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既然物理网络只是一个通信载体,自己又不专业、管不好,而信息资源是信息社会最基本的战略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又必须行业、单位自己建设、研究,并且是自己最需要的,那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如果不是信息资源、信息服务还能是什么呢!还能把物理网络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重要成就来看吗?

诚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各个单位、学校大多自己建了园区网络,而且不少单位不管是否需要,在不断翻新网络追求着豪华、时髦。他们却很少愿意在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上投资和努力。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建设被严重忽视了。要知道,可以买来世界上最贵的交换机、服务器,但是却买不来师生需要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就像不能说学校有了十万亩土地,就理所当然是世界最好的大学一样,也不会因为买了个最牛的交换机就可以吹牛说取得了信息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这只会被人笑话。遗憾的是,如今仍然有不少人在引人发笑,我们已经笑得有点麻木了!

三、关于信息化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这里有两个问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信息化能不能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学校是干什么的?第一是教书育人,第二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教书育人。所以毫无疑问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学、科研。那么信息化可不可以对教学、科研产生积极的影响呢?当然可以。国外已经证明这一点,但是在国内则不然。

首先是在理论上不承认“信息化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的命题。近两年,笔者遇到一些致力于“信息化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研究的人,他们把论文投到国内在信息系统、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核心期刊,送审后专家们持否定意见(不是文章本身),认为这不能成为理论,没有意义。这一方面反映了某些专家的霸道和浅薄,不允许不同观点发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校在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上做得太少。

其次由于大多学校在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建设方面进展甚微,师生得不到有效的信息服务,缺少有效的信息资源,所以对“信息化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没有什么感觉。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根本的办法就是加强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建设。正因为信息化在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上还远远不够,我们才要不断深化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建设,才能给师生提供良好、有效的信息服务。比如:利用信息化对师生教学进行跟踪服务,为科研提供信息跟踪服务等等,这些都需要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做后盾。而做好了这些服务,就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质量、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不管从哪一方面来看,我们都迫切需要改变信息化建设重硬件轻信息资源的观念,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把信息化建设推向前进。信息化建设绝不等于建网!筅

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为了全面掌握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在2008年度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重大课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中,特设置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子课题,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研。

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蒋东兴1,宓詠2;郭清顺3

(1.清华大学,北京100084;2.复旦大学,上海200433;3.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高校信息化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高校信息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当前信息化进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依据对于全国高校信息化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了我国高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宏观政策与微观措施两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校级统一信息系统IT治理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5-0027-04

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

2008年6月-9月,教育部科技司组织对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范围包括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湖南省、湖北省、陕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吉林省等10个省市自治区的全部高校。调查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情况、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应用系统建设及应用情况、标准规范建设及应用情况、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情况等五方面的客观数据调查,以及学校和信息化部门情况分析、学校信息化应用情况分析、学校信息化的实施效果和评价等三方面应用效果的主观感受调查。本文即是根据此调研结果对高校信息化进行的分析。

一、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

本次调研有效回收《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问卷335份(每校一份),《中国高校信息化应用效果》问卷825份(320所学校),回收率分别为49.56%和47.34%,下面是主要的统计数据。

1.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情况

调研高校已经全部建成了校园网络,校园网在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达到85.32%,学校无线网覆盖学校公共区域的比例达到15.82%,学生人均信息点数达0.59个;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1391.64Mbps,出口带宽均值为365.26Mbps,出口带宽利用率为74.58%。拥有10万元以上的服务器的数量平均每所高校为5.77台,其中“211”高校31.84台,普通本科院校5.39台,专科院校0.86台;拥有个人电脑的数量平均每所高校达到3214.77台,其中“211”高校12076.46台,普通本科院校3804.93台,专科院校1159.14台;从学生拥有的个人电脑比例来看,平均每所高校34.03%的学生都拥有个人电脑,其中“211”高校达58.47%,普通本科院校为35.69%,专科院校只有28.34%。多媒体教室比例各类高校差不多,平均为44.4%。

2.数字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

图书馆电子资源以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为主,电子期刊平均104.7万份,电子图书平均32.2万册;已加入国家或地方网络图书馆的学校达46.2%;图书馆电子资源购置经费校均68.99万元。在教学资源方面,44.2%的学校提供了专用的教学资源编辑软件,45.9%的学校有统一的教学资源制作规范;53.4%的学校建立了全校统一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校均教学资源的容量为486.98GB。在科研资源方面,仅22.8%的高校提供支持科研项目的专业工具软件;仅10.5%的高校建立了可服务全校的高性能计算系统;仅14.9%的高校有大型仪器设备的网上信息查询或预定。在管理信息资源方面,92.5%的高校建立了学生信息数据库,88%建立了财务信息数据库,86.6%建立了教职工信息数据库,83.6%建立了设备资产信息数据库,47.6%建立了科研项目信息数据库。

3.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情况

在基础应用方面,70.8%的高校建立了电子邮件系统,37.1%的高校建立了校园公告系统(BBS),60.2%的高校建立了校园一卡通系统;26.6%的高校统一提供了网上个人存储空间,42.3%的高校提供了校内信息资源搜索工具。在教学应用方面,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平均为53.36%;有52.7%的学校有统一建设的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校均采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课程数为117.99门。在科研应用方面,只有18.7%的学校建立了科研项目协作交流平台,有21.9%的学校建立了不同程度的科研知识共享平台。在电子校务应用方面,85.5%的学校建立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方面的电子校务系统,其中30.3%的学校实现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主要校务的信息化,8.9%的学校建立了集成、统一的校级管理信息平台。

