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

房室肥大

一,左心房肥大(Left Atrial Hypertrophy)

●I、II、aVL、V4~V6导联上,P波增宽,时间>0。11秒;

●P波顶部有切迹,呈双峰型,峰距≥0、04秒,称为“二尖瓣"型P波;

●PTF-V1≤—0.04毫米.秒。

二,右心房肥大(Right Atrial Hypertrophy)

●II、III、aVF导联上,P波高尖,电压>0.25mV,又称为“肺型P波”;

●I、aVL导联P波低平或倒置;

●V1、V2导联P波,多高尖耸立,少数低平或倒置;

●P波时间正常。

注解:

“二尖瓣P波”并非只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得病人也不一定全部显示此种图形特征、

“肺型P波”虽多见于肺部疾患所致右房肥大,但在晚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也常可见到。

所以作为心房肥大得定位诊断,仍需要结合其它改变及临床资料来肯定诊断、

目前采用一种简便而实用得鉴别方法就是测量P/P—R段比值。此比值在1、0~1、6范围内为正常,如左心房肥大者,因P波时间延长,故此比值大于1、6,右心房肥大者,此比值小于1、0,但尚须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三,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I〉1.5mV, RavL>1。2mV,RavF>2。0mV,或RI+SIII>2、5mV,RV5〉

2、5mV,SV1+RV5≥3、5mV(女),4。0mV(男)

●QRS综合波时间延长,可达0。10~0。11秒;

●V1、V5、V6导联T波呈低平、双向或倒置,S-T段下移>0、05mV;

●心电轴左偏。

注解:

原有得一项即V5导联得VAT〉0、05秒,现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并不正确,实际在左心室肥大得诊断中非常有限,故可删除这项标准、

如临床无引致左心室肥大得疾病存在,心电图仅有QRS综合波V5电压增高,或平均电轴轻度左偏时,只能作出QRS综合波高电压或电轴左偏得诊断,当见于青年人与儿童一般无病理意义、另外要注意与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得鉴别。

最近有人认为传统得诊断标准不够理想,推荐加用以下新指标可供探讨:

①12导联部振幅(∑QRS)>175mm;

②V1~V3导联得S波电压之与(∑Sv1~3)>38mm;

)>23mm;

③I II aVL导联得R波电压之与(∑RI

、II、aVL

④∑Sv1~3+∑R I、II、aVL>54mm;

⑤其中④项最有意义、

四,右心室肥大(Right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avR〉0、5mV, R/Q>1;

●RV1〉1.0mV, RV1+SV5>1、2mV;

●V1导联中R/S〉1,V5导联中R/S<1,V1导联波型呈qR型或R型,rsR'型,V AT

>0.03秒;

●电轴右偏,多〉+110度;

●V1~V3导联中S-T段下移>0.05mV,T波倒置或低平,有得可出现右房增大

得肺性P波、

注解:

五,双侧心室肥大(Bilateral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只表现一侧心室肥厚得特征,多见左心室肥厚得图形;

●近似正常得心电图,有时仅有QRS综合波增宽切迹,ST-T改变;

●同时出现左、右心室肥厚得图形。

注解:

正常情况下,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当双侧心室肥厚时,多表现左心室肥厚得图形、或由于两侧得电压相互抵消,故出现大致正常心电图。

目前认为诊断双侧心室肥厚得标准就是:

出现左及右心室肥厚得心电图改变,尤其就是右心室肥厚图形;电轴左偏;RV5电压异常增高;RV5+SV1>4.0mV、

冠状动脉供血不全

一,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Acute Coronary Artery Insufficiency)

●一过性S-T段移位,常见者为S-T段下移在V5、V6、II、III、aVF导联多

见);

●偶可表现为S-T呈损伤型抬高与T波高大,伴有对应导联得S-T段下移;

●一过性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多出现在V5、V6、II、II、aVF导联,可与S-

T段移位同时存在或单独存在;

●出现一过性Q波或QS波;

●U波倒置与Q-T间期延长;

●出现一过性得心律失常,如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

滞、心房颤动等。

二,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ChronicCoronary Artery Insufficiency)

●在R波为主得导联上T波低平,双向,出现“冠状T”即T波升支与降支呈对称性

倒置;

●S—T段缺血型下移,除aVR导联外,其她导联普遍下移。

注解:

以上心电图诊断并不就是特异性得,须结合临床资料,全面观察分析才有助于诊断。有冠心病得危险因素得存在,与胸痛症状有联系得心电图改变,常有助于诊断、

三,典型心绞痛(TypicalAngina Pectoris)

●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一般以左胸导联常见,也可见于肢体导联;

●T波由原来得直立变为低平,双向或倒置,倒置得T波常较深,呈“冠状T”改变,

或T波变得异常高尖,然后再变为倒置;

●可见一过性异常Q波;

●U波倒置;

●偶有一过性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或扑动,并行心律,窦

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阻滞等、

四,变异型心绞痛(VarintAngina Pectoris , Prinzmetal AnginaPectoris)

●S—T段抬高伴有对应导联S-T段下移,抬高得S-T段有时呈单向曲线,但发作后

可恢复正常;

●原来倒置得T波变为直立,出现“伪改善”;

●T波增高,轻度发作时,T波由原来得低平变为直立、如发作严重,在S-T段上升得

同时,T波可变高尖,有时比S-T段上升还要显著;

●严重发作时,可见有R波增高、QRS综合波变宽;

●少数病人在发作时可见U波倒置;

●发作时间较长,缓解后S-T段恢复正常,但出现T波倒置;

●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个别可有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

注解:

变异型心绞痛就是指胸痛发作与运动或情绪波动无关,常于夜间或清晨休息定时发作,疼痛剧烈,持续时间较长,有时可长达30分钟、

心电图对变异型心绞痛有重要诊断意义,在发作时几乎都有明显改变,要注意与典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进行鉴别。

药物治疗可选用硝酸酯类或(与)钙通道拮抗剂,预防发作首选钙通道拮抗剂。

心律失常

一,心律失常得分类

●激动起源失常

●异位搏动及异位心律

●传导障碍所致得心律失常

二,激动起源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SinusTachycardia)

2

鉴别诊断:

●2∶1、3∶1等规律得窦房阻滞

规律性得窦房阻滞P-P就是匀齐得,而窦性心动过缓常并发窦性心律不

齐,

注射阿托品后,窦性心动过缓频率可逐渐加快,窦房阻滞则可突然成倍增加。

●未下传得房性期前收缩

3,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Respiratory SinusIrregularity RespiratorySinus Arrhythmia)

●窦性P波

●P—P间距随呼吸而改变,吸气时变短,呼气时延长,令患者屏气,心律可变

规律;

4,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Non—respiratory SinusArrhythmia)

●窦性P波;

●P-P或R-R间距相差>0.12秒,令患者屏气后,窦性心律不齐随屏气不

消失,与呼吸周期无关;

5,窦房结内游走性心律(Wandering Pacemakerwithin Sinoatrial Node)

●窦性P波,但P波形态多变,PII导联总就是直立得,PaVR导联总就是倒

置得;

●P—R间期发生长短变化,但均>0、12秒;

●P-R间期长短不一,一般P波愈明显P-P间期愈短;反之,P波愈小,P—P

间期愈长。

6,窦房结至房室交界区游走心律

●在同一导联上,随着心律快慢得改变,P波得大小,形态及方向均逐渐发生

变化,从窦性P波逐渐转变成交界区性P波,即PII导联直立,P波aVR

导联倒置而转为PII导联倒置,P波aVR导联直立;

●P-R间期,从P—R间期>0、12秒逐渐变成<0。12秒、

7,房室交界区游走心律(Wandering PacemakerwithinAtrioventricula rNode)

●P波为逆行P′波,形态不一;

●P′-R间期易变,均〈0。12秒;

●P′-P′间期长短不一;

●P′波可以交替出现于QRS综合波之前、之中与之后,而且每个QRS综

合波均与P波有一定得关系。

8,窦性停搏(Sinus Arrest)(窦性静止)

●在窦性心律之后,突然出现一段较长得间隙(窦房结暂停),无P-QRS—T

波;

●停搏时间长短不定,可能较两个正常心动周期长,也可能较两个正常心动

周期短;

●在停搏之后,可以出现窦性心律,或者出现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

鉴别诊断:

●窦房传导阻滞

窦性停搏为窦房结暂停活动,在此时间内不发出激动,而窦房传导阻滞时窦房结仍发出激动,仅为个别激动不能下传至心房,故其长得间隙就是正常P—P间距得倍数、

●未下传得房性早搏

其特点:长间隙得前一个T波形态异常、

●严重窦性心律不齐

9,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Syndrome SSS)

●严重而持续得心动过缓,可合并有窦房传导阻滞,短暂窦性停搏,心率在24

小动态心电图观察中可低于35次/分;

●在心动过缓得基础上,可以出现逸搏或逸搏心律;

●较常出现“快慢综合征”,心律快时可为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室上性心

动过速,而平时为窦性心动过缓,常因过缓而出现一时性头晕或晕厥;

●阿托品试验中窦性心律从来没有达到90次/分或出现交界性心律;

●电生理检查不正常。

三、异位搏动及异位心律

1,房性逸搏(Atrial Escape Beat)

●在较长间隙之后,出现一个与窦性P波不同得P′波,频率为50~60次/

分;

●P′—R间期>0.12秒;

●QRS综合波及T波形态与正常窦性QRS综合波相同。

2,房性逸搏心律(Atrial Escape Rhythm)

3,房室交界区逸搏(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 Escape)

●在一个较长得窦性搏动间隙之后,出现QRS综合波,其形态与窦性搏动

相似;

●P波可出现在QRS综合波之前、之中或之后。凡出现于QRS综合波

之前得P′波,P′-R间期均〈0、12秒,出现于QRS综合波之后得P′

波,R- P′间期<0.20秒,若>0、20秒,可诊断为逆行性I度房室传导阻

滞。

4,房室交界区逸搏心律(AtrioventricularJunctional Escape Rhyth m)

注解:

个别得被动得异位节律称为“逸搏”,连续出现三次以上,即逸搏得持续状态,称为“逸搏心律”。临床以房室交界区最多见。诊断房室交界逸搏时要注意,在逸搏前后得P波,不一定都就是逆行P波,也有不少就是被干扰得窦性P波。这可以从形态与固有周期而辨别。

5,室性逸搏(Ventricular Escape)

●在较长间隙后,延迟出现得一个QRS综合波,其间歇多>1。5秒以上;

●室性逸搏得QRS综合波宽大畸形,时间〉0.12秒,S—T段与T波方向与

QRS综合波方向相反;

●室性逸搏可以逆传至心房,产生逆行P′波。也可与窦性激动在心房发

生干扰,形成房性融合波。在心室内发生干扰,形成室性融合波。

6,室性逸搏心律(Ventricular Escape Rhythm)

