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司马光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司马光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司马光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司马光阅读附答案

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

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

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

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

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

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

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

“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

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

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

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

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

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

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

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

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籍命光按视按:巡查

B.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报:批复

C.又奏赋以风风:使……知道

D.不赀之富赀:计算,估量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

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

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

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

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

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

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

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

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

三年级语文《司马光》

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点】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介绍文言文 1、导入 2、谁能说说自己对司马光的了解?(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评议。) 3、简单介绍文言文 4、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板书:司马光)。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sī tínɡ dēnɡ diē zhònɡ qì chí jiē 司庭登跌众弃持皆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司”,翘舌音“众、持”,后鼻音“庭、登”。去掉拼音读,齐读。 2. 指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停顿:(课件出示5)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读准节奏。 4. 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 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课件出示6、7)(1)群儿:很多孩子。这里指小伙伴们。(2)戏:玩耍。(3)于:在。(4)庭:院子里。文中指后院里。(5)一儿:有个小孩。(6)登瓮:爬到缸沿上玩。(7)足跌:一不小心,掉到缸里。(8)没水中:眼看那孩子在水里快要没顶了。(9)众:别的孩子们。(10)皆:都。(11)弃去:跑到外面。(12)持石: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13)击瓮:使劲向水缸砸去。(14)破之:水缸破了。之,它,指水缸。(15)水迸:水流了出来。(16)儿得活: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6. 互相交流每个句子的意思,教师评议。(课件出示8)(1)群儿戏于庭。(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3)众皆弃去。(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4)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5)儿得活。(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7. 男生读原句,女生读译文。引导学生注意课件中红色的文字,告诉学生,在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时,为了使语句通顺、内容连贯,需要加入恰当的内容。 8. 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原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教师评议。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指名朗读,自由读。)

2017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 杭州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大德间,江南大饥。道 殣①者相望。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 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曰:“儿 当佣钱塘②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不数年,使还乡土。生道遇一女子, 丫鬟③尾行。问之,则曰:“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今主家 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④霜露盗贼,君力也。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⑤也。君必无归。”生则毅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⑥,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①殣(jìn):饿死。②钱塘:地名,今杭州。③丫鬟:此处意为像丫鬟那样。④罹(lí):遭受。⑤箕帚妾:持簸箕扫帚的奴婢,此处作为妻的谦称。⑥衰耄(mào):年老体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A.自度无所得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B.即以母属两弟神情与苏、黄不属 C.即具酒炙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生则毅然谢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B  A.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B.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C.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D.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②于是日操瓢道乞。 (4)潘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考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潘生者是富阳人,幼年丧父,只与两个弟弟奉母居住.大德间,江南大饥.道上饿死的人都出都是. 自己估计没办法得到食物,说:“我没有给母亲的东西,那么母子都会饿死.与其等死,何不用我强壮的身体,稍稍延长母亲的性命呢?”就把母亲托付给两个弟弟,自卖给回鹘人当佣人,于是告诉母亲说:“儿子到钱塘当佣人几个月,得钱米让家人活下去,母亲不用担心.” 不久,回鹘人把潘生转卖到辽东.不几年,让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潘生路遇一个女子,还有一个像丫鬟那样的人随行.问他们,说:“是淮人,以前因为饥饿,被父母抛弃,转了好几家.现在主人家让我回去,您是南方人,能带着我一起回去吗?”潘生答应了他们,于是每天拿着瓢在路上乞讨.渡过淮水,女子上堂见父母,都痛哭流涕,抱在一起.引潘生互相见面,备好酒饭欢乐.酒饮到一半,拿着酒杯跪在地上说:“我的女儿幸运的完好回来,见到自己的父母乡亲,免遭受霜露盗贼,是您的功劳.吾家还有一些园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司马光教学设计(含课堂作业及答案)