4.标准规范建设与应用情况

有52.9%的学校在信息编码标准制定中应用国家或行业数据标准,有43.9%的学校建立了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信息编码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应用最高(达91.9%),其次是教职工管理(79.7%)和教学管理(77.2%),之后是资产管理(64.2%)、财务管理(61.0%)、学校概况(52.8%)、办公管理(52.0%),最低的是科研管理(低至28.5%)。

5.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情况

只有39%的高校有单列信息化规划,45%的高校分散在总体规划中,16%的高校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有37%的高校将信息化经费预算单列为全校统筹信息化预算,40%的高校纳入各部门分项预算中,23%的高校没有成文的信息化预算。调研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总额年均达到851.49万元,年度运行维护费为104.76万元,培训及研究经费为24.2万元。65%的高校定期对人员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年均参加学校组织的信息化培训的人次达到188.36人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服务队伍平均为19人。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我国高校信息化还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不同省市、不同类型学校间差距较大。网络运行安全保障系统尚未形成,仅有41.67%的高校建有网络故障实时报告系统,近一半的高校没有建立信息过滤系统,仅有48.66%的高校建有入侵检测系统,仅有19.78%的学校具有自动锁定跟踪功能,自动反击功能只有12.09%;只有4.4%的高校通过了信息

安全测评或认证,仅有16.9%的高校建有风险评估体系。

2.数字资源建设方面

教学资源建设与科研资源建设相对于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来说,投入较少;已有资源的整体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各省市的建设水平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专科院校以及规模较小的学校资源建设投入力度太小。

3.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方面

教学信息化应用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利用网络平台的辅助教学还没有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表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课程数偏少。科研信息化应用水平低,科研项目协作交流平台和科研知识共享平台的建设缓慢,仅有约1/4的学校对此项建设较为重视。电子校务应用中,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自动化程度低,很多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还依靠单纯的人工方式,特别是后勤管理、档案管理和校友管理等部门信息化程度落后。

4.标准规范建设与应用方面

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实施效果不理想,只有52.7%的学校在信息编码标准制定中应用国家或行业数据标准,只有43.9%的学校建立了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自行制定的技术标准还未广泛推广,高达42.4%的学校没有自行制定技术标准;规模小的学校信息化运行管理标准建设投入的力度较小。

5.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方面

信息化保障工作还不够健全,大部分高校还未从制度层面给予信息化工作充分的重视。信息化资金保障工作中目前重建设轻维护、重建设轻应用、重建设轻培训、重建设轻人才、重建设轻服务等现象仍然存在。高校对人员的信息化技能保证工作还有待加强,无论是信息化技能要求,还是定期对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各类高校的比例都不超过70%。高校的信息化组织保障力度还不够,高校信息化建设和支持服务人员与师生人数比例达1:500,这与国际通行的标准存在巨大差距。

三、发展趋势分析

从本次调研我们也欣喜地发现,不少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做出了很好的探索,总结起来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这实际上代表了我国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高校校园网络大多采用多出口模式;服务器的集中管理趋势越来越明显,开始建立整合的数据中心提供可靠的专业运行;采用高可用的系统架构,保证业务连续性;建立综合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强化安全防范;建立基于电子证书的高安全认证体系,强调可信。

2.数字资源建设方面

建立基于学科的数字资源库,统一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持;采用开放的共享、共建数字资源建设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供集中的数字资源管理服务和专业的数字资源制作服务,降低信息化教学门槛,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方便师生使用。

3.应用系统建设方面

建设集成、整合的校级统一信息系统成为发展方向,分散独立建设信息系统的模式不再被推崇;信息系统建设越来越关注对教学、科研活动的直接支持,协作学习、协作科研与协同办公开始融合;开始从资源调配的角度为管理和决策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化服务,强调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

4.标准建设方面

寓标准建设于系统建设之中;重视标准示范推广;重视基础信息编码;重视管理规范、业务规范与运维服务规范。

5.体制机制建设方面

以CIO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开始得到重视;越来越重视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不少高校建立了整合的运维服务体系,并建立了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的一站式用户服务台。

四、政策建议

根据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我们给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

国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设立或完善专门的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机构,落实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专项经费,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自上而下统一的教育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高校建立全面负责学校信息化组织、管理与协调工作的“信息化办”,最好明确设置CIO,由常务副校长担任。高校建立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的建设机制与运行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机制

建立合理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确保政府的财政投入,鼓励社会投资,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建立可持续的教育信息化运营和发展经费来源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入国家和各级政府教育经费预算,实行全周期预算,形成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渠道;建立一定额度的、持续不断的国家投入机制,使教育信息化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一定比例;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地方财政的稳定投入,充分考虑区域布局。

3.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的融合

深入开展各类教育教学关键应用,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混合学习和

在线网络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和深化应用。通过应用激励政策、应用有效性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4.建立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机制

按照学校类别和教育层次建立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中心,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统筹规划、协调建设与管理,建立和完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开发、遴选和利用体系,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国家级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形成。规范教育信息资源的采集和标准制定,实现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时处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

5.建立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机制

围绕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建设与培训机制。凝聚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政治素养的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建设教育信息化专业建设队伍。进一步深化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师生信息化素养培养和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培养。

6.加强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研制,建立标准研制、培训、推广、测试、认证的长效机制,通过迅速、有效的标准研制、发布和执行,促进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和信息安全。坚持标准研究制定与推广应用相结合,使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采标率达到较高水平。制定相关标准,完善教育信息化技术国家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研究制定。制定标准推广政策,形成标准推广与应用保障机制。

