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

专题3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
专题3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酸碱中和滴定

第2课时酸碱中和滴定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了解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知道酸碱中和滴定中溶液pH的变化是判断滴定终点的依据,了解指示剂的选择方法。2.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知道酸碱中和滴定的主要仪器及用途,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及其在定量测定中的迁移应用。

一、酸碱中和滴定

1.概念和原理

(1)概念

是利用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

(2)原理

在中和反应中,酸提供的H+与碱提供的OH-之间的物质的量相等。即:c(H+)·V(酸)=c(OH-)·V(碱),

则c(H+)=c(OH-)·V(碱)

V(酸)

或c(OH-)=

c(H+)·V(酸)

V(碱)

2.主要仪器使用

(1)仪器:滴定管、铁架台、滴定管夹、锥形瓶、烧杯。

仪器a是酸式滴定管,仪器b是碱式滴定管。

(2)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3.主要试剂

(1)待测液;(2)标准液;(3)指示剂(一般用酚酞或甲基橙)。

4.实验操作

(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滴定

(3)终点的判断:等到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指示剂变色,且在半分钟内不变回原色,视为滴定终点并记录标准液的体积。

(4)数据处理:为减少实验误差,滴定时,要求重复实验2~3次,求出所用标准溶液体积的平均值,然后再计算待测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锥形瓶在水洗后,要用待测液润洗2~3次()

(2)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一般不用石蕊作指示剂,是因为石蕊变色不明显()

(3)滴定实验中左手控制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

(4)当观察到锥形瓶中颜色发生变化,立即停止滴定并记下滴定管液面读数()

(5)量取20.00 mL待测液时可用量筒量取()

答案(1)×(2)√(3)√(4)×(5)×

1.为什么酸式滴定管不能用来盛装碱性溶液,碱式滴定管不能盛装酸性溶液?

提示酸式滴定管有磨砂的玻璃活塞,碱液容易与玻璃中的SiO2反应生成Na2SiO3溶液,使玻璃活塞与滴定管壁粘合在一起,碱式滴定管有胶皮管,容易被酸性溶液腐蚀。

2.强酸与强碱恰好中和时pH=7,而甲基橙、酚酞的变色均不在pH=7时,为什么还可以用它们作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

提示以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HCl溶液的滴定曲线为例。

由曲线可以看出,在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在接近滴定终点时有一个突变过程,在此范围内,滴加很少的酸(或碱),溶液的pH就有很大的变化,能使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明显,所以即使酚酞、甲基橙的变色不在恰好中和的pH=7的点上,但体积差距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3.用中和滴定法测定某烧碱样品的纯度,试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准确称量8.2 g含有少量中性易溶杂质的样品,配成500 mL待测溶液。称量时,样品可放在________(填字母)称量。

A.小烧杯中B.洁净纸片上C.托盘上

(2)滴定时,用0.200 0 mol·L-1的盐酸来滴定待测溶液,不可选用________(填字母)作指示剂。A.甲基橙B.石蕊C.酚酞

(3)滴定过程中,眼睛应注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铁架台上垫一张白纸,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下表数据,计算被测烧碱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 mol·L-1,烧碱样品的纯度是________。

滴定次数待测溶液体积/mL

标准酸溶液体积

滴定前的刻度/mL 滴定后的刻度/mL

第一次10.00 0.40 20.50

第二次10.00 4.10 24.00

答案(1)A(2)B

(3)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便于观察锥形瓶内液体颜色的变化,减小滴定误差

(4)0.400 097.56%

解析(1)称量氢氧化钠等易潮解、腐蚀性强的试剂时,样品应放在小烧杯中。(2)酸碱中和滴定时,一般选甲基橙、酚酞等颜色变化较明显的指示剂,石蕊在酸或碱溶液中颜色变化不明显,易造成误差。(4)根据c(NaOH)=c(HCl)·V(HCl)

V(NaOH)

分别求第一、二次的值,再求平均值,解

专题3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3课时练习答案(精).doc

专题3常见的坯第一单元脂肪坯第3课时练习 例1?聚甲基丙烯酯疑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它是制作软质隐形眼镜的材料。请写出由甲基丙烯酸疑乙酯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疑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例2.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之间也能通过加聚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请写出下列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 (1(2 [参考答案](1CH2=CH2,(2,CH2=CH-CH=CH2 [针对训练] 1.由乙烯推测丙烯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 A.分子中三个碳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B.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C.能使澳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 [参考答案]C 2.具有单、双键交替长链(如.,CH二CH—CH二CH—CH二CH■…的高分子有可能成 为导电塑料。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即授予开辟此领域的3位科学家。下列高分子中,可能成为导电塑料的是( A.聚乙烯

B.聚丁二烯 C.聚苯乙烯 D.聚乙块 [参考答案]D 3.1,3-T二烯和苯乙烯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加聚反应生成丁苯橡胶。下列结构简式中, 能正确反映丁苯橡胶结构的是( A. B . C. D. [参考答案]A、D 4.形成下列高聚物的单体相同的是 ( ①②③④ A.①③ B ?③④ C.①② D .②④[参考答案]C

