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络诗歌鉴赏课说课方案

再别康桥络诗歌鉴赏课说课方案
再别康桥络诗歌鉴赏课说课方案

《再别康桥》网络诗歌鉴赏课说课方案

广西梧州高中语文组陈军宁

【设计者简介】:陈军宁,广西梧州高中语文教研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曾被评为“梧州市中学骨干教师”“梧州市中学语文先进教研组长”“梧州市中学语文科优秀教师”。先后三次获自治区、市级教学比赛一等奖。1999年执教学生获高考广西理工类语文单科状元。

教学特色: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学法底蕴齐驱并驾

教学信念:给学生一个支点,他们一定能撬动地球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地位:继往开来、承上启下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外国诗歌单元)第二课中的第一首诗。继往开来是从初高中的衔接上说的:其所在单元是高中语文第一个诗歌单元。初中的诗歌学习重在感性理解,而高中的诗歌学习,则立足鉴赏,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重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把握。因此具有的继往开来意义。承上启下则是从其在所处单元的地位及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作用上说的。(二)教学目标

作为高中诗歌鉴赏的入门单元,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感受、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关于诗歌的意象,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过;高中学习诗歌,仍然从诗歌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本质特征——意象入手,进行学习,具有“启蒙”的性质。

1、单元教学目标

依据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抓住诗歌最本质的特点及诗歌鉴赏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确定本单元教学的总体目Array标。(见下表)

2、本诗所在的单元教学目标层级

围绕单元目标,依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分析学情,准确把握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将该单元出现的19首诗,分为三个有梯度的目标层级并相应设置了三个学习阶段,循序渐进地落实单元教

学目标,加速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发展。(见下表)

从单元教学目标层级看,《再别康桥》一诗处在第二学习阶段,即在第一课《词二首》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第二课三首诗的学习达到初步掌握。

(三)教学重点和焦点

《再别康桥》一诗,典型体现了徐志摩的诗风。诗歌传达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康桥、又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抒发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诗歌意象丰富,感情色彩鲜明,语言典雅精美,音韵和谐,结构精巧,体现了徐志摩本人倡导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诗歌艺术主张,确是现代诗中的精品,也正是实现第二层级单元教学目标的范例。

根据该诗所处的单元教学目标层级及诗歌本身的特点,本人确定该诗的教学重点和焦点如下:

1、教学重点:

(1)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把握诗人感情。

(2)强化“根据诗中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的鉴赏意识。

(3)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

2、教学焦点: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把握诗人感情。

教学重点和焦点均集中在单元教学的能力目标上。

3、教学时数:一小时(连堂两课时,约用60分钟)

二、说教法

(一)教学形式

鉴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现提供了最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本人在教学设计中大胆摈弃传统课堂教学形式,选择新型的网络教学环境,进行诗歌鉴赏的教学,力图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诗歌鉴赏教学有机的整合,不仅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所提供的界面友好、形象直观、多重交互、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优于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搭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促进其诗歌鉴赏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1、学习环境

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上机学习。每台电脑均是校园网的一个网络信息点,学生既可通过内部IP在

校园网教学专题网站浏览学习,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同时也可在教师许可下与因特网相联。每人一台电脑,四人联机形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便于交流、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监控平台组织教学,指导点拨,适时调控。

2、学习方式上:学生登陆校园网中教师制作的《再别康桥》教学网站,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3、《再别康桥》教学网站的内容框架及网站特色

要使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实现,关键还在于教学网站的教学资源设置及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本人特别介绍《再别康桥》教学网站的框架及内容。网站共有四级网页,是徐志摩专题学习网站。网站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又延伸到课外。技术上采用静态网页(HTML)与动态网页(ASP)技术相结合的形式。

(1)《再别康桥》教学网站的内容框架(见下图)

《再别康桥》教学网站内容框架简图

(2)网站设计特色

①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切实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二者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本网站的内容架构及技术支持,能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网站设计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确实能给在网站学习的学生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进行积极的知识意义建构提供最佳的平台。

②人性化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观。

网站为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浏览本网站的学习路径,避免学生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使鉴赏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资源和技术的保障。

③信息资源丰富

以《再别康桥》一诗的鉴赏为核心,拓展为徐志摩专题学习网站,以web教材形式呈现,全方位荟萃了徐志摩研究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多媒体素材的组合,更营造诗意的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欣赏诗歌的艺术美。