24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 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介绍文言文 1.(课件出示2)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后,自由朗读,简单交流 句子的意思。 3.相互交流说说以上句子和现代语言的不一样,教师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设计意图:出示文言文句段,把学生不知不觉得带到学习文言文中来。】

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 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 4.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板书:司马光)。学生齐读课题。 5.谁能说说自己对司马光的了解?(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评议。) 6.(课件出示3)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 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 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 秋左氏传》。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课件出示4) sī tínɡ dēnɡ diē zhònɡ qì chí jiē 司庭登跌众弃持皆 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司”,翘舌音“众、持”, 后鼻音“庭、登”。 去掉拼音读,齐读。 2. 指名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读准停顿:(课件出示5)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读准节奏。 4. 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设计意图:从字词句到文言文的朗读,扫清阅读障碍,为理解文言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得分评卷人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得分评卷人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得分评卷人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得分评卷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8—19题。(共5分)3826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 ..(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gǔ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________ ②三战三走 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________”、“不肖”、“________”和“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析】【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①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为:是。②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⑴是;跑; ⑵ C; ⑶愚;怯;无耻; ⑷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文言文专练-5年级

对牛弹琴 (2) 刻舟求剑 (3) 鲁人好钓 (4) 两小儿辩日 (4) 东施效颦 (6) 夸父追日 (7) 楚王好细腰 (8) 司马光砸缸 (9) 师旷论学 (10) 诸葛恪得驴 (11) 陶母戒子 (12) 杨布打狗 (13) 活见鬼 (14) 吾腰千钱 (15) 世无良猫 (17) 薛谭学讴 (18) 螳螂捕蝉 (19) 僧寺夜读 (20) 三人成虎 (21)

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蹀躞而听。 1、联系全文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为:如故: 鸣:奋: 2、“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的意思是 3、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对牛弹琴比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涉.江:坠.于水: 舟止.:入.水求之: 2、把下面的话译成现代文。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楚人为什么找不到他的剑?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用“”画出。 4、你觉得楚人是怎样的人? 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鲁人好钓 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以银碧,垂翡翠之纶,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鲁人有好.钓者()(2)故.曰() 2、文中“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的意思是: 3、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下雪;勉强;尽力 (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拏:通“桡”,撑(船)。毳衣:细毛皮衣。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 焉得,哪能。更,还。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句话作者描写雪景,他不是用非常优美、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而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就是数词加量词,没有色彩,没有形象,语言非常简洁,不加渲染,但却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当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如

司马光三年级原文

司马光三年级原文 翻译: 一天,一群白族小孩在院子里玩耍。 在杜院有一个大水缸, 一个小孩爬上坛子刀, 滑入水箱,沉入水中, 所有人都抛弃了他。 司马光立刻拿起一块石头敲了敲坛子。 瓮破了, 水从缺口中涌出, 掉进水里的那个人活了下来。 1302条评论(46条)分享了秘密 爱多久 2019-11-25 专注于 司马光,陕西夏5261人。光生于七岁,成年后肃然起敬,闻言《左史4102春秋》,情之所至,退为1653户言,即其大指。既然是手不放书,就不知道饥渴。一群人在院子里作弄。其中一个爬进了瓮里,然后掉进了水里。他们都放弃了骨灰盒。——《元末阿鲁都宋史 司马光,字君石,陕西夏县人。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成年人(在古代,成年人指的是弱冠,16岁,而不是今天的18岁)。他非常喜欢听人们谈论《左氏春秋》。在了解了大概的想法后,他回来告诉

了他的家人。从此,《左氏春秋》爱不释手,连饥、渴、冷、热都忘记了。一群孩子在院子里玩耍。一个小孩站在一个大瓮上(不是陶制的小瓮,而是后来的瓷制的大嘴瓮)。他跌倒了,缸里全是水。 教材课后习题 1.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借助注释,想一想怎样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生动,然后讲给别人听。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3.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 (4)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4)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2018·吉林中考真题)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2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增其旧制.____________ (2)薄.暮冥冥____________ (3)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____ (4)忧谗畏讥.____________ (5)微.斯人____________ 127.翻译下列句子。 (1)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8.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忧”,迁客骚人“感极而悲”也是“忧”。他们“忧”的各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阐述。 129.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中学生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汉字,会写7个汉字. 2.能按文言文的节奏读好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按文言文的节奏读好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 1 / 7