5.聚四氟乙烯在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上都超过了其它塑料,号称“塑料王二在工业上有广 泛的用途,其合成线路如下图所示。请在方框内写出各物质的结构简式。 6?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氯乙烯制聚氯乙烯(2丙烯制聚丙烯 (31,3 —丁二烯制顺丁橡胶7.按题目要求写岀结构简式 (1氯乙烯与丙烯按1:1的物质的量比在一定条件下加聚成高分子化合物时?,有三种加聚产 物(每个链接中有5个碳原子,试写出这3种物质的结构简式。、、、、。 (2CH 3-CH =CH 2与加聚所得产物可能有:、、 o (3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分别是: -CH 2-CH 2-CH -CH 2- []n| CH 3 -CH 2-CH 2-CH 2-CH - [ ] n | CH 3 -CH 2-CH =CH -CH 2-CH -CH 2- []n CH 3 | -CH 2-CH =CH -CH -CH 2-CH 2- [ ] n CH 3 | 氯仿A二氟一氯甲烷B四氟乙烯C聚四氟乙烯CH 3C =C -CH 3 CH 3 CH 3 11 -CH 2CH(CH 3CH 2CH 2- []n

高中化学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3单元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第2课时)不同类型的晶

不同类型的晶体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 【导学号:39700023】A.C(金刚石)和CO2B.NaBr和HBr C.CH4和H2O D.Cl2和KCl 【解析】各物质中的化学键和所属晶体类型如下: 【答案】C 2.有关晶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B.原子晶体中共价键越强,熔点越高 C.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 D.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未被破坏 【解析】A选项,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大小与分子的稳定性没有关系;C选项中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不发生断裂;D选项中氯化钠熔化时离子键被破坏。 【答案】B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晶体中的相邻原子都以共价键相结合 B.金属晶体的熔点都比分子晶体的熔点高 C.干冰升华时,分子内共价键会发生断裂 D. Na2O2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 【解析】金属晶体的熔点不一定比分子晶体的高,如Hg常温下为液态,B错;干冰为分子晶体,升华时克服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内共价键不变,C错;Na2O2晶体中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2,D错。

【答案】A 4.一种新型材料B4C3,它可用于制作切削工具和高温热交换器。关于B4C3的推断正确的是( ) A.B4C3是一种分子晶体 B.B4C3是一种离子晶体 C.B4C3是一种原子晶体 D.B4C3分子是由4个硼原子和3个碳原子构成的 【解析】B4C3可用于制作切削工具和高温热交换器,说明它的硬度大、熔沸点高,所以它是原子晶体,不存在单个分子。 【答案】C 5.下列各组物质中,按熔点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Cl2、Br2、I2B.CO2、SiO2、KCl C.O2、I2、Hg D.SiC、NaCl、SO2 【解析】Cl2、Br2、I2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且组成和结构相似,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晶体的熔点逐渐升高,A项正确。CO2、KCl、SiO2的晶体分别属于分子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B项错误。常温、常压下,O2为气态,I2为固态,Hg为液态,C项错误。SiC、NaCl、SO2的晶体分别为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它们的熔点逐渐降低,D项错误。 【答案】A 6.下列化合物,按其晶体的熔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导学号:39700024】A.SiO2CsCl I2Br2 B.SiO2CsCl Br2I2 C.CsCl SiO2I2Br2 D.Br2I2CsCl SiO2 【解析】先区分各选项中各物质的晶体类型,原子晶体的熔点>离子晶体的熔点>分子晶体的熔点。其中I2的熔点高于Br2的熔点。 【答案】A 7.下列每组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时,所克服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 A.食盐和蔗糖熔化B.钠和硫熔化 C.碘和干冰升华D.二氧化硅和氧化钠熔化 【答案】C 8.有下列几种晶体:A.水晶,B.冰醋酸,C.白磷,D.金刚石,E.晶体氩,F.干冰。 (1)属于分子晶体的是________,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晶体是________。

高中化学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第3课时)氧化还原反应和溴

第3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和溴、碘的提取 1.你认为加碘盐指在食盐(NaCl)中添加适量的( ) A .碘单质(I 2) B .碘化钠(NaI) C .碘酸钾(KIO 3) D .次碘酸钾(KIO) 解析 加碘盐中添加的是碘酸钾。 答案 C 2.在下列变化中,需要加入合适的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 A .HCl→H 2 B .CO 2→CO C .Fe 2O 3→Fe D .Br - →Br 2 解析 A 项,HCl→H 2氢元素化合价降低,需要加入还原剂,如活泼金属单质等;B 项,CO 2→CO,碳元素化合价降低,需要加入还原剂,如碳单质等;C 项,Fe 2O 3→Fe,铁元素化合价降低,需要加入还原剂,如碳单质等;D 项,Br -→Br 2,溴元素化合价升高,需要加入氧化剂,如Cl 2等。 答案 D 3.过氧化氢在下列三个反应中:①H 2O 2+H 2S===2H 2O +S↓、②2H 2O 2=====MnO 22H 2O +O 2↑、③H 2O 2 +Cl 2===2HCl +O 2,所起的作用是( ) A .起相同作用 B .起不同作用 C .只起氧化剂的作用 D .只起还原剂的作用 解析 过氧化氢在反应①中作氧化剂,在反应②中作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反应③中作还原剂。 答案 B 4.用ClO 2为自为水消毒,更加安全、高效。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 2:KClO 3+H 2C 2O 4 +H 2SO 4――→△ClO 2↑+K 2SO 4+CO 2↑+H 2O(未配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KClO 3在反应中失去电子 B .ClO 2是氧化产物 C .H 2C 2O 4在反应中被氧化