●心室率缓慢均齐,频率为25~40次/分;

●QRS综合波宽大畸形,时间>0。12秒,其前无P波;

●S-T段与T波方向与QRS综合波主波方向相反。

7,房性期前收缩(AtrialExtrasystole)

鉴别诊断:

●窦房传导阻滞

其P—P均匀,长得间隙就是正常P-P间隙得倍数。未下传房早常隐埋于前一

T波中而使T波变形。

●窦性心动过缓

常伴窦性心律不齐。

●II度房室传导阻滞

II度房室传导阻滞得P波不提前出现,形态与窦性P波一致、

●此外要注意与窦性暂停及交界性期前收缩相鉴别。

8,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传导

●提前出现得P′波,多落在前一T波得降肢或稍后;

●联律间期较短,代偿间隙多不完全;

●QRS综合波多呈不同程度得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鉴别诊断:

●室性期前收缩

其前无P波,QRS波紧随前一T波后面,房性早搏伴室内差传,一般情况较好,多无严重得器质性心脏损害。

9,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Atrial Tachycardia)

●心率一般在160~240次/分,心律较整齐;

●异常P′波与窦性P波略有不同,P—R间期〉0。12秒;

●心率快时P′波与T波可融合;

●QRS综合波形态正常;

●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

鉴别诊断:

●窦性心动过速

见窦速处

●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主要在于辨认P波与P—R间期得测量。但实际上就是很难区别得、此时可

笼统称为“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心房扑动

多见于中老年人、心脏病患者。压迫颈动脉窦可使房室传导减少,洋地黄治疗常转为房颤。而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多见青年人,心房波之间存在等电位线,压迫

颈动脉窦可终止发作,洋地黄治疗可直接转为窦性心律。

●心房颤动

主要就是当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得节律不齐、P波又细小时注意与房颤鉴别。

10,心房扑动(AtrialFlutter)

●P波消失,代以大小形态相同,节律规整得心房扑动波(大F波);

●F波在II、III、aVF、V1导联上最清楚,等电位线消失,多呈波浪状或

锯齿状。频率250~300次/分;

●QRS波形态正常;

●F波与QRS综合波之比多为2∶1或4∶1,如房室传导比例为4∶1或

4∶1以上即提示伴有房室传导阻滞;

●阵发性心房扑动,P波与F波可先后出现。

11,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如连续出现多个R-R间期>1、0秒或有一个R-R间期〉1.5秒,即可

断为合并II度房室传导阻滞。如R—R间期绝对相等,心室率为40~50

次/分,可诊断为合并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注解:

当房颤伴室内差传时,注意与室性早搏相鉴别。前者QRS综合波越提前越宽大畸形,在V1导联多数为右束支阻滞图形(rsR型),心室率多较快,也多见于洋地黄用量不足时、而后者在V1导联多为qR图形,心室率大多较慢,洋地黄应用过量时多见。

根据房颤得不同,现在一般有三种分类方法:

●按f波振幅高低分为粗颤及细颤:如f波振幅>1mm者为粗颤,<1mm者为

细颤。从临床意义讲,前者多由风心病引起,后者多因冠心病所致。

●按心室率快慢分为快速型及缓慢型房颤。新近发生而未经治疗得房颤多

呈快速型,心室率缓慢得房颤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常提示有房室传导功能减退、

●根据房颤持续时间长短可分为阵发性及慢性心房颤动。现一般认为持续

一周以上称为慢性,而临床上慢性心房颤动最常见。

12,交界性期前收缩(JunctionalExtrasystole)

13,阵发性并界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JunctionalTachycard ia)

●连续三次或三次以上得交界性早搏;

●心率在160~220次/分,R-R整齐规则;

●QRS综合波前后有逆行P′波或无P′波,如其前有逆行P′波则P′

-R间期<0。10秒,其后有逆行P′波则R—P′间期〈0。20秒;

●QRS综合波形态正常、

鉴别诊断:

应与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相鉴别。非陈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得心率在70~130次/分之间,可见到各种形式得房性融合波、与窦性心律交替出现就是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得一个重要特征,临床多见于洋地黄用量过大、风湿热、急性心肌梗塞等。

14,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Extrasystole)

●多源性室性早搏:QRS综合波形态不一,其联律间期也不等。

●多形性室性早搏:QRS综合波形态不一,其联律间期固定、

注解:

●近年来,对LOWN氏根据室早出现得频繁程度与形态等,分为5级:

0级无期前收缩。

I 级偶发、单源性室早,每小时少于30次或每分钟少于1次。

II 级频发室早,每小时多于30次或每分钟多于6次、

III级多源性室早

IV级成对反复出现得室早,或短阵得室性心动过速

V级期前收缩得R波落在前一个窦性激动得T波上,即RonT现象。

LOWN氏认为III~V级发生死亡得危险性大,有重要得临床意义、

15,室性并行心律(VentricularParasystole)

●在同一导联,异位激动得形态一样,联律间期不等,与前一窦性搏动间无固

定得配对间时间;

●较长得异位搏动间期就是最短得异位搏动间期得倍数,或它们之间有一个

最大公约数;

●QRS综合波形态同室早,常有室性融合波。

注解:

并行心律就是一种特殊得异位心搏。其主要就是心脏内存在着两个起搏点,形成两个固定心律。它们不断地同时并列地发出激动,引起心脏除极,这种现象称为“并行心律”。其命名一般均以异位搏动点得部位来命名。如“室性并行心律”,“房性并行心律",“交界性并行心律”,其中最多见得就是室性并行心律、16,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VentricularTachycardia)

鉴别诊断

17,

ycardia)(心室自搏性心动过速)

●QRS综合波呈宽大畸形;

●频率多在50~100次/分;

●节律不规整,有心室夺获及室性融合波。

鉴别诊断:

现在多认为,以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作为预期心室颤动得警报。现在对阵

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得心电图一般分为五型。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又称重复性室性除极。这种心律失常得特点就是重复3~7次得室性快速心律,最多数秒钟,遂即恢复窦性心律。

●反复发作型连续得室性心动过速

此型就是一种独立得心律失常类型,主要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最常见得就是冠心病、心梗、瓣膜病及各型心肌病等。此型得特点就是:①反复发作又突然停止,在两次发作之间有较长时间得休止期;②持续性,其发作得自然过程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天之久;③预后不良。

●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

其特点就是,QRS综合波方向多呈交替性改变,一搏向上,一搏向下,或在某些导联一搏较高,一搏较低,或表现为一搏较宽,一搏较窄。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又称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这就是一种特殊得快速而不规则得心律失常。这种室性心动过速往往在发作前后呈现Q-T间期延长,故也称Q—T延长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其主要特点就是,QRS综合波得主波以等电位线为轴心连续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得扭转,每分钟可达200次以上。经过一定时间后突然停止,转为窦性心律、

●并行性室性心动过速

此型较少见,其心律较慢,每分钟约75~120次/分。

18,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SwingPattern ofVentricular T achycardia)

●发作时有一系列增宽得QRS综合波,其振幅及频率均不等,频率可达2

00次/分,QRS综合波沿基线每隔5~10次便上下扭转;

●发作时间较短,一般为2~10秒,可自行终止;

●多因提前出现得室早落在前一T波而诱发;

●常见于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奎尼丁中毒

等。

注解:

有人称尖端扭转型室速为“室颤前室速”“假性室颤”等。

19,心室扑动(Ventricular Flutter)

●P波消失,QRS综合波与T波无法分清,无基线;

●连续匀齐得大扑动正弦波,形状相同,波幅较大;

●频率为150~250次/分。

20,心室颤动(VentricularFibrillation)

●P波消失,无基线;

●QRS综合波、T波消失,代以形状不同,大小各异,极不规则得颤动波群;

●频率约在250~500次/分。

注解: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就是一种极为严重得心律失常,就是室性快速异位心律得最后状态、这两类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急性心梗、急性心肌炎、心血管造影或心导管检查术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得发展,电转复得广泛应用,只要能查明心室颤动得发生又能及时而恰当地施以有效得电除颤,而心肌在损伤不太严重得情况下往往可以转复为窦性心律。如不能及时转复,可出现一种很缓慢而没有规律得心室颤动,有人称为垂死搏动,很快心室停搏,心电图上成一直线,再无任何波动。

21,房性反复心律(AtrialReciprocal Rhythm)

●同一导联呈P′-QRS—P"型,其前P′为房性早搏,QRS综合波后P"为逆

行心房波;

●P′—R间期较长;

●QRS综合波形态正常。

22,交界性反复心律(Junctional Reciprocal Rhythm)

●同一导联呈QRS-P—′QRS型,第一个QRS综合波就是交界性激动所产

生, P′波就是逆行传导激动心房产生,P′波之后得QRS综合波为心室反复激动所产生;

●一般中间夹有一个逆行P′波得QRS综合波间距不超过0、50秒,即R

-R′<0。50秒;

●R-P′>0、20秒。

23,室性反复心律(VentricularReciprocal Rhythm)

●在同一导联两个QRS综合波中夹一个逆行P′波,呈QRS—P′-QRS

型、P′波前得QRS波就是室早引起,宽大畸形,P′波后得QRS综合波为反复激动再次激动心室引起。逆行P′波就是由逆行传导激动心房引起;

●R-P′间期延长、

注解:

反复心律就是一种折返得类型。有得称“回头心律",即一个激动通过房室结下传或逆行上传时,又从房室结沿另一条通路折返回来,使心房心室激动,

这种第二次使心房或心室激动得称为“反复心律”。其中以交界性反复心律

最常见。

鉴别诊断:

以上反复心律要注意与“逸搏-夺获性搏动"相鉴别。逸搏—夺获性搏动心电图主要表现:

●两个QRS综合波之间夹有一个窦性P波。P波前一个QRS综合波

为交界性逸搏,后一个QRS综合波为正常下传得激动。

●P-R间期>0、12秒:因两个QRS综合波之间夹得一个P波,很像似

反复心律,其实并不就是反复心律,过去称为“伪反复心律”。由于心

室在逸搏之后就是被窦性激动所夺获,故目前称之为“逸搏-夺获性

搏动"、

24,完全性房室脱节(Complete A—V Dissociation)

●窦性P波,与QRS综合波间无固定关系;

●QRS综合波多呈交界性或室性异位节律;

●R-R间期规整,略短于P-P间期,室率大于房率。

25,不完全性房室脱节(InpleteA—V Dissociation)

●窦性P波,与大多数QRS综合波无关;

●R-R间期整齐,略短于P—P间期;

●个别窦性激动可下传心室,出现一个提前得QRS综合波(心室夺获),其

P-R间期〉0。12秒;