你知道司马光吗?听说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请你讲一讲! 学生讲故事. 2.了解人物,介绍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作品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等.主持编撰了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二、听读感知 同学们的故事讲得真精彩,但是你知道吗?在《宋史》中记载的这个故事,只有30个字.古人只用了30个字就把这个惊险的故事讲清楚了.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注意课文朗读的节奏. 2.想一想课文讲的故事和我们平时听到的有什么不同? 3.跟老师一起读课文,读准文章的节奏. 预设: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 / 7

4.在课本上圈画生字,小组交流识字.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中有很多生字,在朗读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吗?谁可以给大家领读一下? 2.出示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司、跌、皆、弃、持. 3.学生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法识字. 预设: 用加一加、减一减、分一分、比一比、换一换的方法,分别识字. 如:“司”加一笔变成“同”;“跌”减去 “⻊”变成“失”;“皆”可以分成“比、白” 两个汉字;“弃”可以跟汉字“弄”进行比较识字;“持”可以换掉部首“扌”,加“牛”变成“特”. 四、了解内容 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根据阅读成果填空. 课文主要写________在小伙伴掉入瓮中时,沉着冷 静地________救出了小伙伴. 2.我们都知道一个事件一般包括起因、经过、结果 三部分.作者用这么少的字,有没有把事件说完整呢?请 3 / 7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

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2016·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问题。 王蓝田①性急。尝食鸡子②,以筯③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④口中,齧⑤破即吐之。 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谢去,良久,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云:“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⑥。文度曰:“故应让杜、许⑦。”蓝田云:“汝谓我堪⑧此否?”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⑨不如我。” (选自《世说新语》)[注]①王蓝田:名述,袭爵蓝田侯。后文的“文度”为其子。②鸡子:鸡蛋。③筯(zhù):筷子。④内:通“纳”。⑤齧(niè):咬。⑥事行便拜:授官的诏书一下达就立即接受。⑦故,或许。杜、许,不详何人,应为当时有名望的两人。⑧堪:能够胜任。⑨定:到底。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复于地取内/口中B.齧破/即吐之 C.谢无奕/性粗强D.事行/便拜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 瞋(___)② 数(___)③ 阙(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 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踬之,又不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三则短文内容,说说王蓝田是一个怎样的人。

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专题.doc

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专题- 现代文阅读 及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中) ——《中考新突破》艾军平主撰部分 〔冲刺训练〕 (一)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臣蛇围②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③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④其首,攧⑤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⑥,已破裂云⑦。 (摘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觇(zhān):探看②围:这里指蛇的身围。③反侧倾跌:形容蛇挣扎的样子。④攫:抓住,钳制。⑤攧(diān):甩脱。⑥革肉:皮肉⑦云:句末助词。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临()则()去()竟()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然审视殊无所见 译句: 3、用“/”给文中划波浪线处划分两处朗读节奏。

闻崖上有声甚厉。 4、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触? (二)宋人酤酒 宋人有酤①酒者,升概②甚平,遇③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邪?”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④壶瓮而往酤,而狗迓⑤而龅⑥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摘自《韩非子》) 注释:①酤:通“沽”,有“买”“卖”二义,视语境而定。②升概:升是古代量器,概是刮平升、斗的木棍或木片。③遇:招待。 ④挈:携带。⑤迓:迎。⑥龅:咬。 1、根据注释①,视语境判断“酤”到底为“买”还是“卖”之义? (1)宋人有酤酒者(2)挈壶瓮而往酤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县()著()怪()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或令孺子怀钱 译文: 4、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地方划分朗读节奏。 问其所知长者杨倩。 5、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隐喻的手法。“宋人”比喻诸侯国君;“狗”暗指在国君手下办事的一些坏人;“孺子”泛指报效无门的士人,也是作者的自况。