专题3 第1单元 第2课时 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工业

第2课时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工业 1.了解石油、天然气是脂肪烃的主要来源。 2.了解石油的分馏、裂化、裂解、重整等化学工业。(重点) 3.烃燃烧的有关计算。(重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 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工业 1.石油的物理性质和成分 (1)颜色状态:黄绿色至黑褐色的黏稠液体。 (2)组成:主要是由气态烃、液态烃和固态烃组成的混合物。其成分主要是烷烃和环烷烃,有的含芳香烃。 2.天然气的成分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有的地区的天然气中则含有乙烷、丙烷和丁烷等。 3.石油的分馏 (1)原理:石油――→加热汽化――→沸点不同 不同的馏分,属于物理变化。 (2)分类 ①常压分馏????? 原料:石油产品?? ??? 石油气、汽油、煤油、轻柴油等重油 ②减压分馏 ??? ?? 原理:压强较低时,重油中的沸点较高的烃在 较低温度时汽化,然后得到不同的产品原料:重油产品?? ??? 重柴油、润滑油、石蜡、燃料油等沥青 4.石油的裂化 (1)原理:使长碳链的烃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短碳链烃的方法。 (2)目的:提高汽油、煤油等轻质油的产量。 (3)分类:热裂化和催化裂化。

(4)裂解:同裂化原理相同,由轻质油生产气态烯烃,又称深度裂化。 5.催化重整和加氢裂化 (1)目的:提高_汽油等轻质油品质。 (2)产品:催化重整是获得芳香烃的主要途径。 6.环境保护 石油化工,科学家正在积极探索“全合成、零排放”的绿色化学工艺,开发对环境友好的产品、控制设备和仪器。 (1)石油中含有C5~C11的烷烃,可以通过石油的分馏得到汽油。( ) (2)含C18以上的重油经催化裂化可以得到汽油。( )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开采天然气应做到安全规范的操作。( ) (4)煤中含有苯和甲苯,可用分馏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 ) (5)石油的分馏、裂化、裂解均是化学变化。( ) 【答案】(1)√(2)√(3)√(4)×(5)× [核心·突破] 1.石油的分馏 (1)常压分馏得到的馏分中烃的沸点相对较低,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较少。 减压分馏得到的馏分中烃的沸点相对较高,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较多。 (2)减压分馏的原理是利用外界压强对物质沸点的影响。外界压强越大,物质

专题3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3课时练习答案

专题3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 3课时练习 形眼镜的材料。请写出由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例2.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之间也能通过加聚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 [参考答案]C 2 .具有单、双键交替长链(如…— CH = CH — CH = CH — CH = CH —…)的高分子有可能成 为导电塑料。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即授予开辟此领域的 3位科学家。下列高分子中,可 能成为导电塑料的是 ( ) A .聚乙烯 B .聚丁二烯 C .聚苯乙烯 D .聚乙炔 [参考答案]D 3. 1,3-丁二烯和苯乙烯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加聚反应生成丁苯橡胶。 下列结构简式中, 能正确反映丁苯橡胶结构的是 ( 例1.聚甲基丙烯酯羟乙醇的结构简式为 H s 兔 T cl c ICHO - C ,它是制作软质隐 尽一 c — c I CBO H 55n T cl c I CHO - 请写 [参考答案](1) CH 2 = CH 2 , CH=CH H [针对训练] 1 ?由乙烯推测丙烯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 A .分子中三个碳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B .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C .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 .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 -X : 二;■■二 出下列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 (2) 2= CH — CH = CH

) [参考答案]A 、D 4?形成下列高聚物的单体相同的是 ①卡 CH 2一 CH ? — CH — CH 2臨 ② 4 CH 2— CH 2— CH 2— CH ] —n I I CH 3 CH 3 ③-[CH 2— CH = CH — CH — CH 2— CHzb ④—[CH ?— CH = CH — CH ?— CH — CH2H I I CH 3 CH 3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参考答案]C 5 ?聚四氟乙烯在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上都超过了其它塑料,号称“塑料王” 。在工业上有广 泛的用途,其合成线路如下图所示。请在方框内写出各物质的结构简式。 6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氯乙烯制聚氯乙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丙烯制聚丙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 3 一丁二烯制顺丁橡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题目要求写出结构简式 (1) 氯乙烯与丙烯按 1:1的物质的量比在一定条件下加聚成高分子化合物时,有三种加聚产 物(每个链接中有 5个碳原子),试写出这3种物质的结构简式。 CH 3CH 3 I I (2) CH 3 — CH = CH 2与CH 3C = C — CH 3加聚所得产物可能有: (3) 高分子化合物+CH 2CH(CH 3)CH 2CH 2卜n 的单体分别是 : A . B . 氯仿 二氟一氯甲烷 四氟乙烯 聚四氟乙烯 A B C D