④练习设计科学、技术含量高

【鉴赏练习】中的【能力检测】【想象天空】【畅所欲言】这三个练习的设计,从内容层面上,有层次、有梯度地将本诗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突出教学重点,强化教学焦点。既立足本诗,又能拓展深化。更好地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技术层面上,动态网页(ASP)技术的运用,即时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BBS论坛形式,提供即时性与错时性两种交互学习界面,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了鉴赏交流的平台。

(二)说教法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与传统课堂的教学活动形式截然不同,主要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教学监控平台进行。教师充分利用教学监控平台的广播教学、教学转播、监视监听、单独对讲、黑屏功能、远程复位、鼠标、键盘锁定、电子举手、遥控辅导、电子黑板、消息发送等功能,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本诗的教学中,根据网络环境的教学特征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焦点,本人采用了与之相适应的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辅导法、展示法等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1、探究法

依据教学目标,由学生在教学网站中自选学习路径,在个人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参与小组的自主探究活动,以达成学习目标。

2、讨论法

文学鉴赏的本质就是交流。讨论法的使用为学生搭起了诗歌鉴赏的交流平台。能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

中,相互启发,分享智慧,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更好地体悟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而网络环境下的讨论,与传统课堂的讨论比,形式上更丰富。既采用传统课堂教学中面对面的口头交流形式,更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平台所提供的技术支持,通过耳机话筒进行交流。此外还可在教学网站的BBS 讨论区通过文字进行即时性交流和错时性交流。极大的拓展了交流的渠道,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3、练习法

本诗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练习法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练习法的使用,让学生通过练习检测自已自主学习的状况。而网络环境下的练习检测手段,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检测手段相比,带有了鲜明的交互性特征,有着更大的优越性。教学网站【鉴赏练习】栏目中设置的【能力检测】练习形式,充分利用(ASP)技术,不仅能及时反馈检测结果,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把握情况,系统还提供全班答对率,便于学生在比较中了自已在整个学习群体中的学习状况,使学生能准确定位。而其中【想象天空】【畅所欲言】这两个练习,采用BBS讨论区的形式,能让学生们实时共享学习成果。

4、辅导法

学生在教学网站中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教师的导相当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导决定了教学目标能否真正实现。因此,讲究导的艺术,才能导出最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两导”两“结合”。“两导”,即导在要害处,导向纵深处。两“结合”,即将通过教学监控平台辅导与走到学生中去辅导相结合,将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监控平台,使教师的辅导作用最大限地发挥出来,使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5、展示法:展示的意义在于分享、启发和促进。教师通过教学监控平台的转播教学等功能,以发送屏幕的形式,向一个、多个或全体学生展示典型例子。另外【鉴赏练习】中的【想象天空】【畅所欲言】栏目,采用BBS讨论区的形式设置练习,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实时展示。

三、说学法

在教学设计中,本人有意识地将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与学法指导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创造”目的。

1、在指导学生运用思维方法上:

①强化“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的诗歌鉴赏基本思路。主要通过【鉴赏练习】/

【能力检测】中设置的4道选择题和填表题及教师在教学过程第三环节以个别指导和集体探讨相结合的形式落实。

②强化“根据诗中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境”的鉴赏意识。主要通过【鉴赏练习】/【想

象天空】栏目落实。

2、指导学生运用技巧上:强化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主要通过【鉴赏练习】中的【畅所欲言】落实。

3、强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的要求。《再别康桥》诗歌鉴赏教学采用的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诗歌鉴赏学习实践中,不断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设计

丰富的网站资源及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只是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可能,而要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则有赖于教师能将网络学习环境的优势与诗歌教学融合起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本诗的教学过程由【情境导入,调动体验】【明确目标,介绍网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拓展】四个环节组成。

(一)情境导入,调动体验

教学方式:师生脱离电脑(以下简称脱机),面对面交流

提问:我们都有过离别的体验,在你的经验中,离别时最常有的情绪是什么呢?(请男女各两名学生谈谈)

教师:“离别”二字最能拨动人的心弦,宋代词人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凄恻缠绵,而现代诗人徐志摩的离别又如何呢?当儒雅浪漫的诗人又站在康桥这片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

生重大影响的土地,寻找他的青春、梦想、爱情的印记时,他的心弦又奏响了怎样动人的旋

律呢?然而故地重游,步履匆匆,又将离别,万般思绪,涌上心头,凝成了《再别康桥》这

首珠落玉盘般的动人诗篇。让我们一起登陆《再别康桥》学习网站,走进诗人的心灵吧。

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导语以诗化的语

言,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设置情境,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