五、措施建议

对于高校,建设校级统一信息系统是下一阶段信息化工作的具体目标,这需要把数字校园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建成一个整体的(而非分散独立的)、跨部门的校级统一信息系统,一体化的数字校园。这是高校业务流程及功能再造的过程,是全面提升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过程,必然会涉及学校管理思想、管体体制和管理方法的变革。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IT治理机制,采用合理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和科学的技术方法,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为此,我们给出如下具体的措施建议:

1.建立强有力的IT治理管理机制

高校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需要最高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如建立由常务副校长担任CIO的学校信息化管理体系,依靠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措施进行协调和管理。此外,还要采用适当的IT治理模型,明确IT原则、IT架构、IT基础设施、业务应用需求、IT投资等IT活动由哪些部门参与、由谁进行关键决策。

2.确立“六个统一”的信息化建设原则

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要将“六个统一”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规划是前提,统一标准是基础,统一设计是关键,统一建设是方法,统一投资是手段,统一管理是保障。

3.建立规范的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配合模式

信息系统建设是管理和技术相结合的过程,强化业务与技术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紧密协作,建立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协作机制是建设统一信息系统的关键措施。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各个阶段,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承担不同角色,协商解决实施中的各种问题。

4.建立以项目为核心的IT实施模式

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建设涉及的业务范围广、部门多、跨度大、实施时间长,必须建立以项目为核心的实施模式。通过以项目为核心的实施模式,可以打破职能部门之间的界限,合理利用资源,共同推进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可以将用户方决策人员与业务人员、承建商技术人员与项目管理人员,以及信息部门的组织与协调人员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团队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工作。建立良好的项目管理体系,可以管理与防范信息系统建设风险,确保项目建设成功。

5.建立整合的运维服务体系

运维服务是伴随着信息化建设而产生的,在信息化项目的生命周期中运维服务占据了大约80%的时间。良好的运维服务体系是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能够正常运转的基础,是用户真正能够依赖信息化设施开展工作的保障。

6.强化信息化顶层设计

信息化顶层设计就是从全局的视角出发,站在整体的高度,以信息化的思维,全面分析高校的各项业务,建立高校的业务模型、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用户权限模型,并结合高校的信息化现状,设计出信息化总体技术方案与路线图,这是建设校级统一信息系统的技术保证。此外,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还需要采用统一的数据库设计、建立统一的技术平台、建立统一的权限管理与服务架构等技术措施,以确保顶层设计在后续系统建设过程中得到落实。

六、结束语

我国高校信息化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建设,已经由早期的摸着石头过河发展到现在有了基本的规律认识。但是,如何在高校信息化的实践中自觉应用这些所认识到的规律,通过教育信息化真正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还是一个值得认真研讨的问题。期望本文阐述的观点能够得到教育管理部门高层决策者和高校领导的重视,对我国高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筅

“互联网+”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

“互联网+”时代 当下,“互联网+”已成为经济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平。高等教育行业在互联网思维化,在此背景下,高校信息化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高校较好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和管理 1、基础平台建设状况和效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报 为经济发展的提振器,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全面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的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的双重力量推动下,也发生了全信息化建设将何去何从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国高校信息化经历了校园网和数字化校园建设两个时和管理应用体系。 况和效果参差不齐 趋势报告 互联网平台,让互联配置的集成与优化水了全局性的深刻变 两个时代,现已形成

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的建 均高于高职高专,而应用效果 1——效果较差评分原则,五大 表 图表1 基础平台总体建设状况 图表2 基础平台总体应用状况 专的建设状况和应用效果具有较大差异。普通本科的五 用效果却略逊于高职高专。按照3——效果较好,2 ,五大平台应用效果平均分如表2所示。 表格1 不同类型高校基础平台建设状况对比 科的五大平台普及率 2——效果一般,

表 2、应用系统建设状况 普通 表格2 不同类型高校基础平台应用效果对比 普通本科好于高职高专

普通本科院校的应用系统建设 务系统和移动校园两者已应用 比高职高专院校高出 10-20 统应用效果方面的评分均高于 图表3 应用系统总体建设状况 图表4 应用系统总体应用效果 统建设状况和应用效果均好于高职高专院校。在系统建 已应用比例比较接近外,普通本科在其他五大系统的已 20个百分点。应用效果方面,除OA系统外,普通本 均高于高职高专。 系统建设方面,除教 统的已应用比例方面 普通本科在六大系

信息化现状调查报告

信息化现状调查报告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xx”时期,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攻坚时期,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有基础 (一)基本情况 1.经济信息化快速发展 第一,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深入推进。 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覆盖全省2019个乡镇、5万个行政村和40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信息网整合了12个涉农部门,建立了农经、农情、农价三级共建共享数据库,设立服务栏目近万个,数据总量达3760GB,连续五年荣获“中国农业网站百强”称号。研制开发了40多个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面积达2019多万亩,增收节支10多亿元。“12316”三农热线、“千万农民短信服务工程”等服务平台,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咨询服务。藁城市“三电一厅”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和**被列为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单位”。8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8名信息员被国家五部委评为全国先进。

第二,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加速融合。 据不完全调查,大中型制造企业70%实现了生产过程关键环节自动化控制,90%建设了管理信息系统,62%采用了数字化研发设计系统,85%建立了企业门户网站,48%应用了不同程度的电子商务。**钢铁、**三友、**水泥、**天威等3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的部分骨干企业开展了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丝网、**管道管件等一批产业集聚区建设了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了中小企业和产业的聚集发展。建立了省市两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实现了对全省752家企业、1176个排污口的联网自动监控,建设了覆盖40多万家污染源企业的基础数据库,有效抑制了企业的偷排和超标排放。唐钢等13家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被列为国家示范项目。2019年**暨曹妃甸被国家工信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第三,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稳步发展。 培育了**国大、**晨砻等30家电子商务以及**集团、**港等10家现代物流示范试点企业,网上购物人数迅速增加,形成了以网上订货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依托商务部新农村商务网,从**年开始,每年举办三次“新农村农副产品网上购销会”,累计成交额达47亿元。中华标准件网、中国耐材之窗网、中国枣网、中国辣椒网等一批特色经济网站迅速崛起,辐射和带动了县域特色经济发展。**被国家确定为首个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并已通过国家