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3 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 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1.下列各组物质中,在高温引燃的条件下,不. 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 .Al 粉和Fe 3O 4粉末混合 B .V 2O 5粉末和Al 粉混合 C .Al 粉和MgO 粉末混合 D .C 粉和CuO 粉末混合 解析:选C 。Al 粉和Fe 3O 4、V 2O 5在高温时均可发生铝热反应,而Al 粉和MgO 粉在高温时不发生化学反应,因为Mg 比Al 活泼。C 粉和CuO 粉末在高温也发生化学反应 2CuO +C=====高温 2Cu +CO 2↑。 2.等质量的同种镁铝合金分别与下列4种过量的溶液充分反应,放出氢气最多的是( ) A .2 mol·L - 1 H 2SO 4溶液 B .18 mol·L - 1 H 2SO 4溶液 C .6 mol·L - 1 KOH 溶液 D .3 mol·L - 1 HNO 3溶液 解析:选A 。镁、铝与稀H 2SO 4均可反应放出H 2;在KOH 溶液中只有铝与KOH 反应放出H 2;镁与浓H 2SO 4反应不生成H 2,Al 在浓H 2SO 4中钝化;Mg 、Al 与HNO 3作用都不生成H 2。 3.若在加入铝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NH +4、SO 2-4、CO 2- 3、K + B .Na +、Ba 2+、Ca 2+、HCO - 3 C .Mg 2+、Ag +、K +、Cl - D .K +、Cl -、Na +、SO 2- 4 解析:选D 。铝与酸、强碱反应都放出氢气,则加入铝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中可能含H + , 也可能含OH -。分别加入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是指各组离子应与H +和OH - 都能共 存。A 项中,NH +4与OH -生成NH 3·H 2O ,CO 2-3与H +生成H 2CO 3;B 项中,HCO -3与H + 、OH -都能发生反应;C 项,Mg 2+与OH -不能共存,Ag +与Cl - 不能共存;D 项中,各离子与H +和OH - 都不发生反应,符合要求。 4.用含少量镁粉的铝粉制取纯净的氢氧化铝,下述操作步骤中最恰当的组合是( ) ①加盐酸溶解;②加烧碱溶液溶解;③过滤;④通入过量CO 2生成Al(OH)3沉淀;⑤加入盐酸生成Al(OH)3沉淀;⑥加入过量烧碱溶液 A .①⑥⑤③ B .②③④③ C .②③⑤③ D .①③⑤③ 解析:选B 。由镁粉和铝粉制取纯净Al(OH)3的过程为 5.镁和铝分别与等浓度、等体积的过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体积(V )与时间(t )关系如右图。反应中镁和铝的(注:反应速率为单位时间内生成气体的量)( )

2020-2021学年苏教版必修1 专题1 第1单元 第3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 作业

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3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 课时跟踪检测 知识点一: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 1.下列有关气体体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的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各种气态物质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数决定 C.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也不同 D.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 L 解析: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不同气体的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都是大概相同的,分子很小,此时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就是分子数,A错,B正确;N= nN A=V V m N A,若体积不同,不同状态下气体的V m也不同,故它们所含的分子数 可能相同,C错;气体摩尔体积22.4 L·mol-1,必须适用于标准状况下的气体,D错。 答案:B 2.相同物质的量的各种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并不相同,其主要原因是() A.微粒大小不同B.微粒质量不同 C.微粒间距离不同D.温度、压强不同 解析:固体、液体微粒间间距差不多,当微粒数一定时,微粒大小就成了决定体积的主要原因。 答案:A 知识点二:气体的摩尔体积

3.下列各项数据中,表示气体摩尔体积的是() A.22.4 mol·L-1B.22.4 g·L-1 C.0.022 4 m3·mol-1D.22.4 mol·kg-1 解析:气体摩尔体积的单位是L·mol-1或m3·mol-1,C项正确。 答案: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 mol石墨的体积约是22.4 L B.常温常压下,44 g CO2和28 g CO所占的体积相同 C.非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不可能是22.4 L D.当微粒数目相同时,气体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微粒本身的大小 解析:A中石墨为固体,1 mol体积小于22.4 L,C中非标准状况下,1 mol 任何气体体积可以是22.4 L,D中体积取决于外界条件。故选B。 答案:B 5.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含有N 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B.25 ℃,1.01×105 Pa,32 g O2和O3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2.5N A C.标准状况下,11.2 L H2O含有的原子数为1.5N A D.常温常压下,44 g CO2体积为22.4 L 解析:含有N A个氦原子的氦气是1 mol,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故A对;25 ℃,1.01×105 Pa,32 g O2和O3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2N A,故B 错误;标准状况下,水是液体,11.2 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不是0.5N A,故C错误;在常温常压下,44 g CO2的物质的量为1 mol,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才为22.4 L,故D错误,故选A。 答案:A 6.标准状况下,与11.2 L NH3含有相同数目氢原子的物质是() A.8.4 L CH4B.0.5 mol HCl C.98 g H3PO4D.12 g H2O 解析:n(NH3)=11.2 L 22.4 L/mol=0.5 mol,NH3中n(H)=0.5 mol×3=1.5 mol。