●也可见间歇性房室脱节,即窦性心律或不完全性房室分离交替出现。

注解:

五,传导障碍所致得心律失常

1,II度I型窦房传导阻滞(TypeI SecondDegree. Sinoatrial ConductionBlock)

●P—P间期进行性缩短,直到P波脱漏出现长得P-P间期;

●长P-P间期小于最短得P—P间期得两倍;

●长P—P间期前得P-P间期最短;

●上述现象反复出现,其窦房传导比例常就是3∶2、4∶3、5∶4、6∶5等。

2,II度II型窦房传导阻滞(TypeII Second Degree Sinoatrial ConductionBlock)

●在规律得P-P间期中,突然出现一个长得P-P间期,有P波脱漏;

●长P-P间期就是短P-P间期得倍数,2倍或3倍;

●窦房传导比例规则或不规则。

注解:

在窦房结与心房肌之间发生得传导障碍,称为窦房传导阻滞。按阻滞得严重程度可分为三度。I度窦房传导阻滞不能从心电图上直接显示出来,无法诊断,

只能就是推测、而第III度窦房传导阻滞时,所有得窦性激动均不能传入心房,

无P波出现,很难与窦性停搏相鉴别,也就是通过推测来诊断,或用阿托品药物试

验来证实、

3,I度房室传导阻滞(First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也称房室传导延迟)

●窦性P波;

●P—R间期≥0、21秒(儿童≥0.18秒);

●每个窦性P波都能下传心室;

●P-R间期虽未>0.21秒,但与过去得心电图相比较,其心率相近或增快时,

P—R间期延长,≥0、04秒;

●交界性P′—R间期≥0。12秒,或R—P′间期>0、20秒(逆行性I

度房室传导阻滞)、

鉴别诊断:

●房室结内双径路

激动经快径路下传时P-R间期正常,此时慢径路阻滞。激动经慢径路下传时,P-R间期延长,此时快径路阻滞、表现为间歇性P-R间期延长

●隐匿性交界性早搏所致得房室传导延长;

心电图可见交界性早搏,同时又有间歇出现得P—R间期延长、

●插入性交界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引起得房室传导延长。

在插入性交界性早搏或室性早搏时,激动隐匿性传导至房室结,产生新得不应期,在下一次窦性激动下传时,交界区仍未脱离不应期而发生干扰性P—R间期延长、延长得P-R间期仅见于早搏后得第一个窦性心律。心房率较快时,可引起连续数个干扰性P—R间期延长。

4,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TypeI SecondDegree 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 Block)

●P-R间期逐渐延长,R-R间期逐渐缩短,直至发生一次心搏脱漏,而后,P

-R间期又进行性延长(此现象称文氏现象);

●心室脱漏后得第一个P-R间期缩短;

●心室脱漏引起得长R—R间期小于任何两个短R—R间期之与。

5,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TypeII SecondDegree Atri oventricularConduction Block)

●在一个或数个心室搏动之后,突然发生一次心室漏搏,出现长得R—R间

期;

●阻滞得P波之前,P-R间期可以正常或延长;

●房室传导比例可为2∶1、3∶2、4∶3等;

●无文氏现象、

鉴别诊断:

●2∶1房室传导阻滞与窦性心动过缓

2∶1房室传导阻滞时,未下传得P波若隐藏在前一T波中,可酷似窦性心动过缓,。鉴别要点就是:①2∶1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律规则,而窦性心动过缓时常伴有显著得窦性心律不齐;②要仔细观察T波得形态,常可发现未下传得P波;③让患者改变体位、活动或用阿托品等改变心率或房室传导比例后常可有助于明确诊断;④记录食道导联心电图可明确诊断。

注解:

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得发病机理,主要就是由于多病理因素导致房室传导系统绝对不应期延长,延长得绝对不应期间歇性地延伸,超过一个心房得心动周期时,下一个P波因阻滞未能下传心室,造成心室脱漏、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常见于冠心病(尤其就是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特发性双束支纤维化等器质性心脏

病患者、也可见于洋地黄中毒、奎尼丁、β受体阻滞剂过量、多为永久性病变,呈慢性过程,易发展为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症状与心室率快慢有关,心率较快时可无症状,心室率缓慢时可出现头昏、头晕、心悸、乏力、胸闷、黑朦、甚至晕厥等症状。症状严重者常须安装心脏起搏器。

6,高度房室传导阻滞(High GradeAtrioventricular Blo ck)

●窦性P波,P-R间期固定,时限且正常,个别可延长或不规则;

●半数以上得P波未下传心室,房室传导比例多为3∶1、4∶1,且传导

比例易变,但6∶1以上得传导比例少见;

●P-P间期与R—R间期多规则,长得R-R间期为短得R-R间期(或P

-P间期)得倍数,但若有窦性心律不齐、窦房阻滞或伴交界性、室性

早搏时这种倍数关系可不典型;

●常有交界性或室性逸搏;

●心室夺获得QRS综合波可正常或呈束支阻滞型;

鉴别诊断:

●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加速得逸搏与加速得逸搏心律

此种情况下,必然干扰一部分窦性P波不能下传心室,加上被阻滞得窦性P 波,就可表现为多数窦性P波未下传,而酷似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但在加速得逸搏与加速得逸搏心律消失后,即可显出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

注解: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得发病机理有两种解释。其一就是由II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隐匿性房室传导造成大多数窦性P波不能下传。其二就是由于房室传导系统绝对不应期异常延长大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心动周期,致使半数以上得窦性P波因阻滞不能下传到心室。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常常就是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得前奏。如只有1~2个窦性激动下传而夺获心室,则应诊断为“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7,III度房室传导阻滞(Third Degree AtrioventricularBlock)

●P波与QRS综合波完全无关,两者各有自身得固有频率;

●P波频率较QRS综合波快;

●P波常位于T波之后;

●窦性或异位心律。

8,右束支传导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9,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右心室肥厚

●V1导联R′波振幅≥1.5mv;

●心电轴右偏≥+110°;

●顺钟向转位;

●V5导联呈Rs型,R/s<1。

鉴别诊断:

●右心室肥大

V1导联QRS综合波呈R、Rs或qR型。时间<0、12秒,R波电压≥1。0mV,电轴右偏>+110°。而右束支传导阻滞时,V1导联得QRS综合波呈rsR′型,QRS综合波时间≥0、12秒、

●A型预激综合征

●正常心电图得变异

少数正常心电图得V1导联QRS综合波呈Rsr′型,r′

注解:

有人根据右束支传导阻滞得程度,提出了分度标准,供参考:

1.一度阻滞

①轻度早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前

改变。QRS综合波终末部分略宽,V1、V2导联出现终末R′;?②中度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③重度心电图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二度阻滞

①II度I型QRS综合波逐渐增宽,由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渐发展

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周而复始;

②II度II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得传导比例为2∶1、3∶2、

4∶3等。

3.高度阻滞

间隙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中,阻滞图形占一半以上。

4.几乎完全性阻滞

一系列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中,正常QRS及J波总数在3次/分以下、

5.三度阻滞

全图呈现QRS时间不再延长得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另外,右束支传导阻滞有些特殊类型,现分述如下:

1.隐匿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正常情况下,心电图无束支传导阻滞。心率加快时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也可用一些附加方法使隐匿得阻滞暴露出来。如运动试验、阿托品试验、心房调搏等。

2.频率依赖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其阻滞图形时而出现,时而消失。常与心率增快或减慢有关,即心率增快或减慢时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也常发生在病情变化时。如急性心肌炎、心绞痛发作等。

3.体位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①左侧或右侧卧位时出现阻滞图形,立位时消失。可能与迷走神经变

化有关、

②立位时出现阻滞图形,卧位时消失、可能与右束支不应期延长有关、

●成年人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

●单纯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预后良好,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

时则病死率高。

10,左束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鉴别诊断:

●左心室肥大

左心室肥大时,V5导联q波明显,R波电压增高,QRS综合波时间<0。12秒。而左束支传导阻滞时,V5、V6q波消失,QRS综合波时间≥0、12秒,R 波顶部明显错折。

●下壁心肌梗塞

左束支传导阻滞时,III、avF导联可呈QS型,酷似下壁心肌梗塞。但

I、AvL、V5、V6导联QRS综合波呈R波且宽大有切迹。而下壁心肌梗塞,

有ST及T波得动态演变、

●B型预激综合征

当B型预激综合征时,V1、2导联QRS综合波主波向下,且宽大,畸形,很相似左束支传导阻滞。但其P-R间期短,QRS综合波起始部有预激波。而

左束支传导阻滞却无此现象。

注解:

根据左束支传导阻滞得不同程度有人也提出了分度标准:

1.一度阻滞

①轻度早期得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V1V2导联得QRS综合

波中r波减小或消失。V5、V6导联得QRS综合波中原有得q波及S波消失,

呈R型。

②中度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③重度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2.二度阻滞

II度I型QRS时间逐渐延长至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呈周期性改变、

II度II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得传导比例为2∶1、3∶2、4∶3等、

3.高度阻滞

间隙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中,阻滞图形占一半以上、

4.几乎完全性阻滞

在整个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中,只有1~2次/分得正常波形、

5.三度阻滞

整个心电图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1,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eftAnterior Fascicular Block)

12,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常见得合并征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合并顺钟向转位

除具有左前分支基本典型图形外,I导联出现深S波,III导联出现深Q 波,V4~V6导联呈RS或rS型。此种情况多见于孕妇,矮胖体型者;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室肥厚

此时I导联R波振幅可增高1、5mV,III导联S波加深常>1、5mV,aVR导联R波常>1、2秒,V5~V6导联R波增高,V1、V2导联S波增深;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合并右室肥厚

重度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合并轻度右室肥厚时,心电图仅能显示典型左前分支阻滞得图形,右室肥厚得特征被掩盖。

重度左前分支阻滞合并重度右室肥厚时,心电图肢体导联显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得图形,胸导联则显示右室肥厚得图形。

轻度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合并重度右室肥厚时,胸导联显示右室肥厚得图形,肢体导联电轴偏右。但I、aVL导联q波始终存在,这就是右室肥厚未将左前

分支阻滞图形完全掩盖得唯一证据;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合并肺气肿

此时QRS综合波得电轴常在-60度左右,II、III、aVF导联R波较小,S波较深;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合并下壁心肌梗塞

先有左前分支阻滞,以后发生下壁心肌梗塞时,II、III、aVF导联R波消失,呈QS型。先有下壁心肌梗塞,以后发生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此时II、III、aVF导联得QRS综合波由QR、Qr型变为QS、Rs型,r波极小。

鉴别诊断: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与单纯QRS综合波电轴左偏

部分体型肥胖者、孕妇或少数正常人可有QRS综合波电轴轻度左偏,但一般〈—30度,且无左前分支阻滞得典型图形改变;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与左室肥厚QRS综合波电轴左偏