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既然物理网络只是一个通信载体,自己又不专业、管不好,而信息资源是信息社会最基本的战略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又必须行业、单位自己建设、研究,并且是自己最需要的,那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如果不是信息资源、信息服务还能是什么呢!还能把物理网络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重要成就来看吗? 诚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各个单位、学校大多自己建了园区网络,而且不少单位不管是否需要,在不断翻新网络追求着豪华、时髦。他们却很少愿意在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上投资和努力。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建设被严重忽视了。要知道,可以买来世界上最贵的交换机、服务器,但是却买不来师生需要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就像不能说学校有了十万亩土地,就理所当然是世界最好的大学一样,也不会因为买了个最牛的交换机就可以吹牛说取得了信息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这只会被人笑话。遗憾的是,如今仍然有不少人在引人发笑,我们已经笑得有点麻木了! 三、关于信息化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这里有两个问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信息化能不能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学校是干什么的?第一是教书育人,第二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教书育人。所以毫无疑问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学、科研。那么信息化可不可以对教学、科研产生积极的影响呢?当然可以。国外已经证明这一点,但是在国内则不然。 首先是在理论上不承认“信息化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的命题。近两年,笔者遇到一些致力于“信息化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研究的人,他们把论文投到国内在信息系统、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核心期刊,送审后专家们持否定意见(不是文章本身),认为这不能成为理论,没有意义。这一方面反映了某些专家的霸道和浅薄,不允许不同观点发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校在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上做得太少。 其次由于大多学校在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建设方面进展甚微,师生得不到有效的信息服务,缺少有效的信息资源,所以对“信息化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没有什么感觉。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根本的办法就是加强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建设。正因为信息化在促进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上还远远不够,我们才要不断深化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建设,才能给师生提供良好、有效的信息服务。比如:利用信息化对师生教学进行跟踪服务,为科研提供信息跟踪服务等等,这些都需要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做后盾。而做好了这些服务,就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质量、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不管从哪一方面来看,我们都迫切需要改变信息化建设重硬件轻信息资源的观念,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把信息化建设推向前进。信息化建设绝不等于建网!筅 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为了全面掌握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在2008年度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重大课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中,特设置教育信息化现状调研子课题,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进行全面调研。 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蒋东兴1,宓詠2;郭清顺3 (1.清华大学,北京100084;2.复旦大学,上海200433;3.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高校信息化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高校信息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当前信息化进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依据对于全国高校信息化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了我国高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宏观政策与微观措施两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校级统一信息系统IT治理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5-0027-04 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筅

高校信息化基础网络现状和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f17479354.html, 高校信息化基础网络现状和发展 作者:王宇翔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5年第32期 摘要:各高校校园网基础网络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已普遍达到了较大规模,为校内各 类用户提供了较好的网络接入服务,为学校信息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得各种信息化应用得以发展,基本应用服务能力有了很大地提升。当前校园网基础网络由较大规模的基础建设阶段已经进入到了以无线校园、运维管理以及应用服务为主的新阶段。该文分析了当前校园网基础网络建设现状,并提出了高校信息化基础网络未来的发展设想。 关键词: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形势、机遇与挑战发展框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1(b)-0215-02 过去的几年是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的重要时期,并利用信息化提升学校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利用信息化提升教学能力;利用信息化加强高校治理;利用信息化提升学校服务;利用信息化实现高校文化传承已成为高校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而承载这些信息化应用稳定高效运行必然少不了校园网基础网络建设的逐步完善。信息化基础网络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基石,没有一个覆盖面广、高效稳定、易于接入、服务完善的基础网络,信息化应用将没有施展的空间。 1 高校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现状 高校校园网基础网络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已普遍达到了较大规模,基本都可以为各个校区的所有楼宇提供网络接入,公共区域及重要楼宇均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 (1)基础链路。基础链路包括园区光缆系统以及综合布线系统。各校区间普遍采用租用运营商多条多芯数的光缆互相链接,校区内各楼宇也基本实现了大芯数光缆的接入。综合布线系统深入楼宇内各个房间提供终端接入,楼宇内都各有独立的网络配线间实现光缆和综合布线系统的汇聚。 (2)网络结构。校园网网络结构基本以3层架构为主,少数高校已完成了校园网扁平化改造。校园网核心层设备均采用高端核心交换机并实现了至少万兆互联。出口接入了多家运营商网络,为校园网提供多元化的互联网接口。重要的是汇聚楼宇采用万兆接入,全部的楼宇均实现了千兆互联,用户桌面以百兆接入为主,保障重点区域千兆到桌面。无线网络单独组网,统一SSID,方便使用。 (3)用户认证。各高校目前均使用统一的认证系统对接入校园网的用户进行接入认证。有线、无线一体化认证在部分高校已经实现,大大方便了用户认证,也简化了管理人员对校园网认证计费系统的管理。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升服务水平。高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当前高校信息化发展已经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然而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和寻找一条可行的、适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绩显著,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信息数据源建设、教学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化保障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 目前,高等学校已经全部建成了校园网络,校园在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达到83%,学校无限网络覆盖学校公共区域的比例达到了16.7%,学生人均信息点数达到了0.59;我国自主研发的Cernet软件系统,连接了分布在200多个城市的大学,教育机构、科研单位,互联单位达到了2000多个,用户超过了2000万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 2.数字资源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我国建立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成员图书馆超过500家,联合目录数据库数据量180万条,馆藏总量近700万条;“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集中收录了近2800种中外文期刊和37万种外文图书,面向全国高校开放文献传递服务,注册用户近4000个,成员馆遍及全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收集了30所高等院校的10余万件优质教学标本和特色藏品等基础资源,涵盖了地球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和科学技术四大领域。此外,绝大多数高校建立了教学数据库,包含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库和题库等。 85.7%的高校建立了电子图书资源,校均电子图书资源达到29.3万册。 3.信息化教学与应用取得长足进步 高等学校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