生在诗意盎然的氛围中设身处地地走入诗人的内心深处,走进诗歌构筑的情境

中,与诗人的灵魂直接对话,为学生读懂诗人的心声,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奠定

基础。这是迈进诗歌鉴赏殿堂的第一步。

(二)明确目标,介绍网站

教学方式:师生戴上耳机,上机学习。教师利用教学监控平台的“广播教学”功能,将教师机的电脑屏幕画面实时传送广播给全体学生,并通过耳机向学生介绍有关内容。

1、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点击《再别康桥》教学网站【诗歌艺术】/【能力目标】/【《再别康桥》鉴赏的能力目标】并向学生机发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重点。

提示学生:本诗的学习是第一课《词二首》(毛泽东)学习的深化,有意识将学到的相关知识运用到本诗的鉴赏学习,从而达到初步掌握的目标。

解析:学习目标明确,减少自主学习的盲目性,就不容易迷失在教学网站的信息海洋中,以致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2、介绍学习网站的内容框架:

再别康桥优秀说课稿

《再别康桥》优秀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 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

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 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 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 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 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

《再别康桥》说课稿1—获奖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本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虽然本诗向来众说纷纭,但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高一学生学习的第一首现代诗,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学习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将本诗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①、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③、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高中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他们产生了对教师的过多依赖,从而缺失了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针对此种情况将本课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教法分析

1.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学情学法分析 分析:农村初中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决定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联想鉴赏法 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形成有形的图画,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诗歌的优美之处,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比较鉴赏法 让学生学会将这首诗与其他描写离别诗句的比较,更好地把握《再别康桥》这首不同于其他描写离愁别绪哀婉、 缠绵、伤感的特点:哀而不伤,带有一丝惆怅,几分飘逸。从而领会诗中的诗意美。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再别康桥说课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三课的一首现代诗。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诗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初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学习此诗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的兴趣,而且让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鉴赏的能力。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对现代诗的特点和学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能深刻理解和把握还有一定的困难,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领和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加之学生实际和本诗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本诗的美。 二、过程与方法:品析语句,体会诗歌意境,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对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激发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本诗中所体现的感情及诗人独具特色的写法。对于激发学生情感,学习和鉴赏现代诗都具有典型的引领作用,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感情。难点确定为:由意象入手来感知诗歌的三美(音乐美=韵律,建筑美=结构和绘画美=意境+情感美) 四、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要注重诵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他们自身的理解、感悟和提高。而教师则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角色。基此,我把本课的教法定为: 1、读书指导法 2、点拨法 3、讲授法 把本课的学法定为 1、朗读法 2、合作探究法 3、练习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315教学计划,完成教学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七步教学法展开教学: 1、导入 从播放黄磊的《人间四月天》朗诵的《再别康桥》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激发学生的赏读欲望。2、明 明确重点、难点。这样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以增强教学实效性。 3、读 (1)、学生互相补充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不仅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同时知人论世为以下学习做铺垫。 (2)、多种形式朗读 朗读永远是解读课文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朗读可以扫清阅读障碍,体会语感,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意。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重点。 (3)、读懂 学生自读,合作理解诗意,宏观上分析诗歌大意,进而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再别康桥》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说方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范文.doc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 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 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 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

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

再别康桥获奖说课稿

再别康桥获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中国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首《》的教学设计及其分。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完整版)再别康桥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亮点探究法(好词、好句品味)让学生朗读、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三、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我谈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简介其曲折的爱情经历) 1924年泰戈尔访华留影 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第二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