左室肥厚合并QRS综合波电轴左偏时,电轴多<-30度、QRS综合波在II导联呈RS型,在III、aVF呈rS型,V5导联R波得振幅大于2、5mV,同时有左心室肥厚得其她证据;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与假性电轴左偏

假性电轴左偏,QRS综合波电轴常大于—90度。I、II、III导联QRS 综合波呈qRS、RS、rS型(SI、SII、SIII综合波),II导联S波大于I导联S波,常有QRS综合波低电压,aVL导联P波倒置。而左前分支阻滞则无以上特征。

注解

●近来有人提出了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得新标准:

①aVR、aVL导联得QRS综合波终末均为R波;

②R波得峰时间aVR>aVL>V6。

新标准不强调电轴左偏得度数,减少了诊断上得争执。但左前分支阻滞合并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时,仍需要求QRS综合波左偏≥45度,SII>SI、RaVL >RI。

●现有人将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分为IV型、即

I型为标准得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II型心脏横位型顺钟向转位合并左前分支阻滞。

III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合并肺气肿。

IV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心室肥厚。

●同时将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得不同程度分为三度:

一度阻滞

①轻度有左前分支阻滞图型,心电轴<-30°。

②中度有左前分支阻滞图型,心电轴在—30°~—45°之间。

③重度有典型得左前分支阻滞图型,心电轴在-45°~-90°之间、

二度阻滞

①II度I型表现为左前分支阻滞,呈文氏现象。心电轴左偏逐渐达—30°以上,波形随着发生相应得变化,出现典型得左前分支阻滞图型。

②II度II型间歇性得出现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三度阻滞

典型得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图型,心电轴在-45°~-90°之间。

13,左后分支传导阻滞(Left Posterior Fascicular Block)

●QRS综合波电轴右偏>+90度,但〈+180度;

●I、aVL导联QRS综合波呈rS型;

●II、III、aVF导联呈qR型;

●II导联R波大于I导联R波;

●QRS综合波时间〈0、11秒。

鉴别诊断:

●左后分支传导阻滞与垂位心

垂位心常见瘦长体型者,QRS综合波电轴多<+95度,I导联S波较小,II导联可无q波、

●左后分支传导阻滞与广泛前壁心肌梗塞

广泛前壁心肌梗塞时,I、aVL、V1~V6导联出现深而宽得Q波或QS波,同时有心肌梗塞ST—T得特征性改变及动态变化。

注解:

左后分支短而粗呈扇形分布,接受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与右冠状动脉后降支得血液供应。一但出现阻滞,则提示心肌病变范围广泛。与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一样,左后分支阻滞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值得注意得就是左后分支阻滞合并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时,很容易发展成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4,双侧束支传导阻滞(Bilateral Bundle Branch Block)

①同步I度双侧束支阻滞,心电图诊断标准:

●P—R间期延长;

●QRS综合波时间正常;

●可同时改变心率快慢得办法,来使其一侧束支传导阻滞程度加重或减

轻,以显露对侧束支阻滞得图形。

②不同步I度双侧束支阻滞,心电图诊断标准:

●P-R间期延长;

●QRS综合波交替出现左束支阻滞及右束支阻滞图形。

③II度双侧束支阻滞,心电图诊断标准:

●P-R间期长短交替;

●有规律交替出现右束支阻滞及左束支阻滞得图型。

④III度双侧束支阻滞,心电图诊断标准:

●P波与QRS综合波无关(房室分离);

●QRS综合波交替或间歇出现左束支阻滞及右束支阻滞图形。

注解:

双侧束支传导阻滞就是指左、右束支主干发生传导阻滞。

双侧束支阻滞时,其心电图表现不就是左束支及右束支阻滞图形得简单结合。可因双侧束支得阻滞程度、传导速度、传导比例不同,而组合成多种复杂得心电图波形,常需要做希氏电图来确定诊断。

双侧束支阻滞强烈提示存在器质性心脏病,预后不良,症状明显时可考虑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15,双支传导阻滞(Bibranch BonductionBlock)

①右束支阻滞加左前分支阻滞心电图诊断标准:

●肢体导联符合左前分支阻滞得诊断;

●同时胸导联有典型右束支阻滞得图形。

②右束支阻滞加左后分支阻滞心电图诊断标准:

●有右束支阻滞得典型图形;

●同时有电轴右偏>+110度;

●能除外垂位心、右位心、右室肥厚、

注解:

双支传导阻滞就是指右束支阻滞加任何一支左束支分支阻滞。

临床意义同双侧束支传导阻滞。

16,三束支传导阻滞(Trifascicular Block)

①典型得三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诊断标准:

●P-R间期延长;

●胸导联QRS综合波呈典型得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QRS综合波电轴右偏+90度~+120度。

②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合并I度左后分支阻滞心电图诊断标

准:

●P-R间期延长;

●无QRS综合波脱漏;

●肢体导联表现为左前分支阻滞图形;

●胸导联表现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③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合并II度左后分支阻滞心电图诊断

标准:

●P-R间期延长;

●肢体导联表现左前分支阻滞得图形;

●胸导联表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得图形;

●QRS综合波间歇性脱漏。

④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左后分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心电图诊断标

准:

●P-R间期延长;

●QRS综合波电轴左偏;

●胸导联表现左束支阻滞图形。

注解:

三束支传导阻滞就是指右束支与左前分支及左后分支均发生传导阻滞。由于三束支与双束支传导阻滞此类图型有很多相似之外,所以在出现这类图形,须要认真分析,找出其异同点,以明确诊断。如二束支与双支传导阻滞,共同点就是均有右束支传导阻滞与左分支传导阻滞得图形;不同点:三束支传导阻滞可有房室传导阻滞、

预激综合征

一,典型预激综合征

●P-R间期短,<0、12秒;

●QRS综合波时间>0.10秒,QRS综合波起始部粗钝模糊,称delta波“△",即预激波;

●P-J间期正常,约0、26秒;

●多有继发性ST—T波改变。

根据胸导联在QRS综合波形态分为A、B、C型:

A型:

●V1~V6导联QRS综合波主波全部向上

B型:

●V1~V2导联QRS综合波主波向下,呈QS、Qr?或rS型,V5~V6导联QRS综合波

主波向上

C型:

●V1~V4导联QRS综合波主波向上,V5~V6导联出现较深Q波,或呈QR、Qr型

鉴别诊断:

●预激综合征与心室肥大得鉴别

A型预激综合征注意与右心室肥大相鉴别、

B型预激综合征注意与左心室肥大相鉴别

A型预激综合征,在V1~V3导联上出现R波时应与正后壁心肌梗塞鉴别。B型预激综合征在V2~V3导联上呈QS型,应与前间壁心肌梗塞鉴别。另外要注意与高侧壁,下壁心肌梗塞得区别。注意有无ST-T得动态演变,P—R间期有无缩短,有无预激波,必要时可采用注射阿托品或运动等方法,消除预激波时一步鉴别。

●预激综合征与束支传导阻滞得鉴别

●预激综合征伴有房颤发作时应警惕与房颤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相鉴别:①

两者在V1、V2导联昀可出现rS或QS波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得I、aVL、

V5、V6导联可出现宽而顶端粗钝得R波。②伴有房颤得预激综合征,V1、V2导

联如为rS或QS形,V2、V3导联多立即转为较高得R波形、V2~V5导联QRS综

合波上升支迟钝,心室率较快,多>180次/分,R—R间距可短至0、12秒、心房颤

动多为阵发性。使用洋地黄制剂后,心室率不但不减慢,反而更加增快。③如将伴随

有房颤得预激综合征误诊治为房颤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继续或单独使用洋地黄,则

可能引起室颤而造成死亡。故二者得鉴别具有重要得临床治疗及预后意义。

二,L-G-L综合征

●P-R间期≤0.12秒;

●QRS综合波时间正常;

●QRS综合波起始部无预激波。

三,异型预激综合征

●P-R间期正常;

●QRS综合波时间延长;

●QRS综合波起始部有预激波;

●可伴有继发性ST-T改变。

注解:

上述后两种综合征为变异型综合征。关于L-G-L综合征,有得称“短P—R综合征”。电解质紊乱对心电图得影响

一,高血钾(血钾5。5mmol/L)

●P波得振幅降低;

●QRS综合波增宽,振幅降低,S波加深;

●S—T段下移;

●T波高尖,升支与降支对称,基底部变窄;

●Q-T间期缩短;

●心律失常(可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窦性静止、室性心动过速、心室

扑动或颤动、心室停搏等)、

注解:

●血钾5.5mmol/L时,心电图表现为T波高耸,Q—T间期缩短;

●血钾6。5mmol/L时,T波高尖,QRS综合波增宽;

●血钾7.0mmol/L时,QRS综合波增宽〉0.12,R波振幅降低,S波增深。同时出

现P波振幅降低,时限延长;

●血钾8。5mmol/L时,P波消失,QRS综合波明显增宽与T波连在一起;

●血钾10、0mmol/L或>10、0mmol/L时,出现心室扑动或及心室颤动,心室

停搏。

高血钾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过量补钾、高血钾影响除极、复极时细胞内外钾离子得流动,引起T波高耸与QRS波得增宽、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结合临床实践编写了高血钾时得顺口溜:

高钾图形不多见,

它得诊断瞧演变,

一步T波先高尖,

二步P波变平坦,

三步QRS都增宽,

四步图形难分辨,

如若继续再发展,

即要出现心室颤。

二,低血钾(血钾3。5mmol/L)

●S-T段压低;

●T波振幅降低,平坦,双相,甚至倒置;

●U波振幅增高(在胸导联较为明显),T波与U波融合;

●Q-T间期延长;

●QRS综合波增宽;

●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期前收缩,严重时出现心室扑动或颤动。

注解:

●血钾时,即出现以上表现;

●可出现U波与T波相等;

●S-T段明显下降,T波倒置,U波显著增高、增宽,T波与U波融合,Q-TU间期延

长。并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

以下为补充内容,未分类:

冠状窦性心律(右房节律)