高中化学 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第1单元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第2课时)石油炼制 乙烯学

石油炼制乙烯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关于石油加工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通过石油分馏可得到乙烯等有机化工原料 B.石油裂化的目的是提高汽油等轻质油的产量和质量 C.石油裂解的原料是石油分馏产物,包括石油气 D.石油炼制过程包括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 【解析】石油分馏无法获得短链不饱和烃。乙烯只能通过石油裂解加工获取。 【答案】 A 2.关于裂解和裂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裂解与裂化的产物都含有不饱和烃 B.裂解与裂化都是为了得到气态烃 C.裂解与裂化的原料都是石油分馏产品 D.裂解与裂化都是使相对分子质量大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烃的过程 【解析】裂解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乙烯、丙烯、丁二烯等气态烃作为石油化工原料。裂化的目的是将重油断裂为裂化汽油,提高汽油的产量。 【答案】 B 3.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乙烯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推测含一个碳碳双键的单烯烃的通式为C n H2n B.分子式为C3H6的烃分子一定含有碳碳双键 C.从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可知乙烯分子的碳碳双键中有一个键不稳定,易发生断裂 D.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与甲烷不同的原因是乙烯的含碳量高 【解析】B项中分子式为C3H6的烃分子可以形成环状结构:△,分子中无碳碳双键。 【答案】 B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的原理相同 B.通过加成反应、取代反应都可以生成CH3CH2Cl C.乙烯具有可燃性,在点燃前要验纯 D.乙烷中混有的乙烯可用溴水除去 【解析】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而使溴水褪色发生的是加

专题1高中化学第三单元第1课时知能优化训练

1.据报道,科学家已成功合成了少量N4,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A.N4是N2的同素异形体 B.N4是N2的同分异构体 C.相同质量的N4和N2所含原子个数比为1∶2 D.N4的摩尔质量是56 g 解析:选A。本题是对“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等基本概念的考查,以及对“摩尔质量”单位及其有关计算的考查,是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A项考查“同素异形体”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之间的互称,N4和N2都是氮元素形成的单质,故A正确;B 项中N4和N2很显然组成分子的原子的个数不同,故不可能是“同分子式”;C项中相同质量的N4和N2中所含原子个数比应是:总质量除以氮原子的摩尔质量之比,因总质量相同、摩尔质量相同,故应是1∶1;D项中摩尔质量的单位应是g·mol-1;故选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B.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C.白磷和红磷是同分异构体 D.分子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同分异构体概念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同分异构体必然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和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但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物质却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如N2和CO,A、B不正确;白磷和红磷是磷元素的两种不同单质,是同素异形体,C不正确。 3.最近医学界通过放射性14C标记C60,发现一种C60的羧酸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断裂DNA杀死细胞,从而抑制艾滋病,则有关14C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C60中普通碳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B.与16O含有的中子数相同 C.是C60的同素异形体 D.与14N互为同位素 解析:选B。某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是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同位素的对象是原子,而同素异形体的对象是单质。 4.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1H2、2H2与3H2 B.冰与干冰 C.乙烯与乙炔 D. 解析:选D。同分异构体是指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D符合要求。 5.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A.白磷和红磷B.16O与18O C.O2与O3D.H2O与D2O

18 19 专题1 第1单元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1.2.3学习目标:周期元素为例,说认识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能够以第()3.重点体会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知探自习主新预一、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1原子序数.(1) 概念: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2)数量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结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3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二、元素周期律1 .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2 化合价变化规律.[1→+每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最高正价:7(25)410] 。+→-第,负价:-周期为+→(OF)微点拨:,最低负化合、除外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8。最高正化合价=+价=最外层电子数-最低负化合价,3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1)金属性强弱比较①按表中实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Na>Mg>Al 。②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NaOH>Mg(OH)>Al(OH) 。32 Na>Mg>Al 。③钠、镁、铝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元素Si P S Cl 解 件由易到难的顺序为②硅、磷、硫、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ClO>HSO>HPO>HSiO 。3442342 Cl>S>P>Si。硫、氯元素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③硅、磷、H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气态氢化④结论:元素金属性越强,单质越易与2物越稳定,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4元素周期律.(1)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实质: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基础自测1()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判断正误(1)18个电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排布均呈现由个电子递增至() 子的周期性变化。(2)() 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一定越小。()(3)任何元素均有正价和负价。(4)()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1)(2)(3)(4)××××【答案】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B.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显正价D8(OF)除外.同种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和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 专题3 常见的烃 第一单元 脂肪烃 第3课时 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

第3课时脂肪烃的来源 与石油化学工业 [目标导航] 1.通过阅读教材,能说出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汽油的来源和组成。2.通过联系实际,认识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一、石油的分馏 1.石油和天然气的组成 人类使用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能源和化工原料。石油主要是由气态烃、液态烃和固态烃组成的混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2.石油的分馏 (1)原理:利用烷烃沸点的不同,可对石油加热,使其汽化,然后再按沸点的不同,分离出不同的馏分。 (2)分类:分馏根据所需要的馏分不同,可以分为常压分馏和减压分馏。 ①常压分馏所得的馏分的主要成分是石油气、汽油、煤油、轻柴油等,这些馏分中烃的沸点相对较低,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较少。常压分馏中未被蒸发的剩余物质叫做重油。 ②减压分馏是利用低压时液体的沸点降低的原理,使重油中各成分的沸点降低而进行分馏,避免高温下有机物的炭化。减压分馏能把常压分馏中得到的重油中的烃进行分离。在压强较低时,重油中的烃会在较低温度下汽化,避免了升高温度带来的使烃分解和损害设备等情况。减压分馏可以得到重柴油、润滑油、石蜡、燃料油等馏分,未被汽化的剩余物质为沥青。议一议