经典历史故事文言文练习参考答案(含全文翻译)

经典历史故事文言文练习参考答案 (一)破釜沉舟 1.(1)带领,率领。(2)砸破,摔破(3)断绝,阻断。(4)从此(2分) 2.A(例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用膝盖”。A名词作状语“像狗那样”,B、C、D都是名词作动词。)(2分) 3. D (例句中“以”解释为“用来”,连词,表目的。A“凭借”,B“因为”C“把”)(2分) 4.(1)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2)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4分,每小题2分,关键字“九”、“绝”、“及”等翻译不出适当扣分。) 5. 破釜沉舟以一当十作壁上观(2分) 6. 示例:面对困难,我们要下定决心,毫不退缩,勇往直前。(2分) 【参考译文】 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从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二)望梅止渴 1. ①于是,就②多③听到④到达 2. ①(有一次)魏武帝带着部队行军,途中找不到取水的地方。 ②士兵们一听这话,嘴里都流出口水,他们凭这走到了前面有水的地方。(意对即可) 3. 三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煮酒论英雄;割发代首;赤脚迎祢衡 4. 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后,(由于条件反射)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他们凭借着这个(暂时的不口渴或想吃梅子的愿望),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三)曹冲称象 1. ①长到②达到③送④比较⑤高兴⑥于之(对它) 2. ①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②称了实物把它装上船,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3.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 4. 司马光砸缸 【参考译文】 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 1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 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 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答案】(1)B (2)①(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菜;募民兴利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精品教 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汉字,会写7个汉字。 2.能按文言文的节奏读好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按文言文的节奏读好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

你知道司马光吗?听说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请你讲一讲! 学生讲故事。 2.了解人物,介绍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作品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等。主持编撰了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二、听读感知 同学们的故事讲得真精彩,但是你知道吗?在《宋史》中记载的这个故事,只有30个字。古人只用了30个字就把这个惊险的故事讲清楚了。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注意课文朗读的节奏。 2.想一想课文讲的故事和我们平时听到的有什么不同? 3.跟老师一起读课文,读准文章的节奏。 预设: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在课本上圈画生字,小组交流识字。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中有很多生字,在朗读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吗?谁可以给大家领读一下? 2.出示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司、跌、皆、弃、持。 3.学生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法识字。 预设: 用加一加、减一减、分一分、比一比、换一换的方法,分别识字。 如:“司”加一笔变成“同”;“跌”减去 “⻊”变成“失”;“皆”可以分成“比、白”两个汉字;“弃”可以跟汉字“弄”进行比较识字;“持”可以换掉部首“扌”,加“牛”变成“特”。 四、了解内容 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根据阅读成果填空。 课文主要写________在小伙伴掉入瓮中时,沉着冷静地________救出了小伙伴。 2.我们都知道一个事件一般包括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作者用这么少的字,有没有把事件说完整呢?请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说一说读了这篇文章后,你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吗?(用原文回答) 预设: 起因: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桃花源记》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2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4分)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0~12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 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 ..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2)妻子 ..不觌()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1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课文全文翻译参考译文u2