1,逆行P波:PavR直立,PII、III、avF倒置

2,P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79533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ST段改变的诊断一般应根据心电图的诊断方法及标准进行。由于动态心电图具有长时程连续记录、计算机定量检测分析等特点,对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药物疗效评价、心率变异性分析等可参照以下标准做出诊断和评价: 1. 心律失常诊断评价标准 正常人室性早搏≤100次/24小时,或5次/小时,超过此数只能说明有心脏电活动异常,是否属病理性应综合临床资料判断。 室性早搏以Lown法分级,3级及3级以上,即成对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均有病理意义。 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评价,可采用ESVEN标准,即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才能判定治疗有效; 室性过早搏动减少≥70%; 成对室性早搏减少≥80%; 短阵室性心动速消失≥90%,15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性心动速完全消失。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经动态心电图复查,若室性早搏增加数倍以上或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抑或由非持续性心动过速转变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明显的房室阻滞及QT间期延长等,应注意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窦房结功能不全诊断标准 窦性心动过缓≤40bpm持续1 min; 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窦性停搏>3.0s,窦性心动过缓伴短阵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停止时窦性搏动恢复时间>2s。 要注意药物引起的一过性窦房结功能异常。 2. 心肌缺血诊断及评价标准(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诊断心肌缺血标准: ST段呈水平或下垂型压低≥1.0mV(1.0mm),持续≥1.0min,2次发作间隔时间≥1.0min。 对于这个标准,目前尚有不同意见。 心率对ST段变化的影响及校正: 正常心率时,ST段下移点(L点)在J点之后80ms,如心率增快120bpm 以上L点应自动转点J点之后5ms; 可以ST/HR消除心率的影响,ST段为μV(1mm=100μV),HR为bpm,ST /HR≥1.2μV/bpm为异常。 心肌缺血负荷测算: 根据ST段异常改变幅度、阵次、持续时间计算:ST段下降幅度×发作阵次×持续时间 描记ST段趋势曲线的基础上,计算ST段下移的面积(min×min) 根据心肌缺血及缺血负荷检测,可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情况及疗效。 3. 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主要诊断指标有: 24小时RR间期标准差(SDNN)<50ms,三角指数<15,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 SDNN<100ms,三角指数<20,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 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500次心搏、5min短程记录或24h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以下指标提示心率变异性降低: 所有频带均有功率下降;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修正版)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一般诊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二、一般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1)胸腔穿刺术 (2)人工呼吸术 (3)腹腔穿刺术 (4)骨髓穿刺术 (5)心包穿刺术 (6)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 (7)小针头肝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 (8)乙状结肠镜检查术 (9)腰椎穿刺术 (10)后囟门穿刺术 (11)后穹隆穿刺术 (12)羊膜囊穿刺术 三、外科系统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1)胸腔闭式引流术 (2)胸腔减压术 (3)气管导管吸引术 (4)心脏按摩术 (5)脑室穿刺术 (6)脑室造影术 (7)颈总动脉造影术

(8)椎管造影术 (9)尿道探杆检查及尿道扩张术

(10)膀胱镜检查术 (11)泌尿系外科X线检查术 (12)排泄性尿路造影术(IVP) (13)逆行性肾盂造影术(RGP) (14)肾盂穿刺造影术 (15)膀胱及尿道造影术 (16)输精管及精囊造影术 (17)腹膜后充气造影术 (18)肝穿刺胆道造影术 <1>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TC) <2>经腹小切口开放性肝穿刺胆道造影术 (OTC) (19)血管造影术 <1>动脉造影 <2>静脉造影 <3>下腔静脉造影 四、五官科系统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1)裂隙灯活体显微镜检查法 (2)前置镜检查 (3)前房角镜及三面镜检查 (4)上颌窦穿刺冲洗法 (5)鼻窦交替疗法 (6)下鼻甲电烙及药物烧灼 (7)下鼻甲注射法 (8)咽鼓管吹张法 (9)鼓膜穿刺术

(10)口腔修复检查与设计 (11)口腔准备 (12)活动部分义齿 (13)全口托牙 (14)固定修复 五、医技科室技术操作规程 (1)放射科技术操作常规暗室技术管理 (2)普通X线投照常规 (3)ST4000透视数字化激光成像系统操作常规 (4)岛津800mAX线机操作常规 (5)ELSCINT SELE 螺旋CT (6)ELSCINT 0.5TMR 操作规程 (7)ECT操作规程 (8)DSA机操作规程(移动式) (9)病理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10)制片染色技术 (11)冰冻切片技术(恒冷箱式) (12)细胞学检查 (13)功能检查科操作常规特检室一般要求 (14)电子纤维胃镜检查常规 (15)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常规 (16)电子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 (17)纤维支气管内镜检查常规 (18)超声诊断检查常规 (19)超声引导下穿刺诊治常规

心电图操作规程

心电图机操作规程 一.操作步骤 1.将心电图机放置于病人床边,安放妥当。 2.做好解释,保持安静,自然,舒适。 3.按好肢体导联(右上为红色,左上为黄色,左下为绿色,右下为黑色)。 4.按好胸导联 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V4:胸骨左缘锁骨中线第五肋间 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5: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 V3:V2与V4连线中点 V6: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 5.打开心电图(心电图机右侧侧面POWER)开关。 6、用MODE键选择AUTO模式。 7.用SPEED键调节好走纸速度,一般为25mm/s。 8.用MF键调节好抗干扰强度。 9.用SENS键调节电压(一般为10mm/mv)。 10.按LEAD键观察是否12个导联波形均已出现,如是,按RUN键开始操作。 二.注意事项 1.在病人和心电图机一米以内,不要有其他带电的电线经过。一切电器设 备 如X线机、B超机等最好都要远离5米以上,以免感应,发生干扰。 2.机器充电时,应打开电源,长按CHARGE键持续2秒以上,机器自动进 入充电状态,持续2小时即可,屏幕显示电已充满。 3、如需某个导联单独或延长记录,用MODE键LONG-TERM模式,再用LEAD 键选择所需导联,按RUN键开始操作。 4、装纸方法:打开纸盒盖,把打印手柄扳到UP位置,将记录纸背面向上 插入记录纸引导部,直至露出记录出纸端,把打印手柄扳回DOWN的位置,盖好 纸盒盖。 三.保养方法 1.机器表面及导联线用浸过消毒液的微湿抹布擦拭,防止液体渗入机内。

2.避免导联线受折。 3.每天检查机器性能良好,机内电池充足。 实习生请销假制度 1.在实习期间,实习生一般不得请事假,实习生休病假必须持所在医院诊断证明。如有特殊情况,须严格按规定,事先办理请假手续,写出书面申请报告,经批准后方为有效,事后补假一律无效,均按旷工处理。 2.请假1天以内经带教老师同意,并报医院临床学院同意后方可离岗;1天以上由教学基地主管门批准;一周以上有主管校领导批准,事假最长不得超过两周。 3.凡请假超过3天,销假后须补齐请假天数;请假超过7天待实习结束后再补齐请假天数;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病、事假累积超过全部实习时间的1/3,应随下一届学生重新进行方可毕业。 4.实习期间如需参加就业招聘,规定1周为见工假,需要按照事假程序办理,销假后需要补还休假班次。

动态心电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报告书写规范 一、心律及心率 1、基础心律的性质。 2、24小时内心率动态变化(最高与最低心率之差)是否正常。 3、24小时平均心率是否正常。 4、最低心率是否正常。 二、心律起源异常 1、有无窦性游走心律及发生规律。 2、房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 3、室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单发或双发,形态特征、联律是否相等,昼夜发生率有无差异。 4、交界性早搏的发生频度,联律是否相等,是否并行心律。 5、各类心动过速及发生频度,是否多源,每阵持续时间(最短与最长者)是多少 6、心房及心室扑动、纤颤的发生频度,是持续性或是短阵性,总计发生了几阵,最短与最长一阵持续多长时间。 7、各节律点有无停搏现象,发生频度及数量,停搏的时间(最短及最长者)及有无并发症状。 三、激动传导异常 1、窦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昼夜发生率差异。 2、心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 3、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或短阵,发生频度,昼夜有无差异,最长的持续时间,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4、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频度,总计发生几次心室脱漏,昼夜有无差异,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同二度。 6、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全天无一次室上性冲动下传。 7、束支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是否频率依赖性,阻滞阈值是多少。 8、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及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的诊断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 9、心室内传导阻滞:以常规心电图图形为准,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0、心室肌内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或隐匿性,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1、预激综合征:持续性或间歇性及所属类型,分类按大类区分。无突发心动过速史者诊断术语同常规心电图。预激波的认定应以同步测量法为准。 四、心肌梗死 1、陈旧性心肌梗死:图形不典型时(如局灶性、碎裂波、等位性Q波、R递增不良等),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因此类改变在DCG中易受体位、心率、电极噪声影

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 房室肥大 一,左心房肥大(Left Atrial Hypertrophy) ●I、II、aVL、V4~V6导联上,P波增宽,时间>0。11秒; ●P波顶部有切迹,呈双峰型,峰距≥0、04秒,称为“二尖瓣"型P波; ●PTF-V1≤—0.04毫米.秒。 二,右心房肥大(Right Atrial Hypertrophy) ●II、III、aVF导联上,P波高尖,电压>0.25mV,又称为“肺型P波”; ●I、aVL导联P波低平或倒置; ●V1、V2导联P波,多高尖耸立,少数低平或倒置; ●P波时间正常。 注解: “二尖瓣P波”并非只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得病人也不一定全部显示此种图形特征、 “肺型P波”虽多见于肺部疾患所致右房肥大,但在晚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也常可见到。 所以作为心房肥大得定位诊断,仍需要结合其它改变及临床资料来肯定诊断、 目前采用一种简便而实用得鉴别方法就是测量P/P—R段比值。此比值在1、0~1、6范围内为正常,如左心房肥大者,因P波时间延长,故此比值大于1、6,右心房肥大者,此比值小于1、0,但尚须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三,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I〉1.5mV, RavL>1。2mV,RavF>2。0mV,或RI+SIII>2、5mV,RV5〉 2、5mV,SV1+RV5≥3、5mV(女),4。0mV(男) ●QRS综合波时间延长,可达0。10~0。11秒; ●V1、V5、V6导联T波呈低平、双向或倒置,S-T段下移>0、05mV; ●心电轴左偏。 注解: 原有得一项即V5导联得VAT〉0、05秒,现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并不正确,实际在左心室肥大得诊断中非常有限,故可删除这项标准、 如临床无引致左心室肥大得疾病存在,心电图仅有QRS综合波V5电压增高,或平均电轴轻度左偏时,只能作出QRS综合波高电压或电轴左偏得诊断,当见于青年人与儿童一般无病理意义、另外要注意与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得鉴别。 最近有人认为传统得诊断标准不够理想,推荐加用以下新指标可供探讨: ①12导联部振幅(∑QRS)>175mm; ②V1~V3导联得S波电压之与(∑Sv1~3)>38mm; )>23mm; ③I II aVL导联得R波电压之与(∑RI 、II、aVL ④∑Sv1~3+∑R I、II、aVL>54mm; ⑤其中④项最有意义、 四,右心室肥大(Right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avR〉0、5mV, R/Q>1; ●RV1〉1.0mV, RV1+SV5>1、2mV;

