优先合理使用的宣传、培训及监管; 3、药学部提供技术支持,负责基本药物的供应、处方专项点评及《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基本药物处方集》等相关知识的资料收集。 三、基本药物的配备及引进 (一)新品种的引进:药学部根据临床需求、国家基本药物政策等相关要求拟定需要增补的基本药物品种、品规目录,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然后按照卫生厅基本药物中标厂家进行引进。 (二)现有品种的调整:我院现有基本药物品种予以保

留,未中标的品规由药学部参照卫生厅基本药物中标结果确定中标厂家,报分管院长审核、签字后执行。 (三)药学部每季度将基本药物的调整情况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 四、基本药物优先合理使用相关措施 (一)加强基本药物优先合理使用的培训。药学部收集国家及省增补基本药物目录、基本药物处方集及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等相关材料,由医务部采用网上学习或集中培训等方式,对全院医师进行培训并考核。 (二)临床科室基本药物使用实行科主任责任制,各科制定本科室常用基本药物目录,报医务部备案,临床用药需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 (三)医院将基本药物使用金额的比例分解到每个临床科室,原则上每个临床科室基本药物使用金额占全部药品总金额的比例不低于17%,特殊情况下无法达到此比例的科室应书面向医务部说明理由,经医务部论证后确定其基本药物使用金额比例。 (四)严格落实贵重药品审批制度,通过医院网络系统控制医师贵重药品处方权限,提高基本药物使用金额比例。 五、监督管理 (一)医院每月对各临床科室基本药物使用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追踪检查及统计分析,对基本药物使用不达标的科

我院2011年国家基本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我院2011年国家基本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标签:国家基本药物;用药分析;金额排序;医院药学 基本药物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始提倡和指导各国推广和使用基本药物,保障基本药物的充分提供成为基本卫生保健的重要要素之一。2009年8月,原卫生部公布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以下简称《2009版目录》),如何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合理使用基本药物成为医疗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解国家基本药物的使用情况,笔者对本院2011年基本药物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进一步贯彻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参考《2009版目录》,利用医院药品信息管理系统,对本院2011年度在用国家基本药物药品名称、用药数量、销售金额及构成比等信息进行汇总,使用Excel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根据《2009版目录》,本院在用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见表1。2011年,本院配备的基本药物品种数为213种,占2009版目录的67.75%;在用基本药物总使用金额为970.64万元,占本院全年总用药金额(7381.28万元)的13.15%。 2.2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类基本药物使用情况 根据《2009版目录》中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分类,主要类别的使用情况及排序见表2。其中,抗微生物药用药金额排名第1位(30.60%);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主要为临床输液的基础用药,用药金额居第2位(21.96%);其他如解毒药、生物制品、皮肤科用药等类别使用较少,其构成比均在1%以下,因此未在表2中列出。 抗微生物药是基本药物中品种最多的类别,也是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品种之一。根据《2009版目录》,本院各类抗微生物药用药金额及排序见表3。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金额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喹诺酮类药物,与文献报道一致[1]。头孢菌素类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需要每日2~4次给药才能充分发挥疗效,因此成为临床应用量最大的抗微生物类药物;而喹诺酮类药物无需皮试,既有口服剂型又有注射剂型,且不受质粒传导耐药性的影响,因此与许多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在本院的应用也呈逐年增加趋势。

工作中常见问题分析

一、BW DTP 非法字符问题 无非就是业务上搞出一堆乱七八糟的字符,这些字符到了BW这边,就变成了井号(#) 这个解决办法有这么几种: 1、直接改PSA PSA可以修改,可是这样治标不治本,顶多是我们这边数据上载正常了,可是数据跟业务上的录入还是有差别 2、在转换中写Start Routine 方法类似,不过是把'#'替换成''或者' ' 也是和方法1类似,只不过是升级了一下,不用手工操作,代价就是上载的效率和传输的流程 3、增强数据源 这个方法比较惨,因为井号(#)在源系统中指不定是啥字符呢,仔细算算得有十几个,都控制的话代价比较大,不如写Start Routine,只不过一个PSA可能会上载到多个模型,就得写多个Start Routine。 4、找业务修改R3的数据 这个好,改完了BW再抽一遍完事儿,不过协调起来比较复杂 5、增强业务系统 在用户输入或者批导的时候,控制输入,当遇到这种垃圾字符的时候,就提示错误,禁止写入,这是最好的办法。 二、现在有一个 QUERY 运行十分慢 , 所以我想在 BW 里找到一个工具来分析这个 QUERY 是怎么运行的 . 想知道慢在什么地方 , 用了多少时间等一些具体信息 . 1、在 BW 中使用交易代码 RSRT 2、填上需要测试的报表的技术名称 3、单击执行 + 调试 4、勾选弹出的调试选项对话框的其他中的显示统计数据和未使用高速缓存 5、输入 Querry 的所需要的变量,运行结果回来之后, F3 返回统计数据界面:将持续时间求和减去时间等待时间、用户的时间,得到的时间作为该报表的统计时间 报表执行的速度一般都是 cache > BIA > Aggregate > Cube 自身 .. 所以第二次执行,能从 cache(缓存)取数的话,自然就快了 三、我在激活一个 DSO 时,由于数据量比较大,差不多有 2 千多万条的数据,之前的传输进程都是绿灯,可在激活过程中,就变成了红灯,不管激活多少次也是红灯,请问这个是什么原因啊? 这个 DSO 是主要做报表用,还是做数据存放及 delta 用,如果是后者的话,更改 DSO 的属性把“SIDs Generation upon Activation激活之后生产主数据标识” 的勾弃掉,如果是前者,可以通过事务“RSODSO_SETTINGS” 调整相应参数来提高你的 active 的效率。Parameter for SID Generation 中, Maximum package Size 是 2 万, maximum wait time for process 是 600(10 分钟 ) ,这个数字是否是越大越好 ? Maximum package Size 是根据你的内存来设的, maximum wait time for process 可以长一点。 四、执行“ 分配工作簿” 后,收到了邮件,可是 Excel 里的中文都是井号“### ####” ,请问该怎么解决?谢谢! BW 是 3.5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