高校信息化建设教学文案

高校信息化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 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信息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教研、提升服务水平。以高性能校园网为基础,实现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科研管理、后勤与服务管理的全面整合,实现信息化增值服务,是信息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 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 1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所有高校都接入了Internet,绝大部分高校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主干网络达到100M甚至1000M或万兆,高校信息化体系初现规模;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人、财、物各方面的投入很大;制定了中长期规划,信息化的内容建设逐渐丰富。但经过十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后,下一步的投入方向、整体目标不明,暴露出不少隐患,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向深层次发 展。 1.1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缺乏统一接口和标准 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各院、系、职能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 教务、办公、财务、图书、后勤、保卫、科研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所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教学、科研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1.2服务粗糙,缺乏深层次的增值服务 毫无疑问,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基于高质量的校园网络,但仅依靠传统的WWW、FTP、E-mail、BBS、电子教室等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短信平台、消息中心、招生就业数据仓库、知识库、评估系统等增值服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却没有充分实现。 1.3重设备购置,轻软件投入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趋势表现得非常明显,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网络利用率低,教师、学生、管理方面的许多资源没有及时整合,信息服务粒度大。 1.4缺少有力的组织机构,信息化建设方向不明确虽然各高校均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 小组,但往往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规模估计不足,当把1000M校园网建立起来后,接下来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虚拟大学、无纸化办公、管理决策智能化等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成熟的方案,致使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无所适从,甚至停滞不前。 2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结构 校园综合信息平台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硬件环境(包括设备、教室、办公室)、教学资源(如图书杂志库、教案讲义库、软件课件库、试题成绩信息等)、到教学活动(包括上课、学习、辅导、答疑、作业)、最后到管理(检查、督促、考核、评比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了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了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对我校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及发展建议

我校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及发展建议 冷集镇中心学校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建议 【摘要】我省今秋正在进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其重大理念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从理念到实践都尽其所能地给出了具体的描述。这一理念要深入到所有一线教师心中,还要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上。时值我省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和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本人特对我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作一详尽的分析,并对我校信息化的发展建设献计纳策。 一、我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校冷集镇中心学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位于汉水河畔的伍子胥故里的冷集阳镇,南距谷城县城14公里,北距老河口市区10公里。全校共有教职员工100余人,在校学生500余人。我校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办学环境。教育硕果累累,历年来,荣获“谷城县教学先进平单位、谷城县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义务教育的实施和普及,我校在校学生数越来越多,由于学校资金困难,校舍紧张,没有更多的资金添置教学设施设备,这对我校目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面临巨大的困难。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电脑的普及,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是否有前瞻性、是否有持续发展的后劲的重要标

志。正在进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和新课程改革,信息化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网络学习、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学校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应用都需要一个高速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内容丰富方便查询的资源环境,经济实用的硬件环境。纵观我校多年来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及目前我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现状:1、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情况 硬件方面,网络主干起点低,主干网络为10兆,中心交换机是16口网吧专用交换机,二三层交换机均为网管的低稳定性的普通7口交换机,部分交换机已是超期运行,需要分批更换。网络教室服务器一台(2005年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专用,服务器的使用年限是3-5年),学生机是48台(薄弱学校改造),从数量上说已完全不能满足我校目前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效率,关键部分的一台服务器急需更换,增加数量,购买高稳定性的服务器。终端还要满足各个管理部门的使用。多媒体教室只有一个,也因使用频繁,设备落后基本处于淘汰的状态,和国家初中多媒体教室要求的标准差距太大。软件方面,仅有书海电子图书资源。总之,在基础建设方面,起点低,数量不足,使用年限久,后期投入不足逐步变为落后学校。 2、信息化应用情况 目前我校信息化的应用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外宣传。我校开通了自己的校园网站,近年来,通过网站宣传,极大的提高了我校在社会的知名度,为学校、社会和家长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关心冷集镇中心学校、想了解冷集镇中心学

243所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243所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1、调查数据来源 全国共243 所高等院校参与了问卷调查 2、调查人群 调查问卷的填写者中高校信息办、网络中心和信息中心负责人、校长办公室负责人的比例高达95%,从而保证了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可信度。 3、调查区域 此次调查数据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反映当前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状况和应用水平。 结论是啥呢? 1一般由副校长主抓信息化 超过80% 的高校都指派了一名副校长来具体负责本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制订。 副校长负责的比例是这样 高职高专:85.54% 211 院校:80%

一般全日制院校:为79.03% 但是如果算人均服务人数,211 高校信息化部门人均服务教职工和学生人数最多。这两年职业院校信息化队伍扩编明显,与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一致。3学校信息化经费来源绝大多数学校认为学校的信息化投入还是比较高的,认为信息化投入很少的仅占4%。 高校资金来源主要是两部分:学校下拨的信息化经费+ 学校信息化常规经费 高职高专的大部分经费:信息化部门之外的项目建设费用 尽管如此,还是有65.87% 的普通全日制高校和63.46% 的高职高专院校认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资金投入不足。相比较而言,211院校的信息化程度投入很高。 4全部高校都已联网,无线覆盖高 所有参与调查的学校都表示已经通了网络 85% 的高校提供无线网络服务 55% 的高校无线上网并不另外收费 52% 的高校学生月上网费用在10-20 元之间 5宽带升级,需求强烈 从校园网主干带宽利用率来看,校园网的整体使用率较高,出口带宽尤其需要扩容,将近80% 的学校都表示在未来两年内需要升级带宽。