微波治疗操作规程

1. 目的 明确微波治疗适应症,确保正确、安全使用多功能微波手术治疗仪。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进行微波治疗的医护人员。 3. 工作规范 微波手术的适应症: (1) 鼻出血;(2) 下鼻甲粘膜肥厚及中鼻甲息肉样变; (3) 变应性鼻炎及血管运动性鼻炎;(4) 肥厚性咽炎;鼻、咽、喉息肉,小血管瘤及乳头状瘤;(5) 舌扁桃体肥大;(6) 其他:突发性聋、刺激耳穴治疗等。 微波手术的禁忌症: (1) 急性炎症期间;(2) 高血压、冠心病患者;(3) 装有心脏起搏器、Hotel(动态心电图)及心脏BP机等的患者;(4) 妊娠期妇女。 检查微波治疗仪上次使用情况,登记此次使用时间、目的、使用者。 选择手术适用治疗探头,主机接上输出电缆,拧紧相关关口。检查主机、脚踏电源,按下前面板上的红色电源开关,指示灯亮,电脑自动预置常用功率及时间(50Ma,4秒或分)。 治疗: a. 微波凝固治疗时,应先将兰色电缆接上仪器,电缆有手柄端接上凝固探头,然后选择好治疗功率及最长治疗时间,探头接触病变组织,脚踩脚踏开关加微波至兵变组织凝固发白即可。(注意:微波治疗探头只有接触生物组织或已对准病变部位时,才能加微波,绝对禁止微波空载!) b. 微波体外照射治疗时,应先将绿色电缆接上体外照射探头并和仪器连接上,预置好治疗功率及时间(约40Ma,15分钟,疗程6次)然后按下兰色照射治疗开关,将探头对准病变进行照射治疗。(注意:一般情况下探头距病变不超过10厘米) c. 微波腔内照射治疗时,应先将兰色电缆接上腔内照射探头并和仪器连接上,预置好治疗功率及时间(约15mA,15分钟,疗程约6次),然后按下兰色照射治疗开关,将探头放入腔内对病变进行照射治疗。(注意:探头使用时应套避孕套,以免污染,治疗时应询问患者的热度感觉,如觉温度较高,可适当减小功率)。 定期检定:定期对微波仪器进行检修,并做标识和登记。若出现问题应由专业人员检查和处理,切勿私自拆装。 4. 流程图

心电图机操作规程与使用方法

心电图机操作规程与使用方法 一、目的要求 1. 熟悉心电图机的原理及分类 2. 掌握心电图机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 1?标准导联 I:为接连左、右臂的电位差,将左臂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右臂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即1=左臂(+ )T右臂(一)。 n:为连接左腿和右臂的电位差,将左腿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右臂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即n=左腿(+)T右腿(一)。 川:为连接左退和左臂的电位差,将左腿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左臂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即卩川=左腿(+ )T左臂(―)。 电极安放位置:右手腕---红色,左手腕----黄色,左脚腕--绿色,右脚腕---黑色 2.加压单极肢导联 aVR :即加压单极右臂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右臂,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无效电极置于左臂与左腿相连的中心电站上,再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 aVL :即加压单极左臂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左臂,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无效电极置于右臂与左腿相连的中心电站上,再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 aVF :即加压单极左腿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左腿,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无效电极置于右臂与左臂相连的中心电站上,再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 3?单极导联 VI:探查电极放在胸骨右缘第4肋间。--红色 V2:探查电极放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黄色 V3:探查电极放在V 2与V 4连线的中点。-----绿色 V4:探查电极放在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棕色 V5:探查电极放在左腋前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 --------- 黑色 V6:探查电极放在左腋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 紫色 三、实验步骤 1 ?电源开关置于“ON。 2 .电源开关置于“ AC(交流),'此时“ LINE” “T ST” “ PAPERSPEED (25mm/s)“ SENSITIVITY (l)” “ STOF” 晶体灯发出亮光。 3 ?调节基线控制旅钮应能改变描笔的位置,使之停在纪录纸中央附近。 4. 按动“CHECK键,此时“ STO”灯灭,“CHECK灯亮。 5. 按动定标键“ ImV,”使描笔随着定标键的按动而作相应的摆动。 6. 按“ START,此时“CHECK灯灭,“ START灯亮,记录纸按25mm/s速度走动。

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规范

动态心电图是将患者昼夜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脏电活动,用3通道或多导联记录器连续24h,有的可48h或更长时间记录,在专业技术人员干预下经计算机分析处理,并打印出图文分析报告和各类明细数据。动态心电图则可对日常活动中心脏增加负荷时的心肌供血状况、心肌细胞缺氧后的状况以及夜间深睡时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状态的心律状况进行检测。它不仅是心律失常、无症状心肌缺血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而且也可用于药物疗效的评价和起搏器功能的评定。尤其是它可捕捉复杂疑难心电图,是临床心血管疾病诊断无可替代的重要手段。2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范围 ①对间歇性或阵发性的症状进行检测,并对患者有症状时相关的心律失常进行诊断以及对运动时胸痛患者加以评估。②对不明原因的晕厥、先兆晕厥头晕、黑蒙现象以及发作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危险性评估。③协助鉴别冠心病心绞痛的类型,如:变异型心绞痛、劳力型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尤其是无症状性心绞痛。④对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肌缺血的定性定量及相对定位分析。⑤对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病患者的评估以及生活能力的评定。⑥评定窦房结功能,并可对心脏的变时性功能作初步评估。⑦评定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疗效。⑧评定ICD和起搏器的起搏与感知功能以及起搏器的参数和特殊功能对该患者适宜与否。⑨检测长QT综合征、心肌病等患者出现的恶性心律失常。瑏瑠可进行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TpTe间期、T波电交替、窦性心率震荡、DC(心率减 速力)、DR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检测分析,并可根据这些无创的高危预测指标为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风险评估,以便给予有效的干预性治疗。 3基本技术指标 动态心电图系统是由记录系统、回放分析系统和打印机3部分组成。专业人员应该对记录器影响心电图波形质量的关键指标大概了解,即频率响 应、采样率和分辨率。 3.1频率响应频率响应是电子学领域中用来衡量线形电子学系统性能的主要指标。目前多数记录器的频响范围是0.5~60Hz,低频下限频率过高时,

心电图的操作规程

心电图的操作规程1、将电源线插入电源插座。2、打开心电图机机的电源开关,等待直至主画面出现为止。3、输入病人的基本资料。4、用酒精清洗安装电极部位的皮肤,将电极安放在相应位置。5、待心电图机主画面心电图稳定,按“打印”键开始打印报告。6、打印报告完成,取下导联,关机。 除颤监护仪操作规程 ECG监护 1、皮肤准备; 2、扣好CEG电极按扣;3将ECG电极安放到病人身上;4、将模式选择开关旋至“监护”,开始监测病人心电;5、监护完成,取下电极,关机。 手动除颤 1、解开病人胸前的衣物,擦干病人的胸部,必要时进行皮肤处理; 2、均匀涂抹导电膏到手动电极板上; 3、将除颤仪模式旋至“手动除颤”; 4、安装右图正确安放电极; 5、调节能量; 6、充电; 7、大于10kg力压紧电击。 AED 确认病人已经出现心脏骤停,丧失反应,无呼吸无脉搏

1、解开病人胸前的衣物,擦干病人的胸部, 必要时进行皮肤处理;2、将电极正确安装 到病人身上;3、将除颤仪模式旋至“AED”; 4、按照语音和提示信息进行操作; 5、如有 电击提示,按下电击按键。 心电监护仪操作流程 1、准备用物,将监护仪推至病人床旁,核对床号、姓名,并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2、插上电源,检查仪器,仪器指示灯亮,检查监护仪性能。 3、根据病情摆好病人体位,清洁病人皮肤,贴好电极,将心电、NIBP、SPO2电缆线分别连接于病人身上,按下仪器最下角的开机键,待仪器屏幕上显示监护画面后,按下‘血压周期设置键’,根据医嘱及病情通过旋转‘选择键’来设置所需的时间周期,再按下‘血压启动键’,仪器默认所设置的血压周期测定,血压测量完毕,显示屏上出现相应HR、SPO2、R、BP数值,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上,并交待患者注意事项。 4、监护仪使用完毕后,按下‘关机键’,把各输出电缆从病人身上取下,整理好病人体位,保持床单

常见心电图识别

授课目的:1、熟练掌握心电图的操作步骤 2、掌握正常心电图的特点 3、能够描述房早、室早、房颤、室颤等典型心电图的特点及能够识别相关心电 图图形 4、掌握起搏器心电图图形的特点 心电图的相关知识及其操作 心电图:心脏在机械收缩之前,首先产生电激动,产生生物电流,并经组织和体液传导至体表,丁身体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电位差。将这种变化着的电位差用心电图机记录下来,形成动态曲线,即为心电图,亦称体表心电图,常规心电图C 心房的传导系统:心脏起搏传导系统是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集成相连的结和束,包括赛房结、房内束、心室内传导束、浦肯野氏纤维及部分人存在的变异的副传导束。 目的及意义: (1) 目的:了解病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情况及安装有起搏器病人的起搏工作情况。 (2) 意义: ①能明确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激动起源异常和各各种传导障碍; ②确定有无心肌梗塞,并可了解梗塞的部位,范围及其演变过程; ③可大致了解心肌疾患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及有无心房和心室肥大、急性与慢性心包 炎,或电解质紊乱; ④提示某些茅如洋地黄、奎尼丁竺对心肌的影响,尤其是毒付作用; ⑤心脏手术和心导管检查时,进行心电监护,可以及时了解心律变化及心肌供血情况 ⑥心电图对心脏病诊断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圆满地评价心脏功能的改变 适应症:常规体检、了解病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情况、起搏器工作情况,当患者自觉胸闷、心悸等不适时协助医生明确诊断。 电极的安装: 导联端颜色红黄绿里 八、、红黄绿棕里 八、 紫 记号R L F N V1V2V3V4V5V6电极位置右手左手左脚右脚(1)(2)(3)(4)(5)(6) 胸导联的标准位置: V3 : V2与V4联线的中点V4: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问 V1 :胸骨右缘第四肋问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问