再别康桥络诗歌鉴赏课说课方案

《再别康桥》网络诗歌鉴赏课说课方案 广西梧州高中语文组陈军宁 【设计者简介】:陈军宁,广西梧州高中语文教研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曾被评为“梧州市中学骨干教师”“梧州市中学语文先进教研组长”“梧州市中学语文科优秀教师”。先后三次获自治区、市级教学比赛一等奖。1999年执教学生获高考广西理工类语文单科状元。 教学特色: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学法底蕴齐驱并驾 教学信念:给学生一个支点,他们一定能撬动地球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地位:继往开来、承上启下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外国诗歌单元)第二课中的第一首诗。继往开来是从初高中的衔接上说的:其所在单元是高中语文第一个诗歌单元。初中的诗歌学习重在感性理解,而高中的诗歌学习,则立足鉴赏,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重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把握。因此具有的继往开来意义。承上启下则是从其在所处单元的地位及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作用上说的。(二)教学目标 作为高中诗歌鉴赏的入门单元,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感受、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关于诗歌的意象,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过;高中学习诗歌,仍然从诗歌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本质特征——意象入手,进行学习,具有“启蒙”的性质。 1、单元教学目标 依据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抓住诗歌最本质的特点及诗歌鉴赏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确定本单元教学的总体目Array标。(见下表) 2、本诗所在的单元教学目标层级 围绕单元目标,依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分析学情,准确把握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将该单元出现的19首诗,分为三个有梯度的目标层级并相应设置了三个学习阶段,循序渐进地落实单元教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七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地位及作用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它还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歌,它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的结合体。根据教材本单元编写的目的是要学生了解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的代表作品之一,学生可以从这篇诗歌中体会到现代诗歌特有的审美情趣,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这又契合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的要求。 二、说教学目标 徐志摩的诗歌中他最擅长的一部分是在于对生活中形象的捕捉和对诗歌意象的苦心经营的追求。学生通过对诗歌反复的诵读来品味诗中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正所谓“以心悟社会,以手抒情怀”,诗人在写作时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志向融进字里行间中。我们在学习一首诗歌的时候,不能仅因为学而学,而是要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以第一身份亲临其境。基于此,我设计了两条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找出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并通过这些意象来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三美,品味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诗意美。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毕竟是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首先接触的现代诗歌,现代诗歌具有意象丰富,诗意朦胧的特点,我个人认为学习现代诗歌可以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然后指导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然而鉴赏现代诗的方法却是在整个新诗学习中的一个瓶颈,我认为,只要掌握了新诗的鉴赏方法,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是这样设计这首诗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 1、教学重点:现代诗歌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讨论《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和问答法。 我之所以选择诵读欣赏法是因为不管是古代诗还是现代诗都一样具有诗歌的特质,有其外在的音乐性,最适合诵读,又有其内在的音乐性,适合用诵读来表现这种内在的气质。我个人认为,诵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而且也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进行语言积累的一条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诵读能让学生以第一身份融入诗中,真真切切的感受作者的情感。 而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同时问答法符合新课改以生为本的要求,我认为运用诵读欣赏法和问答法增强了师生的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对《再别康桥》的把握。 上这节课之前,我会提前让学生预习,事先了解徐志摩以及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比如像作者第一次去剑桥和第二次去剑桥是什么样的心情等等,这样等到上课的时候学生就不会感觉到很陌生,对这节课的教学实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这里我会用崔颢《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是指北宋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是中国 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 的复杂过程。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 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 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 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 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 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 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 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 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 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 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 自主阅读课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 和谐平等互动的课堂。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 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 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 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 情境。

《再别康桥》说课稿1

《再别康桥》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课件展示题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四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点 《再别康桥》是处于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模块的一首现代诗歌。在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初始,学习这首诗歌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别康桥》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契合了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以上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三、说教法与学法 由于高一年级学生对诗歌鉴赏尚处起步阶段,因而在课堂上,老师应将鉴赏搞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愿听爱读,积极主动地鉴赏作品的习惯。加上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并对重要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进行审美体验。

《再别康桥 》说课试讲范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再别康桥》。下面,我将对这首诗歌进行讲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高一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中的一首现代诗歌。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其中意象的选择、画面的渲染、情感的流露(lu);语言的韵律、形式的对称等都让这首诗美不胜收,所以说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现在大多学生不喜欢诗歌,都认为诗歌太矫情。所以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在学习现代诗歌的时候,尽量以激发兴趣为手段,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不要突然提高难度,让学生觉得高中课文冗长而又艰深,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学生要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赏析诗中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2.难点:在学习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以及感知诗歌中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 (一)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自读、范读、齐读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美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

《再别康桥》说课稿3—获奖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 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而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fl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窓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怠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窓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木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 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 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木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怠境。

再别康桥获奖说课稿

再别康桥获奖说课稿 再别康桥获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

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

再别康桥优质课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课件展示题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本篇选自新版省编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神韵山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是人们心底原始而亲切的呼唤。《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 诗歌阅读就要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根据这个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4)、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法与学法 由于技校学生普遍能力比较低,因而应以兴趣引导为主,培养他们愿听爱读,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

《再别康桥》优质课-说课稿

《再别康桥》优质课- 说课稿 https://www.360docs.net/doc/2f18570316.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课件展示题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本篇选自新版省编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神韵山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是人们心底原始而亲切的呼唤。《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 诗歌阅读就要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根据这个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4)、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法与学法 由于技校学生普遍能力比较低,因而应以兴趣引导为主,培养他们愿听爱读,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说课稿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回延安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

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高中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

高中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 高中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通用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再别康桥》1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