1.石油分馏得到的馏分是纯净物吗? 答案 不是。馏分是由不同沸点范围的烷烃组成的,因此馏分是混合物。 2.分馏与蒸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哪些? 答案 蒸馏:把液体加热到沸腾变为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结成液体的操作。蒸馏可使混合物中沸点较低的组分挥发而达到混合物分离或除杂的目的。被蒸馏的混合物中至少有一种组分为液体。各组分沸点差别越大,挥发出的物质越纯。若不同组分之间沸点差别小,或不同组分互溶形成恒沸液体,馏分则不纯。常见的实验有蒸馏水的制取。 分馏:对多组分的液体混合物在控温条件下先后、连续进行两次或多次蒸馏。分馏可使多组分混合物在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中分离为两种或多种馏分而达到混合物分离或除杂的目的。常见的实验有石油的分馏。 二、石油的裂化与裂解 1.裂化 (1)原理:在一定条件下,使分子里含碳原子多、相对分子质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中含碳原子少、相对分子质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石油的裂化属于化学变化。 如:C 16H 34――→高温C 8H 18+C 8H 16 C 8H 18――→高温C 4H 10+C 4H 8 C 8H 16――→高温C 5H 10+C 3H 6 (2)分类:石油的裂化可分为热裂化和催化裂化。 石油不使用催化剂的裂化称为热裂化,使用催化剂的裂化称为催化裂化。 (3)目的:为了提高从石油中得到的汽油等轻质油的产量。 2.裂解 (1)原理:使具有长链的烃分子断裂成各种短链的气态烃和少量的液态烃的方法。石油的裂解属于化学变化。 (2)裂解的原料:石油分馏产品,一般是轻质油。 (3)裂解的目的:得到以“三烯”(乙烯、丙烯、丁二烯)为主的短链不饱和烃,为石油化工提供原料。其中乙烯的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在石油加工中,还有催化重整和加氢裂化等工艺,它们都是为了提高汽油等轻质油品质的石油加工工艺。催化重整还是获得芳香烃的主要途径。 议一议 1.直馏汽油与裂化汽油都属于汽油,其成分是否一样? 答案 不一样。直馏汽油是石油分馏的产物,为饱和烃,裂化汽油是石油催化裂化的产物,含有不饱和烃。 2.裂化与裂解的原理相同,其目的也相同吗?

2020-2021学年苏教版必修1 专题1第1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3课时) 作业

第1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第3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物质,其物质的量必然相等 B.任何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氧气和一氧化碳所含的分子数必然相等 C.1 L一氧化碳气体一定比1 L氧气的质量小 D.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物质所含的分子数一定相等 B[只有气体物质才符合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具有相同体积的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具有相同物质的量的两种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因温度、压强不能确定,故1 L CO和1 L O2的物质的量大小也不能确定,即二者的质量大小无法比较。] 2.标准状况下,若11.2 L氧气含有n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可表示为() A.4n B.3n C.2n D.n D[根据恒等式 V 22.4= N N A可知N A= n×22.4 L·mol-1 2×11.2 L =n mol-1。] 3.在标准状况下,由0.5 g H2、11 g CO2和4 g O2组成的混合气体,其体积约为() A.8.4 L B.11.2 L C.14 L D.16.8 L C[根据n=m M,0.5 g H2的物质的量为 0.5 g 2 g·mol-1 =0.25 mol,11 g CO2的物 质的量为 11 g 44 g·mol-1 =0.25 mol,4 g O2的物质的量为 4 g 32 g·mol-1 =0.125 mol,V= (0.25+0.25+0.125) mol×22.4 L·mol-1=14 L,故C项正确。] 4.设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常温常压下,11.2 L 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专题4 第三单元 第1课时

第1课时醛的性质和应用 [明确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对乙醛的学习,明确醛类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2.学会根据醛基的性质来检验醛类的存在。 3.知道甲醛、乙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一、醛的结构 1.醛是由烃基和□01醛基(—CHO)相连构成的化合物。 2.醛类的官能团为醛基。醛基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03—CHO。 3.一元醛通式:R—CHO,—R代表烃基。饱和一元醛的通式为:C n H2n O。 4.乙醛的分子结构 (1)分子式:□04C2H4O。 (2)结构式:。 (3)结构简式:□06CH3CHO。 5.醛基中包含羰基,羰基中的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通过双键连接起来,羰基 以及与羰基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07同一平面上。如分子中四个原子在□08同一平面上。