12导联动态心电简易操作步骤

12导联动态心电简易操作步骤 1、打开记录仪盒盖,将SD卡金属面朝下插入卡座。上1节7号碱性电池并盖 上盒盖。打开分析软件,单击“记录仪”。在“常规选项”中输入病人信息,按“传送”。 2、给病人处理皮肤,贴心电电极。在给检测者佩带好记录仪后详细嘱咐检测者 在记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记录仪记录满24小时后,取出SD卡,将其金属面朝下插入USB读卡器。 打开分析软件,单击“接收”后,单击“开始接收”。待数据接收完后单击“病例”,选中所选病例按“调出病例”。 4、单击“分析”,选择一个QRS波形清晰,幅度大,干扰少的通道做为分析主 通道,在左侧通道显示栏内点击相同的通道,然后在该页面的左上角99个QRS波中,选择其中一个形态清晰的QRS波,调整好该波形上的各个检测点,按“开始分析”。 5、单击“概况”,对电脑分析的病人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如有需要也可在此页 面修改病人信息。注意:修改完以后必须按“更改病人资料”否则电脑不会保存已修改的信息。 6、单击“模板”,在“室早”选项页面中系统将该病例中所检测到的室早按照形 态不同分为若干个模板,故分析室早时应对每个模板逐个分析。双击某一模板进入编辑界面,见下图: 在该编辑页面中用户只需移动鼠标逐个选择查看每个QRS波,上方显示当前选中波形的8秒钟心电缩略图,上下两空心圆点对应的为选中波形,如8秒钟心电图的缩略图不够清晰,对事件判断有困难则可双击该QRS波,进入该QRS波的心电图页面。如发现某个QRS波误判可进行修改编辑。

修改编辑有四种方法: A、选中要编辑的QRS波,点击鼠标右键,在右键菜单中选择相应的类型 进行单个修改。 B、选中要编辑的QRS波,点击鼠标右键,点击“将该形态QRS波定义为 XXX”,可将该模板中与当前选中QRS波形态相同的所有QRS波进行批 量修改。 C、点击界面右侧“正常”、“干扰”、“室上早”、“室早”、“起搏”、“删除” 等类型按钮,通过鼠标点击左侧QRS波,鼠标点到哪里,就改到哪里。 D、可选择界面右侧“单个”、“行”、“列”、“页”、“所有”等按钮进行逐个, 逐行,逐列,单页,全选编辑操作。 7、单击“模版”右边的“室上早”,在该页面中系统将检测到的室上早按照RR 间期的提前量多少分为若干个提前量区段,故分析室上早时应对每个区段逐个分析。选中某一区段,单击“编辑查看”进入该区段的室上早页面。室上早的编辑方法和室早的编辑方法一致,下面不在重复。注:该室上早与模板中的室上早内容是一样的,故只需编辑其中一个既可,由于该界面下室上早为按提前量多少区间显示,更直观,室上早发生数量较多时,推荐在该页面下编辑室上早。如下图: 8、编辑完室早,室上早后单击“干扰”选项页面,查看其中是否有漏判或误 判的室早在里面。如有漏判或误判的室早,鼠标右键单击该QRS波,在快

心电图机操作规程

心电图机操作规程 1. 核对:床号、姓名:解释:目的、如何配合(平静呼吸、放松、不能多动); 体位:平卧位 2. 暴露连接部位:两手腕内侧、两下肢内踝,解松衣扣。 3. 导联连接部位涂上酒精或导电糊。 4. 正确连接导联线(红-右臂、黄-左臂、蓝-左腿、黑-右腿,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V3—V2与V4连线中点、V4—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相交点、V5—与V4同一水平的腋前线处、V6—与V4同一水平的腋中线处)。 5. 定准电压及描记速度(心电图记录纸是一种1mm x 1mm 的方格坐标记录纸。常规25mm/s走纸速度,每小格为1mm,表示0.04s,按每小格高1mm表示0.1mv,1mv=10mm)。 6. 描记各导联心电图变化(9导联)(每个导联应连续描记3个完整的波形,若有异常,则应描记更多)。 7. 观察面色,注意有无不适。 8. 关心电图机,去除各导联线。 9. 安置患者,整理用物。 10.在心电图上标出姓名、日期、时间、心电图导联,并观察有无异常改变。 心电图机操作规程 1. 核对:床号、姓名:解释:目的、如何配合(平静呼吸、放松、不能多动); 体位:平卧位 2. 暴露连接部位:两手腕内侧、两下肢内踝,解松衣扣。 3. 导联连接部位涂上酒精或导电糊。 4. 正确连接导联线(红-右臂、黄-左臂、蓝-左腿、黑-右腿,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V3—V2与V4连线中点、V4—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相交点、V5—与V4同一水平的腋前线处、V6—与V4同一水平的腋中线处)。 5. 定准电压及描记速度(心电图记录纸是一种1mm x 1mm 的方格坐标记录纸。常规25mm/s走纸速度,每小格为1mm,表示0.04s,按每小格高1mm表示0.1mv,1mv=10mm)。 6. 描记各导联心电图变化(9导联)(每个导联应连续描记3个完整的波形,若有异常,则应描记更多)。 7. 观察面色,注意有无不适。 8. 关心电图机,去除各导联线。 9. 安置患者,整理用物。 10.在心电图上标出姓名、日期、时间、心电图导联,并观察有无异常改变。

动态心电图简介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 动态心电图仪 动态心电图技术于1947年由Holter首先应用于监测心脏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监测心电图仪,目前已成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中非创伤性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与普通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 动态心电图仪器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 DCG)于1949年由美国Holter首创,故又称Holter心电图. 国外80年代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国内近几年迅猛发展,其仪器由磁带式记录发展为固态式记录、闪光卡记录,由单导、双导发展为12导联全记录。DCG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休息、活动、进餐、工作、学习和睡眠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电图资料,能够发现常规 ECG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是临床分析病情.确立诊断.判断疗效重要的客观依据。近半世纪以来,随着动态监护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如动态血压、动态脑电、动态睡眠呼吸监测等技术在医学临床及科研中的广泛应用,现今,Holter的全新诠释应包括:动态心电/动态血压/动态睡眠呼吸等多种参数。

以往诊治的局限或失误提醒人们,无论是预防、治疗疾病,还是判断疾病预后者需要充分证据。但人类疾病往往是继发或同时并存的,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可引发高血压、肺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高血压可引发冠心病、心衰等,而多数降压药物又会对呼吸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由此可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SAS)、高血压(Hypertension)与心脏病(Heart Disease)之间DCG有着广泛的因果联系。同步多参数Holter可有助于我们准确甄别出原发病灶与继发改变。 由于Holter是个英文名字,不好理解,但是记录仪是背在身上的,很多人就把它形象的称其为“背包”。 动态心电图可确定病人的心悸、头晕、昏厥等症状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如极度心动过缓、心脏停搏、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这是目前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情况之一。24小时动态心电图也是监测心肌缺血的标准化方法之一。 动态心电图临床使用 1. 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了解心律失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 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

心电图诊断术语

心电图诊断术语 由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起,AHA临床心脏病分会心电图与心律失常委员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心律协会(HRS)组织了30位权威专家撰写和审核了《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建议》(2009)文件,并得到国际自动化心电图协会(ISCE)的认可。本建议以期促使心电图诊断在全球内的统一。这些术语适用于临床,其中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及模糊术语;而一些不能提供诊断或临床信息的术语不包括在内;意义相同的术语不再重复出现。其宗旨是在全球范围内提高心电图解读的一致性,心电图诊断的一致性可以更好地改进病人的治疗。心电图诊断术语包括首要诊断术语(心电图常用术语)、次要诊断术语(心电图与临床均可应用的术语)、修饰性词汇和简明比较性术语,而首要诊断术语和次要诊断术语是心电图诊断中的核心用语,现解读如下。 第一节首要诊断用语 这一部分系心电图诊断中的常用术语,与我们日常作心电图诊断时应用的术语相一致,只有一小部分作出更新而已;一些模糊、有争议、不能定性的术语均未录用。 1.总论:①标准心电图;②其他正常心电图;③异常心电图;④无法解释的心电图。 2.技术条件:①肢体导联反接;②胸导联位置错误;③导联脱落;④右心前区导联;⑤人工伪差;⑥数据质量差;⑦后壁导联。 3.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①窦性心律;②窦性心动过速;③窦性心动过缓;④窦性心律失常;⑤一度窦房阻滞;⑥二度窦房阻滞;⑦窦性停搏;⑧不确定性室上性心律。 4. 室上性心律失常:①房性早搏;②房性早搏未下传;③折返性房性早搏;④不稳定性心房起搏;⑤心房异位节律;⑥多源性心房异位节律;⑦交界性早搏;⑧交界性逸搏;⑨交界性心律;⑩加速交界性心律;?室上性心律;?室上性;?非窦性心动过缓;?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异位房性心动过速(单源性);?异位房性心动过速(多源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窄QRS波群心动过速。 5. 室性心律失常:①室性早搏;②融合波;③室性逸搏;④室性自主心律;⑤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⑥分支性节律;⑦并行心律;⑧室性心动过速;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⑩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分支性心动过速;?宽QRS波群心动过速。 6. 房室传导:①PR间期过短;②房室传导比N:D;③PR间期延长;④二度房室阻滞莫氏I型;⑤二度房室阻滞莫氏Ⅱ型;⑥2:1房室传导;⑦房室阻滞(不稳定传导);⑧高度房室阻滞;⑨三度房室阻滞;⑩房室分离。 7. 心房内及心室内传导:①右心房传导异常;②左心房传导异常;③Epsilon波;④室上性节律异常传导;⑤左前分支阻滞;⑥左后分支阻滞;⑦左束支阻滞;⑧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⑨右束支阻滞;⑩室性差异性传导;?心室预激。 8. 电轴及电压:①电轴右偏;②电轴左偏;③右上电轴;④不确定电轴;⑤电交替; ⑥低电压;⑦心前区R波异常增高;⑧P波电轴异常。 9. 心脏肥厚及扩大:①左房肥大;②右房肥大;③左室肥厚;④右室肥厚;⑤室间隔肥厚。 10. ST段、T波、U波:①ST段改变;②ST-T改变;③T波异常;④QT间期延长;⑤短QT间期;⑥U波高尖;⑦插入性U波;⑧T波U波融合;⑨心室肥厚所致的ST-T改变;⑩Osborn波;?过早复极。

心电图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项

常规心电图操作规程 一、环境要求 1、室内要求保持温暖(不低于18℃),以避免因寒冷而引起的肌电干扰; 2、使用交流电源的心电图机必须接可靠的专用地线;(接地电阻应低于0.5Ω) 3、放置心电图机的位置应使其电源线尽可能远离诊察床和导联电缆,床旁不要摆放其它电器具(不论通电否)及穿行的电源线; 4、诊床的宽度不应窄于80cm,以免肢体紧张而引起肌电干扰,如果诊床的一侧靠墙,则必须确定墙内无电线穿过。 二、准备工作 1、对初次接受心电图检查者,必须事先作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 2、在每次作常规心电图之前受检者应经充分休息,解开上衣,在描记心电图时要放松肢体,保持平静呼吸。 三、皮肤处理和电极安置

、如果放置电极部位的皮肤有污垢或毛发过多,则应预先清洁皮肤或剃毛; 2、应该用电膏(剂型分为:糊剂、霜剂和溶液等)涂擦放置电极处的皮肤,而不应该只把导电膏涂在电极上; 3、严格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准确安放常规12导联心电图电极(附图)。必要时应加作其它胸壁导联,女性乳房下垂者应托起乳房,将V3、V 4、V5 电极安放在乳房下缘胸壁上,而不应该安置在乳房上。 四、描记心电图