中国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 以"金"字工程为代表的信息化重大工程初见成效: --金桥工程建成卫星站70个,主干网覆盖10个大中城市,正在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金卡工程的12个试点城市全部实现了同城跨行的自动取款机联网,其中有的城市实现了国际自动取款机联网,发长量超过6000万张。全国电子联行系统每天处理5万多笔业务,金额达800一1000亿元,每天为国家增加可使用资金500亿元。 --金税工程稽核系统投入运行,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多来查出利用发票违法违纪件3万多起,追缴税款1.5亿元。--金关工程制定并实施了进出口企业代码、进出口商品代码"两项标准";建设了配额许可证管理系统、进出口统计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系统等"四个应用系统",并已经陆续投入运行,提高了对外经济贸易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减少了贸易摩擦。 第二,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生产力的提高。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正在从单项应用向集成化、综 合化、网络化应用发展,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提高 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 --"八五"期间,电子技术推广应用共完成8000多项。资 金投入产出比为1:5。 --全国约有50%的自来水公司采用了计算机控制技术, 每年节水挽回的损失相当于35亿元投资,可建设44个水厂。 --有色金属行业80%的铝电解槽实现了计算机控制,每 年可节电1.2亿度。 --在企业改造中采用电子信息技术,使生产的效率和效 益大幅度提高。成都飞机工业公司采用计算机集成生产管 理系统,使麦道飞机机头的装配周期从12个月缩短到6个月。库存积压下降20%。 --农业信息网已在十几个省市、200多个县推广应用。 收到良好效果。如1998年1月,山东省聊城市大量芹菜滞销。在网上发布现货待售信息后,一周内积压的芹菜全部售完。价格上涨了一倍多,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00多万元。 第三,信息化建设推动了科研教育的发展,为新闻宣传提 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 --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实现了国际联网,使计算机 成为了解与交流科教信息的重要工具;在教育系统计算机

浅谈高校信息化建设

1.2 服务粗糙,缺乏深层次的增值服务 毫无疑问,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基于高质量的校园网络,但仅依靠传统的WWW、FTP、E-mail、BBS、电子教室等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短信平台、消息中心、招生就业数据仓库、知识库、评估系统等增值服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却没有充分实现。 1.3 重设备购置,轻软件投入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趋势表现得非常明显,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网络利用率低,教师、学生、管理方面的许多资源没有及时整合,信息服务粒度大。 1.4 缺少有力的组织机构,信息化建设方向不明确 虽然各高校均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但往往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规模估计不足,当把1000M校园网建立起来后,接下来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虚拟大学、无纸化办公、管理决策智能化等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成熟的方案,致使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无所适从,甚至停滞不前。 2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结构 校园综合信息平台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硬件环境(包括设备、教室、办公 室)、教学资源(如图书杂志库、教案讲义库、软件课件库、试题成绩信息等)、到教学活动(包括上课、学习、辅导、答疑、作业)、最后到管理(检查、督促、考核、评比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了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了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校园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是分阶段、分层次的,它经历的是由硬到软、由下而上、螺旋上升的建设过程。 2.1 校园网络架构 校园网络是高校信息化平台最底层的基础的设施,由校园网各种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通信线路、防火墙、专用服务器等组成,具备连入Internet的环境,没有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信息不能 浅谈高校信息化建设 张永利 哈尔滨工程大学网络信息中心数据中心 150001 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信息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教研、提升服务水平。以高性能校园网为基础,实现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科研管理、后勤与服务管理的全面整合,实现信息化增值服务,是信息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 1 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所有高校都接入了Internet,绝大部分高校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主干网络达到100M甚至1000M或万兆,高校信息化体系初现规模;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人、财、物各方面的投入很大;制定了中长期规划,信息化的内容建设逐渐丰富。但经过十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后,下一步的投入方向、整体目标不明,暴露出不少隐患,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向深层次发展。 1.1 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缺乏统一接口和标准 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各院、系、职能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教务、办公、财务、图书、后勤、保卫、科研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所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教学、科研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流动,就不可能形成信息空间。 2. 2 共享数据库 整个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基础,由学生信息库、教师信息库、文件档案库、教学资源库、管理资源库组合而成,不同的数据库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之上,可以进行更高级的应用扩展。 2.3 基础信息服务 基础信息服务是信息流动的软件基础,包括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E-mail、FTP、WWW、BBS站、DNS、图书馆管理系统、身份认证、目录服务、安全服务、计费管理等信息化应用系统。 2.4 增值与拓展服务 是在基础信息服务基础之上对数据仓库的应用挖掘,生成的各个应用系统直接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并提供接口方便用户使用和继续开发。高级应用服务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即对校园内部综合管理部分,如无纸化办公系统、数字图书馆、学籍管理系统、教务信息系统、后勤服务系统、信息查询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与课件制作系统、教学管理系统、专家评估系统等; 第二部分,即学校对社会以及校园外部的服务管理部分,如招生管理系统、就业服务管理系统、网上社区管理系统、毕业生跟踪反馈系统。 2.5 数字化虚拟校园 是校园信息化系统建立后,大学功能的自然扩展,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突破传统的概念,延伸其内涵,成为一个可以覆盖网络可达范围的无围墙的电子化校园。 3 校园信息化规划 通过校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用层次化、整体的观点来实施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将校园网上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让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的环境,让管理人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很方便地发布出去,能够对学校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科学的组织与管理,并以最有效的方式提供给