U2:Why Is It So Hard for Men and Women to Talk to Each Other?男女交谈为何如此困难 I was addressing a small gathering in a suburban Virginia living room -- a women's group that had invited men to join them. Throughout the evening, one man had been particularly talkative, frequently offering ideas and anecdotes, while his wife sat silently beside him on the couch. Toward the end of the evening, I commented that women frequently complain that their husbands don't talk to them. This man quickly concurred. He gestured toward his wife and said, "She's the talker in our family." The room burst into laughter; the man looked puzzled and hurt. "It's true," he explained. "When I come home from work I have nothing to say. If she didn't keep the conversation going, we'd spend the whole evening in silence."那是在弗吉尼亚郊区一个住所的客厅里,我正在一次小型聚会上发言——这是一次女性的聚会,但也邀请了男性参加。整晚,一位男士表现得极为健谈,他不断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讲述奇闻轶事。而他的妻子却安静地坐在他身旁的沙发上。聚会接近尾声时,我说,一些妻子经常抱怨丈夫不与她们交谈,这位男士立刻表示同意。他指着妻子说:“在家里爱说话的是她。”于是满屋子哄堂大笑,这位男士一脸茫然和委屈。“这是真的,”他解释说,“我下班回家后总是无话可说,如果她不说话,我们会整晚沉默。” This episode crystallizes the irony that although American men tend to talk more than women in public situations, they often talk less at home. And this pattern is wreaking havoc with marriage.这段小插曲反映了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即美国的男性尽管在公共场合比女性健谈,在家里却比女性说话少。而正是这一现象使婚姻受到严重威胁。 Sociologist 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 reports in her new book "Divorce Talk" that most of the women she interviewed -- but only a few of the men -- gave lack of communication as the reason for their divorces. 社会学家凯瑟琳?凯尔?里兹曼在她的新作《离婚谈》中说,她采访过的大多数女性将离婚的原因归咎于缺乏交谈,但只有少数男性将此当作离婚的理由。 In my own research, complaints from women about their husbands most often focused not on tangible inequities such as having given up the chance for a career to accompany a husband to his, or doing far more than their share of daily life-support work like cleaning, cooking, social arrangements and errands. Instead, they focused on communication: "He doesn't listen to me," "He doesn't talk to me." I found, as Hacker observed years before, that most wives want their husbands to be, first and foremost, conversational partners, but few husbands share this expectation of their wives.在我本人的研究中,女性对丈夫的抱怨大多不是集中在一些实际的不平等现象,例如为了跟随丈夫的事业而放弃了发展自己事业的机会,或者她们所承担的日常生活琐事远远超过她们份内的部分。她们的抱怨总是集中在交流问题上,如“他不听我说话”,“他不和我说话”。我发现多数做妻子的都期望丈夫首先是自己的交谈伙伴。但是很少有丈夫对妻子抱有同样的期望。 In short, the image that best represents the current crisis is the stereotypical cartoon scene of a man sitting at the breakfast table with a newspaper held up in front of his face, while a woman glares at the back of it, wanting to talk.简言之,最能体现目前这种危机的是一个老套的卡通画面:一个男人坐在早餐桌旁,手中拿着一张报纸看着,而他的妻子愤怒地盯着报纸背面,渴望与他交谈。Linguistic Battle Between Men and Women两性间的唇枪舌剑 How can women and men have such different impressions of communication in marriage?Why is there a widespread imbalance in their interests and expectations? 在婚姻中的交流问题上,为何男女会持有如此不同的观点?为什么男女的兴趣和期望普遍不一致? In the April 1990 issue of American Psychologist, Stanford University's Eleanor Maccoby reports the results of her own and other's research showing that children's development is most influenced by social stucture of peer interactions. Boys and girls tend to play with children of their own gender,and their sex-separate groups have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and interactive norms. 斯坦福大学的埃莉诺?麦科比在1990年4月《美国心理学家》刊物上发表了她自己和他人研究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发展主要受同龄伙伴交往过程中社交结构的影响。无论男孩女孩都喜欢与同性伙伴玩耍。不同性别的儿童小群体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交际准则。 I believe these systematic differences in childhood socialization make talk between women and men lik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My research on men's and women's conversations uncovered patterns similar to those described for children's group.我相信,儿童时代社交过程中的不同规则,导致了两性间的交谈如同跨文化交流一样难。我本人通过对男女对话的研究发现,成年男女对话的模式类似于儿童群体交流过程中的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