1、心电图机的性能必须符合标准。若使用热笔式的记录纸,其热敏感性和储存性应符合标准。单通道记录纸的可记录范围不窄于40mm; 2、在记录纸上贴上体检人员信息标签,并标明导联; 3、按照心电图机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常规心电图应包括肢体的Ⅰ、Ⅱ、Ⅲ、aVR、aVL和胸前导联的V1-V6共12个导联; 4、不论使用哪一种机型的心电图机,为了减少心电图波形失真,应该尽量不使用交流电滤波或“肌滤波”; 5、用手动方式记录心电图时,要先打标准电压,每次切换导联后,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第4节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 AECG)是指长时间连续记录的体表心电图,1961年由美国Norman J. Holter发明问世,迄今临床中仍广泛将其称为“Holter”。它能长时程连续、动态记录心电图,更易获得一过性心电变化(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有助于明确症状与心电图改变和生活状态的关系,能对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做出定量分析,明确发生规律,指导治疗、估测预后。 一、动态心电图系统的基本构成 动态心电图系统包括记录器、电极、导联线和回放分析系统。记录器是核心部分,是通过导联线与受检者相连的、随身携带的心电信息采集和存储设备。随着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记录器的记录介质从盒式磁带发展为电子硬盘、闪存卡和电子优盘。由于闪光卡存储器的体积小,耗电低,具有记忆功能,克服了断电后数据丢失的缺点,成为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记录器。业内人士认为电子优盘存储器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回放分析系统采用性能良好的计算机或心电工作站通过专用的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浏览分析所记录的心电图形。 二、动态心电图的导联系统 监测导联由单道、3导联发展到了12导联同步实时监测。 1. 双极导联目前在国内普遍应用的是模拟常规导联的双极导联,常用模拟导联的解剖定位见表7-4-1,最常用的是同步记录CM1、CM5和MaVF三个导联。 表7-4-1 动态心电图双极导联位置 导联正极负极 模拟V1(CM1)右第四肋间胸骨旁2.5cm处右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V2(CM2)左第四肋间胸骨旁2.5cm处右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V5(CM5)左第五肋间腋前线左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aVF(MaVF)左腋前线肋缘左锁骨下窝内1/3处 注:无干电极在右锁骨下窝外1/3处,或右胸第五肋间腋前线或胸骨下段中部。 2. Mason-Linkar导联随着记录器存储能力提高,同步记录12导联的动态心电图临床中应用逐渐增加。为连续记录患者日常活动时的心电图,10个记录电极集中在前胸,将常规体表心电图记录电极中的3个肢体电极和接地电极移至躯干部与肢

体检科心电图操作规程

厦门市第三医院 健康体检科常规心电图操作规程为了获得质量合格的心电图,除了心电图机性能必须合格以外,还要求环境符合条件,受检者的配合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一、环境要求 1、室内要求保持温暖(不低于18℃),以避免因寒冷而引起的肌电干扰。 2、使用交流电源的心电图机必须接可靠的专用地线(接地电阻应低于0.5Ω)。 3、放置心电图机的位置应使其电源线尽可能远离诊察床和导联电缆,床旁不要摆放其它电器具(不论通电否)及穿行的电源线。 4、诊床的宽度不应窄于80cm,以免肢体紧张而引起肌电干扰,如果诊床的一侧靠墙,则必须确定墙内无电线穿过。 二、准备工作 1、对初次接受心电图检查者,必须事先作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 2、在每次作常规心电图之前受检者应经充分休息,解开上衣,在描记心电图时要放松肢体,保持平静呼吸。 三、皮肤处理和电极安置 1、如果放置电极部位的皮肤有污垢或毛发过多,则应预先清洁皮肤或剃毛。 2、应该用电膏(剂型分为:糊剂、霜剂和溶液等)涂擦放置电极处的皮肤,而不应该只把导电膏涂在电极上。此外还应尽量避免用棉签或毛笔沾生理盐水或酒精甚至于用自来水代替导电膏,因为用这种方法处理皮肤,皮肤和电极之间的接触阻抗较大,极化电位也很不稳定,容易引起基线漂移或其它伪差,尤其是皮肤干燥或皮脂较多者,伪差更为严重,

3、严格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准确安放常规12导联心电图电极(附图)。必要时应加作其它胸壁导联,女性乳房下垂者应托起乳房,将V3、V 4、V5 电极安放在乳房下缘胸壁上,而不应该安置在乳房上。 四、描记心电图 1、心电图机的性能必须符合标准。若使用热笔式的记录纸,其热敏感性和储存性应符合标准。单通道记录纸的可记录范围不窄于40mm。 2、在记录纸上注明日期、姓名,并标明导联。 3、按照心电图机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常规心电图应包括肢体的Ⅰ、Ⅱ、Ⅲ、aVR、aVL和胸前导联的V1-V6共12个导联。 4、不论使用哪一种机型的心电图机,为了减少心电图波形失真,应该尽量不使用交流电滤波或“肌滤波”。 5、用手动方式记录心电图时,要先打标准电压,每次切换导联后,必须等到基线稳定后再启动记录纸,每个导联记录的长度不应少于3~4个完整的心动周期(即需记录4~5个QRS综合波)。 6、遇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作出处理:①如果发现某个胸壁导联有无法解释的异常T或U波时,则应检查相应的胸壁电极是否松动脱落,若该电极固定良好而部位恰好在心尖搏动最强处,则可重新处理该处皮肤或更换质量较好的电极,若仍无效。则可试将电极的位置稍微偏移一些,此时若波形变为完全正常,则可认为这种异常的T波或U波是由于心脏冲撞胸壁,使电极的极化电位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伪差。②如果发现Ⅲ和/或aVF导联的Q波较深,则应在深吸气后屏住气时,立即重复描记这些导联的心电图。若此时Q波明显变浅或消失,则可考虑横膈抬高所致,反之若Q波仍较深而宽,则不能除外下壁心肌梗塞。③如发现心率>60次/分而PR>0.22s者,则应取坐位时再记录几个肢体导联心电

2020年心电图诊断术语标准化解读(全文)

2020年心电图诊断术语标准化解读(全文) 由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起,AHA临床心脏病分会心电图与心律失常委员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心律协会(HRS)组织了30位权威专家撰写和审核了《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建议》(2009)文件,并得到国际自动化心电图协会(ISCE)的认可。本建议以期促使心电图诊断在全球内的统一。这些术语适用于临床,其中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及模糊术语;而一些不能提供诊断或临床信息的术语不包括在内;意义相同的术语不再重复出现。其宗旨是在全球范围内提高心电图解读的一致性,心电图诊断的一致性可以更好地改进病人的治疗。心电图诊断术语包括首要诊断术语(心电图常用术语)、次要诊断术语(心电图与临床均可应用的术语)、修饰性词汇和简明比较性术语,而首要诊断术语和次要诊断术语是心电图诊断中的核心用语,本术语经中国心电学会、中华医学会心律失常分会联合推广应用。现解读如下。 第一节首要诊断用语 这一部分系心电图诊断中的常用术语,与我们日常作心电图诊断时应用的术语相一致,只有一小部分作出更新而已;一些模糊、有争议、不能定性的术语均未录用。

1.总论:⑴标准心电图;⑵其他正常心电图;⑶异常心电图;⑷无法解释的心电图。 2.技术条件:⑴肢体导联反接;⑵胸导联位置错误;⑶导联脱落;⑷右心前区导联;⑸人工伪差;⑹数据质量差;⑺后壁导联。 3.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⑴窦性心律;⑵窦性心动过速;⑶窦性心动过缓;⑷窦性心律失常;⑸一度窦房阻滞;⑹二度窦房阻滞;⑺窦性停搏;⑻不确定性室上性心律。 4. 室上性心律失常:⑴房性早搏;⑵房性早搏未下传;⑶折返性房性早搏;⑷不稳定性心房起搏;⑸心房异位节律;⑹多源性心房异位节律; ⑺交界性早搏;⑻交界性逸搏;⑼交界性心律;⑽加速交界性心律;⑾室上性心律;⑿室上性;⒀非窦性心动过缓;⒁心房颤动;⒂心房扑动;⒃异位房性心动过速(单源性);⒄异位房性心动过速(多源性);⒅交界性心动过速;⒆室上性心动过速;⒇窄QRS波群心动过速。 5. 室性心律失常:⑴室性早搏;⑵融合波;⑶室性逸搏;⑷室性自主心律;⑸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⑹分支性节律;⑺并行心律;⑻室性心动过速;⑼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⑽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⑾尖端扭转

心电图机操作规程与使用方法

心电图机操作与使用方法 一、目的要求 1.熟悉心电图机的原理及分类 2.掌握心电图机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 1.标准导联 Ⅰ:为接连左、右臂的电位差,将左臂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右臂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即Ⅰ=左臂(+)→右臂(-)。 Ⅱ:为连接左腿和右臂的电位差,将左腿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右臂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即Ⅱ=左腿(+)→右腿(-)。 Ⅲ:为连接左退和左臂的电位差,将左腿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左臂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即Ⅲ=左腿(+)→左臂(-)。 电极安放位置:右手腕---红色,左手腕----黄色,左脚腕--绿色,右脚腕---黑色 2.加压单极肢导联 aVR:即加压单极右臂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右臂,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无效电极置于左臂与左腿相连的中心电站上,再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 aVL:即加压单极左臂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左臂,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无效电极置于右臂与左腿相连的中心电站上,再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 aVF:即加压单极左腿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左腿,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无效电极置于右臂与左臂相连的中心电站上,再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 3.单极导联 V1:探查电极放在胸骨右缘第4肋间。--红色 V2:探查电极放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黄色 V3:探查电极放在V2 与V4连线的中点。-----绿色 V4:探查电极放在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棕色 V5:探查电极放在左腋前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黑色 V6:探查电极放在左腋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紫色 三、实验步骤 1.电源开关置于“ON”。 2.电源开关置于“AC(交流),’,此时“LINE”“T E ST”“PAPER SPEED(25mm/s)”“SENSITIVITY(l)”“STOP”,晶体灯发出亮光。 3.调节基线控制旅钮应能改变描笔的位置,使之停在纪录纸中央附近。 4.按动“CHECK”键,此时“STO P”灯灭,“CHECK”灯亮。 5.按动定标键“ lmV”,使描笔随着定标键的按动而作相应的摆动。 6.按“START”,此时“CHECK”灯灭,“START”灯亮,记录纸按25mm/s速度走动。 7.继续按动定标键,在走动的纪录纸上可看到一清晰的定标方波,其振幅应是10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