中国档案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要点

1前言 档案信息化是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规范管理和有效共享、开发与利用。档案信息化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档案网络建设为平台,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的,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促进档案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社会各项建设服务。 1.1档案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档案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已经具备。社会信息化发展已经开始带动档案信息化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也是信息社会建设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一场新的全球性产业革命——信息产业革命。在这场新兴的产业革命中,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是一项核心的内容,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我国信息化发展开始进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信息化迅猛发展,信息化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作为信息资源,面对信息化的发展潮流,档案信息化也必然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这是时代赋予档案事业的要求,攸关档案事业的发展前途。同时信息化也是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契机,无论是国家信息化中对于信息资源建设作为核心内容的要求,还是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为档案各项事业的发展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都是档案事业实现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档案部门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发展机遇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作为,科学谋划,夯实档案

信息资源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信息资源的地位,通过档案信息化推动档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社会需求与活动规律。社会信息化导致档案数量剧增,档案载体呈现多样性,档案内容分散交叉,档案部门必须改变传统管理方法,一方面由于社会信息量的激增和新型载体的应用,不宜用传统的方法来管理档案;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要。国家行业电子政务和电子业务的普遍应用,大大拓宽了档案信息的服务空间,对档案资源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促使档案工作跳出传统的狭窄思维,适应社会发展,改变管理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平台,有效积累和储备国家信息资源,真实保存社会记忆,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多种类的档案信息资源互补与共享,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1.2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技术环境 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技术环境已经具备。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化的进程,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存储等各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保管和开发利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设施不断改进完善也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快速、方便的档案信息服务提供保障。 1.3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2000年,王刚同志提出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任务的要求,随后国家档案局组织有关部门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开展研究,提出了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战

关于高职院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关于高职院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论文摘要; 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更多的不是技术上的,而是管理上的。本文探讨分析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空间,提高教学效率,扩展校园的综合功能,以最终实现教育、管理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整改方案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的重点建设工程,近几年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已有80%的高职院校拥有校园网,开始向数字化校园发展的高职院校约占总数的10%。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探索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我国高职院校运行效率和办学效益,发展趋势是可喜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不少管理上的漏洞阻碍着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加强对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科学管理及其研究,有利于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育信息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一、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问题分析 1.教育观念的落后使信息化不能快速发展。 一是部分人对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并缺

少相应的组织机构以及配套的政策,使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二是部分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应用还未普及,部分教师已习惯了多年不变的教学模式,不愿意运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改变教育方式。思想观念上的这些问题,在某些程度上制约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信息技术没有纳入到日常教学工作。 当前,部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主要方式仍然是检索资源、制作演示类课件等,对于“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方面仍然比较少,缺乏日常工作的实践应用。 3.校园管理工作方式落后。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人工进行,使管理信息的采集和整理比较困难。 4.信息技术被过于依赖。 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神化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功能和作用,认为只有信息化教学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认识上的偏差使其在教学上热衷于追求教学手段的先进和便捷,而全盘否定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使信息化发展成为一种时髦,夸大了物质技术对人的教化所起的作用,并非实质性地应用,信息化没有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魅力。 5.在校园网的应用上,仅局限于基本的信息交流和学校管理,忽视了校园网的教学服务功能和学习功能。 有许多教师和学生对校园网的应用缺乏全员参与的意识,认为:校园网只是用于教学管理和信息交流,他们不是教或学计算机专业的,除

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讲解学习

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是当前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必然趋势。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基础。教务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高校本身的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对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种类多、数量大的数据和报表,手工处理的教务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尽快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科学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网络以快捷的信息提供方式与无可比拟的信息容量,日益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高校为适应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各种灵活多种的学习形式的需求,使用网络化的教学手段,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劳动,实现了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快速集成,实践证明,教学管理信息化是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当前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必然趋势。 2、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是提供办公效率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公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办学层次出现了多元化,由一地办学发展到多地多点办学,同时进一步推行全面学分制,这些变化使教务管理部门的管理任务越来越繁重,不仅增加了工作量,更增加了工作难度和复杂度,按传统的管理模式,只靠有限的工作人员已经无法进行高效管理。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教学管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因为它能够将教务工作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在大量的数据面前进行查询、统计同时进行管理,减轻了教务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极大地提供了工作效率。 3、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规范化的有力保障。 高校教务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事务繁杂、环节、工作量大,没有科学的手段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是无法保障教学秩序的,教学工作规范化管理师比常规教学管理更高层次的管理,几乎涉及到教与学的所有方面,其基本信息更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且贯彻始终,这就要求必须按一定规范流程进行科学的管理,而信息化有助于这一管理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企业信息化系列现状篇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从七十年代开始起步,八十年代进行铺垫,九十年代中、后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 意识上 随着体制转轨,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企业深切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达成共识。总体上看,认识在不断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上的重视程度各个企业却相差很大。 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向信息化寻求出路,信息技术的成熟及成本下降也使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许多大中型企业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都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几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与此同时,网络化发展为中小企业利用信息,迅速崛起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其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并不逊色。 2. 需求上 1)成长企业信息化建设起点高,老企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 改革开放后新成长起来的企业由于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高、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强,其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很多企业在创建时就把信息