二、醛的性质 1.乙醛的物理性质 乙醛是无色而有□01刺激性气味的□02液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03大。 2.乙醛的化学性质 乙醛的化学性质主要由醛基(—CHO)来决定。如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都发生在醛基上。 (1)加成反应(还原反应): 醛基中的C===O 键可与H 2、HX 、HCN 等加成,但不与Br 2加成,如CH 3CHO 与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04CH 3CHO +H 2――→Ni 加热、加压 CH 3CH 2OH 。 (2)氧化反应: ①易燃烧:2CH 3CHO +5O 2――→点燃 4CO 2+4H 2O 。 ②催化氧化:2CH 3CHO +O 2――→催化剂△ □ 052CH 3COOH 。 ③被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等弱氧化剂氧化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06 CH 3CHO +2Ag(NH 3)2OH ――→水浴加热 CH 3COONH 4+2Ag ↓+3NH 3+H 2O 、CH 3CHO +2Cu(OH)2+NaOH ――→水浴加热CH 3COONa +Cu 2O ↓+3H 2O 。 ④乙醛□ 07能(填“能”或“不能”)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 3.甲醛的特性 (1)甲醛是无色而有□ 08刺激性气味的□09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 10大,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福尔马林。 (2)甲醛是醛类中不含烃基的醛,其结构相当于含有两个醛基 ,故1 mol HCHO 与足量银氨溶液反应可生成□ 114

高中化学 专题第一单元第3课时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学案 苏教版必修2

第3课时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认识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了解金属、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3.理解元素性质、原子结构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掌握其应用。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学生用书 P7] 1.编排依据:元素周期律。 2 .排列原则 (1)横行:电子层数相同,每个横行称为周期。 (2)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每个纵行称为族。 3.组成结构 (1)周期 周期序数 1 2 3 4 5 6 7 元素种类 2 8 8 18 18 32 26(未填满) 分类短周期长周期,其中第7周期又称不完全周期 族主族0族副族Ⅷ族 构成周期由长周期元素和短周期元素共同构成仅由长周期元素构成 所含纵行1,2,13~17 18 3~7,11,12 8,9,10 族序数ⅠA,ⅡA, ⅢA~ ⅦA ⅢB~ⅦB,ⅠB,Ⅱ B Ⅷ 1.判断正误 (1)最外层电子数是2的元素,都是ⅡA族元素。( ) (2)氧元素为第ⅥA族元素,故其最高正价为+6价。( ) (3)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 (4)若第7周期填满,会包含32种元素。( ) (5)Fe元素位于周期表的ⅧB族。( ) (6)元素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都占据同一格,它们是同位素。( ) 答案:(1)×(2)×(3)√(4)√(5)×(6)×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常用的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序的依据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C.元素周期表有16个纵行 D.元素周期表已发展成一个稳定的形式,它不可能再有新的变化了 答案:B 3.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x,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 A.x+2 B.x+4 C.x+8 D.x+18 解析:选B。据元素周期表中各周期元素的种类及各主族中元素相对位置可知,相邻周期的同主族元素之间原子序数之差有如下几种情况:2(如H和Li之间),8(如Li和Na之间),18(如K和Rb之间),32(如Cs和Fr之间)。显然,A、C、D都是可能的,只有B项x+4是不可能的。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七主七副七周期,0族Ⅷ族镧锕系。 2.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推断 (1)原子结构示意图法 (2)稀有气体原子序数(2、10、18、36、54、86)定位法 ①比大小定周期 比较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与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小,找出与其相邻近的0族元素,那么该元素就和序数大的0族元素处于同一周期。 ②求差值定族数 a.若原子序数比相应的0族元素多1或2,则该元素应处在该0族元素所在周期的下一个周期的ⅠA族或ⅡA 族。 b.若原子序数比相应的0族元素少5~1时,则应处在同周期的ⅢA~ⅦA族。 c.若原子序数与相应的0族元素相差其他数,则由相应差找出相应的族。 (3)实例 ①53号元素 由于36<53<54,则53号元素位于第5周期,54-53=1,所以53号元素位于54号元素左侧第一格,即ⅦA族,故53号元素位于第5周期ⅦA族。 ②88号元素

高中化学 专题3 第1单元 第1课时 天然气的利用 甲烷教案 苏教版必修2

第1课时天然气的利用甲烷 目标与素养:1.会写甲烷的分子式、结构式、电子式,知道甲烷的结构特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知道甲烷能发生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会写化学方程式。(宏观辨识)3.理解取代反应的概念并能进行判断。(证据推理)4.了解同系物的概念。(宏观辨识) 一、化石燃料 化 石 燃 料 ? ? ? ? ? ? ?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石油 ?? ? ??组成元素:主要是碳和氢,同时含少量的 硫、氧、氮等 化学成分:液态的碳氢化合物及其溶有 气态和固态的碳氢化合物 煤 ?? ? ?? 组成物质: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组成元素:含量最高的元素为碳、其次是氢、氧及 少量的硫、磷、氮等 二、甲烷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1.甲烷的组成和结构 分子式:CH4,电子式:,结构式:。 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是正四面体构型。碳原子位于四面体的中心,四个氢原子分别位于四面体的4个顶点。 2.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水溶性 无色气态无味ρ(CH4)<ρ(空气) 难溶 (1)稳定性 在通常情况下,甲烷是比较稳定的,跟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等一般不起反应。甲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也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2)氧化反应