化建设考虑在内。这些企业无论在信息化水平还是在信息化应用效果方面都比传统老企业具有明显优势。 2)企业效益好、外向型企业、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企业信息化需求较为强烈,效益不好、竞争领域相对狭窄以及小型企业信息化的需求相对不旺。 企业竞争环境越复杂、竞争压力越大,越要求企业信息化达到较高水平,但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保证程度及其实施效果。 3. 应用深度上 1)基础应用的普及面较宽,重大信息工程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各种规模企业绝大部分都用上了微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许多大中型企业拥有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也培养和储备了一些自己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但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如MIS、MRPⅡ、ERP、CIMS等普及率低、水平也相对落后,有些企业应用效果不好。 2)信息化建设出现"分层" 目前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的分布很不均衡。企业的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基本停留在"形象工程"上,相关的报表满天飞;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详解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 分析报告 2006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平稳中透着坚定、务实,更加关注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规范和内涵质量的提升,让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明天充满了期待。慧聪行业研究根据多年积累数据,对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教育行业信息化经过10年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期,目前已进入相对平稳增长期,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第一年,在建设新农村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培养创新人才、创建学习型社会成为2006年教育信息化的热点问题,教育信息化对此担负着史无前例的重任。 有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为304.8亿元,比前一年增长了11.8%。回顾2006年的教育信息化,培养创新人才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热点问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大家越来越感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体制与教育信息化的冲突和矛盾,对于创新人才的评价标准和培养途径的种种争议,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培养创新人才与教育信息化之间具有本质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发展全局中的关键环节。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提出了未来5年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公共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源开发、交流和共享机制的形成,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终身学习的需求,提升现有教育质量和水平,为国家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同时确定了未来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由硬件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应用系统、服务体系等主要业务系统,公共资源、公共应用、公共服务等主要数据系统,管理体系、标准规范、法律法规、培训服务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等支持环境组成。 2003-2006年教育行业信息化投入状况

(完整word版)中国建筑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建筑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建筑业长期以来又是一个劳动密集、粗放经营的行业。随着我国对WTO开放建筑市场承诺期限的日益临近,提高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问题在当前显得尤为突出。而提高我国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充分地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 延伸阅读: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提升改造我国建筑业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突破口。据1999 年英国Latham 报告指出,英国建筑业在 5 年内,通过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新的方法,加强培训等可节省约30%的建筑项目成本。根据建筑在线网(www. bulid-online. com)的调查结果显示,通常由于丢失文件和缺乏沟通使施工成本增加20%~30%,而由于网站的使用英国建筑市场每年可以节约大量资金,同时施工工期缩短15%。美国的招标网站(www. bidcom. com)和建造网(www.

bulidnet. com)都宣称通过将建筑市场带入互联网可以节约30%~35% 的项目成本。基于上述原因世界各国都在建筑业信息化方面进行深入 地研 究开发和工程实践。虽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增加投资,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显著增 加经济效益。正如几年前美国克林顿政府所说:“技术改变着竞争的本质,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实力和业绩,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我国传统 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必由 之路。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信息等高新技术重点改 造的传统产业,也是提高我国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年产值已达到15000 多亿元,根据国外的经验,使用信息 技术,仅就工程项目减少浪费和降低管理成本方面,预计每年就可以 节省成本达到数千亿元。二、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业信息化现状和特 点1997 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国际建筑论坛”上,和会的三十多位国际知名专家一致认为,建筑业在过去5 年的变革大于前50 年,是信息革命给建筑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总起来说就是建筑 业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建筑业电子政务; (2)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 (3)市政公用事业的信息化管理; (4)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就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推进建筑业信息化过程中既有共性的经验,也有个性的特点。共性方面1、重视信息技术在建筑业中的使用研究。例如,

国内外高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高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高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高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006-11-28 电子商务论文 国内外高校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高校信息化问题可以从各种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去探索,比如,教学与学生的培养、教师队伍的建设、远程教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校园管理信息化等。本文将从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高等教育的变化来分析当前高校信息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事实上,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与计算机科技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分析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入手。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常分为主机(Mainframe)、个人计算机(PC)和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三个时代,因此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同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主机时代,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起,计算机开始在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扮演角色。除科学计算以外,各种计算机辅助教育软件,即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软件的开发先后列入国外一些高校的研究计划中。不过由于当时计算机应用还不普及,过分集中的使用方式,缺乏方便的人机交互手段,以及昂贵的价格等给CAI的实际应用带来诸多困难。 从70年代开始,个人计算机(PC)的出现及其普及,为CAI的研究、发展与应用

提供了条件。80年代美国许多高校建立了CAI教室,学生随时可以到这类教室中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学,也可在其中开展教学、辅导和培训等活动。如依利诺斯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是当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比较先进的学校之一,有一个很大的CAI中心。在指定的计算机实验室中,可以进行不同种类课程的教学活动。比较典型的有英语语言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通过计算机终端,自学不同程度的英语课程,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先进的了。这个时期计算机尽管在高校的许多活动中,如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得到一定的应用,但只是作为传统教学和管理的一种辅助手段,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比如,“黑板+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 90年代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因特网的出现,给高校的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高校信息化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分析。 在高校的正规教育里,信息化使以教师为中心、面对面、“黑板+粉笔”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首先,信息技术进入传统的课堂,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黑板+粉笔”,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除此之外,信息化还带来大量网络教学的新模式,如网站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型学习、兴趣学习、互动学习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不仅形式新颖,还引进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信息化不仅从各个方面影响了高校的正规教育,同时使函授、业余教育等传统的远程教育,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巨大的改变。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对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以及实现终身学习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已引起不同领域专家以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国高等学校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大多始于90年代,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了10~20年。在沿海地区和较发达的城市,高校信息化的建设近年来有了十分迅猛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各个领域,取得很好的效果。据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提供的材料,清华大学目前每学期已有700多门课程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校内有两万多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