纯净的甲烷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 4+2O 2――→点燃 CO 2+2H 2O 。 微点拨:点燃甲烷前必须检验纯度。空气中的甲烷含量在5%~15.4%(体积)范围内时,遇火花将发生爆炸;煤矿中的瓦斯爆炸多数是甲烷气体爆炸引发的。 (3)取代反应 ①甲烷与Cl 2在光照下的反应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ⅰ)瓶内黄绿色逐渐消失,最后变为无色; (ⅱ)集气瓶内壁有油状液滴出现; (ⅲ)集气瓶内液面上升,水槽中有晶体。 反应原理 CH 4+Cl 2――→光照 CH 3Cl +HCl CH 3Cl +Cl 2――→光照CH 2Cl 2+HCl CH 2Cl 2+Cl 2――→光照CHCl 3+HCl CHCl 3+Cl 2――→光照CCl 4+HCl ②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种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 4.甲烷的利用 (1)利用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生成物三氯甲烷制备制冷剂—氟利昂,其过程反应方程式为CHCl 3+HF ―→CHFCl 2+HCl 。 (2)合成甲醇,其过程为CH 4――――→被氧化 一定条件(CO +H 2)一定条件,CH 3OH 。 (3)高温分解生成炭黑,其反应方程式为CH 4――→高温 C +2H 2。 三、烷烃 同系物 1.烷烃 (1)烃:只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叫碳氢化合物,也叫烃。 (2)烷烃:烃的分子里碳原子间都以碳碳单键互相连接成链状,碳原子的其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达到饱和状态。其通式为C n H 2n +2。 (3)命名 n ≤10:依次称为甲烷、乙烷、丙烷、丁烷……

江苏省泰州高中化学专题1第1单元第3课时能源的充分利用作业苏教版选修4

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能源的充分利用 一、选择题 1.已知:2CO(g) + O2(g) = 2CO2(g) △H = -566.0 kJ/mol,请由热化学方程式判断CO 的燃烧热是() A.-566.0 kJ B.-283 kJ C.-566.0 kJ/mol D.-283.0 kJ/mol 2.已知:①C(s) + 1/2O2(g) = CO(g) △H = -110.5 kJ/mol;②C(s) + O2(g) = CO2(g) △H = -393.5 kJ/mol,,则碳的燃烧热为() A.-110.5 kJ B.-393.5 kJ C.-110.5 kJ/mol D.-393.5 kJ/mol 3.下列关于燃烧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 mol物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B.常温下,可燃物燃烧放出的热量 C.在101 kPa下,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物质)时所放出的热量 D.燃烧热随化学方程式前的化学计量数的改变而改变 4.沼气是一种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CH4,0.5 mol CH4(g)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H2O(l)时,放出445 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热能正确表示CH4燃烧热的是() A.2CH4(g) + 4O2(g) = 2CO2(g) + 4H2O(l) ΔH = +1780 kJ·mol-1 B.CH4(g) + 2O2(g) = CO2(g) + 2H2O(g) ΔH = -890 kJ·mol-1 C.CH4(g) + 2O2(g) = CO2(g) + 2H2O(l) ΔH = -890 kJ·mol-1 D.1/2CH4(g) + O2(g) = 1/2CO2(g) + H2O(l) ΔH = -445 kJ·mol-1 5.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能源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充分燃烧 B.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一般会产生污染环境的CO、SO2等有害气体 C.直接燃烧煤不如将煤进行深加工后再燃烧的效果好 D.固体煤变为气体燃料后,燃烧效率将提高 1????3

苏教版(2019)高一必修第一册专题2第一单元课时3物质的检验

苏教版(2019)高一必修第一册专题2第一单元课时3物质 的检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为了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4NH +,你认为下列试纸或试剂一定用不到的是( ) ①蒸馏水 ②NaOH 溶液 ③红色石蕊试纸 ④蓝色石蕊试纸 ⑤稀盐酸 A .①⑤ B .④⑤ C .①③ D .①④⑤ 2.下列检验Cl -的方法正确的是( ) A .向某溶液中滴加AgNO 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有Cl - B .向某溶液中先滴加盐酸,再滴加AgNO 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Cl - C .向某溶液中先滴加AgNO 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盐酸,沉淀不消失,说明溶液中有Cl - D .向某溶液中滴加用HNO 3酸化的AgNO 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Cl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某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32Ba NO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溶液一定含有 2 4SO - B .向某溶液中滴加盐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溶液中一定有23CO - C .向某溶液中滴加NaOH 溶液并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该溶液中一定有4NH + D .向某溶液中滴加3AgNO 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则该溶液中一定有Cl - 4.在未知液中加入3AgNO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稀硝酸后,沉淀部分溶解,有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判断未知液中含有 ( ) A .Cl -、24SO - B .Cl -、3NO - C .Cl -、23CO - D .Cl -、OH - 5.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Na 2CO 3、KNO 3、KCl 、BaCl 2和CuSO 4,按下列步骤做实验。①将该固体溶于水得无色溶液。②向溶液中加入AgNO 3溶液,得到白色沉淀,再加稀HNO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